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土家族服饰简介

土家族服饰简介

土家族服饰

不同的服饰,是区分不同民族的一个重要标志。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土家族服饰虽历经变革,但仍然保留了本民族传统的特点。

男子服饰

头包青丝帕或青布,白布帕至米,包成人字路。较古老的上衣叫“琵琶襟”,安铜扣,衣边上贴梅条和绣“银钩”,后来逐渐穿满襟衣(多指中年以上者)和对胸衣,青年人多穿对胸衣,正中安五至七对布扣。裤子是青、蓝布加白布裤腰,鞋子是高粱面白底鞋。

女子服饰

头包至米青丝或青布帕,不包人字路形。上衣布:一、大襟,左开襟袖大而短,无领,滚边,衣襟和袖口有两道不同的青边,但不镶花边。二、银钩,这种衣为矮领,衣襟和袖口镶宽青边,袖口青边后再加三条五色梅花边,胸襟青边则用彩线绣花。三、三股筋,衣大袖大,袖口镶厘米宽边,领高厘米,镶三条细边。四、结婚衣,新娘喜穿“露水衣”(即红衣),这种衣长而大。女鞋较讲究,除了鞋口滚边挑“狗牙齿”外,鞋面多用青、兰、粉红绸子。鞋尖正面用五色丝线绣各种花草、蝴蝶、蜜蜂。绣花鞋垫,是姑娘赠给意中人最珍贵的礼物哦。

小孩服饰

突出在帽子上。按年龄、季节确定帽形:如春秋戴“紫金冠”,夏季戴“冬瓜圈”,冬季戴“狗头帽”、“鱼尾帽”、“风帽”等。这些帽子上除用五色丝线绣“喜鹊闹梅”、“凤穿牡丹”和“长命富贵”、“易养成人”、“福禄寿禧”等花鸟和字外,还在帽沿正面缝上“大八仙”、“小八仙”、“十八罗汉”等银菩萨。

服饰设计

土家族妇女服饰上的衣袖与裤脚图案完全采用“挑花”法,也就是在布上用针刺上连贯的“小十字”,以之联成线条或方块,再组合成花鸟鱼虫等图案。在构图中,运用色彩变换,体现出律动感觉。用色彩绿、红、黄或为黄、绿、红,这种形同色异,不换形而换色的方法,促使呆板的、单一连续的纹样丰富起来,艳丽多姿,给人以美的享受。这些精巧的服饰,可说是土家人的智慧,是民族服饰的珍品。

服饰色彩

在土家族的心中,繁多的色彩中,红色则最受人青昧。红色有着热烈、鲜艳、醒目、样和之感,因此喜红者诸多。有色必有红,久而久之,不但在服饰上而且在生活上也形成了无红不成喜,

有喜必有红之俗。“改土归流”后,由于受封建王朝的压制,以及中原文化的强大影响,土家族的服饰男女服装均为满襟款式,改掉了“男女服饰不分”的民族服装,加以土家族的家织花边,保持着本民族服装的浓厚特色。

服饰特点

土家族妇女穿的是无领满襟衣。衣向左开襟。从上领到下摆到衣裙脚绣有一寸五宽的花边,衣袖各有一大二小三条花边,大花边一寸五宽,小花边有手指宽。袖大一尺二寸许,花边宽窄与衣袖相同,裤大约一尺五寸。另外,胸前外套围裙,俗称“妈裙”,围裙上为半圆形,下为三角形,从上半圆形及下脚也有一圈花边,宽约一寸。围裙胸前绣有花约五寸见方,围带即花带均为五彩丝线织成,一般二尺长,两头分别留有三寸未织的花缓。显示出土家妇女的心灵手巧。

(整理)四川各民族服装特点1

今日四川居民主体,是由古代多民族融合而成的汉族,此外,还有多个少数民族,其中5000人以上的少数民族有彝、藏、羌、苗、回、土家、傈僳、纳西、蒙古、满、傣、壮。四川有中国第二大藏区、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和唯一的羌族聚居区。彝族是四川境内人数最多的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在大小凉山与安宁河流域;藏族居住在甘孜、阿坝州和凉山州的木里藏族自治县等高原地区;羌族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民族之一,主要居住在岷江上游的茂县、汶川、黑水、松潘、北川等地。 一、彝族 妇女一般上身穿镶边或绣花的大襟右衽上衣,戴黑色包头、耳环,领口别有银排花。除小凉山和云南的彝族穿裙子外,其他地区的彝妇女都穿长裤,许多支系的女子长裤脚上还绣有精致的花边,已婚妇女的衣襟袖口、领口也都绣有精美多彩的花边,尤其是围腰上的刺绣更是光彩夺目。滇中,滇南的未婚女子多戴鲜艳的缀有红缨和珠料的鸡冠帽,鸡冠帽常用布壳剪成鸡冠形状,又以大小数十、数百乃至上千颗银泡镶绣而成。居住在山区的彝族,过去无论男女,都喜欢披一件“擦耳瓦"--羊皮披毡。它形似斗蓬,用羊毛织成,长至膝盖之下,下端缀有毛穗子,一般为深黑色。

彝族男子多穿黑色窄袖且镶有花边的右开襟上衣,下着多褶宽脚长裤。头顶留有约三寸长的头发一绺,汉语称为“天

菩萨”,彝语称为“子尔”。这是彝族男子显示神灵的方式,千万不能触摸。外面裹以长达丈余的青或蓝、黑色包头,右前方扎成拇指粗的长椎形的“子尔”--汉语称“英雄髻”。耳朵上戴有缀红丝线串起的黄或红色耳珠,珠下缀有红色丝线。青年人多将英雄结扎得细长而挺拔,以示勇武,而老年人往往是粗似螺髻,以表老成

二、藏族

土家族服饰简介

土家族服饰 不同的服饰,是区分不同民族的一个重要标志。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土家族服饰虽历经变革,但仍然保留了本民族传统的特点。 男子服饰 头包青丝帕或青布,白布帕至米,包成人字路。较古老的上衣叫“琵琶襟”,安铜扣,衣边上贴梅条和绣“银钩”,后来逐渐穿满襟衣(多指中年以上者)和对胸衣,青年人多穿对胸衣,正中安五至七对布扣。裤子是青、蓝布加白布裤腰,鞋子是高粱面白底鞋。 女子服饰 头包至米青丝或青布帕,不包人字路形。上衣布:一、大襟,左开襟袖大而短,无领,滚边,衣襟和袖口有两道不同的青边,但不镶花边。二、银钩,这种衣为矮领,衣襟和袖口镶宽青边,袖口青边后再加三条五色梅花边,胸襟青边则用彩线绣花。三、三股筋,衣大袖大,袖口镶厘米宽边,领高厘米,镶三条细边。四、结婚衣,新娘喜穿“露水衣”(即红衣),这种衣长而大。女鞋较讲究,除了鞋口滚边挑“狗牙齿”外,鞋面多用青、兰、粉红绸子。鞋尖正面用五色丝线绣各种花草、蝴蝶、蜜蜂。绣花鞋垫,是姑娘赠给意中人最珍贵的礼物哦。 小孩服饰 突出在帽子上。按年龄、季节确定帽形:如春秋戴“紫金冠”,夏季戴“冬瓜圈”,冬季戴“狗头帽”、“鱼尾帽”、“风帽”等。这些帽子上除用五色丝线绣“喜鹊闹梅”、“凤穿牡丹”和“长命富贵”、“易养成人”、“福禄寿禧”等花鸟和字外,还在帽沿正面缝上“大八仙”、“小八仙”、“十八罗汉”等银菩萨。 服饰设计 土家族妇女服饰上的衣袖与裤脚图案完全采用“挑花”法,也就是在布上用针刺上连贯的“小十字”,以之联成线条或方块,再组合成花鸟鱼虫等图案。在构图中,运用色彩变换,体现出律动感觉。用色彩绿、红、黄或为黄、绿、红,这种形同色异,不换形而换色的方法,促使呆板的、单一连续的纹样丰富起来,艳丽多姿,给人以美的享受。这些精巧的服饰,可说是土家人的智慧,是民族服饰的珍品。 服饰色彩 在土家族的心中,繁多的色彩中,红色则最受人青昧。红色有着热烈、鲜艳、醒目、样和之感,因此喜红者诸多。有色必有红,久而久之,不但在服饰上而且在生活上也形成了无红不成喜,

关于土家族和苗族服饰的介绍资料

在我国的多民族地区,土家族和苗族是两个具有独特文化特色的民族 群体。他们的服饰文化向来引人注目,反映了他们的生活方式、宗教 信仰和审美观念。本篇文章将从土家族和苗族的服饰特点、历史渊源、传统工艺等方面,深入探讨这两个民族服饰文化的魅力。 一、土家族服饰 1. 传统服饰特点 土家族是我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湖南、湖北、重庆等地。 土家族的传统服饰以彩色为主,注重绣花和刺绣,在织物纹样、服饰 款式上有着独特的风格。男性主要穿着黑色或灰色的长袍,腰间束着 一条彩色的腰带;女性则穿着精美的对襟褂,色彩艳丽,袖口和下摆 常常镶有彩色的绣花。 2. 历史渊源 土家族的服饰文化源远流长,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历史传统。在古代,土家族服饰主要是以麻布、棉布为主要材料,经过几千年的演变,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传统服饰。土家族的服饰在粗犷中不乏细腻,既反 映了劳动人民的朴实和勤劳,也展现了优美的艺术风格。 3. 传统工艺 土家族服饰的制作工艺非常复杂,主要包括纺织、刺绣、染色等工艺。其中,土家绣是土家族女性的传统手工艺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 厚的文化内涵。土家绣以其艳丽的色彩和精湛的刺绣工艺,被誉为

“东方刺绣艺术明珠”。 二、苗族服饰 1. 传统服饰特点 苗族是我国的古老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贵州、云南、广西等地。苗族服饰注重细节和装饰,以银饰、织物图案等为特点。苗族男性的服饰以黑色为主,上衣常常配以蓝色长裤;女性则以深蓝色为主,身穿长袍或长裙,头戴花冠,脚踩踏板鞋,给人以古朴、典雅的感觉。 2. 历史渊源 苗族服饰的历史悠久,经历了千百年的沉淀和传承。苗族服饰的图案多为民歌、神话、动植物等自然元素,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宗教神秘感。苗族服饰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不断吸收外来文化,形成独特的民族风格和审美情趣。 3. 传统工艺 苗族服饰制作工艺主要包括纺织、织布、刺绣等工艺,其中苗族银饰是苗族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苗族银饰工艺精湛,图案蕴含着独特的民族文化内涵,被誉为“东方银饰艺术明珠”。 总结回顾: 土家族和苗族服饰文化在我国民族服饰中独具特色,既反映了他们的历史渊源和地方特色,又展现了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土家族的彩色

五十六个民族服饰特点含图

1、汉族 2、蒙古族 首饰、长袍、腰带和靴子是蒙古族服饰的4个主要部分,妇女头上的装饰多月玛瑙、珍珠、金银制成。蒙古族男子穿长袍和围腰,妇女衣袖上绣有花边图案,上衣高领,似与族相似。妇女喜欢穿三件长短不一的衣服,第一件为贴身衣,袖长至腕,第二件外衣,袖长至肘,第三件无领对襟坎肩,钉有直排闪光钮扣,格外醒目。 3、回族 回族服饰与汉族基本相同,所不同者主要体现在头饰上,回族男子多戴白色或黑色、棕色的无沿小圆帽。妇女多戴盖头,特别是在西北地区:少女及新婚妇戴绿色的,中年妇女戴黑、青色的、老年妇女戴白色的。回族男子在节日或遇有红白喜事时,喜戴白色小帽,妇女则戴披搭式巾帕,巾帕前端遮至下巴,后面披垂于肩头。 4、藏族 藏族服饰无论男女至今保留完整。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服饰。特点是长袖、宽腰、大襟。妇女冬穿长袖长

每有喜庆之事,或远客来临,或拜会尊长、或远行送别,都要献哈达以示敬意。 5、维吾尔族 花帽,是维吾尔族服饰的组成部分,也是维吾尔族美的标志之一。早在唐代,西域男性多戴卷檐尖顶毡帽,款 似当今的“四片瓦”。冬用皮,夏用绫,前插禽羽。女帽皆用金银线绣花点缀与装饰,喀什干的四楞花帽脱颖而出几乎成了维吾尔族花帽的主流而延续至今。经过各地维吾尔族人民的不断创新,花帽做工愈益精细,品种更为繁多。但主要有“奇依曼”和“巴旦姆”两种,统称“尕巴”(四楞小花帽)。 6、苗族

有的地区,银冠上除插银片外,还插高约1公尺的银牛角,角尖系彩飘。银冠下沿,圈挂银花带,下垂一排小银花坠,脖子上戴的银项圈有好几层,多以银片打制花和小银环连套而成。前胸戴银锁和银压领,胸前、背后戴的是银披风,下垂许多小银铃。耳环、手镯都是银制品。只有两只衣袖才呈现出以火红色为主基调的刺绣,但袖口还镶嵌着一圈较宽的银饰。苗家姑娘盛装的服饰常常有数公斤重,有的是几代人积累继承下来的。素有“花衣银装赛天仙”的美称。苗家银饰的工艺,华丽考究、巧夺天工,充分显示了苗族人民的智慧和才能。苗家姑娘的裙子叫百褶裙,但实际上一条裙子上的褶有500多个,而且层数很多,有的多达三、四十层。这些裙子从纺织布到漂染缝制,一直到最后绘图绣花,都是姑娘们自己独立完成,再加上亲手刺绣的花腰带,花胸兜,真是异彩纷呈,美不胜收。 7、 撒尼是彝族的一个支系。花包头仍是姑娘服饰重要组成部分。花包头多为心灵手巧的姑娘亲手制成,长约3米,宽约0.17米,一条黑布作底,上面绣有数条彩色图纹,制作十分精致美丽。每逢喜庆、外出,姑娘们都要穿上崭新的民族服饰。花功夫缠包头,要经过七、八道手续才能完成。彝族不同支系服饰各异,花枝招展的女性打扮不胜枚举,相对而言,男子的传统服饰特色已经不多。不过,凉山地区彝族男子还保留着古代遗风。他们在头顶前脑门蓄一绺长发,象征男性的尊严,神圣不可侵犯,彝族俗称“天菩萨”。川、滇大小凉山彝族男子喜爱用青布或蓝布包裹头部,并在前额处扎出一长锥形结,以表示英勇威武的气概,习称“英雄结”。另外身 上斜挎用细牛筋编织而成的佩带(古时用于挂系战刀)称之为“英雄带”。大小凉山山势险峻,气候寒冷,当地彝族群众故用毛毯护身,俗称,“擦尔瓦”。擦尔瓦是用羊毛织成的披衫,有白、灰、青等色,上部用羊毛绳缩口,下部缀有长达0.33米左右的旒须。制作一条擦尔瓦,往往要用几个月时间,彝族人的擦尔瓦一年到头不离身,白天御风寒,夜晚当被盖,堪称凉山彝家服饰象征。 8、壮族

中华56个服饰特色

中华56个服饰特色 中国是一个拥有丰富文化景观和独特民族特色的国家,其中服饰文化也是其独有的魅力所在。下面介绍了中国56个民族的服饰特色: 1. 汉族:汉族服饰以汉服为代表,注重华丽和庄重的特点。 2. 壮族:壮族服饰以色彩斑斓和纹饰繁复为特点。 3. 满族:满族服饰注重金丝刺绣和辽国风格。 4. 回族:回族服饰以蓝、白、黑三色为主,设计简约而得体。 5. 苗族:苗族服饰以手工绣花为特色,色彩艳丽。 6. 维吾尔族:维吾尔族服饰以线为主要材料,细致而精美。 7. 彝族:彝族服饰以色彩缤纷和银饰为特点。 8. 土家族:土家族服饰注重色彩明亮和纹饰繁复。 9. 蒙古族:蒙古族服饰多以骑马服为主,展现了草原民族的英勇和豪迈。 10. 藏族:藏族服饰注重藏袍和挂带的细致刺绣。 11. 布依族:布依族服饰以黛色为主,设计简洁而大方。 12. 朝鲜族:朝鲜族服饰以白色和色彩鲜艳的刺绣为特色。 13. 侗族:侗族服饰注重色彩纯正和刺绣精美。

14. 瑶族:瑶族服饰以银饰和纱质为主要元素。 15. 白族:白族服饰以白色为基调,注重刺绣和花边的装饰。 16. 土族:土族服饰以色彩艳丽的刺绣和羊毛为特点。 17. 哈尼族:哈尼族服饰以鲜艳的色彩和手工编织的腰带为特色。 18. 哈萨克族:哈萨克族服饰以皮草和装饰丰富为特点。 19. 傣族:傣族服饰以饰有银饰和纽扣的鲜艳服装为主。 20. 黎族:黎族服饰以色彩鲜艳和手工织物为特色。 21. 僳僳族:僳僳族服饰以横斜纹织物为主,注重色彩对比。 22. 佤族:佤族服饰注重绣花和插珠的装饰。 23. 畲族:畲族服饰以黑色为主要色调,注重刺绣和编织。 24. 高山族:高山族服饰以羊毛为主要材料,注重保暖和舒适。 25. 拉祜族:拉祜族服饰以麻质为主要材料,注重简约而实用。 26. 水族:水族服饰以蓝色和白色为主,注重印染和刺绣。 27. 东乡族:东乡族服饰以十字绣和镂空刺绣为特色。 28. 纳西族:纳西族服饰以黑色和红色为主,注重织物和刺绣。 29. 景颇族:景颇族服饰以色彩鲜艳和金饰为特点。 30. 柯尔克孜族:柯尔克孜族服饰以皮革和金属装饰为特色。 31. 土族:土族服饰以色彩明亮和图案变化丰富为特点。 32. 达斡尔族:达斡尔族服饰注重刺绣和流苏装饰。

中国56个民族服饰图片及介绍

中国56个民族服饰及简介大全 某著名电影中有这样一句台词:服装就像是一个大舞台,人生的五光十色仅可以在上面精彩上演。更何况是我们56个民族,经过历史文化的沉淀, 每个民族都各有特色, 民族服饰更成为它们最大的魅力所在。 1、汉族 汉族有自己悠久华美的服饰,即汉服。各个朝代,对服饰的颜色,各有崇尚,到了明代,取法周、汉、唐、宋,定为赤色为宜。民国妇女后上穿“斧口衫”,有对襟、大襟、琵琶襟之别,下着裙子,有凤尾裙、百褶裙等。 2、壮族

壮族妇女穿藏青色或深蓝色矮领、右衽上衣,衣领、袖口、襟边都绣有彩色的花边,下着黑色宽肥的裤子。扎布贴、刺绣的围腰,戴绣有花纹图案的黑色头巾。壮族服饰一般都用自织的土布制成。 3、满族 满族妇女一年四季都穿袍服,其中最具特色的旗袍。领、襟、袖的边缘镶上宽边作为装饰。满族把深绛色看作福色,还崇尚白色。早期的面料大多都是用烙铁烫绘的方式绘制在兽皮和毛毡面料上。 4、回族

回族妇女习惯戴披肩盖头,只把脸露在外面,根据年龄的不同,选用的颜色有所不同,姑娘用绿色的,中年用青色的,老年用白色的。 5、苗族 苗族分布较广,支系众多,服饰有明显的地域差异。妇女较典型的装束是短上衣、百褶裙。苗族衣料以麻织土布为主,普遍使用独具特色的蜡染、刺绣工艺。头、颈、胸及手等部位配有银饰,苗族的银饰在各民族首饰中首屈一指。 6、维吾尔族

维吾尔族女子普遍穿连衣裙,外罩坎肩或上衣。妇女和姑娘都喜欢用天然的乌斯蔓草汁画眉,染指甲,戴耳环、手镯、戒指、项链等。妇女外出时,要带头巾或蒙面纱。衣料一般选用著名的“艾得里斯绸”。 7、土家族 土家族女装上衣矮领右衽,领上镶嵌三条花边(俗称“三股筋”),襟边及袖口贴三条小花边栏杆;下穿“八幅罗裙”,裙褶多而直。传统衣料多为自织自纺的青蓝色土布或麻布,史书上称为“溪布”、“峒布”。 8、彝族

五十六个民族服饰的特点

五十六个民族服饰的特点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拥有五十六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着独特的服饰文化,体现出各自的特点和风格。下面,我将为大家介绍一下五十六个民族服饰的特点。 1. 汉族服饰:汉族是中国的主要民族,其服饰特点是色彩丰富多样、样式简洁大方。男性常穿长衫和直裤,女性则穿旗袍或汉服。 2. 蒙古族服饰:蒙古族的服饰特点是宽松舒适,适合草原上的生活。男性穿长袍、肚兜,女性则以褂子为主。 3. 回族服饰:回族的服饰特点是朴实大方,以黑色和白色为主。男性常穿白色长袍,女性则穿黑色长褂。 4. 藏族服饰:藏族的服饰多以红色和黑色为主,样式独特。男性常穿长袍和长裤,女性则穿长袍配上大披肩。 5. 维吾尔族服饰:维吾尔族的服饰多以彩色为主,富有民族特色。男性穿长袍和长裤,女性则穿彩色褂子。 6. 壮族服饰:壮族的服饰以青色和黑色为主,多有刺绣和银饰。男性常穿袍子和裤子,女性穿半臂褂子。 7. 布依族服饰:布依族的服饰以红黑为主色调,样式简洁大方。男性穿短衣和短裤,女性则穿百褶裙。

8. 朝鲜族服饰:朝鲜族的服饰以彩色和白色为主,样式独特。男性穿白色长袍和宽松裤子,女性则穿彩色长裙。 9. 满族服饰:满族的服饰多以红色为主,富有浓厚的宫廷特色。男性穿长袍和长裤,女性穿旗袍或长裙。 10. 侗族服饰:侗族的服饰以彩色为主,样式独特。男性常穿 上衣和长裤,女性则穿长裙和披肩。 11. 瑶族服饰:瑶族的服饰以黑色和红色为主,样式别致。男 性穿上衣和长裤,女性穿长褂和长裙。 12. 白族服饰:白族的服饰以白色和蓝色为主,有浓郁的江南 水乡风情。男性穿上衣和裤子,女性穿白色长袍和长裙。 13. 土家族服饰:土家族的服饰以灰黑色为主,样式简单大方。男性穿短袍和裤子,女性也穿短袍和裤子。 14. 哈尼族服饰:哈尼族的服饰多以彩色和白色为主,富有民 族特色。男性穿长衫和长裤,女性穿旗袍和长裙。 15. 傣族服饰:傣族的服饰以红色和白色为主,样式独特。男 性穿上衣和长裤,女性穿长袍和长裙。 16. 黎族服饰:黎族的服饰以黑色和蓝色为主,有浓郁的海洋 风情。男性穿短袍和裤子,女性穿长褂和长裙。 17. 布朗族服饰:布朗族的服饰以彩色和黑色为主,样式别致。

在变革中不断发展的五色斑衣——土家族服饰

在变革中不断发展的五色斑衣——土家族服饰 展开全文 土家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主要分布在中国湖南、湖北、重庆、贵州四省交界地带的武陵山区,这里复杂的地形和特殊的气候,陶冶了土家族勤劳勇敢的民族性格,也孕育了土家族丰富多彩的服饰文化。 古代的土家服装在色彩上有尚白、尚红和尚黑的传统,所用布料多为自制的土布,史书上称为“溪布”或“峒布”,最大的特点就是在款式上不分男女,上身穿琵琶襟,下身穿八幅罗

裙。八幅罗裙是一种用八幅布缝制成的特殊款式的裙,多为天蓝色,前后左右八幅均折成水波样的褶皱,裙摆镶宽十余厘米的花边。男裙稍短不过膝,女裙则较长一些。据说,八幅罗裙象征着古老传说中的八个土家部落团结奋战的精神。衣裙上面绣着各种颜色的花边,被称为“五色斑衣”。男女服饰的区别主要在这些花边上。古代土家人还喜用白色的织锦或棉布做成巾帕包裹住头部,这种包头巾一般宽两寸、长四尺,用黑色线做刺绣,在额前包出“人”字形,这种白底黑花的配色,可能和土家族崇拜白虎的信仰有关。脚下一般不穿鞋,这种服饰形态一直持续到清代“改土归流”前。 改土归流以后,清政府派遣的流官对土司地区的风俗进行改革,其他兄弟民族也逐渐在这里聚居,在这种政策、文化交融等外部因素的冲击下,土家族服饰的色彩和形制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最主要的变化是男女服饰开始有了明显的区别。男子不再穿裙子,男青年开始改穿对襟短衣,中老年人则穿大襟衣。无论青年还是老年,下身皆穿宽腿裤子。裤子多用青布或蓝布做裤腿,再缝上白色裤腰,镶蓝色布条作为裤头。 在男性服饰中,还有一个比较明显的变化,就是包头巾由白色改成了黑色,后来进一步发展成青丝帕,包头时额前仍保

中国少数民族服饰一览

中国少数民族服饰一览 阿昌族 阿昌族聚居于云南。 阿昌族男子穿对襟上衣,黑色长裤, 未婚男子缠白色包头,已婚青壮年 男子缠藏青色包头。 妇女穿窄长袖对襟衫,下着裙。未婚 女子梳辨盘于头顶,已婚妇女束髻, 缠高耸的包头。妇女喜戴各种银饰 白族 白族主要聚居在云南大理,那里苍山洱海风景秀丽,民族文化 较为发达。 白族男女均上着衣、外套领褂,下着裤。服装颜色的搭配简单 鲜明,对比协调。

白族人民崇尚白色。男子的包头、女子的帽箍,男女上衣,甚至裤子都喜用白色或接近白色的浅绿、浅蓝等色。 保安族 保安族居住在甘肃省内大河家地区。 保安族男子,穿白布衫,外套青布坎肩,下穿深色长裤, 头戴白或黑色圆顶帽,在节日里穿长袍。女子穿色彩艳丽 的衣裤,上衣为刚过双膝的有花边的大襟袄,外套坎肩, 戴头盖,也戴礼帽。 保安族的腰刀很有特色,制作精美, 是保安族人人喜爱之物。 布朗族 布朗族分布在云南西部和西南部。

布朗族男子上穿青布圆领长袖对襟或大襟 衣,下着宽脚裤。 妇女上着紧身短衫,下着筒裙,也有着长 裤的。名地妇女均喜欢戴银饰。 布依族 布依族居住在我国西南地区的盘江、红水河流域。 布依族男子常穿短衣长裤,盛装时着长衫, 戴瓜皮帽。

妇女则上着短衣,下着百褶裙或长裤, 戴银饰。 朝鲜族 中国的朝鲜族是明末清初从朝鲜半岛移居东北形成的。其文化 与朝鲜半岛有着深厚的渊源关系。

朝鲜族男子的上衣为斜襟、宽袖,前 襟有飘带,他们还喜欢穿“背褂”(坎肩)和灯笼裤,这种裤子很肥大,便于在炕上盘腿而坐。妇女多穿短衣长裙,上衣与男子相似,只是更加短小。 除日常服装外,还有周岁礼服、 结婚礼服、丧服等各种礼服。 朝鲜族儿童多穿七彩衣,色彩斑斓,好象彩虹在身。 青年男子多戴鸭舌帽,中捞年人则戴毡帽,妇女普遍戴花色头巾。

56民族服饰特点的介绍

56个民族服饰的特点 1、蒙古族(měng gǔzú) 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而又富有传奇色彩的游牧民族。首饰、长袍、腰带和靴子是蒙古族服饰的4个主要部分,妇女头上的装饰多以玛瑙、珍珠、金银制成。 2、回族(huízú) 回族是回民族的简称。回族服饰的主要标志在头部。男子们都喜爱戴白色的圆帽,回族妇女常戴盖头。 3、苗族(miáo zú) 苗族的挑花、刺绣、织锦、蜡染、首饰制作等工艺美术在国际上享有盛名。苗族服饰以夺目的色彩、繁复的银饰品装饰和耐人寻味的文化内涵著称于世。 4、傣族(dǎi zú) 傣族服饰充分体现其地理特点,淡雅美观,既讲究实用,又有很强的装饰意味,女饰追求轻盈、秀丽,服装的色彩极为出色。 5、傈僳族(lìsùzú) 傈僳族定居在滇西怒江地区。傈僳族的服饰很有特点,妇女穿绣花上衣,麻布裙,喜欢戴红白料珠、珊瑚、贝壳等饰物;男子穿短衣,外着麻布大褂,左腰佩刀,右腰挂箭包。 6、藏族(zàng zú) 藏族是中国古老的民族之一,主要聚居在西藏。藏族服饰的最基

本特征是肥腰、长袖、大襟、右衽、长裙、长靴、编发、金银珠玉饰品等。 7、壮族(zhuàng zú) 壮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壮族妇女擅长纺织和刺绣,所织的壮布和壮锦均以图案精美和色彩艳丽著称,风格别致的“蜡染”也为人们所称道。 8、朝鲜族(cháo xiǎn zú) 朝鲜族主要分布在吉林、黑龙江和辽宁省。朝鲜族人比较喜欢素白色服装,以示清洁、干净、朴素、大方,故朝鲜族自古有“白衣民族”之称,自称“白衣同胞”。 9、高山族(gāo shān zú) 台湾高山族传统服饰色彩鲜艳,以红、黄、黑三种颜色为主,其中男子的服装有腰裙、套裙、挑绣羽冠、长袍等,女子有短衣长裙、围裙、膝裤等,除服装外,还有许多饰物,如冠饰、臂饰、脚饰等,以鲜花制成花环,在盛装舞蹈时,直接戴在头上,非常漂亮。 10、纳西族(nàxīzú) “披星戴月”的纳西族妇女以勤劳能干,贤德善良而著称。服饰中最具特点的是身后的七星羊皮披肩,披肩上并排钉着七个直径为二寸左右的绣花圆布圈,每圈中有一对垂穗。 11、布朗族(bùlǎng zú) 布朗族穿着简朴,妇女的服饰与傣族相似,上着紧身无领短衣,下穿红、绿纹或黑色筒裙,头挽发髻并缠大包头。男子穿对襟无领短

中国少数民族服饰简介(上)

中国少数民族服饰简介(上)1,蒙古族 2,彝族 3,苗族 4,维吾尔族 5,藏族 6,哈萨克族 7,白族 8,傣族 9,畲族 10,瑶族 11,土家族 12,阿昌族 13,保安族 14,布依族 15,布朗族 16,朝鲜族 17,达斡尔族 18,东乡族 19,侗族 20,独龙族 一、蒙古族服饰 蒙古族男女皆穿高领右衽长袍,系长彩绸腰带,着长统皮靴,冬季带圆锥形帽子,也有的用绸布缠头。男子腰间佩戴刀子、火镰、鼻烟盒等饰物;女子喜用玛瑙、珊瑚、碧玉等装饰发辫并佩戴各种头饰、耳环、项链、手镯及戒指等饰品。

织锦缎龙纹女坎肩水红花绸斜襟女长袍牛皮云纹男蒙古靴

二、彝族服饰 彝族文化向来以神 秘、活泼、灵动著称,彝 族少女在15岁之前,穿的 是红白两色的童裙,梳的 是独辫,耳朵挂的是穿耳 线。“换裙”仪式举行之 后,就要穿上中段为黑蓝 色的三接拖地长裙,原先 的独辫要改梳成双辫,并 要戴上绣花头帕,挂上耳 坠。“换裙”仪式后,少女就可以自由自在地逛街、赶场、看赛马、耍朋友、谈恋爱了。

彝族青年女服彝族女婚服彝族女青年装 彝族青年男服彝族女童装 三、苗族服饰 苗家少女身上色彩斑斓、巧夺天工的盛装是苗家人“穿在身上的历史”。每当节庆日或苗年苗民们都要穿着盛装,聚集在村中“广场”———用青色鹅卵石镶嵌成铜鼓面纹饰的铜鼓坪上,对飞歌、奏芦笙、振响铃,边跳边唱,热闹非凡,这个时候可以感受西江苗女们芦笙高昂、婀娜多姿的舞姿;欣赏到村民们表演的丰收舞、敬酒舞、盛装苗舞、芦笙舞、锦鸡舞等独具特色的节目。

苗族南丹女服绉绣青布女夹衣百鸟衣苗族银帽妇女装和童装

关于恩施土家族服装的文案

关于恩施土家族服装的文案 恩施土家族服装,起源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当时那里的妇女们不甘心在城市里任劳任怨地辛苦工作、干活,便纷纷返回故乡——湖北省恩施州利川市谋生。但因为当时这些妇女都没有穿过自己亲手缝制的衣裳,所以很多人都不会做针线活儿,于是她们就将每次出门前母亲给予自己最后一件新衣服拿到老街上请裁缝帮忙,再由乡亲们互相帮助共同完成,几经修改,定型成品,这种用土家语称之为“布鲁”(即服装)的产物便诞生了!从此,土家族妇女们第一次走出大 山开始了崭新的生活…… 我的祖籍是一个普通而又美丽的山村,一条小河静静流淌着,岸边树木青翠欲滴,还有许多农户家的孩子都喜欢往清澈见底的小河中游泳戏水;不远处就是被群山环绕的平原,村头长着两棵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仿佛一对父子伫立在河畔,也像两位慈祥和蔼的老人,张开双臂迎接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的孩子们入住;村尾,则坐落着巍峨高耸的七星寨,虽然历史悠久却依旧气势恢宏,让无数外乡人叹为观止!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这样的山区小村庄已经变得越来越少了。如果说原先村民穿衣打扮还仅限于纯朴传统的习俗影响下的行动的话,现在早已走进了都市化、现代化的道路,并且他们还能准确掌握全国乃至国际上各类时尚潮流,从网络上订购最新款式的服饰…… 记得有人说过:“你只要去看看土家姑娘,再穿上土家姑娘特有 的民族服饰,就可以分辨出哪个是本地土家妹,哪个是外地游客了。”因为外地游客所身着的民族服饰,都不具备土家族姑娘们独有的特征。

这句话听起来似乎颇有趣味,细想起来才觉得这其实并非空穴来风,事实上真正理解起来更有趣。比如来自上海的游客吧,若把衣领向上提起2厘米左右,脑袋微侧弯曲45度,鼻梁显得更加挺直一点,脖颈则略带上扬姿态,这基本就算土家族装束啦!若不注意,根本难以辨别。假使将他换做本地或者其它民族的男士呢?相信这样的场景就不会存在了。 自古以来,土家族姑娘就勤劳善良,聪明伶俐。不管嫁妆衣柜有多少套花色款式的服装,从未重复穿戴。一般情况下,都在身上搭配好10余套不同颜色款式的新装,多半集中在结婚前和节日期间,在待嫁、送亲途中亦可更换。在湘西,很多土家族姑娘的绣花鞋更是价值千金,绣有龙凤等图案,做工精致细腻,造型优雅华贵。因此受到很多爱美的旅客朋友们竞相追捧!

土家族服饰特点

土家族服饰特点 土家族女式服饰: 较男式服饰,女式服饰要复杂得多,也许从古至今,女性对服饰讲究得多的缘故。土家族女式服饰同一式样的衣有长短之分,长衣 做客时穿,短衣劳动时穿。短上衣领右开襟,根据花色繁简分为 “银钩”、“外托肩”和“内衣”三式,领上镶嵌三条花边(俗称 “三股筋”),襟边及袖口贴三条小花边栏杆;下穿“八幅罗裙”, 裙褶多而直,后改为裤脚上镶三条彩色花边的大筒裤;姑娘素装是外 套黑布单褂,春秋季节多穿白衣,外套黑褂,色似鸦鹊,称之为 “鸦鹊衣”。中老年妇女通常在外衣上罩一件围裙。 过去贫穷人家贴1—3条异色布条,中等人家镶花边,殷实人家 还在异色布条上绣花。裙以底色为素白色,以细黑布条勾棱成8幅,即八副罗裙,下摆与大平幅中下部贴稍宽黑布条。每幅下大上小用 数纱工艺绣3组花,前后对称,左右匀衡。整件裙黑白相间,棱角 分明,主题突出,庄重朴实,工艺精湛。妇女下裳后以裤取代裙。 裤短而大,喜在裤脚边缀三条异色边或梅花条,讲究的以十字挑花 来美化裤脚。 另外,土家妇女还在右边的围腰带或在衣牌子上挂一张手巾,俗称鼻帕,但这张帕子不是用来揩汗水或鼻涕的,平时,它只是一种 装饰,真正派上用场的,是哭嫁时用于蒙脸和揩泪水的。 首饰土家妇女头饰有金或银莲蓬花、撇簪、银梳、插簪、瓜子针、茉莉针、芭蕉扇等,头饰中最珍贵的是银帽,俗称“箍箍帽”,帽 前是一个银宝花,银宝花二面钉上一对龙,龙后一对凤,凤后一对龙,龙后一对银帽襟,襟下缀凤九只,凤口各含银摆坠三颗,行动 摇晃,闪闪发光。耳饰有龙耳环、一包针、灯笼、单环、连环、吊船、瓜子、鼓锤等。项饰多为轮圈,有粗细之分。手饰分银质与玉 石手镯,戒指有银三镶戒、一颗印、单股子等。胸饰挂牙签、扣花、

恩施土家族苗族居民民风民俗

[湖北恩施民俗]土家族祭祖礼仪 土家族是神秘巴人的后裔。土家族的源流,可上溯到遥远的人类起源史。200多万年以前的“建始直立人”,是巴人的远祖,也是中华及亚洲地区人类的远祖之一。宋末元初,聚居在湘鄂渝黔毗邻山区的“西南蛮”统称土家人,登上土司制度下的社会舞台。土汉有别,遂有土家、土司、土官、土民之名。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来看,土家族具有悠久的神话史和灿烂的文化史,经历了由巴而蛮、由蛮而土、由土而土家的发展变化,长歌如祭,情侔天地,道贯古今。 “嗟我始祖,廪君巴王,族脉相绪,人脉大昌。卒俱漠野,得营农桑。薪火相传,氏族发祥。谧为廪君,廪者贮粮。”廪君,即土家族对始祖巴务相的尊称。土家人把廪君奉为赐福之神、镇妖之神、驱灾之神等。民间流传许多关于廪君助善除恶、佑我众生的故事,土家人又将廪君神化为“向王天子”。土家歌谣云:“向王天子一支角,吹出一条清江河。声音高,河水涨;声音低,河水落。牛角弯,弯牛角,吹出一条弯弯拐拐的清江河。” [ 转自铁血社区 ] 廪君作为土家人心中的“生命之神”,作为开发清江的始祖,穿越时空,神话的灵光可见一斑。“始祖创业,慨当以慷。”在悠远的洪荒年代,廪君巴务相以他超人的勇锐和智慧,铁剑定元昆,土船排巨浪,被推选为首领,上溯夷水(今清江),君乎夷城(今恩施),建立了巴子国,为土家后世标立了拓荒、圈地、立家、围城、建政、设制、协作、生存的人文思想,功业皇皇。魂化白虎,呜呼高

岗,为世代巴人所崇拜。这个以白虎为图腾,以勤劳、勇敢、团结、开拓为生命之本的民族就是我们现在的土家族,用土家语言称比兹卡或贝锦卡。祖德长昭,千秋共仰,情意绵长。长期以来,祭祖作为一种社会礼仪和宗族教化方式,体现了后世“谦、仁、礼、孝、亲、和”的生命观。土家祭祖既具有祭祀的一般共性,在不同历史时期又体现出鲜明的个性,和民族宗教信仰及历史特征紧密相连,经历了“人祭”、“血祭”、“牲祭”、“公祭”等礼仪形式。 传说“巴氏以虎饮人血,遂以人祠焉”。远古时期,巴人后裔有选杀族人祭祀始祖廪君的习俗。据说被选杀的族人被委以重任,是派去拜谒廪君的通灵使者,骇人听闻。当时土家人却是用这种“直接”而血腥的方式,表达对始祖神灵的祭奠,尽献虔诚,以获始祖庇佑。后来,演变为“以我之血,祭我始祖”,主要是土家梯玛在自己头顶开口见血,在行巫术(“冲傩”、“还傩愿”或“解钱”等)时,祭始祖神灵,以求灵验。盛世俎豆,始祖尚飨,近代以来,土家人常以三牲(猪、牛、羊)之首祭祖,俗称“三牲祭”,以表土家人五谷丰登,不忘始祖,与祖同飨。 缘鹃口添红,难唤始祖魂应。如今,“沧桑已改,盛世恒康;土家儿女,远志高翔;惟人为本、福祉绵长”,对始祖慎终追远,今非昔比,举行公祭活动,缅古颂今,寄情宏志,铸民族之魂,为民族张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今年8月18日,恩施土司城景区内举行了国内首次“同心同德万民祭始祖,有德有义千秋奠廪君”公祭活动。 “白虎雄风昭后世,盐神美韵悟前因”。土家族的公祭文化,充满了心祭重于行祭的人文精神,是时代文明和传统文化的完美结合,相映成辉,体现了“人而不仁如礼何”及“尽于人心”的礼仪观点。 摆手舞 摆手舞是土家族最有影响的大型歌舞,带有浓烈的祭祀色彩。

土家族概况

一、土家族概况 土家族是湘、鄂、渝、黔毗连地带的一支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主要居住在云贵高原东端余脉的大娄山、武陵山及大巴山麓的10万余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主要分布于湘鄂渝黔毗连的武陵山地区。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土家族人口数为802.81万人,仅次于壮、满、回、苗、维吾尔族,在全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排第六位,在湖南省264万、湖北省218万,重庆市150万,贵州省143万,还有散居在全国各地的土家族。 土家族主要居住在湖南、湖北、贵州三省及重庆市的51个县市(区),目前在25个县区实行区域自治,其中两个自治州(共辖16个县市),5个土家族苗族自治县,4个土家族自治县,40个土家族乡,41个土家族联合自治乡。他们是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及所辖的8县市:龙山县、永顺县、保靖县、花垣县、古丈县、吉首市、凤凰县、泸溪县;张家界市的桑植县、慈利县、永定区、武陵源区;常德市的石门县、桃源县;怀化市的沅陵县、芷江县、溆浦县、麻阳县。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所辖的恩施市、利川市、建始、巴东、宣恩、咸丰、鹤峰、来凤县;宜昌市的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五峰土家族自治县,杂居区有兴山县、宜昌县、秭归县、枝城市等县市。重庆市的石柱土家族自治县、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彭水苗族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黔江区,杂居区有巫山、巫溪、云阳、奉节、万县、涪陵等县市;贵州省的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杂居区有德江、江口、石阡、思南县、铜仁市及松桃苗族自治县。 二、族源 土家族族源,尚无定论,目前处于诸说并存,其主要来源仍有以下几说:一说是古代巴人后裔。认为土家族的自称与历史上巴人活动的有些地名读音相近,巴人崇虎与土家族相同,巴人的一些姓氏与土家族的一些姓氏相同等等。二说是土著先民的后裔。认为最早定居湘西的先民是土家族的主要来源之一。从龙山里耶、大庸古人堤等地出土的新石器文化遗址证明,湘西很早就有古人类活动,很多土家语地名至今犹存,说明这些地方最早应该是土家族先民开辟和居住的。三说是唐代中叶由贵州迁入的乌蛮的一部分。认为贵州境内称为“比跻”或“比际”的人与土家族自称相同,而中唐以后,“越嶲”一带乌蛮入侵贵州,征服了当地一部分土著,就是白罗罗称谓的起源,一部分与他们长期斗争,最后被迫迁入湘西和云南,而土家族与彝族在语言、信仰、歌舞方面有相似之处,进而认为土家族是乌蛮的一支。四说是来自江西彭氏的后裔。认为唐末五代初年,由彭王咸率领的江西彭氏子孙及百艺工匠入主湘西后,披荆斩棘,开拓疆土,统治湘西,在此繁衍生息起了巨大作用。以上诸说虽不完全一致,但有一点认识是统一的,这就是发展到唐代末五代后,土家族已逐步形成为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和共同文化心理素质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开始形成为一个单一的民族。1957年1月3日被中央正式确定土家族为单一民族。 三、语言 土家语土家族本民族语言称土家语,土语称"备兹煞"。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中一支独立的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土家语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一是语言本身的变化。由古代土家话演变成现代土家话,演变主要指词汇在演变。其中通过全借和半借形式,借入大量汉语词,使土家语词汇日益丰富。 二是使用情况的变化。在"改土为流"前,土家族地区只有极小数人懂得一点汉语。"改土归流"后,随着民族交往的日益密切,因而操土家语的地区逐渐减少。 ( 目前状况是: 一)仍然以土家语为主要交际工具,妇孺均不懂汉语;(二)土家语汉语兼懂兼用,对外用汉语,对内用土家语;(三)土家语基本消失,完全转用汉语汉文,但在地名文化和日用词汇中仍保留有一定数量的土家语的底层语言。属(一)(二)类的有40余万人,主要分布在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龙山、永顺、保靖、古丈等县,其余均属三类。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