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恩施最全民俗文化

恩施最全民俗文化

恩施最全民俗文化
恩施最全民俗文化

民俗风情

一、土家族历史民俗文化

白虎图腾:根据汉文文献记载和光旦先生的推断,可能在4200年前的夏代初年,出现了巴人的第一个君王——廪君,标志着巴人已进入父系氏族向奴隶制过渡的时代。廪君乃巴氏之子务相,一般认为,廪为虎之意,廪君即虎君。白虎巴人主要有五姓:巴、樊、曋、相、。白虎巴人一直崇拜白虎,视白虎为图腾和神灵,认为廪君就是白虎的化身,其信仰都打上了白虎的烙印,作为勇敢、力量的象征,做为胜利之魂来进行礼赞,体现了君廪勇武奋进的精神,还体现了整个部落坚毅、刚猛、豪爽的特质,构成了巴文化的基本特征。

二、民歌

1、《龙船调》:是利川民歌,现为世界25首优秀民歌之一。特点:歌词质相通俗,朗朗上口,衬词特多,音乐旋律起伏悠扬,音域宽广,高亢婉转。

2、《柑子树》:是表性很强的优秀民歌。“柑子树来柑子叶,干姊干妹舍不得。柑子成树树成林,干姊干妹长成人。柑子结果姐出门,干姊干妹两离分。”《柑子树》歌词巧妙运用谐音来咏叹干姊干妹的情恋,表达了土家先民对爱情自由、婚姻自主的强烈追求。

3、《巴东石工号子》:表现石工在撬石、拖石、抬石时配合劳动节奏喊唱的歌谣,7个土家汉子每人一根木棍在手,喊出一声高过一声的号子,用洪亮高亢的气势唱出了土家石工的齐心协力与乐天精神。

三、土家风俗、节日

1、女儿会:源远流长的“女儿会”是土家人的民族盛会,是中国最具有代表性的区域性民族传统节日之一。时间一般在农历七月十二日,最初流行于石灰窑、大山顶一带,如今已发展成为全州性的民族节日。

被誉为“土家情人节”的女儿会,保存着古代巴人原始婚俗的遗风,传递着土家人真、善、美的脉博与灵魂。是土家族人自发形成的以赶集为借口、以对歌为形式、以情爱为目的的自主择偶方式。如果两情相悦,就牵手到树林里、小溪旁、山坡上去幽会,乃至定下终身。

2、月半节:又称“鬼节”、“亡人节”,时间为农历七月十二,土家人素有“年小月半大”之说。其主要活动是祭祖,祭祖时烧纸钱,表示对已故亲人的哀悼。过月半须全家团聚,并接回出嫁的女儿。

3、端午节:土家人过端午节有吃粽子、门上插艾蒿、饮雄黄酒、戴香包、划龙舟等多种习俗。

4、送祝米:土家族人家生了孩子,必会对小生命的出世举行热烈庆典,俗称“整祝米酒”。时间定于“洗三”那天,或定于满月之际。无论地位贵贱,婴儿的外祖母在这天都将享受到上等贵客的殊荣。

5、哭嫁:土家族女儿出嫁之前要哭嫁。是土家族婚俗中最富有人情韵味的文化特色。哭嫁本是对封建礼教取代土家族自由婚俗的一种反叛,后来,逐渐形成了以悲言喜的文化形态。(哭嫁完全是一种热热闹闹的爱的庆典形式)

6、跳丧

四、土家饮食文化

1、腊肉:高山地带的农家习惯将猪肉俺盐后上炕烘干,猪肉多年不变质,长期储存。

2、合渣:最为著名的为宣恩县关一带的肉末合渣。将合渣冷冻成坨,并掺入肉末与鸡蛋,其色橙黄鲜艳,特别可口。

3、酢辣椒:土家人的一种咸菜品种,香鲜而焦黄,常与腊肉一并混炒,油厚而不腻。

4、油茶汤———土家人的油茶汤,制作十分考究。先将茶叶、粉丝、黄豆等物,用油炸过,加煮熟的腊肉粒、豆腐颗和玉米泡,再加葱花、米等佐料,掺上烧沸的油汤,吃起来清香爽口:油茶汤冬可暖身,夏可消暑,提神解乏,疗饥醒酒,许多人四季不离,每日必饮。

5、利川柏——豆腐干

6、――地牯牛

五、土家民族舞蹈

1、陪十姊妹

新娘出嫁头天晚上,爹娘邀请亲邻中的未婚姑娘9人,连新娘共10人围席而坐。然后,由上下方四个陪女以诗或歌开台,两旁的陪女依次各唱一首。唱的容丰富多彩,开头以劝新人在婆家尽孝、勤俭、讲礼节、对人客气等为容,而后用彩彩高,盘古论今,相互考查,各显所能,互不相让,热闹非常,一直持续到天亮

2、摆手舞

摆手舞是土家族最具代表性的民族舞蹈形式之一,土家语称“舍巴”,主要流行于酉水流域的土家族聚居地区。

跳摆手舞时土家人聚集在摆手堂前,在“梯玛”(土家语,即土老师)主持祭祀仪式后,无论男女老幼、尊卑贵贱,都伴随着阵阵锣鼓声围圈而跳。舞蹈时,由一人击鼓兼鸣锣,众人随鼓点进退而舞。舞者手与脚成顺向同时动作,两人相对,踢踏摆手,扭腰旋转,刚健有力。

舞蹈的基本动作有“单摆”、“双摆”、“大摆”和“小摆”之分,多表现土家人劳动生活形态。来凤县舍米湖的摆手舞最为地道。

3、撒尔嗬(跳丧)

即“跳丧鼓”。是土家族古老祭祀形式。每有老人去世,停灵柩于堂前,亲属邻里前往吊唁。入夜,众人“打鼓踏歌”,通宵达旦,以增热烈气氛,谓为亡人解寂,慰亲属节哀。跳丧的特点是手脚同边,舞姿豪放,动作平稳、舒缓,唱词以歌颂死者生平事迹,歌唱其对子女的抚育以及死者生产劳动方面的容为主。撒尔嗬又名“跳丧”,是州土家族的一种古老的丧葬仪式舞蹈。早在隋唐时期,土家族先民就有“父母初丧,击鼓以道哀,其歌必号,其众必跳”的习俗。这种习俗经过不断传承,逐步演变为跳丧舞。

当地老人逝世后,附近乡亲皆来跳丧,悼念死者,载歌载舞,通宵达旦。有“人死众人葬,一打丧鼓二帮忙”、“惨而不悲、伤而不痛”之说。土家族丧事喜办的习俗,体现了团结的民族精神和豁达先进的生死态度。

跳丧舞因地域差异有所不同。以巴东县为代表的跳丧舞,两人或四人对舞于灵前,由掌鼓者指挥和领唱,舞者闻声起舞,围观者跟着合唱。舞蹈动作有“四大步”、“滚身子”、“叶儿嗬”、“燕儿衔泥”等20多个类型。舞者大八字步蹬着,双膝不断上下颤动,胯部左右摇摆,粗犷而豪放,流畅而柔缓,极富表现力和观

赏性,不失为土家族的艺术珍品。

如今,跳丧舞已逐步从丧葬活动中分离出来,成为一种颇具观赏性的土家族群众性舞蹈。

4、肉莲湘

“肉莲湘”是不持铜钱竹竿的“莲湘舞”。表演者徒手赤背,两手有节奏地拍打大腿、手、肩、背、胸等部位,发出有节奏的“啪啪声”。充分显示了土家人的粗犷野趣性格。

传说,肉莲湘的起源与城隍菩萨有关,5月23日是城隍菩萨巡视民情的日子。这一天,山民画上花脸,扮成小鬼打扫街道,并沿门挨家欢喜跳跃,以手击于周身有节奏地拍打助兴,后得以流传。

(注:莲湘舞,表演者手握一根三尺长短并安有铜钱的竹杆。用竹杆两头,均匀而有节奏地敲打身体的脚、手、肩、等部位,是广为流行的娱乐性群众性舞蹈。)

5、傩(nuo)戏

傩戏,是戏曲的活化石,主要流行于市及鹤峰县一带,是当地群众藉以酬神还愿时演唱的戏,故称“傩愿戏”。傩戏演出班子称坛,班主称掌坛师,表现形式是以祭祀仪式为载体,以酬神还愿为目的,表现剧目多是与所谓“天地水火”神相关联的历史故事或传奇故事。

傩戏音乐主要由正腔和小调两大类组成,有平调、怨调、神仙调等。正腔粗犷朴实,小调欢快流畅,民歌风味浓。演唱形式为锣鼓伴奏、人声接腔,音乐气氛十分热烈。

傩戏发展到近现代,其容和形式逐步舞台表演化,因而也为现代观众广为接受和喜爱

6、茅古斯舞

土家人的民间歌舞,还被中外的戏剧界称为是人类戏剧文化的“活化石”,这就是“茅古

斯舞”,茅古斯是土家族最古老的舞蹈,也是传授狩猎技艺的民间武术,体现土家族先民的生活情态。由于有比较完整的情节,有固定的场次和对话,故又被专家称为中国戏剧的“活化石”。茅古斯主要表现其祖先开拓荒野、刀耕火种、捕鱼狩猎等创世业绩,于逢年过节跳摆手舞之前进行。表演过程中,由—人扮演老茅古斯,另有若干女茅古斯和小茅古斯。除女茅古斯外,全部赤裸上身,头上扎五根大草辫,身穿稻草衣,男茅古斯腰上捆—根用草扎成的“粗鲁棒”,象征男性生殖器,有生殖崇拜的遗风。

7、八宝铜铃舞

又名“解钱”,是土家族民间的一种传统舞蹈,在宣恩一带最为流行。土家人祭祀先祖、祈求五谷丰登、人畜兴旺之时,便请来土老司跳神“解钱”。在土家人的心目中,逝去的先祖也是永远庇佑后世的“神灵”。因此,八宝铜铃舞有的只是喜庆欢乐的气氛,没有其他祭祀活动中阴沉森冷的感觉。

8、薅草锣鼓

人谓水稻中耕为菇秧,玉米中耕为薅草。这两项农事,均值盛夏,难免疲劳困倦,为振作精神,调节身心,便在劳作时伴以锣鼓助兴,故谓薅草锣鼓。薅草锣鼓一般是一锣一鼓,自敲自唱,唱词多为祝愿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一类,也有说唱历史故事的。此外,说唱人还时常即兴发挥,开玩笑逗趣,起鼓劲加油的作用。

六、土家服饰文化

1、土家族、苗族服饰文化

土家族女装为短衣大袖,左袄开襟,滚镶2~3层花边,镶边筒裤;男装为对襟短衫。“过赶年”,即提前l~2天过年,是其重要节日。土家族男子穿琵琶襟上衣,缠青丝头帕。妇女着左襟大褂,滚两三道花边,衣袖比较宽大,下着镶边筒裤或八幅罗裙,喜欢佩戴各种金、银、玉质饰物。

2、西兰卡普

在土家语里,“西兰”是铺盖的意思,“卡普”是花的意思,西兰卡普即为土家族人的花铺盖,是流传在武陵山区土家族山寨一种古老传统的土家工艺织锦。系土家族人民智慧和勤劳的结晶,被誉为土家族工艺美术奇葩。西兰卡普,在北宋时期就名噪一时,这种用棉纱彩织的布,当时是土司朝拜皇帝的一种贡品。图案采用夸饰的手法,通经断纬,编织细腻,通常把土家族的白虎图腾、喜鹊闹春以及花鸟虫鱼和各种几何图表等图案,织工精细,色彩绚丽、样式古朴典雅,质地精良,土家人也用来美化自已服饰。西兰卡普一般每幅宽约50厘米,3幅连缀可做被面,单幅可做壁挂、枕巾、围裙、桌垫等。

七、土家的居住文化

吊脚楼台:吊脚楼,土家语称“咧嘎”(土家族有语言无文字),为木质结构,为干栏式建筑,—般为横排四扇三间,三柱四骑或五柱四骑,中间为堂屋,供历代祖先神龛,是祭祀的核心。根据地形,楼分半截吊、半边吊、双手推车两翼吊、吊钥匙头、曲尺吊、临水吊、跨峡过涧吊,富足人家雕梁画栋,檐角高翘,石级盘绕,大有空中楼阁的诗画之意境。

恩施特色民居建设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特色村寨保护和发展 院系:公共管理 姓名:冉茂姝 学号:2012213079

目录 一.现状描述 (3) 二.民居介绍 (3) 1.有一种建筑“天人合一” (3) 2.结构 (3) 3.特点 (4) 4.艺术价值 (4) 三.恩施地区民居保护现状 (4) 1.大型民居群的保护 (4) 彭家寨庆阳街里话风情 (4) 土司城―聆听历史回音 (5) 2.小型散居吊脚楼保护问题 (5) 四.特色民居的发展 (6) 五.总结 (7)

一.现状描述 我的家乡恩施地处武陵山区,是中国最年轻的少数民族自治州。土家吊脚楼是当地的特色民居。当地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将当地的特色民居,民族风俗,特色小吃,自然风景有机结合起来。随着宜万铁路的开通,恩施州的也经济迅速活跃起来。恩施州的发展主打旅游业,辅之以环境友好型制造工业。很好的处理了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吸引了外来游客和商家到恩施游玩和投资。 二.民居介绍 1.有一种建筑“天人合一” 吊脚楼是建筑群中的小家碧玉,小巧精致,清秀端庄,古朴之中呈现出契合大自然的大美。它是一个令人忘俗的所在,散发着生命的真纯,没有一丝喧嚣与浮华。身临其境,俗世的烦恼会烟消云散,困顿的胸怀会爽然而释。如果对大城市的奢华和浮躁感到厌恶,应该切身地去体验吊脚楼所呈现的“天人合一”的美妙境界。 泛舟静静流淌的江水中,欣赏两岸错落有致而鳞次栉比的吊脚楼,每个人心里都会生出莫名的感动——这是人类和大自然和谐相处而创造的杰作,时光赋予了她丰富的人文内涵和浓厚的历史气息。吊脚楼网的寓意就是来自这里的。在这里你不会被时间追赶,不会让思考留下的伤口吞噬了快乐。 2.结构 吊脚楼,也叫“吊楼”,为苗族(贵州等)、壮族、布依族、侗族、水族、土家族等族传统民居,在桂北、湘西、鄂西、黔东南地区的吊脚楼特别多。吊脚楼多依山就势而建,呈虎坐形,以“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为最佳屋场,后来讲究朝向,或坐西向东,或坐东向西。吊脚楼属于干栏式建筑,但与一般所指干栏有所不同。干栏应该全部都悬空的,所以称吊脚楼为半干栏式建筑。 依山的吊脚楼,在平地上用木柱撑起分上下两层,节约土地,造价较廉;上层通风、干燥、防潮,是居室;下层关牲口或用来堆放杂物。房屋规模一般人家为一栋4排扇3间屋或6排扇5间屋,中等人家5柱2骑、5柱4骑,大户人家则7柱4骑、四合天井大院。4排扇3间屋结构者,中间为堂屋,左右两边称为饶间,作居住、做饭之用。饶间以中柱为界分为两半,前面作火炕,后面作卧室。吊脚楼上有绕楼的曲廊,曲廊还配有栏杆。

恩施风俗文化

恩施风俗文化 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地处鄂西南、东接荆楚、西联川渝、南通湘粤、北接三峡,居住着以土家族、苗族为主体的390多万各族人民,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恩施文化有其自身的传统性、民族性、开放性和独特性下面我们来看看底蕴深厚的恩施文化。 恩施是土家族的农民——巴人的发祥地和成长的摇篮。早在上古时期,巴人的先祖国统一禀君部落便繁衍生息在这块土地上。在漫长的历史发展潮流中,巴文化、巴楚文化、巴蜀文化、汉文化在恩施的不同历史时期相互影响,融汇与贯。同时,佛、道、儒、巫文化共同生存,特征鲜明。 巴文化是巴国王族和巴地各族所共同创造的全部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及其社会结构的总和,巴文化和主要代表有巴渝舞、即古代巴渝地区民间武舞、舞凡刚烈、音乐铿气将有力后被更句为“昭武舞”、“宣武舞”。在民间,巴渝舞遗风犹有,川东巴人后商的踏踢舞、摆手舞、腰鼓舞、盾牌舞,就是古代巴渝舞的流变,现在的薅草锣鼓、花鼓洞、花灯碉、莲花落、川剧帮腔、川江号子、船2号子、带动号子、翻山铰子等都和巴渝舞曲密不可分。 “巴乡情,即古代巴人的酒。此酒名贵,饮誉遐迩。清酒酿造时间长,冬酿夏热,色情味重,为酒中上品。 巴人风情——巴人有古村,凝重的民风,历来崇尚勇武。

巴人神话,有“比翼齐飞”,“巴蛇吞象”,“白虎神话”巴人英雄神话有:“禀君传奇”,巴人神女传奇有“巫山神女”,“盐水神女”。 恩施是巴文化的策源地,民族文化艺术十分丰富。史载“巴师勇锐,歌舞以凌殷人”,“巴人踏蹄,伐鼓祭祀”,这是土家族先民——巴人征战,祭祀中文化艺术活动的纪实。这些艺术活动传承至今,就形成了“无事不歌舞”的民族风俗文化。被誉为“历史悠久成东方情人节”的“土家女儿会”,现已成为传统文化精品,成为恩施市民俗节诚意中的盛会,被中外来宾誉为了解恩施民俗文化的大舞台。 恩施属山区巨陵地带,海拔1000-1500m之间,境内山峦重叠,山势险峻,沟壑纵横,溪河密布。是典型的亚热带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适宜于农人选物和果木的生长,药材十分丰富。恩施地区有神奇的山水风光,如利川腾龙洞、沐抚大峡谷、梭布垭石林这是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此外,土家族地区还有不少名胜古迹值得赞赏,如咸丰唐崖土司城、恩施连珠塔等。土家族地区成物产资源和山水风光乃是土家族民族心性潜移默化的基因,这些秀丽的山川自然造就了土家人民心灵的美丽和性格的坚忍顽强。 土家族自称“华兹卡”意为“土生土长的人”,以白虎为图腾,认为自己与白虎血脉相承,是白虎的子孙,世世代代崇拜白虎。土家族关于白虎图腾的神话主要有两部分,一个是廪君神话,一个是白帝天王的传达室说,按照土家语,廪君可以说是住在岩洞里的虎君。廪君的种族繁衍生息,成为今日的土家族。“廪君死,魂魄世为白虎”

恩施民俗文化

恩施州民俗文化 一、恩施民歌 特点:历史久远,内容丰富全面,与劳动和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清新凄艳、乡土风俗、儿女情长,是土家民歌的主要特色。优美衬词的烘托,男女对唱的方式,唱白夹杂、歌舞并举的“路数”,洒脱泼辣的抒怀,爱情婚 姻的主题等,构成了恩施民歌独特的地域特色。 1、《龙船调》:是利川民歌,现为世界25 首优秀民歌之一。特点:歌词质相通俗,朗朗上口,衬词特多,音乐旋律起伏悠扬,音域宽广,高亢婉转。 2、《柑子树》:是表性很强的优秀民歌。“柑子树来柑子叶,干姊干妹舍不得。柑子成树树成林,干姊干妹长成人。柑 子结果姐出门,干姊干妹两离分。”《柑子树》歌词巧妙运用谐音来咏叹干姊干妹的情恋,表达了土家先民对爱情自由、婚姻自主的强烈追求。 3、《巴东石工号子》:表现石工在撬石、拖石、抬石时配合劳动节奏喊唱的歌谣,7 个土家汉子每人一根木棍在手,喊 出一声高过一声的号子,用洪亮高亢的气势唱出了土家石工的齐心协力与乐天精神。 二、土家民族舞蹈 1、摆手舞 土家族最有影响的大型歌舞,是土家族祭祀祈祷的一种活动。一般在年节举行,并发展为祭祀、祈祷、歌舞、社交、、物 资交流等综合性的民俗活动。按其活动规模分为“大摆手”、“小摆手”两种;按其舞蹈形式分为“单摆”、“双摆”、“回旋摆”等;特点:土家摆手舞基本风格是以手的动作带动身体转动,左右摆动,双手自然屈伸,舞姿粗犷健美。 2、撒尔嗬,又名跳丧鼓,是土家人的祭祀歌舞。野三关是“撒尔嗬”的发源地,其唱腔古老独特,其动作粗犷 豪放,其鼓点明快、节奏感强。内容大多为追念死者的生平劳绩,土家人把白丧事当作红喜事来办,把死亡看成登入极乐世界, 表现了土家民族最质朴的生命观。 3、板凳龙舞是苗族请番薯神保佑番薯收成好的一种舞蹈形式。男女表演者排成长蛇阵,手握板凳腿转着火堆舞动,就像龙在腾飞。 4、傩戏一一本意是满足人们的一种愿望,驱逐疫鬼,消灾纳福,多为喜庆场合演岀。表演形式丰富,融法事和戏剧于一 体。唱腔音乐丰富多彩。获奖剧目《姜女下池》《禾多多》《剃那比》。 三、土家风俗、节日 女儿会——被誉为“土家情人节”,是与封建包办婚姻相对立的一种恋爱方式,是恩施土家族青年在追求自由婚姻的过程中,自发形成的以集体择偶为主要目的的节日盛会。其主要特征是以歌为媒,自主择偶。 月半节――又称“鬼节”、“亡人节”,时间为农历七月十二,土家人素有“年小月半大”之说。其主要活动是祭祖,祭祖时烧纸钱,表示对已故亲人的哀悼。过月半须全家团聚,并接回岀嫁的女儿, 端午节一一土家人过端午节有吃粽子、门上插艾蒿、饮雄黄酒、戴香包、划龙舟等多种习俗。 生的庆典——祝米土家族人家生了孩子,必会对小生命的岀世举行热烈庆典,俗称“整祝米酒”。时间定于“洗三”那天,或定于满月之际。无论地位贵贱,婴儿的外祖母在这天都将享受到上等贵客的殊荣。 爱的庆典―― 哭嫁土家族女儿岀嫁之前要哭嫁。是土家族婚俗中最富有人情韵味的文化特色。哭嫁本是对封建礼教取代土家族自由婚俗的一种反叛,后来,逐渐形成了以悲言喜的文化形态。(哭嫁完全是一种热热闹闹的爱的庆典形式)死的庆典―― 跳丧详细介绍见土家民族舞蹈中(撒尔嗬) 四、土家饮食文化 土腊肉一一高山地带的农家习惯将猪肉俺盐后上炕烘干,猪肉多年不变质,长期储存。 合渣一一最为着名的为宣恩县张关一带的肉末合渣。将合渣冷冻成坨,并掺入肉末与鸡蛋,其色橙黄鲜艳,特别可口。 酢辣椒一一土家人的一种咸菜品种,香鲜而焦黄,常与腊肉一并混炒,油厚而不腻。 利川柏杨——豆腐干恩施――地牯牛 近四年已考过内容:08 年:家乡的桥;09年实践:写民歌、讲故事、谈习俗;10 年实践:旅游景区、广 告词、导游词、建议;11 年作文《家乡的名片》,说明文阅读“桥隧博物馆-宜万铁路”。

恩施最全民俗文化复习课程

恩施最全民俗文化

恩施民俗风情 一、恩施土家族历史民俗文化 白虎图腾:根据汉文文献记载和潘光旦先生的推断,可能在4200年前的夏代初年,出现了巴人的第一个君王——廪君,标志着巴人已进入父系氏族向奴隶制过渡的时代。廪君乃巴氏之子务相,一般认为,廪为虎之意,廪君即虎君。白虎巴人主要有五姓:巴、樊、曋、相、郑。白虎巴人一直崇拜白虎,视白虎为图腾和神灵,认为廪君就是白虎的化身,其宗教信仰都打上了白虎的烙印,作为勇敢、力量的象征,做为胜利之魂来进行礼赞,体现了君廪勇武奋进的精神,还体现了整个部落坚毅、刚猛、豪爽的特质,构成了巴文化的基本特征。 二、恩施民歌 1、《龙船调》:是利川民歌,现为世界25首优秀民歌之一。特点:歌词质相通俗,朗朗上口,衬词特多,音乐旋律起伏悠扬,音域宽广,高亢婉转。

2、《柑子树》:是表性很强的优秀民歌。“柑子树来柑子叶,干姊干妹舍不得。柑子成树树成林,干姊干妹长成人。柑子结果姐出门,干姊干妹两离分。”《柑子树》歌词巧妙运用谐音来咏叹干姊干妹的情恋,表达了土家先民对爱情自由、婚姻自主的强烈追求。 3、《巴东石工号子》:表现石工在撬石、拖石、抬石时配合劳动节奏喊唱的歌谣,7个土家汉子每人一根木棍在手,喊出一声高过一声的号子,用洪亮高亢的气势唱出了土家石工的齐心协力与乐天精神。

三、土家风俗、节日 1、女儿会:源远流长的“女儿会”是恩施土家人的民族盛会,是中国最具有代表性的区域性民族传统节日之一。时间一般在农历七月十二日,最初流行于恩施石灰窑、大山顶一带,如今已发展成为全州性的民族节日。 被誉为“土家情人节”的女儿会,保存着古代巴人原始婚俗的遗风,传递着土家人真、善、美的脉博与灵魂。是恩施土家族人自发形成的以赶集为借口、以对歌为形式、以情爱为目的的自主择偶方式。如果两情相悦,就牵手到树林里、小溪旁、山坡上去幽会,乃至定下终身。

恩施民俗

恩施民俗 傩戏 傩戏,是主要流行于鹤峰全县及与之毗邻的恩施市红土、三岔一带,是当地群众藉以酬神还愿时演唱的戏,故称“傩愿戏”。其流传历史较古老,距今已有7代传人300多年历史。 傩戏演出班子称坛,班主称掌堂师,因表现形式是以祭祀仪式为载体,以酬神还愿为目的的表演,故表现剧目多是与所谓“天地水火”神相关联的历史故事或传奇故事。如《孟姜女寻夫》、《柳毅传书》等。其中,以孟姜女的故事最多,有“孟姜女不到不勾愿”之说,孟姜女也即成了傩戏中美丽的神灵。 傩戏音乐主要由正腔和小调两大类组成,有平调、怨调、神仙调等。正腔类唱腔粗犷朴实,小调类欢快流畅,民歌风味浓。演唱形式为锣鼓伴奏、人声接腔,音乐气氛十分热烈。 傩戏发展到近现代,用以酬神还愿的渐次稀少,而代之以傩戏剧团(业余)形式出现并参加舞台表演。音乐伴奏上加进了胡琴,演员上也出现女演员登台,傩戏逐步步入舞台化,因而也为现代观众乐于接受和喜爱。 哭嫁 女儿出嫁之前哭嫁,是恩施州土家族古老而独特的婚俗,因其哭嫁的形式是以歌代哭,以哭伴歌,故称之为“哭嫁歌”。 土家女儿从开始懂事之时起,就跟随母亲和祖母学唱“哭嫁歌”,有时在闺房中由母亲教唱,有时在火炉旁由祖母带唱。随着时光的流逝,女孩儿们渐渐长大,“哭嫁歌”越唱越多,少则会唱百余首,多则会唱数百首,聪明的女孩还会自编自唱。为了在出嫁时“哭嫁歌”唱得多而且好听,女孩们平日里在山中砍柴、田间劳动、井里担水、溪边戏水、草场放牛时,都不断地练唱“哭嫁歌”,缠绵的歌声伴随着清脆的鸟鸣声在山川中久久回荡,使人着迷。 女孩长大后,在出嫁前数日,半日甚至一月前开始哭嫁,或独自一人哭诉,或亲人围坐陪哭,有哭祖先、哭爹娘、哭哥嫂、哭姐妹、哭媒人、哭自己的,有哭家乡、哭朋友的。其哭声时而低沉,时而悲切,时而高昂,时而欢欣。所唱“哭嫁歌”的歌词多是长短句,也有五言、七言句子的。如:“一更里哟哭悲声,爹娘为儿操碎心,小来愁的长不大,长大又愁定终生。二更里哟哭伤声,哥哥为妹费了神,孝敬父母抚弟妹,火把照路后人行。三更里哟哭泪声,小妹人乖靠姐引,吃个粑粑分两半,姐妹情深难离分。”又如:“我的爹,我的娘,你的不肖女儿,象香炉脚下的一堆纸灰,大风一吹纷纷起;象山上的鸟儿,长大离娘飞,一无歇枝,二无窝归,今日飞去何日回。”再如:“悖时媒婆娘,象根拄路棒,拄着过河去,甩在河坎上。”等。 出门前夜是哭嫁的高潮,从山寨里推出九个漂亮聪明的姑娘与即将出嫁的姑娘陪哭,称“陪十姊妹”。陪哭开始,一个姑娘领头唱起五句子开台歌:“石榴开花叶儿翠,当堂坐的十姊妹,大家劝我起歌头,开个口儿带姊妹。”接下来便正式陪哭,有独唱、对唱的,还有轮唱、伴唱、合唱的,简直象一场色彩缤纷的赛歌会。所唱的“哭嫁歌”主要有“十劝姐”、“闹五更”、“双逗趣”、“探姐歌”、“劝嫁歌”、“出嫁歌”。歌词多是祖辈传下来的,也有现编的。如:“一劝姐,孝双亲,人人都是父母生,姐姐耶,养儿要报父母恩。怀胎十月才临盆,娘奔死来儿奔生。二劝姐,要勤快,吃穿要靠劳动来,姐姐耶,人勤地勤家生财。一个早工打捆柴,

想要了解恩施景点必看的一篇文章(最新版)

想要了解恩施景点必看的一篇文章 恩施大峡谷 被专家誉为可与美国科罗拉多大峡媲美的恩施大峡谷位于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恩施市屯堡乡、沐抚办事处和板桥镇境内,是清江大峡谷中的一段,被誉为“奇观之峡、古道之峡、森林之峡、科考之峡、康体之峡”,是“灵秀湖北”十大旅游名片之一。峡谷全长108千米,总面积300多平方千米。峡谷中的百里绝壁、千丈瀑布、傲啸独峰、原始森林、远古村寨等景点美不胜收。自然景区则主要由大河碥风光、前山绝壁、大中小龙门峰林、板桥洞群、龙桥暗河、云龙河地缝、后山独峰、雨龙山绝壁、朝东岩绝壁、铜盆水森林公园、屯堡清江河画廊等组成。 华中理工大学著名的建筑与旅游专家张良皋教授实地考察对比后认为,恩施大峡谷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大峡谷,“即使走马观花也令人如痴如醉”。与美国的科罗拉多大峡谷论壮观,清江大峡谷与之难分伯仲;若论风景之秀美、景观之丰富、层次之多样,恩施大峡谷的沐抚段则远胜于科罗拉多大峡谷。而且这里还是巴文化发源地,人文特色浓郁,而科罗拉多大峡谷仅有少数印第安人居住。“八百里清江,每一寸都是风景。极具开发价值的恩施大峡谷如不向世界推介,绝对是一大遗憾。”张良皋说,这里的峡谷山峰险峻,山头高昂,有仰天长啸之浩气;谷底的清江水质清幽,令人有脱胎换骨之感受。沐抚大、小龙门6平方千米的范围内就有200米以上的独立山峰30余座;静水清江,虹桥卧波、青山倒影,让人产生海市蜃楼的幻觉;沿清江乘船顺流而下,云雾缭绕,白鹤翩跹,情景交融,仿佛置身于浩缈悠远的世外天地之间。 壮美无比的恩施大峡谷空间宏伟开阔,景观层次丰富,山体变化多端,清江河谷深切,

具有别于五岳的五大奇观: 一是清江升白云。与大多数名山的云海显得闲散无序不同的是,沐抚大峡谷里从清江上升起的云海象一条腾飞的巨龙,蜿蜒曲折,延绵百里,形态丰润,美不胜收。 二是绝壁环峰丛。喀斯特地貌一般情形是有绝壁者无峰丛,有峰丛者无绝壁,沐抚大峡谷不仅兼而有之,而且面积大、品位高。有四面绝壁凹陷于丛峰之中的,也有四面绝壁突出似凌架于丛峰之上的。世界上目前尚未发现类似奇景。 三是天桥连洞群。洞穴群落是大峡谷中又一特点。据不完全统计,大峡谷沿线有大小洞穴200余个。如板桥的热云洞,有石壁相隔形成两个洞口,一洞通热风,一洞出冷风,冷热交融烟雾缭绕;而且洞内的大厅可容纳数万人;更有天桥匹配,水天相谐、人物相映,犹如仙境。 四是地缝接飞瀑。恩施大峡谷内的云龙河地缝全长7.5千米,最深达75米,地缝怪石遍布,五彩斑斓,古木苍翠,碧流潺潺,尤其是地缝两岸的数条飞瀑流泉,令人震撼而神怡。 五是暗河配竖井(暗河与天坑相通)。中法探险队历经十年考察于最近宣布,奉节龙桥河至恩施大峡谷的地下暗河全长50千米,为世界之最。仅暗河之上的竖井就有108个,形似著名的新疆坎儿井,非常壮观和罕见。 世界名曲龙船调,天下奇观腾龙洞。国家4A级旅游景区,“灵秀湖北”十大旅游名片之一。位于“龙船调的故乡”---利川市,属大巴山与武陵源交汇部,地处清江的发源地,距利川市6.8km,是恩施自治州土家族、苗族儿女的聚居地,山清水秀,如诗如画。 腾龙洞景区由水洞、旱洞、鲤鱼洞、凉风洞、独家寨及三个龙门、化仙坑等景区组成,整个洞穴系统十分庞大复杂,容积总量居世界第一,是中国旅游洞穴的极品,2005年10

恩施最全民俗文化

恩施民俗风情 一、恩施土家族历史民俗文化 白虎图腾:根据汉文文献记载和潘光旦先生的推断,可能在4200年前的夏代初年,出现了巴人的第一个君王——廪君,标志着巴人已进入父系氏族向奴隶制过渡的时代。廪君乃巴氏之子务相,一般认为,廪为虎之意,廪君即虎君。白虎巴人主要有五姓:巴、樊、曋、相、郑。白虎巴人一直崇拜白虎,视白虎为图腾和神灵,认为廪君就是白虎的化身,其宗教信仰都打上了白虎的烙印,作为勇敢、力量的象征,做为胜利之魂来进行礼赞,体现了君廪勇武奋进的精神,还体现了整个部落坚毅、刚猛、豪爽的特质,构成了巴文化的基本特征。 二、恩施民歌 1、《龙船调》:是利川民歌,现为世界25首优秀民歌之一。特点:歌词质相通俗,朗朗上口,衬词特多,音乐旋律起伏悠扬,音域宽广,高亢婉转。 2、《柑子树》:是表性很强的优秀民歌。“柑子树来柑子叶,干姊干妹舍不得。柑子成树树成林,干姊干妹长成人。柑子结果姐出门,干姊干妹两离分。”《柑子树》歌词巧妙运用谐音来咏叹干姊干妹的情恋,表达了土家先民对爱情自由、婚姻自主的强烈追求。 3、《巴东石工号子》:表现石工在撬石、拖石、抬石时配合劳动节奏喊唱的歌谣,7个土家汉子每人一根木棍在手,喊出一声高过一声的号子,用洪亮高亢的气势唱出了土家石工的齐心协力与乐天精神。 三、土家风俗、节日 1、女儿会:源远流长的“女儿会”是恩施土家人的民族盛会,是中国最具有代表性的区域性民族传统节日之一。时间一般在农历七月十二日,最初流行于恩施石灰窑、大山顶一带,如今已发展成为全州性的民族节日。 被誉为“土家情人节”的女儿会,保存着古代巴人原始婚俗的遗风,传递着土家人真、善、美的脉博与灵魂。是恩施土家族人自发形成的以赶集为借口、以对歌为形式、以情爱为目的的自主择偶方式。如果两情相悦,就牵手到树林里、小溪旁、山坡上去幽会,乃至定下终身。 2、月半节:又称“鬼节”、“亡人节”,时间为农历七月十二,土家人素有“年小月半大”之说。其主要活动是祭祖,祭祖时烧纸钱,表示对已故亲人的哀悼。过月半须全家团聚,并接回出嫁的女儿。

土家族民俗建筑

公共选修课课程论文 课程名称:古典家具艺术鉴赏任课教师:叶聪 论文题目:湘西土家族吊脚楼民居建筑 学生姓名:吴琴学号:1306104038 所属院部:建筑工程学院专业:城市地下空间工程 班级: 13城市地下空间工程

目录: 《一》、土家族吊脚楼的地域特征 一、简介 二、吊脚楼的由来 三、地理位置 《二》、土家族吊脚楼独特的选址、建筑材料及环境 一、选址 二、材料 三、环境 《三》、土家族吊脚楼的结构、建筑特色及建筑形式 一、吊脚楼的结构 二、吊脚楼的建筑特色 三、吊脚楼的建筑形式 《四》、土家族吊脚楼的建筑传说、历史发展、民居的优势及文化内涵 一、建筑传说 二、历史发展 三、民居的优势 四、文化内涵 《五》.、结语

摘要:湘西土家族吊脚楼,由落地建造的座子屋与架空的横屋组成的"半干栏",是我国南方干栏式建筑一个独特的类型。吊脚楼民居主要分布于鄂西及湘西土家族、苗族聚居地的武陵山区。吊脚楼不仅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也是专家们研究少数民族民居住宅的重要对象。笔者将从吊脚楼的地域特征、来由、建筑特色等方面来分析湘西土家楼吊脚楼。 《一》、湘西土家族吊脚楼的地域特征简介 一、简介 吊脚楼为土家族人居住生活的场所,吊脚楼半为陆地,半为水。多依山就势而建,呈虎坐形,以“左青龙,右白虎”中间为堂屋,左右两边称为饶间,作居住、做饭之用。饶间以中柱为界分为两半,前面作火炕,后面作卧室。吊脚楼上有绕楼的曲廊,曲廊还配有栏杆。“前朱雀,后玄武”为最佳屋场,后来讲究朝向,或坐西向东,或坐东向西。湘西吊脚楼,属于古代干阑式建筑的范畴。所谓干阑式建筑,即是"体量较大,下屋架空,上层铺木板作居住用的(庄裕光《干阑建筑》)一种房屋。这种建筑形式主要分布在南方,特别是长江流域地区,以及山区。因这些地域多水多雨,空气和地层湿度大,由于干阑式建筑是底层架空,对防潮和通风极为有利。 二、地理位置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位于湖南省西北部、云贵高原东侧的武陵山区,与湖北省、贵州省、重庆市接壤,是湖南省进入国家“西部大开发”的唯一地区。北邻鄂西山地,东南以雪峰山为屏。东部、东北部与湖南省怀化市、张家界市交界;西南与贵州省铜仁地区接壤;西部与重庆市秀山县、酉阳县毗连,西北部与湖北省恩施州相邻,系湘鄂渝黔四省市交界之地。地势南东低、北西高,属中国由西向东逐步降低第二阶梯之东缘,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武陵山脉由北东向南西斜贯全境,可分为西北中山山原地貌、中部中底山山原地貌、中部及东南部低山丘岗平原地貌区,最高海拔1737米,最低海拔97.1米。 《二》、土家族吊脚楼独特的建筑材料及环境 一、建筑材料的选用 观察湘西吊脚楼所使用的建筑材料,发现以当地的杉木作为主要材料。杉木是中国特有的和重要的速生树种之一,分布在淮河秦岭以南地区。杉木树体高大,纹理通直,结构细致,材质轻软,加工容易,不翘不裂,耐腐防虫,耐磨性强,而且具有芳香气味,有木中之王的美称,为中国重要的建筑用材和家具用材。因为杉木材的这些优点,被广泛用于湘西吊脚楼的建筑构架、围板、栏杆、地板、门窗和雕刻,具有较强的装饰效果。 四、吊脚楼周边的环境 (所有图片来自百度)

恩施民风民俗之我见.

恩施民风民俗之我见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成立于1983年8月19日,是共和国最年轻的自治州。位于中国湖北省西南部,地处云贵高原的东延部分,西面和北面邻接重庆市,东临宜昌市,南邻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东北接神农架林区。辖恩施、利川两个县级市和巴东、来凤、咸丰、建始、鹤峰、宣恩6个县。自治州首府为恩施市。面积24111平方千米。截止2010年末,人口约394万,其中汉族约占45%,土家族约占46%,苗族约占6.5%。春秋为巴国地。1949年设恩施专区。1970年改称恩施地区。1983年置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1993

年4月改现名。属鄂西南山地,有“山原”之称。 恩施州城 恩施拥有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民族舞蹈有摆手舞、撒尔嗬、铜铃舞、肉连响、耍耍等。民族戏曲有傩戏、南剧、灯戏等,还有山歌、民歌。恩施也被称为“歌舞之乡”,世界25首著名民歌之一的《龙船调》就诞生在我州的利川市,利川市又被称为《龙船调》的故乡。 灯戏表演

恩施州是一个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老 区。董必武、贺龙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 家曾在恩施这块红色的土地上战斗过。贺 龙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在这里开展武装斗 争长达八年之久,成千上万的恩施儿女为 国捐躯。抗战中的贺龙元帅著名作家马识途以恩施如火如荼的斗争背景,写出了长篇著名《清江壮歌》。 ←中共鄂西特委旧址恩施州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有“华中药库”、“烟草王国”、“鄂西林海”、“中华植物基因库”的美称。恩施的硒资源位居世界第一,恩施被称为“世界硒都”。 烟草珙桐

恩施州是一片正在开发的热土,经济、政治、文化、交通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恩施州交通图 随着宜万铁路、沪蓉西高速公路的全线开通,恩施州将形成以铁路、高速公路、航空为主干,以209、318两条国道和省、州、县(市)、乡村公路为基础的安全、快捷的立体交通网络。 沪蓉西高速风光 宜万铁路风光

恩施最全民俗文化

民俗风情 一、土家族历史民俗文化 白虎图腾:根据汉文文献记载和光旦先生的推断,可能在4200年前的夏代初年,出现了巴人的第一个君王——廪君,标志着巴人已进入父系氏族向奴隶制过渡的时代。廪君乃巴氏之子务相,一般认为,廪为虎之意,廪君即虎君。白虎巴人主要有五姓:巴、樊、曋、相、。白虎巴人一直崇拜白虎,视白虎为图腾和神灵,认为廪君就是白虎的化身,其信仰都打上了白虎的烙印,作为勇敢、力量的象征,做为胜利之魂来进行礼赞,体现了君廪勇武奋进的精神,还体现了整个部落坚毅、刚猛、豪爽的特质,构成了巴文化的基本特征。 二、民歌 1、《龙船调》:是利川民歌,现为世界25首优秀民歌之一。特点:歌词质相通俗,朗朗上口,衬词特多,音乐旋律起伏悠扬,音域宽广,高亢婉转。

2、《柑子树》:是表性很强的优秀民歌。“柑子树来柑子叶,干姊干妹舍不得。柑子成树树成林,干姊干妹长成人。柑子结果姐出门,干姊干妹两离分。”《柑子树》歌词巧妙运用谐音来咏叹干姊干妹的情恋,表达了土家先民对爱情自由、婚姻自主的强烈追求。 3、《巴东石工号子》:表现石工在撬石、拖石、抬石时配合劳动节奏喊唱的歌谣,7个土家汉子每人一根木棍在手,喊出一声高过一声的号子,用洪亮高亢的气势唱出了土家石工的齐心协力与乐天精神。

三、土家风俗、节日 1、女儿会:源远流长的“女儿会”是土家人的民族盛会,是中国最具有代表性的区域性民族传统节日之一。时间一般在农历七月十二日,最初流行于石灰窑、大山顶一带,如今已发展成为全州性的民族节日。 被誉为“土家情人节”的女儿会,保存着古代巴人原始婚俗的遗风,传递着土家人真、善、美的脉博与灵魂。是土家族人自发形成的以赶集为借口、以对歌为形式、以情爱为目的的自主择偶方式。如果两情相悦,就牵手到树林里、小溪旁、山坡上去幽会,乃至定下终身。 2、月半节:又称“鬼节”、“亡人节”,时间为农历七月十二,土家人素有“年小月半大”之说。其主要活动是祭祖,祭祖时烧纸钱,表示对已故亲人的哀悼。过月半须全家团聚,并接回出嫁的女儿。

恩施简介

魅力恩施 民俗文化 饮食 恩施由于其特殊的地理环境,所以当地餐饮既有蜀地麻辣特色又具潇湘咸辣风格。特别是当地颇具土家族和苗族特色的风味小吃更是吸引了不少的游人,比如有合渣、腊肉、土豆干等。 土家人吃食主要为杂粮,如苞谷、小米、荞麦、红苕等,吃大米较少。喜腥膻,好饮酒。以大块大砣肉待客为至诚,若切剁太细,就会被讥为小气、吝啬。喝酒用土碗豪饮。对于五味,尤喜辛辣、每餐不离辣椒,另有喝油茶的习惯。即“土家人以油炸黄豆、苞谷、米花、豆乳、芝麻、绿豆诸物,取水和油,贡茶叶作汤泡之,饷客致敬。”旧时还有咂酒习俗。 苗家饮食,多以苞谷,洋芋为主、较少大米。喜食酸辣,好饮酒,红白喜事或亲友客人,常以酒款待。民歌 历史久远,内容丰富全面,与劳动和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清新凄艳、乡土风俗、儿女情长,是土家民歌的主要特色。优美衬词的烘托,男女对唱的方式,唱白夹杂、歌舞并举的“路数”,洒脱泼辣的抒怀,爱情婚姻的主题等,构成了恩施民歌独特的地域特色。 1.《黄四姐》:至今已传唱150多年,起源于建始县三里乡。是在恩施州广泛流传的土家族民歌经典,它以喜花鼓的明快节奏和生动欢乐的情爱内容,表现了青年男女互相爱慕追求、馈赠定情信物的情节,被誉为中国民歌中鲜艳盛开的奇葩,经历百年而不衰。 2、《龙船调》:是利川民歌,现为世界25首优秀民歌之一。特点:歌词质相通俗,朗朗上口,衬词特多,音乐旋律起伏悠扬,音域宽广,高亢婉转。 3、《柑子树》:是表性很强的优秀民歌。“柑子树来柑子叶,干姊干妹舍不得。柑子成树树成林,干姊干妹长成人。柑子结果姐出门,干姊干妹两离分。”《柑子树》歌词巧妙运用谐音来咏叹干姊干妹的情恋,表达了土家先民对爱情自由、婚姻自主的强烈追求。 4、《巴东石工号子》:表现石工在撬石、拖石、抬石时配合劳动节奏喊唱的歌谣,7个土家汉子每人一根木棍在手,喊出一声高过一声的号子,用洪亮高亢的气势唱出了土家石工的齐心协力与乐天精神。 5、《六口茶》,是恩施土苗青年男女追求爱情及其向往幸福生活的古老民族礼节。一口一问,一口一答,浓香酽醇,似娇音缠绵;香甜不腻,似情人香吻;清爽神怡,似弦歌绕梁。岁月悠然,万种风情;洗涤昏寐,婀娜摇曳。远道慕名而来的游客,喝完六口茶,经得茶娱道,也就成了无话不说的朋友。这“六口茶”,在湖北土苗山寨,实际上寓含着:“亲切欢迎,友谊长存”之意。 民族舞蹈 1、摆手舞,土家族最有影响的大型歌舞,是土家族祭祀祈祷的一种活动。一般在年节举行,并发展为祭祀、祈祷、歌舞、社交、体育竞赛、物资交流等综合性的民俗活动。按其活动规模分为“大摆手”、“小摆手”两种;按其舞蹈形式分为“单摆”、“双摆”、“回旋摆”等;特点:土家摆手舞基本风格是以手的动作带动身体转动,左右摆动,双手自然屈伸,舞姿粗犷健美。 2、撒尔嗬,又名跳丧鼓,是土家人的祭祀歌舞。野三关是“撒尔嗬”的发源地,其唱腔古老独特,其动作粗犷豪放,其鼓点明快、节奏感强。内容大多为追念死者的生平劳绩,土家人把白丧事当作红喜事来办,把死亡看成登入极乐世界,表现了土家民族最质朴的生命观。 3、板凳龙舞,是苗族请番薯神保佑番薯收成好的一种舞蹈形式。男女表演者排成长蛇阵,手握板凳腿转着火堆舞动,就像龙在腾飞。 4、傩戏,本意是满足人们的一种愿望,驱逐疫鬼,消灾纳福,多为喜庆场合演出。表演形式丰富,融法事和戏剧于一体。唱腔音乐丰富多彩。获奖剧目《姜女下池》《禾多多》《剃那比》。 风俗 女儿会——被誉为“土家情人节”,是与封建包办婚姻相对立的一种恋爱方式,是恩施土家族青年在追求自由婚姻的过程中,自发形成的以集体择偶为主要目的的节日盛会。其主要特征是以歌为媒,自主择偶。 月半节——又称“鬼节”、“亡人节”,时间为农历七月十二,土家人素有“年小月半大”之说。其主要活动是祭祖,祭祖时烧纸钱,表示对已故亲人的哀悼。过月半须全家团聚,并接回出嫁的女儿。 祝米——土家族人家生了孩子,必会对小生命的出世举行热烈庆典,俗称“整祝米酒”。时间定于“洗三”那天,或定于满月之际。无论地位贵贱,婴儿的外祖母在这天都将享受到上等贵客的殊荣。 哭嫁——土家族女儿出嫁之前要哭嫁。是土家族婚俗中最富有人情韵味的文化特色。哭嫁本是对封建礼教取代

恩施春节习俗

恩施春节习俗 篇一:恩施春节民俗调查.doc 恩施春节民俗调查 1002杨宝 摘要:恩施是土家族、苗族集中地区,民俗很多,但仍以传统春节最为隆重。 在这民族地区,其春节自然有许多特殊习俗,带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如过赶年、杀年猪、吃刨汤、煮甜酒、打糍粑、吃大肉、打年货等等。春节尾巴上是我们土家人注重的另一喜庆节日——元宵节。此夜,家家户户灯火通明,舞狮子、玩龙灯、演板凳戏、猜灯谜、吃汤圆等等,热闹非凡! 关键词:恩施民族地区春节民俗元宵 我的家乡在恩施,这里景色优美、气候宜人、物华天宝、钟灵毓秀;这里素 有“华中植物园”、“鄂西林海”之称;这里被誉为“茶叶王国”、“水能王国”、“华中药库”和“世界硒都”;这里是一片红色的土地,董必武、贺龙、肖克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里开展过革命工作;这里是一片文化的沃土,是土家文化的摇篮,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摆手舞、铜铃舞、肉连响、《龙船调》、《黄四姐》;这里还是一个山清水秀、石美洞奇,有着丰富的原生态的自然和人文景观的生态旅游境地。因

此,在这个美丽的地方,度过的是一个祥和的兔年春节!下面是我对恩施的春节民俗调查。 一、春节简介: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春节,俗称“年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年节是除旧布新的日子。年节虽定在农历正月初一,但年节的活动却并不止于正月初一这一天。从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小年节起,人们便开始“忙年”:扫房屋、洗头沐浴、准备年节器具等等。所有这些活动,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即“辞旧迎新”。人们以盛大的仪式和热情,迎接新年,迎接春天。 集祈年、庆贺、娱乐为一体 的盛典年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佳节。而时至今日,除祀神祭祖等活动比以往有所淡化以外,年节的主要习俗,都完好地得以继承与发展。 二、春节的历史与传说: (一)历史 中国农历年的岁首称为春节。是中国人民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也象征团结、 兴旺,对未来寄托新的希望的佳节。据记载,中国人民过春节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关于春节的起源有很多说法,但其中为公众普遍接受的说法是,春节由虞舜兴起。公元前2000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带领着部下人员,祭拜天地。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岁首。

恩施民俗文化

恩施民俗文化 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

恩施州民俗文化 一、恩施民歌 特点:历史久远,内容丰富全面,与劳动和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清新凄艳、乡土风俗、儿女情长,是土家民歌的主要特色。优美衬词的烘托,男女对唱的方式,唱白夹杂、歌舞并举的“路数”,洒脱泼辣的抒怀,爱情婚姻的主题等,构成了恩施民歌独特的地域特色。 1、《龙船调》:是利川民歌,现为世界25首优秀民歌之一。特点:歌词质相通俗,朗朗上口,衬词特多,音乐旋律起伏悠扬,音域宽广,高亢婉转。 2、《柑子树》:是表性很强的优秀民歌。“柑子树来柑子叶,干姊干妹舍不得。柑子成树树成林,干姊干妹长成人。柑子结果姐出门,干姊干妹两离分。”《柑子树》歌词巧妙运用谐音来咏叹干姊干妹的情恋,表达了土家先民对爱情自由、婚姻自主的强烈追求。 3、《巴东石工号子》:表现石工在撬石、拖石、抬石时配合劳动节奏喊唱的歌谣,7个土家汉子每人一根木棍在手,喊出一声高过一声的号子,用洪亮高亢的气势唱出了土家石工的齐心协力与乐天精神。 二、土家民族舞蹈 1、摆手舞 土家族最有影响的大型歌舞,是土家族祭祀祈祷的一种活动。一般在年节举行,并发展为祭祀、祈祷、歌舞、社交、、物资交流等综合性的民俗活动。按其活动规模分为“大摆手”、“小摆手”两种;按其舞蹈形式分为“单摆”、“双摆”、“回旋摆”等;特点:土家摆手舞基本风格是以手的动作带动身体转动,左右摆动,双手自然屈伸,舞姿粗犷健美。 2、撒尔嗬,又名跳丧鼓,是土家人的祭祀歌舞。野三关是“撒尔嗬”的发源地,其唱腔古老独特,其动作粗犷豪放,其鼓点明快、节奏感强。内容大多为追念死者的生平劳绩,土家人把白丧事当作红喜事来办,把死亡看成登入极乐世界,表现了土家民族最质朴的生命观。 3、板凳龙舞是苗族请番薯神保佑番薯收成好的一种舞蹈形式。男女表演者排成长蛇阵,手握板凳腿转着火堆舞动,就像龙在腾飞。 4、傩戏――本意是满足人们的一种愿望,驱逐疫鬼,消灾纳福,多为喜庆场合演出。表演形式丰富,融法事和戏剧于一体。唱腔音乐丰富多彩。获奖剧目《姜女下池》《禾多多》《剃那比》。 三、土家风俗、节日 女儿会——被誉为“土家情人节”,是与封建包办婚姻相对立的一种恋爱方式,是恩施土家族青年在追求自由婚姻的过程中,自发形成的以集体择偶为主要目的的节日盛会。其主要特征是以歌为媒,自主择偶。 月半节――又称“鬼节”、“亡人节”,时间为农历七月十二,土家人素有“年小月半大”之说。其主要活动是祭祖,祭祖时烧纸钱,表示对已故亲人的哀悼。过月半须全家团聚,并接回出嫁的女儿,

恩施市简介

(代项目策划草案) 辛立道2009年6 月于北京 恩施生态旅游开发之我见 一、充分利用富集的生态资源 恩施位于湖北省西部,是中国的中心腹地。东临荆楚,与三峡、赤壁一衣带水;西通黔渝,为重庆、巴峡旅游景区必经之路;南连潇湘,与著名景区张家界一脉相连;北齐神龙架,原始森林隔江相望。 神秘的北纬30度穿越整个恩施。亚热带湿润性气候和独特的山地立体气候构成了恩施气候的多样性。夏无酷暑,冬无严寒,雨量充沛,四季分明,造就了恩施生物的多样性。因秦岭和大巴山的阻隔,使这一地区免遭第四纪冰川的洗劫,成为动植物的避难所。这里动植物繁多,其中40余种植物和70多种动物属国家级珍稀物种,成为华中地区重要的动植物基因库。号称中国的“三大后花园”之一,是全国生态旅游理想地区。 大巴山、巫山和武陵山的余脉在这里融合,造就了恩施多特质的山脉文化。由于岩溶地貌发育,山间谷地星罗棋布,或雄奇俊秀,或佳境荟萃。国家级森林公园坪坝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星斗山、七姊妹山,拥有世界地质公园特质的奥陶纪梭布垭石林,特别是恩施大峡谷,内有世界上最秀美的地缝和最长的暗河,有最壮美的万米绝壁画廊,群峰如屏,云霞如海。它们孕育了世界上许多最为珍贵的天地物种,隐藏着土家山民无数生命玄机。 神奇美丽的清江,传说是人间最清的江,故名清江。清江养育着一个个特殊的民族,从远古的清江放排,到如今的清江闯滩,流淌着一串串古今漂流的神话。 恩施是洁净能源基地。这里水能蕴藏量丰富,开发利用潜力巨大,拥有大小河流60多条,总流域面积2.1万平方公里。水资源总量为300亿立方米,水能资源理论蕴藏达500万千瓦。岩溶发育,暗河伏流多,地下水储量丰富,岩溶水储量64亿立方米。 恩施是绿色食品王国。特种绿色食品资源如莼菜、薇菜、蕨菜,云豆、摩芋、葛仙米、凤姜、百合、山药、野山菌等稀有品种,斐声海内外。 恩施是鄂西林海。森林茂密、植被良好,是华中森林宝库之一,享有“天然植物园”美称。森林覆盖率67%,林材蓄积量3000万立方米左右。原始孑遗树种和珍稀树木举世闻名,水杉、银杏、珙桐、鹅掌秋、香果树、楠木等历来为土家山寨特产,被列为朝贡珍品。金钱松、穗花松等珍贵树木,具有观赏价值外,又属古老孑遗植物,被誉为世界活化石。号称中国的“三大后花园”之一,是全国生态旅游理想地区。 恩施是华中药库。药用植物资源甚为丰富,品种多达2080余种,“鸡爪黄连”产量居全国前列,“板党”质地优良,出口主打产品。“紫油厚朴”,乃国家珍品。党参、当归、黄连、天麻、贝母、杜仲、厚朴、黄柏、丹皮、半夏、银花、百合、舌草等药材种类《本草纲目》所载还多,特别是中国板党、湖北贝母、鸡爪黄连、紫油厚朴、当归、 天麻、丹皮、首乌、竹节参、江边一碗水,七月一支花、头顶一颗珠等数十种名贵中药材,量大质优,享誉世界。 恩施是世界硒都。恩施岩石、土壤、动植物硒富集均达到世界之最,为世界70%以上缺硒地区的人类带来了福音。硒产品和硒矿床的开发利用前景广阔。 恩施是矿藏战略储备库。已探明储有各类矿产资源70余种,矿产地314处。煤矿、硫铁矿、碳石、耐火粘土、天然气、石煤等居全省第一;铁矿20亿吨,磷矿111亿吨,是全国四大磷矿之一。此外,还大量蕴藏白鹤玉、菊花石、墨玉等生物化石,优质大理石,生物礁等稀有资源。 恩施是中国的中心腹地,是中国中部地区迄今为止唯一没有被开发、受污染的处女地。具考古学家考证,200万年前的远古建始直立人是世界最早的古人类,从“建始人”居住的

恩施土家族文化综述

恩施土家族文化研究综述 摘要:恩施的土家族文化作为一种民俗文化,在恩施旅游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土家族的相关民俗文化作为一个地方的特色吸引着很多游客。这里主要综述了有关土家族文化领域的相关研究,包括一些土家族文化的介绍,土家族文化发展中的问题以及一些措施。 关键词:土家族文化,恩施,旅游业,文化传承,研究 一、土家族文化的基本情况概述 学术界对于文化的定义种类繁多,尚缺少一种统一的分类,一般认为,文化是人们的活动方式,这种活动的主体是作为群体或类的人,当然,这种人类活动方式所创造的物质与精神产品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文化是一种群体性标志,是与他类区别的依据。我们可以物态文化、方式文化、精神文化等三个层面对一种人类文化进行解读和理解。我国的土家族主要聚居在湘鄂黔地区,该地区是云贵高原余脉,山峰林立、丘陇环绕,世世代代的土家族人在这里开拓生活,在长期的历史生活中创造沉淀了独具特色的山区文化。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位于湖北省西南部,地处湘、鄂、渝三省(市)交汇处。2003年末,恩施州总人口381.79万人,其中土家族人口169.87万人,占总人口的45%。土家族主要分部在清江以南的来凤、鹤峰、咸丰、宣恩和利川五县市,巴东、建始和恩施三县市的土家族占其总人口的25%至30%不等。土家族与古代巴人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是古代巴人在融合当地其他土著部族和迁入该地区的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具有多元一体的典型特征。秦灭巴后,巴人被迫迁徙,但有一部分仍定居于湘鄂川黔毗邻地区。其中定居于鄂西南地区的巴人构成了恩施州土家族的主源。这部分巴人在吸收融合濮人等当地土著部族和迁入该地的汉族的基础上,大约于宋代形成了土家族。此后,又有大批汉族和蒙古族、苗族等兄弟民族迁入恩施州境内,他们中的一部分融合到土家族中,构成了恩施州土家族的支流。恩施土家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生活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土家族文化,笔者认为恩施的土家文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以竹器为特色的物器文化,虽然随着时代环境的变迁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很多金属以及其他制品的物器出现在土家文化中,但是很多用竹木编制成许多精制的手工艺品仍然是恩施土家族人民的一大特色,甚至还有部分地区的居住房屋(土家吊脚楼)的原材料也是竹器。二是复合型经济结构。由于恩施地区的独特地形特征,山多林茂,野生动植物多,农耕经济在土家人民的生活中地位举足轻重,生态环境良好,生态旅游业近年来也渐渐发展起来,加之现代化的一些贸易经济的渗透,在该地区形成了复合型的经济结构。三是图腾崇拜的文化,这种图腾崇拜主要体现在以自虎为神灵,土家族在民族文化方面受巴文化的影响十分巨大,古代巴人便是以白虎为图腾,史书中有“察君死,鬼魂化为白虎,巴氏以虎饮人血,遂以人祠。”这种图腾崇拜对土家族人的精神生活和文化信仰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四是祭祀文化兴盛。浓厚的巫术色彩是土家文化的一大特点,这与恩施地区独特的山地环境,地理较为封闭,信息闭塞不无关系,现在很多土家人在婚丧嫁娶等大事中还有鬼神崇拜,且较为普遍,需要说明的是鬼神崇拜在其他民族中也存在,但是在普遍性方面存在差别。五是生性勇敢、性格豪放的文化,由于山地的穷岩壑谷都是人们耕种的地方,勇敢的行为方式便在这种环境下成为一种“基因”世代遗传,土家人民的情感极为丰富,性情豪放,不掩饰自己心中的感情,如摆手舞等都是这种性格的体现,另外土家女儿会也是非常好的一种体现。在土家族文化中,还有

恩施民俗风情

恩施民俗风情 陪十姊妹 新娘出嫁头天晚上,爹娘邀请亲邻中的未婚姑娘9人,连新娘共10人围席而坐。然后,由上下方四个陪女以诗或歌开台,两旁的陪女依次各唱一首。唱的内容丰富多彩,开头以劝新人在婆家尽孝、勤俭、讲礼节、对人客气等为内容,而后用彩彩高,盘古论今,相互考查,各显所能,互不相让,热闹非常,一直持续到天亮 哭嫁 女儿哭嫁,是恩施土家族古老独特的婚俗。有嫁前半个月甚至几个月就开始哭的,有婚前一日哭的;有一人独哭的,也有姐妹、哥嫂、父母、亲友陪哭的。哭的内容很多,一般哭祖宗之德、爹娘之恩、姐妹之谊、兄嫂之贤、故土之情等等,也有哭骂媒人的。多为难舍难分的缠绵之词,韵律也多用七字八句的顺口溜,也有五言七句等形式。如:“长大成人要别离,别娘一去无归期”,“跨了阳沟,便是扬州,跨了扬州城,便是扬州人”等等。哭时,时而低沉,时而悲切,时而高昂,时而欣。解放后,哭嫁渐趋消亡,唯《哭嫁歌》等曲牌仍在唢呐等吹奏乐中流传下来。 薅草锣鼓 恩施人谓水稻中耕为菇秧,玉米中耕为薅草。这两项农事,均值盛夏,难免疲劳困倦,为振作精神,调节身心,便在劳作时伴以锣鼓助兴,故谓薅草锣鼓。薅草锣鼓一般是一锣一鼓,自敲自唱,唱词多为祝愿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一类,也有说唱历史故事的。此外,说唱人还时常即兴发挥,开玩笑逗趣,起鼓劲加油的作用。 整祝米酒 整祝米酒的风俗在恩施盛为流行。婴儿出生后,婴儿之你须带礼品(糕点、酒、食物)去外婆家接外公外婆之亲属前来赴宴,名为“整祝米酒”,同时宴请其他客人,具体日期则由外公定,一般是男孩子整“九”,女孩整“十”,或者孩子满月这天。届时,外公外婆之亲属相邀同时到妇婿家送“祝米”。礼物以婴儿的各式穿戴、布料、用品、粮食为主,鸡鸭鱼肉次之。吃“祝米”之女方亲属,多为妇女,男的一般不去。有“女不赶生酒(寿酒),男不吃十朝(祝米)”的说法。 织西兰卡普 土家女儿从七岁到十三岁期间,每年冬季编织裤腰带上的图案,这样图案汇集起来,就是织“西兰卡普”被面图案的基础,土家姑娘在婚前一年里,一般不下地劳动,在家里专织“西兰卡普”,最少要织两床,多的达八床。花名有“满天星”“狗脚迹”、"四十八勾“等百余种。 喝油茶汤 恩施人喜欢喝油茶汤。制作时先用开茶油或菜油分别将茶叶、阴米( 糯米蒸熟后散开晒干或阴干)、豆腐干、花生米、芝麻、核桃仁等炸酥,然后在锅里放猪油,加葱、姜、蒜等调料,掺水烧沸,放入炸酥的茶叶,盛一碗汤再泡进一些炸好的阴米、豆干、阴苞谷子( 将八成熟的玉米粒阴干后用砂锅炒酥即成)、花生、核桃仁等和着汤一起吃喝,且不用汤匙、筷子。这一习俗至今仍广泛流传。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