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住院医教学】小儿神经阻滞

【住院医教学】小儿神经阻滞

【住院医教学】小儿神经阻滞

•第一篇文献是为接受腹股沟疝修补术的患儿在右美静滴镇静下行骶管阻滞,50例患儿在20min内均获得了满意的镇静效果,但5个患儿出现了术中低通气,2个出现了术后低通气,面罩辅助通气后均好转。

•第二篇文献是为接受CT影像学检查的患儿行右美滴鼻镇静,初始剂量为2.5ug/kg,平均起效时间为13.4min,维持时间为90min。60例患儿镇静效果满意,无体动,成像效果好,但1例患儿苏醒时间>2h,1例患儿脉氧低于90%,面罩辅助通气后好转。

•目前右美用于小儿镇静的研究样本量均较小,仍需要大样本研究探讨其安全、有效剂量。

•TAP神经阻滞为腹部手术患儿提供术后镇痛的安全性受到质疑。针对这个问题,这篇文献是对1994例接受TAP神经阻滞术后镇痛的患儿的安全性行多中心研究,研究表明并发症发生率为0.3%,且不需要做处理。只要局麻药的剂量和容量使用适当,TAP神经阻滞为小儿术后镇痛是安全的。

•外周神经置管和连续给药,能够提供安全、有效、持久的术后镇痛,提高患儿耐受性,促进早日康复并进行功能锻炼,缩短住院时间,减少心理伤害。

•下面的例子是一个14个月的患儿,因股骨近端尤文氏肉瘤行髋关节置换,采用超声引导下腰大肌间隙置管连续腰丛神经阻滞,术后镇痛效果满意,未使用阿片类药物,睡眠良好,无恶心、呕吐,家长满意度较高。

•在注射药物30-60s内,若患儿出现血压升高,偶尔伴有心动过速后出现ST段抬高或T波幅度增宽,则表明局麻药入血。

•罗哌卡因和左旋布比卡因在婴儿有较长的达峰时间(2h)和峰值浓度,短小手术可能在达到血浆浓度前离开手术室,突然停止的外部刺激可能会暴露一些代偿性的不良反应,尤其是血流动力学和呼吸方面。

•上图左边是一个小儿区域麻醉安全核查表,由12位小儿麻醉专

家通过理论和实践总结的表格,通过术前和区域麻醉操作前核对患儿和区域麻醉操作,可提高小儿区域麻醉的安全性。右边表格为补充项,每个医疗中心可根据自己的特点对安全核查表进行补充和调整,从而提高核查表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神经阻滞复合七氟烷吸入在小儿腹股沟区手术中的应用

神经阻滞复合七氟烷吸入在小儿腹股沟 区手术中的应用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关键词】神经阻滞;七氟烷;小儿;腹股沟区手术 儿科手术常因小儿不易配合以及残留恐惧记忆的因素,多采用全身麻醉。我们采用髂腹股沟-髂腹下神经阻滞(ilioinguinal/iliohypogastic nerve block,INB)复合七氟烷吸入麻醉用于小儿腹股沟区手术,并与传统的氯胺酮复合麻醉进行比较,了解二者诱导时间、术毕苏醒时间以及并发症的差异。 1 资料和方法 1.1 病例选择 选取腹股沟区择期手术小儿80例,年龄1~10岁,ASA I级。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40例。试验组为INB复合吸入七氟烷麻醉,对照组为氯胺酮复合麻醉。两组在年龄、体重、患儿疾病、手术时间上差异均无显著性。见表1。 1.2 麻醉方法 A组小儿入室后调节麻醉机氧气流量为4 L/min,面罩密闭吸入

8%七氟烷诱导,小儿睫毛反射消失后将氧流量调至2 L/min,并调节挥发罐刻度为3%。开放静脉,静注阿托品0.02~0.03 mg/kg。0.375%布比卡因+1%利多卡因0.4~0.6 mL/kg以Schulte-Steinberly法[1]于患侧行INB。确认INB起效后开始手术。为保证INB麻醉效果相似且有效,本组所有INB均由同一麻醉科医师完成。术中对照组根据体动或心率比诱导前升高20%时增加七氟醚吸入浓度,术毕停药。B组小儿入室后肌注氯胺酮4~5 mg/kg,待小儿入睡后开放静脉,静注阿托品0.02~0.03 mg/kg、咪达唑仑0.2 mg/kg,切皮前静脉注射氯胺酮1~2 mg/kg、丙泊酚2 mg/kg,并于术中静脉微泵持续输注丙泊酚10~15 mg/(kg·h)及根据体动、心率等追加氯胺酮。术毕停药。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小儿诱导时间(小儿入室给药至入睡)、术毕苏醒时间(手术结束至小儿苏醒时间)、并发症(如呼吸抑制、反流误吸、喉痉挛、支气管痉挛等)。 1.4 统计学处理方法 采用t检验进行组间比较。 2 结果 2.1 两组诱导时间和苏醒时间(min)的比较 A组诱导时间和苏醒时间分别为(0.72±0.06)min和(1.55±0.13)min,明显低于B组的(4.74±0.21)min和(64.17±4.28)min,差异有显著性(P 0.01)。

神经阻滞麻醉流程

神经阻滞麻醉的操作流程(内部资料) 1、术前评估 评估内容重点关注饱胃、困难气道、局麻、神经阻滞、全麻的选择,择期手术应该在术前一天进行评估。 饱胃患者重点评估其局麻药的毒性反应有可能引起意识障碍、恶心、呕吐、返流误吸;困难气道是神经阻滞的适应症之一,但有必要提前准备好气道开放设备;不能因为饱胃和困难气道就使用局麻,而放弃有相对优势的神经阻滞;全麻和神经阻滞的合理复合使用也不失为一种良好搭配。为了评估神经阻滞能否满足手术区域的镇痛和肌松要求,手术医师必须在术前一天用记号笔在患者皮肤上明确的标示出手术切口部位和切口长度,麻醉医师也应该在术前一天用记号笔在患者皮肤上明确的标示出麻醉穿刺点的位置。 对于有以下情况的应该选择除外神经阻滞的其它麻醉方式: ①对于麻醉穿刺点及周围皮肤有皮疹、红肿、感染、溃烂等异常情况的; ②对于患有中枢和周围神经相关疾病,存在相关区域感觉和运动功能障碍的患者,如脊髓灰质炎、脑出血脑梗塞后遗症、外伤引起的运动及感觉神经断裂急诊修复等; ③对于术中或术后早期需要观察相关区域感觉和运动功能恢复情况的患者;如:神经探查、修复术、骨筋膜室综合征等。 2、知情同意书 内容包括麻醉方法的选择、麻醉风险、麻醉方式的优点和一般副作用的详细描述,有可能需要辅助使用镇痛或镇静药,有可能神经阻滞失败而不能进行手术。 3、术前用药 消除患者焦虑,保持情绪稳定而合作,预防局麻药中毒。常用咪达唑仑1-2mg入室后静脉注射。 4、麻醉前准备 ①给予面罩吸氧,连接心电图、脉搏氧饱和度、无创血压、呼末二氧化碳监测; ②手术安全核查表逐个认真核查(手术部位与标识、麻醉穿刺点部位与标示); ③抢救药:阿托品0.1mg/mL、麻黄碱6mg/mL、肾上腺素0.1mg/mL、司可林10mg/mL; ④物品准备:20mL、10mL注射器、穿刺针(22G-25mm等)、消毒棉签、皮肤消毒液、无菌包装一次性治疗巾、纱布;紧急气道开放设备(开口器、牙垫、吸引器、直接喉镜、气管导管、喉罩等)建议常规准备。 ⑤局麻药配伍:1%利多卡因溶液、0.298%罗哌卡因溶液、0.25%布比卡因溶液。配置局麻药时需要注意,玻璃瓶的安瓿先划砂轮再消毒再掰开,推荐使用溶液过滤器抽吸药液,以过滤掉其中的玻璃残渣;西林瓶消毒后再配药。 5、麻醉实施 ①患者体位摆放以患者舒适和麻醉医师操作方便为准; ②无菌纱布+清洁剂清洁麻醉穿刺点及周围皮肤; ③麻醉穿刺点周围的体表标识:可在患者皮肤上用记号笔标注; ④麻醉穿刺前的消毒严格按照无菌原则进行消毒铺巾,消毒范围要足够宽。聚维酮碘消3遍(中间间隔1-2min),穿刺时不要擦掉穿刺部位皮肤表面的聚维酮碘(推荐);碘酒消毒一遍,待干后酒精脱碘2遍。 ⑤有经验的麻醉医师可小心选择“盲穿”;经验不足者可复合使用神经刺激仪和超声引导穿刺(推荐)。 ⑥穿刺注药过程中密切注意患者的主诉和意识情况,有强烈难忍的疼痛或异感主诉,有迅速出现的寒战、瞻望、昏迷、呼之不应等表现均应立即退针停止穿刺给药,迅速救治处理,同时呼叫其他医师求助。(待更新) 2013年6月14日创建者:苏莽

麻醉恢复室神经阻滞手术后的护理要点

麻醉恢复室神经阻滞手术后的护理要点 摘要:本文有33例麻醉恢复室(PACU)神经阻滞患者的护理案例。33例中32 例病人在PACU的疼痛为0-1分,未发生麻醉相关死亡。神经阻滞是一项新的手 术技术,其与一般的外科手术的区别:一是要靠麻醉医生对神经解剖学的理解提 高穿刺成功率;二是要靠护士积极观察患者的穿刺后的止痛效果及相关并发症; 由此护士的配合是神经阻滞成功的关键之一。 [Key word]Genera,Anesthesia;Nerve block;Pain;Anesthesia Recovery Period;The operating room nursing 许多研究发现影响病人满意度和病人最关切的两大问题:围手术期镇痛和恶心呕吐的防 范[1]。周围神经阻滞技术和神经定位技术的改进,阻滞成功率和总体安全性的提高,显著改 善了围手术期疼痛的控制,增加了病人的满意度,改善了外科预后,提高了健康相关的生活 质量[1]。周围神经阻滞的应用缩短了病人滞留麻醉恢复室的时间,加快了病人的周转。 2013年4月-2014年6月,在我院麻醉恢复室(PACU)共护理33例周围神经阻滞手术后 患者,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30例,男19例,女14例。年龄19-75岁,平均47岁。均为周围神经阻滞的手术 后患者。肺叶切除5例,肠癌根治术2例,胃癌根治术1例,疝修补2例,剖腹探查肠粘连 松解1例,腹腔镜探查胆肠内引流1例,髌骨内固定拆除术3例,膝关节置换3例,半月板 成形8例,关节镜下右前交叉韧带重建术1例,髌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2例,膝关节异 物取出1例,左足截肢术1例,动脉造影1例,开腹子宫全切1例。其中股神经阻滞19例,腹横肌平面阻滞9例,股神经联合坐骨神经阻滞1例,肋间神经阻滞2例,椎旁神经阻滞3例。其中患者患有高血压8例,患有糖尿病2例,合并以上两症1例,慢性支气管炎中重度 通气功能障碍2例,低通气呼吸障碍1例。手术后患者入PACU给予吸氧,多功能监护仪监 测心律、心率、血氧饱和度和有创血压。患者在PACU疼痛0-1分,在PACU观察时间30- 165min,所有患者均病情稳定后安全送返病房,未发生麻醉相关死亡。 2 周围神经阻滞的优点和并发症 以上案例对快速周转日间手术麻醉恢复室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神经定位下神经阻滞技 术公认的优势有如下几方面:(1)能够直观地观察到神经、周围组织以及药物的扩散。这 是超声技术最主要的优点[2](2)发现局部解剖变异,有效避免阻滞失败;(3)减少局麻药 用量[3-5],降低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4)改善阻滞效果,使局麻起效更快[5-8],持续时间更长[5-6,9]。(4)减少操作时病人的痛苦,提高病人满意度[7]。 关于超声引导下周围神经阻滞的安全性,目前多集中于超声技术对神经损伤发生率的影响。神经损伤可以由穿刺针直接损伤神经引起,也可由神经内注药造成。研究表明神经内注 药在大多数情况下仅引起神经组织性损伤而非功能性损伤[7],但由于穿刺针直接损伤神经或 局麻药注入后引起的毒性反应以及缺血反应后果严重。局麻药中毒主要是保持气道通畅,保 证呼吸和循环。所有的神经并发症在手术后48小时内发生[1],所以在PACU期间观察这些反应是否发生是非常重要的。 3 PACU期间以股神经阻滞为例护理要点 3.1 股神经阻滞在PACU的护理 18例股神经阻滞患者进入PACU后经统计已骨科病人为主,其中腰硬联合麻醉联合股神 经阻滞2例,全麻联合股神经阻滞12例,单次股神经阻滞5例。 3.1.1首先先介绍股神经阻滞方法先通过B超找到股神经,可以看到股神经的横断面在股 动脉的外侧,髂经膜下方。股动脉很容易鉴别,圆的,不易被压扁,有搏动,低回声,在股 神经的内侧。可以压扁的股静脉在动脉的内侧。用22G的2英寸(5cm)神经刺激穿刺针在 探头远端1-2cm处进针,跟皮肤成45度-60度角。针头进去后先往股神经的外侧。细微的针 头运动引起组织的移位,注射液体引起组织的“水分离”现象是判断针头位置和方向很有用的 指针。确认回抽无血后,缓慢注局麻药,反复回抽,每次5ml,总共20-30ml。同时询问病人

【住院医教学】小儿神经阻滞

【住院医教学】小儿神经阻滞 •第一篇文献是为接受腹股沟疝修补术的患儿在右美静滴镇静下行骶管阻滞,50例患儿在20min内均获得了满意的镇静效果,但5个患儿出现了术中低通气,2个出现了术后低通气,面罩辅助通气后均好转。 •第二篇文献是为接受CT影像学检查的患儿行右美滴鼻镇静,初始剂量为2.5ug/kg,平均起效时间为13.4min,维持时间为90min。60例患儿镇静效果满意,无体动,成像效果好,但1例患儿苏醒时间>2h,1例患儿脉氧低于90%,面罩辅助通气后好转。 •目前右美用于小儿镇静的研究样本量均较小,仍需要大样本研究探讨其安全、有效剂量。 •TAP神经阻滞为腹部手术患儿提供术后镇痛的安全性受到质疑。针对这个问题,这篇文献是对1994例接受TAP神经阻滞术后镇痛的患儿的安全性行多中心研究,研究表明并发症发生率为0.3%,且不需要做处理。只要局麻药的剂量和容量使用适当,TAP神经阻滞为小儿术后镇痛是安全的。 •外周神经置管和连续给药,能够提供安全、有效、持久的术后镇痛,提高患儿耐受性,促进早日康复并进行功能锻炼,缩短住院时间,减少心理伤害。 •下面的例子是一个14个月的患儿,因股骨近端尤文氏肉瘤行髋关节置换,采用超声引导下腰大肌间隙置管连续腰丛神经阻滞,术后镇痛效果满意,未使用阿片类药物,睡眠良好,无恶心、呕吐,家长满意度较高。 •在注射药物30-60s内,若患儿出现血压升高,偶尔伴有心动过速后出现ST段抬高或T波幅度增宽,则表明局麻药入血。 •罗哌卡因和左旋布比卡因在婴儿有较长的达峰时间(2h)和峰值浓度,短小手术可能在达到血浆浓度前离开手术室,突然停止的外部刺激可能会暴露一些代偿性的不良反应,尤其是血流动力学和呼吸方面。 •上图左边是一个小儿区域麻醉安全核查表,由12位小儿麻醉专

神经阻滞操作规范

神经阻滞操作规范 一麻醉科接到手术通知单后 由总住院医师根据手术种类、病人情况和麻醉医师技术水平、业务素质妥善安排手术病人的麻醉;必要时向科主任报告麻醉安排情况。 二术前准备 术前访视患者掌握病情,进行评估,行ASA分级,预测麻醉危险程度。介绍麻醉方案、安全措施及注意事项和麻醉前病人的准备并麻醉前谈话和签字。行术前用药。 三麻醉前准备 1、按照手术间麻醉准备工作常规准备吸引器、麻醉机、呼吸 回路备用、全套气管插管用具. 2、药品:局麻药(略)静脉麻醉药(略)急救药品(略) 3、进行生命体征监测,包括心电图、无创血压和脉搏血氧饱 和度等,开始麻醉记录。 4、建立静脉通路。 5、核查病历 6、查对: A.三方查对患者姓名、住院号、科室、诊断、手术方式及 部位、术前用药及麻醉方法等 B.药品查对:名称、剂量等

C.麻醉机等器械的再次检查。麻醉医生的手部消毒。 四麻醉操作 (一)臂丛神经阻滞 1、锁骨上径路 ①病人体位:仰卧,患肢自然平放在躯干旁,头稍向后仰 并转向对侧(呈45) ②穿刺点定位:锁骨中点上方1cm。 ③操作方法:局部皮肤常规消毒。持内装局麻药带6G或7G 针头的注射器,经穿刺点向后、内、下缓慢进针,寻找 易感;出现异感后,即停止进针固定针头,回抽注射器 无血或气体,则注射局麻药。倘若多次寻找,不见异感, 可找第一肋骨;碰到第一肋骨表面,同样回抽注射器, 无异常发现,即注局麻药。退出针头,轻轻按压注射区。 ④注意事项:避免损伤血管,刺破肺尖;慎用双侧阻滞。 2、肌间沟径路 ①病人体位:头转向对侧,肩贴床面,其他同上。 ②穿刺点定位:显露胸锁乳突肌,其后依次为前斜角肌和中斜 角肌;前中斜角肌之间有一上窄下宽的间隙,即斜角肌间隙 (肌间沟)。该间隙与环状软骨水平线的交点,是为穿刺点。 ③操作方法:局部皮肤常规消毒。持内装局麻药带6G或7G针 头的注射器,垂直皮肤进针,针尖指向对侧足尖推进,刺破 椎前筋膜时有突破感,再稍推进则出现异感,回抽无血或脑

麻醉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超声神经阻滞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麻醉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超声神经阻滞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一、超声神经阻滞技术的重要性 超声神经阻滞技术是一种运用超声技术检测神经和周围组织结构,精确定位并注射局 部麻醉药物的技术。它能够提高神经阻滞的精确程度和安全性,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同 时也能够提高手术患者的术后镇痛效果。在麻醉科临床工作中,大量的手术患者需要接受 各种类型的神经阻滞麻醉,而超声神经阻滞技术的应用可以使麻醉医生在进行神经阻滞操 作时更加精准和安全。对于麻醉科住院医师来说,掌握超声神经阻滞技术是非常重要的技 能之一。 二、超声神经阻滞教学的必要性 鉴于超声神经阻滞技术的重要性,对麻醉科住院医师进行规范化培训超声神经阻滞教 学是十分必要的。超声神经阻滞技术是一项高难度的技术,需要医师具备良好的解剖学基 础和操作技能,因此需要进行系统的培训和教学。规范化的超声神经阻滞教学可以帮助住 院医师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该技术,提高手术操作的准确性和安全性。超声神经阻滞教学也 是麻醉科住院医师继续教育和专业发展的一部分,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可以不断提高医 师的水平和素质。 三、超声神经阻滞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针对超声神经阻滞教学的实践与探索,目前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内容 超声神经阻滞教学的内容应该包括超声影像学基础知识、解剖学知识、超声器械使用 方法、神经阻滞药物的选择和注射技巧等方面的内容。通过系统地教学和培训,让学生能 够全面地掌握超声神经阻滞技术的相关知识和操作技能。 2.教学方法 针对超声神经阻滞教学的方法,可以采用课堂教学、实验操作、模拟操作和临床实践 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通过理论教学和实践操作相结合,可以使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理论知识,在实验室和临床上进行实践操作,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3.教学资源 针对超声神经阻滞教学资源的开发,可以建立专门的教学实验室和临床实践基地,配 备先进的超声影像设备和相关的模拟器材,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和实践条件。还可以邀 请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专家学者予以指导,为学生提供最权威的教学资源。

神经阻滞操作常规

神经阻滞操作常规 (一)颈丛阻滞麻醉术 颈丛(cervical plexus)由第1~4颈神经的前支构成,位于胸锁乳突肌上部的深处,中斜角肌和肩胛提肌起端的前方。颈丛的分支有浅支和深支,主要的浅支有:枕小神经、耳大神经、颈横神经、锁骨上神经和膈神经。支配颈肌的神经多为颈丛的神经分支。 【目的】 用以完成手术或进行疼痛治疗。 【适应证】 适宜于颈部浅表手术。 1.颈部肿瘤。 2.甲状腺和甲状旁腺疾病。 3.颈部淋巴结疾病。 4.甲状舌骨囊肿。 5.先天性畸形。 6.锁骨内侧段骨折内固定术。 7.颈部血管手术,包括颈动脉内膜剥脱术。 8.颈部外伤手术。

9.气管切开术。 【禁忌证】 1.原发性甲亢,特别是病情控制不佳者。 2.颈部巨大肿块且有气管压迫、气管移位、呼吸道难以保持通畅者。 3.颈椎病伴呼吸功能不全者。 4.凝血功能严重异常者。 5.穿刺部位感染者。 6.精神极度紧张不合作者。 7.小儿自控能力差及年龄过大者(>75岁)也不宜选用。 【准备工作】 1.对患者全身状况进行术前评估,以了解器官与系统的功能状态。 2.了解病变与气管的位置关系,重点了解是否有气管压迫、对呼吸有无影响及影响的程度。 3.了解病变与颈部血管的关系,评估术中出血的风险。 4.与患者沟通,交代此种麻醉方法的特点以及需要其配合之处。 5.常规进行麻醉前知情同意书签字,详细交代颈丛麻醉可能发生的并发症。

6.术前常规禁食禁水。 7.麻醉前用药通常包括地西泮镇静类药物、抑制胃酸分泌类药物等,阿托品等抗胆碱药物视情况使用。 8.做好术中改行全身麻醉的药品、物品和麻醉设备的准备。 9.呼吸抑制是颈丛神经阻滞较常发生的并发症,麻醉前应备好辅助通气和人工通气的物品,常规准备麻醉机、加压通气面罩、喉罩、气管插管用具等抢救用品。 【操作方法】 常规连接麻醉监护,包括血压、心率、脉搏氧饱和度和心电图等,开放外周静脉。 1.确定穿刺点 患者去枕平卧,头偏向对侧,双上肢自然平放于身体两侧。麻醉医师站在患侧或头前。嘱患者作抬头运动,显露胸锁乳突肌,确定其后缘与颈外静脉交叉点,向外旁开1cm为C4 穿刺点和颈浅丛进针点;胸锁乳突肌后缘、乳突尖下方1.5cm定为C2 穿刺点;C2与C4连线中点即为C3穿刺点。每点注药3~4ml。分别于上述定点处做好标记,用手按压时,患者会有酸胀感。 2.颈浅丛阻滞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临床实践能力结业考核专科技能操作评分表(麻醉科)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术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临床实践能力结业考核专科技能操作评分表(麻醉科)超声引导下 神经阻滞术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临床实践能力结业考核专科技能操作评分表(麻醉科)——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术 考生姓名:_______ 培训学科:麻醉科考核基地: ________ 培训基地:________ 考核时间:________ 准考证号:________ 评分项目: 得分操作前准备: 1.评估患者基本情况,判断正确得5分。 2.超声机器、选择适合的超声探头以及穿刺物件和药品的 准备,判断正确得5分。 3.根据病人情况及手术部位选择合适的神经阻滞靶点,判 断正确得5分。

操作过程: 1.摆放体位,和病人有效沟通,取得合作,判断正确得5分。 2.操作前可给予适量镇静镇痛药物,判断正确得5分。 3.带无菌手套,判断正确得5分。 4.消毒是否完全、铺巾是否正确,判断正确得5分。 5.超声下目标位置的判断,神经与肌肉及血管等组织结构 的鉴别,判断正确得5分。 6.局部麻醉,判断正确得5分。 7.进针点是否正确,判断正确得5分。 8.超声能否很好地显影针尖位置,判断正确得5分。 9.穿刺手和持超声手能否很好协调,判断正确得5分。 10.先注入少量局麻药或生理盐水后,超声是否显示,判 断正确得5分。 11.放置神经阻滞导管的手法,判断正确得5分。 12.给予适当浓度和容积的局部麻醉药,判断正确得5分。 13.超声下可见神经周围局麻药产生的液性暗区,判断正 确得5分。

被阻滞的神经感觉分布区和/或运动阻滞范围的判断,判断正确得5分。 整理: 整个操作过程表现人文关怀,保护患者隐私,判断正确得5分。 操作规范熟练,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判断正确得5分。 简述超声引导的神经阻滞的方法,判断正确得5分。 操作后处理: 操作后提问,判断正确得5分。 合计:110分 以上评分项目是针对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术的操作流程,考生需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操作,并在操作过程中注意保护患者隐私和表现出人文关怀。操作规范熟练,能够正确判断各个环节,是考核合格的必要条件。

神经刺激仪联合超声引导臂丛神经阻滞在小儿肱骨骨折中的应用

神经刺激仪联合超声引导臂丛神经阻滞在小儿肱骨骨折中的应 用 薛璋明;韩小东 【期刊名称】《海南医学》 【年(卷),期】2022(33)9 【摘要】目的探讨神经刺激仪联合超声引导臂丛神经阻滞在小儿肱骨骨折中的应 用效果,为临床小儿肱骨骨折患者麻醉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9年9月至2021 年4月于西安国际医学中心医院就诊治疗的156例肱骨骨折患儿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三组,每组52例。A组患儿采用神经刺激仪引导臂丛神经阻滞,B组患儿采用超声引导臂丛神经阻滞,C组采用神经刺激仪联合超声引导臂丛神经阻滞。比较三组患者不同时间点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的变化,同时比较三组患 者的神经阻滞完成时间、麻醉起效时间、镇痛维持时间、麻醉效果及术中或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三组患儿不同时间点的MAP和HR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患儿的神经阻滞完成时间和麻醉起效时间分别为 (10.45±2.93)min,(5.38±1.13)min,明显短于A组的(18.37±3.54)min、 (9.13±2.24)min和B组的(12.16±2.87)min、(6.75±1.21)min,镇痛维持时间为(461.78±15.32)min,明显长于A组的(425.29±15.85)min和B组的 (453.63±15.27)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患儿的麻醉优良率为100.00%,明显高于A组的88.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B组的98.0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B组及C组患儿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 9.62%、5.77%、3.8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儿肱骨骨折手术中应用神经刺激仪联合超声引导臂丛神经阻滞,可明显缩短患儿的神经阻滞完成时间和

坐骨神经阻滞麻醉的小知识

坐骨神经阻滞麻醉的小知识 坐骨神经阻滞是局部麻醉之一,将局部麻醉药物注射到坐骨神经旁,让坐骨神经传导功能暂时受到限制,确保在手术过程中不会产生疼痛感。坐骨神经由腰4至骶3前支组成,也是人体内最大、最粗的神经,主要支配小腿和足。在膝关节、足部手术时会应用到坐骨神经阻滞麻醉,效果良好,不会产生疼痛感。 1坐骨神经解剖 坐骨神经来自骶神经丛(L4-S3),神经根出发后在梨状肌前方这一层次形成坐骨神经,位于梨状肌正下方水平,从坐骨大孔从骨盆,在坐骨结节和股骨大转子间下行。在大腿上中2/3,一直走在大腿后方一般到下1/3处,分层了胫神经和腓总神经。股骨大转子的顶点与坐骨结节连线的中点,它与腘窝上极这个点的连线可反映出坐骨神经在大腿后方的行径。臀大肌下坐骨神经体表定位的步骤具体如下:患者在病床上呈侧卧位,由专业医师描绘出股骨大转子的半圆形轮廓,并标记出股骨大转子的中点,用手触摸的方式确定髂后上脊,由该两中点作一条直线,测量并做好标记,在中点处做一条垂直线,下放5cm位置就是臀大肌下坐骨神经在体表的行走位置。在确定腘窝坐骨神经时,患者呈俯卧位,膝盖略微弯曲,在膝盖后方皮肤褶皱上的7-9cm处画出一条连接股二头肌肌腱外侧面和半膜肌肌腱内侧面的直线,这条连接线的中点就是腘窝坐骨神经体表位置。坐骨神经感觉支配的区域包括股后侧皮神经、腓总神经、腓深神经、腓浅神经、腓肠神经、足底外侧神经、足跟神经、足底内侧神经。当完全阻滞股神经及坐骨神经时,基本可以完全阻滞所有下肢感觉神经,因此可以满足下肢手术的需求。 2坐骨神经阻滞麻醉的适应症 (1)坐骨神经阻滞麻醉适用于坐骨神经疼痛、梨状肌受伤后的治疗诊断,在坐骨神经根性疼痛、干性痛方面价值非常突出;(2)如果患者足外侧以及足部第三、第四、第五趾的手术,可以应用坐骨神经阻滞麻醉,如果配合阻滞股神经应用,可让下肢手术顺利开展。

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教学探讨

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教 学探讨 【摘要】 本文探讨了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 教学应用。首先介绍了该操作方法和其优势,然后详细讨论了在规范 化培训中的应用和教学模式的探讨。通过培训效果评估,可以看出超 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在提高医师技能水平和临床实践能力方面具有 明显效果。最后对本文的重点进行总结,并展望未来研究方向,希望 为进一步推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提供参考。本文的研究意义在于深 入探讨了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在教学中的应用和效果,为提高医 师培训质量和教学教育水平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 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教学探讨,教学模式,培训效果评估,研究方向 1. 引言 1.1 背景介绍 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是一种常用的神经阻滞技术,可以在外 周神经阻滞中起到重要作用。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超声引导下 臂丛神经阻滞在临床应用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中,掌握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的操作方法和技术优势,对于提高医师的技术水平和病人的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在当前的医学教学中,对于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的教学探讨还比较欠缺。有必要对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进行深入探讨,为医学教育提供更具体的指导。通过教学模式的探讨和培训效果的评估,可以为医学教育提供更科学的依据,推动医学教育的发展和进步。在这一背景下,本文将重点探讨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教学方法和效果评估,为未来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 1.2 研究目的 研究目的是为了探讨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教学效果和应用情况。通过对操作方法、优势、教学模式和培训效果评估的详细讨论和分析,旨在总结该技术在住院医师培训中的重要作用和实际应用效果,为日后的教学实践提供借鉴和指导。本研究旨在为提高住院医师对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的认识和技能水平,促进其临床实践能力的提升,从而更好地为患者服务,提升医疗质量和医疗水平。通过评估教学效果,探讨适合的教学模式,从而为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提供有益参考,推动医学教育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2. 正文 2.1 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的操作方法

江苏神经阻滞治疗术技术管理规范

印发江苏省神经阻滞治疗术技术管理规范试行的通知 苏卫办医〔2011〕56号 各市卫生局,厅直属有关医院: 为贯彻落实卫生部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规范神经阻滞治疗技术审核和临床应用管理,确保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我厅组织制定了江苏省神经阻滞治疗术技术管理规范试行,作为医疗机构、医务人员神经阻滞治疗术临床应用能力审核、准入和监管的依据.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二〇一一年四月二日 抄送:无锡市医管中心、中大医院、江大附院、省医院协会. 江苏省神经阻滞治疗术技术管理规范试行 为规范神经阻滞治疗技术的临床应用,确保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制定本规范.本规范为技术临床应用能力审核机构对医疗机构申请开展神经阻滞治疗技术进行审核的依据,是医疗机构及其医师开展此项技术的最低要求. 本规范所指的神经阻滞治疗技术是指运用神经阻滞为主的方法治疗疼痛性及非疼痛性病症的技术.是采用化学或物理的方法作用于神经节、根、丛、干和末梢的周围,使其传导功能被暂时或永久地阻断的一种技术. 一、医疗机构基本要求 一医疗机构开展神经阻滞治疗技术应当与其功能、任务相适应. 二二级甲等以上医院,具有卫生行政部门核准登记的麻醉科、疼痛科等诊疗科目,有与开展神经阻滞治疗技术相关的医学影像科、神经内科、骨科等科室及相应设备. 三开展神经阻滞治疗技术的医疗机构设备、设施基本要求: 1、能够满足神经阻滞治疗技术临床工作要求,具有符合实施神经阻滞条件的无菌治疗室或手术室、门诊手术室等.治疗室要有各种相应的监测设备、氧源以及应急救治药品、设

备. 2、配备经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认定的穿刺器械和治疗设备. 3、有医院感染管理系统. 四至少有1名具有3年以上临床麻醉或疼痛诊疗工作经验,并取得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考核合格的执业医师.并配有一定临床工作经验的执业护士. 五拟开展风险高、过程复杂、难度大的特殊类型神经阻滞治疗技术,如:三叉神经半月神经节阻滞术、脑垂体阻滞术、胸腰交感神经阻滞术、腹腔神经丛阻滞术等的医疗机构,在满足以上基本条件的情况下,还应当满足以下要求: 1、二级甲等以上医院,开展临床疼痛诊疗工作2年以上,有疼痛科或麻醉科疼痛亚专业所属开放床位,近3年内累计完成神经阻滞治疗病例≥1000例,技术水平在本地区处于领先地位. 2、具备满足危重病人救治要求的重症监护室. 3、具备卫生行政部门核准登记的可从事神经阻滞治疗技术的诊疗科目疼痛科、麻醉科、神经内科等. 4、具备满足实施神经刺激器,具备超声、X线透视或CT/MRI引导下穿刺、造影等技术的临床辅助科室设备和技术能力. 二、人员基本要求 一实施神经阻滞治疗技术医师 1、取得医师执业证书,执业范围为外科或内科,执业地点为申请医院. 2、有3年以上临床麻醉或疼痛诊疗工作经验的高年资住院医师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 3、经过省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神经阻滞治疗技术培训基地系统培训并考核合格. 4、拟开展以上特殊类型神经阻滞治疗技术医师还应当满足以下要求:

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用于小儿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观察

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用于小儿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观察 摘要】目的观察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用于小儿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拟行上肢手术的患儿80例,随机分为四组,每组20例。四组均用罗哌卡因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容量为1ml/kg。Ⅰ组用0.33%罗哌卡因;Ⅱ组用0.25%罗哌卡因;Ⅲ组用0.2%罗哌卡因;Ⅳ组用0.167%罗哌卡因。臂丛神经阻滞完成后静脉给咪唑安定0.1mg/kg镇静。臂丛神经阻滞15min后开始手术。观察指标:基础麻醉后监测HR、SpO2,记录臂丛神经阻滞后10min患儿HR基础值、手术后0、5、10、15和30min时患儿HR及有无体动等情况。结果前三组患儿HR在各相同时点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0.2%罗哌卡因、0.25%罗哌卡因和0.33%罗哌卡因(1ml/kg)均可以安全的用于婴幼儿臂丛神经阻滞,为临床安全适宜有效浓度;而0.167%罗哌卡因浓度偏低,不宜用于婴幼儿臂丛神经阻滞。 【关键词】罗哌卡因小儿臂丛神经阻滞 近年来,罗哌卡因是一种新型长效酰胺类局麻药,同布比卡因相比具有心血管毒性小的特点,其神经毒性和心脏毒性较小,安全性高,同时具有低浓度下感觉和运动阻滞分离等特点[1]。罗哌卡因越来越多地用于小儿局部麻醉[2]。本研究将不同浓度的罗哌卡因用于小儿臂丛神经阻滞,探讨并评价其术中麻醉效果和安全性,从中找出罗哌卡因的适宜有效浓度,以供临床借鉴。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0年10月至2012年10月在我院急诊或择期行前臂、腕部、掌部手术的婴幼患儿80例,年龄8月~6岁,体重8~26kg,ASAⅠ或Ⅱ级。随机分为四组,每组20例。入选患儿排除标准:对药物过敏、先天性神经肌肉疾病、过度肥胖、电解质异常。 1.2麻醉方法患儿术前4~6h禁饮食,入手术室后肌肉注射氯胺酮6mg/kg、东莨菪碱8μg/kg,待入睡后立即建立静脉通道。监测BP、HR、RR、SpO2、ECG。鼻导管或面罩给氧。四组均用罗哌卡因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容量为1ml/kg。Ⅰ组用0.33%罗哌卡因;Ⅱ组用0.25%罗哌卡因;Ⅲ组用0.2%罗哌卡因;Ⅳ组用0.167%罗哌卡因。臂丛神经阻滞完成后静脉给咪唑安定0.1mg/kg镇静。臂丛神经阻滞15min 后开始手术。术中根据患儿HR增快及体动等情况间断静脉推注氯胺酮1mg/kg。 1.3观察指标基础麻醉后监测HR、SpO2,记录臂丛神经阻滞后10min患儿HR 基础值、手术后0、5、10、15和30min时患儿HR及有无体动等情况。评估并记录麻醉效果评级,Ⅰ级:患儿无明显心血管及交感神经兴奋症状,表现为HR与基础值相比增快<15次/分,并对手术操作无反应;Ⅱ级:有轻度心血管及交感神经兴奋症状,表现为HR与基础值相比增快15~30次/分、轻微体动等,但不影响手术操作;Ⅲ级:有明显心血管及交感神经兴奋症状,表现为HR与基础值相比增快>30次/分,或体动明显,影响手术操作,需追加剂量或合用其他药物方能继续手术,如评级为Ⅲ级时则间断静脉推注氯胺酮1mg/kg维持,并记录追加氯胺酮次数。 1.4统计分析计量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用Fisher精确检验法,计量资料组内均数比较用配对t检验,组间均数比较用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采用SPSS11.5统计学软件包处理。 2 结果 患儿的性别、年龄、体重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四组患儿HR基础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前三组患儿HR在各相同时点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手术后各个时点,Ⅳ组患儿HR显著快于前三组患儿HR。前三组患儿手术后15和30min的

神经阻滞记录

腰棘间隙+“十”字阻滞术记录(第 1 次)为减轻患者腰痛症状,在患者签字同意后,予行腰棘间隙 +“十”字阻滞,改善腰局部微循环,消炎止痛,每天 1 次,一疗程12 次。 患者在操作室,右侧卧位,择L3/4 、L4/5 、L5/S1 椎间隙为穿刺点,常规消毒铺巾,用0.5%利多卡因作局麻,用穿刺针垂直皮肤刺入至黄韧带,注入1ml0.5 %利多卡因,拔针至棘间韧 带,注入0.5%利多卡因作1ml拔针至皮下、棘上韧带,注入0.5%利多卡因作1ml。依此法 阻滞其余两个椎间隙。以L4/5 为中心,用0.5%利多卡因20ml 向上、向下、向头端、向尾端作“十”字阻滞,术程顺利,患者无诉特殊不适,休息20分钟后步行返回病房。操作者:张志海医师。 颈棘间隙+“十”字阻滞术记录患者在操作室,右侧卧位,择C4/5、C5/6、C6/7 椎间隙为穿刺点,常规消毒铺巾, 用0.5%利多卡因作局麻,用穿刺针垂直皮肤刺入至黄韧带,注入1ml0.5%利多卡因,拔针 至棘间韧带,注入0.5%利多卡因作1ml 拔针至皮下、棘上韧带,注入0.5%利多卡因作1ml。依此法阻滞其余两个椎间隙。以C5/6 为中心,用0.5%利多卡因20ml 向上、向下、向头端、向尾端作“十”字阻滞,术程顺利,患者无诉特殊不适,休息20 分钟后步行返回病房。操 作者:张志海医师。 以下为含甲基20mg 的 患者在操作室,右侧卧位,择L3/4、L4/5、L5/S1 椎间隙为穿刺点,常规消毒铺巾,用0.5% 利多卡因作局麻,用穿刺针垂直皮肤刺入至黄韧带,注入1ml(0.5 %利多卡因9ml+甲基20mg)的混合液,拔针至棘间韧带,注入混合液1ml拔针至皮下、棘上韧带,注入混合液1ml。依此法阻滞其余两个椎间隙。以L4/5 为中心,用0.5%利多卡因20ml 向上、向下、向头端、向尾端作“十”字阻滞,术程顺利,患者无诉特殊不适,休息20 分钟后步行返回病房。操 作者:张志海医师。 含甲泼尼龙 患者在操作室,右侧卧位,择L3/4、L4/5、L5/S1 椎间隙为穿刺点,常规消毒铺巾,用0.5% 利多卡因作局麻,用穿刺针垂直皮肤刺入至黄韧带,注入1ml(0.5 %利多卡因9ml+甲泼尼龙 20mg)的混合液,拔针至棘间韧带,注入0.5%利多卡因作1ml拔针至皮下、棘上韧带,注 入0.5%利多卡因作1ml。依此法阻滞其余两个椎间隙。以L4/5为中心,用0.5%利多卡因 20ml 向上、向下、向头端、向尾端作“十”字阻滞,术程顺利,患者无诉特殊不适,休息 20 分钟后步行返回病房。操作者:张志海医师。 颈棘间隙+“十”字阻滞术记录 患者在操作室,右侧卧位,择C4/5、C5/6、C6/7 椎间隙为穿刺点,常规消毒铺巾,用0.5% 利多卡因作局麻,用穿刺针垂直皮肤刺入至黄韧带,注入1ml(0.5 %利多卡因9ml+甲泼尼龙 20mg)的混合液,拔针至棘间韧带,注入0.5%利多卡因作1ml拔针至皮下、棘上韧带,注 入0.5%利多卡因作1ml。依此法阻滞其余两个椎间隙。以C5/6为中心,用0.5%利多卡因 20ml 向上、向下、向头端、向尾端作“十”字阻滞,术程顺利,患者无诉特殊不适,休息 20 分钟后步行返回病房。操作者:张志海医师。 胸椎间隙+“十”字阻滞术记录 患者在操作室,右侧卧位,择T4/5 、T5/6、T6/7 椎间隙为穿刺点,常规消毒铺巾,用0.5% 利多卡因作局麻,用穿刺针垂直皮肤刺入至黄韧带,注入1ml(0.5 %利多卡因9ml+甲泼尼龙 20mg)的混合液,拔针至棘间韧带,注入0.5%利多卡因作1ml拔针至皮下、棘上韧带,注 入0.5%利多卡因作1ml。依此法阻滞其余两个椎间隙。以T5/6为中心,用0.5%利多卡因 20ml 向上、向下、向头端、向尾端作“十”字阻滞,术程顺利,患者无诉特殊不适,休息 20 分钟后步行返回病房。操作者:张志海医师。

神经阻滞记录1

腰棘间隙+“十”字阻滞术记录(第1次) 为减轻患者腰痛症状,在患者签字同意后,予行腰棘间隙+“十”字阻滞,改善腰局部微循环,消炎止痛,每天1次,一疗程12次。 患者在操作室,右侧卧位,择L3/4、L4/5、L5/S1椎间隙为穿刺点,常规消毒铺巾,用0.5%利多卡因作局麻,用穿刺针垂直皮肤刺入至黄韧带,注入1ml0.5%利多卡因,拔针至棘间韧带,注入0.5%利多卡因作1ml拔针至皮下、棘上韧带,注入0.5%利多卡因作1ml。依此法阻滞其余两个椎间隙。以L4/5为中心,用0.5%利多卡因20ml向上、向下、向头端、向尾端作“十”字阻滞,术程顺利,患者无诉特殊不适,休息20分钟后步行返回病房。操作者:张志海医师。 颈棘间隙+“十”字阻滞术记录 患者在操作室,右侧卧位,择C4/5、C5/6、C6/7椎间隙为穿刺点,常规消毒铺巾,用0.5%利多卡因作局麻,用穿刺针垂直皮肤刺入至黄韧带,注入1ml0.5%利多卡因,拔针至棘间韧带,注入0.5%利多卡因作1ml拔针至皮下、棘上韧带,注入0.5%利多卡因作1ml。依此法阻滞其余两个椎间隙。以C5/6为中心,用0.5%利多卡因20ml向上、向下、向头端、向尾端作“十”字阻滞,术程顺利,患者无诉特殊不适,休息20分钟后步行返回病房。操作者:张志海医师。 以下为含甲基20mg的 患者在操作室,右侧卧位,择L3/4、L4/5、L5/S1椎间隙为穿刺点,常规消毒铺巾,用0.5%利多卡因作局麻,用穿刺针垂直皮肤刺入至黄韧带,注入1ml(0.5%利多卡因9ml+甲基20mg)的混合液,拔针至棘间韧带,注入混合液1ml拔针至皮下、棘上韧带,注入混合液1ml。依此法阻滞其余两个椎间隙。以L4/5为中心,用0.5%利多卡因20ml向上、向下、向头端、向尾端作“十”字阻滞,术程顺利,患者无诉特殊不适,休息20分钟后步行返回病房。操作者:张志海医师。 含甲泼尼龙 患者在操作室,右侧卧位,择L3/4、L4/5、L5/S1椎间隙为穿刺点,常规消毒铺巾,用0.5%利多卡因作局麻,用穿刺针垂直皮肤刺入至黄韧带,注入1ml(0.5%利多卡因9ml+甲泼尼龙20mg)的混合液,拔针至棘间韧带,注入0.5%利多卡因作1ml拔针至皮下、棘上韧带,注入0.5%利多卡因作1ml。依此法阻滞其余两个椎间隙。以L4/5为中心,用0.5%利多卡因20ml向上、向下、向头端、向尾端作“十”字阻滞,术程顺利,患者无诉特殊不适,休息20分钟后步行返回病房。操作者:张志海医师。 颈棘间隙+“十”字阻滞术记录 患者在操作室,右侧卧位,择C4/5、C5/6、C6/7椎间隙为穿刺点,常规消毒铺巾,用0.5%利多卡因作局麻,用穿刺针垂直皮肤刺入至黄韧带,注入1ml(0.5%利多卡因9ml+甲泼尼龙20mg)的混合液,拔针至棘间韧带,注入0.5%利多卡因作1ml拔针至皮下、棘上韧带,注入0.5%利多卡因作1ml。依此法阻滞其余两个椎间隙。以C5/6为中心,用0.5%利多卡因20ml向上、向下、向头端、向尾端作“十”字阻滞,术程顺利,患者无诉特殊不适,休息20分钟后步行返回病房。操作者:张志海医师。 胸椎间隙+“十”字阻滞术记录

神经阻滞及注射疗法

第七章神经阻滞及注射疗法 第一节概述 2008-10-23 【字体:大中小】【打印】 疼痛是一种由急性组织损伤或潜在组织损伤引起的或以这些损伤来描述的不愉快的感觉及情感体验。疼痛治疗的方法很多,包括药物治疗、脊髓刺激及心理治疗、手术治疗、神经阻滞疗法和注射治疗。神经阻滞术又称为神经阻滞疗法,它是在痛症患者的脑、脊神经的节、根、干、丛或末梢等处的神经内或神经附近注入化学药物或以物理方法阻滞神经传导功能,切断“疼痛——肌肉痉挛——缺血——疼痛”的恶性循环,以达到止痛、治痛治疗目的手段。注射疗法是指在诊断明确的前提下,将合理组合的治疗药液注射到炎症灶的局部区域,通过直达局部的、相对高浓度的少量药物,取得控制甚或消除局部病灶效果的注射方法。 自大约200年前劳动人民发现古柯叶汁有伤口止痛作用,到1936年Rovenstin首次利用神经阻滞术治疗痛症,神经阻滞疗法经历了局部麻醉药的发现、发展,注射器的发明使用及神经解剖、生理学的现代研究,特别是在近20~30年,神经阻滞疗法更是以其独特的手法、戏剧性的疗效促成了一个临床医学专业学科——疼痛(诊疗)科的新生与成长。 神经阻滞疗法既不同于神经阻滞麻醉,又不同于俗称的“封闭”。神经阻滞麻醉要求所阻滞神经辖区手术操作时必须无痛,肌肉松弛,亦即大多数情况下要求同时达到感觉神经、运动神经和交感神经的完善阻滞。所用药液绝大多数为单纯的局部麻醉药,且局麻药的浓度远高于神经阻滞疗法所使用的浓度。而神经阻滞疗法使用的局麻药仅需较低的浓度,多不影响运动神经功能。注射的药液除局麻药外,多伍用抗炎、营养神经或活血化瘀药;以及毁损神经组织的药物,如乙醇、酚甘油、多柔比星等。 神经阻滞疗法和注射疗法通过阻滞痛觉冲动的神经传导通路和交感神经的反射性反应,改善局部血供,清除炎性致痛物质以消除炎症,调理引起疼痛的局部环境,达到止痛、治痛的目的。 神经阻滞疗法和注射疗法,具有应用及时便捷,镇痛效果确切,阻滞范围随意可控,阻滞时效相对可调,阻滞操作可重复性强等特点。 作为一种介于有创手术疗法与无创药物疗法之间的一种治疗方法,神经阻滞疗法和注射疗法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全身药物治疗常见的副作用和手术疗法常出现并发症且不易为患者接受的缺点,成为现代疼痛治疗中的一个重要手段。随着医学基础研究的深入,机械电子技术的发展,药物研究开发成果的不断涌现及对疼痛机制的更新认识,神经阻滞疗法和注射疗法在现代疼痛治疗中一定会有长足的进步。 第二节神经阻滞疗法分类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