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如何传承与保护土家民族服饰

如何传承与保护土家民族服饰

如何传承与保护土家民族服饰
如何传承与保护土家民族服饰

如何传承与保护土家民族服饰

服饰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民族的传统服饰是一个民族最直观的象征,是无声却明白无误的一种身份的定位,也是区别一个民族的重要标志之

一。土家族作为恩施州的主体民族之一,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丰厚的物质财富,也形成了自己民族独特的地域文化,其中包含丰富多彩的服饰文化。然而,随着时代的流动和社会的变迁,土家族传统服饰受外来文化和市场经济的冲击,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已经难见踪迹。作为正在着手建设民族文化大州的全国最年轻的自治州,我们面临着如何传承与发展土家族传统服饰的重要课题。本文拟就土家族传统服饰的特征演变、传承方式、保护展开简要论述,对如何传承与保护土家族传统服饰提出拙见。

土家族传统服饰的特征及演变

人类对服饰的要求有生理方面的物质性和心理方面的精神性。物质性表现为衣物实用性和科学性,即衣服保暖、透气、散垫、防护肌体、便于活动等物理、化学性能。

土家族服饰兼具渝、黔、湘、鄂地区各民族服饰的特征。有“尚检朴”的总体特征。据土家族聚居地方志载:

土家族服饰“俗尚检朴”,“无一切奢靡之风”;“男女作苦与共,俗不尚衣冠”;土民“不尚服饰”;“男女垂髻,短衣跣足,以布勒额,喜斑烂服色。”《长阳县志》记载:

土家以布衣为庶人,而绮罗淫且侈矣。长邑衣饰近古,贫者多以本地布纺织家布机布为常服,妇女荆钗布裙者十之八九,然亦绸布相间,无整套绸缎者。嫁娶间尚华丽,然银器、绸绫外无他饰。夏唯葛麻,冬鲜羊裘,女功除纺织外甚勤苦,而不以蚕为事,盖荆桑叶薄,至长阳更薄,故丝不甚可贵,亦地气使然,非惰也。

解放以前大段时间里,土家人多用自织、自染的土布(家机布)做衣料。男子多穿黑色或蓝色,女子将布染成“鹿子闹莲”、“喜鹊闹梅”、“双凤朝阳”等富有喜色的图案。男式服饰的基本特色是:

上衣为“琵琶襟”,后来逐渐穿对襟短衫和无领满襟短衣;缠腰布带;裤子肥大,裤脚大而短,皆为青、蓝布色,多打绑腿;头包青丝帕或五六尺长的白布,呈“人”字形;脚穿偏耳草鞋、满耳草鞋、布鞋或钉鞋。女式服饰的基本特色是:

上衣矮领右衽,领上镶嵌三条花边(俗称“三股筋”),襟边及袖口贴三条小花边栏杆;下穿“八幅罗裙”,裙褶多而直,后改为裤脚上镶三条彩色花边的大筒裤;姑娘素装是外套黑布单褂,春秋季节多穿白衣,外套黑褂,色似鸦鹊,称之为“鸦鹊衣”。戴耳环、耳坠、手镯、戒指等金、银、玉制的首饰。

孩童衣裤,不多讲究,只是点缀些花卉图案。帽子很讲究,春季多戴紫金冠;夏季多戴圈圈帽、蛤蟆帽、凉帽;秋季多戴冬瓜帽、风帽、八角帽、凤尾帽等棉帽。帽子以多种彩丝绣花,钉以银质“文八仙”、“武八仙”、“十八罗汉”的装饰品。

颈项戴痰枷,以接涎水,还戴有项圈,圈上系银质响铃和“百家锁”等饰品。胸前围有花兜儿,手脚杆上戴银圈,圈上系有银槌、银铃。脚穿“粑粑鞋”、“猫头鞋”,均绣五色花卉。

在土家族的心中,繁多的色彩中,红色则最受人青昧。红色有着热烈、鲜艳、醒目、样和之感,因此喜红者诸多。有色必有红,久而久之,不但在服饰上而且在生活上也形成了无红不成喜,有喜必有红之俗。“改土归流”后,由于受封建王朝的压制,以及中原文化的强大影响,土家族的服饰男女服装均为满襟款式,改掉了“男女服饰不分”的民族服装,加以土家族的家织花边,保持着本民族服装的浓厚特色。

土家族服饰的历史可划分为形成阶段(先秦至唐宋时期)、发展阶段(元明至清初土司时期)、演变阶段(清初改土归流至20世纪80年代)、创新阶段(20世纪90年代至今)等四个阶段

形成阶段:

先秦时期是土家族服饰的起源阶段。作为巴人后裔的土家族,其服饰无疑会传承巴人服饰的部分特征。尽管由于文献资料和考古资料的缺失,我们难以直接和完整地描绘巴人服饰的特征,但仍然可以通过部分民俗资料大致推断其基本特征。可以肯定地说,它曾经历了结草为服向绩织而衣的发展演变,即巴人尚未掌握纺织技术之前经历了结草为服的原始服装阶段,以稻草、兽皮束身,这从土家族原始舞蹈毛古斯的装束可见一斑。因此,有学者认为这种寓意衣裙的稻草、茅草即是土家族先民最原始的服装雏形。掌握纺织技术之后,逐渐绩织而衣,脱离了结草为服的原始服饰阶段,并学会了装饰自己,但在总体上仍然十分原始简陋,草创了土家族服饰的基本雏形。

秦汉至隋唐时期,是土家族服饰的初步形成阶段。这时的巴人逐渐以“蛮”称见诸史册,他们不断与武陵地区其他土著民族和迁入该地区的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融合,逐步形成土家族。随着纺织技术进一步提高,纺织品“”布“被作为纳贡名品,为土家族服饰的初步形成提供了有利的物质条件。这一时期土家族先民的服饰已大量采用布,并形成了色彩斑斓的个性。五代至两宋时期,是土家族服饰的最终形成阶段。这时的土家族先民被称为“土丁”、“土民”。这一时期,以江西彭氏为代表的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不断融合于正在形成的土家族之中,促进了土家族的最终形成。五代开平年间,江西汉人彭瑊归楚,被封为溪州刺史,带领大批百艺工匠进入土家族地区,从而开始出现“女勤于织,户有机杼”的繁荣气象,此后土家族先民以土布制作衣服、以“溪布”(又称“峒布”,即“布”)装饰衣物的现象更加普遍,色彩斑斓的个

性更加突出,从而为土家族服饰的最终形成提供了雄厚的物质条件。

发展阶段:

元明至清初土司时期,是土家族服饰的发展阶段。土家族服饰形成之后,经过了一个相对独立的自主发展阶段,受汉文化的影响相对较小,即除上层土司服饰受汉文化影响较大外,广大土民的服饰基本上没受汉文化影响,从而形成了以男女服饰一式为总体特征的独特个性。

土家族服饰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服装布料基本上采用自织自染的土布(俗称“家织布”)。二是大量采用西兰卡普作为装饰。妇女衣服

上五颜六色的花边、小孩的摇窝被,都是西兰卡普制品。三是大量采用挑花工艺。

土家族妇女服饰上的衣袖与裤脚图案完全采用挑花法。四是个性特征已逐步形成。这一时期土家族服饰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男女一式”、“短衣”、“椎髻”、“跣足”、“以布勒头”、“喜斑斓服色”等。这种特征表明土家族服饰在土司时期仍然是相对原始、简朴的,男女服饰的分化并不明显,符合土家族服饰崇尚简朴的民族个性。

演变阶段:

清初改土归流至20世纪80年代,是土家族服饰的演变阶段。具体而言,土家族服饰的演变又可划分为改土归流至鸦片战争时期、鸦片战争至民国时期、民国时期至20世纪80年代四个阶段。通过这四个阶段的演变,土家族服饰在款式、面料质地、色彩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异。

改土归流后,土家族服饰被强令改制而逐渐发生了变化。这次强制性改革对土家族服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使土家族服饰男女一式的款式得到彻底改变,款式逐渐增多,男女悬殊越来越大,从而形成了土家族完整的服饰体系。男子以穿蜈蚣扣的对襟短衣和宽大的裤子为主,腰则缠花板带。女子以穿右襟大袖上衣和八幅罗裙、百褶裙、筒裙及大脚绣花筒裤为主,且随年龄变化更趋多元化。无论是服饰的款式和佩饰,还是服装的种类,都逐渐趋于系统化。二是使土家族服饰受满汉服饰的影响越来越大,改穿满汉服饰的越来越多。大批汉族流官和农民进入土家族地区后,满族官服和汉族服饰对土家族服饰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此后,不仅汉族的部分服饰元素逐渐融入土家族服饰之中,加快了土家族服饰的演变速度,而且改穿汉族服饰的人越来越多。

鸦片战争后,国外棉纱、棉布大量倾销至土家族地区,洋纱、洋布因价格便宜,逐渐取代当地的棉纱、棉布,如湖南“土人爱买东洋纱者多。”因此,改土归流后,土家族衣料由以麻布为主改以棉布为主,再改以洋布为主。

民国时期,尤其是抗日战争爆发后,湖北、湖南省政府和省府大批师生迁入恩施、沅陵,则进一步加速了土家族地区的族群流动。这次以大批汉族迁入

为主的族群流动,实际上就是一次大的文化输入,更进一步促进了土家族服饰的演变。

各民族经济交往更加密切,文化交流更加频繁,土家族服饰又一次发生巨大的演变,它不再是外观形式的简单变革,而是从主体上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即改穿汉族服饰的人越来越多,穿戴本民族传统服饰的人越来越少。新中国成立后,以汉族为主的大批党政干部陆续迁入土家族地区,彻底改变了土家族地区的民族结构,使土家族地区融入我国的主流社会之中,使汉族服饰的主流地位在土家族地区越来越明显,导致土家族服饰越来越边缘化。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土家族与外界联系和交往逐渐增多,穿着越来越时装化。因此,这一阶段土家族男人穿着与汉族无异,妇女们的服饰也没有了花边,以简单实用为要,这意味着土家族与整个社会的大融合及文化的交融,跟着整个社会的步子同时进步。

创新阶段:20世纪90年代至今,土家族服饰逐渐进入创新阶段。随着土家族的民族意识和文化自觉逐渐增强,形成了一种政府倡导和土家族人民自发参与相结合的土家族服饰创新潮流。一方面,土家族地区的各级政府从弘扬民族文化和发展民族旅游的角度出发,积极倡导土家族人民穿土家族服饰,要求有关部门和厂家研制具有时代特色的土家族现代服饰;另一方面,土家族人民既希望本民族服饰不拘泥于传统服饰的陈旧款式、色彩,符合现代审美的要求,与时俱进,又希望它保留本民族传统服饰的基本特征和主要元素,传承其历史精华,推陈出新。在政府力量和民间力量的双重推动下,从事土家族服饰研究和制作的专家、学者、厂商,都加紧研制既有民族特色又有时代特色的现代土家族服饰,从而使土家族服饰逐渐进入了创新阶段。

如何传承土家民族服饰

建立激励机制传承土家族传统服饰,仅靠政府提倡、部门工作是远远不够的,要让全社会参与和认可,特别是土家族群体的响应,才能有效传承。为此,需要以政府名义研究建立传承土家族传统服饰的激励机制。一是设立研制基金。对凡是从事土家族传统服饰的研究机构、单位及个人、服装厂店均可按照条件和要求申请相应经费,开展传统服饰的研制活动。二是出台激励政策。对进行土家族传统服饰传承活动做出突出成绩和贡献的单位、设计者、制作者

给予一定物质奖励,实行一年一评并形成制度。三是开展服饰文化活动。举办各类民族服装表演赛事活动,是推介宣传传统服饰文化的有效形式。1993年,州民宗委、州文体局、州广电局举办了首届民族服装表演大赛活动,对全州民族服装的挖掘传承、创新发展起到了很好的引导推动作用。只是这之后,很少举办这类专业活动,更没有把那次活动中值得肯定和推广的研制成果、设计理念再利用、再完善。现在在演出、商务、接待及市场中,土家族服装五花八门、特色不强。

当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举办活动仍不失为一种好的形式,通过举办各种专业服饰文化赛事、研究活动,来推动土家族传统服饰的传承,并催生出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恩施土家族系列服饰。

建立相应制度一项政策要得到很好落实,建立相应的制度至关重要。土家族传统服饰的传承,同样需要制度保障,需要制定相应的传承制度。如:

土家族公务员在哪些场合必须着民族服装;民族中小学校推行民族校服并开设土家族传统服饰知识课;恩施州境内各旅游景点设立土家族传统服饰展示、销售、服务项目,对研究、设计、制作土家族传统服饰的有功者实行年度评选奖励;定期举办恩施民族服饰艺术节等等,这些制度一旦制定,还需各地政府及相关部门认真执行,落实到位。这样,土家族传统服饰的传承就有了保障,有了希望。

创新发展,有效利用服饰是人类最基本的物质文明之一,必然与其经济生活和所处的自然环境相适应。恩施州的传统服饰制作一般为家庭个体户或小手工业生产者,从原料、纺织工艺到样式、装饰都保持着鲜明的民族和地区特色,如:

刺绣、土家织锦(西兰卡普)、儿童佩饰、银饰品等。时至今日,我们面对的是,我们既要保留原先的传统服饰的精华,又必须创造新的民族服饰文化。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一个民族也必须与时俱进。土家族传统服饰从用料、色彩、样式、工艺上按现代眼光来看,显得“土气”和单调,而其鲜明的民族特色又蕴含其中,要使其传承又要让现代社会接受,特别是让年轻人认同,就只有创新,创新才能发展和有效利用。

创新主要从几个方面入手,思想观念创新在强化民族意识的同时,又要树立大胆吸纳外来服饰文化的观念,不搞闭门造车,更不能妄自菲薄。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到周边友邻地区参观学习服饰文化的先进经验,把专业人士、品牌企业请进来研究制作土家族服饰。同时,充分发挥州民族服装协会的作用,将全州有志传承发展民族服饰的企业、设计者、研究者联合起来,整合力量,合力攻关。

设计理念创新中式唐装能风靡全国,并得到外国人的青睐,成功之处就是把唐朝传统服装元素与现代服饰有机结合,创新设计理念和制作手法,而成为中国式服装代表作之一。土家族传统服饰也应该借用此创新设计理念,将传统服饰与现代时装大胆结合,从选用布料、色彩搭配、款式品种、制作工艺等,分节日装、演出装、礼仪装、生活装、劳动装、工作装等等,分档设级、分门别类进行创新设计和制作加工。特别要注重节日装、生活装和工作装的创新开发,设计制作出能让社会接受、公务采用、市场销售的土家族服装及饰品;注重与舞台演出服饰的区别;注重与现代时装款式及美观实用性有机结合。

制作手法创新目前,我州民族服装加工企业仅有几家,加工制作民族服装全是采用购来的花边、饰品,布料多用化纤、绸缎布料,样式多是约定俗成式,布扣子、衣襟、袖口、裤脚边镶上几道买来的花边,不分土家族、苗族、侗族,样式基本相同,银饰品通用,布料色彩搭配也是五花八门,大红大绿大紫的多,基本脱离了土家族传统服饰尚俭朴、重实用之特点,丢弃了土家族手工刺绣传统工艺在服装上的运用。这里所说的创新,是要继承传统工艺,按照创新设计的各式图样,分节日装、演出装、生活装等进行加工制作,有手工刺绣品、传统印染品等,像唐装一样分高、中、低档供人们选用,在市场上销售。

有效利用创新近年来,省民族歌舞团巧用西兰卡普图案设计制作了一批具有恩施土家族特色的演出服装,笔者也曾用西兰卡普图谱设计制作过土家族生活装,但不很成功,主要是材料不相匹配,色彩太鲜艳不好搭配。土家织锦作舞台演出装可以,作生活工艺品、装饰品可以,并且开发前景看好。

文化的传承靠有效的利用,土家族传统服饰的传承和发展,对其有效的利用大有文章可做:

将传统服饰精品研制成为品、藏品、商品;对土家族传统佩饰、配饰品的深度开发而走向市场、走进家庭;举办土家族传统服饰文化节与经贸、旅游活动有机结合;倡导土家族公务员在重大公务和节庆活动中、休闲旅游时穿戴土家服饰;旅游景点中的推介、销售和服务等等。这些形式近年来全州上下多有采用,但仍有不少空间可以开发利用,并还需进一步引导规范,做到有理有序,有章有法,逐步形成具有恩施州地域特色的土家族服饰文化品牌。土家族服饰的保护

(1)必须做到传承与创新有机结合。传承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是传承的目的。这就要求既要合理传承土家族传统服饰的款式、色彩、佩饰等基本元素,体现其基本的文化功能,又要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对它们进行科学的创新,不断充实其时代内涵。只有合理传承,才能使土家族现代服饰保持民族性;只有科学创新,才能使之体现时代性,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

“在继承民族服饰文化时,要密切注意因社会进步而引起的民族文化的变化,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人的审美观、价值观的变化,剔除不能正确反映民族时代精神的部分,继承、发扬与时代精神合拍的精华。”[2]

社会的进步,生产力的发展,从根本上影响了人们的生活风俗习惯、审美观和价值观,一些原来被广泛接受的服饰文化悄然发生了变化,逐渐被人们赋予新的符合时代精神的内容,从而使服饰文化得以发展、创新。实践证明,只有将传承与创新有机结合,才能研制为广大消费者所认可的土家族现代服饰,反之则难以被广大消费者接受而缺乏市场。恩施州研制的土家族大红袍既合理传承了土家族传统服饰中的矮领、对襟、花边等基本元素,又在款式上进行了一定创新,还充实了西兰卡普面料、白虎图案等新的内涵,达到了合理传承和科学创新的有机结合。相反,有的厂家过分拘泥于土家族传统服饰,传承有余,创新不足,不能满足广大消费者的审美要求,没有与时俱进地充实时代内涵,从而极大地弱化了其审美功能;有的厂家则过分追求土家族服饰的标新立异,创新有余,传承不足,不能照顾广大消费者的民族文化情结,没有土家族传统服饰的基本元素,从而极大地削弱了其标志功能。因此,这些厂家研制的土家族服饰都会因为款式、色彩太陈旧或舞台化而难以走向日常生活,缺乏实用性。可见,“服饰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继承是在服饰文化不

断变化、发展基础上的继承,是继承服饰文化中能反映时代精神的内隐部分;发展是在继承服饰文化基础上的发展,它不能脱离本民族的服饰文化而呈跳跃性。

(2)规范土家族服饰,要保留土家族服饰的文化元素,在款式、风格和标志方面要考虑土家族服饰的普适性。还要特别注重土家族服饰的原生态保护。做到合理保护、合理规范、合理推进三大合理原则。

(3)必须加强对土家族服饰的理论研究。从理论上对土家族服饰进行系统研究,是土家族服饰逐步走向相对统一规范的前提。尽管部分学者对土家族服饰进行了一些前期研究,发表了部分研究成果,但总的来说土家族服饰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属于土家族研究的薄弱环节,已引起了有关专家学者的高度重视。同时,从时代性的角度对近年来全国各地设计制作的土家族服饰进行横向研究,使人们对土家族现代服饰有一个科学、客观的认识,为研制土家族服饰提供直观的实物参照。只有通过理论研究科学把握土家族服饰的民族性与时代性,才能实现传承与创新的有机结合,从实践上解决土家族服饰的规范性问题。“好的服装设计不仅在形式上,更重要的是在精神内涵上应立足于民族文化的研究中,吃透它,然后升华它。以现代手法对其进行创造性地处理,这样设计出来的作品才具有民族性和国际观念。

(4)必须加强对土家族服饰的市场检验。任何一套研制的土家族服饰一旦成为商品,就会受到市场的检验,这是土家族服饰逐步走向相对统一与规范的重要环节。凡是被市场检验受欢迎的,就证明是成功的,反之则是失败的。实践证明,只有既有民族性又有时代性、体现传承与创新思维的土家族服饰,才能真正受到广大消费者的欢迎,经得住市场的检验。恩施州近年来研制的土家族大红袍,不仅在州内具有较好的市场前景,成为当地主要领导出席重要政治场合时必穿的礼仪服装,以及政府和有关部门赠送领导的礼品服装,而且在渝东南地区具有较好的消费市场,这就证明它是恩施州及周边地区一种具有代表性的土家族现代服装。相反,绝大部分为各种民族节庆研制的土家族服饰,往往成为一次性消费品而难以在市场流行。这就充分说明这些服装从根本上不受广大消费者欢迎,经不起市场的检验,必然被市场淘汰,缺乏实用价值。

(5)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文化自信:传承、开放与超越

云杉: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 二、文化自信:传承、开放与超越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只有对自己文化有坚定的信心,才能获得坚持坚守的从容,鼓起奋发进取的勇气,焕发创新创造的活力。中华民族素有文化自信的气度,正是有了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才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保持自己、吸纳外来,形成了独具特色、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同时也要看到,在对待自身文化的态度上,伴随着民族兴衰、国运沉浮,不时出现“自卑自弃”和“自大自傲”两种倾向,或多或少、或大或小地对文化发展产生这样那样的影响。现在,世界日益成为一个“地球村”,不同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频繁。在这样的背景下,更加需要我们以理性、科学的态度进行文化的反思、比较、展望,正确看待自己的文化,正确对待别人的文化,充分认识中国文化的独特优势和发展前景,进一步坚定我们的文化信念和文化追求。做到文化自信,关键是不忘本来、吸收外来、着眼将来。 1.不忘本来。任何一个国家的文化,都有其既有的传统、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就会丧失文化的特质。对于当今中国来说,深厚的民族传统文化、科学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丰富的革命文化,就是我们文化安身立命的根基,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定海神针”,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千方百计地弘扬,使其惠及当代、恩泽后人。 第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文化发展的母体,应当礼敬自豪地对待。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不仅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也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独特贡献;不仅铸就了历史的辉煌,而且在今天仍然闪耀着时代的光芒。罗素曾经说过,“中国至高无上的伦理品质中的一些东西,现代世界极为需要”,“若能够被全世界采纳,地球上肯定比现在有更多的欢乐祥和。”现在,国内出现“国学热”,国际上出现“中华文化热”、“孔子热”,很多人都在探讨中华传统文化中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思想的时代价值,这也生动地表明了我们传统文化的重要现实意义。那种数典忘祖、蔑视传统、一味丑化民族文化的做法,是十分有害的。当然,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决不是回到过去、守旧复古,而是要立足新的实践、顺应时代潮流,不断进行新的文化创造。传统文化中也确实存在一些糟粕,需要摒弃。对待传统文化,还是要按照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要求,进行科学梳理、精心萃取,深入挖掘和提炼有益的思想价值,使之不断发扬光大,成为涵养民族精神的不竭源泉。 第二,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我们文化发展的根本,应当始终不渝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是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成果,它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也为先进文化建设指明了正确方向。我们党从一诞生就举起了马克思主义这面旗帜,并在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两大理论成果,成为指引中国文化前进的根本指针。正是有了马克思主义,中华文化注入了先进的思想内涵,中国人民获得了科学的、锐利的思想武器,在思想上精神上得到极大的解放。正如毛主席所说,“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

高考政治复习练习题 坚定文化自信新人教版

高考政治复习坚定文化自信 1.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它来自于( ) ①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 ②对传统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 ③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 ④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深刻把握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2.数量庞大的“90后”乐于在网上传播正能量,他们的视野从“风花雪月”转向“星辰大海”,把国家的荣誉和自己的命运紧密结合起来,是富有文化自信的一代。这种自信主要表现为( ) ①对发展文化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 ②对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 ③对中华文化的发展前途充满信心 ④对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充满信心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3.要让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更全面、系统、可持续,课堂是最好载体。日前,教育部表示,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是固本工程、铸魂工程、打底色的工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 ①发挥了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②保障了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 ③彰显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④发挥了文化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 A.①④ B.②④ C.②③ D.①③ 4.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增强文化自信,需要( ) ①对时代发展潮流深刻把握 ②主动担当发展历史文化的责任 ③对自身传统文化价值充分肯定 ④对自身文化生命力有坚定信念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5.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定文化自信,要坚定地走中国道路,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这表明( ) ①中华传统文化是树立文化自信的根基

中国古代服饰文化

中国古代服饰文化 篇一:浅谈中国传统服饰文化浅谈中国传统服饰摘要:服饰是一种文化现象,它既是文化的产物,又是文化的载体。中国传统服饰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乃至人类社会创造的宝贵财富。从古到今,中国服饰走过了漫长的路程,昭显着历代的印记,从中折射出不同文化背景的深刻意蕴。不可否认,形式与内容的辩证统一,使中国的传统服饰与悠久的文化基因互为表里,形成一派独具特色的东方气息。中国传统服饰的文化内涵极其丰富,具有明快的风格与和谐统一的心理追求,其独特的五色体系和风格表现形式成为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基调。现代中国服装设计要继承中国传统服饰“谐调”、“统一”的审美原则,在创新中实现传统与时尚的完美融通。设计只有在立足传统的基础上来把握时尚,才能真正拓展中国服饰文化的发展空间。关键词: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内涵审美意蕴时尚服饰设计服饰是人类生活的要素,又是人类文明的一个标志,它除了满足人们物质生活的需要外,还代表着一定时期的文化。服装的款式与演变,服装面料的选用与搭配,服装颜色的选择与组合,特定场合着装的选筛与习惯,均记录着特定时期的生产力状况和科技水平,反映着人们的思想文化、宗教信仰、审美观念和生活情趣,也烙有特定时代的印痕。服饰的文化意义在于适应自然环境以满足生存需要、方便生活日用以便利身体活动、美化身姿体态以娱悦身心健康、显示社会身份以表征社会角色等。作为人体的延伸,服饰还能够表现出穿着者的长处和特点,极富魅力地表现个性、欲望和心理特征。为此,服饰设计不仅要切合现时美观大方的流行趋势,使其富有突出的个性表现力,体认穿着者的心理特征和观赏者的趋同心态,而且应将传统服饰文化融入其中,凸显其生命蕴涵和审美意蕴,将传统与时尚有机融合。惟有如此,方能真正营造出有底蕴的时尚服饰文化。一、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三大内涵服饰是构成一个民族的外部特征,故而不同民族的服饰所反映的文化特征也各有差异。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历经数千年的光辉发展历程,其内涵是极其丰富多彩的。但从宏观上而言,最有代表性的是其所呈现出的“和谐统一性”文化、“标示突出性”文化和“种类多样性”文化三大内涵。和谐统一文化是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精髓。纵观中国几千年的服饰发展史,和谐协调与规矩统一是其文化的真谛。自中国服饰诞生以来,一直在遵循着物理取暖与审美表现、标识显示与象征表达、个性突出与喜庆

我国少数民族的衣着服饰

我国少数民族的特色——衣着服饰,生活习俗 汉族:汉服的主要特点是交领、右衽、束腰,用绳带系结,也兼用带钩等,给人洒脱飘逸的印象。这些特点都明显有别于其他民族的服饰。汉服汉服有礼服和常服之分。从形制上看,主要有“上衣下裳”制(裳在古代指下裙)、“深衣”制(把上衣下裳缝连起来)、“襦裙”制(襦,即短衣)等类型。其中,上衣下裳的冕服为帝王百官最隆重正式的礼服;袍服(深衣)为百官及士人常服,襦裙则为妇女喜爱的穿着。普通劳动人民一般上身着短衣,下穿长裤。配饰头饰是汉族服饰的重要部分之一。古代汉族男女成年之后都把头发绾成发髻盘在头上,以笄固定。男子常常戴冠、巾、帽等,形制多样。女子发髻也可梳成各种式样,并在发髻上佩带珠花、步摇等各种饰物。鬓发两侧饰博鬓,也有戴帷帽、盖头的。汉族人装饰还有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喜饰玉佩玉。 蒙古族:蒙古族服饰具有浓厚的草原风格。因为蒙古族长期生活在塞北草原,蒙古族人不论男女都爱穿长袍。牧区冬装多为光板皮衣,也有绸缎、棉布衣面者。夏装多布类。长袍身端肥大,袖长,多红、黄、深蓝色。男女长袍下摆均不开衩。红、绿绸缎做腰带。阿巴嘎蒙古族服饰男子腰带多挂刀子、火镰、鼻烟盒等饰物。喜穿软筒牛皮靴,长到膝盖。农民多穿布衣,有开衩长袍、棉衣等,冬季多毡靴乌拉,高筒靴少见,保留扎腰习俗。男子多戴蓝、黑褐色帽,也有的用绸子缠头。女子多用红、蓝色头帕缠头,冬季和男子一样戴圆锥形帽。未婚女子把头发从前方中间分开,扎上两个发根,发根上面带两个大圆珠,发稍下垂,并用玛瑙、珊瑚、碧玉等装饰。膝盖处用各色布块拼接组合缝制图案,纹样大方庄重,表示吉祥如意。服装各部分配搭恰当,浑然一体,具有勇武的民族特色。 回族:回族服饰的主要标志在头部。男子们都喜爱戴用白色制作的圆帽。圆帽分两种,一种是平顶的,一种是六棱形的。讲究的人,还在圆帽上刺上精美的图案。回族妇女常戴盖头。盖头也有讲究,老年妇女戴白色的,显得洁白大方;中年妇女戴黑色的,显得庄重高雅;未婚女子戴绿色的,显得清新秀丽。不少已婚妇女平时也戴白色或黑色的带沿圆帽。圆帽分两种,一种是用白漂布制成的,一种是用白线或黑色丝线织成的,往往还织成秀美的几何图案。服装方面,回族老汉爱穿白色衬衫,外套黑坎肩(老乡称“马夹”)。回族老年妇女冬季戴黑色或褐色头巾,夏季则戴白纱巾,并有扎裤褪的习惯。青年妇女冬季戴红、绿色或兰色头巾,夏季戴红、绿、黄等色的薄纱巾。山区回族妇女爱穿绣花鞋,并有扎耳孔戴耳环的习惯。 苗族:苗族的衣服又叫苗服,黔东南苗族服饰不下200种,是我国和世界上苗族服饰种类最多、保存最好的区域,被称为“苗族服饰博物馆”。苗族服饰从总体来看,保持着中国民间的织、绣、挑、染的传统工艺技法,往往在运用一种主要的工艺手法的同时,穿插使用其他的工艺手法,或者挑中带绣,或者染中带绣,或者织绣结合,从而使这些服饰图案花团锦簇,溢彩流光,显示出鲜明的民族艺术特色。从内容上看,服饰图案大多取材于日常生活中各种活生生的物象,有表意和识别族类、支系及语言的重要作用,这些形象记录被专家学者称为“穿在身上的史诗”。从造型上看,采用中国传统的线描式或近乎线描式的、以单线为纹样轮廓的造型手法。从制作技艺看,服饰发展史上的五种形制,即编制型、织制型、缝制型、拼合型和剪裁型,在黔东南苗族服饰中均有范例,历史层级关系清晰,堪称服饰制作史陈列馆。 傣族:各地傣族男子的服饰差别不大,一般都比较朴实大方,上身为无领对襟或大襟小傣族男子服饰袖短衫,下着宽腰无兜长裤净色长裤,多用白色、青色布包头,有的戴毛呢礼帽,天寒时喜披毛毯,四季常赤足。这种服装在耕作劳动时轻便舒适,在跳舞时又使穿着者显得健美潇洒。保留着古代“衣对襟”、“头缠布巾,喜挂背袋、带短刀”的特点,但衣料已很少再用自织“土布”。中山装和西装,已成傣族青壮男子的时装。近年来出现了有领对襟或大襟的小袖衫,头巾改为水红色、绿色、粉红色的绸子,裤子依旧。傣族男子一般不戴饰物,偶尔也会发现他们的手腕上有一只闪闪发亮的银镯。镶金牙、银牙是他们的喜好。 僳僳族:身着民族盛装的僳僳族姑娘僳僳族服饰典雅、美观、大方。不同地区的僳僳族妇女因服饰颜色的差异而被称为白僳僳、黑僳僳、花僳僳。白僳僳妇女普遍穿右衽上衣、素白麻布长裙,戴白色料珠;黑僳僳妇女多是右衽上衣配长裤,腰系小围腰,缠黑布包头,戴小珊瑚之类的耳饰;花僳僳妇女喜穿镶彩边的对襟坎肩,搭配缀有彩色贝壳的及地长裙,缠花布头巾,耳坠大铜环或银环,摇曳多姿,风情万种。

《文化自信中的传统与当代》高考论述性文本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一个没有英雄的历史是寂寞的无声的历史,没有英雄的民族是孱弱的民族。中国人的民族性格是在特定的经济生产方式和制度下的文化的凝结,而文化精华又与广大人民哺育了中国历史的和现实的杰出人物。他们堪称民族的脊梁,国家的栋梁。中华民族历史和现实中的人物,就是中华文化基本精神的人格化,也是中国人民的杰出的儿子。他们既是文化和人民的产儿,又是具有文化传承和民族激励力量的样板。。 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粹,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主轴和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不能否认传统文化中存在的糟粕需要批判,人民中受其影响而产生的落后的东西需要不断改进。我们不能赞美三寸金莲,不能赞美纳妾和一切与近代文明相悖的东西。但也应该相信没有水恒不变的中国人,没有永恒不变的民族性。在旧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下形成的中国人的某些缺点会发生变化。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阿Q是旧式农民形象,而不是中国农民永恒的形象。没有天性丑陋的中国人。任何对国民性和所谓民族劣根性的抨击,最终若不指向旧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只停留在文化层面,则是难中腠里的。 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具有世代延续的价值。可是如果没有高度发达的先进生产力,先进的生产万式和先进的政治制度,传统文化是不能单独发生作用的。中国鸦片战争以后百多年的民族屈辱史已证明了这一点。当时的孔子只是孔庙中的圣人,当时的经典只能是藏书楼里的典籍。当年黑格尔十分轻视孔子的思想,说《论语》“里面所讲的是一种常识道德,这种常识道德我们在哪里都找得到,在哪一个民族都找得到,可能还要好些,这是些毫无出色之点的东西”。而当今世界对孔子则是一片赞扬,与黑格尔时代相比不可同日而语。这种变化是当代中国在世界上的经济和政治地位发生根本性变化的结果 中国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不能画等号,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也不能画等号。我们应该深入经典,走出经典,面对现代,放眼世界;要由我们的时代和实践来决定继承什么遗产和拒绝什么遗产,以及如何继承我们的文化遗产,而不应以当代作为传统的注脚。研究中华传统文化应该着重它的基本精神,通过过滤、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使之之当代化、科学化,而且要在实践中贯彻中华民族文化的基本精神。这样才能培育出既具有传统美德又具有时代精神的中国人,孕育出具有社会主义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的新的杰出人物——社会主义时代“双百”式的英雄人物。 (摘编自陈先达《文化自信中的传统与当代》)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人,无论是历史的还是当今现实中的,都是中华文化基本精神与中国人民的产儿。B.作为旧式农民形象,阿Q是特定社会关系的产物,这说明中国人的天性是美好的。C.《论语》和孔子在近代遭遇冷落,是与鸦片战争以后百多年的民族屈辱史联系在一起的。D.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去粗取精,使它当代化、科学化,才能培育出新时代的英雄人物。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运用两分法,辩证地看待中国的传统文化,承认了传统文化中的糟粕部分。 B.文章第二段把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人联系起来,从文化层面分析了民族性格形成的根本原因。 C.文章第三段,运用举例论证,说明传统文化不能离开经济和政治而发生作用。 D.笫四段围绕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主要论述了继承什么、如何继承以及继承的意义等方面的内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化精髓孕育了杰出人物,杰出人物又能促进文化传承,二者是一种双向互动的关系。

2018年中考思想品德(政治)时政热点专题--文化自信、传承创新

2018年中考思想品德(政治)时政热点专题 ------文化自信传承创新 热点链接: ●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十九大报告提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祈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①发展先进文化 ②民族文化的力量 ③增强文化认同感 ●实施文化传承工程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意见》强调,到2025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基本形成。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工程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实现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 ●全国戏曲进校园 201 8年学校美育工作将加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推进高.雅艺术进校园、戏曲进校园,抓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传承学校与基地建设。除此之外,国学、书法等传统文化进课堂活动都在如火如荼地开展。

●文艺节目异彩纷呈 岁末年初,各大电视台打造的文化类节目尤其抢眼:2016年1 2月3 1日播出的《见字如面》通过书信展现历史;春节期间热播的《中国诗词大会》激发了全民的千年“诗心”;2017年2月1 8日开播的《朗读者》,则通过朗读精美的文字,用平实的情读出文字背后的价值,进而传播精神、展现人生。 【问题设计】 1.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工程有什么重要意义?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是当代中国发展的突出优势,对延续和发展中华文明、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发挥着重要作用。 (2)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战略任务,对于传承中华文明,全面提升人民群众文化素养、维护国家安全、增强文化软实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2.请就如何普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出你的合理建议? 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举办经典诵读活动;举办国学讲堂活动;开展全民阅读活动;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宣传和提升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推广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保护各民族的语言文字;鼓励媒体开办主题专栏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利用互联网,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网络传播。 3.传承和法治优秀中华传统文化,我们青少年应该怎么做?

民族服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民族服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民族服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1.民族服饰文化 几乎是从服饰起源的那天起,人们就已将其生活习俗、审美情趣、色彩爱好,以及种种文化心态、宗教观念,都沉淀于服饰之中,构筑成了服饰文化精神文明内涵。民族服饰指一个民族的传统服饰,不同民族基于生存环境、习俗文化等的差异,其服饰的发展变化也不尽相同。这里的民族取材是很广泛的,用于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各民族,如中华民族。 民族文化是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有共性,又有历史阶段性;同时也具有社会阶层性,民族的多样性。汉族和各少数民族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国文化,各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个性鲜明、千姿百态,有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传统民间艺术的亲切感,是人与人、人与物、人与世界的直接接触与碰撞的结果。它即朴实又生动感人。因此,在每一件民间艺术作品中都融入了创作者们对世界、对生命、对社会的理解。它再现了每一代人的生活、观念与情感,成为最直接的艺术之源,所以说传统的民间艺术是最具原创力的艺术。 2.中国民族服饰文化现状 近年来,中国元素被中外服装设计界广泛运用,更有西方服装设计师在挖掘古老东方璀璨而神秘的文化中获得成功。让保罗戈尔捷在20xx年春夏装中用西装造型、毡帽、

紧身衬衫、喇叭裤塑造了西部牛仔的服装形象;Marc Jacobs 20xx年的民族风格以部落感的饰品和非洲风情的裹裙为蓝本;CHANEL在20xx年以层叠的吉普赛长裙搭配吉他,带来一幅都市游牧族的经典造型。东方设如:VIVIENNE TAM在她的20xx春夏时装系列中加入了云纹、梅花及牡丹图案,辅助于刺绣,钉珠的表现工艺,与现代廓型相结合展示出中国风。 而在中国,传统中国的文化元素却成为了本土服装设计师手中的天使与魔鬼――一方面,设计师在运用民族文化概念时力图标新立异,却概叹总落后于西方设计界的精巧创意;另一方面,为无法将浩瀚的本民族文化与时装完美结合而纠结。于是,很多设计师在民族服饰文化的运用方面迷失了。民族服饰文化的运用发展从艺术的发展史可以看到任何主流艺术或文化的发展都曾受到民族传统艺术的影响和滋养。传统文化艺术能够流传至今,也证实了它具有永恒的生命力,坚持现代设计的民族性很大程度上要求对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学习与借鉴。尊重传统,发扬传统,从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中去吸取精华丰富素养,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每一个中国设计者的必修课。 在民族风格溶入现代设计方面,日本取得了很大成功,日本的设计起步阶段也是西方化盛行,但最终还是回到了传统,创造了极具民族文化风格又是现代设计观念的艺术设计成为了民族特色与现代时尚观念相结合的优秀典范,使日本的艺术设计颇具世界影响力,在日本设计中,传统文化元素的应用是其最重要特征之一。日本设计师的作品具有非常

浅析中国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的特点

浅析中国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的特点 浅析中国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的特点 摘要:中国属于多民族国家,而我国少数民族服饰文化让我们更加了解服装的内涵和人们平时穿着服装的美学效果,让大家对服装有进一步的认识和欣赏。本文主要从民族特色文化的角度来分析了民族服饰文化的一般特点。 关键词:民族服饰 我国少数民族种类繁多,分布广阔,且广大少数民族地区长期以来交通不便,互相交流困难,因而民族服饰多姿多彩,服饰文化内容丰富,有取之不尽的服饰资源。服饰是民族的第二皮肤。它能够引起世界各地服装界、美术界、民族学界人们的探索与思考。 一、中国少数民族服饰显示出北南方的差异性: 根据中国的地形分为南北两地,我们就根据这个线索来分南北的了解一下我们的民族服饰文化的特点。 居住在南方的少数民族。多从事农耕,由于气候炎热,服装款式风格多为衣裙式或衣裤式.式样繁多,各不相同。有的民族分布较广,如彝族,分布在四川凉山、云南宁蒗峨山、江城、巍山、路南。居住在不同地区的彝族,服饰也不同。80年代末,云南。东方彩霞” 服饰艺术团成立时.在收集彝族服饰中据统计有400多种不同的款式。分布在西双版纳的潦族只穿小上衣和筒裙,但是在其他地区,如瓤平、元江地区,却有花腰傣、汉傣、水傣、傣卡、傣雅、傣仲等不同支系的傣族之分。其服饰也不相同。 在这些风格不同的服饰中长款比人高.如藏袍短款则只有 l5—20厘米如峙尼族的 叶车人支系所穿的短裤凉山彝族的男装其裤脚宽的达170厘米.窄的只有30厘米。 北方气候寒冷,风雪交加,森林草原丰厚,居住在这一地域的少数民族,多靠狩猎、畜牧业、渔业为生,其服饰多有防寒保暖及适应马上生活的功能,款式多为袍式.通常以“宽袍大袖,厚实庄重”概

2017高考作文素材:从“古诗词热”看文化自信与文化传承

2017高考作文素材:从“古诗词热”看文化自信与文化传承 题: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从“古诗词热”看文化自信与文化传承 不是歌手选秀,也不是明星综艺,2017年春节到元宵节,以古诗词为主题的电视节目《中国诗词大会》“意外”走红,人们的朋友圈被诗词曲赋刷屏,无数男女老少被诗词达人们圈粉。 古诗词热,仿佛一股清泉,浸润我们共同的文化基因;仿佛一面镜子,折射我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旺盛需求;仿佛一声号角,召唤我们更好地传承经典、筑牢文化自信。 诗意在流淌: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满屏竞传飞花令,一众争说武亦姝。”伴随精彩的表现,一位位诗词达人进入大众视野,一个个与古诗词结缘的故事令人动容,更让我们看到了传承数千年文化的力量。 41岁的白茹云是河北邢台市南和县农民。她的抄写本上,密密麻麻誊写着2000多首古诗词。一些硬纸板和老日志本的正面、反面都留下她对古诗词如饥似渴的印记…… 2月7日,白茹云在家中展示多年来抄写的诗词。 白茹云在抗癌路上与诗歌结缘。在石家庄住院期间,她买了一本诗词鉴赏,最初是用来打发时间,后来她从中“品尝到了人生的喜怒哀乐”。 字里行间,她寻找人生的感悟。白居易《放言》中的“松树

千年终是朽,槿花一日自为荣”,是她面对生活的最好写照。 白茹云也学着写诗填词。“纵使前方晴日少,任风雨,路迢迢”,最能体现她学习古诗词的心境。“‘竹杖芒鞋轻胜马’,虽然路途遥远,但我会坚持。” 如果说古诗词助添了白茹云克服困难的勇气,那么在武亦姝身上,兴趣让她自如穿越应试的夹缝。 “我们不会强迫学生背多少古诗词,古诗词学习也远不止一个‘背’字,武亦姝的积累来自兴趣和坚持。”武亦姝的语文老师王希明对新华社记者说。 “‘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古人说没什么好送的,就送你一整个春天吧,这多美啊。”上海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王周生说,武亦姝的这种感悟,打动了多少观众的心! 诗词大会上发挥出色的姜闻页和侯尤雯,分别来自上海中学和上海文来中学。她们也像武亦姝那样,在古诗词的海洋里流连忘返。姜闻页10岁时身高1米4,而她阅读过的书籍摞起来相当于她身高的两倍。侯尤雯除阅读外,还在学校里参加古诗文学习社团、辩论社。 “我平时不让孩子多看电视。但是,这个寒假,我和孩子一期不落看完了《中国诗词大会》,还把去年的第一季找出来回看。很少有电视节目能够让大人和孩子有高度共鸣,但是这档节目做到了。”上海市民徐明说,“女儿告诉我,她感到诗意在流淌,有一种‘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意境。

中国少数民族的服饰文化与地理环境

中国少数民族的服饰文化与地理环境 服饰是人类在生存和发展过程中的创造物,由于它所具有的明显的使用价值和独特的审美功用,使它成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结晶,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重要参照物。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服饰是各少数民族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中,基于对不同生产、生活方式的理解与适应,以及在对精神世界(真、善、美)的追求中逐步形成的。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服饰具有浓郁的地域特征、各异的文化心理品格、独特的审美情趣和迷人的宗教神话色彩,而且由于各少数民族在新中国成立时,尚处于不同的社会历史形态和相对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和半自然经济形态,因此其服饰的历时性和丰富性更为世界其他国家所罕见。为了让这一极其宝贵的文化财富在文化人类学和服饰心理社会学意义上为更多的人所认识,本文力图以辩证唯物主义,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的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原则为指导,剖析解读我国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的丰富内涵。目的在于推进对中国少数民族服饰文化全方位、深层次的研究,从而为中国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的弘扬与发展尽一点自己的力量。 一、少数民族服饰与地理环境 文化形态是人类适应地理环境的结果。服饰作为文化形态的外在表现形式,其最基本的功能是实用。无论是在物质生活资料极为匮乏的古代,还是在物质财富日益丰富的现代,都概莫能外。每个民族出于自己所处的地域空间、气候条件、水文状况等地理环境不同,对服饰实用功能的选择和要求自然也就不同。因此,地理环境不仅决定着服饰的实用性,而且还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个民族服饰特点的形成与发展。当然,地理环境对服饰实用性的决定作用会因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高低而有所不同。生产力水平越低,地理环境对服饰实用性的作用就会越大,反之就会被逐渐弱化。 首先,不同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为不同的服饰类型的最初形成奠定了客观的物质基础。这一过程主要是通过不同地理环境内的经济文化类型来发生作用的。所谓经济文化类型是指居住在相似的生态环境下,并操持相同生活方式的各民族在历史上形成的具有共同经济和文化类型的综合体。属于鱼猎采集经济文化类型的鄂温克、鄂伦春和赫哲族,主要生活在人烟稀少、气候寒冷的大小兴安岭以及黑龙江、松花江、嫩江流域的茫茫林海和沿江两岸。解放前还保留着一定程度的原始公社制残余,过着具有浓厚原始色彩的捕鱼、狩猎、采集生活。鱼兽等动物的肉和皮毛是他们衣食的主要物质来源。他们的服饰多以野生的鱼皮和狍、鹿、犴等兽皮为原材料,经过简单的熟制,加工成保暖性强、防水隔潮 的以袍式为主的服装、鞋、靴、帽及手套等。这类服装颜色多为本色,式样比较单调,其实用价值大大高于审美价值。 属于草原畜牧经济文化类型的蒙古、藏、哈萨克、裕固、柯尔克孜、达斡尔等民族,主要分布在内蒙古高原、准噶尔盆地和青藏高原一带。他们均以畜牧为生计,因此食肉、喝奶、穿皮毛制品便构成了他们鲜明的生活、文化特征。与渔

传统文化的自信与传承

传统文化的自信与传承 2013年07月18日09:25 来源:人民论坛(总第407期) 把软实力理解为综合国力凝聚认同效能的表征,并严肃探讨其与无产阶级的文化领导权的关系,将有助于我们更理直气壮地坚持自己的主义与价值,而把软实力提升同构筑中国人的精神家园,探寻人自身价值的回归与升华相结合,无疑也是中国由自信、自立、自强到踏上为世界大同做出更大贡献之路的起始性工程。 软实力内涵的复杂性及其理论范式的时代特征 软实力是美国在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和国际形势下,为了输出自己的价值观而提出和使用的一个概念。它的目的首先在于要将以美国为代表的现代西方意识形态以及支撑这种观念的特定 时代的文化价值范式向全球输出。而在这种观念的背后,则是主宰近代西方国家间政治行为和构成近代国际关系和世界体系的 基本原则,以实力的角逐、竞争和博弈为基本内容、以压倒对方为根本目的的特定内涵和思维范式。因此,有必要对软实力这个概念内涵的复杂性及其理论范式的时代特征进行一番全面、客观的考察。 众所周知,软实力是以硬实力为参照系提出的概念,而催生这个概念产生的直接动因则在于弥补传统国力评价体系的缺陷,以论证西方世界在硬实力优势相对下降的现实挑战面前,仍然具有某种“根本的优越性”。作为特定价值理念的集合性概念,软

实力显然是无法同政治和意识形态互相绝缘的,但其又表现为一种主要依靠文化载体输出的相对“温和”、“委婉”的影响力、吸引力特征,这就促使其使用者有意回避了那种具有显而易见的政治意图的、过于直截了当的诉求表达,转而形成一种文化影响力“润物细无声”的“自然”政治效应,而这无形中就拓展了软实力理论的适用空间,使得它在某种程度上成为文化比较研究的新平台和领域。 同样,软实力概念原本关注的是国家间力量对比的影响因素,在进入政治文化比较的语境中,软实力不可避免地与特定政治制度、价值体系以及文化类型凝聚共识的效能感形成了一种新的逻辑关系。目前国内理论界普遍认为在中国的现实语境下讨论软实力问题,就不能不兼顾对外影响力与对内凝聚力的因素,换言之,软实力也理应被视为整个共同体合法性和文化整合能力的集中体现,而不再局限于其原有的西方中心主义的色彩。又如,人们很少将软实力作为一个纯粹属于现代的、并且是带来零和博弈结果的概念加以使用,相反,考察软实力消长的时间上限往往被追溯至前现代社会,而由其引发的对不同文化、文明异同的比较分析,也可能无意中孕育出某些接近正和博弈的逻辑,从而使得我们今天有可能、也有必要从软实力提升的视角切入当代中国文化繁荣与发展的时代课题。 中国软实力的根基、现状和提升前景

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

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

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魂,一个民族的根本。文化是人类从起源发展过程中所创造出独有的,宝贵的,物质与非物质的无价结晶。它是区别于人类与其他动物的有力证据。 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民族文化之间又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在不断发展中把那些劣质的文化淘汰掉,留下那些优良的并可以让人继承的传统传至今天(但也有很多好的部分流失掉了)。 我国是一个多名族的多文化的团结大国。因此我国有着丰富的文化背景和文化内容,在这些文化里有着对研究我国各个民族历史的发展情况有着不可标定的价值。对此我们每一个子民都有义务对我国遗留下来的,特有的文化进行保护和传接,发展,创造,使之不断发展壮大。 一个民族的文化内容包括它的礼仪艺术,语言文字,手工艺术,服装文化艺术,道德宗旨以及宗教信仰等等。 我国各个省内都有一种或几种少数民族。其中少数民族较集中的地区是我国的西南地区,如贵州,云南,四川等地区。曾经还有特别的贵州专属少数民族文化的探索频道————多彩贵州,发现贵州。在这个节目中集中主要以黔东南地区苗侗民间族文化为主(如苗族服饰,侗族大歌,独具风格的建筑物以及他们的一些传统节日活动)。 就此我们来谈谈如何对贵州黔东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民间文化的进行传承。首先我们先来了解黔东南地区民族情况。 黔东南苗侗族自治州是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自治州,其中居住着侗族,苗族,汉族,黎族,仡佬族,瑶族等33个民族,该地区的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州人口总数的%,拥有全国1/3的苗族和一半的侗族人口。各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发展生活中,形成了风格各异,类型多样的丰富的民族文化,风俗习惯,节日,服饰,村舍建筑。黔东南苗侗族自治州是贵州原生态民族文化资源最为丰富,保存最为完好的地区。以侗族大歌,琵琶歌,苗族古歌,飞歌,反排木鼓舞,锦鸡舞,芦笙舞为代表的民族歌舞,以苗族吊脚楼,侗族鼓楼,风雨桥为代表

朝鲜族民族服饰的传承

朝鲜族民族服饰的传承 朝鲜族大部分是在清末时期从朝鲜半岛迁入东北地区而形成的少数民族,目前多居住在东北三省及内蒙古的部分地区,因此其民族 服饰与朝鲜半岛的文化有着深厚的渊源。朝鲜族的民族服饰建立在 特有的民族历史和文化背景上,与民族性情与审美情趣是分不开的,其服饰具有优雅、飘逸、素净的特点。朝鲜族喜爱暖炕生活,因而 朝鲜族传统服饰款式宽松。简洁而不紧身,并予以穿着威严和优美 的形象。 女装是短上衣和宽长的裙子,宽松简洁的款式及流动的线条突显出柔软之美,增添了女性的韵昧和魅力。上衣无纽扣,用布带打结,长裙则从上到下渐渐扩散,看起来十分优雅,符合朝鲜族女性的审 美心理,充分反应了她们柔善、温和的美德。除此之外,女性佩戴 的发簪等饰物以及扇子上的缨子也非常赏心悦目。 男子的传统服饰一般包括短上衣。外加坎肩,以及裤腿宽大的裤子。外出时,多穿以布带打结的长袍。短上衣是斜襟,宽袖,无纽扣,前襟两侧各钉有一飘带,穿衣时系结在右襟上方。短上衣外面 要套上其它颜色的带纽扣的坎肩。裤子则特别宽松,裤长腰宽,其 裤裆、裤腿肥大,这种设计便于在火炕上盘腿而坐,随便轻松。 儿童多穿七彩上衣,是用七色绸缎做的上衣,色彩斑斓,如彩虹般十分漂亮。意在让儿童幸福美丽。 朝鲜族在迁入到中国的初期,主要居住在偏僻的山村,服饰采用的主要布料是麻布或土布,质地粗糙。随着纺织工业的发展,如今 多选用绸缎等衣料,颜色也更加绚丽多彩。 在特殊的日子,如结婚、花甲、周岁等重要仪式中,朝鲜族的男女老少都要穿上传统的服装,色彩鲜艳的服饰给节日带来了喜庆的 气氛。而且在春节等重要节日里进行祭祀和拜年仪式时也都要穿上 传统服装。以表示庄重和敬意。

第十二讲中国服饰文化

第十二讲中国服饰文化(1学时) 一、中国服饰发展简史 远古时代:被发文身 《礼记·王制》:“东方曰夷,被发文身;南方曰蛮, 雕题交趾;西方曰戎,被发毛衣;北方曰狄,衣羽毛,穴居。” 周朝:已经形成了完整的冠服制度――冠冕堂皇、紫绶金章 《礼记·冠仪》:“冠而后服备,服备而容体正,颜色齐,辞令顺。” 《礼记·列传》:“怀黄金之印,结紫绶于腰。” 汉代:紫袍玉带、羽扇纶巾。 黄袍加身: 五行:木、火、土、金、水 五方:东、南、中、西、北 五色:青、赤、黄、白、黑 黄色代表五行中构成万物之源的土,五方之中的中,也就天经地义代表了华夏的正色。从唐朝开始“黄袍加身”就意味着登上了龙位,一直延续到清朝灭亡,黄袍始终是皇权的象征。 衣冠禽兽: 我国唐朝的袍服多以暗花为主,到了武则天当朝的“周”时,又有了一种“绣袍”。所谓的“绣袍”就是在各种不同职别的官服上绣以不同的纹样,文官绣禽,武官绣兽。 清朝时最为明显,尤以清朝官场的官服“补子”为最。“补子”是清朝官服前后胸所绣的方形动物织样,使人一望而知其品级。 “衣冠禽兽”的成语源出于此,指的是官服上所绣的禽或兽,以区分文、武之意,只是到了后来被用来形容某种行为的败坏,而成了贬义词。 西装革履: 民国以来,由于接受西方思想、西方文化的日益增多,人们的观念也日趋与世界融合。西方的服饰也随之被国人接受,开始是中西交杂,随着工业化程度的提高,简洁、随意的西装逐步取代了原有的长袍马褂。 服饰的起源: 远古时期,人类生活在深山密林中,人们自然也就利用一些能够随手得到的东西来护身御寒,比如树叶、茅草以及狩猎得来的兽皮,穿着方式是最简单的披挂。 人类最早的护体材料是自然物。 之后人类发明了骨针、骨锥等工具,开始了对兽皮的初步缝制,从而使披挂物能够逐渐适合身体的形状。 但是,兽皮来源很有限,而一般的树皮、树叶性脆易烂,所以韧性纤维的就开始被利用,这就扩大了人类服饰材料的来源。

中国民族服饰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中国民族服饰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小组成员:于茜秦嘉唯赵雅婷斳晓兰李小琳薛鉴萌卢鹏飞 指导老师李小霞 服饰一直以来都是人类必不可少的日用品,纵观人类发展史,原始社会时期,原始人类用树叶,动物的皮毛遮蔽身体,保暖防守之用,在此时期,已为以后的服装发展奠定了基础,封建社会时期,人类用麻,线纺织出了布料衣物,而现在,随 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服气发展为一个繁荣时期,任 何区域或民族文化的形成与发展,都同本地区的地理环境紧 密相连。所谓地理环境是指社会所处的自然条件的总和,包 括气候、地形、河流、海洋、土壤、动植物的分布情况 器等,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基 础。民族文化与地理环境有着深远的关 系,各地自然条件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生产特点和生活习惯、 生产、生活方式,孕育了各具特色,就地取材,有其独特文化历 史渊源,因地制宜的服饰。 实用是服饰最基本的功能。无论是物质生活资料极为匾乏的古代,还是物质财富较为丰富的现代,概莫能外。每个民族由于自己所处的地域、气候、河流等地理环境的不同,因此对服饰实用功能的选择和要求也就不同。也就是说,地理环境不仅决定着服饰的实用性,而且还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个民族服饰特点的形成与发展。地理环境多种多样,民族历史就有着差异,民族服饰自然也是五彩缤纷.而在中国,更可见其辉煌。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分布不均,形成了全国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而我国民族服饰也如同花海中的花朵,各有风姿,各有千秋,各自闪烁着光彩,散发着其独特的民族气息,民族服饰,

推荐活动: xx 民族服饰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研究活动 通过对某一民族服饰与地理环境的研究,知道少数民族的文化传统的来源,使我们更加尊重各民族。 1根据研究对象分成若干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活动. 2查找文字、图片资料,学习有关民族服饰风格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的知识,设计研究表,制定研究计划。 3按研究计划实施调查与研究 4研究之后,总结小组的研究结果并与其他小组进行交流 5完成活动报告 我所在的小组选择____________民族作为研究对象 为了获得民族服饰风格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的知识,我们查阅了以下资料: 经过研究,我们对该民族的服饰风格与地理环境状况有了大致的了解。 民族服饰的材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民族服饰的风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地理环境的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民族服饰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与其它小组交流,总结一下地理环境对民族服饰影响的共同点 ______________

谈文化自信的高中议论文素材及例子

谈文化自信的高中议论文素材及例子 素材:从“古诗词热”看文化自信与文化传承 题: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从“古诗词热”看文化自信与文化传承 不是歌手选秀,也不是明星综艺,春节到元宵节,以古诗词为主题的电视节目《中国诗词大会》“意外”走红,人们的朋友圈被诗词曲赋刷屏,无数男女老少被诗词达人们圈粉。 古诗词热,仿佛一股清泉,浸润我们共同的文化基因;仿佛一面镜子,折射我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旺盛需求;仿佛一声号角,召唤我们更好地传承经典、筑牢文化自信。 诗意在流淌: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满屏竞传飞花令,一众争说武亦姝。”伴随精彩的表现,一位位诗词达人进入大众视野,一个个与古诗词结缘的故事令人动容,更让我们看到了传承数千年文化的力量。 41岁的白茹云是河北邢台市南和县农民。她的抄写本上,密密麻麻誊写着2000多首古诗词。一些硬纸板和老日志本的正面、反面都留下她对古诗词如饥似渴的印记…… 2月7日,白茹云在家中展示多年来抄写的诗词。 白茹云在抗癌路上与诗歌结缘。在石家庄住院期间,她买了一本诗词鉴赏,最初是用来打发时间,后来她从中“品尝到了人生的喜怒哀乐”。 字里行间,她寻找人生的感悟。白居易《放言》中的“松树千年终是朽,槿花一日自为荣”,是她面对生活的最好写照。 白茹云也学着写诗填词。“纵使前方晴日少,任风雨,路迢迢”,最能体现她学习古诗词的心境。“竹杖芒鞋轻胜马,虽然路途遥远,但我会坚持。” 如果说古诗词助添了白茹云克服困难的勇气,那么在武亦姝身上,兴趣让她自如穿越应试的夹缝。 “我们不会强迫学生背多少古诗词,古诗词学习也远不止一个背字,武亦姝的积累来自兴趣和坚持。”武亦姝的语文老师王希明对新华社记者说。 “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古人说没什么好送的,就送你一整个春天吧,这多美啊。”上海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王周生说,武亦姝的这种感悟,打动了多少观众的心!

中国物质文化之服饰文化分析总结

文化概念 文化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给它下一个严格和精确的定义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不少哲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历史学家和语言学家一直努力,试图从各自学科的角度来界定文化的概念。然而,迄今为止仍没有获得一个公认的、令人满意的定义。据统计,有关“文化”的各种不同的定义至少有二百多种。笼统地说,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关于文化的分类H. H. Stern(1992:208)根据文化的结构和范畴把文化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广义的文化即大写的文化(Culture with a big C),狭义的文化即小写的文化(culture with a small c)。广义地说,文化指的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三个方面。物质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种种物质文明,包括交通工具、服饰、日常用品等,是一种可见的显性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分别指生活制度、家庭制度、社会制度以及思维方式、宗教信仰、审美情趣,它们属于不可见的隐性文化。包括文学、哲学、政治等方面内容。狭义的文化是指人们普遍的社会习惯,如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生活方式、行为规范等。 Hammerly人类社会学家(1982)把文化分为信息文化、行为文化和成就文化。信息文化指一般受教育本族语者所掌握的关于社会、地理、历史、等知识;行为文化指人的生活方式、实际行为、态度、价值等,它是成功交际最重要的因素;成就文化是指艺术和文学成就,它是传统的文化概念。 物质文化 物质文化,是指为了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需要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及其所表现的文化,包括饮食、服饰、建筑、交通、生产工具以及乡村、城市等,是文化要素或者文化景观的物质表现方面。 一般特征 ①文化是由人类进化过程中衍生出来或创造出来的。自然存在物不是文化,只有经过人类有意无意加工制作出来的东西才是文化。 ②文化是后天习得的。文化不是先天的遗传本能,而是后天习得的经验和知识。 ③文化是共有的。文化是人类共同创造的社会性产物,它必须为一个社会或群体的全体成员共同接受和遵循,才能成为文化。 ④文化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动态过程。文化既是一定社会、一定时代的产物,是一份社会遗产,又是一个连续不断的积累过程。每一代人都出生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之中,并且自然地从上一代人那里继承了传统文化。同时,每一代人都根据自己的经验和需要对传统文化加以改造,在传统文化中注入新的内容,抛弃那些过时的不合需要的部分。 ⑤文化具有民族性和特定的阶级性。一般文化是从抽象意义上讲的.现实社会只有具体的文化,如古希腊文化、罗马文化、中国古代文化、中国现代文化等。具体文化受到诸多条件的制约,其中最主要的是受自然环境和人们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制约。 中国服饰文化 中国服饰如同中国文化,是各民族互相渗透及影响而生成的。汉唐以来,尤其是近代以后,大量吸纳与融化了世界各民族外来文化的优秀结晶,才得以演化成整体的所谓中国以汉族为主体的服饰文化。 中国服饰文化简史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