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土家族工艺文化及其特征

土家族工艺文化及其特征

土家族工艺文化及其特征
土家族工艺文化及其特征

《天府新论》2000年增刊土家族工艺文化及其特征

苏和平

一、土家族的工艺美术

土家族的工艺美术主要包括纺织、挑绣、服饰、建筑、竹编、剪纸、印花、花烛等。

11纺织。纺织类以“溪布”最早,最著名,约始于北宋时期。因为宋朝的封建统治者称土家先民为“溪洞诸蛮”,故把他们纺织的布称为“溪布”,亦称“溪洞布”,至明、清时称“斑巾”、“峒巾”、“土锦”,以后发展完善为“西兰卡普”。“西兰卡普”是溪布发展的最高艺术成就,“西兰卡普”又叫“土家织锦”。一般以白、蓝、红等颜色的棉线为经线,任意搭配各种色彩的丝线或棉线作纬线,以通经断纬的方法,由反面挑织而成。其生产工序基本为手工操作,用牛骨针在木质斜形腰机上纺织。一般以三块缀联,每块两边织有花边,共同构成完整图案。“西兰卡普”的彩织纹样约有一百四十多种,丰富多彩、富于变化。一般分为三类:一是几何图案,如四十八勾、二十四勾、双八勾、单八勾、“ ”字形等,有八、九十种,其中有的图案颇具远古时代的遗风。二是自然景物的图案,如表现动物的石必花、马必花、猴手花、阴雀花、蝴蝶花、狗牙齿花、蛇皮花、野鸡尾花、猫脚迹等。这些图案体现了土家族对聚众赶仗活动的缅怀。还有各类植物的图案,如菊花、八角香花、梅花、苞谷花、金勾莲花、牡丹花、荞子花、韭菜花等。反映土家青年爱情生活的有“荷花鸳鸯”、“喜鹊闹梅”、“凤穿牡丹”等。三是反映民族政治历史、表现民族团结文化交流的图案,如“土王五颗印”、“四凤抬印”、“二龙抢宝”、“福禄寿喜”、“鲤鱼跳龙门”、“龙云图”、“双凤朝阳”、“长命富贵”等图案,均为西兰卡普中经久不衰的精品图案。

“西兰卡普”图案的形式规律为“正反相生、黑白交替、连续对称、直线造型,以及象征手法和抽象表现等。

21挑绣。土家族的挑绣包括挑花、牵花、绣花等。挑花多以白布为底,以黑线挑织而成,也有在深靛蓝色的布底上挑白花的。色彩反差强烈,给人以素洁高雅之感。图案纹样均不事先描绘,往往即兴随意所做,但图案成组对称,成四方连续排列,有植物、人物、动物等内容。绣花有大小型之区别。大型绣花一般绣在面料背面,先绘扣绣,不同色彩,多为黑色底白花或白底黑花;小型绣花是先画也图案再绣,均以各类彩色丝线绣成。主要用来装饰

衣裤、枕巾、鞋帽、门帘、鞋垫等。其针角绵密、厚实精致,具有经济实用的特点。牵花是以白布做底,以各类彩色丝线绣制。先画出所需图案,再以针牵出轮廓,利用布的经纬绣成,对称但不规则。

31服饰。土家族服饰的颜色是以青、蓝、白为主色调。在改土归流之前,男女皆穿对胸上衣和八幅罗裙,衣服长而且肥,衣袖大而短,裤子短而宽,上下搭配协调,这种款式的衣服通风效果好,散热快,适宜于气候湿热、山高坡陡的地区,劳动者穿着。

土家族服饰主要有以下几种:①男性服饰。男性服饰要镶花边,衣裤均有梅花条边,裤腿上绣着构图精密的“膝花”。改土归流后这种特色渐弱。仅头纟厘白帕,长约七至九尺成人字形,左边留两寸长帕边。上衣称“琵琶襟”,衣领适中,衣袖宽大,扣不对胸,呈曲折形,酷似琵琶。青年男性多着高领长袖,绣韭花边的对襟短衣,正中有五至七对布扣。裤为青蓝布加白布裤腰,裤筒短而肥,俗称“折折裤”。鞋为高梁青面白底鞋。老年男性多着圆口布鞋。干活时均腰间围一块蓝布或青布围腰。年长者着无领对襟衣,脚着布筒袜,劳动时着棕耳草鞋。②女性服饰。女性喜着滚边挑花或绣花式的排子衣,梳长辫,扎红头绳,耳佩圆圈或大耳坠。头顶搭一块挑花头帕,或围成一圈花毛帕,额头留出一束头发,腕佩银圈、玉镯、有绷花、蒜苔等形状。在胸前系挑花或腊染围腰一块,上齐胸、下至膝,喜着粉红色、红色绣花鞋。少女服饰简朴,已婚妇女较华丽。头纟厘约五至七尺的青丝帕,多为毛巾帕,成大盘状,头饰的种类各有风韵。一般头发编成单发辫、梳成盘龙髻,笼丝织成的发网上,插饰大小不等的银质花饰。胸前挂“牙钱”、“扣花”上系银铃、银链、银牌、银牙签。③儿童报饰。按季节年龄戴不同款式的帽子。一般冬季戴“狮头帽”、“狗头帽”、“鱼尾帽”;春秋季戴“紫金帽”;夏季戴“冬帽圈”、“凉帽”等,一般帽绣有“富贵双全”、“喜鹊闹梅”、“凤穿牡丹”等文字与图案。帽的正前,缝有“十八罗汉”、“大八仙”、“小八仙”等银质装饰。帽顶、帽后用银链吊银牌、银铃、银虎爪、银鳌鱼。腕上佩戴吊有空心银锤和银铃的银圈。婴儿的背戴上绣着花、鸟、滕之类的图案。

41建筑、绘画、雕刻。在土家族的部分建筑中,是集雕刻、绘画而成的综合性艺术整体。雕刻主要指石雕和木雕。制做程序先绘画,后雕刻,自画自雕。这类艺术品形象生动,线条清晰、花纹精美。例如,鄂西咸丰县唐崖土司城遗址中的牌边、石马、石人等。城门前一组石马石人相对峙。石马高二点四米,长三米,颇显强悍骁勇,形象生动逼真;石人高二米,身背雨伞,手牵辔绳,如待命出征的骑士。这些作品具有寓静于动、粗犷中又包括着精细的极富变化的特点。

牌楼为全石仿木结构亭阁式斗拱建筑,翘角飞檐,三门石柱。宽六点零三米,高六点零八米,其正面有“荆南雄风”,背面有“哪咤闹海”、“土王巡游”、“云吞雨雾”、“槐荫送子”等图样。正门洞的两角有雕塑象鼻对峙,两侧基石柱有撑鼓相护。牌坊前有一对石狮。

在整个遗址城内,有三街十六巷,三十六院,摆手堂建筑是土司时期较重要的一类建筑。其主要分为摆手场和土王祠两部分。摆手堂的整个结构,简单凝重,质朴大方,别具特色,上集绘画、石雕、木雕等艺术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实体。

在永顺县城东老司城和祖师殿,建于明初洪武年间的主要建筑有:祖师殿、彭氏宗祠、玉皇阁、若云书院、关帝庙及土司陵墓等。其中保存较完整的为祖师殿,其建筑式样和规模,与古代宫殿基本相同,充分展示了土家族工匠的智慧与非凡技艺。

建于五代咸康(公元925年)年间的来凤咸康石窟,是综合雕塑、绘画,建筑为一体的艺术群体。在险峻的赭红色岩壁上,挖凿拱门形石窟三座。其中内雕有释迦牟尼、弥勒、燃灯三尊石佛。南端有小石窟一排,内有小岩石佛像数尊,整个石窟长九十八米,摩岩石雕小佛三十五尊,大佛三尊。小佛像刀法雕刻细腻,神采飞扬,大佛像造型高大,气魄豪放。

土司的陵墓在土司家族建筑中也别具一格。唐崖土司城遗址陵墓分前、中、后三部分。前部为墓前小坟,用全石铺成,两侧有浮雕的花墙;中部为墓厅走廊,高2153米,宽1188米,长6138米,厅前有石门;后部为灵柩寝宫,四间并排,各有棺床。陵墓为全石仿木建筑、门、斗拱、楼、檐、柱齐全。图案有六十余种,显示出较高的建筑水平。

代表着土家族民居建筑的吊脚楼,在土家族人民生活中占有着重要地位。它最基本的特点是:正屋建在实地,厢房除一边靠在实地和正屋相连,其余部分悬空,倚柱而立,基本属于干栏式建筑。

吊脚楼的类型有:①“一”字吊式,即正房起吊一头。此类形式不具有普遍性,主要分布在宣恩、咸丰等地。②平地起吊式,即以单吊式为基础发展而成的。双吊单吊皆有,虽然建在平地,却将厢房抬起。此形式不具有普遍性,主要分布在鄂西来凤县。③二层吊式。在单吊和双吊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即在一般吊脚楼上再加一层。单吊双吊皆适用,但不具有普遍性,主要分布在汀西桑植溪河和鄂西宣恩晓关等地。④四合水式。这种形式是在双吊式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是将正屋两头厢房的吊脚楼部分与上部连成一体,构成一个四合院,两厢房间的楼下为大门。⑤双吊式。此形式是在单吊式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在正房两头有吊出的厢房。此种形比较普遍。其中宣恩沙道沟一带及咸丰县大田坎区的梅坪刘家大院的比吊式吊脚楼最为普遍。⑥单吊式。此形式即正屋的一边厢房伸出并悬空,倚柱而立。又称“一头吊”、“钥匙头”。此种形式的吊脚楼最为普遍。

51竹编。土家族的竹编一般指竹编和藤编两种形式。即采用野竹、家竹、及树藤为材料编织各种家俱什物。有针线篮、椅子、筛子、背笼、扎笼、箩筐、竹席、提篮、背兜、摇床、凉板、沙发、挂屏、茶盘、烟杆、书夹、书笺、台灯、文具、竹筷等。总之土家族织编器物的用途极广,而且内容丰富多彩。土家族民间乐器中笛子、二胡、竹琴等都是用竹子做成,具有音质清亮悠扬的特点;土家族每年正月十五元宵节前夕,在江中竞划的“干龙船”也是以竹子扎成船形。竹子在土家族人民的生活中无处不有。

竹簧工艺品及其雕刻更是竹编中的精品。最常见的“嫦娥奔月”、“哪咤闹海”、“天女散花”、“仕女舞剑”、“白鹤闹松”、“丹凤朝阳”、“喜鹊闹梅”等。尤其是土家族的凉席,更是柔似轻纱,薄如蝉翼,是酷夏消暑纳凉的佳品。

61剪纸。剪纸是风格古朴、寓意深远、神奇多姿的土家族工艺美术品。在生活中极具装饰性,尤其是思南土家族的剪纸艺术独树一帜。剪纸的制作过程是:用小巧的剪刀,在经过折叠的各种色彩的纸上,剪出各种造形的艺术图案。其中有供刺绣临拓的“花图”,有婚嫁喜庆吉日用的“枕帕花”、“枕头花”、“搭帕花”、“背带花”、“背裙花”、有贴在灯条约上作装饰的“灯花”

剪纸内容丰富,常用图案有“喜鹊闹梅”、“蝴蝶戏花”、“鲤鱼跳门”、“双凤朝阳”、“二龙抢宝”、“等。此类图案均造型生动、朴实饱满、手尖大胆夸张、富有想象力,有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民族特色。

剪纸的内容亦不乏小巧玲珑的特色,如“背裙花”、“搭帕花”等,具有自然逼真的特色,同时又注意空间层次,讲究对称等。总之,剪纸艺术充分展示了土家族人民美好的心灵和对理想的憧憬,有着很高的审美价值。

71印花。印花工艺主要用来制作印花床单、枕头、围裙、手帕等。

制作印花的纸版,用优质白皮纸,和以柿子水裱糊,牢固、结实、光亮,然后涂清漆或光油。将各种图案描绘在纸板上,以小刀精雕细刻。印花时将白布铺好,不同颜色用不同版面。一般一套图案最少用三版,最多用五至七板。图案内容涉及反映民间故事,布局灵活多变搭配协调、美观耐看。

81花烛。土家族逢婚嫁迎取等喜事都要燃花烛,花烛是将红烛成羽翅地插在稻草上,每支红烛直径约三厘米左右,长约一尺,上面贴有各种蜡色。制作时以老楠竹做烛蕊,纟厘线为又粗又长的新灯草,先将楠竹劈成筷子般粗的竹棍,后将灯草纟厘绕其上,然后将卷好灯草的竹棍浸入溶解的石蜡中,反复若干次,最后粘贴花瓣,整个构图要显得浓淡相宜,清新自然。

二、土家族工艺文化的特征

11土家族工艺文化与自然环境。其一:土家族主要分布在武陵山区,这里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不仅作物种类丰富,而且竹林茂密。土家族的许多日用生活器具和生产工具多用竹木制成。至今土家族依然喜爱许多竹编的手工艺品,并成为其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器物。受工艺竹文化的影响,土家族许多动人的民间文学作品与竹器有关。由是观之,竹木生活制品是该地区器物及其工艺文化的显著特色。

其二:土家族民居建筑吊脚楼多依山傍水而建,因为此建筑多适宜在山坡,占用土地面积相对较少,可以节省耕地。此外,这种二层建筑人居住在二层,便于通风防潮、躲避地面的瘴气;家畜豢养在一层,便于保护,免遭山林野兽的侵害。

21土家族工艺文化与土家族早期思想文化。土家族著名的工艺品“西兰卡普”,不仅历史悠久,编工精湛,而且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其图案中有关于土家族源神活传说的内容,有“台台花”,即一台一台的方式排列着,仔细观看,是虎头的造型。土家族是以虎为祖先,以白虎为图腾崇拜的民族。土家族居住的山区历史上也曾是多虎的环境。“西兰卡普”中的虎造型正是这种早期文化的反映。

“西兰卡普”中还有许多是以动物形象为题材的纹样,这是因为土家族先民在远古时代以狩猎为主要生产活动。先民们食野兽以兽骨针缝制衣服,兽皮取暖,以兽牙为装饰,这种早期的美学观念流传至今并体现在织锦图案中,如“蛇花”、“野鸡尾”、“猴手”等都属于这一类题材。

31土家族工艺文化与生产实践活动。历史上土家族是以农耕经济为主以渔猎经济和采集经济为辅的复合式经济结构。与此相适应,土家族的生产工具多为竹器、木器制具,虽然唐宋以后由中原地区引进了铁制工具,但水桶、木桶、木盒、背笼、竹瓢等,带有明显的农耕经济的特征。

土家族居住的地区河沟纵横,有着丰富的水生资源,渔业生产在土家族的经济生活中占

有重要地位,与此相应的器物有:木船、竹筏、箭弩、巴式剑等。这些器物均带有明显的渔猎经济的特征。

41土家族工艺文化与汉文化。民族文化的不断提高与发展,与学习和吸收先进民族的文化相关联。土家族与汉民族接触最频繁,受汉文化的影响,表现出如下特征:其一,在土家族织锦纹样中,寓意喜庆、吉祥的题材有“福禄寿喜”的汉文字字样,土家族没有文字,却以汉字为装饰,这说明土家族文化深受汉族文化影响。

其二,土家族吊脚楼装饰工艺中,在板壁上、窗棂间、栏杆上雕刻有龙凤图案,楼顶飞檐刻有“龙戏宝珠”、“凤入花林”、“等字样。“龙”与“凤”皆源自汉字文化,象征至高至尊。

其三,吊脚楼并非单一独体建筑而是有着较强的围合趋势,有厢房与座子屋脊正交,常常是先建一则,再建一则。有“撮箕口”、“三合水”,与中原地区汉族的“一正二横”、“一正两厢”相同,有的还建成“朝门”形式“四合院”,这种格局与汉族的民居建筑非常相象;吊脚楼的主要特色是沿厢房三面兜转的“签子”或“走栏”、“以及复盖“走栏”的“丝檐”与整个楼体相配十分美观,而为种丝檐与走栏,早在东汉明器陶楼中已常常配套运用。

其三,在土家族服饰装饰图案中有“狮子绣球”、“十八罗汉”、“小八仙”等图饰皆为汉文化所表现的内容;儿童服饰上绣有“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等字样,都鲜明地体现着汉民族的传统文化及道德观念。而这些思想观念也都被土家族人民喜爱和接受。

其四,在土家族竹编工艺的装饰图案中有“嫦娥奔月”、“哪咤闹海”、“天女撒花”等图案;剪纸工艺中的“鲤鱼跳龙门”等都源自汉文化的传说故事与典故,展示了土家族文化与汉文化的紧密联系,以及互为渗透的关系。

51土家族工艺文化与土家族炽热奔放的情感特征。传统的土家织锦,在颜色的搭配上以自由浪漫为特征,因此它富于变化,颇受人喜爱。在色彩的运用方面也是民族情感的抒发和体现。主要表现有:

其一:在传统的土家族织锦中,常以深靛兰、黑色做底色,再搭配各种艳丽、对比强烈的色彩,这样布色有着很好的安定、调整和作用,使得色彩艳而不俗,而又丰富多彩,也体现了土家族人民外露、炽热、奔放的情感特征。

其二:土家族传统织锦图案中还具有明度高、跌宕起伏的特点;土家族的传统服饰亦色彩分明、红绿相间。尤其善于将红与绿、橙与兰、黄与紫等色彩分别排在纹样中,一般“红”色象征“炽热”,“绿色”象征禾苗、春天与希望。民间有“红配绿看不俗”之说。总之这样色彩对比艳明的审美观体现了土家族人民粗犷、奔放的情感特征,是民族情感的再现与升华。

综上所述,土家族是有着悠久历史、灿烂文化的民族,土家族人民在社会生活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工艺文化,她是土家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精深的工艺文化不仅反映了土家族社会历史发展的过程,而且体现出土家族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审美观念,寄托着他们的理想和希望,是土家族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结晶。

(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

土家族的丧葬文化习俗

土家族的丧葬文化习俗 土家先民曾实行火葬、岩墓葬、悬棺葬,他们哀悼死者的方式之一是击鼓踏厉而歌,叫啸以兴哀;而后受汉族丧葬习俗的影响,逐渐采用土葬,但他们依然保留了其先民掉念死者的方式,以跳丧、歌丧来哀悼死者,慰藉生者。 土家族最古老的葬谷是火葬。现今犹存的许多土家地区的地名,诸如“箱子岩”、“仙人洞”、“蛮王坟”、“棺木岩”等,都是对土家先民曾有过岩墓葬、悬棺葬习俗的追述。? 土家族保存到现今的古老葬谷是“绕棺”和“跳丧”。 “绕棺”,又名“打绕棺”,或名“穿花”,广泛地流传于湘鄂西及川东部分土家族地区。老人去世,停灵枢于堂中,请巫师行法事祭祀,“绕棺”时,灵堂红烛高照,香炉香烟袅袅,棺木右角点“长明灯”一盏;巫师将法咒一念,昭告亡灵,“绕棺”就开始了。“绕棺”活动,一般由五或七人,至少三人,成奇数跳唱。跳唱,由土老司担任领头,现今,以年长者出任,其他人跟后,围绕棺木,不能出离灵堂,故称“绕棺”。歌词内容广泛,可唱亡人生平,可唱神话传说,曲调多变,伴之以鼓、锣、镲、钹等打击乐,气氛欢悦而热闹,乡土生活气息浓郁,承袭了古代“绕尸而歌”之传统。 “跳丧”,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鄂西长阳、五峰、巴东等县流行的“打丧鼓”,又称“跳仗鼓”;一类是湘西凤凰、泸溪地区流行的“打廪”,又称“跳牌”“跳流落”。“跳丧鼓”与“绕棺”一样,是一种丧葬性的歌舞活动。在土家山寨,一旦哪家老人终寿,不问男女、名望、尊卑、皆是“人死众家丧,一打丧鼓二帮忙”,为死者“跳丧”。 跳丧,先跳什么,后跳什么,都有一定仪式程序。一般分为七项程式: 一、待师,跳者为表谦虚客气,边跳边等待师傅临场指导; 二、跳丧; 三、摇丧; 四、跩丧; 五、穿丧; 六、退丧; 七、哭丧。 哭丧,只在与汉区临界地区方有。这七项跳丧仪程,都由掌鼓者指挥,跳丧人跟着鼓点的变换而变换仪程。歌词的内容丰富多样,有歌唱先民祖先的;有唱农桑鱼猎的;有唱风土人情的;有唱男女爱情故事的。歌舞通夜不息,可谓“长歌为哭”,“以乐致哀”,慰死者英灵,为家属“散忧”、“解愁”驱逐死者家里天灾人祸,赐降吉祥瑞气,独具民族性。? “打丧歌”,又名“唱丧堂歌”,或叫“坐丧”,也是远古“鼙鼓以道哀”的一种葬俗传至今日。这种“打丧歌”,鄂西、湘西、川东土家族地区,直至现今,还相当盛行。“打丧歌”分两种形式:一种是一人击鼓,领唱,众人相和。另一种是不只击鼓,还要鼓锣钹笛唢呐齐备,“打围鼓”,唱戏曲,这也很别致。听唱观看的人很多,“坐丧”“打丧歌”成了群众一种娱乐活动了,将“忧愁”、“悲痛”驱逐于九霄云外了。

土家族的风俗习惯作文

土家族的风俗习惯作文 本文是关于习惯的话题作文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土家族手工艺品各式各样,种类很多。土家族的工艺美术包括土家织锦、挑花刺绣。制陶、印染、雕刻。现在是小编为您整理的x 土家族的风俗习惯作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土家族的风俗习惯作文1 今天我来为大家介绍土家族的几个节日。第一个是过春节,土家族过春节,一般比汉族提前一、两天,也有提前六、七天的,称为“赶年”。 “赶年”的时间,因姓氏宗支而异。以酉阳县为例;老寨乡彭姓,腊月二十九过“赶年”;后溪乡彭姓,腊月二十四过“赶年”;可大乡和沙滩乡李姓,腊月二十八过“赶年”。过“赶年”的方式,也不完全一样。可大、沙滩乡李姓过“赶年”时,禁止杀鸡、杀猪,晚上禁点油灯,只能点烛,并通宵不熄。部分彭姓过“赶年”时,清晨得由男子做饭。 饭做好,祭祀祖先完毕,再喊女人、孩子起床。饭后,全家出门游玩。土家人平日用鼎罐做饭,过饭“是将肉切成,加上佐料,一层米一层肉,’萝卜等,合煮一锅。“年饭”做好,要先祭祀祖先。祭祀时,焚香燃烛,烧钱化纸,三跪九叩,怀念祖先功德。第二个是赶年,“赶年”,或曰“提前过年,是土家族最隆重、祭祀活动最丰富,民族特色最浓厚的一个节日。汉族过年,是腊月三十。土家族过年比

汉族要提前一天;若是腊月大,为29天;月小,为28天。 若家里有亡人还要再提前一天过年,人们称之为过“赶年”。关于提前过年的来历,土家人有几种传说,但流传最广的一种说法是明嘉靖年间,土家将士奉命出征到江渐沿海,参加抗倭,为不耽误战事,土家人提前一天过年,后取得“东南战线第一功”凯旋。过赶年便是从那时沿袭下来,让土家后人不忘记先辈的赫赫战功。 土家人过年时,要在堂屋神龛下摆祭品、敬家神、祭祖先。我们土家族的节日还有许多我就不一一介绍。 土家族的风俗习惯作文2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及风俗。 身为土家族的我,就要向大家介绍自己家乡的文化与风俗。 早在2000年前,土家族先民就在贵州等武陵地区一带繁衍生息,逐渐形成了单一的民族。土家族自称华兹卡,历史上被称为武陵蛮或五溪蛮,为古代巴人后裔。 土家族人民热爱艺术的魔力,是所有人都无法抗拒的力量。村里过喜事,都要请村里的艺术团唱歌跳舞。土家歌舞有山歌、蓑秧歌、摆手舞、八宝铜铃舞、茅古斯、肉莲花等歌舞,并特有唢呐,木叶、咚咚喹乐器伴奏。这些歌舞要演到深夜才结束。在哪家表演哪家就要弄宵夜招待表演的人们,旁观者与长者也要起吃宵夜。整个寨子沉浸在那高声激昂的歌声与人们大笑声和震耳欲聋的掌声中。 土家族食品虽不是什么山珍海味,但土家族的食物却有着香浓、地道的味道。土家族以大米、包谷为主食,以小麦、红薯、土豆为副

对土家族文化起源的认识

对土家族文化起源的认识 姓名:江凯 学号:2011160138 学院:医学院 班级:20111601班 摘要 这是一篇我通过查阅关于土家族文化以及土家族的相关书籍还有这三个星期老师的讲解写的关于土家族风俗文化起源的文章。这篇文章主要介绍了土家族的历史、文化、婚俗、宗教、习俗、禁忌等方面内容。这篇文章结构清晰,文章有条理,主次分明。 关键词: 土家族、历史、文化 正文 一、土家族历史 土家族是中华大家庭中的一员,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发达的文化。早在二千多年前,在湘西、鄂西就出现了他们的身影。在此后的漫长岁月里,土家族以起勤劳和智慧,铸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 土家族自称“毕兹卡”,意为本地人。称汉族为“客家”。二千年以前,他们定居于今天的湘西、鄂西一带,那时与其他少数民族一起,被侮称为“武陵蛮”或“五溪蛮”。关于土家族的族源说法不一,一说是古代巴人的后裔;一说是古代由贵州迁入湘西的乌蛮的一部;一说是唐末至五代的初年(一九一零年前后),由彭咸率领的从江西迁居湘西的百艺工匠的后裔。这些说法,都有待进一步研究。但有一点可以断定。即大约自五代以后,湘鄂西地区土家族这一稳定的人们共同体,开始逐渐形成为单一民族。 土家族约有五百七十万人(一九九零年),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永顺、龙山、保靖、古丈等县为主要聚居区,其余分布在湖北省恩施地区来凤、利川、鹤峰、咸丰、宣恩等县和四川石柱黔江、彭水等土家自治县。 土家族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接近彝语支。 土家族所居住的湘鄂西区丘陵地带,海拔多在四百至一千五百米之间,境内山岭重迭,

岗峦密布,武陵山脉横贯期间,酉水、澧水、清江纵横交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具有发展农、林、牧、副、渔业的良好条件。山区森林密布,梯田满岗,种植水稻、玉米、薯类、麦类等;经济作物有甜菜、苎麻、棉花、油桐、油茶、茶叶等,其中油桐、油茶是土家族地区多种经营中的主要项目,在土家族人民的经济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经济林木有松、杉、楠、柏等。此外,贵重的药材、水产与地下矿藏也很丰富,特产娃娃鱼是闻名中外的珍贵动物。 在漫长的发展历史中,土家族的发展可分为四个时期:郡县制时期(秦至隋)——羁縻州县制时期(唐宋时期)——土司制度时期(元明至清初)——改土归流时期(清代中晚)。 在我国历史上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土家族没有确定的族称,不过由于其历史渊源、居住地、白虎图腾等,被人们称呼为“廪君种”、“巴郡南郡蛮”、“白虎夷”等,从中也可见古代汉人对土家族的偏见。到了明末清楚,大量汉人迁入土家族地区,为了区别于汉族,才出现了土家族这个族称。 在1956年10月,土家族被国务院正式确认为单一的少数民族,土家族野得以正式成为56个少数民族的一员。 二、土家族文化 1、跳丧舞 土家族跳丧舞又叫绕棺、打绕棺、丧鼓舞,是巴人在两千年前传承下来的民间歌舞。老人逝世,停灵枢于堂前数日,亲属邻里前往吊唁。入夜,“打鼓踏歌”,通宵达旦,以增热烈气氛,谓为亡人人解寂,慰新属节哀。土家人热爱跳丧舞,“听到鼓声响,脚板就发痒”。跳丧舞的特点基本与土家族摆手舞相似,手脚同边,舞净豪放,动作平委、舒缓们着节奏强烈的打示波器乐,舞者边跳边唱,唱腔多用假嗓,近似喊歌。适合男女老幼齐跳,舞蹈词汇健康,一般以歌颂死者生平事迹、歌唱抚育以及生产劳动方面的内容为主。土家跳丧舞集歌、舞、吹、打于一体,是一种综合的民间艺术,跳丧舞本质上是一种民间祭祀活动,表现了土家人对祖抚的崇拜。 2、白虎崇拜 土家族自称是“白虎之后”,可见白虎在其心目中的地位。故老相传,土家五姓部落首领巴务——廪君带领族人乘船到达盐阳,杀死邪恶的盐水女神,让族人在此安居乐业。廪君去世后,灵魂化为白虎升天。此后土家族奉白虎为祖神,家家都需常年供奉。 除了虔诚的宗教式敬祭,白虎的影子出现在土家族生活的每一个地方。土家族先民在战争中所持武器均有白虎花纹。现今土家族也用白虎来驱邪、避灾。 3、民歌 薅秧、锄草、薅草,放牛、相爱、出嫁、死人、石工、扛工、土工、船工等,在土家族都有相应的民歌或者号子。 土家人有自己的语言。“他们自称“毕兹卡”,用“舍巴”指摆手舞。他们语言丰富:父

土家族民俗建筑

公共选修课课程论文 课程名称:古典家具艺术鉴赏任课教师:叶聪 论文题目:湘西土家族吊脚楼民居建筑 学生姓名:吴琴学号:1306104038 所属院部:建筑工程学院专业:城市地下空间工程 班级: 13城市地下空间工程

目录: 《一》、土家族吊脚楼的地域特征 一、简介 二、吊脚楼的由来 三、地理位置 《二》、土家族吊脚楼独特的选址、建筑材料及环境 一、选址 二、材料 三、环境 《三》、土家族吊脚楼的结构、建筑特色及建筑形式 一、吊脚楼的结构 二、吊脚楼的建筑特色 三、吊脚楼的建筑形式 《四》、土家族吊脚楼的建筑传说、历史发展、民居的优势及文化内涵 一、建筑传说 二、历史发展 三、民居的优势 四、文化内涵 《五》.、结语

摘要:湘西土家族吊脚楼,由落地建造的座子屋与架空的横屋组成的"半干栏",是我国南方干栏式建筑一个独特的类型。吊脚楼民居主要分布于鄂西及湘西土家族、苗族聚居地的武陵山区。吊脚楼不仅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也是专家们研究少数民族民居住宅的重要对象。笔者将从吊脚楼的地域特征、来由、建筑特色等方面来分析湘西土家楼吊脚楼。 《一》、湘西土家族吊脚楼的地域特征简介 一、简介 吊脚楼为土家族人居住生活的场所,吊脚楼半为陆地,半为水。多依山就势而建,呈虎坐形,以“左青龙,右白虎”中间为堂屋,左右两边称为饶间,作居住、做饭之用。饶间以中柱为界分为两半,前面作火炕,后面作卧室。吊脚楼上有绕楼的曲廊,曲廊还配有栏杆。“前朱雀,后玄武”为最佳屋场,后来讲究朝向,或坐西向东,或坐东向西。湘西吊脚楼,属于古代干阑式建筑的范畴。所谓干阑式建筑,即是"体量较大,下屋架空,上层铺木板作居住用的(庄裕光《干阑建筑》)一种房屋。这种建筑形式主要分布在南方,特别是长江流域地区,以及山区。因这些地域多水多雨,空气和地层湿度大,由于干阑式建筑是底层架空,对防潮和通风极为有利。 二、地理位置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位于湖南省西北部、云贵高原东侧的武陵山区,与湖北省、贵州省、重庆市接壤,是湖南省进入国家“西部大开发”的唯一地区。北邻鄂西山地,东南以雪峰山为屏。东部、东北部与湖南省怀化市、张家界市交界;西南与贵州省铜仁地区接壤;西部与重庆市秀山县、酉阳县毗连,西北部与湖北省恩施州相邻,系湘鄂渝黔四省市交界之地。地势南东低、北西高,属中国由西向东逐步降低第二阶梯之东缘,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武陵山脉由北东向南西斜贯全境,可分为西北中山山原地貌、中部中底山山原地貌、中部及东南部低山丘岗平原地貌区,最高海拔1737米,最低海拔97.1米。 《二》、土家族吊脚楼独特的建筑材料及环境 一、建筑材料的选用 观察湘西吊脚楼所使用的建筑材料,发现以当地的杉木作为主要材料。杉木是中国特有的和重要的速生树种之一,分布在淮河秦岭以南地区。杉木树体高大,纹理通直,结构细致,材质轻软,加工容易,不翘不裂,耐腐防虫,耐磨性强,而且具有芳香气味,有木中之王的美称,为中国重要的建筑用材和家具用材。因为杉木材的这些优点,被广泛用于湘西吊脚楼的建筑构架、围板、栏杆、地板、门窗和雕刻,具有较强的装饰效果。 四、吊脚楼周边的环境 (所有图片来自百度)

恩施民俗文化

恩施州民俗文化 一、恩施民歌 特点:历史久远,内容丰富全面,与劳动和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清新凄艳、乡土风俗、儿女情长,是土家民歌的主要特色。优美衬词的烘托,男女对唱的方式,唱白夹杂、歌舞并举的“路数”,洒脱泼辣的抒怀,爱情婚 姻的主题等,构成了恩施民歌独特的地域特色。 1、《龙船调》:是利川民歌,现为世界25 首优秀民歌之一。特点:歌词质相通俗,朗朗上口,衬词特多,音乐旋律起伏悠扬,音域宽广,高亢婉转。 2、《柑子树》:是表性很强的优秀民歌。“柑子树来柑子叶,干姊干妹舍不得。柑子成树树成林,干姊干妹长成人。柑 子结果姐出门,干姊干妹两离分。”《柑子树》歌词巧妙运用谐音来咏叹干姊干妹的情恋,表达了土家先民对爱情自由、婚姻自主的强烈追求。 3、《巴东石工号子》:表现石工在撬石、拖石、抬石时配合劳动节奏喊唱的歌谣,7 个土家汉子每人一根木棍在手,喊 出一声高过一声的号子,用洪亮高亢的气势唱出了土家石工的齐心协力与乐天精神。 二、土家民族舞蹈 1、摆手舞 土家族最有影响的大型歌舞,是土家族祭祀祈祷的一种活动。一般在年节举行,并发展为祭祀、祈祷、歌舞、社交、、物 资交流等综合性的民俗活动。按其活动规模分为“大摆手”、“小摆手”两种;按其舞蹈形式分为“单摆”、“双摆”、“回旋摆”等;特点:土家摆手舞基本风格是以手的动作带动身体转动,左右摆动,双手自然屈伸,舞姿粗犷健美。 2、撒尔嗬,又名跳丧鼓,是土家人的祭祀歌舞。野三关是“撒尔嗬”的发源地,其唱腔古老独特,其动作粗犷 豪放,其鼓点明快、节奏感强。内容大多为追念死者的生平劳绩,土家人把白丧事当作红喜事来办,把死亡看成登入极乐世界, 表现了土家民族最质朴的生命观。 3、板凳龙舞是苗族请番薯神保佑番薯收成好的一种舞蹈形式。男女表演者排成长蛇阵,手握板凳腿转着火堆舞动,就像龙在腾飞。 4、傩戏一一本意是满足人们的一种愿望,驱逐疫鬼,消灾纳福,多为喜庆场合演岀。表演形式丰富,融法事和戏剧于一 体。唱腔音乐丰富多彩。获奖剧目《姜女下池》《禾多多》《剃那比》。 三、土家风俗、节日 女儿会——被誉为“土家情人节”,是与封建包办婚姻相对立的一种恋爱方式,是恩施土家族青年在追求自由婚姻的过程中,自发形成的以集体择偶为主要目的的节日盛会。其主要特征是以歌为媒,自主择偶。 月半节――又称“鬼节”、“亡人节”,时间为农历七月十二,土家人素有“年小月半大”之说。其主要活动是祭祖,祭祖时烧纸钱,表示对已故亲人的哀悼。过月半须全家团聚,并接回岀嫁的女儿, 端午节一一土家人过端午节有吃粽子、门上插艾蒿、饮雄黄酒、戴香包、划龙舟等多种习俗。 生的庆典——祝米土家族人家生了孩子,必会对小生命的岀世举行热烈庆典,俗称“整祝米酒”。时间定于“洗三”那天,或定于满月之际。无论地位贵贱,婴儿的外祖母在这天都将享受到上等贵客的殊荣。 爱的庆典―― 哭嫁土家族女儿岀嫁之前要哭嫁。是土家族婚俗中最富有人情韵味的文化特色。哭嫁本是对封建礼教取代土家族自由婚俗的一种反叛,后来,逐渐形成了以悲言喜的文化形态。(哭嫁完全是一种热热闹闹的爱的庆典形式)死的庆典―― 跳丧详细介绍见土家民族舞蹈中(撒尔嗬) 四、土家饮食文化 土腊肉一一高山地带的农家习惯将猪肉俺盐后上炕烘干,猪肉多年不变质,长期储存。 合渣一一最为着名的为宣恩县张关一带的肉末合渣。将合渣冷冻成坨,并掺入肉末与鸡蛋,其色橙黄鲜艳,特别可口。 酢辣椒一一土家人的一种咸菜品种,香鲜而焦黄,常与腊肉一并混炒,油厚而不腻。 利川柏杨——豆腐干恩施――地牯牛 近四年已考过内容:08 年:家乡的桥;09年实践:写民歌、讲故事、谈习俗;10 年实践:旅游景区、广 告词、导游词、建议;11 年作文《家乡的名片》,说明文阅读“桥隧博物馆-宜万铁路”。

土家文化

土家族历史及其民族文化的发展现状 一、土家族历史及其民族文化特征 1、土家族历史 土家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湘、鄂、渝、黔毗连的武陵山区、酉水河畔。巴人、賨人(板蓝蛮)与土家人有一个共同的祖先,那就是“茅古斯人”。秦灭巴后,幸存者中的大多数巴人返回武陵山下、酉溪及其他江流两岸。这以后,巴人没了,是回到了自己的同祖兄弟——“本土人”的群体里。根据土家王朝悠久的历史推算,再根据土家人分布及居住的状况看看,土家祖先为了生存,沿酉水上下曾有分迁的历史,巴人和賨人该是分迁到上游四川的茅古斯人的后裔。当巴人回到武陵时期,这里的茅古斯人已经发展成了本土人。而巴人所有的习作与武陵“本土人”相差无几,当巴人归宗后,自然习惯土家的一切生存习俗和贤德的教养。战国时期,也有不少的賨人迁回酉水、武陵山一带安居乐业,其习作与武陵“本土人”相差无几,很快与同祖的本土人融为一体。 五代后梁开平年后,江西酋豪彭瑊(jian)归楚为溪州刺史,最先安家于辰州(沅陵)。不久,彭瑊先后派族人沿酉水而上,相继打入酉水禾撮賨领地,以至夺取了整个永顺及酉岸南渭州以下的土王领地,成了土著王族外来的一个土王家族。 综上所述,土家族是由茅古斯人的后裔本土人与茅古斯人的后裔迁回武陵脚下的巴人、賨人以及江西迁来人融合而成的一个顽强勇敢的民族。 2、土家族民族文化特征 人神共存,虚实相衬是土家民族文化主要特征之一。比如:土家《梯玛神歌》,就是说唱土家始祖神以及借神人的威力驱逐邪恶的精神治疗法,是一种典型的民族信仰。土家文化资源丰富,文化具有原生态性、兼容性、多元性等多种特征。比如,土家《茅古斯舞》、《摆手舞》,就是典型的人类原生态舞蹈;“土家山歌”、“土家建筑”,具兼容性和多元性情形。其种类繁多,包括民族建筑,民族工艺,民族古迹及特色民俗等,都具有自我的特征。 二、土家文化发展现状、处境及其发展成果 1、土家文化发展的现状 一是土家摆手舞等六项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为代表龙山县的文化资源汇聚了商周文化,龙山遗址文化,土家文化之精华,是世界文化遗产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是几千年文化历史所形成的结晶。二是土家族一批优秀剧、节目在全国获过大奖,有的还走出国门。土家文化乡土气息浓厚,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民俗性、

恩施最全民俗文化

恩施民俗风情 一、恩施土家族历史民俗文化 白虎图腾:根据汉文文献记载和潘光旦先生的推断,可能在4200年前的夏代初年,出现了巴人的第一个君王——廪君,标志着巴人已进入父系氏族向奴隶制过渡的时代。廪君乃巴氏之子务相,一般认为,廪为虎之意,廪君即虎君。白虎巴人主要有五姓:巴、樊、曋、相、郑。白虎巴人一直崇拜白虎,视白虎为图腾和神灵,认为廪君就是白虎的化身,其宗教信仰都打上了白虎的烙印,作为勇敢、力量的象征,做为胜利之魂来进行礼赞,体现了君廪勇武奋进的精神,还体现了整个部落坚毅、刚猛、豪爽的特质,构成了巴文化的基本特征。 二、恩施民歌 1、《龙船调》:是利川民歌,现为世界25首优秀民歌之一。特点:歌词质相通俗,朗朗上口,衬词特多,音乐旋律起伏悠扬,音域宽广,高亢婉转。 2、《柑子树》:是表性很强的优秀民歌。“柑子树来柑子叶,干姊干妹舍不得。柑子成树树成林,干姊干妹长成人。柑子结果姐出门,干姊干妹两离分。”《柑子树》歌词巧妙运用谐音来咏叹干姊干妹的情恋,表达了土家先民对爱情自由、婚姻自主的强烈追求。 3、《巴东石工号子》:表现石工在撬石、拖石、抬石时配合劳动节奏喊唱的歌谣,7个土家汉子每人一根木棍在手,喊出一声高过一声的号子,用洪亮高亢的气势唱出了土家石工的齐心协力与乐天精神。 三、土家风俗、节日 1、女儿会:源远流长的“女儿会”是恩施土家人的民族盛会,是中国最具有代表性的区域性民族传统节日之一。时间一般在农历七月十二日,最初流行于恩施石灰窑、大山顶一带,如今已发展成为全州性的民族节日。 被誉为“土家情人节”的女儿会,保存着古代巴人原始婚俗的遗风,传递着土家人真、善、美的脉博与灵魂。是恩施土家族人自发形成的以赶集为借口、以对歌为形式、以情爱为目的的自主择偶方式。如果两情相悦,就牵手到树林里、小溪旁、山坡上去幽会,乃至定下终身。 2、月半节:又称“鬼节”、“亡人节”,时间为农历七月十二,土家人素有“年小月半大”之说。其主要活动是祭祖,祭祖时烧纸钱,表示对已故亲人的哀悼。过月半须全家团聚,并接回出嫁的女儿。

土家族风俗调查研究

土家族风俗调查研究 摘要:土家族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史,形成了其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这些文化经过代代传承,成为土家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重要标志。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土家族一些独特的风俗文化出现失真失落现象,我国应当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和开发土家族有意义的传统风俗文化,使其更具吸引力和影响力。 关键词:土家族风俗调查研究

目录 一.绪论 (3) 1.1土家族历史 (3) 1.2土家族文化 (3) 1.2.3跳丧舞 (4) 二.土家族婚嫁风俗 (5) 三.土家族宗教风俗 (5) 四.土家族风俗禁忌 (6) 五.土家族风俗文化调查研究 (6) 六.调查研究结果分析 (9) 七.对土家族传统风俗保护与开发的建议 (9) 八.结语 (10) 参考文献 (10)

一.绪论 1.1土家族历史 土家族拥有悠久的历史,其发展过程大体可以分为四个时期,从秦朝至隋朝时期,土家族的发展被称为郡县制时期,到唐宋时期被称为羁縻州县制时期,发展到元明时,被称为土司制时代,一直到清朝初期,又被重新定义为改土归流时期。 土家族在历史上曾一度存在于人们的偏见中,这与其历史渊源、居住地等分不开,在人们对他们的称谓上可见一斑,如“白虎夷”“巴郡蛮”等。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土家族没有确定族称,一直到大批汉族人迁入土家族地区,人们为了区分两个不同的种族,才有了土家族这个称谓。并于1956年被国务院正式确认为单一的少数民族,从此,土家族才成为中华民族的一员。土家族自称“毕兹卡”,在中国56个民族中,土家族是这个大家庭中的一员,两千多年前出现于湘西、鄂西一代,在漫长的岁月里,土家族用其独特的勤劳和智慧创造了独特的民族文化。 1.2土家族文化 1.2.1白虎崇拜 众所周知,土家族自称是白虎之后,这是什么原因呢?相传,很早以前,土家族五姓部落首领巴务被推举为酋长,即廪君,他带领部落成员到达盐阳杀死了凶残的盐水女神,拯救了人民,让人们得以安居乐业,深受人们爱戴。后来,廪君死后,其灵魂化作白虎升天,从此,人们奉白虎为祖神,世世代代尊敬供奉。土家族中的男方结婚时,要在正堂大方桌上铺上虎毯,象征着祭祀祖先以及对白虎的尊崇。 图腾是原始民族的标志,是被神化的祖先,土家族的图腾就是白虎。在土家族人的心中,白虎是神圣不可战胜的,是力量与勇猛的象征,这种信仰通过代代的口传心授,以不容质疑的形式渗透于土家族的每一代人,每一个领域,潜移默化的形成一种思维及心理定势,白虎崇拜在土家族的发展及文化的形成方面均发挥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白虎崇拜作为一种信仰,成为维系土家族内部团结的

民族风情:土家族风俗

民族风情:土家族风俗 服饰 土家人曾有过男女都穿短衣、着筒裙、赤足椎发,装束一样的阶段。大约在清"改土归流"后男女的装束才有了差别;解放初,除女子由穿裙改为裤子外,其服饰在200年间变化不大。 土家妇女的头上缠着7尺或14尺长的成圈形的墨青丝帕或布帕,上装为矮领、左衽大襟、大袖的麻质和棉质短衫,由自纺、自织、自染的土布缝纫而成。老年妇女喜欢青、蓝色的布衣,只在两衣角绣些花卉图案,女装的衣领高五分左右,上面有三条花带,叫"三股筋",托肩在外,托肩外缘和外缘下的衣襟边缀上一条宽青边,边下再贴三条等宽的五色梅花条,胸前钩花,袖口和衣襟上饰以小条花边。平时,妇女穿的上衣,有无领和矮领,长襟和短襟两种,在一片素色的衫底上,托肩及衣襟边都压有另一颜色的布条。衣襟的左右角或一角,有的绣着小花朵,袖口也压上两条另色的布条。已婚妇女袖口较大,把衣袖卷上以便幼儿吸乳。妇女的"八幅罗裙"裙褶多又直,绣有花纹,庄重大方。有的妇女穿大脚筒裤,裤脚处滚上梅花条。 妇女的首饰多而富有特色。除发髻上的银钗外,在着盛装时,还戴各种式样的金银发花和"灯笼"、"瓜子"、"单环"、"两环"等银耳环;胸前右衽扣上"银环",在环上挂着八串银链,在链上系着银牌、银铃、银牙、银挖耳,手腕上戴手圈,手指上戴戒指。

男子服饰比较简单,把头用青蓝色或白色的土布帕子缠成"人"字形,过去还在左耳穿耳环。青年男子喜穿对襟短衫,钉上七对、九对、十一对不等量的扣子。老年男子常穿无领满襟短衣,压素色布条"琵琶襟"服,在短衣外面套黑布单褂,俗称"鸦鹊褂"。男子穿白布围脚和青、蓝布的大筒裤,在膝至踝上缠"布裹脚"。 "西兰卡普" 土家族的土花铺盖"西兰卡普",史称土锦,也叫"溪州斑布",是用以做服饰和被面的实用艺术品。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相传为一个名叫"西兰"的土家姑娘所创。妇女衣服上五颜六色的花边、小孩的摇窝被,都是"西兰卡普"制品。它质地厚实,经久耐用,是一种美丽的实用装饰品。心灵手巧的土家姑娘们,十几岁就登上简单的木织机,开始编织"西兰卡普"作嫁衣。"西兰卡普"编织精巧,色彩鲜明,花纹朴素绚丽,富有浓厚的民族风格。编织者可以随心把自己所喜爱的图案和彩线织上去,所以每一段制品都各有特色。据说图样多达二三百种,内容多为飞禽走兽、喜鹊闹梅等。姑娘织的最后一块"西兰卡普"往倾注她的全部才能,因为这将用作出嫁时的盖头,赶歌舞会的披风,若丈夫远行,使用来包衣物,让它永远伴随亲人。 湘西土家族的婚娶 土家族的婚姻不论是旧婚还是新婚都要经过求婚、认亲、拜年、送日子、娶亲五个阶段。婚前一个月或半月,新娘就要哭嫁,哭嫁那天晚上,全寨相好姐妹都来陪哭,土家语叫"坡"。在此期间家族亲友都要宴请新娘一餐丰盛的饭菜,叫做"嫁饭"。结婚前一天新娘正

土家族医药的文化特征

土家族医药的文化特征 【关键词】土家族医药;山地文化;观念文化;泛神崇拜 世界上各个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总结和发展了对本民族的繁衍昌盛起到重 要作用的民族医药,并通过文字、图形、实物、语言和风俗习惯,一代代流传下来。其中一部分已为人们普遍知晓和广泛应用,但还有相当部分的经验尚未整理和研究,也无正式记载,而是反映在日常生活和传统习惯中,成为各民族一种独特的文化形式。随着现代科技不断进步,世界经济和社会生活日益现代化,在不断地改变着人们的价值观念,人们越来越重视传统文化和传统知识的价值。土家族医药的形成是土家先民与大自然的不断斗争的结果,随着土家族文化的发展,研究土家族医药的文化特征,阐释土家族文化对该民族医药发展的影响,对挖掘、整理、开发利用民族医药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 山地文化对土家族医药的影响

土家族的聚居区,从古至今基本都是固定 在湘、鄂、渝、黔四邻接壤的内陆山地,一般称之为武陵山区,包括贵州省铜仁地区,重庆市黔江开发区及秀山、酉阳、彭水等地,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及长阳、五峰土家族自治县,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张家界市等地,总面积约10万km2。这里是连山叠岭和险峡急流,地僻民贫,易守难攻,历史的节拍比外围地区舒缓。北起大巴山,中经巫山,南过武陵山,止于南岭,是一条文化沉积带。古代的许多文化景象,在其它地方已经绝迹或濒临绝迹了,在这个地方却尚有遗踪可寻。如此长又这么宽的一条文化沉积带,在中国是绝无仅有的。当然,时移则势异,保存在这条文化沉积带里的古代文化景象或多或少已经变了形,甚至变了性,但总能使人察见文化景象流变的线索。此今彼古,“性与貌,略相似”。“土家族正好分布在这条文化沉积带的中部,所保存的古代文化信息特别丰富。”[1]可以看出,山与土家族的生存和繁衍是割裂不开的,世世代代居住在山,奔走在山,耕种在山,

湖北省长阳县土家族风俗习惯

览鄂西民俗知长阳土家 在鄂西南有一条美丽的长江支流,名为清江。而在清江的下游则有一个富有民族特色与历史的地域——长阳。“长阳历史代远年长。古代文献的记载和考古发掘的文物,都雄辩地证明了从远古到当代,人类在清江流域的活动从未停止过。旧石器时代中期,有距今18.5万年的“长阳人”穴居洞中,茹毛饮血,生息繁衍。新石器时代晚期,又有巴人著名首领廪君披荆斩棘,开疆扩土,成为雄霸一方的部落联盟首领。” 作为巴人后代,亦是少数民族之一——土家族,生长于巴人故里——湖北省宜昌市长阳县土家族自治县,谈及名俗,亦如家珍一一细数。 其一、长阳文化。 歌舞。“长阳文化灿烂,素有“歌舞之乡”之称,长阳山歌、长阳南曲、巴山舞被誉为“长阳文化三件宝”,奇石、盆景、根艺被誉为“长阳文化产业三件宝”。长阳巴山舞曾获全国广场舞比赛“群星奖”金奖,大型土家婚俗歌舞剧《土里巴人》曾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2006年,土家族“撒叶儿嗬”入选国家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并在2007年十四届全国广场舞蹈比赛中荣膺群星奖。长阳山歌、南曲、长阳薅草锣鼓和都镇湾故事入选省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8年,由我县“农民兄弟”王爱民、王爱华与苗族姑娘组成的“土苗兄妹”组合在央视第13届青年歌手大奖赛原生态唱法中荣获金奖。 作为少数民族自治县,教育上十分注重少数民族文化的学习与传承,了解巴人历史,学习巴山舞。自小学至高中,课间操时间锻炼内容除了国家广播体操外更有民族舞蹈——巴山舞。于是,长阳人民无论老少,无一不会跳巴山舞,无一不知巴人文化者。 长阳文化另有一文化即茶艺文化:四道茶。 “四道茶具有独特的喻意。一道茶——“罐罐茶”,用来招待日常来客。其制作方式:先将铜壶置于明火上,斟水加热,另将小陶罐在微火边翻烤,待发烫时放入茶叶半两,不停颠簸烘烤,直至茶香时,入开水冲泡,两分钟后分敬客人。二道茶——鸡蛋茶,是用来招待“嘎嘎客”的。也就是家中添小孩后,整“祝米酒”时才上鸡蛋茶。其做法:将煮好的荷包蛋用碗分装,每碗一个,再加白糖,放上一支竹筷子,喻意一生平安,健康成长。三道茶——阴米茶,是用在婚宴酒席前食用。作法是用糖水冲泡炒熟的米花。四道茶——酥茶汤,在冬

恩施最全民俗文化

民俗风情 一、土家族历史民俗文化 白虎图腾:根据汉文文献记载和光旦先生的推断,可能在4200年前的夏代初年,出现了巴人的第一个君王——廪君,标志着巴人已进入父系氏族向奴隶制过渡的时代。廪君乃巴氏之子务相,一般认为,廪为虎之意,廪君即虎君。白虎巴人主要有五姓:巴、樊、曋、相、。白虎巴人一直崇拜白虎,视白虎为图腾和神灵,认为廪君就是白虎的化身,其信仰都打上了白虎的烙印,作为勇敢、力量的象征,做为胜利之魂来进行礼赞,体现了君廪勇武奋进的精神,还体现了整个部落坚毅、刚猛、豪爽的特质,构成了巴文化的基本特征。 二、民歌 1、《龙船调》:是利川民歌,现为世界25首优秀民歌之一。特点:歌词质相通俗,朗朗上口,衬词特多,音乐旋律起伏悠扬,音域宽广,高亢婉转。

2、《柑子树》:是表性很强的优秀民歌。“柑子树来柑子叶,干姊干妹舍不得。柑子成树树成林,干姊干妹长成人。柑子结果姐出门,干姊干妹两离分。”《柑子树》歌词巧妙运用谐音来咏叹干姊干妹的情恋,表达了土家先民对爱情自由、婚姻自主的强烈追求。 3、《巴东石工号子》:表现石工在撬石、拖石、抬石时配合劳动节奏喊唱的歌谣,7个土家汉子每人一根木棍在手,喊出一声高过一声的号子,用洪亮高亢的气势唱出了土家石工的齐心协力与乐天精神。

三、土家风俗、节日 1、女儿会:源远流长的“女儿会”是土家人的民族盛会,是中国最具有代表性的区域性民族传统节日之一。时间一般在农历七月十二日,最初流行于石灰窑、大山顶一带,如今已发展成为全州性的民族节日。 被誉为“土家情人节”的女儿会,保存着古代巴人原始婚俗的遗风,传递着土家人真、善、美的脉博与灵魂。是土家族人自发形成的以赶集为借口、以对歌为形式、以情爱为目的的自主择偶方式。如果两情相悦,就牵手到树林里、小溪旁、山坡上去幽会,乃至定下终身。 2、月半节:又称“鬼节”、“亡人节”,时间为农历七月十二,土家人素有“年小月半大”之说。其主要活动是祭祖,祭祖时烧纸钱,表示对已故亲人的哀悼。过月半须全家团聚,并接回出嫁的女儿。

苗族、土家族文化介绍

苗族,(越南文:Mèo;泰语:???? / ???;Maew / Mong 英语也称Hmong),是一个发源于中国的国际性的民 族,在2000年的人口普查中,苗族总人口为:894,0116人,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云南、湖北、海南、广西、等省(区)。苗族聚居的苗岭山脉和武陵山脉气候温和,山环水绕,大小田坝点缀其间。苗族人主要种植水稻、玉米、谷子、小麦、棉花、烤烟、油菜、油桐等。 苗族的历史悠久,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早就有关于五千多年前苗族先民的记载,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时代活跃于中原地区的蚩尤部落。商周时期,苗族先民便开始在长江中下游建立“三苗国”,从事农业稻作。苗族在历史上多次迁徙,大致路线是由黄河流域至湘(湖南)、至黔(贵州)、至滇(云南)。苗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原先苗族有自己民族文字,《苗族古歌》记载了苗族先民在逃避战争和躲避朝廷的追杀中,为了隐秘行踪,担心苗族文字暴露予敌人,不得不将文字抹掉烧掉,当仅有的那些为数不多的知识分子去世后,文字也随之丢失,留下的只有现在的那写在衣服上的文字。 后20世纪50年代后期苗族又开始创制了拉丁化拼音文字。现今大部分人通用汉文。苗族的音乐舞蹈历史悠久,群众喜爱的芦笙舞,技艺很高。苗族的挑花、刺绣、织锦、蜡染、首饰制作等工艺美术,瑰丽多彩,在国际上享有盛名。苗族节日较多,较隆重的节日有过“花山节”、“四月八”、“龙舟节”等。 苗族曾经自称Hmub(谐音:牡)、Hmongb(谐音:蒙)、Hmaob(谐音:摸)、maob(谐音:毛),有的地区自称“ghab nus(谐音:嘎脑)、ghab Xongb (谐音:仡熊)、deb songb(谐音:带叟)等。他称“长裙苗”、“短裙苗”、“红苗”、“白苗”、“青苗”、“花苗”等等,新中国成立后统称为苗族,英文写作:MIAO 和HONGB. 其中青苗人精通药草,善于运用草药治病救人。 苗族自治州:恩施州、湘西州、文山州、黔东南州、黔南州、黔西南州 苗族自治县: 苗族地区:四川省,云南省,贵州省 外国:越南、老挝、泰国、美国、法国、澳大利亚 蚩尤的读法:蚩尤chī yóu,。因其有与黄帝争战失败的经历而闻。上古时代九黎族部落酋长,中国神话中的武战神。曾与炎帝大战,后把炎帝打败,于是炎帝与黄帝一起联合来战蚩尤。蚩尤率八十一 个兄弟举兵与黄帝争天,在涿鹿展开激战。。黄帝不能力敌,请天神助其破之。杀得天昏地暗, 血流成河。蚩尤被黄帝所杀,帝斩其首葬之,首级化为血枫林。后黄帝尊蚩尤为“兵主”,即战 争之神。他勇猛的形象仍然让人畏惧,黄帝把他的形象画在军旗上,用来鼓励自己的军队勇敢 作战,诸侯见蚩尤像不战而降。传说中蚩尤性情豪爽、刚直不阿、打仗勇往直前,充满武将帝 王阳刚之美,不愧为一代盖世豪杰。后来人们为了歌颂黄帝,便丑化蚩尤,把他论为妖魔、邪 神形象。 蚩尤约在4600多年以前,黄帝战胜炎帝后,在今河北涿鹿县境内,展开了与蚩尤部落的战争——涿鹿之战,蚩尤战死,东夷、九黎等部族融入了炎黄部族,形成了今天中华民族的最早主体。 苗族文明始祖、中国工业鼻祖-----------蚩尤 苗族歌后----阿幼朵苗族、籍贯:贵州省黄平县谷陇镇爱好:唱歌、跳舞、服装设计文化:现在就读北师大单位:中央民族歌舞团 宋祖英—苗族1966.08.13降临湘西古丈县岩头寨乡老寨村 刘媛媛苗族红旗歌手————<五星红旗> 土家族文化

土家族传统器物的分类及其文化内涵

土家族传统器物的分类及其文化内涵 信息来源:武陵民族研究院网站 一、土家族器物的分类 千百年来,土家族人民充分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当地丰富的自然资源,根据生产生活的需要,创制了类型繁多、经济实用的各种器物,成为土家族物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家族器物若按用途分,可分为生产工具、生活用具、文化用品、祭祀用具、战争武器、体育器材等六大类;若按材料分可分为:木制品、竹制品、石料用具、金属器具、陶瓷器皿、丝棉织品、其他质地器具。为了让人们清晰地、全面地了解土家族器物,本文采用第一种分类法。这里要特别指出以下几点。第一,有许多器物的创制者并不一定是土家族,但因为被土家族人长期使用,并代代相传,自然地成为了土家族的器物;第二,虽然采用了第一种分类法,但有时为了阐述的方便和让读者较好地把握,在大类的子类中又采用了第二种分类法;第三,有的器物用途多样,难以归为某一类,一般以其主要用途归类,过别器物可能会重复出现归类的情况。 (一)生产工具 生产工具是构成生产力的主要因素之一,特别是科技落后的民族中,生产工具的创制和改进是提高生产力水平的重要手段。据初步调查,土家族的生产工具可分为以下几类: 1、农事工具 农事工具是土家族人在从事农业生产活动中经常使用的必不可少的工具。它又可分为木质生产工具,如浇水用的简车、插秧用的秧盆、打稻谷用的挞斗、上山劳作装刀具的刀盒子等;竹篾生产工具,如种包谷、黄豆用的笆篓、灰篼;筛火灰的筛灰篮、打谷用的档席、晒谷用的晒席等;金属工具有砍柴用的砂刀、割谷麦用的有齿镰刀、砍火畲用的镰刀、剥桐子用的桐子撬等;复合工具有打黄豆用的连盖、翻田用的犁铧、耙田用的犁耙,挖土用的挖锄、薅草用的薅锄、种黄豆用的窖锄等。农事工具以木制品和竹制品最具特色,如挞斗、连盖、笆篓、刀盒等极富民族个性;金属工具多从外地引进,适应地方需要在型制上有所变化。

土家族简介

土家族 土家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是湘、鄂、渝、黔毗连地带的一支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主要居住在云贵高原东端余脉的大娄山、武陵山及大巴山麓的10万余平方公里的土地上。 一、语言 土家族语言属藏语系藏缅语族,比较接近于彝语支的一支独立语言,土家族仅有自己的语言而无本民族文字,通用汉文。现在绝大多数人通用汉语. 二、文学 土家族文学以叙事诗、山歌及跳摆手舞时所唱之摆手歌等最为著名。摆手歌有大摆手歌和小摆手歌之分,大摆手歌具有史诗性质;小摆手歌多为苦歌、恋歌,系抒情性作品。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山乡风味。长篇叙事诗《锦鸡》是四句头民歌的组合体,用男女对唱方式表现,它以爱情故事为主线,反映出广阔的社会生活面。 三、艺术 土家族爱唱山歌,山歌有情歌、哭嫁歌、摆手歌、劳动歌、盘歌等。“摆手舞”是流行的古老的集体舞,包括狩猎、军事、农事、宴会等方面的70多个动作。是与祭祀祖先、乞求丰收相联系的。“摆手”选阴历单日开始,持续的天数也是单数。一般三天、五天、七天。一般在农历正月初九或三月初三,参加的人数有上万人。节奏鲜明、动作优美、朴素、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四、风俗 土家族很注重礼仪,见面要互相问侯,家有来客,必盛情款待。土家族平时粗茶淡饭,若有客至,夏天先喝一碗糯米甜酒,冬天就先吃一碗开水泡团馓,然后再以美酒佳肴待客。一般说请客人吃茶是指吃油茶、阴米或汤圆、荷包蛋等。无论婚丧嫁娶、修房造屋等红白喜事都要置办酒席,一般习惯于每桌九碗菜、七碗或十一碗菜,但无八碗桌、十碗桌。因为八碗桌被称勺吃花子席,十碗的十与石同音,都被视为对客人不尊,故回避八和十。土家族男女多经对歌相爱结婚。有“哭嫁”习惯。女子在出嫁前7—20天开始哭。开始是轻轻歌唱,越接近嫁期越悲伤。直到哭得口干舌噪,两眼红肿。他们把是否善于哭嫁作为衡量女子才德的标准。土司制度前,土家族实行火葬。土司制度时期至今实行土葬。葬礼由土老司主持操办,土老司祭祀亡人时,将天窗口的纺车倒纺三下,念经送亡人过天桥上天廷。然后假扮亡人,围绕“哈哈台”转圈出门,死者子女跟随土老司哭丧,土老司唱丧歌,吹牛角,顿时火炮连天,哭唱哀鸣,极为悲痛,历时几天几夜。然后将装好遗体的棺木抬上山埋葬。改土归流至民国时期,土家族丧葬由道士主持,停尸三、五、七日后,由道士根据主人家境

土家族历史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州州 一、简介 恩施土家族是中华大家庭中的一员,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发达的文化。早在二千多年前,在湘西、鄂西就出现了他们的身影。在此后的漫长岁月里,土家族以勤劳和智慧,铸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在我国历史上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土家族没有确定的族称,不过由于其历史渊源、居住地、白虎图腾等,被人们称呼为“廪君种”、“巴郡南郡蛮”、“白虎夷”等,从中也可见古代汉人对土家族的偏见。到了明末清楚,大量汉人迁入土家族地区,为了区别于汉族,才出现了土家族这个族称。在1956年10月,土家族被国务院正式确认为单一的少数民族,土家族得以正式成为56个少数民族的一员。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成立于1983年8月19日,是共和国最年轻的自治州。位于中国湖北省西南部,地处云贵高原的东延部分,西面和北面邻接重庆市,东临宜昌市,南邻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东北接神农架林区。辖恩施、利川两个县级市和巴东、来凤、咸丰、建始、鹤峰、宣恩6个县。自治州首府为恩施市,面积24111平方千米。截止2010年末,人口约394万,其中汉族约占45%,土家族约占46%,苗族约占6.5%。春秋为巴国地。1949年设恩施专区。1970年改称恩施地区。1983年

臵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1993年4月改现名。属鄂西南山地,有“山原”之称。 二、自然资源 恩施州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境内森林茂密,植被良好,全州森林覆盖率达61.62%,素有"鄂西林海"、"天然植物园"、"华中药库"的美誉。已知的植物品种达3000余种,树种资源占全国现有的七分之一,其中有属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树种3种,属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药用植物达50多种。有第四纪冰川时期幸存下来的被称为"活化石"的"水杉",有珍贵的珙桐、银杏、台湾杉等,植物中有不少名贵中药材,如:黄连、党参、当归等,不仅种类多,而且产量高。矿产资源以沉积矿床为主体,门类齐全,目前已发现各种矿藏60多种,矿产地366处,占全国已发现矿产种类的五分之一。尤其是近年发现的世界独有的硒矿床,开发利用前景广阔,恩施州也因此被誉为"世界硒都"。 三、区位优势 恩施州区位优势明显。西端是中国最大的直辖市重庆,东端是中国最大的内陆城市武汉,北与举世闻名的长江三峡相连,南通湖南张家界。恩施州与长江三峡、张家界两大国家级风景旅游区形成中国旅游的"金三角"。作为湖北省唯一纳入西部大开发范围的地区,随着国

土家族的四大礼仪

土家族的四大礼仪 土家族是一个讲究礼仪之风的民族,在社交活动与家庭生活中,特别重情尚义,讲究礼尚往来和文明礼行。土家族这种古朴淳厚的礼仪之风,不但充分表现了中华民族举世闻名的礼仪之邦风范,而且还世代相传,不断地发扬光大,具有丰富的人文价值。深入地研究这一问题,对于弘扬中华民族以及土家族的优良道德传统,对于今天公民“明礼诚信”等道德建设,无疑具有重要的人文和实践意义。 一、土家族的四大礼仪 所谓礼仪,即社会生活中由于风俗习惯而形成的为大家共同遵守的仪式,如婚礼、葬礼等。土家族人在一生的生活和社交活动中礼仪较多,但最重要的只有四大礼,即诞生礼、婚礼和成年簪冠礼、寿礼、葬礼。这四大礼是土家族礼仪之风的集中体现,既有社会特征,又有信仰特征,它们把土家族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吉凶祸福交织在一起,形成复杂多样的民俗样式,而且长期地支配着土家人的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 1.诞生礼 诞生礼,是人生的开端礼。土家人相当注重为婴儿举行诞生礼,它既含有为新生命祝福,祈祷长命富贵之意,也有为产妇驱邪避祸之意,在礼仪中带有一定的神秘色彩。虽然土家人最看重的是诞生礼中的“打三朝”(即婴儿生下3天后要进行全身沐浴)和“满月酒”,但实际上,土家人的诞生礼包含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妇女怀孕后,俗称“有喜”,要请土老司行法事“安胎”、驱邪,祈求祖先保佑,并在堂屋门上挂上筛子、艾蒿草,称“金钟神罩”,护住孕妇之屋。分娩,一般要请“接生婆”,接生婆进产房后,要敬祭土家族的生育女神巴山婆婆。婴儿下地,接生婆用白线结扎脐带,若是男孩,就用父亲的衣服包裹;若是女孩,则用母亲的衣裙包裹。给婴儿洗澡的水严禁任意外泼,以免污秽神灵。婴儿降生后,父亲要怀抱“报喜鸡”去岳母家报喜,男孩用公鸡报喜,女孩则用母鸡报喜。岳母家则按婴儿性别置办“三朝礼”和“满月酒”。 三天后,岳母家以及亲友们挑着礼品前来贺喜,即“打三朝”。酒宴上,产妇家要请婴儿的外公或舅父取名,俗称“命名礼”。满月那天,岳母家要来给婴儿“放脚”(因为婴儿出生的第一个月脚手都是包裹着的,满月之后才解开包裹,正式穿上衣裤,俗称“放脚”),并送来放脚需要的一切衣物,这一天俗称“满月酒”或“祝米酒”。婴儿诞生后,第一个来产妇家的人,俗称“踩生”,“女踩男,福寿全”,“男踩女,要中举”,产妇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