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生物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血液透析和肾移植

生物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血液透析和肾移植

《血液透析和肾移植》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四单元第五章《人体内废物的排出》后的一部分有关科学、技术、社会的内容,主要讨论血液透析和肾移植的原理,使学生了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人类健康、生活带来的巨大影响,进一步建立结构与其功能相适应的辩证观点,认同养成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的重要性,珍爱生命。

二、学情分析

关于肾单位的结构,尿液的形成以及排尿的意义,学生在上一节课学习《人体内废物的排出》时已经有所了解,对于本节内容,血液透析的原理因为跟肾脏的工作原理类似,所以在理解上较为容易。

本校学生统一使用乐教乐学平台实现家校沟通,平时教师将制作的微课发到乐教乐学平台,学生在家观看,课上再完成探究解疑。本校七年级学生90%为外来务工子女,生活条件艰苦,部分学生家中没有网络,所以在上课前教师会再播放一遍微课,便于学生课上学习。本校七年级学生能熟练运用电子白板进行编辑,有利于理解本节知识。

经过一年的学习,本校七年级学生能熟练运用思维导图总结归纳,形成知识网络。

三、设计理念

在旧知与新知之间搭设桥梁,帮助学生建构学习。

在多数学生为外来务工子女的情况下,逐步实施翻转课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以顺应学生的认知规律与激发学习兴趣为原则;以竞赛方式完成本节的学习,通过创设递进式问题情景,提供自主学习平台,引导学生以推理的方式、大胆猜测、及时交流、教师适时总结归纳,帮助学生血液透析和肾移植的原理,系统地构建知识。

注重对学生进行有关“生命观念、理性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四个方面的核心素养的培养。

四、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引导探究法、小组交流法

学习方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五、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微课《血液透析》并发布到乐教乐学平台

制作懿文德课件

学生:课前通过乐教乐学平台观看视频《血液透析》。

搜集有关血液透析和肾移植的知识。

完善思维导图《人体内废物的排出》

六、教学过程

【教学目标(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进一步理解肾小球的结构特点以及尿液的形成过程

2.理解排尿的意义

3.理解血液透析、肾移植的原理与作用

5.提升搜集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6.提升知识迁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7.加强自主学习、合作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析肾小球的过滤作用,对肾单位结构的相关知识进行迁移,理解透析器半透膜的特点,进行建构学习。

2.通过小组合作、自主学习,逐渐提升建构学习的能力。

3.通过对血液透析和肾移植的学习,认同养成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的重要性,珍爱生命。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人类生活带来的好处。

2.确立结构与其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3.认同养成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的重要性,珍爱生命。

【教学重点(学习重点)】

1.理解血液透析、肾移植的原理与作用,建构学习。

2.“生命观念、理性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核心素养的培养。【学时难点】

1.理解血液透析、肾移植的原理与作用,建构学习。

2.“生命观念、理性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核心素养的培养。【教学活动】

活动一:情境导入

(教师将制作的微课发到乐教乐学平台,学生在家观看;

上课前教师会再播放一遍微课,便于学生课上学习)

展示图片

教师:同学们请看这幅图片,请问这些患者在做什么治疗呢?

什么是血液透析呢?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五章科学.技术.社会《血液透析和肾移植》

活动2 作品展示

教师展示学生的思维导图作品《人体内废物的排出》

学生展示讲解“人体内废物的排出方式”

通过学生学习成果展示分享,帮助学生集体解决问题。

活动3合作探究1 尿的形成过程

观看动画并回答问题:尿液的形成过程

学生在电子白板上演示肾小球的过滤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师生评价

演示动画,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尿液的形成过程。

在旧知与新知之间搭设桥梁,帮助学生建构学习。

活动4:合作探究2 资料分析

学生讨论后分别派代表在电子白板完成下面图表(大富翁游戏比赛步数)

师生评价

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肾脏的工作原理,从而为学习“血液透析”打下基础。

在旧知与新知之间搭设桥梁,帮助学生建构学习。

活动5:合作探究3 血液透析

播放视频:血液透析

讨论:血液透析的原理

透析器中的半透膜相当于肾小球壁和肾小囊内壁,对过滤的物质具有选择性。

播放视频:血液透析的过程

讨论:从身体抽取血液是从动脉还是静脉抽取?

教师讲述动静脉瘘

动画:动静脉瘘

讨论:透析后的血液是从动脉还是静脉输送回体内?

板书小结(电子白板)血液透析

活动6:合作探究4 肾移植

师生共同讨论:

肾移植的原因

肾移植后对人的影响

肾移植面临的问题

人们对捐肾的认识,如何看待死后捐肾的问题

肾移植的前景。

引导学生分析理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人类生活带来的好处,认同养成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的重要性,

对学生进行有关“生命观念、理性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四个方面的核心素养的培养。

活动7: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总结

【达标检测】

抽号选题

1.人体的每个肾脏是由约100万个肾单位组成的,如图为一个肾单位的结构示意图.以下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流入的动脉血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

B.流出的静脉血中二氧化碳和代谢废物均较少

C.流入的动脉血和流出的静脉血中含氧量均较少

D.图中所示包括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2.新鲜透析液中的成分与人体内的()相似?

A 动脉血 B静脉血 C 血浆 D 水

3.肾动脉中的血液流经肾脏后由肾静脉流出,发生的变化是()

A.血液中氧气减少B.血液中废物减少

C.血液中养料减少D.ABC均是

4.透析机中半透膜相当于肾脏的和

5.肾透析机中与肾小球的作用相似的结构是,它的具体作用是

【布置作业】

继续搜集有关血液透析和肾移植的知识;

整理思维导图。

【板书设计】

同课堂小结

教学评价设计

用大富翁游戏的方式对学生在知识的掌握程度上进行趣味量化体现,激发兴趣,使学生快乐学习。

教学反思

【亮点】

1.充分利用信息技术

本节课充分将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利用懿文德软件的交互性,让学生利用电子白板组图编辑,课上运用了大量图片、录像等素材,变抽象为形象,高效地帮助学生掌握了重点难点。

将制作的微课发到乐教乐学平台,学生在家观看,课上再完成探究解疑。上课前教师再播放一遍微课,便于学生课上学习,课上探究解疑。

2.建构学习

在旧知与新知之间搭设桥梁,帮助学生建构学习。

在多数学生为外来务工子女的情况下,逐步实施翻转课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3.关注全体学生

课上能关注学生认知水平和个体差异,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学生能在学习活动中获得良好的体验和感悟,达成三维目标,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4.注重内容呈现方式

课件上的所有图片、文字、录像都能任意拖动组合以及删除,利于学生编辑创造。

课堂小结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简单清晰,便于学生

板书浓缩了本节课的精华,条理清楚,简洁明了,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系统的知识体系。

5.注重对学生的评价

用大富翁游戏的方式对学生在知识的掌握程度上进行趣味量化体现;为了检测学习效果我选择了有代表性的习题,利用竞赛的形式对学生的进行评价,这样不仅有利于知识的巩固、理解、深化、提高,而且能活跃气氛,激发兴趣。

6.拓展延伸

引导学生分析理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人类生活带来的好处,认同养成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的重要性,珍爱生命。

注重对学生进行有关“生命观念、理性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四个方面的核心素养的培养。

7.形成知识框架

坚持让学生用思维导图总结归纳知识,形成理性思维,建立适合自己的知识网络。

【不足】

1.学生在录课时比较紧张,不如平时上课活跃。

2.教师语言口语较多,本人认为“肾移植”部分,教师讲述太多。

课件说明

本节课制作了懿文德交互软件,在没有安装懿文德软件的电脑上无法观看。懿文德软件交互性强,所有的文字、图片、录像都可以任意拖动、组合以及删除,能让学生利用电子白板组图编辑,能即时对课堂上的内容进行编辑,

能让抽象的知识形象化,高效地帮助学生掌握重点难点。

本节课提供的PPT课件不能完全体现课上的教学内容以及课件的交互性。

生物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血液透析和肾移植

《血液透析和肾移植》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四单元第五章《人体内废物的排出》后的一部分有关科学、技术、社会的内容,主要讨论血液透析和肾移植的原理,使学生了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人类健康、生活带来的巨大影响,进一步建立结构与其功能相适应的辩证观点,认同养成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的重要性,珍爱生命。 二、学情分析 关于肾单位的结构,尿液的形成以及排尿的意义,学生在上一节课学习《人体内废物的排出》时已经有所了解,对于本节内容,血液透析的原理因为跟肾脏的工作原理类似,所以在理解上较为容易。 本校学生统一使用乐教乐学平台实现家校沟通,平时教师将制作的微课发到乐教乐学平台,学生在家观看,课上再完成探究解疑。本校七年级学生90%为外来务工子女,生活条件艰苦,部分学生家中没有网络,所以在上课前教师会再播放一遍微课,便于学生课上学习。本校七年级学生能熟练运用电子白板进行编辑,有利于理解本节知识。 经过一年的学习,本校七年级学生能熟练运用思维导图总结归纳,形成知识网络。 三、设计理念 在旧知与新知之间搭设桥梁,帮助学生建构学习。 在多数学生为外来务工子女的情况下,逐步实施翻转课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以顺应学生的认知规律与激发学习兴趣为原则;以竞赛方式完成本节的学习,通过创设递进式问题情景,提供自主学习平台,引导学生以推理的方式、大胆猜测、及时交流、教师适时总结归纳,帮助学生血液透析和肾移植的原理,系统地构建知识。 注重对学生进行有关“生命观念、理性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四个方面的核心素养的培养。 四、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引导探究法、小组交流法 学习方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五、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微课《血液透析》并发布到乐教乐学平台 制作懿文德课件 学生:课前通过乐教乐学平台观看视频《血液透析》。 搜集有关血液透析和肾移植的知识。 完善思维导图《人体内废物的排出》 六、教学过程 【教学目标(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进一步理解肾小球的结构特点以及尿液的形成过程 2.理解排尿的意义 3.理解血液透析、肾移植的原理与作用 5.提升搜集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6.提升知识迁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7.加强自主学习、合作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析肾小球的过滤作用,对肾单位结构的相关知识进行迁移,理解透析器半透膜的特点,进行建构学习。 2.通过小组合作、自主学习,逐渐提升建构学习的能力。 3.通过对血液透析和肾移植的学习,认同养成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的重要性,珍爱生命。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人类生活带来的好处。 2.确立结构与其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3.认同养成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的重要性,珍爱生命。 【教学重点(学习重点)】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五章人体内废物的排出课程教学设计

《人体内废物的排出》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1、设计思路 1.1教材分析 《人体内废物的排出》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五章的内容。在之前已学习中已经了解人体通过消化系统从外界获取营养物质,通过呼吸系统获取氧,通过循环系统送给组织细胞,细胞在呼吸作用中产生了废物,废物是如何排出体外的呢?故在消化、呼吸、循环系统之后安排了人体废物排出相关知识,起到一个延伸和完善的作用。 它在本册书中是一个教学的重点,也是一个难点,与前面所学知识联系紧密,并为以后的学习《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奠定基础,所以本章节起到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 1.2学情分析: 1.从学生年龄特征上看:七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形象思维优于抽象思维,因此模型构建有利于学生直观理解肾单位的结构,在本章节的教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对学生直观的理解肾单位中有两条管道系统:血路和尿路有极大的帮助。 2、从学生的知识结构上看:学生已基本掌握了血液循环的基础知识,在学习这章《人体内废物的排出》可以通过复习血液循环的旧知识,温故而知新,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通过模型构建、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学生完全能写出肾单位的血路。 3.学生在了解肾单位结构后,能根据这样肾单位的结构水到渠成,大胆推测尿液是来自于血液。在模型中能直观观察到在肾单位有两处毛细血管,并能大胆推测在这两处毛细血管都有可能有物质的变化.为第二课时尿的形成这个教学难点的突破打下基础。 1.3设计思路:通过对血液循环的复习,通过学生分组活动构建肾单位模型,通过学生对模型的观察和分析,在学生通过自主合作学习了解肾单位的生理结构的基础上,大胆推测尿液是来自于血液,再引导学生设计实验(小心求证),最后以实验数据为事实依据来得出结论:尿液是血液经过过滤和重吸收形成。 2.教学目标 2.1知识与技能 (1)描述泌尿系统的组成 (2)描述肾单位的结构 2.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文字描述和图片的观察来构建肾单位的模型,(动手构建模型的能力,在建构模型的过

科学·技术·社会 血液透析和肾移植 初中生物优秀教案

科学·技术·社会血液透析和肾移植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正确区分排泄的概念及排泄与排遗的区别。 2.利用泌尿系统的组成的相关示意图,分析尿的形成过程,能区分血液、原尿和尿液成分的异同。 3.引导做好泌尿系统的卫生,学会健康地生活。 教学重点尿的形成过程以及血液、原尿和尿液成分的区别。 教学难点尿的形成过程以及血液、原尿和尿液成分的区别。 教学过程二次 备课 一、课前预习:提前下发预习案,让学生填写,并将相关内容在课本上勾画出来,教师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二、导入新课: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是所有生物共同的特征,人体排出废物的方式途径有哪些呢? 三、指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 四、教师强调知识点,订正学生讨论时的错误知识。(探究内容见学生学案) 1.肾单位的结构 2.血浆、原尿、尿液的成分区别 3.尿的形成过程 4.排尿的意义 五、拓展创新,学生练习 1.下表是医生为甲、乙、丙三名成年男子进行的尿检和血检结果。试分析回答下列问题(单位:克/100ml) 样品项目甲乙丙 尿检葡萄糖1.8 0 0 蛋白质微量﹍﹍﹍ 1 微量 红细胞0 较多0 血检血红蛋白14 14 8 探究前,指导学生做好分组,教师深入到组间,关注学生的讨论过程,让学生进行组间展示。

(1)甲、乙、丙三个所患的疾病依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乙的尿液中出现较多的红细胞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医生根据丙的检验结果,可能提出的治疗措施是多吃一些含 _______________丰富的食物。 (4)甲的尿液中含有葡萄糖,可能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中央台热播的电视剧《温暖》中,建国将自己的肾移植给他的母亲,从而挽救了他母亲的生命,感动了千万的观众。那你知道肾衰竭将会引发什么病症?现在医学都有哪些治疗方法? 六、达标测试 (一)、辨析选择: 1.下列活动中不属于排泄的是()。 A.呼出二氧化碳 B.排汗 C.排尿 D.对人粪尿喷洒农药 2.我们每天喝适量的开水,这样有利于() A.对葡萄糖的吸收 B.对蛋白质的吸收 C.肾小管的重吸收 D.废物随时随尿排出 3.某病人的尿比重下降,尿量增加,尤其夜间多尿,其机能异常的结构最可能是() A.肾小管 B.肾小球 C.肾小囊 D.集合管 4.急性肾炎患者尿中出现血细胞和蛋白质时,其病变发生在() A.肾小球 B.肾小管 C.肾小囊 D.集合管 5.肾小球内流动的液体是() A.静脉血 B.尿液 C.原尿 D.动脉血 6.尿毒症患者需通过血液透析维持生存,患者出现病变的主要器官是( ) A.小肠 B.肾脏 C.膀胱 D.肝脏 (二)、分析回答 1.(苏州中考)肾功能衰竭往往会危及患者的生命,现在可以采用人工 教师在学生练习时进行巡视,注意学生地反馈,及时定制,并进行相关的补偿训练。

生物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泌尿系统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构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学习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所 需要的主体探究精神与能力,渗透可持续发展教育”是本节课的基本理念。运用 “以问题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学习模式,通过设计真实、深入、具有开放性的问题 情境, 引导学生参与探究、 思考, 让学生通过一系列问题的解决来实现教学目标。 指导学生开展小组活动,自主探究,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体现以“学生发 展为本”的教学理念,使学生在思考问题中训练思维,在解决问题中学会学习, 在动手实践中产生创新意识,实现学生的学习方式由“接受式学习向发现式学习 的转变” ,由“独立学习向合作学习的转变”。 二、教学背景分析 1 、学习内容分析 《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是北京版教材初中生物第二册第七章“生物的排泄” 第二节“人体内尿液的形成与排出”的第一部分内容。本节课主要内容有:( 1) 泌尿系统的组成及其功能;( 2)泌尿系统的主要器官——肾脏。 教学重点: 1、肾单位的结构。 2、学生初步形成关注社会、关注健康、 热心公益的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教学难点:肾单位的结构。 2 、学生情况分析 初一学生经过一个多学期对生物学的学习,已经有了关于消化系统、循环系 统、 呼吸系统等人体生理的基础知识, 具有了一定的识图能力、 观察能力, 对“肾”、 “膀胱”、 “尿”等在生活中已获得了一些感性认识。 但是, 初一学生抽象思维能力、 理解能力较弱, 肾单位的各部分结构特点和彼此间的关系微观抽象,是学生学习 本节课的难点。 3 、教学方式手段技术分析 教学方式: 教师设计一系列可以引发学生进行深层次思考的问题,让学生 自主学习,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最终解决问题。 手段技术: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制作了相关的 ppt 课件(含视频、 flash 演 示),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泌尿系统的组成、肾脏的外形与纵剖结构、肾单位 在肾脏的分布和组成、 肾单位的各部分结构特点和彼此间的关系等内容,力求让 学生对知识掌握准确,理解深刻,分析透彻。通过分组观察羊的肾脏实验,增强 学生的感性认识。用自制的肾单位模型,将微观、抽象的内容变得宏观、具体, 帮助学生理解微观抽象的肾单位结构。 展示学生到医院采访肾衰患者及医生的录 像,使学生关注社会、关注健康,渗透可持续发展教育。

七年级下册生物知识点血液

七年级下册生物知识点血液 血液是人体内最重要的生命物质之一,在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 能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生物学中,血液是一个十分重要 的知识点。在初中生物课程中,七年级下册的生物学部分中也有 一章是讲述血液的基础知识。本文将从血液的组成、功能、循环 以及常见疾病等几个方面进行讲解。 一、血液的组成 1. 血液的成分 人体血液主要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其中血细胞包括红细胞、 白细胞和血小板。 2. 血浆 血浆是血液中非细胞的部分,它占据了血液总量的55%左右, 主要由水、电解质、蛋白质等组成。血浆中的蛋白质包括白蛋白、球蛋白、纤维蛋白原等,它们有着重要的生理功能,如运输物质、维持渗透压等。

3. 红细胞 红细胞是血液中最多的一类血细胞,主要负责输送氧气和二氧 化碳。它含有大量的血红蛋白,可以将氧气与二氧化碳以及其他 废物物质进行交换。红细胞的数量和质量对人体的健康至关重要。 4. 白细胞 白细胞是一类用来保护人体免于病菌和其他致病因素侵害的细胞。它主要分为粒细胞和淋巴细胞两类。粒细胞可以吞噬和消灭 细菌等病原体,而淋巴细胞则主要负责识别和攻击病毒、癌细胞等。 5. 血小板 血小板是一种寿命很短的细胞片,主要参与了血液凝固过程。 当血管受到损伤后,血小板会聚集在受损处,形成栓子,起到止 血的作用。

二、血液的功能 血液有许多重要的功能,主要包括: 1. 运输氧气和营养物质 血液通过红细胞将氧气输送到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同时也携带了营养物质,如葡萄糖、氨基酸、脂肪酸等。 2. 排除废物和二氧化碳 血液通过红细胞和其他机制带走了体内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其他废物,如尿素、乳酸等,帮助人体保持稳定的内环境。 3. 免疫防御 白细胞为人体提供抵御病原体的防护。当身体受到感染或疾病侵袭时,白细胞会积极行动,帮助身体克服病菌或其他外在因素侵害。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血液透析和肾移植》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血液透析和肾移植》 教案及教学反思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血液透析和肾移植的原理和应用范围。 2.了解肾脏的重要作用以及肾脏疾病的预防方法。 3.了解血液透析和肾移植的实际操作。 二、教学重点 1.了解血液透析和肾移植的原理和应用范围。 2.了解肾脏的重要作用以及肾脏疾病的预防方法。 三、教学难点 1.了解血液透析和肾移植的实际操作。 2.了解血液透析和肾移植的优缺点。 四、教学方法 1.讲授法 2.图示法 3.演示法 4.讨论法

五、教学内容及活动 第一节血液透析原理与应用 1.教学目标 了解血液透析的原理和应用范围 2.教学重点 了解血液透析的原理 3.教学难点 了解血液透析的操作 4.教学准备 血液透析机 5.教学活动 1.了解血液透析的原理 (1)通过视频展示血液透析的原理与流程。 (2)讲解血液透析的原理。 2.了解血液透析的应用范围 (1)通过讲解血液透析的应用范围,让学生了解其在医疗中的重要性。 6.教学反思 学生们易于理解血液透析的原理,但是对血液透析的具体操作还有些实践经验缺乏,需要补充实操内容。

第二节肾移植原理与应用 1.教学目标 了解肾移植的原理和应用范围 2.教学重点 了解肾移植的原理 3.教学难点 了解肾移植的实际操作 4.教学准备 肾移植手术模型 5.教学活动 1.了解肾移植的原理 (1)通过演示模型让学生了解肾移植的原理。 (2)讲解肾移植的原理。 2.了解肾移植的应用范围 (1)通过扩充阅读让学生了解肾移植的实际应用效果。 6.教学反思 学生们对肾移植的实际操作比较陌生,需要安排更多的实战演练和手术模拟操作来加强实践培养。 第三节肾脏的重要作用与疾病预防 1.教学目标 了解肾脏的重要作用以及肾脏疾病的预防方法。

生物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人体内代谢废物的排出

第五章人体内废物的排出学案(第一课时) 罗江中学刘婷婷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描述肾单位的结构和功能。 2、概述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过程。 3、描述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 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动画尿液的形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归纳能力。 2、通过分析尿液化验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 3、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观值 1、认同肾脏的结构与它承担的功能相适应的基本观点。 2、关注泌尿系统的卫生保健,感悟生命的宝贵和真情的可贵。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肾单位的结构和功能。 2、尿液的形成过程。 教学难点 1、肾小球的滤过作用与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三、设计思路 教材分析 本节课为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生物学第五章《人体内废物的排出》。教材从前到后安排了人体的营养、人体的呼吸、人体内物质的运输、等内容。为本节人体内废物的排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具体来说,本节课的内容主要包括了肾单位的结构、尿液的形成和排出、泌尿系统的组成。 学情分析 初一的学生观察和接受新事物能力较强,有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同时,学生已经具备了人体的营养、人体的呼吸、人体内物质的运输的相关知识,也初步建立了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此外,在日常生活中,对尿的形成与排出这一现象比较熟悉,也看到过关于肾移植、尿毒症等的新闻报道,对这节课兴趣浓厚。但是,本节课相关概念多,肾单位和尿液的形成过程微观且抽象,造成学生难以理解尿的形成具体过程。 教学思路 “泌尿系统的组成”并不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这一知识点的教学只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多媒体课件,从整体上形成感性认识就可以了。本节课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对尿的形成和排出有一个正确认识和理解,形成“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学活动的设计,教学手段的利用都应利于突出与尿液形成有关的结构即肾单位(肾小球、肾小囊、肾小管)及肾脏中的毛细血管。通过分析这些结构的特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生物第一节 流动的组织——血液教案

第四单元生物圈中的人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 第一节流动的组织—血液教学方案 教学目标 1、描述血液的组成成分和主要功能。 2、使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识别红细胞和白细胞。 3、尝试解读血常规化验的主要数据。 4、体验血液对生命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 血液的组成成分和主要功能 (二)教学难点 在光学显微镜下区分三种血细胞 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知识容量较大,教师根据生物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实际,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处理。课堂教学中,教师以问题驱动为一条主线,以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交流、释疑点拨、学以致用等“七环节”为教学策略,以“六步”探究式诊断卡为抓手,充分利用演示实验、分组实验、多媒体课件、视频、动画来突破重点和难点。教学流程设计:创设情景,设疑启思→问题引领自主思考→实验、视频增强感性认知→疑难问题,合作释疑→展示交流,点拨释疑→归纳梳理,学以致用。同时渗透“无偿献血,奉献爱心”的情感教育,培养学生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现象与生理功能之间相联系等生物观点,紧密联系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疑问与困惑,用科学的生物知识指导学生健康生活成长。教学流程环环相扣,抽丝剥茧式探“血液”之奥秘,以达成教学目标,提升学生的生物学科素养。教学准备 (一)教师 多媒体课件、视频、加入抗凝剂的羊血、人血的永久涂片、显微镜、红色气球、血液常规化验单。 (二)学生 预习教材和诊断卡上的相关知识,带着疑问进课堂,师生、生生思维碰撞;复习显微镜的使用。 教学过程 预习感知 生:课前利用探究式诊断卡预习教材,发现疑惑。 师:课前批阅,发现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 设计意图:学生整体感知教材关键知识点,明确自身需要学什么?想什么?议什么?教师明确教什么?怎么教?从而使课堂探究有的放矢。 探究新知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师:图中这位可爱、坚强,令人心疼的小朋友正在通过什么方式维持生命呢? 生:输血 师:输血为什么能维持一些病人的生命,点燃生命之光呢? 本节课我们就来一起探究血液的秘密。 设计意图:联系现实生活中的实例,深刻认识血液是生命的源泉,激发学生探究其奥秘的兴趣。 探究之旅一:血液的组成

七年级下册生物(人教版)第4-5章 考点梳理

第四至五章考点梳理 [1]输同型血[2]受血[3]献血[4]肺循环[5]防御[6]水和无机盐[7]汗液 [8]肾脏[9]过滤[10]重吸收 【考点一】血液、血管和心脏 【典例】(2020·聊城学业考)如图为心脏的结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体循环的途径:⑨→⑥→①→② B.⑦和⑧,⑧和⑨之间都有防止血液倒流的瓣膜 C.②③内流静脉血,⑤⑦内流动脉血

D.若扎紧④,从①向心脏灌水,水将从⑤流出 【名师讲题】 一审:本题主要考查心脏的结构及与心脏相连的血管的特点。 二析:图示中①上腔静脉、②右心房、③右心室、④下腔静脉、⑤主动脉、⑥肺动脉、⑦肺静脉、⑧左心房、⑨左心室。血液由左心室进入主动脉,再经过全身的各级动脉、毛细血管网、各级静脉,最后汇集到上腔、下腔静脉,流回右心房,这一循环途径称为体循环,可见体循环的途径为⑨左心室→⑤主动脉→①上腔静脉(④下腔静脉)→②右心房,A错误;心房和心室之间有房室瓣,心室和动脉之间有动脉瓣,⑧左心房和⑨左心室之间有房室瓣,但是⑦肺静脉和⑧左心房之间没有瓣膜,B错误;在体循环中,当血液流经身体各部分的组织细胞周围的毛细血管网时,血液由动脉血变成静脉血;在肺循环中,当血液流经肺部的毛细血管网时,血液由静脉血变成动脉血,所以②右心房、③右心室内流静脉血,⑤主动脉、⑦肺静脉内流动脉血,C正确;如果扎紧④下腔静脉,从①上腔静脉向心脏灌水,水会经过②右心房、③右心室,从⑥肺动脉流出,D错误。三警示:在与心脏相连的血管中,肺静脉流动脉血,肺动脉流静脉血。不要误认为动脉流动脉血,静脉流静脉血。 答案:选C。 【多维训练】 1.(2020·广安学业考)将人血永久涂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观察到的视野如图,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C ) A.当人体有炎症时,①的数量会明显增多 B.②中无细胞核 C.③是血小板 D.④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是血红蛋白 2.如图是三种血管关系模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B ) A.①中血流速度最慢 B.②是物质交换的场所 C.③数量最多、分布最广 D.③管壁由一层细胞构成

血液循环与尿液的形成

探究血液循环与尿液的形成【教学目标】 1.正确概述人体的血液循环和尿液的形成。 2.区分动脉血和静脉血,理解血液成分在循环途径中发生地变化,以及尿液形成与血液循环的关系。 【教材分析】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血液循环与泌尿途径》分别为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中的第三节及第五章“人体内废物的排出”内容,在学习了血管,血液,心脏等知识的前提下,讲述人体血液循环的相关知识,进而学习人体尿液的形成。人体需要的氧气和养料必须及时运来,并把产生的二氧化碳尿素等废物运走,人体才能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而这些都必须通过血液循环来实现。因此,血液循环和尿液的形成是这两章的重点和难点。 教材中特意安排了一幅人体血液循环和一幅尿液形成模式图,形象地表现了血液在封闭式的管道系统中的循环流动和尿液形 成过程,学生能否读懂这两幅图,标志着是否掌握了血液循环和尿液形成两个知识点。 教学重点:1.人体的血液循环和尿液形成途径。

教学难点:1.正确理解血液成分在循环途径的变化和尿液形成过程。 【教法和学法】 【确定依据】 1、学情:七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思维敏捷,但抽象思维略显不足,在课堂上,他们好表现,不喜欢老师的空洞说教,拒绝老师将思想强加给他们。 2、生物新课程标准。分组探究法。 1)归纳总结法。 2)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达。 3)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游戏巩固。 【教学过程】(一)课前准备: 阅读科学家的故事——血液循环的发现及血液透析与肾移植。 教师:1)血液循环与尿液形成装置 2)《血液循环与尿液形成》学案 (二)导入新课:突出重点:人体的血液循环与尿液的形成

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5.1《尿的形成和排出》教案(人教版七年级下)

生物:5.1《尿的形成和排出》教案(人教版七年级下)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能正确区分排泄和排遗。 2.描述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 3.概述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过程。 4.明白排尿的意义。 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泌尿系统的组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2.通过对血浆、肾小球中液体以及尿液成分的分析比较,培养学生根据实验数据进行科学推测的能力。 3.结合生活实际进行分析学习,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肾单位结构和功能的学习,了解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相统一的辩证关系。 ●教学重点 尿的形成过程。 ●教学难点 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教学方法 观察法、数据分析法。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1)泌尿系统的模型和挂图。 (2)已解剖好的猪或羊的肾脏。 (3)肾的内部结构图。 (4)尿的形成录像片或自制的活动投影片。 2.学生准备:(1)收集有关泌尿系统疾病的病例及相关尿液化验单。 (2)阅读课本84页“血液透析和肾移植”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知道,人体生命活动需要不断从生物圈中获取营养和氧气,也就必然会产生各种废物,如二氧化碳、尿素和粪便以及多余的水,这些废物必须及时排出体外,才能保证生命活动的顺利进行。那么,这些废物是如何排出体外的? 学生:通过尿液和粪便的形式排出体外,还有出汗、呼气。 教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对。有关“人体内废物的排出”也就是我们今天研究学习的问题。 [讲授新课] 教师:大家以自身为例,想一想人体出汗、呼气排出的有什么物质? 学生:有水、盐(汗是咸的),还有二氧化碳。 教师:大家再想一下,尿液和粪便中排出的有什么物质? 学生:尿中主要是水,还有尿素(有臊味),粪便是由食物消化后的残渣形成的。 教师:通过大家的分析,我们来学习一组概念——排泄与排遗。 排泄——二氧化碳、尿素和多余的水排出体外的过程。 排遗——粪便排出体外的过程。 教师:人体排出废物的途径有多种,但以尿液为主要形式。这节课我们就一起研究一下尿是如何形成和排出的?大家想一下,在不出汗的情况下,喝水多时,尿量有什么变化?喝水少时,尿量又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为什么人体每天必须排出一定量的尿液?排尿对人体有什么意义?为什么医生可以通过化验尿液的各种成分的变化,来诊断疾病呢?要想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必须了解泌尿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教师:出示泌尿系统的模型挂图和已解剖好的猪或羊的肾脏。 学生:观察活动,讨论课本81页的3个问题,并回答问题。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作出评价,多给予鼓励,不足之处教师补充。通过大家认真观察,我们明白了泌尿系统是由四部分构成的,它们是肾脏、输尿管、膀胱和尿道(由学生回答)。也看到了肾脏的颜色是紫红色,同学们推测肾脏内部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并认为尿液形成与血液循环有密切关系。那么,我们就来证实一下,肾脏的内部结构是否与我们的推测一致,这些结构与尿液的形成又有什么关系? 教师:出示肾的内部结构图,学习肾单位的结构。 学生:观察活动,阅读课文。 教师:(提示学生)注意观察毛细血管的分布位置,结合以前学过的知识,思考一下毛细血管的作用。 学生:总结得出,两处有毛细血管分布。一处是肾小球,它是由入球小动脉分出的许多毛细血管相互缠绕而成的血管球;另一处是肾小管周围缠绕着大量的毛细血管。 教师:同学们想一想,由肾动脉流入肾脏的血液,在流经一个肾单位的过程中,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我们来分析一下课本82页的数据资料。

生物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五章人体内废物的排出

时间2017.5 地点学科生物参备人召集人主备人童峰 教学活动二次备课 第五章人体内废物的排出 【教材分析】 教材内容:1、知道人体产生的废物有哪些排出体外的途径;2、能够 描述泌尿系统的组成和各组成部分的主要功能;3、认识尿的形成过程; 4、识记尿的排出及排尿的意义。 教材地位作用:本章主要学习泌尿系统的组成、尿液的形成、人体内 废物排出的途径三部分内容。尿液的形成依靠肾的滤过作用和重吸收 作用。因此肾的滤过作用和重吸收作用是本节的重点内容。人体除了 通过尿液排出废物,还有其他途径排出废物。这部分内容是对前面所 学知识的总结。其中呼吸系统和泌尿系统的组成器官、血液循环在肺 部和组织细胞处气体成分的变化、尿液的形成过程等是考查的重点。 选择、识图分析及综合考查等形式的命题都有出现,有时结合生活实 际考查,所占比例分值较高。 【学情分析】 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已学习过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的 知识,了解食物通过消化和吸收后,营养物质进入血液;也了解吸入 的氧气和呼出的二氧化碳会通过血液进行运输。尽管有这样的知识积 淀,但学生缺乏对循环系统整体的认识,知识前后间的衔接不够连贯, “温故知新”的方法还需要强化训练。 【教学内容】 内容:1、知道人体产生的废物有哪些排出体外的途径;2、能够描述 泌尿系统的组成和各组成部分的主要功能;3、认识尿的形成过程;4、 识记尿的排出及排尿的意义。 重点:人体废物的排泄途径;尿的形成。

难点:认识尿的形成过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①知道人体产生的废物有哪些排出体外的途径;②能够描述泌尿系统的组成和各组成部分的主要功能③认识尿的形成过程,识记尿的排出及排尿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 ①结合泌尿系统的组成的相关示意图,认真分析尿的形成过程,并能区分血液、原尿和尿液成分的异同;②结合生活实际进行学习,养成应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同人体结构与生理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教学建议】 学生们通过前几章内容的学习,已经对血液循环系统有了全新的认识。所以在学习中要首先让学生明白本章知识与血液循环系统的联系。通过课件动画形式突破难点,便于学生理解,又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重难点突破】 重点:人体废物的排泄途径;尿的形成。 突破方法:结合生活经验认识排泄的途径,通过课件展示相关内容,让学生形象记忆。 难点:认识尿的形成过程。 突破方法:启发探究,动画展示。 【教法与学法】 教法:联系生活经验提出问题,组织学生探究讨论,充分利用课件直观教学。 学法:在教师引导下,运用观察交流、合作探究深入理解。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人体泌尿系统的模型和挂图,制作动态的尿的形成过程的课件。

七年级生物下册第11章第2节尿的形成与排出教学设计北师大版

《尿的形成与排出》 “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本能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本节课力求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让学生在发现中领悟,在探索中思考,在研究中收获。根据对学情的分析和教材的理解,本节课设计如下。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学生能描述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 2、学生能用生物学术语叙述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过程。 二、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肾脏,使学生掌握观察的一般方法。 2、通过尿液的形成过程分析,培养学生利用数据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1、通过学习尿液的形成过程了解前人所做的科学观察和探索精神。 2、通过对肾移植事例的介绍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思想。 [重点难点] 利用数据分析尿液的形成过程。 [重难点突破] 以尿生成机制的科学发现史为线索 以数据分析为方法 以教师引导为保证 以多媒体教学为手段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尿的形成与排出 一、泌尿系统的组成 1、泌尿系统的组成及各结构的功能 泌尿系统: 肾脏:形成尿液 输尿管:输送尿液 泌尿系统

膀胱:暂时贮存尿液 尿道:排出尿液 2、肾脏的结构 肾小球 肾单位肾小囊 肾小管 二、尿的形成 过滤作用重吸收作用 肾小球和肾小囊壁肾小管 三、尿的排出 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 四、血液透析与肾移植 [教学反思] 教学感悟: 1、体现了探究性学习,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获得知识,掌握技 能。 2、课堂设计层次分明,环环紧扣,课堂效率较高。 3、抓住契机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宏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注重科学发现史的教育,培养学 生良好的科学素养。注意各学科间的交叉渗透。 4、注意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掌握科学的探究方法。 5、通过分析数据,强化了学生的合作与交流及生物学术语的表达能力。 6、能够采用多种教学手段达成教学目标。 努力方向: 1、合理地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变教师“满堂灌”为学生“主动学”,最大限度地解放学生 的脑、手、眼、口。同时又要防止变成教师“满堂问”,学生随口答。 2、合理、充分、科学地使用多媒体,力争达到课堂效果的最优化。 3、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更合理地进行学生评价。 中国书法艺术说课教案 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中国书法艺术,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课堂评价四个方面对这堂课进行设计。 一、教材分析:

生物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血液透析和肾移植

《人体内废物的排出》 ----血液透析和肾移植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 这一节教学的主要内容是肾脏的功能和血液透析和肾移植。在学生巩固肾脏的结构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引出肾脏的功能。再从资料分析以及图文讲解得出尿液的形成过程,理解肾单位的结构、泌尿系统的作用、人体其他排泄途径。最后回到课前提出的问题,利用所学知识解释尿毒症以及血液透析的原理。 二、教学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五章人体内废物的排出的内容。这节课的内容主要涉及《生物课程标准》“生物圈中的人”一个一级主题。本节内容是在学习了“第三章人体的呼吸”和“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内容之上的学习,《人体内废物的排出》第一部分内容“尿的形成与排出”是本章的重点,也是本章的难点。本节与前面所学知识联系紧密,因此探求新知前首先复习‘‘泌尿系统的组成”和血液的组成,有利于知识的衔接,启发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重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培养学生关注环境与关爱生命的情感。 (2)教学对象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对人体八大系统知识已有了一定的基础,并在不久前刚刚学习了《人体的呼吸》和《人体内物质的运输》的内容,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一定基础。本节内容涉及很多与自身相关的知识与实例,学生的学习兴趣较高。 (3)教学条件分析: 随着多媒体计算机的普遍应用,学校各教师已安装了多媒体电子白板,教学更加多样化,教学效果更加灵活。教师可使用传统的黑板,也可使用多媒体电脑和电子白板。图片、音频以及动态视频等普遍使用于教学中。教学效果有了显著的提升。 (4)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1、肾单位的结构及其功能;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四单元第五章人体内废物的排出练习题及答案解析

七年级下第四单元第五章人体内废物的排出 1.泌尿系统的组成 泌尿系统是由肾脏、输尿管、膀胱和尿道组成的。 ①肾脏。 人体有两个肾脏,是泌尿系统的主要器官。 ②输尿管。 输尿管是一条管道,上连肾脏,下连膀胱。 ③膀胱。 膀胱是一个囊状结构,位于盆腔内。 ④尿道。 尿道是泌尿系统与体外相连通的管道。 (2)泌尿系统的功能。 泌尿系统的功能主要是以尿液的形式排出人体产生的代谢废物。肾脏的功能是形成尿液。输尿管起着输送肾脏产生的尿液的作用。膀胱能将输尿管送来的尿液暂时贮存。尿道能将尿液排出体外。 【例1】(湖南湘潭)泌尿系统中,形成尿液的器官是()。 A.肾脏B.输尿管C.膀胱D.尿道 2.肾脏的结构和功能 (1)肾脏的位置。 人体的肾脏位于腰部脊柱两侧。左右各一,左高右低。 (2)肾脏的颜色、外形。 新鲜的肾脏是暗红色的,其外形如蚕豆。两个肾脏的形态、大小和重量都大致相似,左肾较右肾略大。 (3)与肾脏相连的管道。 在肾脏内侧缘的中部凹陷处,是血管和输尿管出入肾脏的地方,称为肾门,由肾门出入的血管有肾静脉和肾动脉。其中肾动脉短而粗,肾静脉比肾动脉细长,输尿管向下延伸。

(4)肾单位的结构。 每个肾脏大约由100多万个肾单位构成。每个肾单位包括球状的肾小球、肾小囊和盘曲延伸的肾小管三部分。 ①肾小球。 每个肾小体的里面,由入球小动脉分出的数十条毛细血管弯曲盘绕而成的血管球,就是肾小球,其另一端汇集成出球小动脉。血液从入球小动脉流入肾小球,再汇集从出球小动脉 流出。 ②肾小囊和肾小管。 肾单位中的肾小管的一端为盲端,膨大的盲端凹陷形成了肾小囊,囊壁分内、外两层。 内层细胞紧贴着肾小球,外层细胞与肾小管连成一体,内外两层之间是肾小囊腔,它与肾小 管相连通。 肾脏呈暗红色是在肾脏内含有丰富的血管,这些血管与肾动脉、肾静脉相通,其中的血 液不断地流经肾脏的缘故。 【例2】关于肾小囊结构的描述中,不确切的是()。 A.肾小球包裹在肾小囊腔内 B.肾小囊壁分为内、外两层 C.肾小囊内层壁紧贴在肾小球外面 D.肾小囊腔与肾小管相连通 肾小囊由两层细胞构成,中间为一个空腔,内层紧贴在肾小球的外面,有利 于过滤作用的进行。肾小囊是由肾小管盲端膨大凹陷形成的,外层细胞与肾 小管连成一体,中间的囊腔与肾小管连通。肾小球被肾小囊包裹着,但没有 裹在肾小囊腔内。 3.尿的形成 尿的形成主要包括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的过滤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这两个过程。 (1)肾小球的过滤作用。 血液从入球小动脉流入肾小球,从出球小动脉流出。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了血细胞 和大分子的蛋白质以外,血浆中的一部分水分、无机盐、葡萄糖和尿素等物质,都可以经过

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人体内废物的排出

4.5 人体内废物的排出同步卷2 一.选择题(共10小题) 1.在对人的尿液加热过程中,会有气味散发,这种气味是() A.蛋白质B.脂肪C.盐类水解D.尿素 2.痛风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其主要原因是人体血液中的尿酸(C5H4N4O3)含量过高。医生建议,多饮水有利于尿酸的及时排泄。如图尿酸流经②结构再进入到④结构的过程属于() A.肾小管的滤过过程B.肾小球的滤过过程 C.肾小管的重吸收过程D.肾小球的重吸收过程 3.夏季快到了,人体通过各种途径排出大量的水和无机盐,这时我们应该补充一些()A.碳酸饮料B.盐开水C.糖开水D.纯牛奶 4.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能将原尿中所有()重吸收回血液 A.葡萄糖B.无机盐C.水D.尿素 5.下列各器官中,与人体排泄代谢废物没有直接联系的是() A.B. C.D. 6.尿毒症患者肾脏功能受损,可以通过血液透析排出体内的废物。如图为血液透析示意图,

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A.流回患者的血液②与来自患者的血液①,氧气不变,尿素等废物减少 B.半透膜的管道系统有类似重吸收的功能 C.流出的透析液成分含有尿液的成分 D.尿毒症患者可通过肾移植进行治疗,但要注意避免排斥反应 7.王军在休息和运动的情况下各做了一天测试,两天的环境和进食相同,测得通过不同途径所散失的水分量(毫升),结果如下表。据此判断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汗液尿液呼出气体 休息(一天)1001800300 运动(另一天)2000500600 A.运动时比休息时散失的水量更多 B.排汗能够排出身体产生的热量 C.运动时体内产生废物少排尿就少 D.呼气散失的水能带走体内的热量 8.朱大爷尿检中出现血尿,尿液中含有血细胞和蛋白质,医生诊断他患肾炎。你据此推断朱大爷的患病器官极有可能是() A.肾小管B.肾小球C.膀胱D.尿道 9.人体生命活动产生的废物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排出体外,下列生理活动都属于人体排泄途径的是() ①吸气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