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完整版)青岛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整理

(完整版)青岛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整理

1.地球的结构好像鸡蛋一样,蛋壳相当于(地壳),蛋白相当于(地幔),蛋黄相当于(地核)。

2.地球内部可以划分为三层,从外向内依次是(地壳、地幔、地核)。地壳是最外面的一层,由(坚硬的岩石)组成。

3. 位于地表的岩石受到(温度、水、植被)等因素的影响,会发生破碎或成分变化,逐渐崩解、分离为大小不等的岩屑或土层。岩石的这种变化称为(风化)。引起岩石这种变化的作用称为(风化作用)。

4. 岩石是由(矿物)组成的。聚集在一起具有开采价值的矿物称为(矿产)。

5.煤、石油、天然气等属于(能源矿产),铁、铜等属于(金属矿产),石英、石膏等属于(非金属矿产)。

6.人们通过(化石)来了解地球的历史及生物进化的信息。化石是保存在岩层中的古生物的(遗体)或(遗迹)。化石可以告诉我们关于(地球的历史)及(生物进化)的许多信息,在科学研究上有着重要的作用。

7. 发生地震的主要原因是(岩层断裂)。

8.科学家利用(地震波)、(磁力)等提供的信息,对地球内部的情况进行探索的。

9.模拟火山成因实验,番茄酱相当于(岩浆),土豆泥相当于(地壳)。

10.引起地表变化的因素有(地球内部的运动)、(自然力量)、(人的力量)等。

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琴声是由(琴弦振动)产生的,流水声是由(水振动)产生的,风声是由(空气振动)产生的。

2.声音能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传播,任何声音都以(声波)的方式向(四面八方)传播。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3.人的耳朵分为(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分。(中耳)和(内耳)在头的内部,我们看不见。

4.外耳由(耳廓)和(外耳道)组成。中耳由(鼓膜)、(听小骨)等构成。鼓膜是椭圆形的、透明的薄膜。内耳由(耳蜗)等构成。耳蜗与(听神经)相连。

5.声波通过.(外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振动,鼓膜的振动又通过(听小骨)传给耳蜗,连接耳蜗的(听神经)把声音信号报告给(大脑),我们就听到声音了。

6.正常人耳朵能听到的声波频率为(20—20000)赫兹。

7.当物体振动产生的声波超过一定的频率,即高于人耳听觉上限时,人们便听不到了,这样的声波称为(超声波)。

8.(次声波)是振动频率低于20赫兹的一种低频率波。

9.环境噪声主要来源于(交通运输)、(工业生产)、(建筑施工)、(娱乐活动)。

10.(噪声)、(污水)、(废气)、(垃圾)被称为污染环境的四大公害。

11.蝙蝠能利用(超声波)探测障碍物。

12.耳廓的作用是(收集声波)。

1.人们为了便于观察和研究星空,把星空划分成很多区域,这些区域称为(星座)。全天共分为(88)个星座。

2.北方天空中最醒目、最重要的星座是(大熊座)。它的标志是由七颗星组成的一个勺子的形状,这就是著名的(北斗七星),俗称(勺子星)。

3.在秋季星空中由五颗亮星构成一个“M”形(或“W”形)的星座是(仙后座)。

4.冬季上半夜,在南天最引人注目的是(猎户座),有(四)颗亮星组成的一个不规则的(四边形),在四边形内有(三)颗比较亮的星斜着排成一排,共有(七)颗亮星组成。

5.冬季星空,从猎户座“猎人”腰部的三颗亮星向东南方向看去,全天最亮的恒星就是(天狼星)。天狼星属于(大犬座)。

6.秋季星空的代表星座是(大熊座)和(仙后座)。冬季星空的代表星座是(猎户座)。

第四单元知识点

1.材料分(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两大类。像棉花、木材、竹子、煤、石油等非人工合成的材料,称为(天然材料)。像塑料、人造革、人造纤维等人工合成的材料,称为(人造材料)。

2.用陶瓷做飞机上的隔热材料,是利用陶瓷(不容易导热)的特点;用陶瓷做下水管道,是利用它(耐腐蚀)的特点;利用陶瓷做绝缘材料,则利用了它(不容易导电)的特点。

3.用金属材料制作电线,说明金属(容易导电)。用不锈钢、铝等材料制作炊具,利用了金属(容易导热)的特点。铁锨、锄头等农具,利用了金属的(延展性)打制而成。用金、银做首饰,是因为金、银的(金属光泽)漂亮。

4.玻璃的优点有(通透感好;无污染,成本低;化学稳定性好,耐腐蚀)。玻璃的缺点有(易碎;表面容易有水渍污渍;耐温差性差)。

5.塑料的优点有(质轻;化学稳定性好,耐腐蚀;成本低;绝缘性好;导热性低)。塑料的缺点有(耐热性差;耐低温性差;易燃烧;容易老化;回收利用困难)。

6.木材特点(不易导电、不易传热、易燃烧、能浮在水面、有软硬)。

7.陶瓷的特点(不容易导电,不容易传热,容易碎、碎片很锋利、不易燃,硬度较大)。

8.金属的特点(有金属光泽、有延展性、易传热、易导电)。

9.实验室里用玻璃容器盛放酸碱溶液是因为玻璃有(耐腐蚀)的特点。第五单元知识点

1.水慢慢变成水蒸气飞散到空气中,这种现象叫做(蒸发)。

2.水在(任何温度)下都可以蒸发。

3.水蒸发时要(吸收)周围的热量。

4.加快水蒸发的方法有:(加热)、(风吹)、(增大蒸发面积)。

5.水蒸气(遇冷)可以变成(液态的水),这种现象叫做(凝结)。水在凝结的过程中要(放出)热量。

6.水在自然界里有(冰)、(水)、(水蒸气)三种不同的形态。冰融化、

水蒸发要(吸收)热量;水结冰、水蒸气变成水要(放出)热量。水的三态变化主要取决于(温度)的变化。

7.露和霜都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在物体上凝结而成的,形成露的温度在(0℃以上),形成霜的温度在(0℃以下)。

8.用酒精灯给物体加热,要用(外焰)。

9.在一个标准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水的冰点是(0℃)。

10.在空中喷洒(制冷剂),使云中的小水滴或小冰晶(增大),形成雨,这就是(人工降雨)。

重要实验

实验5 声音的产生实验

实验材料:空纸盒、橡皮筋、小鼓、绿豆、音叉、烧杯、水

实验步骤:

1、把空纸盒去掉盒盖,把橡皮筋紧绷在盒子上,用手拨动橡皮筋,使它发出声音,观察现象。

2、鼓面上放少许豆粒,用鼓槌敲鼓,观察现象。

3、用锤敲音叉,听到声音后,用音叉接触水面,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

1、皮筋在振动。

2、鼓面在振动,豆粒上下跳动。

3、水面有波纹,并有水滴溅起,音叉振动。

实验结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实验6、声音的传播

实验材料:闹钟、塑料袋、水槽、水、玻璃钟罩、抽气机

实验步骤:

1、把闹钟放在空气中,能否听到声音;把闹钟放在真空的玻璃钟罩内是否能听到声音。

2、用手指轻轻挠桌面或桌腿,将耳朵贴在桌面上继续挠,这时听到声音吗?

3、把闹钟用塑料袋扎好,放在水槽中;将耳朵贴在水槽上,你能听到声音吗?

实验现象:除了在真空玻璃钟罩内听不到声音外,其余都能听到声音。实验结论:固体、气体、液体都可以传播声音。

实验16 水蒸发时吸收热量

实验材料:温度计、支架、棉纱、表。

实验步骤:

1、将温度计的液泡包上棉纱浸入水中,记录这时的温度。

2、把温度计提出水面,每半分钟记录一次温度。

实验现象:温度计液泡上的水蒸发时,温度在不断下降。

实验结论:水蒸发时要吸收周围的热量。

实验17探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实验材料:瓷盘、湿巾、支架、酒精灯、火柴、水。

实验步骤:

1、两个同样的瓷盘,同时倒入同样多的水,一个放置在桌面上,一个放在火上加热。观察哪个蒸发的快。

2、两块同样大的湿巾,一块展开,一块折叠两次,观察哪块蒸发的快。

3、两块同样大的湿巾,一块放在阴凉处,一块放在通风处,观察哪块蒸发的快。

实验结论:加热、增大蒸发面积、风吹都可以加快蒸发。

实验18给水加热水温的变化

实验材料:铁架台、圆底烧瓶、酒精灯、温度计、彩笔、表

实验步骤:

1、在铁架台的铁圈上放一个盛水的烧瓶。

2、吊一个温度计,使液泡完全浸入水中,不要触到烧杯壁和杯底。

3、用酒精灯加热,记录水温的变化。

实验现象:水的温度在不断增高,达到一定温度时,水就会沸腾。水沸腾后,继续加热,温度不会再升高。

实验结论:把水加热到一定温度(通常是100℃),水会迅速变成水蒸气并不停地翻腾起来,这种现象叫做沸腾。

水沸腾后,温度计读数保持不变,这个温度就是这杯水的沸点。

实验20水蒸气凝结的条件

实验材料:两个玻璃杯、两块玻璃片、酒精灯、铁夹、火柴、热水

实验步骤:

1、把两个玻璃杯装上同样多的温度相同的水。

2、将其中一块玻璃片用酒精灯均匀加热。然后将两块玻璃片同时盖在烧杯上。

实验现象:冷玻璃片上会出现小水珠,热玻璃片上不会出现小水珠。实验结论:水蒸气在遇冷的条件下才可以凝结成水。

青岛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整理

1.地球的结构好像鸡蛋一样,蛋壳相当于(地壳),蛋白相当于(地幔),蛋黄相当于(地核)。 2.地球内部可以划分为三层,从外向内依次是(地壳、地幔、地核)。地壳是最外面的一层,由(坚硬的岩石)组成。 3. 位于地表的岩石受到(温度、水、植被)等因素的影响,会发生破碎或成分变化,逐渐崩解、分离为大小不等的岩屑或土层。岩石的这种变化称为(风化)。引起岩石这种变化的作用称为(风化作用)。 4. 岩石是由(矿物)组成的。聚集在一起具有开采价值的矿物称为(矿产)。 5.煤、石油、天然气等属于(能源矿产),铁、铜等属于(金属矿产),石英、石膏等属于(非金属矿产)。 6.人们通过(化石)来了解地球的历史及生物进化的信息。化石是保存在岩层中的古生物的(遗体)或(遗迹)。化石可以告诉我们关于(地球的历史)及(生物进化)的许多信息,在科学研究上有着重要的作用。 7. 发生地震的主要原因是(岩层断裂)。 8.科学家利用(地震波)、(磁力)等提供的信息,对地球内部的情况进行探索的。 9.模拟火山成因实验,番茄酱相当于(岩浆),土豆泥相当于(地壳)。 10.引起地表变化的因素有(地球内部的运动)、(自然力量)、(人的力量)等。

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琴声是由(琴弦振动)产生的,流水声是由(水振动)产生的,风声是由(空气振动)产生的。 2.声音能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传播,任何声音都以(声波)的方式向(四面八方)传播。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3.人的耳朵分为(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分。(中耳)和(内耳)在头的内部,我们看不见。 4.外耳由(耳廓)和(外耳道)组成。中耳由(鼓膜)、(听小骨)等构成。鼓膜是椭圆形的、透明的薄膜。内耳由(耳蜗)等构成。耳蜗与(听神经)相连。 5.声波通过.(外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振动,鼓膜的振动又通过(听小骨)传给耳蜗,连接耳蜗的(听神经)把声音信号报告给(大脑),我们就听到声音了。 6.正常人耳朵能听到的声波频率为(20—20000)赫兹。 7.当物体振动产生的声波超过一定的频率,即高于人耳听觉上限时,人们便听不到了,这样的声波称为(超声波)。 8.(次声波)是振动频率低于20赫兹的一种低频率波。 9.环境噪声主要来源于(交通运输)、(工业生产)、(建筑施工)、(娱乐活动)。 10.(噪声)、(污水)、(废气)、(垃圾)被称为污染环境的四大公害。 11.蝙蝠能利用(超声波)探测障碍物。 12.耳廓的作用是(收集声波)。

青岛版五上科学知识点考点全册

第一单元——认识光 1、什么叫光源:本身发光的物体或正在发光的物体叫光源。光源分为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自然光源有,太阳、萤火虫、发光的水母;人造光源有正在发光的电灯,焰火,打开的手电筒等;注意:月亮,镜子不是光源 2、光污染分为白亮污染、人工白昼和采光污染。 3、怎样防治光污染:1、夜间注意控制照明亮度;减少使用反光的建筑材料,减少使用彩光等。 4、光给我们生活既带来了便利,又有一些弊端。利是光可以取暖、照明、发电、医疗等;弊端是强烈的光可以灼伤眼睛、光污染等 5、小孔成像是墨子和他的弟子做的实验。这个实验证明光在空气中是沿着直线传播的。 6、立竿见影,皮影戏、阳光下我们能产生影子等现象都是说明光是沿着直线传播的,方向是向四面八方传播。 实验一:研究光的传播路线。 实验二:小孔成像

光的反射 1、溪边照影行,天在清溪底。天上有行云,人在行云里。描写的现象是光的反射。 2、什么叫光的反射——光在空气中射向物体,传播方向发生改变,有一部分光被反射到空中。 3、我们为什么能看到物体——是因为物体发出的光或反射的光进入我们的眼睛,我们就看到物体了。所以我们能看到物体是因为光的反射。 4、镜子可以改变光的传播方向,物体表面越光滑反射的光越强。 5、一般的物体都能反射光。反射的光也是沿着直线传播的。一束光能被反射无数次。 6、我们如果想看到自己的后脑勺,需要两面镜子。 7、杯弓蛇影水中的倒影现象都属于光的反射。 8、生活中光的反射现象——照镜子,水中的倒影,汽车的后视镜、马路上的反光镜等 潜望镜的秘密 1、哪些地方用到潜望镜——潜望镜用于低下掩蔽工事和潜水艇中。 2、潜望镜里的镜子是平面镜,制作潜望镜时至少需要2块镜片,放置时成

青岛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整理(详细版)

第一单元知识点 1.地球的结构好像鸡蛋一样,蛋壳相当于(地壳),蛋白相当于(地幔),蛋黄相当于(地核)。 2.地球内部可以划分为三层,从外向内依次是(地壳、地幔、地核)。地壳是最外面的一层,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地壳在地球各处的好厚度是不一样的,海洋部分薄,陆地部分厚。地壳下面是地幔,内部压力很大,是一种过热状态下的特殊固态物质。地幔下面是地核,是地球的核心部分。主要由铁镍组成。 4.制作地球模型的实验中,用到的材料是:各种颜色的橡皮泥。 5.科学家利用地震波、磁力等提供的信息,对地球内部的情况进行探索,地震波能够向四面八方传播,有的可以一直传到地心。地震波碰到不同的物质,就会有不同的反射和折射。 6.模拟火山成因实验,番茄酱相当于(岩浆),土豆泥相当于(地壳)。 7.地壳越往深处温度越高,压力越大。岩浆就像烧融的玻璃似的通过岩石空隙向上运动,岩浆不断上升过程中,遇到薄弱的地壳时,就会喷出地表形成火山。火山爆发时有时会伴随地震的发生。 8.火山爆发后形成金刚石等珍贵矿产,地热资源;但岩浆造成树木、房屋损毁;说明火山既可以给人类带来好处,也可以给人类带来灾难。 9.活火山;指尚在活动或周期性发生喷发活动的火山。这类火山正处于活动的旺盛时期。如爪哇岛上的梅拉皮火山;死火山指史前曾发生过喷发,但有史以来一直未活动过的火山。此类火山已丧失了活动能力。有

的火山仍保持着完整的火山形态,有的则已遭受风化侵蚀,只剩下残缺不全的火山遗迹。休眠火山:指有史以来曾经喷发过.但长期以来处于相对静止状态的火山。此类火山都保存有完好的火山锥形态,仍具有火山活动能力,或尚不能断定其已丧失火山活动能力。如我国长白山天池。 10.地下的岩层在(压力)的作用下会发生变形。当受到的力大到不 能承受时,岩层就会发生突然的、快速的断裂。岩层断裂所产生的(地震波)传到地表,就会引起地震。 11.地震成因模拟实验中,筷子——地壳的岩层;筷子被用力弯曲——挤压产生褶皱;当筷子承受不了所用的力时就会突然断裂——地震。 12.地震发生时,应切断电源、可燃气源,打开逃生出口。来不及逃 出时,应选择重心低、结实坚固的家具下躲避,在没有坚固家具可供藏身时,可用坐垫等物品保护好头部。 13. 位于地表的岩石受到(温度、水、植被)等因素的影响,会发生破碎或成分变化,逐渐崩解、分离为大小不等的岩屑或土层。岩石的这种变化称为(风化)。引起岩石这种变化的作用称为(风化作用)。 14.在温度对岩石破坏作用的模拟实验中,实验现象是:岩石表面出现裂缝,有的一块块掉碎屑。实验结论:岩石在温度等因素的长期作用下发生破碎现象。 15.一般在一条河流当中,下游卵石多。

青岛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汇总

青岛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汇总 第一单元地球和地表的变化 1课、地球内部有什么 填空: 1.从地面到地球中心有(6000)多千米,最先进的钻机钻探深度不过(10)千米。 2. 地震波能够向(四面八方)传播,有的可以一直传到(地心)。地震波碰到不同的物质,就会有不同的(反射)和(折射)。 3.科学家利用(地震波)、(磁力)等提供的信息,对地球内部情况进行探知。 4.地球内部可以分为三层,分别是(地壳)、(地幔)、(地核)。 5.地壳由(岩石)组成,厚(5—70)千米,地幔由(硅、铁、镁)组成,厚(2900多)千米,地核由(铁、镍)组成,厚(3400多)千米。 简答: 1.人们是怎样了解地球内部情况的? 答:是利用地震波、磁力等提供的信息,对地球内部情况进行探知。2.了解地球内部的运动会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什么影响?

答:知道火山喷发、地震的发生时间、地点,可避免它对人类造成灾难。 3.认识地球内部的结构特点。 答:地球内部划分为三层,分别是地壳、地幔、地核。地壳是最外面的一层,厚5—70千米不等;地壳下面是地幔,厚2900多千米,温度在1200℃到2000℃之间;地幔下面是地核,厚3400多千米,温度可达5000℃。 2课、火山 1、火山喷发是一种壮观的自然现象,它是地球内力作用的产物 2、1980年5月18日(圣海伦斯火山)受地震影响喷发。 3、地壳深处的岩浆在巨大的压力作用下,沿着地壳裂隙向上升,在地壳比较薄的部位或者地壳裂缝距地面较近处,上升的岩浆在巨大压力下冲出地面,形成火山。 4、火山喷发所带来的影响。 (1)地表形态的变化。火山喷发形成火山口湖、圆锥形火山和火山岛 (2)火山喷发给人类带来的影响。火山喷发给人类带来灾难——烧毁森林、房屋,覆盖农田和城市,污染空气;同时火山喷发也会给人类带来许多益处,如在岩浆向上移动和喷发的过程中,会在地下形成铁、铜、金刚石等多种矿藏,火山灰是农作物的上等肥料。火山喷发使地貌发生巨大的变化而成为重要的旅游资源,

青岛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知识点梳理

青岛版《科学》小学五年级上册知识点 第一单元《光》知识点汇总 1.初升的太阳、多彩的霓虹、斑斓的渔火......光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让我们的世界绚丽多彩。 2.有些物体自身发光,如太阳、正在发光的台灯等。发光的物体叫作光源。有些物体自身不发光,如月球、镜子等,这些物体不是光源。 3.自然光源:太阳、闪电、喷发的火山、恒星、发光的萤火虫、发光的水母等。 人造光源:正在发光的台灯、点燃的蜡烛、燃烧的篝火等。 4.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5.举例说明利用光可以做什么? 答:灯光照明,激光切割,“浴霸”取暖,光伏发电等。利用光可以照明、取暖、发电等,光具有能量。 6.古人对光沿直线传播的认识:2000多年前,墨子和他的弟子做了世界上有文献记载的第一个小孔成像的实验:墨子在堂屋朝阳的墙上开了一个小孔,让一个人对 着小孔站在外,在阳光照射下, 屋内相对的墙上出现倒立的人影。

7.光污染一般分为白亮污染、人工白昼 和彩光污染三类。 8.光从空气射向镜面时,会发生光的 反射现象,传播方向发生变化,有一部分 光被反射到空气中。(图片了解) 9.一般物体都能反射光。 10.我们看到物体的条件是:物体能发光、有光且物体反射光。 11.用什么方法能观察自己脑后的头发? 答:用两块平面镜。后脑勺反射的光传到手拿的平面镜上,再通过平面镜反射到桌面上的平面镜上,光线再次通过平面镜反射到我们的眼睛。 12.物体发出的光或反射的光进入我们的眼睛,使我们能看到物体。 13.光的反射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 平面镜:穿衣镜、舞蹈房平面镜、潜望镜等

凸面镜(扩大观察范围):超市防盗镜、弯道反光镜、汽车后视镜等 凹面镜(聚光,可成倒立的像):太阳灶、额镜等 14.潜望镜是潜水艇的“眼睛”。 15.潜望镜是在潜水艇或地下掩蔽工事里观察水面或地面以上情况所用的光学仪器。 16.哪些地方用到潜望镜? 答:地下掩蔽工事中的潜望镜、潜水艇中的潜望镜、地下管道潜望镜、伸缩潜望镜、潜望镜式相机、潜望镜式猫眼等。 17.潜望镜的工作原理是利用了平面镜反光的性质(光的反射原理)。 18.潜望镜的秘密?(利用潜望镜为什么能从低处看到高处的物体?) 答:潜望镜里有两个能使光的传播路线发生改变的平面镜。潜望镜内两个平面镜应镜面相对,倾斜摆放。两片镜片要互相平行,与底面成45度角。 19.三棱镜可以把阳光分散为红、橙、黄、绿、蓝、靛、紫等不同颜色的光,这是一种光的色散现象。 20.水与三棱镜都可以把阳光分散为红、橙、黄、绿、蓝、靛、紫等不同颜色的光,并且这些色光的排列顺序是不变的。 21.彩虹是怎样形成的?

完整版)青岛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整理

完整版)青岛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整 理 1.地球的结构类似于鸡蛋,外层为地壳,中层为地幔,内 层为地核。 2.地球内部分为三层,由外到内分别为地壳、地幔、地核,其中地壳是最外层,由坚硬的岩石构成。 3.地表岩石会受到温度、水、植被等因素的影响,发生破 碎或成分变化,逐渐崩解、分离为大小不等的岩屑或土层,这种变化被称为风化,引起这种变化的作用称为风化作用。 4.岩石由矿物组成,聚集在一起具有开采价值的矿物称为 矿产。 5.煤、石油、天然气等属于能源矿产,铁、铜等属于金属 矿产,石英、石膏等属于非金属矿产。 6.化石是保存在岩层中的古生物的遗体或遗迹,通过化石 可以了解地球的历史及生物进化的信息,在科学研究上有着重要的作用。 7.岩层断裂是地震发生的主要原因。 8.科学家利用地震波、磁力等提供的信息,对地球内部的 情况进行探索。

9.模拟火山成因实验中,番茄酱相当于岩浆,土豆泥相当 于地壳。 10.引起地表变化的因素有地球内部的运动、自然力量、 人的力量等。 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如琴弦振动产生琴声,水振 动产生流水声,空气振动产生风声。 2.声音能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传播,任何声音都以声波 的方式向四面八方传播,但无法在真空中传播。 3.人的耳朵分为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分,其中中耳和内 耳在头的内部,无法看到。 4.外耳由耳廓和外耳道组成,中耳由鼓膜、听小骨等构成,内耳由耳蜗等构成,耳蜗与听神经相连。 5.声波通过外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振动,鼓膜的振动 又通过听小骨传给耳蜗,连接耳蜗的信号报告给大脑,我们就能听到声音了。 6.正常人耳朵能听到的声波频率为20-赫兹。 7.当物体振动产生的声波超过一定的频率,即高于人耳听 觉上限时,人们便无法听到,这样的声波称为超声波。 8.次声波是振动频率低于20赫兹的一种低频率波。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全册知识点(2021年12月)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全册知识点 第一单元光 1、我们看到的光,有的是物体自身发出的,如太阳光、灯光。自已能发光且正在发光的物体叫作光源。有的光是物体反射的,如月光。 2、光在空气中是怎样传播的?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3.利用光可以照明、取暖、发电等。光具有能量。 3、2000多年前,墨子和他的学生做了世界上有文献记载的第一个小孔成像的实验,证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4、光从空气射向镜子表面时,传播方向发生了变化,有一部分光又回到空气中,这就是光的反射现象。 5、在什么条件下能看到物体? .物体发出的光或反射的光进入眼睛,就能使我们看到物体。 6、找一找反射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1)镜子。由于光的反射,镜子可以把接收到的光反射过来,这样人就可以在镜子中看到自己的样子。(2)汽车的后视镜也运用了光的反射原理,汽车后视镜作出凹面,后面的景物反射回人眼时就缩小了,因此可以在很小的镜面中看到后面的大面积景物。(3)高速公路上的标志牌都用"回归反光膜制成,夜间行车时,它能把车灯射出的光逆向返回,所以标牌上的字特别醒目。 7、潜望镜是在潜水艇或地下掩蔽工事里观察水面或地面以上情况所用的光学仪器。 8、潜望镜是利用光的反射现象设计制作的。 9、太阳光是由多种单色光复合而成的。当太阳光入射透明物体时,每种单色光按照自己的角度射出,会与其他颜色的光发生偏离,产生彩色光带。 10、太阳光中包含不同颜色的光。雨后,阳光照射在空中的小水珠上,这些小水珠把阳光分解成彩色光带,形成彩虹。 第二单元水循环 1、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会凝结。它们聚集在一起,飘浮在空中,离地面较近的是雾,在高空的是云。 2、在温度逐渐下降(仍高于0℃)时,接近地面的空气中的水蒸气会凝结在地面或靠近地面的物体表面上,形成小水滴,这就是露。 3、在温度降到0℃以下时,接近地面的空气中的水蒸气会在地面物体上形成小冰晶,这就是霜。

青岛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

青岛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 一:填空 1、地球内部可以分为三层,分别是:(地壳)、(地幔)、(地核)。 2、地表岩石受到(温度)、(水)、(植被)等因素的影响会发生风化作用。 3、岩石由(矿物)组成,聚集在一起具有(开采价值)的矿物称为(矿产)。 4、化石是保存在岩层中的古生物的(遗体)或(遗迹)。 5、地壳是由坚硬的(岩石)组成。 6、公元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在中国的(四川)省(汶川) 县发生了里氏(8.0) 级地震。 7、煤、石油、天然气属于(能源)矿产,铁、铜等属于(金属)矿产,石英石膏等属于(非金属)矿产。 8、地幔主要是由(硅)、(铁)、(镁)等成分组成。 9、地震波能够向(四面八方)传播,有的可以一直传到(地心)。地震波碰到不同的物质,就会有不同的(反射)和(折射)。 10、科学家利用不同的(地震波)、(磁力)等提供的信息,对地球内部情况进行探知。 11、(京杭大运河)是中国古代一项伟大的水利工程,也是世界上开凿最早、里程最长的大运河。 12、从地面到地球中心有(6000)多千米,最先进的钻机钻探深度不过(10千米)。 13、(地震)和(火山)喷发是地球内部运动的外在表现。 14、地下的岩层在(压力)的作用下会发生变形。当受到的力大到不能承受时,岩层就会发 生突然的、快速的断裂。岩层断裂所产生的(地震波)传到地表,就会引起地震。 15、生活中,声音(无时)不在,(各种各样)的声音构成了奇妙的声音(世界)。 16、声波和水波的传播方向是不一样水波向(水平)方向传播,而声波向(四面八方)传播。 17、月球上没有空气,宇航员只能靠无线电话交谈。这说明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18、人耳能听到的声波频率在(20—20000)赫兹。 19、次声波在传播过程中性质稳定,能量衰减幅度小,穿透力强,可用于(定向导航)。 20、(噪音)、(污水)、(废气)、(垃圾)被称为污染环境的四大公害。 21、物体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22、声音的大小与(用力大小)有关,(用力大)声音大,(用力小)声音小。 23、声音以()的形式传播,当()遇到物体时,会使物体产生(振动),声音就是 这样通过各种物质,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一个地方的。 24、耳朵分为(外耳)、(中耳)、(内耳)三部分,在头的内部的是(中耳)、(内耳). 25、(耳) 是人们身上的一个非常灵敏、可以感受振动的器官。 26、声音的高低与(振动频率)有关,(振动快)声音高,(振动慢)声音低。 27、音分为(乐音)和(噪音),(乐音)给人以美的享受,(噪音)对人造成危害 28、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能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传播方向是向着(四面八方)的。 29、耳朵分为(外耳)、(中耳)、(内耳)三部分,声波通过(外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振动,鼓膜的振动又通过(听小骨)传给(耳蜗),连接耳蜗的(听神经)把声音信号 报告给大脑,我们就听到声音了。 30、人们为了便于观察和研究星空,把星空划分成很多区域,这些区域称为(星座)。全天共分为(88个)星座. 31、(仙后座)是秋季中一个耀眼的星座,星座中的(五颗)亮星构成一个(M 形或是W 形),好像一个美丽的往后坐在宝座上。 32、东汉时期,(蔡伦)改进了造纸方法,用树皮、麻头、破布和旧渔网为原料,造出了可供书写的纸,被称为蔡侯纸。

青岛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全册

青岛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全册第一单元:鸟类 鸟类的特点:有羽毛、有翅膀、体温恒定 鸟类的分类:鸟类分为胸骨骨骼和单指状四肢两大类 鸟类的嗓音:不同鸟类有各自的鸣叫声 鸟类的栖息地:不同鸟类适应不同的环境 第二单元:植物的节律 植物的生长周期:植物有春夏秋冬四个生长周期 植物对光的反应: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产生养分 植物对水的反应:植物需要水分生长 植物对温度的反应:植物适应不同的温度条件 第三单元: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物质的三种基本状态:固态、液态、气态 物质的溶解:溶解是物质的一种性质

物质的燃烧:燃烧是物质与氧气反应产生的过程 物质的凝固:物质从液态转变为固态的过程 第四单元:光的传播 光的传播路径:光可以直线传播,可以被反射和折射光的颜色:光可以通过透明物体产生七种颜色的光谱光的阻隔:不同物质对光的透过性不同 光的反射:光在平面镜等物体上的反射现象 第五单元:物质与能量 能量的种类:机械能、光能、声能、电能、热能等能量的转化:能量可以相互转化 能量的利用:人类可以利用能量进行工作和生活 能源与环境:合理利用能源有利于保护环境 第六单元:地球运动与季节变化 地球的自转:地球每天自西向东自转一圈

地球的公转: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年 四季的变化:与地球公转和自转有关 四季的特点:不同季节有不同的气候特点 第七单元:空气与水的变化 空气的压强:大气压可以通过测压计测量 空气的组成:主要由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组成 汽化与凝结:水可以从液体变为气体或从气体变为液体水的沸腾点:水的沸腾点受压强影响 第八单元:岩石的特征与变化 岩石的分类:岩石分为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岩石的产生:岩石形成需要经历长时间的过程 岩石的变化:岩石可以通过地壳运动、风化等变化 石头的利用:石头在建筑、道路等方面有广泛应用 第九单元:力的作用和效果

新青岛版(六三制)科学五年级上册全册知识点汇总(含实验问答题)

新青岛版科学五年级上册 全 册 知 识 点 汇 总 (含实验问答题)

目录 第一单元光 基础知识梳理 (3) 常考简答背记 (6) 第二单元水循环 基础知识梳理 (7) 常考简答背记 (9) 第三单元热的传递 基础知识梳理 (10) 常考简答背记 (13) 第四单元地球和地表 基础知识梳理 (13) 常考简答背记 (18) 第五单元材料的性能 基础知识梳理 (19) 常考简答背记 (22) 第六单元创新和发明 基础知识梳理 (23) 常考简答背记 (26)

新青岛版(六三制)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知识点 第一单元光基础知识梳理 第1课认识光 1.初升的太阳、多彩的霓虹、斑斓的渔火·····光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让我们的世界绚丽多彩。 2.有些物体自身发光,如太阳、正在发光的台灯等。发光的物体叫作光源。 3.有些物体自身不发光,如月球、镜子等,这些物体不是光源。 4.光源可以分为自然光源(太阳、萤火虫)和人造光源(正在发光的台灯)。 5.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6.不要用激光笔照射他人和自己的眼睛。 7.光可以照明、取暖、发电等。如“浴霸”取暖、光伏发电、用激光做手术、灯光照明等。光具有能量。 8.如果利用不当,光就会对人造成伤害。如玻璃幕墙会造成光污染,电焊弧光会灼伤眼睛等。 9.光污染一般分为白亮污染、人工白昼和彩光污染三类。 10.防治光污染的方法:夜间要注意控制照明亮度,合理选择灯具,在灯具上加遮光罩;减少使用反光的建筑材料等。 11.2000多年前,墨子和他的弟子做了世界上第一个小孔成像的实验(有文献记载),证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12.小孔成像的原理:由于光沿直线传播,烛焰上部发出的光,通过小孔后,射到了光屏的下部;烛焰下部发出的光,通过小孔后,射到了光屏的上部,就形成了相对于烛焰倒立的像。 13.日食、月食、影子等现象是由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 第2课光的反射 1.“溪边照影行,天在清溪底。天上有行云,人在行云里。”诗句中水里的人和云都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 2.光从空气射向镜面时,会发生光的反射现象,传播方向发生变化,有一部分光被反射到

青岛版科学小学五年级上册知识点提纲(后附无答案版)

青岛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提纲 第1课细胞 1.草履虫是由(一个细胞)构成的。 2.17世纪时,(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有一次从树皮上切了一片软木簿片,放在自制的显微镜下观察,发现了一格一格的小空间,就以(细胞)命名。事实上,他现察到的细胞早已死亡,仅能看到残存的植物(细胞壁)。 3.(细胞)是(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虎克)最早发现的。 4.绝大多数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组成单位)。 5.洋葱表皮是由一个个小格子组成的,也就是说洋葱表皮是由(多个细胞)构成的。 6.细胞的(形态)多种多样。人体或动物体的多种细胞虽然形态不同,但基本结构相同, 都有(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植物细胞除这些结构外还有(细胞壁),(细胞壁)有保护细胞内部、维持细胞形态的作用。 7.有孔虫是(单细胞)生物,5亿多年前就产生 在海洋中,至今种类繁多。 判断: 1.不同生物体的细胞形态是相同的。(×) 2.不同生物体的细胞大小不同,作用也不同。(√) 第2课我像谁 1.生物将自身的(形态特征)或(生理特性)传给后代的现象叫做(遗传)。同种生物(后代)与(亲代)之间,或(同代生物不同个体之间)在(形态特征)、(生理特性)等方面表现出来的 差异叫做(变异)。2.(遗传)和(变异)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现象。 3.右图所示,五个狗狗的外貌、体型、毛色等和狗妈妈(相同),这种现象是(遗 传),五个狗狗的大小(不相同),这种现象是(变异)。 4.遗传和变异谚语举例。 遗传: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有其父必有其子;虎父无犬子;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变异:龙生九子,九子各异;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鸡窝里飞出金凤凰;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样。 第3课灭绝的生物 1.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遗迹)埋藏在地下变成的跟石头一样的东西叫作(化石)。我国许多地方发现了(恐龙)及其他生物的化石。 2.化石可以告诉我们关于(地球历史)以及(生物进化)的许多信息,对于科学研究有着重要作用。 例如,恐龙蛋化石告诉我们恐龙是(卵生)的,有些恐龙体型巨大。根据恐龙足迹化石,我们可以了解恐龙的体重、长度、行进速度等信息,根据恐龙牙齿化石或粪便化石,可以知道恐龙的食性;根据水杉化石,我们可以了解水杉的形态和生活环境等。 3.灭绝的生物与当今某些生物在外形、生活习性等方面有相似之处,说明现在的生物与远古生物有一定的联系,由此可以推断当今生物是由古生物进化而来的。

青岛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

青岛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整理 第一单元知识点 1.地球的结构好像鸡蛋一样,蛋壳相当于(地壳),蛋白相当于(地幔),蛋黄相当于(地核)。 2.地球内部可以划分为三层,从外向内依次是(地壳、地幔、地核)。地壳是最外面的一层,由(坚硬的岩石)组成。 3.位于地表的岩石受到(温度、水、植被)等因素的影响,会发生破碎或成分变化,逐渐崩解、分离为大小不等的岩屑或土层。岩石的这种变化称为(风化)。引起岩石这种变化的作用称为(风化作用)。 4.岩石是由(矿物)组成的。聚集在一起具有开采价值的矿物称为(矿产)。 5.煤、石油、天然气等属于(能源矿产),铁、铜等属于(金属矿产),石英、石膏等属于(非金属矿产)。 6.人们通过(化石)来了解地球的历史及生物进化的信息。化石是保存在岩层中的古生物的(遗体)或(遗迹)。化石可以告诉我们关于(地球的历史)及(生物进化)的许多信息,在科学研究上有着重要的作用。 7.发生地震的主要原因是(岩层断裂)。 8.科学家利用(地震波)、(磁力)等提供的信息,对地球内部的情况进行探索的。

9.模拟火山成因实验,番茄酱相当于(岩浆),土豆泥相当于(地壳)。 10.引起地表变化的因素有(地球内部的运动)、(自然力量)、(人的力量)等。 第二单元知识点 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琴声是由(琴弦振动)产生的,流水声是由(水振动)产生的,风声是由(空气振动)产生的。 2.声音能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传播,任何声音都以(声波)的方式向(四面八方)传播。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3.人的耳朵分为(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分。(中耳)和(内耳)在头的内部,我们看不见。 4.外耳由(耳廓)和(外耳道)组成。中耳由(鼓膜)、(听小骨)等构成。鼓膜是椭圆形的、透明的薄膜。内耳由(耳蜗)等构成。耳蜗与(听神经)相连。 5.声波通过(外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振动,鼓膜的振动又通过(听小骨)传给耳蜗,连接耳蜗的(听神经)把声音信号报告给(大脑),我们就听到声音了。 6.正常人耳朵能听到的声波频率为(20—20000)赫兹。 7.当物体振动产生的声波超过一定的频率,即高于人耳听觉上限时,人们便听不到了,这样的声波称为(超声波)。

青岛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整理

青岛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整理第一单元知识点 1.地球的结构好像鸡蛋一样,蛋壳相当于(地壳),蛋白相当于(地幔),蛋黄相当于(地核)。 2.地球内部可以划分为三层,从外向内依次是(地壳、地幔、地核)。地壳是最外面的一层,由(坚硬的岩石)组成。 3.位于地表的岩石受到(温度、水、植被)等因素的影响,会发生破碎或成分变化,逐渐崩解、分离为大小不等的岩屑或土层。岩石的这种变化称为(风化)。引起岩石这种变化的作用称为(风化作用)。 4.岩石是由(矿物)组成的。聚集在一起具有开采价值的矿物称为(矿产)。 5.煤、石油、天然气等属于(能源矿产),铁、铜等属于(金属矿产),石英、石膏等属于(非金属矿产)。 6.人们通过(化石)来了解地球的历史及生物进化的信息。化石是保存在岩层中的古生物的(遗体)或(遗迹)。化石可以告诉我们关于(地球的历史)及(生物进化)的许多信息,在科学研究上有着重要的作用。 7.发生地震的主要原因是(岩层断裂)。 8.科学家利用(地动波)、(磁力)等提供的信息,对地球内部的情况进行探究的。

9.模拟火山成因尝试,番茄酱相当于(岩浆),土豆泥相当于(地壳)。10.引发地表变化的因素有(地球内部的活动)、(自然气力)、(人的气力)等。 第二单元常识点 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琴声是由(琴弦振动)产生的,流水声是由(水振动)产生的,风声是由(空气振动)产生的。 2.声音能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传播,任何声音都以(声波)的方式向(四面八方)传播。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3.人的耳朵分为(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分。(中耳)和(内耳)在头的内部,我们看不见。 4.外耳由(耳廓)和(外耳道)组成。中耳由(鼓膜)、(听小骨)等构成。鼓膜是椭圆形的、透明的薄膜。内耳由(耳蜗)等构成。耳蜗与(听神经)相连。 5.声波通过.(外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振动,鼓膜的振动又通过(听小骨)传给耳蜗,连接耳蜗的(听神经)把声音信号报告给(大脑),我们就听到声音了。 6.正常人耳朵能听到的声波频率为(20—)XXX。 7.当物体振动产生的声波超过一定的频率,即高于人耳听觉上限时,人们便听不到了,这样的声波称为(超声波)。

青岛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整理

第一单元知识点 1。地球得结构好像鸡蛋一样,蛋壳相当于(地壳),蛋白相当于(地幔),蛋黄相当于(地核)、 2。地球内部可以划分为三层,从外向内依次就是(地壳、地幔、地核)。地壳就是最外面得一层,由(坚硬得岩石)组成。 3、位于地表得岩石受到(温度、水、植被)等因素得影响,会发生破碎或成分变化,逐渐崩解、分离为大小不等得岩屑或土层。岩石得这种变化称为(风化)、引起岩石这种变化得作用称为(风化作用)。 4。岩石就是由(矿物)组成得、聚集在一起具有开采价值得矿物称为(矿产)。 5、煤、石油、天然气等属于(能源矿产),铁、铜等属于(金属矿产),石英、石膏等属于(非金属矿产)。 6。人们通过(化石)来了解地球得历史及生物进化得信息。化石就是保存在岩层中得古生物得(遗体)或(遗迹)。化石可以告诉我们关于(地球得历史)及(生物进化)得许多信息,在科学研究上有着重要得作用。 7、发生地震得主要原因就是(岩层断裂)。 8。科学家利用(地震波)、(磁力)等提供得信息,对地球内部得情况进行探索得。 9、模拟火山成因实验,番茄酱相当于(岩浆),土豆泥相当于(地壳)。10。引起地表变化得因素有(地球内部得运动)、(自然力量)、(人得力量)等。 第二单元知识点

1。声音就是由(物体振动)产生得、琴声就是由(琴弦振动)产生得,流水声就是由(水振动)产生得,风声就是由(空气振动)产生得。 2、声音能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传播,任何声音都以(声波)得方式向(四面八方)传播。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3、人得耳朵分为(外耳)、(中耳)与(内耳)三部分。(中耳)与(内耳)在头得内部,我们瞧不见。 4、外耳由(耳廓)与(外耳道)组成。中耳由(鼓膜)、(听小骨)等构成、鼓膜就是椭圆形得、透明得薄膜、内耳由(耳蜗)等构成、耳蜗与(听神经)相连、 5、声波通过。(外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振动,鼓膜得振动又通过(听小骨)传给耳蜗,连接耳蜗得(听神经)把声音信号报告给(大脑),我们就听到声音了、 6、正常人耳朵能听到得声波频率为(20—20000)赫兹。 7。当物体振动产生得声波超过一定得频率,即高于人耳听觉上限时,人们便听不到了,这样得声波称为(超声波)。 8。(次声波)就是振动频率低于20赫兹得一种低频率波。 9。环境噪声主要来源于(交通运输)、(工业生产)、(建筑施工)、(娱乐活动)、 10。(噪声)、(污水)、(废气)、(垃圾)被称为污染环境得四大公害。11。蝙蝠能利用(超声波)探测障碍物。 12、耳廓得作用就是(收集声波)。 第三单元知识点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