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大数据时代农村公共危机管理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大数据时代农村公共危机管理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大数据时代农村公共危机管理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大数据时代农村公共危机管理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2016年第12期

科技管理研究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anagement Research

2016No.12

收稿日期:2015-09-15,修回日期:2015-11-21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突发性动物疫情公共危机演化机理及应急公共政策研究”(11&ZD171);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基

于双层效率评价的农村公共产品与服务供给模式研究”(13CGL084);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基于城乡统筹发展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效率研究”(12YJCZH072);湖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大数据时代农村公共危机管理模式创新研究”(15JL06)

doi :10.3969/j.issn.1000-7695.2016.12.031

大数据时代农村公共危机管理信息化建设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胡扬名,李

(湖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与法学学院,湖南长沙410128)

摘要:大数据技术能拓宽公共危机信息采集渠道、提升公共危机信息处理能力和优化公共危机信息传播情势。当前,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农村公共危机管理信息化建设仍存在信息基础建设滞后、信息资源建设水平低、信息化共享程度不高、信息化传播渠道不畅等问题。因此,须从如下方面入手进行完善:统筹规划大数据时代农村公共危机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全面布局危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有效提升危机信息资源建设水平;整合资源强化危机信息共享程度;官民合作促进危机信息有序传播。关键词:大数据;农村公共危机管理;信息化中图分类号:C931.6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7695(2016)12-0170-08

Research on the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Rural Public Crisis

Management Informatization in the Era of Big Data

HU Yangming ,LI Tao

(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and Law ,Hu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Changsha 410128,China )

Abstract :Big data technology can broaden public crisis information collection channels ,improve public crisis information processing capacity and optimize the public crisis information dissemination situation.At presen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big data era ,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 public crisis management informatization :the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 ,information resources construction ,information sharing ,and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are not high.Therefore ,we must proceed from the following aspects :plan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public crisis management informatiza-tion as a whole ,increasing overall layout crisis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promoting the effectiveness ofcrisis information resource construction ,improving the sharing degree of crisis information ,and promoting the orderly transmission of crisis information.

Key words :big data ;rural public crisis management ;informatization

洪涝灾害、地震、泥石流等自然灾难;突发动物疫情、人畜共患流行病等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突发工矿灾难等事故灾难;土地、拆迁等引发的群体性事件等各种公共危机事件在农村频频发生,在农村区域,公共危机已由“非常态化的偶发”转变成了“常态化的频发”事件。加强农村公共危机管理已成为农村社会建设的重要方面。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农村公共危机管理提供了新的、可资运用的有效工具。在农村公共危机管理中,由于危机产生的原因复杂,种类繁多,公共危机信息呈现出海量、多源、异构等特点,传统的分析与处理方

法显得力不从心,信息技术发展的新趋势—

——大数据技术则能为解决信息化时代公共危机管理问题提

供最新的技术支持。在大数据时代来临之际,大力推进农村公共危机管理信息化建设,既是加强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新方向,也是促进公共危机管理科学化的必然要求。1大数据时代农村公共危机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1.1

大数据技术拓宽了公共危机信息采集渠道

日益成熟的信息技术日渐应用到公共危机管理中来,特别是物联网技术、遥感遥测技术、互联网搜索引擎技术、图像数据获取技术、GIS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即地理信息系统)数据挖掘技

胡扬名等:大数据时代农村公共危机管理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术等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使得从存在于各类数据库、媒体、互联网等载体中的海量信息中采集和挖掘公共危机信息成为可能,将这些海量、多源、异构数据处理成具有决策价值的有效信息,为公共危机管理更为精细化、更易于测量和便于追踪提供基本工具[1]。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应急指挥系统,通过部署在危险区域的传感器实时监测潜在风险的各种指标,进而判断发生灾害的可能性,有效提高对公共危机现场感应的准确程度和作出反应的速度。如,北京市开展了物联网应急指挥十大示范工程建设,推动物联网技术在应急管理领域的实际应用,取得了很好的成效[2]。遥感技术在灾害预警、灾情监测与评估中能起到直接而有效的作用。GIS数据挖掘技术能迅捷准确地从储存海量空间、地理信息的GIS数据库中发现对备灾、救灾最有价值的信息。网络引擎技术能够对网络上海量的文本、图像、视频、视频、多媒体信息等检索有关危机信息,有助于管理者了解危机信息结构和趋势。

1.2大数据技术提升了公共危机信息处理能力

“大数据”的概念并不仅仅意味着海量的数据和数据处理技术,更为关键的是通过对海量数据进行分析,获得海量数据所蕴含的巨大价值。公共危机事件发生后,自然环境、基础设施、应急资源等公共危机事件环境信息及地震、风暴、洪水等的等级、烈度信息,化学物质污染事件的浓度信息,传染病的感染率、传染速度等公共危机事件本身特有的信息[3]。如何从这些由于突发而呈现出模糊、散乱、混沌等特点的海量危机信息中进行快速分析得出有效结论,是公共危机管理有效决策面临的重要挑战。

大数据时代用于处理公共危机信息的技术包括云数据库技术、云计算模式、分布式技术等。云数据库(Cloud DB)技术能够对体量庞大而复杂多样的公共危机管理数据进行并行处理,该技术可伸缩性极强,而且能够对相关数据进行在线分析处理(OLAP)和在线事务处理。云数据库技术、云计算模式、分布式技术等在公共危机管理中的应用,使得管理者并不需要运用复杂的模型和复杂的计算算法,就能够处理大数据,对于不断增长的公共危机数据,管理者可以通过添加低成本服务器甚至是PC 机就能处理海量数据记录的扫描、统计、分析、预测。风险地图、信息可视化技术、视频展示技术、三维地理信息展示技术等可视化技术,可以将危机事件发生地区的地理信息、应急救援物资储备信息、道路信息等直接展现在应急管理系统界面上,真实展现公共危机的现实情境,极大地方便了应急管理的指挥、调度和相关处理[4]。

1.3大数据技术能优化公共危机信息传播情势

在信息化时代,无线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等促进了公共危机信息传播速度、扩大了传播范围。各类应急信息技术的开发创新,为公共危机信息的及时高效传播提供了有力保障。网络技术的不断更新,使得社交网站、微博、微信、博客、论坛、播客等新媒体在公共危机信息传播中脱颖而出。“小数据”时代,信息技术对于公共危机信息传播来说就是一把“双刃剑”,即能及时传递信息,传递正能量,也可能是传播“谣言”、“噪音”等的温床。

大数据技术的不断开发和创新及其广泛运用,将极大地优化公共危机信息传播情势。在公共危机情境下,通过运用WEB主题信息分析、数据挖掘技术等大数据技术,从与WEB相关的危机信息资源和WEB用户行为中抽取感兴趣的、有用的模式和隐含信息,通过对公共危机事件的海量数据进行深入挖掘和分析,进而了解到危机状态下公众的实际需求、现实诉求和主流意见;也可通过利用大数据技术对短信、微博、微信等监控社会热点事件,通过对海量社交数据的跟踪分析,挖掘公共危机事件的起源、舆情传播渠道、涉及的关键人物,有效还原危机事件发生过程,用数据和事实呈现公共危机发生的真相[5];通过利用大数据技术,可以对网络舆论及其蕴含的社会情绪进行研判,有效感知社会公众所关注的社会焦点问题及其持有的各种观点,感知社会情绪发展动态,在此基础上,提前采取应对措施,积极防控公共危机。

2大数据时代农村公共危机管理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2.1农村公共危机管理信息基础建设滞后

2.1.1农村公共危机防控大数据技术应用滞后。

一是大数据技术应用壁垒待克服。农村公共危机信息的“非数字化”和“非结构化”成为大数据技术在农村公共危机领域应用的重要壁垒。

二是大数据技术在农村公共危机管理领域应用不足。大数据技术作为信息技术发展的最新潮流,在农村公共危机管理中的应用还处于设想阶段。同时,公共危机防控有其自身属性和特点及特殊规律,开发出适应公共危机防控的大数据技术尚需一定的时间。

三是大数据技术与其他信息技术集成应用落后。大数据技术与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在农村公共危机防控中的集成应用还不多见。

四是掌握大数据处理技能的人才缺失。在我国农村公共危机防控中,具有较高素养,掌握专业化数据处理技能的专门人才极为缺乏,远远不能满足大数据在农村公共危机管理中应用的需要。

2.1.2农村公共危机防控数据基础设施不足。农村公共危机信息数据是进行危机防控的核心。农村公共危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各类农村信息化

171

胡扬名等:大数据时代农村公共危机管理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平台基本上集中在大城市,农村信息化平台难以延伸和覆盖到农村,特别是偏远山村。在农村公共危机防控大数据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还存在着重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轻平时防控建设,现有的很多基础设施建设基本上都是着眼于农村公共危机爆发之后的应急指挥和信息、资源调度等方面,而对于平时的危机信息采集、监测和预警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则不关注。

2.1.3农村公共危机信息化管理系统不完善。

一是农村公共危机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缺乏统筹规划。当前我国农村公共危机信息化管理系统主要由各层级政府、各政府部门或企事业单位根据各自的职责权限和管辖范围分别进行建设的。不同类型的危机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标准不一致,进度不同,彼此间的互联互通、联动支持的障碍比较大。

二是农村公共危机信息化管理系统整合性差。农村公共危机信息从信息采集、分析、预警、处理、响应与辅助决策、指挥调度、信息联络与共享等没有进行有效的系统整合,显得比较凌乱。尤其是在平时的防灾和减灾方面,公共危机信息化系统的各子系统很难进行协调与整合。

三是农村公共危机信息采集、监测、预警系统建设滞后。当前,我国各级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在公共危机防控信息化建设方面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方面,注重的是危机事件发生之后应急指挥决策系统、应急救援系统、应急联动系统等方面的建设,而对公共危机的预防和监控等方面的信息化建设关注不够。

2.2农村公共危机信息资源建设水平低

2.2.1农村公共危机信息资源重复建设。我国的公共危机信息化建设都是各级政府各类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分散建设,独立进行的,数据来源分散、数据更新频度不一致等,造成危机数据重复,危机信息复杂化。

2.2.2农村公共危机信息资源建设不均衡。首先是城乡间不均衡,危机信息资源建设投入主要集中在城市,农村公共危机信息资源建设投入力度小。其次是,危机信息资源建设投入的地区间不均衡,受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的制约及地方政府对农村危机资源建设不够重视等因素的影响,中西部地区农村公共危机资源建设非常滞后。

2.2.3农村公共危机信息资源建设水平低。“数据库”建设的主要方面就是只注重数据的收集、录入和发布,对数据缺乏深入挖掘、分析,价值性不高。危机信息资源的利用程度不高,农村危机种类繁多,爆发频率不规律,危机数据呈现出多源、异构等纷繁复杂的特征,数据开发利用难度大,数据资源利用水平低。还有就是数据的关联应用能力低,如气象部门经常性发布气象信息,如暴雨的降雨时间、范围和强度等,而相关的危机防控部门缺乏对这些数据进行关联分析,如洪水发生的概率、泥石流发生的可能性等,缺乏对洪水、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预警,导致本可避免或减少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的情况最终还是发生。

2.2.4农村公共危机信息数据采集能力差。主要是数据抓取能力不强、数据采集不准确。数据采集方面普遍存在重复采集、遗漏采集、采集不及时等现象,导致数据库数据不丰富、不全面、不准确,大数据技术无用武之地。如在2013年的雅安地震灾害救济中,由于政府部门缺乏对本地灾民数量、分布情况的数据,导致救灾物资分配不均,引发灾民间及灾民与政府间的冲突[6]。很多数据库大多只是在建成时采集了一定的数据,而在运行过程中,数据采集和发布更新频率低。

2.3农村公共危机信息化共享程度不高

2.3.1公共危机信息管理系统难以对接。我国涉及农村公共危机管理的政府部门,如农业(渔业)、水利、林业、公安、卫生等纷纷推进了各自领域的危机(应急)信息管理系统建设,但是各部门的公共危机信息管理系统建设是分散进行的,缺乏统筹规划,公共危机信息资源多源、异构、管理系统相对封闭,导致公共危机信息管理系统在横向上难以沟通和对接。甚至有些部门的不同层级也按各自需要推进公共危机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导致这些系统纵向上沟通与对接的困难,直接影响到农村公共危机的防范、准备、响应和救援效率,导致农村公共危机防控效率低下和效果不佳。

2.3.2公共危机信息资源标准化程度低。从总体上讲,我国农村公共危机信息资源标准化程度远远低于实际需要。主要表现为:

一是公共危机信息资源标准总量不足。这跟政府部门的信息化标准意识不强,特别缺乏统筹规划密切相关。当重大突发性公共危机发生时,公共部门在进行应急指挥中常常因危机信息标准缺失,而造成危机信息沟通的“壁垒”,难以实现及时的应急指挥和调度。

二是公共危机信息资源标准混乱。在国家标准缺失的情况下,各地各部门在各自工作领域内建立起其领地或领辖范围内的信息化标准,这些标准多而杂乱,令人难以适从,结果导致公共危机信息共享困难,形成公共危机的“信息孤岛”或“信息烟囱”现象。例如中国地质灾害数据库元数据库、中国山地环境与灾害数据库等由于建库标准不一致,从而使得在全国范围内实现地质灾害数据共享带来一定的困难[7]。

三是公共危机信息资源建设的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缺失。人们通常在进行标准建设的时候,有一个倾向,就是重技术标准,轻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

271

胡扬名等:大数据时代农村公共危机管理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即使技术标准比较完备了,系统间、部门间在物理上进行信息共享成为可能,但是由于日常管理和工作缺乏标准,在信息资源建设过程中各项管理工作无章可循,进而影响到信息资源标准化建设,也容易造成信息资源共享的困难。

2.3.3公共危机管理体制障碍影响共享。由于农村公共危机种类繁多,而且公共危机处置要求有较强的专业性,这使得不同的农村公共危机处置往往分属不同的政府部门来牵头,而且不同层级的政府及其部门有各自的利益诉求或有着规避利益损害的诉求,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形成了农村公共危机管理的“条块分割”的状态。在诸多因素影响下,导致公共危机信息共享困难。主要有:一是公共危机管理职能分散。以自然灾害危机管理为例,突发动物疫情、洪涝灾害、森林火灾、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等分属农业、林业、水利、气象、国土资源、地震等部门分管,发生综合性公共危机时,部门间的职能分割容易导致信息沟通与共享的困难。二是农村公共危机防控的“平”“战”脱节。在发生特别重大的农村公共危机时,可能会由地方主要领导出面牵头进行“战时”强势管理,但是,在平时公共危机预防与准备阶段,由于缺乏权威的统筹协调机构,各部门往往疏于沟通,危机防控信息难以共享。三是部门间没有建立起有效的联系沟通机制。在农村公共危机防控中,综合治安、民政、卫生、农业、水利等相关危机管理机构,各自建有公共危机信息管理系统、形成了危机信息的采集、上报、发布、预警等一整套具有各自行业特色的危机处置流程和方案,但是这些系统、流程和方案基本上都是自成体系,相对封闭,处于各自为战的状态。

2.4农村公共危机信息化传播渠道不畅

2.4.1政府主导乏力。

一是政府内部信息传递失真。在政府内部,危机信息传播主要是沿政府层级逐级传递的单链式传播,上级政府的信息主要来源于基层政府的报告。基于地方利益或恐惧问责等方面的考虑,在农村公共危机发生的前兆阶段和爆发初期,地方政府在向上级政府进行报告时往往倾向于瞒报或者轻描淡写,导致上级政府无法得到宏观决策所需的真实信息。在公共危机的蔓延阶段,危机的损害程度超出地方政府管控能力范围的时候,地方政府则倾向于释放“烟雾弹”,急于撇清责任。在公共危机的恢复重建阶段,地方政府则往往夸大危机后果,向上谋求支援和救济资金最大化。

二是危机信息对外披露滞后。在危机信息的对外传播方面,地方政府处置危机信息非常谨慎,基本上是本着“内外有别,内紧外松”的原则和抱着“宁慢三分,不抢一秒”的信条。究其原因,要么是地方政府盲目乐观和自信,认为危机尽在掌控中,待危机解决再向外公布也不迟;要么是害怕媒体公开报道给危机管理添乱或者害怕引起公众的恐慌则极力封锁消息;还有就是生怕危机信息的传播损害地方政府的形象等。而对外信息传播迟缓,在一定时期内造成危机信息“真空”的状态,这种“神秘感”反而给捕风作影、混淆视听和不良信息传播提供了机会。最后造成政府在危机信息传播上丧失主动权,使得危机信息传播以政府的再三“否认”和反复“辟谣”的“谣言倒逼真相”和“挤牙膏”的形式进行,政府形象大打折扣,政府公信力急剧下降。

三是政府危机信息公开度低。从总体上看,政府危机信息传播“透明度”不高,地方政府常常从“保密”或者危机防控实际的需要等角度出发,对于公共危机信息进行“选择性”地传播,该公布什么、公布多少都是政府精心挑选的结果,社会公众真正的信息需求难以得到满足,这使得“谣言”具有旺盛的“市场需求”。

2.4.2媒体传播失范。媒体在公共危机信息传播中处在信源与信息受众之间的中介,是公共危机信息传播的主要载体。媒体在公共危机信息传播中的态度和行为,直接影响着危机信息传播的效果。各类媒体尽管在公共危机信息传播中都有其独特作用和贡献,但是由于其属性和社会地位的差异,也均呈现出各种缺陷和不足。

一是官办媒体被视为政府的喉舌,未能按公众需求传播危机信息。在官方意志左右下,经常在重大突发公共危机中处于失语状态、或者遮遮掩掩,要么因新闻管制,层层审核导致披露信息不及时、不完全,经常“报喜不报忧”,更有甚者一些媒体还把危机事件“丧事当喜事”报道,为地方政府及官员“邀功”、唱赞歌等,而对公众极为关注的“发生了什么样的危机”、“危机损害程度如何”、“潜在风险怎样”等相关信息视而不见。

二是市场化媒体在竞争压力下“乱作为”。一些企业属性媒体在市场利益和同行竞争压力的驱使下,极力谋求“关注度”和“影响度”,积极“抢新闻”、“挖新闻”以“博眼球”。在政府封锁消息,正式传播渠道堵塞的情况下,常常根据“只言片语”或一些未经证实的言论进行报道,肆意夸大危机,放大负面影响,甚至还有些媒体恶意炒作危机事件,消费受害者家属等,不仅没有起到传播客观事实,揭露事实真相的作用,反而在社会上制造混乱。

三是“去中心化”的新媒体信息传播失控。库尔特·卢因提出信息传播过程中,存在着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内容才能进入传播的渠道。新媒体信息传播的快捷性、海量性、互动性和立体性,使得“把关人”实际上

371

胡扬名等:大数据时代农村公共危机管理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难以对危机信息进行把关。同时由于新媒体“去中心化”的特点,使得信息管制难以展开。在这种情境下,各种各样的信息经由新媒体得以泛滥。

2.4.3公众参与混乱。在农村公共危机中,社会公众是危机信息的主要需求者,因而也是危机信息的主要受众。同时,在危机信息传播过程中,与政府和媒体相比,社会公众处于信息不对称的弱势一端。在危机信息传播不畅,公众的信息需求得不到满足的情况下,公众就会通过各种途径打听和传播信息,危机信息在公众间的人际传播就会呈现出无规则的“布朗运动”状态。在信息化时代,门户网站、网络论坛、手机短信、微博、微信等成为危机信息公众自传播的媒介,使得危机信息传播呈现出快速扩散、影响放大的特征。由于公众在信息传播中的弱势地位,加之其信息解读和理解能力有限,容易形成信息误区,这就使之成为谣言产生的温床。在谣言传播过程中,由于公众的信息甄别能力较低,在恐慌心理、羊群效应等影响下,负面影响迅猛扩大,并易于催生公众的非理性行为,导致公共危机次生灾害的产生。如2003年“非典”事件中,公众抢购食盐与板蓝根的行为;2005年松花江水污染导致哈尔滨市民囤积纯净水和食物的现象以及此后“禽流感”使人们“谈肉色变”等,均是由于公共危机信息传播不畅,使公众无法接受到有效信息的后果。而公众间的各种“谣言”、“段子”等的传播,则使公共危机信息传播就如“雾里花”、“水中月”一样模糊和混乱。

3加强大数据时代农村公共危机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3.1统筹规划大数据时代农村公共危机管理的信息化建设

3.1.1强化农村公共危机管理过程中的信息化意识与大数据思维。意识是行为的先导,行为是意识的体现[8]。公共管理部门要顺应信息化发展潮流,大力促进农村公共危机管理信息化建设,首先就要树立和强化公共部门及其管理者的信息化意识。因此,要求公共管理部门及其管理者要坚持与时俱进的理念,充分了解信息化在公共危机管理中的作用。从本质上讲,公共危机管理过程就是信息管理过程,不论是危机的前兆期、潜伏期、爆发期,还是恢复期,都存在着信息的采集、存储、传递和利用,都在进行着信息的交流与沟通。公共管理者在农村公共危机管理实践中要养成信息化的意识,发现某一环节的异常时,立即运用信息技术进行信息的采集和分析,运用科学的思维和方法去研判是否发生公共危机事件。

大数据技术是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新潮流。大数据的海量性、多样性和高速性给公共危机管理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新的挑战。大数据深刻影响着传统的危机管理方式、危机管理观念和危机管理行为。如果继续沿用传统的危机管理思维的话,管理者难免感到力不从心,甚至寸步难行。在大数据时代,危机管理者要时刻运用大数据思维来武装人的意识,用大数据思维来处理公共危机的各个环节,要能够从海量的信息中寻找和发现危机问题,用全样本的思维来探求和分析危机问题,用模糊化、关联性与整体性来思考危机问题[9]。

3.1.2加强大数据时代农村公共危机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顶层设计。近些年来,我国也加强了对大数据的研究与应用。2014年3月《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及“大数据”,此后一年内国务院常务会议6次提及大数据运用问题。2015年7月1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运用大数据加强对市场主体服务和监管的若干意见》,这标志着大数据开始上升到国家层面[10],但是,这并不是国家战略高度来认识和应用大数据的,我国大数据发展的路线和图景尚不清晰。要促进我国大数据的发展,有必要借鉴国外的有益经验,将大数据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制定一定时期内大数据发展主要目标、重点任务、行动计划和保障措施,有效促进我国大数据的研究和应用。

要促进我国农村公共危机信息管理的有序发展,必须在国家加强大数据建设的战略背景下,对我国农村公共危机管理信息化建设进行顶层设计。从国家层面,明确我国农村公共危机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框架,具体来说,主要是围绕七个方面展开:使命与目标任务及在此引领下制定的农村公共危机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战略安排(实施步骤),并从政策制定、体制安排、程序规范和危机预案四个方面予以实现(见图1)

图1农村公共危机管理信息化建设基本框架

3.1.3加强大数据时代农村公共危机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协同治理。大数据从本质上要求开放与共享,提倡互联互通。这就要求在加强大数据建设时,必须进行统一部署,多部门协同推进。加强大数据管理部门建设,推进大数据管理组织创新,调整组织

471

胡扬名等:大数据时代农村公共危机管理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职能和合理赋权,是有序推进大数据建设的重要前提。当前,可从三个方面进行有益的尝试:

一是探索建立专门的大数据建设领导与组织机构,专司大数据建设的宏观层面的统筹规划大数据建设的重点领域、协调整合不同领域和部门的资源及监督控制大数据建设进程。如美国于2011年组建了“大数据高级指导小组”以协调政府在大数据领域的建设。[11]大数据时代农村公共危机管理信息化建设要紧密联系国家大数据建设的宏观背景,需要在权威机构领导下有序高效推进。

二是将职能范围相近、业务性质差异不大的相关政府部门进行整合和职能优化,如将有关数据统计的国家统计局与负责信息化建设的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化推进司等相关部门合并组建国家层面的大数据建设管理部门。

三是在涉及大数据建设、信息化建设、农村公共危机防控等职能的相关部门之间探索大数据建设的合作机制,实现农村公共危机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跨部门协调、整合,放大农村公共危机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协同效应。

3.2全面布局大数据时代农村公共危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3.2.1促进农村公共危机大数据技术创新。

一方面,将农村公共危机纳入到大数据技术研究与创新应用的重点领域,依托高校和科研机构成立“农村公共危机大数据研究中心(实验室)”,开展相关理论与应用技术研究。

另一方面,加强大数据技术与遥感技术(Re-mote Sensing,RS)、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y Infor-mation Systems,GIS)、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 System,GPS)、数字摄影测量系统(Digital Pho-togrammery System,DPS)、专家系统(Expert Sys-tem,ES)、物联网技术等各类信息技术的集成创新,促成传统信息技术与新兴信息技术的融合创新与综合应用。

3.2.2强化农村公共危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一方面,以不同级别和领域的农村公共危机信息化平台建设为中心,形成农村公共危机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基本骨架。主要做法是,将农村公共危机管理信息化纳入到农村信息化建设大战略中来,在各级农村信息化服务平台建设进程中同步建设农村公共危机管理信息化平台,在农村公共危机信息化平台建设中注意各类危机事件的管理部门的协调沟通及其同步共进。

二是加强农村公共危机信息终端设备建设,拓展农村公共危机管理信息化的“神经末梢”系统,为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及农村公共危机管理信息化水平的提高打下扎实的基础。主要是加强感知化、物联化、智能化等基础设备的建设,为农村公共危机的监测、预警和实时应急指挥等提供最直观的支撑,为大数据的搜集、处理提供基础保障。

3.2.3完善农村公共危机信息化管理系统。农村公共危机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完善程度是农村公共危机管理信息化水平高低的主要标志。从总的来说,要根据农村公共危机管理的特点和实际需要,建成一个高效可靠的“纵横连通,交互协同”的农村公共危机信息化管理系统。

一是从农村公共危机管理层级与部门的角度,要建成上下层级相连,横向部门沟通的农村公共危机信息化综合管理系统,以实现农村公共危机防范中数据的互联互通和应急管理中的应急联动。

二是要根据公共危机管理的流程,建成公共危机信息监测、公共危机信息预警、公共危机应急管理(含应急指挥决策、应急救援物资配备等)和公共危机善后恢复重建等信息化系统,实现农村公共危机管理的全流程信息化。

三是要根据信息处理和大数据分析的流程,建成危机数据搜集系统、危机数据筛选系统、危机关联分析系统和危机舆情跟踪系统等。

3.3有效提升大数据时代农村公共危机信息资源建设水平

数据资源是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支撑,也是大数据技术得以发挥作用的基本前提。提升大数据时代农村公共危机信息资源建设水平是农村公共危机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3.3.1加强农村公共危机基本信息数据库建设。

一是加强各层级数据中心建设,建立分布式的数据网络体系。上连中央政府,下达县乡政府,横向连接气象、地质、农业、水利、卫生、公安等不同的农村公共危机管理部门。

二是要加强各种类型基本信息数据库的建设。既要建设各类公共基础信息数据库,如有关人口数量与人口分布等情况的人口数据库、有关地形地貌等情况的地理信息数据库等,也要建立各类危机的基本信息数据库,如有关各地气象类型、发生频率等情况气象数据库、有关流行病发生、疾病种类、居民健康等情况的公共卫生数据库、有关惠农、支农政策的政策数据库等。在没有公共危机发生时,就要做好基础性、准备性的工作,为公共危机管理提供覆盖广、精度高、质量好的数据支撑。

3.3.2切实提高农村公共危机信息数据采集能力。

一是完善农村公共危机信息数据采集标准和规范。完善数据采集的标准,在时间、精度上进行规范,从而为后续的数据分析打好基础。加强数据资源建设的统筹协调,对数据信息必须做到“一数一源”,确保数据的准确性、稳定性和权威性,避免数据资源的重复建设、重复采集,避免同一对象因不同来源而发生不同表达或数据相互矛盾的现象。二

571

胡扬名等:大数据时代农村公共危机管理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是建立健全农村公共危机大数据采集制度。政府相关部门与企事业单位在管理过程中,要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及时、准确、规范、完整地记录和采集有关数据。完善数据的动态更新机制,确保危机信息的及时有效。

三是加强信息员队伍建设。加强农村基层公共危机信息员队伍的建设,一方面,选拔配强信息员队伍,另一方面,要加强对信息员的经常性培训,特别是对于“多员合一”的信息员队伍要加强其相关信息化素养、危机知识、危机信息采集能力等方面的培训。

3.4整合资源强化大数据时代农村公共危机信息共享程度

3.4.1建设公共危机管理领域统一的数据标准。统一的数据标准是进行数据交换和数据共享的基本前提。标准化是突破数据管理壁垒的必经途径。首先,抓紧制定和出台国家层面的大数据建设标准,包括数据库标准、数据表示标准、数据存储和管理接口标准、数据中心建设标准(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工作标准)等。就公共危机而言,在数据处理方面除了要按照大数据建设标准进行外,还要出台公共危机术语标准、公共危机处置流程标准等。所有新建农村公共危机管理信息化项目必须按照通用标准进行建设。其次,对各类已经农村公共危机信息化项目进行标准化处理。如对各类不能连通共享的数据库通过兼容设备或软件进行兼容化处理,对采用不同格式存储的数据要按照标准格式进行转换等。经过统一的数据标准,使农村公共危机数据中心与综合数据中心能自由交换数据和数据共享;使不同领域的农村公共危机数据如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方面的数据能够自由交换和共享;使不同层级政府部门,能自由交换和共享数据,如从乡、县到中央、国务院实现数据互联互通。

3.4.2建设适应危机管理体制的数据共享机制。

一是加强农村公共危机大数据系统建设。综合集成大数据技术、物联网技术、云计算技术,构建完善的“大数据”+“物联网”+“云平台”的大数据系统。在大数据系统下,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甚至个人可以通过应用程序开放接口,可以方便地获取并利用农村公共危机信息数据。相关政府部门应尽可能多地开放除涉及需保密或保护隐私以外的农村公共危机数据,最大可能地满足公共危机情境下公众的知情权,实现政府与公众间的信息共享。特别是农村公共危机情境下,县、乡镇政府应急管理信息发布部门要本着“及时、准确、透明”的原则,重点就紧急救援情况、抚恤安置情况、救济扶助情况、救灾物资与社会捐助物资的筹集、分配和使用情况等信息进行公布与共享。

二是健全农村公共危机数据共享机制实现政府部门间信息共享。主要是要构建日常危机信息交换与行动机制,如通过联合开展公共危机防控宣传、多部门共同构建“多员合一”的信息员队伍、危机信息共享等方面的信息交流沟通与合作;构建危机预警会商机制,农村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及社会安全事件发生后相关部门就某一公共危机发生前兆或发生初期,通过数据共享、意见交流等进行紧急会商;构建危机处置联席会议机制,通过危机发生后多方面信息汇总,科学处置农村公共危机;构建危机信息共享激励约束机制,既要有完善的激励机制,通过制度化的形式让各部门分享信息共享所带来的利益,又要强化相关危机管理主体的责任意识,对于进行数据封锁与信息屏蔽、过滤危机信息、发布不实信息的人员和部门进行有力惩罚。

3.5官民合作促进大数据时代农村公共危机信息有序传播

3.5.1转变危机信息传播观念。

一是转变危机管理的政府独治观念。无可否认,政府是农村公共危机处置中最权威、最核心、最强有力的力量。但是在公共危机种类多样、危机事件频繁发生、危机处置难度日益增大及社会时代发生深刻变化的背景下,坚持“全能”政府“包办”危机处置的一切工作显得力不从心。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幅员辽阔、社情复杂的国家,一旦发生重大农村公共危机,必须打破传统的政府对危机信息的垄断,破除危机信息高度“保密”的误区,通过及时公布与共享信息,调动社会各方力量共同参与危机治理。既可以消除危机事件的“神秘性”、“不确定性”等带来的社会恐慌,稳定社会秩序,提高政府公信力,又可以广泛调动社会力量参加公共危机治理的积极性,有效提高农村公共危机的治理绩效。

二是要树立危机信息公共服务理念。一方面,要尊重公众的知情权,应充分认识到知情权是现代社会公众的基本权利,公众有权了解危机发生的状态;另一方面,公众有了解公共危机信息的迫切需求,政府作为公众权力的受让人,有义务满足公众需求。

三是要强化危机信息传播责任理念。及时、准确、全面地进行危机信息传播是各类媒介的基本责任。政府必须在第一时间公布危机状态信息,确保危机信息的真实可靠。社会媒体和社会公众在危机信息传播中也要切实遵守职业操守和道德责任。

3.5.2优化政府危机信息传播。

一是简化危机信息传播环节。在完善信息基础设施的基础上,减少相关信息的层层把关与传递,对于危机监测、预警及爆发信息等数据开通“信源

671

胡扬名等:大数据时代农村公共危机管理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信息共享平台”的信息直通车模式,确保信息在政府内部传递的及时性。

二是完善危机信息报告制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突发公共事件信息报告工作的意见等文件的通知》文件精神,完善可操作的危机信息报告的具体制度。主要是明确农村公共危机信息报告范围、信息报送内容和要求、报告方式、报告时限、报告程序,明确报告责任主体和完善报告问责机制,确保危机信息报告渠道畅通和政府内部信息传递效率。

三是健全危机信息披露机制。一方面,要加强危机信息公开的制度建设,建立和完善危机信息发布制度、发言人制度,建设信息公开平台,既要主动向社会公众主动披露和推送危机信息,又方便公众随时查询和了解危机信息;另一方面要细化危机信息公开目录,要根据公众的信息需求尽可能地制定和完善危机信息公开目录,并用法规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使政府危机信息披露有章可循,有章必循,避免政府信息披露“打太极拳”、和“模糊化”处理。

3.5.3引导媒体危机舆论传播。

一是引导媒体树立正确的新闻观和价值取向。引导各类社会媒体树立牢固的新闻真实观,全面客观真实地传递危机信息,避免危机情境下信息传播主观有意“失实”和浮躁心态引起的客观“失真”现象,坚决杜绝“危言耸听”炒作危机“博眼球”现象;引导各类社会媒体树立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担当政府和公众之间信息传递者的角色,既传递政府的危机应对举措,又反映公众所思所忧;引导各类社会媒体形成浓厚的人文关怀意识,在充满苦情公共危机事件中,整个社会尤其需要人文关怀,各类媒体应在信息传播过程中要充分注意方式、方法,尽量彰显人性的光辉。

二是加强政府与媒体的信息沟通。加强与媒体的沟通是现代政府的基本工作,也是农村公共危机事件发生后,政府进行危机信息传播的重要途径。政府要主动及时将危机信息通报给各类媒体,有效利用媒体作为政府与公众之间的沟通平台,获取广大公众对政府危机治理举措的大力支持和深入理解[12]。

三是完善危机舆情监测机制和舆情引导机制。以大数据为支撑,对媒体传播的危机信息进行自动采集、分类与聚焦,全面掌握舆情演变动态,适时引导舆论发展方向。

3.5.4提高公众危机认知能力。

一方面,要加强公众的媒介素养教育。媒介素养就是指人们对于媒介信息的选择、理解、质疑、评估的能力,以及制作和生产媒介信息的能力[13]。通过媒介素养教育培养人们对媒体本质、媒体常用的手段以及这些手段所产生的效应的认知力和判断力,进而使广大社会公众能够较为准确地研读和判断政府和媒体传播的危机信息的基本内涵,优化危机信息的传播效率。

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公众的危机教育。要大力加强平时对公众的危机教育,提高公众的危机意识。主要是通过学校课堂、媒体、宣传资料、专家讲座、模拟演练等形式,加大有关危机管理法规、应急办法等内容的宣传教育[14],提高公众的危机认知、判断和应对能力,使危机意识入脑入心。

参考文献:

[1]刘冰.大数据时代的应急管理变革[N].学习时报,2014-12-22(006)

[2]张小明.应急科技:大数据时代的新进展[N].光明日报,2013-10-14(013)

[3]李博,谢斌.大数据与危机决策[N].光明日报,2015-06-10(013)

[4]沙勇忠.公共危机信息管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483-496

[5]唐皇凤,陶建武.大数据时代的中国国家治理能力建设[J].探索与争鸣,2014(10):54-58

[6]大公网.救灾物资分配:相距10公里待遇大不同[EB/OL].(2013-04-25)[2015-08-28].http://news.takung pao.

com/mainland/focus/2013-04/1571904.html

[7]陈宇达,汪新庆,刘艳梅.地质灾害数据共享模式研究[J].国土资源信息化,2007(2):11-14

[8]陈晓春,胡扬名.建设以公共利益为导向的服务型政府[N].光明日报,2005-04-13(008)

[9]COUCH N,ROBINS B.Big Data for Defence and Security[EB/ OL].(2013-06-26)[2015-08-28].https://www.rusi.

org/downloads/assets/RUSI_BIG DATA_Report_2013.pdf [10]姚燕清.政策频出大数据产业步入快速发展期[N].上海证券报,2015-07-23(011)

[11]陈一鸣.美国:以国家战略应对大数据时代[N].人民日报,2013-01-17(009)

[12]李燕凌,车卉,王薇,等.“黄浦江漂浮死猪”事件应急处置实证研究[J].中国应急管理,2014(2):15-21

[13]谭泓.媒介素养教育———培养公众对传媒信息的选择能力[N].学习时报,2007-10-29(006)

[14]龙晓涛.社会转型期的公共危机管理创新[N].光明日报,2014-07-13(007)

作者简介:胡扬名(1979—),男,湖南祁东人,省级研究基地常务副主任,劳动与社会保障系系主任,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农村公共危机与农村社会治理;李涛(1992—),男,陕西白河人,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农村公共管理。

771

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我国企业信息化水平较低,既使在信息化建设相对较好的国家重点企业中,也还存在不少问题。相当数量的企业信息管理水平很低。具体表现为:信息管理机构不健全,企业领导者信息管理意识淡薄,信息管理不规范,报表的数据格式不符合标准,信息处理和转输手段落后,信息工作人员技术素质不符合要求等,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国家对重点企业经营状况的了解和宏观调控的决策。 (2)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不足。据对300家国家重点企业的问卷调查,有 70%的企业认为企业对信息化投资不足。截止1998年末,这300家企业用于信息技术和设备投资累计仅占总资产的0.3%,与发达国家大企业在信息化上的投入占总资产8%-10%的水平相距甚远。(3)利用网络开展经营活动的企业甚少。在被调查的企业中,虽然有70%的企业已经接通互联网,但多数仅在网上开设了E-mail地址,既没有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更没有借助网络开展商务活动。相比之下,美国有60%的小企业、80%的中型企业、90%以上的大企业已借助互联网,广泛开展商务活动。 (4)、国产信息技术的支持能力弱,建设成本高。现阶段,我国IT厂商主要能提供PC机、硬盘、显示器、终端等一些低附加值的产品,而在服务器、路由器、交换机等高技术含量的产品方面能力明显不足。从国家重点企业调查结果看,这导致了企业信息化成本高、建设周期长、后期维护与协调难等,影响了企业信息化建设。 (5)、企业电子商务发展缓慢。近年来全球电子商务的营业额高速增长,1998年全球营业额为740亿美元,1999年为2000亿美元,到2003年预计达32000亿美元,将占世界经济总量的5%。但是,由于我国市场经济还不成熟,现货市场、有形市场还不完善,企业信用差,资金拖欠严重,缺乏配套的信息系统、物流系统、支付系统和制度保障,绝大部分企业对发展电子商务缺乏紧迫感。 (6)、缺乏统一规划和标准,法律法规不完善。目前,我国企业信息化尚无统一规划和标准,如,企业信息化缺乏行业标准,电子商务的有关政策法规尚待出台;对引进的信息技术和产品的中文说明缺乏强制性措施,影响到企业的应用与管理;对计算机和网络犯罪缺乏有效的法律和技术防范手段。此外,政策支持不足,政府导向乏力,专业人才缺乏,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上盲目求大、求全,信息化建设的项目能力闲置、信息资源浪费等,都是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要抓紧解决的问题。

农村公共危机管理的文献综述

关于文献综述的一些介绍 一、什么是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是指就某一时间内,作者针对某一专题,对大量原始研究论文中的数据、资料和主要观点进行归纳整理、分析提炼而写成的论文。综述属三次文献,专题性强,涉及范围较小,具有一定的深度和时间性,能反映出这一专题的历史背景、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具有较高的情报学价值。 《农村公共危机及其管理的文献综述》,就是针对我国正处在社会变革期,农村易爆发、可能爆发公共危机这一专题而写的综述,并为以后研究我国农村公共危机的处理、管理提供了参考。 二、对文献综述的基本解释 文献综述是在确定了选题后,在对选题所涉及的研究领域的文献进行广泛阅读和理解的基础上,对该研究领域的研究现状(包括主要学术观点、前人研究成果和研究水平、争论焦点、存在的问题及可能的原因等)、新水平、新动态、新技术和新发现、发展前景等内容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整理和评论,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研究思路而写成的一种不同于毕业论文的文体。它要求作者既要对所查阅资料的主要观点进行综合整理、陈述,还要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认识,对综合整理后的文献进行比较专门的、全面的、深入的、系统的论述和相应的评价,而不仅仅是相关领域学术研究的“堆砌”。 检索和阅读文献是撰写综述的重要前提工作。一篇综述的质量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者对本题相关的最新文献的掌握程度。如果没有做好文献检索和阅读工作,就去撰写综述,是决不会写出高水平的综述的。 《农村公共危机及其管理的文献综述》确立的主题就是:农村公共危机及其管理。这篇综述是在确立主题之后,围绕主题及研究领域通过广泛阅读理解21篇最新的研究成果或是观点后总结而成的。主要包括一些学者对一般概念的不同理解,如危机、公共危机等;综合各学者对农村公共危机产生原因、影响等新观点、研究成果的总结。 三、文献综述的一般格式 文献综述的格式与一般研究性论文的格式有所不同。这是因为研究性的论文注重研究的方法和结果,而文献综述介绍与主题有关的详细资料、动态、进展、展望以及对以上方面的评述。因此文献综述的格式相对多样,但总的来说,一般都包含以下四部分:即前言、正文、总结和参考文献。撰写文献综述时可按这四部分拟写提纲,再根据提纲进行撰写工作。 前言要用简明扼要的文字说明写作的目的、必要性、有关概念的定义,综述的范围,阐述有关问题的现状和动态,以及目前对主要问题争论的焦点等。前言一般200-300字为宜,不宜超过500字。 正文是综述的重点,写法上没有固定的格式,只要能较好地表达综合的内容,作者可创造性采用诸多形式。正文主要包括论据和论证两个部分,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比较不同学者对同一问题的看法及其理论依据,进一步阐明问题的来龙去脉和作者自己的见解。当然,作者也可从问题发生的历史背景、目前现状、发展方向等提出文献的不同观点。正文部分可根据内容的多少可分为若干个小标题分别论述。 小结是对综述正文部分作扼要的总结,作者应对各种观点进行综合评价,提出自 己的看法,指出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发展的方向和展望。内容单纯的综述也可不写小结。 参考文献是综述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参考文献的多少可体现作者阅读文献的广度和深度。对综述类论文参考文献的数量不同杂志有不同的要求,一般以30条以内为宜,以最近3-5年内的最新文献为主。

互联网”与大数据时代的机遇与挑战试题及答案月 (1)

《“互联网+”与大数据时代的机遇与挑战》在线考试 时间限制:9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 1.()以满足消费者在互联网中的消费需求为主要目标,其商业模式以眼球经济为主。 A.?产业互联网 B.?消费互联网 C.?移动互联网 D.?桌面互联网 2.以下哪项新兴经济形态对双方来说都是共赢()。 A.?生态经济 B.?平台经济 C.?共享经济 D.?网红经济 3.根据本讲,以下不属于“十三五之歌”的特点的是()。 A.?贴近西方受众 B.?符号接近性 C.?着重对外交问题阐述立场和主张 D.?解释性叙事 4.本讲提到,政府提出的“放管服”中的“放”是指要()。 A.?促进公平竞争

B.?降低准入门槛 C.?强化监管 D.?提高服务效率 5.根据本讲,不属于开放数据的特征的是() A.?机器不可读 B.?开放的 C.?结构化的 D.?有高利用价值的 6.本讲提到,新技术或者新业态在实施的过程中,其实是()的重新布局。 A.?制度 B.?利益 C.?产业 D.?规则 7.()是以信息物理系统为核心,以智能工厂为载体,以数据互连互通为主线,以产品生产管理与服务等产品生命周期的智以定制化、分散化生产方式为主要特征。 A.?智能生产 B.?智能制造 C.?智能加工 D.?智能售后 8.流通型电子商务产业生态的核心是() A.?互联网金融 B.?电子商务平台 C.?网上支付和网上物流环节的完善 D.?线上和线下电子商务的融合发展

9.互联网信息化的发展的动力是() A.?技术创新 B.?原创性创新 C.?机制创新 D.?模式创新 10.信息的目的性与特定社会活动相关性又称为()。 A.?信息异构 B.?信息冗余 C.?职能型 D.?职属性 11.根据本讲,2012到2016年间全世界网民数量增加的后25亿人主要以()为主。 A.?意见领袖 B.?有影响力的人 C.?中产阶级 D.?草根和青年网民 12.本讲提到,()从中科院高能物理所发出我国第一封电子邮件,揭开了中国人使用Internet的序幕。 A.?1978年 B.?1987年 C.?1990年 D.?1991年 13.根据本讲,从政策角度,互联网发展带来的新挑战不包括()。 A.?对监管政策的挑战 B.?对法律制度的挑战

应对公共危机管理卷一

一、单选题 1.面对危机过程中,如何减轻损失和损害的情况下更好地维护公共部门的邢象,改善公共部门的工作,以推动政府工作的深λ和完善,甚至政府公众的诚信这个契机是 ⊙B.政府信任修复 2、根据本讲,2015年5月29日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深入开展(),切实消除隐患。 ⊙A.安全生产专项整 3、()是舆论引导与信任修复的基石 ⊙D.制度设计 4、本来在以前的一个时代,公众可能各方面条件还不错,现在进入市场化经济,到处都需要花钱,买房需要花钱、孩子看病需要花钱,在这种情况下,那么他对政府说:“一开始我不需要花钱的,现在你看,我入不叹出,我经济压力比较大。”那么他在市场经济条件之下更容易产生对政府的不信任。这种不信1要来自于()因素。 B.间接因素 5.公众质疑:有的人同在一个城市可以买豪车,有的人开普通的车,而有的人没有车;孩子想出国就出国、想要什么就有什么;网上炫富等等。而却有很多人现在家庭的生活还难以为继,遇到重大疾病就感觉到很困难,生活很艰巨。这些现象使得总书记提出()。 ⊙A.全力扶贫 6、本讲认为下列()属于中石化青岛输油管泄露爆炸事故企业层面的原因。 ⊙℃.隐患排查不彻底,未能发现泄漏处管线腐蚀点 7、国家应急能力体系建设的切入点是() ⊙D.提升公共服务管理能力 8.在张家村拟建一座核电站,该项目引起了周围民众的恐慌,该种恐慌在本讲中被称为哪种症状() 恐核症 9.产生政府信任危机的舆论因素包含(C媒体导向) 10、本讲认为,做好安全生产或安全防控工作,首先要了解的就是(C风险) 11、天津瑞海公司危险品仓库特别重大火灾爆炸事故造成了公众心理恐慌是由于现场存放着哪些物品(氰化钠等危化品) 12、本讲提到(生产经营单位)是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和防控的责任主体。 13、蝴蝶效应是哪个国家的气象学家在1963年提出来的(美国)

(完整word版)公共危机管理

第一章概述 一、危机定义有三个要点: 1、受到危机影响的既可能是个人,也可能是群体或者组织,例如家庭、企业、单位、行业,甚至是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 2、危机严重威胁到正常的身存与发展,而不是造成一般的负面影响 3、危机通常是与突发事件向联系 二、公共危机的分类: 一)、危机产生的诱因 1、外生型危机:指由于外部环境变化给组织带来的危机。 2、内生型危机:由于组织内部管理不善引发的危机。 3、内外双生型危机:不少情况下,危机是由于外部环境和组织内部管理不善交互作用的结果。 二)、危机的层次: 全球危机、国际危机、国家危机、地区危机、组织危机、个人危机。 三)、危机发生的领域: 政治性危机、社会性危机、宏观经济性危机、生产性危机、自然性危机 政治性危机有:战争、革命、政变、政治骚乱、武装冲突等。 社会性危机有:社会动荡、恐怖活动、示威游行、罢工、社会骚乱等。 宏观经济性危机有:通货膨胀、通货紧缩、失业率高、经济危机、股市大幅震荡等。 生产技术性危机有:生产安全事故、产品安全事故等 自然性危机有:地震、水灾、传染病、台风等。 四)、按危机造成的不同后果: 1、有形损失危机:直接造成人员财产损失,该损失明显能够评估,损失难以挽回、只能采取补救措施 2、无形损失危机:严重影响组织形象,如不采取有效措施,组织形象会越来越差 三、公共危机的特性 1、突发性:危机发生前很少有人会意识到会发生危机,例如9.11恐怖袭击。 2、威胁性 3、不确定性 4、紧迫性:在危机过程中,决策者、危机管理者只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做出决策,会给他们心里造成很大压力。 5、破坏性 6、无序性 7、潜伏的隐蔽性:如果能够及时发现并有效的化解风险,就易于将危机消除在萌芽之中。 8、传播的公开性:现代社会,大众传媒业的发展和其对危机舆论的关注程度,信息传播渠道的多样化、速度的高速化、范围的全球化,使危机迅速公开化,并成为公众关注的热点。 9、扩散性 四、公共危机产生的因素 一)、社会因素:一致与冲突,都是社会存在的基本动力,稳定与变迁是社会存在的两种基本形态。社会系统往往为人们提供排泄敌对情绪和进攻情绪的制度,即安全阀制度。安全阀

工作心得:大数据时代公共管理中信息资源共享问题及对策(最新)

工作心得:大数据时代公共管理中信息资源共享问题及对策(最新) 尽管我国在电子政务发展、数字政府建设和治理方面已经取得诸多成就,但是在具体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令人担忧的问题,其中影响到信息资源共享的严重问题就是所谓的“信息孤岛”,它使各部门不能有效实现网络的相互联通,资源无法在各系统间共享,带来了资源浪费、效率低下等众多问题。因此破解数字政府治理中的“信息孤岛”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这也引起学术界对解决信息孤岛问题的关注与研究。 本文在研究发达国家解决信息孤岛问题的成功经验基础上,重点关注解决对策与路径,对于我国利用数字政府这一新平台新理念、切实提高公共服务的水平和治理能力的方面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一、相关概念界定 1.“数字政府”和“数字政府治理”的概念界定 1998年,美国前副总统戈尔描述的“数字地球”概念正是“数字政府”概念的来源。首次对数字治理的系统阐释是由帕特里克在2006年完成,此后数字治理的理论

在理论界被重点关注,并引领了研究和探索数字政府的理论和实践的热潮。国外多数学者对数字政府的看法符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电子治理的定义,即公共部门使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是为了完善信息和服务供给水平,提升公民参与决策过程的积极性,打造更加透明、负责的政府。 到目前为止,有关数字政府治理的概念,还没有形成一个共识,我国学者也从不同角度对数字政府及其治理做出了阐释。其中大多数学者持有的观点更倾向于认为“数字政府”的真实含义是指政府通过使思想、观念、战略和规则制定实现数字化,以达到治理信息社会、提供高水平的政府服务、提升公众对服务的满意度的目的,而并非仅指政府在办公的流程上实现数字化、政务的处理上实现电子化。 2.“信息孤岛”概念界定 “孤岛”概念最早来源于电力行业,随后在电子商务领域被引申使用,而电子政务领域首次出现此概念是在2002年,由经济学家吴敬琏提出:“各级政府盲目地推进电子政务造成各自为政、自成一体、不联不通,没有有效整合,并最终形成一个个信息孤岛。”在数字政府的建设和治理中,表现为各个政府部门及政府部门之间在功能上不关联、信息无法交换共享、业务流程和实际操作相互脱节等现象。

教育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高等院校教育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从2006年开始参与学院管理系统的建设,到2013年实地参观多个省的高校信息化建设现状,几年来在中关村参观了多个企业级的信息化平台建设过程,发现中小企业在借助3G互联的力量快速发展信息化管理平台,为提高企业价值、创造新业务发挥了巨大作用; 2013年参观中国联通内部的信息化管理平台,其系统除发挥在线办公与信息共享的作用外,还为投资管理与决策分析提供数据依据。而与之对比的是在移动互联时代,本应走在技术前沿的高校信息化建设,并没有担当其应有的责任,却还在办公自动化的时代里停滞不前。究其原因总结了如下五点主要内容: ●缺乏对信息化建设的认识 教育是推动社会进步与发展的重要力量,高校教育更应发挥它先进性的一面。移动互联时代,创新技术不断出现,而随之的应用更是能被快速推广和应用到实际工作中。现在经常可以看到,学生借助移动智能手机快速分享新技术和新内容,而教师队伍中还在使用着旧式功能机(非智能机);移动办公已被企业大规模应用,而高校教师查看个人工资还要去财务领工资条;在校园中更是难于出现新的创新技术,这些问题的出现,集中在不对称的信息分享模式上,同时也体现了目前我国高校信息资源建设还相对滞后的现状。一方面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让更易接受新事物的学生和年青教师越来越喜欢使用新媒体分享和学习;另一方面是院校领导并没有足够认识,采购一些电子教学设备,建一个校园网就认为已经实现了信息化平台。 ●缺乏对高校信息建设的有效规划和管理 在参观一些高校信息化建设现状后发现,在各个信息平台建设上仍存在重复建设的情况,各院校各建各的模块或平台,没有从整体上统一规范标准,这为以后的各个平台数据连通和接口兼容留下隐患;造成目前分散建设严重,未来整体融合困难都是因为没有一个整体的协调和合作。国务院在2006年发布了《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明确了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战略方向、发展重点和保障措施。这一战略一方面为高校信息化发展和建设提供发展指导建议,另一方面对高校信息化建设的执行力提出要求,而实际的问题就出在没有对信息化建设进行规范管理和统一协调。因为信息化需要在整合资源释放人力方面提出有效的执行方式,同时也需要规范流程和管理标准,所以要去整合资源就需要去从整体上协调和利用资源,提高工作质量与管理水平更需要有实际数据支撑。建立和发展高校信息化管理平台是一项涉及面广、建设周期长的系统工程,这是需要执行部门从宏观上对信息化建设具有一定高度和长远的认识,并具有一定执行效果的推动力度。 ●缺乏专项资金投入 实现高校信息化会带来三方面的问题:第一,开放化的信息平台会让资源得到更充分的共享,同时也会带来各高校间的办学利益冲突;第二,信息化会打破各高校间相对封闭的办学模式,如何整体协调和调动人力和硬件资源需要统一管理;第三,建立和完善信息化平台是一个系统工程,并非实现办公自动化那样采购几台电脑就可以了,而是需要能建立庞大的系统信息平台,不但需要政策的支

2019年常州市专业技术人员《应对公共危机管理》试题

2019年常州市专业技术人员《应对公共危机管理》试题及答案(66分版)考试中途请不要离开,即使您关闭浏览器或电脑,系统也将持续计时。 (一)单选题:每题1分,只有唯一一个选项正确 1.天津爆炸案出现没有总指挥的状况,该如何解决。 A.警察局长总指挥 B.事故公司领导负责 C.按照《突发事件应对法》选任 D.武警交通队长担任 2.公众质疑:有的人同在一个城市可以买豪车,有的人开普通车,而有的人没有车;孩子 想出国就出国、想要什么就有什么;网上炫富等等。而却有很多人现在家庭的生活还难以为继,遇到重大疾病就感觉到很困难、生活很艰巨。这些现象使得总书记提出()。 A.全力扶贫 B.政府作为 C.全力合作 D.经济发展 3.“表哥”事件引起轩然大波,在强大的舆论压力之下,这位官员被调查了,调查他并不是他在处理这场危机应对的情况怎么样,反而是由于现场一个表情引发了一场审判,最终这位官员还被判了刑,很多人开玩笑叫一场微笑引发的审判。从这个事例可以看出政府信任面临的()挑战与特点。 A.集体性的行动(抗争) B.公众终止与政府积极的互动 C.集体性的行动(诉求) D.政府官员容易成为焦点 4.产生政府信任危机的舆论因素包含()。 A.媒体导向 B.心理挫伤 C.公共直接利益 D.公共间接利益 5.在张家村拟建一座核电站,该项目引起了周围民众的恐慌,该种恐慌在本讲中被称为哪种症状() A.恐核症 B.恐水症 C.急性焦虑症 D.慢性焦虑症 6.根据本讲,()是舆论引导与信任修复的基石。 A.技术水平 B.措施手段 C.领导作用 D.制度设计

7.本讲提到,现在基尼系数过高,贫富差距较大,出现了某种程度的社会集体焦虑,通过哪种措施可以改善人们的心理感受() A.调节分配制度 B.城乡医保同筹制度 C.廉租房制度 D.提前退休制度 8.本讲认为,做好安全生产或安全防控工作,首先要了解的就是()。 A.不确定性 B.目标 C.风险 D.消极影响 9.本讲认为,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要鼓励引导个部门和企业把工作重心放在()上。A.政府引导 B.科普宣教工作 C.处置工作 D.隐患排查治理 10.到今天为止使用互联网网民的人数规模已接近()亿。 11.在经历了一次危机之后,公众对政府的信任产生了怀疑,不仅有怀疑也有批评,甚至还有其他衍生问题。正是在这种情况之下,我们需要去考虑()。 A.在危机发生的时候,我们究竟面临哪些挑战 B.立即着手工作面对即将到来的危机 C.召开新闻发布会对公众给予的怀疑和批评给予立即回复 D.对公众的怀疑和批评避而不谈 12.根据本讲,我国2017年颁布并实施的()对突发事件做了界定。 A.《国务院安全生产委员会成员单位安全生产工作职责分工的通知》 B.《危险化学品企业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实施导则的通知》 C.《安全生产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 13.本讲认为,隐患排查工作,首先要加强(),将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等同于安全生产事故一并看待。 A.风险管理 B.风险与隐患清单 C.科普宣教工作

大数据时代公共管理的改革和创新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sj.com/doc/da12425896.html, 大数据时代公共管理的改革和创新 作者:李晓婧 来源:《青年时代》2020年第08期 摘要:在大数据环境下,各个领域都向着数字化方向发展,因人类、机器、物质等方面的相互融合,促进了数据量与数据规模的快速增长。在当前的大环境下,社会发展、政治经济与文化生活等,因互联网的出现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变化。人们可借助网络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不仅能够为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便利,还能够促进公共管理的改革。因此,通过使用大数据思维,能增强政府的现代化管理能力,建立完善的现代化管理体系,促进公共管理的改革创新。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公共管理;改革创新 一、大数据的价值与特征 (一)大数据的特征 目前学术界,并没有对大数据进行一个明确的定义,大概来讲就是借助大量的数据,将其使用与储存于不同结构当中的各数据源,并实时对数据进行分析。在现代社会发展的历程中,数据总量呈现指数型增加趋势,大量的非结构数据彼此交织,导致数据的形态更加复杂,无论是数据的产生速度,还是数据的分析速度,也更加快速。 (二)大数据的价值 所谓大数据的价值,就是采取科学合理的方式,对海量的数据进行筛选与提炼,并且采取可视化技术将其呈现出来。因数据的数量与规模较为庞大,使得大数据的价值密度不高,但能够大幅增加大数据的在增值效应。不同领域中,都会出现大数据的身影,大数据可分析与预算数据的模式与趋势,并且预测个人与群体的行为。因此,人们应对大数据的潜在优势进行深入挖掘,并非单纯停留在表面,将大数据的价值充分发挥出来。 二、大数据时代下公共管理的变革 (一)制定科学政策 政府为在大数据时代下掌握公民的行为,可充分发挥大数据的优势,有针对性的制定政策,满足民众发展的需求,保证各项政策的顺利实施。通过大数据分析,可对政府起到引导作用,保证其所制定的各项决策更加科學与合理。政府部门全面掌握各项数据,不仅能够为社会群众提供有用的信息,还能够通过大数据分析,真正实现公共管理的创新。因此,应加强政府

公共危机管理

公共危机管理复习资料 第一讲 怎么定义公共危机:突发性不确定性信息不充分难决策破坏性资源缺乏相互影响 威胁社会系统的基本结构,对社会秩序带来挑战,具有破坏性,难以决策应对的不确定性事件。多指战乱、冲突、灾害、事故、瘟疫等。 第二讲不同的社会形态,不同的危机形态 西方将社会形态分为(以生产方式划分): 前工业社会 工业社会人口高度聚集 ●后工业社会 人与自然达成流动平衡的关系 认为灾害是人类违背“神”而被施予的惩罚。 形成灾害观(神秘主义)。 人与技术的问题。工业事故发生概率远大于自然灾害。 ●?人自身的危机 人的精神危机 改造自然的能力提高 经济危机,牵一发动全球。 经济领域、社会领域、政治领域环环相扣。 第三讲危机认识论(一) 1“天人合一”理论与灾异象说(曾经如何影响中国社会和社会行为)维持社会秩序 “天人合一”理论:中国以农业文明为主,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学说:世间万物由天派生 出来;天与物间的关系 人与天能相互感应。 上天有决定人吉凶祸福的能力

灾异象说:灾异有之,国家有失。 2危机系统论 一个组织习惯于用原用的规则来解决所有的问题有风险。 用现有的安全规则来解决问题无法解决 做出错误判断隐患未解除,造成更严重的后果 ?事故的发生是正常的“不要把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 系统的组成要素越复杂,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越复杂。因而整个系统就越容易受到某些因素所引发的“危机”的破坏。 3正常的事故理论系统内,每个部分相互依赖性越强,每个部分都有事故发生的概率。这是系统的本质特征。危机是现代社会的本质特征。“一子错,满盘皆落索” 第四讲危机认识论(二) 4风险的自动平衡论:在一定时期内,风险的总量是不变的,很多风险是为了规避另一风险所采取措施引起的,即自己造成的。由于人们盲目乐观而放大了另一种危险。 解决一个问题时引发下一个问题。(有了安全带就盲目开车,降低安全意识) 警示我们不要盲目乐观,应对风险的措施也可能带来潜在的风险。 5认识缺陷论 洞穴偏见:井底之蛙,以片面的认知来评判整个领域,认识能力有限,对世间认识存在偏差,引发错误判断 冰山理论:(冰山:只有一小部分露出在海平面之上)人们总会注意到生活中显而易见的事情,对隐性的危机意识不到,发生后遭受到的往往是致命的打击。 6风险结构理论一个个体或组织会不会受外在风险影响,取决于自身的脆弱性和暴露系数,取决于外在的风险结构和社会结构。 7危机生命周期理论潜伏爆发持续消退——预防应急善后 危机不是偶然的,事态爆发前至少有潜伏-发展-失衡-平衡-再失衡-再平衡。每个阶段的重点和应急任务不同。 危机的生命周期:潜伏(诱因)发展(显性化)爆发期持续期恢复期 危机管理的阶段:预防预警应对应急管理善后 8灾害的叠加放大效应:灾害的互相叠加。越是发达社会,系统之间相关依赖越强

大数据背景下政府舆论危机公关问题研究.doc

大数据背景下政府舆论危机公关问题研究 2020年4月

大数据背景下政府舆论危机公关问题研究本文关键词:舆论,公关,危机,政府,数据 大数据背景下政府舆论危机公关问题研究本文简介:摘要:在大数据时代,政府舆论危机的生成具有公共性、紧急性、突发性及不确定性等特点,传播途径也日趋向以两微一端为代表的多样化方向发展。政府高效利用大数据工具,获取有效信息资源,掌握社会舆情动态,及时进行舆论危机公关,对建设廉洁、高效、阳光的服务型政府具有重要意义。未来大数据 大数据背景下政府舆论危机公关问题研究本文内容: 摘要:在大数据时代, 政府舆论危机的生成具有公共性、紧急性、突发性及不确定性等特点, 传播途径也日趋向以两微一端为代表的多样化方向发展。政府高效利用大数据工具, 获取有效信息资源, 掌握社会舆情动态, 及时进行舆论危机公关, 对建设廉洁、高效、阳光的服务型政府具有重要意义。未来大数据背景下政府舆论公关问题研究方向的趋势预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大数据的数据挖掘技术在社会舆论动态中的全程分析运用研究将成为未来大数据背景下政府舆论危机公关研究的一种趋势;结合大数据、云 1

计算、社会心理分析的交叉实证分析研究将成为该问题研究的一种发展趋势;基于政府舆论危机公关中大数据运用的效果评价指标, 构建一个科学公正的责任评估体系成为未来研究的一种趋势。 关键词:大数据,政府舆论危机,公关,SWOT分析,危机公关 当下, 我们处于大数据时代, 移动互联网高速发展, 信息传播渠道多样, 种类繁杂, 数量庞大, 这给政府舆论危机公关工作带来极大的挑战和考验。本文在梳理和归纳大数据背景下政府舆论危机公关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借鉴管理学中的SWOT分析法, 剖析大数据背景下政府舆论危机公关过程中的优势(strengths) 、劣势(weaknesses) 、机会(opportunities) 和威胁(threats) , 从而将大数据资源运用与危机公关策略有效地联系起来, 在指出该领域目前仍需加强研究之处的同时, 试图预测该研究的发展趋势, 希望能够对以后的研究提供些许帮助和参考。 一、大数据的含义与特征 2

公共危机管理论述题题目及答案

论述题 1.2007年国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提出我国建立“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公共危机管理体制,试述其具体含义。 P41 ①关于统一领导,是指我国的公共危机管理体制是在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领导下,各级地方政府分级负责,依法开展公共危机管理工作。统一由党委领导,这是由我国目前的政治架构决定的,也是我国公共危机管理的现实需要。很多公共危机具有起因复杂、应对牵涉部门多、影响范围广等特点,其应对需要广泛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支持,统一由国务院来领导能够很好地进行公共危机管理。统一领导,便于快速高效地决策和调动资源,减少管理环节,减少相互推诿,扯皮现象的发生,节约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率。 ②关于综合协调,是指政府成立专门的公共危机管理机构,协调不同部门共同应对公共危机。由于公共危机具有综合性和联动性等特点,所以需要多个部门在信息、技术、物资以及救援队伍等方面的相互合作。 ③关于分类管理,是指根据公共危机的不同性质和专业应对要求进行专业处置,以达到科学应对和提高公共危机管理效率。我国目前一般把公共危机根据性质分为四大类: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应根据不同类别和不同的专业知识要求,建立起相应的专业应急机构,救援体系和队伍,并主要由它们承担不同类别的公共危机管理工作。④关于分级负责,是指对不同层级的公共危机,各级政府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和其自身的公共危机管理能力,分级开展公共危机管理工作。在我国目前的公共危机管理中,按照公共危机的性质、严重程度、可控性和影响范围等因素,分为四级:I级(特别重大)、II级(重大)、III级(较大)、IV级(一般)。当公共危机管理涉及两个及以上行政区域的,就由有关行政区域共同的上一级人民政府负责,或者由各有关行政区域的上一级人民政府共同负责。 ⑤属地管理为主,是指在我国存在“条块分割”的情况下,强调条块结合和“条”要配合“块”,由产生公共危机的地方政府在公共危机管理中发挥主导作用。条块结合、属地管理为主的制度安排可以有效地发挥二者的优势。垂直机构的地方部门应该听从地方政府的统一指挥,积极配合地方政府做好公共危机管理工作。

《我们的大数据时代》考试题目和答案解析

我们的大数据时代 (一) 单选题(每题2分) 1. 下列关于舍恩伯格对大数据特点的说法中,错误的是(D) A. 数据规模大 B. 数据类型多样 C. 数据处理速度快 D. 数据价值密度高 2. 下列关于大数据的分析理念的说法中,错误的是(D) A. 在数据基础上倾向于全体数据而不是抽样数据 B. 在分析方法上更注重相关分析我不是因果分析 C. 在分析效果上更追究效率而不是绝对精确 D. 在数据规模上强调相对数据而不是绝对数据 3. 万维网之父是(C) A. 彼得·德鲁克 B. 舍恩伯格 C. 蒂姆·伯纳斯—李 D. 斯科特·布朗 4. 下列关于普查的缺点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 A. 工作量较大,容易导致调查内容有限、产生重复和遗漏现象 B. 误差不易被控制 C. 对样本的依赖性比较强 D. 评测结果不够稳定 5.下列关于聚类挖掘技术的说法中,错误的是(B)。 A. 不预先设定数据归类类目,完全根据数据本身性质将数据聚合成不同类别 B. 要求同类数据的内容相似度尽可能小 C. 要求不同类数据的内容相似度尽可能小 D. 与分类挖掘技术相似的是,都是要对数据进行分类处理 6. 智慧城市的构建,不包含(C)。 A. 数字城市 B. 物联网 C. 联网监控 D. 云计算 7.大数据的起源是(C)。 A. 金融 B. 电信 C. 互联网 D. 公共管理 8. 智慧城市的智慧之源是(C)。 A. 数字城市 B. 物联网 C. 大数据 D. 云计算 9. 假设一种基因同时导致两件事情,一是使人喜欢抽烟,二是使这个人和肺癌就是(A)关系,而吸烟和肺癌则是(A)关系。

A. 因果;相关 B. 相关;因果 C. 并列;相关 D. 因果;并列 10. 下列关于数据交易市场的说法中,错误的是(C)。 A. 数据交易市场是大数据产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 B. 商业化的数据交易活动催生了多方参与的第三方数据交易市场 C. 数据交易市场通过生产数据、研发和分析数据,为数据交易提供帮助 D. 数据交易市场是大数据资源化的必然产物 11. 下列关于计算机存储容量单位的说法中,错误的是(C)。 A. 1KB<1MB<1GB B. 基本单位是字节(Byte) C. 一个汉字需要一个字节的存储空间 D. 一个字节能够容纳一个英文字符 12. 当前大数据技术的基础是由(C)首先提出的。 A. 微软 B. 百度 C. 谷歌 D. 阿里巴巴 13. 下列国家的大数据发展行动中,集中体现“重视基础、首都先行”的国家是(D)。 A. 美国 B. 日本 C. 中国 D. 韩国 14. 下列演示方式中,不属于传统统计图方式的是(D)。 A. 柱状图 B. 饼状图 C. 曲线图 D. 网络图 15. 当前社会中,最为突出的大数据环境是(A)。 A. 互联网 B. 物联网 C. 综合国力 D. 自然资源 16. 可以对大数据进行深度分析的平台工具是(C)。 A. 传统的机器学习和数据分析工具 B. 第二代机器学习工具 C. 第三代机器学习工具 D. 未来机器学习工具 17. 智能健康手环的应用开发,体现了(D)的数据采集技术的应用。 A. 统计报表 B. 网络爬虫 C. API接口 D. 传感器 18. 过一系列处理,在基本保持原始数据完整性的基础上,减小数据规模的是(C)。 A. 数据清洗

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对策建议

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对策建议 ——诸暨市交警大队 信息化技术是当今世界最先进的生产要素,也是提高交通安全管 理效率、实现交通安全管理模式创新的有效手段。目前,随着交通安 全管理工作方式改革的不断深入,信息技术在交通监控、违法处理、 事故处理、车管业务、服务群众、自动化办公等环节和领域已逐步推 广运用,使公安交通管理工作日益规范化、流程化、制度化,节约了 警力,提高了执法效能,因此,进一步加快交通管理信息化建设已显 得尤为重要,特别是规范道路交通技术监控设备的设置、使用和管理,更是重中之重。道路交通技术监控设备建设是改革和加强公安交通安全 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的警务保障措施,更是交通警察依法、规范、有效、严格管理的前提。目前,通过道路交通科技非现场执法的数量已 远远多于现场执法。提高道路交通技术监控设备管理应用水平,适应 非现场执法快速发展的形势需要,是加强交警信息化建设的必由之路。 一、当前交通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认识上存在局限性。信息化是提升交通管理水平、提高工 作效率、改进工作水平的重要手段,将在交通管理工作中起到非常重 要的作用。而目前对信息化认识的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 一是重基础装备建设,轻信息化建设。认为信息化是远水不解近渴, 起不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感觉过于虚幻,不如实实在在的更新部分警 用装备来得实际;二是认为信息化无非就是实现办公自动化,对警务 过程的科技应用投入重视不够。

(二)专业人才配备不能适应发展需要。虽然在以往的信息化建设中培养、锻炼了一些人才,也积极引进了一些信息化方面的人才,但总体上讲,交通管理领域从事信息化工作的技术人才不仅数量严重不足,结构也不甚合理,素质更亟待提高。高层次的智力资源严重短缺,创新体系尚未真正建立,创新能力与实际需求差距较远。目前,尤其缺少既熟悉信息技术同时又了解、熟悉交通专业的复合型技术骨干。 (三)化缺乏长远规划。对于如何规划、做好信息化建设,还没有一整套的交通管理信息化建设发展蓝图,许多地方信息化建设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短期效应上来,设备或软件没有考虑到发展和升级等方面的问题,从而导致各种软、硬件淘汰速度过快,造成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同时,由于技术开发人员缺少交通管理工作实践经验,所开发出的产品缺乏实用性,有的操作不够方便,使看上去功能强大的软件在实际应用中却发挥不出应有的作用。 (四)道路交通技术监控设备管理上存在问题。 1、科技测速装备,没有通用的、简单的检查方法。省技监部门一般一年对测速装备进行一次技术执法标定,做完标定后的一年时间内,设备测速是否准确,无法确定。当事人有异议时,民警的解释无法令当事人满意。往往要出现明显的测速不准确后才能发现问题,很可能造成被动局面。 2、交通科技装备的维护,需要专业公司的支持。交通科技装备,不同网络设备等通用装备,一般的技术人员无法进行维护、维修,需要专业公司或设备生产厂家技术人员的支持。

大数据时代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分析探索

大数据时代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分析探索作者:王德建 来源:《现代信息科技》2020年第03期 摘; 要:以互联网为媒介的意见表达渠道层出不穷,民众的利益表达机制不断多元,因此,在处理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信息工作中,可积极地利用大数据技术进行事件的处理,这也是当下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工作发展创新的新方向。以大数据时代网络舆情工作的基本概念为基础,分析其问题,针对其问题利用大数据技术来提出解决方法,为构建更高层次的网络舆情处置机制提供对策。 关键词:大数据;舆情;突发事件 中图分类号:TP393.09; ; ;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706(2020)03-0196-03 Abstract: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xpression channel of internet-based media are endless,and the expression mechanism of the people’s interests is constantly diversified. Therefo re,in the work of network public opinion of public emergencies,we can actively use big data technology to deal with events,which is also a new direc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and innovation of public opinion network public health work. Based on the basic concepts of network public opinion work in the era of big data,this paper analyzes its problems,uses big data technology to propose solutions to its problems,and provides countermeasures for building a higher level network public opinion disposal mechanism. Keywords:big data;public opinion;emergencies 0; 引; 言 大數据时代网络舆情与传统舆情相比,具有价值密度更低、传播速度更快等特点。因此,近几年利用大数据技术对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进行提前预警、事后干预与积极回应处理,尽可能地降低或消除这些网络公共事件对社会和民众造成的不良影响,降低了政府处理危机所付出的成本,提升了政府部门在民众心中的形象。 1; 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的特点 1.1; 产生和传播 最近几年互联网不断普及,自媒体迅速发展,微博、微信、论坛、APP等渠道成为了人们交流想法、传递信息、发表意见观点的重要途径,各种社交媒体层出不穷,互联网言论越来越丰富。面对这种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之前的舆情分析处理方式不再能妥善地处理网络突发事

公共危机管理能力的提升.docx

公共危机管理能力的提升 众所周知,政F是我们公共权力的执行者、公共事务的管理者以及公共利益的代表者。基于此,政F有义务承担起公共危机管理的责任,并且要不断提升自身的公共危机管理能力,有效应对和解决公共危机,进而为我们和谐社会的建设提供一定的条件及保证。 1公共危机管理的概念界定 何谓公共危机管理呢?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可见,国内关于公共危机管理的概念界定有很多。例如,张小明在其发表的《公共危机预警机制设计与指标体系构建》一文中提到:“所谓公共危机管理,是一种有组织、有计划、持续动态的管理过程,政F针对潜在的或者当前的危机,在危机发展的不同阶段采取一系列的控制行动,以期有效地预防、处理和消弭危机。”孟庆璐在其硕士毕业范文《政F公共危机管理研究——以大连“7•16”输油管道爆炸事件的政F应对为例》中提出:“公共危机管理是政F及其他社会公共组织通过检测、预警、应急处理、评估、恢复等措施,防止可能发生的危机,处理己经发生的危机,以减少损失,甚至将危险转化为机会,保护公民的人身和财产安全,维护社会和国家的安全的政F管理活动。”由上述概念界定我们不难看出:政F提高自身的公共危机管理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为我们的和谐社会建设提供重要的条件以及保证。 2提高政F公共危机管理能力的具体措施 要提高政F的公共危机管理能力,应具体抓好以下工作。 1)完善公共危机应急预案系统。公共危机应急预案的制定是政

F实施公共危机管理的重要基础。据了解,截止到目前,我国所制定的公共危机应急预案仅有四十一项。这些预案看起来非常完备,但是在当前公共危机多元化发展的背景之下,我国的公共危机应急预案在细化方面却仍显不足。例如,我国在制定的公共危机应急预案中就缺乏对南方雪灾这一公共危机的相关应急预案。事实上,我国所制定的很多公共危机应急预案更多的只是表现在形式上,虽然预案的内容很多,但是大多是一些空话、套话,缺乏实际可操作性,一旦真正的公共危机来临往往并不能充分发挥其重要作用。笔者认为,政F必须要不断完善公共危机应急预案。首先,要细化应对各种公共危机的专门预案,在内容上要尽可能的做到没有漏洞;其次,要把公共危机应急预案做到层层落实。我国目前绝大多数的公共危机应急预案仅仅局限于自然灾害、事故灾难以及公共卫生事件等方面。事实上,由于天灾所造成的公共危机还是相对较少的,而许多公共危机往往是人为引发的。例如,20XX年非典的爆发,其危害性是相对较小的。但为什么非典又会引发一场影响全国人民正常生产和生活的公共危机呢?对于此类问题,我们必须深刻地剖析其内在的社会原因,从而有针对性的制定出相关的应急预案。特别是对公共危机形成的诱因方面需要投以更多的关注,从而增强公共危机应急预案制定的针对性以及可操作性。 2)建立专门的公共危机管理机构。笔者认为,我国政F应该切实建立一个长期存在的、具有独立行政地位的、全国统一的公共危机管理机构,这个机构的主要任务就是专门负责预防以及应对出现的各

大数据时代的西方公共管理变革

大数据时代的西方公共管理变革 随着互联网技术和数据分析技术的快速发展,政府、市场、社会各要素都呈现出和以往不同的新特征,西方公共管理模式开始变革。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促使传统政务向电子政务加速转型,政府能够借此提供更加优质和高效的公共服务,促进决策科学化和管理精细化。同时,大数据的发展使政府更加快速地由单向的公共服务提供向政民互动导向的公共服务提供转型,不同组织和不同国家之间的公共管理也开始走向合作共治。 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英、美为首的西方国家兴起了一场旨在重塑政府的新公共管理运动。在新公共管理理念下,大力引入市场机制克服政府弊端、提高公共部门效率和公共服务质量、打破单向度的科层等级指挥逐渐成为西方主流的公共管理模式。随着互联网技术和数据分析技术的快速发展,政府、市场、社会各要素都呈现出和以往不同的新特征,西方公共管理模式开始面临一系列新情况,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加深了西方公共管理的变革。 传统政务向电子政务的加速转型 新公共管理模式强调政府应提高工作效率,以有限的资源提供尽可能多的公共服务。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信息交换的速度、信息利用的频率得到了快速提高,政府对信息资源的利用方式、利用频率也在这个过程中发生了改变。大数据时代,政府要充分发挥政府职能,传统的纸质文件已无法作为信息传递的主要渠道,以信息资源数字化和信息交换网络化为特征的电子政务得到了比之前更快的发展。政府通过海量数据的存储、交换和共享,实现了为公众提供容量更大、速度更快的公共信息的目标。 美国的数据开放一直走在世界前列。美国总统奥巴马认为:“人民知道得越多,政府官员才可能更加负责任。”在这种以信息公开促进官员责任的理念下,奥巴马提出将把政府数据用通用的格式推上互联网,“让公民可以跟踪、查询政府的资金、合同、专门款项和游说人员的信息”。2012年5月,美国公布了数字政府战略,提出要以信息和客户为中心,改变政府工作模式,为公众提供更加优质的公共服务。公众可以随时随地通过任何设备来获取政府信息和公共服务信息成为美国数字政府战略的核心。信息技术的发展使数据开放的目标得以实现,例如美国于2014年建立了税收方面的共享数据库,通过该数据库,纳税人可以查询个人近三年的纳税记录,更加便捷地进行抵押、贷款。除美国外,加拿大也是由传统政务向电子政务转型的主要代表国家。加拿大推行的“政府在线”项目旨在为公众提供在线服务。通过整合各种分散的信息资源,对各种公共服务项目进行汇总编排,公众能够更加便捷地获取公共服务资讯。 开放的数据带来了开放的政府,从传统政务到电子政务的快速转变有利于构建更加开放透明的公共部门。基于海量数据的政务公开保障了公民的知情权,也为公众提供了更全面的数据服务。把信息的力量放到公众的手中,大数据时代的电子政务无疑有助于政府公信力的提升。 提供更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 “服务行政”的提出改变了传统模式下政府和公众之间的关系。新公共管理运动以来,西方发达国家的公共部门注重以公民满意度为导向,注重对效率的追求并实施明确的绩效目标管理。坚持服务取向使政府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发号施令者,而成为优质、高效公共产品的提供者。信息技术和数据分析技术的进步为更加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提供奠定了技术基础,政府能够运用更先进的技术手段改变公共管理的方式,实现以往很难实现的公共服务目标。 应急管理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大数据时代,利用大空间尺度的数据库和传感器,政府能够快速获取地理、人口、灾害等方面的数据,更快捷地为应灾、救灾奠定基础。美国在黄石火山安装了数百个观测仪器,仪器观测的数据分为常规数据和异常数据,异常数据越多,自然灾害发生的可能就越大。观测数据实时传递到预警系统,由预警系统进行快速甄别并通过网络对外发布。日本“3·11”大地震后的海啸预警也是大数据运用的典范。“3·11”地震后,美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