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上册全册知识点整理汇总(共28课)(2021)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上册全册知识点整理汇总(共28课)(2021)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上册全册知识点整

理汇总(共28课)(2021)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第1课放大镜

1.比较放大镜的镜片、玻璃片和近视眼镜的镜片

1)放大镜中央厚、边缘薄,能放大图像。

2)玻璃片无厚薄,不能放大图像。

3)近视眼镜镜片中央薄、边缘厚,不能放大图像。

2.放大镜的镜片是透明的,且中央厚、边缘薄。

3.不同放大倍数镜片的凸度不同,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凸度有关。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

4.我们可以用一个烧杯、烧瓶、玻璃杯和矿泉水瓶等中央厚、边缘薄的透明加满水制作成一个放大镜。也可以在透明的塑料膜或玻璃片上滴一滴水制作成一个放大镜。

5.放大镜的镜片又叫凸透镜,近视眼镜的镜片又叫凹透镜。

6.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方法

1)方法一:保持观察对象不动,人眼和观察对象之间的距离不变,手持放大镜在物体和人眼之间来回移动,直至图像大而清楚。

2)方法二:把放大镜移至眼前,移动物体,直至图像大而清楚。

第2课怎样放得更大

1.一个凸透镜的放大倍数是有限的,把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能把物体放得更大。

2.制作一个组合凸透镜

1)制作方法:

①用一个放大镜观察书上较小的文字,当图像放到最大并且清晰时,坚持这个放大镜的位置

1

不动。

②在第一个放大镜下增加一个放大镜,并和第一个放大镜彼此平行,上下移动第二个放大镜,当图像放到最大并且清晰时,丈量这两个凸透镜之间的距离。

③把两个凸透镜用纸筒固定。

2)当放大镜离书本较近时,图像清晰但放大的倍数较小;当放大镜离书本较远时,图像模糊但放大的倍数较大;必须找到一个合适的位置,这个位置上的图像是清晰的,放大倍数也相对较大。

3)组合凸透镜的放大倍数大于其中随便一个放大镜的放大倍数。

3.组合凸透镜中上方靠近眼睛的凸透镜相当于显微镜中的目镜,位于下方靠近观察物体的凸透镜相当于显微镜中的物镜。

4.用透镜组合而成的显微镜叫光学显微镜。光学显微镜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一两千倍。

5.用电子显微镜可把物体的图像放大约200万倍。

6.显微镜的发明,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崭新的微观世界。

第3课观察身边微小的物体

1.显微镜的利用

2.用肉眼、放大镜、显微镜观察统一物体,图像的大小和视野(看到的规模大小)均分歧。图像越大,视野越小;图像越小,视野越大。

3.在显微镜下,蝴蝶的彩色翅膀其实是由许多小鳞片组成的。

4.在放大镜下观察,能发现不同昆虫的触角形状不同。

2

5.昆虫头上的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这个鼻子”能分辨各种气味,有的比人的鼻子灵敏得多。

6蝇的眼睛是由很多小眼睛组成的复眼,能看到周围360°规模内的物体。

7.受昆虫启发的发明创造

1)人类模仿苍蝇的触角,研制出“蝇式气味分析监视仪”。

2)根据苍蝇复眼的视觉原理,人类研制出了“蝇眼照相机”和“蝇

眼雷达”,还仿制出一种“蝇眼探测系统”。

3)蝴蝶翅膀上的鳞片会随阳光的照射方向自动变换角度,从而调节体温。科学家受蝴蝶的启发,将人造卫星的控温系统制成了对温度敏感的百叶窗样式。

第4课观察洋葱表皮细胞

1.第一个发现细胞的人是英国科学家XXX,他用显微镜观察一块软木片,发现木片上看上去像有一间间长方形的斗室间,就把它们定名为细胞。

3

2.洋葱表皮是由细胞构成的。

3.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的物体必须薄而透明,所以物体需要制成玻片标本,才能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它的精细结构。

4.洋葱表皮玻片标本的制作过程

1)盖上盖玻片的方法:用镊子夹起盖玻片,使它的一边接触载玻片上的水滴,然后轻轻地盖上,避免盖玻片下面出现气泡。

2)制作洋葱表皮玻片标本时,滴碘酒是为了让细胞染色,便于观察。

3)不要用摸过洋葱的手揉眼睛。

5.洋葱表皮细胞的特点

1)在显微镜视野中,洋葱表皮细胞的形状大体为长方形,它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液泡等。

2)观察洋葱表皮细胞时,看到的小黑点是细胞核,看到的大泡泡是液泡。

第5课观察更多的生物细胞

1.除病毒外,绝大多数生物体都是由细胞组成的。

2.发现血液红细胞的是科学家XXX。

4

3.观察更多的生物细胞

1)生物细胞的形态多种多祥,分歧生物的细胞是分歧的,统一生物分歧组织或器官的细胞也是分歧的。

2)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是不同的,虽然两者都有细胞核、细胞质、细胞膜等结构,但是动物细胞没有细胞壁、液泡和叶绿体。

4.细胞是生物体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元。生物的呼吸、消化、渗出、发展、发育、繁殖、遗传等生命活动都是经由过程细胞进行的。

5.我们的皮肤表面,每平方厘米含有的细胞数超过10万个。

6.自然界的大多半生物体都是由多细胞组成的,但也有一些生物,它们只要一个细胞,称为单细胞生物。比如草履虫、眼虫、喇叭虫、变形虫、太阳虫、细菌等,就是一个细胞。

第6课观察水中微小的生物

1.显微镜的发明使人们不仅看到了细胞,还发现了很多微小的生物。

2.在水中生活着形态各异的微小的生物,他们也具有生物的特征:

对环境有一定的需求,对外界的刺激有反应,会运动,能繁殖等。

3.在池塘的水中有很多微小的生物,可能有草履虫、水蚤、钟形虫、喇叭虫、变形、线虫、新月藻、衣藻、眼虫等。

4.在显微镜下观察水中微小的生物

1)用滴管吸取一滴池塘或鱼缸里的水,放在载玻片上,然后盖上盖玻片,在显微镜下观察。

2)在显微镜下看到在水滴中运动着的就是微小的生物。

3)控制微生物的运动速度的方法:

①事先在载玻片上放多量脱脂棉纤维;

②用吸水纸吸走多余的水分。

5.我们还可以提早培养微小的生物

1)霉点是由肉眼看不到的微生物聚集而成的。

2)当我们用滴管取烧杯内的水时,可以恰当靠近水面附近,这里的微生物比力密集。

6.荷兰科学家的XXX是世界上首次在显微镜下发现微生物的人。

7.绝大多半微生物都十分藐小,只要经由过程显微镜等工具的帮助才能看到。而蘑菇、木耳、灵芝是生活中可以间接看到的微生物。

5

第7课微生物与健康

1.在放大镜和显微镜没有发明以前,人们只能用眼、耳、鼻、舌、皮肤等感觉器官探知世界。那时候,人能发现的最小的动物,就是一些

很小的昆虫。

2.放大镜和显微镜的发明,使人们看到了细菌、病毒、生物细胞等。

3.观察工具的发展和观察范围的拓展,导致了许多科学发现和技术创新,由此改变了我们的生活。

眼睛→放大镜→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

4.微生物既给人们带来了危害,也给人们带来了好处。

5.微生物带来的危害

新冠肺炎病毒

1)科学家发现伤寒、鼠疫、霍乱等传染病的元凶原来是细菌和病毒,并研制了许多对付细菌和病毒的药物和方法。

2)有些微生物会引起霉变。霉变的食物对身体有害。空气潮湿温暖时,正是各种霉菌生长和繁殖的最佳时机。因此,保持干燥低温可以防霉。

6.微生物带来的好处

1)有些微生物能提供食物或帮助我们生产食物,如蘑菇、酸奶、甜酒、泡菜、腐乳、面包、醋、酱油等。

2)人们利用一些微生物处理有机垃圾和污水。

3)人类利用病原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制成的各种疫苗,为预防、控制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7.人类不仅在显微镜下发现了生物的细胞,还发现生物的生长、繁殖以及其他生命现象都和细胞有关。在此基础上,人类成功地培育出许多具有良好品质的动植物新品种。

第二单元地球的活动

第1课我们的地球模型

1.地球的内部结构由地壳、地幔、地核组成。

2.地球表面主要是由海洋和陆地组成的。其中海洋的面积大于陆地的面积,海洋面积大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1%,陆地约占29%。

3.地球是一个球体。

4.地球是一颗行星,围绕着太阳转动,这个运动叫地球公转。同时,地球还在自转。

5.地球形成的时间相当古老,它的年龄已经超过了40亿年。

6.不同的模型适合表达不同的知识。我们可以根据自己想要表达的地球知识,选择制作不同的地球模型。

7.观察常用的地球仪,我们可以知道地球仪上与赤道平行,指示东西方向的圆圈是纬线;连接南、北两极,指示南北方向的线是经线。

6

第2课昼夜交替现象

1.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太阳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地球上被阳光照到的地方处于白天,没被照到的地方处于黑夜。

2.昼夜交替是地球常见的天文现象。

3.地球上一昼夜的时间是24小时(或1天)。

4.日夜交替的假说

我们可以用手电筒模拟太阳,用地球模型(或乒乓球等球体)模拟地球。通过模拟实验可以证明上面四种假设都可能出现昼夜交替现象。

5.昼夜交替现象的解释可以有多种方案,结合其他事实我们发现:昼夜交替与地球自转有关。

第3课人类熟悉地球活动的汗青

1.“地心说”和“日心说”

学说名称地心说

天文学家XXX

表示图

XXX说

XXX

地球与太阳的相对活动状态地球不动,太阳绕地球转太阳不动,地球绕太阳转,同

时地球自转

地球是否是球体是

可否出现日夜交替征象能

2.再次做昼夜交替现象的模拟实验

7

1)地球有自转轴,且地轴是倾斜的。

2)反光的小圆片的作用:轻易我们研讨小圆片所在位置的日夜变化情况。

3)对昼夜交替现象的解释:自转半周前小圆片处于白昼,自转半周后小圆片处于黑夜。

3.地球会绕地轴自转,地球的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

4.地球还会绕着太阳公转。

第4课谁迎来XXX

1.地球上分歧的地区,每天迎来XXX的工夫分歧。东边的北京比西边的XXX先迎来XXX。

2.大家手拉手做谁先迎来XXX的模拟实验

红色纸片模拟太阳

围成一圈的同学模拟地球

按某种方向转动模拟地球的自转

贴有地名的同学模拟不同的地区

先看到红纸片模拟先迎来XXX

1)大家按照由“西”向“东”的方向慢慢转动,“北京”先见到“太阳”。

2)大家按照由“东”向“西”的方向慢慢转动,“乌鲁木齐”先看到“太阳”。

3.坐在前进的汽车上观察窗外的树木,树木的运动方向是向后。

8

4.观察者坐在转动的转椅上观察,周围的景物围着观察者转动,且景物转动的方向与转椅转动的方向相反。

5.每天看到太阳和其他天体东升西落,这说明地球的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

6.在地球仪上再次模拟北京和乌鲁木齐的昼夜变化

1)先将反光小圆片贴在地球仪北京和乌鲁木齐的位置上,再用手电筒模拟太阳照射。一个同学让地球模型按正确的方向(自西向东)旋转,另一同学从“太阳”的位置进行观察。

2)这两座城市,北京先迎来XXX。

7.地球自西向东绕地轴自转,自转一周的时间是24小时,并形成了天体东升西落的现象。

第5课影长的四季变化

1.日影变化与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有关。

2.圭表是中国古代测量正午时刻的日影长度的天文仪器。

3.中午时,物体影子随季候变化呈有规律的变化。

4.根据圭面上表的日影长度,人们就可以确定四季和二十四节气。

5.制作简易圭表来观察日影的四季变化

6.正午时分物体的影长的变化规律

1)夏至中午时分物体的影长最短。

2)冬至正午时分物体的影长最长。

3)从夏至到冬至,正午时分物体的影长逐渐变长。

4)从冬至到夏至,正午时分物体的影长逐渐变短。

5)春分与秋分中午时分物体的影长一样长。

6)在连续丈量到中午时分物体的影长最短或最长之间的工夫是一年。

9

7.昼夜长短的变化

1)统一地方,夏至时昼最长、夜最短,冬至时夜最长、昼最短,春分、秋分时日夜平分。

2)同一地方,从夏至到冬至,昼越来越短、夜越来越长;从冬至到夏至,昼越来越长、夜越来越短。

8.太阳高度角(太阳仰角):太阳光的入射方向和地平面之间的夹角。

第6课地球的公转与四序变化

1.地球的公转

1)公转是指一个天体围绕另一个天体转动。地球的公转是指地球围绕着太阳转动。

2)地球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

3)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是一年。

2.在地球公转的过程中,地球地轴倾斜的方向不会改动,始终指向北极星。

3.地球公转轨道的形状是椭圆形,每年一月初地球与太阳的距离最近,每年七月初地球与太阳的距离最远。

4.在一个公转周期中会发生四序变化,四序变化与地球公转有关。

5.四序变化与距离太阳的远近无关

1)“地球距离太阳近时是夏季,地球距离太阳远时是冬季”这个观点是错误的。

2)地球距离太阳近时,是北半球的夏季;地球距离太阳远时,是北半球的夏季。

3)同一时间地球上南北半球的季节正好相反。而同一时间地球距离太阳的远近是一个定值。

6.模拟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10

塑料小球模拟地球

塑料小球上的线模拟赤道

圆盘模拟地球公转轨道

塑料小球倾斜模拟地轴倾斜

第7课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

1.地球不停的自转形成了昼夜交替现象,地球在公转的过程中产生了四季变化。

2.昼夜交替对生物的影响

1)白昼与黑夜对生物影响最大的因素是光照。

2)有的动物适应较强的光照,主要在白天活动,称为昼行性动物。

3)有的动物适应弱光,主要在夜间活动,称为夜行性动物。

4)有一些植物会随着昼夜交替而变化。例如,郁金香随着太阳升

起而开放,晚上郁金香会收拢花瓣。昙花和XXX也会随日夜交替而变化。

3.四序变化对生物的影响

1)分歧的季候,一些动物会换毛,比如生活在北极地区的北极狐,夏季和夏季都会换上分歧颜色的毛。

2)在寒冷的冬季,一些动物会用冬眠的方式过冬,比如刺猬、蛇、蛙、熊等。

3)一些植物到了秋冬季节会落叶,比如枫树、杨树。

11

第三单元工具与技术

第1课紧密联系的工具和技术

1.我们完成一项活动所利用的物品都可以称之为工具,工具一般能够使我们省力或轻易。

2.采用分歧的方式取出核桃仁

1)注意:利用工具时,要十分小心,防止手被砸伤或压伤。

2)不使用工具时,很费劲而且很难取出核桃仁;使用锤子、砖块等工具时,能取出核桃仁,但基本上都是碎块、碎渣。使用核桃夹时,既省时又省力,熟练后还可以取出完整的核桃仁。

3.工具的选择和利用

1)分歧的工具有分歧的用途。

2)做同样的事情,用分歧的工具,效果是分歧的。

3)统一种工具,利用分歧的方法,效果也会分歧。

4)费力、难做的事情,使用恰当的工具,就可以省力、方便地完成。

4.我们在活动中所用到的方法和手段称为技术。

5.生活中的常用工具

1)通信工具:手机、电话、电脑等。

2)丈量工具:温度计、刻度尺、秒表等。

3)机械工具:螺丝刀、钳子、扳手、羊角锤等。

4)交通工具:自行车、汽车、飞机、轮船、火车等。

6.不同工具有不同的使用技术,可以根据技术来发明工具。

第2课斜面

1.古时候的人们就已经开始利用斜坡了。他们利用斜坡将巨石从低处推到高处,这样可以省力。斜坡就是一种斜面,利用斜面搬运物体可以省力。

2.利用斜面滑道从上往下搬运物体十分省力,不需要人为施加力。

3.利用斜面从下往上搬运物体比间接搬运物体要省力。

4.斜面在生活中随处可见。你可以在一些工具上见到斜面的应用,比如刀、斧等;你还能在很多交通道路、房屋建筑中找到斜面,比如盘猴子路、桥梁、高速公路的排水设想等。

5.人们利用斜面和其他技术修建了运河、水坝、水渠、水沟等设施,组成水利系统。

12

第3课不简单的杠杆

1.很久以前,人类就学会利用一些自然材料如石头、木头、兽骨、植物纤维等来制造工具。人们知道,单纯依靠自己肌肉产生的力量是有限的,制造一些工具可以产生更好的效果。

2.一根木棒就可以变成杠杆。古人利用木棒撬动大石头,或者将植物粗壮的根撬出来。杠杆和斜面一样,都是一种简单机械。

3.杠杆上三个重要的位置

1)阻力点:杠杆克服阻力的位置。

2)支点:支撑着杠杆,使杠杆能围绕着转动的位置。

3)用力点:在杠杆上用力的位置。

4.用一块小石块和木板撬动一块大石块时,支点距离阻力点越近,距离用力点越远,就越省力。

5.杠杆在生活中的应用

1)增大力的作用效果:撬棍、启瓶器、钳子、羊角锤等。

13

2)扩展力的作用范围:打捞网、筷子、船桨、钓鱼竿等。

3)改变力的作用方向:锄头、撬棍等。

第4课改变运输的车轮

1.在车轮发明之前,人们大多经由过程双脚行走去探索自然,也依赖人力或畜力运输物品。

2.随着车轮的运用,人们不仅发清楚明了马车、火车、汽车等交通工具,还开展了交通图、桥梁、铁轨等技术,人类的交通运输变得快速和高效。

3.分别用平板和手推车在操场沿直线、曲线输送物品,可以总结出车轮的作用:省力、省时、灵活、安稳、便利等。实验中利用秒表进行计时。

4.车轮是一种轮轴,由半径较大的轮和半径较小的轴组成。在漫长的历史中,车轮也在不断地改进和发展。

5.轮轴可以省力,而且在轴不变的情况下,轮越大,轮轴越省力。

6.生活中常见的水龙头、扳手、滑轮、螺丝刀都可以看成是轮轴的变形。

14

第5课灵活巧妙的剪刀

1.随着冶炼技术的开展,利用金属材料制造工具成为可能。大多半金属不仅坚硬耐用,更难得的是它们的可塑性强。人们可以将金属熔化、拉伸、曲折、成形和再成形,制造出庞大邃密精美的工具。

2.剪刀是一种组合工具,它具有斜面和杠杆的结构特点。锋利的刀刃和锥形的刀尖是斜面,刀刃和把手绕着中间的转轴转动,可以看作杠杆。

3.组合多项技术是工具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4.剪刀是一种可以灵活、精细加工的工具。人们通过把手控制刀刃移动的方向和开合的角度,通过刀刃的方向和角度的变化可以灵活地对材料进行加工和剪切。

最完整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总结(精华版)

六年级《科学》上册 重点复习题 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复习资料 一、科学常识: 1、在工作时,能使我们省力或方便的装置叫作机械。螺丝刀、钉锤、剪刀这些机械构 造很简单,又叫做简单机械。 2、像撬棍这样的简单机械叫做杠杆。它有三个点,用力的位置叫用力点,克服阻力的 位置叫阻力点,支撑着杠杆,使杠杆能围绕转动的位置叫支点。 3、杠杆尺平衡时,左边的钩码数乘以格数等于右边的钩码数乘以格数。 4、当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杠杆费力。当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等于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不省力也不费力。 当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杠杆省力。

5、杆秤由秤杆、秤盘、秤砣、提绳几部分组成。它也是一种杠杆类的工具。把秤砣悬挂位置作为用力点,那么杆秤是一个省力杠杆,所以“秤砣虽小压千斤” 6、制作杆秤:先找到秤杆上的三点,定好位置。接着拴好阻力点和支点的细绳,挂好秤盘系上秤砣。再用挂钩码的方法,在秤杆上画出重量刻度。 7、像水龙头这样,轮和轴固定在一起,可以转动的机械叫做轮轴。轮轴的作用:在轮上用力省力,在轴上用力费力;当轴相同时,轮越大越省力。 生活中的轮轴:汽车方向盘、水龙头开关、起子、扳手、门锁把手。

8、像旗杆顶部的滑轮那样,固定在一个位置转动而不移动的滑轮叫做定滑轮。可以随重物一起移动的滑轮叫做动滑轮。 9、把动滑轮和定滑轮组合在一起使用,就构成了滑轮组。 10 、生活中的滑轮:①定滑轮:旗杆顶部的轮子、窗帘上的轮子;②动滑轮:工地上提重物的轮子、井口上提水的辘轳;③滑轮组:起重机、升降衣架。 10 、像搭在汽车车厢上的木板那样的简单机械叫做斜面。 11 、斜面的坡度越小,在斜面上提升物体所用的力就小,斜面的坡度越大,在斜面上

新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全册知识点汇总(含实验问答题)

新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 全 册 知 识 点 汇 总 (含实验问答题)

第一单元 微小世界 1.放大镜 特点:中央(厚)、边缘(薄)的(透明)物体。 功能:能把图像(放大),显现人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使我们获得更多的信息。 放大镜的镜片又叫(凸透镜),放大倍数与(凸度)有关;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 2.光学显微镜:主要由(目镜)、(调节旋钮)、(物镜)、(载物台)、(反光镜)等组成。 3.电子显微镜可把物体的图像放大到大约(200万倍)。 4.显微镜的发明把人类带进了一个崭新的 微观世界 5.光学显微镜的使用可以分5个步骤:安放、对光、上片、调焦、观察。 6.通过(放大镜)能观察到苍蝇的(复眼)、蝴蝶的翅膀上布满的彩色小鳞片是(扁平的细毛)。 7.放大倍数越大,物体的图像越(大),视野反而越(小)。 8.制作洋葱玻片标本的步骤可以概括为撕、滴、展、盖、染、吸。 9.洋葱的表皮是由(细胞)构成的。洋葱表皮结构像一个个(小房间),房间内有(小黑点)。 10.第一个发现细胞的人是罗伯特·胡克。发现血红细胞的科学家是简·施旺麦单。 11.细胞的形态生物标本都具有细胞结构,但其形态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生物体的细胞是(不同)的,生物体不同组织或器官的细胞也是(不同)的。 12.微生物的特征:对环境有一定的需求,对外界的刺激有反应;会运动,能繁殖。 13.除病毒外,绝大多数生物体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是生物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14.草履虫、线虫等为单细胞生物。 15.微生物种类:细菌、(霉菌)、病毒等。 16.微生物的运用:可用于处理有机垃圾和污水、(食品发酵)、生物制药、增加土壤肥力等。 第二单元 地球的运动 1.地球内部结构:由(地核)、(地幔)、(地壳)组成。 2.地球表面主要由(海洋)和(陆地)组成。 3.不同的地球模型,表达的(研究方向)和(地球知识)不同,(制作方法)不同。 4.昼夜交替现象是由于地球(自转)引起的。自转方向自西向东,自转一周24小时(一天) 目镜 物镜 调节旋钮 反光镜 载物台

新改版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归纳(总复习专用)

新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知识点归纳总结、复习必备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1、比较放大镜的镜片、玻璃片和近视眼镜的镜片 (1)放大镜中央厚、边缘薄,能放大图像。 (2)玻璃片无厚薄,不能放大图像。 (3)近视眼镜镜片中央薄、边缘厚,不能放大图像。 2、放大镜的镜片是透明的,且中央厚、边缘薄。 3、不同放大倍数镜片的凸度不同,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凸度有关。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 4、我们可以用一个烧杯、烧瓶、玻璃杯和矿泉水瓶等中央厚、边缘薄的透明容器加满水制作成一个放大镜。也可以在透明的塑料膜或玻璃片上滴一滴水制作成一个放大镜。 5、放大镜的镜片又叫凸透镜,近视眼镜的镜片又叫凹透镜。 6、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方法 (1)方法一:保持观察对象不动,人眼和观察对象之间的距离不变,手持放大镜在物体和人眼之间来回移动,直至图像大而清楚。 (2)方法二:把放大镜移至眼前,移动物体,直至图像大而清楚。 7、一个凸透镜的放大倍数是有限的,把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能把物体放得更大。 8、制作一个组合凸透镜 (1)制作方法:①用一个放大镜观察书上较小的文字,当图像放到最大并且清晰时,保持这个放大镜的位置不动。②在第一个放大镜下增加一个放大镜,并和第一个放大镜相互平行,上下移动第二个放大镜,当图像放到最大并且清晰时,测量这两个凸透镜之间的距离。③把两个凸透镜用纸筒固定。 (2)当放大镜离书本较近时,图像清晰但放大的倍数较小;当放大镜离书本较远时,图像模糊但放大的倍数较大;必须找到一个合适的位置,这个位置上的图像是清晰的,放大倍数也相对较大。 (3)组合凸透镜的放大倍数大于其中任意一个放大镜的放大倍数。 9、组合凸透镜中上方靠近眼睛的凸透镜相当于显微镜中的目镜,位于下方靠近观察物体的凸透镜相当于显微镜中的物镜。 10、用透镜组合而成的显微镜叫光学显微镜。光学显微镜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一两千倍。 11、用电子显微镜可把物体的图像放大约200万倍。 12、显微镜的发明,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崭新的微观世界。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地球的运动》知识点整理(2021新版)

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知识点整理 第1课我们的地球模型 1.地球的内部结构由地壳、地幔、地核组成。 2. 地球表面主要是由海洋和陆地组成的。其中海洋的面积大于陆地的面积,海洋面积大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1%,陆地约占29%。 3.地球是一个球体。 4.地球是一颗行星,围绕着太阳转动,这个运动叫地球公转。同时,地球还在自转。 5. 地球形成的时间相当古老,它的年龄已经超过了40亿年。 6.不同的模型适合表达不同的知识。我们可以根据自己想要表达的地球知识,选择制作不同的地球模型。 7.观察常用的地球仪,我们可以知道地球仪上与赤道平行,指示东西方向的圆圈是纬线;连接南、北两极,指示南北方向的线是经线。 第2课昼夜交替现象 1.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太阳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地球上被阳光照到的地方处于白昼,没被照到的地方处于黑夜。 2.昼夜交替是地球常见的天文现象。 3.地球上一昼夜的时间是24小时(或1天)。 4.昼夜交替的假说 我们可以用手电筒模拟太阳,用地球模型(或乒乓球等球体)模拟地球。通过模拟实验可以证明上面四种假设都可能出现昼夜交替现象。 5.昼夜交替现象的解释可以有多种方案,结合其他事实我们发现:昼夜交替与地球自转有关。 第3课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 1.“地心说”和“日心说” 2.再次做昼夜交替现象的模拟实验 (1)地球有自转轴,且地轴是倾斜的。 (2)反光的小圆片的作用:方便我们研究小圆片所在位置的昼夜变化情况。 (3)对昼夜交替现象的解释:自转半周前小圆片处于白昼,自转半周后小圆片处于黑夜。 3.地球会绕地轴自转,地球的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 4.地球还会绕着太阳公转。

2021年最新改版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精简版)

新教科版六上科学知识点2021年最新整理 全 册 总 复 习 专 用

新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第一课放大镜 特点:中央(厚)、边缘(薄)的(透明)物体。 功能:能把图像(放大),显现人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使我们获得更多的信息。 放大镜的镜片又叫(凸透镜),放大倍数与(凸度)有关;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 第二课怎样放得更大 组合凸透镜:一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光学显微镜:主要由(目镜)、(调节旋钮)、(物镜)、(载物台)、(反光镜)等组成。 电子显微镜:电子显微镜可把物体的图像放大到大约(200万倍)。 第三课观察身边微小的物体 工具:使用工具能够观察到许多用(肉眼)观察不到的(细节)。 结构:通过(放大镜)能观察到苍蝇的(复眼)、蝴蝶的翅膀上布满的彩色小鳞片是(扁平的细毛)。图像:放大倍数越大,物体的图像越(大),视野反而越(小)。 第四课观察洋葱表皮细胞 构成:洋葱的表皮是由(细胞)构成的。 结构:像一个个(小房间),房间内有(小黑点)。 共同点:都有(气泡)。 第五课观察更多的生物细胞 细胞的形态:生物标本都具有细胞结构,但其形态是(多种多样)的。 区别:不同生物体的细胞是(不同)的,生物体不同组织或器官的细胞也是(不同)的。 第六课观察水中微小的生物 微生物:在水中生活着形态各异的(微小的生物)。 特征:对环境有一定的需求,对外界的刺激有反应;会运动,能繁殖。 第七课微生物与健康 微生物种类:细菌、(霉菌)、病毒等。 微生物的运用:可用于处理有机垃圾和污水、(食品发酵)、生物制药、增加土壤肥力等。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有关背诵内容[重要知识点]

六年级科学有关背诵内容1————单元一:《工具和机械》 ★要求:①流利熟练地一课一课背诵,家长、组长背一课签一课字;②黑体字打头的只提示黑体字内容,没有黑体字的全句背诵;③括号中的楷体字希望同学们在读的时候重点看;④背诵是为了积累、理解和掌握,希望同学们自觉地理解性背诵,按时完成。 第一课使用工具 1.不同的工具有不同的〔用途,不同的工具有不同的〔科学道理。 2.机械:机械是能使我们〔省力或〔方便装置。螺丝刀、钉锤、剪子这些机械构造很简单,又叫〔简单机械 第二课杠杆的科学 1.杠杆:像撬棍这样的简单机械叫〔杠杆。杠杆有〔三个点,支撑着杠杆,使杠杆能围绕着转动的位置叫〔支点,在杠杆上用力的位置叫〔用力点,杠杆克服阻力的位置叫〔阻力点。2.杠杆能否省力,主要看:〔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和〔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 3.省力杠杆:〔支点到用力点的距离大于〔支点到阻力点的距离。 费力杠杆:〔支点到用力点的距离小于〔支点到阻力点的距离。 不省力也不费力的杠杆:〔支点到用力点的距离等于〔支点到阻力点的距离。 第三课杠杆类工具的研究 1.三类杠杆:〔支点在中间的杠杆不一定省力,〔阻力点在中间的杠杆一定省力,〔用力点在中间的杠杆一定费力。 2.杠杆举例: 第四课轮轴的秘密 1.轮轴:像水龙头这样,〔轮和〔轴固定在一起转动的机械,叫〔轮轴。轮轴在轮上用力时〔省力,在轴上用力时〔费力。当轴一样大时,轮越大越〔省力。 2.轮轴机械:门把手、自来水龙头、辘轳、汽车方向盘、自行车把手、扳手。 3.实验:螺丝刀刀柄粗细的秘密 我的猜想:螺丝刀刀柄粗,省力;螺丝刀刀柄细,费力。 研究的材料:2把刀柄粗细不同的螺丝刀、2枚螺丝钉、1块木板。 实验的方法:⑴分别用刀柄粗细不同的2把螺丝刀把2枚螺丝钉拧进木板中;⑵比较2把螺丝刀所用力的大小。 实验的结论:螺丝刀刀柄粗,省力;螺丝刀刀柄细,费力。 第五课定滑轮和动滑轮 1.定滑轮:固定在一个位置而不移动的滑轮叫〔定滑轮,它的作用是能〔改变用力的方向, 不能〔省力。 2.动滑轮:可以随重物一起移动的滑轮叫〔动滑轮,它的作用是不能〔改变用力的方向,能〔省力。 3.同一种工具用法不一样,所应用的科学原理也不一样,如:螺丝刀拧螺丝钉运用了〔轮轴的工作原理;螺丝刀撬头盖,运用了〔杠杆的工作原理。 第六课滑轮组 滑轮组:把〔动滑轮和〔定滑轮组合在一起使用,就构成了〔滑轮组,它的作用是既能〔省力,又能〔改变用力的方向。滑轮组的组数越多,就越〔省力。 第七课斜面的作用 1.斜面:像搭在汽车车厢上的木板那样的简单机械,叫〔斜面。 2.斜面省力大小和什么有关:斜面能〔省力,省力的大小和〔坡度有关:坡度越小,斜面越〔省力,坡度越大,斜面越〔不省力。 3.斜面机械:大桥的引桥、螺丝钉、楼梯、斧刃、盘山公路 4.有些工具是几种简单机械的组合,如:剪刀是〔杠杆和〔斜面的组合。 5.盘山公路修成"S"形是为了:降低斜面的坡度,使汽车上山更省力。 6.实验:斜面能省力吗? 我的猜想:斜面能省力。 研究的材料:斜面、弹簧测力计、滚轮、记录纸。 实验方法:⑴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直接提升滚轮所用的力,并记录;⑵把滚轮放在斜面上用弹簧测力计测出沿斜面拉动滚轮所用的力,并记录;⑶比较直接提升滚轮和沿斜面拉动滚轮所用的力的大小。 实验的结论:斜面能省力。 7.实验:斜面坡度大小与省力的关系 我的猜想:斜面坡度小,省力多;斜面坡度大,省力少。 研究的材料:斜面、弹簧测力计、滚轮、记录纸。 改变的条件:斜面坡度的大小。 不改变的条件:滚轮的轻重、斜面的光滑程度。 实验方法:⑴用弹簧测力计测出在较小的斜面坡度上拉动滚轮所用力的大小,并记录;⑵用弹簧测力计测出在较大的斜面坡度上拉动滚轮所用力的大小,并记录;⑶比较在两个斜面坡度上拉动滚轮所用力的大小。 实验的结论:斜面坡度小,省力多;斜面坡度大,省力少。 第八课自行车上的简单机械 1.自行车的特点:自行车是〔简单、〔方便、〔环保的交通工具。自行车是依靠〔人的力量前进的;〔链条与两个〔齿轮的啮合,起到传递动力而使自行车运动的作用。 2.大小齿轮:用大齿轮带动小齿轮,小齿轮转动比大齿轮〔快;用小齿轮带动大齿轮,大齿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上册全册知识点整理汇总(共28课)(2021新版)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第1课放大镜 1.比较放大镜的镜片、玻璃片和近视眼镜的镜片 (1)放大镜中央厚、边缘薄,能放大图像。 (2)玻璃片无厚薄,不能放大图像。 (3)近视眼镜镜片中央薄、边缘厚,不能放大图像。 2.放大镜的镜片是透明的,且中央厚、边缘薄。 3.不同放大倍数镜片的凸度不同,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凸度有关。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 4.我们可以用一个烧杯、烧瓶、玻璃杯和矿泉水瓶等中央厚、边缘薄的透明容器加满水制作成一个放大镜。也可以在透明的塑料膜或玻璃片上滴一滴水制作成一个放大镜。 5.放大镜的镜片又叫凸透镜,近视眼镜的镜片又叫凹透镜。 6.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方法 (1)方法一:保持观察对象不动,人眼和观察对象之间的距离不变,手持放大镜在物体和人眼之间来回移动,直至图像大而清楚。 (2)方法二:把放大镜移至眼前,移动物体,直至图像大而清楚。 第2课怎样放得更大 1.一个凸透镜的放大倍数是有限的,把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能把物体放得更大。 2.制作一个组合凸透镜

不动。 ②在第一个放大镜下增加一个放大镜,并和第一个放大镜相互平行,上下移动第二个放大镜,当图像放到最大并且清晰时,测量这两个凸透镜之间的距离。 ③把两个凸透镜用纸筒固定。 (2)当放大镜离书本较近时,图像清晰但放大的倍数较小;当放大镜离书本较远时,图像模糊但放大的倍数较大;必须找到一个合适的位置,这个位置上的图像是清晰的,放大倍数也相对较大。 (3)组合凸透镜的放大倍数大于其中任意一个放大镜的放大倍数。 3.组合凸透镜中上方靠近眼睛的凸透镜相当于显微镜中的目镜,位于下方靠近观察物体的凸透镜相当于显微镜中的物镜。 4.用透镜组合而成的显微镜叫光学显微镜。光学显微镜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一两千倍。 5.用电子显微镜可把物体的图像放大约200万倍。 6.显微镜的发明,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崭新的微观世界。 第3课观察身边微小的物体 1.显微镜的使用 2.用肉眼、放大镜、显微镜观察同一物体,图像的大小和视野(看到的范围大小)均不同。图像越大,视野越小;图像越小,视野越大。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上册全册《课课练》(共28课)(2021新版)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课课练 (2021新版)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1.放大镜 1.为看到放大倍数更大物体的图像,小科可以选择()的放大镜。 A.凸度大 B.材料好 C.直径大 D.透明度好 2.我们在海洋馆里,看到圆柱形鱼缸里的鱼()。 A.比实际大 B.比实际小 C.不一定 D.和实际一样大 3.清晨,小科发现透过叶片上有露珠的地方可以更清晰的看到叶脉结构,这是因为露珠类似于放大镜,具有的结构。 2.怎样放得更大 1.组成简易显微镜的两个镜片分别是()。 A.都是凸面镜 B.一个凸透镜,一个凹透镜 C.都是凸透镜 D.一个凸面镜,一个平面镜 2.简易显微镜中,两个镜片的组合方式是()。 A.上下平行 B.垂直组合 C.左右平行 D.随意组合 3.下列微小物体不能通过简易显微镜看到的是()。 A.糖的晶体形状 B.洋葱细胞 C.帆布纤维 D.蝴蝶的触角 4.下列关于简易显微镜中上下两个镜片的功能与光学显微镜中的相应结构功能对应的描述正确的是()。 A.上镜片和物镜的功能相对应 B.上镜片和目镜的功能相对应 C.下镜片和反光镜的功能相对应 D.下镜片和目镜的功能相对应 3.观察身边微小的物体 1.关于光学显微镜的使用方法,正确的是()。 ①调焦②观察③对光④安放⑤上片 A.①②③④⑤ B.③④⑤①② C.②④③⑤① D.④③⑤①② 2.我们用肉眼、放大镜和显微镜对比观察昆虫的某一部分,发现()。 A.观察工具的放大倍数越大,图像越小,视野越大 B.观察工具的放大倍数越大,图像越大,视野越大 C.观察工具的放大倍数越小,图像越小,视野越大 D.观察工具的放大倍数越小,图像越大,视野越小 3.下列关于显微镜的操作,正确的是()。 A.用右眼看目镜,左眼同时睁开,一边观察一边记录 B.调焦时,眼睛先看着目镜,转动调节旋钮,直到出现清晰的图像

新改版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总复习专用)

新改版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总 复习专用) 1.比较放大镜的镜片、玻璃片和近视眼镜的镜片。放大镜 的镜片中央厚,边缘薄,能够放大图像;玻璃片无厚薄,不能放大图像;近视眼镜的镜片中央薄,边缘厚,不能放大图像。 2.放大镜的镜片是透明的,中央厚,边缘薄。 3.不同放大倍数的镜片凸度不同,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 片凸度有关,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 4.可以用中央厚、边缘薄的透明,如烧杯、烧瓶、玻璃杯 和矿泉水瓶,加满水制作成一个放大镜。也可以在透明的塑料膜或玻璃片上滴一滴水制作成一个放大镜。 5.放大镜的镜片又称凸透镜,近视眼镜的镜片又称凹透镜。 6.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方法:方法一是保持观察对象不动,人眼和观察对象之间的距离不变,手持放大镜在物体和人

眼之间来回移动,直至图像大而清楚;方法二是把放大镜移至眼前,移动物体,直至图像大而清楚。 7.一个凸透镜的放大倍数是有限的,把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能把物体放得更大。 8.制作一个组合凸透镜:方法是用一个放大镜观察书上较 小的文字,当图像放到最大并且清晰时,保持这个放大镜的位置不动。在第一个放大镜下增加一个放大镜,并和第一个放大镜相互平行,上下移动第二个放大镜,当图像放到最大并且清晰时,测量这两个凸透镜之间的距离。把两个凸透镜用纸筒固定。必须找到一个合适的位置,这个位置上的图像是清晰的,放大倍数也相对较大。组合凸透镜的放大倍数大于其中任意一个放大镜的放大倍数。 9.组合凸透镜中上方靠近眼睛的凸透镜相当于显微镜中的 目镜,位于下方靠近观察物体的凸透镜相当于显微镜中的物镜。 10.用透镜组合而成的显微镜叫光学显微镜,能把物体的 图像放大一两千倍。

新改版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总复习专用)

新教科版六上科学知识点2022年最新整理 全 册 期 末 复 习 资 料

新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知识点期末复习资料 第一单元 1、比较放大镜的镜片、玻璃片和近视眼镜的镜片 (1)放大镜中央厚、边缘薄,能放大图像。 (2)玻璃片无厚薄,不能放大图像。 (3)近视眼镜镜片中央薄、边缘厚,不能放大图像。 2、放大镜的镜片是透明的,且中央厚、边缘薄。 3、不同放大倍数镜片的凸度不同,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凸度有关。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 4、我们可以用一个烧杯、烧瓶、玻璃杯和矿泉水瓶等中央厚、边缘薄的透明容器加满水制作成一个放大镜。也可以在透明的塑料膜或玻璃片上滴一滴水制作成一个放大镜。 5、放大镜的镜片又叫凸透镜,近视眼镜的镜片又叫凹透镜。 6、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方法 (1)方法一:保持观察对象不动,人眼和观察对象之间的距离不变,手持放大镜在物体和人眼之间来回移动,直至图像大而清楚。 (2)方法二:把放大镜移至眼前,移动物体,直至图像大而清楚。 7、一个凸透镜的放大倍数是有限的,把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能把物体放得更大。 8、制作一个组合凸透镜 (1)制作方法:①用一个放大镜观察书上较小的文字,当图像放到最大并且清晰时,保持这个放大镜的位置不动。②在第一个放大镜下增加一个放大镜,并和第一个放大镜相互平行,上下移动第二个放大镜,当图像放到最大并且清晰时,测量这两个凸透镜之间的距离。③把两个凸透镜用纸筒固定。 (2)当放大镜离书本较近时,图像清晰但放大的倍数较小;当放大镜离书本较远时,图像模糊但放大的倍数较大;必须找到一个合适的位置,这个位置上的图像是清晰的,放大倍数也相对较大。 (3)组合凸透镜的放大倍数大于其中任意一个放大镜的放大倍数。 9、组合凸透镜中上方靠近眼睛的凸透镜相当于显微镜中的目镜,位于下方靠近观察物体的凸透镜相当于显微镜中的物镜。 10、用透镜组合而成的显微镜叫光学显微镜。光学显微镜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一两千倍。 11、用电子显微镜可把物体的图像放大约200万倍。 12、显微镜的发明,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崭新的微观世界。

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汇总

单元一:《工具和机械》 ★要求:①流利熟练地一课一课背诵,家长、组长背一课签一课字。 ②黑体字打头的只提示黑体字容,没有黑体字的全句背诵。 ③括号中的楷体字希望同学们在读的时候重点看。 ④背诵是为了积累、理解和掌握,希望同学们自觉低理解性背诵,按时完成。 第一课使用工具 1.不同的工具有不同的(用途),不同的工具有不同的(科学道理)。 2.机械:机械是能使我们(省力)或(方便)的装置。像螺丝刀、钉锤、剪刀这些构造很简单的机械,又叫(简单机械)。 第二课杠杆的科学 1.杠杆:像撬棍这样的简单机械叫(杠杆)。杠杆有(3)个点。支撑这杠杆,使杠杆能围绕着转动的位置叫(支点);在杠杆上用力的位置叫(用力点);杠杆克服阻力的位置叫(阻力点)。 2.杠杆能否省力,主要看:(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和(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 3.省力杠杆: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 费力杠杆: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 不省力也不费力杠杆: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等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 第三课杠杆类工具的研究 1.杠杆举例: 省力杠杆:开瓶器、核桃钳、羊角钉锤、裁纸刀、老虎钳… 费力杠杆:火钳、镊子、筷子、裁缝剪刀、钓鱼竿… 不省力也不费力杠杆:天平、订书机、跷跷板… 第四课轮轴的秘密 1.轮轴:像水龙头这样,(轮)和(轴)固定在一起转动的机械,叫(轮轴)。轮轴在轮上用力时(省力),在轴上用力时(费力)。当轴一样大时,轮越大越(省力)。 2.轮轴机械:门把手、自来水龙头、汽车方向盘、自行车把手、扳手… 3.实验:螺丝刀刀柄粗细的秘密 我的猜想:螺丝刀刀柄粗,省力;刀柄细费力。 研究的材料:2把刀柄粗细不同的螺丝刀,2枚螺丝钉、1块木板 研究的方法:(1)分别用刀柄粗细不同的2把螺丝刀把2枚螺丝刀拧进木板中; (2)比较2把螺丝刀所用力的大小。 研究的结论:螺丝刀刀柄粗,省力;刀柄细费力。 第五课定滑轮和动滑轮 1.定滑轮:固定在一个位置而不移动的滑轮叫(定滑轮),它的作用是能(改变力的方向),但不能(省力)。 2.动滑轮:可以随重物一起移动的滑轮叫(动滑轮),它的作用是能(省力),但不能(改变力的方向)。 3.同一种工具,用法不一样,所应用的科学原理也不一样,如:螺丝刀拧螺丝钉运用了(轮轴)的工作原理;螺丝刀撬罐头盖,运用了(杠杆)的工作原理。

【新教材】2021秋季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全册期末复习 知识总结 背诵归纳详解

六上第一单元《微小世界》小科背背 (适合背诵的知识点) 第1课放大镜 1.比较放大镜的镜片、玻璃片和近视眼镜的镜片 (1)放大镜中央厚、边缘薄,能放大图像。 (2)玻璃片无厚薄,不能放大图像。 (3)近视眼镜镜片中央薄、边缘厚,不能放大图像。 2.放大镜的镜片是透明的,且中央厚、边缘薄。 3.不同放大倍数镜片的凸度不同,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凸度 有关。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 4.我们可以用一个烧杯、烧瓶、玻璃杯和矿泉水瓶等中央厚、边缘薄 的透明容器加满水制作成一个放大镜。也可以在透明的塑料膜或 玻璃片上滴一滴水制作成一个放大镜。 5.放大镜的镜片又叫凸透镜,近视眼镜的镜片又叫凹透镜。 6.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方法 (1)方法一:保持观察对象不动,人眼和观察对象之间的距离不变, 手持放大镜在物体和人眼之间来回移动,直至图像大而清楚。 (2)方法二:把放大镜移至眼前,移动物体,直至图像大而清楚。 第2课怎样放得更大 1.一个凸透镜的放大倍数是有限的,把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能把 物体放得更大。 2.制作一个组合凸透镜 (1)制作方法:①用一个放大镜观察书上较小的文字,当图像放到最大并且清晰时,保持这个放大镜的位置不动。②在第一个放大镜下增加一个放大镜,并和

第一个放大镜相互平行,上下移动第二个放大镜,当图像放到最大并且清晰时,测量这两个凸透镜之间的距离。③把两个凸透镜用纸筒固定。 (2)当放大镜离书本较近时,图像清晰但放大的倍数较小;当放大镜离书本较远时,图像模糊但放大的倍数较大;必须找到一个合适的位置,这个位置上的图像是清晰的,放大倍数也相对较大。 (3)组合凸透镜的放大倍数大于其中任意一个放大镜的放大倍数。 3.组合凸透镜中上方靠近眼睛的凸透镜相当于显微镜中的目镜,位于下方靠近观察物体的凸透镜相当于显微镜中的物镜。 4.用透镜组合而成的显微镜叫光学显微镜。光学显微镜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一两千倍。 5.用电子显微镜可把物体的图像放大约200万倍。 6.显微镜的发明,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崭新的微观世界。 第3课观察身边微小的物体 1.显微镜的使用 2.用肉眼、放大镜、显微镜观察同一物体,图像的大小和视野(看到 的范围大小)均不同。图像越大,视野越小;图像越小,视野越大。 3.在显微镜下,蝴蝶的彩色翅膀其实是由许多小鳞片组成的。 4.在放大镜下观察,能发现不同昆虫的触角形状不同。 5.昆虫头上的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这个鼻子”能分辨各种气味,有的比人的鼻子灵敏得多。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