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2023年新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全册知识点大全

2023年新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全册知识点大全

新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精编知识点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第1课放大镜

1.比较放大镜的镜片、玻璃片和近视眼镜的镜片。

观察工具放大镜玻璃片近视眼镜样图

能否放大物体图像能放大

不能放大(且图像大

小不变)

不能放大(但能把

图像缩小)

特点中央厚、边缘薄一样厚中央薄、边缘厚

2.放大镜的镜片是透明的,且中央厚、边缘薄。编辑:蒙蒙de雨科学课堂

3.不同放大倍数镜片的凸度不同,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凸度有关。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

4.我们可以用一个烧杯、烧瓶、玻璃杯、矿泉水瓶等中央厚、边缘薄的透明容器加满水制作成放大镜。也可以在透明的塑料膜或玻璃片上滴一滴水制作成放大镜。编辑:蒙蒙de雨科学课堂

5.放大镜的镜片又叫凸透镜,近视眼镜的镜片又叫凹透镜。

第2课怎样放得更大

1.一个凸透镜的放大倍数是有限的,把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能把物体放得更大。

2.制作一个组合凸透镜

(1)制作方法:①用一个放大镜观察书上较小的文字,当图像放到最大并且清晰时,保持这个放大镜的位置不动。②在第一个放大镜下增加一个放大镜,并和第一个放大镜相互平行,上下移动第二个放大镜,当图像放到最大并且清晰时,测量这两个凸透镜之间的距离。③把两个凸透镜用纸筒固定。

(2)组合凸透镜的放大倍数大于其中任意一个放大镜的放大倍数。

3.蚜虫只有针眼般大小,肉眼看到的蚜虫密密麻麻,也看不清细节,而在组合凸透镜下能较为清楚地看到蚜虫的肢体。编辑:蒙蒙de雨科学课堂

4.用透镜组合而成的显微镜叫光学显微镜。光学显微镜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一两千倍。

5.组合凸透镜中上方靠近眼睛的凸透镜相当于显微镜中的目镜,位于下方靠近观察物体的凸透镜相当于显微镜中的物镜。

6.用电子显微镜可把物体的图像放大约200万倍。

7.显微镜的发明,把人类带人了一个崭新的微观世界。

第3课观察身边微小的物体

1.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可以概括为五个步骤:

(1)安放:右手握住显微镜的镜臂,左手托住镜座,将显微镜向着光摆放在平坦的桌面上,略偏左。

(2)对光: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调节载物台下的反光镜,从目镜往下看,能看见一个亮的光圈。

(3)上片:将要观察的玻片标本放在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夹住,使标本恰好在载物台通光孔的中央。原创:蒙蒙de雨科学课堂

(4)调焦:眼睛看着物镜,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下降,直到物镜接近玻片标本为止。用左眼从目镜往下看,同时反方向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上升,升到标本出现在视野里为止,再略微转动细准焦螺旋,直到看到清晰的图像。(5)观察:慢慢移动玻片标本,用左眼观察标本的各个部分,注意移动的方向和从目镜里看到的方向正好相反。一边观察一边将观察到的图像画在学习单上。

2.用肉眼、放大镜、显微镜观察同一物体,图像的大小和视野(看到的范围大小)均不同。图像越大,视野越小;图像越小,视野越大。

3.通过显微镜观察标本时,注意移动标本的方向和从目镜里看到的方向相反。

4.在显微镜下,蝴蝶的彩色翅膀其实是由许多小鳞片组成的。

5.在放大镜下观察,能发现不同昆虫的触角形状不同。

蝴蝶的触角蝗虫的触角蚕蛾的触角天牛的触角

6.昆虫头上的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这个“鼻子”能分辨各种气味,有的比人的鼻子灵敏得多。

7.蝇的眼睛由许多小眼睛组成,这样的复眼能看到周围360°范围内的物体。

8.受昆虫的启发人们进行了很多的发明创造。如:船和潜艇来自人们对鱼类和海豚的模仿;雷达——对蝙蝠的模仿。

第4课观察洋葱表皮细胞

1.第一个发现细胞的人是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

2.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的物体必须薄而透明,所以物体需要制成玻片标本。

3.洋葱表皮玻片标本的制作过程

(1)盖上盖玻片的方法:用镊子夹起盖玻片,使它的一边接触载玻片上的水滴,然后轻轻地盖上,避免盖玻片下面出现气泡。

(2)制作洋葱表皮玻片标本时,滴碘酒是为了让细胞染色,便于观察。

(3)不要用摸过洋葱的手揉眼睛。

4.洋葱表皮细胞的特点

(1)在显微镜视野中,洋葱表皮细胞的形状大体为长方形、它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液泡等。

(2)观察洋葱表皮细胞时,看到的小黑点是细胞核,看到的大泡泡是液泡。

第5课观察更多的生物细胞

1.除病毒外,绝大多数生物体都是由细胞组成的。

2.观察更多的生物细胞

(1)生物细胞的形态多种多样,不同生物的细胞是不同的,同一生物不同组织或器官的细胞也是不同的。

(2)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是不同的,虽然两者都有细胞核、细胞质、细胞膜等结构,但是动物细胞没有细胞壁、液泡和叶绿体。

3.细胞是生物体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生物的呼吸、消化、排泄、生长、发育、繁殖、遗传等生命活动都是通过细胞进行的。

4.自然界的大多数生物体都是由多细胞组成的,但也有一些生物,它们只有一个细胞,称为单细胞生物。比如草履虫、眼虫、喇叭虫、变形虫、太阳虫、细菌等,就是一个细胞。

第6课观察水中微小的生物

1.显微镜的发明使人们不仅看到了细胞,还发现了很多微小的生物。

2.在水中生活着形态各异的微小的生物,他们也具有生物的特征:对环境有一定的

需求,对外界的刺激有反应,会运动,能繁殖等。

3.在池塘的水中有不少微小的生物,可能有草履虫、水蚤、钟形虫、喇叭虫、变形虫、线虫、新月藻、衣藻、眼虫等。

4.在显微镜下观察水中微小的生物

(1)用滴管吸取一滴池塘或鱼缸里的水,放在载玻片上,然后盖上盖玻片,在显微镜下观察。

(2)在显微镜下看到在水滴中运动着的就是微小的生物。

(3)控制微生物的运动速度的方法:①事先在载玻片上放少量脱脂棉纤维;②用吸水纸吸走多余的水分。

5.我们还可以提前培养微小的生物

(1)霉点是由肉眼看不到的微生物聚集而成的。

(2)用滴管取烧杯内的水时,可以适当靠近水面附近,这里的微生物比较密集。

6.荷兰的安东尼·范·列文虎克是世界上首次在显微镜下发现微生物的人。

7.绝大多数微生物都非常细小,只有通过显微镜等工具的帮助才能看到。而蘑菇、

木耳、灵芝是生活中可以直接看到的微生物。

第7课微生物与健康

1.病毒也是一种微生物,绝大多数要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看到。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能独立生存,必须生活在其他生物的细胞内。

2.微生物既给人们带来了危害,也给人们带来了好处。

3.微生物带来的危害

(1)科学家发现伤寒、鼠疫、霍乱等传染病的元凶原来是细菌和病毒。

(2)有些微生物会引起霉变。

4.微生物带来的好处

(1)有些微生物能提供食物或帮助我们生产食物,如蘑菇、酸奶、甜酒、泡菜、腐乳、面包、醋、酱油等。

(2)人们利用一些微生物处理有机垃圾和污水。

(3)人类利用病原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制成的各种疫苗为预防、控制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做出巨大贡献。

5.霉变的食物对身体有害。保持干燥低温可以防霉。

6.观察工具的发展和观察范围的拓展。

7.人类不仅在显微镜下发现了生物的细胞,还发现生物的生长、繁殖以及其他生命现象都和细胞有关。在此基础上,人类成功地培育出许多具有良好品质的动植物新品种。

第二单元《地球的运动》

第1课我们的地球模型

1.地球的内部结构由地壳、地幔、地核组成。

2.地球表面主要是由海洋和陆地组成的。其中海洋的面积(约占71%)大于陆地的面积(约占29%)。

3.地球是一个球体。地球围着太阳公转,同时地球自转。

4.地球的年龄已经超过了40亿年。

5.科学家在寻找问题答案的过程中,会根据观测的数据或假设,制作出初步的模型,并根据新的数据,不断地加以修正。

6.不同的模型适合表达不同的知识。如:地球结构模型剖面、地球海陆分布模型、地球自转模型。

7.观察常用的地球仪,我们可以知道:地球仪上与赤道平行、指示东西方向的圆圈是纬线;连接南、北两极、指示南北方向的线是经线。

经线

纬线

第2课昼夜交替现象

1.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且不透明的球体,太阳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由于地球自转形成了昼夜交替。

2.昼夜交替是地球常见的天文现象。

3.地球上一昼夜的时间是24小时(或1天)。

4.昼夜交替的假说

(1)我们可以用手电筒模拟太阳,用地球模型(或乒乓球等球体)模拟地球。做模拟实验,初步检验我们的假设是否成立。

(2)通过模拟实验可以证明上面四种假设都能出现昼夜交替现象。在没有新的证据时,这些假设暂时都是正确的。

第3课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

1.“地心说”和“日心说”

学说名称地心说日心说

天文学家托勒密哥白尼

示意图

地球与太阳的相对地球不动,太阳绕地球转太阳不动,地球绕太阳

运动状态转,同时地球自转是否能出现昼夜交

是是

替现象

2.1851年,法国物理学家莱昂·傅科在巴黎先贤祠悬挂一枚摆锤,被称为傅科摆,证实了地球的自转。

3.再次做昼夜交替现象的模拟实验

(1)地球有自转轴,且地轴是倾斜的。

(2)反光的小圆片的作用:方便我们研究小圆片所在位置的昼夜变化情况。(3)对昼夜交替现象的解释:自转半周前小圆片处于白昼,自转半周后小圆片处于黑夜。

4.地球绕地轴自转,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

第4课谁先迎来黎明

1.地球上不同的地区,每天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东边的北京比西边的乌鲁木齐先迎来黎明。

2.大家手拉手做谁先迎来黎明的模拟实验

(1)大家按照由“西”向“东”的方向慢慢转动,“北京”先见到“太阳”。(2)大家按照由“东”向“西”的方向慢慢转动,“乌鲁木齐”先看到“太阳”。

3.坐在前进的汽车上观察窗外的树木,树木的运动方向是向后。

4.观察者坐在转动的转椅上观察,周围的景物围着观察者转动,且景物转动的方向与转椅转动的方向相反。

5.每天看到太阳和其他天体东升西落,这说明地球的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

6.地球自西向东绕地轴自转,自转一周的时间是24小时,并形成了天体东升西落的现象。

第5课影长的四季变化

1.日影变化与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有关。

2.圭表是中国古代测量正午时刻的日影长度的天文仪器。

3.正午时,物体影子随季节变化呈有规律的变化。

4.根据圭面上表的日影长度,人们就可以确定四季和二十四节气。

5.制作简易圭表来观察日影的四季变化

制作圭面刻度在圭面上立表太阳高度的变化手电筒模拟太阳

6.正午时分物体的影长的变化规律

(1)夏至正午时分物体的影长最短。

(2)冬至正午时分物体的影长最长。

(3)从夏至到冬至,正午时分物体的影长逐渐变长。

(4)从冬至到夏至,正午时分物体的影长逐渐变短。

(5)春分与秋分正午时分物体的影长一样长。

(6)在连续测量到两次正午时分物体的影长最短或最长之间的时间是一年

7.昼夜长短的变化

(1)同一地方,夏至时昼最长、夜最短,冬至时夜最长、昼最短,春分、秋分时昼夜平分。

(2)同一地方,从夏至到冬至,昼越来越短、夜越来越长;从冬至到夏至,昼越来越长、夜越来越短。

8.太阳高度角(太阳仰角):太阳光的入射方向和地平面之间的夹角。

第6课地球的公转与四季变化

1.地球的公转

(1)公转是指一个天体围绕另一个天体转动。地球的公转是指地球围绕着太阳转动。

(2)地球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

(3)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是一年。

2.在地球公转的过程中,地球地轴倾斜的方向不会改变,始终指向北极星。

3.地球公转轨道的形状是椭圆形,每年一月初地球与太阳的距离最近,每年七月初地球与太阳的距离最远。

4.四季变化与地球公转有关。

5.四季变化与距离太阳的远近无关

①“地球距离太阳近时是夏季,地球距离太阳远时是冬季”这个观点是错误的。

②地球距离太阳近时,是北半球的冬季;地球距离太阳远时,是北半球的夏季。

③同一时间地球上南北半球的季节正好相反。而同一时间地球距离太阳的远近是一个定值。

6.模拟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1)地球一直是“斜着身子”公转的。

(2)小球的轴(地轴)所指的方向要始终不变。

第7课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

1.地球不停的自转形成了昼夜交替现象,地球在公转的过程中产生了四季变化。

2.昼夜交替对生物的影响

(1)白昼与黑夜对生物影响最大的因素是光照。 (2)有的动物适应较强的光照,主要在白天活动,称为昼行性动物。比如:蝴蝶、蜜蜂等。

(3)有的动物适应弱光,主要在夜间活动,称为夜行性动物。比如:猫头鹰、蝙蝠等。

(4)有一些植物会随着昼夜交替而变化。例如,郁金香随着太阳升起而开放,晚上郁金香会收拢花瓣。

3.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

(1

)不同的季节,一些动物会换毛,比如生活在北极地区的北极狐,夏季和冬季都会换上不同颜色的毛。

(2)在寒冷的冬季,一些动物会用冬眠的方式过冬,比如刺猬、蛇、蛙、熊等。

(3)一些植物到了秋冬季节会落叶,比如枫树、杨树等。

第三单元《工具与技术》

第1课 紧密联系的工具和技术

猫头鹰 蝴蝶

1.我们完成一项活动所使用的物品都可以称之为工具,工具一般能够使我们省力或方便。

2.不使用工具时,很费劲而且很难取出核桃仁;使用锤子、砖块等工具时,能取出核桃仁,但基本上都是碎块、碎渣;使用核桃夹时,既省时又省力,熟练后还可以取出完整的核桃仁。

不使用工具使用锤子使用砖块使用核桃

3.工具的选择和使用

(1)不同的工具有不同的用途。

(2)做同样的事情,用不同的工具,效果是不同的。

(3)同一种工具,使用不同的方法,效果也会不同。

(4)费力、难做的事情,使用恰当的工具,就可以省力、方便地完成。

4.我们在活动中所用到的方法和手段称为技术。工具与技术的关系如下:

5.生活中的常用工具

(1)通信工具:手机、电话、电脑等。

(2)测量工具:温度计、刻度尺、秒表等。

(3)机械工具:螺丝刀、钳子、扳手、羊角锤等。

(4)交通工具:自行车、汽车、飞机、轮船、火车等。

第2课斜面

1.斜坡就是一种斜面,斜面是一种简单机械。利用斜面搬运物体可以省力。

2.利用斜面滑道从上往下搬运物体十分省力,不需要人为施加力。

沿斜坡滚落石头模拟水渠引水

3.利用斜面从下往上搬运物体比直接搬运物体要省力。坡度越小越省力,但越费距离。

4.斜面在生活中随处可见。你可以在一些工具上见到斜面的应用,比如刀、斧等;你还能在许多交通道路、房屋建筑中找到斜面,比如盘山公路、桥梁、高速公路的排水设计等。

5.人们利用斜面和其他技术修建了运河、水坝、水渠、水沟等设施,组成水利系统。

6.像螺丝钉上的螺纹这样的形状叫螺旋,螺旋是一种变形的斜面。

第3课不简单的杠杆

1.一根木棒就可以变成杠杆。古人利用木棒撬动大石头。杠杆和斜面一样,都是一种简单机械。

2.杠杆上三个重要的位置

(1)支点:支撑着杠杆,使杠杆能围绕着转动的位置。

(2)阻力点:杠杆克服阻力的阻力点支点位置。

(3)用力点:在杠杆上用力的位置。

3.用一块小石块和木板撬动一块大石块时,支点距离阻力点越近,距离用力点越远,就越省力。

4.杠杆在生活中的应用

(1)增大力的作用效果:撬棍、启瓶器、钳子、羊角锤等。

(2)扩展力的作用范围:打捞网、筷子、船桨、钓鱼竿等:

(3)改变力的作用方向:锄头、撬棍等。

第4课改变运输的车轮

1.在车轮发明之前,人们大多通过双脚行走去探索自然,也依靠人力或畜力运输物品。

2.随着车轮的运用,人们不仅发明了马车、火车、汽车等交通工具,还发展了交通图、桥梁、铁轨等技术,人类的交通运输变得快捷和高效。

3.分别用平板和手推车在操场沿直线、曲线运送物品,可以总结出车轮的作用:省力、省时、灵活、平稳、便利等。实验中使用秒表进行计时。

4.车轮是一种轮轴,由半径较大的轮和半径较小的轴组成。在漫长的历史中,车轮也在不断地改进和发展。

5.轮轴是一种变形的杠杆,轮和轴固定的中心相当于杠杆的支点,在轮上用力的位置相当于杠杆的用力点,在轴上用力的位置相当于杠杆的阻力点。

6.轮轴可以省力,而且在轴不变的情况下,轮越大,轮轴越省力。

7.水龙头、扳手、滑轮、螺丝刀都可以看成是轮轴的变形。

第5课灵活巧妙的剪刀

1.随着冶炼技术的发展,利用金属材料制造工具成为可能。大多数金属不仅坚硬

耐用,而且可塑性强。

2.剪刀是一种组合工具,它具有斜面和杠杆的结构特点。锋利的刀刃和锥形的刀尖是斜面,刀刃和把手绕着中间的转轴转动,可以看作杠杆。

3.组合多项技术是工具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4.剪刀是一种可以灵活、精细加工的工具。人们通过把手控制刀刃移动的方向和开合的角度,通过刀刃的方向和角度的变化可以灵活地对材料进行加工和剪切。

5.模拟医生做外科手术。用普通剪刀剪开组织时容易将开口开得较大,使用解剖剪会更方便。

6.三种剪刀

(1)裁衣剪刀为了获得更大的裁剪距离,剪刀的结构都会设计成等臂杠杆甚至是费力杠杆,但我们使用时并不觉得有多费力,这得益于刀刃是斜面。

(2)理发剪刀(牙剪)也多为费力杠杆,刀刃是梳齿形状,可以用来打薄头发。(3)解剖剪刀的刀柄很长,刀刃很短,可以很省力。

第6课推动社会发展的印刷术

1.人类总是在不断地改进着工具和技术,从而推动着社会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

印刷术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我国的四大发明包括造纸术、火药、指南针和印刷术。

3.模拟活字印刷

(1)检字:把字模按照顺序排列整齐。

(2)刷墨:在活字印刷板上均匀涂抹墨汁。

(3)拓印:铺上白纸,拉平纸张,用拓印圆盘均匀压印。

(4)晾制:缓缓将白纸掀起,放到向阳通风处晾干。

4.估量活字印刷的时间(印刷多次时只需检字一次)

(1)印刷一本书的时间=检字一本书的时间+刷墨一本书的时间+拓印一本书的时间+晾制一页的时间(可以同时晾制,所以晾制花费的时间很少,可以忽略)(2)印刷100本同样书的时间=检字一本书的时间+(刷墨一本书的时间+拓印一本书的时间)×100

5.评测手工抄写和活字印刷两种方式

(1)制作少量的书时,如制作一本书,比较省时的方法是手工抄写。制作大量的书时,如制作100本书,比较省时的方法是活字印刷。

(2)手工抄写很容易有错误,而活字印刷可以在检字阶段多检查几次,能大大降低错误率。

6.印刷术的出现使书籍快速而大批印制成为可能。印刷术本身也在不断地发展。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整理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归纳整理 第一课电和磁 1、第一个发现电磁现象的科学家是:丹麦的(奥斯特),他发现通电的导线能使指南针(发生偏转),电流越大,偏转角度(越大),而且指南针的偏转方向和(电流方向)有关。 2、做通电导线短路使指南针发生偏转实验时,要注意:只能接通一下,马上断开,时间不能长。 3、如果电路短路,则电流很强,会很快把电池的电能用完,所以要尽快断开。 4、做通电线圈和指南针的实验时,线圈立着放,指南针尽量靠近线圈的中心,指南针偏转的角度最大。 第二课电磁铁 1、电磁铁:由(线圈)和(铁芯)组成的装置叫(电磁铁)。 2、电磁铁的特点是:接通电流,产生(磁性);切断电流,(磁性)消失。 3、电磁铁的南北极:电磁铁的南北两极和(线圈缠绕的方向)、(电流的方向)等因素有关。 4.实验:电磁铁的南北极与线圈缠绕的方向有关系吗? 我的猜想:电磁铁的南北极与线圈缠绕的方向有关系。线圈缠绕的方向改变,电磁铁的极性改变。 实验材料:电磁铁、电池、指南针、记录纸。 改变的条件:线圈缠绕的方向。 不改变的条件:电流的方向、线圈缠绕的圈数、电流的大小。 实验方法:⑴将电磁铁接通电流,用指南针的一端靠近电磁铁的钉尖一端,判断电磁铁该端的南北极,并作记录;⑵改变电磁铁线圈缠绕方向;⑶再将电磁铁接通电流,用指南针的一端靠近电磁铁的钉尖一端,判断电磁铁该端的南北极,并作记录。 实验结论:电磁铁的南北极与线圈缠绕的方向有关系。线圈缠绕的方向改变,电磁铁的南北极改变。 5.实验:电磁铁的南北极与电流的方向有关系吗? 我的猜想:电磁铁的南北极与电流的方向有关系。电流的方向改变,电磁铁的南北极改变。 实验材料:电磁铁、电池、指南针、记录纸。 改变的条件:电流的方向。 不改变的条件:线圈缠绕的方向、线圈缠绕的圈数、电流的大小。 实验方法:⑴将电磁铁接通电流,用指南针的一端靠近电磁铁的钉尖一端,判断电磁铁该端的南北极,并作记录;⑵改变电流方向;⑶再将电磁铁接通电流,用指南针的一端靠近电磁铁的钉尖一端,判断电磁铁该端的南北极,并作记录。实验结论:电磁铁的南北极与电流的方向有关系。电流的方向改变,电磁铁的南北极改变。 第三课电磁铁的磁力(一) 1、电磁铁的磁力大小:电磁铁的磁力大小和(线圈的圈数)、(电流的大小)、

2023年新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全册知识点大全

新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精编知识点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第1课放大镜 1.比较放大镜的镜片、玻璃片和近视眼镜的镜片。 观察工具放大镜玻璃片近视眼镜样图 能否放大物体图像能放大 不能放大(且图像大 小不变) 不能放大(但能把 图像缩小) 特点中央厚、边缘薄一样厚中央薄、边缘厚 2.放大镜的镜片是透明的,且中央厚、边缘薄。编辑:蒙蒙de雨科学课堂 3.不同放大倍数镜片的凸度不同,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凸度有关。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 4.我们可以用一个烧杯、烧瓶、玻璃杯、矿泉水瓶等中央厚、边缘薄的透明容器加满水制作成放大镜。也可以在透明的塑料膜或玻璃片上滴一滴水制作成放大镜。编辑:蒙蒙de雨科学课堂 5.放大镜的镜片又叫凸透镜,近视眼镜的镜片又叫凹透镜。 第2课怎样放得更大 1.一个凸透镜的放大倍数是有限的,把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能把物体放得更大。 2.制作一个组合凸透镜

(1)制作方法:①用一个放大镜观察书上较小的文字,当图像放到最大并且清晰时,保持这个放大镜的位置不动。②在第一个放大镜下增加一个放大镜,并和第一个放大镜相互平行,上下移动第二个放大镜,当图像放到最大并且清晰时,测量这两个凸透镜之间的距离。③把两个凸透镜用纸筒固定。 (2)组合凸透镜的放大倍数大于其中任意一个放大镜的放大倍数。 3.蚜虫只有针眼般大小,肉眼看到的蚜虫密密麻麻,也看不清细节,而在组合凸透镜下能较为清楚地看到蚜虫的肢体。编辑:蒙蒙de雨科学课堂 4.用透镜组合而成的显微镜叫光学显微镜。光学显微镜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一两千倍。 5.组合凸透镜中上方靠近眼睛的凸透镜相当于显微镜中的目镜,位于下方靠近观察物体的凸透镜相当于显微镜中的物镜。 6.用电子显微镜可把物体的图像放大约200万倍。 7.显微镜的发明,把人类带人了一个崭新的微观世界。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归纳汇总【完整版】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工具和机械 1.不同的工具有不同的(用途),不同的工具有不同的(科学道理)。 2.机械:机械是能使我们(省力)或(方便)的装置。像螺丝刀、钉锤、剪刀这些构造很简单的机械,又叫(简单机械)。 3.杠杆:像撬棍这样的简单机械叫(杠杆)。杠杆有(3)个点。支撑这杠杆,使杠杆能围绕着转动的位置叫(支点);在杠杆上用力的位置叫(用力点);杠杆克服阻力的位置叫(阻力点)。 4.杠杆能否省力,主要看:(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和(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 5.省力杠杆: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 费力杠杆: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 不省力也不费力杠杆: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等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 6.杠杆举例: 省力杠杆:开瓶器、核桃钳、羊角钉锤、裁纸刀、老虎钳… 费力杠杆:火钳、镊子、筷子、裁缝剪刀、钓鱼竿… 不省力也不费力杠杆:天平、订书机、跷跷板… 7.轮轴:像水龙头这样,(轮)和(轴)固定在一起转动的机械,叫(轮轴)。轮轴在轮上用力时(省力),在轴上用力时(费力)。当轴一样大时,轮越大越(省力)。 8.轮轴机械:门把手、自来水龙头、汽车方向盘、自行车把手、扳手… 9.实验:螺丝刀刀柄粗细的秘密 我的猜想:螺丝刀刀柄粗,省力;刀柄细费力。 研究的材料:2把刀柄粗细不同的螺丝刀,2枚螺丝钉、1块木板 研究的方法: (1)分别用刀柄粗细不同的2把螺丝刀把2枚螺丝刀拧进木板中; (2)比较2把螺丝刀所用力的大小。 研究的结论:螺丝刀刀柄粗,省力;刀柄细费力。

10.定滑轮:固定在一个位置而不移动的滑轮叫(定滑轮),它的作用是能(改变力的方向),但不能(省力)。 11.动滑轮:可以随重物一起移动的滑轮叫(动滑轮),它的作用是能(省力),但不能(改变力的方向)。 12.同一种工具,用法不一样,所应用的科学原理也不一样,如:螺丝刀拧螺丝钉运用了(轮轴)的工作原理;螺丝刀撬罐头盖,运用了(杠杆)的工作原理。 13.滑轮组:把(动滑轮)和(定滑轮)组合在一起使用,就构成了(滑轮组),它的作用是机能(省力),又能(改变力的方向)。滑轮的组数越多,就越(省力)。 14.斜面:像搭在汽车车厢上的木板那样的简单机械,叫(斜面)。 15.斜面省力大小和什么有关:斜面能(省力),省力大小和(坡度)有关;坡度越小,斜面越(省力),坡度越大,斜面越(不省力)。 16.斜面机械:大桥的引桥、螺丝钉、楼梯、斧刃、盘山公路… 17.有些工具是几种简单机械的组合,如:剪刀是(杠杆)和(斜面)的组合。 18.盘山公路修成“S”形是为了:降低斜面的坡度,使汽车上山更省力。 19.实验:斜面能省力吗? 我的猜想:斜面能省力。 研究的材料:斜面、弹簧测力计、玩具小车、记录纸 实验方法: (1)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直接提升小车所用额力,并记录; (2)把小车放在斜面上,用弹簧测力计测出沿斜面拉动小车所用的力,并记录; (3)比较直接提升小车和沿斜面拉动小车所用力的大小。 20.实验:斜面坡度大小与省力的关系 我的猜想:斜面坡度小,省力多;斜面坡度大,省力少。 研究材料:坡度不同的两个斜面、弹簧测力计、玩具小车、记录纸

新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全册知识点汇总(含实验问答题)

新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 全 册 知 识 点 汇 总 (含实验问答题)

第一单元 微小世界 1.放大镜 特点:中央(厚)、边缘(薄)的(透明)物体。 功能:能把图像(放大),显现人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使我们获得更多的信息。 放大镜的镜片又叫(凸透镜),放大倍数与(凸度)有关;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 2.光学显微镜:主要由(目镜)、(调节旋钮)、(物镜)、(载物台)、(反光镜)等组成。 3.电子显微镜可把物体的图像放大到大约(200万倍)。 4.显微镜的发明把人类带进了一个崭新的 微观世界 5.光学显微镜的使用可以分5个步骤:安放、对光、上片、调焦、观察。 6.通过(放大镜)能观察到苍蝇的(复眼)、蝴蝶的翅膀上布满的彩色小鳞片是(扁平的细毛)。 7.放大倍数越大,物体的图像越(大),视野反而越(小)。 8.制作洋葱玻片标本的步骤可以概括为撕、滴、展、盖、染、吸。 9.洋葱的表皮是由(细胞)构成的。洋葱表皮结构像一个个(小房间),房间内有(小黑点)。 10.第一个发现细胞的人是罗伯特·胡克。发现血红细胞的科学家是简·施旺麦单。 11.细胞的形态生物标本都具有细胞结构,但其形态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生物体的细胞是(不同)的,生物体不同组织或器官的细胞也是(不同)的。 12.微生物的特征:对环境有一定的需求,对外界的刺激有反应;会运动,能繁殖。 13.除病毒外,绝大多数生物体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是生物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14.草履虫、线虫等为单细胞生物。 15.微生物种类:细菌、(霉菌)、病毒等。 16.微生物的运用:可用于处理有机垃圾和污水、(食品发酵)、生物制药、增加土壤肥力等。 第二单元 地球的运动 1.地球内部结构:由(地核)、(地幔)、(地壳)组成。 2.地球表面主要由(海洋)和(陆地)组成。 3.不同的地球模型,表达的(研究方向)和(地球知识)不同,(制作方法)不同。 4.昼夜交替现象是由于地球(自转)引起的。自转方向自西向东,自转一周24小时(一天) 目镜 物镜 调节旋钮 反光镜 载物台

六年级科学上册知识归纳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知识归纳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第一课《放大镜》 1.放大镜可以把物体(放大)。 2.放大镜的特点是透明、中间(厚)边缘(薄)。所以放大镜又叫(凸透镜)。 3.通过透镜看到的面积或区域叫做透镜的(视野)。 4.老花眼镜是运用(凸透镜)制作的,近视眼镜是运用(凹透镜)制作的。 第二课《怎样放得更大》 1.自制简易显微镜是由两个(凸透镜)组成,是用一个放大镜把另外一个放大镜(放大)形成的像进一步(放大)。 2.显微镜主要分为(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 3.光学显微镜里,靠近物体的透镜叫做(物镜),靠近眼睛的透镜叫(目镜)。 4.显微镜的放大倍数取决于两块凸透镜的放大倍数,即(物镜)的倍数×(目镜)的倍数。 第三课《观察身边微小的物体》 1.使用(放大镜)能够看清许多用肉眼观察不到的细微之处,使用(显微镜)可以看到肉眼看不见的物体的细微结构。 2.蝴蝶的翅膀是由许多彩色的鳞片组成,其实是(扁平的细毛)。 第四课《观察洋葱表皮细胞》 1.物体必须制成(薄而透明)的玻片标本才能在显微镜下观察清楚。 2.使用显微镜时要双眼睁开,用(左眼)看目镜进行观察,右眼协助记录。 3.1663年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用自制的复合显微镜观察软木的薄片,发现了许多小房间一样的物质,把它命名为(细胞)。 4.显微镜放大倍数越大,观察的视野就越小,视野内的细胞数量就越少,细节越明显。 第五课《观察更多的生物细胞》

1.自然界中的大多数的生命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是生物体最基本的(功能)和(结构)单位。 2.植物的叶表皮上有(气)孔,它的主要作用是(蒸腾)和(呼吸)。 3.生命体细胞具有(消化)、(呼吸)、(生长发育)、(繁殖遗传)、(运动)、(排泄)等功能。 4.显微镜主要由(物镜)、(目镜)、(反光镜)、(载物台)、(调节旋钮)等部分构成。 第六课《观察水中的微小生物》 1.微生物也是(生物),它具有同其他生物一样的共同特征,如:(呼吸)、(繁殖)、(排泄)等。 2.我知道的水中的微生物有(草履虫)、(衣藻)、(绿藻)等。 3.观察微生物时为了限制微生物在水中的运动,我们可以在玻片上放一些(棉纤维)。 第七课《微生物与健康》 1.许多微生物对人体有益,如(酵母菌),还有一些对人体会造成伤害。 2.随着观察工具的不断改进,人们发现霍乱、肺结核、伤寒等可怕的疾病都是由(细菌)或(病毒)引起的。 4.第一个指出微生物和人类健康关系的人是(巴斯德)。 第二单元地球的运动 一、抵抗弯曲 1.房屋、桥梁结构中有直立的“柱子”和横放的“横梁”,横梁比柱子容易弯曲和断裂,所以要提高横梁的抗弯曲能力。 2.提高材料的抗弯曲能力,我们可以通过增加材料的宽度,还可以增加材料的厚度或改变材料的形状。 3.纸的宽度增加,抗弯曲能力也会增加;纸的厚度增加,抗弯曲能力会大大增加。 4.研究的问题:纸的宽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大小有关吗? 实验材料:两叠书、三张A4纸、若干个垫圈 实验假设:有关,纸越宽的抗弯曲能力越大 实验步骤:①把两叠书当作桥墩,放上一张纸,最多能承受几个垫圈; ②放两张纸,最多能承受几个垫圈;③放三张纸,最多能承受几个垫圈; ④比较结果,得出结论。

新改版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自己整理)

新教科版六上科学知识点2022年最新整理 全 册 期 末 复 习 资 料

新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知识点期末复习资料 第一单元 1、比较放大镜的镜片、玻璃片和近视眼镜的镜片 (1)放大镜中央厚、边缘薄,能放大图像。 (2)玻璃片无厚薄,不能放大图像。 (3)近视眼镜镜片中央薄、边缘厚,不能放大图像。 2、放大镜的镜片是透明的,且中央厚、边缘薄。 3、不同放大倍数镜片的凸度不同,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凸度有关。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 4、我们可以用一个烧杯、烧瓶、玻璃杯和矿泉水瓶等中央厚、边缘薄的透明容器加满水制作成一个放大镜。也可以在透明的塑料膜或玻璃片上滴一滴水制作成一个放大镜。 5、放大镜的镜片又叫凸透镜,近视眼镜的镜片又叫凹透镜。 6、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方法 (1)方法一:保持观察对象不动,人眼和观察对象之间的距离不变,手持放大镜在物体和人眼之间来回移动,直至图像大而清楚。 (2)方法二:把放大镜移至眼前,移动物体,直至图像大而清楚。 7、一个凸透镜的放大倍数是有限的,把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能把物体放得更大。 8、制作一个组合凸透镜 (1)制作方法:①用一个放大镜观察书上较小的文字,当图像放到最大并且清晰时,保持这个放大镜的位置不动。②在第一个放大镜下增加一个放大镜,并和第一个放大镜相互平行,上下移动第二个放大镜,当图像放到最大并且清晰时,测量这两个凸透镜之间的距离。③把两个凸透镜用纸筒固定。 (2)当放大镜离书本较近时,图像清晰但放大的倍数较小;当放大镜离书本较远时,图像模糊但放大的倍数较大;必须找到一个合适的位置,这个位置上的图像是清晰的,放大倍数也相对较大。 (3)组合凸透镜的放大倍数大于其中任意一个放大镜的放大倍数。 9、组合凸透镜中上方靠近眼睛的凸透镜相当于显微镜中的目镜,位于下方靠近观察物体的凸透镜相当于显微镜中的物镜。 10、用透镜组合而成的显微镜叫光学显微镜。光学显微镜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一两千倍。 11、用电子显微镜可把物体的图像放大约200万倍。 12、显微镜的发明,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崭新的微观世界。

新改版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总复习专用)

新改版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总 复习专用) 1.比较放大镜的镜片、玻璃片和近视眼镜的镜片。放大镜 的镜片中央厚,边缘薄,能够放大图像;玻璃片无厚薄,不能放大图像;近视眼镜的镜片中央薄,边缘厚,不能放大图像。 2.放大镜的镜片是透明的,中央厚,边缘薄。 3.不同放大倍数的镜片凸度不同,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 片凸度有关,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 4.可以用中央厚、边缘薄的透明,如烧杯、烧瓶、玻璃杯 和矿泉水瓶,加满水制作成一个放大镜。也可以在透明的塑料膜或玻璃片上滴一滴水制作成一个放大镜。 5.放大镜的镜片又称凸透镜,近视眼镜的镜片又称凹透镜。 6.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方法:方法一是保持观察对象不动,人眼和观察对象之间的距离不变,手持放大镜在物体和人

眼之间来回移动,直至图像大而清楚;方法二是把放大镜移至眼前,移动物体,直至图像大而清楚。 7.一个凸透镜的放大倍数是有限的,把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能把物体放得更大。 8.制作一个组合凸透镜:方法是用一个放大镜观察书上较 小的文字,当图像放到最大并且清晰时,保持这个放大镜的位置不动。在第一个放大镜下增加一个放大镜,并和第一个放大镜相互平行,上下移动第二个放大镜,当图像放到最大并且清晰时,测量这两个凸透镜之间的距离。把两个凸透镜用纸筒固定。必须找到一个合适的位置,这个位置上的图像是清晰的,放大倍数也相对较大。组合凸透镜的放大倍数大于其中任意一个放大镜的放大倍数。 9.组合凸透镜中上方靠近眼睛的凸透镜相当于显微镜中的 目镜,位于下方靠近观察物体的凸透镜相当于显微镜中的物镜。 10.用透镜组合而成的显微镜叫光学显微镜,能把物体的 图像放大一两千倍。

2023年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知识点归纳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知识点归纳第—单元微小世界 第—课(放大镜) 1.放大镜可以把物体〔放大〕。 2.放大镜的特点是透明、中间〔厚〕边缘〔薄〕。所以放大镜又叫〔凸透镜〕。 3.通过透镜看到的面积或地域叫做透镜的〔视野〕。 4.老花眼镜是运用〔凸透镜〕制作的,近视眼镜是运用〔凹透镜〕制作的。 第二课(怎样放得更大) 1.zi制简易显微镜是由两个〔凸透镜〕组成,是用一个放大镜把其它一个放大镜〔放大〕形成的像进一步〔放大〕。 2.显微镜主要分为〔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 3.光学显微镜里,靠近物体的透镜叫做〔物镜〕,靠近眼睛的透镜叫〔目镜〕。 4.显微镜的放大倍数取决于两块凸透镜的放大倍数,即〔物镜〕的倍数×〔目镜〕的倍数。 第三课(观察身边微小的物体) 1.使用〔放大镜〕能够看清许多用肉眼观察不到的细微之处,使用〔显微镜〕可以看到肉眼看不见的物体的细微结构。 2.蝴蝶的翅膀是由许多色彩的鳞片组成,其实是〔扁平的细毛〕。 第四课(观察洋葱表皮细胞) 1.物体必须制成〔薄而透明〕的玻片标本才能在显微镜下观察清楚。 2.使用显微镜时要双眼睁开,用〔左眼〕看目镜进行观察,右眼协助记录。 3.1663年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用zi制的复合显微镜观察软木的薄片,发觉了许多小房间一样的物质,把它命名为〔细胞〕。 4.显微镜放大倍数越大,观察的视野就越小,视野内的细胞数量就越少,细节越明显。 第五课(观察更多的生物细胞) 1.自然界中的大多数的生命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是生物体最根本的〔功

能〕和〔结构〕单位。 2.植物的叶表皮上有〔气〕孔,它的主要作用是〔蒸腾〕和〔呼吸〕。 3.生命体细胞具有〔消化〕、〔呼吸〕、〔生长发育〕、〔繁殖遗传〕、〔运动〕、〔排泄〕等功能。 4.显微镜主要由〔物镜〕、〔目镜〕、〔反光镜〕、〔载物台〕、〔调节旋钮〕等局部构成。 第六课(观察水中的微小生物) 1.微生物也是〔生物〕,它具有同其他生物一样的共同特征,如:〔呼吸〕、〔繁殖〕、〔排泄〕等。 2.我了解的水中的微生物有〔草履虫〕、〔衣藻〕、〔绿藻〕等。 3.观察微生物时为了限制微生物在水中的运动,我们可以在玻片上放一些〔棉纤维〕。 第七课(微生物与健康) 1.许多微生物对人体有益,如〔酵母菌〕,还有一些对人体会造成损害。 2.随着观察工具的不断改良,人们发觉霍乱、肺结核、伤寒等恐怖的疾病都是由〔细菌〕或〔病毒〕引起的。 4.第—个指出微生物和人类健康关系的人是〔巴斯德〕。 第二单元地球的运动 第—课(我们的地球模型) 1.我了解地球的形状是不规则的〔球状〕,地球在绕着太阳公转的同时又在不停地〔自转〕,最大的特点就是〔地轴倾斜〕。 2.地球外表有〔陆地〕和〔海洋〕,其中大局部都是〔海洋〕,约占地球外表的70%。 3.地球内部结构从外到内依次是〔地壳〕、〔地幔〕、〔地核〕,其中厚度最厚的是〔地核〕。 第二课(对昼夜现象的初步探究) 1.太阳东升,白昼开始;太阳西落,黑夜来临,是因为地球在〔自转〕。 2.昼夜交替一次时间为〔24小时〕。

2023年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总结

六年级《科学》上册重点复习题 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复习资料 一、科学常识: 1、在工作时,能使我们省力或方便的装置叫作机械。螺丝刀、钉锤、剪刀这些机械构造很简朴,又叫做简朴机械。 2、像撬棍这样的简朴机械叫做杠杆。它有三个点,用力的位置叫用力点,克服阻力的位置叫阻力点,支撑着杠杆,使杠杆能围绕转动的位置叫支点。 3、杠杆尺平衡时,左边的钩码数乘以格数等于右边的钩码数乘以格数。 4、当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杠杆费力。当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等于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不省力也不费力。 当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杠杆省力。

5、杆秤由秤杆、秤盘、秤砣、提绳几部分组成。它也是一种杠杆类的工具。把秤砣悬挂位置作为用力点,那么杆秤是一个省力杠杆,所以“秤砣虽小压千斤” 6、制作杆秤:先找到秤杆上的三点,定好位置。接着拴好阻力点和支点的细绳,挂好秤盘系上秤砣。再用挂钩码的方法,在秤杆上画出重量刻度。 7、像水龙头这样,轮和轴固定在一起,可以转动的机械叫做轮轴。轮轴的作用:在轮上用力省力,在轴上用力费力;当轴相同时,轮越大越省力。 生活中的轮轴:汽车方向盘、水龙头开关、起子、扳手、门锁把手。 8、像旗杆顶部的滑轮那样,固定在一个位置转动而不移动的滑轮叫做定滑轮。可以随重物一起移动的滑轮叫做动滑轮。 9、把动滑轮和定滑轮组合在一起使用,就构成了滑轮组。

10、生活中的滑轮:①定滑轮:旗杆顶部的轮子、窗帘上的轮子;②动滑轮:工地上提重物的轮子、井口上提水的辘轳;③滑轮组:起重机、升降衣架。 10、像搭在汽车车厢上的木板那样的简朴机械叫做斜面。 11、斜面的坡度越小,在斜面上提高物体所用的力就小,斜面的坡度越大,在斜面上提高物体所用的力就大。螺丝钉的螺纹越密,旋进去就越省力。 12、链条与两个齿轮啮合,起到传递动力而使自行车运动的作用。自行车的大齿轮带动小齿轮,转

2023年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工具和机械》 1. 不一样旳工具有不一样旳(用途),不一样旳工具有不一样旳(科学道理)。 2. 在工作时,能使我们省力或以便旳装置叫作(机械)。(螺丝刀)、(钉锤)、(剪刀)这些机械构造很简朴,又叫做(简朴机械)。 3. 像撬棍这样旳简朴机械叫做(杠杆)。它有三个点,用力旳位置叫(用力点),克服阻力旳位置叫(阻力点),支撑着杠杆,使杠杆能围绕转动旳位置叫(支点)。当阻力点到支点旳距离不小于用力点到支点旳距离时,(杠杆费力)。当阻力点到支点旳距离等于用力点到支点旳距离时,(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当阻力点到支点旳距离不不小于用力点到支点旳距离时,(杠杆省力)。 4. 像水龙头这样,(轮和轴)固定在一起,可以转动旳机械叫做(轮轴)。 5. 像旗杆顶部旳滑轮那样,固定在一种位置转动而不移动旳滑轮叫做(定滑轮)。可以随重物一起移动旳滑轮叫做(动滑轮)。 6.把动滑轮和定滑轮组合在一起使用,就构成了(滑轮组)。 7.像搭在汽车车厢上旳木板那样旳简朴机械叫做(斜面)。斜面旳坡度越小,在斜面上提高物体所用旳力就小,斜面旳坡度越大,在斜面上提高物体所用旳力就大。螺丝钉就是运用斜面旳原理,螺丝钉旳螺纹越密,旋进去就越省力。 8.链条与两个齿轮啮合,起到传递动力而使自行车运动旳作用。 9. 多种简朴机械旳比较:

杠杆:省力杠杆:开瓶器、切刀、核桃夹、羊角锤。 不省力也不费力杠杆:跷跷板、订书机、天平。费力杠杆:筷子、镊子、钓鱼杆。 轮轴:水龙头、门把手、方向盘、扳手拧螺帽、螺丝刀拧螺丝。斜面:盘山公路、大桥引桥、螺丝钉。 10. 写出各类型滑轮旳作用。 11.自行车上旳各部分应用了哪种简朴机械原理? 第二单元《形状与构造》 1. 多旳房屋和桥梁都是依托直立旳材料柱子和横放旳材料横梁支撑住旳。它们受压时,横梁比柱子轻易弯曲和断裂,因此,怎样增强横梁抗弯曲能力是建筑上很重要旳问题。 2. 材料旳宽度越宽,抗弯曲能力越强;材料旳厚度越厚,抗弯曲能力越强。材料旳宽度和厚度中,厚度更多地影响材料抵御弯曲旳能力。 3.变化薄板形材料旳形状,实际上都是减少了材料旳宽度而增长了材料旳厚度。虽然

2023年新版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知识点总结

新版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旳功能,用放大镜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旳许测物体能看到(更多旳细节).ﻫ 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旳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只要具有放大镜片透明,中间较厚旳构造(例如加满水后旳烧杯,烧瓶等),就具有同样旳 (放大)功能. 4,放大镜旳放大倍数和(镜片旳直径)没有关系,和(镜片旳凸度)有关.放大镜旳(凸起程度越大,放大旳倍数也越大). 5,使用工具可以观测到许多用(肉眼)观测不到旳(细节).如通过(放大镜)能观测到更多有关昆虫旳细节:蝇旳(复眼);蟋蟀旳耳朵在(足旳内侧);蝴蝶翅膀上充满旳彩色小鳞片是(扁平旳细毛).ﻫ6,科学研究表明昆虫头上旳(触角)就是它们旳("鼻子"),能辨别多种气味,比人旳鼻子敏捷得多.ﻫ7,(某些固体物质)旳内部有一定旳构造,假如构成这些物质旳微粒按一定旳空间次序排列,形成了(有规则旳几何外形),这就是(晶体),如食盐,白糖等. 9,(显微镜) 8,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旳(图像放得更大).ﻫ 旳发明是人类认识世界旳一大飞跃,把人类带入了一种(微观世界).显微镜是人类认识(微小世界)旳重要观测工具.ﻫ10,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 11,洋制成世界上最早旳可放大近300倍旳(显微镜),发现了(微生物).ﻫ

葱表皮是由(细胞)构成旳.(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旳. 12,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最早在显微镜下发现了生物旳(细胞)构造.13,生物细胞旳(形态)是多种多样旳,(不一样生物)旳细胞是不一样旳,生物(不一样器官)旳细胞也是不一样旳.ﻫ14,(细胞)是生物最基本旳(构造单位),也是生物最基本旳(功能单位).ﻫ15,(细胞学说旳建立)被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旳三大发现之一. 16,用(显微镜)能看到肉眼不能看到旳(微小生物). 17,在水中生活着诸多形态各异旳(微生物),如草履虫,变形虫等.ﻫ18,微生物一般均有特殊旳(构造和功能),以适应周围旳环境. 19,(微生物)具有(生物)旳特性,如:对环境有一定旳需求,对外界旳刺激有反应,能繁殖等.ﻫ20,人类(观测工具)旳改善,使人类观测旳范围扩大,发现了仅靠肉眼无法发现旳自然界旳许多秘密:肉眼(能看清昆虫等较小旳动物)——放大镜(能看清不大于毫米旳肉眼看不清旳东西)——光学显微镜(能看 清细胞和微生物)——电子显微镜(能看到更小旳构成物质旳原子,分子). 21,人类探索(微小世界)旳成果,增进了科学技术旳发展,社会旳进步和人类生活旳改善.如:(1)运用显微镜发现细菌,病毒,抵御制服疾病(2)克隆生物(3)运用微生物酿酒,发面,制作酱油,醋,酸奶等(4)运用微生物处理垃圾和污水. 第二单元物质旳变化ﻫ1,世界是(物质)构成旳,物质是(变化)旳,物质旳变化有相似和不一样之处.

新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复习知识点全册

第一课《放大镜》 1.放大镜可以把物体(放大)。 2.放大镜的特点是透明、中间(厚)边缘(薄)。所以放大镜又叫(凸透镜)。 3.通过透镜看到的面积或区域叫做透镜的(视野)。 4.老花眼镜是运用(凸透镜)制作的,近视眼镜是运用(凹透镜)制作的。 第二课《怎样放得更大》 1.自制简易显微镜是由两个(凸透镜)组成,是用一个放大镜把另外-个放大镜(放大)形成的像进一步(放大)。 2.显微镜主要分为(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 3.光学显微镜里,靠近物体的透镜叫做(物镜),靠近眼睛的透镜叫(目镜)。 4.显微镜的放大倍数取决于两块凸透镜的放大倍数,即(物镜)的倍数x(目镜)的倍数。 第三课《观察身边微小的物体》 1.使用(放大镜)能够看清许多用肉眼观察不到的细微之处,使用(显微镜)可以看到肉眼看不见的物体的细微结构。 2.蝴蝶的翅膀是由许多彩色的鳞片组成,其实是(扁平的细毛)。 第四课《观察洋葱表皮细胞》 1.物体必须制成(薄而透明)的玻片标本才能在显微镜下观察清楚。 2.使用显微镜时要双眼睁开,用(左眼)看目镜进行观察,右眼协助记录。 3.1663年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用自制的复合显微镜观察软木的薄片,发现了许多小房间一样的物质,把它命名为(细胞)。 4.显微镜放大倍数越大,观察的视野就越小,视野内的细胞数量就越少,细节越明显。 第五课《观察更多的生物细胞》 1.自然界中的大多数的生命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是生物体最基本的(功能)和(结构)单位。 2.植物的叶表皮上有(气)孔,它的主要作用是(蒸腾)和(呼吸)。 3.生命体细胞具有(消化)、(呼吸)、((生长发育)、(繁殖遗传)、(运动)、(排泄)等功能。 4.显微镜主要由(物镜)、(目镜)、(反光镜)、(载物台)、(调节旋钮)等部分构成。 第六课《观察水中的微小生物》 1.微生物也是(生物),它具有同其他生物一样的共同特征,如∶(呼吸)、(繁殖)、(排泄)等。 2.我知道的水中的微生物有(草履虫)、(衣藻)、(绿藻)等。 3.观察微生物时为了限制微生物在水中的运动,我们可以在玻片上放一些(棉纤维)。第七课《微生物与健康》 1.许多微生物对人体有益,如((酵母菌),还有一些对人体会造成伤害。 2..随着观察工具的不断改进,人们发现霍乱、肺结核、伤寒等可怕的疾病都是由(细菌)或(病毒)引起的。 3.第一个指出微生物和人类健康关系的人是(巴斯德)。 第二单元《地球的运动》 第一课《我们的地球模型》 1.我知道地球的形状是不规则的(球状),地球在绕着太阳公转的同时又在不停地(自转),最大的特点就是(地轴倾斜)。 2.地球表面有(陆地)和(海洋),其中大部分都是(海洋),约占地球表面的70%。 3.地球内部结构从外到内依次是(地壳)、(地幔)、(地核),其中厚度最厚的是(地核)。第二课《对昼夜现象的初步探究》 1.太阳东升,白昼开始;太阳西落,黑夜降临,是因为地球在(自转)。 2.昼夜交替一次时间为(24小时)。 3.地球围绕(地轴)自西向东进行运动。 第三课《对昼夜现象的进一步探究》 1.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最早提出“(地心说)”理论。 2.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在其著作《天体运行论》提出了“(日心说)” 3.1851年,法国物理学家(傅科)在巴黎先贤祠悬挂一枚摆锤,证实了地球的自转。第四课《谁先迎来黎明》 1.地球自转的方向是(逆时针)即(从西向东),地球自转一周是(24)小时。 2..坐在向前行驶的车上,向窗外望去,看到两边的景物(向后)运动,坐在转椅上顺时针旋转时,看到周围的景物是(逆时针)运动。这就是(相对)运动的结果。 第五课《影长的四季变化》 1.一天中阳光下物体影子长度的变化是(长)—(短)—(长)。 2..日影变化与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有关,日影变化会随着季节有规律地变化。 3.把自制圭表放到太阳照到的窗边,在每天的(正午)时分观测,记录影子长度的变化。 4.一年当中同一时间进行观测,北半球的人们会观测到夏至那日影子最(短),冬至那日影子最(长),春分和秋分两日影子(适中)。 第六课《地球的公转与四季变化》 1.地球公转的周期是(365天)即(一年),公转轨道的形状是(椭圆形),并且在公转过程中,地球地轴倾斜的方向不变。 2.从资料中找到能支持或反驳有关观点的(事实)或(数据),也是科学要就的重要方法。 3.地球公转形成(四季变化)现象,自转形成(昼夜交替)现象。 第七课《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 1.白昼与黑夜对生物影响最大的因素是(光照)︰白昼光强,黑夜光弱。 2.有的动物适应较强的光照,主要在白天活动,称为(昼行性)动物,比如(燕子)。有的动物适应弱光,主要在夜间活动,称为(夜行性动物),比如(蝙蝠)。

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总结

六年级《科学》上册重点复习题 第一单元《工具和机械》 第一课使用工具 1.我们使用过的工具 工具名称可以做哪些事情工具名称可以做哪些事情 剪刀剪纸、线、布等开瓶器开瓶盖 螺丝刀拧螺丝钉等筷子夹饭菜 老虎钳起钉子或夹断钉子和铁丝镊子夹取细小的物品 羊角锤订钉子,起钉子剥线钳剥电线的外皮 2.有一些很费力、很难做的事情,如果我们使用了工具就可以省力、方便地完成了。不同的工具有不同的(用途),不同的工具有不同的(科学道理)。 3.机械是能使我们(省力)或(方便)的装置。 像螺丝刀、钉锤、剪刀这些机械构造很简单,又叫(简单机械)。 简单机械的类型:杠杆、轮轴、滑轮、斜面…… 第二课杠杆的科学 1.杠杆:像撬棍这样的简单机械叫(杠杆)。杠杆有(3)个点。支撑这杠杆,使杠杆能围绕着转动的位置叫(支点);在杠杆上用力的位置叫(用力点);杠杆克服阻力的位置叫(阻力点)。 注意:支点可以在任意位置,比如边上,中间 2.★杠杆尺平衡时,左边的钩码数乘以格数等于右边的钩码数乘以格数。 在左图中杠杆尺的右边哪个位置上挂钩码,才能使杠杆尺平衡?(写出 所有挂法。)

3.杠杆能否省力,看:(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和(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 省力杠杆: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 费力杠杆: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 不省力也不费力杠杆: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等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 ★ 第三课杠杆类工具的研究 1.杠杆举例: 省力杠杆:省力费距离开瓶器、核桃钳、羊角钉锤、裁纸刀、老虎钳等 费力杠杆:费力省距离火钳、镊子、筷子、裁缝剪刀、钓鱼竿等 不省力也不费力杠杆:天平、订书机、跷跷板等 2. 3、杆秤由秤杆、秤盘、秤砣、提绳几部分组成。它也是一种杠杆类的工具。把秤砣悬挂位置作为用力点,那么杆秤是一个省力杠杆,所以“秤砣虽小压千斤” 6、制作杆秤:先找到秤杆上的三点,定好位置。接着拴好阻力点和支点的细绳,挂好秤盘系上秤砣。再用挂钩码的方法,在秤杆上画出重量刻度。 第四课轮轴的秘密 1.轮轴:像水龙头这样,(轮)和(轴)固定在一起转动的机械,叫(轮轴)。 2.在轮轴的轮上用力带动轴转动时(省力),轮越大越(省力)。在轴上用力带动轮转动时 (费力)。

2023年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

单元一:《工具和机械》 ★规定:①流利纯熟地一课一课背诵,家长、组长背一课签一课字。 ②黑体字打头旳只提醒黑体字内容,没有黑体字旳全句背诵。 ③括号中旳楷体字但愿同学们在读旳时候重点看。 ④背诵是为了积累、理解和掌握,但愿同学们自觉低理解性背诵,准时完毕。 第一课使用工具 1.不一样旳工具有不一样旳(用途),不一样旳工具有不一样旳(科学道理)。 2.机械:机械是能使我们(省力)或(以便)旳装置。像螺丝刀、钉锤、剪刀这些构造很简朴旳机械,又叫(简朴机械)。 第二课杠杆旳科学 1.杠杆:像撬棍这样旳简朴机械叫(杠杆)。杠杆有(3)个点。支撑这杠杆,使杠杆能围绕着转动旳位置叫(支点);在杠杆上用力旳位置叫(用力点);杠杆克服阻力旳位置叫(阻力点)。 2.杠杆能否省力,重要看:(用力点到支点)旳距离和(阻力点到支点)旳距离。 3.省力杠杆:用力点到支点旳距离(不小于)阻力点到支点旳距离。 费力杠杆:用力点到支点旳距离(不不小于)阻力点到支点旳距离。 不省力也不费力杠杆:用力点到支点旳距离(等于)阻力点到支点旳距离。 第三课杠杆类工具旳研究 1.杠杆举例: 省力杠杆:开瓶器、核桃钳、羊角钉锤、裁纸刀、老虎钳… 费力杠杆:火钳、镊子、筷子、裁缝剪刀、钓鱼竿…

不省力也不费力杠杆:天平、订书机、跷跷板… 第四课轮轴旳秘密 1.轮轴:像水龙头这样,(轮)和(轴)固定在一起转动旳机械,叫(轮轴)。轮轴在轮上用力时(省力),在轴上用力时(费力)。当轴同样大时,轮越大越(省力)。 2.轮轴机械:门把手、自来水龙头、汽车方向盘、自行车把手、扳手… 3.试验:螺丝刀刀柄粗细旳秘密 我旳猜测:螺丝刀刀柄粗,省力;刀柄细费力。 研究旳材料:2把刀柄粗细不一样旳螺丝刀,2枚螺丝钉、1块木板 研究旳措施:(1)分别用刀柄粗细不一样旳2把螺丝刀把2枚螺丝刀拧进木板中; (2)比较2把螺丝刀所用力旳大小。 研究旳结论:螺丝刀刀柄粗,省力;刀柄细费力。 第五课定滑轮和动滑轮 1.定滑轮:固定在一种位置而不移动旳滑轮叫(定滑轮),它旳作用是能(变化力旳方向),但不能(省力)。 2.动滑轮:可以随重物一起移动旳滑轮叫(动滑轮),它旳作用是能(省力),但不能(变化力旳方向)。 3.同一种工具,使用方法不一样样,所应用旳科学原理也不一样样,如:螺丝刀拧螺丝钉运用了(轮轴)旳工作原理;螺丝刀撬罐头盖,运用了(杠杆)旳工作原理。 第六课滑轮组 1.滑轮组:把(动滑轮)和(定滑轮)组合在一起使用,就构成了(滑轮组),

教科版(2023年秋)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地球的运动》知识点

教科版〔2023 秋〕科学六年级上册其次单元《地球的运动》背背悄悄学问点整理 〔适合背诵的学问点〕 第1 课我们的地球模型 1 .地球的内部构造由地壳、地幔、地核组成。 地球的构造 地 2 ) 度约 千米幔 地壳《噂度 约仃千米〕 地域〔平均 半度约 3500 千米〕I 2.地球外表主要是由海洋和陆地组成的。其中海洋的面积大于陆地的面积,海洋面积大约占地球外表积的71%,陆地约占29%。 3.地球是一个球体。 4.地球是一颗行星,围围着太阳转动,这个运动叫地球公转。同时, 地球还在自转。 5.地球形成的时间相当古老,它的年龄已经超过了40 亿年。 6.不同的模型适合表达不同的学问。我们可以依据自己想要表达的地球学问,选择制作不同的地球模型。 地球构造模型剖面地球海陆分布模型地球自转模型 7.观看常用的地球仪,我们可以知道地球仪上与赤道平行,指示东西方向的圆圈

学说名称大文学家示意图地心说 托勒密 日心说 哥白尼 \ \《\侬\ //d/r//// .(((. I jjo \\\\). ,y/ /f t 、一, /\/\ Y \ r - TL , 求■——jr /J/F / x\\\ i J 7 /、/ V 地球/、动,太阳绕地球转 地球与太阳的相对运动状态地球是否是球体是能否消灭昼夜交替现象能太阳/、动,地球绕太阳转,同时地球自转 是 能 是纬线;连接南、北两极,指示南北方向的线是经线第2 课昼夜交替现象 1 .地球是一个不透亮的球体,太阳只能照亮地球外表的一半,地球上被阳光照到的地方处于白昼,没被照到的地方处于黑夜。 2.昼夜交替是地球常见的天文现象。 3.地球上一昼夜的时间是24 小时〔或1 天〕。 4.昼夜交替的假说 我们可以用手电筒模拟太阳,用地球模型〔或乒乓球等球体〕模拟地球。通过模拟试验可以证明上面四种假设都可能消灭昼夜交替现象。 5.昼夜交替现象的解释可以有多种方案,结合其他事实我们觉察:昼夜交替与地球自转有关。 第3 课人类生疏地球运动的历史 1.“地心说”和“日心说” 2.再次做昼夜交替现象的模拟试验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知识清单(新版)

2023年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知识清单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第1课时放大镜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显现肉眼看不清的细微 之处。 2.人们在生产、生活、学习和科研中经常要用到放大镜帮助观察。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①透明;②中央厚,边缘薄。只要具有这两个特点(比 如:加水后的烧杯、玻璃杯,一滴水等),就具有同样的放大功能。 4.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的凸度有关,和镜片直径无关。放大镜的凸起程度 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所能观察到的范围就越小。 5.放大镜的镜片、玻璃片和近视眼镜的镜片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不同之处相同之处 放大镜的镜片中央厚,边缘薄 都是由玻璃制成,都是 玻璃片中央和边缘一样厚薄 透明的。 近视眼镜的镜片中央薄,边缘厚 第2课时怎样放得更大 1.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这就是显微镜的原理。 2.显微镜的发明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大飞跃,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微观世界。 3.使用组合凸透镜,观察身边的其他物体,也能把看到的图像 放得更大。组合凸透镜具有放大作用。 4.显微镜中的目镜和物镜是两个凸透镜。 5.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目镜的放大倍数×物镜的放大倍数。 6.显微镜的结构:

7.各部分的作用是什么? (1)目镜、物镜:放大物像 (2)镜筒:连接目镜与物镜 (3)转换器:物镜的连接处,用来转换物镜 (4)载物台:放置玻片标本,上面还有压片夹 (5)通光孔:通过光线 (6)遮光器:调节光线强弱 (7)压片夹:固定玻片标本 (8)准焦螺旋:调焦距 (9)反光镜:使光线射入镜筒 第3课时观察身边微小的物体 1.我们身边有许多微小的物体,这些物体用人的肉眼都看不清,但是可以使用 放大镜和显微镜进行观察。 2.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分可以概括为5个步骤:安放、对光、上片、调焦、观察。 移动载玻片的方向和从目镜中看到物体图像移动的方向是相反的。 3.显微镜放大的倍数越大,通过显微镜看到的视野就越小。 4.比较肉眼观察和使用放大镜、显微镜观察蝴蝶器官的结果: 肉眼观察放大镜观察显微镜观察 很小能看清轮廓,看到全部,但看不清细节。放大了能看到全部,但还 是看不清细节。 很大很清楚可以看到蝴蝶足上 有很多毛,但只能看到足的一 部分,不能够看到全部。

最新版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总结与归纳

新版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精品知识点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第1课放大镜 1.比较放大镜的镜片、玻璃片和近视眼镜的镜片 观察工具放大镜玻璃片近视眼镜 能否放大物体图像能放大 不能放大(且图像大 小不变) 不能放大(但能把 图像缩小) 特点中央厚、边缘薄一样厚中央薄、边缘厚 2.放大镜的镜片是透明的,且中央厚、边缘薄。 3.不同放大倍数镜片的凸度不同,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凸度有关。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 4.我们可以用一个烧杯、烧瓶、玻璃杯、矿泉水瓶等中央厚、边缘薄的透明容器加满水制作成放大镜。也可以在透明的塑料膜或玻璃片上滴一滴水制作成放大镜。 5.放大镜的镜片又叫凸透镜,近视眼镜的镜片又叫凹透镜。 第2课怎样放得更大 1.一个凸透镜的放大倍数是有限的,把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能把物体放得更大。 2.制作一个组合凸透镜 (1)制作方法:①用一个放大镜观察书上较小的文字,当图像放到最大并且清晰时,保持这个放大镜的位置不动。②在第一个放大镜下增加一个放大镜,并和

第一个放大镜相互平行,上下移动第二个放大镜,当图像放到最大并且清晰时,测量这两个凸透镜之间的距离。③把两个凸透镜用纸筒固定。 (2)组合凸透镜的放大倍数大于其中任意一个放大镜的放大倍数。 3.蚜虫只有针眼般大小,肉眼看到的蚜虫密密麻麻,也看不清细节,而在组合凸透镜下能较为清楚地看到蚜虫的肢体。 4.用透镜组合而成的显微镜叫光学显微镜。光学显微镜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一两千倍。 5.组合凸透镜中上方靠近眼睛的凸透镜相当于显微镜中的目镜,位于下方靠近观察物体的凸透镜相当于显微镜中的物镜。 6.用电子显微镜可把物体的图像放大约200万倍。 7.显微镜的发明,把人类带人了一个崭新的微观世界。 第3课观察身边微小的物体 1.显微镜的使用 2.用肉眼、放大镜、显微镜观察同一物体,图像的大小和视野(看到的范围大小)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