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贵州土家族民族民俗文化

贵州土家族民族民俗文化

贵州土家族民族民俗文化

贵州土家族是贵州省的主要民族之一,其民俗文化丰富多样,具有独特的特点。

1. 居住建筑:土家族的居住建筑多为木结构的三层或四层土楼,土楼是土家族建筑的代表性建筑物,具有防御功能和聚族而居的特点。

2. 饮食文化:土家族饮食以米饭为主,尤以米酒和酸辣口味的菜肴为特色。土家族有“米攒主食,辣办佐餐”之说,米酒是土家族最重要的饮品之一,制作工艺独特。

3. 舞蹈音乐:土家族舞蹈以“鼓舞”为主,其舞蹈形式独特,舞者身着传统服装,手持鼓棒,伴随着鼓乐和歌声,展示出土家族豪放的舞姿和民族精神。

4. 头饰文化:土家族女性婚礼时戴有特色的头饰,如“鸡冠帽”、“英雄帽”等,这些头饰多由精美的花朵、蝴蝶等装饰品组成,

体现了土家族女性的美丽和独特性格。

5. 节日活动:土家族有许多传统节日,如芦笙节、朝阳节、马拉龙节等。其中,芦笙节是土家族最为知名的节日之一,节日期间有芦笙演奏、民俗表演等活动,吸引了众多游客。

6. 绣花文化:土家族女性擅长绣花,土家绣以其别致的纹样和绣工技法而闻名,多用于装饰服饰、床品等。

7. 婚俗习惯:土家族的婚礼活动独特丰富,其中最有特色的是婚礼“抢亲”环节,新郎要在众人对新娘提出质疑后表演武艺,征服众人,才能娶到新娘。

贵州土家族的民俗文化是贵州地区独有的文化宝藏,反映了土家族人民的生活方式、审美情趣和精神追求。

土家族节日:土家族的节俗(中国传统节日)

土家族节日:土家族的节俗(中国传统节日)土家族节俗,是土家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春节。长阳岁时节日,一年之中,以时为序,首为农历正月的春节。 春节隆重的场面是团年和除夕。家家离不了美酒佳肴,庆祝团聚。除夕的夜晚,无论城乡,都兴守岁。农村人家,户户都要在火垄里架起大火,烤的人面红耳赤。火垄里燃烧的大树兜子叫“火主”,是事先在前几个月都准备好了的。城镇人家则多烧白炭。“红火”预示兴旺。这个风俗大约是远古时的火崇拜的遗风。 一年之中最鲜亮最激动人心的活动,是从子时交庚时的“除夕”紧接新正开门的“出天行”祈福开始的。接财神、迎喜神、祭祖先、逐疠疫都在这一时刻进行。顿时,鞭炮声起,山鸣谷应。 长阳土家人特别重亲缘,重友谊,春节时期正是联络感情的大好时期。拜年首先是男女依次拜长辈,长辈对晚辈特别是幼辈分别给“打发”,俗称“压岁钱”,故俗谚有“大人爱种田,伢们爱过年”之说。趁时,人们走亲访友,相互拜贺,俗话又有“初一拜父母,初二拜丈母”之说。

2、元宵节。正月十五日的元宵节,事实上是春节的延续。 同历史上元宵节一样,长阳的元宵节也以张灯和观灯为主要内容,气氛尤其热烈。 因长阳是山区的原因,受到条件的限制,花灯制作的种类并不多,不象《长阳南曲·数灯》那样,一下数了99种,那只能是民间艺人的夸张。常见的是大红瓜灯、六角宫灯、莲花灯、兔儿灯、走马灯等。 城乡最热闹的游艺活动是舞龙灯、玩狮子、跑竹马、玩蚌壳精和划采莲船等。龙灯制作分青、黄、赤、白、黑五色,节数有九、十一、十三之分。表演花样有[二龙戏珠]、[云龙翻身]、[玉龙盘柱]、[金龙摆尾]、[四门穿花]等。表演最热闹的是五龙俱出,互斗雌雄,至时,大鼓大锣响彻天外,鞭炮雷鸣声震屋宇,声势格外壮观。据故老相传,县城龙舟坪时谣有“东门的青龙西关外的白,何家坪的‘黑臊牯’撩不得”之说。乡间,也有玩“草把子龙”的,俗称“瘟灯”,用茅草扎成。还有玩“板凳龙”的,即在板凳上装一龙头龙尾,一人手执凳脚而舞之,这些龙灯,小巧灵便,亦极富魅力。 3、土地节。时在二月初二日,俗传为土地生日。古代称“社祭”,社即社

土家婚俗

土家族传统结婚习俗详细介绍 [导读] 土家族是中国具有悠久历史的一个民族,至今传承着一些传统婚嫁的习俗,下面就请跟着小久久一起详细的了解下吧。 土家族是中国具有悠久历史的一个民族,至今传承着一些传统婚嫁的习俗,今天我们要来了解的就是土家族传统结婚习俗的相关一些内容,想知道吗?那就跟着久久一起来看看吧。 土家族结婚习俗 土家族简介:土家族作为中国人口数最多的少数民族之一,现主要分布在湘、鄂、黔、渝毗连的武陵山区,主要聚集地有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中的龙山、保靖、永顺、桑植、古丈、泸溪、吉首及张家界市,湖北省的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五峰土家族自治县、长阳土家族自治县,重庆市的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秀山苗族土家族自治县、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贵州省的铜仁市。 与汉族相比较而言,虽然土家族也重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但总体而言婚姻还是自由的。土家族未婚青年男女在摆手节、女儿会等大型节日和生产活动中相识、相恋,以对山歌、吹木叶表达爱情,在征得双方父母同意后便可结婚。土家族的婚姻习俗是是所有土家民俗中仪式最为复杂、程序最为完整、细节最为精致的民俗之一,其程序可分为五大部分:求肯(即求亲)、定亲、结婚、送亲、回门。其中每一大部分又由许多小环节构成,程序极为完整,内涵颇为丰富。

土家族传统结婚习俗一、求肯(即求亲) 男女双方有意之后,男方会选着一位能说会道的媒人(通常为女性),带上一些男方准备的糖酒、腊肉等,去女方家求亲。此时,媒人会极力撮合,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完成男方的托付。若女方家长收下了礼物就表示默许了这桩姻缘,随后就是“通族”即女方家长向父老乡亲宣布自己女儿的婚讯。“通族”分为两种,一种是口头上的即女方父母挨家挨户告诉他人女儿的婚讯,另一种是女方办一场酒席(酒席所需的物品一律由男方提供),请父老乡亲吃一顿饭,在酒席上宣布女儿的婚讯,这顿饭是不能收父老乡亲的礼金的。 土家族传统结婚习俗二、定亲 求肯成功以后就是定亲,俗称“写八字”、“吃耳朵酒”。酒席依旧是由男方提供物品,女方举办,宴请乡邻。“写八字”就意味着正式的定亲,男方当然也要来参加“写八字”,主要是来认亲,认识女方的一些亲戚朋友。在酒席开始之前,男女双方要相互交换生辰八字,同时要请风水先生把结婚的日记定下来,俗称“报日子”。酒席结束后,男方要把事先准备好的糖、酒、粑粑等给前来参加宴席的父老乡亲,粑粑一般是四个或者六个,不能是单的,也不能是八个,因为人们觉得“八”有“倒八辈子霉”的意思,不吉利。需要注意的是,男方既要给女方的乡邻(多为父亲一方的人)准备粑粑,也要为女方母亲娘家一方准备粑粑,所以双方一定要事先商量好具体的人数,确定礼物的数量,可多不可少,因为在送出父亲方的礼物之后,要确保母亲娘家方的礼物依旧是足够的。

土家族的四大礼仪

土家族的四大礼仪 土家族是一个讲究礼仪之风的民族,在社交活动与家庭生活中,特别重情尚义,讲究礼尚往来和文明礼行。土家族这种古朴淳厚的礼仪之风,不但充分表现了中华民族举世闻名的礼仪之邦风范,而且还世代相传,不断地发扬光大,具有丰富的人文价值。深入地研究这一问题,对于弘扬中华民族以及土家族的优良道德传统,对于今天公民“明礼诚信”等道德建设,无疑具有重要的人文和实践意义。 一、土家族的四大礼仪 所谓礼仪,即社会生活中由于风俗习惯而形成的为大家共同遵守的仪式,如婚礼、葬礼等。土家族人在一生的生活和社交活动中礼仪较多,但最重要的只有四大礼,即诞生礼、婚礼和成年簪冠礼、寿礼、葬礼。这四大礼是土家族礼仪之风的集中体现,既有社会特征,又有信仰特征,它们把土家族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吉凶祸福交织在一起,形成复杂多样的民俗样式,而且长期地支配着土家人的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 1.诞生礼 诞生礼,是人生的开端礼。土家人相当注重为婴儿举行诞生礼,它既含有为新生命祝福,祈祷长命富贵之意,也有为产妇驱邪避祸之意,在礼仪中带有一定的神秘色彩。虽然土家人最看重的是诞生礼中的“打三朝”(即婴儿生下3天后要进行全身沐浴)和“满月酒”,但实际上,土家人的诞生礼包含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妇女怀孕后,俗称“有喜”,要请土老司行法事“安胎”、驱邪,祈求祖先保佑,并在堂屋门上挂上筛子、艾蒿草,称“金钟神罩”,护住孕妇之屋。分娩,一般要请“接生婆”,接生婆进产房后,要敬祭土家族的生育女神巴山婆婆。婴儿下地,接生婆用白线结扎脐带,若是男孩,就用父亲的衣服包裹;若是女孩,则用母亲的衣裙包裹。给婴儿洗澡的水严禁任意外泼,以免污秽神灵。婴儿降生后,父亲要怀抱“报喜鸡”去岳母家报喜,男孩用公鸡报喜,女孩则用母鸡报喜。岳母家则按婴儿性别置办“三朝礼”和“满月酒”。 三天后,岳母家以及亲友们挑着礼品前来贺喜,即“打三朝”。酒宴上,产妇家要请婴儿的外公或舅父取名,俗称“命名礼”。满月那天,岳母家要来给婴儿“放脚”(因为婴儿出生的第一个月脚手都是包裹着的,满月之后才解开包裹,正式穿上衣裤,俗称“放脚”),并送来放脚需要的一切衣物,这一天俗称“满月酒”或“祝米酒”。婴儿诞生后,第一个来产妇家的人,俗称“踩生”,“女踩男,福寿全”,“男踩女,要中举”,

贵州土家族民族民俗文化

姓名:胡海波班级:08历史学号:082006010008 贵州省土家族民俗文化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共同相融的一个国家,从古至今在文化上我国都是一个极为繁盛的国家,由于地域的广阔、环境的各异,再加上不同的生活习性,所以在全国范围内就形成了不同风俗的文化色彩,但是在这些各民族的民俗文化特色中,在漫长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土家族也创造了灿烂的民俗文化,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传统习俗,这些传统习俗,渊源流长,博大精深,积极方面极大的推进了土家民族社会的和谐发展和文明进步,这为当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不管是之前还是现在,首先对于土家族的人民来说,在社会上表现的那种行善积德,热心公益,为人民服务的习俗在社会上得到实践,在以前,土家族人民大都住在山区,地域特点就是山路崎岖,河水湍急,所以给人们生产和生活上、交通上带来了很大的不便,所以土家族人民积极的补路修桥,还有就是面对路边的杂草荆棘也会随时的铲除干净方便行人通行,还有只要听说要修路、渡船、建学校等公益事业的时候,大家都非常积极,献劳力、献资金等尽其所能,作为土家族人民能够做到这些,本人认为其实是离不开他们朴素的人格和民族间团结友爱、互助互爱的美德,在我的家乡印江,还有边缘县沿河、江口、德江、思南等县的好多村寨都还有见证以上美德和习俗的建筑物,比如梁桥、风雨桥、石板桥、花花桥等,这些都是土家人乐于无私奉献精神的体现和见证,对于今天来说,这些不仅是土家族人民之间需要的美德,全国各民族都应该具备的品德。 其次,土家族还有团结和睦,互贫济困,一方有难,八方帮忙,不

记前仇,以和为贵的习俗。比如在农忙时节的时候,遇见老如病残、妇女和儿童缺乏劳动力的家庭,遇到插秧或收获的农忙季节,同村毗邻之间或亲人都会抽出时间给予帮助,或者互相换工,不计报酬。还有一个最能体现的就是遇到婚丧喜庆、起房造屋的时候,遇到这样的习俗,更能体现团结互助、互通有无,扶危济困,团结和谐的精神,例如在遇到“白事”的传统习俗上,在这情况下,他们都会自动的相聚起来,相互帮忙,故有“人死众人哀,不请自然来”、“生不记死仇,一夜丧鼓化干戈”等话语流传至今,在这刻与死者的隔阂就烟消云散了,也通过这样的相聚,化解彼此遗留的矛盾,加强团结,从而来表现一份分担变故关心体贴,传达一种同舟共济的信念,树立一种无亲疏远近之分传统。但是还有像对死者举行“闹丧歌舞”的习俗,在我了解的范围内,在当今表现已经不是很明显了,但是在铜仁地区有的地方还有,这样的习俗实际上就是土家人召开的小型追悼会,客观上是一次敬老活动,但是正面来说,这个习俗更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和浓厚的生活气息,通过这习俗来传达一种对生命的热爱,鼓励生者化悲痛为力量而积极进取的精神。 最后,土家族还有维护生产秩序,社会安定,鞭挞贪婪丑恶、热情好客,崇拜祖先,有恩必报、善解人意,赔礼求和,修身为本的传统习俗,总的来说这些都是土家族人们从古至今生活中最真实的写照,这些优秀传统习俗都为作为土家人们的团结做了很大贡献,而且在为整个中国的各民族中树立了一个榜样,为推动社会的快速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做了很大的贡献,但是正是在社会进步的背景下,土家习俗也存在很多的消极因素,如观念保守、安于现状、缺乏进取和开拓创新精神等,这些在当今来

土家族传统婚俗

土家族传统婚俗 土家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文化底蕴深厚,拥有独特而美丽的传统婚俗。土家族的传统婚俗承载着他们对婚姻、家庭和生育的看法和期望,是他们世代相传的珍贵宝藏。本文将为大家详细介绍土家族传统婚俗的各个环节,以及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1. 婚前准备阶段 在土家族,婚姻是两个家庭的联姻,因此婚前准备阶段非常重要。首先,男方家庭会选派一名长辈或者中介人去女方家提亲。提亲的过程是一种庄重而庄重的仪式,双方家庭会就婚事进行深入的商议,并商定婚礼日期。 2. 婚期确认 土家族传统婚俗注重选择吉日良辰。在土家族的传统农耕文化中,选择婚期是十分讲究的。双方家庭会请示家族的长辈,以确定一个吉利的婚期。同时,还会进行祭祀仪式,祈求祖先的保佑和婚姻的幸福美满。 3. 彩礼交换 土家族的传统婚俗中,彩礼是婚姻必不可少的环节。彩礼既是男方表示对女方的尊重和爱意,也是一种社会地位的象征。男方会按照地方风俗和自身经济状况,向女方家庭赠送一些礼品、金钱或者其他有价值的物品。女方家庭会在交换彩礼的同时,准备一些嫁妆。

4. 婚礼庆典 土家族传统婚俗中的婚礼庆典非常隆重而热闹。婚礼会在双方认可的日期举行,地点一般在男方家或者公共场所。婚礼庆典通常进行三天,期间有各种形式的传统仪式,如拜堂、敬茶、交杯酒等。一些有特殊技能的表演者也会被请来为新人献艺,给婚礼增添欢乐气氛。 5. 新婚之夜 新人在婚礼结束后,会进入新婚之夜。在土家族传统婚俗中,新婚之夜十分重要,也是新人开始婚姻生活的关键时刻。双方需要进行一些特定的仪式,以祈求婚姻的美满和幸福。同时,新婚之夜也是新人开始亲密接触的时刻,有许多相传已久的道德规范需要遵守。 6. 婚后习俗 土家族传统婚俗并不仅仅停留在婚礼庆典上,婚后习俗同样重要。新娘在嫁入新家后需要遵守一系列的规定,如不能回娘家等。这些规定有助于维护家庭的和谐和尊重家族的传统。同时,也会有一些喜庆的活动和习俗,如举办婚宴、拜访亲友等,以庆祝新人的婚姻之喜。 土家族传统婚俗既是他们独特文化的传承,也是他们对婚姻和家庭的美好愿景。这些婚俗反映了土家族人民的精神寄托、社会秩序和家族观念。保留和传承土家族传统婚俗,不仅有助于激发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也为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做出了贡献。我们应该珍视和尊重这些传统,努力将其传承下去,让土家族的文化瑰宝永远流传下去。

土家族过春节的风俗

土家族过春节的风俗 土家族是居住在中国中南部山区的一个少数民族,他们有着独特 而传统的过春节的风俗。以下是关于土家族过春节的生动、全面且有 指导意义的文章。 春节,又称为农历新年,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对土家 族人来说,春节是一年中最盛大、最热闹的节日,全家人团聚在一起,共度新年。 一、祭祖迎神 土家族在春节的前一天,会进行祭祖仪式。家人会将祖先画像摆 放在家中的神龛前,为他们上香、献祭,表达对祖先的尊敬和感恩之情。同时,他们还会摆放美食和酒水,以招待迎接祖先们的到来。 在祭祀完祖先之后,土家族人会迎接神灵的到来。他们会设置一 个神桌,摆放丰盛的供品和红纸黄烛。接着,家中的长辈会点燃祝福 的烛火,全家人齐声祈祷,恭请神灵降临,保佑家人身体健康、家庭 幸福。 二、贴春联、贴门神 春节期间,土家族人会贴上寓意吉祥的春联和门神。春联往往由 对联、对联回文等组成,用红纸书写,寄托新年的祝福和希望。门神 则是用彩纸剪纸艺术制作而成,挂在家门口,用于驱邪避灾,祈求家 庭平安。

贴春联和门神的过程,家人们都会亲自参与。大家手持毛笔,手 捧红纸,在家门前挥毫泼墨,写下吉祥祝福的词语和寓意。这个环节 十分欢乐,寓意着新年的希望和对未来的期盼。 三、舞龙舞狮 土家族过春节的一个重要节目就是舞龙舞狮。人们会穿上五彩斑 斓的龙狮服饰,载歌载舞,以舞龙和舞狮的形式庆祝节日的到来。舞 龙狮的形象寓意着灾难的驱逐、好运的到来,也象征着土家族人民的 热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土家族舞龙舞狮的表演十分精彩,家家户户都会聚集在一起观看。孩子们也会参与其中,佩戴着小龙和小狮子的面具,跟随着大人们一 起舞动。这样的场面十分热闹,让人们感受到浓厚的欢乐氛围。 四、吃年夜饭 春节除夕晚上,土家族家庭会团聚在一起,共享丰盛的年夜饭。 年夜饭是整个家庭的重头戏,通常会准备许多菜品,以示家庭的团结 和幸福。 土家族的年夜饭十分丰盛,通常会有鱼、肉、蔬菜等各种菜肴。 其中,鱼是不可或缺的一道菜,因为它的发音与“余(余年)”谐音,寓意着年年有余。土家族人还喜欢吃糯米饭团,将其塞满各种馅料, 象征着团圆和美好。 五、拜年交流

土家族风俗

土家族风俗 引言 土家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四川、湖北、 湖南、贵州、重庆等地。土家族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和独特的风俗习惯,深受人们的喜爱和赞赏。本文将介绍土家族的一些主要风俗习惯。 婚嫁风俗 土家族的婚姻制度非常讲究,通常在农历农忙季节结束后,进行婚礼。婚礼通常会持续三天,被称为“三朝”。第一天是迎亲日,新郎一行人会前往女方家中迎娶新娘。第二天是亲友聚餐,新婚夫妇会邀请亲友共进晚餐。第三天则是新婚夫妇参拜祖先,祈求祝福和幸福。在土家族传统的婚礼中,舞狮表演和歌舞表演一直是不可缺少的节目。 赛龙舟 赛龙舟是土家族重要的传统体育活动,通常在农历五月初 五举行。这一天,土家族的人们会聚集在河边观看龙舟比赛。龙舟比赛有着悠久的历史,源自土家族的传统民间活动。参加

比赛的龙舟通常由20人组成,队员们会齐心协力划桨,以最快的速度冲过终点线。赛龙舟不仅是一项竞技运动,更是土家族人民团结友爱、共同进步的象征。 民歌舞蹈 土家族有着独具特色的民歌舞蹈,通过歌舞表演来表达对 大自然的崇敬和对生活的热爱。土家族的歌舞节目以独舞为主,通常伴随着精美的民族乐器,如竹笛、扬琴等。土家族的舞蹈动作优美、富有节奏感,常常表现出对劳动、生活以及自然界的赞美。土家族的婚礼上,舞狮表演和草裙舞也是重要的节目,吸引着众多观众的关注和喜爱。 祭祀仪式 土家族人民深信神佛,因此祭祀仪式在他们的生活中非常 重要。土家族的祭祀通常与重要的节日或者仪式相结合。在传统的祭祀仪式中,土家族人民会穿上盛装,击鼓吹箫,在祭坛上献上美食和酒水,以示对神佛的敬意。祭祀仪式不仅是对神佛的虔诚,也是土家族人民心系祖先、对家族的传统文化的传承。

土家族传统婚礼习俗

土家族传统婚礼习俗 土家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土家 族传统婚礼习俗源远流长,丰富多彩,充满着浓厚的乡土气息。本文 将介绍土家族传统婚礼的一些重要习俗,以及这些习俗背后的寓意和 意义。 1. 迎亲仪式 土家族婚礼的第一步是迎亲仪式。在婚礼当天,新郎一般会在亲友 陪同下到新娘家中迎接新娘。这一环节注重礼节,通常由新郎和新娘 的父母或其他长辈主持。迎亲仪式开始之前,会有专门的人员主持燃 放鞭炮,表示喜庆。随后,新郎会敲击门扉,并由新娘的父亲或哥哥 等家族长辈开门。这象征着新郎进入新娘家庭,表示两个家庭的和谐 团聚。 2. 纳彩仪式 接下来是纳彩仪式,也是土家族婚礼的一个重要环节。纳彩是新郎 家人送给新娘的彩礼,体现了新郎家对新娘的尊重与关爱。在仪式上,新郎的家人会将彩礼摆放在婚床上,主持人会逐一讲解每种物品的意义。常见的彩礼包括饼干、糖果、糕点、金饰、红包等。纳彩仪式过后,新郎和新娘互相敬茶,向彼此的父母行鞠躬礼,表示尊敬和感恩。 3. 结婚仪式 结婚仪式是土家族婚礼的重点,通常在新郎和新娘双方家族的共同 祖庙或教堂举行。仪式开始前,由主持人宣读双方家庭的族谱,以示

家族的延续。随后,由家族的长辈代表对新人的婚姻进行祝福和教诲。在土家族传统婚礼仪式中,还常常会举行蒙面舞蹈、唢呐表演等传统 文艺活动,以增加仪式的庄重和热闹气氛。 4. 宴请宾客 结婚仪式结束后,土家族还有一项非常重要的环节,那就是宴请宾客。以“闹头”为代表的新人闹洞房,是传统土家族婚礼中的一大亮点。在闹洞房的过程中,新郎新娘会接受来自亲友的戏谑和考验,展示他 们的智慧和机智。整个过程既欢乐又紧张,寓意着新郎新娘在家庭中 的团结与包容。 5. 送亲仪式 土家族传统婚礼的最后一步是送亲仪式。这一环节是新娘离开娘家,随新郎返回新家的过程。在送亲仪式中,新娘的父母会派出亲友陪同 新娘,这些人被称为“藕竿”。藕竿的人数通常是奇数,代表吉利和团圆。整个送亲的过程中,亲友们会高歌助兴,为新人送上祝福。 总结: 土家族传统婚礼习俗表达了家族的重视、人际间的尊重和家庭的和睦。这些习俗从迎亲、纳彩、结婚到宴请宾客和送亲都具有独特的意 义和象征。虽然现代社会对土家族传统婚礼习俗的传承和实施可能有 所变化,但这些习俗仍然作为土家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一些 地区和家庭中得以保留和传承。以传统婚礼习俗为纽带,土家族人民 继承和传承着自己的文化传统,展现着民族的魅力和多元性。

贵州的土家文化

贵州的土家文化 摘要:“走遍大地神州,最美多彩贵州”贵州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在这块土地上有56个民族成份,这就是贵州的多彩之处。其中就有土家族,它有自己的传统文化和习俗,不过随着历史的变迁土家族的许多文化和习俗正在逐渐地消失或是被汉化。一些文化及习俗开始不复存在。许多文化习俗不被人们了解。 关键词:土家族;文化;习俗 一、土家族的起源 土家族历史以来世代居住在湘、鄂、渝、黔武陵山一带,关于土家族的族源有许多中说法,不过土家族自称为“毕兹卡”是巴人后裔。后来秦国强大后灭巴蜀,巴国作为政权以就消亡了,但其族人依然存在,势力还相当强大,秦国一时难以全部控制.为稳定政权,对巴人贵族在赋税、刑法等方面给予极大优待,在巴国故地设郡,对归顺的巴族首领委任地方官职。 再后来的历史演变中,巴人为挣脱北方和中厚秦楚的压迫,又逐渐向湘西、鄂西、渝东南、黔东北交界的武陵山区一带推进,回到巴人起源的地方。武陵山区山大谷深林茂,沟壑纵横,崎岖险要,适合巴人的生活习俗。巴人在这一广袤地带火耕水耨,渔猎山伐,生息繁衍,在漫长的演变中“巴人”一词逐渐淡化,被称为“蛮人”,如板楯蜜、五溪蛮、武陵蛮、巴郡南蛮等。 到了唐代以后从梁、唐、汉、周五代起,原来意义上的“巴人”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以“土”字作称,如土司、土民、土人、土家等,亦或土、蛮混称或交替使用,“蛮”是侮称,土要客气一些,后来“土”就成了“蛮”的别称。公元1206年即从元代起,由于大量汉人和其它民族如苗族、侗族、仡佬族人的迁入,“土”逐渐转化成了土家族的专用名称,以用于“土”与“汉”以及“土”与其它民族的对称和识别。然而土家族作为一个单独的民族确定下来是新中国成立以后。1957年土家族作为单独的民族在《光明日报》上公布。从此土家族才正式作为单一的民族被确认,才真正成为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才开始逐步享受到宪法及法律所规定的各项权利。

土家族风俗习惯

土家族风俗习惯 土家族风俗习惯 导语:土家族女装为短衣大袖,左袄开襟,滚镶2~3层花边,镶边筒裤;男装为对襟短衫。“过赶年”,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分享的土家族风俗习惯,欢迎阅读参考。 土家族风俗习惯 土家族人民勤恳耕山,善于渔猎,并在冬春季节“赶杖”(围猎),土家族的风俗习惯。主食包谷、稻米,土家族地区最普及的风味食品是糯米粑粑、米炕腊肉和唐馓。在服饰方面,女装为短衣大袖,右衽开襟,滚镶2~3层花边,原着8幅罗裙,后改为镶边筒裤;男装为对襟短衫,头缠2~3米长的青丝帕。很多地方土家族的服饰与汉族差不多。只有在隆重集会和节日,或偏僻山村,能见到土家族传统服饰。在住宅建筑方面,土家山乡的吊脚楼最为有特色。这是一种干栏式结构,楼下喂养牲畜或堆放杂物,楼上作姑娘们的闺房,是织布、绣花、绩麻、做鞋之所。这种设计,既克服了山区地势不平的限制,又最大限度地利用了空间;既通风,又防潮;既安全,又卫生。 土家族在古代曾流行过姑家女儿必嫁舅家(称为还“骨种”)的交错从表优先婚姻。还有兄亡弟收嫂,弟亡兄纳弟媳的收继婚。男女原多对歌相爱结婚。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婚姻逐步受到财产的限制和父母的约束,直至建国前,盛行封建买卖婚姻。建国后,自由恋爱,婚姻自主多了起来,但在农村父母包办婚姻依然存在。过去多行火葬,送葬时请土老师(巫师)念经,道士开路。后来受汉族的影响,实行土葬。 在节庆方面,以过四月八、六月六和土家年为主要节日。最隆重的是过土家年,俗称过“赶年”,即赶在汉族过年的前一天进行,大年为腊月二十九,小年为腊月二十八。 土家族主要分布在湖南省西北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湖北省的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宜昌的五峰土家族自治县、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以及四川省石柱、秀山、酉阳、黔江等县,与汉、苗等族杂居。 聚居地区,风土人情和风俗习惯

土家族的风俗习惯

土家族的风俗习惯 关于土家族的风俗习惯 土家族主要从事农业。织绣艺术是土家族妇女的传统工艺。土家族的传统工艺还有雕刻、绘画、剪纸、蜡染等。土家织锦又称“西兰卡普”,是中国三大名锦之一。下面是店铺为您整理的土家族的风俗习惯,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土家族的风俗习惯 土家族的传统节日有:吃新节,舍巴日,赶年,牛王节,花朝节,洗神节等。 土家族 礼仪主要有:见面要互相问候,家有来客,必盛情款待。若有是逢年节到土家人家里做客,主人还会拿出雪白的糍粑去烤,待烤得两面金黄开花时,吹拍干净,往里灌白糖或蜂蜜,双手捧给客人。有的地方给客人吃糍粑还有些讲究,即把烤好的糍粑给客人后,客人不得吹拍火灰,要接过就咬,这时主人会抢回去吹打拍净,蘸上糖再给客人。 饮食习惯 土家族日常主食除米饭外,以包谷饭最为常见,包谷饭是以包谷面为主,适量地掺一些大米用鼎罐煮,或用木甑蒸而成。有时也吃豆饭,即将绿豆、豌豆等与大米合煮成饭食用,粑粑和团馓也是土家族季节性的 包谷饭 主食,有的甚至一直吃到栽秧时,过去红苕在许多地区一直被当成主食,现仍是一些地区入冬后的常备食品。土家族菜肴以酸辣为其主要特点。民间家家都有酸菜缸,用以腌泡酸菜,几乎餐餐不离酸菜,酸辣椒炒肉视为美味,辣椒不仅是一种菜肴,也是每餐不离的调味品。如插秧季节,早晨要加一顿“过早”,“过早”大都是糯米做的汤圆或绿豆粉一类的小吃。据说“过早”餐吃汤圆有五谷丰登、吉祥如意之意。土家族还喜食油茶汤。

节庆食俗 土家族民间十分注重传统节日,尤其以过年最为隆重。届时家家户户都要杀年猪,染成红、绿色,晾干而成,做绿豆粉、煮米酒或咂酒等。猪肉合菜是土家族民间过年、过节必不可少的大菜。每年农历二月二日称为社日,届时要吃社饭。端阳节吃粽子。糯米粑粑是土家族民间最受欢迎的食品之一。重阳节打粑粑,女儿“坐月”送粑粑,修房上梁抛粑粑。节日里馈赠亲友,一般也都是互送粑粑。除糯米粑粑外,还有高梁粑粑、小米粑粑、包谷粑粑等。腊肉是土家族的上等大菜。冬至一过,将大块的猪肉用 石耳炖鸡鸭 盐、花椒、五香粉腌制好,吊挂在火炕上,下烧柏树枝田,烟熏而成。一般说请客人吃茶是指吃油茶、阴米或汤圆、荷包蛋等。湖南湘西的土家族待客喜用盖碗肉,即以一片特大的肥膘肉盖住碗口,下面装有精肉和排骨。为表示对客人尊敬和真诚,待客的肉要切成大片,酒要用大碗来装。无论婚丧嫁娶、修房造屋等红白喜事都要置办酒席,一般习惯于每桌九碗菜、七碗或十一碗菜,但无八碗桌、十碗桌。因为八碗桌被称勺吃花子席,十碗的十与石同音,都被视为对客人不尊,故回避八和十。土家族置办酒席分水席(只有一碗水煮肉,其余均为素菜,多系正期前或过后办的席桌)、参席(有海味)、酥扣席(有一碗米面或油炸面而成的酥肉)和五品四衬(4个盘子、5个碗,均为荤菜)。入席时座位分辈分老少,上菜先后有序。土家族的饮酒,特别是在节日或待客时,酒必不可少。其中常见的是用糯米、高梁酿制的甜酒和咂酒,度数不高,味道纯正。 祭祀食俗 土家族过去迷信鬼神,崇拜祖先,每逢年节都要大敬祖先,初一、十五也要进行小敬。祭祖的食品有猪头、团馓、粑粑、鸡鸭和五谷种等。有的在每餐饭前,先用筷子夹少量的菜插在饭上敬默一会儿,表示请已故先人先吃,然后自己才开始食用,农历六月六日为祭土王,每个村寨都要设摆手堂,将猪头、果品等祭品放摆手堂前。十月朔日祭冬,宰鸡鸭设筵宴客。此外,土家族还敬灶神、土地神、五谷神、

土家族风俗习惯介绍

土家族风俗习惯介绍 土家族风俗习惯介绍 土家族是中国传统特色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在中国的湖北地区,平时都是从事农业,妇女则比较擅长刺绣针织。那么土家族的风俗习惯文化都有些呢?下面就随啦店铺一起来了解下吧! 土家族的风俗习惯介绍 土家族的传统节日有:吃新节,舍巴日,赶年,牛王节,花朝节,洗神节等。 土家族 礼仪主要有:见面要互相问候,家有来客,必盛情款待。若有是逢年节到土家人家里做客,主人还会拿出雪白的糍粑去烤,待烤得两面金黄开花时,吹拍干净,往里灌白糖或蜂蜜,双手捧给客人。有的地方给客人吃糍粑还有些讲究,即把烤好的糍粑给客人后,客人不得吹拍火灰,要接过就咬,这时主人会抢回去吹打拍净,蘸上糖再给客人。 饮食习惯 土家族日常主食除米饭外,以包谷饭最为常见,包谷饭是以包谷面为主,适量地掺一些大米用鼎罐煮,或用木甑蒸而成。有时也吃豆饭,即将绿豆、豌豆等与大米合煮成饭食用,粑粑和团馓也是土家族季节性的 包谷饭 主食,有的甚至一直吃到栽秧时,过去红苕在许多地区一直被当成主食,现仍是一些地区入冬后的常备食品。土家族菜肴以酸辣为其主要特点。民间家家都有酸菜缸,用以腌泡酸菜,几乎餐餐不离酸菜,酸辣椒炒肉视为美味,辣椒不仅是一种菜肴,也是每餐不离的调味品。如插秧季节,早晨要加一顿“过早”,“过早”大都是糯米做的汤圆或绿豆粉一类的小吃。据说“过早”餐吃汤圆有五谷丰登、吉祥如意之意。土家族还喜食油茶汤。 节庆食俗

土家族民间十分注重传统节日,尤其以过年最为隆重。届时家家户户都要杀年猪,染成红、绿色,晾干而成,做绿豆粉、煮米酒或咂酒等。猪肉合菜是土家族民间过年、过节必不可少的大菜。每年农历二月二日称为社日,届时要吃社饭。端阳节吃粽子。糯米粑粑是土家族民间最受欢迎的食品之一。重阳节打粑粑,女儿“坐月”送粑粑,修房上梁抛粑粑。节日里馈赠亲友,一般也都是互送粑粑。除糯米粑粑外,还有高梁粑粑、小米粑粑、包谷粑粑等。腊肉是土家族的上等大菜。冬至一过,将大块的猪肉用 石耳炖鸡鸭 盐、花椒、五香粉腌制好,吊挂在火炕上,下烧柏树枝田,烟熏而成。一般说请客人吃茶是指吃油茶、阴米或汤圆、荷包蛋等。湖南湘西的土家族待客喜用盖碗肉,即以一片特大的肥膘肉盖住碗口,下面装有精肉和排骨。为表示对客人尊敬和真诚,待客的肉要切成大片,酒要用大碗来装。无论婚丧嫁娶、修房造屋等红白喜事都要置办酒席,一般习惯于每桌九碗菜、七碗或十一碗菜,但无八碗桌、十碗桌。因为八碗桌被称勺吃花子席,十碗的十与石同音,都被视为对客人不尊,故回避八和十。土家族置办酒席分水席(只有一碗水煮肉,其余均为素菜,多系正期前或过后办的席桌)、参席(有海味)、酥扣席(有一碗米面或油炸面而成的酥肉)和五品四衬(4个盘子、5个碗,均为荤菜)。入席时座位分辈分老少,上菜先后有序。土家族的饮酒,特别是在节日或待客时,酒必不可少。其中常见的是用糯米、高梁酿制的甜酒和咂酒,度数不高,味道纯正。 祭祀食俗 土家族过去迷信鬼神,崇拜祖先,每逢年节都要大敬祖先,初一、十五也要进行小敬。祭祖的食品有猪头、团馓、粑粑、鸡鸭和五谷种等。有的在每餐饭前,先用筷子夹少量的菜插在饭上敬默一会儿,表示请已故先人先吃,然后自己才开始食用,农历六月六日为祭土王,每个村寨都要设摆手堂,将猪头、果品等祭品放摆手堂前。十月朔日祭冬,宰鸡鸭设筵宴客。此外,土家族还敬灶神、土地神、五谷神、豕官神,在修房造屋时祭鲁班,祭品除酒肉外,还要一只大公鸡。

贵州少数民族传统节日

贵州少数民族传统节日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共居的省份,全省共有民族成份56个,其中世居民族有汉族、苗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彝族、水族等18个民族。下面给大家整理了贵州少数民族传统节日相关资料,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贵州少数民族传统节日:仡佬族吃新节 “吃新节"是贵州各地仡佬族的传统节日,多在农历七月初七举行,有少数地区在农历六月初六。节日这天,家家买肉打酒,杀鸡宰羊,并从地里摘些早熟的稻谷、王米作新米饭,再以釭豆、毛豆等做菜祭祀祖先。然后全家围坐,饮酒言欢,吃新米饭,叫做"吃新"。在贵州仡佬族中流传这样一则神话,说谷种是狗随仡佬族祖先到天上去取谷种,由于祖先的被天神扣押,狗不得已,只有用自己的尾巴悄悄把谷种带到人间,从此人类才开始有谷种种植。“吃新节”是以祭祀祖先和自然神为主要特征的节日,主要通过祈神、娱神,来达到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意愿。 贵州少数民族传统节日:瑶族盘王节 “盘王节”是一个祭祀性节日,以“还盘王愿”和“度戒”为主要内容。“还盘王愿”是祭祀盘王,祈祷盘王的庇佑:“度戒”是瑶族男子举行的一个成人洗礼仪式(有的地方包括妇女)。“盘王节”主要在信奉盘王自称“尤勉”的“盘瑶”的流传,以贵州榕江塔石地区的瑶

族“盘王节”规模较大,有4000余人。 贵州少数民族传统节日:布依族六月六 每年农历“六月六”,布依族的中老年妇女把家里用过的衣笼垫被等物,全部挑到河边、塘边、沟边等清流水之处洗净和沐浴,因为这天是龙的洗澡日,将龙洗过澡的水来洗各种污物和人身上的污垢,可避邪安康。晚上,中老年男女歌师歌手聚集于寨中,举行对歌赛活动,一唱一喝,一起一落,大显身手,歌声不断,每每通宵达旦,一连数日,气氛热烈,蔚为壮观。 贵州少数民族传统节日:苗年节 苗年节,是苗族人过的最隆重的节日,相当于汉族的春节。盛行于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和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的苗族聚居区。过苗年的日期,各地不尽相同,但都是在收谷子进仓以后,即分别为农历的九、十或十一月的辰(龙)日或卯(兔)日或丑(牛)日举行。关于“苗年”,在贵州雷山有这样的传说:苗族始祖姜央和恶势力的代表蜈蚣经过无数次战斗,最后,在母亲“妹榜妹留”和神灵的帮助下,在冷热交替的十月,姜央战胜了穷凶极恶的蜈蚣,取得了人类与大自然斗争的伟大胜利。为了感谢“妹榜妹留”的帮助,姜央在冷热交替的十月兴起了过“苗年”。 贵州少数民族传统节日:苗族四月八 “四月八”是贵州苗族的传统节日,以贵州贵阳地区最为隆重,主要是纪念苗族英雄,每到这天,都要做乌米饭吃,并用乌米饭来祭自己的首领。以后就相沿成俗。

土家族传统节日

土家族传统节日 土家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拥有丰富多彩的文化和传统节日。 在土家族的日历中,有许多重要的节日,每年都吸引着大批的游客前 来观赏和参与庆祝活动。本文将介绍土家族的一些传统节日,带您一 起了解土家族的传统文化。 1. "苗年"——土家族的新年 "苗年"是土家族的传统新年,它在农历的正月初一开始,为期五天。在这个节日里,土家族人民会进行各种各样的庆祝活动,例如,他们 会在家里摆放神灵图腾,准备丰盛的年夜饭,拜神祈福,以及出门走 亲访友。此外,苗年期间还有丰富多彩的艺术表演,如舞龙舞狮、唢呐、锣鼓等,这些都为节日增添了喜庆的气氛。 2. "龙船节"——庆祝丰收的节日 "龙船节"是土家族人民庆祝丰收的传统节日,通常在农历五月初五 举行。这一天,人们会制作彩龙船,并将其放在水中,舞动龙船,以 图祈求来年的丰收。龙船上会装饰着五彩缤纷的旗帜和花朵,船上的 人们会载歌载舞,共同庆祝。同时,还有一些传统的娱乐活动,如手 拉手赛龙船和歌舞表演等,可以让游客们感受到土家族的独特魅力。 3. "米酒节"——品味土家族文化的盛会 "米酒节"是土家族人们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它通常在农历十月初 十庆祝。这个节日是土家族人民表达丰收喜悦的方式之一,也是展示 土家族饮食文化的重要场合。在米酒节上,人们会亲手制作米酒,并

与亲友一起欢庆,品味酒的醇香。此外,节日期间还会有各种传统的娱乐活动,如歌舞表演、竹竿舞和火把舞等,使游客们更好地了解土家族的风俗习惯。 4. "刀杆节"——土家族勇士的纪念日 "刀杆节"是土家族人民纪念勇士的传统节日,通常在农历二月初二举行。这一天,人们会举行刀杆舞表演,舞者手持刀杆,翩翩起舞,展示土家族人民的勇武精神。同时,还会有传统的射箭比赛和刀杆斗技比赛,吸引许多游客前来观赏。刀杆节是土家族人民传承勇士精神的场合,也是土家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上介绍了土家族的一些传统节日,每个节日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庆祝方式和意义。通过参与和观赏这些节日活动,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土家族的文化传统,感受土家族人民的热情和喜庆。与土家族一起庆祝节日,品味当地的美食和饮品,将会是一次难忘的文化体验。让我们一起走进土家族的传统节日,感受他们的独特魅力吧!

土家族民俗风情介绍范文

土家族民俗风情介绍范文 中国少数民族众多,土家族就是其种一个,这个民族的风俗古老,且伴有浓重的“民族色彩”,历史传承至今,俨然也形成了一套自己的民族风采,相比较汉族而言,这个传奇的民族又会有哪些鲜为人知的民族文化呢?今天小编就来分享土家族民俗风情介绍范文,相信各位读者会有兴趣。 土家族民俗风情介绍范文 土家生儿育女 湘西民间歌谣浩如烟海,丰富多彩,精深博大,门类繁多,分劳动歌、生活歌、时政歌、历史叙事歌、山歌、情歌、丧歌、寿歌、摇篮歌、宗教祭祀歌、上梁歌、哭嫁歌及各种民间小调等。尤以情歌传播最广。民歌曲调十分丰富,各地唱法不一,桑植民歌较成系统,己唱出湖南,唱出国门,蜚声国际歌坛。民歌多为即兴演唱,也有固定歌词。 报喜 婚后生子,女婿向岳父母报喜,生男孩提一只公鸡,生女孩提一只母鸡,加上几个染红的蛋,到岳丈家说:“你女儿到漫处去了。”岳父母只要一看见鸡,便知外孙性别。 赈竹美酒与挖周 土家族生儿育女叫“添人进口”,添人进口以后的第一件喜庆之事就是“赈竹米酒”,以表示庆贺。这一天,族亲及好友要送钱祝贺,做外公婆的更要送竹摇篮、被子、衣服、鞋帽、和红糖鸡蛋等东西给外孙。孩子满一个月后,又要到外婆家去“出月”,回来时,外公外婆要送“打发钱”。孩子满一周岁时,又要庆贺,名曰“挖周”。 起乳名 当地人认为,给小孩起了乳名,便于抚养,土家族人甚至认为,乳名取得越贱越好,如“狗子”、“叫花子”、“岩头”等等。这些乳名,到了上学年龄后,一般正式场合将不再使用,但在同辈人和长辈的口中,都一直常用不衰。

百家饭、衣 有迷信思想的人,请算命先生给小孩算命,如果命中有“关煞”,还要请巫师还愿渡关。为了孩子易养成人,有的报孩子寄拜人为子;有的向一百户人家订一地小布,和少量大米,给孩子煮“百家饭”吃,缝“百家衣”穿;有的给小孩戴上“百家锁”,锁上刻有“长命富贵易养成人”的字。 夜哭贴 如遇小儿夜哭不止,便将写有“天皇皇,地皇皇;我家有个夜哭郎,过路君子念一遍,一觉睡到大天亮”的红纸,张贴于十字路口的树木或桥梁及墙壁上,相传如此,即可止小儿夜哭。 蛋卜 以鸡蛋为卜具,为小孩看病收魂的巫教仪俗。小孩受到惊吓,夜睡不安、食欲不振、精神萎靡,则认为是魂不守舍,须请法师烧蛋赎魂。作法时,将蓝棉线在一鸡蛋上缠绕七圈,然后在蛋上念咒画符。把鸡蛋埋在火中烧,鸡蛋爆裂得快,认为是小孩受惊时间不长,地方不远,经过烧蛋收魂,很快可以康复;鸡蛋爆裂得慢,是小孩受惊时间较长,地方较远,烧蛋后会慢慢好转。鸡蛋爆裂后赶快取出,剥去蛋壳,根据爆裂蛋形在蛋白上辨认小孩受惊的原因和地方。辫明后念咒,在小孩额头上画符,将烧的蛋给小孩吃,再将缠绕在鸡蛋腰上的棉线捆在小孩的手腕上(男左女右),烧蛋仪式才结束。 土家农耕 在湖南张家界“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大山区,道路崎岖狭窄多险,挑担不方便,人们便于背篓结下了不解之缘。姑娘出嫁要织“洗衣背篓”作陪嫁。洗衣背篓小巧玲珑,篾丝细腻,图案别致,花纹精妙,是新娘子巧手勤劳的招牌;女儿生孩子,娘家要送一个“儿背篓”,作为“祝米酒”的礼行(品)。儿背篓成长筒形,腰小口大,专用来背孩子;砍柴、扯扯猪草则用“柴背篓”,它篾粗肚大,经得作摔打;摘苞谷、小谷则用“扎背篓”,它腰细,口呈喇叭形,底部成方形,高过头顶,像倒立葫芦,背得多。另有一种木制背篓,几根木棒,作成一能置物体的快架,用篾丝系着,是背原木,送肥猪的好工具。有的为歇息时

土家族的春节习俗——打粑粑杀年猪

土家族的春节习俗——打粑粑杀年猪 “打粑粑杀年猪”是土家族过年的重要活动之一,是春节到来的序幕。一般这两者都会在同一天进行。俗话说“杀单不杀双”,所以通常都会在农历腊月的奇数日来进行这项活动。在土家族文化中,这活动有什么特点,需要怎么做呢?跟着作者一起来揭秘吧。 【土家族的春节习俗——打粑粑杀年猪】 杀年猪: 杀年猪叫做吃刨汤。在古代“汤”是热水的意思,这里指烫猪用的热水;而杀猪用铁刮刮去毛的过程在民间称为“刨”。所以吧刚杀的猪肉放到热水中煮熟就成为刨汤。刨汤是火锅的形式,一般都是自己家做的酸汤煮沸简单的放入新鲜的猪肉、杂碎和田地里的蔬菜,就会成为一桌丰盛的美食。 因为农家自己养的猪是吃糠咽菜长大的,绝对天然的有机食品。而不是市面上的饲料猪、催熟猪,以及打水猪肉。所以吃刨汤,能吃到鲜美的猪肉原味。 打糍粑: 用糯米做的食品就有糍粑、黄糕粑、清明粑、包谷粑、荷叶粑、二块粑、米花、花米饭等等。但是最最常见的就是过年家家必备的白糍粑。打糍粑的准备要从前一两天开始,家中的女人开始挑选、清洗糯米,并用清水浸泡一到两天,男人则开始准备打糍粑的用的粑锤,粑锤木材的选择很讲究,木材质地要均匀细密、否则敲击过程中会裂开,木头的重量也要适中,太轻了打起来没有力道,太重了就太费力。 准备好了粑锤,还要准备粑槽,一般粑槽是用石头做的,讲究的家庭还会在上面雕刻各种图案花纹。也有木头做的,木头做的粑槽保温性能很好,糍粑不容易冷,但是木头做的不够耐用。在山村里粑槽基本是每家都有一个,不用的时候都是摆在屋檐下的,留心的同学们可以去贵州村寨游玩时看到。 打糍粑是一件力气活,由男人们来完成,先要把糯米用粑锤揉烂,才开始轮番上阵反复捶打,直到糯米变成黏黏的糍粑为止。打糍粑看起来很简单,其实是一件又费力气又考技术的差事,打糍粑时,手不能把粑锤握得太紧,太紧的话很容易就会把手磨出水泡。

土家族风俗习惯

土家族风俗习惯

土家族风俗习惯 土家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于湘鄂川黔毗连的武陵山地区。即湖南省西部的永顺、龙山、保靖、桑植、古丈等县;湖北省西部的来凤、鹤峰、咸丰、宣恩、利川、恩施、巴东、建始、五峰、长阳等市县;四川省的酉阳、秀山、黔江、石柱、彭水等县。他们的先民与古代巴人有直接的渊源关系。土家族自称“毕兹卡”,意为本地人。由于长时期与其他兄弟民族的交往,生活习俗、文化等互相影响、吸收,现已通用汉语和汉文。生活习俗与其他民族大同小异,现保留的独特部分极少。 【语言文字】 土家族有自己的语言,土家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语支未定。大多数人由于长期与汉族杂居,很早就开始使用汉语、汉文,只有湖南的永顺、龙山、古丈等聚居地区,还完整地保留着土家语。本民族无文字,通用汉文。 【服饰】 土家族女装为短衣大袖,左袄开襟,滚镶2~3层花边,镶边筒裤;男装为对襟短衫。“过赶年”,即提前l~2天过年,是其重要节日。土家族男子穿琵琶襟上衣,缠青丝头帕。妇女着左襟大褂,滚两三道花边,衣袖比较宽大,下着镶边筒裤或八幅罗裙,喜欢佩戴各种金、银、玉质饰物。 【民居】

即将黄豆磨细,浆渣不分,煮沸澄清,加菜叶煮熟即可食用。民间常把豆饭、包谷饭加合渣汤一起食用。土家族的饮酒,特别是在节日或待客时,酒必不可少。其中常见的是用糯米、高梁酿制的甜酒和咂酒,度数不高,味道纯正。典型食品:土家族人最爱吃粑粑(糍粑)腊肉、油茶等食品,还有合菜;团馓;绿豆粉(米粉);油炸粑。 【文化】 土家族爱唱山歌,山歌有情歌、哭嫁歌、摆手歌、劳动歌、盘歌等。“摆手舞”是流行的古老的集体舞,包括狩猎、军事、农事、宴会等方面的70多个动作。是与祭祀祖先、乞求丰收相联系的。不论什么盛大的聚会,都要跳的。“摆手”选阴历单日开始,持续的天数也是单数。一般三天、五天、七天。一般在农历正月初九或三月初三,参加的人数有上万人。节奏鲜明、动作优美、朴素、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史诗、山歌最为著名。 主要从事农业,手工业方面,刺绣、编织比较有名,土花铺盖尤为著名。在经济、文化的发展上受汉族影响较多,但也保留有自己的特点。湘西的“金色桐油”,鄂西的“坝漆”,都是饮誉中外的名产。“西兰卡普”是土家族民族工艺中的一朵奇葩。又称“打花铺盖”,它是一种土家锦。以其独特的工艺和美妙的构图被列为中国五大织锦之列。 土家族文学以叙事诗、山歌及跳摆手舞时所唱之摆手歌等最为著名。摆手歌有大摆手歌和小摆手歌之分,大摆手歌具有史诗性质;小

土家族的风俗习惯

土家族的风俗习惯 土家族的风俗习惯 土家族的风俗习惯(一): 饮食习惯 土家族日常主食除米饭外,以包谷饭最为常见,包谷饭 是以包谷面为主,适量地掺一些大米用鼎罐煮,或用木甑蒸而成。有时也吃豆饭,即将绿豆、豌豆等与大米合煮成饭食用,粑粑和 团馓也是土家族季节性的主食。 茶也是土家族人生活必需品,喜喝熬茶。茶用大瓦罐置 火坑间熬煮,常年不离,是土家人火炕中的“不倒翁”。熬茶多用 藤藤茶、老茶叶或茶果等,俗称长寿藤、神茶,学名茅岩莓。 宗教信仰 土家族处于原始宗教崇拜阶段。有祖先崇拜、自然崇拜、英雄崇拜、图腾崇拜等多种形式。[由https://www.docsj.com/doc/2419343063.html,整理]

受汉族影响在宗教方面,主要迷信鬼神,崇拜祖先。这些神不是他们自己的神。过去有巫师驱鬼。有的地方信道教。 语言文字 土家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土家语支,也有人认为归入缅彝语支,是藏缅语族内一种十分古老独特的语言。绝大多数人通汉语,如今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聚居区还保留着土家语。没有本民族文字,现时使用1984年创制的拉丁文字,通用汉文。崇拜祖先,信仰多神。 风俗节庆 1、牛王节:每年的四月十八日,是土家族的牛王节。这天各地都要举办牛王节歌会,搭起歌台,将牛头像悬挂在歌台中央,以歌颂牛的功德。 2、嫁毛虫节:四月初八日过“嫁毛虫”节,又称“敬婆婆神”。届时,家家用红纸两条,分别写着:“佛生四月八,毛虫今日嫁,嫁出深山外,永世不归家”等字句,交叉成一“*”字,贴在堂屋左侧中柱上面,以为此举能够驱除虫害,四季平安。

3、五月节:农历五月初五,有些地方俗称五月节,民 间的风俗是做粽子,挂香包,挂菖蒲艾蒿,烧艾条,到江边祭祀 鬼神。 4、赶年节:土家族传统节日,以“赶年”最为隆重。土 家人过大年时间比汉族提前一天,小月为腊月二十八,大月为二 十九。 5、舍巴节:“舍巴日”,土家语,又称“舍巴巴”,“舍巴”摆手之意,“日”,动词,“做”之意。土家语动宾倒置,“舍巴日”,汉语直译为“做摆手”,意译为“摆手舞”。带有浓厚的祭祀色彩, 歌随舞生,舞随歌名。相传摆手舞源于古代的巴渝舞,是古代的 一种战舞,始于远古,繁盛于明清时期。 6、女儿会:又名恩施土家女儿会,是恩施土家族特有 的风俗习惯,也是男女青年谈情说爱的一种场所,被誉为东方情 人节或土家情人节。 7、六月六:绝大部分土家族都将六月六称之为“晒龙袍”,与汉族称谓基本相同。 8、调年会:“调年”是土家族的春节,它要先汉族的春 节一天。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