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长江流域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综合评价

长江流域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综合评价

长江流域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综合评价
长江流域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综合评价

地理学报ACTA GEOGRAPHICA SINICA 第67卷第12期

2012年12月V ol.67,No.12Dec.,2012

收稿日期:2012-01-28;修订日期:2012-09-19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9CJL045);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11M500377,2012T50127)

[Foundation:National Soci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No.09CJL045;China Postdoctoral Science

Foundation Funded Project,No.2011M500377,No.2012T50127]

作者简介:唐常春(1976-),男,湖南衡南人,博士后,副教授,中国地理学会会员(S110009172M),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

发展与土地利用。E-mail:tangchangchun@https://www.docsj.com/doc/a72807781.html,

通讯作者:孙威(1975-),男,河南开封人,副研究员,中国地理学会会员(S110008181M),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发展与

规划。E-mail:sunw@https://www.docsj.com/doc/a72807781.html,

1587-1598页

长江流域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综合评价

唐常春1,2,孙威2,3

(1.长沙理工大学土木与建筑学院,长沙410004;2.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1;

3.中国科学院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与模拟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01)

摘要: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是国土开发格局优化与区域协调发展的科学基础,开展长江

流域国土空间综合评价,可以加强和深化对流域国土空间合理开发的科学认知,指导流域治

理与可持续发展实践。根据“3步骤4原则”首次界定长江流域覆盖的县级行政区域范围,从

长江流域实际出发,采用Delphi 与AHP 方法,构建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以724个县级行政区为基本单元的长江流域综合数据库。在此基础上,结合专业知识与

GIS 空间聚类方法进行单因子分级评价,运用动态加权求和法建立测度模型开展综合评价,构

建耦合差系数模型进行人口—经济空间耦合度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全流域开发约束总体水

平较高,高值区(V~VIII 级)主要分布在上中游地区。开发强度和开发潜力的空间集中度高,区域发展差异呈继续扩大态势。综合评价分级高值区土地面积比重为22.95%,表明适宜开发

区域仅占少部分流域国土面积;人口—GDP 耦合差系数(D 值)为8.70,流域人口与经济空间

耦合度较低;上中下游开发适宜性存在显著差异,适宜性高值区主要包括长江三角洲、合肥

与皖江沿线地区、武汉城市圈、荆州—宜昌长江沿线地区、襄阳—南阳地区、长株潭城市

群、南昌—九江—新余地区、成渝城市群、贵阳—安顺地区、昆明市及大部分地级城市。

关键词:国土空间;综合评价;开发;适宜性;长江流域

1引言

随着空间开发失控与区域无序竞争问题日益突出,开发格局优化和区域协调发展已成为中国当前亟待解决的重大科学与实践命题,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综合评价是研究解决该命题的重要基础。适宜性评价是根据国土空间的自然和社会经济属性,研究国土空间对预定用途的适宜与否、适宜程度以及限制状况。本文中的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是指特定国土空间承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适宜程度。

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一直是国内外学术界关注的重要领域之一。国外研究主要集中在GIS 技术应用和评价模型构建等方面。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景观设计师开始应用手工绘图并叠加图像的方法进行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随后基于GIS 技术的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方法逐步成为该领域的主流[1]。GIS 技术逐步与计算机辅助叠加制图[2-3]、多指标决策方法[4-7]、模糊逻辑技术[8-9]、神经网络方法[10]、遗传算法[11]、元胞自动机方法相结合[12],有效提高了评价方法的精确化、综合化和动态化。同时,GIS 技术与模型方法的融合趋势进一步明显,如哈佛实验室开发的SYMAP 和GRID 系统包含了一系列可进行空间适宜性评价的模块[13]。国内研究更关注应用层面,丁建中等根据生态重要性和经济重要性指数划分

地理学报

1588

67卷不同空间开发强度类型区[14]。祁豫玮和顾朝林通过空间开发约束、引导和强度三要素综合分析和两次两维矩阵判别,得出空间开发适宜性分类[15]。李娜基于生态与经济因素GIS空间叠合分析,实现小尺度地域空间开发适宜性分区[16]。孙伟和陈雯通过自然生态约束和经济开发需求的矩阵分类分析,划分6类开发适宜性区域[17]。樊杰等选取9大指标,通过单要素评价和综合评价,对西江经济带7地市沿江20km缓冲区内的开发建设适宜性进行评价[18]。中国功能区划实践层面的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主要由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强度、发展潜力3大类指标构成[19]。从已开展评价研究看,研究尺度主要集中在地市和省级行政区域,针对跨省区和以流域为对象的开发适宜性评价较少。为充实研究尺度和内容体系,深化对流域国土合理开发的科学认知与理论研究,本文以县级行政区为基本单元,开展长江流域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长江流域国内生产总值迅速提高,年均增长率超过10%,2010年全流域主要省份人均GDP为30876元,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9920元),是驱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发展轴,在中国国土空间开发总体格局中占有重要战略地位。同时上中下游各区域在地理区位、自然条件、资源禀赋、发展水平等方面存在着明显地域分异特征[20-23]。伴随快速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长江流域面临一系列问题,譬如上游地区水土流失较为严重与自然灾害频发;中下游湿地萎缩和环境恶化,太湖、巢湖等甚至出现严重富营养化[24];现代农业发展滞后,影响粮食安全;发展模式比较单一和粗放,城镇化缺乏持久产业动力。究其成因,主要是长期以来缺乏从流域整体层面的有力统筹,国土空间开发“无序”所致[25],局部地区不顾生态本底条件和资源环境承载力,盲目推进开发建设,导致可持续发展能力下降。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综合评价研究对于优化国土空间开发布局与秩序,加强国土空间管制与流域治理,促进流域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2研究区域

长江流域系指长江干支流的集水范围,面积约为180万km2,主要包括17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全部或部分地区,可划分为金沙江石鼓以上、金沙江石鼓以下、宜宾至宜昌干流、岷沱江、嘉陵江、乌江、宜昌至湖口干流、汉江、洞庭湖水系、鄱阳湖水系、湖口以下干流和太湖水系等12个二级流域。

长江流域是一个自然地理概念,为便于分析和为政策分区提高参考,本文将研究载体转换为以县级行政区域作为基本分析单元。研究范围界定方法步骤如下:①在ArcGIS 9.3中将长江流域自然矢量界线与2008年中国县级行政区划矢量界线进行叠加。②确定县级行政区划入长江流域的原则:第一,长江流域内面积占县域土地总面积比重大于50%;第二,面积比重小于50%,但县城位于长江流域内;第三,前两个条件都不符合,但长江流域内绝对面积较大,且生态地位与重要性突出,主要是指长江源头地区的个别县,如杂多县等;第四,扬州市辖区与江都市不符合以上原则,但位于长江干流沿岸,考虑到复杂的江淮流域关系,将其纳入研究范围。③将市辖区(飞地辖区除外)合并为一个单元,另外特大城市和大城市只是将内城区合并成一个单元,外部市辖区是以前的郊县,面积较大,经济社会特征更接近县域属性,不予合并,仍然单列。由此界定研究范围为长江流域724个县(市区)级行政区域,其中上游305个、中游318个、下游101个(图1)。

3数据与方法

3.1数据来源与处理

(1)统计数据:包括2008年常住人口、GDP、三次产业增加值、农村就业人口、农业

12期唐常春等:长江流域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综合评价产值、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收入等经济社会数据和部分自然资源数据,主要来源于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统计年鉴和部分地级市统计年鉴,水资源数据来源于2009年各地级市和各县(区)水资源公报。

(2)空间数据:主要包括长江流域及二级流域矢量界线、县级行政区划矢量界线、长江流域高精度DEM 数据、土地利用分布数据、地质灾害数据、铁路、高速公路、国道与省道路网数据、港口与航道分布等数据,来源于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和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数据中心及国外专业数据库,除土地利用分布数据与地质灾害数据年份分别为2005年和2002年外,其他数据年份均为2008年。

(3)构建长江流域综合数据库。

3.2研究方法与技术流程

研究技术流程为:选择评价对象→确定评价单元→选取评价因子/指标→评价因子/指标量化分级→因子/指标权重确定→单因子评价和综合评价。

(1)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从长江流域实际出发,根据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综合评价的科学内涵,遵照系统性、科学性、客观性和独立性原则,构建长江流域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指标体系划分为目标层、准则层、支撑层和要素层4个层级。目标层是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准则层包括开发约束、开发强度和开发潜力3个维度,其中开发约束包含生态、资源与农业等约束,下设生态脆弱性、生态重要性和农业重要性3个支撑层指标,为体现流域特色并考虑到资源对开发的重要制约,将人均水资源量、人均耕地面积等指标纳入要素层。开发强度是指目前开发基础与水平,主要采用开发密度、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进行测度,要素层则包括人口与经济密度、人均GDP 、产业与人口结构、城镇用地比重等重要的具体表征性指标。开发潜力主要包括经济发展后劲和交通优势度,宏观经济学认为投资、消费与出口是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考虑到中国经济发展模式演变和长江流域整体实际,并考虑到财政实力对县级区域发展的显著影响,本文选取人均投资、人均消费和人均财政收入测度区域经济发展后劲;同时,依据交通引导区域开发理论,考虑到交通建设对区域未来发展的先导性和支撑能力,将路网密度等作为反映开发潜力的重要指标。另外,将政策因素和非普适因素纳入定性辅助分析。指标赋权方法选择是综合评价的关键问题之一,本文在长江流域上中下游及其他地区遴选地理、规划、经济等学科的22位专家,覆盖面广,代表性强,采用德尔菲法(Delphi)与层次分析法(AHP)

组图1长江流域研究范围界定示意图

Fig.1Map showing the study scope of the Yangtze River Basin 1589

67卷

地理学报合赋权,综合确定评

价指标的权重[26-27](表1)。

(2)单因子分级阈值划分。数据分级即等值图分级,是指某一数值在地图上以

面域方式显示的等级结构。只要选择合适的类别间隔(Class Interval)就可以清楚地表达该变量的空间分布规律,并能显示其地域集聚特征。国内统计数据分级常采用最优分割、逐步聚类、模糊聚类、模式识别及遗传算法等方法[28]。本文单因子分级是从长江流域实际出发,综合采用专业知识分级与GIS 自然断裂点分级方法。数据分级级别的确定,主要取决于数据集本身与研究对象的内在分异和复杂程度,由于长江流域幅员广大,自然条件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分异显著,同时考虑到数据处理工作量及后续研究,所有单因子分级统一采用8级。具体分级方案见表2。

(3)指标集成与综合评价模型。在要素层单因子分析基础上,运用加权求和方法进行逐级归并集成,依次得出8个支撑层指标和3个准则层指标的评价结果,计算公式为:

E n =∑i =1p w i e i

(1)

式中:E n 为指标n 的单元归并值;p 为指标n 包含的下一层级指标数;w i 为指标i 的权重;e i 为指标i 的分级值或初始归并值。

为使综合评价既能反映出区域开发潜能的总体特征,又能突出限制性因素的作用,本文在准则层指标评价基础上,通过将开发约束作为负向指标,开发强度与潜力作为正向指标,同时结合流域实际设置主要限制系数(表3),运用动态加权求和法综合集成,计算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综合评价值[26],模型公式为:

G =∏j =1L f j (x j )∑i =1n w i d i

(2)

式中:G 为空间单元综合评价值;L 为限制因素数;n 为准则层因素数;f j (x j )为j 限制因素的限制系数,0≤f j (x j )≤1,f j (x j )值越大,限制性越弱,f j (x j )=1时无限制;w i 为准则层因素i 的权重系数(以开发约束权重为基准进行转换);d i 为准则层因素i 评价值。

(4)人口—经济空间耦合度分析。在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综合评价分级基础上,通过各级区域常住人口比重与GDP 比重的对比,即测算耦合差系数,可分析流域和区域人口密度(重心)与经济密度(重心)空间耦合度水平。耦合差系数模型为:

D =∑i =1n ||P i -

E i

(3)

准则层 

权重 支撑层 权重 要素层 权重 开发约束 (生态与农业约束) A 0.382 生态脆弱性A1 0.137 平均海拔 A11 0.028 地形坡度 A12 0.033 地质灾害危险性A13 0.041 

人均水资源量 A14 0.034 生态重要性A2 0.132 森林覆盖率 A21 0.051 草地覆盖率 A22 0.039 湿地覆盖率 A23 0.043 农业重要性A3 0.115 人均耕地面积 A31 0.061 

地均农业产值 A32 0.053 开发强度 (开发基础与水平) B 0.307 开发密度B1 0.106 人口密度 B11 0.053 地均GDP B12 0.053 工业化水平B2 0.102 人均GDP B21 0.050 二三产业比重 B22 0.052 

城镇化水平B3 0.100 城镇人口比重 B31 0.050 

城镇用地面积比重 B32 0.050 开发潜力 (未来发展潜力) C 0.311 经济发展后劲C1 0.166 人均固定资产投资 C11 0.059 人均消费水平 C12 0.055 人均财政收入 C13 0.051 

交通优势度C2 0.145 铁路路网密度 C21 0.041 

高速公路密度 C22 0.041 国道密度 C23 0.033 省道密度 C24 0.030

表1长江流域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及权重Tab.1The index system and index weight coefficient of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1590

12期唐常春等:长江流域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综合评价

式中:D 为人口—经济空间耦合差系

数;P i 、E i 分别为i 级区域常住人口比

重与GDP 比重。4研究结果

4.1开发约束评价

以县级区域为单元,计算9个要素层的实际指标值,采用单因子分析方法进行评价分级,以反映长江流域各要素空间分异格局。在此基础上,以要素层分级值(1~8)集成得到3个支撑层指标值,进而计算开发约束值。运用自然断裂点方法划分8种开发约束级别,并对各级别区域的土地面积、常住人口、GDP 以及在上中下游分布格局进行空间统计分析,揭示长江流域开发约束的空间分异与上中下游差异(表4)。开发约束高值区(V~VIII 级)土地面积比重为60.30%,全流域开发约束总体水平较高,生态保护和农业发展对工业表3主要限制因素的限制系数限制系数 1.00 0.98 0.96 0.94 0.92 0.90 0.88 0.86

表2长江流域单因子分级阈值区间划分方法Tab.2Partitioning method of threshold interval of the single factor classification of the Yangtze River Basin 指标名称 

度量 单位 度量阈值区间 1 2 3 4 5 6 7 8 平均海拔 

m 0- 200 201- 500 501- 1000 1001- 2000 2001- 3000 3001- 4000 4001- 5000 > 5000 平均坡度 

° 0- 0.7 0.8- 1.7 1.8- 2.7 2.8- 3.9 4.0- 5.5 5.6- 7.6 7.7- 10.2 10.3- 15.9 地质灾害 

危险性 

% 0-10 11-20 21-30 31-40 41-55 56-70 71-85 86-100 人均水资源量 

m3 0- 300 301- 500 501- 1000 1001- 1700 1701- 2200 2201- 3000 3001- 8000 ﹥8000 森林覆盖率 

% 0-10 11-20 21-30 31-40 41-50 51-65 66-80 81-100 草地覆盖率 

% 0-10 11-20 21-30 31-40 41-50 51-65 66-80 81-100 湿地覆盖率 

% 0-2 3-5 6-10 11-15 16-20 21-30 31-40 41-58 人均耕地面积 

hm2 0-0.053 0.054-0.10 0.11-0.15 0.16-0.20 0.21-0.30 0.31-0.50 0.51-0.80 0.81-0.96 地均农业产值 

万元 /km2 0-50 51-100 101-150 151-200 201-300 301-400 401-600 601-968 人口密度 

人/km2 0- 10 11- 50 51- 200 201- 500 501- 1000 1001- 3000 3001- 6000 > 6000 地均GDP 

万元 /km2 0- 250 251- 500 501- 1000 1001- 2000 2001- 4000 4001- 10000 10001- 50000 50001- 140000 人均GDP 

元 2335- 7000 7001- 14000 14001- 21000 21001- 28000 28001- 35000 35001- 70000 70001- 140000 > 140000 二三产业比重 

% 0-30 31-50 51-60 61-70 71-80 81-90 91-95 96-100 农村就业人口

比重 

% 0-5 6-10 11-15 16-20 21-30 31-40 41-50 51-55 城镇用地比重 

% 0-0.10 0.11-0.20 0.21-0.50 0.51-2.50 2.51-5.00 5.01-10.00 10.01-30 > 30 人均固定资产

投资 

元 168- 3800 3801- 7000 7001- 10000 10001- 15000 15001- 20000 20001- 30000 30001- 40000 40001- 61000 人均消费水平 

元 500- 2000 2001- 3000 3001- 4000 4001- 6000 6001- 10000 10001- 15000 15001- 25000 25001- 44000 人均财政收入 

元 0- 450 451- 1000 1001- 2000 2001- 3000 3001- 4500 4501- 7500 7501- 11500 11501- 22000 主干路网密度 km /km2 0- 0.02 0.03- 0.05 0.06- 0.10 0.11- 0.15 0.16- 0.20 0.21- 0.30 0.31- 0.40 0.41- 0.66 注:考虑到各省 (直辖市、自治区) 县级区域城镇化率指标统计口径不一致,本文采用农村就业人口比重作为城镇化率的负向指标。 

1591

67卷地理学报

化和城镇化的约束性较强。高值区常住人口与GDP比重分别为32.60%和16.80%,流域人口分布对生态约束强度的敏感性要小于GDP,人口—经济空间耦合度较低,耦合差系数为5.87。

开发约束高值区主要分布在上游地区,包括横断山区、长江源头地区、秦巴山区、三峡地区、云贵高原等区域,中游地区的汉江上游和鄂西山区、武陵山区、雪峰山区、南岭地区、罗霄山区和桐柏山—大别山区等区域的开发约束也较显著。下游地区高值区分布少。开发约束低值区主要分布在四川盆地、江汉平原、南阳盆地、洞庭湖平原、鄱阳湖平原和长江下游地区,上海和环太湖地区开发约束相对高于周边地区,但目前仍属于低值区(图2a)。开发约束高值区中,上中下游行政区数量分别为247个、67个和1个,上中下游面积比重分别为85.66%、14.13%和0.21%;低值区中,上中下游行政区数量分别为64个、252个和100个,上中下游面积比重分别为16.25%、67.03%和16.72% (表5)。

4.2开发强度评价

开发强度I~VIII级区域土地面积比重呈递减关系,呈现出“金字塔”等级结构。高值区(V~VIII级)土地面积比重为16.01%,流域开发空间集中度较高,国土空间开发尚处于集聚阶段。高值区常住人口与GDP比重分别为44.87%和78.21%,流域人口空间分布集中度要明显低于经济集中度,反映城镇化水平滞后于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表6)。流域人口与GDP空间分布耦合度较低,开发强度各级区域人口—经济耦合差系数(D值)

表4长江流域开发约束分级与空间分异

Tab.4Grading and spatial variation of development constraints of

the Yangtze River Basin

图2长江流域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分项评价分级图

Fig.2The partial evaluation grading map of land spatial development

suitability of the Yangtze River Basin

a.

b.

c.

开发约束分级 开发约束值 土地面积 

比重 (%) 

常住人口 

比重 (%) 

GDP 

比重 (%) I 极低 1.01-1.59 4.45 8.41 10.81 

II 低 1.60-1.89 11.73 19.70 21.25 III 较低 1.90-2.20 9.77 17.55 30.85 IV 偏低 2.21-2.52 13.75 21.74 20.29 V 偏高 2.53-2.84 21.94 16.37 8.33 VI 较高 2.85-3.27 11.09 7.08 3.22 VII 高 3.28-3.80 17.45 6.62 3.14 VIII 极高 3.81-4.51 9.82 2.53 2.11 合计 1.01-4.51 100.00 100.00 100.00

1592

12期唐常春等:长江流域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综合评价

为8.73。开发强度地域分异明显,长江三角洲、合肥市与马芜铜地区、武汉—宜昌长江沿线地区、长株潭萍地区、南昌—新余—抚州、渝西地区、成德绵乐地带、贵阳市、昆明市及大部分地级城市开发强度较高,长江源头地区、川西—藏东—滇北横断山区、乌蒙山区、秦巴山区、武陵山区、鄂西地区、南岭山区、赣东南等开发强度很低(图2b)。高值区中,上中下游行政区数分别为73个、84个和73个,面积比重为30.90%、42.97%和26.13%;低值区

中,上中下游行政区数为238个、235个和28个,上中下游面积比重为62.86%、33.93%和

3.21%(表7)。

4.3开发潜力评价

开发潜力评价支撑层指标主要包括经济发展后劲和交通优势度,交通优势度是在计算主干路网密度的基础上,叠加港口和航道等水运要素,进行修正得出。开发潜力V~VIII 级区域土地面积比重呈显著递减关系(表8),高值区(V~VIII 级)土地面积比重为8.96%,表明流域开发潜力的空间集中度很高。高值区常住人口与GDP 比重为31.26%和68.06%,

表6长江流域开发强度分级与空间分异Tab.6Grading and spatial variation of development intensity 表5长江流域开发约束的上中下游分异

Tab.5Variation of development constraints among the upper,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表7长江流域开发强度的上中下游分异

Tab.7Variation of development intensity among the upper,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Basin

数量 (个) 区数 (个) 区数 (个) 区数 (个) 比重 (%) 比重 (%) 比重 (%) I 极低 96 83 13 0 94.61 5.39 0.00 II 低 147 61 82 4 45.86 52.05 2.09 III 较低 148 59 80 9 42.91 52.70 4.39 IV 偏低 110 35 60 15 30.33 56.74 12.93 V 偏高 91 36 46 9 36.69 53.12 10.19 VI 较高 41 15 17 9 30.23 46.35 23.42 VII 高 50 13 12 25 29.65 20.65 49.70 VIII 极高 48 9 9 30 12.98 28.42 58.60

数量 (个) 区数 (个) 区数 (个) 区数 (个) 比重 (%) 比重 (%) 比重 (%) I 极低 53 1 24 28 0.05 56.10 43.85 II 低 122 0 91 31 0.00 78.79 21.21 III 较低 113 6 75 32 2.65 78.28 19.07 IV 偏低 128 57 62 9 44.26 52.76 2.98 V 偏高 115 75 39 1 77.20 22.21 0.59 VI 较高 61 43 18 0 78.73 21.27 0.00 VII 高 95 85 10 0 92.45 7.55 0.00 VIII 极高 44 44 0 0 100.00 0.00 0.00 成,亦分开统计。 

开发强度分级 开发强度值 土地面积 比重(%) 常住人口 比重(%) GDP

 比重(%) I 极低 0.00-0.90 34.54 5.52 1.29 II 低 0.91-1.40 19.85 14.25 4.27 III 较低 1.41-1.90 18.32 18.07 7.17 IV 偏低 1.91-2.40 11.28 17.29 9.06 V 偏高 2.41-3.00 8.21 14.64 10.05 VI 较高 3.01-3.85 2.89 6.91 6.77 VII 高 3.86-4.90 3.04 9.47 16.00 VIII 极高 4.91-6.45 1.87 13.85 45.39 

 1593

67卷

地理学报各级区域D 值为8.58,人口空间分布不

合理。

开发潜力空间格局与开发强度基本类似,但集中度更高,区域分异更显著,下中游优势更突出(图2c),如不采取区域协调发展政策,区域间及上中下游间发展差距将继续扩大。高值区中,上中下游行政区数分别为42个、43个和64个,面积比重为25.08%、32.44%和42.48%;低值区中,上中下游行政区数分别为269个、276个和37个,面积比重为60.98%、35.64%和3.38%(表9)。4.4开发适宜性综合评价

在分项评价基础上,集成测算开发适宜性综合评价值,并进行评价分级和类型区划分。开发适宜性I~VIII 级区域面积占全流域面积比重呈递减关系(表10),高值区(V~VIII 级)土地面积比重为22.95%,适宜开发区域仅占少部分流域国土面积,大部分区域开发适宜性较低,需要限制开发甚至禁止开发。高值区常住人口与GDP 比重分别为55.39%和82.63%,各级区域D 值为8.70。未来一段时期全流域发展仍将以集聚为主,因此必须加快人口在区域间的迁移与合理流动,促使人口—经济空间耦合,否则,区域发展差距将进一步扩大[29]。

表10长江流域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综合评价分级与空间分异

Tab.10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grading and spatial variation of land spatial development

suitability of the Yangtze River Basin

表9长江流域开发潜力的上中下游分异

Tab.9Variation of development potential among the upper,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Basin

表8长江流域开发潜力分级与空间分异Tab.8Grading and spatial variation of development potential of the Yangtze River Basin 开发潜力分级 行政区 数量 (个) 上游行政 区数 (个) 中游行政 区数 (个) 下游行政 区数 (个) 上游面积 比重 (%) 中游面积 比重 (%) 下游面积 

比重 (%) I 极低 207 131 73 3 79.46 19.98 0.56 II 低 170 73 89 8 47.48 48.71 3.81 III 较低 112 35 68 9 32.36 61.45 6.19 IV 偏低 93 30 46 17 37.33 49.19 13.48 V 偏高 57 19 18 20 33.22 30.55 36.23 VI 较高 39 11 15 13 23.39 43.70 32.91 VII 高 31 8 7 16 13.48 36.68 49.84 VIII 极高 22 4 3 15 12.44 6.19 81.37

开发潜力分级 开发潜力值 土地面积 比重(%) 常住人口 比重(%) GDP

 比重(%) I 极低 1.00-1.75 47.22 20.99 6.17 II 低 1.76-2.45 22.40 19.63 8.92 III 较低 2.46-3.05 12.85 14.99 7.68 IV 偏低 3.06-3.70 8.57 13.13 9.17 V 偏高 3.71-4.50 4.31 8.84 9.28 VI 较高 4.51-5.35 2.11 6.21 9.88 VII 高 5.36-6.25 1.55 7.71 21.14 V

III 极高 6.26-7.70 0.99 8.50 27.76 综合分级 类型区 

综合评价值 土地面积 比重(%) 常住人口 比重(%) GDP 比重(%) I 开发适宜性极低区 0.00-1.34 29.38 2.91 0.81 II 开发适宜性低区 1.35-2.42 18.99 10.68 2.94 III 开发适宜性较低区 2.43-3.47 14.83 13.54 5.78 IV 开发适宜性偏低区 3.48-4.57 13.85 17.48 7.84 V 开发适宜性偏高区 4.58-5.77 9.59 14.62 7.88 VI 开发适宜性较高区 5.78-7.52 7.53 14.34 10.43 VII 开发适宜性高区 7.53-10.32 3.46 10.59 15.64 VIII 开发适宜性极高区 10.33-14.15 

2.37 15.84 

48.68 合计 0.00-14.15 100.00 

100.00 100.00 1594

12期唐常春等:长江流域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综合评价适宜性高值区主要包括长

江三角洲、合肥与皖江沿线、

武汉城市圈、荆州—宜昌长江

沿线、襄阳—南阳地区、长株

潭城市群、南昌—九江—新

余、成渝城市群、贵阳—安顺

地区、昆明市及大部分地级城

市等,低值区包含长江源头地

区、川西—藏东—滇北横断山

区、乌蒙山区、三峡库区、秦

巴山区、武陵山区、南岭地区和赣东南等地区(图3)。高值区中,上中下游行政区数分别为73个、137个和89个,面积比

重为20.65%、54.75%和24.60%;低值区中,上中下游行政区数量为238个、182个和12个,面积比重为68.94%、29.55%和1.51%(表11)。

上中下游地区开发适宜性结构存在显著差异,其中上游高值区与低值区的行政区数量占比为23.47%和76.53%,土地面积占比为8.24%和91.76%;中游行政区数量占比为42.95%和57.05%,土地面积占比为35.70%和64.30%;下游行政区数量占比为88.12%和11.88%,土地面积占比为82.97%和17.03%。上中下游开发适宜性各类型区数量和面积比例详见图4、图5。

5结论与政策启示

长江流域在中国国土开发总体格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上中下游各区域在生态本底、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存在着明显地域分异,这使其成为流域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综合评价“天然试验田”。基于快速工业化和城镇化背景,针对长江流域面临的实际突出问题,采用系统方法,开展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综合评价研究,有助于为流域可持续发展与区域协调发展提供科学基础和决策支持。研究结果表明:

(1)长江流域开发约束总体水平较高,生态保护和农业发展对工业化和城镇化的约束性较强。开发约束高值区(V~VIII 级)主要分布在上游地区特别是横断山区、长江源头地区、秦巴山区和云贵高原等区域;中游地区亦有大面积分布,主要分布在汉江上游、武陵表11长江流域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类型区的上中下游分布

Tab.11Variation of land spatial development suitability among the upper,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Basin

图3长江流域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综合评价分级与类型区分布Fig.3The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grading of land spatial development suitability and distribution of various types of regions in the Yangtze River Basin 类型区 

行政区 数量 (个) 上游行政 区数 (个) 中游行政 区数 (个) 下游行政 区数 (个) 上游面积 比重 (%) 中游面积 比重 (%) 下游面积 比重 (%) 开发适宜性极低区 

 73 71 2 0 99.24 0.76 0.00 开发适宜性低区 

114 75 39 0 71.24 28.76 0.00 开发适宜性较低区 

112 49 61 2 43.13 55.51 1.36 开发适宜性偏低区 

133 43 80 10 30.04 63.03 6.93 开发适宜性偏高区 

 96 25 66 5 20.73 73.64 5.63 开发适宜性较高区 

 89 24 42 23 24.60 47.16 28.24 开发适宜性高区 

 66 

17 20 29 20.86 36.13 43.01 1595

67卷

地理学报

开发的空间集中度较高,呈现出“金字塔”等级体系,国土空间开发尚处于集聚主导阶段。开发潜力空间格局与开发强度基本类似,但集中度更高,区域分异更显著,下中游优势更突出。(3)综合评价高值区土地面积比重为22.95%,表明适宜开发区域仅占少部分流

域国土面积,大部分区域开发适宜性较低,需要限制开

发甚至禁止开发。开发适宜

性空间分布存在显著的上中下游差异和区域分异,上中

下游高值区面积分别占上中下游面积的8.24%、35.70%和82.97%。适宜开发区主要包括长三角、合肥与皖江沿线、武汉城市圈、荆州—宜昌、襄阳—南阳、长株潭城市群、南昌—九江—新余、成渝城市群、贵阳—安顺、昆明市及大部分地级城市等区域。

(4)长江流域应以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综合评价为基本依据,科学划分鼓励类、限制类和禁止开发区域,在此基础上合理确定各区域功能导向,鼓励类开发区域应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与城镇化进程,限制类开发区域应以农业发展和生态保护为主要发展方向,禁止开发区域要杜绝与保护无关的开发建设活动。同时,目前全流域人口—经济空间耦合度较低,未来一段时期流域发展仍将以集聚为主,应加快户籍、土地管理、社会保障等制度创新,促进人口等要素在区域间合理迁移流动,促进人口与经济优化布局及空间相互耦合,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实现流域一体化和区域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He Yingbin,Chen Youqi,Yang Peng et al.An overview and perspective of alien land suitability evaluation study based on GIS technology.Progress in Geography,2009,28(6):898-904.[何英彬,陈佑启,杨鹏等.国外基于GIS 土地适宜性评价研究进展及展望.地理科学进展,2009,28(6):898-904.]

[2]Mac Dougall E B.The accuracy of map https://www.docsj.com/doc/a72807781.html,ndscape Planning,1975,(2):23-30.

[3]Steinitz C,Parker P,Jordan L.Hand drawn overlays:Their history and prospective https://www.docsj.com/doc/a72807781.html,ndscape Architecture,1976,

(9):444-455.

[4]Carver S J.Integrating multi-criteria evaluation with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1991,5(3):321-339.图4长江流域上中下游开发适宜性各类型区数量比例Fig.4Number ratios of various types of regions among the upper,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Basin based on development suitability 图5长江流域上中下游开发适宜性各类型区面积比例Fig.5Area ratios of various types of regions among the upper,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Basin based on development suitability 1596

12期唐常春等:长江流域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综合评价

1597 [5]Banai R.Fuzziness in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s:Contributions from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s,1993,(7):315-329.

[6]Malczewski J.GIS and Multi-criteria Decision Analysis.New York:Wiley,1999.

[7]Openshaw S,Abrahart R J.Geo-Computation.London:Taylor&Francis,2000.

[8]Wang F,Brent Hall G,Subaryono.Fuzzy information representation and processing in conventional GIS software:

Database design and application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1990,(4):261-283.

[9]Burrough P A,McDonnell R A.Principles of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s.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8.

[10]Sui D Z.Integrating neural networks with GIS for spatial decision-making.Operational Geographer,1993,11(2):

13-20.

[11]Krzanowski R,Raper J.Spatial Evolutionary Modeling.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1.

[12]Batty M,Xie Y.From cells to cities.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B,1994,21(7):31-48.

[13]Murray T,Roger P,Sinton D et al.Honey Hill:A systems analysis for planning the multiple uses of controlled water

areas.2vols.Report Nos.AD736343and AD736344.National Technical Information Service,Springfield,Virginia, 1971.

[14]Ding Jianzhong,Chen Yi,Chen Wen.Regionalization of spatial feasible development on based analysis of

eco-economy in Taizhou City.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2008,28(6):842-848.[丁建中,陈逸,陈雯.基于生态-经济分析的泰州空间开发适宜性分区研究.地理科学,2008,28(6):842-848.]

[15]Qi Yuwei,Gu Chaolin.Study on the methods and their application for the urban development spatial division:A case

of Nanjing.Geographical research,2010,29(11):2035-2044.[祁豫玮,顾朝林.市域开发空间区划方法与应用:以南京市为例.地理研究,2010,29(11):2035-2044.]

[16]Li Na.Regionalization of feasible development in Yizheng City based on GIS.Are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2009,

28(2):123-128.[李娜.基于GIS的仪征空间开发适宜性分区研究.地域研究与开发,2009,28(2):123-128.]

[17]Sun Wei,Chen Wen.Regionalization of spatial potential development and distribution guidance:A case study of

Ningbo city.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2009,24(3):402-413.[孙伟,陈雯.市域空间开发适宜性分区与布局引导研究:以宁波市为例.自然资源学报,2009,24(3):402-413.]

[18]Fan Jie,Pan Wenfeng,Hu Dongsheng et al.A Research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Xijiang Economic Belt

(Section of Guangxi):Function,Process and Pattern.Beijing:Science Press,2011.[樊杰,潘文峰,胡东升等.西江经济带(广西段)可持续发展研究:功能、过程与格局.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19]Fan Jie.The scientific foundation of major function oriented zoning in China.Acta Geographica Sinica,2007,62(4):

339-350.[樊杰.我国主体功能区划的科学基础.地理学报,2007,62(4):339-350.]

[20]Zhang Wenhe.Theories and methods of economic zoning of river basin.Tianfu New Forum,1991,(6):28-34.[张文合.

流域经济区划的理论与方法.天府新论,1991,(6):28-34.]

[21]Chen Wen,Yu Xiaogan.Characteristics,problems and development strategy in regions along the Changjiang River.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1997,17(2):113-119.[陈雯,虞孝感.长江产业带建设特征、问题与发展思路.地理科学,1997,17(2):113-119.]

[22]Liu Shengjia.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omparative Study among the Upper,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Basin.Wuhan:Huazhong Normal University Press,1998.[刘盛佳.长江流域经济发展和上、中、下游比较研究.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23]Yu Xiaogan.Study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Yangtze River Basin.Beijing:Science Press,2003.[虞孝感.长

江流域可持续发展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24]Liu Zhaode,Yu Xiaogan,Wang Zhixian.The current water pollution of Taihu drainage basin and the new management

proposals.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2003,18(4):467-474.[刘兆德,虞孝感,王志宪.太湖流域水环境污染现状与治理的新建议.自然资源学报,2003,18(4):467-474.]

[25]Wang Xincai,Rong https://www.docsj.com/doc/a72807781.html,prehensive planning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Yangtze River Basin.Yangtze

River,2010,41(4):5-8,18.[王新才,荣凤聪.长江流域综合规划与可持续发展.人民长江,2010,41(4):5-8,18.] [26]Zhu Chuangeng,Ma Xiaodong,Meng Zhaoyi et al.The Theory,Method and Case of Regional Major Function

Oriented Zoning.Beijing:Science Press,2007.[朱传耿,马晓冬,孟召宜等.地域主体功能区划理论·方法·实证.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27]Guo Zhigang.Social Statistical Methods and the Application of SPSS.Beijing:China Renmin University Press,

2002.[郭志刚.社会统计方法与SPSS应用.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28]Ge Meiling,Feng Zhiming.Population distribution of china based on GIS:Classification of population densities and

curve of population gravity centers.Acta Geographica Sinica,2009,64(2):202-210.[葛美玲,封志明.中国人口分布的密度分级与重心曲线特征分析.地理学报,2009,64(2):202-210.]

地理学报

1598

67卷[29]Fan Jie,Tao Anjun,Lv Chen.The coupling mechanism of the centroids of economic gravity and population gravity

and its effect on the regional gap in China.Progress in Geography,2010,29(1):87-95.[樊杰,陶岸君,吕晨.中国经济与人口重心的耦合态势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地理科学进展,2010,29(1):87-95.]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Land Spatial Development

Suitability of the Yangtze River Basin

TANG Changchun1,2,SUN Wei2,3

(1.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Changsh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Changsha410004,China;

2.Institute of Geographic Sciences and Natural Resources Research,CAS,Beijing100101,China;

3.Key Laboratory of Region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Modeling,CAS,Beijing100101,China) Abstract:The evaluation of land spatial development suitability is the scientific foundation of spatial pattern optimization and regional coordinated development.So,the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land spatial development suitability in the Yangtze River Basin can strengthen and deepen the understanding of land reasonable development of river basin and guide the river basin government and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ractice.According to"Three Steps and Four Principles",the county-level administrative area of the Yangtze River Basin is firstly defined,which https://www.docsj.com/doc/a72807781.html,ing the Delphi and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HP)methods,the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and index weight coefficient are established.Furthermore,the single index evaluation and composite index evaluation are analyzed by using GIS spatial clustering method and dynamic weighted summation method, and population-economic spatial coupling degree is calculated by constructing coupling difference coefficient model.The results show that:the overall level of development constraint of the Yangtze River Basin is relatively high,high-value regions(V to VIII level) are mainly distributed in the upper and middle reaches of the basin.The spatial concentration degrees of development intensity and development potential are high,and the regional development gap is widening.The area of high value regions of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accounts for22.95%of the total basin area,indicating that the suitable development area is in a minority of Yangtze River Basin area.The coupling difference coefficient between population and economy is8.70,and the spatial coupling degree between population and economy is low.The variation of land spatial suitability is significant among the upper, middle reaches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Basin.The high value regions include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region,Hefei city and City Cluster along the Wanjiang River in Anhui Province,City Cluster of Wuhan and Jingzhou-Yichang region,Xiangyang-Nanyang region,City Cluster of Changsha-Zhuzhou-Xiangtan,Nanchang-Jiujiang-Xinyu region,City Cluster of Chengdu-Chongqing,Guiyang-Anshun region,Kunming city,and most of prefecture-level cities.

Key words:land space;comprehensive evaluation;development;suitability;Yangtze River Basin

土地适宜性评价

土地适宜性评价就是评定土地对于某种用途是否适宜以及适宜的程度,它是进行土地利用决策,科学地编制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依据土地适宜性评价是通过对土地的自然、经济属性的综合鉴定,阐明土地属性所具有的生产潜力,已经对农、林、牧、渔等各业的适宜性、限制性及其程度差异的评定。 土地适宜性评价是根据土地的自然和社会经济属性,研究土地对预定用途的适宜与否、适宜程度及其限制状况。根据评价的预定用途不同,适宜性评价可分为土地的农业适宜性评价和土地的城市适宜性评价,通过评价阐明区域土地适宜于农、果、林、水产养殖等各业生产以及适宜于城市建设的土地资源及利用不合理的土地资源的数量、质量及其分布,从而为区域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的调整、土地利用规划分区等提供科学依据。因此,土地适宜性评价是土地利用的基础评价。 土地适宜性评价是针对某种特定的用途而对区域土地资源质量的综合评定。为了保证评价结果的科学性、正确性和实用性,就必须掌握一定的基本原理,遵循一定的评价原则。 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基本原理是:在现有的生产力经营水平和特定的土地利用方式条件下,以土地的自然要素和社会经济要素相结合作为鉴定指标,通过考察和综合分析土地对各种用途的适宜程度、质量高低及其限制状况等,从而对土地的用途和质量进行分类定级。 二、评价的工作程序 土地适宜性评价是一项技术性、综合性很强的工作,涉及多个学科,评价过程较为复杂。一般而言,土地适宜性评价可分为室内准备及资料收集、适宜性评价、成果整理三个阶段,具体进行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步骤如下: (1)明确的评价目的 (2)组织技术力量及准备评价用品 (3)评价对象的选择 (4)资料的收集 (5)评价因素的选择 (6)评价因子极限指标的确定与指标分级 (7)评价因子图的制作 (8)评价单元的划分 (9)评价因素权重的确定 (10)土地适宜类的确定 (11)土地适宜等的确定 (12)土地限制型的确定 (13)评价结果的核对 (14)面积量算、平差与统计

适宜性分析评价

适宜性分析评价 适宜性分析是城市规划中经常用到的。其应用范围基本分为5 大类: 一是城市建设用地的评价,二是农业用地的评价, 三是自然保护区或旅游区用地的评价, 四是区域规划和景观规划, 五是项目选址以及环境影响评价。其中,最常用到的是城市建设用的适宜性评价。适宜性评价即根据各项土地利用的要求, 分析区域土地开发利用的适宜性,确定区域开发的制约因素, 从而寻求最佳的土地利用方式和合理的规划方案。合理确定可适宜发展的用地不仅是以后各项专题规划的基础,而且对城市的整体布局、社会经济发展将产生重大影响。 在进行适宜性分析评价时需要考虑的影响因子有很多,生态方面的,经济发展方面的等等都有,不过通常情况下,适宜性分析主要考虑的是生态方面的限制性因素,如与水源,生态敏感地的距离,坡度高程等因素,所以通常意义上的适宜性评价可以狭义的理解为是生态适宜性评价。 不同尺度下的生态适宜性评价其侧重是不同的,如果是大尺度的评价,可以进行建设用地的适宜性评价,如果具体到城市内部,可以进行居住用地工业用的适宜性评价。具体选用什么指标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确定。 需要注意的是,适宜性评价有两种。一种是在规划前期对区域的适宜性评价,为确定城市布局和环境保护提供参考,是规划的重要依据。另一种是对规划方案或是现有的情况进行适宜性评价,评价这个方案或是现状是不是适宜的。显然,第一种意义更大一些。这两种评价所采用的指标也是不同的,各有侧重。但目前的很多论文中,经常讲这两者混淆,一般情况下,总规或一些规划的前期分析多用第一种方法,规划的评价和环境影响评价多用第二种方法。

在方法上,适宜性分析采用的理论方法是数学概念中的多准则多目标评价,可以通俗的理解为多因子权重叠加,此外,对上面提到的第二种情况,多使用模糊数学的理论,其核心是计算单个指标的隶属度。在技术实现上,适宜性分析采用GIS技术。GIS具有强大的空间地理数据管理和分析功能,并能对分析结果给予直观显示,为具有空间属性特征的用地评价提供了一种有效工具。 适宜性评价的过程可以这样理解:找到与适宜性相关的因子(经验及参考别人的,或专家来定,即德尔菲法),进行分级,将其对适宜性的影响用分级的方式区别出,再对因子赋以权重(经验或层次分析法),对每一个因子进行评价计算,最后进行叠加分析得到结果。 其基本表达形式可以用式(1) 表示:S = f ( x1 , x2 , x3 , ?, xi ) (1) 式中, S 是生态适宜性等级, xi ( i = 1 ,2 ,3 , ?, n) 是用于评价的一组变量。目前常用的基本模型是权重修正法(式2) : S = ΣW i X i (2) 式(2) 中, S 是生态适宜性等级, Xi为变量值, W i为权重, i = 1 , 2 , 3 , ?, n。 采用公式(2) 进行生态适宜性评价的最大问题是每个变量对于生态适宜性的贡献是十分复杂的, 既有正面又有负面的影响, 有些因素对某种土地利用构成绝对限制, 有些则构成发展潜力。通俗的讲,有的是限制性因素(例如近水30米内,坡度大于15限建),有的是潜力型因素(如越靠近交通要道越好),因素本身的情况不同。可以把生态适宜性理解为生态潜力扣除生态限制性的剩余。这在实现操作的时候很好处理,例如在栅格运算中,凡是0值得删掉就行,还有就是一些限制性因素可以去负值。

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

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 编制方案 中研智业集团 东西部规划设计院

目录 一、背景意义 (1) 二、发展历程 (2) 三、概念内涵 (3) 四、总体要求 (5) 五、评价内容 (8) 六、技术路线 (10) 七、评价报告 (13) 八、项目实施 (15)

一、背景意义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合理开发国土空间,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是关乎我国国土生态安全、保障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是增强国家综合实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我国国土空间辽阔,不同区域的地形地势、自然条件和资源环境禀赋存在着明显差异。随着人口的增长,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由于高强度的开发和产业布局不尽合理,部分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规模已经超出了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土地退化、生物多样性下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降低等问题日益突出。开展国土空间适宜性开发评价是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的重要体现,也是贯彻落实国家相关政策意见和要求的具体体现。 2010年12月21日,国务院印发了《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通知》(国发[2010]46号),明确了根据自然条件适宜性开发的理念,提出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根据不同国土空间的自然属性确定不同的开发内容。 2016年12月27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省级空间规划试点方案》(厅字[2016]51号),明确要求开展陆海全覆盖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基础评价和针对不同主体功能定位的差异化专项评价,以及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为划定“三区三线”奠定基础。 2017年3月24日,国土资源部关于印发了《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办法(试行)》(国土资发[2017]33号),明确要求市县级及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在系统开展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的基础上,确定城镇、农业、生态空间,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科学合理编制空间规划,作为生态空间

04自然资源部关于全面开展国土空间规划工作的通知2019 87号文

自然资源部关于全面开展国土空间规划 工作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自然资源主管部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自然资源主管部门: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全面启动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审批和实施管理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全面启动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实现“多规合一” 各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要将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按照《若干意见》要求,主动履职尽责,建立“多规合一”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按照自上而下、上下联动、压茬推进的原则,抓紧启动编制全国、省级、市县和乡镇国土空间规划(规划期至2035年,展望至2050年),尽快形成规划成果。部将印发国土空间规划编制规程、相关技术标准,明确规划编制的工作要求、主要内容和完成时限。 各地不再新编和报批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镇体系规划、城市(镇)总体规划、海洋功能区划等。已批准的规划期至2020年后的省级国土规划、城镇体系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城市(镇)总体规划,以及原省级空间规划试点和市县“多规合一”试点等,要按照新的规划编制要求,将既有规划成果融入新编制的同级国土空间规划中。 二、做好过渡期内现有空间规划的衔接协同

对现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镇)总体规划实施中存在矛盾的图斑,要结合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的建设,按照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要求,作一致性处理,作为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的基础。一致性处理不得突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2020年建设用地和耕地保有量等约束性指标,不得突破生态保护红线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不得突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镇)总体规划确定的禁止建设区和强制性内容,不得与新的国土空间规划管理要求矛盾冲突。今后工作中,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海洋功能区划等统称为“国土空间规划”。 三、明确国土空间规划报批审查的要点 按照“管什么就批什么”的原则,对省级和市县国土空间规划,侧重控制性审查,重点审查目标定位、底线约束、控制性指标、相邻关系等,并对规划程序和报批成果形式做合规性审查。其中: 省级国土空间规划审查要点包括:①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目标;②国土空间开发强度、建设用地规模,生态保护红线控制面积、自然岸线保有率,耕地保有量及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用水总量和强度控制等指标的分解下达;③主体功能区划分,城镇开发边界、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的协调落实情况;④城镇体系布局,城市群、都市圈等区域协调重点地区的空间结构;⑤生态屏障、生态廊道和生态系统保护格局,重大基础设施网络布局,城乡公共服务设施配置要求;⑥体现地方特色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和历史文化保护体系;⑦乡村空间布局,促进乡村振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技术指南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 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 技术指南 (征求意见稿) 自然资源部 2019年3月

前言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是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前提和基础。为确保评价的科学性、规范性和可操作性,为贯彻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等空间管控边界,统筹优化生态、农业、城镇等空间布局提供支撑,编制本技术指南。 本技术指南重点阐述双评价的技术流程、评价方法和技术要点,主要内容包括:适用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评价目标与原则、评价工作流程、评价技术流程、成果表达形式、成果应用及附录9部分。 本技术指南起草单位: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国土勘测规划院、国家海洋信息中心、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清华大学、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自然资源经济研究院、自然资源部经济管理科学研究所、自然资源部城乡规划管理中心、江苏省自然资源厅、山东省自然资源厅、广东省自然资源厅、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宁夏回族自治区自然资源厅、苏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青岛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涪陵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固原市自然资源局。

目录 前言 (2) 1 适用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2) 4 评价目标与原则 (2) 4.1评价目标 (2) 4.2评价原则 (3) 5 评价工作流程 (4) 5.1制定工作方案 (4) 5.2开展评价工作 (4) 6 评价技术流程 (5) 6.1确定评价精度 (5) 6.2数据准备 (5) 6.3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 (6) 6.3.1 资源环境要素单项评价 (6) 6.3.2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集成评价 (7) 6.4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 (7) 6.4.1 全域适宜性评价 (7) 6.4.2 结果校验修正 (7) 6.4.3 适宜区潜力评价 (8) 6.5综合分析 (8) 6.5.1 资源环境禀赋刻画 (8) 6.5.2 空间格局特征分析 (8) 6.5.3 问题和风险识别 (9) 6.5.4 潜力分析 (9) 7 成果表达形式 (10) 7.1评价报告 (11) 7.2评价图件 (11) 7.3评价数据表 (12) 8 成果应用 (12) 附录A 资源环境要素单项评价方法 (14) 附录A-1土地资源评价 (15) (1)评价方法 (15) (2)评价步骤 (15) (3)评价成果 (17)

什么是国土空间规划的”双评价”

什么是国土空间规划的”双评价”? 2019-07-29 10:13 空间规划类的术语——“双评价” “双评价”是个简称,由“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两部分构成。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在一定发展阶段,经济技术水平和生产生活方式,一定地域范围内资源环境要素能够支撑的农业生产、城镇建设等人类活动的最大规模。 “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在维系生态系统健康的前提下,综合考虑资源环境要素和区位条件以及特定国土空间,进行农业生产城镇建设等人类活动的适宜程度。 01“双评价”要评什么呢?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判断区域内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能源、旅游资源、水环境、大气环境等资源环境要素,对这个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人口规模、经济规模和建设规模的支撑能力。 概括地说,就是判断资源(利用)、环境(质量)、生态(基线)、灾害(风险)四类要素,定量测度国土空间发展的综合潜力,人类活动的承载能力,以及为人的经济、社会活动提供的生态系统服务能力。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实际上是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本底的相对客观的评价。 “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用于判断国土空间自然条件对城镇(开发)、农业(生产)、生态(保护)三类利用方式的适宜程度及评判分级, 是着重于从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关系、人地关系分析基础上的分析和判断。 “双评价”的最终出口,都要落实在用地的适宜性分区、开发的限制性分类和风险的警示性分级上。 02“双评价”怎么评? “双评价”总体的技术流程是这样的:“资源环境要素单项评价——资源环境承载力集成评价——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 其中涉及海域的,还要开展陆海统筹。 不同功能指向和评价尺度,是要采用差异化的指标体系。 开展“双评价”工作,许多分项专业性很强,实际操作复杂性较高,最大的难点在于:会不同程度地受数据精度和可靠性的制约。 开展“双评价”之前,应先通过数据筛选、转换、集成,构建可靠可比的基础数据库。 03开展“双评价”的目的是什么? 通过国土空间资源的“双评价”,对空间功能区域进行划分,将环境影响评价,作为优化空间布局的重要技术方法,增强空间规划的环境合理性和协调性。 通过“双评价”,客观的反映现状资源环境的优势与短板,发现未来发展的潜力。同时,通过对比现状(如开发利用现状、基本农田红线、生态保护红线等)可以对既有规划成果进行校正。 此外,“双评价”成果从空间上明确规划范围内未来生态修复的要点,并有助于分析持续提升国土空间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路径。

适宜性评价及空间分析

3、适宜性评价与空间分析 3.1 研究目的和意义 土地利用研究对于当代的中国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对土地的开发利用导致了自然资源需求量的急剧增加,引起了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周万村等,2000),由此带来了诸如土地退化、水土流失、植被破坏、水资源短缺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这引起了国家和社会的高度关注。从70年代后期开始,国家陆续开展了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保护等林业生态建设工程。黄土高原地区作为我国典型的生态环境脆弱区,首当其冲成为生态环境建设的重点地区,也因此成为我国土地利用变化研究的热点地区(李丽娟等,2005;李志等,2007;郝慧梅等,2007)。陕西省吴起县地处黄土高原腹地,是典型的水土流失和生态脆弱地区。1998年以来,全县积极响应党中央“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区”的伟大号召,在全县范围展开了封禁造林工作,于当年一次性退耕155.5万亩,实现了“封得住、退得下、还得下”的目标,是全国封得最早、退得最快、面积最大、成效最为显著、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县份之一,成为全国退耕还林的一面旗帜,被国家林业局命名为“全国退耕还林先进县”。退耕还林工程的深入实施,使吴起的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土壤年侵蚀模数由1997年的1.53x104t/km2,下降到目前的0.54x104 t/km2,年降雨量已由1997年的478.3mm增至582mm,干早、暴雨、冰雹、霜冻等自然灾害明显减少,五级以上的大风已由1997年之前的年均19次降为5次,多年罕见的飞禽走兽重新显现,秀美山川初

露端倪,良好的生态链正在形成。在最新的EOS卫星遥感图片上,一片浓绿的颜色清晰地勾勒出了吴起的地貌轮廓,与毗邻的甘肃、宁夏、榆林地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本文选取吴起县为研究区,在GIS平台上,运用退耕还林前后的遥感数据,综合分析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以来当地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意义如下: (l)科学评价和总结吴起县退耕还林工程实施的成果,通过对其退耕还林前后土地利用时空变化及其生态效应的研究,反映其在生态建设驱动力作用下的土地利用变化特点,展现其生态建设的巨大成果。(2)通过研究其土地利用变化时空特点及限制因子,为当地决策部门制定生态建设和土地利用政策、开展土地利用规划提供依据。 (3)由于吴起县退耕还林工作非常典型,对其土地利用变化的过程和特点进行深入研究,为黄土高原地区的退耕还林、植树造林等生态建设工作的实施提供了很好的经验和样板,有利于同区的其他县份借鉴。 3.2 评价标准及方法 1、评价标准 基于GIS的退耕还林分析: 陡坡地退耕还林还草的核心问题是研究地面坡度与土地利用,特别是耕地的使用状况之间的关系。故本次研究着重于调查样区内主要土地利用类型(重点是耕地,包括滩旱地、沟旱地、梯旱地和坡地)中的地表坡度组成状况。经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初步确定本次工作主要任务是为黄土高原地区坡耕地退耕还林还草提供准确可靠的基本地理信息,应用GIS技术可迅速清查土地利用详细状况。根据多年试验结果,黄土丘陵沟壑区地面坡度在3°, 8°, 15°, 25°, 35°是较为明显的土壤侵蚀临界坡度值; 3°以下无明显侵蚀, 8°以上的坡地细沟、浅沟普遍出现;

用地适宜性评价实验报告

本科生实验(实习)报告 学院: 学年学期:学年学期 课程名称: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应用 学时数: 班级: 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教务处印制

资源与环境学院实验(实习)报告专业班级:专业级学号: 课程名称: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应用指导教师: 实验时间:成绩: 第四章城市用地适宜性评价 启动Arcmap加载练习数据,自定义-拓展模块-spatial analyst。 4.2单因素适宜性评价分级 4.2.1交通便捷性 打开道路图层属性表,在表选项弹出菜单选择打开属性表,按属性选择类型=省道。 在工具箱中打开多环缓冲区构建离省道距离的多环缓冲区。

同上述操作输出要素离县道距离的缓冲区,如图。 利用工具箱中的联合工具综合省道缓冲区和县道缓冲区,输出要素类交通便捷性评价。 在要素类交通便捷性评价的属性表中添加短整型评价值字段,打开字段编辑器,输入如图代码,让评价值等于自定义变量value,使得value值由离省道距离和离县道距离决定。

利用工具箱中的面转栅格,设置像元大小为10,在环境设置中设置范围为与图层研究范围相同,转换为和研究范围一致的栅格图像。 4.2.2环境适宜性 计算河流缓冲区,勾选仅外部多边形,计算溪流缓冲区,联合叠加输出滨水环境评价要素类,编辑代码综合评价,转换成栅格数据步骤同上。

计算工业区缓冲区,勾选仅外部多边形,利用工具箱更新工具更新叠加,设置多出来的记录离工业距离字段为0,编辑代码综合评价,转换成栅格数据步骤同上。

森林环境评价步骤同工业污染评价。 4.2.3城市氛围评价 对居民点图层中的城镇和村庄要素做缓冲区并更新叠加,联合叠加得到城市氛围评价,编辑代码综合评价,转换成栅格数据步骤同上。 4.2.4地形适宜性评价 打开工具箱重分类工具,应提前加载,设置如图数据进行高程重分类得到高程评价,同步骤进行坡度评价。

土地适宜性评价(操作步骤)GIS

土地适宜性评价(操作步骤) 按照张媛媛老师的要求,土地适宜性评价至少包括坡度和洪水淹没分析两个生态限制要素。如果学有余力,可以再分析一下道路对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引导作用。 一、设置分析环境 在cad里把规划范围写成一个块“规划范围.dwg”。导入gis中,双击,选择“polygon”。右键,数据——导出数据,生成“规划范围”shp。 地理处理——环境设置——处理范围,选择“规划范围”shp。 Arctoolbox右键,环境设置,处理范围,选择“规划范围”。 二、由等高线生成DEM(数字高程模型) 1.将cad文件导入gis中。双击cad文件名,有5个文件,选择polyline。

点确定。 2.选择高程大于0的polyline,即为等高线,生成shp. 打开属性表。点按属性选择,elevation>0. 点图层名,右键,数据——导出数据,图层名“denggaoxian”。 生成的新文件加载到视图中。

3.生成TIN。3D Analyst 工具——TIN管理——创建TIN。注意:height field选“elevation” TIN生成了! 4.转栅格。3D Analyst 工具——转换——由TIN转出——TIN转栅格。注意:设置栅格大小(cellsize)(栅格大精度小,栅格小精度大)。

三、坡度因素评价 1.生成坡度。3D Analyst 工具——栅格表面——坡度。 输入栅格选dem。

输出栅格slope。 2.对生成的坡度进行适宜性评分。 点slope右键,打开属性表。点“符号系统”,选“已分类”,类别改为“3”。点“分类”。“中 断值”:第一个填“10”,第二个填“25”,第三个不改。点确定。再点确定。

土地适宜性评价标准

土地适宜性评价 土地适宜性评价就是评定土地对于某种用途是否适宜以及适宜的程度,它是进行土地利用决策,科学地编制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依据 土地适宜性评价是通过对土地的自然、经济属性的综合鉴定,阐明土地属性所具有的生产潜力,已经对农、林、牧、渔等各业的适宜性、限制性及其程度差异的评定。 土地适宜性评价是根据土地的自然和社会经济属性,研究土地对预定用途的适宜与否、适宜程度及其限制状况。根据评价的预定用途不同,适宜性评价可分为土地的农业适宜性评价和土地的城市适宜性评价,通过评价阐明区域土地适宜于农、果、林、水产养殖等各业生产以及适宜于城市建设的土地资源及利用不合理的土地资源的数量、质量及其分布,从而为区域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的调整、土地利用规划分区等提供科学依据。因此,土地适宜性评价是土地利用的基础评价。 土地适宜性评价是针对某种特定的用途而对区域土地资源质量的综合评定。为了保证评价结果的科学性、正确性和实用性,就必须掌握一定的基本原理,遵循一定的评价原则。 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基本原理是:在现有的生产力经营水平和特定的土地利用方式条件下,以土地的自然要素和社会经济要素相结合作为鉴定指标,通过考察和综合分析土地对各种用途的适宜程度、质量高低及其限制状况等,从而对土地的用途和质量进行分类定级。 二、评价的工作程序 土地适宜性评价是一项技术性、综合性很强的工作,涉及多个学科,评价过程较为复杂。一般而言,土地适宜性评价可分为室内准备及资料收集、适宜性评价、成果整理三个阶段,具体进行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步骤如下: (1)明确的评价目的 (2)组织技术力量及准备评价用品 (3)评价对象的选择 (4)资料的收集 (5)评价因素的选择 (6)评价因子极限指标的确定与指标分级 (7)评价因子图的制作 (8)评价单元的划分 (9)评价因素权重的确定 (10)土地适宜类的确定 (11)土地适宜等的确定 (12)土地限制型的确定 (13)评价结果的核对 (14)面积量算、平差与统计 (15)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制作 (16)评价成果的分析与评述

ArcGIS上机二城市用地适宜性评价

ArcGIS上机二城市用地适宜性评价

上机二:城市用地适宜性评价 一、上机内容简介 本练习的研究区域为某山区的一个小镇。研究区域面积为1555公顷,其中镇建成区42.6公顷,镇周边有2处独立工矿和5处较大的农村居民点。本练习主要是针对研究区的生活区进行用地适宜性评价,选取交通便捷性、环境适宜性、城市氛围和地形适宜性4类评价因子,其中环境适宜性和地形适宜性还包含子因子,如表2-1所示。 用地适宜性评价因子及权重表2-1 评价因 子 子因子权重 交通便 捷性 —0.28 环境适宜性滨水环境0.09 远离工业 污染 0.06 森林环境0.07 城市氛 围 —0.18 地形适地形高程0.155

宜性地形坡度0.155 对于各单因素的居住用地适宜性评价,本练习统一将评价值分级成1-5级,其中3级是勉强可用于居住用地建设,但需要进行特殊处理,5级代表最适宜建设,1级代表完全不适宜建设。 具体步骤: ?首先,对各个单因素作适宜性评价,统一分级成1-5级,并转换成栅格数据; ?然后,进行栅格加权叠加运算,每个栅格代表的地块将得到一个综合评价值; ?最后,对综合后的栅格数据重新分类定级,得到居住用地适宜性综合评价图。 二、单因素适宜性评价分级 2.1、交通便捷性评价 交通便捷性评价将根据距离省道、县道的远近加以确定,如表2-2所示。 交通便捷性的评价标准表2-2 评价 因子 分类分级 交通便捷性距离省道0-500米,距离县 道0-250米 5 距离省道500-1000米,或距 4

离县道250-500米 距离省道1000-1500米,或 3 距离县道500-1000米 2 距离省道1500-3000米,或 距离县道1000-2000米 距离省道3000米以上,或距 1 离县道2000米以上 1、计算省道和县道的缓冲区 步骤1:启动ArcMap,打开“chap04\练习数据\评价基础数据\评价基础数据.mxd”。该地图文档包含【道路】图层,道路有两种类型:省道和县道。 步骤2:选择所有省道要素。 ?右键单击【道路】图层,在弹出菜单中选择【打开属性表】,显示【表】对话框。 ?点击【表】对话框的工具条上的【表选项】工具,在弹出菜单中选择【按属性选 择…】,显示【按属性选择】对话框。 ?选择上部列表框中的【类型】字段,然后点击【获取唯一值】按钮,【类型】字段的值 将显示在中部列表框中。 ?点击下部输入框,然后双击【类型】字段,

市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评估技术指南 试行

湖南省市县空间规划实施评估 技术指南 (试行) 湖南省自然资源厅 二O一九年四月

目录 1 总则 (1) 1.1评估目的 (1) 1.2适用范围 (1) 1.3评估时点与基数 (1) 1.4评估原则 (2) 1.5评估依据 (2) 1.5.1法律法规 (2) 1.5.2相关规划及社会经济资料 (2) 1.6评估组织 (3) 2 工作流程 (3) 2.1工作准备 (3) 2.2现状调查与分析 (3) 2.3成果编制 (4) 2.4成果论证与公示 (4) 2.5成果报批 (4) 3 评估主要内容 (4) 3.1现状概况 (5) 3.2现行各类空间规划回顾 (5) 3.3战略目标评估 (5) 3.4城镇建设发展格局评估 (6)

3.4.1市(县)域发展格局评估 (6) 3.4.2中心城区规划评估 (7) 3.4.3产业园区规划布局评估 (7) 3.4.4重点区域规划布局评估 (7) 3.5耕地与基本农田保护评估 (7) 3.6空间管控评估 (8) 3.7要素配置评估 (8) 3.8现行各类空间规划方案合理性评估 (8) 3.9区域发展的新形势与新要求分析 (9) 3.9.1外部发展环境分析 (9) 3.9.2地方发展诉求分析 (9) 3.10其他专项类规划评估 (9) 3.11评估结论与建议 (11) 3.11.1强制性内容执行情况 (11) 3.11.2规划实施主要成效 (11) 3.11.3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3.11.4主要建议 (12) 4 技术要点 (12) 4.1基础资料收集 (12) 4.2市县国土空间规划底图编制 (12) 4.3国土空间规划布局优化建议 (13) 5 成果要求 (13)

生态适宜性评价

工业园区生态适宜性评价实例研究 ——以新疆石河子北工业园区为例 黄丽华王亚男 摘要本文以石河子北工业园区为研究对象,在工业园区内部用地布局合理性评价中采用生态适宜度法进行评价,在详尽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选择自然、社会、环境三方面评价因子,建立开发区生态适宜度评价指标体系,并借助GIS技术将数值计算和图形叠置有机结合,将工业园区规划用地分为适宜、较适宜和不适宜三类,据此提出调整建议,为工业园区用地布局的合理规划提供决策依据。 关键词:工业园区生态适宜度用地布局 一、前言 近年来随区域开发活动迅速发展,工业园区作为规范区域开发活动,促进产业聚集的重要载体,在全国各地迅速发展。而各地区的资源禀赋、环境承载力、生态环境特点具有较大差异,若在工业园区规划建设中照搬相同的规划建设模式和强度,忽略自然环境的承受能力以及土地的生态适宜性,过度开发,将导致开发地区生态环境的退化,带来较大的生态环境风险。因此,通过对工业园区规划用地的生态适宜性评价,可以进一步明确工业园区开发的环境制约因素,优化园区规划的用地布局,避免生态环境风险的发生,对实现区域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生态适宜性评价的概念及方法 (一)生态适宜性评价的概念 生态适宜度评价是从城市生态学角度出发,根据各类用地的生态要求,评价各种土地利用的生态适宜性,分析各种不同使用功能的土地排序位置是否合理,是否遵循生态优化原则,从而明确区域开发的环境制约因素,寻求最佳土地利用方式的一种评价方法。 (二)生态适宜性评价的方法 目前生态适宜性分析评价常用方法有地图叠置法、因子加权评分法和生态因子组合法等。 1.地图叠置法:是一种形象直观,可以将社会、环境等不同量纲因素进行综合系统分析的一种土地使用生态适宜性的分析方法。缺点是当分析因子增加后,用不同深浅颜色表示适宜等级并进行重叠的方法相当繁琐,并且很难辨别综合图上不同深浅颜色之间的细微差别。2.因子加权评分法:因子加权评分法的基本原理与地图重叠法的原理相似。它克服了地图重叠法繁琐的照相制图过程,避免了对阴影辨别的技术困难,该方法近年来已被广泛运用。但是不论是地图重叠法还是加权求和法,从数学角度上讲,要求各个因子应该是独立的,而实际上许多因子是相互联泵、相互影响的。为了克服这一缺陷,专家们又发展了一种新方法,称为“生态因子组合法”。 3.生态因子组合法:生态因子组合法可以分为层次组合法和非层次组合法。层次组合法首先用一组组合因子去判断土地的适宜度等级,然后,将这组因子看作一个单独的新因子与其他因子进行组合判断土地的适宜度,这种按一定层次组合的方法便是层次组合法。相反,则为非层次组合法。显然,非层次组合法适用于判断因子较少的情况,而当因子过多时,采用层次组合法要方便得多。但不管采用层次组合法还是非层次组合法,首先需要专家建立一套复杂而完整的组合因子和判断准则,这是运用生态因子组合法关键的一步,也是较为困难的

最全国土空间规划知识点梳理

国土空间规划知识点梳理 一、政策时间轴线 2014.08国家发改委等四部联合下发《关于开展市县“多规合一试点工作的通 知”》 2019.05.23《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 2019.06.02《自然资源部关于全面开展国土空间规划工作的通知》 2019.06.04《自然资源部2019年立法工作计划》 2019.12.31《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国土空间规划编制资质有关问题的函》 2020.01.17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省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指南》(试 行)的通知 二、主要工作内容及要求 各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要将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按照《若干意见》要求,主动履职尽责,建立“多规合一”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按照自上而下、上下联动、压茬推进的原则,抓紧启动编制全国、省级、市县和乡镇国土空间规划(规划期至2035年,展望至2050年),尽快形成规划成果。部将印发国土空间规划编制规程、相关技术标准,明确规划编制的工作要求、主要内容和完成时限。 (一)编制时限要求 2020 目标 基本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基本完成市县以上各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 2025 目标 形成以国土空间规划为基础,以统一用途管制为手段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

2035 目标 基本形成富有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国土空间格局 (二)编制要求 各地不再新编和报批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镇体系规划、城市(镇)总体规划、海洋功能区划等。已批准的规划期至2020年后的省级国土规划、城镇体系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城市(镇)总体规划,以及原省级空间规划试点和市县“多规合一”试点等,要按照新的规划编制要求,将既有规划成果融入新编制的同级国土空间规划中。 对现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镇)总体规划实施中存在矛盾的图斑,要结合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的建设,按照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要求,作一致性处理,作为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的基础。一致性处理不得突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2020年建设用地和耕地保有量等约束性指标,不得突破生态保护红线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不得突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镇)总体规划确定的禁止建设区和强制性内容,不得与新的国土空间规划管理要求矛盾冲突。今后工作中,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海洋功能区划等统称为“国土空间规划”。 按照“管什么就批什么”的原则,对省级和市县国土空间规划,侧重控制性审查,重点审查目标定位、底线约束、控制性指标、相邻关系等,并对规划程序和报批成果形式做合规性审查。 三、成果内容要求 本次规划编制统一采用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数据作为规划现状底数和底图基础,统一采用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和1985国家高程基准作为空间定位基

土地适宜性评价

《土地利用规划学》 土地的适宜性评价 -------------基于层次分析法 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 班级:2013009 姓名:sk 学号:201300926 指导老师:张俊华

目录 一、摘要: (1) 二、土地适宜性评价流程 (1) 三、层次分析法求权重: (1) 1.层次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1) 2.层次分析法求权的步骤和方法 (2) (1)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2) (2)标度及描述 (3) (3)构建判断矩阵 (4) (4)计算各判断矩阵的特征值、特征向量 (5) (5)用一致性指标进行检验: (6) (6)确定各指标权重: (7) (7)计算总排序权向量并做一致性检验 (7) 四、为各因子指标评分: (8) 五、加权求和评价各单元适宜性 (11) 六、总结 (12)

一、摘要: 土地适宜性评价就是评定土地对于某种用途是否适宜以及适宜的程度,它是进行土地利用决策,确定土地利用方向的基本依据,是近20年来土地资源研究的主要内容。农用地适宜性是土地适宜性评价的主要内容之一,通过对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进行适宜性等级的划分,揭示其作为农用地的适宜性大小,从而为调整和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制定合理的土地开发整理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本次采用加权求和法计算各评价单元的适宜性,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 二、土地适宜性评价流程 三、层次分析法求权重: 1.层次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层次分析法(AHP)是美国运筹学家匹茨堡大学教授萨蒂(T.L.Saaty)于上世纪70年代初,为美国国防部研究“根据各个工业

部门对国家福利的贡献大小而进行电力分配”课题时,应用网络系统理论和多目标综合评价方法,提出的一种层次权重决策分析方法。 层次分析法根据问题的性质和要达到的总目标,将问题分解为不同的组成因素,并按照因素间的相互关联影响以及隶属关系将因素按不同层次聚集组合,形成一个多层次的分析结构模型,从而最终使问题归结为最低层(供决策的方案、措施等)相对于最高层(总目标)的相对重要权值的确定或相对优劣次序的排定。 2.层次分析法求权的步骤和方法 (1)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将决策的目标、考虑的因素(决策准则)和决策对象按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分为最高层、中间层和最低层,绘出层次结构图。对于相邻的两层,称高层为目标层,低层为因素层。 本例共划分分为三层: 目标层准则层要素层(指标层) 具体划分如下图:

用地适宜性评价

GIS实验报告 ——金川县城市总体规划建设用地评价一、引言Introduction 项目背景 金川县位于四川省西北部,阿坝州西南部,东南距省会成都424公里,离阿坝州州府马尔康91公里。金川县地处川西北生态经济区中心地带,阿坝州南部综合经济区重要板块,位于大渡河上游,大金川河旁,省道211经过县城。此次金川县城市总体规划重点是对金川县城的城市发展方向做出判断。 定义需GIS解决的问题 金川县城沿大金川河发展,周边山地丘陵地形复杂,城市位于槽谷地带。随着金川县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现状用地已经不能满足其发展需求。在本次实验报告中,将运用GIS的科学分析方法,对像金川县城这样处于的复杂山地地形和河流谷地的城市建设用地发展方向做出较为理性的评价。 确定实验的目标或者需验证的假设 本次实验的目标是:整理分析各项对于建设用地选择有影响的评价因子,运用GIS的数据管理能力,综合评价城市建设用地的选择方向。改变以往规划环节中依靠感性的设计方法,为项目提供科学数据分析和可视化设计流程,并以此为依据,对建设用地进行反向论证,不断优化设计,提高规划的科学性。 研究区域 本次实验的研究目的是进行建设用地选择,因此研究区域范围较小,主要包括:大金川河两侧用地面积较大且较为平缓的地带。(沿大金川河,金川老城区南部,老城区北部、老城区东部) 二、方法Methods 前期资料整理 根据实验目的提取实验所需要的各项要素,并将提取出来的要素整理为便于

实验操作文件格式,祛除多余冗杂的信息,减少无效数据的干扰,提高实验效率。 本次实验报告的地形CAD较为复杂,老城区部分由于城市建设情况,而缺乏高程赋值的等高线,故此次实验以高程点为基础,选择所有的高程点;原位粘贴到“0金川县高程点.dwg”文件;将研究区域内的河流及泥石流槽描边并单独放入“0河流.dwg”文件;将老城区及周边建设用地现状描绘整理到“0建设用地现状.dwg”文件;将提供的地质灾害报告中的地灾评价整理到“0地灾评价.dwg”文件中;最后,将整个研究区域的边界线描出整理到“0地形边界线.dwg”文件中,方便出图。 数据整理 加载整理的CAD要素 首选是添加数据。在添加数据的对话框中,选择链接到文件夹,在连接到文件夹中加载整理好的DWG格式的文件,包括高程点、河流、建设用地现状、地灾评价、地形边界线。在此过程中,由于各项要素均已在CAD里整理,因此没有出现乱线等问题。 捡校导入CAD的高程点数据 右键单击Arc map中Export_Output图层,在下拉菜单中点击:打开属性表(T),弹出属性表窗口。在属性表中对应找到Elevation一栏,右键单击,通过升序和降序排列,找出有问题的高程点,通过“字段计算器”进行数据运算,只显示正确的高程点数据,便于下一步生成地形分析。 通过高程点生成TIN 首先激活工具,然后再进行TIN的创建,操作步骤为:打开工具箱--系统工具箱--TIN管理--创建TIN工具,弹出创建TIN对话框,如图Export_output 分别拖入【输入要素】栏中,在【输出TIN】中选择输出保存的地点。点击确定,生成TIN文件【GCDtin】。 转栅格,生成DEM数据 打开工具箱--系统工具箱--转换--由TIN转出--TIN转栅格工具,弹出TIN 转栅格对话框,如图输入各数据,点击确定,生成栅格图。 将地形边界文件polygon直接转换为栅格数据。打开工具箱--系统工具箱--

土地适宜性评价分析报告

适宜性分析是城市规划中经常用到的。其应用范围基本分为5 大类: 一是城市建设用地的评价, 二是农业用地的评价, 三是自然保护区或旅游区用地的评价, 四是区域规划和景观规划, 五是项目选址以及环境影响评价。其中,最常用到的是城市建设用的适宜性评价。适宜性评价即根据各项土地利用的要求, 分析区域土地开发利用的适宜性,确定区域开发的制约因素, 从而寻 求最佳的土地利用方式和合理的规划方案。合理确定可适宜发展的用地不仅是以后各项专题规划的基础,而且对城市的整体布局、社会经济发展将产生重大影响。 在进行适宜性分析评价时需要考虑的影响因子有很多,生态方面的,经济发展方面的等等都有,不过通常情况下,适宜性分析主要考虑的是生态方面的限制性因素,如与水源,生态敏感地的距离,坡度高程等因素,所以通常意义上的适宜性评价可以狭义的理解为是生态适宜性评价。 不同尺度下的生态适宜性评价其侧重是不同的,如果是大尺度的评价,可以进行建设用地的适宜性评价,如果具体到城市内部,可以进行居住用地工业用的适宜性评价。具体选用什么指标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确定。 需要注意的是,适宜性评价有两种。一种是在规划前期对区域的适宜性评价,为确定城市布局和环境保护提供参考,是规划的重要依据。另一种是对规划方案或是现有的情况进行适宜性评价,评价这个方案或是现状是不是适宜的。显然,第一种意义更大一些。这两种评价所采用的指标也是不同的,各有侧重。但目前的很多论文中,经常讲这两者混淆,一般情况下,总规或一些规划的前期分析多用第一种方法,规划的评价和环境影响评价多用第二种方法。 在方法上,适宜性分析采用的理论方法是数学概念中的多准则多目标评价,可以通俗的理解为多因子权重叠加,此外,对上面提到的第二种情况,多使用模糊数学的理论,其核心是计算单个指标的隶属度。在技术实现上,适宜性分析采用GIS技术。GIS具有强大的空间地理数据管理和分析功能,并能对分析结果给予直观显示,为具有空间属性特征的用地评价提供了一种有效工具。 适宜性评价的过程可以这样理解:找到与适宜性相关的因子(经验及参考别人的,或专家来定,即德尔菲法),进行分级,将其对适宜性的影响用分级的方式区别出,再对因子赋以权重(经验或层次分析法),对每一个因子进行评价计算,最后进行叠加分析得到结果。 其基本表达形式可以用式(1) 表示:S = f ( x1 , x2 , x3 , ?, xi ) (1) 式中, S 是生态适宜性等级, xi ( i = 1 ,2 ,3 , ?, n) 是用于评价的一组变量。目前常用的基本模型是权重修正法(式2) : S = ΣW i X i (2)

土地适宜性分析

1、项目名称 土地适宜性分析 2、项目目的和要求 理解地理信息系统应用模型的基本概念,掌握应用模型的建模方法;要求学生借助GIS 软件,独立完成土地适宜性分析模型建立。 3、项目基本情况 时间:2015年7月10日至7月12 B 地点:寝室 组织情况:个人完成 个人的工作概况:应用前期空间分析成果,结合其他相关数据,完成实验区土地适宜性分析模型建立。注意领会地理信息系统应用模型构建的思路、方法和步骤。 4、项目原理 适宜性分析是指土地针对某种特定开发活动的分析,建立适宜性分析模型,首先确定具体的开发活动,其次选择其影响因子,然后评判某一地域的各个因子对这种开发活动的适应程度,以作为土地利用规划决策的依据。 据作物或土地利用方式的适宜程度,分为最适宜、次适宜、临界适宜、不适宜。按四级分类法表示,即最适宜性、次适宜性、临界适宜性、不适宜性四级。 1)单因子权重的确定 通过选择最显著、最稳定的评价因子,对研究区农业用地的土地适宜性的相应的各评价因子进行了单因子权重的划分,如下表所示。

5— 10 150—300 次适宜(3) 5 10—15 沙土 300—450 临界适宜(2) 3 >15 水域>450 不适宜(1) 1 2)综合因子权重的确定 通过研究区的坡度、土壤、距水系的距离三个单因子的相应的权重确定后,为了得到研究区农业用地的土地适宜性综合评价分类图,需要得到三种用地的各因子进行整体综合的权重划分,对应相应的适宜级别与对应不同的分类等级,,如下表所示。 表2农业用地综合因子评价准则 地类综合权重分类适宜程度分类等级 农业用地 3—7 不适宜 1 7—1 2 临界适宜2 12—16 次适宜 3 ■ 16—21 最适宜 4 5.项目过程 整个土地适宜性评价过程分为两大部分: 一、分别建立土地坡度,土壤质地,距水源距离三大影响因子的权重栅格图。 1)山高程点建立不规则三角网,然后T臥转栅格,根据栅格图得到坡度图,对其进行重分类,按照不同范围的坡度进行单因子权重赋值,坡度越平缓,植被生长越良好,权重越高,最后再根据行政区划范圉,对坡度栅格分类图进行裁剪。 TIN图层TIN栅格图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