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2《 政治生活自觉参与》德育精品课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2《 政治生活自觉参与》德育精品课教学设计

学科德育精品课程展示活动案例设计--反思表

新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社会历史的主体》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社会历史的主体》教学设计【教材简析】 《社会历史的主体》是高二政治必修4第四单元第十一课第二框题。它包括个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两个主要内容。分别介绍了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三个表现、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内容和意义。 【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思维普遍活跃,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但是,由于学生们生活阅历较少,缺乏必要的社会参与和生活体验,对社会现实的认识可能会有一定的偏差和误区。哲学知识又相对有些抽象,学生的认知能力有限,因此,在本课中,贴近学生生活,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去充实课堂内容,注重情感陶冶,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理性思考和分析能力是很有必要的,同时,本课中通过案例探究活动,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也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和参与政治生活的热情,培养学生公民意识和主人翁精神,提高他们参与社会生活的参与感和责任感。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 (1)人民群众的含义 (2)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 线 理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分析:联系历史和现实,说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2、能力目标: (1)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 (2)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能力 (3)提高辩证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节学习,树立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积极投身实践与群众实践相结合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哲理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掌握这一观点,有利于使学生从情感上贴近人民群众,热爱人民群众。 难点: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这一方法论要求离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对较远,加之社会上的不良现象使学生在群众观点上比较模糊,因而把它作为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互动式教学,探究式教学。 【教学活动过程】: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教案(精品,全册)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教案(精品,全册) 前言(第一课时) 一、课改的必要性: 教材抽象,体系严密,学生难以学习 1、存在的问题:学生的主体地位难以体现 学生动手的能力比较差,与素质教育的要求不相适应。 2、时代的要求:主要是素质教育的要求。 3、中央的决定:贯彻落实科教兴国的战略。 二、新的体系: 1、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采取模块式的组织形态,分为必修和选修两部分。各课程模块的内容相对独立,实行学分管理。 必修部分是所有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共8个学分,设4个课程模块。 选修部分是学生自主选择的课程,共12个学分,设6个课程模块。 各课程模块均为36学时,经考核合格,可获2个学分。 课程模块的开设顺序应根据学生的选择和学校的实际情况确定,必修模块的学习主要在高中一二年级完成。 本课程必修部分每周2学时,各课程模块的教学以一学期为单位。 1、经济生活一个基础:即是以生活主题为基础的系统联系。 2、必修: 2、政治生活—对应:一个要求:即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 3、文化生活明协调发展的要求。 4、生活与哲学三个内容:即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常识。 必修课程围绕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的主题设置三个模块,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常识为主要内容,设置生活与哲学模块。这四个课程模块的建构,贯彻了整体规划小学、初中、高中阶段德育课程体系的思路,既保持以生活主题为基础的系统联系,又体现内容目标的递进层次。对应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常识,将成为本课程的重要内容。 科学会主义常识 国家与国际组织常识 3、选修:经济学常识 科学思维常识

人教版高一思想政治必修一《经济生活》第一单元第三课第二框(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教 学 设 计

人教版高一思想政治必修一《经济生活》第一单元第三课第二框 (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一)本框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生活消费与每个人息息相关。《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是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一《经济生活》第一单元第三课《多彩的消费》第2课时的教学内容,主要学习消费心理面面观、做理智的消费者。本节内容是从学生身边的消费生活入手深入浅出同时又是对前面消费及其类型的基本结构知识的提升,又是为后面树立正确的金钱观、消费与生产的辩证关系原理的展开铺垫好了基础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目前社会上常见的几种消费心理及其基本特征;知道怎样看待、评价各种消费心理;理解四大消费原则的含义及其主要内容。 (二)能力与方法目标 在分析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这一问题时,采用问题解答法,情境导入法等。同时能结合现实经济生活中不合理、不科学的消费现象,使学生认清其危害,从而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向学生进行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学生分析、审视自己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鼓励学生敢于剖析自己、修正自己,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做理智的消费者,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教学难点】量入为出,适度消费原则的把握 四、课前准备 (一)学生的学习准备 预习消费心理面面观、做理性的消费者,初步把握教材的原理和重难点。(二)教师的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三)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

四人一组,教室内教学。课前要求各组课前在黑板上展示给各组安排的学案题目答案。 五、课时安排:一课时 六、学情分析 经过一个学期多的高中生活的学习,学生已经能适应高中的学习生活,对于如何学习政治这一科也都有自己的方法,但由于本校属于普通中学,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原有的知识储备较少,在理解一些理论性较强的内容时比较有难度,因此在讲课的过程中尽量避免纯粹讲理论,不在理论上做太大突破,只是点到为止。同时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正确消费观的教育。 七、教法、学法及依据 (一)教法及依据 1.情境教学法。教学中把理论知识的学习与社会现象的分析、学生生活的情境联系起来,可以加强理论知识的掌握,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方法具有重大意义。 2.问题教学法。在本部分的学习中,本人贯彻主导与主体相结合的原则,采用问题教学方法,教育教学的主体是学生,要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扮演好“主导”的角色,采用问题式教学法,培养学生参与意识,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3.多媒体教学法。根据教学多感官共同参与原则,创设轻松的学习环境,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增强视听效果,提高课堂效率。 4.讨论法。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经过几个人共同的讨论往往可以取得意想不到的结果。同时讨论法也是贯彻学生是学习主体的主要步骤。 (二)学生学法及依据 1.问卷调查法:课前布置调查任务,让学生调查。让学生在调查中,亲自接触事物本身,了解现实,引发思考。 2.探究性学习法:组织学生分小组进行探究性学习。让学生作学习的主人,并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引导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和谐发展。 3.理论联系实际:关注生活,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3-5分钟)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3全册全套详细教案教学设计附课堂练习题

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 一、综合解说 【地位作用】本单元作为全书的起始,在全书中起着开篇立论和探究导引的作用,后面各单元都是在此基础上展开并进行深入探究的,学好本单元,你就会明确学习本书的意义和方向,从而为本书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文化生活对人们交往方式、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有重要影响,通过感受文化,了解文化对人的影响,利用文化塑造人生,增强人的精神内涵和精神力量;进一步理解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的意义。 【主要内容】 本单元阐述了文化与生活的关系,说明文化与经济、政治一起构成了社会生活的三个基本领统阐述了文化的产生和作用。根据新课程的要求,本单元分为两课:第一课——文化与社会;第二课—一文化对人的影响。 第一课又分两个框题.一是体味文化;二是文化与经济、政治。主要内容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作为人类精神活动的成果,文化对社会具有引导和制约作用;积极的文化生活,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当代社会,文化与与政治、经济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第二课也分为两个框题,一是感受文化的影响;二是文化塑造人生。主要内容包括:文化对人们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的影响,对人们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的影响;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文化影响的特点:潜移默化、深远持久;文化对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对增强人的精神力量的作用;文化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塑造辉煌人生的作用。 二、知识结构: 三、课程标准: 1.1 观察不同区域、不同人群和不同阶层的文化生活,体察广大人民的文化需求,知道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1.2 评述文化生活对人们交往方式、思维方式和生产方式的影响,说明现代社会中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的意义。 1.3 赏析优秀文化产品,感悟积极向上的文化生活对于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的意义,确信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 四、单元导语: 走进社会,我们可以感受到文化需求日益强烈,文化活动日益丰富。可是,你是否认真思考过:文化到底是什么?文化对于社会的进步有什么作用?文化怎样影响人的成长?这些都是本单元所要探究的内容。通过学习,我们将会看到: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作为人类精神活动的成果,文化对社会发展具有引导和制约的作用;积极向上的文化生活,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当代社会,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第一课文化与社会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文化的概念 ◊理解: (1) 文化的内涵 (2) 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经济、政治决定文化,文化对经济、政治有重大影响,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 ◊分析 (1) 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 (2) 经济和政治决定文化,文化是一定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3) 文化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文化是生产力 (4) 文化对政治文明建设的推动作用及对公民政治素质和权利意识的作用 (5) 文化日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2、能力目标 (1) 通过全面、准确理解文化的内涵,培养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2) 通过分析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培养辩证分析能力

高中政治:2.5.2《意识的作用》教案(新人教版必修4)

《意识的作用》课堂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意识的作用》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思想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第五课的第二框,共有三目,教学内容多,具有很强的思想理论性和探索实践性。上好这堂课有利于引导学生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投身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 2、教学重难点: (1)意识活动的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2)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3)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二、教育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能力 识记:意识的能动作用 理解: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运用:(1)谈谈人们为什么能够正确地认识世界。 (2)分析人能够在意识的指导下,通过实践活动改造世界。 (3)列举生活实例,说明如何才能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教学,逐步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引导既唯物又辩证的观点和方法看待意识的作用,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层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引导学生树立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唯物主义世界观。 (2)思考人们的各种创造性活动,深刻领会意识的能动作用。 (3)通过学习,领悟党的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三、教学方法 1、运用主题教学模式、问题探究法和情景教学法。本课时主要分析“意识的特点,意识能动作用的表现,怎样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等问题。通过搜集整理有关意识的作用的典型事例,展示社会生活、实践中意识指导作用的成果,在具体的情景中引导学生进行哲学的思考,学习哲学分析问题的方法,体现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的新课程理念。 2、结合中国航天工业的最新成就、十七大报告精神和德化陶瓷经济、旅游、社会协调发展的实例作为线索贯穿始终,将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资源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校本课程优势,取材于生活,立意于运用。

高中思想政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第九课第一框矛 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二、教材内容分析: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模块4《生活与哲学》第三单元第九课第一框题的内容。本框题通过分析矛盾普遍存在,让学生能在生活和学习中承认矛盾,分析矛盾,不回避矛盾。并能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找出认识事物、解决矛盾的具体方法,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是关于矛盾问题的精髓。本节课主要讲三个问题,矛盾的普遍 性原理,矛盾特殊性原理,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 二、学生分析: 高一的学生由于没有学过经济、文化等具体学科的内容,知识积累不足,虽然经过对前面哲学入门知识的学习,学生对哲学知识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但是盾这一部分更加抽象、晦涩,对于学生来说这一部分是学习的难点部分。为

此,在处理教材方面,必须紧密结合生活实际,创设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学习情景,采用符合学生特点的学习方法,帮助学生理解与把握知识。 三、学习目标 识记矛盾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矛盾特殊性原理及方法论;理解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能力目标:学会运用辩证的思维方法思考和解决问题,运用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 的方法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重点难点 重点:矛盾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矛盾特殊性原理及方法论;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 系 五、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六、教学过程 导入:视频《贯中故里,水浒东平》 由于各种原因,长期以来,东平经济发展落后,是山东有名的贫困县。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带领下,东平开始走上一条强县富民的发展道路,这节课我们通过学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来体验东平发展的过程。 进入新课 同学们阅读学案探究一,思考下面的问题。 探究一:发展路上的难题 东平县是一块充满希望的热土,这里风光秀美、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由于历史及现实的一些原因,东平县发展依然落后,在东平发展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如内需严重不足,外需紧缩,生产发展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要求;农业工业第三产业结构不合理;教育落后;人才储备不足;收入差距过大等等。面对诸多问题,东平县县委、县政府始终牢记对东平发展的责任,牢记对东平人民的责任,牢记对东平党的建设的责任,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带领全县人民解放思想,拼搏实干,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 思考:东平发展存在的问题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东县委县政府的做法给我们 什么启示? 一、矛盾的普遍性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

课题:《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总体设计思路 立足我校高中部学生基础水平和校情,结合高中思想政治课特点,在核心素养教学要求的指导下,融入思维导图学习工具,实行的一次课堂改革尝试,使我校学生更有激情的学习、更加高效的学习。 ●教材分析 本框为第三单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第一局部的内容,主要表达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第三单元主要学习我国的三大政治制度和一个政策——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我国的宗教政策。与第一、二单元的内容贴近生活的特点有所不同,本单元内容深入到我国制度层面,内容比较抽象,学生学起来有一定难度。本课是本单元的开端,所以学好本课对学生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懂得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最根本的是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有重要意义,对增强学生的政治认同有重要的作用。 ●学情分析 通过第一、二单元的学习,学生已有了学习《政治生活》的基础;加之对3月份召开的“两会”的注重,学生对本框的知识应该有一定兴趣。但是,本框作为高中学生学习我国政治制度的第一框,内容抽象可能使学生学起来有一定难度。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设定 【学习目标】 1.政治认同:阐释我国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原因; 识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含义、基本内容 2.科学精神:理解并掌握民主集中制的表现,理解政体的含义,明确国体与政体的关系 3.法治意识:明确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宪法规定的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4.公共参与:新时代,必须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重点难点】 重点: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原因 难点:民主集中制的表现 ●教学流程导图 简要介绍:教师简明“导”→结合提纲“思”→激情充分“议”→争先恐后“展”→精要重点“评”→当堂回馈“检”╋课后45分钟限时训“练”。 知识和理论层面的学情分析:相对于上一框,本框内容上理论性更强,学生在理解上难度会更大一些,但因为学生有了对上一框的学习,理论上已提前做了一下铺垫,只要能提供好情景,学生还是能通过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较好的理解本框内容的。 学习方法方面的学情分析:传统的笔记和学习方式需要打破,学

思想政治人教版高中必修3 文化生活(2017年修订)思想道德修养与知识文化修养

10.2 思想道德修养与知识文化修养(教案) 【教学目标】能够列举出当代社会生活中的道德典范和先进典范。正确分析当今社会生活中存在着的思想道德冲突。 【教学重难点】知识道德修养与思想道德修养的统一关系。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的要求。 【教学方法】情景讨论法、小组探究法、分析讲授法、活动启发法。 【教学工具】多媒体 【课型】新授 【教学设计】 一、直面生活中的思想道德冲突 1、出现思想道德冲突的原因 道德冲突是经济生活日益发展的反映,是社会生活急剧变化的产物。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形成了多元化的道德选择标准,从而引发道德冲突。 2、解决思想道德冲突的重要途径 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践中,加强自身的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二、在科学文化的陶冶中升华 1、科学文化修养与思想道德修养的关系 (1)区别:A、含义不同 科学文化修养是指人们在科学知识、文史知识、艺术欣赏等方面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过程。人们通过自省、自律等方式,不断提高思想道德认识、思想道德判断水平,陶冶思想道德情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崇高理想的过程就是思想道德修养。 B、方式不同 科学文化修养是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方式;思想道德修养是自省、自律等方式 (2)联系:A、良好的知识文化修养,能够促进思想道德修养。拥有较高的知识文化修养,有助于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作出理性的行为选择,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反之,缺乏知识文化修养,就容易

是非不分,善恶难辨,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邪路。 B、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能够促进知识文化修养。 2、科学文化修养的意义 通过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自觉接受先进文化的陶冶,使自己的思想道德境界不断升华,为人民服务的本领不断提高,成为一个真正有知识文化涵养的人,成为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有益于人民的人。 三、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1、一个无止境的过程。 加强自身的知识文化修养和道德修养,是一个无止境的过程。我们要不断提高知识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2、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的要求 (1)在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是一个不断改造主观世界的长期过程,从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在加强自身修养的过程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要脚踏实地、不尚空谈、重在行动,要从我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 【巩固练习】(见学案)1.C 2.C 3.C 4.D 5.D 7、(1)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逐步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3)要脚踏实地,重在行动,要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 【教学后记】

高中思想政治知识点-文化生活-发展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根本任务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教学设计 一、教育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通过教学,让学生认识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懂得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根本任务是培育“四有”公民。 2.通过教学,使学生懂得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大力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 3.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过程中创造的丰富多彩的形式。 (二)能力目标 通过对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重要问题的辨析,提高学生比较能力和辩证分析能力。通过了解人民群众丰富多彩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激发学生自觉参与各种创建活动,从而提高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让学生认识到应当坚持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并重,在全社会形成崇尚科学、鼓励创新、反对迷信和伪科学的良好氛围;作为当代中国青年,要使自己健康成长、锻炼成才,就必须自觉投身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做新时期中国先进文化的传播者和建设者。 二、教学重点 (一)重点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根本目标。 (二)难点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合作探究等。

四、教学过程 (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为什么) 1.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2.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1)社会主义社会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的社会。精神文明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2)精神文明建设搞好了,人心凝聚,精神振奋,各项事业就会全面兴盛。精神文明建设搞不好,人心涣散,精神颓废,各项事业都难以搞好。 (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什么)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根本任务,是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四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这也是我们发展先进文化的根本目标。 发展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最根本的落脚点就是要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四有”之间相辅相成,互相补充,互相促进,缺一不可。“四有”中的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是对人的思想道德素质方面的要求,有文化则是对人的科学文化素质方面的要求。(课件展示) (过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两个方面的内容。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呢?或者说,我们应该通过什么途径去培养“四有”公民呢? (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怎么办) (教师)思想道德建设我们将会在第十课进行学习,这里我们先来学习加强教育科学文化建设的内容。 1.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 (教师)请同学们快速浏览本部分内容,注意概括其原因和要求。 (学生)看书自学 (师生互动,共同探讨,教师总结)

高考政治必修二-政治生活-课本背诵内容电子版汇编

第一单元公民的政治生活 第一课生活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 一、人民民主专政: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1.国家是阶级统治(本质)的工具,阶级性是国家的根本属性。 国体: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2.人民民主专政 特点:我国人民民主专政根本不同于剥削阶级掌握的国家政权,对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的人民实行民主,对极少数敌视和破坏社会主义事业的敌人实行专政。 本质:人民当家作主。 3.人民民主,特点 ①广泛性:不仅表现在人民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而且表现在民主主体的广泛性。 ②真实性:不仅表现在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有制度、法律、物质的保障,人民能够自己管理国家; 也表现在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广大人民的利益得到日益充分的实现; 我国尊重和保障人权,体现了人民民主的真实性。 4.专政:我国人民民主专政对少数敌人实行专政。 民主:在统治阶级范围内,按照平等的原则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来共同管理国家事务。 民主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专政就是阶级的统治。 5.为什么必须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政治保证。只有充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确保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尊重和保障人权,才能调动亿万人民群众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只有坚持国家的专政职能,打击一切破坏社会主义建设的敌人,才能保障人民民主,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 6.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这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我们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 二、政治权利与义务:参与政治生活的基础和准则 1.政治权利与义务 (1)权利:①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年满十八周岁公民都享有;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除外。 是公民基本的民主权利,行使此权利是参与管理国家的管理社会的基础和标志。 ②政治自由 是人民行使当家作主的重要方式,是社会民主的具体表现。 ③监督权:包括批评权、建议权、申诉权、控告权、检举权 监督一切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政府和公务员等)。 (2)义务:①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是我国顺利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 也是实现公民的政治权利和其它权利的重要保证。 ②遵守宪法和法律 宪法和法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相统一的体现,是公民根本的行为准则。 ③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 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保证,是公民爱国的体现。 ④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2.参与政治生活的原则 (1)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平等地享有权利,平等地履行义务,平等地适用法律。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二知识点总结1~6课

思想政治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公民的政治生活 第一课生活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 第一框题:人民民主专政: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一、广泛真实的民主 1、国家的含义: 从起源上讲,国家不是从来就有的,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 从本质上讲,国家都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 2、国家的根本属性:阶级性。 3、国家的性质,是由占统治阶级地位的阶级的性质决定。 我国国家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4、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最大特点:对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的人民实行民主,对 极少数敌视和破坏社会主义事业的敌对分子实行专政。 5、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6、人民民主具有广泛性和真实性: (1)广泛性:民主主体广泛;民主权利广泛。 (2)真实性: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有制度、法律和物质保障;广大人民利益得到充分实现。 7、人民民主专政的职能:对少数敌人实行专政。 8、民主与专政的关系: (1)民主:“在一定阶级范围内”(民主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民主总是属于统 治阶级,这是国体意义上的民主)“按照平等的原则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 (政体意义上的民主)“共同管理国家事务的国家制度(统治阶级的民主就是被 统治阶级的专政)。(2)专政:主要依靠暴力实行的统治。 (3)人民民主和专政是辩证统一的,相辅相成。民主是专政的基础,专政是民主的保障。 二、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正义的事情 1、为什么要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统治阶级的民主是被统治阶级的专政。 (1)四项基本原则是我国立国之本。人民民主专政作为四项基本原则之一,已被写入宪法。 (2)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政治保证。 2、人民民主专政新的时代内容: (1)突出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的国家职能; (2)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国内条件和国际环境了; (3)重视法制建设,依照宪法和法律治理国家; (4)发展人民民主,加强民主制度建设。 第二框题:政治权利和义务: 参与政治生活的准则一、政治 权利与自由 1、政治生活的全部内容,是以依法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义务为基础。 2、权利和自由的含义:公民依法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表达意愿的权利和自由就是公民的政治权利和 自由。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二教学提纲

-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二教学提纲 学习要求: 1、知识每周清: 〔1〕记住当周已经学习容;〔2〕复习整理当周已经做过的练习;〔3〕课代表、小组长检查记录落实。 2、过程每周清: 〔1〕教材重点和要点勾画与标注清;〔2〕作业本知识提纲整理笔记清;〔3〕课代表、小组长检查记录清。 3、检查每次清: 〔1〕新课前完成练习册上预习作业并交小组长检查记录,每上完一课容及时完成相应局部练习册上作业并交小组长检查记录。 〔2〕作业完成后直接先用红笔批改对于错,然后参照参考答案用红笔将正确答案补充完整,并写明错误原因。最后按时交给小组长检查记录。 〔3〕小组长作业完成情况由课代表检查记录。全班完成情况由课代表汇总报教师检查处理。 第一单元公民的政治生活 第一课生活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 一、人民专政: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1、人民的生动写照 2、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 〔1〕国家 〔2〕我国的国体 〔3〕人民专政的特点 〔4〕人民专政的本质 〔5〕人民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 〔6〕新型专政 3、必须坚持人民专政 〔1〕坚持人民专政被载入宪法 〔2〕坚持人民专政的必要性 思考问题: 1、国家的含义是什么.国家的根本属性是什么. 2、国体的含义是什么.国家的类型有哪些.我国的国体是什么. 3、的含义是什么.世界上有全民的吗. 4、人民专政的本质是什么.社会主义的特征是什么. 5、为什么说人民专政是新型的和新型的专政. 6、为什么必须坚持人民专政.

- 二、政治权利与义务:参与政治生活的根底 1、生活中的政治权利与义务 2、神圣的权利庄严的义务 〔1〕公民享有的政治权利和自由 〔2〕公民必须履行的政治义务 3、参与政治生活把握根本原则 〔1〕坚持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 〔2〕坚持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 〔3〕坚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思考问题: 1、我国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有哪些. 2、我国公民的政治义务有哪些.公民履行政治义务应该做什么. 3、公民参与政治生活要遵循哪些根本原则. 4、怎样理解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5、怎样理解和处理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6、怎样理解和处理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关系. 三、政治生活:自觉参与 1、置身于政治生活 2、当代中国公民的政治生活 〔1〕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义务 〔2〕参与社会公共管理活动 〔3〕参与社会主义政治建立 〔4〕关注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3、我们要参与我们会参与 〔1〕参与政治生活,必须明确政治生活的作用 〔2〕参与政治生活,需要学习政治知识 〔3〕参与政治生活,贵在实践 思考问题: 1、我们的政治生活有哪些主要容. 2、中学生怎样参与政治生活. 3、中学生参与政治生活有什么作用. 4、中学生学习政治知识有什么作用. 5、中学生为什么要参加政治实践. 第二课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 一、选举:投出理性一票 1、选举面面观

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教材使用建议-《第二课 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第二课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教学建议 (一)课时安排建议 本课共两框五目,建议安排三至四课时。 (二)教学方法建议 1.结合教学内容,灵活运用议题式教学 教学设计要反映思想政治课“活动型”的性质,关键在于确定开展活动的议题。具体来说,就是引导学生围绕议题开展活动,以解决问题,或生成新的问题,以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议题式教学应贯穿教学全过程,为学生提供表达和解释的机会,使活动成为承载知识内容的基本方式。 就本课而言,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在课标设定的议题“为什么两只手优于一只手”的统领下,把教学内容分为若干个问题。问题的确定要符合重要性、探究性、开放性、适切性等标准。例如本课第一课时的教学可以围绕“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如何发挥决定性作用”这一问题,探究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的方式、优点及基本条件。第二课时的教学可以围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克服市场的缺陷上有什么制度优势”这一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市场缺陷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从而增强学生的制度自信。第三课时的教学可以围绕“如何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一问题引导学生探究我国政府的经济职能、科学的宏观调控。设置这样的问题切合课标对本课的要求,教学容量适度,便于创设贯穿教学全过程的情境任务,具有一定的探究性和开放性,能较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围绕议题,创设情境开展教学活动 教师在教学中应围绕议题进行教学设计,包括提示学生思考问题的情境、运用资料的方法、共同探究的策略,并为学生提供表达和解释的机会。活动设计应有明 1

确的目标和清晰的线索,统筹议题涉及的主要内容和相关知识,并进行序列化处理。同时,要了解学生对议题的认知状况及原有经验,以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 好的情境应该是源于真实生活、具有典型性和普遍性的,应该是结构化的,同时问题及解决条件是内生于情境的。而结合情境的任务既要能够引导学生面对和解决生活中的各种现实问题,也要有一定的引领性、针对性、辨析性、开放性。 例如,“进一步查阅资料,谈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如何成就‘中国奇迹’”这一问题,既包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成就了‘中国奇迹’”这一价值引领,也指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教学内容,让学生“进一步查阅资料”,也使得学生的思考有一定的开放性。 又如,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理解“市场体系”这一抽象概念,教材设置了“小刘开办软件公司”的情境探究活动,这个情境具体而真实,能让学生比较直观地了解不同类型的市场。在这一情境下,教材提出问题:“小刘开办公司需要跟哪些市场打交道?这些市场之间有什么联系?”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探讨市场体系的相关知识。这种类型的情境非常适合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或深奥的理论。 3.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把思政课的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机结合起来 思想政治课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是新课程改革的内在要求。教师不但要通过课堂上问题情境的创设来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还应该结合教学议题和教学内容,通过设计课外学习活动,让学生在社会这个大课堂的探究学习中,培养创新精神,提高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本课涉及的经济现象与学生密切相关,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指导学生课前分组查阅资料、进行社会调查等,联系实际理解价格与供求的关系、市场体系建设的状况、市场调节的缺陷、本地区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经济成就、近几年政府的财政政策及货币政策的实施情况等,引导学生在对社会经济生活的观察、体验中理解理论观点。 4.注重引导,坚持政治性与学理性相统一,处理好过程与结论的关系 2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