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最新青岛版(2021)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全册知识点解析

最新青岛版(2021)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全册知识点解析

最新青岛版(2021)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全册知识点解析

第一单元光

第1课认识光

1.我们看到的光,有的是物体自身发出的,如太阳光、灯光。自已能发光且正在发光的物体叫作光源。有的光是物体反射的,如月光。

2.光在空气中是怎样传播的?

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3.利用光可以照明、取暖、发电等。光具有能量。

4.2000多年前,墨子和他的学生做了世界上有文献记载的第一个小孔成像的实验,证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第2课光的反射

1.光从空气射向镜子表面时,传播方向发生了变化,有一部分光又回到空气中,这就是光的反射现象。

2.在什么条件下能看到物体?

3.物体发出的光或反射的光进入眼睛,就能使我们看到物体。

4.找一找反射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

(1)镜子。由于光的反射,镜子可以把接收到的光反射过来,这样人就可以在镜子中看到自己的样子。

(2)汽车的后视镜也运用了光的反射原理,汽车后视镜作出凹面,后面的景物反射回人眼时就缩小了,因此可以在很小的镜面中看到后面的大面积景物。

(3)高速公路上的标志牌都用"回归反光膜制成,夜间行车时,它能

把车灯射出的光逆向返回,所以标牌上的字特别醒目。

第3课潜望镜的秘密

1.潜望镜是在潜水艇或地下掩蔽工事里观察水面或地面以上情况所用的光学仪器。

2.潜望镜是利用光的反射现象设计制作的。

第4课彩虹的秘密

1.太阳光是由多种单色光复合而成的。当太阳光入射透明物体时,每种单色光按照自己的角度射出,会与其他颜色的光发生偏离,产生彩色光带。

2.太阳光中包含不同颜色的光。雨后,阳光照射在空中的小水珠上,这些小水珠把阳光分解成彩色光带,形成彩虹。

第二单元水循环

第5课雾和云

1.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会凝结。它们聚集在一起,飘浮在空中,离地面较近的是雾,在高空的是云。

第6课露和霜

1.在温度逐渐下降(仍高于0℃)时,接近地面的空气中的水蒸气会凝结在地面或靠近地面的物体表面上,形成小水滴,这就是露。

2.在温度降到0℃以下时,接近地面的空气中的水蒸气会在地面物体上形成小冰晶,这就是霜。

第7课雨和雪

1.雨来自云。云中的小水滴或小冰晶大到空气托不住的时候就会落下

来。如果降落下来的是水滴,就是雨。冰晶在下落过程中没有融化,就成了雪。

2.云中的小冰晶遇到强大的上升气流时,会反复被抬升。在这个过程中,小冰晶会吸附遇到的小水滴或其他小冰晶,体积会像滚雪球一样变得越来越大,直到上升气流托不住它时,就会落下来。如果到达地面时,没有完全融化成水,仍呈固态,就是冰雹。

第8课小水滴的旅行

1.水在海洋、天空和陆地之间的循环永不停息。

2.地球上的水是怎样循环的?

陆地上的水不断不断蒸发形成水蒸气,水蒸气在高空形成云,云中的小水滴或小冰晶降落下来形成雨和雪,陆地上的水不断流进海洋和湖泊。陆地上和海洋的水吸收太阳的能量蒸发。水在海洋、天空和陆地之间的循环永不停息。

3.水循环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意义?

第一,它维护了全球水量平衡。

第二,使淡水资源不断更新。

第三,使地球各个圈层之间,海陆之间实现物质迁移与能量交换。第四,它影响全球的气候和生态,并不断雕塑地表形态。

第三单元热的传递

第9课热传导

1.热是一种能量,热能可以沿着物体,从温度高的部分传到温度低的部分。这种传递方式叫热传导。

2.生活中有哪些热传导现象?

烙饼、量体温、冷敷、热敷、吹头发。

第10课热对流

1.加热容器底部时,底部受热的水会上升,周围及上方较冷的水会流过来补充,然后又被加热而,上升....冷水和热水相对流动,这样就使水产生了对流。热在水中主要是以对流的方式传递的。

2.对流是空气传递热的主要方式。造成对流的原因是热空气比同体积的冷空气轻,会上升,周围较冷的空气会流动过来补充。这样就形成了空气上升、下降的相互流动。

第11课热辐射

1.太阳的热可以不依靠任何物体直接向周围发射。这种传递热的方式叫作辐射。

2.不同颜色的物体吸收热辐射的能力不一样。一般来说,深色物体比浅色物体吸收热辐射的能力强。

3.了解热辐射在生活中的应用。

微波炉、冬季烤火、晒太阳

第四单元地球和地表的变化.

第12课地球引力

1.地球上或地球附近,任何物体都会受到地球引力的作用。物体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力叫作重力。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

2.地球引力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

(1)好处是大气颗粒物沉降的比较容易,空气很可能更加清新。大

气向太空散逸的程度减慢。

(2)带来大量的负面影响。

引力加大地球上的物质重力加大,人走上坡路来更加费劲。运输企业成本增高。水的蒸发变慢,降水很可能减少,地球变得干旱起来。下坡很轻松。

第13课地球内部有什么

1.地球由地表到地心依次分为地壳、地幔、地核。

2.地壳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地壳在地球各处的厚度是不一样的,海洋部分薄,陆地部分厚。地壳下面是地幔,内部压力很大。地幔下面是地核,是地球的核心部分。

3.地壳主要由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岩石构成。

4.岩浆岩是由高温熔融的岩浆在地表或地下冷凝所形成的,花岗岩、玄武岩都是岩浆岩。沉积岩是风化的岩石颗粒,经大气、水流、冰川的搬运作用,到一定地点沉积下来,受到高压的成岩作用,逐渐形成的。如砂岩、页岩、石灰岩。变质岩是岩石受到高温、高压等因素的影响,构造和成分上发生变化形成的,大理岩就是石灰岩和白云岩的变质岩。

第14课地震

1.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强烈的地震会造成山崩地裂、房倒屋塌.... 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带来严重的损害。

2.地震是怎样形成的呢? .

地下的岩层在压力的作用下会发生变形。当受到的力大到不能承受

时,岩层就会发生突然的、快速的断裂。岩层断裂所产生的地震波传到地表就会引起地表的震动,这就是地震。

3.地震来了,我们怎么办?

地震发生时,应立即切断电源、可燃气源,打开逃生出口。来不及逃出时应就近避震,优先选择到重心低、结实坚固的家具下躲避。在没有坚固家具可供藏身时,可用坐垫等物品保护好头部,躲避时一定要避开外墙窗户。

第15课火山喷发

1.火山喷发是一种自然现象。火山喷发时,岩浆喷涌而出,大地发出轰隆隆的巨大声响...

2.什么情况下才会发生火山喷发?

地壳越往深处温度越高,压力越大。岩浆通过岩石空隙或裂缝向上运动。岩浆在不断上升的过程中,遇到薄弱的地壳,就会喷出地表,形成火山。

3.了解火山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1)有利:形成珍贵矿石,形成地热资源。

(2)不利:岩浆毁坏家园。

第16课地表的变化

1.水在地表流动的过程中塑造着地表形态。

2.引起地表形态变化的自然因素有太阳、冰川、风、海浪、水、温度等。

3.人类活动对地表的改变有哪些影响?

采石、建人工水坝、挖钻石矿坑等,严重破坏地表环境。

4.我们应该怎样保护地表环境?

停止围湖造田、多植树造林、保护生态环境。

第五单元材料的性能

第17课漂浮材料

1.自然状态下,有些材料在水中具有漂浮能力,而且它们的漂浮能力与形状无关。这样的材料是漂浮材料。

2.漂浮材料的漂浮能力不一样。

3.人们利用材料的漂浮能力可以做什么?

木船、泡沫救生圈

第18课陶瓷材料

1.中国是陶瓷的故乡。在古代,外国称中国为“瓷器之国”,陶瓷是陶器和瓷器的总称。传统陶是以黏土为主要原料烧制而成的。早在70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做出了最初的陶盆、陶罐,后来又创造性地烧制出了瓷器。瓷是用瓷土做原料,烧制温度要比陶高很多。

2.陶瓷材料有什么特性?

常见陶瓷材料具有不易导电、不易导热、不易燃烧、易碎、耐腐蚀等特性。

第19课常见材料的导热性

1.不同材料的导热性是不一样的。常见金属材料的导热性比较强。

2.按导热性从强到弱排列,容易导热的常见金属依次是银、铜、铝、铁等非金属中除钻石、石墨外,一般不易导热。

3.生活中,人们是怎样合理利用材料的导热性的?

(1)在金属制品的外面镀上陶瓷。

(2)冬季,用塑料布把树干包起来。

(3)在寒冷地区建造房子时,要在外墙加一层岩棉板。

第20课保温技术

1.棉被和棉衣里有大量棉花,棉花导热性很差。棉衣穿到身上后,阻隔了人体热量的散失。人们利用棉花的特性制成棉衣进行保暖。

2.保温瓶的哪些设计起到了保温作用?

用木头做瓶塞、用玻璃做保温瓶的瓶胆、瓶胆设计成两层并抽成真空、在瓶胆上镀银。

3.保温技术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房顶隔热材料保温、水管保温、蔬菜塑料大棚保温

第六单元创新与发明

第21课生物的启示

1.人们根据葱叶的结构特性,设计、制造出了筒形的物品,这就是

仿生。

2.哪些重大发明受到了生物的启示?

(1)苍蝇与气体检测

嗅觉感受器发明气体分析仪,应用于矿井、潜艇等密闭工作环境。(2)萤火虫到人工冷光

荧光酶发明荧光素,应用于对温度要求较高的环境的安全灯,比如矿井。

(3)电电鳗与伏特电池

(4)水母与风暴预测

水母能感受次声波,发明次声波灾害预报设备,用于航行时风暴预测。(5)蝙蝠和雷达。

第22课印刷术

1.了解印刷术的发展与重大影响。

(1)隋唐之前,书籍大多是手抄的。手抄费时、费力,又易抄错、抄漏。

(2)雕版印刷术发明于隋唐时期,并在唐朝中后期开始被普遍使用。(3)宋人毕异发明了泥活字印刷术,完成了印刷史上一项重大的革命。活字印刷术的使用提高了印刷的速度和质量,克服了雕版印刷的弊端。

(4)20世纪80年代,以王选教授为首的科研人员推出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使印刷效率得到很大提高,被公认为活字印刷术后中国印刷技术的第二次革命。

2.印刷术的发明,是人类文明史上的光辉篇章,对人类社会的许多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在文化传播方面,印刷术产生后,大量的文字典籍可以被更方便、准确地保存下来。

第23课走进虚拟世界

“VR”中文的意思是虚拟现实。它是利用计算机程序生成的一种完全虛拟的三维环境,需要佩戴专业VR眼镜来感受。

青岛版(五四制)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整理

青岛版五四制五年级科学上册要点 1.细胞 1.自然界中的大多数生物体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组成单位 2.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最早在显微镜下发现了生物的细胞结构。 3.细胞形态多种多样。人体或动物体的多种细胞虽然形态不同,但基本结构相同,都有(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植物细胞除这些结构外还有(细胞壁) 4.草履虫是由一个(细胞)构成的。(有孔虫)海洋单细胞生物。 5.不同生物,同一生物的不同部位,细胞是(不同)的。 6.观察细胞要用(显微镜),使用时要把显微镜放到桌子的(左上)方,用(右手)记录。显微镜下我们看到洋葱表皮一个个小格子就是细胞。 2、像与不像 1、生物将自身的(形态特征)或(生理特性)传给后代的现象称为(遗传)。 2.同种生物(后代)与(亲代)之间,或同代生物(不同个体)之间在(形态特征)、(生理特性)等方面表现出的(差异)称为(变异) 3.(遗传)和(变异)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现象 3.灭绝的生物 1.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遗迹)埋藏在地下变成的跟石头一样的东西叫作(化石) 2.(化石)可以告诉我们关于(地球历史)以及(生物进化的)许多信息。 4空气的成分 1.空气是一种混合物质,按体积计算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是(氮气)约占( 78% ),支持燃烧的(氧气)约占(21%),二氧化碳等其它气体约占(1%)二氧化碳既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2.人类的活动需要(空气),动物的生存需要(空气),植物的生长需要(空气)。 3、氧气的作用:答:氧气可以用于(1)生活:浴缸的增氧机;(2)航天事业:火箭的推进剂;(3)医疗:病人吸氧;(4)工业:炼钢、炼铁。 4、氮气的作用:答:氮气可用于医疗手术,制造氮肥,保护食品等。 5、二氧化碳的作用:答: 二氧化碳可用于制作碳酸饮料、制冷剂、提高作物产量、灭火剂等 5、燃烧与灭火 一、填空 1.某种物质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叫作这种物质的(燃点) 2.燃烧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可燃物)、(氧气)和(达到可燃物的燃点)。发生火灾时(不能)乘坐电梯。 3.灭火的方法有:隔离可燃物、隔绝空气、降温到该物质的燃点以下。 4.物体燃烧时会伴有(发光)、(发热)的现象发生 二、火眼金睛判对错 1.遇到火灾,要赶紧拨打119火警电话。(√) 2.隔绝氧气可以达到灭火的目的。(√) 3.不小心烫伤后千万不要用冷水冲洗。(×) 三、我是小法官 1.熄灭酒精灯必须用灯帽盖灭,利用的主要灭火原理是(A)。 A.隔绝空气 B.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C.清除可燃物 D.使可燃物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青岛版五上科学知识点考点全册

第一单元——认识光 1、什么叫光源:本身发光的物体或正在发光的物体叫光源。光源分为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自然光源有,太阳、萤火虫、发光的水母;人造光源有正在发光的电灯,焰火,打开的手电筒等;注意:月亮,镜子不是光源 2、光污染分为白亮污染、人工白昼和采光污染。 3、怎样防治光污染:1、夜间注意控制照明亮度;减少使用反光的建筑材料,减少使用彩光等。 4、光给我们生活既带来了便利,又有一些弊端。利是光可以取暖、照明、发电、医疗等;弊端是强烈的光可以灼伤眼睛、光污染等 5、小孔成像是墨子和他的弟子做的实验。这个实验证明光在空气中是沿着直线传播的。 6、立竿见影,皮影戏、阳光下我们能产生影子等现象都是说明光是沿着直线传播的,方向是向四面八方传播。 实验一:研究光的传播路线。 实验二:小孔成像

光的反射 1、溪边照影行,天在清溪底。天上有行云,人在行云里。描写的现象是光的反射。 2、什么叫光的反射——光在空气中射向物体,传播方向发生改变,有一部分光被反射到空中。 3、我们为什么能看到物体——是因为物体发出的光或反射的光进入我们的眼睛,我们就看到物体了。所以我们能看到物体是因为光的反射。 4、镜子可以改变光的传播方向,物体表面越光滑反射的光越强。 5、一般的物体都能反射光。反射的光也是沿着直线传播的。一束光能被反射无数次。 6、我们如果想看到自己的后脑勺,需要两面镜子。 7、杯弓蛇影水中的倒影现象都属于光的反射。 8、生活中光的反射现象——照镜子,水中的倒影,汽车的后视镜、马路上的反光镜等 潜望镜的秘密 1、哪些地方用到潜望镜——潜望镜用于低下掩蔽工事和潜水艇中。 2、潜望镜里的镜子是平面镜,制作潜望镜时至少需要2块镜片,放置时成

青岛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整理(详细版)

第一单元知识点 1.地球的结构好像鸡蛋一样,蛋壳相当于(地壳),蛋白相当于(地幔),蛋黄相当于(地核)。 2.地球内部可以划分为三层,从外向内依次是(地壳、地幔、地核)。地壳是最外面的一层,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地壳在地球各处的好厚度是不一样的,海洋部分薄,陆地部分厚。地壳下面是地幔,内部压力很大,是一种过热状态下的特殊固态物质。地幔下面是地核,是地球的核心部分。主要由铁镍组成。 4.制作地球模型的实验中,用到的材料是:各种颜色的橡皮泥。 5.科学家利用地震波、磁力等提供的信息,对地球内部的情况进行探索,地震波能够向四面八方传播,有的可以一直传到地心。地震波碰到不同的物质,就会有不同的反射和折射。 6.模拟火山成因实验,番茄酱相当于(岩浆),土豆泥相当于(地壳)。 7.地壳越往深处温度越高,压力越大。岩浆就像烧融的玻璃似的通过岩石空隙向上运动,岩浆不断上升过程中,遇到薄弱的地壳时,就会喷出地表形成火山。火山爆发时有时会伴随地震的发生。 8.火山爆发后形成金刚石等珍贵矿产,地热资源;但岩浆造成树木、房屋损毁;说明火山既可以给人类带来好处,也可以给人类带来灾难。 9.活火山;指尚在活动或周期性发生喷发活动的火山。这类火山正处于活动的旺盛时期。如爪哇岛上的梅拉皮火山;死火山指史前曾发生过喷发,但有史以来一直未活动过的火山。此类火山已丧失了活动能力。有

的火山仍保持着完整的火山形态,有的则已遭受风化侵蚀,只剩下残缺不全的火山遗迹。休眠火山:指有史以来曾经喷发过.但长期以来处于相对静止状态的火山。此类火山都保存有完好的火山锥形态,仍具有火山活动能力,或尚不能断定其已丧失火山活动能力。如我国长白山天池。 10.地下的岩层在(压力)的作用下会发生变形。当受到的力大到不 能承受时,岩层就会发生突然的、快速的断裂。岩层断裂所产生的(地震波)传到地表,就会引起地震。 11.地震成因模拟实验中,筷子——地壳的岩层;筷子被用力弯曲——挤压产生褶皱;当筷子承受不了所用的力时就会突然断裂——地震。 12.地震发生时,应切断电源、可燃气源,打开逃生出口。来不及逃 出时,应选择重心低、结实坚固的家具下躲避,在没有坚固家具可供藏身时,可用坐垫等物品保护好头部。 13. 位于地表的岩石受到(温度、水、植被)等因素的影响,会发生破碎或成分变化,逐渐崩解、分离为大小不等的岩屑或土层。岩石的这种变化称为(风化)。引起岩石这种变化的作用称为(风化作用)。 14.在温度对岩石破坏作用的模拟实验中,实验现象是:岩石表面出现裂缝,有的一块块掉碎屑。实验结论:岩石在温度等因素的长期作用下发生破碎现象。 15.一般在一条河流当中,下游卵石多。

青岛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汇总

青岛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汇总 第一单元地球和地表的变化 1课、地球内部有什么 填空: 1.从地面到地球中心有(6000)多千米,最先进的钻机钻探深度不过(10)千米。 2. 地震波能够向(四面八方)传播,有的可以一直传到(地心)。地震波碰到不同的物质,就会有不同的(反射)和(折射)。 3.科学家利用(地震波)、(磁力)等提供的信息,对地球内部情况进行探知。 4.地球内部可以分为三层,分别是(地壳)、(地幔)、(地核)。 5.地壳由(岩石)组成,厚(5—70)千米,地幔由(硅、铁、镁)组成,厚(2900多)千米,地核由(铁、镍)组成,厚(3400多)千米。 简答: 1.人们是怎样了解地球内部情况的? 答:是利用地震波、磁力等提供的信息,对地球内部情况进行探知。2.了解地球内部的运动会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什么影响?

答:知道火山喷发、地震的发生时间、地点,可避免它对人类造成灾难。 3.认识地球内部的结构特点。 答:地球内部划分为三层,分别是地壳、地幔、地核。地壳是最外面的一层,厚5—70千米不等;地壳下面是地幔,厚2900多千米,温度在1200℃到2000℃之间;地幔下面是地核,厚3400多千米,温度可达5000℃。 2课、火山 1、火山喷发是一种壮观的自然现象,它是地球内力作用的产物 2、1980年5月18日(圣海伦斯火山)受地震影响喷发。 3、地壳深处的岩浆在巨大的压力作用下,沿着地壳裂隙向上升,在地壳比较薄的部位或者地壳裂缝距地面较近处,上升的岩浆在巨大压力下冲出地面,形成火山。 4、火山喷发所带来的影响。 (1)地表形态的变化。火山喷发形成火山口湖、圆锥形火山和火山岛 (2)火山喷发给人类带来的影响。火山喷发给人类带来灾难——烧毁森林、房屋,覆盖农田和城市,污染空气;同时火山喷发也会给人类带来许多益处,如在岩浆向上移动和喷发的过程中,会在地下形成铁、铜、金刚石等多种矿藏,火山灰是农作物的上等肥料。火山喷发使地貌发生巨大的变化而成为重要的旅游资源,

青岛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知识点梳理

青岛版《科学》小学五年级上册知识点 第一单元《光》知识点汇总 1.初升的太阳、多彩的霓虹、斑斓的渔火......光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让我们的世界绚丽多彩。 2.有些物体自身发光,如太阳、正在发光的台灯等。发光的物体叫作光源。有些物体自身不发光,如月球、镜子等,这些物体不是光源。 3.自然光源:太阳、闪电、喷发的火山、恒星、发光的萤火虫、发光的水母等。 人造光源:正在发光的台灯、点燃的蜡烛、燃烧的篝火等。 4.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5.举例说明利用光可以做什么? 答:灯光照明,激光切割,“浴霸”取暖,光伏发电等。利用光可以照明、取暖、发电等,光具有能量。 6.古人对光沿直线传播的认识:2000多年前,墨子和他的弟子做了世界上有文献记载的第一个小孔成像的实验:墨子在堂屋朝阳的墙上开了一个小孔,让一个人对 着小孔站在外,在阳光照射下, 屋内相对的墙上出现倒立的人影。

7.光污染一般分为白亮污染、人工白昼 和彩光污染三类。 8.光从空气射向镜面时,会发生光的 反射现象,传播方向发生变化,有一部分 光被反射到空气中。(图片了解) 9.一般物体都能反射光。 10.我们看到物体的条件是:物体能发光、有光且物体反射光。 11.用什么方法能观察自己脑后的头发? 答:用两块平面镜。后脑勺反射的光传到手拿的平面镜上,再通过平面镜反射到桌面上的平面镜上,光线再次通过平面镜反射到我们的眼睛。 12.物体发出的光或反射的光进入我们的眼睛,使我们能看到物体。 13.光的反射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 平面镜:穿衣镜、舞蹈房平面镜、潜望镜等

凸面镜(扩大观察范围):超市防盗镜、弯道反光镜、汽车后视镜等 凹面镜(聚光,可成倒立的像):太阳灶、额镜等 14.潜望镜是潜水艇的“眼睛”。 15.潜望镜是在潜水艇或地下掩蔽工事里观察水面或地面以上情况所用的光学仪器。 16.哪些地方用到潜望镜? 答:地下掩蔽工事中的潜望镜、潜水艇中的潜望镜、地下管道潜望镜、伸缩潜望镜、潜望镜式相机、潜望镜式猫眼等。 17.潜望镜的工作原理是利用了平面镜反光的性质(光的反射原理)。 18.潜望镜的秘密?(利用潜望镜为什么能从低处看到高处的物体?) 答:潜望镜里有两个能使光的传播路线发生改变的平面镜。潜望镜内两个平面镜应镜面相对,倾斜摆放。两片镜片要互相平行,与底面成45度角。 19.三棱镜可以把阳光分散为红、橙、黄、绿、蓝、靛、紫等不同颜色的光,这是一种光的色散现象。 20.水与三棱镜都可以把阳光分散为红、橙、黄、绿、蓝、靛、紫等不同颜色的光,并且这些色光的排列顺序是不变的。 21.彩虹是怎样形成的?

2021青岛版科学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2021青岛版科学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备课本 青岛版五年级第一卷 科学 整卷课程计划课程日期______ 1 青岛科学五年级第一册教学计划 教师_______日期_______ 一:学术分析: 经过二年的科学学习,已经具备了初步的科学知识和操作技能,具备了一定的探究能力,思维方式也初步的由具体转变为抽象。因此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要进一步扩大学生知 识范围,进一步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学习科学的兴趣, 增加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和自我研究的能力,联系他们的实际生活,用所学得知识解决生 活中的问题,最终达到将科学知识创造性应用到生活中去。二: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每个单元的要求) 1.对待科学学习;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交流。对待自然: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2.对待科学学习:想知道,爱提问;愿意合作与交流;尊重他人的工作和成就。对待 自然:你可以从自然中获得美的体验,并以某种方式赞美自然。对待科学:认识到科学在 不断发展。 3.对待科学学习:想知道,爱提问,喜欢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交流;能参 与中长期科学探究活动。 4.对待科学学习: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交流。对待科学:认识到科学在不断发展。对 待科学、技术和社会之间的关系:愿意用所学的知识改善生活;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在实现科学技术对人类的好处的同时,它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 5.对待自然: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对待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意识到科 学技术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好处。 6.对待科学学习:能够参与中长期的科学探究活动。对待科学:认识到科学在不断发展。对待自然:认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珍惜生命。对待科学、技术和社会之间的关系: 愿意用所学的知识改善生活;关注新技术产品和日常生活中的新产品

2021六三制新青岛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共23课时

2021六三制新青岛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 课题:《认识光》教案 教学时间:课时: 教材分析: 《认识光》是青岛版小学科学(六三学制)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光》的第一课时。本节课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引领,认识光源,接下来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实验验证的过程,认识光是沿直线传播的,最后通过交流探讨,感受光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本课学习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首先从观察生活现象入手认识光源,再研究光源发出的光是怎样在空气中传播的,最后回归生活,研究光在生活中的作用,充分体现了“科学来源于生活,又回归生活”的理念。 学习目标: 1、认识光源,知道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2、能对光的传播方式做假设性解释,并能制定比较完整的探究计划。 3、了解光沿直线传播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直纸筒、弯曲的纸筒、蜡烛、手电筒、记录单、激光笔、纸屏、带孔的纸板、课件、记录表。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课堂检测:教后反思:

课题:《光的反射》教案 教学时间:课时: 教材分析: 本节课教学是光是怎样传播的延续,研究行进中的光遇到物体时传播的特点,通过观察用平面镜反射太阳光的现象,及探究我们怎样看到物体,认识光的反射规律,然后通过交流探讨,认识光的反射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 本课学习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学生通过探究实验活动,让学生进一步感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通过思维导航明确学生探究的方向,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思考,体现探究的进阶性。 学习目标: 1、知道行进中的光遇到物体时,会发生反射,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变化。知道我们看 到物体的条件是:物体能发光、有光且物体反射光。 2、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光的反射。能够运用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等方法得 出科学探究的结论,认识我们看到物体的条件。 3、了解光的反射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镜子等。 教学过程:

2021秋六三制新青岛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创新与发明》知识点整理

2021秋新青岛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知识点整理 第六单元《创新与发明》知识点梳理 《生物的启示》 1.通过制作某些东西来解释难以直接观察的事物(如内部构造、事物的变化以及事物之间的关系等),就是在建立模型。 2.圆筒结构比平板结构承重能力强。 3.人们根据葱叶的结构特性,设计、制造了圆筒结构的物品,这就是仿生。 4.仿生流程:生物性能——建立模型——检测模型——开发产品 5.根据葱叶的圆筒结构,设计出的仿生产品:如电线杆、灯柱、水管等 6.根据章鱼腕足上的吸盘,设计一种可以攀爬的手套、吸盘式支架、吸盘式挂钩等。 7.照相机是根据人眼成像的特点发明的。 8.雷达是利用蝙蝠用超声波定位的原理。 9.人们根据鸟飞行的特点发明了飞机。 《印刷术》 1.印刷术在中国的发展及其重大影响: (1)(隋唐时期之前),书籍大多是手抄的。手抄费时费力,易抄错、抄漏。 (2)雕版印刷术发明于(隋唐时期),并在唐朝中后期开始被普遍使用。现存最早的印刷品是唐懿宗咸通九年时期印的《金刚经》残卷。 (3)(北宋)毕昇发明了泥活字印刷术,完成了印刷史上一项重大的革命。活字印刷术的使用提高了印刷的效率,克服了雕版印刷的弊端。 (4)(20世纪80年代),以王选为首的科研团队推出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使印刷效率得到很大提高,被公认为活字印刷术后中国印刷技术的第二次革命。 2.印刷术对人类文明及社会各领域产生的深远影响:

印刷术的发明,是人类文明史上的光辉篇章,对人类社会的许多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在文化传播方面,印刷术产生后,大量的文字典籍可以更方便、准确地被保存下来。 3. 活字印刷术: 【材料】:土豆、刻刀、纸、笔、颜料等 【一般步骤】:(1)将土豆切成大小相同的方块。(2)在纸上写出要刻的字的反向字。(3)在方块上依照写出的反向字描出字的轮廓。用小刀雕刻,将字以外的其他部分剔除。(4)上颜料,在纸上印出字。 4. 当今先进的印刷技术: (1)静电复印机——静电技术(2)照片打印机——超微墨滴打印技术(3)印钞技术(4)缩印技术 5. 活字印刷的利弊: 利:活字制版在印刷时只要事先准备好足够的单个活字,就可以随时拼版,大大加快了制版时间;活字版印完后可以拆版;活字可以重复使用,容易存储和保管等。 弊:活字排版容易导致字排倒、排错,图片不容易印刷等。 《走进虚拟世界》 1.“VR”的中文意思是虚拟现实。它是利用计算机程序生成的一种完全虚拟的三维环境,需要佩戴专业VR眼镜来感受。 2.VR眼镜的结构:镜盖、镜身、镜片 3.VR眼镜的镜片是放大镜。放大镜作为镜片的作用:增大视角,将画面放大,增强立体效果,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为学生制作VR眼镜做好铺垫。 4.制作VR眼镜的一般步骤:(1)手持放大镜片看手机画面,看清之后量出手机到镜片的距离。(2)找一个比手机稍小的盒子,在盒子的一面挖两个镜孔,装上镜片。两孔间的距离应与两眼距离相等。(3)按照量出的镜片和手机的距离,将盒子的另一面多余的部分剪掉。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光》教材解读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材解读 一、全册教材分析 五年级上册教科书以主题研究的形式编排了六个单元:《光》、……这六个单元涉及了7个学科核心概念。 与上一版教科书不同的是,本册教科书还充实了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的内容(课件出示目录),让学生通过基本知识的学习、具体技能的训练和个人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养成安全、健康的意识与行为习惯。 本册教科书,除“法治在线”外,融合了“思维导航”“探究技能”“阅读探究”等5种探究元素,全方位地提高学生科学探究的水平和能力;通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拓展活动”的模块化设置,形成完整的探究链条;单元评价以融合化的科学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态度责任四个方面的目标为依据,提高学生的自我评价意识,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全册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 1.能解释人眼看到的光源和物体的原因;能举例说出光的反射现象,知道太阳光的色散现象;知道自然界中存在多种形式的能,如光能,不同形式的能可以相互转化。 2.描述雾、雨、雪、露、霜、雹等天气现象形成的原因;描述地球上的水不间断的循环,举例说明水在地球上的循环产生了云、雾、雨、雪等天气现象。 3.能举例说明常见的热传递现象和影响热传递的主要 因素;列举它们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4.能说明有些力是不直接接触物体施加的;知道水在改变地表形态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知道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能解释火山和地震的成因;了解构成地壳的主要岩石类型;知道我国常见的自然灾害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知道人类不合理的开发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5.观察常用材料的漂浮能力、导热性等性能,说出它们的主要用途;认识生活中保温等技术的应用。 6.知道发明会用到一定的科学原理,很多发明可以在自然界中找到原型;知道重大的发明和技术会给人类社会发展带来深远影响和变化;知道某些科技产品可能对人类生活和环境产生负面影响。 科学思维: 1.能分析光的行进路线及反射现象。 2.能基于证据和逻辑,分析、推理云和雾、露和霜、雨和雪等自然现象形成的原因。 3.能对热传递的方式进行分析和推理。 4.能运用分析、推理的方法认识地球引力;能通过制作实物模型,模拟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结合身边的环境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解决建议。 5.能比较和分析常见材料的漂浮能力、导热性能。 6.能简要说明技术与工程对科学发展的促进作用。 探究实践: 1.能通过实验认识光在传播过程中会发生折射现象,能设计制作简单的光学物品。 2.能基于所学知识,对雾、雨、雪、露、霜、雹等天气形成的原因作出假设;能通过模拟实验,结合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分析,类比推理出雾、雨、雪、露、霜、雹等天气现象

第一单元知识梳理素材-2021-2022学年科学五年级上册青岛版(六三制)

第一单元《光》知识点汇总 1.初升的太阳、多彩的霓虹、斑斓的渔火......光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让我们的世界绚丽多彩。 2.有些物体自身发光,如太阳、正在发光的台灯等。发光的物体叫作光源。有些物体自身不发光,如月球、镜子等,这些物体不是光源。 3.自然光源:太阳、闪电、喷发的火山、恒星、发光的萤火虫、发光的水母等。 人造光源:正在发光的台灯、点燃的蜡烛、燃烧的篝火等。 4.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5.举例说明利用光可以做什么? 答:灯光照明,激光切割,“浴霸”取暖,光伏发电等。利用光可以照明、取暖、发电等,光具有能量。 6.古人对光沿直线传播的认识:2000多年前,墨子和他的弟子做了世界上有文献记载的第一个小孔成像的实验:墨子在堂屋朝阳的墙上开了一个小孔,让一个人对着小 孔站在外,在阳光照射下,屋内 相对的墙上出现倒立的人影。

7.光污染一般分为白亮污染、人工白昼和 彩光污染三类。 8.光从空气射向镜面时,会发生光的反射 现象,传播方向发生变化,有一部分光被 反射到空气中。(图片了解) 9.一般物体都能反射光。 10.我们看到物体的条件是:物体能发光、有光且物体反射光。 11.用什么方法能观察自己脑后的头发? 答:用两块平面镜。后脑勺反射的光传到手拿的平面镜上,再通过平面镜反射到桌面上的平面镜上,光线再次通过平面镜反射到我们的眼睛。 12.物体发出的光或反射的光进入我们的眼睛,使我们能看到物体。 13.光的反射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 平面镜:穿衣镜、舞蹈房平面镜、潜望镜等 凸面镜(扩大观察范围):超市防盗镜、弯道反光镜、汽车后视镜等凹面镜(聚光,可成倒立的像):太阳灶、额镜等

青岛版小学科学2021最新版五四制五年级上册实验指导

五四制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实验指导 实验一:观察洋葱表皮细胞 【实验名称】观察洋葱表皮细胞 【实验目的】了解植物叶子的样子。 【实验材料】显微镜、洋葱表皮细胞玻片标本。 【实验步骤】 1.按要求取镜、安放、对光。 2.将洋葱表皮细胞玻片标本放在载物台上,用左眼向目镜看,左手旋转调焦螺旋,直到看到清晰的物像,右手拿笔做记录。 3.小组成员轮流观察、观察时不要随意挪动显微镜,并画出洋葱表皮细胞结构图。 4.整理实验器材。 【实验结论】洋葱表皮是由多个细胞构成的,每个细胞有明显的细胞壁、细胞质、细胞核。 实验二:帮同学找父母 【活动名称】帮同学找父母 【活动目标】知道人的后代与亲代之间在外貌特征方面有相似之处。 【活动材料】父母的照片 【活动过程】 1.组长收集自己小组内同学父母的照片。 2.组间交换照片。 3.小组内观察其他小组同学父母的照片,找出其体貌特征,和班内同学的体貌进行对比,帮同学找到父母。 【活动结论】人的后代与亲代之间有相似之处,生物将自身的形态特征或生理特性传给后代的现象称为遗传。 实验三:空气的成分实验 【实验名称】空气的成分实验(探究空气是否是单一气体的实验) 【实验材料】水槽、剪去底部的矿泉水瓶、蜡烛、木条、红墨水等 【实验方法】 1.取一个水槽,倒入少量的有颜色的水,将点燃的蜡烛固定在水槽底部,然后用去掉瓶底的矿泉水瓶罩住。观察现象。 2.先把水槽中的水加到与瓶内水面一样高;拧开瓶盖,把燃烧的木条迅速插入瓶中,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 1.蜡烛刚被罩住时能燃烧,过了一会儿蜡烛熄灭了。瓶内的水面上升了。 2.木条的火焰立即熄灭了。 【实验结论】空气不是单一气体,有一部分气体能支持燃烧,有一部分气体不能支持燃烧。

最新青岛版(2021)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全册知识点解析

最新青岛版(2021)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全册知识点解析 第一单元光 第1课认识光 1.我们看到的光,有的是物体自身发出的,如太阳光、灯光。自已能发光且正在发光的物体叫作光源。有的光是物体反射的,如月光。 2.光在空气中是怎样传播的? 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3.利用光可以照明、取暖、发电等。光具有能量。 4.2000多年前,墨子和他的学生做了世界上有文献记载的第一个小孔成像的实验,证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第2课光的反射 1.光从空气射向镜子表面时,传播方向发生了变化,有一部分光又回到空气中,这就是光的反射现象。 2.在什么条件下能看到物体? 3.物体发出的光或反射的光进入眼睛,就能使我们看到物体。 4.找一找反射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 (1)镜子。由于光的反射,镜子可以把接收到的光反射过来,这样人就可以在镜子中看到自己的样子。 (2)汽车的后视镜也运用了光的反射原理,汽车后视镜作出凹面,后面的景物反射回人眼时就缩小了,因此可以在很小的镜面中看到后面的大面积景物。 (3)高速公路上的标志牌都用"回归反光膜制成,夜间行车时,它能

把车灯射出的光逆向返回,所以标牌上的字特别醒目。 第3课潜望镜的秘密 1.潜望镜是在潜水艇或地下掩蔽工事里观察水面或地面以上情况所用的光学仪器。 2.潜望镜是利用光的反射现象设计制作的。 第4课彩虹的秘密 1.太阳光是由多种单色光复合而成的。当太阳光入射透明物体时,每种单色光按照自己的角度射出,会与其他颜色的光发生偏离,产生彩色光带。 2.太阳光中包含不同颜色的光。雨后,阳光照射在空中的小水珠上,这些小水珠把阳光分解成彩色光带,形成彩虹。 第二单元水循环 第5课雾和云 1.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会凝结。它们聚集在一起,飘浮在空中,离地面较近的是雾,在高空的是云。 第6课露和霜 1.在温度逐渐下降(仍高于0℃)时,接近地面的空气中的水蒸气会凝结在地面或靠近地面的物体表面上,形成小水滴,这就是露。 2.在温度降到0℃以下时,接近地面的空气中的水蒸气会在地面物体上形成小冰晶,这就是霜。 第7课雨和雪 1.雨来自云。云中的小水滴或小冰晶大到空气托不住的时候就会落下

2021新青岛版科学六三制五年级上册自主学习指导课程全册全套答案

2021新青岛版科学六三制五年级上册自主学习指导课程全册全套答案 第一单元光 1.认识光 一、我的收获 1.我会填 (1)光源 (2)直线 (3)照明、取暖、发电,危害 (4)能,不能 (5)玻璃 2.小法官(1)×(2)√(3)√(4)√(5)√ 2.光的反射 一、我的收获 1.我会填 (1)反射发生改变空气中反射光 (2)两 (3)看到物体 2.生活中的科学(参考) 脑后头发反射的光传到手拿的平面镜上,再通过平面镜反射到人前面的平面镜上,光线再次通过平面镜反射到我们的眼睛。 3.潜望镜的秘密 一、我的收获 1.我会填 (1)水面地面光学 (2)光的传播路线 (3)两相对平行 (4)45 2.生活中的科学 (1) 4.彩虹的秘密 一、我的收获 1.我会填 (1)光红橙黄绿蓝靛紫 (2)小水滴三棱镜彩虹小水滴 (3)深蓝 (4)空中的小水滴有受热蒸发了 2.小法官(1)×(2)× 3.生活中的科学(参考) (1)所有的彩虹都是完整的圆形,只是因为它们被地面或地平线挡一部分。在雨天或雾天,飞机乘客和飞行员偶尔会看到完整的圆形彩虹。 (2)雨后,空中悬浮着很多小水滴,它们会像三棱镜一样将阳光分散成不同颜色的光,形成彩虹。单元活动 一、我的收获1.我会填 (1)光源不是不能发光 (2)在一条直线上直线 (3)反射光线 (4)人的眼睛 (5)潜望镜 (6)三棱镜红橙黄绿蓝靛紫 (7)两两 2.小法官(1)√(2)√(3)√(4)×(5)√(6)√(7)√(8)× 3.我会选(1)②(2)①②(3)①③(4)②(5) ①(6)①(7)②(8)③ 二、生活中的科学(参考) 1.潜水艇侦察、市政排水管道内部检测、隧道涵洞内部检测、槽罐车内部检测等。 2.温度升高,亮度提高。 3.如影子的形成;黑暗中手电筒发出的光;射击活动中利用了三点一线;太阳光穿过树叶间隙在地面上出现无数个小圆点等。 4.太阳出来了,悬浮在空气中的小水滴蒸发了。第二单元 5.雾和云 一、我的收获 1.填一填 (1)类比推理(2)冷小水滴雾云 2.生活中的科学 (1)答:当天气晴朗时,空气中会有大量的水蒸气,太阳下山后地面温度不断降低,低空中的水蒸气遇冷就会凝结成小水滴,它们聚集在一起就形成了雾。(2)答:云形成和分布在高空,而雾形成和分布在低空。 6.露和霜 一、我的收获 1.填一填 (1)水蒸气小水滴露水蒸气小冰晶霜 (2)秋冬 2.小法官(1)√(2)×(3)×(4)√ 3.生活中的科学 答:相同点:它们都是由接近地面的水蒸气形成的。不同点:露形成是地面温度高于0°C,霜形成时地面温度低于0°C;露是液态的小水滴,霜是固态的小冰晶。 7.雨和雪 一、我的收获 1.填一填 (1)规律推测性假设 (2)自然现象云云水滴雪 (3)降低 2.小法官

小学科学青岛版六三制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水循环》知识点整理(共4课)(2022秋)

第二单元水循环 5.雾和云 1.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会(结成)许多小水滴或小冰晶,它们聚集在一起,飘浮在空中。离地面较近的是雾,在高空的是云。 2.深秋的早晨有时会看到雾。在高山上能看到云海。 3. 【实验名称】模拟雾的形成 【实验目的】模拟雾的形成 【实验材料】烧杯、温水、冰块、镊子。 【实验步骤】 (1)在烧杯中倒入半杯不冒“白气"的温水。 (2)用镊子夹取一块冰块,接近烧杯口,观察现象。 (3)把冰块移开,观察现象。 (4)重复上述步骤几次,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把冰块接近烧杯口,烧杯口有“白气”(“雾”)出现;把冰块移开;“白气”会逐渐消失。 【实验结论】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会结成许多小水滴或小冰晶,它们聚集在一起,飘浮在空中。离地面较近的是雾,在高空的是云。 4.云和雾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答:云与雾形成的相同点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都会遇冷结成小水滴或小冰晶,不同点是云在高空,雾距地面较近。 实验任务单

1.秋季清晨,草叶上的小水滴是露。冬天的草坪上有霜。冬天的窗户玻璃上会出现“露”或“霜”。 2.桶的外壁上的小水珠就是桶外壁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形成的“露”。 3.向冰块上撒盐,可以让温度更低。 4.桶的外壁会形成一层“霜”,这是由桶外壁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形成的。 5.在温度逐渐下降(仍高于0℃)时,接近地面的空气中的水蒸气会凝结在地面或靠近地面的物体表面上,形成小水滴,这就是露。 6.在温度降到0℃以下时,接近地面的空气中的水蒸气会在地面或靠近地面的物体表面上形成小冰晶,这就是霜。 实验任务单

1.根据事这产科学理论,对所研究问题的规律或原因作出一种推测性论断或假定性解释,就是在假设。(假设是一种科学探究技能) 2.雨来自云。云中的小水滴或小冰晶大到空气托不住的时候就会落下来。如果降落下来的是水滴,就是雨。 3.云中的小冰晶遇到强大的上升气流时,会反复被抬升。在这个过程中,小冰晶会吸附遇到的小水滴或其他小冰晶,体积会像滚雪球一样变得越来越大,直到上升气流托不住它们时,就会落下来。如果到达地面时,它们没有完全融化成水,仍呈固态,就是冰雹。 4.雪和雨的形态不同。雨以水的液态形式存在,雪以水的固态形式存在。如果气温低到水的凝结点,水蒸气可能就会变成雪。 5.下雪会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什么影响? 答:下雪会对我们的出行造成不便:车辆在布满雪的路面上行驶时,轮子会打滑,可能会引发交通事故。下雪会给农作物生长带来一定的促作用。因此,雪对人和农作物来说有利有弊。 实验任务单

最新青岛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汇总

最新青岛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汇总一:填空 1、地球内部可以分为三层,分别是:(地壳)、(地幔)、(地核). 2、地表岩石受到(温度)、(水)、(植被)等因素的影响会发生风化作用. 3、岩石由(矿物)组成,聚集在一起具有(开采价值)的矿物称为(矿产). 4、化石是保存在岩层中的古生物的(遗体)或(遗迹). 5、地壳是由坚硬的(岩石)组成. 6、公元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在中国的(四川)省(汶川) 县发生了里氏(8.0) 级地震. 7、煤、石油、天然气属于(能源)矿产,铁、铜等属于(金属)矿产,石英石膏等属于(非金属)矿产. 8、地幔主要是由(硅)、(铁)、(镁)等成分组成. 9、地震波能够向(四面八方)传播,有的可以一直传到(地心).地震波碰到不同的物质,就会有不同的(反射)和(折射). 10、科学家利用不同的(地震波)、(磁力)等提供的信息,对地球内部情况进行探知. 11、(京杭大运河)是中国古代一项伟大的水利工程,也是世界上开凿最早、里程最长的大运河. 12、从地面到地球中心有(6000)多千米,最先进的钻机钻探深度不过(10千米). 13、(地震)和(火山)喷发是地球内部运动的外在表现. 14、地下的岩层在(压力)的作用下会发生变形.当受到的力大到不能承受时,岩层就会发 生突然的、快速的断裂.岩层断裂所产生的(地震波)传到地表,就会引起地震. 15、生活中,声音(无时)不在,(各种各样)的声音构成了奇妙的声音(世界). 16、声波和水波的传播方向是不一样水波向(水平)方向传播,而声波向(四面八方)传播. 17、月球上没有空气,宇航员只能靠无线电话交谈.这说明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18、人耳能听到的声波频率在(20—20000)赫兹. 19、次声波在传播过程中性质稳定,能量衰减幅度小,穿透力强,可用于(定向导航). 20、(噪音)、(污水)、(废气)、(垃圾)被称为污染环境的四大公害. 21、物体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22、声音的大小与(用力大小)有关,(用力大)声音大,(用力小)声音小. 23、声音以()的形式传播,当()遇到物体时,会使物体产生(振动),声音就是 这样通过各种物质,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一个地方的. 24、耳朵分为(外耳)、(中耳)、(内耳)三部分,在头的内部的是(中耳)、(内耳). 25、(耳) 是人们身上的一个非常灵敏、可以感受振动的器官. 26、声音的高低与(振动频率)有关,(振动快)声音高,(振动慢)声音低. 27、音分为(乐音)和(噪音),(乐音)给人以美的享受,(噪音)对人造成危害 28、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能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传播方向是向着(四面八方)的. 29、耳朵分为(外耳)、(中耳)、(内耳)三部分,声波通过(外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振动,鼓膜的振动又通过(听小骨)传给(耳蜗),连接耳蜗的(听神经)把声音信号 报告给大脑,我们就听到声音了. 30、人们为了便于观察和研究星空,把星空划分成很多区域,这些区域称为(星座).全天共分为(88个)星座. 31、(仙后座)是秋季中一个耀眼的星座,星座中的(五颗)亮星构成一个(M 形或是W 形),好像一个美丽的往后坐在宝座上. 32、东汉时期,(蔡伦)改进了造纸方法,用树皮、麻头、破布和旧渔网为原料,造出了可供书写的纸,被称为蔡侯纸.

2021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课程纲要

2021青岛版五年级科学上册课程纲要 课程名称:小学科学 课程类型:国家课程 教材来源:《科学(五年级上册)》,青岛出版社2014年6月第3版 适用年级:小学五年级 课时: 39课时 设计者:五年级科学教研组 一、课程背景 (一)课标分析 小学科学课标指出,5年级学段学生能基于所学的知识,在教师引导下,从具体现象与事物的观察、比较中,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能正确讲述自己的探究过程与结论,倾听别人的意见,并与之交流。并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表现出对现象和事件发生的条件、过程、原因等方面的探究兴趣,能接纳他人的观点,完善自己的探究;能分工协作,进行多人合作的长周期探究学习;乐于为完成探究活动贡献自己的想法和力量。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科书以主题单元的形式编排了《地球和地表的变化》、《声音的秘密》,《秋冬星空》,《生活中的材料》,《水循坏》,《研究与实践》六个单元。以学生发展为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教育创新为动力,以省“减负”精神为宗旨。为打造“优质均衡和谐教育”而努力。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深刻认识新时期新阶段对基础教育工作的新要求,突出重点,提高效率,狠抓落实,大力推进以课程改革为重点的素质教育,促进发展,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第一单元是依据《科学课程标准》中的相关要求“知道主要的能源矿产、金属矿产及其提炼物的名称;了解地球表面是不断变化的;了解火山喷发和地震现象;认识各种自然力量对地表的改变作用;了解人类活动对地表的影响”等编写的。第二单元是以声音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让学生经历各种探究活动,理解和认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要通过一定的物质,怎样能听到声音,并初步认识声音的大小和音调的高低,了解噪声的危害与防治方法。第三

新青岛版(六三制)科学五年级上册全册知识点汇总(含实验问答题)

新青岛版科学五年级上册 全 册 知 识 点 汇 总 (含实验问答题)

目录 第一单元光 基础知识梳理 (3) 常考简答背记 (6) 第二单元水循环 基础知识梳理 (7) 常考简答背记 (9) 第三单元热的传递 基础知识梳理 (10) 常考简答背记 (13) 第四单元地球和地表 基础知识梳理 (13) 常考简答背记 (18) 第五单元材料的性能 基础知识梳理 (19) 常考简答背记 (22) 第六单元创新和发明 基础知识梳理 (23) 常考简答背记 (26)

新青岛版(六三制)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知识点 第一单元光基础知识梳理 第1课认识光 1.初升的太阳、多彩的霓虹、斑斓的渔火·····光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让我们的世界绚丽多彩。 2.有些物体自身发光,如太阳、正在发光的台灯等。发光的物体叫作光源。 3.有些物体自身不发光,如月球、镜子等,这些物体不是光源。 4.光源可以分为自然光源(太阳、萤火虫)和人造光源(正在发光的台灯)。 5.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6.不要用激光笔照射他人和自己的眼睛。 7.光可以照明、取暖、发电等。如“浴霸”取暖、光伏发电、用激光做手术、灯光照明等。光具有能量。 8.如果利用不当,光就会对人造成伤害。如玻璃幕墙会造成光污染,电焊弧光会灼伤眼睛等。 9.光污染一般分为白亮污染、人工白昼和彩光污染三类。 10.防治光污染的方法:夜间要注意控制照明亮度,合理选择灯具,在灯具上加遮光罩;减少使用反光的建筑材料等。 11.2000多年前,墨子和他的弟子做了世界上第一个小孔成像的实验(有文献记载),证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12.小孔成像的原理:由于光沿直线传播,烛焰上部发出的光,通过小孔后,射到了光屏的下部;烛焰下部发出的光,通过小孔后,射到了光屏的上部,就形成了相对于烛焰倒立的像。 13.日食、月食、影子等现象是由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 第2课光的反射 1.“溪边照影行,天在清溪底。天上有行云,人在行云里。”诗句中水里的人和云都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 2.光从空气射向镜面时,会发生光的反射现象,传播方向发生变化,有一部分光被反射到

青岛版科学小学五年级上册知识点提纲(后附无答案版)

青岛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提纲 第1课细胞 1.草履虫是由(一个细胞)构成的。 2.17世纪时,(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有一次从树皮上切了一片软木簿片,放在自制的显微镜下观察,发现了一格一格的小空间,就以(细胞)命名。事实上,他现察到的细胞早已死亡,仅能看到残存的植物(细胞壁)。 3.(细胞)是(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虎克)最早发现的。 4.绝大多数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组成单位)。 5.洋葱表皮是由一个个小格子组成的,也就是说洋葱表皮是由(多个细胞)构成的。 6.细胞的(形态)多种多样。人体或动物体的多种细胞虽然形态不同,但基本结构相同, 都有(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植物细胞除这些结构外还有(细胞壁),(细胞壁)有保护细胞内部、维持细胞形态的作用。 7.有孔虫是(单细胞)生物,5亿多年前就产生 在海洋中,至今种类繁多。 判断: 1.不同生物体的细胞形态是相同的。(×) 2.不同生物体的细胞大小不同,作用也不同。(√) 第2课我像谁 1.生物将自身的(形态特征)或(生理特性)传给后代的现象叫做(遗传)。同种生物(后代)与(亲代)之间,或(同代生物不同个体之间)在(形态特征)、(生理特性)等方面表现出来的 差异叫做(变异)。2.(遗传)和(变异)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现象。 3.右图所示,五个狗狗的外貌、体型、毛色等和狗妈妈(相同),这种现象是(遗 传),五个狗狗的大小(不相同),这种现象是(变异)。 4.遗传和变异谚语举例。 遗传: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有其父必有其子;虎父无犬子;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变异:龙生九子,九子各异;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鸡窝里飞出金凤凰;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样。 第3课灭绝的生物 1.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遗迹)埋藏在地下变成的跟石头一样的东西叫作(化石)。我国许多地方发现了(恐龙)及其他生物的化石。 2.化石可以告诉我们关于(地球历史)以及(生物进化)的许多信息,对于科学研究有着重要作用。 例如,恐龙蛋化石告诉我们恐龙是(卵生)的,有些恐龙体型巨大。根据恐龙足迹化石,我们可以了解恐龙的体重、长度、行进速度等信息,根据恐龙牙齿化石或粪便化石,可以知道恐龙的食性;根据水杉化石,我们可以了解水杉的形态和生活环境等。 3.灭绝的生物与当今某些生物在外形、生活习性等方面有相似之处,说明现在的生物与远古生物有一定的联系,由此可以推断当今生物是由古生物进化而来的。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