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农村公共危机浅析

农村公共危机浅析

农村公共危机浅析
农村公共危机浅析

农村公共危机管理浅析

摘要:近年来,国内外公共危机事件层出不穷且危害甚大,于是公共危机管理研究成为学界的热点话题,但公共危机管理研究在我国呈现“重城市、轻农村”的非均衡态势。所以本文主要是以农村公共危机管理为主要的研究主线,在总结分析农村公共危机的涵义、特征及表现形式的基础上,对其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并提出相应地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危机;农村公共危机;危机管理

一、引言

21世纪以来,随着全球化不断蔓延,各种世界性的公共危机频现。2003年SARS之后,公共危机管理不仅成为国内学界关注的焦点,而且首次成为中国政府重视的主要管理领域之一。中国的公共危机管理研究发轫于城市。与国外相比,虽然中国公共危机管理研究起步较晚,但是出现了一批富有价值的开拓性研究成果(胡鞍钢、王绍光、周建明, 2003;薛澜、张强、钟开斌, 2003;刘长敏, 2004;童星、张海波, 2007;闫绪娴, 2008;周晓丽, 2008)。近年来,马克—赫哲、蓝志勇、BengtSundelius,Keeneth·W·Hunter,Eric·Stern等一批国外学者对我国公共危机管理进行了探讨(莫利拉、李燕凌, 2007)。但是,这些研究成果更多侧重于政府危机管理和城市公共危机管理领域。2004年大规模蔓延农村的“禽流感”危机以及2008年初的南方数省特大雪灾和“5·12”大地震才将学界的注意力引向农村公共危机管理领域。由于当前研究受到学科视角的局限以及许多学者试图通过对城市公共危机管理机制的简单套用和复制,因而有不可取之处,原因是农村与城市存有不同的地域环境和文化土壤。如果对转型中农村乡土文化变迁和基层社会组织管理秩序运作逻辑缺乏深入了解,那么对农村公共危机管理的现状和问题就难以做出深入而合理的剖析,从而使得农村公共危机管理研究处于零散状态,难以深入和系统化。本文认为,要突破研究城市公共危机管理的思维樊篱,应对当前农村公共危机管理的现状和问题进行重新审视,在此基础上提出完善农村公共危机管理机制的理论分析框架,以使农村公共危机管理的深层次问题得到解决。

二、农村公共危机的定义、特征及其主要表现形式

近十年来,随着全球性危机的不断增多,许多西方学者转而研究“危机”*并

从不同角度予以界定。Rosenthal·Uriel(1997)等人认为危机是对一个社会系统的基本价值和行为准则架构产生严重威胁,并且在时间压力和不确定性极高的情况下必须对其作出关键决策的事件。危机是一种能够带来高度不确定性和高度威胁的、特殊的、不可预测的、非常规的事件或一系列事件(Seeger, 1998)。危机是一种情景状态,其决策主体的根本目标受到威胁,在改变决策之前可获得的反应时间很有限,其发生也出乎决策主体的意料(Hermann, 1972)。同样不可否认,当前国内学者对危机的认识也存在着差异。许文惠、张成福(1998)从社会冲突的视角出发,认为危机是指在任何一个社会系统或子系统中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统一体为了实现不同的目标和利益而形成的直接的和公开的冲突。刘刚(2004)把危机定义为一种对组织基本目标的实现构成威胁、要求组织必须在极短的时间内做出关键决策和进行紧急回应的突发性事件。刘长敏(2004)认为危机通常是决策者的核心价值观念受到严重威胁或挑战、有关信息很不充分、事态发展具有高度不确定性和需要迅速决策等不利情景的汇聚。

(一)农村公共危机

虽然国内学者对危机做了较多的界定,但是对农村公共危机的定义则明显不多。李燕凌(2005)认为农村公共危机是一系列严重危害农村社会安全、政治稳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政治经济现象,其危害在于对人们的基本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的冲击。但从本质上讲农村公共危机最根本的原因是公共产品供求失衡。在社会转型的同时,农村公共危机的种类和数量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因此,国内学者对公共危机的划分标准也不一致,主要从危机诱因、性质和影响等几个层面进行分类。李飞星、陈万灵(2007)认为危机表现形式主要有三类:一是由纯粹自然界引发的社会危机,如没有人为原因的森林大火造成城镇和村庄的毁灭;二是人们行为导致自然界生态系统失衡而产生的自然灾变,如生态系统破坏引发的洪水、干旱、沙漠化;三是基于利益或意识形态的矛盾、冲突而产生非和平的、越轨的、犯罪的行为所引起的巨大社会动乱,如民族纷争、宗派争斗、宗教冲突等。杨安华(2005)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公共危机分类更为全面,主要包括自然灾害型、传染性疾病、文化冲突型、宗教异化型和利益失衡型五大类。胡鞍钢(2003)把危机分为良性危机和恶性危机。薛澜、张强、钟开斌(2003)认为从本质上看我国目前危机事件的主体性质为非政治性,主要的目的还是在于对社会公民权和利益的维护、关注弱势群体、寻求社会平等,但也不能排除具有一定政治目的或寻求某一社会利益集团局部利益的行为动机。由此可见,危机诱发的原因并非单一,危机本身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决定了其分类的复杂性。

综上所述,农村公共危机是一系列严重危害农村社会安全、政治稳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政治现象,其危害在于对人们的基本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的冲击。近年来,我国农村公共危机事件呈上升趋势,对广大农村社会的稳定甚至对整个国家社会政治稳定构成威胁。为此,对我国农村危机管理的现状进行分析,研究对策,不断提升政府对农村社会的危机管理能力,是推进社会经济科学发展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二)农村公共危机的主要特征

农村公共危机是一系列严重危害农村社会安全、政治稳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政治经济现象,是农村社会在长期经济发展过程中,随着市场化程度的提高、政府公共生产严重滞后、公共服务质量下降、公共产品供给不足、无法满足人们对公共产品日益增长的多样化需求的矛盾运动结果(李燕凌、曾福生, 2005)。农村公共危机可以辐射到农村社会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甚至威胁到国家的稳定。基于实践和思考,国内学者对公共危机特点进行了总结和归纳,主要表现为突发性、紧迫性、公共性、威胁性、非政治性、复杂性、危害性民族性、不确定性等特点(薛澜、张强、钟开斌,2003;刘辉, 2004;杨安华, 2005)。笔者认为这些特点基本涵盖公共危机的全部特性。由于农村公共危机发端于农村这个特殊的场域中,除了具备上述公共危机之全部特征,又存在与之不同的特征:乡土社会组织管理的特殊性、农户聚居的分散性、地域的多样性、文化环境复杂性等,这些特殊性都是造成农村危机管理呈现出与城市危机管理相差甚远的根本原因。

(三)我国农村公共危机的主要表现形式

1、生态环境危机

农村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包括土地面源的污染、农村工业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和自然资源的乱垦乱伐。首先,土地面源的污染,由于农业生产技术落后,我国农业发展走了一条低水平的平面垦殖,依靠大量化肥、农药和农膜的使用,以追求农产品数量增长为主的发展道路,致使我国农村土地使用寿命受到限制;其次,农村工业发展,大家都认为“无工不富”,但现在绝大多数的农村只顾眼前利益,无情地将废气、废水不经任何处理排放出来。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倡导下,一些地区“污染下乡”现象较为严重,这样造成农村空气、地表水、地下水和土壤的严重污染,给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造成了极大威胁。

2、灾难危机

灾难危机包括各种自然灾害和安全事故等。我国自然灾害发生频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自然灾害引起的损失明显增加。如2008年的南方雨雪灾害、四川汶川大地震,刚过新年,北方又出现大范围的旱灾等等,自然灾害已成为制约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还有各类安全事故频发,我国公众的灾害意识普遍淡薄,灾害应急反应和快速处置能力还很低,这些灾难事件突发后,农民缺乏抗风险能力,极易发生农村社会公共危机事件。

3、群体性突发事件

农村群体性突发事件是指由农村区域内社会矛盾引发并形成一定规模,造成一定社会政治经济影响,给区域内社会发展造成负面影响的事件。农村群体性突发事件表现形式主要有请愿、上访、集会、游行、集众械斗、堵塞交通、冲击党政机关等。事件的起因很多,如农村改革触及的利益主体的不满;某些农村基层干部工作作风简单粗暴和腐败问题;封建家族势力、宗教问题、封建迷信问题及黑势力在农村的不良影响;

4、公共服务落后和公共产品供应不足导致的教育、医疗、生态等系列危机

跟城市的公共服务水平比较,农村公共服务质量差突出的表现在农村教育、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事业及其基础设施和文化建设方面。农村教育落后与城乡教育事业发展差距大、农村公共卫生资源缺乏、城乡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差距大。农村的生态环境保护、大江大河治理、基础设施建设、以及重大安全生产事故预防都属于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而这些供给严重不足。所有这些不仅可能成为灾难性突发事件的诱导因素,而且使得灾难性突发事件的发生也缺乏预防和治理的基本物质条件。

5、民主政治建设危机

在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中,我国实施的是村民自治,但是在村委会选举中出现了坏的现象,正如中央组织部部长李源潮所言“拉票贿选现在社会反映很强烈,选举当中暴力选举违法违规的也很多。”贿选和暴力选举已经成为基层民主选举中的一颗毒瘤,严重影响村级民主和村民自治的推进。暴力选举的表现:为求连任对反对者下“黑手”;以暴力或威胁语言恐吓竞争对手,破坏选举秩序;选举失利为泄私愤报复行凶,制造恶性事件。另外值得关注的一点,是黑社会性质组织对农村基层民主选举的把持、破坏,从而达到对农村基层政权的渗透。这些问题的存在,极易引起当地群众的不满,造成请愿、上访、集会、集众械斗等群体性突发事

件。

6、多元文化的冲突危机

随着经济的发展,现代化的资讯手段流入农村,农村文化日益呈现出流行性、多元性的特征。面对文化的多元选择,本来文化素质不高的中国农民会陷入彷徨、迷惘之中,无所适从。很难对其中的某一种文化作出确切的体认,从而导致文化认同上的困惑与迷茫,文化认同的困惑必然导致价值选择上的迷茫,而价值选择上的迷茫又必然导致信仰危机。另外,文化选择上的盲从与随意性。由于对多样性文化缺乏鉴别,使相当一部分农民出现文化上的盲从,“跟着感觉走”。致使某些落后文化、宗教迷信、黑恶势力在农村死灰复燃,赌博、反动会道门活动以及蒙骗活动猖獗。甚至手机“黄毒”在农村呈泛滥之势,根据“山寨机”的购买人群来看,目前很多手机都销往农村以及一些经济能力稍差的学生群体。部分商家坦言,有些手机本身就存有黄色图片、淫秽视频和赤裸游戏,甚至一部分人为寻求刺激,去网上下载或直接手机上网。文化选择上的随意性潜移默化的影响伦理道德规范,势必造成农村文化环境变化,成为一些潜在危机的突破口。

除了以上几种表现外,农村公共服务落后和公共产品供应不足导致的教育、医疗卫生、基础设施等方面的落后,不仅可能成为灾难性突发事件的诱导因素,而且使得灾难性突发事件的发生也缺乏预防和治理的基本物质条件。

三、农村公共危机管理的现状与问题

首先,我们要明白我国农村公共危机产生的原因,对于这个问题许多学者提出了自己不同的观点:

刘兵提出“公共风险决定公共支出,政府的公共支出是为防范和化解公共风险”的假设,农村公共产品不足可能诱发农村公共危机。①黄德林等从“禽流感”事件,②孙大敏从“农民工收入与就业”角度,研究了农村生产防疫及城乡就业矛盾对公共危机产生的作用。③杨静认为农村基层政权建设滞后,是“群体性事件产生的主要原因”。④赵建立认为农村危机意识淡薄也是危机产生的原因之一。

⑤农村群体性的表层原因如上所列举的,薛澜等在社会及组织层面,认为经济发

①刘兵.公共风险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另一个角度看农民增收[J].农业经济间题,2004,(05).

②黄德林.禽流感对养禽业和农民收入的影响[J].农业经济问题,2004,(06).

③孙大敏.论行政决策科学化与民主化的制度构建[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03,(01).

④杨静,陈建明,赵红.应急管理中的突发事件分类分级研究[J].管理评论,2005,(4).

⑤薛澜,张强,钟开斌.危机管理[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展的不均衡、政治体制改革的滞后性以及传统道德文化体系的失衡为危机产生的主要原因;在个人行为层面,认为近年来由于农民负担过重、腐败、官僚主义、贫富悬殊、社会风气败坏、失业下岗人员增加、就业形势严峻等因素,造成我国大量人员对社会、政府严重不满,这些充满不满情绪的个体会变成破坏中国社会稳定的“燃烧物质”,在一定的突发性事件的“导火索”的作用下,就可能形成破坏性的群体性事件。李燕凌等通过对我国农村公共危机的深入分析,认为从本质上讲,产生公共危机的根本原因是公共产品的失衡;而中国农村公共危机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农村公共投入太少、投资结构不合理。⑥

现阶段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时期,从领域、规模、频次、组织等方面来说目前都处于危机事件的多发期(薛澜、张强、钟开斌, 2003),这对处于转型期的农村公共危机管理能力提出了严峻的考验。现代化和体制转型又带来了社会风险,使社会呈现多元化、市场化、非集中化和流动性加强的趋势,削弱了社会控制(李路路, 2004)。上层实体化和下层碎片化的社会格局已经形成,经济资本、政治资本和文化资本之间可以互相交换,上层精英并不愿意改变现有的社会秩序,那么挑战只可能来自于社会下层(童星、张海波, 2007)。因此,农村群体性事件开始成为农村公共危机治理中的重要内容(于建嵘, 2003;李燕凌等,2005)。据资料显示,转型中社会不满及借以表达不满的集体行为事件,由1994年的1万起增加到2003年的6万起,增长5倍;规模不断扩大,参与集体行为事件的人数年均增长12%,由73万多人增加到307万多人,其中百人以上的由1400起增加到7000多起(汝信、陆学艺、李培林, 2004)。从外部看,我国已置于全球风险背景之中,新的风险源不断出现,最典型的是跨国界、跨地域的传染病,如疯牛病、禽流感、H1N1等新型输入型危机都对农村发展构成了新的威胁和挑战。农村地域广阔, 60%的人口是农民且居住在农村。从实践来看,在各种自然灾害和人为灾难面前,农民成为弱势群体,农业成为弱势产业,农村成为脆弱社区(莫利拉、李燕凌, 2007)。由此可见,我国农村面临着“内外交加”的双重冲击,这些都构成了当前不容乐观的农村危机管理的现状。

从实践层面来看,各级政府也非常重视农村公共危机管理。2005年,国务院召开全国应急管理工作会议,提出要进一步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和应急机制。2006年,国务院颁布《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各大城市相继建立了公共危机管理体系。2007年中央1号文件指出要建立农村应急管理体制,提高危机处置能力。这些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对于完善农村公共危机管理机制起到了重要作用。尽管各级政府历经数次重大危机的考验,在农村公共危机管理上积累了许

⑥李燕凌,陈冬林,周长青.对农村社会公共危机主要表现形式的研究[J].农业经济,2005,(2).

多值得推广的经验和方法,但从严格学术意义上的公共危机管理过程来看,当前农村公共危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农村公共危机预警机制缺失

在农村,一方面,农户居住相对分散,使得延迟和虚报危机信息屡屡发生,从而使原本可以控制在很小范围内的危机演变为一个难以控制的局势;另一方面,乡镇政府缺乏农村公共危机管理的组织体系且无财政能力提供农村公共危机预警的开支。县级相关政府职能部门参与农村公共危机预警工作大多数都是迫于上级行政压力而“在场”。因此,村级基层组织就被迫充当农村公共危机管理的主要角色。由于村级基层组织人员和大部分农户都缺乏危机预警意识,因此使农村公共危机的预防与准备工作难以落到实处。另外,在预警工作中,各行政村之间缺乏横向联系,没有构成预警网络,对出现的异常情况缺乏及时相互通报和采取措施,因此难以形成农村公共危机管理的组织防御网络机制。

(二)危机识别阶段容易引发农村社会恐慌

相对城市民众而言,农民的文化素质普遍偏低以及危机管理意识不强,因此面对突如其来的危机时往往难以采取正确的认识态度。而且农村地理位置较偏僻,技术专家很难在短时间对某一危机作出科学的识别,因此,民间的各种传言便迅速蔓延,给人们正确识别和应对危机设置了障碍,不利于迅速处理危机和防止危机扩散。长期以来,许多农民在日常生活中信鬼拜佛,将人生的希望、命运尤其是大难临头时的解救之法交付给鬼神或灵异之物(周晓虹, 2003)。在SARS肆虐期间,农村民众处于极度的恐慌之中,各种邪教也趁机滋生并制造谣言,给农村社会稳定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三)危机隔离阶段农村基层组织表现被动和无力

在税费改革之后,乡村两级组织的制度性权力大大弱化,基层治理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主要是基层组织无力提供必要的农村公共物品,并且无法有效应对社会危机(申端锋, 2006)。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在乡村两级组织改革时,不但采取撤乡并镇和村组合并,有的地方甚至取消了村民小组这个传递信息的乡土机构。因此,在面临类似禽流感等农村公共危机时,一方面,村民小组缺乏信息传递人,导致信息反馈不及时,使得危机隔离出现延误,不利于农村公共危机的及时应对;另一方面,由于“村落合并”导致农村由“熟人社会”进入“半熟人社会”,使得农民的集体认同和行动单位发生变化,因而在面对村庄公共危机时,村庄基

层组织往往无力动员各个村民小组以采取集体行动,使其陷入十分被动的局面。

(四)危机管理阶段农村公共危机管理主体仍然单一化

农村危机管理涉及到许多利益相关群体。从目前农村公共危机管理的主体来看,政府还是处于主导地位,以指挥部模式为主,缺乏应对危机的常设机构(薛澜, 2004)。虽然众多民间机构已开始在农村公共危机管理中寻找自己的坐标,但参与空间仍非常有限。另外,由于政府掌控各种危机管理资源,并把处于危机场景中的农民视为危机处理的客体来看待,于是使得农民在农村危机管理中处于被动地位,其能动性没有得到充分展现。虽然说政府的政治动员在农村公共危机管理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面对来自全球的不确定风险和危机,仅凭政治动员和乡土知识是无力解决的,还需要专家的系统专业知识,更需要动员社会各种资源,以便迅速、有效缓解风险和化解危机。

(五)危机后处理阶段缺乏农村发展规划机制

农村公共危机往往对当地民众的生计系统和社会心理系统都造成很大的影响,且对不同群体所造成的影响是有差异的。当前对于农村公共危机问题往往是单一的复原式处理,并不考虑不同群体的需求差异,更缺乏农村综合发展规划机制。2009年笔者在陕西某县地震灾区发现,无论是贫困户和富裕户,在修建新房时一律补贴2万元,由于灾后建筑材料高涨,修建普通的房子都需要6~7万元,因此导致许多无存款且缺乏社会资本的贫困户无力重建新房。许多相应的灾后重建政策都过于偏重改善农户住房环境,而对农户的生计可持续问题几乎没有关注。更让人吃惊的是,该县某村在灾后把全村1/3的水田作为新房宅基地,这为将来农户生计可持续发展埋下了隐患。由上述农村公共危机管理的现状和问题可以看出,农村公共危机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的内容千头万绪,绝不是简单的“恢复与重建”过程,更是牵扯到农户生计系统、农民社会心理系统、社会支持网络、农村管理秩序的“重构”。如果政府不采取科学的公共危机管理方法则很难在短时间内探索出完善的管理机制。更为重要的是,在危机管理过程中需要政府、农民这两个关键主体之间构成良性互动的格局,进而使双方在农村公共危机管理的不同阶段发挥各自的优势,以期实现农村公共危机管理的效用最大化。

从一般意义的农村公共危机管理来看,其主要存在以下不足:

(一)危机意识淡薄

我国基层政府的危机意识相对比较差,广大农村对危机及危机管理的意识和认识更加淡薄。基层政府注重对危机事件的处理,但对危机事前预警不够重视。农民文化素质和科技水平普遍不高,掌握的危机管理知识有限,公众缺乏危机发生时的自救能力、缺乏危机的防范意识,对危机的心理承受能力也差。

(二)缺乏法律、政策、信息、财政、管理机构等各种“资源”的支持

在我国的城市,拥有足够的资源,来应付处理危机的发生,广阔的农村,却因经济水平、自然条件等原因缺少相对丰富的资源来应对危机,这里指的“资源”包括法律、政策、信息、财政、管理机构等各方面,如针对农村特殊情况立法规范危机管理;政策倾斜和支持有利于农村危机管理的方面;农村危机管理的预算也要纳入基层政府的预算体系;建立和完善信息公开制度;设立专门处理突发事件和各种危机的管理机构。

(三)忽视危机管理的教育和训练

危机管理知识在西方发达国家是公务员培训的必修课程,危机防范意识、危机处理技巧也是公民必备知识。但在我国鲜见这方面的培训。农村科技知识贫乏,对出现的危机苗头难以识别。这就错过了应对危机的最佳时机。基层干部也缺乏危机管理方面的系统培训,危机发生时,不知所措,不能有效地组织民众应对。

(四)忽视危机后期的善后工作

危机的善后对能否安抚人心,保持社会稳定,迅速恢复生产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危机管理工作中一个常见的失误是就对善后恢复重视不够。如把危机处理了就算危机管理工作的结束,往往使处置阶段的努力大打折扣。危机事件过后,为尽快恢复社会和经济正常秩序,重塑政府形象、改进危机管理工作,必须启用危机善后恢复机制。

四、完善我国农村危机管理的对策建议

1、坚决贯彻执行中央政策,加大党在农村政策的监督力度

农村许多问题的出现并不是党的政策不完善,而是在基层执行不得力或歪曲政策意思甚至“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搁置执行。基层干部忽视农业的现象严重存在,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成了农民消极心态的产生,各种危机接踵

而来。所以,加强危机管理,首先要不折不扣地执行党和国家的政策,加大党在农村政策的监督力度,避免和有效地减少危机或危机带来的危害。

2、健全危机管理体制与机制,完善危机管理组织体系

政府部门应建立起危机管理体制,有专门的机构、资金及政策和法律支持。如美国政府成立有联邦紧急事务管理局,作为危机处理协调机构。日本政府在首相官邸设立了“内阁情报集约中心”,主要任务是随时应对各类突发事件,收集和传送相关信息。而我国在这方面比较欠缺,在地方应根据各地不同的情况,因地制宜地建立适当的危机管理机构,尤其是对条件艰苦、资源薄弱的广大农村地区更应该成立专门的危机管理机构,方便调度资源、组织管理。

3、建立健全相关法规,实现农村危机管理的法制化

危机处理机制的有效运行有赖于建立健全危机处理的相关法规制度。我国农村地广人多,各地区差异很大,实现危机管理的法制化是非常必要的。针对农村的特殊情况,加强对农村危机管理法制化的研究,制定适合于处理农村危机的相关法规和规章,如相对于农村中治安的特殊状态、农村人员分散、农村资源相对缺乏特点制定针对性的措施等。

4、做好农村资源储备,为应对危机提供必要的支持

在应对农村公共危机事件中,中央和地方都要有足够的资源储备。建立农村资源储备制度既可为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迅速提供必要的支持,又可服务于当地经济的发展。技术储备、信息储备、物资储备和人力资源储备,都能极大地支持应对危机。

5、建立有效的信息网络系统

及时的信息沟通和科学的舆论引导有助于危机的解决。贵州瓮安事件,群众不明真相,刚开始政府又没有公开郑重地披露有关信息,致使不少人轻信了“权贵子弟奸杀”之说,终于酿成民间大规模不满的爆发,瓮安县党政机关均遭到冲击。所以,建立有效的信息网络系统,及时地信息披露和沟通,满足公众的知情权,增强公众对事态的了解或信心,能起到引导社会舆论和稳定局势的作用。

6、建立公共危机管理的教育和训练机制

危机管理的教育和训练是长期行为,而非短期或随意的,因此,有必要建立相关长效机制。加强政府官员的危机管理意识和能力培训的同时,也需利用各种形式对农民进行危机管理知识的传播和教育,还要定期对农民展开模拟灾情急救演练,提高村民自救能力。

7、重视农村危机管理的恢复机制

危机事件处理之后,还需启用危机善后恢复机制。为稳定社会,首先对社会民众进行心理救治;然后对事件根源进行探源,全面评估事件影响,总结经验教训,改进政府危机管理

而针对前面的对策建议中提到的关于农村公共危机管理机制的建设,我们应该注意的关键问题有以下几点:

最近两年,公共危机事件给人们特别深刻的记忆。继SARS之后,粮油价格全面上扬诱发“粮食安全”危机,总理替熊明德“讨工钱”揭示出拖欠农民工“工资”所隐含更深层次的农民工待遇问题,紧接着又暴发“禽流感”。面对千变万化的突发事件或公共危机,我们应当善于举一反三,深入思考“下一个危机是什么”的问题,并从根本上建立起完善的农村公共危机管理机制,化害于防,变害为利。在农村公共危机管理实践中,应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并具体从以下方面着手解决我国农村公共危机管理中的主要关键问题:

第一,建立专业研究和人才培养体系。北京理工大学2003年开设国民资源动员专业,2004年本科正式招生,主要培养应对公共突发事件时管理专门人才。针对我国农村公共危机潜在的压力,我们认为加强公共危机管理与应变机制建设,必须迅速建立农村公共危机管理研究体系。要在继续开展常规的政策或战略研究的同时,加强对农村公共危机管理理论的研究。政府宜组织农业(包括农、林、水、畜等)、社会保障、财政、地质、环保、气象、交通和科研院所等相关部门,着手研究并初步界定农村公共危机管理的对象(范围)、公共危机的性质与特征及其规律、管理与应变方法,针对各种不同公共危机事件建立数据资源库和应变预方案库。

第二,建立突发事件信息披露机制。孔子谈及国家治理时认为最基本的三件事是“足食,足兵,民信”,并且他认为人民信任是最重要的,即所谓“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篇》)”。转型时期的政府就是要以树立国家责任为核心,规范政府对公民当然也包括农民和农民工的保护责任,恢复和加强国家和社会公信力,从

而加快实现权力政府向责任政府的社会转型。这也是社会转型时期政府保护社会、保护公民的最紧迫的任务。经历SARS之后的中国政府,在处理“禽流感”的突发事件中,显得从容镇定,及时公布信息,积极应对危机,政府公信力迅速增强,得到国际社会和广大民众的充分信赖。我们还需进一步建立一套全方位的严格高效的情报收集和分析即信息管理系统,包括预警机制、安全网、电子互联网络与卫星监控网络等高效网络的建设,形成快捷的信息反馈机制。

第三,建立常备的援助保障体系。“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在应对农村公共危机事件中,中央和地方都要有足够的物资储备,方能保证应急需要,保持市场秩序和社会稳定。针对我国农村突发大面积灾害发生规律和突发公共危机事件发生规律,当前各级政府应重点加强救济粮食、越冬衣物、基本药品、防疫药品、应急移动帐篷、临时紧急救援中心、应急通讯设施、疏散人群的交通运输工具等国家物质储备。尤其应加强军队与地方政府在紧急救援活动中的合作机制建设和平时演习。

第四,尽快依法建立农村公共危机应急处理中枢指挥系统。以往农村灾害分部门管,病虫害由农业局管,大规模畜禽流行病由畜牧局管,水灾是水利部门管,社会秩序事件由公安部门管,社会保障等由民政部门管。但是实际灾害的预防不是一个部门就能独立解决的,而是一个巨大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有一个核心的机构加以高效地统筹与规划,这种危机处置机制应当常规化、法制化。当出现危机后,应该有一个很好的协调机制,多部门能迅速联合协调作战,并且由政府牵头建立相关部门的责任人制度,明确处理灾害的权力、责任和义务。这样可以有效地调动各方面人力、物力、财力,及时高效,上下统一地应对和处理公共危机。

第五,尽快制定或完善各种农村公共危机处置方案。“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加强农村公共危机管理与应变机制建设,必须加快制定各类危机管理处置预案,明确在公共危机中政府回应的责任,把危机问题放到国家安全战略层面来考虑,把农村公共危机管理纳入国家整体公共危机管理战略的具体规划之中,从城乡一体化的思路通盘考虑,建立起动态的、社会化的农村公共危机管理机制和体系,逐步把中国社会的防疫、基本医疗、基础教育、社会福利与社会保障等等从整体上加以解决。

第六,加强公共危机管理的广泛合作。在顾全大局的前提下,建立公共危机管理广泛合作机制,公共危机具有潜在性、突发性、大规模性、扩散性和不可抗拒性等特点,任何政府在公共危机面前都只能履行责任政府的有限责任,而无力绝

对地消除危机。因此,加强政府与非政府组织之间、政府与非本政府之间的合作,在危机信息交换、预防及危机处置过程中人、财、物等方面的通力协作,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最后,要弘扬法制精神。对于公共危机事件处理,治本之策是需要理智和在理智引导下建立起完善的法律体系,不是附带着部门利益的部门法,而是仅赋予国家紧急权力,包含农村在内的各个地域、各个阶层,统一规划、整体合作、协调管制等制度的《公共危机处置法》。各级地方政府应在全国性应对公共危机的《公共危机应急处理法》的基础上,迅速建立应对农村公共危机的地方性法规,这是从根本上解决公共危机管理有法可依的大事。

五、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近年来我国学界对公共危机进行了大量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但对农村公共危机的研究却不多,存在很多问题。如实证性研究不够,目前我国学界对危机与危机管理的研究主要为学究式的,仍处于学习和吸收西方研究成果的阶段以对国外危机管理理论引入及文献资料的解读为主。跨学科研究不多,危机形态的多样性与复杂性,决定了该领域的研究必须运用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与生态学及人类学与心理学等多学科理论与方法。而目前我国的研究,主要局限于政治学与管理学等领域,从而在相当程度上导致了研究视角的褊狭,制约了新领域的拓展与创新。

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变革时期,在落后的农村地区会有各种突发事件,而由于自然地理条件等的限制,媒体往往对于当地的危机事件报道得很少,甚至有时会失真。因此,媒体与危机管理者应协调好关系,实现对信息资源控制和占有的良性互动。充分发挥中央主流媒体的监督作用,加大对农村,特别是偏远农村地区的监督力度,做到报道准确及时,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呼声各级政府要把加强农村社会公共危机管理,作为加强政府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加快建立政府、社会、居民互动的农村公共危机治理机制。政府要建立预警、应急和责任机制。在服务型政府建设中,提供良好的公共物品,吸引投资,拉动增长。政府应该高度重视农村非政府组织建设,使之能有力承接政府转移的大量公共服务职能为农村社会公共危机管理发挥充分作用。必须加强对农村居民的社会危机教育,不断增强危机意识,使之积极参与社会公共危机管理。汲取教训、树立意识、健全机制,从意识、政策、法律、机构、媒体舆论等各方面加快农村社会中的危机管理的体系建设,早日实现“农村危机管理常规化”。

参考文献:

[1]薛澜,张强,钟开斌.危机管理——转型期中国面临的挑战[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年 5 月第 1 版.

[2]黄顺康著.公共危机管理与危机法制研究[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6年4 月第 1 版.

[3]李燕凌,陈冬林,周长青.对农村社会公共危机主要表现形式的研究[J].农业经济,2005,(2).

[4]于建嵘.我国农村群体性突发事件研究[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2).

[5]于建嵘.我国农村群体性突发事件对策研究[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3(5).

[6]张成福.社会突发事件管理:全面整合的模式与中国的战略选择[J].中国行政管理,2003,(07).

[7]赵建立.浅析农村社会中的危机管理[J].广西社会科学,2005,(08).

浅谈我国公共危机管理中的企业参与

我国公共危机管理中的企业参与 ——概念梳理、发展困境和改进建议 摘要:企业参与是公共危机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企业内部管理 和对社会的贡献两个方面内容。企业参与社会管理是建设有限政府和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必然要求,同时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国的企业参与危机管理面临 着企业社会责任“失范”、政府体制制约、法制政策不健全、企业参与能力弱等发 展困境,需要从企业建设、政府支持、法规保障等方面进行进一步改进。 关键词:公共危机管理;企业参与;发展困境;改进建议 自2003年“非典”以来,公共危机管理逐渐进入社会公众的视野,各级政府部门围绕着法律法规建设、应急预案制定、管理机制改革、演习演练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使我国的公共危机管理取得了长足的发展。随着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和社会转型的加速,我国面临的公共危机突发性更强、破坏性更大、发生频率更高、处置更加困难,传统的以政府为主导的公共危机管理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在未来的公共危机管理建设中,进行社会战略的全民动员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政府要作为社会力量的发动者,整合企业和第三部门的力量共同进行公共危机管理,在这一过程中,企业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1.相关概念的梳理 1.1公共危机管理及其特点 公共危机管理是政府及其他公共组织在科学的公共管理理念指导下,通过监测、预警、预防、应急处理、评估、恢复等措施,防止和减轻公共危机灾害的管理活动。[1]公共危机管理的对象是危机事件,也就是常说的“突发事件”。在我国,突发事件按照发生的原因、机理、过程、性质和危害对象不同而被分为四大类——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突发事件具有突发 [1]吴兴军.公共危机管理的基本特征与机制构建[J].华东经济管理,2004,(3):53.

农村公共危机管理的文献综述

关于文献综述的一些介绍 一、什么是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是指就某一时间内,作者针对某一专题,对大量原始研究论文中的数据、资料和主要观点进行归纳整理、分析提炼而写成的论文。综述属三次文献,专题性强,涉及范围较小,具有一定的深度和时间性,能反映出这一专题的历史背景、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具有较高的情报学价值。 《农村公共危机及其管理的文献综述》,就是针对我国正处在社会变革期,农村易爆发、可能爆发公共危机这一专题而写的综述,并为以后研究我国农村公共危机的处理、管理提供了参考。 二、对文献综述的基本解释 文献综述是在确定了选题后,在对选题所涉及的研究领域的文献进行广泛阅读和理解的基础上,对该研究领域的研究现状(包括主要学术观点、前人研究成果和研究水平、争论焦点、存在的问题及可能的原因等)、新水平、新动态、新技术和新发现、发展前景等内容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整理和评论,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研究思路而写成的一种不同于毕业论文的文体。它要求作者既要对所查阅资料的主要观点进行综合整理、陈述,还要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认识,对综合整理后的文献进行比较专门的、全面的、深入的、系统的论述和相应的评价,而不仅仅是相关领域学术研究的“堆砌”。 检索和阅读文献是撰写综述的重要前提工作。一篇综述的质量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者对本题相关的最新文献的掌握程度。如果没有做好文献检索和阅读工作,就去撰写综述,是决不会写出高水平的综述的。 《农村公共危机及其管理的文献综述》确立的主题就是:农村公共危机及其管理。这篇综述是在确立主题之后,围绕主题及研究领域通过广泛阅读理解21篇最新的研究成果或是观点后总结而成的。主要包括一些学者对一般概念的不同理解,如危机、公共危机等;综合各学者对农村公共危机产生原因、影响等新观点、研究成果的总结。 三、文献综述的一般格式 文献综述的格式与一般研究性论文的格式有所不同。这是因为研究性的论文注重研究的方法和结果,而文献综述介绍与主题有关的详细资料、动态、进展、展望以及对以上方面的评述。因此文献综述的格式相对多样,但总的来说,一般都包含以下四部分:即前言、正文、总结和参考文献。撰写文献综述时可按这四部分拟写提纲,再根据提纲进行撰写工作。 前言要用简明扼要的文字说明写作的目的、必要性、有关概念的定义,综述的范围,阐述有关问题的现状和动态,以及目前对主要问题争论的焦点等。前言一般200-300字为宜,不宜超过500字。 正文是综述的重点,写法上没有固定的格式,只要能较好地表达综合的内容,作者可创造性采用诸多形式。正文主要包括论据和论证两个部分,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比较不同学者对同一问题的看法及其理论依据,进一步阐明问题的来龙去脉和作者自己的见解。当然,作者也可从问题发生的历史背景、目前现状、发展方向等提出文献的不同观点。正文部分可根据内容的多少可分为若干个小标题分别论述。 小结是对综述正文部分作扼要的总结,作者应对各种观点进行综合评价,提出自 己的看法,指出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发展的方向和展望。内容单纯的综述也可不写小结。 参考文献是综述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参考文献的多少可体现作者阅读文献的广度和深度。对综述类论文参考文献的数量不同杂志有不同的要求,一般以30条以内为宜,以最近3-5年内的最新文献为主。

(完整word版)公共危机管理

第一章概述 一、危机定义有三个要点: 1、受到危机影响的既可能是个人,也可能是群体或者组织,例如家庭、企业、单位、行业,甚至是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 2、危机严重威胁到正常的身存与发展,而不是造成一般的负面影响 3、危机通常是与突发事件向联系 二、公共危机的分类: 一)、危机产生的诱因 1、外生型危机:指由于外部环境变化给组织带来的危机。 2、内生型危机:由于组织内部管理不善引发的危机。 3、内外双生型危机:不少情况下,危机是由于外部环境和组织内部管理不善交互作用的结果。 二)、危机的层次: 全球危机、国际危机、国家危机、地区危机、组织危机、个人危机。 三)、危机发生的领域: 政治性危机、社会性危机、宏观经济性危机、生产性危机、自然性危机 政治性危机有:战争、革命、政变、政治骚乱、武装冲突等。 社会性危机有:社会动荡、恐怖活动、示威游行、罢工、社会骚乱等。 宏观经济性危机有:通货膨胀、通货紧缩、失业率高、经济危机、股市大幅震荡等。 生产技术性危机有:生产安全事故、产品安全事故等 自然性危机有:地震、水灾、传染病、台风等。 四)、按危机造成的不同后果: 1、有形损失危机:直接造成人员财产损失,该损失明显能够评估,损失难以挽回、只能采取补救措施 2、无形损失危机:严重影响组织形象,如不采取有效措施,组织形象会越来越差 三、公共危机的特性 1、突发性:危机发生前很少有人会意识到会发生危机,例如9.11恐怖袭击。 2、威胁性 3、不确定性 4、紧迫性:在危机过程中,决策者、危机管理者只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做出决策,会给他们心里造成很大压力。 5、破坏性 6、无序性 7、潜伏的隐蔽性:如果能够及时发现并有效的化解风险,就易于将危机消除在萌芽之中。 8、传播的公开性:现代社会,大众传媒业的发展和其对危机舆论的关注程度,信息传播渠道的多样化、速度的高速化、范围的全球化,使危机迅速公开化,并成为公众关注的热点。 9、扩散性 四、公共危机产生的因素 一)、社会因素:一致与冲突,都是社会存在的基本动力,稳定与变迁是社会存在的两种基本形态。社会系统往往为人们提供排泄敌对情绪和进攻情绪的制度,即安全阀制度。安全阀

2019年常州市专业技术人员《应对公共危机管理》试题

2019年常州市专业技术人员《应对公共危机管理》试题及答案(66分版)考试中途请不要离开,即使您关闭浏览器或电脑,系统也将持续计时。 (一)单选题:每题1分,只有唯一一个选项正确 1.天津爆炸案出现没有总指挥的状况,该如何解决。 A.警察局长总指挥 B.事故公司领导负责 C.按照《突发事件应对法》选任 D.武警交通队长担任 2.公众质疑:有的人同在一个城市可以买豪车,有的人开普通车,而有的人没有车;孩子 想出国就出国、想要什么就有什么;网上炫富等等。而却有很多人现在家庭的生活还难以为继,遇到重大疾病就感觉到很困难、生活很艰巨。这些现象使得总书记提出()。 A.全力扶贫 B.政府作为 C.全力合作 D.经济发展 3.“表哥”事件引起轩然大波,在强大的舆论压力之下,这位官员被调查了,调查他并不是他在处理这场危机应对的情况怎么样,反而是由于现场一个表情引发了一场审判,最终这位官员还被判了刑,很多人开玩笑叫一场微笑引发的审判。从这个事例可以看出政府信任面临的()挑战与特点。 A.集体性的行动(抗争) B.公众终止与政府积极的互动 C.集体性的行动(诉求) D.政府官员容易成为焦点 4.产生政府信任危机的舆论因素包含()。 A.媒体导向 B.心理挫伤 C.公共直接利益 D.公共间接利益 5.在张家村拟建一座核电站,该项目引起了周围民众的恐慌,该种恐慌在本讲中被称为哪种症状() A.恐核症 B.恐水症 C.急性焦虑症 D.慢性焦虑症 6.根据本讲,()是舆论引导与信任修复的基石。 A.技术水平 B.措施手段 C.领导作用 D.制度设计

7.本讲提到,现在基尼系数过高,贫富差距较大,出现了某种程度的社会集体焦虑,通过哪种措施可以改善人们的心理感受() A.调节分配制度 B.城乡医保同筹制度 C.廉租房制度 D.提前退休制度 8.本讲认为,做好安全生产或安全防控工作,首先要了解的就是()。 A.不确定性 B.目标 C.风险 D.消极影响 9.本讲认为,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要鼓励引导个部门和企业把工作重心放在()上。A.政府引导 B.科普宣教工作 C.处置工作 D.隐患排查治理 10.到今天为止使用互联网网民的人数规模已接近()亿。 11.在经历了一次危机之后,公众对政府的信任产生了怀疑,不仅有怀疑也有批评,甚至还有其他衍生问题。正是在这种情况之下,我们需要去考虑()。 A.在危机发生的时候,我们究竟面临哪些挑战 B.立即着手工作面对即将到来的危机 C.召开新闻发布会对公众给予的怀疑和批评给予立即回复 D.对公众的怀疑和批评避而不谈 12.根据本讲,我国2017年颁布并实施的()对突发事件做了界定。 A.《国务院安全生产委员会成员单位安全生产工作职责分工的通知》 B.《危险化学品企业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实施导则的通知》 C.《安全生产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 13.本讲认为,隐患排查工作,首先要加强(),将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等同于安全生产事故一并看待。 A.风险管理 B.风险与隐患清单 C.科普宣教工作

公共危机管理

公共危机管理复习资料 第一讲 怎么定义公共危机:突发性不确定性信息不充分难决策破坏性资源缺乏相互影响 威胁社会系统的基本结构,对社会秩序带来挑战,具有破坏性,难以决策应对的不确定性事件。多指战乱、冲突、灾害、事故、瘟疫等。 第二讲不同的社会形态,不同的危机形态 西方将社会形态分为(以生产方式划分): 前工业社会 工业社会人口高度聚集 ●后工业社会 人与自然达成流动平衡的关系 认为灾害是人类违背“神”而被施予的惩罚。 形成灾害观(神秘主义)。 人与技术的问题。工业事故发生概率远大于自然灾害。 ●?人自身的危机 人的精神危机 改造自然的能力提高 经济危机,牵一发动全球。 经济领域、社会领域、政治领域环环相扣。 第三讲危机认识论(一) 1“天人合一”理论与灾异象说(曾经如何影响中国社会和社会行为)维持社会秩序 “天人合一”理论:中国以农业文明为主,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学说:世间万物由天派生 出来;天与物间的关系 人与天能相互感应。 上天有决定人吉凶祸福的能力

灾异象说:灾异有之,国家有失。 2危机系统论 一个组织习惯于用原用的规则来解决所有的问题有风险。 用现有的安全规则来解决问题无法解决 做出错误判断隐患未解除,造成更严重的后果 ?事故的发生是正常的“不要把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 系统的组成要素越复杂,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越复杂。因而整个系统就越容易受到某些因素所引发的“危机”的破坏。 3正常的事故理论系统内,每个部分相互依赖性越强,每个部分都有事故发生的概率。这是系统的本质特征。危机是现代社会的本质特征。“一子错,满盘皆落索” 第四讲危机认识论(二) 4风险的自动平衡论:在一定时期内,风险的总量是不变的,很多风险是为了规避另一风险所采取措施引起的,即自己造成的。由于人们盲目乐观而放大了另一种危险。 解决一个问题时引发下一个问题。(有了安全带就盲目开车,降低安全意识) 警示我们不要盲目乐观,应对风险的措施也可能带来潜在的风险。 5认识缺陷论 洞穴偏见:井底之蛙,以片面的认知来评判整个领域,认识能力有限,对世间认识存在偏差,引发错误判断 冰山理论:(冰山:只有一小部分露出在海平面之上)人们总会注意到生活中显而易见的事情,对隐性的危机意识不到,发生后遭受到的往往是致命的打击。 6风险结构理论一个个体或组织会不会受外在风险影响,取决于自身的脆弱性和暴露系数,取决于外在的风险结构和社会结构。 7危机生命周期理论潜伏爆发持续消退——预防应急善后 危机不是偶然的,事态爆发前至少有潜伏-发展-失衡-平衡-再失衡-再平衡。每个阶段的重点和应急任务不同。 危机的生命周期:潜伏(诱因)发展(显性化)爆发期持续期恢复期 危机管理的阶段:预防预警应对应急管理善后 8灾害的叠加放大效应:灾害的互相叠加。越是发达社会,系统之间相关依赖越强

浅析我国公共危机管理的发展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sj.com/doc/7518911839.html, 浅析我国公共危机管理的发展 作者:刘亚光 来源:《法制与社会》2010年第31期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公共危机事件不断增加,政府应对公共危机事件的能力也在不断的提高。政府在处理公共危机事件过程中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为我国公共危机管理的理论研究 提供了新的思路。所以加强对我国公共危机管理实践的研究,将有助于更好的推动我国公共危 机管理理论的研究。 关键词公共危机体制转轨社会转型 中图分类号:C9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0)11-162-01 我国正处在体制转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在社会的变革中利益和权力在不同的主体间 进行重新分配、转移,产生了一些矛盾。再加上我国是一个受自然灾害影响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各种自然灾害频发,所以对我国的公共危机管理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一、公共危机管理的概念及分类 我国的公共危机概念首次出现在政府的官方文件是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但是进行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却是在2003年“非典”事件之后,所以对我们来说公共危机管理还是个比较新的领域,学者对公共危机管理的概念也存在不同的看法。我国的学者张成福根据公共危机管理的生命周期理论提出,“危机管理是一种有组织、有计划、持续动态的管理过程,政府针对潜在的或者当前的危机,在危机发展的不同阶段采取一系列的控制行动,以期有效地预防、处理和消弭危机”。 关于公共危机管理的分类,不同的学者也有不同的观点。马琳综国内外学者的观点,将公共危机事件分为以下几类: 学者们对公共危机进行界定和分类是为了更好的理解公共危机,为公共危机的管理者更好 的控制和处理危机事件,降低危机事件的损失成本。 二、我国公共危机管理实践中的发展 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的公共危机管理的研究局限在自然灾害和社会事故上。在2003年“非典”爆发才使我国的公共危机研究延伸向更多的领域。经过近几年的发展,我国的公共危机管理实践取得快速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公共危机管理研究机构不断增加

公共危机管理论述题题目及答案

论述题 1.2007年国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提出我国建立“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公共危机管理体制,试述其具体含义。 P41 ①关于统一领导,是指我国的公共危机管理体制是在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领导下,各级地方政府分级负责,依法开展公共危机管理工作。统一由党委领导,这是由我国目前的政治架构决定的,也是我国公共危机管理的现实需要。很多公共危机具有起因复杂、应对牵涉部门多、影响范围广等特点,其应对需要广泛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支持,统一由国务院来领导能够很好地进行公共危机管理。统一领导,便于快速高效地决策和调动资源,减少管理环节,减少相互推诿,扯皮现象的发生,节约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率。 ②关于综合协调,是指政府成立专门的公共危机管理机构,协调不同部门共同应对公共危机。由于公共危机具有综合性和联动性等特点,所以需要多个部门在信息、技术、物资以及救援队伍等方面的相互合作。 ③关于分类管理,是指根据公共危机的不同性质和专业应对要求进行专业处置,以达到科学应对和提高公共危机管理效率。我国目前一般把公共危机根据性质分为四大类: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应根据不同类别和不同的专业知识要求,建立起相应的专业应急机构,救援体系和队伍,并主要由它们承担不同类别的公共危机管理工作。④关于分级负责,是指对不同层级的公共危机,各级政府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和其自身的公共危机管理能力,分级开展公共危机管理工作。在我国目前的公共危机管理中,按照公共危机的性质、严重程度、可控性和影响范围等因素,分为四级:I级(特别重大)、II级(重大)、III级(较大)、IV级(一般)。当公共危机管理涉及两个及以上行政区域的,就由有关行政区域共同的上一级人民政府负责,或者由各有关行政区域的上一级人民政府共同负责。 ⑤属地管理为主,是指在我国存在“条块分割”的情况下,强调条块结合和“条”要配合“块”,由产生公共危机的地方政府在公共危机管理中发挥主导作用。条块结合、属地管理为主的制度安排可以有效地发挥二者的优势。垂直机构的地方部门应该听从地方政府的统一指挥,积极配合地方政府做好公共危机管理工作。

公共危机处理的案例分析

公共危机处理的案例分析 ——厦门市人民政府应对二甲苯化工项目(PX)危机案例分析 2011级MPA班袁泉 一、案例背景 一个投资高达108亿、年产80万吨、可能给一座城市带来800亿元年GDP的“手续完备、程序合法”的工业项目,在科学家、政协委员和广大民意的推动下,最终“暂缓建设”。沸沸扬扬的厦门二甲苯化工项目(下称“PX项目”)事件于2007年5月30日有了实质性进展:5月30日上午,厦门市文化宫八楼,厦门市常务副市长丁国炎正式宣布了缓建“海沧PX项目”(PX,又称对二甲苯,化工原料,属危险化学品和高致癌物)的决定,并称市政府已委托新的权威环评机构在原先的基础上扩大环评范围,进行整个化工区区域性的规划环评。 二、案例描述 1、PX项目的立项审批 1990年1月,经国家批复,厦门海沧开发区确定了化工产业区。台商王永庆欲在此投资一电厂,后来几番论证,因为担心酸雨造成环境破坏,尤其怕影响以鼓浪屿为代表的旅游产业,最终投资未能如愿,电厂后来迁到漳州。海沧化工开发区因此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处于待开发状态,仅有翔鹭化纤等少部分化工企业进驻,化工业未充分形成气候。 2000年前后,海沧成为厦门地产的新热点,地方政府加速了海沧地块的地产开发,着力要将其打造成厦门的“浦东”,政府背景的海沧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开发的“未来海岸”楼盘,直接起了带动作用。 2001年,翔鹭化纤向厦门市提出在海沧建设80万吨PX项目,该项目自2004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立项后,历经国土资源部建设用地的预审、国家环保总局于2005年7月审查通过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而项目环评期间,厦门市并未进行全市公开听证,环评也没有公众参与。国家发改委将其纳入“十一五”PX产业规划7个大型PX项目之中,并于2006年7月核准通过项目申请报告。2006年11月17日,项目正式开工建设,预计2008年建成投产。 2、政协提案引发的PX项目争议 海沧PX项目刚刚动工,就遭到了中国科学院院士、厦门大学教授赵玉芬等人的反对。今年“两会”期间,赵玉芬等105名全国政协委员联名提交“关于厦门海沧PX项目迁址建议的议案”,对PX项目的选址与安全隐患表示了质疑,这使PX项目进入了公众视野。这份全国政协头号议案指出,海沧PX项目离居民区仅1.5公里,距离厦门市中心和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鼓浪屿均只有7公里。作为危险化工原料的PX在距离主城区之近的海沧,如此大规模生产,将会直接影响到厦门的生态环境,必须紧急叫停项目并迁址。

公共危机管理能力的提升.docx

公共危机管理能力的提升 众所周知,政F是我们公共权力的执行者、公共事务的管理者以及公共利益的代表者。基于此,政F有义务承担起公共危机管理的责任,并且要不断提升自身的公共危机管理能力,有效应对和解决公共危机,进而为我们和谐社会的建设提供一定的条件及保证。 1公共危机管理的概念界定 何谓公共危机管理呢?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可见,国内关于公共危机管理的概念界定有很多。例如,张小明在其发表的《公共危机预警机制设计与指标体系构建》一文中提到:“所谓公共危机管理,是一种有组织、有计划、持续动态的管理过程,政F针对潜在的或者当前的危机,在危机发展的不同阶段采取一系列的控制行动,以期有效地预防、处理和消弭危机。”孟庆璐在其硕士毕业范文《政F公共危机管理研究——以大连“7•16”输油管道爆炸事件的政F应对为例》中提出:“公共危机管理是政F及其他社会公共组织通过检测、预警、应急处理、评估、恢复等措施,防止可能发生的危机,处理己经发生的危机,以减少损失,甚至将危险转化为机会,保护公民的人身和财产安全,维护社会和国家的安全的政F管理活动。”由上述概念界定我们不难看出:政F提高自身的公共危机管理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为我们的和谐社会建设提供重要的条件以及保证。 2提高政F公共危机管理能力的具体措施 要提高政F的公共危机管理能力,应具体抓好以下工作。 1)完善公共危机应急预案系统。公共危机应急预案的制定是政

F实施公共危机管理的重要基础。据了解,截止到目前,我国所制定的公共危机应急预案仅有四十一项。这些预案看起来非常完备,但是在当前公共危机多元化发展的背景之下,我国的公共危机应急预案在细化方面却仍显不足。例如,我国在制定的公共危机应急预案中就缺乏对南方雪灾这一公共危机的相关应急预案。事实上,我国所制定的很多公共危机应急预案更多的只是表现在形式上,虽然预案的内容很多,但是大多是一些空话、套话,缺乏实际可操作性,一旦真正的公共危机来临往往并不能充分发挥其重要作用。笔者认为,政F必须要不断完善公共危机应急预案。首先,要细化应对各种公共危机的专门预案,在内容上要尽可能的做到没有漏洞;其次,要把公共危机应急预案做到层层落实。我国目前绝大多数的公共危机应急预案仅仅局限于自然灾害、事故灾难以及公共卫生事件等方面。事实上,由于天灾所造成的公共危机还是相对较少的,而许多公共危机往往是人为引发的。例如,20XX年非典的爆发,其危害性是相对较小的。但为什么非典又会引发一场影响全国人民正常生产和生活的公共危机呢?对于此类问题,我们必须深刻地剖析其内在的社会原因,从而有针对性的制定出相关的应急预案。特别是对公共危机形成的诱因方面需要投以更多的关注,从而增强公共危机应急预案制定的针对性以及可操作性。 2)建立专门的公共危机管理机构。笔者认为,我国政F应该切实建立一个长期存在的、具有独立行政地位的、全国统一的公共危机管理机构,这个机构的主要任务就是专门负责预防以及应对出现的各

新冠病毒疫情背景下农村公共危机协同治理研究

新冠病毒疫情背景下农村公共危机协同治理研究 摘要:2020年农历新春之际,一场名为新型冠状病毒的瘟疫席卷华夏。受病毒 影响的各个地区都在紧急处理着这场危机带来的影响和损失,农村地区也不例外。作为全国新冠病毒疫情联防联控机制重要一环,农村地区此次公共危机的治理, 与过往相比,更表现出不同的治理理念、治理技术和治理方法。农村的和谐与稳 定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基础。在公共危机频出的当下,对农村针 对危机事件采取的防范、控制和应急处理措施进行总结并加以完善,无疑是具有 现实意义的。 关键词:新冠病毒疫情;公共危机;应对措施;协同治理 近年来,公共危机事件频发,从2014年末的上海外滩踩踏事件、“东方之星”轮翻沉事件、2015年天津滨海新区大爆炸再到2020年新冠病毒疫情爆发。正如德国著名社会学家乌 尔里希·贝克曾指出:“我们生活在文明的火山上,风险社会中不明与无法预料的后果成为历 史和社会的主宰力量”。 张成福认为,危机是这样一种紧急事件或状态,它的出现和爆发严重影响社会的正常运作,对生命、财产、环境等造成威胁、损害,超出了政府和社会常态的管理能力,要求政府 和社会采取特殊的措施加以应对。[1]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英文简称NCP。WHO将本次的新型冠状病毒命名为2019-nCoV。新冠病毒潜伏期很长,当社会公众正视这场 疫情并正式采取措施时,疫情已经对社会公众产生较大影响。新冠病毒疫情爆发以来,对中 国社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威胁公民生命健康安全,损害政府公信力,中国政府和社会采取 一系列措施应对疫情带来的负面影响,弥补造成的损失。新冠病毒疫情兼具公共危机的突发性、公共性、复杂性,是一场突发性的公共卫生危机事件。然而,当务之急是最大化削减危 机造成的损失和影响。疫情面前,中国及时开启公共危机一级响应模式,建立疫情联防联控,农村地区也在当地政府和村干部领导下,采取一系列措施,有效应对危机的治理。 一、农村公共危机协同治理概念的界定 安雅丽、陆红认为,农村公共危机是是一系列严重危害农村社会安全、政治稳定和经济 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政治经济现象,农村社会在长期经济发展过程中,农村各种社会矛盾与社 会问题积聚和激化后的社会形态表现。[2]陈朋、王宏伟认为,农村公共危机,就是对农村公 共生产、生活所具有的巨大现实或潜在危险(危害或风险),扰乱其正常生活秩序的具有很 大不确定性的事件。它主要是指自然灾害事件、农民群体性冲突事件,以及地处农村的企业 因生产失误所造成的意外安全事故。[3]伍国勇认为:农村公共危机是在乡村自然、经济、政 治与社会矛盾运动中,因对立矛盾的积累与激化导致的冲突性事件。[4]王娟认为,农村公共 危机是发生在农村地区的公共危机,是一种地域性或区域性的公共危机。[5] 唐均认为,公共危机是指,突然发生的,可能造成或已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环境 破坏、群体恐慌、社会负面影响等社会危害中的一种或多种,危机公关安全乃至国家安全, 亟待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防范或应对的紧急事件。[6]基于此,笔者认为,农村公共危机是 公共危机的一个分支,是指发生在农村区域内的一系列造成农村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破坏 农村环境,扰乱农村社会秩序,产生负面影响等一系列社会危害,亟需采取处置措施以应对 防范的紧急事件。 协同学理论源于现代物理学和非平衡统计物理学,由西德的理论物理学家赫尔曼·哈肯于1971年创立,是一门研究完全不同的学科中存在的共同本质特征的横断科学,是一门研究普

浅谈公共危机的应对机制

浅谈公共危机的应对机制 摘要 当今时代,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公共危机管理已然成为了社会的热点话题。能否有效及时的处理好公共危机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生活。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我们也可以将公共危机的应对能力作为国家竞争力的表现之一.所以,对公共危机应对机制的研究也就变得迫在眉睫了。 基于上述情况,本文旨在通过对公共危机应对机制各个方面进行的研究,来探索更优化的公共危机应对机制。首先阐述了公共危机应对机制的研究背景和必要性,其次对公共危机应对机制的相关理论和内容作了详细的说明,之后是公共危机应对机制存在的一些问题及其产生原因,最后则是对完善公共危机应对机制方面的探索。 关键词:公共危机应对机制公共危机管理完善 目录 1.引言 1.1研究背景 1。2研究的必要性 1。3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1.3.1研究的内容 1.3.2研究的方法 2.公共危机应对机制的相关概述 2。1公共危机 2.1。1公共危机的概念 2。1.2公共危机的特征 2。2公共危机应对机制 2.2.1公共危机应对机制的概念 2。2.2公共危机应对机制的内容 2.2.2.1公共危机的预警机制 2.2.2。2公共危机的相应决策与处置机制 2.2.2.3公共危机的恢复重建机制 3.公共危机应对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3.1公共危机应对机制存在的问题 3.2公共危机应对机制存在问题的原因 4.完善公共危机应对机制的思路与对策措施 4.1建立了解各类公共危机的制度 4.2完善公共危机的预警机制 4.3健全应对公共危机的管理机构 4.4健全公共危机应对管理的法治基础 4.5完善公共危机管理的信息保障机制 5.结论 1 引言 1。1研究背景 进入21世纪以来,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公共危机频频发生,层出不穷。在国内,有非典、禽流感、甲型H1N1等疫情危机事件,有“5.12”汶川大地震、玉树地震、舟曲特大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危机事件,有三鹿毒奶粉事件,有乌鲁木齐打砸抢烧暴力事件、昆明火车站砍杀事件等.在国外,有美国“9.11”事件、印度洋地震海啸事件、海地大地震事件、菲律宾人质事件、非洲埃博拉病毒事件、索马里海盗事件以及马航失联事件等等。不可否认的是,这些公共危机事件严重威胁到了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甚至会威胁到社会、国家乃至整个世界的稳定与和平。 基于种种原因,频频发生的公共危机事件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如何更好地处理公共危机事件已经成为了我们应该且必须面对的问题与挑战.继而,建立一套合适的公共危机应对机制也就显得至关重要了.当然,这对我国政府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需要我们党和政府认真面对.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我国面临的生存安全问题和发展安全问题、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要求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有一个大的发展,以应对复杂的国际形势和安全局势。"当前我国正处于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挑战和机会并存。这就更需要我们处理好公共危机事件,切实把握公共危机的应对机制。 1.2研究的必要性 能否有效及时的处理好公共危机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生活。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我们也可以将公共危机的应对能力作为国家竞争力的表现之一.所以,研究公共危机的应对机制是非常必要的,具体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 (1)为了更好的处理好公共危机,维护社会稳定和谐.公共危机往往具有

公共危机管理)

公共危机管理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公共危机(public crisis)p8:是指对整个社会政策秩序造成或可能造成严重威胁或危害,需要做出关键决策进行处置应对的各类突发事件。 2、恢复与重建(recovery and reconstruction)p175:公共危机的恢复与重建可以广泛地界定为在应急处置结束后,管理主体为恢复政策的社会秩序和运行状态所采取的一切措施的总和,这一阶段的危机管理由非常态转向常态的关键环节,其基本要求是实现常态管理与非常态管理的有机结合与顺利转换。 3、公共危机预测(public crisis forecast ):是指准确把握公共危机事件的脉络,为防范事件的发生提供依据。 4、公共危机管理保障(protection of public crisis management)p237:是指组织运用后勤力量,在对危机事件的预防和处理中,对特定对象所进行的保障,包括资金支持和物质支持两个方面。 5、公共危机决策(public crisis decision)p50:就是在公共危机状态下,要求组织在极为有限的时间、信息、资源、人力等严格约束条件下快速采取非常规的危机应对具体措施来控制、降低和消除公共危机。 6、公共危机管理体制(public crisis management system)p29:广义:是指包括政府部门、非政府部门、企业甚至公民个人在内的各类主体在公共危机应对和处理中所形成的关系模式。其中,政府部门在公共危机管理中处于核心地位。 狭义:是指国家和政府机关在进行公共危机管理中所采用或形成的关于机构设置、权责划分及运行机制等各种制度的总和。 7、公共危机沟通(public crisis communication)p208:是指公共部门以沟通为手段、以解决危机为目的所进行的一系列化解危机和规避危机的活动过程。 8、危机管理(crisis management)p10:是一种有组织、有计划、持续动态的管理过程,政府针对潜在的或者当前的危机,在危机发展的不同阶段采取一系列的控制行为。 9、应急处置(emergency handling)p140:是一种事后阶段的反应,是危机管理极为重要的阶段,它直接决定着公共危机管理效果的好坏。 10、公共风险评估(public risk assessment)p81:是指在公共风险识别的基础上,应用一定的方法对所收集的大量的信息加以分析,估计和测定公共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影响程度,确定其风险级别和管理优先级的过程。 11、危机预警(crisis warning)p132:指的是国家通过各种公共危机信息系统的监测,在发展公共危机即将发生,或发生的可能性增大,或已经发生但可能升级扩大时,向社会发布警报信息的行为。 12、公共危机管理(public crisis management)p10:是指政府和其他社会公共组织等危机管理主体,以公共危机为目标,通过监测、预警、防控来防止公共危机发生,或者通过控制、应急处置、评估、恢复补偿等措施减少危机损失,避免危机扩大和升级,使社会恢复政策秩序的一整套管理体系与运作过程。13、新闻发言人制度(spokesperson system)p222:就是由专门的官员和机构,代表各级党组织、政府或重要部门、机构、团体就有关事宜通过媒体公开发布信息,并就新闻记者提出的各类问题进行解答、诠释、说明。 14、危机损失评估(crisis damage assessment)p184:指的是查清突发事件所造成的各种损失,对灾害强度、损失的量进行统计和分析。

公共危机管理案例

公共危机管理案例 公共危机管理案例: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典型分析 [平装] ~ 王敬波 (作者), 何毅亭 (丛书主编) 基本信息 出版社: 研究出版社; 第1版 (2009年3月1日) 丛书名: 新视野书系 平装: 295页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开本: 16 ISBN: 7801684524, 9787801684523 条形码: 9787801684523 商品尺寸: 23.8 x 16.4 x 2.2 cm 商品重量: 481 g ASIN: B002124JJ8 网络舆情及突发公共事件危机管理经典案例 [平装] ~ 丁俊杰 (编者), 张树庭 (编者), 李未柠 (编者) 基本信息 出版社: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第1版 (2010年12月1日) 平装: 320页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开本: 16 ISBN: 9787503543975, 7503543973 条形码: 9787503543975

商品尺寸: 23.8 x 16.8 x 2.6 cm 商品重量: 540 g ASIN: B004O6XDPU 公共危机传播管理 [平装] ~ 廖为建 (作者) 出版社: 中山大学出版社; 第1版 (2011年2月1日) 丛书名: 公共传播学文库 平装: 504页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开本: 16 ISBN: 9787306038203, 7306038206 条形码: 9787306038203 商品尺寸: 24.2 x 18.4 x 3 cm 商品重量: 739 g ASIN: B004S49JEW 用户评分: 抢“鲜”评价此商品 企业危机管理与媒体应对 [平装] ~ 单业才 (作者)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第1版 (2007年9月1日) 平装: 355页 开本: 32开 ISBN: 9787302161912 条形码: 9787302161912 商品尺寸: 22.6 x 15 x 1.8 cm 商品重量: 481 g

浅析我国政府公共危机管理

浅析我国政府公共危机管理 摘要: 如何应对危机事件,实质是对一个社会应对危机的综合考验,是政府执政水平高低的反映。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如何及时、有效处理公共危机事件,已成为政府必须重视的重大问题。本文从加强政府危机管理的必要性,探讨了危机管理的原则,并如何进行政府危机管理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政府危机管理危机意识危机管理原则危机管理应对策略 居安思危,治不忘乱。在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的国际形势下,我国正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公共危机不仅日益成为影响社会发展的问题,而且给政府管理造成了威胁与挑战。政府公共危机管理是政府预测和识别可能遭受的公共危机,采取防备措施,阻止公共危机的发生,并尽量使公共危机的不利影响限制在最低限度的行为。国家和社会只有在一个基本稳定的环境下才能获得发展,对公共危机管理也成为了每个政府必须具备的能力。 一危机和危机意识 人类社会的发展始终与各种各样的危机伴生共存,危机对人类正常生活的干扰和冲击是巨大的。危机是一种导致社会偏离正常轨道的危急的非均衡状态。它迫使相关系统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做出反应和抉择,采取有效的控制或调节行动,以维持系统的生存。政府有责任、有义务建立健全危机管理体系,并通过研究危机、危机预警和救治危机,恢复社会的均衡状态。 考察危机发生的原因,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自然产生的,如地震、洪水、雪崩;二是人为引起的,如恐怖事件、经济过度波动。自然危机是天灾,具有不可抗拒性。人们对自然危机的认识、研究相对较早且深入,对自然危机的管理机制也比较成熟。政府基本能够比较准确地预测自然危机,提前采取措施,开展有效的救治行动。人为危机是人祸,更具偶然性,危害也更大。人们对人为危机的

农村公共危机管理

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农村公共危机管理 指导老师:职称:高校讲师学生姓名:李国梁学号: 专业:

摘要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农村是我国社会的主要根基。三农问题,始终在我国革命和建设的首要。和谐稳定对于农村社会的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进需要良好、和谐、有序的外在环境作为基本保证。但是,近年来,由于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导致农村公共危机频发,严重威胁到了农村的和谐与稳定,十分不利于农村城镇化战略的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全面展开,2013年禽流感H7N9,四川雅安地震告诉我们学界的注意力要引向农村公共危机管理领域。由于农村与城市存有不同的地域环境和文化土壤。如果对转型中农村乡土文化变迁和基层社会组织管理秩序运作逻辑缺乏深入了解,那么对农村公共危机管理的现状和问题就难以做出深入而合理的剖析,从而使得农村公共危机管理研究难以系统化。本文认为,要突破研究城市公共危机管理的思维樊篱,应对当前农村公共危机管理的现状和问题进行重新审视,在此基础上提出完善农村公共危机管理机制的理论分析框架,使农村公共危机管理的深层次问题得到解决。因此,有必要对农村公共危机的形成原因进行认真分析,并提出相应的管理对策。

目录 一农村公共危机概念 (1) (一)农村公共危机的基本认识 (1) (二)我国农村公共危机的主要表现形态 (1) (三)农村公共危机的主要特征 (3) 二农村公共危机的成因 (3) (一)城乡二元化是造成农村公共危机的根本原因 (3) (二)农村公共危机管理制度供给不足 (4) (三)农村公共危机管理组织的缺乏 (4) (四)农民的整体素质偏低 (4) 三、农村公共危机管理的现状与问题 (5) (一)农村公共危机预警机制缺失 (6) (二)危机识别阶段容易引发农村社会恐慌 (6) (三)危机隔离阶段农村基层组织表现被动和无力 (6) (四)危机管理阶段农村公共危机管理主体仍然单一化 (7) (五)危机后处理阶段缺乏农村发展规划机制 (7) 四、完善我国农村危机管理的对策建议 (8) (一)坚决贯彻执行中央政策,加大党在农村政策的监督力度 (8) (二)健全危机管理体制与机制,完善危机管理组织体系 (8) (三)建立健全相关法规,实现农村危机管理的法制化 (9) (四)做好农村资源储备,为应对危机提供必要的支持 (9) (五)尽快依法建立农村公共危机应急处理中枢指挥系统 (9) (六)加强公共危机管理的广泛合作 (10) (七)重视农村危机管理,弘扬法制精神及恢复机制 (10) 五、结语 (10) 参考文献 (11)

浅析政府公共危机管理能力

浅析政府公共危机管理能力 ——以“7·23”动车追尾事故为 例摘要提升政府公共危机管理能力是加强政府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社会主义社会转型期各类公共危机频发,政府在危机处理中的作用凸显,公共危机管理使政府在非常态的行政环境中充分体现政府能力,成为检验一个国家政府能力强弱的机会。从今年频发的公共事件处理过程中,透视出政府公共危机管理中存在的各类问题,因此政府要在应对公共危机的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应对公共危机的体制、机制,不断增强我国政府的应急能力和治理本领。 关键词:政府危机管理动车追尾事故以人为本 1前言 目前的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改革进入深水区,经济成分、价值观念和利益格局呈现多元化,社会矛盾也日益深化,由于政府部门缺乏危机管理策略和沟通技巧,因为应对迟缓、危机干预不当而引发的公共危机事件时有发生。政府作为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者,如何提高我国政府危机管理水平,最大程度地预防和减少危机事件及其造成的损害,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已日益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如何预防和应对危机已经成为转型期考验我国政府执政能力尤其是驾驭复杂局面能力的重要问题。本文以“7·23 动车追尾事故”典型公共危机事件为案例,通过分析此次事件体现出的政府危机管理的进步与存在的问题及问题存在的原因,提出政府提升公共危机管理能力的有效途径和措施。 2 公共危机与公共危机管理能力的内涵 在最为广泛的意义上,凡危及社会公众生命财产安全和共同利益的状态或事件都属于公共危机的范畴。更准确的说,公共危机是一种非常态的具有高度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和威胁性的,造成了比较严重的生命财产损害,引起了比较广泛的公众心理恐慌,破坏了正常的公共秩序和社会关系,危及了基本的社会价值

应对公共危机管理卷一

一、单选题 1.面对危机过程中,如何减轻损失和损害的情况下更好地维护公共部门的邢象,改善公共部门的工作,以推动政府工作的深λ和完善,甚至政府公众的诚信?这个契机是⊙B.政府信任修复 2、根据本讲,2015年5月29日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深入开展(),切实消除隐患。 ⊙A.安全生产专项整 3、()是舆论引导与信任修复的基石 ⊙D.制度设计 4、本来在以前的一个时代,公众可能各方面条件还不错,现在进入市场化经济,到处都需要花钱,买房需要花钱、孩子看病需要花钱,在这种情况下,那么他对政府说:“一开始我不需要花钱的,现在你看,我入不歎出,我经济压力比较大。”那么他在市场经济条件之下更容易产生对政府的不信任。这种不信1要来自于()因素。 B.间接因素 5.公众质疑:有的人同在一个城市可以买豪车,有的人开普通的车,而有的人没有车;孩子想出国就出国、想要什么就有什么;网上炫富等等。而却有很多人现在家庭的生活还难以为继,遇到重大疾病就感觉到很困难,生活很艰巨。这些现象使得总书记提出()。 ⊙A.全力扶贫 6、本讲认为下列()属于中石化青岛输油管泄露爆炸事故企业层面的原因。⊙℃.隐患排查不彻底,未能发现泄漏处管线腐蚀点 7、国家应急能力体系建设的切入点是() ⊙D.提升公共服务管理能力 8.在张家村拟建一座核电站,该项目引起了周围民众的恐慌,该种恐慌在本讲中被称为哪种症状?() 恐核症 9.产生政府信任危机的舆论因素包含(C媒体导向) 10、本讲认为,做好安全生产或安全防控工作,首先要了解的就是(C风险) 11、天津8.12瑞海公司危险品仓库特别重大火灾爆炸事故造成了公众心理恐慌是由于现场存放着哪些物品(氰化钠等危化品) 12、本讲提到(生产经营单位)是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和防控的责任主体。 13、蝴蝶效应是哪个国家的气象学家在1963年提出来的?(美国) 14、到今天为止使用互联网网民的人数规模已接近(7)亿 15、在经历了一次危机之后,公众对政府的信任产生了怀疑,不仅有怀疑也有批评,甚至还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