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小学科学青岛版(六三制)五年级上册全册知识点(分单元编排)(2022)

小学科学青岛版(六三制)五年级上册全册知识点(分单元编排)(2022)

五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

第一单元光

1.初升的太阳、多彩的霓虹、斑斓的渔火......光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让我们的世界绚丽多彩。

2.有些物体自身发光,如太阳、正在发光的台灯等。发光的物体叫作光源。

有些物体自身不发光,如月球、镜子等,这些物体不是光源。

3.自然光源:太阳、闪电、喷发的火山、恒星、发光的萤火虫、发光的水母等。

人造光源:正在发光的台灯、点燃的蜡烛、燃烧的篝火等。

4.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5.举例说明利用光可以做什么?

[答]灯光照明,激光切割,“浴霸”取暖,光伏发电等。利用光可以照明、取暖、发电等,光具有能量。

6.古人对光沿直线传播的认识:2000多年前,墨子和他的弟子做了世界上有文献记载的第一个小孔成像的实验:墨子在堂屋朝阳的墙上开了一个小孔,让一个人对着小孔站在外,在阳光照射下,屋内相对的墙上出现倒立的人影。

7.发生光的反射现象时,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

8.光从空气射向镜面时,会发生光的反射现象,传播方向发生变化,有一部分光被反射到空气中。

9.一般物体都能反射光。

10.我们看到物体的条件是:物体能发光、有光且物体反射光。

11.用什么方法能观察自己脑后的头发?

[答]用两块平面镜。后脑勺反射的光传到手拿的平面镜上,再通过平面镜反射到桌面上的平面镜上,光线再次通过平面镜反射到我们的眼睛。

12.物体发出的光或反射的光进入我们的眼睛,使我们能看到物体。

13.光的反射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

平面镜:穿衣镜、舞蹈房平面镜、潜望镜等

凸面镜(扩大观察范围):超市防盗镜、弯道反光镜、汽车后视镜等

凹面镜(聚光,可成倒立的像):太阳灶、额镜等

14.潜望镜是潜水艇的“眼睛”。

15.潜望镜是在潜水艇或地下掩蔽工事里观察水面或地面以上情况所用的光学仪器。

16.哪些地方用到潜望镜?

[答]地下掩蔽工事中的潜望镜、潜水艇中的潜望镜、地下管道潜望镜、伸缩潜望镜、潜望镜式相机、潜望镜式猫眼等。

17.潜望镜的工作原理是利用了平面镜反光的性质(光的反射原理)。

18.潜望镜的秘密?(利用潜望镜为什么能从低处看到高处的物体?)

[答]潜望镜里有两个能使光的传播路线发生改变的平面镜。潜望镜内两个平面镜应镜面相对,倾斜摆放。两片镜片要互相平行,与底面成45度角。

19.三棱镜可以把阳光分散为红、橙、黄、绿、蓝、靛、紫等不同颜色的光,这是一种光的色散现象。

20.水与三棱镜都可以把阳光分散为红、橙、黄、绿、蓝、靛、紫等不同颜色的光,并且这些色光的排列顺序是不变的。

21.彩虹是怎样形成的?

[答]太阳光中包含不同颜色的光,三棱镜能把阳光分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等不同颜色的光,形成彩色光带。

雨后,空中悬浮着很多小水滴,它们会像三棱镜一样将阳光分散成不同颜色的光,形成彩虹。

22.制造“彩虹”的方法:

(1)在阳光下用喷壶喷水制造“彩虹”

(2)阳光下吹泡泡制造“彩虹

(3)阳光透过塑料尺

(4)阳光透过装满水的塑料瓶

(5)阳光照在光盘上

23.为什么彩虹一般在天空中出现的时间不太长?

[答]在阳光下,小水滴受热蒸发,彩虹就消失了。

第二单元水循环

雾和云

1.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会(结成)许多小水滴或小冰晶,它们聚集在一起,飘浮在空中。离地面较近的是雾,在高空的是云。

2.深秋的早晨有时会看到雾。在高山上能看到云海。

3.【实验名称】模拟雾的形成

【实验目的】模拟雾的形成

【实验材料】烧杯、温水、冰块、镊子。

【实验步骤】

(1)在烧杯中倒入半杯不冒“白气"的温水。

(2)用镊子夹取一块冰块,接近烧杯口,观察现象。

(3)把冰块移开,观察现象。

(4)重复上述步骤几次,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把冰块接近烧杯口,烧杯口有“白气”(“雾”)出现;把冰块移开;“白气”会逐渐消失。

【实验结论】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会结成许多小水滴或小冰晶,它们聚集在一起,飘浮在空中。离地面较近的是雾,在高空的是云。

4. 云和雾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答]云与雾形成的相同点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都会遇冷结成小水滴或小冰晶,不同点是云在高空,雾距地面较近。

露和霜

1.秋季清晨,草叶上的小水滴是露。冬天的草坪上有霜。冬天的窗户玻璃上会出现“露”或“霜”。

2.桶的外壁上的小水珠就是桶外壁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形成的“露”。

3.向冰块上撒盐,可以让温度更低。

4.桶的外壁会形成一层“霜”,这是由桶外壁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形成的。

5.在温度逐渐下降(仍高于0℃)时,接近地面的空气中的水蒸气会凝结在地面或靠近地面的物体表面上,形成小水滴,这就是露。

6.在温度降到0℃以下时,接近地面的空气中的水蒸气会在地面或靠近地面的物体表面上形成小冰晶,这就是霜。

雨和雪

1.根据事这产科学理论,对所研究问题的规律或原因作出一种推测性论断或假定性解释,就是在假设。(假设是一种科学探究技能)

2.雨来自云。云中的小水滴或小冰晶大到空气托不住的时候就会落下来。如果降落下来的是水滴,就是雨。

3.云中的小冰晶遇到强大的上升气流时,会反复被抬升。在这个过程中,小冰晶会吸附遇到的小水滴或其他小冰晶,体积会像滚雪球一样变得越来越大,直到上升气流托不住它们时,就会

落下来。如果到达地面时,它们没有完全融化成水,仍呈固态,就是冰雹。

4.雪和雨的形态不同。雨以水的液态形式存在,雪以水的固态形式存在。如果气温低到水的凝结点,水蒸气可能就会变成雪。

5.下雪会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什么影响?

[答]下雪会对我们的出行造成不便:车辆在布满雪的路面上行驶时,轮子会打滑,可能会引发交通事故。下雪会给农作物生长带来一定的促作用。因此,雪对人和农作物来说有利有弊。

小水滴的旅行

1.地球上的水在陆地、海洋及大气之间不断循环。

2.地球上的水是怎样循环的?(水循环的一般路线)

[答]空气中的水蒸气在不断上升的过程中,会遇冷凝结成许多小水滴,这些小水滴不断聚集,在高空便形成了云,在低空便形成了雾。当云中的小水滴逐渐增大,随着空中气温的变化落到地面,形成雨或雪等。落到陆地上的水,有的经过蒸发变成水蒸气又上升到空中,有的则根据地表气温的不同以霜或露的形式存在。当地表的水越积越多,有的会流入地下成为地下径流,有的会在地表形成江、河、湖等,最终汇入海洋。

3. 水循环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意义?

水循环与人们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水在自然界里的循环对人们生产、生活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我们要正确地认识水循环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节约用水,保护淡水资源,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

有利的一面:

(1)“瑞雪兆丰年”:雪能在一定程度上对农作物起到保护作用,对农业生产具有一定促进作用。

(2)适量的降雨能够缓解庄稼的旱情,有助于农作物的生长。(3)雨后清新的空气使人身心愉悦。

不利的一面:造成水灾、干旱、冻坏动植物等。

第三单元热的传递

1.热是一种能量,可以沿着物体从物体温度高的部分传到温度低的部分,这种传递热的方式叫传导。

2.酒精灯的使用方法:

(1)拿开灯帽,放在一边。

(2)用火柴自下而上点燃酒精灯。

(3)用外焰加热。

(4)用灯帽盖灭酒精灯。盖灭后打开,再盖上。

3.使用酒精灯要注意什么呢?

(1)酒精注入灯壶,要用小漏斗作引导,绝对禁止向正燃着的酒精灯添加酒精。

(2)灯壶内酒精量不应超过灯壶的2/3,不应少于灯壶的1/4。

(3)禁止用燃着的酒精灯去点燃另一只酒精灯。

(4)必须用灯帽盖火,不能用嘴去吹。(不使用时一定要盖住灯帽,防止酒精挥发)。

(5)万一酒精灯被碰倒,酒精溢出后在桌面上燃烧起来,应冷静处理,迅速用湿抹布盖灭或撒砂土。

4.生活中的热传导现象:

(1)煎鸡蛋时总是先熟一面,翻面后再熟另一面。

(2)用暖水袋热敷。

(3)用金属来做锅是为了利用铁的热传导。

(4)用塑料来做锅把是为了防止热传导以达到对手的保护作用。

(5)一端插在火炉中的金属棍的另一端会有灼热感。

(6)防止热传递:保温瓶。

(7)利用热传递:量体温是热传导。

5.影响热传导快慢的因素:材料、温差、距离、物体的厚度、接触面的大小等。

6.加热容器底部时,底部的水受热后会上升,周围及上方较冷的水会流过来补充,然后又被加热再上升……冷水和热水相对流动,使水逐渐变热。这样传递热的方式叫作对流。

7.暖气片是如何让整间屋子都变热的?

靠近暖气片的空气先热,上升,周围比较冷的空气就会流过来补充,又受热上升,这样,整个屋子的空气在不断的流动过程中逐渐变暖。原来热在气体中也是以对流的方式传递的。

8.热在液体和气体中是以对流的方式传递的。加热容器底部时,底部的水受热后会上升,周围及上方较冷的水会流过来补充,然后又被加热再上升……冷水和热水相对流动,使水逐渐变热。

9.空气是热的不良导体,空气传递热的主要方式是对流。造成对流的原因是热空气比同体积的冷空气轻,会上升,周围较冷的空气会流动过来补充。这样就形成了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降的相对流动。

10.怎样让炉火更旺?用扇子扇、空气流通。让空气更快对流,炉火才更旺。

11.怎样让稀饭热得更快?用勺子搅动。让稀饭更快对流,热得才更快。

12.冷冻食品时应该把冰块放在食品的哪个位置?为什么?

[答]放在食品上方。使空气形成对流,使食品上方下方都保持低温。

13.生活中的热对流现象:

[答](1)暖气片是靠对流让整个房间变暖和的

(2)烧水时,水主要是靠对流让整壶水变热的

(3)用勺子搅动加快对流可以让稀饭热得更快

(4)用扇子扇加快对流可以让炉火更旺

(5)冷冻食品时应该把冰块放在食品的上方,利用空气对流使食品保持低温。

14.太阳的热可以不依靠任何物体而直接向周围发射。这种传递热的方式叫作辐射。

15.不同颜色的物体吸收辐射热的能力不一样。一般来说,深色物体比浅色物体吸收辐射热的能力强。

16.比较实验中测得的温度数值,找出数值变化的原因,得出结论,就是在分析数据。

17.热辐射在生活中的应用:

(1)太阳能热水器的集热管是黑色的,这样可以吸收更多的辐射热。

(2)汽车遮阳罩是银色的,这样吸收的辐射热少。

(3)撒些煤渣能让积雪快速融化。

(4)灶台里烧柴火时,坐在边上会感觉到灼烧感。

(5)太阳的照射,使气温升亮。

18.我能找到家中有这些热传递的方式:

(1)热传导:将金属汤匙一端放在开水里煮,过一会儿,露出开水的另一端也会发热;烧菜时,铁锅利用铁的热传导,将菜烧熟。

(2)热对流:用勺子搅动可以让稀饭热得更快;暖气片是靠对流让整个房间变暖和的。

(3)热辐射:灶台里烧柴火时,坐在边上会感觉到灼烧感;太阳能热水器的集热管是黑色的,这样可以吸收更多的辐射热。

第四单元地球和地表

地球引力

1.地球不需要接触物体就可以对物体施加力,这种力就是地球引力。

2.生活中的物体下落现象是由地球引力引起的。向上抛的物体无论被抛得有多高,最终都会落到地面上。

3.我们在进行“验证物体下落的原因是由地球引力引起的”这一实验时,如果移走磁铁,曲别针会落到地面上;如果剪断细线,曲别针会被磁铁吸住;地球上的物体下落的原因是受到地球

引力的作用。

4.在地球引力的作用下,居住在地球上各个地方的人都不会感到自己头朝下。人们把站立时头顶的方向叫上,把脚底的方向叫下。

5.生活中有哪些物体下落的现象?

(1)熟透的苹果会落向地面。

(2)树叶落地。

(3)跳高运动员下落。

(4)水从高处流下。

(5)踢毽子时,毽子会落向地面。

(6)向上抛球,球会落向地面。

6.【实验名称】验证物体下落的原因是由地球引力引起的(探究物体下落原因的实验)

【实验材料】曲别针、细线、透明胶带、磁铁等

【实验过程】

(1)将线的一端用透明胶带固定在地面上,另一端拴曲别针,用磁铁慢慢接近曲别针,带动曲别针竖立并悬浮于空中。

(2)观察并思考:如果移走磁铁,回形针向哪个方向运动?

(3)观察并思考:如果剪断细线,曲别针会向哪个方向运动?为什么?

(4)由此推想:地球上的物体下落的原因是什么?

【实验现象】

(1)如果移走磁铁,这种吸引力消失,曲别针会掉到地面,而不是落向其他方向。

(2)将竖立于地面的线剪断,此时在空中悬浮的磁铁虽与曲别针有一段距离,但会被磁铁吸引过去。

【实验结论】地球不需要接触物体就可以对物体施加力,这种力就是地球引力。

7. 地球引力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

[答]不利的一面:提不起重物,搬运重物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不能自由地在空中玩耍等。

有利的一面:我们可以自由的在地上行走,交通工具可以按规划的路线行驶,我们的生活用品可以自由的摆放等。

假如没有地球引力,世界将陷入失重状态,变得混乱不堪,人类也无法在地球生存。

8. 人类是怎样克服地球引力进入太空的?

[答]通过能量转化,将燃料的物质能转化为动能。从而使飞船的速度不断的加大,当飞船的速度达到第一宇宙速度时,即,地球的引力和速度造成的离心力相平衡时。飞船将不再坠落地面,而是绕地球旋转。

地球内部有什么

1. 地球内部有什么?

(1)根据火山喷发现象,我推测地球内部有岩浆。

(2)从地下能开采出煤、石油,说明地球内部有丰富的矿产。

(3)从喷出的泉水推测地球内部有丰富的水资源。

2.科学家曾利用挖掘或钻探的方式深入地下探索。从地面到地心约6370千米,而现在最先进的钻探机钻探的深度最大也不超过20千米。

科学家还利用监测到的地震波、磁力等对地球内部的情况进行了推测,认为地球由外到内依次分为地壳、地幔、地核3个圈层。

地壳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厚度从5千米到70千米不等,海洋部分薄,陆地部分厚。

地幔厚约2870千米,温度为1000℃— 3000℃。

地核是地球的核心部分,半径约为3470千米,温度约为4700℃。

3.地壳主要由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岩石构成。

岩浆冷凝固结形成的岩石叫岩浆岩,花岗岩、玄武岩都属于岩浆岩。沉积岩是在常温常压条件下,由风化作用、生物作用等产生的物质,经过搬运、沉积、成岩等作用形成的岩石,砂岩、页岩

都属于沉积岩。变质岩是岩石在环境条件改变的影响下发生结构、构造和矿物组成的改变而形成的一类新的岩石,大理岩是石灰岩和白云岩等岩石的变质岩。

4.地球的每一层结构对应鸡蛋的哪个结构呢?

[答]鸡蛋分为蛋壳、蛋白和蛋黄3个部分,蛋壳最薄,蛋白稍厚一些,蛋黄的半径最大。地球最外层的地壳相当于鸡蛋的蛋壳,中间的地幔相当于鸡蛋的蛋白,地核相当于鸡蛋的蛋黄。

5.地球结构模型的制作

【制作目的】通过制作地球结构模型使学生更清楚地掌握地球内部的构造。

【制作材料】多种颜色的橡皮泥。

【制作过程】

1.用黄色的橡皮泥做成球形,代表地核。

2.用橘红色的橡皮泥包在黄色球形的外面,代表地幔。

3.用棕色的橡皮泥包裹住橘红色的橡皮泥,代表地壳。这样,一个地球结构模型就制作完成了。

【注意事项】1.制作之前,可引导学生先考虑:各个橡皮泥圈层的厚度是多少?各层间的厚薄程度是否均匀等?

2.为了便于观察,可以将球状模型切开,展现其剖面,以便直观地看到地球的内部构造。

地震

1.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强烈的地震会造成山崩地裂、房倒屋塌,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带来严重损害。

2.列举我国发生的几次强烈地震:

“7.28唐山地震”:1976年7月28日凌晨3时42分,河北省唐山市的地下传来类似打雷的轰鸣声,大地突然剧烈摇晃,地震爆发了。这次地震共造成约24.2万人死亡。

“5.12汶川地震”: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发生里氏8.0级强烈地震,

全国许多地区有明显震感。这次地震造成了严重的生命和财产损失。

“4.14玉树地震”:2010年4月14日,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市发生6次地震,最高震级7.1级。

3.地震的发生与地壳的运动有关。

4.地下的岩层在压力的作用下会发生变形。当受到的力大到不能承受时,岩层就会发生突然的、快速的断裂。岩层断裂所产生的地震波传到地表会引起地表的震动,这就是地震。

5.地震带来的危害:

强烈的地震会造成山崩地裂、房倒屋塌,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带来严重损害。地震发生后,

除了会直接造成房倒屋塌、山崩地裂、喷砂冒水等现象外,还会引起火灾、爆炸、毒气蔓延、水灾、滑坡、泥石流、瘟疫等次生灾害。

6. 地震的类型:

(1)构造地震:由岩层断裂引起的地震。

(2)火山地震:火山喷发引起的地震。

(3)陷落地震:由于过度采矿而造成的地表塌陷而引起局部地震的发生。

7.地震来了,我们怎么办?(避震方法)

(1)有序撤离,远离建筑物。地震来了,如果你正在教室里上课,一定要在教师的指挥下迅速抱头、闭眼,躲在各自的课桌旁边。如果时间允许,要在教师的指挥下捂住口鼻有序撤离。不要在震后马上回到教室,一般强震来袭后仍会有不断的余震发生。

(2)卫生间是室内最佳避震场所。地震来了,如果没能第一时间逃到室外,卫生间是最佳避震场所。因为卫生间开间小,有管道支撑,易于形成避震空间。此处,教师可提示学生蹲在桌子旁比蹲在桌子底下逃生的机会大得多。

(3)选择墙角避震。如果地震来得突然,来不及逃离房间,一定要远离外墙、阳台等地方,就近寻找墙角或桌旁边,掉落的水泥板会与墙角或桌角形成一个安全的黄金三角空间,能给人留有活动空间。躲避时,一定要注意保护头等要害部位,并用衣物捂住口鼻,隔挡呛人的灰尘,远离火源。如果正在用火,应随手关掉煤气或电源。

8.【实验名称】地震模拟实验

【实验目的】模拟地震发生时的情景。

【实验材料】纸箱、木块、记号笔。

【实验过程】

(1)在纸箱上画上街道的图形。

(2)在每个“街道”的拐角处都用小木块垒成楼房。

(3)在纸箱底部敲击,形成“地震”,使楼房倒塌。

(4)根据楼房倒塌的情况,判断“地震"的中心和强弱。

【注意事项】

(1)此模拟实验可至少进行两次,其中一次为低震级的震动,另一次为高震级的震动,找震中。

(2)选择易倒、较轻的小物品垒成楼房。

9.【实验名称】地震成因模拟实验

【实验目的】模拟地震产生的原因。

【实验材料】毛巾、干树枝。

【实验过程】

(1)把桌上的毛巾叠成几层,平放在桌上,用两手按住毛巾的两头向中间挤压,观察毛巾会发生什么变化。

(2)拿一根干树枝,慢慢地用力弯曲,体会手上的感觉,逐渐用力,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

毛巾会发生弯曲,形成褶皱;当将干树枝弯曲一定程度时会折断,听到“啪”的声响,同时手有强烈的"震感"。

【实验结果及解释】

实验中,毛巾和干树枝相当于地壳的岩层,毛巾向中间挤压产生褶皱相当于岩层发生变形;当干树枝承受不了所用的力时就会快速地、突然地断裂,相当于地震。

【注意事项】

实验中注意安全;实验结束后,把干树枝全部清理到托盘里。

火山喷发

1.火山喷发是一种自然现象。火山喷发时,岩浆喷涌而出,大地发出巨大的声响。

2.圣•海伦斯火山在1980年喷发前,山顶布满积雪,美丽的景色吸引了众多旅游者。

1980年5月18日的早晨,圣•海伦斯火山受地震影响突然喷发了。

火山的喷发掀掉了400米高的山峰,喷出的火山灰和岩浆使周围的度假村、木材场和居民住宅遭到破坏。

3.地壳越往深处温度越高,压力越大。地壳运动破坏了地下的平衡时,岩浆受到挤压,向上运动,遇到薄弱的地壳,会喷出地表,形成火山。

4.火山与人类的关系:

有利的一面:形成金刚石等珍贵矿石;形成地热资源;火山喷发后会形成优美的自然景观,成为旅游资源。

不利的一面:岩浆摧毁家园,破坏生态环境,烧毁森林,毁坏农田等

5. 由于火山喷发形成的风景区:国内的长白山天池、五大连池,国外的富士山、维苏威火山等

6.番茄酱相当于地球内部的岩浆,土豆泥相当于地球构造中的地壳。

7.【实验名称】模拟火山喷发实验

【实验目的】模拟火山喷发。

【实验材料】三脚架、铁盘子、土豆泥、番茄酱、酒精灯、火柴。

【实验过程】

1.在铁盘子里放些土豆泥,做成山的形状,并在土豆泥中间挖个小坑。

2.往坑里倒入一些番茄酱,用薄薄的一层土豆泥封住坑口,倒放在铁盘子里。

3.把铁盘子放到铁架台上,用酒精灯加热,观察番茄酱从土豆泥堆成的“山头”外溢的现象。

4.思考:在这个模拟实验中,土豆泥相当于火山的哪个部分?番茄酱相当于火山的哪个部分?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

【实验结论】番茄酱相当于地球内部的岩浆,土豆泥相当于地球构造中的地壳,用酒精灯加热相当于地壳内部的温度升高、压力变大的现象。番茄酱受热后往外溢出,实际上是在模拟岩浆从地壳薄的地方或有裂缝的地方喷出,形成火山喷发。

地表的变化

1.如今的黄土高原黄土裸露,沟壑纵横,水土流失严重。

2.水在地表流动的过程中塑造着地表形态。

3.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海拨最高的高原,号称“世界屋脊”。科学家在青藏高原发现了一些远古时代的海洋生物的化石。根据这段资料,可以推测出青藏高原地带在远古时代有可能是海洋。

4.通过比较地球约6500万年前和现在的海陆分布情况图,可以发现:今天的地表形态是经过漫长的历史时期不断演变而成的,现在仍在不断地变化着。

5.人类活动对地表的改变有哪些影响?

采石,建水坝,挖矿坑,砍伐森林,围湖造田,采矿可能造成地表塌陷。

6. 我们应该怎样保护地表环境?

停止围湖造田,植树造林,种花种草,我们还应该停止毁林开荒,恢复天然䓍场。

7. 三角洲的成因:三角洲,是一种较常见的地表形貌。江河奔流中所裹挟的泥沙等杂质,在入海口处遇到含盐量较淡水高得多的海水会絮凝淤积,逐渐成为河口岸边新的湿地,继而形成三角洲平原。

8. 瀑布的成因:形成瀑布的原因很多,主要原因是:组成河床底部的岩石软硬程度不一致,经河水侵蚀形成陡坎,河水流到这里便飞泻而下,形成瀑布。

9. 哪些自然因素会引起地表变化?

自然力量如板块移动、火山、地震、风化作用、搬运作用等都能对地表、地貌造成很大的影响。

10.【实验名称】水流的冲刷力模拟实验

【实验目的】模拟水流的力量。

【实验材料】托盘、沙子、碎石、草皮(可以用草绳碎屑和泥沙代替)、水、喷壶。

【实验过程】

1.用沙子、碎石等在托盘上堆起土堆、平原、峡谷、草地等地表模型,便于展开模拟。

2.用喷壶洒水,观察草皮、沙子、碎石和水的运动变化。

【实验结果】水流可以产生冲刷、搬运和沉积作用,改变地表形态

【注意事项】1.实验用的沙子要提前用水浸润潮湿,一方面便于做成不同模型,另一方面防止喷洒的水会被沙子完全吸收,影响实验效果。

2.用喷壶给不同模型洒水时应注意洒水的高度、水流的大小须保持一致。

3.提示学生及时记录观察到的现象,保持实验场景的卫生。

第五单元材料的性能

1、数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在使用木船。

2、自然状态下,有些材料在水中具有漂浮能力,而且它们的漂浮能力与形状无关。这样的材料是漂浮材料。

3、人们利用材料的漂浮能力可以做什么?木船、泡沫救生圈。

4、“白玉金边素瓷胎,雕龙描风巧安排。玲珑剔透万般好,静中见动青山来。”是描写的中国瓷器。

5、生活中哪里用到了陶瓷?卫生用具、水杯、碗盆。

6、中国是陶瓷的故乡。在古代,外国称中国为“瓷器之国”。

7、陶瓷是陶器和瓷器的总称。传统陶是以黏土为主要原料烧制而成的。

8、早在70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做出了最初的陶盆、陶罐,后来又创造性地烧制出了瓷器。

9、常见陶瓷材料具有不易导电、不易导热、不易燃烧、易碎、耐腐蚀等特性。

10、热可以在不同的固体材料中传导。材料不同,热的传导能力不一样。

11、同材料的导热性是不一样的。常见全属材料的导热性比较强。

12、属材料的导热性更强?

按导热性从强到弱排列,容易导热的常见全属依次是银、钢、铝、铁等。非全属中除钻石、石墨外,一般不易导热。

13、棉衣里有大量棉花,棉花导热性很差。棉衣穿到身上后,阻隔了人体热量的散失。人们利用棉花的特性制成棉衣进行保暖。

14、保温技术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大棚保温、暖瓶保温、保温盒。

第六单元创新与发明

生物的启示

1.通过制作某些东西来解释难以直接观察的事物(如内部构造、事物的变化以及事物之间的关系等),就是在建立模型。

2.圆筒结构比平板结构承重能力强。

3.人们根据葱叶的结构特性,设计、制造了圆筒结构的物品,这就是仿生。

4.仿生流程:生物性能——建立模型——检测模型——开发产品

5.根据葱叶的圆筒结构,设计出的仿生产品:如电线杆、灯柱、水管等

6.根据章鱼腕足上的吸盘,设计一种可以攀爬的手套、吸盘式支架、吸盘式挂钩等。

7.照相机是根据人眼成像的特点发明的。

8.雷达是利用蝙蝠用超声波定位的原理。

9.人们根据鸟飞行的特点发明了飞机。

印刷术

1.印刷术在中国的发展及其重大影响:

(1)(隋唐时期之前),书籍大多是手抄的。手抄费时费力,易抄错、抄漏。

(2)雕版印刷术发明于(隋唐时期),并在唐朝中后期开始被普遍使用。现存最早的印刷品是唐懿宗咸通九年时期印的金刚经残卷。

(3)(北宋)毕昇发明了泥活字印刷术,完成了印刷史上一项重大的革命。活字印刷术的使用提高了印刷的效率,克服了雕版印刷的弊端。

(4)(20世纪80年代),以王选为首的科研团队推出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使印刷效率得到很大提高,被公认为活字印刷术后中国印刷技术的第二次革命。

2.印刷术对人类文明及社会各领域产生的深远影响:

印刷术的发明,是人类文明史上的光辉篇章,对人类社会的许多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在文化传播方面,印刷术产生后,大量的文字典籍可以更方便、准确地被保存下来。

3. 活字印刷术:

【材料】土豆、刻刀、纸、笔、颜料等

【一般步骤】

(1)将土豆切成大小相同的方块。(2)在纸上写出要刻的字的反向字。(3)在方块上依照写出的反向字描出字的轮廓。用小刀雕刻,将字以外的其他部分剔除。(4)上颜料,在纸上印出字。

4. 当今先进的印刷技术:

(1)静电复印机——静电技术

(2)照片打印机——超微墨滴打印技术

(3)印钞技术

(4)缩印技术

5. 活字印刷的利弊:

利:活字制版在印刷时只要事先准备好足够的单个活字,就可以随时拼版,大大加快了制版时间;活字版印完后可以拆版;活字可以重复使用,容易存储和保管等。

弊:活字排版容易导致字排倒、排错,图片不容易印刷等。

走进虚拟世界

1.“VR”的中文意思是虚拟现实。它是利用计算机程序生成的一种完全虚拟的三维环境,需要佩戴专业VR眼镜来感受。

2.VR眼镜的结构:镜盖、镜身、镜片

3.VR眼镜的镜片是放大镜。放大镜作为镜片的作用:增大视角,将画面放大,增强立体效果,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为学生制作VR眼镜做好铺垫。

4.制作VR眼镜的一般步骤:

(1)手持放大镜片看手机画面,看清之后量出手机到镜片的距离。

(2)找一个比手机稍小的盒子,在盒子的一面挖两个镜孔,装上镜片。两孔间的距离应与两眼距离相等。

(3)按照量出的镜片和手机的距离,将盒子的另一面多余的部分剪掉。

5.VR技术的应用:模拟驾驶、观察虚拟世界、模拟手术、虚拟课堂、虚拟游戏等。

小学科学青岛版(六三制)五年级上册全册知识点(分单元编排)(2022)

五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 第一单元光 1.初升的太阳、多彩的霓虹、斑斓的渔火......光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让我们的世界绚丽多彩。 2.有些物体自身发光,如太阳、正在发光的台灯等。发光的物体叫作光源。 有些物体自身不发光,如月球、镜子等,这些物体不是光源。 3.自然光源:太阳、闪电、喷发的火山、恒星、发光的萤火虫、发光的水母等。 人造光源:正在发光的台灯、点燃的蜡烛、燃烧的篝火等。 4.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5.举例说明利用光可以做什么? [答]灯光照明,激光切割,“浴霸”取暖,光伏发电等。利用光可以照明、取暖、发电等,光具有能量。 6.古人对光沿直线传播的认识:2000多年前,墨子和他的弟子做了世界上有文献记载的第一个小孔成像的实验:墨子在堂屋朝阳的墙上开了一个小孔,让一个人对着小孔站在外,在阳光照射下,屋内相对的墙上出现倒立的人影。 7.发生光的反射现象时,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 8.光从空气射向镜面时,会发生光的反射现象,传播方向发生变化,有一部分光被反射到空气中。 9.一般物体都能反射光。 10.我们看到物体的条件是:物体能发光、有光且物体反射光。 11.用什么方法能观察自己脑后的头发? [答]用两块平面镜。后脑勺反射的光传到手拿的平面镜上,再通过平面镜反射到桌面上的平面镜上,光线再次通过平面镜反射到我们的眼睛。 12.物体发出的光或反射的光进入我们的眼睛,使我们能看到物体。 13.光的反射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 平面镜:穿衣镜、舞蹈房平面镜、潜望镜等 凸面镜(扩大观察范围):超市防盗镜、弯道反光镜、汽车后视镜等 凹面镜(聚光,可成倒立的像):太阳灶、额镜等 14.潜望镜是潜水艇的“眼睛”。 15.潜望镜是在潜水艇或地下掩蔽工事里观察水面或地面以上情况所用的光学仪器。 16.哪些地方用到潜望镜? [答]地下掩蔽工事中的潜望镜、潜水艇中的潜望镜、地下管道潜望镜、伸缩潜望镜、潜望镜式相机、潜望镜式猫眼等。 17.潜望镜的工作原理是利用了平面镜反光的性质(光的反射原理)。 18.潜望镜的秘密?(利用潜望镜为什么能从低处看到高处的物体?) [答]潜望镜里有两个能使光的传播路线发生改变的平面镜。潜望镜内两个平面镜应镜面相对,倾斜摆放。两片镜片要互相平行,与底面成45度角。 19.三棱镜可以把阳光分散为红、橙、黄、绿、蓝、靛、紫等不同颜色的光,这是一种光的色散现象。 20.水与三棱镜都可以把阳光分散为红、橙、黄、绿、蓝、靛、紫等不同颜色的光,并且这些色光的排列顺序是不变的。 21.彩虹是怎样形成的? [答]太阳光中包含不同颜色的光,三棱镜能把阳光分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等不同颜色的光,形成彩色光带。 雨后,空中悬浮着很多小水滴,它们会像三棱镜一样将阳光分散成不同颜色的光,形成彩虹。 22.制造“彩虹”的方法:

小学科学青岛版六三制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创新与发明》练习题1(2022秋)(附参考答案)

五年级科学上册第六单元练习题 班级考号姓名总分 一、知识再现。(把答案写到相应的括号里,共12分) 1.人们根据葱叶的结构特性,设计、制造了圆筒结构的物品,这就是( )。 2.雕版印刷术发明于(),并在唐朝中后期开始被普遍使用。现存最早的印刷品是唐懿宗咸通九年时期印的()。 3.20世纪80年代,以王选为首的科研团队推出(),使印刷效率得到很大提高,被公认为活字印刷术后中国印刷技术的第二次革命。 4.仿生一般要经历发现生物性能、()、()、()的过程。 5.提高材料的承重能力,可以增加材料的厚度,还可以改变材料的()。 6.VR眼镜的结构分为()三部分。 二、明辨是非。(对的在括号里划“√”,错的划“×”,共12分) 1.鸟巢是仿照鸟窝来设计的。() 2.壳状、拱形结构的物体的承受能力比较强。() 3.世界上最早的活字印刷术是我国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 4.世界上最早的活字印刷术是宋代的沈括发明的。() 5.清晨出现在树叶上的小露珠,也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 6.我们可以长时间用VR眼镜来观察。( ) 三、对号入座。(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共12分) 1.“神州九号”飞船座舱内的一种小型气体分析仪是根据苍蝇嗅觉器官的结构和功能仿制而成的,该生物技术属于() A.克隆技术 B.仿生技术 C.转基因技术 2.利用生物反应器为人类服务,可以()。 A.生产人类所需要的某些物质 B.降低效率 C.生产的产品效果一般 3.在宋朝要印司马迁主编的《资治通鉴》,既经济又实惠的办法应该是采用()。 A.雕版印刷 B.活字印刷 C.转轮排字印刷 4.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曾说:“每当人们在中国文献中查找任何一个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主要焦点就在宋代。”我国宋代重大的科技成就是()。 A.造纸术的发明 B.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C.指南针的发明

青岛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整理(详细版)

第一单元知识点 1.地球的结构好像鸡蛋一样,蛋壳相当于(地壳),蛋白相当于(地幔),蛋黄相当于(地核)。 2.地球内部可以划分为三层,从外向内依次是(地壳、地幔、地核)。地壳是最外面的一层,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地壳在地球各处的好厚度是不一样的,海洋部分薄,陆地部分厚。地壳下面是地幔,内部压力很大,是一种过热状态下的特殊固态物质。地幔下面是地核,是地球的核心部分。主要由铁镍组成。 4.制作地球模型的实验中,用到的材料是:各种颜色的橡皮泥。 5.科学家利用地震波、磁力等提供的信息,对地球内部的情况进行探索,地震波能够向四面八方传播,有的可以一直传到地心。地震波碰到不同的物质,就会有不同的反射和折射。 6.模拟火山成因实验,番茄酱相当于(岩浆),土豆泥相当于(地壳)。 7.地壳越往深处温度越高,压力越大。岩浆就像烧融的玻璃似的通过岩石空隙向上运动,岩浆不断上升过程中,遇到薄弱的地壳时,就会喷出地表形成火山。火山爆发时有时会伴随地震的发生。 8.火山爆发后形成金刚石等珍贵矿产,地热资源;但岩浆造成树木、房屋损毁;说明火山既可以给人类带来好处,也可以给人类带来灾难。 9.活火山;指尚在活动或周期性发生喷发活动的火山。这类火山正处于活动的旺盛时期。如爪哇岛上的梅拉皮火山;死火山指史前曾发生过喷发,但有史以来一直未活动过的火山。此类火山已丧失了活动能力。有

的火山仍保持着完整的火山形态,有的则已遭受风化侵蚀,只剩下残缺不全的火山遗迹。休眠火山:指有史以来曾经喷发过.但长期以来处于相对静止状态的火山。此类火山都保存有完好的火山锥形态,仍具有火山活动能力,或尚不能断定其已丧失火山活动能力。如我国长白山天池。 10.地下的岩层在(压力)的作用下会发生变形。当受到的力大到不 能承受时,岩层就会发生突然的、快速的断裂。岩层断裂所产生的(地震波)传到地表,就会引起地震。 11.地震成因模拟实验中,筷子——地壳的岩层;筷子被用力弯曲——挤压产生褶皱;当筷子承受不了所用的力时就会突然断裂——地震。 12.地震发生时,应切断电源、可燃气源,打开逃生出口。来不及逃 出时,应选择重心低、结实坚固的家具下躲避,在没有坚固家具可供藏身时,可用坐垫等物品保护好头部。 13. 位于地表的岩石受到(温度、水、植被)等因素的影响,会发生破碎或成分变化,逐渐崩解、分离为大小不等的岩屑或土层。岩石的这种变化称为(风化)。引起岩石这种变化的作用称为(风化作用)。 14.在温度对岩石破坏作用的模拟实验中,实验现象是:岩石表面出现裂缝,有的一块块掉碎屑。实验结论:岩石在温度等因素的长期作用下发生破碎现象。 15.一般在一条河流当中,下游卵石多。

小学科学青岛版(六三制)五年级上册教学计划(2022)

五年级科学上册 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由“光”、“水循环”、“热的传递”、“地球和地表”“材料的性能”“创造与发明”六个单元组成。 《光》单元首先引导学生们观察光的传播(直线传播和反射)特点及其在生产和生活中的运用;接着指导学生认识许多光源在发光的时候也在发热,太阳是地球最大的光源和热源。阳光下物体得到的热与受到的光照强弱有关系,也与物体本身的性质有关系。最后通过制作太阳能热水器综合运用相关知识。 《水循环》是在四年级学习了“蒸发”“沸腾”“凝结”的基础上探究自然界中的不同状态。教科书设计了《雾和云》《露和霜》《雨和雪》《小水滴的旅行》四课内容。“雾和云”本节课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引领,认识雾和云,接下来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实验验证的过程,探究雾和云是怎样形成的,最后通过交流探讨,感受雾和云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露和霜”以“露和霜的形成”这一天气现象为线索,引导学生认识什么是露,什么是霜,知道它们是一种自然的天气现象、能通过模拟实验制造出雾和霜,了解它们的形成,并通过并通过类比推理解释自然界中露和霜的形成原因,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测-探究-解惑的过程。“雨和雪”以探究“雨和雪的形成”为主线,引导学生认识雨、冰雹、雪。能通过模拟实验制造出雨,并通过“假设”这一探究技能推理出“雪”的形成。最终推理解释大自然中雨和雪的形成,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小水滴的旅行”在学生初步认识了雾、云、露、霜、雨、雪等自然现象的基础上,以“水滴旅行”为线索,通过水蒸发、形成云、遇到冷空气凝结成雨雪降落回地面等现象,引导学生了解水循环的过程。 《热的传递》包括《热传导》《热对流》《热辐射》三课内容,“热传导”引领学生认识热是怎样在固体中传递的,不同材料传热的本领不一样,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树立科学服务于生活的思想。“热对流”借助煮稀饭、烧水的生活经验,以“沸水中活鱼游动”现象为切入点,通过研究木屑在水中的游动过程,使学生初步建立对流的概念,并由水的对流推想到空气的对流,学会利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常见现象。“热辐射”以“太阳的热传递”为切入点,从生活现象中发现问题,通过猜想和验证、表达与交流使学生认识到不同颜色的物体吸收太阳光的能力不同,使学生能利用科学道理解释身边的生活现象,激发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热情。 《地球和地表》包括《地球引力》《地球内部有什么》《地震》《划伤、擦伤怎么办》《火山喷发》《地表变化》六课内容。“地球引力”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引领,思考物体落地的原因,接下来让学生经历猜想——实验探究——推理结论的过程,认识地球引力,最后通过交流探讨,感受地球引力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地球内部有什么”是学生在学习了地球引力之后对地球内部构造和结构的进一步探究,通过丰富的图文资料让学生对地球内部有什么进行思考,唤起学生的经验认识,并通过模拟实验让学生认识地球的内部结构。“地震”是在学生认识了地球内部构造及特征的基础上,借助对地震成因的探究,学生进一步认识地球内部的物质组成及其运动变化。地震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既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好处,也会带来负面影响,培养学生辩证地看待事物的能力。“划伤、擦伤怎么办”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遇到划伤、和擦伤的情况如何学会自会自救知识。“火山喷发”是借助对火山成因的探究,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地球内部的物质组成及其运动变化。火山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既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好处,也会带来负面影响,培养学生用辩证的观点对待事物的能力。“地表的变化”是在学生对地球内部构造、火山与地震现象认识的基础上,综合认识地球表面的变化,让学生了解地球沧海桑田的变迁历史,地表形态改变

2021新青岛版科学六三制五年级上册自主学习指导课程全册全套答案

2021新青岛版科学六三制五年级上册自主学习指导课程全册全套答案 第一单元光 1.认识光 一、我的收获 1.我会填 (1)光源 (2)直线 (3)照明、取暖、发电,危害 (4)能,不能 (5)玻璃 2.小法官(1)×(2)√(3)√(4)√(5)√ 2.光的反射 一、我的收获 1.我会填 (1)反射发生改变空气中反射光 (2)两 (3)看到物体 2.生活中的科学(参考) 脑后头发反射的光传到手拿的平面镜上,再通过平面镜反射到人前面的平面镜上,光线再次通过平面镜反射到我们的眼睛。 3.潜望镜的秘密 一、我的收获 1.我会填 (1)水面地面光学 (2)光的传播路线 (3)两相对平行 (4)45 2.生活中的科学 (1) 4.彩虹的秘密 一、我的收获 1.我会填 (1)光红橙黄绿蓝靛紫 (2)小水滴三棱镜彩虹小水滴 (3)深蓝 (4)空中的小水滴有受热蒸发了 2.小法官(1)×(2)× 3.生活中的科学(参考) (1)所有的彩虹都是完整的圆形,只是因为它们被地面或地平线挡一部分。在雨天或雾天,飞机乘客和飞行员偶尔会看到完整的圆形彩虹。 (2)雨后,空中悬浮着很多小水滴,它们会像三棱镜一样将阳光分散成不同颜色的光,形成彩虹。单元活动 一、我的收获1.我会填 (1)光源不是不能发光 (2)在一条直线上直线 (3)反射光线 (4)人的眼睛 (5)潜望镜 (6)三棱镜红橙黄绿蓝靛紫 (7)两两 2.小法官(1)√(2)√(3)√(4)×(5)√(6)√(7)√(8)× 3.我会选(1)②(2)①②(3)①③(4)②(5) ①(6)①(7)②(8)③ 二、生活中的科学(参考) 1.潜水艇侦察、市政排水管道内部检测、隧道涵洞内部检测、槽罐车内部检测等。 2.温度升高,亮度提高。 3.如影子的形成;黑暗中手电筒发出的光;射击活动中利用了三点一线;太阳光穿过树叶间隙在地面上出现无数个小圆点等。 4.太阳出来了,悬浮在空气中的小水滴蒸发了。第二单元 5.雾和云 一、我的收获 1.填一填 (1)类比推理(2)冷小水滴雾云 2.生活中的科学 (1)答:当天气晴朗时,空气中会有大量的水蒸气,太阳下山后地面温度不断降低,低空中的水蒸气遇冷就会凝结成小水滴,它们聚集在一起就形成了雾。(2)答:云形成和分布在高空,而雾形成和分布在低空。 6.露和霜 一、我的收获 1.填一填 (1)水蒸气小水滴露水蒸气小冰晶霜 (2)秋冬 2.小法官(1)√(2)×(3)×(4)√ 3.生活中的科学 答:相同点:它们都是由接近地面的水蒸气形成的。不同点:露形成是地面温度高于0°C,霜形成时地面温度低于0°C;露是液态的小水滴,霜是固态的小冰晶。 7.雨和雪 一、我的收获 1.填一填 (1)规律推测性假设 (2)自然现象云云水滴雪 (3)降低 2.小法官

青岛版科学六三制小学五年级上册主要实验设计

青岛版科学六三制小学五年级上册主要实验设计 【实验名称】模拟雾的形成 【实验目的】模拟雾的形成 【实验材料】烧杯、温水、冰块、镊子。 【实验步骤】(1)在烧杯中倒入半杯不冒“白气"的温水。 (2)用镊子夹取一块冰块,接近烧杯口,观察现象。 (3)把冰块移开,观察现象。 (4)重复上述步骤几次,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把冰块接近烧杯口,烧杯口有“白气”(“雾”)出现;把冰块移开;“白气”会逐渐消失。 【实验结论】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会结成许多小水滴或小冰晶,它们聚集在一起,飘浮在空中。离地面较近的是雾,在高空的是云。 【实验名称】热传导实验 【实验材料】 1.铜棒、支架、火柴、酒精灯、凡士林;铁片、蜡烛、火柴、酒精灯、试管夹。 2.铁丝、木棒、塑料棒、玻璃棒、铜棒、烧杯、热水等 【实验步骤】: 实验一: (一)、1、将铜棒固定在支架上,在火柴头上蘸少许凡士林,依次粘在铜棒的三个孔上。2、用酒精灯加热铜棒的一端,观察现象。 (二)、1、用试管夹夹住铁片,在铁片上放上蜡,分别从一边或中央加热铁片。2、观察现象。 实验二:将铁丝、木棒、塑料棒、玻璃棒、铜棒同时放入装有热水的烧杯中,用手感觉有什么不同? 【实验现象】 实验一:(一)、火柴由被加热的一端向另一端逐渐脱落。(二)、无论是在铁片的一边,还是在铁片的中央加热,蜡都是在加热点开始溶化,然后向温度低的方向淌。实验二:不同的物体传热的快慢不一样。 【实验结论】热可以沿着物体,从温度高的部分传到温度低的部分,这种热传递的方式叫做传导。不同的物体传热能力不一样。 【实验名称】验证物体下落的原因是由地球引力引起的(探究物体下落原因的实验)【实验材料】曲别针、细线、透明胶带、磁铁等 【实验过程】 (1)将线的一端用透明胶带固定在地面上,另一端拴曲别针,用磁铁慢慢接近曲别针,带动曲别针竖立并悬浮于空中。 (2)观察并思考:如果移走磁铁,回形针向哪个方向运动? (3)观察并思考:如果剪断细线,曲别针会向哪个方向运动?为什么? (4)由此推想:地球上的物体下落的原因是什么?

2021六三制新青岛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共23课时

2021六三制新青岛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 课题:《认识光》教案 教学时间:课时: 教材分析: 《认识光》是青岛版小学科学(六三学制)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光》的第一课时。本节课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引领,认识光源,接下来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实验验证的过程,认识光是沿直线传播的,最后通过交流探讨,感受光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本课学习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首先从观察生活现象入手认识光源,再研究光源发出的光是怎样在空气中传播的,最后回归生活,研究光在生活中的作用,充分体现了“科学来源于生活,又回归生活”的理念。 学习目标: 1、认识光源,知道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2、能对光的传播方式做假设性解释,并能制定比较完整的探究计划。 3、了解光沿直线传播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直纸筒、弯曲的纸筒、蜡烛、手电筒、记录单、激光笔、纸屏、带孔的纸板、课件、记录表。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课堂检测:教后反思:

课题:《光的反射》教案 教学时间:课时: 教材分析: 本节课教学是光是怎样传播的延续,研究行进中的光遇到物体时传播的特点,通过观察用平面镜反射太阳光的现象,及探究我们怎样看到物体,认识光的反射规律,然后通过交流探讨,认识光的反射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 本课学习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学生通过探究实验活动,让学生进一步感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通过思维导航明确学生探究的方向,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思考,体现探究的进阶性。 学习目标: 1、知道行进中的光遇到物体时,会发生反射,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变化。知道我们看 到物体的条件是:物体能发光、有光且物体反射光。 2、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光的反射。能够运用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等方法得 出科学探究的结论,认识我们看到物体的条件。 3、了解光的反射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镜子等。 教学过程:

小学科学青岛版六三制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光》练习题(附参考答案)(2022)

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练习题 班级考号姓名总分 一、填空(20分,每空1分) 1.有些物体自身发光,如()、正在发光的()等。发光的物体叫作()。有些物体自身不发光,如()、()等,这些物体不是光源。 2.光在空气中是沿()传播的。 3.光从空气射向镜面时,会发生光的()现象,传播()发生变化,有一部分光被反射到()中。 4.一般物体都能()光。 5.我们看到物体的条件是:物体能()、有光且物体()光。 6.物体发出的()或反射的()进入我们的(),使我们能看到物体。 7.()是潜水艇的"眼睛"。 8.潜望镜的工作原理是利用了平面镜()的性质。 9.三棱镜可以把阳光分散为()、橙、黄、()、蓝、靛、紫等不同()的光,这是一种光的()现象。 二、判断(8分) 1.水与三棱镜都可以把阳光分散为红、橙、黄、绿、蓝、靛、紫等不同颜色的光,并且这些色光的排列顺序是不变的。() 2.发生光的反射现象时,光的传播方向不会发生改变。() 3.潜望镜是在潜水艇或地下掩蔽工事里观察水面或地面以上情况所用的光学仪器。() 4.在阳光下,小水滴受热蒸发,彩虹就消失了。() 三、选择(8分) 1.下面哪些方法不能制造出"彩虹"() A.在阳光下用喷壶喷水能制造彩虹 B.阳光透过不装水的塑料瓶能制造彩虹 C.阳光下吹泡泡可以制造彩虹 2.下列哪种说法不对?() A.灯光照明,激光切割,"浴霸"取暖,光伏发电等。 B.利用光可以照明、取暖、发电等, C.光没有能量。 3.哪些地方用不到潜望镜?() A.地下掩蔽工事中的潜望镜 B.潜水艇中有潜望镜、 C.笔记本电脑摄像头。 4.不是利用光的反射现象的应用() A.太阳灶、额镜、电灯发光等 B.超市防盗镜、弯道反光镜、汽车后视镜等 C.穿衣镜、舞蹈房平面镜、潜望镜等

2021秋青岛版科学六三制(2017)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创新与发明》全单元全套精品教案教学设计

2021秋青岛版科学六三制(2017)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创新与发明》全单元全套精品教案教学设计 6.23《生物的启示》精品教案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生物的启示》是青岛版科学六三学制五年级上册《创新与发明》单元的第一课时。本课以学生研究葱叶的典型生活经验为切入点,通过构建模型,搜集有关仿生学的信息资料,使学生了解什么是仿生,怎样进行仿生,知道人们在生物的启示下进行的发明创造,培养学生亲近自然的情感和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 本课教科书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问题与猜测,是通过观察葱叶,发现葱叶不容易弯曲,由此引发猜测与什么有关。第二部分探究与实践,有两个活动。活动一:研究圆筒结构的性能。教科书展示了同学研究圆筒结构的情境图,意在提示学生利用纸筒模拟葱叶结构,把一个纸筒像桥面一样架起来,然后往上面放小祛码,会发现圆筒结构不易弯折,平板结构易弯折。通过研究圆筒结构使学生发现,圆筒结构比平板结构的纸筒承受压力大,承重能力强。活动二:观察生物的特点,进行仿生设计。引导学生根据仿生的发明过程,尝试设计仿生产品。第三部分拓展与创新,提出拓展活动的两个指向。一是继续调查身边的仿生实例,了解人们是怎样模仿生物设计产品的。目的是加深学生对仿生的认识,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探究能力。二是把仿生探究拓展到课外,使学生保持与发展想要了解世界,勇于尝试,乐于探索与发现周

围事物奥秘的欲望。 教材活动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经历仿生的过程,了解仿生产品的研制过程,培养学生亲近自然的情感,激发学生向生物寻求智慧的兴趣。 【教学目标】 1.知道很多发明可以在自然界找到原型;知道什么是仿生,了解仿生的流程。 2.会根据葱叶结构制作圆筒结构模型;能做圆筒结构与平板结构的承重对比实验。 3.能对设计仿生产品产生浓厚的创作热情,会设计简单的仿生产品。 4.了解人类的好奇心和社会的需求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影响着社会发展。 【教学重难点】让学生经历仿生的过程。 【学生分析】 学生经过四年级的科学学习,学生已经学会了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探究学习,前面的学习已经为本科的学习打下了基础,学生能够结合身边的实物,分析了解生物的特征和身边的实物的关系,让学生了解观察生活的重要性,明白科学来自生活。 【教学过程】 一、问题与猜测 1.展示葱叶在自然环境中生长的图片或视频,提出问题:葱叶为

青岛版(六三制)五年级(上学期)科学第一单元光教案全套_

青岛版(六三制)五年级(上学期)科学 第一单元光教案全套_ 课题 1.认识光课型新授课时 1 序号教材分析《认识光》是青岛版小学科学(六三学制)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光》的第一 课时。本节课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引领,认识光源,接下来让学生 经历观察——猜想——实验验证的过程,认识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最后通过交流探讨,感受光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本课学习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首先从观察生活现象入 手认识光源,再研究光源发出的光是怎样在空气中传播的,最后回 归生活,研究光在生活中的作用,充分体现了“科学来源于生活, 又回归生活”的理念。 本课主要让学生通过探究实验,认识什么是光源及光的传播路线。在认识光源时,对人工光源及天然光源不要求学生有过多的了解。探究光的传播时,主要让学生通过生活中对光现象的观察,提 出自己的猜想,再通过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获得光沿直线传播的 认识。继而让学生认识到人类生活离不开光,但在利用光的同时, 也会有光污染现象,并以此作为新的探究课题引入后续探究,为继 续研究光做好铺垫。 活动准备: 学情分析《认识光》是学生从低段进入中段的一个开始,学生通过 半年科学课的学习,具备不太多的科学知识、学习方式和逻辑思维 能力。

学生对光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但对光的产生并不知晓。需要 从生活经验入手来引导学生对光的进一步认识。 进教学目标 1.认识光源,知道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2.能对光的传播方式做假设性解释,并能制定比较完整的探究计划。 3.了解光沿直线传播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措施了解光的直线传播现象,了解光在生活 中的应用教学准备蜡烛、激光器、带有小孔的硬纸片、吸管等教 学过程教学环节对应目标教学内容学生活动一、导入激发 学生兴趣师出示小诗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单元小诗让学生猜想:是谁让我们的世界变的这样绚丽多彩?学生交流二、探究新知 教学活动:活动一提出问题:哪些地方有光? 1、引导学生交流活动。 2、对光的分类:自然光/人造光/生物光提出问题:哪些地方 有光?提出问题:请同学们想一想:为什么选了这六种光?它们有 什么代表性?理解光源的概念: 在我们周围有很多物体能发光,同 学们刚才的举例很好。我们可以归纳出这样几类能发光的物体:天 体发光,如太阳、星球; 生物体发光,如萤火虫; 还有靠电能发光的,如电灯等。我们将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小结:使学生知道自然光源、人造光源的区别; 了解生物光源、热光源、冷光源的概念。 学生思考回答学生思考光源的定义三、生活中的应用哪些 地方用到光 1、请学生交流哪些地方用到光? 2、引导学生把交流 的内容、归类、整理。

第六单元《创新与发明》知识点总结五年级科学上册青岛版六三制

第六单元《创新与发明》 《生物的启示》 1.通过制作某些东西来解释难以直接观察的事物(如内部构造、事物的变化以及事物之间的关系等),就是在建立模型。 2.圆筒结构比平板结构承重能力强。 3.人们根据葱叶的结构特性,设计、制造了圆筒结构的物品,这就是仿生。 4.仿生流程:生物性能——建立模型——检测模型——开发产品 5.根据葱叶的圆筒结构,设计出的仿生产品:如电线杆、灯柱、水管等 6.根据章鱼腕足上的吸盘,设计一种可以攀爬的手套、吸盘式支架、吸盘式挂钩等。 7.照相机是根据人眼成像的特点发明的。 8.雷达是利用蝙蝠用超声波定位的原理。 9.人们根据鸟飞行的特点发明了飞机。 《印刷术》 1.印刷术在中国的发展及其重大影响: (1)(隋唐时期之前),书籍大多是手抄的。手抄费时费力,易抄错、抄漏。 (2)雕版印刷术发明于(隋唐时期),并在唐朝中后期开始被普遍使用。现存最早的印刷品是唐懿宗咸通九年时期印的《金刚经》残卷。(3)(北宋)毕昇发明了泥活字印刷术,完成了印刷史上一项重大的

革命。活字印刷术的使用提高了印刷的效率,克服了雕版印刷的弊端。(4)(20世纪80年代),以王选为首的科研团队推出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使印刷效率得到很大提高,被公认为活字印刷术后中国印刷技术的第二次革命。 2.印刷术对人类文明及社会各领域产生的深远影响:印刷术的发明,是人类文明史上的光辉篇章,对人类社会的许多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在文化传播方面,印刷术产生后,大量的文字典籍可以更方便、准确地被保存下来。 3. 活字印刷术: 【材料】:土豆、刻刀、纸、笔、颜料等 【一般步骤】:(1)将土豆切成大小相同的方块。(2)在纸上写出要刻的字的反向字。(3)在方块上依照写出的反向字描出字的轮廓。用小刀雕刻,将字以外的其他部分剔除。(4)上颜料,在纸上印出字。 4. 当今先进的印刷技术:(1)静电复印机——静电技术(2)照片打印机——超微墨滴打印技术(3)印钞技术(4)缩印技术 5. 活字印刷的利弊: 利:活字制版在印刷时只要事先准备好足够的单个活字,就可以随时拼版,大大加快了制版时间;活字版印完后可以拆版;活字可以重复使用,容易存储和保管等。 弊:活字排版容易导致字排倒、排错,图片不容易印刷等。 《走进虚拟世界》 1.“VR”的中文意思是虚拟现实。它是利用计算机程序生成的一种完

小学科学青岛版六三制六年级上册知识点(第一二三单元)(2022秋)

第一单元遗传和变异 1、17世纪时,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虎克用自制的显微镜首次发现了植物细胞。 2、显微镜的发明,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崭新的微观世界。 3、绝大多数生物体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组成单位。 4、细胞的形态多种多样。不同生物的细胞是不同的,生物不同的组织和器官的细胞也是不同的。 5、人体或动物的细胞虽然形态不同,但基本结构相同,都有细胞膜、细胞核、细胞质。植物细胞除了这种结构还有细胞壁,细胞壁有保护细胞内部、维持细胞形态的作用。 6、洋葱表皮是由细胞构成的。洋葱表皮细胞的形状大体为长方形,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液泡等。观察洋葱表皮细胞时,看到的小黑点是细胞核,大泡泡是液泡。 7、单细胞生物有草覆虫、有孔虫、喇叭虫、变形虫、细菌等。 8、人的相貌特征、血型、性格、行为方式等方面都存在着遗传和变异现象。 9、有些疾病是可以遗传的,如红绿色盲、糖尿病。 10、生物将自身的形态特征或生理特性传给后代的现象叫遗传。 11、“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都是遗传现象。 12、同和生物后代之间与亲代之间,或同代生物不同个体之间在形态特征、生理特性等方面的差异称为变异。 13、,,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样”是变异现象。 14、遗传和变异是生物中普遍存在的现象。 15、动植物的种类多种多样,同种生物中也找不到两个完全相同的个体。在世界上不能找到完全相同的两个人。 16、动植物的后代与亲代非常相似,但也有一些细微不同。如毛色为黄色的狗妈妈生出了毛色为白色的小狗,属于变异现象。根据遗传规律,还可以推测狗爸爸的毛色为白色。 17、正是有了遗传和变异,自然界才出现了多种多样的生物。生物通过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种类由少到多地发展着、进化着。 18、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遗迹埋藏在地下变成的跟石头一样的东西叫化石。 19、化石可以告诉我们关于地球历史以及生物进化的许多信息,对于科学研究具有重要的作用。 20、借助地层中的化石,科学家们一点一点复原出各种生物的样貌,它们当年的生活环境等,研究生物是怎样变化的,了解生物的多样性。 21、科学家通过将化石提供的古代生物信息与观察到现代生物特征进行比较,可以推测它们 之间的亲缘关系。 22、研究古生物有助于我们认生物及地球环境的发展变化。

小学科学青岛版六三制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水循环》练习题2(2022秋)(附参考答案)

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练习题 班级考号姓名总分 一、知识再现。(把答案写到相应的括号里,共10分) 1.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会结成许多小水滴或小冰晶,它们聚集在一起,飘浮在空中。离地面较近的是(),在高空的是()。 2.秋季清晨,草叶上的小水滴是()。冬天的草坪上有()。 3.在温度降到0℃以下时,接近地面的空气中的水蒸气会在地面或靠近地面的物体表面上形成小冰晶,这就是()。 4.根据事这产科学理论,对所研究问题的规律或原因作出一种推测性论断或假定性解释,就是在()。 5.雨来自云。云中的小水滴或小冰晶大到空气托不住的时候就会落下来。如果降落下来的是水滴,就是()。 二、明辨是非。(对的在括号里划“√”,错的划“×”,共12分) 1.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受冷(在0℃以上)变成的。() 2.霜冻是一种自然灾害,特别是春季,对农作物的危害很大。() 3.雪和雨的形态不同。雨以水的液态形式存在,雪以水的固态形式存在。如果气温低到水的凝结点,水蒸气可能就会变成雪。() 4.在水的各个循环环节中,海洋水进入大气所通过的环节是凝结。() 5. 地球上的水在陆地、海洋及大气之间不断循环。() 6.向冰块上撒盐,可以让温度更低。() 三、对号入座。(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共12分) 1.金属块在冰箱中被冷冻后,取出放置一会儿,发现变湿了,用干毛巾擦干,等一会儿金属块又变湿了,原因是()。 A.金属块在冰箱中吸收的水继续往外渗透 B.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变成水附着在金属块表面 C.空气中的水附着在金属块表面 2.下列做法不会对水造成污染的是()。 A.工业废水、废渣、废气的任意排放 B.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 C.鱼类合理施养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全册知识点(2021年12月)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全册知识点 第一单元光 1、我们看到的光,有的是物体自身发出的,如太阳光、灯光。自已能发光且正在发光的物体叫作光源。有的光是物体反射的,如月光。 2、光在空气中是怎样传播的?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3.利用光可以照明、取暖、发电等。光具有能量。 3、2000多年前,墨子和他的学生做了世界上有文献记载的第一个小孔成像的实验,证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4、光从空气射向镜子表面时,传播方向发生了变化,有一部分光又回到空气中,这就是光的反射现象。 5、在什么条件下能看到物体? .物体发出的光或反射的光进入眼睛,就能使我们看到物体。 6、找一找反射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1)镜子。由于光的反射,镜子可以把接收到的光反射过来,这样人就可以在镜子中看到自己的样子。(2)汽车的后视镜也运用了光的反射原理,汽车后视镜作出凹面,后面的景物反射回人眼时就缩小了,因此可以在很小的镜面中看到后面的大面积景物。(3)高速公路上的标志牌都用"回归反光膜制成,夜间行车时,它能把车灯射出的光逆向返回,所以标牌上的字特别醒目。 7、潜望镜是在潜水艇或地下掩蔽工事里观察水面或地面以上情况所用的光学仪器。 8、潜望镜是利用光的反射现象设计制作的。 9、太阳光是由多种单色光复合而成的。当太阳光入射透明物体时,每种单色光按照自己的角度射出,会与其他颜色的光发生偏离,产生彩色光带。 10、太阳光中包含不同颜色的光。雨后,阳光照射在空中的小水珠上,这些小水珠把阳光分解成彩色光带,形成彩虹。 第二单元水循环 1、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会凝结。它们聚集在一起,飘浮在空中,离地面较近的是雾,在高空的是云。 2、在温度逐渐下降(仍高于0℃)时,接近地面的空气中的水蒸气会凝结在地面或靠近地面的物体表面上,形成小水滴,这就是露。 3、在温度降到0℃以下时,接近地面的空气中的水蒸气会在地面物体上形成小冰晶,这就是霜。

小学科学青岛版五四制五年级上册《科学学生活动手册》全册参考答案(共29课)(2022秋)

五年级科学上册 《科学学生活动手册》参考答案 第一单元遗传和变异 1.细胞 【记录园地】 1.我搜集到的有关细胞的资料: 细胞是生物体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已知除病毒之外的所有生物均由细胞所组成,但病毒生命活动也必须在细胞中才能体现。 一般来说,细菌等绝大部分微生物以及原生动物由一个细胞组成,即单细胞生物,高等植物与高等动物则是多细胞生物。细胞可分为原核细胞、真核细胞两类。 细胞体形极微,在显微镜下始能窥见,形状多种多样。主要由细胞核与细胞质构成,表面有细胞膜。高等植物细胞膜外有细胞壁,细胞质中常有质体,体内有叶绿体和液泡,还有线粒体。动物细胞无细胞壁,细胞质中常有中心体,而高等植物细胞中则无。细胞有运动、营养和繁殖等机能。 17世纪时,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虎克有一次从树皮上切了一片软木薄片,放在自制的显微镜下观察,发现了一格一格的小空间,就以(细胞)命名。事实上,他观察到的细胞早已死亡,仅能看到残存的植物(细胞壁)。 2.我能画出显微镜下观察到的洋葱表皮和人的口腔上皮细胞: 洋葱表皮细胞 人的口腔上皮细胞

我查到的有孔虫的资料 有孔虫,是一类古老的原生动物,5亿多年前就产生在海洋中,种类繁多。由于有孔虫能够分泌钙质或硅质,形成外壳,而且壳上有一个大孔或多个细孔,以便伸出伪足,因此得名有孔虫。有孔虫是海洋食物链的一个环节,它的主要食物为硅藻以及菌类、甲壳类幼虫等,个别种的食物是砂粒。有孔虫是浮游生物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大多数海洋生物的重要的食物来源。 有孔虫是单细胞动物。有石灰质壳﹐壳上多小孔﹐由此溢出许多丝状的假足。生活在海洋中﹐遗壳堆积海底﹐形成岩石。有孔虫化石可用来测定岩石的地质年龄。 2.像与不像 【记录园地】 1.我找出的自己与家人体貌特征的异同: 我还可能遗传父母的这些特征(除体貌特征之外的): 3.灭绝的生物 【记录园地】

小学科学青岛版六三制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地球和地表》练习题2(2022秋)(附参考答案)

五年级科学上册第四单元练习题 班级考号姓名总分 一、知识再现。(把答案写到相应的括号里,共12分) 1.地球不需要接触物体就可以对物体施加力,这种力就是()。 2.地壳主要由()三大类岩石构成。 3.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发生里氏8.0级强烈地震,全国许多地区有明显震感。 4.地下的岩层在()的作用下会发生变形。当受到的力大到不能承受时,岩层就会发生突然的、快速的()。岩层断裂所产生的地震波传到地表会引起地表的震动,这就是地震。 5.()是常用的一种外科用药,具有止血、护创等作用。 6.()在地表流动的过程中塑造着地表形态。 二、明辨是非。(对的在括号里划“√”,错的划“×”,共12分) 1.在空中飞行的飞机、小鸟等不受地球引力的作用。() 2.地球内部各圈层的特点有较大的差异。() 3.地震是地球表面发生的现象,与地球内部没有任何关系。() 4.当我们不小心脱臼时,可以自己活动活动,再就医。() 5.火山可以给人类带来灾难,也可以给人类带来很多好处。() 6.所有生物死后都能变成化石。() 三、对号入座。(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共12分) 1.下列现象和地球引力有关的是()。 A.瀑布飞流直下 B.鸟儿自由飞翔 C.树根生长 2.地壳在地球各处的厚度()。 A.一样 B.不一样 C.差不多 3.世界上危害和影响最大的地质灾害是()。 A.火山 B.泥石流 C.地震 4.如果发生地震,应该及时()。 A.跳楼逃生 B.乘电梯离开 C.就近躲避 5.火山喷发前的现象是()。 A.大地震动 B.地下有声响 C.空中有异味 6.下列哪项不是自然因素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A.地震 B.火山喷发 C.修路架桥 四、回忆实验(共6分) 在模拟地震形成的过程中,我们用的竹片和毛巾相当于(地壳)。 实验时,我们看到的现象是: 这个实验告诉我们: 五、生活处处有科学(共8分) 1.地球引力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 2.哪些自然因素会引起地表变化?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单元重点知识整理(分单元编排)(2022秋)

五年级科学上册 单元重点知识 第一单元光 一、光的传播。 1.通常我们把那些自身能发光的物体称为光源。太阳是最重要的光源,月亮不是光源。 2.光源可以根据来源分为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像太阳、闪电、萤火虫等不需要人类参与,依靠自身发光的光源称为自然光源;像灯泡、蜡烛、烟花等人为制造的光源称为人造光源。 3.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4.光在沿直线传播的过程中遇到不透明的物体时,光线被物体挡住,无法到达物体后面,在物体后面形成了与物体轮廓相似的黑暗区域,这就是物体的影子。 5.当月亮运行至太阳和地球之间的某个位置时,会部分或全部遮挡住太阳光,我们从地球上就能观测到日食;当月亮运行至地球的阴影中时,就会发生月食。 二、光的折射。 1.光由空气斜射入水中时,光的传播方向发生的变化,叫作光的折射现象。 2.光由水斜射入空气时,光的传播方向发生了变化,出现折射现象,所以铅笔好像断了;光由水垂直射入空气时,光的传播方向不会发生变化,所以垂直插入水中的铅笔没有断。 3.在两块玻璃的拼接处看到了两条金鱼,说明光可以在水中向四面八方传播,并在水面产生折射。 4.白光是复色光,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的光混合而成。白光进人三棱镜后,由于不同颜色的光波长不一样。经三棱镜射出后,再次经过折射,白光便分解成了七种颜色的光。 5.红、绿、蓝是光的三原色,这三种色光通过不同比例的组合可以得到其他色光。 三、光的反射。 1.光在传播途中如果碰到物体,就会有一部分光线被物体表面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作光的反射,也叫反光。反射光也是沿直线传播的。 2.任何物体都能反射光,我们能够看到物体就是因为它们反射的光进入了我们的眼睛。 3.照明灯上装灯罩,墙壁涂成白色等都利用了光的反射。 4.潜望镜在科学研究和国防建设上有很多用途。 5.当镜面与盒子底边成45°角,两块平面镜相互平行时,第一块平面镜的反射光全部射到另一块平面镜上,然后反射到观察者的眼睛里。自制潜望镜让我们不用靠在窗边就可以清晰地看到窗外的景象。 第二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 一、地形地貌。 1. 2. 3.我国地势总体西高东低,西部多高山,东部多平原。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全册易错知识点专项练习(判断选择,分单元编排,附参考答案和点拨)

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易错知识点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 【易错点一】认识光源 1.[判断]太阳、月亮和星星都是自然光源。( ) 2.[选择]下面各组中,( )都是自然光源。 A.月亮、星星、太阳 B.星星、闪电、蜡烛 C.太阳、闪电、星星 3.[选择]关于光源,以下观点不科学的是( )。 A.篝火又热又亮是光源 B.夜空中我们看到的星星都是光源 C.夜明珠是一种萤石矿物,它能自行发光,所以是光源 【易错点二】光的传播 4.[判断]光穿过透明物体时是不会有损失的。( ) 5.[判断]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时,会继续沿直线传播。( ) 6.[选择]在排一列纵队时,如果后一位同学只能看到前一位同学的后脑勺,就表示队伍排直了,这是因为( )。 A.光速极快 B.光的反射 C.光沿直线传播 7.[选择]光在水中是沿( )传播的。 A.直线 B.曲线 C.折线职三的光泉路 【易错点三】光的折射 8.[判断]光的色散实际上是一种光的折射现象。( ) 9.[判断]光的折射现象说明光可以沿曲线传播。( ) 10.[选择]如图所示,盛满水的井中,青蛙位于井底O点,( )图中青蛙通过井口观察的范围是正确的。 A. B. C. 11.[选择]将一根铅笔插入盛水的杯子里,看起来铅笔好像弯折、错开了,这是因为 ( )。

A.光在水中没有沿直线传播 B.铅笔水下的部分反射的光进入空气时发生了折射 C.这与光是怎样传播的没有关系,完全是眼睛的错觉 12.[选择]人看到沉在水底的硬币的位置( )。 A.就是硬币的实际位置 B.比硬币的实际位置浅 C.比硬币的实际位置深 【易错点四】光的反射 13.[判断]潜望镜中的两块平面镜可以随意放置。( ) 14.[判断]在潜望镜中,我们看到的物体与实物是左右相反的。( ) 15.[判断]光遇到表面不光滑的物体不会发生反射。( ) 16.[选择]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我们可以利用光的反射让光到达我们需要的地方 B.曲面镜成的像都是变形的,因此没什么用处 C.制作潜望镜时,两块平面镜的镜面要对着放置 17.[选择]车灯能帮助驾驶员看清前面的物体。车灯底部内壁由一种光滑的银色材料制成(如图所示),你认为这样设计的原因是( )。 车灯的底部 A.更美观 B.可以聚集光线 C.可以使光线发散 18.[选择]下列物体中,没有利用光的反射原理的是( )。 A.放大镜 B.放大镜 C.平面镜 19.下列有“影”的词语中,属于光的反射现象的是( )。 A.形影不离 B.立竿见影 C.杯弓蛇影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