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智慧国土空间规划: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

智慧国土空间规划: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

智慧国土空间规划: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
智慧国土空间规划: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

智慧国土空间规划: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

评价

今日为大家推荐《智慧国土空间规划:国土空间规划基础分析评价》一文,来自上海数慧。在国土空间规划基础分析评价中,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简称“双评价”)是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重要基础。

按中央要求,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的基础上,科学有序统筹布局生态、农业、城镇等功能空间,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等空间管控边界以及各类海域保护线,强化底线约束,为可持续发展预留空间。本文以双评价为例介绍分析评价流程。

欢迎加入国匠规划学社(国匠规划学社简介:一起养成每天学习的习惯),进一步讨论学习相关话题。

2018年,自然资源部成立,承担建立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职责,构建以空间规划为基础、以用途管制为主要手段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构建以空间治理和空间结构优化智慧国土空间规划

国土空间规划基础分析评价

上海数慧

上海数慧 6天前

国匠城

为主要内容,全国统一、相互衔接、分级管理的空间规划体系。目标是推进国土空间领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近年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水平的迅速提高,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矛盾日益加剧,我国的资源环境形势相当严峻不容乐观。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如何解决以上矛盾和问题,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合理布局人类建设空间,提高城市经济社会环境综合效益,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命题。

目的意义

我国自然资源总量大、种类齐全,人均资源占有量不多,自然资源形势严峻。由于利用不当、管理不善,自然资源遭到破坏和浪费的现象严重。国土空间规划基础分析评价的目的:

(1)针对空间要素的状况、格局变化,进行自然生态本底的分析,摸清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海洋资源数量和环境特征等资源本底条件。

(2)旨在甄别国土空间开发面临的主要资源环境风险类型,辨识资源环境风险在空间上的分异,对承载状态进行判断。查找开发利用状况,城镇化、产业、交通设施、能源开发、粮食等布局空间开发利用风险,明确生态环境底线和资源利用上限,综合考虑多种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要素,应用短板理论分析评价资源环境本底条件,确定资源环境承载状态和潜力;确定适宜进行生态保护、农业生产和城乡建设的国土空间规模、结构、适宜程度和空间分布,引导优化建设开发与农业开发格局,确定区域适宜和极限的建设开发强度,是统筹划定落实三条控制线的科学依据。

(3)对区域可持续发展状态进行诊断和预判,为制定差异化、可操作性的限制性措施奠定基础,识别预测国土空间变化的驱动力、影响因素分析,考虑到有些资源类型、环境要素的阈值难以确定,可以通过监测超过阈值造成的生态环境损害来预警承载力超载程度。

分析模型体系

自然资源的种类较多,按照土地、水、生态、环境质量、地质环境以及矿产资源等建立自然资源基础评价模型。根据评价的业务目标和用途开展各种专项评估模型研究,例如:绿色发展评估模型、区域联系强度模型、国土开发强度模型、职住分析模型等。

在开展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审批、实施、监测评估预警过程时,需要在业务目标和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形成相对稳定的模型体系。

国土空间规划模型体系

模型研究成果获得后,需利用计算机语言,对国土空间规划的各类规则模型、评价模型、评估模型进行算法开发实现,通过算法注册、数据源管理及配套可视化工具进行模型构建,实现模型的统一管理和应用,为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审批、预警和评估等提供模型计算支撑。

分析评价流程

国土空间规划基础评价涉及专业领域较多,系统关系具有复杂性,不同部门业务间流程跨度大,数据来源较多不统一,如测绘勘探、调查普查、物联网、传感器,在土地开发利用、占用或消耗资源方面有城乡建设、人的活动等,评价模型众多,相关成果复杂,需要一套评价方法、评价流程进行落地实施。

在国土空间规划基础分析评价中,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简称“双评价”)是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重要基础。按中央要求,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的基础上,科学有序统筹布局生态、农业、城镇等功能空间,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等空间管控边界以及各类海域保护线,强化底线约束,为可持续发展预留空间。我们以双评价为例介绍分析评价流程。

评价流程

(1)评价方法构建

评价方法是影响评价的关键要素之一。在基础分析评价任务理解的基础上,我们将评价过程分解为p0-p4。

P0的主要任务是搞清楚资源的数量、环境的特征在空间上的分布;

P1考虑资源开发利用的外部需求以及不同环境条件对其产生的有利或不利影响,评价陆域、海域资源利用的适宜性和限制性;

P2在此P1基础上考虑当前资源开发利用的水平与生态环境保护的需求,确定资源的承载能力及生态环境容量标准;

P3综合分析当前资源开发利用现状、生态环境状况,评价不同地域空间上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存在的压力;

P4为进行城市地区、农业区、生态保护区等区域的专项评价和决策适宜性开发方向。基础分析评价结果是一个综合结果,空间多尺度问题,最终可以与行政单元耦合,结果可以直接汇总到乡、县、市、省、全国,也可以汇总到长江经济带、珠三角经济带等。

评价方法框架

在评价方法框架指导下,再对单一评价和综合评价从评价流程、评价指标以及度量方法三个方面构建了具体的评价流程。对其评价过程进行详细的说明,明确评价涉及的指标内容

和具体的度量方法。

建设用地压力状态指数评价流程图

评价流程说明:

按土地资源、地质环境、生态环境等资源环境要素,分析优质耕地、天然牧草地、生态红线区、地形坡度、地壳稳定性、突发性地质灾害、采空塌陷、地面沉降等因素对土地开发建设的影响。按对建设开发的限制程度将因素分为两类:强限制性因子与较强限制性因子,进行建设开发适宜性评价。

根据适宜性评价分值结果,通过聚类分析等方法将建设开发适宜性划分为最适宜、基本适宜、不适宜和特别不适宜四类,其中不受强限制性因子约束、且非强限制性因子分值最高的区域为最适宜开发的区域。

运用分区结果和现状建设空间面积数据计算极限开发强度、现状开发强度等指标,最终得出现状建设用地布局匹配度。结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建设用地目标数以及规划年增用地量,对现状建设用地布局匹配度进行偏离度计算,得到建设用地压力状态指数。根据该指数,将评价结果划分为超载、临界和可载三种类型。

(2)评价模型管理

从国土空间规划基础分析评价模型体系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评价过程中会涉及多很多个模型的综合应用,需要将模型进行动态组装和管理。评价模型管理基础分析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业务进行分析、确定模型的范畴,然后导入空间数据标准作为业务对象、再选择合适的算子并以合适的业务对象作为参数输入、建立规则,一项业务可能需要多个规则进行组合,我们对规则进行有机编排,形成一个模型在模型经过验证之后,将模型发布并部署进入生产环境中。

利用空间模型管理引擎将规划数据标准、计算算子、业务规则、计算模型从线下提到线上,最终通过共享、众筹、开放的模式将计算能力转化为一种公共服务。针对国土空间规划基础分析评价模型,进行算法和数据源的注册、管理,通过拖拽的方式构建适用不同场景的应用模型,实现模型的统一管理和应用,为国土空间规划全生命周期提供辅助服务支撑。

模型构建器

(3)多源数据融合计算

国土空间规划基础分析评价过程中,大数据已成为一种基本的数据。对多种数据源的采集,如遥感数据、手机信令、传感器数据。对多源海量数据评估与清洗工作涉及大量的数据计算需求。在模型计算时,涉及到多源数据的空间聚合,对数据的理解认知,到目前为止,多源数据融合仍然是一个技术挑战。

在出分析评价结果时,我们需要运用数据挖掘能力。最后我们需要数据采集能力、数据处理计算能力、多源数据融合能力、数据挖掘能力整合为工程实施能力,通过工程管控来保

障国土空间规划基础分析评价成果的持续输出。

多源数据融合计算

(4)评价结果可视化表达

国土空间规划基础分析评价的结果具有明显的时空特征,数据量大,数据维度多。传统的可视化会利用各种专题进行时间和区域范围展示。

大数据可视化方案能够对海量数据的可视化从实时、动态、趋势等方面以多维呈现的方式,为规划编制提供更直观、更全面的数据支撑以及更多维度的数据解读,呈现数据价值,传递数据价值。

国土空间规划基础分析评价的结果具有明显的时空特征,数据量大,数据维度多。传统的可视化会利用各种专题进行时间和区域范围展示。大数据可视化方案能够对海量数据的可视化从实时、动态、趋势等方面以多维呈现的方式,为规划编制提供更直观、更全面的数据支撑以及更多维度的数据解读,呈现数据价值,传递数据价值。

文章来自:DIST上海数慧

长按识别二维码,加入国匠规划学社

每日学习,共同进步

国匠规划学社:城市更新相关分享

国匠规划学社:乡村振兴相关分享

国匠规划学社:格兰威岛港口改造

国匠规划学社:田园综合体的分享

注:国匠规划学社提供(1)每日资讯、观点、案例分享,(2)果小匠微信个人智能助手,(3)城市设计案例地图,(4)国匠规划学社专属社群四项服务,点击查看详细服务内容。

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

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 编制方案 中研智业集团 东西部规划设计院

目录 一、背景意义 (1) 二、发展历程 (2) 三、概念内涵 (3) 四、总体要求 (5) 五、评价内容 (8) 六、技术路线 (10) 七、评价报告 (13) 八、项目实施 (15)

一、背景意义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合理开发国土空间,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是关乎我国国土生态安全、保障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是增强国家综合实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我国国土空间辽阔,不同区域的地形地势、自然条件和资源环境禀赋存在着明显差异。随着人口的增长,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由于高强度的开发和产业布局不尽合理,部分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规模已经超出了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土地退化、生物多样性下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降低等问题日益突出。开展国土空间适宜性开发评价是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的重要体现,也是贯彻落实国家相关政策意见和要求的具体体现。 2010年12月21日,国务院印发了《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通知》(国发[2010]46号),明确了根据自然条件适宜性开发的理念,提出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根据不同国土空间的自然属性确定不同的开发内容。 2016年12月27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省级空间规划试点方案》(厅字[2016]51号),明确要求开展陆海全覆盖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基础评价和针对不同主体功能定位的差异化专项评价,以及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为划定“三区三线”奠定基础。 2017年3月24日,国土资源部关于印发了《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办法(试行)》(国土资发[2017]33号),明确要求市县级及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在系统开展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的基础上,确定城镇、农业、生态空间,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科学合理编制空间规划,作为生态空间

04自然资源部关于全面开展国土空间规划工作的通知2019 87号文

自然资源部关于全面开展国土空间规划 工作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自然资源主管部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自然资源主管部门: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全面启动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审批和实施管理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全面启动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实现“多规合一” 各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要将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按照《若干意见》要求,主动履职尽责,建立“多规合一”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按照自上而下、上下联动、压茬推进的原则,抓紧启动编制全国、省级、市县和乡镇国土空间规划(规划期至2035年,展望至2050年),尽快形成规划成果。部将印发国土空间规划编制规程、相关技术标准,明确规划编制的工作要求、主要内容和完成时限。 各地不再新编和报批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镇体系规划、城市(镇)总体规划、海洋功能区划等。已批准的规划期至2020年后的省级国土规划、城镇体系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城市(镇)总体规划,以及原省级空间规划试点和市县“多规合一”试点等,要按照新的规划编制要求,将既有规划成果融入新编制的同级国土空间规划中。 二、做好过渡期内现有空间规划的衔接协同

对现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镇)总体规划实施中存在矛盾的图斑,要结合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的建设,按照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要求,作一致性处理,作为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的基础。一致性处理不得突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2020年建设用地和耕地保有量等约束性指标,不得突破生态保护红线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不得突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镇)总体规划确定的禁止建设区和强制性内容,不得与新的国土空间规划管理要求矛盾冲突。今后工作中,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海洋功能区划等统称为“国土空间规划”。 三、明确国土空间规划报批审查的要点 按照“管什么就批什么”的原则,对省级和市县国土空间规划,侧重控制性审查,重点审查目标定位、底线约束、控制性指标、相邻关系等,并对规划程序和报批成果形式做合规性审查。其中: 省级国土空间规划审查要点包括:①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目标;②国土空间开发强度、建设用地规模,生态保护红线控制面积、自然岸线保有率,耕地保有量及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用水总量和强度控制等指标的分解下达;③主体功能区划分,城镇开发边界、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的协调落实情况;④城镇体系布局,城市群、都市圈等区域协调重点地区的空间结构;⑤生态屏障、生态廊道和生态系统保护格局,重大基础设施网络布局,城乡公共服务设施配置要求;⑥体现地方特色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和历史文化保护体系;⑦乡村空间布局,促进乡村振

国际空间规划体系对我国国土空间规划的启示

蔡玉梅:国际空间规划体系对我国国土空间规划的启示 (2012-12-22 23:23:57) 空间规划是一个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为解决空间问题而采取的政策工具。各类各级不同类型的空间规划构成国家空间规划体系。1999年会欧盟委员会通过《欧洲空间展望》,对推动欧洲各成员国空间规划的开展发挥重要作用,也带来如何衔接模式各异的各国空间规划体系问题。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推进规划体制改革,加快规划法制建设,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为统领,以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基础,以专项规划、国土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区域规划、城市规划为支撑,形成各类规划定位清晰、功能互补、统一衔接的规划体系”。尽管基于我国目前空间规划呈现多规并存(主要包括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乡规划以及正在编制的国土规划)的现实,这幅蓝图的有效实施尚有待时日。或者说,我国的空间规划体系正在构建之中,为国土空间规划的定位提出了一定的挑战。借鉴国际空间规划体系经验,可为探索适合中国特点的国家空间规划体系提供路径,为确定国土空间规划定位提供参考。 一、三种空间规划体系同中存异 从不同空间规划类型之间的关系出发,空间规划体系分为垂直型(比如德国)、网络型(比如日本)和自由型(比如美国)三种。 (一)垂直型空间规划体系典型:德国 德国《宪法》规定空间规划是联邦和州共同管理的领域。联邦以及各州的《空间规划法》和《空间规划条例》等为相关规划提供法律依据。与政权组织形式对应,联邦空间规划分为联邦、州、区域和地方四级(图1)。德国空间规划体系具有自上而下分工明确,层级关系联系紧密但职能清晰的特点。各级规划的编制都遵循对流原则和辅助原则,构成具有垂直连贯性的体系。同时,各个层面的空间规划既能从整体区域的角度进行考虑,又可与部门规划以及公共机构相互衔接和反馈,形成有主有次、完整灵活的空间规划体系。(二)网络型空间规划体系典型:日本 日本空间规划的法律基础是《国土形成规划法》、《国土利用计划法》《城市规划法》等。与行政体系对应,日本的空间规划分为国家、区域和都道府县和市町村四级。空间规划体系中具有国土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城市规划“三规”并存的特点,规划类型较多,总体表现为网络型(图2)。 (三)自由型的空间规划体系典型:美国 美国从来没有过全国性的空间规划,也没有全国性的统一空间规划体系。美国州以下政府通常分市政府、县政府、镇及乡村政府。与此相对对应,具有代表性的是区域规划(跨洲/跨市)、州综合规划或土地利用规划、县域综合规划、镇村规划(图3)。各州的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技术指南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 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 技术指南 (征求意见稿) 自然资源部 2019年3月

前言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是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前提和基础。为确保评价的科学性、规范性和可操作性,为贯彻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等空间管控边界,统筹优化生态、农业、城镇等空间布局提供支撑,编制本技术指南。 本技术指南重点阐述双评价的技术流程、评价方法和技术要点,主要内容包括:适用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评价目标与原则、评价工作流程、评价技术流程、成果表达形式、成果应用及附录9部分。 本技术指南起草单位: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国土勘测规划院、国家海洋信息中心、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清华大学、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自然资源经济研究院、自然资源部经济管理科学研究所、自然资源部城乡规划管理中心、江苏省自然资源厅、山东省自然资源厅、广东省自然资源厅、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宁夏回族自治区自然资源厅、苏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青岛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涪陵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固原市自然资源局。

目录 前言 (2) 1 适用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2) 4 评价目标与原则 (2) 4.1评价目标 (2) 4.2评价原则 (3) 5 评价工作流程 (4) 5.1制定工作方案 (4) 5.2开展评价工作 (4) 6 评价技术流程 (5) 6.1确定评价精度 (5) 6.2数据准备 (5) 6.3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 (6) 6.3.1 资源环境要素单项评价 (6) 6.3.2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集成评价 (7) 6.4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 (7) 6.4.1 全域适宜性评价 (7) 6.4.2 结果校验修正 (7) 6.4.3 适宜区潜力评价 (8) 6.5综合分析 (8) 6.5.1 资源环境禀赋刻画 (8) 6.5.2 空间格局特征分析 (8) 6.5.3 问题和风险识别 (9) 6.5.4 潜力分析 (9) 7 成果表达形式 (10) 7.1评价报告 (11) 7.2评价图件 (11) 7.3评价数据表 (12) 8 成果应用 (12) 附录A 资源环境要素单项评价方法 (14) 附录A-1土地资源评价 (15) (1)评价方法 (15) (2)评价步骤 (15) (3)评价成果 (17)

什么是国土空间规划的”双评价”

什么是国土空间规划的”双评价”? 2019-07-29 10:13 空间规划类的术语——“双评价” “双评价”是个简称,由“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两部分构成。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在一定发展阶段,经济技术水平和生产生活方式,一定地域范围内资源环境要素能够支撑的农业生产、城镇建设等人类活动的最大规模。 “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在维系生态系统健康的前提下,综合考虑资源环境要素和区位条件以及特定国土空间,进行农业生产城镇建设等人类活动的适宜程度。 01“双评价”要评什么呢?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判断区域内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能源、旅游资源、水环境、大气环境等资源环境要素,对这个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人口规模、经济规模和建设规模的支撑能力。 概括地说,就是判断资源(利用)、环境(质量)、生态(基线)、灾害(风险)四类要素,定量测度国土空间发展的综合潜力,人类活动的承载能力,以及为人的经济、社会活动提供的生态系统服务能力。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实际上是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本底的相对客观的评价。 “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用于判断国土空间自然条件对城镇(开发)、农业(生产)、生态(保护)三类利用方式的适宜程度及评判分级, 是着重于从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关系、人地关系分析基础上的分析和判断。 “双评价”的最终出口,都要落实在用地的适宜性分区、开发的限制性分类和风险的警示性分级上。 02“双评价”怎么评? “双评价”总体的技术流程是这样的:“资源环境要素单项评价——资源环境承载力集成评价——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 其中涉及海域的,还要开展陆海统筹。 不同功能指向和评价尺度,是要采用差异化的指标体系。 开展“双评价”工作,许多分项专业性很强,实际操作复杂性较高,最大的难点在于:会不同程度地受数据精度和可靠性的制约。 开展“双评价”之前,应先通过数据筛选、转换、集成,构建可靠可比的基础数据库。 03开展“双评价”的目的是什么? 通过国土空间资源的“双评价”,对空间功能区域进行划分,将环境影响评价,作为优化空间布局的重要技术方法,增强空间规划的环境合理性和协调性。 通过“双评价”,客观的反映现状资源环境的优势与短板,发现未来发展的潜力。同时,通过对比现状(如开发利用现状、基本农田红线、生态保护红线等)可以对既有规划成果进行校正。 此外,“双评价”成果从空间上明确规划范围内未来生态修复的要点,并有助于分析持续提升国土空间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路径。

市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评估技术指南 试行

湖南省市县空间规划实施评估 技术指南 (试行) 湖南省自然资源厅 二O一九年四月

目录 1 总则 (1) 1.1评估目的 (1) 1.2适用范围 (1) 1.3评估时点与基数 (1) 1.4评估原则 (2) 1.5评估依据 (2) 1.5.1法律法规 (2) 1.5.2相关规划及社会经济资料 (2) 1.6评估组织 (3) 2 工作流程 (3) 2.1工作准备 (3) 2.2现状调查与分析 (3) 2.3成果编制 (4) 2.4成果论证与公示 (4) 2.5成果报批 (4) 3 评估主要内容 (4) 3.1现状概况 (5) 3.2现行各类空间规划回顾 (5) 3.3战略目标评估 (5) 3.4城镇建设发展格局评估 (6)

3.4.1市(县)域发展格局评估 (6) 3.4.2中心城区规划评估 (7) 3.4.3产业园区规划布局评估 (7) 3.4.4重点区域规划布局评估 (7) 3.5耕地与基本农田保护评估 (7) 3.6空间管控评估 (8) 3.7要素配置评估 (8) 3.8现行各类空间规划方案合理性评估 (8) 3.9区域发展的新形势与新要求分析 (9) 3.9.1外部发展环境分析 (9) 3.9.2地方发展诉求分析 (9) 3.10其他专项类规划评估 (9) 3.11评估结论与建议 (11) 3.11.1强制性内容执行情况 (11) 3.11.2规划实施主要成效 (11) 3.11.3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3.11.4主要建议 (12) 4 技术要点 (12) 4.1基础资料收集 (12) 4.2市县国土空间规划底图编制 (12) 4.3国土空间规划布局优化建议 (13) 5 成果要求 (13)

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执行方案(最新)

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执行方案 国土空间规划是国家空间发展的指南、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蓝图,是各类开发保护建设活动的基本依据。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将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乡规划等空间规划融合为统一的国土空间规划,实现“多规合一”,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对各专项规划的指导约束作用,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部署。为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现提出如下方案。 一、重大意义 各级各类空间规划在支撑城镇化快速发展、促进国土空间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也存在规划类型过多、内容重叠冲突,审批流程复杂、周期过长,地方规划朝令夕改等问题。建立全国统一、责权清晰、科学高效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整体谋划新时代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综合考虑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等因素,科学布局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是加快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的关键举措,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品质生活、建设美好家园的重要手段,是保障国家战略有效实施、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X届X中、X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做好国土空间规划顶层设计,发挥国土空间规划在国家规划体系中的基础性作用,为国家发展规划落地实施提供空间保障。健全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体现战略性、提高科学性、强化权威性、加强协调性、注重操作性,实现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 (二)主要目标。到X年,基本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逐步建立“多规合一”的规划编制审批体系、实施监督体系、法规政策体系和技术标准体系;基本完成市县以上各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初步形成全国国土空间开发保护“一张图”。到X年,健全国土空间规划法规政策和技术标准体系;全面实施国土空间监测预警和绩效考核机制;形成以国土空间规划为基础,以统一用途管制为手段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到X年,全面提升国土空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基本形成生产空间集约

对国土空间规划构建的思考

问题探讨]□左为 —、导言 2018年3月,全国“两会”召开,公布新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组建自然资源部行使对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进行监管,建立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等一系列职责。 这标志着我国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改革、实现“多规合一”将由试点阶段进入全面系统的推进阶段,多规并行和多规打架的局面有望彻底改变并实现多规合一。 为此,现阶段仍然有两个重要问题需要解决: 其一,新的空间规划体系应该按照什么样的逻辑关系建立? 其二,如何让空间规划得到有力的运作支撑并且服务于简政放权和治理体系现代化? 前者的现实困难是,长期以来经、城、土、环、林、农、海、水等各类规划各自发展出了专业而细致的理论框架、认识视角和技术体系,彼此之间“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但事实是国土空间其实是一个大系统,各个规划要素彼此是内在关联和互动的。 因此新的空间规划体系的逻辑建立,旨在分解、重构和融合各规划的思想和原理,进而在同一个国土空间载体上贯通各类规划的规划方法和编制体系。 而后者的现实困难,在于规划的组织和实施还存在较大现实差距,政出多门、条块分割、各管一摊、协同困难的问题。 此外“政府一换届,规划就换届”时有发生,地方政府主体和业主部门反复修编规划,进一步加大了多规合一的实施难度。一旦落实在具体的工程建设审批事项中就暴露出最尖锐矛盾:审批规范条件相互抵触,审批流程极度迂回曲折。 因此,需要通过更加合理有效的规划制度设计加强新的空间规划的严肃性和有效性。 为此,笔者结合我国空间类规划的现实问题,从系统整体性的角度出发,从国土空间的新内涵、空间规划思路方法整合、规划实施制度改革以及规划技术支撑体系建设这四个方面,提出了国土空间规划改革的一些设想,为新时代的国土空间规划改革提供点滴建议。 二、前提:国土空间内涵重塑 (一)全要素的国土空间 国土空间就是国家主权或主权权利管辖下的地域空间,作为国民生存的场所和环境,一般包括陆地、陆上水域、领海、领空等。 而自然资源部的组建,标志国土空间规划将是在新时代的自然资源管理导向下,合理利用并珍惜国土空间内的每一寸土地空间。 在此笔者理解,这将是国土空间作为新的“载体平台”统领各空间类规划的一个阶段。国土空间将是全要素的国土空间。 何为全要素?就是人地关系组成“生命共同体”:一方面是地球表层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组成的自然资源和环境巨系统,另一方面是人类圈的活动反映出来的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并得到自然反馈作用。 国土空间规划必须将其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统筹配置和管控。因而规划思维不可只考虑地表空间,不可仅围绕某个要素,或者考虑问题仅限于某个圈域内。 (二)时空演化的国土空间 国土空间的全要素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统筹,其现实基础是国土空间承载的自然资源与环境本身就不是孤立的,而是由一系列要素在不同单元、范围和层面上构成的一个复杂的多维网络体,并按照一定规律不断变化— —归纳为各种“物理性”的秋'社会性”的时空演化规律: “物理性”规律是广义性的,包涵客观的自然物理、化学、生态过程产生的有关气候、水文、地质、土地覆被与形态的状态变化或其动态平衡的演化规律,例如气候变化、重力等作用下的水文和地质过程形成的地表地下水圈(系统);人工的工程技术的运用对自然实体的客观状态造成改变进而在局部地域形成的半自然系统,如城市营建、跨区调水、拦蓄调控等人类的活动参与下,又构 黑龙江自然资源2019.1劭

最全国土空间规划知识点梳理

国土空间规划知识点梳理 一、政策时间轴线 2014.08国家发改委等四部联合下发《关于开展市县“多规合一试点工作的通 知”》 2019.05.23《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 2019.06.02《自然资源部关于全面开展国土空间规划工作的通知》 2019.06.04《自然资源部2019年立法工作计划》 2019.12.31《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国土空间规划编制资质有关问题的函》 2020.01.17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省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指南》(试 行)的通知 二、主要工作内容及要求 各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要将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按照《若干意见》要求,主动履职尽责,建立“多规合一”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按照自上而下、上下联动、压茬推进的原则,抓紧启动编制全国、省级、市县和乡镇国土空间规划(规划期至2035年,展望至2050年),尽快形成规划成果。部将印发国土空间规划编制规程、相关技术标准,明确规划编制的工作要求、主要内容和完成时限。 (一)编制时限要求 2020 目标 基本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基本完成市县以上各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 2025 目标 形成以国土空间规划为基础,以统一用途管制为手段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

2035 目标 基本形成富有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国土空间格局 (二)编制要求 各地不再新编和报批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镇体系规划、城市(镇)总体规划、海洋功能区划等。已批准的规划期至2020年后的省级国土规划、城镇体系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城市(镇)总体规划,以及原省级空间规划试点和市县“多规合一”试点等,要按照新的规划编制要求,将既有规划成果融入新编制的同级国土空间规划中。 对现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镇)总体规划实施中存在矛盾的图斑,要结合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的建设,按照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要求,作一致性处理,作为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的基础。一致性处理不得突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2020年建设用地和耕地保有量等约束性指标,不得突破生态保护红线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不得突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镇)总体规划确定的禁止建设区和强制性内容,不得与新的国土空间规划管理要求矛盾冲突。今后工作中,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海洋功能区划等统称为“国土空间规划”。 按照“管什么就批什么”的原则,对省级和市县国土空间规划,侧重控制性审查,重点审查目标定位、底线约束、控制性指标、相邻关系等,并对规划程序和报批成果形式做合规性审查。 三、成果内容要求 本次规划编制统一采用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数据作为规划现状底数和底图基础,统一采用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和1985国家高程基准作为空间定位基

国土空间规划的认识与思考知识分享

国土空间规划的认识 与思考

国土空间规划的认识与思考 江桂地质勘查技术所 2019年8月2日合理开发利用国土空间,建设美好家园,是每个国家空间战略与政策的最高目标。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广袤的国土空间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急速变化,在支撑经济总量迈入世界第二的同时,因长期以来国土空间开发缺乏顶层设计而带来的空间矛盾与冲突也日渐显现。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新型城镇化、生态文明建设、脱贫攻坚等一系列重大战略的深入实施,完善空间规划体系、推进多规合一、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已成为十分迫切的任务。 2018年4月,陆昊部长在自然资源部党组会议上提出,要积极探索新时期地质调查工作支撑服务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建立的新技术和新方法,这为新时代地质调查事业的转型发展指明了新方向:一是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地质支撑。加强区域尺度地质、资源、环境条件评价和规律研究,服务国家区域协调发展、国土空间规划、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等国家重大战略。二是生态文明建设地质支撑。围绕生态文明建设需要解决的水土污染、地质灾害、生态退化等问题,开展地、矿、山、水、林、田、湖、草、人等生命共同体的调查研究。 2018年7月,陕西省委十三届三次全会提出,要统筹各类发展规划,以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为基础,着手建立统一的国土空间治理格局,主要目标是到2020年,基本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基本完成市县以上各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初步形成全省国土空间开发保护“一张图”,主要分为以下三个步骤:一是统一形成“一张底图”,二是建设完善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三是叠加各级各类规划成果,构建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规划期限为2019~2035年,中期目标为2025年,远景展望至本世纪中叶。规划范围为省域全部国土空间。工作任务共涉及8大任务,即:落实国家和我省发展战略,优化国土空间格局,强化资源开发保护,统筹资源要素配置,推进国土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实现全域协调发展,完善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完善保障体制机制。 我院参与全省国土空间规划工作的技术优势:1.农业地质调查成果突出,能够为全省农业空间及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的划定提供基础支撑。已完成

国内外国土空间规划比较分析

国土空间规划是从空间上落实国据。2015年6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准,整合相关规划的空间管制分区,家区域发展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的领导小组第十三次会议,同意海南省划定“三线”,形成合理的城镇、农重要载体,是对一定时期内国土空间就统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业、生态空间布局;二是构建“一套开发保护格局的统筹部署。在系统总划、土地利用规划等开展省域“多规空间规划衔接协调机制”,整合各部结借鉴国土空间相关规划的实践经验合一”改革试点,成为全国首个在全门规划职能,积极探索衔接协调各类基础上,开展国内外空间规划经验比省范围内开展“多规合一”探索的省规划的工作机制,解决规划相互矛盾较借鉴研究,充分分析国土空间规划份,探索省域层面“多规合一”的技以及覆盖广度、深度不够等问题;三的起源与发展演变;探讨国内国际不术路线和实施管理办法。海南编制了是建立“一个协同平台”,实现规划同国家、不同地区的国土空间规划特涵盖6个空间规划的《海南省总体规信息、建设项目信息、管理信息等资点及发展趋势;分析总结各方国土空划》,确定了海南到2020年的战略目源共享共用。 间规划的体系、目标、内容、保障机标和2030年的发展愿景,明确了生态制等发展历程,最终提出国内外空间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消耗上不同国家根据其国家的发展水平规划实践对辽宁省乃至我国国土空间限、城市发展边界、人口环境容量、和政治、行政体制的不同,国土空间规划的指导意义及可借鉴之处。 空间结构、功能和产业分区、基础设规划的名称及内涵也是不同的,比如施布局、分区管控与指导、保障措施德国叫“空间秩序(发展)规划”、等主要内容,确保全省发展只有“一日本法律规定的名称为“全国综合开张蓝图”。 发规划”、法国叫做“综合服务规国土空间规划兼具空间规划和发在宁夏“多规合一”实践中,由划”、英国称为“国家规划政策方展规划性质,是空间规划基础上的发于辖区面积不大,下辖5个地级市、针”、韩国称为“国土建设综合规展规划,是统筹国土空间开发、优化9个市辖区、2个县级市及11个县,且划”,还有的国家称为社会资本建设配置自然资源、调控经济社会发展的省直管县,便于省级高度统领、紧密规划或区域规划。可见各国关于国土重要手段和措施,其成果的编制、发组织,可以实现所有市县全面铺开。空间规划的定义及研究存在较大的差布与应用,应基于主体功能区规划、宁夏编制了《宁夏空间发展战略规异,具体的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规划国土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乡规划》,并以法规形式规定了其基础体系、规划的主要内容及侧重点、规划、海洋功能区划,以体现该规划在性、宏观性和战略性地位,为全面推划实施配套政策等方面。 长期稳定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下,对进“多规合一”提供了法规支撑。 1.在规划体系方面 一定时期内经济社会发展方向、重相较宁夏,安徽省域面积相对较各国虽存在差异,但总体上看又点、时序进行引导和统筹的功能特大,所辖市县多,各地发展水平差异有相通之处。国土空间规划的体系一征。在“多规合一”的国土空间规划大,需要省里选择并组织试点,先行般包括国家级规划和地方级规划。其实践中,各个地区积累了许多经验。 开展工作,且省级层面并没有特别详中,国家级规划包括全国规划、跨省在海南“多规合一”实践中,由细的技术或者政策性指导,给了充分市或流域的区域规划、特殊地区规于相对比较封闭,空间范围不大,发的发挥空间。一是划定“一张蓝划;地方级规划包括省(州)、市、展定位单一,而且在行政管理上属于图”,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县规划。全国规划是框架性的规划,省直管市县,具备破除行政界线和部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生态环境保护根据国家基本法或方针,确定全国国门壁垒的先决条件,可以实现全省一规划等“多规合一”,形成覆盖城土空间发展方向及诱导地方政府进行 张图,并用这张图作为规划管理的依 乡、内涵统一的用地分类和建设标 国外国土空间规划的实践 国内“多规合一”的空间规划实践 国内外国土空间规划比较分析 文\辽宁省自然资源事务服务中心 王思琢48国土资源 2019年5月号

国土空间格局优化行动实施方案

国土空间格局优化行动实施方案 为充分发挥规划调控和引导作用,更好地服务新旧动能转换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制定本方案。 一、编制省级国土空间规划 1.行动目标:依据《国务院关于印发全国国土规划纲要(2016—2030年)的通知》(国发〔2017〕3号)和自然资源部关于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统一部署,编制山东省国土空间规划,与我省“三线一单”(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生态环境准入清单)要求相衔接,统筹谋划国土保护、利用、开发和整治,优化开发格局,提升开发质量,规范开发秩序,促进区域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 2.行动实施: (1)开展前期研究。按照突出重点、增强实效、问题导向、积极创新、部门协作的原则,做好生态保护红线、经济社会发展、国土空间开发引导、保障能力建设和配套政策创新等问题研究。全面梳理现有各类国土空间调查数据,提出统一基础数据的思路与机制。根据需要,确定重要问题,对一些特殊问题开展专项研究,夯实规划工作基础。 (2)制定实施方案。围绕确定的重大研究专题,制定详细实施方案,成立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和专家咨询委员会,确定参与部门和合作单位,保障专项经费,完善保障措施,明确时间进度安排。 (3)开展专题研究。按照实施方案,对国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国土开发保护总体战略研究、新旧动能转换与空间组织研究、城镇化发展与空间优化研究、国土生态安全与陆海统筹研究、国土综合整治与资源开发研究、齐鲁文化传承与发展空间优化研究、国土规划信息系统设计研究等八个专题开展研究,形成研究成果。 (4)编制规划文本。在深入开展专题研究和重大问题需求分析基础上,同步开展省级国土规划编制,形成征求意见稿。 (5)组织成果报批。经充分征求意见、协调论证后,报自然资源部等相关部门审核,按照审核意见修改完善后,经省级人民政府报国务院批复。 责任单位:省国土资源厅、发展改革委、财政厅、住房城乡建设厅、交通运输厅、水利厅、农业厅、海洋与渔业厅、林业厅、环保厅、统计局,各市人民政府。 时间期限:按照自然资源部统一部署,预计2020年底编制完成。 二、编制实施村庄规划 1.行动目标: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有条件的或有需求的地区按照“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多规合一、统筹协调,因地制宜、分类推进,以人为本、共建共享”的原则,编制村庄规划,统筹布局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 2.行动实施: (1)出台指导意见。研究出台我省《关于规范有序推进村庄规划编制促进乡村振兴的指导意见》,明确编制标准要求。从优化耕地保护、村庄建设、产业发展、生态保护等用地布局,细化土地管制规则。从土地综合整治方面引导农田集中连片、建设用地集约紧凑,推进农业农村绿色发展。 (2)制定实施方案。各地(市)要做好村庄规划的指导督查工作;各县(市)要制定具体的村庄规划编制工作实施方案,统一部署,统筹协调;各乡(镇)作为村庄规划编制工作的责任主体,具体组织实施。方案要明确责任分工,制定时间安排,完善保障机制。 (3)规划成果审批。规划成果应由规划文本、图件、表格和管制规则等组成。规划成果经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后,由乡级人民政府报县级人民政府批准实施,并作为修 - 1 - / 3

基于资源环境承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双评价的建设土地资源评价操作步骤

因为本系列只是起研究模拟作用,因此以广东省(省级)为例,地理坐标系使用WGS1984(许多网上得到的数据都是WGS84,所以不使用CGCS2000),投影使用WGS_1984_UTM_Zone_49N,空间分辨率设为90m。 首先,对广东省水资源、土地资源、气候、生态、环境、灾害进行评价。 今天的操作是建设指向的土地资源评价! 1-1-2 广东省城镇建设土地资源评价 然后我们进行城镇建设功能指向的土地资源评价: 首先看公式: 城镇指向的土地资源评价:[城镇建设条件]=f ([坡度], [高程], [地形起伏度]) 其次看步骤要求(坐标系与精度与双评价要求不同,主要操作步骤相同,参考双评价2019.6月版): 第一步:坡度:利用DEM,计算地形坡度,一般按≤3°、3~8°、8~15°、15~25°、>25°生成坡度分级图。 第二步:土地资源评价与分级。以坡度分级结果为基础,结合高程,划分城镇建设条件高、较高、中等、较低、低 5 级。将高程≥5000m 区域,城镇土地资源等级直接取最低等级;高程在3500~5000m 之间的,将坡度分级降1 级作为城镇土地资源等级。 第三步:地形复杂地区评价结果修正。在地形起伏剧烈的地区,进一步通过地形起伏度指标对城镇土地资源等级进行修正。 利用DEM 邻域分析功能计算地形起伏度,邻域范围通常采用20公顷左右(如50m×50m 栅格建议采用9×9 邻域,30m×30m栅格建议采用15×15 邻域),对于地形起伏度>200m 的区域,将评价结果降 2 级作为城镇土地资源等级,地形起伏度在100~200m 之间的,将评价结果降1 级作为城镇土地资源等级。 首先,我们按照坡度进行重分类,得到jsslope: 接着本来我们是需要根据高程,对坡度分级的建设土地资源分级进行修正,但是广东省内最高点不足2000m,因此略过第二步,直接进行第三步起伏度修正。 那么首先运用DEM进行起伏度分析(使用焦点统计工具),需要明白领域范围采用20公顷的话,我们的DEM精度为90m,因此采用5*5的邻域,得到range:

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分析

国土是区域社会和经济发展的空间载体。我国经过四十年的改革发展,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国土空间条件发生了巨大变化,在当前我国资源环境问题突出、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背景下,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及优化越来越受到决策层关注和重视。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将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提到战略高度,被确定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任务。现有理论和国外发展经验不足以提升我们对国土空间格局演变过程和机理的认知。基于此,本文对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的影响因素和作用机制进行分析。 一、国土空间开发的内涵 从区域经济学的角度看,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是较长时期的生产生活等经济活动形成的经济要素在一定地理空间里的分布格局。从其内涵而言,国土空间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城市空间,是指主要提供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为主要功能的国土空间,产业结构主要包括工业和服务业,是现代社会中人们生产生活的主要场所,包括各种大中小型的城市或城市群。这类区域开放的强度一般比较大;二是农村空间,主要是以提供第一产业作为主要功能的国土空间,该类空间的产业结构主要是农业,具体体现为各类村庄和小镇。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城市空间不断增加,农业空间有所缩小;三是生态空间,主要以提供生态产品为主体功能,具体包括各类森林、河流、湖泊、湿地等自然空间,这类空间开发强度更低。国土空间开发应该充分考虑不同土地空间的主体功能,统筹安排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的协调发展,在对自然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同时,充分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均衡。 二、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的影响因素 (一)承载能力。“承载能力”是生态学的重要概念,原本是指用以衡量特定区域在某一环境条件下可维持某一物种个体的最大数量。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定义,它是指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自然资源和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护符合其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下所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承载能力主要包括一定地区的资源承载能力和环境承载能力。一个区域在一定时期内,土地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矿产资源等承载能力是有一定的限度的。进行国土空间开发,首先要考虑的就是一定区域的承载能力。不同地区承载能力不同。比如,在我国滇桂黔石漠化地区,生态极其脆弱,并不适合进行大规模和高强度的开发建设。如果在这一地区强行发展产业,势必对生态系统造成毁灭性的破坏,因此应该减少人口和产业,实施易地搬迁,维护地区生态功能。 (二)政策环境。政策环境是政策生成、运行、发生作用过程中一切条件的总和,是影响国土空间开发的又一重要因素。具体来说,主要包括发展战略、经济发展模式及体制等。发展战略对国土开发格局的影响最为明显,比如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实施的是对东南沿海率先开放开发的发展战略,这一地区的国土空间开发明显加速。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以后,中西部地区开发提速,逐步扭转区域发展差距拉大的趋势,形成东中西相互促进、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新格局;经济发展模式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实现模式,它可分为粗放型和集约型两种模式。粗放型发展方式是指产出的增长主要依靠扩大资本和劳动等生产要素的投入来实现的发展方式。由于不依赖技术进步,表现在投入产出比上的效益指标没有明显的提高。而集约型发展方式指的是产出的增长主要依靠技术进步,提高要素生产率实现的发展方式,表现为投入产出指标的不断提高。粗放型的发展方式下,各种高能耗、高污染的产业纷 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分析 □文/王惠琴 (广西师范学院广西·南宁) [提要]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受到国土空间承载能力、政策环境以及发展阶段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政府应该充分考虑影响因素,合理规划,积极完善组织协同机制、利益补偿机制及绩效评估机制。 关键词:国土空间;影响因素;作用机制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一般项目:“滇桂黔连片特困地区社会-生态系统脆弱性与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优化研究”(15YJAZH072);广西区哲社规划基金项目:“广西中小城镇建设用地保障问题研究”(15DJY001)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8年1月21日 经济/产业《合作经济与科技》No.4x2018 10--

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指南(试行)2020.9

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指南 (试行) 自然资源部 2020年9月

前言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指导和规范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工作,自然资源部在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基础上,按照“多规合一”要求,研究制定了《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指南(试行)》。主要内容包括5部分:总体要求、基础工作、主要编制内容、公众参与和多方协同,以及审查要求。 当前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尚处于实践探索阶段,本指南侧重提出原则性、导向性要求,待地方实践探索后总结并适时修订。各省、自治区可根据地方实际,补充、细化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的内容要求和技术规定,提高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本指南参与起草单位:中国国土勘测规划院、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自然资源部城乡规划管理中心、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国家海洋信息中心、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厦门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武汉市规划研究院、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南京市城市与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目录 1 总体要求 (1) 1.1 适用范围 (1) 1.2 规划定位 (1) 1.3 工作原则 (1) 1.4 规划范围、期限和层次 (2) 1.5 编制主体与程序 (3) 1.6 成果形式 (3) 2 基础工作 (3) 2.1 统一底图底数 (3) 2.2 分析自然地理格局 (4) 2.3 重视规划实施和灾害风险评估 (4) 2.4 加强重大专题研究 (5) 2.5 开展总体城市设计研究 (5) 3 主要编制内容 (6) 3.1 落实主体功能定位,明确空间发展目标战略 (6) 3.2 优化空间总体格局,促进区域协调、城乡融合发展 (6) 3.3 强化资源环境底线约束,推进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8) 3.4 优化空间结构,提升连通性,促进节约集约、高质量发展 (9) 3.5 完善公共空间和公共服务功能,营造健康、舒适、便利的人居环境 (10) 3.6 保护自然与历史文化,塑造具有地域特色的城乡风貌 (12) 3.7 完善基础设施体系,增强城市安全韧性 (13) 3.8 推进国土整治修复与城市更新,提升空间综合价值 (14) 3.9 建立规划实施保障机制,确保一张蓝图干到底 (15) 4 公众参与和多方协同 (17) 5 审查要求 (17) 附录A 名词解释和说明 (18) 附录B 规划分区 (21) 附录C 规划图件目录 (24) 附录D 规划文本附表 (26) 附录E 规划指标体系 (30)

湖南省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技术指南

湖南省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技术指南 湖南省自然资源厅 二〇一九年四月

目录 第一部分总则 (1)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2) 4 评价原则 (3) 5 工作目的、内容和流程 (3) 5.1工作目的 (3) 5.2工作内容 (4) 5.3工作流程 (5) 6 评价单元和汇总单元 (5) 第二部分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 (7) 一、单要素评价 (7) 7 生态重要性和敏感性评价 (7) 7.1生态重要性评价 (7) 7.1.1技术方法 (7) 7.1.2生态重要性分级 (8) 7.2生态敏感性评价 (9) 7.2.1技术方法 (9) 7.2.2生态敏感性分级 (10) 8 土地资源可利用程度评价 (10) 8.1农业功能指向的土地资源可利用程度评价 (11) 8.2建设功能指向的土地资源可利用程度评价 (12) 9 水资源可利用程度评价 (12) 10 自然灾害危险性评价 (14) 10.1农业功能指向的自然灾害危险性评价 (15) 10.2建设功能指向的自然灾害危险性评价 (16) 二、集成评价 (16) 11 生态保护等级评价 (16) 12 农业功能指向的承载等级评价 (17) 13 建设功能指向的承载等级评价 (17) 第三部分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 (19) 14生态保护重要性评价 (19) 14.1生态保护重要性等级 (19) 14.2评价方法 (19) 15农业开发适宜性评价 (20) 15.1农业开发适宜性等级 (20) 15.2指标体系和计算方法 (20) 16 建设开发适宜性评价 (24) 16.1建设开发适宜性等级 (24)

长江流域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综合评价

地理学报ACTA GEOGRAPHICA SINICA 第67卷第12期 2012年12月V ol.67,No.12Dec.,2012 收稿日期:2012-01-28;修订日期:2012-09-19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9CJL045);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11M500377,2012T50127) [Foundation:National Soci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No.09CJL045;China Postdoctoral Science Foundation Funded Project,No.2011M500377,No.2012T50127] 作者简介:唐常春(1976-),男,湖南衡南人,博士后,副教授,中国地理学会会员(S110009172M),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 发展与土地利用。E-mail:tangchangchun@https://www.docsj.com/doc/e512254603.html, 通讯作者:孙威(1975-),男,河南开封人,副研究员,中国地理学会会员(S110008181M),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发展与 规划。E-mail:sunw@https://www.docsj.com/doc/e512254603.html, 1587-1598页 长江流域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综合评价 唐常春1,2,孙威2,3 (1.长沙理工大学土木与建筑学院,长沙410004;2.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1; 3.中国科学院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与模拟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01) 摘要: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是国土开发格局优化与区域协调发展的科学基础,开展长江 流域国土空间综合评价,可以加强和深化对流域国土空间合理开发的科学认知,指导流域治 理与可持续发展实践。根据“3步骤4原则”首次界定长江流域覆盖的县级行政区域范围,从 长江流域实际出发,采用Delphi 与AHP 方法,构建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以724个县级行政区为基本单元的长江流域综合数据库。在此基础上,结合专业知识与 GIS 空间聚类方法进行单因子分级评价,运用动态加权求和法建立测度模型开展综合评价,构 建耦合差系数模型进行人口—经济空间耦合度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全流域开发约束总体水 平较高,高值区(V~VIII 级)主要分布在上中游地区。开发强度和开发潜力的空间集中度高,区域发展差异呈继续扩大态势。综合评价分级高值区土地面积比重为22.95%,表明适宜开发 区域仅占少部分流域国土面积;人口—GDP 耦合差系数(D 值)为8.70,流域人口与经济空间 耦合度较低;上中下游开发适宜性存在显著差异,适宜性高值区主要包括长江三角洲、合肥 与皖江沿线地区、武汉城市圈、荆州—宜昌长江沿线地区、襄阳—南阳地区、长株潭城市 群、南昌—九江—新余地区、成渝城市群、贵阳—安顺地区、昆明市及大部分地级城市。 关键词:国土空间;综合评价;开发;适宜性;长江流域 1引言 随着空间开发失控与区域无序竞争问题日益突出,开发格局优化和区域协调发展已成为中国当前亟待解决的重大科学与实践命题,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综合评价是研究解决该命题的重要基础。适宜性评价是根据国土空间的自然和社会经济属性,研究国土空间对预定用途的适宜与否、适宜程度以及限制状况。本文中的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是指特定国土空间承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适宜程度。 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一直是国内外学术界关注的重要领域之一。国外研究主要集中在GIS 技术应用和评价模型构建等方面。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景观设计师开始应用手工绘图并叠加图像的方法进行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随后基于GIS 技术的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方法逐步成为该领域的主流[1]。GIS 技术逐步与计算机辅助叠加制图[2-3]、多指标决策方法[4-7]、模糊逻辑技术[8-9]、神经网络方法[10]、遗传算法[11]、元胞自动机方法相结合[12],有效提高了评价方法的精确化、综合化和动态化。同时,GIS 技术与模型方法的融合趋势进一步明显,如哈佛实验室开发的SYMAP 和GRID 系统包含了一系列可进行空间适宜性评价的模块[13]。国内研究更关注应用层面,丁建中等根据生态重要性和经济重要性指数划分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