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疼痛的神经阻滞及注射疗法

疼痛的神经阻滞及注射疗法

疼痛的神经阻滞及注射疗法

第一部分概述

一、门诊治疗的种类:疼痛和非疼痛

二、以神经阻滞和关节腔注射为基础

三、治疗风险评估:高龄病人多,合并症多

四、影像学支持

五、门诊治疗的无菌原则

六、生命体征监测和急救药品和设备的配备

第二部分门诊局部疼痛注射治疗

一、局部疼痛的概念和常见部位

1.痛点

是组织损伤的部位,伴有局部组织撕裂、出血和无菌性炎症。

(1) 皮肤痛点

(2) 肌肉痛点

(3) 骨膜和软骨膜痛点

(4) 腱鞘炎痛点

(5) 肌腱-骨附着点痛点

2.扳机点

肌肉、筋膜或结缔组织内最为敏感的病灶,可有硬节,往往是无菌性炎症的聚集地。触诊该点可诱发牵涉痛或疼痛向周围扩散。扳机点内注射盐水或局麻药有效。

三叉神经痛面部扳机点可诱发其它分支的闪电样疼痛,有半月神经节或中枢内信号的短路有关。

3. 各个部位常见痛点位置

部位痛点区域

头面部颞部、前额、枕部、顶部

颞颌关节

三叉神经痛的面部扳机点

肩关节周围喙突、冈上和冈下、肩胛内缘、肩峰、肩锁关节

上肢肱骨外上髁、肱骨内上髁、肱骨粗隆、尺骨鹰嘴、桡骨茎突

指曲肌腱鞘

胸背部胸锁关节、胸肋关节、肋横突关节、肋骨、肋软骨、剑突

肋间肌

脊柱棘上韧带、棘间韧带、关节突关节

相关肌肉

髋部股骨大转子、髂嵴、梨状肌、腹股沟、骶髂关节

下肢膝关节周围痛点

腓骨小头、胫骨前肌

内踝、外踝、足底、足跟、足跖

二、常见局部疼痛注射治疗

(一)足跟痛

是指跟骨跖侧长期慢性劳损引起的跟部疼痛,多见于40岁以上肥胖者。

相关解剖

足底腱膜和足长韧带起自跟骨,许多足肌如踇展肌、小趾展肌、趾短

展肌及足底方肌均自跟骨结节起始。上述诸肌、韧带、腱膜的劳损、

挛缩或炎症均可刺激跟骨结节发生骨质增生,形成骨刺。

注射方法

最常见原因是足底腱膜和足底长韧带的劳损炎症。因此其治疗主要在

2个组织层次上实施。

(1)体位:患者取俯卧位,踝下垫枕。

(2)穿刺点:跟骨结节前缘中份(足底腱膜的起点偏内侧,而足底长韧带的起点偏外侧)。

(3)经穿刺点用带5号针头的注射器快速经皮直达跟骨结节前缘,稍退针,回抽无血,注入药液3-5ml,再退针至皮下,稍向内侧进针至足底腱膜处,回抽无血,再注入药液3-5ml。

配方:0.5-1%利多卡因+适量曲安奈德。每周1次,3-4次为一疗程。

(二)肩关节周围痛点

相关解剖

肩关节周围有很多的韧带、肌肉和肌腱附着点,主要有:斜方肌、三角肌、大圆肌,冈上肌、冈下肌、小圆肌、肱二头肌长头和短头,骨性压痛点有喙突、肩峰、肱骨粗隆、肱骨大小结节、肩锁关节。

体位:根据疼痛部位采取不同体位,如坐位或平卧位。

注射:压痛之肌肉内、韧带周围、腱鞘内,每点注药2-3ml,配方为0.5-1%利多卡因+适量曲安奈德。穿刺谨防刺入胸膜顶或胸膜腔。

(三)膝关节周围疼痛

相关解剖

膝关节周围具有很多的韧带、肌肉和肌腱附着点,主要有:侧副韧带、髌韧带、腘肌、股二头肌肌腱、腓肠肌肌腱、趾长伸肌、腓骨头前韧带、骨间膜等。

注射方法

(1)体位:根据疼痛部位采取不同体位,如坐位、平卧位或俯卧位。

(2)注射:肌肉内、韧带周围、腱鞘内。

配方:0.5-1%利多卡因+适量曲安奈德。每周1次,3-4次为一疗程。

(四)桡骨茎突腱鞘炎

相关解剖

桡骨茎突部的骨沟上有韧带覆盖,形成纤维性骨管,内有拇长展肌腱和指短伸肌腱通过,肌腱出此管后折成一定角度分别止于拇指和第一掌骨,当拇指及腕活动时,折角增大。反复摩擦产生炎症,肌腱充血水肿、纤维管壁增厚。

腱鞘内注射:1%利多卡因2ml+曲安奈德2mg。

(五)肱骨外上髁炎

相关解剖

前臂伸肌总腱和旋后肌肌腱附着于肱骨外上髁,反复伸腕和旋后前臂可造成肌腱的劳损、撕裂和疤痕形成。用力握物、拧毛巾、翻炒瓢时疼痛加重,伴有局部肿胀和压痛。

注射方法

曲肘,在肱骨外上髁伸肌腱鞘内和周围注射0.5-1%利多卡因++适量曲安奈德5ml,每周1次,3-4次为一疗程。

(六)肱骨内上髁炎

相关解剖

前臂曲肌总腱和旋前肌肌腱附着于肱骨内上髁,反复用力曲腕和旋前前臂可造成肌腱的劳损、撕裂和疤痕形成。曲腕时疼痛加重,伴有局部肿胀和压痛。

注射方法

伸肘外旋前臂,在肱骨内上髁曲肌腱鞘内和周围注射0.5-1%利多卡因+适量曲安奈德5ml,每周1次,3-4次为一疗程。

(七)腕管综合征

相关解剖

腕管是由腕骨和腕横韧带构成的骨性纤维管,内有正中神经、八条屈指肌腱和拇长屈肌腱共10条结构通过。拇长屈肌腱和指深屈肌腱彼此并列,正中神经与指浅屈肌腱彼此并列。指浅屈肌腱进入腕管时,3、4指腱位于2、5指腱之前。由于腕横韧带滑膜炎症、肌腱和腱鞘炎症

或腕骨关节炎等病变,使腕管内压力增高,引起正中神经受压、缺血而造成正中神经功能障碍。

注射方法

以掌根部、桡侧曲腕长肌内侧缘为穿刺点,针尖斜向远侧30°角进针,刺穿腕横韧带有突破感,注射0.5-1%利多卡因+适量曲安奈德5ml,每周1次,3-4次为一疗程。

(八)肘管注射

相关解剖

弓状韧带起于肱骨内侧髁,止于尺侧腕屈肌腱膜和尺骨鹰嘴尖,形成一个骨纤维管,内有尺神经通过。弓状韧带长为(13.3±3.6)mm,宽为(8.4±1.9)mm, 当肘关节屈曲时弓状韧带呈紧张状态而肘关节伸直时弓状韧带呈松弛状态。肘管是肘部的一个骨纤维管道,管道中有尺神经通过。任何原因造成肘管容积的减小,均可引起尺神经在肘管内受压或牵伸,从而引起手部肌肉萎缩无力及手尺侧麻木、疼痛,即肘管综合症。常见的病因为肘关节反复屈伸活动、肘外伤后畸形、先天性畸形、骨关节炎、结核、类风湿性关节炎等。

注射方法

仰卧,曲肘抬上臂,确定尺神经沟。在尺神经沟处穿刺,针尖斜向前臂刺入肘管,注射0.5%利多卡因5ml+曲安奈德5mg。

(九)踝管注射

相关解剖

屈肌支持带又称分裂韧带,为深筋膜增厚所形成。它与内踝、跟骨内侧面之间共同构成踝管。支持带向深部发出纤维隔,将踝管分隔成4个骨性纤维性管。其内容纳的结构由前向后以次为:胫骨后肌腱、趾

长屈肌腱、胫内动、静脉及胫神经、踇长屈肌腱。足部活动量突然增加,或踝关节内侧反复扭伤,使踝管内肌腱产生摩擦而形成腱鞘炎,腱鞘肿胀、肥厚,跖管内容积增大,致踝管相对狭窄,由于管内压力增高,产生足底内、外侧神经受压症状。分裂韧带退变增厚,踝管内跟骨骨刺形成及骨折等,均可导致踝管狭窄,出现神经、血管受压症状与体征。本症的初期症状是站立或行走过久时,内踝后部疼痛不适,休息后即可缓解。随着病情的加重,上述症状反复出现,发作时间逐渐延长,病人有跟骨内侧与足底麻木或蚁行感,严重者可出现足趾皮肤干燥、发亮,汗毛脱落与足部肌肉萎缩等。

注射方法

患者取仰卧位,大腿外旋,膝关节屈曲,膝外侧垫枕。确定内踝、胫骨下端、跟骨、跟腱体表标志。选用5号细针,于踝管后上方垂直进针,回抽无血,无异感,注入药液5ml,然后将针尖移动到管外,做四周软组织浸润。进针深度约2-3cm,注入药液3-5ml。

第三部分门诊关节腔注射治疗

(一)膝关节腔注射

相关解剖

膝关节由股骨远端、胫骨近端和髌骨构成。其中髌骨和股骨滑车组成髌股关节,股骨内、外髁与胫骨内、外髁分别组成内、外侧胫股关节。在关节分类上,膝关节是滑膜关节。半月板是关节内唯一没有滑膜覆盖的组织,其冠状断面呈三角形。半月板各有内、外侧两个。内侧半月板呈半月形,其前角小而薄,后角则厚而重。外侧半月板为一2/3环行,其前后角相当。在膝关节中心,股骨内外髁与胫骨之间的前、后交叉韧带是维持膝关节稳定的最重要和最坚强的韧带结构。膝关节的内侧、外侧分别有内侧副韧带和外侧副韧带。脂肪垫是一团局限于髌骨下方、髌韧带后方、胫骨平台前部之间的脂肪组织,起到营养髌韧带和局部缓冲等多种作用。

膝关节滑膜腔是人体内最大的滑膜腔,当关节由于疾病病理改变时,常出现关节积液。

注射方法

坐位、屈膝45°-75°,确定髌骨下外、内侧缘凹陷处,消毒铺巾,局麻下用穿刺针于凹陷处刺入2-3cm,抽吸无血,注气无阻力,共注入0.26%利多卡因10ml+曲安奈德10mg。

注意事项

正确的体位;熟悉膝关节解剖关系;操作时严格遵守无菌原则;进入关节后,注射时应无阻力感或阻力很小时才注药;注射后保持注射部位干燥48小时。

适应症

退行性膝关节炎;膝关节滑膜疾病;髌尖脂肪垫损伤;髌骨软化症。

(二)踝关节腔注射

相关解剖

踝关节由胫骨下端、腓骨下端和距骨三部分组成,为滑膜关节。

注射方法

(1)前外侧穿刺:患足取轻度下垂及内收位,在外踝前方,趾伸肌腱与外踝间,斜向内后方穿刺。

(2)前内侧穿刺;患足取轻度下垂及外翻位,于内踝前方,高于内踝尖端约1横指处紧贴胫骨前肌腱内侧与内踝之间,斜向外后方进针。

(3)后外侧穿刺:踝关节轻度背屈,紧贴外踝后侧,在高于外踝尖端2横指处,斜向前内方穿刺。

注入0.26%利多卡因5ml+曲安奈德5mg。

适应症

退行性踝关节炎;踝关节滑囊炎;踝关节扭伤。

(三)肩峰下滑囊注射

相关解剖

肩峰下滑囊又称三角肌下滑囊,是全身最大的滑囊之一,位于肩峰,喙肩韧带和三角肌深面筋膜的下方,肩袖和肱骨大结节的上方。

注射方法

确定肩峰和肱骨大结节之间的凹陷,局麻下穿刺,进针方向斜上15-20°左右,深度2-3cm,抽吸无血,注射阻力小,注射0.26%利多卡因10ml+曲安奈德10mg。

适应症

肩峰下滑囊炎;肩关节周围炎;肩峰撞击综合征;肩袖损伤。(四)肩关节腔注射

相关解剖

由肱骨头和肩胛骨的关节盂组成,周围有肌肉与肌腱(肩袖)、关节囊等。其中稳定肩关节的主要是关节盂、肩袖和股二头肌腱长头腱,也是最容易损伤的结构。

肩袖由冈上肌,冈下肌,肩胛下肌和小圆肌这四块肌肉的肌腱构成,这些肌肉包绕肱骨头,起着上提和旋转肩关节的作用。

注射方法

由关节的前方、喙突的下外0.5cm (三角肌前缘处)垂直向后穿刺,注射0.26%利多卡因10ml+曲安奈德10mg。

适应症

肩峰撞击综合症;肩关节滑囊炎;退行性或风湿性肩关节炎;肩关节周围炎;肩袖肌腱炎或损伤。

(五)胸锁关节腔注射

相关解剖

由胸骨的锁切迹与锁骨的胸骨端构成。其关节囊坚韧,并有韧带加强,囊内有关节盘,将关节分为内下和外上两个腔。此关节可使锁骨外侧端小幅度地向上、下、前、后运动以及旋转和环转运动。

注射方法

患者肩下垫枕,头转向健侧。左手中指和食指分别压于胸锁乳突肌锁骨端外侧和锁骨胸骨头下方,右手持注射器于两指间连线中点,分别向外上和内下穿刺入上下关节腔,各注入消炎镇痛液2ml,并在关节

周围注入3ml。

适应症

胸锁关节损伤;胸锁关节炎。

(六)肩锁关节腔注射

相关解剖

由肩胛骨肩峰关节面与锁骨肩峰端关节面构成,属平面关节,可做各方向的微动运动。关节囊较松弛,附着于关节面的周缘。由肩锁韧带和喙锁韧带加固。

注射方法

在肩峰和锁骨肩峰端之间垂直进针,分别于关节囊内外注入消炎镇痛液3-5ml。

适应症

肩锁关节损伤;肩锁关节炎。

(七)胸肋关节腔注射

相关解剖

7对肋软骨与胸骨构成胸肋关节。由于肋软骨有弹性,支持形变,从而保证胸阔容积的改变。

注射方法

确定病变之胸肋关节,左手中指和食指分别压于肋软骨内侧端两旁,右手持注射器从两指间垂直刺入,分别于关节囊内外注入消炎镇痛液3-5ml。

适应症

胸肋关节损伤;胸肋关节炎;肋软骨炎。

(八)髋关节腔注射

相关解剖

骨骼组成:髋臼、髋臼盂缘、股骨头、股骨颈。

周围韧带:髂股韧带、耻股韧带、坐股韧带、轮匝带、股骨头韧带。

注射方法

患者取仰卧位,患侧下肢伸直和外旋位,于股动脉外侧二横指和腹股沟韧带下二横指为进针点。用长穿针垂直刺入,突破关节囊后进入关节腔,注射0.26%利多卡因10-20ml+曲安奈德10mg。

适应症

退行性髋关节炎;风湿性髋关节炎;急性髋关节滑囊炎。

(九)骶髂关节腔注射

相关解剖

骶髂关节属于滑膜关节,也是滑动关节。关节面覆以软骨,有滑膜、关节间隙、滑液。该关节由骶骨和髂骨的耳状面构成,关节间隙非常窄。关节面表面有很多凸起与凹陷,使两个关节面密切相嵌,加以强有力的韧带,使关节有很大的稳定性。周围相关的韧带,包括前面的骶髂前韧带和后面的骶髂骨间韧带、骶髂后韧带、骶结节韧带和骶棘韧带等。

注射方法

患者取平卧位,髋下垫枕,确定髂后上嵴,局麻下在其下方用7号长穿针以一定角度向前、上、外穿刺,进入骶髂关节囊有突破感,注液无阻力,注射0.26%利多卡因20ml+曲安奈德10mg。

注意事项

骶髂关节的倾斜角变异很大,最好在影响引导下进行,若盲穿,则需

要不断调整进针方向,直到穿刺针进入关节囊,并注气阻力消失,进针深度约5-6cm。

适应症

各种原因导致的骶髂关节炎。

(十)颞颌关节腔注射

相关解剖

由颞骨的下颌关节窝、关节结节、下颌骨髁突及两者之间的关节盘、关节囊及韧带组成。关节盘把关节囊分为上下两个腔。周围有颞下颌韧带、蝶下颌韧带和茎突下颌韧带,悬吊下颌,限制下颌过度运动。

注射方法

令患者张闭口,扪清髁状突的前后缘和关节面的最高点。用5号细针头在髁状突的前方刺入皮肤后,使针向上、向后、向中线刺入约0.5-1cm,进入上关节腔;在关节面最高点垂直刺入0.5-0.8cm,进入下关节腔,各注入1%的利多卡因1-2ml+曲安奈德1-2mg。

适应症

颞颌关节炎;颞颌关节损伤;颞颌关节功能紊乱。

(十一)肘关节腔注射

相关解剖

由肱尺、肱桡和桡尺近侧三组关节包于一个关节囊内构成,为复关节。肱骨滑车与尺骨半月切迹构成肱尺关节(滑车关节);肱骨小头与桡骨头凹构成肱桡关节;桡骨头环状关节面与尺骨的桡骨切迹构成桡尺近侧关节。关节囊附着于各关节面附近的骨面上,肱骨内、外上髁均位于囊外。关节囊前后松弛薄弱,两侧紧张增厚形成侧副韧带。

注射方法

后方法:肘关节屈曲90度,从肘关节外侧触及肱骨外上髁和鹰嘴间的关节间隙在此进针;外侧法:从肱骨外上髁后方触及桡骨头关节间隙在此进针。注入0.26%利多卡因5ml+曲安奈德5mg。

适应症

各种原因所致肘关节炎;肘关节损伤。

第四部分门诊神经阻滞治疗

(一)颈椎椎旁注射(侧入路法)

1. C2椎旁注射(侧入路法)

定位乳突下一横指或下颌角平齐处,胸锁乳突肌后缘为颈2横突后结节。

穿刺垂直进针触及颈2横突后结节。

注药回抽无血无脑脊液后,注入0.26%利多卡因5ml+曲安奈德5mg;拔针1cm,针尖向后滑过横突后结节再刺入

1.5cm,回抽无血无脑脊液后注入0.26%利多卡因5ml+曲安奈德5mg,以阻滞后支。

适应症:颈源性头痛;头部带状疱疹神经痛。

2. C5椎旁注射(侧入路法)

定位胸锁乳突肌后缘与颈横纹交界处为颈4,再往下1.5cm为颈5;或颈6上一节为颈5。在胸锁乳突肌后缘触及颈5横突后结节。

穿刺垂直进针触及颈5横突后结节。

注药回抽无血无脑脊液后,注入0.26%利多卡因5ml+曲安奈德5mg;拔针1cm,针尖向后滑过横突后结节再刺入

1.5cm,回抽无血无脑脊液后注入0.26%利多卡因5ml+曲安奈德5mg,以阻滞后支,或浸润斜方肌间隙。

适应症:颈源性肩背及上肢痛;肩关节周围炎;肩背或上肢带状

疱疹神经痛。

3. 颈椎椎旁注射(后入路法)

棘突旁开3cm,8-10cm5号长穿针垂直刺入直至抵住椎板外侧。将针退至皮下,针尖稍向外进针,进针深度超过垂直

1cm。玻璃注射器注气无阻力即到椎旁,注入0.26%利多卡因5-7ml+曲安奈德5mg。

(二)腰椎侧间隙注射(小关节内侧缘法)

棘突旁开0.8-1.0cm,8-10cm5号长穿针垂直刺入,针尖稍向外侧直至抵住关节突。退针少许,针尖稍向内滑过小关节内侧缘,进针过程中玻璃注射器始终保持正压。玻璃注射器注气阻力突然减小,则提示针尖进入硬膜外侧间隙,注入0.26%利多卡因10ml+曲安奈德10mg。

适应症:腰肌疼痛;腰椎间盘突出症;腰部及下肢带状疱疹神经痛。

(三)腰椎旁注射

方法一:

侧卧位,患侧向上,确定要穿刺的腰椎棘突,旁开1.5-

2.0cm,7号长穿针垂直刺入触及椎板外侧,然后退针至皮下,针稍向外斜重新刺入,深度增加1-1.5cm,穿透横突间韧带进入椎旁,注射器注气阻力消失,注入0.25%利多卡因+适量曲安奈德,共10-12ml。

方法二:

侧卧位,患侧向上,确定穿刺部位的腰椎棘突间隙连线下三分之一处,旁开2.5-3.0cm,7号长穿针垂直刺入触及横突,然后退针至皮下,针稍向头侧或尾侧偏斜重新刺入,深度增加1-1.5cm,穿透横突间韧带进入椎旁,注射器注气阻力消失,注入0.25%利多卡因+适量曲安奈德,共10-12ml。

适应症:腰肌疼痛;腰椎间盘突出症;腰部及下肢带状疱疹神经痛。

(四)胸椎侧间隙注射

棘突旁开0.5-0.8cm,8-10cm5号长穿针斜向头侧刺入,针尖稍向外侧直至触及关节突。退针少许,针尖稍向内滑过小关节内侧缘,进针过程中玻璃注射器始终保持正压。玻璃注射器注气阻力突然减小,则提示针尖进入硬膜外侧间隙,注入

0.26%利多卡因10ml+曲安奈德10mg。

适应症:胸部损伤疼痛;肋间神经炎;肋软骨炎;上腹痛;带状疱疹神经痛。

(五)胸椎旁注射

侧卧位,患侧朝上,在所需要阻滞的阶段上一位胸椎棘突旁开2-3cm,消毒局麻,用7号长穿针垂直刺入,针尾连接装有生理盐水的玻璃注射器并加压,直至针尖触及椎板外侧。然后退针至皮下,针尖方向沿椎板外缘刺入,此时左手缓慢进针,右手同时持续推注注射器芯,一旦刺透肋横突韧带则右手阻力消失,进入椎旁间隙,回吸无血、无气、无脑脊液,即可注入0.26%利多卡因10ml+曲安奈德10mg。

适应症:胸部损伤疼痛;肋间神经炎;肋软骨炎;上腹痛;带

状疱疹神经痛;心绞痛;交感神经痛。

(六)骶管注射

俯卧位,髋下垫枕,确定骶裂孔,消毒铺巾,在其下方1cm处局麻,用带有空气玻璃注射器的12号粗针头,与皮肤成15°-25°或更小的角度刺入骶裂孔。当针尖刺破骶尾韧带时注射器阻力消失,回吸无血无脑脊液,注气皮下无气肿,注入0.26%利多卡因20ml+曲安奈德10mg。

适应症:会阴痛;痛经;低位腰椎间盘突出症(40ml)。

枕大神经阻滞

坐位,头前曲(前额抵于枕上),确定乳突与寰枢关节连线或颈2棘突与乳突后缘连线中点为穿刺点;或在乳突和枕骨粗隆连线上,均分三等份的两点,内侧点为枕大神经穿刺点,外侧为枕小神经穿刺点。在枕大神经穿刺点用5号针头垂直进针直达枕骨,充分回吸无血后注射0.6-1%利多卡因5-6ml+曲安奈德5mg。

适应症:枕大神经痛;颈源性头痛;带状疱疹神经痛。

(七)肋间神经阻滞

侧卧位,患侧朝上,上臂抬高至头,使肩胛骨高举。确定需要阻滞的肋间,消毒铺巾,术者用左手食指和中指固定进针点,右手用5号针头于中、食指间沿肋骨下缘向头侧约20°角方向先刺及肋骨,标记深度。再将软组织和针尖向肋缘下推。并保持针尖与肋骨接触。当针尖滑到肋骨下缘后再进针2-3mm将

针尖刺入肋骨下沟,可出现向腹侧放射性异感。仔细回吸无血、无气后注射1-2%利多卡因5ml+曲安奈德5mg。

在骶棘肌外侧缘距正中线8cm左右(肋角)穿刺,可以阻滞整支肋间神经;在腋前线进针,只能阻滞肋间神经末端1/3;在腋后线进针,可以阻滞包括外侧皮支在内的肋间神经部分。

适应症:胸部损伤疼痛;肋间神经炎;肋软骨炎;上腹痛;带状疱疹神经痛。

(八)肩胛上神经阻滞

患者取坐位,背朝术者,双肩自然下垂。确定肩胛冈,自脊柱缘至肩峰作一直线,在中点作一标记。再标出肩胛下角,并与肩胛冈中点连线。在两连线交点的外上角作分角线,延长至肩胛冈前缘,即为肩胛上神经穿刺点。

消毒,局麻后用7号长穿针垂直稍向后进针至冈上窝。将标记推至距离皮肤1cm处,退至皮下。再将针尖稍向前倾斜进针,深至肩胛骨上切迹,寻找到异感后,回吸无血,缓慢注射1%利多卡因10ml+曲安奈德10mg。

适应症:肩关节周围炎;肩关节滑囊炎;肱二头肌肌腱炎。(九)眶上神经阻滞

平卧,取头正中位,在患侧眶上缘内1/3处或在眉中点可触及眶上孔或切迹,消毒铺巾,左手食指保护好眼球,右手用5号针垂直刺入切迹,寻找到异感后注射1%利多卡因0.5-1ml+1mg曲安奈德。

适应症:三叉神经第一支痛;带状疱疹神经痛。

(十)滑车上神经阻滞

平卧,取头正中位,消毒后用5号短针距鼻正中线外侧1.5-

疼痛的神经阻滞及注射疗法

疼痛的神经阻滞及注射疗法 第一部分概述 一、门诊治疗的种类:疼痛和非疼痛 二、以神经阻滞和关节腔注射为基础 三、治疗风险评估:高龄病人多,合并症多 四、影像学支持 五、门诊治疗的无菌原则 六、生命体征监测和急救药品和设备的配备 第二部分门诊局部疼痛注射治疗 一、局部疼痛的概念和常见部位 1.痛点 是组织损伤的部位,伴有局部组织撕裂、出血和无菌性炎症。 (1) 皮肤痛点 (2) 肌肉痛点 (3) 骨膜和软骨膜痛点 (4) 腱鞘炎痛点 (5) 肌腱-骨附着点痛点 2.扳机点

肌肉、筋膜或结缔组织内最为敏感的病灶,可有硬节,往往是无菌性炎症的聚集地。触诊该点可诱发牵涉痛或疼痛向周围扩散。扳机点内注射盐水或局麻药有效。 三叉神经痛面部扳机点可诱发其它分支的闪电样疼痛,有半月神经节或中枢内信号的短路有关。

3. 各个部位常见痛点位置 部位痛点区域 头面部颞部、前额、枕部、顶部 颞颌关节 三叉神经痛的面部扳机点 肩关节周围喙突、冈上和冈下、肩胛内缘、肩峰、肩锁关节 上肢肱骨外上髁、肱骨内上髁、肱骨粗隆、尺骨鹰嘴、桡骨茎突 指曲肌腱鞘 胸背部胸锁关节、胸肋关节、肋横突关节、肋骨、肋软骨、剑突 肋间肌 脊柱棘上韧带、棘间韧带、关节突关节 相关肌肉 髋部股骨大转子、髂嵴、梨状肌、腹股沟、骶髂关节 下肢膝关节周围痛点 腓骨小头、胫骨前肌 内踝、外踝、足底、足跟、足跖 二、常见局部疼痛注射治疗 (一)足跟痛

是指跟骨跖侧长期慢性劳损引起的跟部疼痛,多见于40岁以上肥胖者。 相关解剖 足底腱膜和足长韧带起自跟骨,许多足肌如踇展肌、小趾展肌、趾短 展肌及足底方肌均自跟骨结节起始。上述诸肌、韧带、腱膜的劳损、 挛缩或炎症均可刺激跟骨结节发生骨质增生,形成骨刺。 注射方法 最常见原因是足底腱膜和足底长韧带的劳损炎症。因此其治疗主要在 2个组织层次上实施。 (1)体位:患者取俯卧位,踝下垫枕。 (2)穿刺点:跟骨结节前缘中份(足底腱膜的起点偏内侧,而足底长韧带的起点偏外侧)。 (3)经穿刺点用带5号针头的注射器快速经皮直达跟骨结节前缘,稍退针,回抽无血,注入药液3-5ml,再退针至皮下,稍向内侧进针至足底腱膜处,回抽无血,再注入药液3-5ml。 配方:0.5-1%利多卡因+适量曲安奈德。每周1次,3-4次为一疗程。 (二)肩关节周围痛点 相关解剖 肩关节周围有很多的韧带、肌肉和肌腱附着点,主要有:斜方肌、三角肌、大圆肌,冈上肌、冈下肌、小圆肌、肱二头肌长头和短头,骨性压痛点有喙突、肩峰、肱骨粗隆、肱骨大小结节、肩锁关节。

神经阻滞疗法 教案

《疼痛治疗学》讲稿 授课对象:2004级麻醉系本科 授课老师:陈金生 授课内容:第五章,神经阻滞疗法 授课教材:《疼痛诊疗学》谭冠先,主编,疼痛诊疗学(第2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 授课时间:2007年3月30 日1~3节 第五章,神经阻滞疗法 第一节概述 一、神经阻滞疗法的概念 神经阻滞疗法(nerve block therapy)---利用麻醉学中神经阻滞方法达到解除疼痛、改善血液循环、治疗疾病。其包括:脑神经及其分支阻滞,神经节阻滞,神经丛、神经干及其分支阻滞、硬膜外腔阻滞、骶管阻滞、蛛网膜下腔阻滞、末梢神经阻滞等治疗方法。 神经阻滞疗法与施外科手术时神经阻滞麻醉的区别: 目的方法不同:神经阻滞麻醉主要是在一定浓度局部麻醉药的药效时间内消除病人疼痛,以实施外科手术;神经阻滞疗法通常是采用较低浓度、较小剂量的局部麻醉药必要时还加入糖皮质激素等治疗药物,经多次阻滞使镇痛作用超过局部麻醉药的药效时间,并获得镇痛以外的其他疗法。 神经阻滞疗法的特点:效果确切、见效快、相对安全、无胃肠道副作用。疼痛治疗主要方法。 二、神经阻滞疗法的作用机制 1、阻断疼痛的传导通路阻滞感觉、交感神经,直接阻断躯体疼痛和内脏血管性疼痛的神 经传导通路,达到缓解疼痛的作用。 2、阻断疼痛的恶性循环神经阻滞不仅在作用时间内阻断了疼痛刺激,解除障碍部位的肌 肉痉挛和血管收缩,取得及时止痛的效果,而且通过改善机体内稳态,因而能有效地阻断疼痛的恶性循环而得到更长时间的镇痛效果。 3、改善血液循环通过阻滞交感神经,使其支配区的血管扩张,血流增加,水肿减轻,缓 解内脏和血管性疼痛,缓解交感神经紧张状态。 4、抗炎作用交感神经节阻滞后区域血流量增加---内因性抗生素增加---发挥抗炎作用。 (内因性抗生素由白细胞内的微小蛋白,它在循环不好时不能发挥作用)。 三、神经阻滞疗法的适应证与禁忌证 (一)适应证范围广泛,包括急性痛、慢性非癌性痛、癌痛、非疼痛性疾病(面肌痉挛、眩晕等),镇痛效果迅速、确切,若与药物和其他方法综合治疗效果更好。具体适应证见p45 表。 (二)禁忌证 1、阻滞部位有感染、炎症、全身重症感染患者。 2、有出血倾向患者。 3、有药物过敏史者。必要时作皮内或点眼过敏试验。 第二节脑神经阻滞疗法 一、三叉神经分支阻滞(trigeminal nerve block)

神经阻滞及注射疗法

第七章神经阻滞及注射疗法 第一节概述 2008-10-23 【字体:大中小】【打印】 疼痛是一种由急性组织损伤或潜在组织损伤引起的或以这些损伤来描述的不愉快的感觉及情感体验。疼痛治疗的方法很多,包括药物治疗、脊髓刺激及心理治疗、手术治疗、神经阻滞疗法和注射治疗。神经阻滞术又称为神经阻滞疗法,它是在痛症患者的脑、脊神经的节、根、干、丛或末梢等处的神经内或神经附近注入化学药物或以物理方法阻滞神经传导功能,切断“疼痛——肌肉痉挛——缺血——疼痛”的恶性循环,以达到止痛、治痛治疗目的手段。注射疗法是指在诊断明确的前提下,将合理组合的治疗药液注射到炎症灶的局部区域,通过直达局部的、相对高浓度的少量药物,取得控制甚或消除局部病灶效果的注射方法。 自大约200年前劳动人民发现古柯叶汁有伤口止痛作用,到1936年Rovenstin首次利用神经阻滞术治疗痛症,神经阻滞疗法经历了局部麻醉药的发现、发展,注射器的发明使用及神经解剖、生理学的现代研究,特别是在近20~30年,神经阻滞疗法更是以其独特的手法、戏剧性的疗效促成了一个临床医学专业学科——疼痛(诊疗)科的新生与成长。 神经阻滞疗法既不同于神经阻滞麻醉,又不同于俗称的“封闭”。神经阻滞麻醉要求所阻滞神经辖区手术操作时必须无痛,肌肉松弛,亦即大多数情况下要求同时达到感觉神经、运动神经和交感神经的完善阻滞。所用药液绝大多数为单纯的局部麻醉药,且局麻药的浓度远高于神经阻滞疗法所使用的浓度。而神经阻滞疗法使用的局麻药仅需较低的浓度,多不影响运动神经功能。注射的药液除局麻药外,多伍用抗炎、营养神经或活血化瘀药;以及毁损神经组织的药物,如乙醇、酚甘油、多柔比星等。 神经阻滞疗法和注射疗法通过阻滞痛觉冲动的神经传导通路和交感神经的反射性反应,改善局部血供,清除炎性致痛物质以消除炎症,调理引起疼痛的局部环境,达到止痛、治痛的目的。 神经阻滞疗法和注射疗法,具有应用及时便捷,镇痛效果确切,阻滞范围随意可控,阻滞时效相对可调,阻滞操作可重复性强等特点。 作为一种介于有创手术疗法与无创药物疗法之间的一种治疗方法,神经阻滞疗法和注射疗法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全身药物治疗常见的副作用和手术疗法常出现并发症且不易为患者接受的缺点,成为现代疼痛治疗中的一个重要手段。随着医学基础研究的深入,机械电子技术的发展,药物研究开发成果的不断涌现及对疼痛机制的更新认识,神经阻滞疗法和注射疗法在现代疼痛治疗中一定会有长足的进步。 第二节神经阻滞疗法分类

了解疼痛疾病的治疗方法——神经阻滞疗法!

了解疼痛疾病的治疗方法——神经阻滞疗法! “医德高尚,无微不至,妙手回春”这是患者王先生对内科符大夫的高度认可和评价。 今天上午来自王先生的一面锦旗送到了内科符大夫的诊室中,王先生自述,非常感谢符大夫,自己半年前由于足跟痛找到我院符大夫进行治疗,经过符大夫周到热心的诊疗现己完全恢复。符大夫为人热情,对待患者非常友好,医术精湛,对自己的病症对症下药,让自己恢复健康。 医者谈医:神经阻滞法治疗足跟痛 有不少来院就诊的病人一听说“神经阻滞治疗”,就会问: “是不是打封闭针啊?” “封闭,打打针,治标不治本!”等等一系列的 疑问,今天带您了解疼痛疾病的治疗方法。 “神经阻滞”和“封闭”不是一回事 “神经阻滞”和“封闭”不是一回事儿。以为“神经阻滞治疗”是一种“应付疗法”,只能暂时止痛且副作用大。许多非疼痛治疗专业医护人员由于缺乏系统的知识和训练,热衷于在痛点、穴位或神经末梢处注射多种药物来缓解疼痛,他们自称为 '封闭疗法'。 这类治疗虽然有时能缓解部分患者的疼痛,但也发生了许多并发症,使“封闭”一词增添了不良色彩。这种'封闭疗法'的称呼流传甚广,使某些医务人员和一些患者对正规的'神经阻滞'也产生误解,甚至存有惧怕心理。其实,这是一种误解。 正解是:“神经阻滞”和“封闭”不是一回事儿。 什么是神经阻滞法治疗 神经阻滞疗法:直接在神经干、丛、脑神经或脊神经根、交感神经节等神经阻滞内或附近注入药物或给予物理性刺激而阻断神经传导功能称为神经阻滞。这种通过神经阻滞达到接触疼痛,改善血液循环,治疗疼痛性疾病的疗法称之为神经阻滞疗法。

目前仍有不少医生讲“神经阻滞”称为“封闭”。“封闭”一词是在五十年代产生于国内的,那时由于和国外的学术信息交流很困难,难以了解国外的正确的术语,是可以理解的。时间长了,也就被叫习惯了。但时至今日,还是提倡使用正确的国际通用的医学术语为好。 详细了解神经阻滞疗法 首先,神经阻滞治疗前,必须明确诊断,了解病灶所在,药物必须注射到相应神经解剖位置。 其次,“神经阻滞”一般使用的局麻药浓度较低,神经阻滞是按神经解剖的走行和分布规律进行药物注射,神经阻滞技术难度较大、操作复杂、要求精确,必须经过长期的专业培训才能正确实施。如临床常用的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部位是在颈部,可治疗神经衰弱、头痛头晕、失眠、颈椎病及面神经炎等多种疾病。 神经阻滞可以治疗:足跟痛、肩周炎、坐骨神经痛、腱鞘炎等顽固性疼痛的诊治。 医星医院携手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疼痛诊疗中心开设疼痛专科门诊。定位主要是慢性疼痛,如颈肩腰腿痛、癌性疼痛、三叉神经痛、骨关节疼痛等。疼痛门诊的发展与人们对疼痛的认识和医学治疗理念的变化高度相关。 每周二、周四疼痛门诊专家都会来院为患者答疑解难,疼痛门诊作为我院特色专科,自开设以来大批受疼痛困扰的患者来院咨询及治疗,受到广大患者的一致好评。 疼痛门诊专家:魏亚 师从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宣武医院疼痛科倪家骧教授,有十余年临床工作经验,现为中国疼痛康复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长助理,联盟专家。 擅长诊治:头、面部疼痛,颈、肩、腰、腿疼痛,三叉、舌咽等神经痛,带状疱疹及其后遗神经痛,复杂顽固性疼痛等相关疾病的诊治。

疼痛科的技术

疼痛科目前常用技术有: 一、神经阻滞与注射治疗 1.其作用机制主要有,阻断疼痛的传导通路,阻断疼痛的恶性循环,改善局部血运,消炎止痛。 2.神经阻滞分类与适应症 1)交感神经阻滞 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头面部各种神经功能障碍性疾病如,交感型/椎动脉型颈椎病,面神经麻痹,突发性神经耳聋等腹腔神经丛阻滞:治疗盆腹腔晚期癌性疼痛,慢性胰腺炎等胸交感神经阻滞:治疗肺癌晚期疼痛,汗手症等。 腰交感神经阻滞:下肢感觉异常,下肢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等。2)脑脊髓及周围神经阻滞 硬脊膜外隙阻滞:腰脊神经根炎,腰椎管狭窄症,及下肢带状疱疹等。 枕神经阻滞:颈椎病,颈源性头痛,枕神经痛及支配区疱疹。腰/颈丛及周围神经阻滞:治疗相关神经炎痛及卡压性疾病。三叉神经阻滞:三叉神经痛。 舌咽神经阻滞:舌咽神经痛。 3)病灶局部注射 各类腱附着点炎,慢性损伤,肌筋膜炎等。 二、介入微创治疗 介入微创治疗技术是现代医学发展的方向。疼痛科目前开展

的主要介入技术有: 1.颈腰椎间盘化学溶解术治疗颈腰椎间盘突出症 2.激光汽化减压术治疗颈腰椎间盘突症 3.射频治疗技术:是现代医学最具发展前景一项现代治疗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心脏传导异常,肿瘤及疼痛医学临床。射频治疗技术,在外周射频几乎 适用于所有神经阻治疗的相关疾病。三叉神经射频热凝术治疗三叉神经痛,颈腰脊神经后支射频治疗脊神经后支卡压综合征,射频热凝术治疗颈/腰椎间盘突出症等已临床的广泛运用。 4.脊髓刺激技术治疗病理性神经痛。 5.鞘内吗啡泵治疗晚期癌痛 6.等离子消融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 7.椎间盘盘旋术治疗椎间盘突出症。 8.椎体成型术治疗骨质疏松症或椎体转移癌性等。 三、其它治疗技术,如臭氧注射治疗,物理治疗等。 四、药物综合治疗。 五、心理评估与心理治疗等。

神经阻滞疗法在慢性疼痛治疗中的应用

神经阻滞疗法在慢性疼痛治疗中的应用 疼痛是一种由急性或慢性组织损伤所引起的不愉快的感觉及情感体验。现代疼痛治疗中应用的方法很多,包括药物治疗、神经阻滞、脊髓电刺激及心理治疗、手术治疗等。其中神经阻滞疗法是指在颅神经、脊神经、交感神经干、丛、节、末梢的周围应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阻断和调节神经传导功能,改善神经营养状态,消除神经周围的水肿和炎症,解除疼痛的一种治疗方法。常用的物理方法包括温控射频疼痛治疗等,化学方法包括止痛复合液(利多卡因配合少量类固醇)和臭氧的注射等。神经阻滞疗法要达到治疗的预期效果,必须通过三个重要环节,即正确的诊断、有效的药物组成、精湛的注射技巧。 在实际临床治疗中,有些慢性疼痛用药物等保守治疗无效,而又不适合或不能耐受手术治疗。以神经阻滞方法进行治疗,则可以获得药物治疗无法获得的效果,对患者来说比手术治疗损伤小、见效快、可耐受。也就是说,神经阻滞疗法是介于药物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之间的一种治疗措施。 目前有些非疼痛治疗专业医生,甚至一些护理人员,由于缺乏系统的知识和训练,热衷于在疼痛点、穴位或神经末梢处注射多种药物来缓解疼痛,他们自称为“封闭疗法”。也有一些社会的闲散人员,以赚钱为目的,“一针走天下”,到处“封闭”,使“封闭”一词增添了不良色彩。这种“封闭疗法”的称呼流传甚广,使某些医务人员和一些患者对正规的神经阻滞也产生误解,甚至存有惧怕心理。神经阻滞疗法与“封闭疗法”的区别如下: 1、使用药物不同“封闭”一般使用较高浓度的麻药以镇痛,而神经阻滞复合液一般只使用浓度较低的麻药就可以达到消炎止痛的治疗作用,所以不会有肢体功能障碍发生。 2、部位不同“封闭”注射药物的部位是患者主诉疼痛的部位,而神经阻滞是按神经的走行和支配规律进行原发病灶的药物注射,如临床常用的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部位是在颈部,但可治疗神经衰弱、失眠、交感型颈椎病、高血压、面瘫等十几种疑难症。 3、技术操作难易和疗效高低不同“封闭”只是把药物注射到病变部位的近端或附近就达到目的,甚至“哪疼打哪”,精确度要求不高。而神经阻滞是必须经过长时间的专业培训才能正确实施的技术操作,治疗前必须明确诊断,找准引起疼痛的原发和继发病变部位,把治疗药物准确地注射到病变组织内或其周围,才能达到治疗的预期效果。 4、对疼痛病因诊断的要求不同一般认为,“封闭”的作用是暂时阻断疼痛弧的传导,注射前诊断不一定明确,注射部位也不一定是原发病灶,往往疼痛减轻了但原发病灶仍可有继续发展。而施行神经阻滞前,必须明确诊断,了解原发病灶所在,药物必须注射到原发病灶处。如同救治一棵枯萎的大树,其根源是树梢枝叶的虫害、树干树皮的破坏、还是树根枝蔓的腐烂,施治前必须诊断明确,有的放矢。神经阻滞疗法的特点是“用最需要的药物,以最直接的方法,准确的送到最需要的地方”。 5、对疼痛病因的判断不同“封闭”是围绕患者主诉疼痛的部位进行治疗,对于神经传导痛的病因和原发病灶无从判断。而神经阻滞疗法是寻求病因并针对原发病灶的治疗,对疼痛的病因具有诊断作用。如患者主诉的腹部疼痛,病因是

疼痛治疗的新技术发展

疼痛治疗的新技术发展 疼痛是生命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而如今疼痛治疗的新技术不断发展,为病人带来了更加完善和有效的治疗方案。本文将探讨一些最新的疼痛治疗技术,探究其背后的发展原因和优势。 一、神经阻滞技术 神经阻滞是指在疼痛感受神经外周末梢、神经干或神经节部位注射药物,切断或减轻中枢神经系统对这些部位的感受,从而缓解疼痛。神经阻滞技术已经成为临床上治疗急、慢性疼痛的主要手段之一,而随着医疗技术的飞速发展,神经阻滞技术也不断推陈出新。比如,最新的精细神经阻滞技术结合了超声扫描技术和电刺激技术,精确定位疼痛的起源和传导路径,从而使神经阻滞效果更加准确和持久。 二、植入式神经刺激技术 植入式神经刺激技术是指将电极植入身体特定部位,在发生疼痛时通过刺激神经纤维释放电子从而影响疼痛传输,从而达到缓解疼痛的目的。相较于药物治疗或夺控技术,植入式神经刺激技术具有更加精确、安全和持久的优势,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的疼痛治疗中,比如癌症、神经性疼痛和脊柱疾病等。 三、光神经调节技术

光神经调节技术是近年来的一种全新的疼痛治疗方法,其原理是通过使用红光和红外线照射身体特定部位,刺激体内的光敏感受器,从而调节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的反应,达到减轻疼痛的目的。虽然目前尚未有足够的临床研究证明光神经调节技术的有效性,但它已经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研究。 四、基因技术 基因技术是一种最近兴起的疼痛治疗方案,其原理是通过改变疼痛感受受体表达的基因,从而减轻或治愈疼痛。目前,已有大量研究证明基因技术对于疼痛治疗的有效性,它被广泛应用于疼痛性癌症、神经性疼痛、关节炎和糖尿病等慢性疼痛的治疗中。 总之,随着科技的日益发展,疼痛治疗的新技术不断涌现,为病人带来了更加完善和有效的治疗方案。虽然这些技术各有其优缺点和适应症,但通过深入研究和应用,它们有望为更多的病人缓解疼痛,提高生命质量。

神经阻滞的治疗原理

神经阻滞的治疗原理 神经阻滞是一种疼痛治疗方法,通过向神经通路中注射药物或局部麻醉药来达到疼痛缓解的目的。该方法通过阻止神经信号的传输来减轻或消除疼痛感觉,不仅短期内能够减轻患者的疼痛,长期使用还能帮助患者减轻疼痛,使其更好地完成日常活动,提高生活质量。 神经阻滞的基本原理是阻止神经传递信号,从而减轻患者的疼痛。通常,疼痛信号会沿着受损或疼痛的神经通路传递到大脑。神经阻滞通过向神经通路中注射药物或局部麻醉药,阻止或降低疼痛信号的传递。药物可以包括单一或混合的神经阻滞剂,例如局部麻醉药、类固醇或其他药物。 神经阻滞可根据其注射位置分为不同类型。在术前,有时需要进行神经阻滞来减轻手术后的疼痛;在术后,它也用于减轻手术后或其他疾病和受伤后的疼痛。行经组织的神经受到损伤或感染时,也可以通过神经阻滞来减轻疼痛症状。神经阻滞的类型包括: 1.颈神经阻滞:适用于头痛和颈部疼痛 2.肩关节周围阻滞:适用于肩周炎和肩部疼痛 3.腰椎穿刺和硬膜外麻醉:适用于产前和产后疼痛,以及慢性背部疼痛 4.臂丛神经阻滞:适用于肩关节、手臂和手腕疼痛 5.股神经阻滞:适用于髋部疼痛,以及大腿和膝盖疼痛 6.坐骨神经节阻滞:适用于骨盆区域疼痛,以及下肢疼痛和疲劳

注射药物的类型和剂量取决于疼痛的类型、程度和局部不适以及神经损伤的严重程度。常用的药物包括局部麻醉药和类固醇等;局部麻醉药可以被注射到神经通路旁边的组织中,阻止疼痛信号的早期传递;类固醇可以降低神经组织周围的炎症,减轻疼痛和不适感。 虽然神经阻滞是一种有效的疼痛治疗方法,但它并不适合所有人。神经阻滞具有一定的风险和潜在的副作用,例如过敏反应、感染、出血或神经损伤。此外,神经阻滞通常是一种短期的疗法,需要定期注射才能延续疼痛缓解的效果。因此,在决定采用神经阻滞来治疗的同时,患者应权衡利弊,并听从医生的建议。 总之,神经阻滞是一种常用的疼痛治疗方法,其基本原理是通过注射药物或局部麻醉药来阻止神经通路传递疼痛信号,从而减轻或消除疼痛感觉。尽管神经阻滞具有一定的风险和潜在的副作用,但它仍然是一种有效的疼痛治疗方法,可以帮助患者减轻疼痛,提高其生活质量。

神经阻滞技术和镇痛的应用及发展

神经阻滞技术和镇痛的应用及发展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和科学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疾病可以通过现代医学手段得到治疗。神经阻滞技术和镇痛就是其中一个例子。这项技术通过阻止神经系统的传递来实现疼痛的缓解和治疗。本文将探讨神经阻滞技术和镇痛的应用及发展。 一、神经阻滞技术的原理 神经阻滞技术是一种利用药物对神经的突触传递进行阻滞,从而缓解或治疗病痛的方法。其原理是在神经系统的特定位置注入局部麻醉剂或其他药物,直接作用于神经纤维的终末,阻止神经传导,从而抑制疼痛。这种方法可以在不需要局部麻醉或全身麻醉的情况下实现疼痛缓解。此外,由于阻塞位置的特定性,此方法避免了药物产生的全身副作用,对患者的自主呼吸等功能也不会影响。 二、神经阻滞技术的应用 神经阻滞技术在许多临床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在手术中,这种技术常被用于麻醉和镇痛。在急诊和紧急情况下,神经阻滞技

术也可作为一种快速和有效的控制疼痛的方法。此外,神经阻滞 技术还可以用于治疗慢性疼痛,如神经性疼痛,肌肉骨骼疼痛等。它还可以用于放射性物质和化疗药物等引起的疼痛。神经阻滞技 术还可以改善肌肉痉挛、张力和颜面红斑等症状。 三、神经阻滞技术的发展趋势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神经阻滞技术将继续得到发展。新 型药物的引入将使得该技术在临床应用中更为广泛。另外,神经 阻滞技术在实践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注射操作的复杂性、与其 他药物的相互作用等。这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同时,数字医疗技术的应用也将为神经阻滞技术的发展带来新 的机遇。智能算法和机器学习技术可以帮助医生更准确地定位注 射点,提高神经阻滞技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此外,虚拟现实技 术的发展也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治疗的过程。这些技 术的应用和发展,将不断提高神经阻滞技术的诊断和治疗的水平。 四、镇痛的重要性

脊神经根阻滞疗法操作方法、常用药物、适应证、禁忌证和并发症

颈脊神经根阻滞疗法操作方法、常用药物、适应证、禁忌证和并发症 神经根病是由位于或者接近神经根水平的脊神经受压所导致的神经病变。颈脊神经根病可由颈椎退行性疾病引起,通常表现为颈部疼痛,以及放射到肩部和手臂的疼痛。严重颈脊神经根病可导致躯体功能障碍,常见的原因包括椎间盘突出、椎间关节与小关节骨性关节炎、椎间盘高度减少等。其中C7脊神经是最易发生病变的神经根,其病变导致孤立性脊神经根病,其次是C6神经。 颈脊神经根病由椎孔内的神经发生复杂的病理生理变化而引起。颈脊神经根及其营养血管因缺乏神经束膜保护且神经外膜发育不良,特别容易受到机械和化学性刺激伤害。神经孔内静脉丛受到压迫可导致充血、水肿以及神经卡压,神经组织自身受到压迫也可导致神经内水肿。长期压迫和机械损伤神经根导致神经炎症和纤维化。 对于选择性脊神经根阻滞的作用,使用皮质类固醇药物后症状缓解是其发挥强效抗炎特性的结果。皮质类固醇除具有抗炎作用,还可以对病变神经组织内小的无髓鞘C纤维产生直接麻醉作用从而减轻疼痛。 利多卡因具有治疗效果,因为它能改善血流量、减少受损神经根的神经功能障碍。在选择性颈脊神经根阻滞时注入少量局麻药、糖皮质激素和维生素的抗炎镇痛混合液,可以起到改善局部血液循环、阻断疼痛神经传导通路、消除局部炎性水肿、营养周围神经等作用。 选择性颈脊神经根阻滞通常在影像学引导下进行,相较以往的盲探阻滞方法,可视化条件下进行阻滞能明显降低并发症的发生。超声引导技术与X线引导或CT引导相比,可以清晰看到神经周围的血管,

使操作者避免无意中的血管内注射以及血管、神经损伤,同时超声引导下治疗还可减少患者和医生的辐射暴露。 颈脊神经解剖学特点 颈脊神经是脊神经前、后根汇合形成的.连续地附着在脊髓的侧面。颈脊神经共有8对,第1—7颈脊神经是通过相应椎骨上方的椎间孔出椎管,第8颈脊神经走行于第7颈椎和第1胸椎之间。第1颈脊神经离开椎管是在枕骨和寰椎之间,常被称为枕下神经。每对神经借前后根与脊髓相连,每个后根有1个脊神级节(背根神经节)。 颈脊神经节是颈脊神经后根中大量神经元的集合处,为椭圆形、淡红色,其大小与神经根有关。脊神经节通常位于椎间孔内神经根穿经硬脊膜外侧。第1颈脊神经节可能缺如,若存在常位于寰椎侧弓上;第2颈脊神经节位于寰枢关节外侧的后方,它包含支配寰枢关节、颈部和头皮大部分的感觉纤维的细胞体,从枕后区延伸到头顶,有时甚至延伸到颅骨冠状缝。在上位颈脊神经后根.有的脊神经节和脊髓之间可出现异常的小神经节。 颈脊神经根的大小和方向各不相同。从第1—6颈脊神经根逐渐增大,第7、8对颈脊神经根与第1对胸神经大小相似。上4对颈脊神经根很小,下4对很大。颈脊神经后根与前根的厚度比为3:1,比其他部位的比例大,但第1颈脊神经后根是个特例,它比前根要小,而且有时会缺失。 第1、2颈脊神经根非常短,几乎平行穿岀椎管。第3—8颈脊神经根开始斜向下走行,神经根在脊髓附着处和椎管穿出处的距离不会超过1个椎体的高度,但倾斜度和长度会逐渐增加。但也有观点认为上颈脊神经根下行,第5颈脊神经根呈水平走行,第6—8颈脊神经根上行。除第1颈脊神经外,每个颈脊神经后支都分成内侧支和外侧

各种神经阻滞适应症、禁忌症、并发症

▲神经阻滞的适应征 1.创伤、手术后的急性痛 2.各种神经病理性疼痛,如三叉神经痛、舌咽神经痛、带状疱疹及疱疹后神经痛、复杂区域疼痛综合征、幻肢痛等。 3.慢性退行性变如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退行性骨关节病骨性关节炎等。 4.各种头痛、如颈源性头痛、偏头疼、丛集性头疼、枕神经痛等。 5.各种血管疾病如雷诺氏症、闭塞性脉管炎、心绞痛、脑血管痉挛等。 6.癌性疼痛。 7.非疼痛性疾病、如面神经麻痹、面肌痉挛、颞关节紊乱综合征、突发性耳聋、视神经炎、过敏性鼻炎、顽固性呃转、自主神经紊乱症等。 ▲神经阻滞的禁忌征 1.未明确诊断者忌行神经阻滞以免掩盖病情。 2.不合作患者。 3.局部或全身感染。 4.有出血倾向者。 5.严重心肺功能不全者 6.局麻药过敏者。

▲头面部神经阻滞 ☞眶上神经阻滞术 【适应征】 1.眶上神经第一支眼神经痛者。 2.眶上神经带状疱疹或疱疹后神经痛。 【禁忌征】 1.局部感染。 2.有出血倾向者。 【并发征】 上眼睑水肿:眶上神经阻滞后可出现,不需特殊处理,数日后可自行消退。 ☞眶下神经阻滞术 【适应征】 眶下神经分布区疼痛。 【禁忌征】 1.局部感染。 2.有出血倾向者。 【并发征】 面部肿胀:注射神经毁损药后部分患者出现面部肿胀,注射曲安奈德5-10ml/0.5-1ml可预防或减轻面部肿胀。 ☞上颌神经阻滞术 【适应征】 1.三叉神经第Ⅱ支痛。 2.上颌神经分布区带状疱疹或疱疹后神经痛。 3.上颌神经分布区损伤性疼痛。 【禁忌征】 1.局部感染。 2.有出血倾向者。 【并发征】 1.局部疼痛:注射神经毁损药后可出现一过性疼痛加剧,一般不特殊处理,严重者冷敷可减轻或解除疼痛。

神经阻滞疗法

神经阻滞疗法 神经阻滞疗法是一种通过注射药物或物理刺激来阻断神经功能传导的治疗方法,包括化学性和物理性两种。化学性神经阻滞主要采用局部麻醉药物阻断神经传导功能,可用于手术中镇痛和疼痛治疗。物理性神经阻滞则使用加热、加压、冷却等物理手段阻断神经传导功能。 神经阻滞疗法的机理主要是通过阻断痛觉的神经传导通路来实现镇痛作用。局部麻醉药及神经破坏药能够抑制神经细胞膜内外钠离子和钾离子的流动,甚至引起细胞膜变性、细胞坏死,从而阻断神经纤维内神经冲动的传导。此外,神经阻滞疗法还能改善血液循环、抗炎症等,产生良好的镇痛效果。 神经阻滞疗法的特点包括镇痛效果可靠、对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治疗范围及时效可选择性强、副作用小、疗效和操作技巧关系密切等。 神经阻滞疗法的适应症非常广泛,几乎可以用于治疗人身各部位各种性质的疼痛和许多非疼痛性症状与疾病。但在选择

适应症时,也要注意发展变化,不能不分时机对所有患者一概使用。禁忌症包括精神失常者、穿刺部位有感染病灶者、有出血倾向或正在进行抗凝治疗者、对局麻药过敏者、低容量血症者等。对原因不明的疼痛,务必在明确病因诊断后,再使用神经阻滞疗法,以免延误病情。 神经阻滞术前患者的准备: 在进行神经阻滞治疗前,需要进行心理准备。医生应向病人详细说明治疗方法、目的、可能产生的正常反应、穿刺及注药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感受,以及可能发生的副作用。对于一些创伤较大、操作复杂的神经阻滞术,需要预先给予镇静药物。少数情况下还要给予抗胆碱药物和血管活性药物。病人口服安定0.1~0.2mg/Kg,除了能镇静和提高肌颤搐阀值外,对局麻 药的中枢神经系统毒性作用也有轻度对抗和发挥保护作用。对既往有局麻药异常反应史者,应做药物过敏试验。长期服用加热镇痛药者,应查出凝血时间。对老年人行椎管内阻滞前应拍摄脊椎X光片,以除外可能存在的异常结构,帮助选择穿刺 部位。行腹腔神经丛阻滞前,有条件的应作CT检查,以测量 从穿刺点到腹主动脉后壁的距离。血常规检验,ECG都应作 为老、弱、危重及行特殊阻滞术者的术前常规检查,以策安全。

治疗疼痛常用方法

治疗疼痛常用方法 疼痛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可以由许多不同的因素引起。疼痛的处理取决于疼痛的原因和程度。以下是一些治疗疼痛的常用方法: 1.非药物治疗 非药物治疗是治疗疼痛的首选方法。以下是一些非药物治疗方法: (1)物理治疗:物理治疗可以缓解肌肉紧张和疼痛,例如热敷、冷敷、按摩、电疗和超声波治疗等。 (2)针灸疗法:针灸可以刺激身体的自然愈合能力,缓解疼痛。 (3)康复疗法:康复疗法可以帮助患者恢复身体功能,减轻疼痛。 (4)生活方式的改变:改变生活方式,例如改善饮食、增加运动、放松身心等,也可以缓解疼痛。 2.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可以缓解疼痛,但是需要注意药物的副作用和成瘾性。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药物治疗方法: (1)非处方药:非处方药包括布洛芬、阿司匹林等非甾体抗炎药。这些药物可以缓解轻至中度的疼痛。 (2)处方药:处方药包括鸦片类、抗抑郁药、抗癫痫药等。这些药物可以缓解更严重的疼痛。 3.神经阻滞疗法

神经阻滞疗法是一种通过注射局麻药或其他药物来阻断神经传导的治疗方法。这种方法可以缓解疼痛和消除炎症。 4.手术疗法 对于某些严重的疼痛,可能需要手术治疗。例如,对于严重的关节炎、椎间盘突出的患者,手术治疗可能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5.心理疗法 心理疗法可以帮助患者管理疼痛,例如通过放松技巧、认知行为疗法等来减轻疼痛。 6.康复疗法 康复疗法可以帮助患者恢复身体功能,减轻疼痛。例如,对于关节炎患者,康复疗法可以包括游泳、有氧运动等。 7.中医治疗 中医治疗可以通过针灸、中药等方法来缓解疼痛。例如,针灸可以刺激身体的自然愈合能力,中药可以通过调节身体的阴阳平衡来缓解疼痛。 8.其他治疗 其他治疗方法包括电疗、激光治疗、按摩等。这些治疗方法也可以缓解疼痛,但是需要医生或专业人员的指导。

神经阻滞记录

腰棘间隙+“十”字阻滞术记录(第1次) 为减轻患者腰痛症状,在患者签字同意后,予行腰棘间隙+“十”字阻滞,改善腰局部微循环,消炎止痛,每天1次,一疗程12次。 患者在操作室,右侧卧位,择L3/4、L4/5、L5/S1椎间隙为穿刺点,常规消毒铺巾,用0.5%利多卡因作局麻,用穿刺针垂直皮肤刺入至黄韧带,注入1ml0.5%利多卡因,拔针至棘间韧带,注入0.5%利多卡因作1ml拔针至皮下、棘上韧带,注入0.5%利多卡因作1ml。依此法阻滞其余两个椎间隙。以L4/5为中心,用0.5%利多卡因20ml向上、向下、向头端、向尾端作“十”字阻滞,术程顺利,患者无诉特殊不适,休息20分钟后步行返回病房。操作者:张志海医师。 颈棘间隙+“十”字阻滞术记录 患者在操作室,右侧卧位,择C4/5、C5/6、C6/7椎间隙为穿刺点,常规消毒铺巾,用0.5%利多卡因作局麻,用穿刺针垂直皮肤刺入至黄韧带,注入1ml0.5%利多卡因,拔针至棘间韧带,注入0.5%利多卡因作1ml拔针至皮下、棘上韧带,注入0.5%利多卡因作1ml。依此法阻滞其余两个椎间隙。以C5/6为中心,用0.5%利多卡因20ml向上、向下、向头端、向尾端作“十”字阻滞,术程顺利,患者无诉特殊不适,休息20分钟后步行返回病房。操作者:张志海医师。 以下为含甲基20mg的 患者在操作室,右侧卧位,择L3/4、L4/5、L5/S1椎间隙为穿刺点,常规消毒铺巾,用0.5%利多卡因作局麻,用穿刺针垂直皮肤刺入至黄韧带,注入1ml(0.5%利多卡因9ml+甲基20mg)的混合液,拔针至棘间韧带,注入混合液1ml拔针至皮下、棘上韧带,注入混合液1ml。依此法阻滞其余两个椎间隙。以L4/5为中心,用0.5%利多卡因20ml向上、向下、向头端、向尾端作“十”字阻滞,术程顺利,患者无诉特殊不适,休息20分钟后步行返回病房。操作者:张志海医师。 含甲泼尼龙 患者在操作室,右侧卧位,择L3/4、L4/5、L5/S1椎间隙为穿刺点,常规消毒铺巾,用0.5%利多卡因作局麻,用穿刺针垂直皮肤刺入至黄韧带,注入1ml(0.5%利多卡因9ml+甲泼尼龙20mg)的混合液,拔针至棘间韧带,注入0.5%利多卡因作1ml拔针至皮下、棘上韧带,注入0.5%利多卡因作1ml。依此法阻滞其余两个椎间隙。以L4/5为中心,用0.5%利多卡因20ml向上、向下、向头端、向尾端作“十”字阻滞,术程顺利,患者无诉特殊不适,休息20分钟后步行返回病房。操作者:张志海医师。 颈棘间隙+“十”字阻滞术记录 患者在操作室,右侧卧位,择C4/5、C5/6、C6/7椎间隙为穿刺点,常规消毒铺巾,用0.5%利多卡因作局麻,用穿刺针垂直皮肤刺入至黄韧带,注入1ml(0.5%利多卡因9ml+甲泼尼龙20mg)的混合液,拔针至棘间韧带,注入0.5%利多卡因作1ml拔针至皮下、棘上韧带,注入0.5%利多卡因作1ml。依此法阻滞其余两个椎间隙。以C5/6为中心,用0.5%利多卡因20ml向上、向下、向头端、向尾端作“十”字阻滞,术程顺利,患者无诉特殊不适,休息20分钟后步行返回病房。操作者:张志海医师。 胸椎间隙+“十”字阻滞术记录 患者在操作室,右侧卧位,择T4/5、T5/6、T6/7椎间隙为穿刺点,常规消毒铺巾,用0.5%利多卡因作局麻,用穿刺针垂直皮肤刺入至黄韧带,注入1ml(0.5%利多卡因9ml+甲泼尼龙20mg)的混合液,拔针至棘间韧带,注入0.5%利多卡因作1ml拔针至皮下、棘上韧带,注入0.5%利多卡因作1ml。依此法阻滞其余两个椎间隙。以T5/6为中心,用0.5%利多卡因20ml向上、向下、向头端、向尾端作“十”字阻滞,术程顺利,患者无诉特殊不适,休息20分钟后步行返回病房。操作者:张志海医师。

神经阻滞疗法

神经阻滞疗法 一.枕大神经阻滞疗法 枕大神经为混合神经,有感觉和运动纤维,是第二颈神经后支的最大一分支。 1.解剖由C2神经之后支纤维构成,通过C (1、2)之间并紧靠寰枢关节的后外侧出椎管,绕头下斜肌下缘向上斜跨枕下三角并穿过半棘肌和斜方肌及其腱膜达皮下,并支配该肌运动。感觉纤维经过上项线中点之外2cm处紧贴枕骨上升,与枕动脉伴行,走在动脉之内侧,最后分布于枕后和顶部的皮肤,司颅后半部皮肤的感觉。 2.病因由于以上解剖特点,枕大神经在其行程中既接近寰枢关节,又多次发生曲折而绕穿枕下的肌层和筋膜,因此寰枢关节及枕下肌肉、筋膜的病变就会使该神经遭受刺激或压迫而产生继发性病变而产生症状。因此,枕大神经病变可由外伤、颈椎疾患、上颈部软组织劳损性等引起,也可由传染病如感冒等所引起。 3.临床表现最突出的症状是疼痛,多呈针刺或刀割样放射性痛,主要位于一侧的枕下,并向枕上、头顶部放射,甚至可波及前额及眼眶区。疼痛常呈发作性出现,或自发或因旋转头部,尤其是向对侧旋转而被诱发。有时颈部活动、咳嗽、打喷嚏等也可诱发或加剧疼痛。多数病人在疼痛间歇期仍感到患区钝痛或酸痛。此外,在疼痛发作期常伴有颈肌痉挛,多数病人平时也有颈部僵硬感。 4.检查可见颈肌紧张乃至强迫头位,如头微后仰并向患侧倾斜,患侧枕大神经出口处(C2棘突与乳突连线的中点,相当于风池穴)及顶结节、上颈椎棘突或椎旁等部位可有压痛,并可向头顶及前额部放射。有的在枕部头皮下可扪及痛性小结节。枕大神经支配区皮肤也多有感觉过敏或减退,少数病程较长者甚至可显示脱发现象。 5.操作 (1)两乳突连线与后正中线相交点(即上项线之中点)旁开1.5~2cm,在上项线下用手指触摸枕动脉搏动,枕大神经位于枕动脉的内侧。此处从内至外的排列为神经、动脉、静脉,即枕动脉内侧为枕大神经,外侧为枕静脉。如枕动脉跳动摸不到,可令病人俯卧,使动脉跳动更为明显。触及动脉搏动后,在其内侧垂直进针,深约2cm,刺中神经时局部有明显酸麻感,并向头顶部放射。穿刺成功后,注入常规配伍的合剂5ml。5~7d治疗1次。 (2)病人坐位,头部端正微前屈,在C↓2棘突(枕下第一个突出的棘突)与乳突尖连线的中点处(相当于风池穴),先以拇指尖或棉签深压,以找出向头顶乃至前额有放射感的痛点,并标记之,此点就为进针的穿刺点。在此点上穿刺,针进入皮下后使针尖朝上约45°缓慢推进,当出现放射性痛感时示针尖已刺中或接近枕大神经。若针尖已触到骨质仍无放射痛,则将针退至皮下,向左、右稍加调整再重新进针,直至出现放射痛为止。抽无回血,注入配制的合剂5ml。为取得长期的效果,也可先注入2%利多卡因液2ml,再注入95%酒精1~2ml。 因为椎动脉就在枕大神经稍外方,约在乳突尖与C↓2棘突连线的中外1/3交界处,故在做枕大神经多次调整方向的穿刺时,勿靠外方,以免损伤椎动脉。 二.枕小神经阻滞疗法 枕小神经( lesser occipita nerve)为感觉神经,来自第二颈神经的前支。 1.解剖自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出现后,沿该肌后缘向上,穿过颈深筋膜和跨过胸锁乳突肌止点到头颅外侧浅筋膜,在此分出耳支、乳突支和枕支,管理耳大神经和枕大神经中间区域的感觉。枕小神经自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起点处穿筋膜浅出,受嵌压时,可产生枕后外侧痛。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