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土族服饰的特点

土族服饰的特点

土族服饰的特点

土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他们生活在青海、甘肃、宁夏等地区。土族服饰是土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土族服饰的颜色比较鲜艳,主要以红、黄、绿、蓝等明亮的颜色为主,这与土族人民性格开朗、热情大方的特点相符合。

其次,土族服饰的样式比较独特,以红色为主色调的服饰最为常见,女性服饰多采用长袍、长裙,男性则多为短袍、短褂、马褂等。同时,土族服饰还有很多细节上的装饰,如手工绣花、珠片、银质饰品等,这些装饰都体现了土族人民的精湛手工艺技能。

再次,土族服饰的面料多为天然材料,如麻、棉、毛等,这些材料对于适应土族人民居住环境的气候和生活方式具有很好的适应性。

最后,土族服饰的风格比较朴实、自然,反映了土族人民的朴素、淳朴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同时,土族服饰也具有一定的装饰性和艺术性,反映了土族文化的丰富多彩和独特魅力。

总之,土族服饰不仅仅是一种传统的装束,更是土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反映了土族人民的生活习惯和文化传统,又具有一定的装饰性和艺术性。

民族服饰

国内少数民族服饰知识 (1)黎族服饰——“被列为朝廷贡品” 黎族家庭手工纺织技术历史悠久,唐宋时代其棉纺织就领先于中原。黎族的纺织技术高超,姑娘们用并不复杂的纺织工具,亲手织出最精美的服饰。显示他们的聪明智慧和勤劳本质,寄托她们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由于质地细腻,色泽艳丽,被列为朝廷贡品。 (2)别有韵味的黑衣壮服饰 黑衣壮服饰至今仍然保留着最为传统、最具有民族特点的内涵的壮族服饰。黑衣壮穿戴上讲究实用,款式大方,朴素美观,别有韵味。黑衣壮以崇尚黑色与其历史文化有关。古时候,黑衣壮就规定族认一律穿蓝靛染制的黑色服装,作为族群标记,沿袭至今。“黑衣壮”也因此而得名。 (3)纳西族服饰——“披星戴月” 纳西族的服饰古雅纯朴,是纳西族传统文化的一朵奇葩。在其服饰中,最具特色之处就是纳西族妇女的羊皮背饰,一般用羊皮制成,披于背部,故俗称为“羊皮披肩”,它还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并且象征纳西族人民勤劳勇敢,以辛勤的劳动换取甜蜜生活的炽热感情。 (4)以黑为质,以红为饰的佤族服饰 佤族,源于我国古代的“百濮”族群,分布在云南西南部怒山山脉南段,萨尔温江和澜沧江之间的广大山区。沧源佤族自治县和西盟佤族自治县是佤族的主要聚居地。历史上称这一片山区为“阿佤山”。佤族崇拜红色和黑色,服饰多数以黑为质,以红为饰,基本保留着古老的山地民族的特色。 (5)素雅、轻盈,自成一格的朝鲜族服饰 朝鲜族长期生活在风光秀丽、气候宜人、物产丰富的我国东北地区。中国的朝鲜族是部分人从明末清初陆续从朝鲜半岛移居东北逐渐形成的一个少数民族,其文化与朝鲜半岛的文化有着深厚的渊源。在我国少数民族中,朝鲜族服装比较独特,呈出现素净、淡雅、轻盈的特点。 (6)庄重大方、新颖别致的布依族服饰 布依族是我国古越人的后裔,自古以来就居住在我国气候温和、山川秀丽的南北盘江、红水河流域。早在新石器时代,布依族就进入了农耕社会,至今仍从事农业,其服饰鲜明地反映了温带气候和农耕经济文化特色。布依族服饰庄重大方,又新颖别致。反映了他们纯朴善良、温和热情的性格。 (7)端庄得体,朴素大方的壮族服饰 壮族人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南宁、河池、百色、柳州四个地区和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壮族的服饰端庄得体,朴素大方。壮族的男女皆穿黎桶,服装款式以蓝黑色衣裙、衣裤式短装为主。《天下郡国利病书》载:“壮人花衣短裙,男子着短衫,名曰黎桶,腰前后两幅掩不及膝,妇女也着黎桶,下围花幔。” (8)绚丽多姿、色彩鲜明的维吾尔族服饰 维吾尔族是我国古老的、历史悠久的民族之一。维吾尔人民勤劳勇敢,热情奔放,性格豪迈,并且能歌善舞,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还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绚丽多姿的服饰便是维吾尔服饰文化的组成部分。维吾尔服饰形式清晰、纹路多样、色彩鲜明。 (9)“俗尚检朴”的土家服饰 世居于湘鄂川黔边沿地区的土家族,是一个精于纺织刺绣的民族。早在秦汉时代,土家族的先民就已能用大麻织成一种精细的"布"。土家族的服饰,平时简洁朴素,便于生产劳动。

中华56个服饰特色

中华56个服饰特色 中国是一个拥有丰富文化景观和独特民族特色的国家,其中服饰文化也是其独有的魅力所在。下面介绍了中国56个民族的服饰特色: 1. 汉族:汉族服饰以汉服为代表,注重华丽和庄重的特点。 2. 壮族:壮族服饰以色彩斑斓和纹饰繁复为特点。 3. 满族:满族服饰注重金丝刺绣和辽国风格。 4. 回族:回族服饰以蓝、白、黑三色为主,设计简约而得体。 5. 苗族:苗族服饰以手工绣花为特色,色彩艳丽。 6. 维吾尔族:维吾尔族服饰以线为主要材料,细致而精美。 7. 彝族:彝族服饰以色彩缤纷和银饰为特点。 8. 土家族:土家族服饰注重色彩明亮和纹饰繁复。 9. 蒙古族:蒙古族服饰多以骑马服为主,展现了草原民族的英勇和豪迈。 10. 藏族:藏族服饰注重藏袍和挂带的细致刺绣。 11. 布依族:布依族服饰以黛色为主,设计简洁而大方。 12. 朝鲜族:朝鲜族服饰以白色和色彩鲜艳的刺绣为特色。 13. 侗族:侗族服饰注重色彩纯正和刺绣精美。

14. 瑶族:瑶族服饰以银饰和纱质为主要元素。 15. 白族:白族服饰以白色为基调,注重刺绣和花边的装饰。 16. 土族:土族服饰以色彩艳丽的刺绣和羊毛为特点。 17. 哈尼族:哈尼族服饰以鲜艳的色彩和手工编织的腰带为特色。 18. 哈萨克族:哈萨克族服饰以皮草和装饰丰富为特点。 19. 傣族:傣族服饰以饰有银饰和纽扣的鲜艳服装为主。 20. 黎族:黎族服饰以色彩鲜艳和手工织物为特色。 21. 僳僳族:僳僳族服饰以横斜纹织物为主,注重色彩对比。 22. 佤族:佤族服饰注重绣花和插珠的装饰。 23. 畲族:畲族服饰以黑色为主要色调,注重刺绣和编织。 24. 高山族:高山族服饰以羊毛为主要材料,注重保暖和舒适。 25. 拉祜族:拉祜族服饰以麻质为主要材料,注重简约而实用。 26. 水族:水族服饰以蓝色和白色为主,注重印染和刺绣。 27. 东乡族:东乡族服饰以十字绣和镂空刺绣为特色。 28. 纳西族:纳西族服饰以黑色和红色为主,注重织物和刺绣。 29. 景颇族:景颇族服饰以色彩鲜艳和金饰为特点。 30. 柯尔克孜族:柯尔克孜族服饰以皮革和金属装饰为特色。 31. 土族:土族服饰以色彩明亮和图案变化丰富为特点。 32. 达斡尔族:达斡尔族服饰注重刺绣和流苏装饰。

中国56个民族服饰图片及介绍

中国56个民族服饰及简介大全 某著名电影中有这样一句台词:服装就像是一个大舞台,人生的五光十色仅可以在上面精彩上演。更何况是我们56个民族,经过历史文化的沉淀, 每个民族都各有特色, 民族服饰更成为它们最大的魅力所在。 1、汉族 汉族有自己悠久华美的服饰,即汉服。各个朝代,对服饰的颜色,各有崇尚,到了明代,取法周、汉、唐、宋,定为赤色为宜。民国妇女后上穿“斧口衫”,有对襟、大襟、琵琶襟之别,下着裙子,有凤尾裙、百褶裙等。 2、壮族

壮族妇女穿藏青色或深蓝色矮领、右衽上衣,衣领、袖口、襟边都绣有彩色的花边,下着黑色宽肥的裤子。扎布贴、刺绣的围腰,戴绣有花纹图案的黑色头巾。壮族服饰一般都用自织的土布制成。 3、满族 满族妇女一年四季都穿袍服,其中最具特色的旗袍。领、襟、袖的边缘镶上宽边作为装饰。满族把深绛色看作福色,还崇尚白色。早期的面料大多都是用烙铁烫绘的方式绘制在兽皮和毛毡面料上。 4、回族

回族妇女习惯戴披肩盖头,只把脸露在外面,根据年龄的不同,选用的颜色有所不同,姑娘用绿色的,中年用青色的,老年用白色的。 5、苗族 苗族分布较广,支系众多,服饰有明显的地域差异。妇女较典型的装束是短上衣、百褶裙。苗族衣料以麻织土布为主,普遍使用独具特色的蜡染、刺绣工艺。头、颈、胸及手等部位配有银饰,苗族的银饰在各民族首饰中首屈一指。 6、维吾尔族

维吾尔族女子普遍穿连衣裙,外罩坎肩或上衣。妇女和姑娘都喜欢用天然的乌斯蔓草汁画眉,染指甲,戴耳环、手镯、戒指、项链等。妇女外出时,要带头巾或蒙面纱。衣料一般选用著名的“艾得里斯绸”。 7、土家族 土家族女装上衣矮领右衽,领上镶嵌三条花边(俗称“三股筋”),襟边及袖口贴三条小花边栏杆;下穿“八幅罗裙”,裙褶多而直。传统衣料多为自织自纺的青蓝色土布或麻布,史书上称为“溪布”、“峒布”。 8、彝族

五十六个民族服饰的特点

五十六个民族服饰的特点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拥有五十六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着独特的服饰文化,体现出各自的特点和风格。下面,我将为大家介绍一下五十六个民族服饰的特点。 1. 汉族服饰:汉族是中国的主要民族,其服饰特点是色彩丰富多样、样式简洁大方。男性常穿长衫和直裤,女性则穿旗袍或汉服。 2. 蒙古族服饰:蒙古族的服饰特点是宽松舒适,适合草原上的生活。男性穿长袍、肚兜,女性则以褂子为主。 3. 回族服饰:回族的服饰特点是朴实大方,以黑色和白色为主。男性常穿白色长袍,女性则穿黑色长褂。 4. 藏族服饰:藏族的服饰多以红色和黑色为主,样式独特。男性常穿长袍和长裤,女性则穿长袍配上大披肩。 5. 维吾尔族服饰:维吾尔族的服饰多以彩色为主,富有民族特色。男性穿长袍和长裤,女性则穿彩色褂子。 6. 壮族服饰:壮族的服饰以青色和黑色为主,多有刺绣和银饰。男性常穿袍子和裤子,女性穿半臂褂子。 7. 布依族服饰:布依族的服饰以红黑为主色调,样式简洁大方。男性穿短衣和短裤,女性则穿百褶裙。

8. 朝鲜族服饰:朝鲜族的服饰以彩色和白色为主,样式独特。男性穿白色长袍和宽松裤子,女性则穿彩色长裙。 9. 满族服饰:满族的服饰多以红色为主,富有浓厚的宫廷特色。男性穿长袍和长裤,女性穿旗袍或长裙。 10. 侗族服饰:侗族的服饰以彩色为主,样式独特。男性常穿 上衣和长裤,女性则穿长裙和披肩。 11. 瑶族服饰:瑶族的服饰以黑色和红色为主,样式别致。男 性穿上衣和长裤,女性穿长褂和长裙。 12. 白族服饰:白族的服饰以白色和蓝色为主,有浓郁的江南 水乡风情。男性穿上衣和裤子,女性穿白色长袍和长裙。 13. 土家族服饰:土家族的服饰以灰黑色为主,样式简单大方。男性穿短袍和裤子,女性也穿短袍和裤子。 14. 哈尼族服饰:哈尼族的服饰多以彩色和白色为主,富有民 族特色。男性穿长衫和长裤,女性穿旗袍和长裙。 15. 傣族服饰:傣族的服饰以红色和白色为主,样式独特。男 性穿上衣和长裤,女性穿长袍和长裙。 16. 黎族服饰:黎族的服饰以黑色和蓝色为主,有浓郁的海洋 风情。男性穿短袍和裤子,女性穿长褂和长裙。 17. 布朗族服饰:布朗族的服饰以彩色和黑色为主,样式别致。

中国少数民族服饰一览

中国少数民族服饰一览 阿昌族 阿昌族聚居于云南。 阿昌族男子穿对襟上衣,黑色长裤, 未婚男子缠白色包头,已婚青壮年 男子缠藏青色包头。 妇女穿窄长袖对襟衫,下着裙。未婚 女子梳辨盘于头顶,已婚妇女束髻, 缠高耸的包头。妇女喜戴各种银饰 白族 白族主要聚居在云南大理,那里苍山洱海风景秀丽,民族文化 较为发达。 白族男女均上着衣、外套领褂,下着裤。服装颜色的搭配简单 鲜明,对比协调。

白族人民崇尚白色。男子的包头、女子的帽箍,男女上衣,甚至裤子都喜用白色或接近白色的浅绿、浅蓝等色。 保安族 保安族居住在甘肃省内大河家地区。 保安族男子,穿白布衫,外套青布坎肩,下穿深色长裤, 头戴白或黑色圆顶帽,在节日里穿长袍。女子穿色彩艳丽 的衣裤,上衣为刚过双膝的有花边的大襟袄,外套坎肩, 戴头盖,也戴礼帽。 保安族的腰刀很有特色,制作精美, 是保安族人人喜爱之物。 布朗族 布朗族分布在云南西部和西南部。

布朗族男子上穿青布圆领长袖对襟或大襟 衣,下着宽脚裤。 妇女上着紧身短衫,下着筒裙,也有着长 裤的。名地妇女均喜欢戴银饰。 布依族 布依族居住在我国西南地区的盘江、红水河流域。 布依族男子常穿短衣长裤,盛装时着长衫, 戴瓜皮帽。

妇女则上着短衣,下着百褶裙或长裤, 戴银饰。 朝鲜族 中国的朝鲜族是明末清初从朝鲜半岛移居东北形成的。其文化 与朝鲜半岛有着深厚的渊源关系。

朝鲜族男子的上衣为斜襟、宽袖,前 襟有飘带,他们还喜欢穿“背褂”(坎肩)和灯笼裤,这种裤子很肥大,便于在炕上盘腿而坐。妇女多穿短衣长裙,上衣与男子相似,只是更加短小。 除日常服装外,还有周岁礼服、 结婚礼服、丧服等各种礼服。 朝鲜族儿童多穿七彩衣,色彩斑斓,好象彩虹在身。 青年男子多戴鸭舌帽,中捞年人则戴毡帽,妇女普遍戴花色头巾。

56民族服饰特点的介绍

56个民族服饰的特点 1、蒙古族(měng gǔzú) 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而又富有传奇色彩的游牧民族。首饰、长袍、腰带和靴子是蒙古族服饰的4个主要部分,妇女头上的装饰多以玛瑙、珍珠、金银制成。 2、回族(huízú) 回族是回民族的简称。回族服饰的主要标志在头部。男子们都喜爱戴白色的圆帽,回族妇女常戴盖头。 3、苗族(miáo zú) 苗族的挑花、刺绣、织锦、蜡染、首饰制作等工艺美术在国际上享有盛名。苗族服饰以夺目的色彩、繁复的银饰品装饰和耐人寻味的文化内涵著称于世。 4、傣族(dǎi zú) 傣族服饰充分体现其地理特点,淡雅美观,既讲究实用,又有很强的装饰意味,女饰追求轻盈、秀丽,服装的色彩极为出色。 5、傈僳族(lìsùzú) 傈僳族定居在滇西怒江地区。傈僳族的服饰很有特点,妇女穿绣花上衣,麻布裙,喜欢戴红白料珠、珊瑚、贝壳等饰物;男子穿短衣,外着麻布大褂,左腰佩刀,右腰挂箭包。 6、藏族(zàng zú) 藏族是中国古老的民族之一,主要聚居在西藏。藏族服饰的最基

本特征是肥腰、长袖、大襟、右衽、长裙、长靴、编发、金银珠玉饰品等。 7、壮族(zhuàng zú) 壮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壮族妇女擅长纺织和刺绣,所织的壮布和壮锦均以图案精美和色彩艳丽著称,风格别致的“蜡染”也为人们所称道。 8、朝鲜族(cháo xiǎn zú) 朝鲜族主要分布在吉林、黑龙江和辽宁省。朝鲜族人比较喜欢素白色服装,以示清洁、干净、朴素、大方,故朝鲜族自古有“白衣民族”之称,自称“白衣同胞”。 9、高山族(gāo shān zú) 台湾高山族传统服饰色彩鲜艳,以红、黄、黑三种颜色为主,其中男子的服装有腰裙、套裙、挑绣羽冠、长袍等,女子有短衣长裙、围裙、膝裤等,除服装外,还有许多饰物,如冠饰、臂饰、脚饰等,以鲜花制成花环,在盛装舞蹈时,直接戴在头上,非常漂亮。 10、纳西族(nàxīzú) “披星戴月”的纳西族妇女以勤劳能干,贤德善良而著称。服饰中最具特点的是身后的七星羊皮披肩,披肩上并排钉着七个直径为二寸左右的绣花圆布圈,每圈中有一对垂穗。 11、布朗族(bùlǎng zú) 布朗族穿着简朴,妇女的服饰与傣族相似,上着紧身无领短衣,下穿红、绿纹或黑色筒裙,头挽发髻并缠大包头。男子穿对襟无领短

土族设计说明

土族设计说明 土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青海、甘肃、宁夏等地。土族设计是土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点。本文将从土族服饰、建筑、工艺品等方面介绍土族设计的特点和意义。 一、土族服饰设计 土族服饰以其独特的样式和精美的工艺而闻名。男性土族服饰主要包括袍、腰带、裤子和帽子等,而女性土族服饰则以长袍和头巾为主。土族服饰注重色彩的搭配和图案的设计,常采用红、黄、蓝、白等鲜艳的颜色,图案多为花鸟、动物和自然景观等元素,寓意着对大自然的崇拜和热爱。 二、土族建筑设计 土族建筑是土族设计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土族建筑多采用土坯、石头和木材等自然材料,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土族房屋常为一层或二层楼房,采用平顶或斜顶结构,外墙以黄土为主,内部装饰则以彩绘、雕刻等手法展现民族文化和传统价值观。 三、土族工艺品设计 土族工艺品是土族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陶瓷、织品、银饰等。土族陶瓷以其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图案而著名,常用来制作酒壶、碗盘等生活用品。土族织品以纺织和绣花技艺为主,色彩鲜艳,图案多为花卉、动物和图腾等,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土族银饰则以

其精致的雕刻和独特的造型而受到广泛喜爱,常用来制作耳环、项链和手镯等饰品。 土族设计的特点在于融合了自然元素和民族文化,注重与大自然的和谐共生。土族人民崇尚自然,崇拜大地,因此土族设计中常出现山水、花鸟和动物等元素,寓意着对自然界的敬畏和赞美。此外,土族设计也强调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通过服饰、建筑和工艺品等形式,将土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展现出来。 土族设计的意义在于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和理解。土族设计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特点,成为了中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做出了贡献。通过对土族设计的研究和推广,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和欣赏土族文化的魅力,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和和谐发展。 土族设计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特点,展现了土族人民对自然界的崇拜和赞美,传承和发扬了土族文化的独特魅力。通过土族服饰、建筑和工艺品等形式,我们能更好地了解和欣赏土族文化,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和和谐发展。土族设计在丰富民族文化、传承民族传统的同时,也为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做出了重要贡献。

非遗传承:土族盘绣,一针两线,上拉下盘,绣出土家母女情

非遗传承:土族盘绣,一针两线,上拉下盘,绣出土家母女情 “一针两线,上拉下盘。”针头线脑在土族阿姑李发秀指尖游弋如鱼,七彩丝线盘绣之处,土乡独有的“富贵不断头”图案鲜艳夺目。 57岁的李发秀出生于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该县地处青藏高原东部,为中国唯一土族自治县,盘绣则是流传在这个人口较少民族中,传承在母女之间的独有绣法。 土族是个能歌善舞、酷爱美的民族。在土族服饰文化中,最引人注目、最美丽的算是土族花袖衫。这是土族女人的传统服饰,土族语称作“秀苏”,是一种用红黄蓝白黑紫绿等七种色料的布或丝绸制作成套袖,缝于长衫上。由于土族女人喜欢穿五颜六色的花袖衫,所以,人们习惯称她们为“穿彩虹衣衫的人”,土族之乡也因此而得名“彩虹之乡”。这些花袖衫是土族刺绣,尤其是盘绣技艺最集中的反映。 “盘绣是土族妇女一生的必修课,是判断心灵手巧的标准,针针都能见功底。”从7岁开始学盘绣,到现在,李发秀的“绣龄”已有五十年之久,“阿妈说姑娘家不会绣会被人看不起,连我自己的嫁衣都是自己绣的。” 按照土族传统,土族女人在出嫁前,首先会在娘家办一个个人绣展,将自己绣制的衣服、佩饰、鞋袜等向娘家人一一展示。然后还要在婆家利用新婚庆典之机,向婆家人、亲戚朋友们展示自己的绣品,并向婆家亲人赠送自己亲手绣制的物件。土族女人有了自己的儿女后,又会花费十几年的时间,手把手将刺绣技艺悉心传授给女儿。

在李发秀看来,盘绣中的“一针两线”代表着母女之间的亲密无间,而“上拉下盘”则寓意无微不至。 盘绣在土族人的生活中处处可见,从头饰、衣领、腰带一直到枕巾、针扎、荷包,最常见的图案有八宝、彩云、太极图、富贵不断头、八瓣莲花等。 具体从什么年代流传下来的此绣法,李发秀们也不知晓,只知道在青海省都兰县发掘出的土族先祖吐谷浑墓葬中就出现过类似盘绣的刺绣品。若据此推算的话,早在公元四世纪左右,盘绣工艺便已经发轫。 盘绣的针法十分独特,操针时同时配两根色彩相同的线,一作盘线,一作缝线。盘绣不用棚架,直接用双手操作,绣者左手拿布料,右手拿针,作盘线的那根线挂在右胸,作缝线的那根线穿在针眼上。上针盘,下针缝,一针二线,虽费工费料,但成品厚实华丽,经久耐用。2006年土族盘绣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2007年,李发秀被中国文化部门确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传承人。 在此之前,李发秀并未觉得自己手中的绣制品有什么稀奇,自从被确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后,李发秀自觉肩上的担子重了一重。“近年来,虽然土族盘绣的花色多了起来,但大多年轻人因为工艺复杂、耗时长已再不愿意学习(这门手艺),况且盘绣也没有机器可以替代。” 李发秀意识到,土族盘绣若想得以传承就必须在保持民族特色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同时还要培养一大批热爱土族盘绣的新人。

土族的风俗习惯

土族的风俗习惯 土族注重礼节,好宾客。凡是前来拜访和登门投止的客人都竭诚招待,十分热情。土族人常说:"客人了,福来了!"以高茶贵饭招待客人,并请客人喝酒,主人先向客人敬酒三杯,叫做"吉祥如意三杯酒"。客人起程时,主人在大门口向客人又敬三杯酒,叫做"上马三杯酒"。不能喝酒的客人,用中指蘸三滴,对空弹三下。土族人民对朋友忠实守信,有尊长敬老的好传统。 土族的服饰 土族的服饰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青壮年男子,戴有绵镶边的毡帽,也有的戴“鹰嘴啄食”的毡帽,身穿小领,斜襟、袖口镶有黑边胸前镶一块四寸方块的彩色图案的长袍,还穿绣花高领的白色短褂,外套黑色或紫红色的坎肩,腰系绣花长带,穿大裆裤,系两头绣花的长裤带和花围肚,小腿扎"黑虎下山"(上黑下白)的绑腿带,穿花云子鞋。老年人一般头戴黑色的卷边毡帽,穿小领,斜襟长袍,外套黑色坎肩,系黑色腰带,脚穿白袜黑鞋。据《大通县志》载:"妇女戴帽,辫发用红棉绳贯青铜钱,垂于脑后,耳缀大环银铜不一,足穿腰袜,衣服不论绸布杂以五彩,束之大带。"穿小领斜长袍、两袖由红、黄、蓝、紫、黑五色彩布圈做成,鲜艳夺目。美观大方,富有民族特色。长袍上面套有黑色、紫红色或镶边的蓝色坎肩,腰系彩带;彩带两头有花、鸟、蜂、蝶、彩云刺绣或盘线的花纹图案。穿镶有边的绯红百褶裙,裤子膝下部分套着一节裤筒,土语叫"帖弯",足穿绣花鞋。老年妇女不穿五彩花袖衫,不系绣花彩带。未婚姑娘两鬃梳小辫子,中间梳一条大辫子,三条辫子合辫在后面,用绯红头绳扎紧,系一海螺圆椭,裤子膝下部分套红色的"帖弯"。发式和"帖弯"颜色的不同,是区别已婚妇女和姑娘的标志。民和二川地区土族妇女,头戴缀以珠翠的凤冠,身穿绿色夹袄,腰系红色褶裙,花围肚,脚穿翅尖绣芹鞋。土族妇女称头饰为"扭达"。过去土族有"吐浑扭达"(也叫伴伴切扭达,形似圆饼),"捺仁扭达"(也叫三叉头,形似三肢箭),"适格扭达"他叫簸箕头形似簸箕),"加斯扭达"(也叫铧尖头),"雪古郎扭达"(形似漏凹槽),"加木扭

土族服饰

土族服饰 妇女一般穿绣花小领斜襟长衫。两袖由红、黄、橙、蓝、白、绿、黑七色彩布圈做成,鲜艳夺目,美观大方,俗称七彩袖。 青海省互助土族做为我国五十六个民族之一,其服饰种类繁多,别具一格,绚丽多姿、恰似彩虹的“花袖衫”,艳丽夺目、巧夺天工的刺绣饰物,线条流畅、典雅美观的“恰绕",鲜艳别致的“扭达儿”等。互助土族服饰融畜牧及农耕文化特征于一体,风格独特,绚丽多姿。作为民族文化的遗存之一,互助土族服饰文化记载着本民族变迁史上许多重要的文化信息,从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双重层面上折射着土族在成长过程中吸纳其它民族文化、构建本民族文化中形成的种种文化形态,是观照民族文化的一扇重要窗口。 互助土族服饰中蕴含着丰富的民族历史渊源、宗教信仰、生活习俗及民俗文化成分,具有较强的民族文化内涵和较高的审美价值。是土族民族精神凝聚的物质象征。互助土族服饰 按时间可分为古代服饰,近代服饰和现代服饰,大致可以断代为1936年以前为古代服饰,1936年至1982年为近代服饰,1982年以后为现代服饰。按功能可分为仪式服饰、节日服饰 和生活服饰。按地域也可分为夫兰纳日服饰、哈拉齐服饰和多伦都什岱服饰。目前,土族的哈拉齐服饰作为土族代表服饰而被广泛穿着。 土族服饰男女有别,有中老年装和青少年装之分。土族服饰主要由各种服装、鞋、帽、头饰和佩饰组成,种类繁多,具有独特的结构式样和艺术特点,是土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残阳渐逝,血红冲天。 半是夕阳余光,半是狰狞血雨。 是的,血,到处都是冷腥的鲜血。 整个皇宫之内,血流成河,白玉理石全被洗涮成黑红之色,到处是断壁残肢,尸横一片,到处是厮杀后的痕迹。 “为什么?” 百里冰左手紧捂着胸口,瞪大着眼睛看着对面十米敌对方处,挥手点兵之人。 那是她的未婚夫,她倾尽一生所爱之人。 亦是绝杀她百里一族,将她迫入绝境之人。 她不懂,为何倾尽所有的爱,换来的是百里一族的灭顶之灾。 台下之人仍是一身儒雅白衣,清俊的脸上,就连平日里对她宠溺的笑容都没有变过。 冷逸辰就这样含笑相对,却不肯多说只字片语。

土族的服饰教案

土族的服饰,色彩鲜艳,式样别致,至今仍保留着浓郁的民族特色。每当喜庆节日,能歌善舞的土族青年男女,身着艳丽的民族服装,把庭院、山乡点缀得五彩缤纷,犹如山花一般。 土族服饰,各地不尽相同。互助、乐都、大通一带的土族服饰,仍保持传统习俗,但也有很大的发展变化。民和地区已基本汉化,同仁地区则已基本藏化。 一、女子服饰 青年妇女的夏装是长短结合,在家里一般穿长衫,在田间一般穿短衣。她们的白布汗褂大衣襟的胸前镶方块绣花布(汉语叫"胸花"),袖口有二寸多宽的黑布镶边。腰间系采绸或绣花棉布带子,足蹬浅腰鞋,鞋面绣花。头戴"拉金锁"翻边毡帽或礼帽,有的还在礼帽上插上花。 土族妇女的长衫,有单的,有夹的,还有上棉的。裤筒边沿为蓝白色夹缝。老年妇女都穿长衫,套一件黑色蓝色镶边坎肩。 头发梳成两个从头顶到辫梢,由红、白彩珠串连起来,辫梢连绣花辫套,辫子垂至膝盖以下。 土族妇女的服饰更为鲜艳。通常的装束是身穿斜襟上衣,外套黑色或紫色坎肩。 妇女穿绣花小领镶花边斜襟衣衫,两袖由五色布做成,外套黑、蓝、紫镶花边坎肩,腰系锈花宽腰带或彩绸带,悬挂花手帕、花钱袋、荷包、小铜铃等。裤腿外夹1尺高裤筒,下沿蓝、黑色搭配镶边。穿绣花腰鞋,形如靴子。戴各种“扭达”头饰。 花袖长衫上面套有黑色,紫红色或镶边的蓝色坎肩。 (一)头饰(扭达) 式样复杂,各地不一样。过去有“三叉头”、“干粮头”、“羊腔头”、“簸箕头”、“马鞍橇”等八九种。繁多的头饰已经没有什么人用了,现在的头饰变得简单方便。 1、帽子 夏季戴礼帽,冬春戴狐皮帽

2、发型 (1)未婚姑娘: 两鬓梳小辫,中间梳一条辫,三条辫子合辫在背后,用 绯红头绳扎紧,系一海螺圆片。 少女额前戴的额带叫“箍儿”,白布绣花做成,宽二寸, 长及两耳,上沿连几束彩线短穗和几个小铃铛。 有的姑娘头戴一条绣花头巾。 显得活泼秀丽。 (2)已婚者: 梳两根,末梢相连,以珊瑚、松石等缀饰,再戴上美观 大方的织锦镶边卷檐毡帽。 显得雍容华贵。 *活动:一起编辫子 (二)耳饰 土族妇女喜戴耳坠,喜庆节日或探亲访友时,还要在耳坠下吊一对“面古苏格”,即银耳坠,如铜钱大小,桃形,正面有刺纹图案。戴时用数串珍珠把两只“面古苏格”连起来,挂在额带上。 土族妇女的金、银、铜制耳环多刻有花纹或镶有红珊瑚、绿宝石,下面还垂有五色珠,并在珠上缀挂穗子。其中最讲究的要数“上七下九”或“上五下七”的银耳坠。用数串五色瓷珠把耳环连在一起,珠串长长地垂在胸前,好似数条项链。 (三)项圈(索尔) 用芨芨草扎成圆环,蒙上红布面,镶以铜钱大小的圆海螺片约二十枚即成??? 互助土族自治县西山和西沟地区的土族女装中,土族项圈是必备的装饰之一。 多年来一直研究土族文化的学者保广元先生介绍,土族项圈一般是由硬质的布片和金属片制成,最原始的项圈上还镶嵌着贝壳和骨片等物。 有关土族项圈的来历,还有一个动人的传说。相传在远古时代,龙王山下的索卜滩上生活着一对兄弟,哥哥叫莫日,弟弟叫尼达,他们同时爱上了美丽的姑娘腊月花。后来,生性贪婪的莫日喝下了东海孽龙吐出的毒涎水,变成了一条巨蟒,而尼达则变成了一个石人。为了惩治巨蟒,救出尼达,腊月花不仅和姐妹们发明了安昭舞,而且还将一条铁链挂在了巨蟒的脖子上,这条铁链就是土族项圈的雏形。

三川、互助、大通土族服饰

三川、互助、大通土族服饰 三川土族服饰(图片来源百度) 三川土族服饰:民和三川土族青年人一般穿对襟子上衣,外套青蓝坎肩,头戴礼帽,下身穿大裆裤,腰系两头绣花的腰带,脚穿黑布鞋。老人穿长袍衫子,土族语叫大涟;外套袖长腰短的黑色马褂子。头戴青布缝的六牙子圆帽,顶部绾着结,土族语叫“秀秀”。脚着虎头鞋,白布袜子,裤口连着袜靿缠绑。 妇女穿绿色大襟夹袄,夹袄边沿镶黑布边或花边,下身穿徘红百褶裙,土族语叫“科儿磨”, 裙子叠成半开的扇子形,前边和周围以黑布或花卉图案镶边,另系一条红、绿、蓝等色布套傲的梯形围裙,土

族语叫“唵哥”。腰前衣内系花围肚,脚穿翘尖的绣花鞋。凡结过婚的妇女将头发缩成髻,土族语叫“商图”,头戴黑纱巾。耳戴银制耳环和各种穗子精制的耳坠。在穿着打扮方面老年女性与中年女性基本上一样,只是有花色与素色区别,其中戴银耳环者以壮年妇女居多。 女子结婚或在节日期间的穿戴更为别致,身穿以绸缎缝制的两袖口宽的绣花褂子,袖口镶有七道或九道花边,花边上绣有各种花卉图案,做工精细,鲜亮多彩。头戴凤冠,土族语叫“首帕冠”,镶着玛瑙和珊瑚,前沿密坠细小的珍珠穗子,中间是细银丝制成的凤凰。戴凤冠时还需要缀假发誓,并用长簪加固。佩戴这种头饰,土族语叫“素不都脑达”(即索卡斗·扭达尔之音转)。 旧社会土族姑娘一般从七八岁起开始裹脚、留友、穿耳眼。未婚姑娘脑顶梳一条大辩子,侧面梳两条辫手,主条辫于合辫在后面,根部和顶端用缸、绿头绳扎紧,在辫子上吊一颗贝壳,额前系一条绣花额带,上坠珍珠穗子的头冠。 互助、大通土族服饰:互助和大通地区土族服饰与民和三川土族的服饰不同。过去,互助和大通土族男子除了戴毡帽外,还戴一种礼帽,形似清朝帽,土语称“加拉·莫立嘎”。 “加拉” 即红缕穗,“莫立嘎”,即帽子,比帽的形状如蘑菇状毡坯,下沿翻上即是,夏帽边沿饰黑绒布,冬帽边沿饰黑羔庭,帽顶连一给红级穗。相传是清朝帽的延续,更古的“加拉·莫立嘎” 是一种喇叭状尖顶红缕毡帽。20 世纪30 年代,马步芳政权强行废除土族头饰,“加拉·莫立嘎” 连同妇女头饰“扭达尔” 一起被禁止,唯老年人至今还有戴此帽者,尤其在喜庆佳节、宗教盛会时戴上旧式“加拉·莫立嘎”,则显得典雅庄重,受人敬爱。 互助土族男女的另一种头饰是毡帽,毡帽是以绒毛拼制成蘑菇状,然后将下沿翻上即是。女式多为棕色,亦有白色的,翻沿高而平,周围饰以黑绒布、织锦以及金丝花边,也有在后部中央织一白色圣贤魁子的,此帽通称“ 拉金锁” 毡帽。中年以上妇女的帽沿一般不太高,只用黑布或平绒等镶边,显得朴素持重。男式毡帽多为白色,也有黑色的,翻沿前低后高,周沿或饰织锦、黑绒布及素色花边,或不饰边。

互助土族自治县——土族

土族——民族概况 土族是中国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现有人口大约接近20万。主要分布在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黄南藏族自治州的同仁县和乐都县,部分散居于海北藏族自治州的门源县以及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等地;还有2万多人聚居于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兰州市永登县、临夏回族自治州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和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县等地区。其中青海省境内的土族约占全国土族总人口的85%。 "土族"这一族名源于部分土族人自称"土人",汉、回等兄弟民族也称他们为"土人"、"土民"、"土护家"等;但另一部分人却一直自称"蒙古尔"、"蒙古尔昆"(即"蒙古人")、"察汉蒙古尔"(意即"白蒙古",蒙古族也这样称呼土族)等;藏族则称土族为"霍尔"。"土人"在汉语中具有"土著"的意思,但与其祖先吐谷浑之"吐"似乎有直接关联,因为吐谷浑在唐朝中期以后称"吐浑",而"浑"在蒙古语中是"人"的意思,所以到了元朝蒙古人统治时,汉文史籍中就出现了"土人"的记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根据土族人民的意愿,统一称为土族。 土族有自己的语言。土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分互助、民和、同仁三个方言区。各方言间只有语音的微小差异。在蒙古语族内,土语与东乡语、保安语更为接近。土族过去没有自己的文字,1979年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现正在试用当中。 土族基本上全民信仰藏传佛教。早期的土族,主要信仰原始的萨满教。元末明初,藏传佛教传入土族地区并得到迅速发展,特别是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发展尤为迅速,土族地区出现了许多格鲁派寺院,主要有:互助的佑宁寺、华严寺、金刚寺、曼头寺、章嘉寺、天门寺、松番寺、曲隆寺、吉藏寺、却藏寺,大通的广惠寺、平安寺、松布尕寺、祁家寺、诺木齐寺,民和的朱家寺、文家寺、卡的喀寺、赵木川寺、白家寺、赵家寺,乐都的金角寺、扎的寺、山城沟寺,同仁的吴屯寺、年都乎寺和甘肃天祝的天堂寺等,其中以佑宁寺最大,号称"湟北诸寺之母"(青海湟水北部地区)。 土族人民在信仰藏传佛教的同时,还保留有早期萨满教的许多成分。青海土族地区的大部分村落都有"崩康"(意为十万佛)、敖包(嘛尼堆)、"苏克斗"(意为挡雹阵),其主要作用是保佑地方平安,风调雨顺,抵挡冰雹灾害。 土族每户人家几乎都有一个特定的庭院,方位靠山向阳,多为土木结构。房屋多为平顶,院子当中有一圆槽,圆槽中间高竖嘛呢旗杆,旗杆顶端有木刻吉祥物,杆上悬挂印有六字真言或平安经的蓝白布经幡,以避邪除灾,保佑全家四季平安。如今圆槽大多已成为种植花草的花坛。湟水以北的土族村落大多依山傍水,其显著标志为附近山顶上的敖包和山壑上挂着的五色布做的"加达尔"。村前村后的山被视为神山。村庄最高点有寺庙,红墙蓝瓦、树林环抱,为供奉护法神的场所,是全村宗教活动的中心。 土族服饰比较独特。土族男女的上衣大都配有绣花高领。妇女服饰以五彩花袖衫最具代表性。花袖衫一般为小领斜襟,两袖用红、黄、绿、紫、蓝五色彩布拼成,衣袍腰间还配有一条彩带,带子两头有刺绣的花鸟鱼虫云纹图案。男子在高领白短褂外套深色长袍,腰系绿花带,头戴毡帽。 土族饮食以青稞、小麦、土豆为主,至今仍保留着牧业时期的痕迹,如喜喝奶茶、吃手把肉和酥油炒面等。忌食马、骡、驴、狗、猫等动物肉。土族人饮食最为讲究的是婚宴五道饭,第一道是酥油奶茶、馄锅馍及花卷,第二道为果子、油炸馓子、牛肋巴、炒油茶;第三道是油包子、糖包子、油面包子;第四道手把肉;第五道是擀长面,颇有特色。 土族喜欢饮酒,酒在土族的饮食中占有重要地位,并形成了土族特有的酒文化。历史上,

[土家族服饰]土家族服饰

[土家族服饰]土家族服饰 [土家族服饰]土家族服饰篇一 : 土家族服饰 土家族男子过去穿琵琶襟上衣,缠青丝头帕。,)妇女着左襟大褂,滚两三道花边,衣袖比较宽大,下着镶边筒裤或八幅罗裙,喜欢佩戴各种金、银、玉质饰物。土家族现在平日着装已没有民族特色,只有喜庆节日、隆重集会或边远山村,才有传统民族服饰展示风采的机会。 土家族男子过去穿琵琶襟上衣,缠青丝头帕。妇女着左襟大褂,滚两三道花边,衣袖比较宽大,下着镶边筒裤或八幅罗裙,喜欢佩戴各种金、银、玉质饰物。土家族现在平日着装已没有民族特色,只有喜庆节日、隆重集会或边远山村,才有传统民族服饰展示风采的机会。 篇二 : 土族:土族-服饰,土族-民族历史 土族是中国人口比较少的民族之一,现有人口大约接近29万。主要分布在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黄南藏族自治州的同仁县和乐都县。部分散居于海北藏族自治州的门源县以及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等地;还有2万多人聚居于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兰州市永登县、临夏回族自治州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和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县等地区。其中青海省境内的土族约占全国土族总人口的85%。 白蒙古_土族 -服饰 已在“置庄垦田,豪夺人产”。。明、清时期,处于封建领主统治阶段。各村庄分属3个系统行使管辖权力:?大部村庄,分别由各家土司管辖。土司所辖田地,称为军马田。土民种一份地,交一份粮,有事为兵,无事耕牧。?由县官治理,交通大道上各村,由明堡“乡约”、村寨“红牌”管辖,隶于西宁卫经历司。?万历时佑宁寺建成后,少数村庄归寺院昂锁管辖。土司制度废除后,粮归大仓民归县,

56个民族的服饰

56个民族的服饰 56个民族的服饰 1.苗族分布较广,支系众多,服饰有明显的地域差异。妇女较典型的装束是短上衣,百褶裙。苗族衣料过去以麻织土布为主,普遍使用独具特色的蜡染、刺绣工艺。裙子则以白色、青色居多,服饰的用料、颜色、款式、刺绣等方面,都极具民族风格。配饰以头、颈、胸及手等部位的银饰为多见,苗族的银饰在各民族首饰中首屈一指。绚丽多彩的服饰文化充分显示了苗族的聪明才智,至今仍保持自己的民族特色。 2.彝族服饰款式繁多,一般男女上衣右开襟,紧身,袖口、领口、襟边都绣有彩色花 边。身披羊毛织成的斗篷“擦尔瓦”,颜色多为黑色或羊毛本色。下装男女有所不同,男子又有三种不同大小的裤脚,最大的达2米,最小的仅能包住脚颈。女子下装为“ 其长曳地”的百褶裙,是由几种不同颜色的布料连接起来的,缝合处粘贴花边,绚丽多姿,十分漂亮。男子蓄发堆髻于头顶,再缠数丈长的包头帕,把前面缠裹成尖堆状,斜插额前的头帕外,做成勇武的“英雄结”。左耳戴着缀有红丝线的红黄大耳珠,不留胡须。妇女包绣花头帕,喜戴耳坠、手镯、戒指、领排花等金银饰物。 3.傣族的传统服饰,男子多穿对襟或大襟无领短衫,肥筒长裤,也有少数人穿深色筒裙,用白、青、浅蓝、淡黄色的布包头;女子服饰因地域不同而有明显差异。西双版纳的妇女上穿白色、绯色或淡绿色紧身窄袖短衫,下着各种花样的长及脚面的筒裙,束银腰带,喜欢留长发,并挽髻于顶,插上梳子或鲜花,典雅大方;也有用大布巾包头的。德宏和耿马的妇女上穿齐腰短衣,下着色彩艳丽的筒裙,发髻

位于脑后,余发散拖一绺在背后。服饰衣料过去为土布,现多为丝绸,细花布,更显傣女亭亭玉立、婀娜多姿的身材. 4.4布依族男子上穿对襟或大襟的短衣,下着长裤,也有穿长衫长裤,缠青色或花格头巾。色调以青蓝色或白色为主。妇女一般穿大襟短衣,下着长裤。衣襟、袖口等处镶彩色花边,裤脚处也镶着花边,头缠青色或花格头巾,或将白色印花头帕搭在头上,青年女子的胸前还挂着绣有漂亮花纹图案的围腰。布依族妇女喜欢佩戴银质手镯、耳环、项圈、足蹬尖鼻绣花鞋,布依族服饰整体色调淡雅朴素,与自然界保持着天然的和谐。 5.侗族男子的上衣有对襟、左衽和右衽三种,下着长裤,裹绑腿。缠头布为三米长的亮布,两断用红绿丝线绣着一排锯齿形的图案。盛装时戴“银帽”,并佩戴其它银质饰物。女子穿裙时,上身以开襟紧身衣相配,胸部围青色刺绣的剪刀口状的“兜领”,裹绑腿;穿裤时,以右衽短衣相配。盛装时,妇女多穿鸡毛裙。也有穿右衽无领上衣,以银珠为扣,环肩镶边,足蹬翘尖绣花鞋。侗族妇女喜欢佩带银花、银帽、项圈、手镯等银质饰物。侗族的衣料多为自织自染的“侗布”,有粗纱、细纱之分。侗族妇女擅长刺绣,手工技艺精湛。 6.6瑶族各支系服饰存在较大差异,男子服装以青蓝色为基本色调,以对襟、斜襟、琵 琶襟短衣为主,也有的穿交领长衫,配长短不一的裤子,扎头巾、打绑腿,朴实无华。妇女服饰有穿大襟上衣,束腰着裤的;有穿圆领短衣,下着百褶裙的;还有穿长衫配裤的。瑶族服饰的挑花构图风格独特,整幅图案均为几何纹。瑶族头饰特点更为突出,有“龙盘”形、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