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农村公共危机管理(总14页)

农村公共危机管理(总14页)

农村公共危机管理(总14页)
农村公共危机管理(总14页)

农村公共危机管理(总14页)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

论文题目:农村公共危机管理

指导老师:职称:高校讲师学生姓名:李国梁学号:

专业:

摘要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农村是我国社会的主要根基。三农问题,始终在我国革命和建设的首要。和谐稳定对于农村社会的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进需要良好、和谐、有序的外在环境作为基本保证。但是,近年来,由于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导致农村公共危机频发,严重威胁到了农村的和谐与稳定,十分不利于农村城镇化战略的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全面展开,2013年禽流感H7N9,四川雅安地震告诉我们学界的注意力要引向农村公共危机管理领域。由于农村与城市存有不同的地域环境和文化土壤。如果对转型中农村乡土文化变迁和基层社会组织管理秩序运作逻辑缺乏深入了解,那么对农村公共危机管理的现状和问题就难以做出深入而合理的剖析,从而使得农村公共危机管理研究难以系统化。本文认为,要突破研究城市公共危机管理的思维樊篱,应对当前农村公共危机管理的现状和问题进行重新审视,在此基础上提出完善农村公共危机管理机制的理论分析框架,使农村公共危机管理的深层次问题得到解决。因此,有必要对农村公共危机的形成原因进行认真分析,并提出相应的管理对策。

目录

一农村公共危机概念 0

(一)农村公共危机的基本认识 0

(二)我国农村公共危机的主要表现形态 0

(三)农村公共危机的主要特征 (2)

二农村公共危机的成因 (2)

(一)城乡二元化是造成农村公共危机的根本原因 (2)

(二)农村公共危机管理制度供给不足 (3)

(三)农村公共危机管理组织的缺乏 (3)

(四)农民的整体素质偏低 (3)

三、农村公共危机管理的现状与问题 (4)

(一)农村公共危机预警机制缺失 (5)

(二)危机识别阶段容易引发农村社会恐慌 (5)

(三)危机隔离阶段农村基层组织表现被动和无力 (5)

(四)危机管理阶段农村公共危机管理主体仍然单一化 (6)

(五)危机后处理阶段缺乏农村发展规划机制 (6)

四、完善我国农村危机管理的对策建议 (7)

(一)坚决贯彻执行中央政策,加大党在农村政策的监督力度 (7)

(二)健全危机管理体制与机制,完善危机管理组织体系 (7)

(三)建立健全相关法规,实现农村危机管理的法制化 (7)

(四)做好农村资源储备,为应对危机提供必要的支持 (8)

(五)尽快依法建立农村公共危机应急处理中枢指挥系统 (8)

(六)加强公共危机管理的广泛合作 (9)

(七)重视农村危机管理,弘扬法制精神及恢复机制 (9)

五、结语 (9)

参考文献 (10)

一农村公共危机概念

(一)农村公共危机的基本认识

农村公共危机是指乡村社会遭受某种突发性变故,农村生产遭遇严重破坏,农民生命财产受到直接威胁,社会秩序陷于混乱的一种非正常状态。它一般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由自然原因引起的自然灾害;二是由技术原因,部分由人为原因引起的重大事故;三是由人为原因引起的社会冲突。

(二)我国农村公共危机的主要表现形态

1、生态环境危机

农村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包括土地面源的污染、农村工业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和自然资源的乱垦乱伐。首先,土地面源的污染,由于农业生产技术落后,我国农业发展走了一条低水平的平面垦殖,依靠大量化肥、农药和农膜的使用,以追求农产品数量增长为主的发展道路,致使我国农村土地使用寿命受到限制;其次,农村工业发展,大家都认为“无工不富”,但现在绝大多数的农村只顾眼前利益,无情地将废气、废水不经任何处理排放出来。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倡导下,一些地区“污染下乡”现象较为严重,这样造成农村空气、地表水、地下水和土壤的严重污染,给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造成了极大威胁。

2、灾难危机

灾难危机包括各种自然灾害和安全事故等。我国自然灾害发生频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自然灾害引起的损失明显增加。2013年雅安地震,H7N9禽流感。一系列的自然灾害已成为制约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还有各类安全事故频发,我国公众的灾害意识普遍淡薄,灾害应急反应和快速处置能力还很低,这些灾难事件突发后,农民缺乏抗风险能力,极易发生农村社会公共危机事件。

3、群体性突发事件

农村群体性突发事件是指由农村区域内社会矛盾引发并形成一定规模,造成一定社会政治经济影响,给区域内社会发展造成负面影响的事件。农村群体性突发事件表现形式主要有请愿、上访、集会、游行、集众械斗、堵塞交通、冲击党政机关等。事件的起因很多,如农村改革触及

的利益主体的不满;某些农村基层干部工作作风简单粗暴和腐败问题;封建家族势力、宗教问题、封建迷信问题及黑势力在农村的不良影响;

4、公共服务落后和公共产品供应不足导致的教育、医疗、生态等系列危机

跟城市的公共服务水平比较,农村公共服务质量差突出的表现在农村教育、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事业及其基础设施和文化建设方面。农村教育落后与城乡教育事业发展差距大、农村公共卫生资源缺乏、城乡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差距大。农村的生态环境保护、大江大河治理、基础设施建设、以及重大安全生产事故预防都属于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而这些供给严重不足。所有这些不仅可能成为灾难性突发事件的诱导因素,而且使得灾难性突发事件的发生也缺乏预防和治理的基本物质条件。

5、民主政治建设危机

在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中,我国实施的是村民自治,但是在村委会选举中出现了坏的现象,正如副主席李源潮所言“拉票贿选现在社会反映很强烈,选举当中暴力选举违法违规的也很多。”贿选和暴力选举已经成为基层民主选举中的一颗毒瘤,严重影响村级民主和村民自治的推进。暴力选举的表现:为求连任对反对者下“黑手”;以暴力或威胁语言恐吓竞争对手,破坏选举秩序;选举失利为泄私愤报复行凶,制造恶性事件。另外值得关注的一点,是黑社会性质组织对农村基层民主选举的把持、破坏,从而达到对农村基层政权的渗透。这些问题的存在,极易引起当地群众的不满,造成请愿、上访、集会、集众械斗等群体性突发事件。

6、多元文化的冲突危机

随着经济的发展,现代化的资讯手段流入农村,农村文化日益呈现出流行性、多元性的特征。面对文化的多元选择,本来文化素质不高的中国农民会陷入彷徨、迷惘之中,无所适从。很难对其中的某一种文化作出确切的体认,从而导致文化认同上的困惑与迷茫,文化认同的困惑必然导致价值选择上的迷茫,而价值选择上的迷茫又必然导致信仰危机。另外,文化选择上的盲从与随意性。由于对多样性文化缺乏鉴别,使相当一部分农民出现文化上的盲从,“跟着感觉走”。致使某些落后文化、

宗教迷信、黑恶势力在农村死灰复燃,赌博、反动会道门活动以及蒙骗活动猖獗。甚至手机“黄毒”在农村呈泛滥之势,根据“山寨机”的购买人群来看,目前很多手机都销往农村以及一些经济能力稍差的学生群体。部分商家坦言,有些手机本身就存有黄色图片、淫秽视频和赤裸游戏,甚至一部分人为寻求刺激,去网上下载或直接手机上网。文化选择上的随意性潜移默化的影响伦理道德规范,势必造成农村文化环境变化,成为一些潜在危机的突破口。除了以上几种表现外,农村公共服务落后和公共产品供应不足导致的教育、医疗卫生、基础设施等方面的落后,不仅可能成为灾难性突发事件的诱导因素,而且使得灾难性突发事件的发生也缺乏预防和治理的基本物质条件。

(三)农村公共危机的主要特征

随着市场化程度的提高、政府公共生产严重滞后、公共服务质量下降、公共产品供给不足、无法满足人们对公共产品日益增长的多样化需求的矛盾运动结果。农村公共危机可以辐射到农村社会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甚至威胁到国家的稳定。基于实践和思考,国内学者对公共危机特点进行了总结和归纳,农村公共危机除了具有一般公共危机的不确定性、突发性,破坏性特征外,还有其自身的显着特点。一是具有持续性,即自然灾害的常年发生。二是具有隐蔽性。农村弱势群体是低收入的农户和农民的集合,弱势群体的利益常被忽视,农村危机发生时往往不能马上引起重视。三是具有困难性。农村人口的素质普遍较低,交通、信息十分闭塞,难以在危机爆发时迅速组织大量人力、财力、物力,给农村危机管理带来了困难。

二农村公共危机的成因

(一)城乡二元化是造成农村公共危机的根本原因

经济二元结构和社会二元结构在任何一个国家的发展史上都会存在,但相比较而言,中国社会的二元结构特别明显。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这两种不同的身份划分,把中国清清楚楚地分割成两个世界。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城乡差距非但没有缩小,反而有继续加剧之势。2012年,上海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0188元,而西部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不到4000元。建国初期我国城市与农村的人均收入差距只有不到2倍,今天最高与最低的差距已经拉大到10

倍。差别不仅表现在人均收入和物质生活方面,还表现在福利、文化生活、医疗卫生等方面。这就必然地导致了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脆弱和公共卫生发展的滞后。两种结构中的人享受着不同的待遇,不要说在医疗保健等方面,就是在就业方面,城市里的人下了岗有政府帮助再就业;而农村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却处于原来的状态,这就易于引发农民的就业危机。二元结构的最大问题是一个社会中的人民在经济文化各方面不能整体性地均衡发展,一部分群体的物质和文化水平明显地高于另一部分群体。这种情形导致现代化在一个国家中出现断层,即一小部分人实现了现代化,大多数人却与现代化无缘。扩大了的国民素质差距,还造成愚昧、封建、迷信等低劣文化的繁衍和传播,这就十分容易诱发农村的生态危机和农民的信仰道德危机。(二)农村公共危机管理制度供给不足

一个体系的建构,必须呼唤制度和机制的充足供给和有效实施,农村公共危机管理体系的建构必须以制度的完善为前提,然而,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农村当前的危机管理还存在很多的缺陷,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缺乏危机防范意识,缺乏完善的危机管理预警和检测机制,缺乏完善的危机管理协调机制和长期战略规划,缺乏相应的信息公开机制。,危机管理决策过程尚未纳入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缺少处理危机事件的统一法律体系。

(三)农村公共危机管理组织的缺乏

农村基层政府的主要目标责任是“保工资、保运转、保稳定”,为农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几乎不在基层政府“问责”范围之内。同时,由于危机意识的淡薄,在农村几乎没有专门的危机管理机构,广大的农村公共危机管理组织十分缺乏,现存的十分稀少的治理组织也还存在很多的缺陷,主要体现在农村基层政府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基层组织的社会控制力呈明显的弱化趋势,威信相对减弱。尤其是在欠发达地区农村,乡村基层组织对农民的行政控制严重弱化,对群众的号召力、凝聚力和说服教育作用大大减弱。而且缺乏专门的应急管理机构

(四)农民的整体素质偏低

农民素质的高低与农村公共危机管理的成效成正相关关系,高素质的农民是治理公共危机的重要支撑。然而,现阶段我国广大农民的素质,从总体上看,与当前的社会变革尚不适应、与公共危机管理的基本要求不适应,农民与其他阶层的群众相比,文化水平低,思想有些保守,危机意识更加薄弱,应对危机的能力更差,参与危机管理的主动性很低,创新意识不强,闯劲不足。

三、农村公共危机管理的现状与问题

政府的公共支出是为防范和化解公共风险的,农村公共产品不足可能诱发农村公共危机。“禽流感”事件,“农民工收入与就业”,都能体现农村生产防疫及城乡就业矛盾对公共危机产生的作用。个人认为农村基层政权建设滞后,是“群体性事件产生的主要原因”。农村危机意识淡薄也是危机产生的原因之一。农村群体性的表层原因如上所列举的,在社会及组织层面,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政治体制改革的滞后性以及传统道德文化体系的失衡为危机产生的主要原因;在个人行为层面,认为近年来由于农民负担过重、腐败、官僚主义、贫富悬殊、社会风气败坏、失业下岗人员增加、就业形势严峻等因素,造成我国大量人员对社会、政府严重不满,这些充满不满情绪的个体会变成破坏中国社会稳定的“燃烧物质”,在一定的突发性事件的“导火索”的作用下,就可能形成破坏性的群体性事件。通过对我国农村公共危机可以看到,产生公共危机的根本原因是公共产品的失衡;而中国农村公共危机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农村公共投入太少、投资结构不合理。现阶段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时期,从领域、规模、频次、组织等方面来说目前都处于危机事件的多发期,这对处于转型期的农村公共危机管理能力提出了严峻的考验。现代化和体制转型又带来了社会风险,使社会呈现多元化、市场化、非集中化和流动性加强的趋势,削弱了社会控制。上层实体化和下层碎片化的社会格局已经形成,经济资本、政治资本和文化资本之间可以互相交换,上层精英并不愿意改变现有的社会秩序,那么挑战只可能来自于社会下层。因此,农村群体性事件开始成为农村公共危机治理中的重要内容。据资料显示,转型中社会不满及借以表达不满的集体行为事件,由2010年的6万起,增长了3倍;规模不断扩大,参与集体行为事件的人数年均增长12%,由73万多人增加到307万多人,其中百人以上的由1400起增加到7000多起。从外部看,我国已置于全球风险背景之中,新的风险源不断出现,最典型的是跨国界、跨地域的传染病,如禽流感H7N9等新型输入型危机都对农村发展构成了新的威胁和挑战。农村地域广阔, 60%的人口是农民且居住在农村。从实践来看,在各种自然灾害和人为灾难面前,农民成为弱势群体,农业成为弱势产业,农村成为脆弱社区。由此可见,我国农村面临着“内外交加”的双重冲击,这些都构成了当前不容乐观的农村危机管理的现状。从实践层面来看,各级政府也非常重视农村公共危机管理。国务院全国应急管理工作会议,提出要进一步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和应急机制。《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的颁布使得各大

城市相继建立了公共危机管理体系。2012年中央1号文件指出要建立农村应急管理体制,提高危机处置能力。这些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对于完善农村公共危机管理机制起到了重要作用。尽管各级政府历经数次重大危机的考验,在农村公共危机管理上积累了许多值得推广的经验和方法,但从严格学术意义上的公共危机管理过程来看,当前农村公共危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农村公共危机预警机制缺失

在农村,一方面,农户居住相对分散,使得延迟和虚报危机信息屡屡发生,从而使原本可以控制在很小范围内的危机演变为一个难以控制的局势;另一方面,乡镇政府缺乏农村公共危机管理的组织体系且无财政能力提供农村公共危机预警的开支。县级相关政府职能部门参与农村公共危机预警工作大多数都是迫于上级行政压力而“在场”。因此,村级基层组织就被迫充当农村公共危机管理的主要角色。由于村级基层组织人员和大部分农户都缺乏危机预警意识,因此使农村公共危机的预防与准备工作难以落到实处。另外,在预警工作中,各行政村之间缺乏横向联系,没有构成预警网络,对出现的异常情况缺乏及时相互通报和采取措施,因此难以形成农村公共危机管理的组织防御网络机制。

(二)危机识别阶段容易引发农村社会恐慌

相对城市民众而言,农民的文化素质普遍偏低以及危机管理意识不强,因此面对突如其来的危机时往往难以采取正确的认识态度。而且农村地理位置较偏僻,技术专家很难在短时间对某一危机作出科学的识别,因此,民间的各种传言便迅速蔓延,给人们正确识别和应对危机设置了障碍,不利于迅速处理危机和防止危机扩散。长期以来,许多农民在日常生活中信鬼拜佛,将人生的希望、命运尤其是大难临头时的解救之法交付给鬼神或灵异之物。在H7N9肆虐期间,农村民众处于极度的恐慌之中,各种邪教也趁机滋生并制造谣言,给农村社会稳定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三)危机隔离阶段农村基层组织表现被动和无力

在税费改革之后,乡村两级组织的制度性权力大大弱化,基层治理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主要是基层组织无力提供必要的农村公共物品,并且无法有效应对社会危机。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在乡村两级组

织改革时,不但采取撤乡并镇和村组合并,有的地方甚至取消了村民小组这个传递信息的乡土机构。因此,在面临类似禽流感等农村公共危机时,一方面,村民小组缺乏信息传递人,导致信息反馈不及时,使得危机隔离出现延误,不利于农村公共危机的及时应对;另一方面,由于“村落合并”导致农村由“熟人社会”进入“半熟人社会”,使得农民的集体认同和行动单位发生变化,因而在面对村庄公共危机时,村庄基层组织往往无力动员各个村民小组以采取集体行动,使其陷入十分被动的局面。

(四)危机管理阶段农村公共危机管理主体仍然单一化

农村危机管理涉及到许多利益相关群体。从目前农村公共危机管理的主体来看,政府还是处于主导地位,以指挥部模式为主,缺乏应对危机的常设机构。虽然众多民间机构已开始在农村公共危机管理中寻找自己的坐标,但参与空间仍非常有限。另外,由于政府掌控各种危机管理资源,并把处于危机场景中的农民视为危机处理的客体来看待,于是使得农民在农村危机管理中处于被动地位,其能动性没有得到充分展现。虽然说政府的政治动员在农村公共危机管理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面对来自全球的不确定风险和危机,仅凭政治动员和乡土知识是无力解决的,还需要专家的系统专业知识,更需要动员社会各种资源,以便迅速、有效缓解风险和化解危机。

(五)危机后处理阶段缺乏农村发展规划机制

农村公共危机往往对当地民众的生计系统和社会心理系统都造成很大的影响,且对不同群体所造成的影响是有差异的。当前对于农村公共危机问题往往是单一的复原式处理,并不考虑不同群体的需求差异,更缺乏农村综合发展规划机制。2010年陕西某县灾区,无论是贫困户和富裕户,在修建新房时一律补贴6万元,由于灾后建筑材料高涨,修建普通的房子都需要7~9万元,因此导致许多无存款且缺乏社会资本的贫困户无力重建新房。许多相应的灾后重建政策都过于偏重改善农户住房环境,而对农户的生计可持续问题几乎没有关注。更让人吃惊的是,该县某村在灾后把全村1/3的水田作为新房宅基地,这为将来农户生计可持续发展埋下了隐患。由上述农村公共危机管理的现状和问题可以看出,农村公共危机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的内容千头万绪,绝不是简单的“恢复与重建”过程,更是牵扯到农户生计系统、农民社

会心理系统、社会支持网络、农村管理秩序的“重构”。如果政府不采取科学的公共危机管理方法则很难在短时间内探索出完善的管理机制。更为重要的是,在危机管理过程中需要政府、农民这两个关键主体之间构成良性互动的格局,进而使双方在农村公共危机管理的不同阶段发挥各自的优势,以期实现农村公共危机管理的效用最大化。

四、完善我国农村危机管理的对策建议

(一)坚决贯彻执行中央政策,加大党在农村政策的监督力度

农村许多问题的出现并不是党的政策不完善,而是在基层执行不得力或歪曲政策意思甚至“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搁置执行。基层干部忽视农业的现象严重存在,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成了农民消极心态的产生,各种危机接踵而来。所以,加强危机管理,首先要不折不扣地执行党和国家的政策,加大党在农村政策的监督力度,避免和有效地减少危机或危机带来的危害。

(二)健全危机管理体制与机制,完善危机管理组织体系

政府部门应建立起危机管理体制,有专门的机构、资金及政策和法律支持。如美国政府成立有联邦紧急事务管理局,作为危机处理协调机构。日本政府在首相官邸设立了“内阁情报集约中心”,主要任务是随时应对各类突发事件,收集和传送相关信息。在国内,北京理工大学开设国民资源动员专业,主要培养应对公共突发事件时管理专门人才。针对我国农村公共危机潜在的压力,我们认为加强公共危机管理与应变机制建设,必须迅速建立农村公共危机管理研究体系。要在继续开展常规的政策或战略研究的同时,加强对农村公共危机管理理论的研究。政府宜组织农业(包括农、林、水、畜等)、社会保障、财政、地质、环保、气象、交通和科研院所等相关部门,着手研究并初步界定农村公共危机管理的对象(范围)、公共危机的性质与特征及其规律、管理与应变方法,针对各种不同公共危机事件建立数据资源库和应变预方案库。

(三)建立健全相关法规,实现农村危机管理的法制化

危机处理机制的有效运行有赖于建立健全危机处理的相关法规制度。我国农村地广人多,各地区差异很大,实现危机管理的法制化是非

常必要的。针对农村的特殊情况,加强对农村危机管理法制化的研究,制定适合于处理农村危机的相关法规和规章,如相对于农村中治安的特殊状态、农村人员分散、农村资源相对缺乏特点制定针对性的措施等。

(四)做好农村资源储备,为应对危机提供必要的支持

在应对农村公共危机事件中,中央和地方都要有足够的资源储备。建立农村资源储备制度既可为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迅速提供必要的支持,又可服务于当地经济的发展。技术储备、信息储备、物资储备和人力资源储备,都能极大地支持应对危机。“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在应对农村公共危机事件中,中央和地方都要有足够的物资储备,方能保证应急需要,保持市场秩序和社会稳定。针对我国农村突发大面积灾害发生规律和突发公共危机事件发生规律,当前各级政府应重点加强救济粮食、越冬衣物、基本药品、防疫药品、应急移动帐篷、临时紧急救援中心、应急通讯设施、疏散人群的交通运输工具等国家物质储备。尤其应加强军队与地方政府在紧急救援活动中的合作机制建设和平时演习。中国政府过去曾因为在自然灾害发生后缓慢和缺乏效率的响应而受到批评。但是雅安地震中,中国政府努力向受灾地区输送大量人员、物资和设备。使得灾民在72小时之内从受损房屋搬到临时住所的当地居民住进了政府提供的蓝色帐篷。推土机清理了城市中废弃的街区,为搭建更坚固的临时营房腾出空间。除了政府加大了行动力度之外,私营部门也做出了实质性的努力,中国企业和跨国企业都迅速为救援提供资助。

(五)尽快依法建立农村公共危机应急处理中枢指挥系统

以往农村灾害分部门管,病虫害由农业局管,大规模畜禽流行病由畜牧局管,水灾是水利部门管,社会秩序事件由公安部门管,社会保障等由民政部门管。但是实际灾害的预防不是一个部门就能独立解决的,而是一个巨大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有一个核心的机构加以高效地统筹与规划,这种危机处置机制应当常规化、法制化。当出现危机后,应该有一个很好的协调机制,多部门能迅速联合协调作战,并且由政府牵头建立相关部门的责任人制度,明确处理灾害的权力、责任和义务。这样可以有效地调动各方面人力、物力、财力,及时高效,上下统一地应对和处理公共危机。

(六)加强公共危机管理的广泛合作

在顾全大局的前提下,建立公共危机管理广泛合作机制,公共危机具有潜在性、突发性、大规模性、扩散性和不可抗拒性等特点,任何政府在公共危机面前都只能履行责任政府的有限责任,而无力绝对地消除危机。因此,加强政府与非政府组织之间、政府与非本政府之间的合作,在危机信息交换、预防及危机处置过程中人、财、物等方面的通力协作,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七)重视农村危机管理,弘扬法制精神及恢复机制

对于公共危机事件处理,治本之策是需要理智和在理智引导下建立起完善的法律体系,不是附带着部门利益的部门法,而是仅赋予国家紧急权力,包含农村在内的各个地域、各个阶层,统一规划、整体合作、协调管制等制度的《公共危机处置法》。各级地方政府应在全国性应对公共危机的《公共危机应急处理法》的基础上,迅速建立应对农村公共危机的地方性法规,这是从根本上解决公共危机管理有法可依的大事。

危机事件处理之后,还需启用危机善后恢复机制。为稳定社会,首先对社会民众进行心理救治;然后对事件根源进行探源,全面评估事件影响,总结经验教训,改进政府危机管理。

五、结语

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近年来我国学界对公共危机进行了大量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但对农村公共危机的研究却不多,存在很多问题。如实证性研究不够,目前我国学界对危机与危机管理的研究主要为学究式的,仍处于学习和吸收西方研究成果的阶段以对国外危机管理理论引入及文献资料的解读为主。跨学科研究不多,危机形态的多样性与复杂性,决定了该领域的研究必须运用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与生态学及人类学与心理学等多学科理论与方法。而目前我国的研究,主要局限于政治学与管理学等领域,从而在相当程度上导致了研究视角的褊狭,制约了新领域的拓展与创新。

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变革时期,在落后的农村地区会有各种突发事件,而由于自然地理条件等的限制,媒体往往对于当地的危机事件报道得很少,甚至有时会失真。因此,媒体与危机管理者应协调好关系,实现对信息资源控制和占有的良性互动。充分发挥中央主流媒体的监督作用,加大对农村,特别是偏远农村地区的监督力度,做到报道准确及时,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呼声各级政府要把加强农村社会公

共危机管理,作为加强政府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加快建立政府、社会、居民互动的农村公共危机治理机制。政府要建立预警、应急和责任机制。在服务型政府建设中,提供良好的公共物品,吸引投资,拉动增长。政府应该高度重视农村非政府组织建设,使之能有力承接政府转移的大量公共服务职能为农村社会公共危机管理发挥充分作用。必须加强对农村居民的社会危机教育,不断增强危机意识,使之积极参与社会公共危机管理。汲取教训、树立意识、健全机制,从意识、政策、法律、机构、媒体舆论等各方面加快农村社会中的危机管理的体系建设,早日实现“农村危机管理常规化”。

参考文献

[1]王敬波.公共危机管理案例[M].研究出版社2009(5).

[2]黄顺康着.公共危机管理与危机法制研究[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9(4).

[3]李燕凌,陈冬林,周长青.对农村社会公共危机主要表现形式的研究[J].农业经济,2009,(2).

[4]于建嵘.我国农村群体性突发事件研究[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2).

[5]于建嵘.我国农村群体性突发事件对策研究[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7,(5).

[6]张成福.社会突发事件管理:全面整合的模式与中国的战略选择[J].中国行政管理,2011,(07).

[7]赵建立.浅析农村社会中的危机管理[J].广西社会科学,2009,(08).

(完整word版)公共危机管理

第一章概述 一、危机定义有三个要点: 1、受到危机影响的既可能是个人,也可能是群体或者组织,例如家庭、企业、单位、行业,甚至是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 2、危机严重威胁到正常的身存与发展,而不是造成一般的负面影响 3、危机通常是与突发事件向联系 二、公共危机的分类: 一)、危机产生的诱因 1、外生型危机:指由于外部环境变化给组织带来的危机。 2、内生型危机:由于组织内部管理不善引发的危机。 3、内外双生型危机:不少情况下,危机是由于外部环境和组织内部管理不善交互作用的结果。 二)、危机的层次: 全球危机、国际危机、国家危机、地区危机、组织危机、个人危机。 三)、危机发生的领域: 政治性危机、社会性危机、宏观经济性危机、生产性危机、自然性危机 政治性危机有:战争、革命、政变、政治骚乱、武装冲突等。 社会性危机有:社会动荡、恐怖活动、示威游行、罢工、社会骚乱等。 宏观经济性危机有:通货膨胀、通货紧缩、失业率高、经济危机、股市大幅震荡等。 生产技术性危机有:生产安全事故、产品安全事故等 自然性危机有:地震、水灾、传染病、台风等。 四)、按危机造成的不同后果: 1、有形损失危机:直接造成人员财产损失,该损失明显能够评估,损失难以挽回、只能采取补救措施 2、无形损失危机:严重影响组织形象,如不采取有效措施,组织形象会越来越差 三、公共危机的特性 1、突发性:危机发生前很少有人会意识到会发生危机,例如9.11恐怖袭击。 2、威胁性 3、不确定性 4、紧迫性:在危机过程中,决策者、危机管理者只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做出决策,会给他们心里造成很大压力。 5、破坏性 6、无序性 7、潜伏的隐蔽性:如果能够及时发现并有效的化解风险,就易于将危机消除在萌芽之中。 8、传播的公开性:现代社会,大众传媒业的发展和其对危机舆论的关注程度,信息传播渠道的多样化、速度的高速化、范围的全球化,使危机迅速公开化,并成为公众关注的热点。 9、扩散性 四、公共危机产生的因素 一)、社会因素:一致与冲突,都是社会存在的基本动力,稳定与变迁是社会存在的两种基本形态。社会系统往往为人们提供排泄敌对情绪和进攻情绪的制度,即安全阀制度。安全阀

危机传播管理完整笔记_胡百精

第一章危机与危机管理 概要 1,危机——是一种“情势”,而非一个事件,据此归纳出危机的特征,并以“人”和内外环境为尺度,对危机类型进行划分。 2,危机管理的界定——提出它是情境,资源,沟通和行为的四维一体的管理系统,进而确定了危机管理的基本原则和主要范畴。 3,树立危机观。 第一节危机的定义,特征与类型 诸多学者对危机定义的共同要素:不确定性;紧迫性;威胁性;潜在损害性 据威廉斯的概念办公室原则,本书定义——危机是由组织外部环境变化或内部管理不善造成的可能破坏正常秩序、规范和目标,要求组织在短时间内作出决策,调动各种资源,加强沟通管理的一种威胁性形势或状态。 Q1危机是一种事件,还是一种状态——是一种形势/情境/状态。 A:事件,还是状态,这是一个涉及危机定位的根本性问题。危机往往由特定事件引发,其表现形式也主要是威胁性事件,但危机事件不等于危机。危机本质——组织内部与外部的构成要素、动作规则和发展秩序由常态异化、裂变为威胁体系的过程。危机带来的不只是一个威胁性事件,而是一种涉及内外部多重利害关系的复杂困境。 相应的,危机管理也不单纯是事件处理——而是对组织威胁性生存环境的修复和改造。 定义为状态的意义:更准确反映危机的本质,有利认识,理解。 明确危机管理的方向 利于组织树立危机意识,建立对应机制,形成战略性危机发展观 Q2危机的诱因是什么 A外部环境变化(自然&社会)+组织内部管理不善(观念/战略/战术)+导火线 Q3危机为何一旦爆发便迅速蔓延(危机特质之一) A危机还有特殊传播性。大众媒介的渗透性。危机的非常态事关多重利害关系的复杂性(成为媒体报道、传播的核心关注点)。再加上人际/组织/群体传播对其的高度敏感。 必然性和偶然性 渐进性和突发性(量变到质变,分潜伏/爆发/处理/解决四阶段的生命周期) 建设性和破坏性(警钟、疫苗/时势造英雄;有形损害/无形损害) 紧迫性、公共性(控制论)——其中传播的快、广、变异快/杂/多谣言等仨特点。 按X轴——外部/内部原因;Y轴——人为/非人为原因——为划分标准(即有四个范畴),其中四个原因综合作用的危机为最复杂、威胁性,破坏性最大的类型

《公共危机管理》课程简介

《公共危机管理》课程简介 公共危机管理是当今转型期的中国面临的挑战之一,是政府现代管理体系构建的新内容。该课程以《公共经济学》、《公共管理导论》为基础,是一门有助于提高学生理论水平、分析问题能力和追踪当今公共管理前沿水平的课程。 该课程结合当今中外社会发展的最新实践,使学生了解公共危机管理的基本概念、基本原则,掌握公共危机管理及其社会背景和在当今时代的发展过程,理解公共危机管理与运行机制,以及在当代中国尤其是 2003 年 SARS 事件以来公共危机管理的社会实践与探索。在此基础上,通过梳理公共危机管理的理论与实践,促使学生了解当今开展公共危机管理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以及危机预防、应对措施与善后处理机制、公众的参与程度与媒体沟通等,培育学生的危机管理意识和应对突发事件的素质与能力,提高学生的相关理论水平及分析辨别能力,对将来有志于从事公务员职业和公共管理职业的学生有较大的帮助。 《无形资产评估与管理战略》课程简介该课程着眼于优化经管法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拓展学生的学科交叉思维,开阔学生的专业视野,增加学生科学评估和管理无形资产的能力。由于政府采购、税收优惠、创新基金设立、财政政策制定,以及企业或机构的改制、重组、投资、参股、转让、上市、抵押、质押、破产、清算、诉讼、纳税、保险、管理、租赁等经济活动,都需要考虑无形资产要素;而无形资产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导致无形资产评估与管理成为整个资产管理链条中的难点和社会关注焦点。因此,开设本课程对于财政、金融、会计、税收、法学、审计、信息管理、工商管理等专业学生学习和掌握专利、商标、版权、商业秘密、传统知识、遗传资源、特许经营权、土地使用权、商业经营方法等无形资产评估和管理方法,具有重要的知识结构完善作用,同时也具有把握市场经济发展趋势与促进就业的实际意义。 该课程主要内容包括无形资产概念认知与理解、无形资产评估方法与技巧、无形资产管理策略等。教学方法主要有课堂讲授、实验、案例分析及投影展示等。

农村公共危机管理的文献综述

关于文献综述的一些介绍 一、什么是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是指就某一时间内,作者针对某一专题,对大量原始研究论文中的数据、资料和主要观点进行归纳整理、分析提炼而写成的论文。综述属三次文献,专题性强,涉及范围较小,具有一定的深度和时间性,能反映出这一专题的历史背景、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具有较高的情报学价值。 《农村公共危机及其管理的文献综述》,就是针对我国正处在社会变革期,农村易爆发、可能爆发公共危机这一专题而写的综述,并为以后研究我国农村公共危机的处理、管理提供了参考。 二、对文献综述的基本解释 文献综述是在确定了选题后,在对选题所涉及的研究领域的文献进行广泛阅读和理解的基础上,对该研究领域的研究现状(包括主要学术观点、前人研究成果和研究水平、争论焦点、存在的问题及可能的原因等)、新水平、新动态、新技术和新发现、发展前景等内容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整理和评论,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研究思路而写成的一种不同于毕业论文的文体。它要求作者既要对所查阅资料的主要观点进行综合整理、陈述,还要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认识,对综合整理后的文献进行比较专门的、全面的、深入的、系统的论述和相应的评价,而不仅仅是相关领域学术研究的“堆砌”。 检索和阅读文献是撰写综述的重要前提工作。一篇综述的质量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者对本题相关的最新文献的掌握程度。如果没有做好文献检索和阅读工作,就去撰写综述,是决不会写出高水平的综述的。 《农村公共危机及其管理的文献综述》确立的主题就是:农村公共危机及其管理。这篇综述是在确立主题之后,围绕主题及研究领域通过广泛阅读理解21篇最新的研究成果或是观点后总结而成的。主要包括一些学者对一般概念的不同理解,如危机、公共危机等;综合各学者对农村公共危机产生原因、影响等新观点、研究成果的总结。 三、文献综述的一般格式 文献综述的格式与一般研究性论文的格式有所不同。这是因为研究性的论文注重研究的方法和结果,而文献综述介绍与主题有关的详细资料、动态、进展、展望以及对以上方面的评述。因此文献综述的格式相对多样,但总的来说,一般都包含以下四部分:即前言、正文、总结和参考文献。撰写文献综述时可按这四部分拟写提纲,再根据提纲进行撰写工作。 前言要用简明扼要的文字说明写作的目的、必要性、有关概念的定义,综述的范围,阐述有关问题的现状和动态,以及目前对主要问题争论的焦点等。前言一般200-300字为宜,不宜超过500字。 正文是综述的重点,写法上没有固定的格式,只要能较好地表达综合的内容,作者可创造性采用诸多形式。正文主要包括论据和论证两个部分,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比较不同学者对同一问题的看法及其理论依据,进一步阐明问题的来龙去脉和作者自己的见解。当然,作者也可从问题发生的历史背景、目前现状、发展方向等提出文献的不同观点。正文部分可根据内容的多少可分为若干个小标题分别论述。 小结是对综述正文部分作扼要的总结,作者应对各种观点进行综合评价,提出自 己的看法,指出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发展的方向和展望。内容单纯的综述也可不写小结。 参考文献是综述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参考文献的多少可体现作者阅读文献的广度和深度。对综述类论文参考文献的数量不同杂志有不同的要求,一般以30条以内为宜,以最近3-5年内的最新文献为主。

公共危机管理

公共危机管理复习资料 第一讲 怎么定义公共危机:突发性不确定性信息不充分难决策破坏性资源缺乏相互影响 威胁社会系统的基本结构,对社会秩序带来挑战,具有破坏性,难以决策应对的不确定性事件。多指战乱、冲突、灾害、事故、瘟疫等。 第二讲不同的社会形态,不同的危机形态 西方将社会形态分为(以生产方式划分): 前工业社会 工业社会人口高度聚集 ●后工业社会 人与自然达成流动平衡的关系 认为灾害是人类违背“神”而被施予的惩罚。 形成灾害观(神秘主义)。 人与技术的问题。工业事故发生概率远大于自然灾害。 ●?人自身的危机 人的精神危机 改造自然的能力提高 经济危机,牵一发动全球。 经济领域、社会领域、政治领域环环相扣。 第三讲危机认识论(一) 1“天人合一”理论与灾异象说(曾经如何影响中国社会和社会行为)维持社会秩序 “天人合一”理论:中国以农业文明为主,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学说:世间万物由天派生 出来;天与物间的关系 人与天能相互感应。 上天有决定人吉凶祸福的能力

灾异象说:灾异有之,国家有失。 2危机系统论 一个组织习惯于用原用的规则来解决所有的问题有风险。 用现有的安全规则来解决问题无法解决 做出错误判断隐患未解除,造成更严重的后果 ?事故的发生是正常的“不要把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 系统的组成要素越复杂,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越复杂。因而整个系统就越容易受到某些因素所引发的“危机”的破坏。 3正常的事故理论系统内,每个部分相互依赖性越强,每个部分都有事故发生的概率。这是系统的本质特征。危机是现代社会的本质特征。“一子错,满盘皆落索” 第四讲危机认识论(二) 4风险的自动平衡论:在一定时期内,风险的总量是不变的,很多风险是为了规避另一风险所采取措施引起的,即自己造成的。由于人们盲目乐观而放大了另一种危险。 解决一个问题时引发下一个问题。(有了安全带就盲目开车,降低安全意识) 警示我们不要盲目乐观,应对风险的措施也可能带来潜在的风险。 5认识缺陷论 洞穴偏见:井底之蛙,以片面的认知来评判整个领域,认识能力有限,对世间认识存在偏差,引发错误判断 冰山理论:(冰山:只有一小部分露出在海平面之上)人们总会注意到生活中显而易见的事情,对隐性的危机意识不到,发生后遭受到的往往是致命的打击。 6风险结构理论一个个体或组织会不会受外在风险影响,取决于自身的脆弱性和暴露系数,取决于外在的风险结构和社会结构。 7危机生命周期理论潜伏爆发持续消退——预防应急善后 危机不是偶然的,事态爆发前至少有潜伏-发展-失衡-平衡-再失衡-再平衡。每个阶段的重点和应急任务不同。 危机的生命周期:潜伏(诱因)发展(显性化)爆发期持续期恢复期 危机管理的阶段:预防预警应对应急管理善后 8灾害的叠加放大效应:灾害的互相叠加。越是发达社会,系统之间相关依赖越强

公共管理导论重点笔记

公共管理导论重点笔记 第一章绪论 1、公共管理 就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组织依法行使公共权力,有效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以保障和增进公共利益的公共事务管理活动。公共管理学是研究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组织管理,公共事务的过程及规律的科学,是关于促进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组织,更有效的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以增进和公平分配社会公共利益的知识体系。 2、公共行政 新公共行政理论主张在批判主流行政学的效率经济观的基础上提出价值考量,主张社会正义和社会公平,主张改革的,入世的,与实际过程相关的公共行政学,主张构建新型的政府组织形态,提出民主行政的理念。 3、公共性 公共管理主体的公共性 公共管理价值观的公共性 公共管理手段的公共性 公共管理对象及目标的公共性 4、服务性 服务是一种理念,一种精神,一种目标,一种原则,一种行为模式,也是一种制度体系。 从根本上说,公共管理的服务性来自这样一种理念: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的公共权力作为国家权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产生于公众直接或间接的授权,他是公共权力的一种特殊转化形式。 5、公共管理的内涵和特征 内涵:①公共管理的主体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组织 ②公共管理的客体是公共事务 ③公共管理的手段是依法行使公共权力 ④公共管理的目的是保障和增进公共利益 特征:①公共管理在不改变公用部门公共性的前提下将私营部门的管理手段运用到公共部门管理上 ②公共管理注重运用市场机制并不是将公共服务完全市场化

③公共管理重视与外部环境的关系,以强调最高管理者的战略设计,政策设计为 核心 ④公共管理不同于政府管理,他是与私营部门,非营利性部门和个人相互合作的 一种模式 ⑤公共管理强调价值调和与责任 6、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的区别 ①管理目标不同: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 ②管理权威不同:政治权威和经济权威 ③管理理性不同:多元理性和经济理性 ④权力制约不同:制衡性和自主性 ⑤调控机制不同:政府机制和市场机制 7、公共管理的公共性 ①公共管理主体的公共性:国家政府,公共组织共同构成的公共管理的主体 ②公共管理价值观的公共性:体现平等,公平,正义,民主 ③公共管理手段的公共性:公共权力的公共性所决定 ④公共管理对象及目标的公共性:国家,政府和社会的公共事务 8、公共管理的服务性原则 ①回应性公共管理人员和管理机构必须对公民的要求作出及时的和负责任的反应,不 得无故拖延或没有下文,必要的时候应当定期主动的向公民征询意见,解释政策和回答问题。 ②公正透明公共部门的透明程度直接关系到公共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关系到公民 参与的广泛性与有效性,关系到公民对公共管理者的有效监督。 ③高效便民要求在单位时间内以尽可能少的投入来获得尽可能好的社会效果,要求所 获得的绩效符合社会公众的多样化的需求,给社会带来有益的影响和更多的福利。 ④责任在公民提出直接的诉求时积极的有所作为,没有直接提出诉求的时候,也要主 动有所作为,创造性的履行对公民承担的各种责任。 ⑤以人为本不再是管制文化而是一切从公众出发追求顾客满意的公共服务文化。 9、公共行政学的局限性 ①理论框架的局限:由政治性和管理学构成,应该将政策分析,社会学,尤其是经济学 纳入其中。

舆情引导与公共危机管理研究开题报告

硕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 院(中心): 学科、专业: 研究方向: 指导教师: 研究生: 入学年月: 论文题目: 开题报告日期: 研究生学院

一、题目名称及来源 (一)题目名称:舆情引导与公共危机管理研究 (二)题目来源 在大众媒介日益发达的今天,舆情引导在公共危机管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公共危机传播的控制是限制其的关键途径。舆情指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围绕中介性社会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变化,民众对社会管理者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是群众关于社会中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等表现的总和。 公共危机传播贯穿于公共危机生命周期的每个阶段,是引发舆情的重要的中介性社会事件。公共危机中政府、组织与社会、公众之间双向互动的信息沟通行为异常激烈,在此过程中,舆情的监测、分析、研判、疏导等是危机传播成功与否的关键。 舆情控制与公共危机管理这一领域的研究在理论方面也极具价值:一方面能够帮助我们深入研究新媒体环境下危机信息传播的新特点、新趋势;另一方面,在定量与定性研究的基础上对公共危机传播中舆情引导进行探讨,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舆情发生、发展、演变的一系列过程,从而对舆情引导过程进行理论深化和拓展。 二、研究的目的、意义及现状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如何进行舆论的引导,倡导何种思想潮流,引导何种精神生活,都会影响到社会价值观念的改变,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特别是在当今的在网络时代,政府作为国家的掌舵者,必须主动引导社会潮流,而不是逆流而动。舆论理应成为诚信友爱的体现者、安定有序气氛的营造者、公平正义的维护者、民主法治的推动者以及人与社会和谐相处观念的传播者。当前,我国社会处于群体事件多发期,公共危机可能潜伏在任何地点。强拆、环境污染和讨薪等事件均可以成为公共危机的导火索。要在危机处置中满足群体的合理要求,又不引发大规模的群体

公共危机管理)

公共危机管理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公共危机(public crisis)p8:是指对整个社会政策秩序造成或可能造成严重威胁或危害,需要做出关键决策进行处置应对的各类突发事件。 2、恢复与重建(recovery and reconstruction)p175:公共危机的恢复与重建可以广泛地界定为在应急处置结束后,管理主体为恢复政策的社会秩序和运行状态所采取的一切措施的总和,这一阶段的危机管理由非常态转向常态的关键环节,其基本要求是实现常态管理与非常态管理的有机结合与顺利转换。 3、公共危机预测(public crisis forecast ):是指准确把握公共危机事件的脉络,为防范事件的发生提供依据。 4、公共危机管理保障(protection of public crisis management)p237:是指组织运用后勤力量,在对危机事件的预防和处理中,对特定对象所进行的保障,包括资金支持和物质支持两个方面。 5、公共危机决策(public crisis decision)p50:就是在公共危机状态下,要求组织在极为有限的时间、信息、资源、人力等严格约束条件下快速采取非常规的危机应对具体措施来控制、降低和消除公共危机。 6、公共危机管理体制(public crisis management system)p29:广义:是指包括政府部门、非政府部门、企业甚至公民个人在内的各类主体在公共危机应对和处理中所形成的关系模式。其中,政府部门在公共危机管理中处于核心地位。 狭义:是指国家和政府机关在进行公共危机管理中所采用或形成的关于机构设置、权责划分及运行机制等各种制度的总和。 7、公共危机沟通(public crisis communication)p208:是指公共部门以沟通为手段、以解决危机为目的所进行的一系列化解危机和规避危机的活动过程。 8、危机管理(crisis management)p10:是一种有组织、有计划、持续动态的管理过程,政府针对潜在的或者当前的危机,在危机发展的不同阶段采取一系列的控制行为。 9、应急处置(emergency handling)p140:是一种事后阶段的反应,是危机管理极为重要的阶段,它直接决定着公共危机管理效果的好坏。 10、公共风险评估(public risk assessment)p81:是指在公共风险识别的基础上,应用一定的方法对所收集的大量的信息加以分析,估计和测定公共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影响程度,确定其风险级别和管理优先级的过程。 11、危机预警(crisis warning)p132:指的是国家通过各种公共危机信息系统的监测,在发展公共危机即将发生,或发生的可能性增大,或已经发生但可能升级扩大时,向社会发布警报信息的行为。 12、公共危机管理(public crisis management)p10:是指政府和其他社会公共组织等危机管理主体,以公共危机为目标,通过监测、预警、防控来防止公共危机发生,或者通过控制、应急处置、评估、恢复补偿等措施减少危机损失,避免危机扩大和升级,使社会恢复政策秩序的一整套管理体系与运作过程。13、新闻发言人制度(spokesperson system)p222:就是由专门的官员和机构,代表各级党组织、政府或重要部门、机构、团体就有关事宜通过媒体公开发布信息,并就新闻记者提出的各类问题进行解答、诠释、说明。 14、危机损失评估(crisis damage assessment)p184:指的是查清突发事件所造成的各种损失,对灾害强度、损失的量进行统计和分析。

公共危机管理的六大原则

公共危机管理的六大原则 发布日期:2012-12-13 在一个急速转型和媒介化社会时期,危机随时就可能爆发,树立危机意识,对公共危机进行有效管理成为社会各个主体相当迫切的主题,如何进行危机管理原则?危机管理过程中应遵循什么样的原则呢? 1、战略先行危机管理原则 进行危机管理首要做的工作就是树立危机意识,进而形成危机观念与危机思想。没有危机意识就不会改变的动力,也不会有强大的执行力。危机观念是危机意识的整合和提升,危机思想是危机观念的丰富以及体系化,形成足以指导危机管理实践的思想体系。当然不仅仅领导人要有危机意识、危机观念以及危机思想,所有的社会成员都应具备危机意识、危机观念以及危机思想。 2、制度保障危机管理原则 由于“人之初性本善”的文化传统和农耕文明等历史因素,造成危机预警的习惯缺位,更奢谈对潜在危机进行有效管理。在一般情况下,不出问题不会想到危机管理,当危机出现后,才会想到危机管理。危机管理的最高境界是让危机不发生,而要想让危机不发生,必须有一整套危机预防的制度;而要想让危机来临时很从容应对,必须有危机应对的流程与方式;要想在危机危机管理的六大原则是什么?发生后很好修复企业形象,必须有形象恢复管理的制度。 这就引出了危机管理的第二个原则:制度保障原则。只有制度才能以不变应万变,危机来临时有条不紊的应对。很多管理者也知道危机管理的重要性,但并没有落实到制度上。以至于学了很多危机管理知识,但在危机来临时还是非常紊乱。 3、预防第一危机管理原则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防微杜渐” “防范大于救灾” 等古人的生存智慧对危机管理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蔡桓公为什么死亡?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听信扁鹊的话,患病初期没有采取措施避免病情的进一步恶化,存在侥幸心理。侥幸心理是企业在危机管理中的一个重要误区。很多管理者不愿意花很少的钱预防,正是因为存在侥幸心理认为危机不会发生。一旦拥有这样的心态是非常可怕的往往会花大量的钱可能是预防费用的十倍甚至百倍去治疗,这是得不偿失的。

公共危机管理题整理

一、单选题 1、由原生危机间接引发的,往往是人为的、难以预测的、可以抗拒的公共危机叫做( B )。B、衍生危机 2、“危机与机遇”是组织命运“转机与恶化的分水岭”,这充分体现了危机的( D )特性。 D、双重效果性 3、危机管理理论的提出,始于( B )。 B、古巴导弹危机 4、信仰危机(邪教)和治安恶化(网络犯罪)属于(D )的危机。D、文化体系 5、社会保障制度上的缺陷导致对危机属于( B )的危机事件B利益失衡型1、危机管理的主导和核心角色是( A )。A、政府组织 2、危机发生后的( D )小时是危机处置的关键期。 D、72 3、美国政府进行危机管理的专门机构是( A )。A、联邦危机管理局 4、我国各地方政府制定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明确规定,(A )为管辖区域内应急管理工作的最高领导。 A、省长、市长 5、我国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中对突发公共事件划分的等级中,最严重的是( D )。 D、Ⅰ级 6、我国将每年的( A )定为全国“防灾减灾日”。A、5月12日 7、我国最早建立也是拥有最先进的城市应急联动机制的是( D )。 D、南宁 1、预警最早源于( C )。C、军事 2、根据事故报告的规定,对于特大和特别重大事故,省级政府和国务院安全生产综合监管部门须在事故发生后( B )之内上报至国务院 B、6小时 3、在公共危机预警的监测系统中,对信息进行整理、归类、识别和转化,以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的子系统是(B )。 B、信息加工子系统 1、危机疏缓的首要步骤是( C )。 C、危机确定与风险评估 2、危机风险评估中最为困难与复杂的环节是(B )B、危机损害评估 3、越南政府2001年制定的危机管理战略的时间跨度长达20年,这体现了危机疏缓战略的( C )性质。C、长远性 4、对于全国性的危机疏缓战略而言,适宜采取的实施途径是(A )。A、政府主导途径 5、对于地区性的危机疏缓战略而言,适宜采取的实施途径是(B )。 B、社会主导途径 3、政府危机应对中的( B )原则,主要是针对因工业技术而引发的灾害及由自然灾害而造成的危机事件。 B、科学性 1、1988年苏联亚美尼亚大地震夺去了 2.5万人的生命,50多万人无家可归,造成的直接损失达85亿卢布。地震发生后,苏联对发生的灾害不再遮遮掩掩,而是公诸于世,博得了国际社会的同情和支援,以此次危机事件为契机,改变了自己传统的封闭形象,加强了与西方国家的沟通和联系。这个案例体现了危机管理中(D)的重要性。 D、政府形象 2、1978年3月16日清晨,意大利发生了总理莫罗被4名“红色旅”成员绑架的骇人事件,之后,“红色旅”接二连三发出布告,提出诸种要求,但政府下决心不同恐怖分子谈判,拒绝了这些要求,5月11日,莫罗被恐怖分子杀害,陈尸街头。这个案例中,政府违背了危机应对中的(D)原则。D、安全性4、当需要大量志愿者去加固河堤防止决口时,可采取(A )。A、广泛招募5、创伤后的应激晤谈应在危机后的(A )天内进行。A、3 1、危机恢复的首要内容是(B)。 B、损失评估 2、以下不属于损失评估基本类型的有( D )。 D、人员评估 3、以下哪种评估的目的在于对危机的伤亡人数、影响范围和应急需求有一个迅速了解。(A )A、快速评估 4、以下哪种评估在危机后数日或数周内由官方开展。( B )B、全面评估 5、长期重建的首要工作是( D )。 D、风险源控制 1、以下不属于绩效评估主体的是(D)。 D、公众 2、格外关注公众对危机反应的评估是(A)。A、行动评估 3、需要在较短时间内完成的评估是(C ) C、行动评估 4、以下那种目的是测试在发生危机事件时人们的应急反应技能以及相关硬件条件的承受能力。( A )A、危机演练1、危机处置的成败取决于( C )。 C、危机决策 2、目前,我国很多危机决策人员素质 较低,表现之一是这些决策者中的一部 分从未接受基本的危机技能培训,缺乏 起码的危机决策知识;表现之二是在日 常的常规决策中,他们不能从危机事件 中吸取教训,导致类似的危机事件重复 发生;表现之三是决策者(D ),缺乏 综合型、复合型、高技能的危机决策人 才。D、结构单一、知识片面 3、以下那种权力是建立在组织成员对 领导者的忠诚、敬仰和个人情愫的基础 之上的。( B )B、参考权 2、危机管理的最佳途径是优化( A ), 从而有效避免危机的发生。A、程序化 决策 4、2001年11月7日,从四川南部宜 宾进入云南的咽喉要道宜宾南门大桥 发生悬索及桥面断裂事故,桥两端同时 塌陷,2人死亡2人受伤。令人震惊的 是,南门大桥修好10多年后,有关部 门从未对大桥进行过检修,就在事故发 生的四个月前,大桥已有裂缝,但当时 有关部门却不检修,最终导致惨剧的发 生。这个案例主要体现了我国危机决策 现状中存在( A )的问题。 A、危机决策意识不强 3、1979年9月7日,温州发生氯气中 毒事件,当时温州没有专业中毒防治机 构,没有专职医生,各医院都缺乏氯气 中毒的抢救经验,这次事故共死亡59 人。这个案例说明了危机情境下缺少 ( C )会带来严重的后果。 C、专家的紧急咨询 4、在渐进决策模式的框架下,危机决 策的导向为( B )。 B、提高决策的满意度 1、政府内部与危机处理有关的部门中 最核心的是( A )。 A、危机处理的中枢指挥系统 2、非营利组织在与政府进行项目合作 时,共同决策和实施,双方在项目合作 中是一种平等参与的关系,这被称为 ( A )A、平行合作 3、某个组织(通常是政府)决定资源 的分配和项目制定,而其他组织则不是 运行机制的主体。在运行机制中,非营 利组织更多的是围绕项目的某一专业 方面与政府进行合作,这被称为( B )。 B、田野合作 4、在社会危机处理中起着终结性、决 定性作用的是( D )。D、公众 1、1996年6月,湖南常德市中级人民 法院做出陈伯顺因服用三株口服液致 死的一审判决。“三株”不服,上诉湖 南省高级人民法院。1999年3月,终 审判决“三株”胜诉。但短短两年内, 这个号称全国最大的保健品企业已陷 入全面瘫痪。这个案例体现了危机中的 ( A )的重要作用。A、公共沟通 2、危机管理中地方政府对于媒体的态 度,实质上是地方政府的一个( A ) 问题。A、政策选择 3、南丹“7·17”特大透水事件发生后, 当地政府的某些官员和矿主串通一气, 极力隐瞒事实真相。正是新闻工作者冒 着生命危险深入调查事实真相,终于打 破坚冰,撕开帷幕,引起高层的重视, 使事故的处理得以正常进行。这个案例 体现了危机中的(B)。 B、媒体作用 4、对于现代组织而言,其危机信息来 源和渠道除了传媒之外还有很多,包括 外界对组织所作的评估和(B)等。 B、组织的自我鉴定 2、危机信息管理系统的首要环节和功 能是(A )。A、识别信息 1、“一件极简单的事,可能都需要复杂 的论证,才能辨其真假”。这符合公共 危机信息管理中的( B )。 B、信息多渠道验证原则 3、国际经验表明,要建立本部门的“记 忆银行”,需要授权某位( C )官员, 由他忠实记录当时所发生的事情,并在 事后及时总结,形成本次危机的经验 库。 C、高层 1、( B )我国第一部应对各类突发事 件的综合性基本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 突发事件应对法》正式颁布施行。 B、2007年11月1日起 2、2002年4月豫东虞城县沙集乡发生 了一起因“教育捐资款”引发的上访告 状事件。沙集乡政府规定:1999年和 2000年度师范毕业生要交教师上岗费 才给安排工作,引发了学生家长联合起 来上访告状。这个案例体现了危机管理 中的(B )问题。B、违法行政 3、中央电视台“社会经纬”栏目曾报 道乌鲁木齐市出租车司机王伟因虚假 病历和法医错误鉴定被误判4年的案 例。这个案例体现了危机管理中的 ( B )。 B、司法不当 4、目前,由于国家的法律活动不当而 导致发生的社会性危机事件主要有以 下几种情况:立法缺陷、( D )、司法 不当、暴力抗法。 D、违法行政 5、《戒严法》主要是针对诸如发生动乱、 大规模的暴力冲突等某种较为严重的 紧急危机事态,如正常手段不能够维护 宪法、法律和社会秩序时,国家采取( C ) 手段为主、正常宪法和法律手段为辅的 方针和原则应对重大的突发性危机事 件。 C、军事 1、“卡特里娜”飓风使美国路易斯安那 州的石油工业损失惨重,尽管俄勒冈州 与路易斯安那州相隔甚远,但在飓风过 后俄勒冈州石油市场的价格却飞速上 涨。这说明( B )。 B、危机全球化与区域间联系日益 密切 2、2008年年底,全世界的城市化平均 水平已经达到50%,预计到2050年将 达到( D )。 D、70% 3、在城市社会里,一件小事可能成为 引发重大危机的导火索;一项轻微的政 策错误可能引发大规模的集体行动;一 个微小的失误可能导致严重的社会后 果;一次简单的突发公共事件可能演化 放大为重大的社会危机。这被称为 ( A )。A、规模风险 4、( C )被称为“20世纪的政治瘟疫”。 C、恐怖主义 5、以德国黑森州政府为例,该州面积 不大、人口不多,但却拥有2613个救 火队、6000余辆消防车,优良的技术 和装备使得应急队伍能够在报警之后 的10分钟内及时抵达现场,并实施有 效处置。这体现了危机管理的( B )。 B、专业化 6、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危机管理系统 由五个组织层次构成,必要的时候分别 启动。这五个层次分别是:现场、地方 政府、工作区、地区和州,各个层次有 自己的管理职能、管理范围、资源管理 流程和行动计划。这体现了危机管理的 ( A )。 A、标准化 二、多选题 1、公共危机的经济影响包括(A B C)。 A、造成经济损失 B、影响经济运行 C、 影响经济发展 2、公共危机的社会影响包括(A B C D)。 A、影响社会运行 B、影响公众 心理 C、影响公众生活方式 D、影响 社会价值观 3、公共危机的政治影响包括(A B C D)。 A、影响政府形象 B、影响政治 稳定C、推动治道变革 D、影响国际 关系 4、公共危机管理与企业危机管理主要 的区别表现为(B C)。B、主体不同 C、宗旨不同 1、危机管理的利害关系者包括(A B C D E)。A、政府组织 B、营利组织 C、 非营利组织 D、社区组织E、社会 公众 2、世界各国国家层面的危机管理体制 包括(A B C D)。A、行政首脑担任最 高领导 B、统一的协调咨询机构 C、分工合作的组织框架 D、常设的危 机管理机构 3、地方层面的危机管理体制包括(A B C D)。A、行政首脑担任最高领导 B、直属行政首脑的决策协调机构 C、网格化的地方危机管理系统 D、一 体化的应急指挥中枢 4、危机管理的全过程机制包括(A B C D )。A、危机疏缓 B、危机准备 C、 危机响应 D、危机恢复 5、完善危机教育培训机制的做法有(A B C D )。 A、将危机管理纳入学校教育 B、加大 社会宣传 C、开展模拟训练 D、设立 “防灾日”活动。 1、危机预警系统建立的原则包括(A B C D)。A、合法性 B、可靠性 C、经 济性 D、可操作性 2、危机预警系统应包括( A B C D )。 A、信息采集加工系统 B、预测系统 C、决策系统 D、警报系统 3、预警信息发布时应遵循的规则有(A B C D)。A、从高层人员到基层人员 B、从官员到专家 C、从宏观层面到微 观层面 D、从政策层面到技术层面 4、以下属于信息采集途径的有( A B C D)。A、大众媒体与互联网 B、利害关 系者的抱怨C、组织内部人员看法 D、 专项调查 5、危机预警可能出现的问题有(A B C D )。A、预警系统本身的问题 B、对危机预警的激励不足 C、信息传递过程中出现的障碍 D、危 机评估的准确性不高 1、危机疏缓的特性包括(A B C D)。A、 前瞻性 B、宏观性 C、多样性 D、 持续性 2、危机风险评估的类型可分为(B C D )。B、紧急评估 C、标准化分析 D、高级分析 3、危机疏缓战略的主要任务有(B C D)。 B、明确危机疏缓战略方向 C、设计全 面工作计划 D、整合总体资 源 4、世界上目前典型的危机疏缓战略实 施途径有(A B C)A、政府主导途径 B、 社会主导途径 C、公私合作伙伴关系主导途径 1、危机回应的基本原则包括(A B C D)。 A、实事求是 B、全面考量 C、积 极回应 D、快速反应 2、避难的类型有(A B C D)。 A、紧急避难 B、临时避难 C、临 时住所 D、永久住所 3、公共危机处理的难点包括(A B C D )。A、决策 B、人员配备 C、 物资调配 D、协调沟通 4、危机回应过程中,民族问题也是危 机管理中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具体包 括(A B C D )。 A、居住环境 B、自身行为 C、外 在歧视 D、风俗习惯 5、在创伤后应激晤谈中,心理治疗专 家通常采取的最佳方式包括(B C )。 B、提问 C、评述 1、从危机恢复的内容和对象来看,危 机恢复可以分为(A B C D)。A、经济 恢复 B、物质恢复 C、心理恢复 D、 业务恢复 2、从危机恢复的过程来看,可分为(B C D)。 B、损失评估 C、短期恢复 D、长期重建 3、危机恢复的主要资源包括( B C D )。 B、物质资源 C、人力资源 D、财 政资源 4、经济恢复的手段有( A C D )。A、 赔偿 C、补偿 D、救助 5、损失评估的方法有( A B C )。 A、驱车评估 B、空中评估 C、现场 评估 6、以下属于长期重建内容的有( A B C D )。 A、土地利用 B、工程建设 C、环 境补救 D、灾难纪念 1、危机管理绩效评估的特征有(A B C D)。 A、反馈性 B、及时性 C、综合性 D、客观性 2、个人评估的作用包括(A B C D)。 A、获得职业发展机会 B、适当奖励 薪酬 C、组织内部考评 D、申 请法律保护 3、绩效评估的主体包括( A B C D )。 A、上级领导 B、同事 C、下属 D、员工自身 4、根据危机管理行动的内容,可以将 行动评估分为( A C D )。 A、危机演练 C、危机演习 D、 应急实践 5、项目评估的特性包括( A B C D )。 A、过程性 B、临时性 C、针对性 D、结果导向性 1、以下属于危机管理中领导权力的有 ( ABCD )。 A、参考权 B、专长权 C、合法权 D、强制权 2、危机管理中的领导特质包括( AB )。 A、独立果断 B、富于创造力 3、危机管理中的领导艺术包括( ACD)。 A、坦诚相待 C、临危不惧 D、以 身作则 4、公共危机决策者应具备的基本能力 有(ABCD)。A、应变能力 B、心理约 束能力 C、决断能力 D、沟通能 力 1、决策的必备要素包括(A B C D )。 A、决策者 B、决策目标 C、环境变 量 D、决策后果 2、危机决策与常规决策的不同体现在 ( A B C )。 A、内外环境不同 B、决策程序不同 C、约束条件不同 3、危机决策的约束条件包括( A B C D )。A、时间紧迫 B、信息不对称 C、 人力资源紧缺 D、技术支持稀缺

浅析我国公共危机管理的发展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sj.com/doc/d017741811.html, 浅析我国公共危机管理的发展 作者:刘亚光 来源:《法制与社会》2010年第31期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公共危机事件不断增加,政府应对公共危机事件的能力也在不断的提高。政府在处理公共危机事件过程中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为我国公共危机管理的理论研究 提供了新的思路。所以加强对我国公共危机管理实践的研究,将有助于更好的推动我国公共危 机管理理论的研究。 关键词公共危机体制转轨社会转型 中图分类号:C9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0)11-162-01 我国正处在体制转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在社会的变革中利益和权力在不同的主体间 进行重新分配、转移,产生了一些矛盾。再加上我国是一个受自然灾害影响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各种自然灾害频发,所以对我国的公共危机管理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一、公共危机管理的概念及分类 我国的公共危机概念首次出现在政府的官方文件是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但是进行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却是在2003年“非典”事件之后,所以对我们来说公共危机管理还是个比较新的领域,学者对公共危机管理的概念也存在不同的看法。我国的学者张成福根据公共危机管理的生命周期理论提出,“危机管理是一种有组织、有计划、持续动态的管理过程,政府针对潜在的或者当前的危机,在危机发展的不同阶段采取一系列的控制行动,以期有效地预防、处理和消弭危机”。 关于公共危机管理的分类,不同的学者也有不同的观点。马琳综国内外学者的观点,将公共危机事件分为以下几类: 学者们对公共危机进行界定和分类是为了更好的理解公共危机,为公共危机的管理者更好 的控制和处理危机事件,降低危机事件的损失成本。 二、我国公共危机管理实践中的发展 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的公共危机管理的研究局限在自然灾害和社会事故上。在2003年“非典”爆发才使我国的公共危机研究延伸向更多的领域。经过近几年的发展,我国的公共危机管理实践取得快速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公共危机管理研究机构不断增加

公共危机管理笔记

第十二章公共危机管理 第一节公共危机概述 一、公共危机的内涵 危机,是指个人、群体和着组织由于突发事件的出现,而受到破坏,严重地威胁到了正常的生存与发展的状态。 公共危机,是指由于自然灾害、社会运行机制失灵等引发的,对社会公共生活和社会公众带来灾难性影响,严重威胁和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危机事件。 二、公共危机的分类 (一)按公共危机发展的速度(罗森塔尔) 1、龙卷风型:来得快,去得也快、危害性大。 2、腹泻型:逐渐发展酝酿的,但是爆发后会很快结束。 3、长投影型:危机爆发的非常突然,但是后续的影响深远,通常在事发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不能够平息。 4、文火型:危机开始的缓慢,逐渐升级,甚至看似没有爆发的过程,但是结束也缓慢。(二)按公共危机发生的领域 1、经济危机:指一个或多个国民经济或整个世界经济在一段比较长的时间内不断收缩(负的经济增长率)。其实这是一种经济系统没有产生足够的消费价值,也就是生产能力相对过剩的危机。 2、政治危机:在传统意义上我们理解为,由于发生了某种对国家构成威胁的非同寻常的事件,比如说:战争、内战、大规模的抗议等等。 3、社会危机:主要是指源自社会结构层面上的问题。像社会利益结构的失衡、社会群体之间对立感的增强等这些都是属于社会危机。 4、生产危机:主要是由于技术因素、防护因素、质量因素、管理因素以及各种各样的偶然因素所引发的。 5、生态危机:是指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或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由于人为的不合理开发和利用,而引起的生态环境的退化和生态系统严重失衡的过程。 (三)按公共危机后果的严重程度 1、一般危机事件(IV):表示危机的影响是局限在基层范围,可被县级政府所控制。 2、较大危机事件(III):这类危机后果严重,影响范围大,是发生在一个县以内或者波及

公共危机管理复习资料

一、PSR模型、理论并举例 (一)压力-状态-响应模型 ①压力指标:反映人类活动给环境造成的负荷;说明“为什么发生” ②状态指标:标识环境质量,自然资源与生态系统的状况;描述“发生了什么” ③响应指标:人类面临环境问题所采取的对策与措施。回答“我们应该如何做” PSR模型具有非常清晰的因果关系:即人类活动对环境施加了一定压力,因此环境状态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而人类社会应当对环境的变化作出响应,以恢复环境质量或防止环境退化。PSR体系被国内外学者普遍承认和应用。我们可以根据需要拓展改造,应用于其他公共安全评价 (二)OECD的原概念框架 特色:压力模块同时考虑了来自人文社会的和自然界的影响因素 (三)改造1:驱动力-PSR概念框架模型 特色:压力模块同时考虑了来自人文社会的和自然界的影响因素

二、风险评价指数中,风险自然灾害,风险评价指数的风险性和脆弱性 2004年,UNDP在一份“REDUCING DISASTER RISK——A CHALLENGE FOR DEVELOPMENT”的全球报告中,提出了灾害风险指数。DRI认为灾害风险并不是由危险事件引起的,而是人类长期历史活动和过程的积累所引起的。因此主要评估两方面:危险性和脆弱性

(一)脆弱性:指由自然、社会、经济和环境因素或活动所决定的,一些削弱人们应对突发灾难或持续紧急情况的能力的长期因素,它使人们更易受到危机的侵袭和影响。可理解为人们从危机中得以生存或复原的各种直接需要(安德森和伍德罗,2004)。 (二)风险性: 主观层面的风险指人们对环境危险性的主观辨识或感知;客观层面的风险指遭遇危险、损失和伤害的可能性。 风险是危机的前端,风险的社会层面是社会风险,社会风险是公共危机的前端。(张海波,2007 ) 社会风险是隐性的,显性化时就转化为社会危机和社会动荡,造成社会损失,威胁社会的秩序与进步(刘挺,2002)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