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l外周神经阻滞在麻醉中的应用

l外周神经阻滞在麻醉中的应用

外周神经阻滞在麻醉中的应用

鲁开智曹剑陶国才

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麻醉科重庆 400038

随着麻醉学的进步和发展,外周神经阻滞(Peripheral nerve blocks)已经成为麻醉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重新引起人们的重视。尤其是周围神经刺激器定位技术的日益普及, 新型长效局麻药罗哌

卡因的问世,近年来外周神经阻滞用于手术麻醉和术后镇痛取得了显著进展。现将我院应用神经刺激器定位神经阻滞的临床初步经验简介如下。

一、周围神经刺激器特点

国外在临床上全身麻醉十分普及的同时,却出现了重视外周区域阻滞的趋势。外周神经阻滞逐渐流行的原因包括:(1)ASAⅢ~Ⅳ级病人接受四肢手术量的增加;(2)门诊手术比例增加,加快临床周转的需要;(3)对机体病理生理影响小,病人偏爱;(4)节省医疗费用的需要;(5)便于有效的术后镇痛,无需特殊监测;(6)减少了围术期病人对阿片类药物的需求及其相关的副作用;(7)外周神经刺激器的应用提高了区域阻滞的成功率;可见, 将外周神经阻滞技术用于围术期麻醉和术后镇痛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

神经刺激器是利用电刺激器产生单个电脉冲刺激波,刺激神经干,诱发该神经的运动分支所支配的肌肉纤维收缩,帮助进行准确的神经定位。主要包括电刺激器、神经穿刺针、电极及连接导线。神经刺激器(B/BRAUN,TIMUPLEX01G)(如图1)可以发出频率1或2Hz的电流,强度变化范围为0~5.0mA。神经穿刺针根据其长度分为25mm、

50mm、100mm和150mm四个型号,不同部位的神经阻滞可依据其穿刺深度选择不同型号。除针尖斜面外,针体通过特殊材料包裹成绝缘体,以避免针体对穿刺径路上组织不必要的电流刺激。

传统的神经阻滞是一种盲探式操作,它阻滞成功的关键在于正确定位及麻醉医师的经验,因无客观指标,有赖于病人的配合、针刺异感的出现,可引起病人的不适,并易发生术后神经损伤、出血、血肿等并发症,而对部分不能充分合作或无法表达异感的病人则往往导致阻滞麻醉失败。使用神经刺激器定位用于神经阻滞无需患者诉说主观异感,当针尖靠近神经时,对于一定的电流而言,其需要触发肌肉收缩的电流强度和针尖到神经的距离相关,针尖与神经的距离越近,需要引起肌肉收缩的电流越低。

神经刺激器定位技术的要点:①首先建立监测(如血压、心电图、氧饱和度等),开放静脉通路;②适当镇静:由于神经刺激器定位具有客观指标,无须病人告知可能的异感,且由于刺激器电流可引起肌肉收缩可能导致病人不适,进一步可能会使病人的配合或操作成功率受到影响,因此,术前镇静药十分必要。定位之前使病人镇静,通常可给予咪唑安定1~5mg、芬太尼50~100ug静脉注射,必要时给病人吸氧。③定位:电刺激混合神经可引发运动反应,将神经刺激器的正极与病人相连,负极连于阻滞针上。神经刺激器的初始电流设为1.0~2.0mA,使针头接近拟阻滞的神经直至诱发该神经所支配的肌肉群产生最大颤搐后,将电刺激器电流减小至0.3~0.5 mA,此时调整针头的位置和刺激器的电流,如最小电流仍可产生最大的颤搐反应, 说明针尖已经接近神经,这一操作环节对提高阻滞成功率十分重要。定位准确后,回抽注射器无回血等即可注入局麻药或置管。

由于神经刺激针较细,且针尖并不直接触及神经干,从而减少了损伤神经的机会。较传统异感定位技术指标更明确、客观、量化,适用于深部的神经阻滞及无法准确说明异感的病人,因此提高了神经阻滞麻醉的成功率,是一种较为理想的麻醉辅助工具。

二、外周神经阻滞在四肢手术麻醉的应用

神经刺激器定位外周神经阻滞可用于四肢手术的麻醉和术后镇痛。目前我科开展的外周神经阻滞技术:(1)神经刺激器定位行腰丛及坐骨神经联合阻滞在下肢手术及术后镇痛病人的应用;(2)神经刺激器定位行臂丛神经阻滞在上肢手术及术后镇痛病人的应用;(3)椎旁神经阻滞在胸壁、肩背部手术病人的应用;

(4) 闭孔神经阻滞在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 的应用。

常用的外周神经阻滞技术

1.臂丛神经阻滞 (brachial plexus block) (如图2,3)

体位、定位、麻醉药用量及适应证与传统的肌间沟或腋窝入路相同,其特殊之处在于可精确定位拟阻滞神经。使用50mm穿刺针,在1.0mA刺激电流下寻找和定位神经。根据所支配肌肉的收缩情况,可以精确定位臂丛的每个分支并加以阻滞,每支以8ml局麻药阻滞即可。其判断如下:腋神经:肩外展;肌皮神经:肘屈曲;桡神经:伸肘、伸腕及伸指;正中神经:屈腕、第2、3指屈曲;尺神经:第4、5指屈曲、拇内收。

2.股神经阻滞(femoral nerve block) (如图4)

病人体位为平卧,下肢外展、外旋,使股神经靠近皮肤,阻滞易成功,特别对肥胖病人更适宜。穿刺点确定:在腹股沟韧带下2~3cm,股动脉外侧1.5cm 处。采用50mm穿刺针与皮肤成30度向头端刺人,进针2~4cm定位股神经,引发出股四头肌群颤搐及膑骨跳动。此法操作简便、安全性大、特别是对急诊开放性骨折病人生理功能影响小、肌肉松弛满意、并发症少、效果确切,是下肢膝关节以下开放性骨折清创固定术的良好麻醉方法。

3.腰丛神经阻滞

前路腰丛阻滞:定位同股神经阻滞,注药同时需按压注药点下方30秒,需要注入20ml以上药物,使局麻药向头端通过股管进入腰肌筋膜鞘达到腰丛,可同时阻滞股神经、股外侧皮神经及闭孔神经,故又称为“三合一”神经阻滞。虽可有效阻滞股神经,但股外侧皮神经和闭孔神经阻滞成功率较低。因此,前路阻滞对止血带耐受较差,不适合较长时间使用止血带的手术。

后路腰丛阻滞(posterior lumbar plexus block) (如图5):患者侧卧,髋关节屈曲,手术侧向上,髂嵴连线上距中线4~5cm为进针点, 电刺激引发股四头肌颤搐定位,穿刺针深度一般在7~8cm左右,确认腰丛,注0.4%~0.5%罗哌卡因25~35ml。

4.坐骨神经阻滞(sciatic nerve block)(如图6)

后侧入路(Sims位):患者侧卧,阻滞侧下肢在上,屈膝屈髋,在髂后上棘和股骨大转子之间作一连线,此线中点的正下方4~5cm处为穿刺点,垂直进针,深度一般在6~7cm左右,一旦出现腓肠肌收缩,伴有足跖屈或背屈,说明已接近坐骨神经,注0.4%~0.5%罗哌卡因20~30ml。

5. 胸部椎旁间隙神经阻滞(thoracic paravertebral block)

可以采取俯卧位、侧卧位(阻滞侧向上)或坐位进行穿刺,根据手术所需确定拟阻滞节段的椎体棘突,向术侧旁开棘突2~3cm即为穿刺点。垂直进针约

2~5cm(成人),触及横突,然后将针回撤斜向下在横突下端骨面进针,深度为垂直进针时深度增加1~1.5cm,回抽无血后即可给药。从皮肤到椎旁间隙的距离一般为4~6cm,局麻药一次用量为每个节段5~6ml。进针过深可能导致气胸;进针点靠内则有可能形成椎管内阻滞。适用于腋窝、乳腺及胸壁等部位手术,也可为胆囊或胸部手术后镇痛。

6.闭孔神经阻滞(obturator nerve block)

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过程中,高频电刀环电流透过膀胱壁刺激闭

孔神经会引起大腿内收肌强烈收缩,严重影响手术进行,甚至造成膀胱壁穿孔,全麻或脊髓麻醉亦无法阻止其发生。

截石位,取耻骨结节向外、再向下2cm处为进针点。于穿刺点垂直皮肤进针,探及耻骨下支边缘,稍向外拔出,然后向外上方至耻骨下支外缘进针约2cm。电刺激大腿内收肌最强收缩时证明穿刺针已刺入闭孔神经管内,回吸无血,注入局麻药5~10ml。

神经阻滞方式的选择

下肢神经分布广泛,主要来自腰丛、骶丛。腰丛神经由股神经、股外侧皮神经及闭孔神经组成,股神经为腰丛最大的分支, 分布于股内侧肌肉、及膝关节;坐骨神经为骶丛主要分支,分布于大腿后侧,小腿及足部肌肉和皮肤。某些手术或镇痛由于相对范围较大,又往往需要止血带,可采用腰丛神经阻滞和坐骨神经阻滞联合,阻滞范围可覆盖整个下肢区域,如人工膝关节表面置换、

胫骨手术、大隐静脉曲张高位结扎+剥脱等;亦可视手术区域给予单支神经阻滞,如小腿血管瘤切除采用坐骨神经阻滞、单纯大腿肿物只用腰丛阻滞即可。胸背部浅表手术可根据手术范围确定需多个椎旁阻滞联合应用。

神经刺激器定位外周神经阻滞用于四肢手术的麻醉和术后镇痛的优点:①神经阻滞对机体影响小,因外周神经阻滞将局麻药直接注射到神经干周围,不但感觉、运动神经纤维被阻滞,交感、副交感神经纤维同时也被不同程度阻滞,且阻滞仅限于一侧或相应的神经干区域,对血液动力学的干扰小而保持循环稳定,可用于不适宜全身麻醉及椎管内麻醉的病例,如高龄、伴有严重心脑肺疾患、低血容量及糖尿病的患者,尤其适合于抗凝治疗及因凝血功能障碍而不能进行椎管内麻醉的病人,也不必担心出现硬膜外血肿等并发症。②利用神经刺激器定位准确,比传统方法更易于成功,麻醉效果更佳。③可以缩短病人卧床时间,及早使病人下床活动,避免术后尿潴留和放置尿管,避免术后头痛等并发症,缩短了住院时间。④神经丛置管也可用于术后镇痛,它比传统镇痛方法效果更确切,可及早进行功能锻炼。⑤所要求的设备也较简单、操作容易,所以也适合初学者,易于普及。

利用神经刺激器定位作神经阻滞麻醉,只要我们掌握局部解剖及操作技巧,运用得当,一定能更好地服务于临床,造福于患者。

三、外周神经阻滞在术后镇痛的应用

疼痛几乎是人人都经历过的不愉快的感觉和体验,尤其是术后疼痛令人恐慌,会对病人产生十分不利的影响。疼痛难已忍受、也不应该承受的,应该作为基本的人权加以呵护,国际上已将疼痛作为第五生命体征,与体温、呼吸、脉搏、血压具有同样重要意义,病人具有足够的权利要求医务人员重视其疼痛的诊治。

从伦理及人道主义角度而言,我科广泛开展的病人自控镇痛(PCA)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深受患者欢迎。在大力推广PCA的同时,最近又开展了连续外周神经阻滞和病人自控区域镇痛(Patient Controlled Regional Analgesia, PCRA)新技术。该技术在提供满意镇痛的同时,可避免阿片类药物的使用,从而避免药物的不良反应,全身副作用少,病人可早期下床活动, 及早进行功能锻炼,有利于病人尽快恢复出院。此外,外周神经阻滞(如臂丛、坐骨神经、股神经等)采用对心脏和中枢神经系统毒性相对较低、阻滞时间更长、且感觉和运动分离程度更大的新型长效局麻药罗哌卡因可提供12小时以上的镇痛。外周神经阻滞镇痛可用于臂丛神经(手部手术)、肌间沟阻滞(肩部手术)、股神经、腰丛及坐骨神经阻滞(用于全髋置换手术等下肢手术)等,可采用单次给药。目前经外周神经鞘置管连续给药镇痛也日渐流行,定位神经后注入局麻药,使药液撑开神经内组织以利于导管的置入,经导引器置入导管约3~5cm后固定导管,可满足临床长时间的麻醉及镇痛作用,可用于断指(肢)再植等手术。将置入的硬膜外导管连接于标准的PCA泵进行给药(PCRA),也可连接于持续给药泵镇痛。日间手术的病人术后还可回家接受外周神经阻滞镇痛。总之,外周神经阻滞镇痛易于操作、安全、价廉, 逐步得到临床医生的认可和患者的爱戴,值得在四肢手术病人的术后镇痛中推广、普及。

四、罗哌卡因在外周神经阻滞中的应用

理想局麻药的条件是镇痛有效,副作用少,有利于病人术后早期活动和恢复。罗哌卡因为一种新型长效酰胺类纯S型对映异构体局麻药,其致心脏毒副作用和致中枢神经系统毒性较低;可产生感觉和运动阻滞分离现象,具有较长

的感觉神经阻滞和较弱的运动神经阻滞效果,可使手术及术后患者有较长的无痛状态,可有益于早期开始术后功能锻炼;还具有内在的缩血管活性,因此,不必加入肾上腺素。为减少意外过量可能导致的全身毒性,罗哌卡因或左旋布比卡因(levobupivacaine)优于布比卡因。由于外周神经阻滞用药量较大,尤其是两种以上的外周神经联合阻滞时,采用毒性较小的局麻药如罗哌卡因等更为安全。

外周神经阻滞置管术后镇痛的常用药:①0.2%罗哌卡因5~10ml/h或

0.3~0.4mg/kg/h。②0.125%~0.25%布比卡因5~15ml/h或0.25 mg/kg/h。

五、我院的临床应用

近2月我们共实施神经刺激器定位的外周神经阻滞126例,男性64例,女性62例,年龄7~89岁,平均48岁。单侧上肢手术21例,下肢手术105例,手术包括肩、膝关节镜检查、关节置换、胫骨手术、大隐静脉曲张高位结扎+剥脱等。局麻药配制:1.0%罗哌卡因20ml,加0.9%NS30ml(或20ml加2.0%利多卡因10ml),共计0.4%罗哌卡因50ml。成人臂丛神经阻滞采用0.4%罗哌卡因40~50ml;下肢腰丛神经阻滞0.4%罗哌卡因20~30ml,坐骨神经阻滞0.4%罗哌卡因20~30ml,合计0.4%罗哌卡因50ml。麻醉5~10分钟起效,镇痛维持8~24小时,平均在12小时以上。麻醉效果满意123例,欠佳3例,需辅助少量全麻药,优良率达98%。发生局麻药毒性反应2例,经镇静、给氧等处理迅速恢复。体会:作为单侧四肢手术,使用罗哌卡因在神经刺激器定位技术下行外周神经阻滞,完全可以满足手术需要,同时对血液动力学影响较小,麻醉起效快,术后镇痛维持时间较长,为一种较为理想的麻醉选择。罗哌卡因长效、低毒、感觉和运动分离阻滞的特性在外周神经阻滞中更显上乘。

总之,神经刺激器定位的外周神经阻滞大大提高了阻滞的成功率,促进了临床上区域神经麻醉和术后PCRA的普及。该技术对于四肢手术的麻醉和镇痛是安全有效的,尤其适用于高龄、心肺功能较差的重危病人,可减少阿片类镇痛药的全身副作用,促进患者早期功能锻炼和康复,已逐步得到临床的认可,将为临床麻醉及疼痛治疗开辟新的、更广阔的领域,具有光明的前景。

图1:神经刺激器及其辅助用品

图2:肌间沟神经阻滞

图3:腋路神经阻滞

图4:股神经阻滞

图5:后路腰丛神经阻滞

图6

外周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应用

外周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外周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我院 2013年4月~2015年11月期间收治的80例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麻醉方 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外周神经阻滞麻醉)和对照组(传统麻醉方式)各4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镇痛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镇痛时间明显 比对照组更长,而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外周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应用效果显著,建议在临床上予以推广。 关键词:外周神经阻滞;麻醉;临床应用效果 [Abstract]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peripheral nerve block anesthesia.Methods:Randomly selected 80 patients admitted in our hospital in April 2013 ~2015 year in November as the research object,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anesthesia methods for the observation group(peripheral nerve block)and control group(traditional anesthesia)40 the incidence of cases,compared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pain and complications.Results:The analgesic time was significantly long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and the complication rate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 0.05).Conclusion:Peripheral nerve block anesthesia Pro Bed application effect is significant,it is recommended to be popularized in clinic. [Key words]peripheral nerve block; anesthesia; clinical application effect 外周神经阻滞麻醉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麻醉方式,其定位准确、操作简单, 其阻滞效果明显优于传统周围神经阻滞,进而提升其镇痛效果,有效预防并发症 的发生,保障手术安全、顺利的进行,适用于身体机能较弱的患者,提高其对于 治疗的依从性[1]。本研究以80例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外周神经阻滞麻 醉的临床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我院2013年4月~2015年11月期间收治的80例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麻醉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患者男性24例,女性16例,年龄18~59岁,平均(36.5±5.5)岁。对照组患者男性26例,女性 14例,年龄20~58岁,平均(36.1±5.7)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 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周围神经阻滞方式麻醉,而观察组患者则接受外周神经阻滞 麻醉,具体操作如下:①经常规消毒后进行麻醉,静脉滴注安定,密切监测患者的病情和体征变化。②行穿刺操作将神经刺激器与患者相连,需要考虑患者不同的不同的神经阻滞解剖部位,设定电流、频率等参数。③调整穿刺针的方向和深度,根据肌群的收缩情况,减弱电流,然后注射局麻药物,恢复电流至初始值, 根据肌群颤动情况判断神经定位的准确性,并注入剩余药物,根据神经阻滞类型,注入罗哌卡因或利多卡因[2]。 1.3统计学处理 以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应用( ±s)和(%)进行观 察指标的计量和计数,通过t值和检验资料,结果满足P<0.05,两组对比具有统

l外周神经阻滞在麻醉中的应用

外周神经阻滞在麻醉中的应用 鲁开智曹剑陶国才 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麻醉科重庆 400038 随着麻醉学的进步和发展,外周神经阻滞(Peripheral nerve blocks)已经成为麻醉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重新引起人们的重视。尤其是周围神经刺激器定位技术的日益普及, 新型长效局麻药罗哌 卡因的问世,近年来外周神经阻滞用于手术麻醉和术后镇痛取得了显著进展。现将我院应用神经刺激器定位神经阻滞的临床初步经验简介如下。 一、周围神经刺激器特点 国外在临床上全身麻醉十分普及的同时,却出现了重视外周区域阻滞的趋势。外周神经阻滞逐渐流行的原因包括:(1)ASAⅢ~Ⅳ级病人接受四肢手术量的增加;(2)门诊手术比例增加,加快临床周转的需要;(3)对机体病理生理影响小,病人偏爱;(4)节省医疗费用的需要;(5)便于有效的术后镇痛,无需特殊监测;(6)减少了围术期病人对阿片类药物的需求及其相关的副作用;(7)外周神经刺激器的应用提高了区域阻滞的成功率;可见, 将外周神经阻滞技术用于围术期麻醉和术后镇痛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 神经刺激器是利用电刺激器产生单个电脉冲刺激波,刺激神经干,诱发该神经的运动分支所支配的肌肉纤维收缩,帮助进行准确的神经定位。主要包括电刺激器、神经穿刺针、电极及连接导线。神经刺激器(B/BRAUN,TIMUPLEX01G)(如图1)可以发出频率1或2Hz的电流,强度变化范围为0~5.0mA。神经穿刺针根据其长度分为25mm、

50mm、100mm和150mm四个型号,不同部位的神经阻滞可依据其穿刺深度选择不同型号。除针尖斜面外,针体通过特殊材料包裹成绝缘体,以避免针体对穿刺径路上组织不必要的电流刺激。 传统的神经阻滞是一种盲探式操作,它阻滞成功的关键在于正确定位及麻醉医师的经验,因无客观指标,有赖于病人的配合、针刺异感的出现,可引起病人的不适,并易发生术后神经损伤、出血、血肿等并发症,而对部分不能充分合作或无法表达异感的病人则往往导致阻滞麻醉失败。使用神经刺激器定位用于神经阻滞无需患者诉说主观异感,当针尖靠近神经时,对于一定的电流而言,其需要触发肌肉收缩的电流强度和针尖到神经的距离相关,针尖与神经的距离越近,需要引起肌肉收缩的电流越低。 神经刺激器定位技术的要点:①首先建立监测(如血压、心电图、氧饱和度等),开放静脉通路;②适当镇静:由于神经刺激器定位具有客观指标,无须病人告知可能的异感,且由于刺激器电流可引起肌肉收缩可能导致病人不适,进一步可能会使病人的配合或操作成功率受到影响,因此,术前镇静药十分必要。定位之前使病人镇静,通常可给予咪唑安定1~5mg、芬太尼50~100ug静脉注射,必要时给病人吸氧。③定位:电刺激混合神经可引发运动反应,将神经刺激器的正极与病人相连,负极连于阻滞针上。神经刺激器的初始电流设为1.0~2.0mA,使针头接近拟阻滞的神经直至诱发该神经所支配的肌肉群产生最大颤搐后,将电刺激器电流减小至0.3~0.5 mA,此时调整针头的位置和刺激器的电流,如最小电流仍可产生最大的颤搐反应, 说明针尖已经接近神经,这一操作环节对提高阻滞成功率十分重要。定位准确后,回抽注射器无回血等即可注入局麻药或置管。 由于神经刺激针较细,且针尖并不直接触及神经干,从而减少了损伤神经的机会。较传统异感定位技术指标更明确、客观、量化,适用于深部的神经阻滞及无法准确说明异感的病人,因此提高了神经阻滞麻醉的成功率,是一种较为理想的麻醉辅助工具。 二、外周神经阻滞在四肢手术麻醉的应用 神经刺激器定位外周神经阻滞可用于四肢手术的麻醉和术后镇痛。目前我科开展的外周神经阻滞技术:(1)神经刺激器定位行腰丛及坐骨神经联合阻滞在下肢手术及术后镇痛病人的应用;(2)神经刺激器定位行臂丛神经阻滞在上肢手术及术后镇痛病人的应用;(3)椎旁神经阻滞在胸壁、肩背部手术病人的应用; (4) 闭孔神经阻滞在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 的应用。 常用的外周神经阻滞技术 1.臂丛神经阻滞 (brachial plexus block) (如图2,3) 体位、定位、麻醉药用量及适应证与传统的肌间沟或腋窝入路相同,其特殊之处在于可精确定位拟阻滞神经。使用50mm穿刺针,在1.0mA刺激电流下寻找和定位神经。根据所支配肌肉的收缩情况,可以精确定位臂丛的每个分支并加以阻滞,每支以8ml局麻药阻滞即可。其判断如下:腋神经:肩外展;肌皮神经:肘屈曲;桡神经:伸肘、伸腕及伸指;正中神经:屈腕、第2、3指屈曲;尺神经:第4、5指屈曲、拇内收。 2.股神经阻滞(femoral nerve block) (如图4)

超声引导下的神经阻滞在小儿麻醉中的进展探讨

超声引导下的神经阻滞在小儿麻醉中的 进展探讨 摘要:在医疗科技的发展下,我国当前的医疗事业获得了较为优异的环境, 为人民的诊病治病提供了更多便捷。在临床中,以超声影像的技术,在患者进行 神经阻滞的麻醉中进行外周神经的定位,已经是临床麻醉中十分规范和有效的定 位标准。该项技术的运用,医疗人员可以对患者机体内对应神经、相关组织结构 进行直观观测,在保障定位精确性的同时,观测穿刺、局麻注射及扩散等的整体 过程,更为有效的预防机体出现损伤,降低患者的并发症概率。在小儿麻醉中, 生长期的患者发育水平还不完善,超声技术在患者体内进行操作时存在一定的局 限性,医疗工作者要准确掌握有关的超声知识,并进行充足的临床实践以保障对 技术的巩固,保障小儿麻醉顺利进行。 关键词:超声引导;神经阻滞;小儿麻醉 引言:小儿麻醉的实施难度在于以下三点:第一,小儿机体内部的周围组织、毗邻关系和成年患者存在差异,靶神经和部分重要结构的间距有限,在包绕神经 的周边,鞘膜、筋膜都比较薄,因此医疗人员在临床操作中,有可能遇到各种不 同困难;第二、在小儿麻醉中,全麻以及镇静技术运用较多,因此医疗人员在定 位患者外周神经时,较难以异感法来定位;第三、小儿患者都处在发育和生长的 阶段,患者在12岁之前,神经纤维的髓鞘化一直在发生,局部的麻药便更易渗 透进患者阻滞神经,患者药物性的神经损伤的概率也会增长,在对小儿进行神经 阻滞中,局麻的药物用量和浓度都比成人患者较低。当下国内的临床中,小儿麻 醉中运用超声技术的方式仍在发展,但该类技术在心血管麻醉监测、神经阻滞麻 醉等领域中的运用较好,值得小儿麻醉领域进行实践和探讨,下面对超声引导下,小儿麻醉中神经阻滞的运用进展详细探讨。 1对人机体神经阻滞时超声技术的运用

神经阻滞麻醉的概念

神经阻滞麻醉的概念 神经阻滞麻醉是一种通过药物阻断神经传导来达到局部麻醉效果的方法。它是一种常见的麻醉技术,广泛应用于手术和疼痛管理领域。 神经阻滞麻醉的原理是将麻醉药物注射到特定的神经或其周围组织中,通过阻断神经冲动传导来达到局部麻痹效果。麻醉药物可以通过多种不同的途径达到作用部位,例如通过表面浸润、局部神经节阻滞、周围神经阻滞或者伏地感觉神经束阻滞等方式。 根据作用方式的不同,神经阻滞麻醉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 表面浸润麻醉:将麻醉药物直接浸润到手术创面周围的组织中,通过浸润液的扩散作用,达到麻醉效果。这种麻醉适用于手术局部较小的创面,例如皮肤手术。 2. 局部神经节阻滞麻醉:将麻醉药物注射到神经节附近,通过药物的扩散作用阻断神经冲动传导。这种麻醉适用于身体局部有一个主要神经节的区域,例如面部、颈部和骨盆等区域。 3. 周围神经阻滞麻醉:将麻醉药物注射到神经支配区域附近的周围神经束中,通过麻醉药物的扩散作用达到阻断神经传导的目的。这种麻醉适用于较大范围的手术,例如上肢和下肢手术。

4. 骨骼牵引或悬吊感觉神经束麻醉:该方法适于周围骨骼牵引和悬吊感觉神经束,通过注射麻醉药物到这些感觉神经中,实现局部麻醉,使病人在手术中无痛或轻度麻醉,使病人的意识清醒,可以与医生进行交流,具有良好的耐受和安全性。 神经阻滞麻醉具有以下几个优点: 1. 局部麻醉效果好:神经阻滞麻醉可以精确地作用于手术区域,达到理想的麻醉效果,减少了全身麻醉所带来的不适和副作用。 2. 减少全身麻醉风险:相比于全身麻醉,神经阻滞麻醉所涉及的麻醉药物较少,对病人的心血管、呼吸系统的负担较小,从而减少了术后并发症和风险。 3. 术后恢复快:神经阻滞麻醉在手术结束后,麻醉效果会随着麻醉药物的逐渐代谢而消失。因此,术后恢复迅速,病人可以很快恢复行动能力,缩短住院时间。 4. 疼痛管理效果好:神经阻滞麻醉可以针对特定的神经阻断,有效地缓解术后疼痛,并减少病人使用镇痛药物的需要。 然而,神经阻滞麻醉也有一些局限性和风险:

超声引导下外周神经阻滞麻醉应用,您需要知道的这些事儿

超声引导下外周神经阻滞麻醉应用,您 需要知道的这些事儿 外周神经阻断术的成功关键是要准确地给药,传统的外周神经定位术是盲穿,先确定体表的解剖学,再根据针头接触神经时产生的异样感觉或肌肉的反应来进 行定位,除了患者感觉不舒服之外,这种方法的成功率很低,容易造成血管注射、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同时神经或体表的解剖学部位也很容易发生变化,这时候阻 滞的失败概率就更大了。在超声波的作用下,可以“直视”神经和周边的解剖结构,观察药物的扩散情况,增加了麻醉的成功率,减少了并发症,因而在临床上 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做“大”手术之前,要做什么麻醉?麻醉医师会综合考虑 手术、病人、麻醉等方面的综合评价,目前临床上,除了麻醉等,随着影像技术 的不断发展,麻醉的优势也越来越明显,可以应用于任何手术。若只是肢体或胸 腹壁的外科手术,则单纯应用神经阻断即可。在胸腹腔手术等大型手术中,采用 神经阻滞配合全身麻醉,可以降低麻醉的使用量,降低术后疼痛,促进病人康复。 基于此本文就超声引导下外周神经阻滞麻醉应用展开讨论,希望能为相关麻 醉提出有建设性的参考。 一、什么是神经阻滞麻醉? 神经阻滞麻醉,是将局部麻醉药物注入神经干、神经丛、神经节,从而阻断 神经的冲动传递,从而促进支配部位的麻醉。神经阻滞包括神经干阻滞、颈神经 丛阻滞、臂丛神经阻滞、星状神经节阻滞、腰交感神经节阻滞等。神经阻滞是一 种治疗疼痛的方法,通常用于手术麻醉,在神经周围注射麻醉药物,阻断部分感 觉神经传导功能,使患者在手术过程中感受不到疼痛。作为一种新的麻醉方法, 只要操作得当、合理使用药物,就不会产生任何的不良反应,确保了手术的安全。与全身麻醉比较,神经阻滞具有以下特点:麻药量小,应用广泛,麻醉持续时间 较长。

下肢外周神经阻滞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麻醉科李水清 写在课前的话 下肢外周神经阻滞技术不论是单独应用还是与全身麻醉联合应用,都是全身麻醉、蛛网膜下腔阻滞和硬膜外腔阻滞之外一种十分有用的阻滞方法,许多时候,下肢神经阻滞的具体操作,并不像想象当中的那样困难,尤其是在外轴神经刺激器的协助下,或者B超的引导下来进行操作,更可以提高阻滞的效果,避免并发症的发生,近年来,随着这些技术的发展和完善,下肢外周神经阻滞在麻醉和镇痛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 一、神经刺激器的介绍 解析:左边的这幅图就是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各种各样的外周神经刺激器,他们的体积有大有小,有采用脚踏的,也有采用手控的,现在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工艺的改进,许多的外周神经刺激器,都变得体积精巧,功能齐全,便于使用。 解析:国内应用的外周神经刺激器,都是进口的品牌,有德国的贝朗和德国的宝雅。这两个牌子的外周神经刺激器,功能齐全,都能够满足临床上下肢外周神经阻滞的需要。 外周神经刺激器有三个重要的参数,输出电流,脉冲宽度和刺激频率。输出电流强度要求恒流输出,调节方便。不同的组织结构,电阻是不同的,因此电流在通过不同的层次的阻滞结构时,有可能会出现衰竭或者变化。而外周神经刺激器一个最重要的功能,就是能够避免这种衰竭和变化。即设定的是1毫安的电流,通过不同层次的阻滞结构时,发放的电流始终是1毫安。 应用神经刺激器,许多时候是要观察刺激神经以后,所引发的目标区域肌群的运动,来反推我们的针尖是否到达了一个合适的位置。而刺激肌肉运动,所需要引发的运动纤维,只需要有短的脉冲电流就可以刺激发生。在做下肢的外周神经阻滞时一般设定的预设参数是:电流强度1个毫安,脉冲宽度0.1毫秒,刺激频率2个赫兹。 注意事项 1 神经刺激器不是神经探测器,刺激电流强度与针尖距离的关系遵循库仑定律. 2电极片的摆放,电极片的摆放可以和刺激针形成一个完整的电流回路。而且,不能够影响我们的具体操作。在做下肢外周神经阻滞时,经常可以把电极片放在下腹部,或者下腰部。

外周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应用与效果分析

外周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应用与效果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外周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应用及效果。方法对我院2011 年1 月~2013 年1 月收治的68 例采取外周神经阻滞麻醉的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 性分析。结果各处神经阻滞给予局麻药时其麻醉效果都较为理想且良好率相比 没有显著性差异即P>0.05;全部患者都没有出现不良反应。结论总之,外周神 经阻滞麻醉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可利用神经刺激器实现准确定位,不仅痛苦小,而且使用起来安全放心,应在临床上大力推广使用。 【关键词】外周神经阻滞麻醉;临床应用;效果 外周神经阻滞作为一种麻醉方式一直都被看做局部镇痛彻底、易于操作、能 使病人意识保持清醒且副作用少。其通过对各处神经丛入路给予局部麻醉得以实现,现将我院2011 年1 月~2013 年1 月收治的68 例采取外周神经阻滞麻醉的 病人的临床资料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资料共计68 例,均为我院2011 年1 月~2013 年1 月收治的采取外周神 经阻滞麻醉的病人,男35 例,女33 例,年龄18~70 岁,平均42.5±3.2 岁。其 中11 例属于经尿道膀胱癌电切术闭孔神经阻滞,5 例属于坐骨神经联合股神经 阻滞,27 例属于上肢手术臂丛神经阻滞,6 例属于坐骨神经阻滞,19 例属于下 肢手术股神经阻滞。 1.2 方法 (1)麻醉前先进行静脉通道的建立,采取静脉滴注方式给予5mg 咪唑安定。(2) 对心电,血氧饱和度以及血压进行监测。(3)穿刺:让神经刺激器正极端经由心电图电极与病人进行连接,而其负极端与穿刺针导线进行连接,然后将刺激器开启,结合各个神经阻滞解剖处做穿刺操作,初始电流以及频率分别设定为1.5mA 以及1~2Hz。(4) 当需阻滞神经越来越近,穿刺针会导致受此部位神经支配控制的肌群范围出现节律性收缩,并缓慢改变进针深度及其方向,等到肌群收缩非常显著时,再对电流进行调节使其达到0.3mA,若肌群颤动现象依旧存在且回抽没有血液时,则要立马给予5ml 事先准备妥当的局麻药物,当肌群颤动现象不见时,再对电流 进行调整使其达到1.5mA,如果依旧无肌颤动,那么就能肯定神经阻滞定位是非 常准确的,则可根据计划给予剩余药液。(5)关于局麻药浓度及其剂量,如果是闭孔神经阻滞患者,则给予15ml 浓度为1.5%的利多卡因[2];如果是坐骨神经阻滞 患者,则给予20~25ml 浓度为0.5%的罗哌卡因;如果是臂丛神经阻滞患者,则 给予15~20ml 浓度为1.5%~2.0%的利多卡因 (也可以是20~30ml 浓度为0.5%的 罗哌卡因);如果是股神经阻滞患者,则给予15~ 20ml 浓度为0.5%的罗哌卡因。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 统计软件,采用X2 检验,差异有显著性即为P<0.05。 2 结果 各处神经阻滞给予局麻药时其麻醉效果都较为理想且良好率相比没有显著性 差异即P>0.05(如表1 所示);全部患者都没有出现不良反应。 表1 各处神经阻滞效果比较[n(%)] 3 讨论 目前,随着科技的进步,通过神经刺激器进行外周神经阻滞得到了临床的认可,且其使用范围广,安全可靠,尤其是其穿刺针依靠特殊外鞘绝缘,使得仅使

神经阻滞定位的应用进展

神经阻滞定位的应用进展 在百余年的麻醉史中,麻醉的进展使许多外科新技术成为可能,新的进展有助于明显减少麻醉并发症,提高围手术期管理的质量。其中神经阻滞历经多次兴衰起伏,到60年代由于术后镇痛技术的兴起,神经阻滞才再次引起重视[1],并已形成为麻醉学的1个分支。近年来许多学者对神经阻滞麻醉进行了1些研究和探讨,提出了1些新的意见和新技术,使阻滞方法多样化,增添了临床的选择性,提高了麻醉效果。 1、神经阻滞进展的基础: (1)临床外科发展对麻醉提出了新的要求? 外科手术始终不断地对麻醉提出新要求。随着手术病人的增多,外科要求麻醉科做到术前准备简捷、麻醉方法迅速有效、术后恢复室滞留时间缩短,藉此利于快通道手术的实现;同时也要求骨关节手术病人能早期进行功能锻炼。许多研究也证实,无论单独神经阻滞或与全麻复合,均能改善病人术后恢复的评分,缩短术后在恢复室滞留的时间,全麻用药量减少,术中或术后阿pian类药使用量也减少。而全身麻醉病人往往因出现种种常见的并发症如持续疼痛、恶心、呕吐、嗜睡等而需要延长住院滞留时间[2,3]。Pavlin[4]对上肢手术病人比较了臂丛神经阻滞与全麻的术后恢复情况,接受臂丛阻滞麻醉病人的离院时间可提前70min。Vloka[5,6]等对下肢静脉剥脱术比较了下肢神经阻滞与腰麻的结果,施行股神经阻滞病人的出院时间可提前

70min。对于住院病人,神经阻滞也能通过减少术中和术后的疼痛程 度而加速病人恢复。 (2)新技术和新手段的发展 1、罗哌卡因是1个新型局麻药,化学结构与布比卡因相似,它所产生的感觉麻醉与布比卡因类似,但在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和心血管毒性作用方面要好于RS-布比卡因。在临床试验过程中,某些病人意外地静脉注入大剂量罗哌卡因,但没有人发生有害的全身性毒性反应。另外,有人提出罗哌卡因经硬膜外给药时,会产生较明显的感觉运动分离,它能产生良好的止痛效果而其运动阻滞作用比布比卡因弱。10分适合用于神经阻滞。 2、神经刺激器传统的神经阻滞定位有赖于病人的配合针刺异感的出现,即异感定位,这难于准确确定神经的位置,获得满意的阻滞效果,而且往往还易出现神经损伤和出血等并发症[7]。能否在体 表精确的确定臂丛神经的走行,并使局麻药注入臂丛神经是获得满意的臂丛神经阻滞,是减少其并发症的关键。神经刺激器辅助定位用于臂丛神经阻滞无需患者诉说异感,凭借刺激器产生单个刺激波,刺激周围神经干,诱发该神经的运动分支所支配的肌纤维收缩,帮助准确定位[8]。自上世纪初,已有应用神经刺激器引导下施行神经阻滞 的报道。现代的神经刺激器为操作医生提供了反馈信息,增添了既客观又确切的辅助技术手段。神经刺激器神经阻滞麻醉具有对生理干扰小、麻醉效果确实、简便经济的特点。但成功率依赖于操作者的经验,尤其是深部神经阻滞的成功率较低,限制了其广泛应用。神经刺激器

外周神经阻滞在单侧大隐静脉曲张手术中的应用

外周神经阻滞在单侧大隐静脉曲张手术中的应用 人体的下肢的外周神经阻滞十分适用于人体髋关节以下部分的下肢手术,此举安全系数很高,而且相应带来的并发症也较少,并且操作较为简单便意,同时麻醉的效果也十分的确切,一般手术之后的镇痛效果也十分优良。近几年以来,各处医疗机构将神经刺激仪定位技术运用到了相关的的临床医疗中,大幅的提高了对患者外周神经阻滞的相关准确系数与相关阻滞的效果。与过去传统的方式,即,椎管内麻醉,在手术中具有使患者的生命体征保持平稳的作用、而且对患者的胃肠道的功能也豪无影响、并且没有脊麻后头痛的症状、手术之后也不会出现恶心呕吐等症状,更可喜的是在手术之后患者不需要忌口等诸多优点。我处至2012年4月开始,在对60例单侧大隐静脉的手术中各自采取了神经刺激仪的引导下的外周神经阻滞和硬膜外麻醉的相关方法,并观测相对比较其方法的相关麻醉的效果。 标签:外周神经阻滞单侧大隐静脉曲张手术麻醉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在进行单侧大隐静脉的高段位的结扎以及其分段剥离手术的相关患者共计60例,并将他们划分为两组。观察组与对照组,其中观察组的患者共计32例,均采取神经刺激仪对其的引导下的腰肌间隙的联合坐骨的神经近端处的阻滞。而对照组的患者共计28例,均采取硬膜外麻醉的方法[1]。 1.1相关麻醉的方法全部患者在手术之前30分钟都将肌注阿托品药物与苯巴比妥钠,在进入手术室之后,要随时监测HR、ECG 、SpO2、以及BP。同时采用鼻导管或者面罩给患者进行给氧,麻醉之前的5分钟,要对患者进行静注咪唑安定与芬太尼。 1.2相关观察的项目项目监测包括:HR、BP、MAP以及SpO2。在进行完毕穿刺之后要对其注药,完成后分别在3、5、10、15、20、30分钟时刻进行相关感觉阻滞的评分以及相关运动阻滞的评分与镇静评分。 2结果表1 不同时间段的MAP的相关变化 组别麻醉前手术开始术中15分钟术中30分钟术中45分钟术中60分钟术后1小时观察组 对照组 97.9±17.69 102.10±17.21 98.56±18.14 91.99±16.96 101.94±15.99

神经阻滞麻醉

第六章神经阻滞麻醉 将局部麻醉药注入神经丛、神经干周围,暂时阻断其向中枢和外周传导冲动的功能,从而产生局部区域感觉、运动功能的消失,称为神经阻滞麻醉; 第一节颈丛神经阻滞麻醉 一适应证与禁忌证 1 适应证 颈部手术如甲状腺腺瘤、囊腺瘤切除术;气管切开术、颈内动脉内膜剥脱术;甲状舌骨屡等皮肤及皮下浅表手术;颈部椎板减压; 2 禁忌证 呼吸道不能保持通畅的颈部手术;小儿及不合作者均不能选择颈丛阻滞麻醉; 二解剖 颈神经丛分浅丛和深丛,由颈1-4C l-4脊神经前支组成;脊神经出椎间孔后,经过椎动脉后面到达横突尖端,过横突后,这些分支与上下相邻的脊神经分支连接,形成一系列的环;浅丛沿胸锁乳突肌后缘从筋膜下穿出至表面,其分支主要支配皮肤和浅表结构;深丛在斜角肌间隙与臂丛神经处于同一水平,并同为椎前筋膜覆盖,主要支配颈部肌肉和其他深部组织;麻醉时浅丛、深丛神经均应给予阻滞,才能产生良好的麻醉效果;颈神经丛阻滞范围包括整个颈部、头的后部、肩及胸上部,犹如披肩样范围; 三操作步骤 一穿刺点定位 1 深丛 C2穿刺点在乳突下约 cm、向后约 1cm处;C4穿刺点在胸锁乳突肌后缘与颈外静脉交会点;C3穿刺点在C2-4连线的中点; 2 浅丛在C4穿刺点; 二操作程序根据手术部位选择不同的颈丛阻滞点和局麻药剂量;

1 三点法颈前阻滞法:传统的颈深丛阻滞法;患者去枕平卧,头偏向对侧,两上肢自然下垂、紧贴躯干;在肩背部垫一薄枕便于暴露颈部穿刺部位;用记号笔标记C2、C3、C4;消毒铺巾,左手示指尖固定穿刺点皮肤,右手持7注射针头依次穿刺;C4横突比较浅、进针2一3 Cm 即可触及颈椎横突,患者述有异感更可确认,针尖稍稍退离骨质避免损伤骨膜,左手拇、示、中指固定针头,右手持含局麻药注射器注药,注药前、中、后注意轻轻回抽,观察有无血液或其他回流液;然后再行C2、C3阻滞;浅丛阻滞可在C4深丛阻滞完成后将穿刺针退至皮下组织,突破胸锁乳突肌腹将胸锁乳突肌提起便于操作分别向头端及尾端各注人局麻药4一5ml,单侧总量不超过10ml; 2 改良一点法颈丛阻滞法:选C4一点深丛加浅丛阻滞; 三局麻药 0.25%布比卡因、0.375%罗哌卡因系长效局麻药,常用于颈深丛阻滞;1%利多卡因维持麻醉作用时间短,较少单独使用,可与0.25%布比卡因或0.375%罗呱卡因配置成混合液用于深丛和浅丛阻滞; 四、意外与并发症 一全脊麻 是最严重的并发症,系局麻药误注人蛛网膜下腔,引起脑室内扩散,导致颈脊神经广泛阻滞; 1 症状 注药后立即出现意识消失、呼吸停止、血压下降等症状,甚至心跳骤停; 2 处理 立即面罩加压供氧或紧急气管插管,人工通气;循环支持,补液、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 3 预防

神经阻滞麻醉

神经阻滞麻醉 将局部麻醉药注射在神经干周围或神经干内,使神经分布区域内发生麻醉作用的方法,称为神经阻滞麻醉。足踝外科的神经阻滞麻醉注射的区域主要在踝关节以上10㎝范围内走向踝足部的神经。神经阻滞麻醉具有麻醉用药量小、阻滞范围大、对机体内脏系统无影响的优点。下面就各种神经的阻滞方法作一介绍。 一、胫神经阻滞 在所有踝部神经阻滞麻醉中,胫神经是最难阻滞的神经;但也是获得成功麻醉最重要的神经。 1.解剖特点胫神经为坐骨神经经腘窝的直接延续,经腘窝中间垂直下降,与腘动脉伴行,位于其浅面,达腘肌下缘,在比目鱼肌深面与胫后动脉伴行下降,至小腿后侧在小腿中间的肌肉间下行,过内踝后方,在分裂韧带深面分为足底内侧神经和足底外侧神经进入足底,胫神经在下降过程除了支配所有小腿后侧群肌肉,还至足底支配足底诸肌。足底内侧神经相当于手掌的正中神经,分支供给踇趾展肌、踇短展肌,及最内侧蚓状肌,支配内侧三趾半的皮肤;足底外侧神经相当于手掌的尺神经,向前外行于踇短屈肌和跖方肌之间,分一支支配外侧一趾半皮肤。 2.操作方法 (1)腘窝处阻滞:此方法适于行小腿后部手术。患者取俯卧位,膝关节微屈曲30°,在腘横纹之上5㎝,腘窝正中,作为进针点。针与皮肤成角60°,缓慢进针,直到有麻木感,此时将针退回2㎜,以避免损伤胫神经,注入8-10ml麻醉剂。 (2)在内踝处阻滞:此方法适于行足底部手术。在距内踝尖近端大约5㎝处,触摸到胫骨后内侧缘,然后再摸到跟腱的内缘。在这二者之间距离的中点处,胫神经位于胫后动脉的后侧。若在此处摸到胫后动脉的搏动,可以作为进针的标志。与皮肤成60°角向下进针1.0-1.5㎝深,抽吸确认未穿入胫后动脉或静脉后,注入8-10ml麻醉剂。

神经丛阻滞麻醉诊疗常规

神经从阻滞麻醉诊疗常规 一、颈神经丛阻滞(由C1一4脊神经组成) (一)解剖标志:乳突下15cm:定点为第二颈椎横突,胸锁.乳突肌后缘与颈外静脉交叉点附近为第四颈椎横突。(二)药物:1%—2%普鲁卡因,1%T5%利多卡因,1%利多卡因+0375%布比卡因等。(三)操作步骤(一针法):病人仰卧,头偏向对侧,操作者戴手套消毒。用22G长3scm穿刺针一,垂直刺入深约2—3c 垃,可触及第四颈椎横突,此时病人有酸胀的异感,回抽无血及脑脊液,即可注药3-4m1阻滞颈深丛,然后退针至颈阔肌和皮下之间注药6一7m1阻滞颈浅丛。 二、臂神经丛阻滞(由C4-8,及T1一2青神经组成) (一)斜角肌肌间沟穿刺法1患者仰卧,头向对侧,肩部下垂。消毒后,确定穿刺点,于胸锁乳突肌锁骨头后缘触摸前斜角肌和中斜角肌,其间即为肌腱沟。 2.第六颈椎横突与环状软骨处于同一水平,从环状软骨向后作一水平线,与肌间沟的交点即为穿刺点。 3.穿刺点作皮丘,右手持22G长3-4Cn1的穿刺钊一垂直刺进皮肤,略向脚侧推进,直到出现异感或触到横突为止,固定针头,回抽无血及脑脊液后,注药20-25耐。 (二)锁骨上臂丛阻滞法1,患者仰卧,头向对侧,肩部下垂。2.锁骨中点上方1一2cm,较瘦的病人在此处可触到锁骨下动脉,而臂丛神经就位于动脉的后上方。3.垂直于皮肤进针,直到上肢出现异感或针尖触及第一肋骨表面、前后,寻找异感,注入局麻药20—25而。 (三)腋路臂丛阻滞法1.患者仰卧,头向对侧,被阻滞的上肢外展90度,肘屈曲,前臂外旋,暴露腋窝。2.摸到腋动脉搏动,取动脉搏动最高点为穿刺点。 3.取22G短斜面针,与动脉呈10—20度夹角刺入皮肤,缓慢进针直到出现刺破鞘膜的落空感,此时,针随动脉搏动而摆动。回抽无血,即可注药30一35m1 0(四)臂丛阻滞常用药量:利多卡因4-8m1∕kg,的卡因1一2m1∕kgm1∕kg, 布比卡因1-2m1∕kg 三、神经丛阻滞麻醉注意事项 (-)不同的神经丛阻滞可以有不同的并发症,常见的有局麻药毒性反应,穿刺部位血肿,气胸,高位脊麻等,故应备好急救插管设备、氧气和麻醉机。 (二)不可同时进行双侧臂丛神经阻滞。

麻醉中的神经阻滞麻醉

麻醉中的神经阻滞麻醉 麻醉是一种医疗技术,通过应用药物使患者进入无痛无意识的状态,以便进行手术或疼痛治疗。神经阻滞麻醉是一种常见的麻醉方式,它 通过针刺和注射药物,使特定的神经阻断传导,从而达到无痛的效果。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麻醉中的神经阻滞麻醉的原理、应用和注意事项。 一、神经阻滞麻醉的原理 神经阻滞麻醉的原理是通过于神经周围或局部注射局部麻醉药物, 使其阻断或减弱神经冲动的传导,从而达到局部无痛麻醉的效果。局 部麻醉药物通过抑制神经纤维的电传递,阻止痛觉信号传输到大脑, 从而使神经阻滞局部区域麻木,患者在手术过程中不会感到疼痛。 神经阻滞麻醉主要分为末梢神经阻滞和中枢神经阻滞两类。末梢神 经阻滞适用于局部小手术,如肢体手术,常见的包括腕管阻滞、踝管 阻滞等。中枢神经阻滞适用于较大范围的手术,如剖腹手术,常见的 有腰麻、硬膜外麻醉等。 二、神经阻滞麻醉的应用 1. 末梢神经阻滞 末梢神经阻滞常用于手术区域较小的外科手术,如下肢骨折修复、 手指切除术等。末梢神经阻滞通过注射药物于神经周围,使神经阻塞,达到麻醉的效果。 2. 中枢神经阻滞

中枢神经阻滞适用于需要较大范围区域麻醉的手术,如剖腹手术、 盆腔手术等。中枢神经阻滞可以分为腰麻和硬膜外麻醉两种。 腰麻是将药物注射至蛛网膜下腔,通过麻醉腰部以下的脊神经,达 到下半身麻醉效果。腰麻的优点是麻醉起效迅速,效果可持续数小时,通常在剖腹手术中应用较多。 硬膜外麻醉是将药物注射至硬膜外腔,通过麻醉硬膜外腔中的脊神 经根,达到手术区域的麻醉效果。硬膜外麻醉的主要优点是麻醉范围 可根据手术需要进行调整,且对心血管的影响较小,常用于盆腔手术等。 三、神经阻滞麻醉的注意事项 1. 患者评估 在进行神经阻滞麻醉前,临床医生需要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评估 内容包括患者的病史、过敏史、麻醉适应症和禁忌症,以及特殊情况 下的调整。 2. 术前准备 在进行神经阻滞麻醉前,需要对患者进行一系列的术前准备工作。 包括准备好麻醉药物、麻醉设备和监测仪器,确保手术环境安全和整洁,以及告知患者术前禁食禁水的要求。 3. 操作技巧

B超引导下神经阻滞在临床麻醉中的应用意义

B超引导下神经阻滞在临床麻醉中的应 用意义 【摘要】目的:讨论B超引导下神经阻滞在临床麻醉中的应用意义。方法:选择80例实行手术的患者,分为两组,实验组使用B超引导下神经阻滞麻醉, 对照组使用传统臂丛神经盲探操作麻醉。结果:两组的疼痛评分以及麻醉药物使 用量,麻醉优良率,护理满意率相比(P<0.05)。结论:在实行手术治疗的患者 中使用B超引导下神经阻滞,可以提高麻醉优良率,降低麻醉药物使用量,缓解 疼痛,让患者感到满意。 关键词:B超引导;神经阻滞;临床麻醉 在手术治疗中一般使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可以起到较好的麻醉效果,还可 以缓解肌肉的紧实度,预防血管的痉挛性收缩,保证手术顺利完成[1]。在麻醉中 需要对周期神经的定位进行明确,然后对桡神经,尺神经以及肌皮神经进行阻滞[2]。通过B超引导下的神经麻醉,可以保证定位的准确性,降低定位需要时间, 在穿刺后可以使用B超引导下进行调整,从而提高麻醉效果,降低麻醉用药剂量。本文中选择80例实行手术的患者,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80例实行手术的患者,其中实验组:年龄均值 (58.22±1.92)岁。对照组:年龄均值(57.29±1.68)岁。 1.2方法选择患者均进行手术治疗。将传统臂丛神经盲探麻醉应用在对照组中,在麻醉中患者使用仰卧的体位,上肢紧贴在体侧,将头部转向对侧,在肌内 沟上做一个标记,然后使用碘伏对患者身体进行消毒,在麻醉前半个小时,通过 肌内注射进行麻醉,做好各种准备工作,在穿刺位置进行常规消毒,并对患者的 生命体征进行严格检测,麻醉医生可以根据自身经验进行操作,将5毫升0.25% 的布比卡因与5毫升50毫克的利多卡因,通过静脉进行注射,但是注射的总量

超声引导神经阻滞为主的复合麻醉在围手术期的应用

超声引导神经阻滞为主的复合麻醉在围 手术期的应用 当所有人都认为麻醉医生只是插一根管子、扎一小针时,科技的进步早已改 变了这一切。气管插管、腰椎穿刺等已不再是麻醉师的主要工作内容,当前的麻 醉医师能够应用麻醉深度监测仪、各种安全有效的麻醉药物、自控镇痛泵等先进 设备进行相关麻醉工作,使临床麻醉效果更高、更安全,病人满意度也更高。而 随着舒适化医疗概念的渗透,以超声引导神经阻滞为主的复合型麻醉逐渐应用于 临床中。本文向大家介绍以超声引导神经阻滞为主的复合麻醉的基础知识以及其 围手术期的麻醉管理内容。 1什么是超声引导神经阻滞? 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技术是在超声引导下,探查神经走向,明确周围组织, 将神经阻滞穿刺针准确地穿刺到神经干、神经丛的周围,经穿刺针注入局麻药后,阻滞局部神经冲动传导,从而起到精准麻醉的作用。目前临床,该麻醉方案适用 于术中麻醉、镇痛治疗等。 超声引导下的神经阻滞由于能够可视化,故可清晰看到患者神经及其走形, 使操作更精准有效,减少局麻药用量,而且能够很大程度上避免神经损伤。同时,超声引导神经阻滞的阻滞范围相对较小,对患者生理干扰小,术中生命体征更平稳,术后回病房不影响进食进饮,长效镇痛使患者可以早期下床活动。大量研究 也证实,超声引导神经阻滞能够显著降低麻醉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并可 改善术后镇痛效果,提高术后恢复质量。 2为什么开展以超声引导神经阻滞为主的复合麻醉? 大部分病人进到手术室,受环境、医护人员等影响极易产生焦虑、紧张、恐 惧等心理,如果术中予以手术镇痛为主的超声引导神经阻滞术,同时辅助给予腰麻、全身麻醉等其他麻醉方式,能够减轻病人机体应激反应,使其能够舒服安全

联合神经阻滞麻醉在高龄患者髋关节置换手术中的应用

联合神经阻滞麻醉在高龄患者髋关节置换手术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神经阻滞麻醉在高龄患者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应用的可行性。方法:拟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12例,年龄72~89岁,ASAII~III级,在神经刺激仪引导下对患者腰丛神经、坐骨神经、股外侧皮神经进行阻滞,记录患者术中对疼痛刺激的反应、生命体征变化及手术后不良反应。结果:1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痊愈出院。结论:神经阻滞适用于高龄患者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麻醉,安全性高,为此类患者手术麻醉提供了新思路。 标签:神经阻滞;高龄患者;麻醉;髋关节置换 随着社会老龄化发展,人均寿命提高,越来越多的高龄患者进入临床手术,髋关节置换患者中有部分年龄偏大,合并症多,麻醉方式选择十分困难。神经刺激仪引导下外周神经阻滞具有定位准确、对患者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扰动小的优点,但能否满足髋关节置换手术麻醉要求尚无定论。我们将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联合神经阻滞用于髋关节置换手术,探讨其经验教训。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拟行髋关节置换手术患者12例,ASAII~III级,男5例,女7例,年龄72岁~89岁,体重47~82kg。全髋置换4例,股骨头置换8例。其中合并脑梗患者6例,合并心血管疾病8例,合并呼吸系统疾病9例,合并糖尿病4例,合并高血压12例,长期口服抗凝药物治疗7例。 1.2 麻醉方法 患者术前常规禁食、禁饮8h。术前常规肌注苯巴比妥钠0.1g。入手术室后开放静脉通路,输注40羟乙基淀粉8~10ml/kg,心功能不全患者适当减慢输液速度,面罩吸氧,常规监测ECG、BP、SPO2。操作前静注咪达唑仑3mg。摆好患者体位,腰丛穿刺部位:在两髂嵴间连线—即Tuffier线,此连线的中点能摸到的棘突通常为第4腰椎棘突,在此线的中线做标记,然后画第二条线,在麻醉侧距离中线5cm的地方画中线的平行线,在此线上取从Tuffier线向尾3cm的一点标记为穿刺点,目标为股四头肌颤搐反应。坐骨神经穿刺部位:在髂后上棘到大转子中点连线的中点,垂直向尾向内画另一条5cm的直线,垂线的端点标志为进针点,目标为小腿、足肌肉颤搐反应。神经刺激仪腰丛初始电流为1.5mA、2Hz,目标电流0.3~0.5mA、2Hz。坐骨神经股初始电流为1.5mA、2Hz,目标电流0.3~0.5mA、2Hz。腰丛给予0.4%罗哌卡因25~30ml,坐骨神经给予0.4%罗哌卡因15~20ml。股外侧皮神经穿刺点:髂前上棘向内2cm、向尾2cm地方进针,在穿破阔筋膜时有突破感后,注射0.2%罗哌卡因20ml。摆好患者手术体位后,静脉持续输注地佐辛80~100ug/kg.h,异丙酚3~5mg/kg.h。

神经阻滞麻醉

神经阻滞麻醉LT

为减少术中出血和保证剥离平面的平整,根据手术需要,术区皮下可辅加浸润注射适量0.2%利多卡因肾上腺素(1:40万)溶液。 1. 颏神经:注药1~2ml,牵开上唇,在第2尖牙下方的颏区有时可以触及此神经。麻醉范围:下唇以下、两侧至颏面沟,下至颌骨下缘。 2. 眶下神经:穿出点约位于虹膜内侧缘垂线,距眶下缘 4~7mm处。左手食指置于眶下缘,受术者正视前方,术者右手握5ml注射器,自鼻面沟内侧与鼻翼沟之间进针,于眶下缘4~7mm处刺及骨面,多可直接进入眶下孔,或在此点周围注药1~2ml。麻醉范围:几乎整个鼻侧壁、全部鼻翼、鼻小柱基底部、整个上唇及口裂外侧1~1.5mm,眼睑内侧下方的

颊区,下眶部也会有麻木感。 3.鼻背神经:穿出点位于鼻骨与鼻翼软骨交界处,距鼻中线6~9mm处。左手拇指和食指触及鼻中线,触知鼻骨下端,在鼻骨中线外约6~10mm处注药1~2ml。麻醉范围:鼻软骨背面和鼻尖的皮肤。 4.眶上神经束(眶上-滑车上-滑车下神经):眶上神经自眶上切迹穿出。滑车上神经伴随同名血管走行,滑车下神经在滑车下方穿出眶壁。先在到达眶上切迹前于肌肉下注药 1~2ml,再稍向内移动,注药1ml,最后将针头触及鼻骨注药1ml。麻醉范围:(1)从颞中线或颞融合线至中线的额部皮肤;(2)上睑皮肤内侧约50%;(3)中线和上颞线之间的额顶部皮肤,向后可达两耳轮后缘所作垂直线以前的皮肤。 5.颧颞神经:为颧神经1支,经眶壁穿出到颞窝前部,其穿出位置约在外眦水平线下1cm。于眶外侧壁后方自颧额缝(可触及)向下刺入1~1.2mm,达外眦水平线下约1cm注药2ml。麻醉范围:上界与眶上神经额部阻滞范围相连,下界自外眦水平向后至发际内进入颞部头皮。 6.颧面神经:将左手食指放在眶下、外侧壁交界处,颧面神经正好位于指尖外侧约1.5cm直径的范围内,注药1~2ml。麻醉范围:约为一倒三角形,上界在眶下缘外侧1/3向外 3cm,为等腰三角形的底;尖部位于下颌骨前支最低部的前方,约在颊中部;三角形的中心在颊最突出处。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