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青岛版(六三制)科学五年级上册知识点梳理(详细全面))

青岛版(六三制)科学五年级上册知识点梳理(详细全面))

青岛版(六三制)科学五年级上册知识点梳

理(详细全面))

青岛版科学六三制小学五年级上册知识点

第一单元《光》知识点汇总

2.有些物体自身发光,如太阳、正在发光的台灯等。发光的物体叫作光源。有些物体自身不发光,如月球、镜子等,这些物体不是光源。

3.自然光源:太阳、闪电、喷发的火山、恒星、发光的萤火虫、发光的水母等。

人造光源:正在发光的台灯、点燃的蜡烛、燃烧的篝火等。

4.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5.举例说明利用光可以做什么?

答:灯光照明,激光切割,“浴霸”取暖,光伏发电等。利用光可以照明、取暖、发电等,光具有能量。

6.古人对光沿直线传播的认识:2000多年前,XXX和他的弟子做了世界上有文献记载的第一个小孔成像的实验:XXX在堂屋朝阳的墙上开了一个小孔,让一个人对着小孔站在外,在阳光映照下,屋内

相对的墙上出现倒立的人影。

7.光污染普通分为白亮污染、野生白昼和

彩光污染三类。

8.光从空气射向镜面时,会发生光的反射

现象,传播方向产生变化,有一部分光被

反射到空气中。(图片了解)

9.一般物体都能反射光。

10.我们看到物体的条件是:物体能发光、有光且物体反射光。11.用什么方法能观察自己脑后的头发?

答:用两块平面镜。后脑勺反射的光传到手拿的平面镜上,再通过平面镜反射到桌面上的平面镜上,光线再次通过平面镜反射到我们的眼睛。

12.物体发出的光或反射的光进入我们的眼睛,使我们能看到物体。13.光的反射现象在生活中的利用:

平面镜:穿衣镜、跳舞房平面镜、潜望镜等

凸面镜(扩大观察范围):超市防盗镜、弯道反光镜、汽车后视镜等凹面镜(聚光,可成倒立的像):太阳灶、额镜等

14.潜望镜是潜水艇的“眼睛”。

15.潜望镜是在潜水艇或地下掩蔽工事里观察水面或地面以上情况所用的光学仪器。

16.哪些地方用到潜望镜?

答:公开掩蔽工事中的潜望镜、潜水艇中的潜望镜、公开管道潜望镜、伸缩潜望镜、潜望镜式相机、潜望镜式猫眼等。

17.潜望镜的工作道理是利用了平面镜反光的性质(光的反射道理)。18.潜望镜的隐秘?(利用潜望镜为什么能从低处看到高处的物体?)答:潜望镜里有两个能使光的传播路线产生改变的平面镜。潜望镜内两个平面镜应镜面相对,倾斜摆放。两片镜片要互相平行,与底面成45度角。

19.三棱镜可以把阳光分散为红、橙、黄、绿、蓝、靛、紫等不同颜色的光,这是一种光的色散现象。

20.水与三棱镜都可以把阳光分散为红、橙、黄、绿、蓝、靛、紫等不同颜色的光,并且这些色光的排列顺序是不变的。

21.彩虹是怎样构成的?

答:太阳光中包含不同颜色的光,三棱镜能把阳光分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等不同颜色的光,形成彩色光带。

雨后,空中悬浮着很多小水滴,它们会像三棱镜一样将阳光分散成不同颜色的光,形成彩虹。

22.制造“彩虹”的办法:

(1)在阳光下用喷壶喷水制造“彩虹”

(2)阳光下吹泡泡制造“彩虹

(3)阳光透过塑料尺

(4)阳光透过装满水的塑料瓶

(5)阳光照在光盘上

23.为什么彩虹一般在天空中出现的时间不太长?

答:在阳光下,小水滴受热蒸发,彩虹就消失了。

第二单元《水循环》

《雾和云》

1.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会(结成)许多小水滴或小冰晶,它们聚集在一起,飘浮在空中。离地面较近的是雾,在高空的是云。

2.深秋的早晨有时会看到雾。在高山上能看到XXX。

3.云和雾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答:云与雾形成的相同点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都会遇冷结成小水滴或小冰晶,不同点是云在高空,雾距地面较近。

《露和霜》

1.秋季清晨,草叶上的小水滴是露。冬天的草坪上有霜。冬天的窗户玻璃上会呈现“露”或“霜”。

2.桶的外壁上的小水珠就是桶外壁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构成的“露”。

3.向冰块上撒盐,可以让温度更低。

4.桶的外壁会形成一层“霜”,这是由桶外壁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形成的。

5.在温度逐渐下降(仍高于℃)时,接近地面的空气中的水蒸气会凝结在地面或靠近地面的物体表面上,形成小水滴,这就是露。

6.在温度降到℃以下时,接近地面的空气中的水蒸气会在地面或靠近地面的物体表面上形成小冰晶,这就是霜。可以认为露是液体,而霜是固体。

《雨和雪》

1.根据事这产科学理论,对所研究问题的规律或原因作出一种推测性论断或假定性解释,就是在假设。(假设是一种科学探究技能)

2.雨来自云。云中的小水滴或小冰晶大到空气托不住的时候就会落下来。如果降落下来的是水滴,就是雨。

3.云中的小冰晶遇到强大的上升气流时,会反复被抬升。在这个过程中,小冰晶会吸附遇到的小水滴或其他小冰晶,体积会像滚雪球一样变得越来越大,直到上升气流托不住它们时,就会落下来。如果到达地面时,它们没有完全融化成水,仍呈固态,就是冰雹。

4.雪和雨的形态不同。雨以水的液态形式存在,雪以水的固态形式存在。如果气温低到水的凝结点,水蒸气可能就会变成雪。

5.下雪会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什么影响?

答:下雪会对我们的出行造成不便:车辆在布满雪的路面上行驶时,轮子会打滑,可能会引发交通事故。下雪会给农作物生长带来一定的促作用。因此,雪对人和农作物来说有利有弊。

《小水滴的旅行》

1.地球上的水在陆地、海洋及大气之间不断循环。

2.地球上的水是怎样循环的?(水循环的一般路线)

答:空气中的水蒸气在不断上升的过程中,会遇冷凝结成很多小水滴,这些小水滴不断聚集,在高空便构成了云,在低空便构成了雾。当云中的小水滴逐渐增大,随着空中气温的变化落到地面,构成雨或雪等。落到陆地上的水,有的经过蒸发变成水蒸气又上升到空中,有的则

根据地表气温的不同以霜或露的

方式存在。当地表的水越积越多,

有的会流入公开成为公开径流,

有的会在地表构成江、河、湖等,

最终汇入海洋。

3.水循环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

意义?

水循环与人们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水在自然界里的循环对人们生产、生活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我们要正确地认识水循环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节约用水,保护淡水资源,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

有利的一面:(1)“瑞雪兆丰年”:雪能在肯定程度上对农作物起到保护作用,对农业生产具有肯定促进作用。(2)适量的降雨可以缓解庄稼的旱情,有助于农作物的生长。(3)雨后清新的空气使人身心愉悦。

不利的一面:造成水灾、干旱、冻坏动植物等。

第三单元《热的传递》

1.热是一种能量,可以沿着物体从物体温度高的部分传到温度低的部分,这种传递热的方式叫传导。

2.酒精灯的使用方法:(1).拿开灯帽,放在一边。(2)用火柴自下而上点燃酒精灯。(3)用外焰加热。(4)用灯帽盖灭酒精灯。盖灭后打开,再盖上。

3.使用酒精灯要注意什么呢?

(1)酒精注入灯壶,要用小漏斗作引导,绝对禁止向正燃着的酒精灯添加酒精。

(4)必需用灯帽盖火,不能用嘴去吹。(不利用时肯定要盖住灯帽,防止酒精挥发)。

(5)万一酒精灯被碰倒,酒精溢出后在桌面上燃烧起来,应冷静处理,迅速用湿抹布盖灭或撒砂土。

4.生活中的热传导现象:

(1)煎鸡蛋时总是先熟一面,翻面后再熟另一面。

(2)用暖水袋热敷。

(3)用金属来做锅是为了利用铁的热传导。

(4)用塑料来做锅把是为了防止热传导以达到对手的保护作用。(5)一端插在火炉中的金属棍的另一端会有灼热感。

(6)防止热传递:保温瓶。

(7)利用热传递:量体温是热传导。

5.影响热传导快慢的因素:材料、温差、距离、物体的厚度、接触面的大小等。

6.加热底部时,底部的水受热后会上升,周围及上方较冷的水会流过来补充,然后又被加热再上升……冷水和热水相对流动,使水逐渐变热。这样传递热的方式叫作对流。

7.暖气片是如何让整间屋子都变热的?

靠近暖气片的空气先热,上升,周围比较冷的空气就会流过来补充,又受热上升,这样,整个屋子的空气在不断的流动过程中逐渐变暖。原来热在气体中也是以对流的方式传递的。

8.热在液体和气体中是以对流的体式格局传递的。加热底部时,底部的水受热后会上升,周围及上方较冷的水会流过来补充,然后又被加热再上升……冷水和热水相对流动,使水逐渐变热。

9.空气是热的不良导体,空气传递热的主要方式是对流。造成对流的原因是热空气比同体积的冷空气轻,会上升,周围较冷的空气会流动过来补充。这样就形成了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降的相对流动。10.怎样让炉火更旺?

用扇子扇、空气流通。让空气更快对流,炉火才更旺。

11.怎样让稀饭热得更快?

用勺子搅动。让稀饭更快对流,热得才更快。

12.冷冻食品时应该把冰块放在食品的哪个位置?为什么?

答:放在食品上方。使空气形成对流,使食品上方下方都保持低温。13.生活中的热对流现象:

答:(1)暖气片是靠对流让整个房间变和煦的

(2)烧水时,水主如果靠对流让整壶水变热的

(3)用勺子搅动加快对流可以让稀饭热得更快

(4)用扇子扇加快对流可以让炉火更旺

(5)冷冻食品时应该把冰块放在食品的上方,利用空气对流使食品保持低温。

14.太阳的热可以不依赖任何物体而直接向周围发射。这种传递热的体式格局叫作辐射。

15.不同颜色的物体吸收辐射热的能力不一样。一般来说,深色物体比浅色物体吸收辐射热的能力强。

16.比力尝试中测得的温度数值,找出数值变化的缘故原由,得出结论,就是在分析数据。

17.热辐射在生活中的应用:

(1)太阳能热水器的集热管是黑色的,这样可以接收更多的辐射热。(2)汽车遮阳罩是银色的,这样接收的辐射热少。

(3)撒些煤渣能让积雪快速融化。

(4)灶台里烧柴火时,坐在边上会感觉到灼烧感。

(5)太阳的映照,负气温升亮。

18.我能找到家中有这些热传递的体式格局:

(1)热传导:将金属汤匙一端放在开水里煮,过一会儿,露出开水的另一端也会发热;烧菜时,铁锅利用铁的热传导,将菜烧熟。(2)热对流:用勺子搅动可以让稀饭热得更快;暖气片是靠对流让整个房间变暖和的。

(3)热辐射:灶台里烧柴火时,坐在边上会感觉到灼烧感;太阳能热水器的集热管是黑色的,这样可以吸收更多的辐射热。

第四单元《地球和地表》

《地球引力》

1.地球不需要接触物体便可以对物体施加力,这种力就是地球引力。

2.生活中的物体下跌现象是由地球引力引起的。向上抛的物体无论被抛得有多高,最终都市落到地面上。

3.我们在举行“验证物体下跌的缘故原由是由地球引力引起的”这一尝试时,如果移走磁铁,曲别针会落到地面上;如果剪断细线,曲别针会被磁铁吸住;地球上的物体下跌的缘故原由是遭到地球引力的作用。

4.在地球引力的作用下,寓居在地球上各个地方的人都不会感到本人头朝下。人们把站立时头顶的方向叫上,把脚底的方向叫下。

5.生活中有哪些物体下跌的现象?

(1)熟透的苹果会落向地面。

(2)树叶落地。

(3)跳高运动员下落。

(4)水从高处流下。

(5)踢毽子时,毽子会落向地面。

(6)向上抛球,球会落向地面。

6.地球引力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

答:晦气的一面:提不起重物,搬运重物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不能自由地在空中玩耍等。

有利的一面:我们可以自由的在地上行走,交通工具可以按规划的路线行驶,我们的生活用品可以自由的摆放等。

假如没有地球引力,世界将陷入失重状态,变得混乱不堪,人类也无法在地球生存。

7.人类是怎样克服地球引力进入太空的?

答:通过能量转化,将燃料的物质能转化为动能。从而使飞船的速率不断的加大,当飞船的速率到达第一宇宙速率时,即,地球的引力和速率造成的向心力相平衡时。飞船将不再坠落地面,而是绕地球旋转。

《地球内部有什么》

1.地球内部有什么?

(1)根据火山喷发现象,我推测地球内部有岩浆。

(2)从公开能开采出煤、石油,说明地球内部有丰富的矿产。(3)从喷出的泉水推测地球内部有丰富的水资源。

2.科学家曾利用挖掘或钻探的方式深入地下探索。从地面到地心约6370千米,而现在最先进的钻探机钻探的深度最大

也不超过20千米。科学家还利用监测到的地震波、磁力等对地球内部的情况进行了推测,认为地球由外到内依次分为地壳、地幔、地核3个圈层。

地壳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厚度从5千米到70千米不等,海洋部分薄,陆地部分厚。

地幔厚约2870千米,温度为1000℃—3000℃。

地核是地球的核心部分,半径约为3470千米,温度约为4700℃。3.地壳主要由岩浆岩、堆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岩石构成。

岩浆冷凝固结形成的岩石叫岩浆岩,花岗岩、玄武岩都属于岩浆岩。沉积岩是在常温常压条件下,由风化作用、生物作用等产生的物质,经过搬运、沉积、成岩等作用形成的岩石,砂岩、页岩都属于沉积岩。变质岩是岩石在环境条件改变的影响下发生结构、构造和矿物组成的改变而形成的一类新的岩石,大理岩是石灰岩和白云岩等岩石的变质岩。

4.地球的每一层结构对应鸡蛋的哪个结构呢?

答:鸡蛋分为蛋壳、蛋白和蛋黄3个部分,蛋壳最薄,蛋白稍厚一些,蛋黄的半径最大。地球最外层的地壳相当于鸡蛋的蛋壳,中间的地幔相当于鸡蛋的蛋白,地核相当于鸡蛋的蛋黄。

《地震》

1.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强烈的地震会造成山崩地裂、房倒屋塌,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带来严重损害。

2.列举我国发生的几次强烈地震:

“7.28唐山地震”:1976年7月28日凌晨3时42分,河北省唐山市的地下传来类似打雷的轰鸣声,大地突然剧烈摇晃,地震爆发了。这次地震共造成约24.2万人死亡。

“5.12汶川地震”: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发生里氏8.0级强烈地震,全国许多地区有明显震感。这次地震造成了严重的生命和财产损失。

“4.14玉树地震”:2010年4月14日,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市发生6次地震,最高震级7.1级。

3.地震的发生与地壳的运动有关。

4.公开的岩层在压力的作用下会产生变形。当遭到的力大到不能承受时,岩层就会产生突然的、快速的断裂。岩层断裂所产生的地震波传到地表会引起地表的震惊,这就是地震。

5.地震带来的危害:

强烈的地震会造成山崩地裂、房倒屋塌,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带来严重损害。地震发生后,除了会直接造成房倒屋塌、山崩地裂、喷砂冒水等现象外,还会引起火灾、爆炸、毒气蔓延、水灾、滑坡、泥石流、瘟疫等次生灾害。

6.地震的类型:

(1)构造地震:由岩层断裂引起的地震。

(2)火山地震:火山喷发引起的地震。

(3)陷落地震:由于过度采矿而造成的地表塌陷而引起局部地震的发生。

7.地震来了,我们怎么办?(避震方法)

(1)有序撤离,远离建筑物。地震来了,如果你正在课堂里上课,肯定要在教师的指挥下迅速抱头、闭眼,躲在各自的课桌旁边。如果时间允许,要在教师的指挥下捂住口鼻有序撤离。不要在震后立时回到课堂,普通强震来袭后仍会有不断的余震产生。

(2)卫生间是室内最佳避震场所。地震来了,如果没能第一时间逃到室外,卫生间是最佳避震场所。因为卫生间开间小,有管道支撑,易于形成避震空间。此处,教师可提示学生蹲在桌子旁比蹲在桌子底下逃生的机会大得多。

(3)选择墙角避震。如果地震来得突然,来不及逃离房间,肯定要远离外墙、阳台等地方,就近寻找墙角或桌旁边,掉落的水泥板会与墙角或桌角构成一个安全的黄金三角空间,能给人留有举动空间。躲避时,肯定要注意保护头等关键部位,并用衣

物捂住口鼻,隔挡呛人的灰尘,远离火源。如果正在用火,应顺手关掉煤气或电源。

14.《火山喷发》

1.火山喷发是一种自然现象。火山喷发时,岩浆喷涌而出,大地发出巨大的声响。

2.圣·海伦斯火山在1980年喷发前,山顶布满积雪,美丽的景色吸引了众多旅游者。

1980年5月18日的早晨,圣·海伦斯火山受地震影响突然喷发了。火山的喷发掀掉了400米高的山峰,喷出的火山灰和岩浆使周围的度假村、木材场和居民住宅遭到破坏。

3.地壳越往深处温度越高,压力越大。地壳运动破损了公开的平衡时,岩浆遭到挤压,向上运动,碰到薄弱的地壳,会喷出地表,构成火山。

4.火山与人类的关系:

有利的一面:形成金刚石等珍贵矿石;形成地热资源;火山喷发后会形成优美的自然景观,成为旅游资源。

晦气的一面:岩浆摧毁家园,破损生态环境,销毁丛林,毁坏农田等5.由于火山喷发构成的光景区:国内的长白山天池、五大连池,国外的富士山、维苏威火山等

6.番茄酱相当于地球内部的岩浆,土豆泥相当于地球构造中的地壳。

《地表的变化》

1.如今的黄土高原黄土裸露,沟壑纵横,水土流失严重。

2.水在地表流动的过程中塑造着地表形态。

3.青藏高原是天下上海拨最高的高原,号称“天下屋脊”。科学家在青藏高原发现了一些远古时代的海洋生物的化石。根据这段资料,可以推测出青藏高原地带在远古时代有大概是海洋。

4.通过比力地球约6500万年前和现在的海陆分布情况图,可以发现:今天的地表形状是经过冗长的汗青时期不断演变而成的,现在仍在不断地变化着。

5.人类举动对地表的改变有哪些影响?

采石,建水坝,挖矿坑,砍伐森林,围湖造田,采矿可能造成地表塌陷。

6.我们应该怎样保护地表环境?

停止围湖造田,植树造林,种花种草,我们还应该停止毁林拓荒,规复天然䓍场。

7.三角洲的成因:三角洲,是一种较常见的地表形貌。江河奔流中所裹挟的泥沙等杂质,在入海口处碰到含盐量较淡水高得多的海水会絮凝淤积,逐渐成为河口岸边新的湿地,继而构成三角洲平原。

8.瀑布的成因:构成瀑布的缘故原由很多,主要缘故原由是:组成河床底部的岩石软硬程度不同等,经河水侵蚀构成陡坎,河水流到这里便飞泻而下,构成瀑布。

9.哪些自然因素会引起地表变化?

自然气力如板块挪动、火山、地震、风化作用、搬运作用等都能对地表、地貌造成很大的影响。

第五单元《材料的性能》常识点总结

1、数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在使用木船。

2、自然状态下,有些材料在水中具有漂浮能力,而且它们的漂浮能力与形状无关。这样的材料是漂浮材料。

3、人们利用材料的漂浮能力可以做什么?木船、泡沫救生圈。

4、“白玉金边素瓷胎,雕龙描风巧放置。小巧剔透万般好,静中见动青山来。”是描写的中国瓷器。

5、生活中哪里用到了陶瓷?卫生用具、水杯、碗盆。

6、中国是陶瓷的故乡。在古代,外国称中国为“瓷器之国”。

7、陶瓷是陶器和瓷器的总称。传统陶是以黏土为主要原料烧制而成的。

8、早在7000多年前,我们的先人就做出了最后的陶盆、陶罐,厥后又创造性地烧制出了瓷器。

9、常见陶瓷材料具有不易导电、不易导热、不易燃烧、易碎、耐腐蚀等特性。

10、热可以在不同的固体材料中传导。材料不同,热的传导能力不一样。

11、同材料的导热性是不一样的。常见全属材料的导热性比力强。12、属材料的导热性更强?

按导热性从强到弱排列,容易导热的常见全属依次是银、钢、铝、铁等。非全属中除钻石、石墨外,一般不易导热。

13、棉衣里有大量棉花,棉花导热性很差。棉衣穿到身上后,阻隔了人体热量的散失。人们利用棉花的特性制成棉衣进行保暖。

14、保温技术在生产、生活中的利用。大棚保温、暖瓶保温、保温盒。

第六单元《创新与发明》

《生物的启示》

1.通过制造某些工具来说明难以直接观察的事物(如内部构造、事物的变化以及事物之间的关系等),就是在建立模子。

2.圆筒结构比平板结构承重能力强。

3.人们根据葱叶的结构特征,设计、制造了圆筒结构的物品,这就是仿生。

4.仿生流程:生物性能——建立模型——检测模型——开发产品

5.根据葱叶的圆筒结构,设计出的仿生产品:如电线杆、灯柱、水管等

6.根据章鱼腕足上的吸盘,设计一种可以攀爬的手套、吸盘式支架、吸盘式挂钩等。

7.照相机是根据人眼成像的特点发明的。

8.雷达是利用蝙蝠用超声波定位的道理。

9.人们根据鸟飞行的特点发明了飞机。

《印刷术》

1.印刷术在中国的发展及其重大影响:(中国四大发明火药、造纸、印刷术、指南针)

(1)(隋唐时期之前),书籍大多是手抄的。手抄费时辛苦,易抄错、抄漏。

(2)雕版印刷术发明于(隋唐时期),并在唐朝中后期开始被普遍使用。现存最早的印刷品是XXX九年时期印的《金刚经》残卷。(3)(北宋)XXX发明了泥活字印刷术,完成了印刷史上一项重大的革命。活字印刷术的使用提高了印刷的效率,克服了雕版印刷的弊端。(4)(20世纪80年代),以王选为首的科研团队推出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使印刷效率得到很大提高,被公认为活字印刷术后中国印刷技术的第二次革命。

青岛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整理(详细版)

第一单元知识点 1.地球的结构好像鸡蛋一样,蛋壳相当于(地壳),蛋白相当于(地幔),蛋黄相当于(地核)。 2.地球内部可以划分为三层,从外向内依次是(地壳、地幔、地核)。地壳是最外面的一层,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地壳在地球各处的好厚度是不一样的,海洋部分薄,陆地部分厚。地壳下面是地幔,内部压力很大,是一种过热状态下的特殊固态物质。地幔下面是地核,是地球的核心部分。主要由铁镍组成。 4.制作地球模型的实验中,用到的材料是:各种颜色的橡皮泥。 5.科学家利用地震波、磁力等提供的信息,对地球内部的情况进行探索,地震波能够向四面八方传播,有的可以一直传到地心。地震波碰到不同的物质,就会有不同的反射和折射。 6.模拟火山成因实验,番茄酱相当于(岩浆),土豆泥相当于(地壳)。 7.地壳越往深处温度越高,压力越大。岩浆就像烧融的玻璃似的通过岩石空隙向上运动,岩浆不断上升过程中,遇到薄弱的地壳时,就会喷出地表形成火山。火山爆发时有时会伴随地震的发生。 8.火山爆发后形成金刚石等珍贵矿产,地热资源;但岩浆造成树木、房屋损毁;说明火山既可以给人类带来好处,也可以给人类带来灾难。 9.活火山;指尚在活动或周期性发生喷发活动的火山。这类火山正处于活动的旺盛时期。如爪哇岛上的梅拉皮火山;死火山指史前曾发生过喷发,但有史以来一直未活动过的火山。此类火山已丧失了活动能力。有

的火山仍保持着完整的火山形态,有的则已遭受风化侵蚀,只剩下残缺不全的火山遗迹。休眠火山:指有史以来曾经喷发过.但长期以来处于相对静止状态的火山。此类火山都保存有完好的火山锥形态,仍具有火山活动能力,或尚不能断定其已丧失火山活动能力。如我国长白山天池。 10.地下的岩层在(压力)的作用下会发生变形。当受到的力大到不 能承受时,岩层就会发生突然的、快速的断裂。岩层断裂所产生的(地震波)传到地表,就会引起地震。 11.地震成因模拟实验中,筷子——地壳的岩层;筷子被用力弯曲——挤压产生褶皱;当筷子承受不了所用的力时就会突然断裂——地震。 12.地震发生时,应切断电源、可燃气源,打开逃生出口。来不及逃 出时,应选择重心低、结实坚固的家具下躲避,在没有坚固家具可供藏身时,可用坐垫等物品保护好头部。 13. 位于地表的岩石受到(温度、水、植被)等因素的影响,会发生破碎或成分变化,逐渐崩解、分离为大小不等的岩屑或土层。岩石的这种变化称为(风化)。引起岩石这种变化的作用称为(风化作用)。 14.在温度对岩石破坏作用的模拟实验中,实验现象是:岩石表面出现裂缝,有的一块块掉碎屑。实验结论:岩石在温度等因素的长期作用下发生破碎现象。 15.一般在一条河流当中,下游卵石多。

青岛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汇总

青岛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汇总 第一单元地球和地表的变化 1课、地球内部有什么 填空: 1.从地面到地球中心有(6000)多千米,最先进的钻机钻探深度不过(10)千米。 2. 地震波能够向(四面八方)传播,有的可以一直传到(地心)。地震波碰到不同的物质,就会有不同的(反射)和(折射)。 3.科学家利用(地震波)、(磁力)等提供的信息,对地球内部情况进行探知。 4.地球内部可以分为三层,分别是(地壳)、(地幔)、(地核)。 5.地壳由(岩石)组成,厚(5—70)千米,地幔由(硅、铁、镁)组成,厚(2900多)千米,地核由(铁、镍)组成,厚(3400多)千米。 简答: 1.人们是怎样了解地球内部情况的? 答:是利用地震波、磁力等提供的信息,对地球内部情况进行探知。2.了解地球内部的运动会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什么影响?

答:知道火山喷发、地震的发生时间、地点,可避免它对人类造成灾难。 3.认识地球内部的结构特点。 答:地球内部划分为三层,分别是地壳、地幔、地核。地壳是最外面的一层,厚5—70千米不等;地壳下面是地幔,厚2900多千米,温度在1200℃到2000℃之间;地幔下面是地核,厚3400多千米,温度可达5000℃。 2课、火山 1、火山喷发是一种壮观的自然现象,它是地球内力作用的产物 2、1980年5月18日(圣海伦斯火山)受地震影响喷发。 3、地壳深处的岩浆在巨大的压力作用下,沿着地壳裂隙向上升,在地壳比较薄的部位或者地壳裂缝距地面较近处,上升的岩浆在巨大压力下冲出地面,形成火山。 4、火山喷发所带来的影响。 (1)地表形态的变化。火山喷发形成火山口湖、圆锥形火山和火山岛 (2)火山喷发给人类带来的影响。火山喷发给人类带来灾难——烧毁森林、房屋,覆盖农田和城市,污染空气;同时火山喷发也会给人类带来许多益处,如在岩浆向上移动和喷发的过程中,会在地下形成铁、铜、金刚石等多种矿藏,火山灰是农作物的上等肥料。火山喷发使地貌发生巨大的变化而成为重要的旅游资源,

2021六三制新青岛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共23课时

2021六三制新青岛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 课题:《认识光》教案 教学时间:课时: 教材分析: 《认识光》是青岛版小学科学(六三学制)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光》的第一课时。本节课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引领,认识光源,接下来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实验验证的过程,认识光是沿直线传播的,最后通过交流探讨,感受光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本课学习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首先从观察生活现象入手认识光源,再研究光源发出的光是怎样在空气中传播的,最后回归生活,研究光在生活中的作用,充分体现了“科学来源于生活,又回归生活”的理念。 学习目标: 1、认识光源,知道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2、能对光的传播方式做假设性解释,并能制定比较完整的探究计划。 3、了解光沿直线传播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直纸筒、弯曲的纸筒、蜡烛、手电筒、记录单、激光笔、纸屏、带孔的纸板、课件、记录表。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课堂检测:教后反思:

课题:《光的反射》教案 教学时间:课时: 教材分析: 本节课教学是光是怎样传播的延续,研究行进中的光遇到物体时传播的特点,通过观察用平面镜反射太阳光的现象,及探究我们怎样看到物体,认识光的反射规律,然后通过交流探讨,认识光的反射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 本课学习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学生通过探究实验活动,让学生进一步感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通过思维导航明确学生探究的方向,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思考,体现探究的进阶性。 学习目标: 1、知道行进中的光遇到物体时,会发生反射,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变化。知道我们看 到物体的条件是:物体能发光、有光且物体反射光。 2、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光的反射。能够运用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等方法得 出科学探究的结论,认识我们看到物体的条件。 3、了解光的反射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镜子等。 教学过程:

第一单元知识梳理素材-2021-2022学年科学五年级上册青岛版(六三制)

第一单元《光》知识点汇总 1.初升的太阳、多彩的霓虹、斑斓的渔火......光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让我们的世界绚丽多彩。 2.有些物体自身发光,如太阳、正在发光的台灯等。发光的物体叫作光源。有些物体自身不发光,如月球、镜子等,这些物体不是光源。 3.自然光源:太阳、闪电、喷发的火山、恒星、发光的萤火虫、发光的水母等。 人造光源:正在发光的台灯、点燃的蜡烛、燃烧的篝火等。 4.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5.举例说明利用光可以做什么? 答:灯光照明,激光切割,“浴霸”取暖,光伏发电等。利用光可以照明、取暖、发电等,光具有能量。 6.古人对光沿直线传播的认识:2000多年前,墨子和他的弟子做了世界上有文献记载的第一个小孔成像的实验:墨子在堂屋朝阳的墙上开了一个小孔,让一个人对着小 孔站在外,在阳光照射下,屋内 相对的墙上出现倒立的人影。

7.光污染一般分为白亮污染、人工白昼和 彩光污染三类。 8.光从空气射向镜面时,会发生光的反射 现象,传播方向发生变化,有一部分光被 反射到空气中。(图片了解) 9.一般物体都能反射光。 10.我们看到物体的条件是:物体能发光、有光且物体反射光。 11.用什么方法能观察自己脑后的头发? 答:用两块平面镜。后脑勺反射的光传到手拿的平面镜上,再通过平面镜反射到桌面上的平面镜上,光线再次通过平面镜反射到我们的眼睛。 12.物体发出的光或反射的光进入我们的眼睛,使我们能看到物体。 13.光的反射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 平面镜:穿衣镜、舞蹈房平面镜、潜望镜等 凸面镜(扩大观察范围):超市防盗镜、弯道反光镜、汽车后视镜等凹面镜(聚光,可成倒立的像):太阳灶、额镜等

2021秋六三制新青岛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创新与发明》知识点整理

2021秋新青岛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知识点整理 第六单元《创新与发明》知识点梳理 《生物的启示》 1.通过制作某些东西来解释难以直接观察的事物(如内部构造、事物的变化以及事物之间的关系等),就是在建立模型。 2.圆筒结构比平板结构承重能力强。 3.人们根据葱叶的结构特性,设计、制造了圆筒结构的物品,这就是仿生。 4.仿生流程:生物性能——建立模型——检测模型——开发产品 5.根据葱叶的圆筒结构,设计出的仿生产品:如电线杆、灯柱、水管等 6.根据章鱼腕足上的吸盘,设计一种可以攀爬的手套、吸盘式支架、吸盘式挂钩等。 7.照相机是根据人眼成像的特点发明的。 8.雷达是利用蝙蝠用超声波定位的原理。 9.人们根据鸟飞行的特点发明了飞机。 《印刷术》 1.印刷术在中国的发展及其重大影响: (1)(隋唐时期之前),书籍大多是手抄的。手抄费时费力,易抄错、抄漏。 (2)雕版印刷术发明于(隋唐时期),并在唐朝中后期开始被普遍使用。现存最早的印刷品是唐懿宗咸通九年时期印的《金刚经》残卷。 (3)(北宋)毕昇发明了泥活字印刷术,完成了印刷史上一项重大的革命。活字印刷术的使用提高了印刷的效率,克服了雕版印刷的弊端。 (4)(20世纪80年代),以王选为首的科研团队推出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使印刷效率得到很大提高,被公认为活字印刷术后中国印刷技术的第二次革命。 2.印刷术对人类文明及社会各领域产生的深远影响:

印刷术的发明,是人类文明史上的光辉篇章,对人类社会的许多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在文化传播方面,印刷术产生后,大量的文字典籍可以更方便、准确地被保存下来。 3. 活字印刷术: 【材料】:土豆、刻刀、纸、笔、颜料等 【一般步骤】:(1)将土豆切成大小相同的方块。(2)在纸上写出要刻的字的反向字。(3)在方块上依照写出的反向字描出字的轮廓。用小刀雕刻,将字以外的其他部分剔除。(4)上颜料,在纸上印出字。 4. 当今先进的印刷技术: (1)静电复印机——静电技术(2)照片打印机——超微墨滴打印技术(3)印钞技术(4)缩印技术 5. 活字印刷的利弊: 利:活字制版在印刷时只要事先准备好足够的单个活字,就可以随时拼版,大大加快了制版时间;活字版印完后可以拆版;活字可以重复使用,容易存储和保管等。 弊:活字排版容易导致字排倒、排错,图片不容易印刷等。 《走进虚拟世界》 1.“VR”的中文意思是虚拟现实。它是利用计算机程序生成的一种完全虚拟的三维环境,需要佩戴专业VR眼镜来感受。 2.VR眼镜的结构:镜盖、镜身、镜片 3.VR眼镜的镜片是放大镜。放大镜作为镜片的作用:增大视角,将画面放大,增强立体效果,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为学生制作VR眼镜做好铺垫。 4.制作VR眼镜的一般步骤:(1)手持放大镜片看手机画面,看清之后量出手机到镜片的距离。(2)找一个比手机稍小的盒子,在盒子的一面挖两个镜孔,装上镜片。两孔间的距离应与两眼距离相等。(3)按照量出的镜片和手机的距离,将盒子的另一面多余的部分剪掉。

小学科学青岛版六三制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水循环》知识点整理(共4课)(2022秋)

第二单元水循环 5.雾和云 1.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会(结成)许多小水滴或小冰晶,它们聚集在一起,飘浮在空中。离地面较近的是雾,在高空的是云。 2.深秋的早晨有时会看到雾。在高山上能看到云海。 3. 【实验名称】模拟雾的形成 【实验目的】模拟雾的形成 【实验材料】烧杯、温水、冰块、镊子。 【实验步骤】 (1)在烧杯中倒入半杯不冒“白气"的温水。 (2)用镊子夹取一块冰块,接近烧杯口,观察现象。 (3)把冰块移开,观察现象。 (4)重复上述步骤几次,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把冰块接近烧杯口,烧杯口有“白气”(“雾”)出现;把冰块移开;“白气”会逐渐消失。 【实验结论】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会结成许多小水滴或小冰晶,它们聚集在一起,飘浮在空中。离地面较近的是雾,在高空的是云。 4.云和雾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答:云与雾形成的相同点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都会遇冷结成小水滴或小冰晶,不同点是云在高空,雾距地面较近。 实验任务单

1.秋季清晨,草叶上的小水滴是露。冬天的草坪上有霜。冬天的窗户玻璃上会出现“露”或“霜”。 2.桶的外壁上的小水珠就是桶外壁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形成的“露”。 3.向冰块上撒盐,可以让温度更低。 4.桶的外壁会形成一层“霜”,这是由桶外壁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形成的。 5.在温度逐渐下降(仍高于0℃)时,接近地面的空气中的水蒸气会凝结在地面或靠近地面的物体表面上,形成小水滴,这就是露。 6.在温度降到0℃以下时,接近地面的空气中的水蒸气会在地面或靠近地面的物体表面上形成小冰晶,这就是霜。 实验任务单

1.根据事这产科学理论,对所研究问题的规律或原因作出一种推测性论断或假定性解释,就是在假设。(假设是一种科学探究技能) 2.雨来自云。云中的小水滴或小冰晶大到空气托不住的时候就会落下来。如果降落下来的是水滴,就是雨。 3.云中的小冰晶遇到强大的上升气流时,会反复被抬升。在这个过程中,小冰晶会吸附遇到的小水滴或其他小冰晶,体积会像滚雪球一样变得越来越大,直到上升气流托不住它们时,就会落下来。如果到达地面时,它们没有完全融化成水,仍呈固态,就是冰雹。 4.雪和雨的形态不同。雨以水的液态形式存在,雪以水的固态形式存在。如果气温低到水的凝结点,水蒸气可能就会变成雪。 5.下雪会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什么影响? 答:下雪会对我们的出行造成不便:车辆在布满雪的路面上行驶时,轮子会打滑,可能会引发交通事故。下雪会给农作物生长带来一定的促作用。因此,雪对人和农作物来说有利有弊。 实验任务单

新青岛版(六三制)科学五年级上册全册知识点汇总(含实验问答题)

新青岛版科学五年级上册 全 册 知 识 点 汇 总 (含实验问答题)

目录 第一单元光 基础知识梳理 (3) 常考简答背记 (6) 第二单元水循环 基础知识梳理 (7) 常考简答背记 (9) 第三单元热的传递 基础知识梳理 (10) 常考简答背记 (13) 第四单元地球和地表 基础知识梳理 (13) 常考简答背记 (18) 第五单元材料的性能 基础知识梳理 (19) 常考简答背记 (22) 第六单元创新和发明 基础知识梳理 (23) 常考简答背记 (26)

新青岛版(六三制)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知识点 第一单元光基础知识梳理 第1课认识光 1.初升的太阳、多彩的霓虹、斑斓的渔火·····光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让我们的世界绚丽多彩。 2.有些物体自身发光,如太阳、正在发光的台灯等。发光的物体叫作光源。 3.有些物体自身不发光,如月球、镜子等,这些物体不是光源。 4.光源可以分为自然光源(太阳、萤火虫)和人造光源(正在发光的台灯)。 5.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6.不要用激光笔照射他人和自己的眼睛。 7.光可以照明、取暖、发电等。如“浴霸”取暖、光伏发电、用激光做手术、灯光照明等。光具有能量。 8.如果利用不当,光就会对人造成伤害。如玻璃幕墙会造成光污染,电焊弧光会灼伤眼睛等。 9.光污染一般分为白亮污染、人工白昼和彩光污染三类。 10.防治光污染的方法:夜间要注意控制照明亮度,合理选择灯具,在灯具上加遮光罩;减少使用反光的建筑材料等。 11.2000多年前,墨子和他的弟子做了世界上第一个小孔成像的实验(有文献记载),证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12.小孔成像的原理:由于光沿直线传播,烛焰上部发出的光,通过小孔后,射到了光屏的下部;烛焰下部发出的光,通过小孔后,射到了光屏的上部,就形成了相对于烛焰倒立的像。 13.日食、月食、影子等现象是由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 第2课光的反射 1.“溪边照影行,天在清溪底。天上有行云,人在行云里。”诗句中水里的人和云都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 2.光从空气射向镜面时,会发生光的反射现象,传播方向发生变化,有一部分光被反射到

青岛版科学小学五年级上册知识点提纲(后附无答案版)

青岛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提纲 第1课细胞 1.草履虫是由(一个细胞)构成的。 2.17世纪时,(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有一次从树皮上切了一片软木簿片,放在自制的显微镜下观察,发现了一格一格的小空间,就以(细胞)命名。事实上,他现察到的细胞早已死亡,仅能看到残存的植物(细胞壁)。 3.(细胞)是(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虎克)最早发现的。 4.绝大多数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组成单位)。 5.洋葱表皮是由一个个小格子组成的,也就是说洋葱表皮是由(多个细胞)构成的。 6.细胞的(形态)多种多样。人体或动物体的多种细胞虽然形态不同,但基本结构相同, 都有(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植物细胞除这些结构外还有(细胞壁),(细胞壁)有保护细胞内部、维持细胞形态的作用。 7.有孔虫是(单细胞)生物,5亿多年前就产生 在海洋中,至今种类繁多。 判断: 1.不同生物体的细胞形态是相同的。(×) 2.不同生物体的细胞大小不同,作用也不同。(√) 第2课我像谁 1.生物将自身的(形态特征)或(生理特性)传给后代的现象叫做(遗传)。同种生物(后代)与(亲代)之间,或(同代生物不同个体之间)在(形态特征)、(生理特性)等方面表现出来的 差异叫做(变异)。2.(遗传)和(变异)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现象。 3.右图所示,五个狗狗的外貌、体型、毛色等和狗妈妈(相同),这种现象是(遗 传),五个狗狗的大小(不相同),这种现象是(变异)。 4.遗传和变异谚语举例。 遗传: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有其父必有其子;虎父无犬子;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变异:龙生九子,九子各异;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鸡窝里飞出金凤凰;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样。 第3课灭绝的生物 1.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遗迹)埋藏在地下变成的跟石头一样的东西叫作(化石)。我国许多地方发现了(恐龙)及其他生物的化石。 2.化石可以告诉我们关于(地球历史)以及(生物进化)的许多信息,对于科学研究有着重要作用。 例如,恐龙蛋化石告诉我们恐龙是(卵生)的,有些恐龙体型巨大。根据恐龙足迹化石,我们可以了解恐龙的体重、长度、行进速度等信息,根据恐龙牙齿化石或粪便化石,可以知道恐龙的食性;根据水杉化石,我们可以了解水杉的形态和生活环境等。 3.灭绝的生物与当今某些生物在外形、生活习性等方面有相似之处,说明现在的生物与远古生物有一定的联系,由此可以推断当今生物是由古生物进化而来的。

青岛版(六三制)科学五年级上册知识点梳理(详细全面))

青岛版科学六三制小学五年级上册知识点 第一单元《光》知识点汇总 1.初升的太阳、多彩的霓虹、斑斓的渔火......光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让我们的世界绚丽多彩。 2.有些物体自身发光,如太阳、正在发光的台灯等。发光的物体叫作光源。有些物体自身不发光,如月球、镜子等,这些物体不是光源。 3.自然光源:太阳、闪电、喷发的火山、恒星、发光的萤火虫、发光的水母等。 人造光源:正在发光的台灯、点燃的蜡烛、燃烧的篝火等。 4.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5.举例说明利用光可以做什么? 答:灯光照明,激光切割,“浴霸”取暖,光伏发电等。利用光可以照明、取暖、发电等,光具有能量。 6.古人对光沿直线传播的认识:2000多年前,墨子和他的弟子做了世界上有文献记载的第一个小孔成像的实验:墨子在堂屋朝阳的墙上开了一个小孔,让一个人对着小 孔站在外,在阳光照射下,屋内 相对的墙上出现倒立的人影。

7.光污染一般分为白亮污染、人工白昼和 彩光污染三类。 8.光从空气射向镜面时,会发生光的反射 现象,传播方向发生变化,有一部分光被 反射到空气中。(图片了解) 9.一般物体都能反射光。 10.我们看到物体的条件是:物体能发光、有光且物体反射光。 11.用什么方法能观察自己脑后的头发? 答:用两块平面镜。后脑勺反射的光传到手拿的平面镜上,再通过平面镜反射到桌面上的平面镜上,光线再次通过平面镜反射到我们的眼睛。 12.物体发出的光或反射的光进入我们的眼睛,使我们能看到物体。 13.光的反射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 平面镜:穿衣镜、舞蹈房平面镜、潜望镜等 凸面镜(扩大观察范围):超市防盗镜、弯道反光镜、汽车后视镜等凹面镜(聚光,可成倒立的像):太阳灶、额镜等

第五单元知识梳理素材-2021-2022学年科学五年级上册青岛版(六三制)

第五单元《材料的性能》知识点总结 1、数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在使用木船。 2、自然状态下,有些材料在水中具有漂浮能力,而且它们的漂浮能力与形状无关。这样的材料是漂浮材料。 3、人们利用材料的漂浮能力可以做什么?木船、泡沫救生圈。 4、“白玉金边素瓷胎,雕龙描风巧安排。玲珑剔透万般好,静中见动青山来。”是描写的中国瓷器。 5、生活中哪里用到了陶瓷?卫生用具、水杯、碗盆。 6、中国是陶瓷的故乡。在古代,外国称中国为“瓷器之国”。 7、陶瓷是陶器和瓷器的总称。传统陶是以黏土为主要原料烧制而成的。 8、早在70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做出了最初的陶盆、陶罐,后来又创造性地烧制出了瓷器。 9、常见陶瓷材料具有不易导电、不易导热、不易燃烧、易碎、耐腐蚀等特性。 10、热可以在不同的固体材料中传导。材料不同,热的传导能力不一样。 11、同材料的导热性是不一样的。常见全属材料的导热性比较强。 12、属材料的导热性更强? 按导热性从强到弱排列,容易导热的常见全属依次是银、钢、铝、铁等。非全属中除钻石、石墨外,一般不易导热。

13、棉衣里有大量棉花,棉花导热性很差。棉衣穿到身上后,阻隔了人体热量的散失。人们利用棉花的特性制成棉衣进行保暖。 14、保温技术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大棚保温、暖瓶保温、保温盒。 【实验名称】改变漂浮物体形状的实验 【实验目的】认识什么样的材料是漂浮材料 【实验材料】泡沫板、木条、橡皮泥小船等 【实验过程】1.把泡沫板、木条、橡皮泥小船等放入水中,观察现象。 2.把泡沫板、木条掰成小块并把橡皮泥小船团成球后放入水中,观察他们是否还能漂浮。 【实验结果】自然状态下,有些材料在水中具有漂浮能力,而且他们的漂浮能力与形状无关。这样的材料属于漂浮材料 【实验名称】漂浮材料的漂浮能力实验 【实验目的】研究漂浮材料的漂浮能力是否一样。 【实验材料】大小和形状完全一样的泡沫板和木板、水槽、天平、砝码、药匙、塑料盒、细沙 【实验过程】1.用天平称量好两份同样质量的沙子 2.向水槽中倒入适量的水,将大小、形状完全一样的泡沫板和木板放入水中。 3.分别用药匙向两块板上添加沙子,观察那块木板先沉入水中。

第三单元《热的传递》知识点总结五年级科学上册青岛版六三制

第三单元《热的传递》 1.热是一种能量,可以沿着物体从物体温度高的部分传到温度低的部分,这种传递热的方式叫传导。 2.酒精灯的使用方法: (1).拿开灯帽,放在一边。(2)用火柴自下而上点燃酒精灯。(3)用外焰加热。(4)用灯帽盖灭酒精灯。盖灭后打开,再盖上。 3.使用酒精灯要注意什么呢? (1)酒精注入灯壶,要用小漏斗作引导,绝对禁止向正燃着的酒精灯添加酒精。(2)灯壶内酒精量不应超过灯壶的2/3,不应少于灯壶的1/4。(3)禁止用燃着的酒精灯去点燃另一只酒精灯。(4)必须用灯帽盖火,不能用嘴去吹。(不使用时一定要盖住灯帽,防止酒精挥发)。(5)万一酒精灯被碰倒,酒精溢出后在桌面上燃烧起来,应冷静处理,迅速用湿抹布盖灭或撒砂土 4.生活中的热传导现象:(1)煎鸡蛋时总是先熟一面,翻面后再熟另一面。(2)用暖水袋热敷。(3)用金属来做锅是为了利用铁的热传导。(4)用塑料来做锅把是为了防止热传导以达到对手的保护作用。(5)一端插在火炉中的金属棍的另一端会有灼热感。(6)防止热传递:保温瓶。(7)利用热传递:量体温是热传导。 5.影响热传导快慢的因素:材料、温差、距离、物体的厚度、接触面的大小等。 6.加热容器底部时,底部的水受热后会上升,周围及上方较冷的水会流过来补充,然后又被加热再上升……冷水和热水相对流动,使水逐

渐变热。这样传递热的方式叫作对流。 7.暖气片是如何让整间屋子都变热的?靠近暖气片的空气先热,上升,周围比较冷的空气就会流过来补充,又受热上升,这样,整个屋子的空气在不断的流动过程中逐渐变暖。原来热在气体中也是以对流的方式传递的。 8.热在液体和气体中是以对流的方式传递的。加热容器底部时,底部的水受热后会上升,周围及上方较冷的水会流过来补充,然后又被加热再上升……冷水和热水相对流动,使水逐渐变热。 9.空气是热的不良导体,空气传递热的主要方式是对流。造成对流的原因是热空气比同体积的冷空气轻,会上升,周围较冷的空气会流动过来补充。这样就形成了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降的相对流动。10.怎样让炉火更旺?用扇子扇、空气流通。让空气更快对流,炉火才更旺。 11.怎样让稀饭热得更快?用勺子搅动。让稀饭更快对流,热得才更快。 12.冷冻食品时应该把冰块放在食品的哪个位置?为什么?答:放在食品上方。使空气形成对流,使食品上方下方都保持低温。 13.生活中的热对流现象:答:(1)暖气片是靠对流让整个房间变暖和的(2)烧水时,水主要是靠对流让整壶水变热的(3)用勺子搅动加快对流可以让稀饭热得更快(4)用扇子扇加快对流可以让炉火更旺(5)冷冻食品时应该把冰块放在食品的上方,利用空气对流使食品保持低温。

五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最新最全)

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整理 第一单元《白天和黑夜》 1.早晨,太阳从(东方)升起来,影子在(西边);中午太阳升到正南方,影子在(北边); 傍晚,太阳从(西方)落下去,影子在(东边)。 2.太阳运动的规律是:(由东向西),太阳高度是(低—高—低)。 3.一天中,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是:(由西向东),影子的长短变化是(长—短—长)。 4.一天中气温的变化是(低—高—低)。 5.(早晨、黄昏)时,影子(长),说明太阳(斜射地面),此时温度(低);(正午)时,影子(短),说明太阳(直射地面),此时温度(高)。 6.很久以前,人们就注意到(太阳的运动)和(投影的变化)是有规律的,人们就利用这个 规律来(计算时间)。当时的(计时工具)被称为(日晷)或(太阳钟)。(日晷)是测量 时间的工具。 7.(太阳钟)是利用太阳和影子的关系制成的。 8.(日晷)由(晷面)和(晷针)两部分构成。 9.日晷有(赤道日晷)和(地平日晷)两种。 10.使用手掌日晷时要注意:面向(正南方),(掌心)向上,平端(横放)在胸前;上午 用(左手),下午用(右手)。 11.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昼夜的形成原因是(地球的自转) 12.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24小时)。 13.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日月星辰都围绕地球旋转,这样就 形成了白天和黑夜。 14.16世纪(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不是太阳在运动,而是地 球绕着太阳在旋转,(昼夜的变化)是(地球自转)的结果。 15.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定在晚上8点,那么,美国应该在(上午),德国应该在 (中午),澳大利亚应该在(晚上)收看实况直播。 16.月球圆缺的样子叫做(月相)。月相的周期性变化是(一个月). 17.我们看到的月光是月球反射(太阳)的光。 18.随着月球围绕(地球)的公转运动,月相变化的顺序是(新月—蛾眉月—上弦月—凸月—满月—凸月—下弦月—蛾眉月)。 19.月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 20.月球自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农历的一个月)。 21.动植物、人体都有自己的(生物钟)。 22.(昼夜的交替变化)会对动植物产生影响。 23.(白天),郁金香随太阳升起而(开放);(晚上),郁金香会(收拢花瓣)。 第二单元《光与色彩》 1.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2.(太阳)、(灯泡)、(萤火虫)等是光源;(月亮)、(镜子)不是光源。 3.光源分为(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萤火虫)是自然光源,(激光)、(蜡烛)、 (电灯)、(篝火)是人造光源 4.光在同一种物质中,是沿(直线)行进的。

第二单元《水循环》知识点总结五年级科学上册青岛版六三制

第二单元《水循环》 《雾和云》 1.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会(结成)许多小水滴或小冰晶,它们聚集在一起,飘浮在空中。离地面较近的是雾,在高空的是云。 2.深秋的早晨有时会看到雾。在高山上能看到云海。 3.【实验名称】模拟雾的形成 【实验目的】模拟雾的形成 【实验材料】烧杯、温水、冰块、镊子。 【实验步骤】(1)在烧杯中倒入半杯不冒“白气"的温水。(2)用镊子夹取一块冰块,接近烧杯口,观察现象。(3)把冰块移开,观察现象。(4)重复上述步骤几次,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把冰块接近烧杯口,烧杯口有“白气”(“雾”)出现;把冰块移开;“白气”会逐渐消失。 【实验结论】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会结成许多小水滴或小冰晶,它们聚集在一起,飘浮在空中。离地面较近的是雾,在高空的是云。 4. 云和雾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答:云与雾形成的相同点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都会遇冷结成小水滴或小冰晶,不同点是云在高空,雾距地面较近。 《露和霜》 1.秋季清晨,草叶上的小水滴是露。冬天的草坪上有霜。冬天的窗户玻璃上会出现“露”或“霜”。 2.桶的外壁上的小水珠就是桶外壁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形成的

“露”。 3.向冰块上撒盐,可以让温度更低。 4.桶的外壁会形成一层“霜”,这是由桶外壁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形成的。 5.在温度逐渐下降(仍高于0℃)时,接近地面的空气中的水蒸气会凝结在地面或靠近地面的物体表面上,形成小水滴,这就是露。 6.在温度降到0℃以下时,接近地面的空气中的水蒸气会在地面或靠近地面的物体表面上形成小冰晶,这就是霜。 《雨和雪》 1.根据事这产科学理论,对所研究问题的规律或原因作出一种推测性论断或假定性解释,就是在假设。(假设是一种科学探究技能) 2.雨来自云。云中的小水滴或小冰晶大到空气托不住的时候就会落下来。如果降落下来的是水滴,就是雨。 3.云中的小冰晶遇到强大的上升气流时,会反复被抬升。在这个过程中,小冰晶会吸附遇到的小水滴或其他小冰晶,体积会像滚雪球一样变得越来越大,直到上升气流托不住它们时,就会落下来。如果到达地面时,它们没有完全融化成水,仍呈固态,就是冰雹。 4.雪和雨的形态不同。雨以水的液态形式存在,雪以水的固态形式存在。如果气温低到水的凝结点,水蒸气可能就会变成雪。 5.下雪会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什么影响?答:下雪会对我们的出行造成不便:车辆在布满雪的路面上行驶时,轮子会打滑,可能会引发交通事故。下雪会给农作物生长带来一定的促作用。因此,雪对人和农作

青岛版(六三制)科学五年级上册实验汇总

青岛版科学六三制小学五年级上册主要实验设计 【实验名称】模拟雾的形成 【实验目的】模拟雾的形成 【实验材料】烧杯、温水、冰块、镊子。 【实验步骤】(1)在烧杯中倒入半杯不冒“白气"的温水。(2)用镊子夹取一块冰块,接近烧杯口,观察现象。 (3)把冰块移开,观察现象。 (4)重复上述步骤几次,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把冰块接近烧杯口,烧杯口有“白气”(“雾”)出现;把冰块移开;“白气”会逐渐消失。 【实验结论】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会结成许多小水滴或小冰晶,它们聚集在一起,飘浮在空中。离地面较近的是雾,在高空的是云。 【实验名称】热传导实验 【实验材料】 1.铜棒、支架、火柴、酒精灯、凡士林;铁片、蜡烛、火柴、酒精灯、试管夹。 2.铁丝、木棒、塑料棒、玻璃棒、铜棒、烧杯、热水等 【实验步骤】: 实验一:

(一)、1、将铜棒固定在支架上,在火柴头上蘸少许凡士林,依次粘在铜棒的三个孔上。2、用酒精灯加热铜棒的一端,观察现象。(二)、1、用试管夹夹住铁片,在铁片上放上蜡,分别从一边或中央加热铁片。2、观察现象。 实验二:将铁丝、木棒、塑料棒、玻璃棒、铜棒同时放入装有热水的烧杯中,用手感觉有什么不同? 【实验现象】 实验一:(一)、火柴由被加热的一端向另一端逐渐脱落。(二)、无论是在铁片的一边,还是在铁片的中央加热,蜡都是在加热点开始溶化,然后向温度低的方向淌。 实验二:不同的物体传热的快慢不一样。 【实验结论】热可以沿着物体,从温度高的部分传到温度低的部分,这种热传递的方式叫做传导。不同的物体传热能力不一样。 【实验名称】验证物体下落的原因是由地球引力引起的(探究物体下落原因的实验) 【实验材料】曲别针、细线、透明胶带、磁铁等 【实验过程】 (1)将线的一端用透明胶带固定在地面上,另一端拴曲别针,用磁铁慢慢接近曲别针,带动曲别针竖立并悬浮于空中。 (2)观察并思考:如果移走磁铁,回形针向哪个方向运动?

青岛版六三制五年级科学上册实验专题(含答案)

一、火山喷发实验 实验材料:三脚架、小瓷盘、酒精灯、火柴、土豆泥、番茄酱。 实验步骤: 1、模拟实验:用番茄酱做岩浆,土豆泥做地壳,把土豆泥放在小瓷盘中,摊成薄饼状,中间倒入适量番茄酱包好,做成山的形状。 2、把小瓷盘放到铁架台上,隔石棉网加热,看到岩浆从地壳薄的地方或有裂缝的地方喷出,形成火山。实验现象:番茄酱会穿过土豆泥冒出来。 实验结论:地壳越往深处温度越高,压力越大,岩浆像烧红了的玻璃似的,通过岩石空隙向上运动。随着岩浆不断上升,遇到薄弱的地表时,岩浆会喷出地表形成火山。 二、地震成因模拟实验 实验材料:细木棍或竹筷、毛巾。 实验步骤: 1、模拟实验:用不同颜色的毛巾做地层,将毛巾叠成几层,向中间挤压,看毛巾有什么变化? 2、用细木棍或竹筷做地壳,拿一根筷子,慢慢用力弯曲,体会手上有什么感觉,观察发生的现象。 实验现象:1、用力挤压毛巾,毛巾会形成褶皱。 2、筷子会断裂,手感觉到麻木。 实验结论:岩层在收到外力时会发生变形,形成褶皱,当受到的外力大到不能承受时,岩层就会突然断裂,形成地震。 注意事项:使用的筷子韧劲不要太大,注意安全。三、卵石磨圆的模拟实验 实验材料:有盖的大玻璃瓶、水、碎砖块、 实验步骤: 1、模拟实验:碎石子或用砖头做河道中的石头,装水的大玻璃瓶做流水的河道。 2、把碎砖块放入盛有水的大玻璃瓶里,把瓶口拧紧。 3、用力摇晃瓶子,过一段时间后观察。 实验现象:观察到水变浑浊了,水中有一些砖屑;碎砖块变小了,棱角变光滑了。 实验结论:在水的冲刷和碎砖块的相互碰撞、摩擦的过程中,碎砖块棱角消失变得光滑起来。从而推想:卵石是在河道中不断受到水的冲击和相互碰撞形成的。 四、声音的产生实验 实验材料:空纸盒、橡皮筋、小鼓、绿豆、音叉、烧杯、水 实验步骤: 1、把空纸盒去掉盒盖,把橡皮筋紧绷在盒子上,用手拨动橡皮筋,使它发出声音,观察现象。 2、鼓面上放少许豆粒,用鼓槌敲鼓,观察现象。 3、用锤敲音叉,听到声音后,用音叉接触水面,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1、皮筋在振动。 2、鼓面在振动,豆粒上下跳动。 3、水面有波纹,并有水滴溅起,音叉震动。 实验结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五、固体液体气体的传播实验 实验材料:闹钟、塑料袋、水槽、水、玻璃钟罩、抽气机 实验步骤: 1、把闹钟放在空气中,能否听到声音;把闹钟放在真空的玻璃钟罩内是否能听到声音。 2、用手指轻轻挠桌面或桌腿,将耳朵贴在桌面上继续挠,这时听到声音吗? 3、把闹钟用塑料袋扎好,放在水槽中;将耳朵贴在水槽上,你能听到声音吗? 实验现象:除了在真空玻璃钟罩内听不到声音外,其余都能听到声音。 实验结论:固体、气体、液体都可以传播声音。六、声音大小与什么有关 实验材料:鼓、碎纸屑、木梳、硬纸片。 实验步骤: 1、在鼓面上放些碎纸屑,轻敲鼓,听发出的声音,并观察鼓面上纸屑的振动情况;敲击由轻逐渐加重,观察鼓面上纸屑的振动。 2、用一张硬卡片分别拨木梳的粗齿和细齿,仔细听声音有什么不同。 实验结论: 1、响度越大,纸屑跳动越高,说明振幅越大声音越高。 2、卡片拨动细齿听到的声音比波动粗齿听到的声音高,说明振动越快,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 七、木材特点的实验 实验材料:各种木材、锤子、放大镜、酒精灯、镊子、小刀、电池、导线、小灯泡、水槽等。 实验步骤: 1、用酒精灯烧木材,看哪种容易燃烧。 2、用放大镜观察木材的花纹,比较花纹的形状和花纹的粗细。 3、用小刀刻木材,比较软硬。 4、将木材放在水中,看木材的浮沉现象。 5、把不同的木材连入电路,看是否导电。 实验现象:1、木材易燃 2、木材有花纹(年轮等) 3、木材软硬程度不同。 4、木材有沉有浮。 5、干木材不导电,湿木材有较弱的导电能力。 八、研究纸的吸水性实验 实验材料:长宽厚相同的各种纸、胶水、尺子、水槽、水。 实验步骤: 1、将各种纸条依次粘在尺子上。 2、把尺子水平放在水槽上方,使各种纸同时浸入水中。观察哪种纸爬升的水渍高,哪种纸的吸水性好。实验结论:不同纸的透光性、吸水性、坚硬程度、粗糙成都等有所不同。

青岛版六三制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光》知识点

2021秋最新青岛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 第一单元《光》 1.认识光 一、填空 1.自身能发光的物体叫作(光源)。 2.光源分为(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3.(太阳、闪电、喷发的火山、恒星、发光的萤火虫、发光的水母等)是自然光源。 4.(正在发光的台灯、点燃的蜡烛、燃烧的篝火)等属于人造光源。 5.月光是反射太阳的光,所以(月亮)不是光源。 6.利用光可以(照明)、(取暖)、(发电)等,光具有(能量)。 7.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8.2000多年前,(墨子)和他的学生做了世界上有文献记载的第一个(小孔成像)的实验,证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9.在探究光在空气中是怎样传播的实验中,为了让光穿过3张带孔的纸板,3个孔要(在一条直线上),如果移动中间的纸板,光(不能)通过小孔射出。这个实验告诉我们光是沿着(直线)传播的。 10.在小孔成像的实验中,我们所看到的像是(倒立的) 二、问答题 1.举例说明利用光可以做什么? 答:(1)灯光照明(2)激光切割(3)“浴霸”取暖(4)太阳能发电。

3.同学们都玩过手影游戏,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玩手影游戏?影子的出现说明了什么? 答.只有在有光和有不透明的物体时才会有影子,影子的出现说明光在空气中是沿着直线传播的。 2.光的反射 一、填空 1.光从空气射向镜子表面时,(传播方向)发生了变化,有一部分光返回到空气中。这就是光的(反射现象) 2.发生光的反射现象时,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 3.我们要看到自己脑后的头发,至少需要(2)面镜子。 4.物体(发出)的光或(反射)的光进入我们的眼睛,使我们能看到物体。 5.“溪边照影行,天在清溪底。天上有行云,人在行云里。”这首诗描写的现象属于光的(反射)。水面起到了(平面镜)的作用。 6.树在河里形成的倒影是由于(光的反射)的原理,树在地面形成的影子是因为(光沿直线传播)的原理 二、问答 .光的反射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 (1)平面镜:穿衣镜、舞蹈房平面镜、潜望镜等 (2)凸面镜(扩大观察范围):超市防盗镜、弯道反光镜、汽车后视镜等 (3)凹面镜(聚光,可成倒立的像):太阳灶、额镜等 3.潜望镜的秘密

青岛版六三制五年级上册数学期末知识点与考点总结

第一单元小数乘法 一、整数乘小数的意义。 1、整数乘小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意义完全相同,都是表示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是多少。5.2×6表示() 2、4.8+4.8+4.8+4.8=()。 方法:看看这个几个数是多少,再看看有几个;然后用这个数乘它的个数,一定要算出结果。 3、0.5的32倍是()。 方法: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这个数乘倍数就可以。 4、15个0.18的和是()。 方法:有几个谁,就用谁乘几。 二、小数乘小数 1、小数乘法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不完全相同() 2、小数乘小数的意义是() 3、小数点移动,会改变数的大小;往左移动,数会变小;往右移动,数会变大; 1.2×10=12 1.2×100=120 1.2×1000=1200 计算后发现:小数点向右移动1位,这个数就扩大10倍;向右移动2位,这个数就扩大100倍;以此类推。 1.2÷10= 1.2÷100= 1.2÷1000= 计算后发现:小数点向左移动1位,这个数就缩小到原来的十分之一;向左移动2位,这个数就缩小到原来的百分之一,以此类推; 4、一个数的小数点先往右移动了3位,又向左移动了2位后是2.5,这个数原来是()。 方法:先判断小数点最终是往哪个方向移动;也就是先判断是变大了还是变小了;再判断移动了几位;即变大或缩小了多少,你跟它反着来就行了。 5、一个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1位后,比原来大16.2,这个数是()。 方法:小数点分别向右移动1/2位,数就扩大到原来的10倍、100倍,假设这个数是a,小数点向右移动1位后,就扩大到原来的10倍,就变成了10×a;用10a-a=16.2;求出a 就可以了。 6、积的变化规律 34×26=884 那么3.4×2.6= 340×0.26= 340×260= 两个数的积由2125变成21.25,其中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 方法:先看积是怎么变化的,一个因数不变,积怎么变,另一个因数就怎么变; 两个数的积由2125变成21.25,其中一个因数缩小到原来的十分之一,另一个因数(); 方法:先看积是变为原来的百分之一,一个因数缩小到原来的十分之一,另一个因数就缩小到原来的十分之一;都是缩小的时候,把因数缩小的倍数相乘,就是积缩小的倍数; 因数都是扩大的时候,把因数扩大的倍数相乘,就是积扩大的倍数; 两个因数的积两个数的积由2125变成21.25,其中一个因数扩大到原来的十倍,另一个因数(); 两个数的积是1.2,一个因数扩大到原来100倍,一个因数缩小到原来的十分之一,现在的积是(); 三、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 1、计算时,将因数的末尾对齐;() 2、计算1.36×0.34时,把1.36看作( ),把0.34看作(),先计算出结果是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