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最全国土空间规划知识点梳理

最全国土空间规划知识点梳理

最全国土空间规划知识点梳理
最全国土空间规划知识点梳理

国土空间规划知识点梳理

一、政策时间轴线

2014.08国家发改委等四部联合下发《关于开展市县“多规合一试点工作的通

知”》

2019.05.23《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

2019.06.02《自然资源部关于全面开展国土空间规划工作的通知》

2019.06.04《自然资源部2019年立法工作计划》

2019.12.31《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国土空间规划编制资质有关问题的函》

2020.01.17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省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指南》(试

行)的通知

二、主要工作内容及要求

各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要将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按照《若干意见》要求,主动履职尽责,建立“多规合一”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按照自上而下、上下联动、压茬推进的原则,抓紧启动编制全国、省级、市县和乡镇国土空间规划(规划期至2035年,展望至2050年),尽快形成规划成果。部将印发国土空间规划编制规程、相关技术标准,明确规划编制的工作要求、主要内容和完成时限。

(一)编制时限要求

2020 目标

基本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基本完成市县以上各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

2025 目标

形成以国土空间规划为基础,以统一用途管制为手段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

2035 目标

基本形成富有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国土空间格局

(二)编制要求

各地不再新编和报批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镇体系规划、城市(镇)总体规划、海洋功能区划等。已批准的规划期至2020年后的省级国土规划、城镇体系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城市(镇)总体规划,以及原省级空间规划试点和市县“多规合一”试点等,要按照新的规划编制要求,将既有规划成果融入新编制的同级国土空间规划中。

对现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镇)总体规划实施中存在矛盾的图斑,要结合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的建设,按照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要求,作一致性处理,作为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的基础。一致性处理不得突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2020年建设用地和耕地保有量等约束性指标,不得突破生态保护红线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不得突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镇)总体规划确定的禁止建设区和强制性内容,不得与新的国土空间规划管理要求矛盾冲突。今后工作中,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海洋功能区划等统称为“国土空间规划”。

按照“管什么就批什么”的原则,对省级和市县国土空间规划,侧重控制性审查,重点审查目标定位、底线约束、控制性指标、相邻关系等,并对规划程序和报批成果形式做合规性审查。

三、成果内容要求

本次规划编制统一采用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数据作为规划现状底数和底图基础,统一采用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和1985国家高程基准作为空间定位基

础,各地要按此要求尽快形成现状底数和底图基础。

规划成果数据库按照统一的国土空间规划数据库标准与规划编制工作同步建设。实现城乡国土空间规划管理全域覆盖、全要素管控。将各类相关专项规划叠加到统一的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上,形成全域“一张图”。

四、编制注意事项

开展双评价工作。各地要尽快完成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工作,在此基础上,确定生态、农业、城镇等不同开发保护利用方式的适宜程度。

开展重大问题研究。要在对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现状评估和未来风险评估的基础上,专题分析对本地区未来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问题,积极开展国土空间规划前期研究。

科学评估三条控制线。结合主体功能区划分,科学评估既有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等重要控制线划定情况,进行必要调整完善,并纳入规划成果。

各地要加强与正在编制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的衔接,落实经济、社会、产业等发展目标和指标,为国家发展规划落地实施提供空间保障,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格局、城镇空间布局、产业结构调整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

集中力量编制好“多规合一”的实用性村庄规划。结合县和乡镇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通盘考虑农村土地利用、产业发展、居民点布局、人居环境整治、生态保护和历史文化传承等,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优化村庄布局,编制“多规合一”的实用性村庄规划,有条件、有需求的村庄应编尽编。

同步构建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督信息系统。基于国土空间基础信

息平台,整合各类空间关联数据,着手搭建从国家到市县级的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督信息系统,形成覆盖全国、动态更新、权威统一的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

四、“五级三类”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

新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包括运行体系四个子体系,即规划编制审批体系、实施监督体系、法规政策体系、技术标准体系。其中,规划编制审批体系和实施监督体系包括从编制、审批、实施、监测、评估、预警、考核、完善等的完整闭环的规划及实施管理流程;法规政策体系和技术标准体系是两个基础支撑。

规划编制审批体系即各级各类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和审批、以及规划之间的协调配合。融合了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乡规划等空间规划的新的国土空间规划包括“五级三类”。

国土空间规划的编制审批和监督实施要分级分类进行,即包括“五级三类”。五级指与我国行政管理层级相对应的国家、省、市、县、乡镇,不同层级的规划体现不同空间尺度和管理深度要求。其中,国家和省级规划侧重战略性,对全国和省域国土空间格局作出全局安排,提出对下层级规划约束性要求和引导性内容;市县级规划承上启下,侧重传导性;乡镇级规划侧重实施性,实现各类管控要素精准落地。五级规划自上而下编制,落实国家战略,体现国家意志,下层级规划要符合上层级规划要求,不得违反上层级规划确定的约束性内容。

三类指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在国家、省、市、县编制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各地结合实际编制乡镇国土空间规划。各层级的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是对行政辖区范围内国土空间保护、开发、利用、修复的全局性安排,强调综合性。

相关专项规划可在国家、省、市、县层级编制,强调专业性,是对特定区域(流域)、特定领域空间保护利用的安排。其中,海岸带、自然保护地等专项规划及跨行政区域或流域的国土空间规划(如长江经济带国土空间规划等),由所在区域或上一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牵头组织编制;以空间利用为主的某一领域的专项规划,由相关部门组织编制。

详细规划在市县及以下编制,强调可操作性,是对具体地块用途和强度等作出的实施性安排,是开展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活动、实施国土空间用途管制、核发城乡建设项目规划许可、进行各项建设等的法定依据。城镇开发边界内的详细规划由市县自然资源主管部门编制,报同级政府审批;城镇开发边界外的乡村地区,由乡镇人民政府编制村庄规划作为详细规划,报上一级政府审批。

总体规划与详细规划、相关专项规划之间体现“总-分关系”。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是详细规划的依据、相关专项规划的基础;详细规划要依据批准的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进行编制和修改;相关专项规划要遵循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不得违背总体规划强制性内容,其主要内容要纳入详细规划。

需要说明的是,并不是所有地方都要求编制“五级三类”的国土空间规划。例如,各地可以因地制宜,将市县域乡镇国土空间规划合并编制,也可以几个乡镇为单元编制乡镇级国土空间规划;村庄规划编制也应该按照“应编尽编”的原则编制“多规合一”的实用性村庄规划。

对地方的国土空间规划审批留了弹性空间。一方面,事权下沉,对于国务院审批以外城市和县、乡镇国土空间规划,由省级人民政府根据当地实际明确编制审批内容和程序要求;另一方面,考虑到我国各地差异大,对乡镇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审批作了灵活规定,各地可以因地制宜,将市县与乡镇国土空间规划合并编制,也可以几个乡镇为单元编制乡镇级国土空间规划。

按照《若干意见》,到2020年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将基本建立,并初步形成全国国土空间开发保护“一张图”。到2025年,将进一步健全国土空间规划法规政策和技术标准体系,全面实施监测预警和绩效考核;到2035年,将全面提升国土空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五、规划编制指标体系

六、省级国土空间规划

(一)审查内容

1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目标;

2国土空间开发强度、建设用地规模,生态保护红线控制面积、自然岸线保

有率,耕地保有量及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用水总量和强度控制等指标的分解下达;

3主体功能区划分,城镇开发边界、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的协调落实情况;

4城镇体系布局,城市群、都市圈等区域协调重点地区的空间结构;

5生态屏障、生态廊道和生态系统保护格局,重大基础设施网络布局,城乡公共服务设施配置要求;

6体现地方特色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和历史文化保护体系;

7乡村空间布局,促进乡村振兴的原则和要求;

8保障规划实施的政策措施;

9对市县级规划的指导和约束要求等。

国务院审批的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审查要点,除对省级国土空间规划审查要点的深化细化外,还包括:

1市域国土空间规划分区和用途管制规则;

2重大交通枢纽、重要线性工程网络、城市安全与综合防灾体系、地下空间、邻避设施等设施布局,城镇政策性住房和教育、卫生、养老、文化体育等城乡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原则和标准;

3城镇开发边界内,城市结构性绿地、水体等开敞空间的控制范围和均衡分布要求,各类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范围和要求,通风廊道的格局和控制要求;城镇开发强度分区及容积率、密度等控制指标,高度、风貌等空间形态控制要求;

4中心城区城市功能布局和用地结构等。

其他市、县、乡镇级国土空间规划的审查要点,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

根据本地实际,参照上述审查要点制定。

(二)改进规划报批审查方式

简化报批流程,取消规划大纲报批环节。压缩审查时间,省级国土空间规划和国务院审批的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自审批机关交办之日起,一般应在90天内完成审查工作,上报国务院审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也要简化审批流程和时限。

七、市县级国土空间规划

市县规划是本级政府对上级国土空间规划要求的细化落实,是对行政辖区内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活动作出的具体安排,侧重实施性。

(一)市县规划主要任务

a)落实上级规划要求;

b)提出规划战略、目标、重要指标;

c)明确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

d)划定用地分区,制定管制规则;

e)进行国土空间要素统筹配置;

f)明确基础设施等建设项目安排;

g)划定城镇开发边界,加强中心城区管控;

h)明确国土整治修复安排;

i)指导下位规划,协调相关规划;

j)制定近期规划及行动计划;

k)制定规划实施政策措施。

(二)编制原则

1底线约束、绿色发展

坚持保护优先、集约节约,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与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的基础上,优先划定不能进行开发建设的空间范围,严格落实上级规划的管控性要求和约束性指标,严守生态安全、国土安全、粮食安全和历史文化保护线,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2以人为本、提升品质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优化国土空间功能和布局,统筹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增加开敞空间和公共活动空间,改善人居环境,实现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把群众满意度作为衡量规划水平的标准。

3同步推进、统筹协同

市县规划编制应同步推进,自上而下、上下联动;可根据实际,与乡镇国土空间规划合并编制,协同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以下简称“三条控制线”)。坚持陆海统筹,确定海洋保护利用相关控制线;坚持城乡协同,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坚持区域联动,控制全域国土空间总体开发强度,促进都市圈、城市群有序发展。

4多规合一、全域管控

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和制度,将各类空间性规划融合为统一的国土空间规划,实现海陆和城乡空间规划全域覆盖、全要素管控。将各相关专项规划叠加到统一的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上,形成市县全域“一张图”。

5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尊重规律,前瞻谋划,科学分析,根据自然禀赋、人文特色、不同地区发展阶段特征和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规划编制工作。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鼓励规划“留白”,给地方留有弹性空间,确保规划能用、管用、好用。

6多方参与、科学决策

按照“政府组织、专家领衔、部门合作、公众参与、科学决策”的工作组织方式,坚持落实责任、部门协同,坚持“开门编规划”,强化规划全过程公众参与,扩大公众和社会各界参与程度,不断完善公众参与制度,建立专家咨询机制,发挥不同领域专家的作用,提高规划科学决策水平。

(三)规划期限

规划期限为2020 年至2035 年,近期为2025 年,远景展望至2050 年。

(四)编制主体

市县规划编制主体为市县人民政府。市县级自然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应会同相关部门开展具体编制工作。

(五)工作步序

(六)工作重点

1.人地和谐的空间格局构建

基于保护和发展两大视角,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为基础,聚焦全域生态、农业和城镇空间,优化生态空间、城乡开发利用和历史文化保护三大格局,统筹陆与海、建设与非建设空间、城与乡三大关系,实现生态共治、功能互动、产业联动、交通联通和设施均等,构建人地和谐的全域空间格局。

2.高质量发展模式下的要素配置

国土综合整治+以人为本的服务要素配置+城市文化与特色塑造的宏观指导

3.刚弹相济的规划传导路径和机制设计

横向发挥市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对其他专项规划的指导约束作用

纵向重点体现国家和省级国土空间规划的管控要求

(七)工作技术路线

(八)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适宜性评价

在省级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基础上,结合地方实际,重点深化评价结论、在市县规划中落实。县可不再单独开展评价工作。

通过评价识别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关键限制因素,分析国土空间开发潜力;在“三条控制线”统筹划定、国土开发保护格局确定、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国土整治与生态修复安排等方面,为规划方案提供技术与策略支撑。(具体评价方法

详见《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技术指南》)

(九)国土空间格局优化

1.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的总体格局

以规划评估、评价分析为基础,结合规划目标与战略,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等保护类要素和城乡、产业、交通等发展类要素布局,体现全域分区差异化发展策略,构建全域一体、陆海一体、城乡一体,多中心、网络化、组团式、集约型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总体格局。

1)规划分区和控制线

划定生态保护、自然保留、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城镇发展、农村农业发展、海洋发展等规划基本分区,明确各分区的管控目标、政策导向和准入规则(详见《市县国土空间规划基本分区与用途分类指南》)。其中沿海地区应在市(地)级规划划分陆海协同的海域国土空间分区。严格落实省级国土空间规划相关要求,统筹优化“三条控制线”等空间管控边界,明确“三条控制线”空间布局和管控要求。

2)绿色空间网络与山水格局

以生态保护为基础,以耕地保护为重点,强化城乡生态格局与山水林田湖草的衔接,强化各类自然资源保护利用,构建完整连续的生态网络体系;充分利用自然山水、历史文化等资源,形成丰富的城乡景观序列和轮廓形态,体现城乡山水格局特色。

3)城乡居民点格局

落实上级国土空间规划要求和本地的资源环境条件,坚持“以水定城”等原则,明确全域总人口和城镇化水平,确定各下级行政单元的发展定位、职能分工、

人口和建设用地规模,明确城镇体系布局。市(地)级应明确市域城镇体系,县级应明确县域镇村体系、村庄分类和村庄布点原则。确定重点规划管控地区的发展定位、人口用地规模、空间发展方向和规划控制范围。

4)陆海一体化格局

沿海市县要统筹协调陆海空间,统筹规划分区与用途分类,提出陆海相邻及重叠区域的功能协调原则。做好海域、海岛和海岸带保护利用,以海岸带为重点构建陆海一体化的生态格局、产业布局和基础设施网络,提出陆海统筹的开发保护措施和策略。

2.城镇功能结构优化

1)优化策略

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实现城镇空间格局与生态网络格局的耦合和协同。综合考虑地形地貌、河湖水系、自然生态、地质灾害防御、区域经济流向、重大设施廊道控制、空间布局演进特征、区域协同等因素,确定规划期内城镇主要发展方向。统筹考虑现状用地情况和人口集聚态势,遵循做优增量空间、盘活存量空间、开发地下空间、预留弹性空间的原则,合理确定中心城区范围和城市建设用地规模,引导城市从外延扩张转向内涵集约发展。优化城市功能布局,统筹新区与旧区、生活区与生产区、建设空间与生态空间的关系,促进产城融合和职住平衡,重塑城市空间结构。鼓励用地功能混合使用,营造城市多样性。

2)高质量产业体系布局

以科技驱动代替要素驱动,形成以创新为引领的产业结构,提供以创新为主导的产业空间,配置围绕创新活动的公共服务空间。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进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突出质量效益,在产业空间供给上向优势产业、新兴产

业和特色产业倾斜。以本地特色自然山水和历史人文资源为基础,大力发展旅游、休闲、文创、教育、医疗、养老等三产服务业,培育生态和文化魅力空间,创造新经济载体。

3.高品质居住空间与公共服务

以人民为中心,优化区域职住关系,优化社区空间结构,提出混合居住的布局基本要求与原则,明确保障性住房的选址要求、布局原则和标准。建设宜居、宜业、宜游、宜学、宜养城市,按需确定教育、卫生、社会福利、文化和体育等涉及民生的主要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标准,明确重要公共服务设施布局要求。适应人口转移和结构变化趋势,逐步建立健全全民覆盖、普惠共享、因地制宜、城乡一体、满足高品质生活需求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在社区层级统筹安排使用频率较高的公共服务设施,打造活力与包容的“一刻钟社区服务圈”,按照步行5 分钟、步行10 分钟、步行15 分钟范围布置各类公共服务设施,5 分钟步行范围内优先布置老人、儿童和残障人士公共服务设施。

4.高水准公共空间与游憩体系

保留、维护自然原生的河道、湿地生态系统,建设配置合理、结构清晰、功能完善的城市蓝绿网络与开敞空间体系。提出城市结构性绿地、水体等开敞空间的控制范围和均衡分布要求,明确通风廊道的基本格局和控制要求。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广植当地树种,提高生物多样性。通过带状、环状、楔状绿地提升系统连续性和完整性,推进老旧公园改造、建设社区“口袋”公园,提升服务功能。提升城市公共空间品质,塑造尺度宜人、富有活力和文化特色的街道空间、广场空间、滨水空间等城市公共空间。推进公共空间与各级公共设施、交通设施衔接,提高公共空间利用效率。

(十)城市文化与风貌保护

从中华文明传承和复兴的高度推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总结国际国内成功经验,健全长效机制,保护和利用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存和城市无形的优良传统,让历史文脉更好地传承下去。

1.历史文化保护体系

全面保护市县历史文化遗产,明确市县域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确定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整体框架、保护目标、保护原则和保护重点,明确各类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范围和要求。保护城市山水形胜、传统格局、历史风貌、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文物古迹、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保护各类遗产及其依存的历史环境和人文景观,提出具体的保护要求、保护措施。

2.文化展示与传承体系

强调历史文化遗产作为城乡发展转型的战略资源,提出各类历史文化资源展示利用基本策略和要求,与自然景观资源、现代功能和生活有机融合,改善人居环境,彰显城市历史文化特色。在市县域空间中挖掘文化线路、文化景观等新遗产类型,识别国家、区域等不同层次的文化、地理和精神标识,建立文化展示与传承体系。

3.城市风貌特色塑造

运用城市设计手法,确定城市总体风貌定位与城市特色塑造要求;妥善处理自然与城市、保护与发展的关系,综合确定城市和山水林田湖草相协调的空间格局与形态;完善城市景观结构,组织城市公共空间系统,确定风貌、视廊、天际轮廓线等控制要求;划定城镇开发强度分区,提出容积率、密度等基准控制指标;划定城市设计重点控制区;明确下位规划编制和开发建设的特殊管控要求。

(十一)安全韧性与基础设施

1.安全韧性城市建设

按照提升城市安全和韧性的理念,发挥城乡蓝绿空间在水土保持、调蓄洪水、防风固沙和阻止灾害蔓延等方面的作用,系统分析评估影响本地长远发展的重大灾害风险类型,提出减缓和适应未来灾害的措施。分析评估影响本地发展建设的主要灾害风险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建立综合防灾减灾救灾体系,明确防灾减灾目标和设防标准;合理划分防灾分区,提出重大防灾减灾救灾设施和应急服务设施的布局要求;提出洪(潮)涝、火灾、空袭、地震、地质灾害等。主要灾害的防治目标和措施,提出危险品生产和储存设施用地布局及安全管控要求;提出关键生命线系统建设、重大危险源和邻避设施管控等要求。

2.绿色市政基础设施

按照设施共享的原则,提出市域供水干线、大型污水处理设施、电力干线、燃气干管等重大市政基础设施的布局要求。城乡密集发展地区的城市,还应当提出基础设施共建共享的具体要求。统筹各类市政基础设施及主要线网布局,明确廊道控制要求。因地制宜地推进建设海绵城市,有条件的地区提出地下综合管廊建设要求。在中心城区内,预测供水、污水、供电、燃气、供热、垃圾处理、通信需求总量,确定各类设施的建设规模、标准、重大设施布局和重要线性工程网络;确定排水体制,划定雨水分区;确定污水设施处理等级,划定污水分区;确定输配电网电压等级,控制高压走廊;确定供气气源和配气管网压力级制,确定重大燃气设施安全防护要求;布置输气管线和配气干管;确定集中供热率,确定供热热源和供热方式,划定供热分区;确定生活垃圾收运方式和处理方式,安排建筑垃圾和特殊垃圾处理站布局。

(十二)国土空间生态修复

遵循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理念,统筹确定陆海国土空间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的目标和任务。针对区域国土空间生态环境问题,确定城乡低效用地利用、城市更新和乡村土地综合整治的目标与布局安排,确定水土流失、水环境治理、海岸带海域修复、矿山整治等各项生态修复任务目标与布局安排;提出国土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重点工程的规模、布局和时序。具体包括:加快山体修复,在保障安全和生态功能的基础上,探索多种山体修复利用模式;开展水体治理和修复,全面落实海绵城市建设理念,系统开展江河、湖泊、湿地等水体生态修复;修复利用废弃地,科学分析废弃地和污染土地的成因、受损程度、场地现状及其周边环境,综合运用多种适宜技术改良土壤,消除场地安全隐患;提出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土地整治工程指引,提高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质量。

(十三)规划实施

1.分区管制

城镇开发边界外,落实上位规划和主体功能区定位要求,在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的基础上,划定国土空间规划基本分区,并分别明确各分区的核心管控目标、政策导向与管制规则。

城镇开发边界外不得进行城镇集中开发建设,不得设立各类开发区,严格控制边界外政府投资的城镇基础设施资金投入,仅允许交通等线性工程、军事等特殊建设项目、以及直接服务乡村振兴的建设项目等。

城镇开发边界内实行“详细规划+规划许可”的管制规则;在城镇开发边界内,建立完善与城市更新、功能转换、混合利用相关的许可制度。

2.规划传导

按照事权明晰、管控有效、面向实施的原则,有效指导下层次国土空间规划、详细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的编制。根据市县行政等级、城镇规模、治理水平等情况,因地制宜地确定市县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明确各层级规划的管控要素、管控重点与管控要求,以及上下位规划刚性传导内容。制订下位规划编制计划。

a)对下层次国土空间规划的约束和指导

分类控制、分层落实,强化上下反馈机制。落实上级规划要求,将耕地保有量、城镇建设用地规模、用水总量和强度控制指标等约束性指标分解至下层次国土空间规划。将“三条控制线”及海洋保护利用等重要控制线、国土空间规划基本分区等的划定和管控要求逐级深化细化并向下层次国土空间规划传导。提出下层次规划在发展定位、城镇体系(镇村体系)、综合交通、公共服务设施、市政设施、综合防灾建设等方面的引导。

市(地)级总规可通过县(市)指引明确对下层次规划的传导要求。县级总规应明确乡镇或片区规划的编制单元及编制组织方式。乡镇或片区规划在不突破约束性指标及管控要求的前提下,可对规划进行深化与细化。

b)对详细规划的约束性要求和编制指引

分解城镇建设用地规模、绿地和水域等约束性指标。明确需要传导的分区和用途管制规则、“城市四线”和道路红线等重要控制线、公共服务设施及市政设施布局原则和标准、地下空间功能分区、城市安全体系管控要求等。通过开展总体城市设计,提出开发强度分区、密度等控制指标,高度、风貌等空间形态控制要求。大城市、特大城市、超大城市通过专项研究、专项规划和分区规划,加强向详细规划的传导。

c)对相关专项规划的约束性要求和编制指引

全国国土空间规划走向一张图

全国国土空间规划走向“一张图”2019-05-2807:55来源:光明日报 小到家门口是建绿地还是盖商场,大到城市发展整体的定位走向,对老百姓来说,国土空间规划与自身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正式发布,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乡规划等将统一融合为一个国土空间规划,实现“多规合一”。 5月27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自然资源部副部长赵龙表示,《若干意见》的发布正是要克服此前我国各级各类空间规划存在的一些问题,形成全国国土空间开发保护“一本规划、一张蓝图”,把每一寸土地规划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规划乱象使发展“受伤” 规划相互打架导致落不了地,规划朝令夕改,或者规划一套另做一套……长期以来,一些规划乱象在我国一些地方存在,被人们形象地称为“规划规划,纸上画画,墙上挂挂”。 “比较典型的一种现象是,同样一块地,国土规划中是基本农田,林地规划中是林地,而在城建规划中又被划为城市建设用地。”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院长李晓江说,如果要调整地块规划需涉及诸多部门,程序十分复杂。 李晓江以此前已进行“多规合一”改革的海南省为例,改革前调研发现,海南全省各种土地、林地、建设、海洋等规划矛盾、重叠的土地斑块达数十万块,已成为制约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问题。 究其原因,一直以来,我国各种规划分属不同的管理部门,各部门的事权不同,规划目标不同,规划方法和重点也不同。因此往往容易造成自成体系、内容冲突、缺乏衔接协调等问题。中国国土勘测规划院总工程师张晓玲将此前的这种规划管理体制形容为“九龙治水”,“协调不够,相互不通气,形成的规划自然就容易‘打架’”。

大数据背景下的国土空间规划研究

大数据背景下的国土空间规划研究 发表时间:2019-06-18T10:11:07.823Z 来源:《中国建筑知识仓库》2019年01期作者:甘小凤 [导读] 摘要:科学合理的国土空间规划,高效、绿色、集约、安全及开放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事关城建、水利、生态、交通、农业以及环保等行业的发展。近年来,通过信息技术的广泛深入应用,国土空间开发利用的效能和水平在不断提升,为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以及社会稳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迫切需要树立大数据思维,改革政府规划管理体制,建立统一衔接、功能互补、相互协调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创新国土空间开发利用方式 1大数据国土空间规划的含义 在综合大数据和国土空间规划的研究基础上,提出大数据国土空间规划的基本概念。大数据国土空间规划是国土空间规划的升级版,其充分运用云计算、GIS等技术和科学化的研究方法,进一步整合各类国土空间要素信息及数据,开展大数据的分析与挖掘,对国土空间分布特征、规划进行综合分析、动态仿真和可视化表达,进行数据资源服务体系的统一规划[2]。它倾向于多种手段的组合与集成运用,自下而上公众参与,具有较强的综合环境适应能力,建立在最新科学思想与技术方法基础上,统筹谋划未来国土空间开发的战略格局,形成科学的国土空间开发导向[3]。 2将“大数据”引入国土空间规划的必要性 “大数据”是数量巨大、结构复杂、类型众多的数据集合,经过云计算的数据处理与应用模式后,将数据整合共享,交叉复用,形成智力资源和知识服务能力。因其具有大量、高速、多样、价值、真实性等突出特点,正逐步应用于生物工程、电网、交通以及医疗等诸多领域。就国土而言,多从土地流转、城镇土地定级、土地管理、城市规划等方面进行研究,而针对国土空间规划的研究相对甚少[4]。国土空间规划是涉及国土空间合理布局和开发利用的规划整合。现行的规划体系中呈现出“纵向”自上而下的部门垂直管理和“横向”多规并行、相互渗透的运行特征,存在内容交叉、管制重叠以及标准不一等复杂问题,给规划实施层面带来了诸多困难。尤其是在市、县各级规划实施工作中,由于规划依据的法规体系、用地分类标准、规划期限、编制审批等不同,各类规划的矛盾集中爆发,出现内容冲突、管制重叠错位、相互牵制、审批复杂等问题,实施主体为协调和符合各类规划消耗大量的行政资源,同时导致了空间资源利用的碎片化和资源管控的混乱局面,降低了规划的执行效果。在大数据时代的背景下,将大数据引入国土空间规划是十分必要的,以转变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方式,建立和完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确保规划编制和实施的科学性、实用性[5]。 3大数据应用于国土空间规划研究 3.1数据采集平台的研究 国土空间的数据体系,以全域数字化、人地要素全覆盖为基础,涉及的数据资源多达一两百项。特别是对一些核心数据源来说,如遥感数据等,能够支撑持续摄取是一项很关键的能力。数据采集平台采用分布式架构设计,稳定性高且扩展能力强。内置实时数据、离线数据以及互联网采集三类采集方案,支持http、udp等多种通信协议,可以采集数据库、文件等多种数据源,数据可落地到hdfs、数据库等。技术上的实现,采用了主流的nifi、kafka、scrapy等开源技术,支持采集规则和采集模板。可对不同的数据类型,如土地供应、用水/电/气、互联网地图POI、根据数据的特点采用更合适的技术。 3.2数据处理平台的研究 将数据摄取到大数据平台后,平台是否有足够的计算能力?计算耗时是否在可接受的范围?是否支持空间分析?这些问题是数据处理平台必须解决的。具体到国土空间规划,则是解决多源异构数据的汇聚叠加空间分析。数据处理平台采用多级时空网格的处理方式,将多要素的数据基于多级网格进行汇聚。利用基于内存的分布式计算引擎Spark进行复杂的数值计算,结合ArcGIS大数据平台和GeoSpark的聚合分析、缓冲区分析等空间分析能力,实现了多要素在多尺度网格上的汇聚叠加分析,满足了资源环境的承载力及空间开发的适宜性分析需要。 图1大数据下的空间分析 3.3数据挖掘平台的研究 数据挖掘平台将指标库和模型库作为平台分析洞察的主要载体,实现国土空间规划辅助决策。具体通过引入机器学习、深度学习技术,建立模型,实现基于指标的量化分析,辅助开展三线保护、自然资源资产负债、绿色发展、宜居环境等方面的定期评估。指标库和模型库提

浅谈国土空间规划领域的大数据应用

浅谈国土空间规划领域的大数据应用 发表时间:2019-07-15T16:19:40.513Z 来源:《城镇建设》2019年第08期作者:陈萌 [导读] 当今时代,信息技术发展迅猛,并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中,发挥着十分积极的作用。 山东深科空间规划勘查设计有限公司山东济南 250000 摘要:当今时代,信息技术发展迅猛,并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中,发挥着十分积极的作用。大数据技术是以数据为本质的新一代革命性的信息技术,在数据挖潜过程中,能够带动理念、模式、技术及应用实践的创新。相比其他传统行业,海量、高效的大数据带给国土空间规划研究的影响更为显著,其不仅对国土空间规划编制、评价和管理的方式产生影响,也通过对人的活动、移动和交流方式的改变,改变了国土空间。数据是国土空间规划研究的重要基础,是分析国土空间发展现状、问题与特征的基本素材,更是解释国土空间发展机制、科学规划国土空间增长的重要依据。 关键词:国土空间规划;大数据;应用 引言 空间规划是国家空间发展的指南、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蓝图,是各类开发保护建设活动的基本依据。新时期中国将建立空间规划体系,推进“多规合一”,将主体功能区规划、国土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乡规划有机融合,统一为国土空间规划,从落实国家战略定位、优化国土空间格局、科学配置资源要素等方面实现编制高质量空间规划的目标。2016年原国土资源部发布的《关于促进国土资源大数据应用发展的实施意见》指出,在新一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背景下,要创新国土资源管理方式,促进国土资源决策科学化。将大数据与自然资源调查、年度更新变更调查和有关专项调查相结合,有助于摸清家底,协调矛盾,科学编制空间规划的底数、底盘和底图。“大数据”蕴含的研究价值自新千年伊始就为西方主流学界关注,起初聚焦于社会科学领域,近年来在人文地理学领域反应最为热烈,为社会科学空间转向下的学科发展提供了新机遇。 1大数据的特征 大数据是一种超大规模的数据集合,它在获取、存储、管理、分析等方面大大超出了传统数据库软件工具能力范围,具有海量的数据规模、快速的数据流转、多样的数据类型和价值密度低四大特征。国土空间规划的编制涉及到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集合的整体,需要统筹考虑城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人口、城市区域条件等各种要素,从而对城市空间发展方向、产业发展重点、城市环境容量和空间发展规模作出预测和控制。传统的规划技术手段停留在小数据的模式上,无法对研究对象进行全样本的画像,大数据改变了这一模式,通过集成各类结构化、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的数据,可以对城市空间和居住在城市空间中人的行为进行时空化的画像和长期跟踪,通过各种标签识别全面了解城市空间发展特征并预测发展趋势。 2大数据应用对国土空间规划的启示 2.1打通数据获取及分享通道 从来源上看,国土空间规划相关的数据包括空间现状数据集、空间规划数据集、空间管理数据集、社会经济数据集等传统数据及网络新兴数据的。传统国土空间规划核心是物质空间规划,基础数据以传统数据为主,而网络新兴数据随着近年来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在国土空间规划领域的应用正方兴未艾,但主要还是集中在理论研究领域而较少应用指导实践行为,导致部分规划空有物质空间的“完美蓝图”,却缺乏能够绘制社会空间“科学蓝图”的城市居民行为、产业情况、公共空间利用等网络新兴数据指导。在规划实践中,数据获取及共享需要强有力的协调组织,能够突破不同行业间的数据壁垒,使数据获取及共享更为顺畅。 2.2规范数据整理模式 首先,传统土地利用、空间规划采用条块式的管理模式,造成现有多门类数据之间标准不统一、相互矛盾,数据交叉、冲突、重复建设的情况时有发生。故需要统一标准、规范,对现有的大数据资源进行清理、整合。国土空间大数据虽然来源复杂、类型繁多,但相互衔接性较强,可通过关联规则,规范数据信息资源采集的内容、方式、频率等,对数据进行整合,建立信息资源库体系,从而为科学决策和科学管理打好基础。其次,数据整理过程及发布环节必须重视数据保密性。国土空间大数据中的地形图、地理信息空间数据、经济运行数据、居民活动个人隐私数据等重要信息均涉及国家机密,必须受到严格保护,防止其遭受恶意用户或黑客的攻击。如果这些信息不能被妥善保存和管理,而是被滥用,将会给国家和个人带来极大的侵害。 2.3拓展应用领域,增强理论向实践成果的转化 从横向来看,在土地利用领域,大数据可用于土地利用效益研究、入地功能流转研究、自然资源利用监测等方面;在总规领域,大数据可用于分析人口规模、用地识别、空间结构、总规评价等问题;在控制性规划领域,大数据可用于分析地块业态评价、空间可达性分析等问题;在专项规划领域,大数据可用于分析教育、医疗、商业、休闲、产业等用地布点及使用效果等问题;在交通规划领域,大数据可用于分析站点位置、线型选择、换乘设置等问题;在城市设计领域,大数据可用于分析公共空间评价、就业吸引力评价等问题。 从纵向来看,传统土地利用、空间规划在后期监测和评价方面缺乏有效手段,而大数据与新技术的应用,可实现随时随地捕获、测量和传递信息,实现空间各个系统的实时感知,全面、精确、直观地反映国土空间要素的行为模式和动态变化,结合各门类要素的属性特征,对要素的质量、价值或效益开展综合评价,做好国土空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管护、治理监督等政府管理,为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制提供准确可靠的基础支撑。 3国土空间规划领域的大数据应用策略 随着当今信息的爆发性增长和科学技术的突破,人类文明正从信息(Information Technology)时代向数据科技(Data Technology)时代飞速变革。在过去的十年里,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的快速发展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人类社会。近年《国务院关于印发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的通知》,《广东省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计划(2016~2020年)》等文件明确了国家大数据战略,运用大数据推动政府治理,促进民生服务普惠化,加快城市创新驱动发展。 在大数据运用中:①要特别注意研发与探索大数据应用的技术问题,如数据的存储,已由传统的集中式数据仓库系统转为分布式处理系统,如海量非结构数据的过滤与抽取,如对传统的数据传输工具流程重新设计等。②要切实统筹好数据标准化建设,各类大数据统筹利

最全国土空间规划知识点梳理

国土空间规划知识点梳理 一、政策时间轴线 2014.08国家发改委等四部联合下发《关于开展市县“多规合一试点工作的通 知”》 2019.05.23《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 2019.06.02《自然资源部关于全面开展国土空间规划工作的通知》 2019.06.04《自然资源部2019年立法工作计划》 2019.12.31《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国土空间规划编制资质有关问题的函》 2020.01.17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省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指南》(试 行)的通知 二、主要工作内容及要求 各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要将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按照《若干意见》要求,主动履职尽责,建立“多规合一”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按照自上而下、上下联动、压茬推进的原则,抓紧启动编制全国、省级、市县和乡镇国土空间规划(规划期至2035年,展望至2050年),尽快形成规划成果。部将印发国土空间规划编制规程、相关技术标准,明确规划编制的工作要求、主要内容和完成时限。 (一)编制时限要求 2020 目标 基本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基本完成市县以上各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 2025 目标 形成以国土空间规划为基础,以统一用途管制为手段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

2035 目标 基本形成富有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国土空间格局 (二)编制要求 各地不再新编和报批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镇体系规划、城市(镇)总体规划、海洋功能区划等。已批准的规划期至2020年后的省级国土规划、城镇体系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城市(镇)总体规划,以及原省级空间规划试点和市县“多规合一”试点等,要按照新的规划编制要求,将既有规划成果融入新编制的同级国土空间规划中。 对现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镇)总体规划实施中存在矛盾的图斑,要结合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的建设,按照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要求,作一致性处理,作为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的基础。一致性处理不得突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2020年建设用地和耕地保有量等约束性指标,不得突破生态保护红线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不得突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镇)总体规划确定的禁止建设区和强制性内容,不得与新的国土空间规划管理要求矛盾冲突。今后工作中,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海洋功能区划等统称为“国土空间规划”。 按照“管什么就批什么”的原则,对省级和市县国土空间规划,侧重控制性审查,重点审查目标定位、底线约束、控制性指标、相邻关系等,并对规划程序和报批成果形式做合规性审查。 三、成果内容要求 本次规划编制统一采用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数据作为规划现状底数和底图基础,统一采用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和1985国家高程基准作为空间定位基

国土空间规划类术语及相关知识

空间规划类术语 “三区三线” “三区三线”:是根据城镇空间、农业空间、生态空间三种类型的空间,分别对应划定的城镇开发边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生态保护红线三条控制线。 “三区”(三类空间) 城镇空间:以城镇居民生产、生活为主体功能的国土空间,包括城镇建设空间、工矿建设空间以及部分乡级政府驻地的开发建设空间。 农业空间:以农业生产和农村居民生活为主体功能,承担农产品生产和农村生活功能的国土空间,主要包括永久基本农田、一般农田等农业生产用地以及村庄等农村生活用地。 生态空间:具有自然属性的,以提供生态服务或生态产品为主体功能的国土空间,包括森林、草原、湿地、河流、湖泊、滩涂、荒地、荒漠等。

“三线”(三条控制线) 生态保护红线:是在生态空间范围内具有特殊重要的生态功能、必须强制性严格保护的区域,是保障和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底线和生命线。 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是按照一定时期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依法确定的不得占用、不得开发、需要永久性保护的耕地空间边界。 城镇开发边界:在一定时期内,可以进行城镇开发和集中建设的地域空间边界,包括城镇现状建成区、优化发展区,以及因城镇建设发展需要必须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

空间规划类的术语 “双评价” “双评价”是个简称,由“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两部分构成。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在一定发展阶段,经济技术水平和生产生活方式,一定地域范围内资源环境要素能够支撑的农业生产、城镇建设等人类活动的最大规模。 “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在维系生态系统健康的前提下,综合考虑资源环境要素和区位条件以及特定国土空间,进行农业生产城镇建设等人类活动的适宜程度。 1、“双评价”要评什么呢?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判断区域内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能源、旅游资源、水环境、大气环境等资源环境要素,对这个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人口规模、经济规模和建设规模的支撑能力。 概括地说,就是判断资源(利用)、环境(质量)、生态(基线)、灾害(风险)四类要素,定量测度国土空间发展的综合潜力,人类活动的承载能力,以及为人的经济、社会活动提供的生态系统服务能力。

国土空间格局优化行动实施方案

国土空间格局优化行动实施方案 为充分发挥规划调控和引导作用,更好地服务新旧动能转换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制定本方案。 一、编制省级国土空间规划 1.行动目标:依据《国务院关于印发全国国土规划纲要(2016—2030年)的通知》(国发〔2017〕3号)和自然资源部关于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统一部署,编制山东省国土空间规划,与我省“三线一单”(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生态环境准入清单)要求相衔接,统筹谋划国土保护、利用、开发和整治,优化开发格局,提升开发质量,规范开发秩序,促进区域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 2.行动实施: (1)开展前期研究。按照突出重点、增强实效、问题导向、积极创新、部门协作的原则,做好生态保护红线、经济社会发展、国土空间开发引导、保障能力建设和配套政策创新等问题研究。全面梳理现有各类国土空间调查数据,提出统一基础数据的思路与机制。根据需要,确定重要问题,对一些特殊问题开展专项研究,夯实规划工作基础。 (2)制定实施方案。围绕确定的重大研究专题,制定详细实施方案,成立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和专家咨询委员会,确定参与部门和合作单位,保障专项经费,完善保障措施,明确时间进度安排。 (3)开展专题研究。按照实施方案,对国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国土开发保护总体战略研究、新旧动能转换与空间组织研究、城镇化发展与空间优化研究、国土生态安全与陆海统筹研究、国土综合整治与资源开发研究、齐鲁文化传承与发展空间优化研究、国土规划信息系统设计研究等八个专题开展研究,形成研究成果。 (4)编制规划文本。在深入开展专题研究和重大问题需求分析基础上,同步开展省级国土规划编制,形成征求意见稿。 (5)组织成果报批。经充分征求意见、协调论证后,报自然资源部等相关部门审核,按照审核意见修改完善后,经省级人民政府报国务院批复。 责任单位:省国土资源厅、发展改革委、财政厅、住房城乡建设厅、交通运输厅、水利厅、农业厅、海洋与渔业厅、林业厅、环保厅、统计局,各市人民政府。 时间期限:按照自然资源部统一部署,预计2020年底编制完成。 二、编制实施村庄规划 1.行动目标: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有条件的或有需求的地区按照“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多规合一、统筹协调,因地制宜、分类推进,以人为本、共建共享”的原则,编制村庄规划,统筹布局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 2.行动实施: (1)出台指导意见。研究出台我省《关于规范有序推进村庄规划编制促进乡村振兴的指导意见》,明确编制标准要求。从优化耕地保护、村庄建设、产业发展、生态保护等用地布局,细化土地管制规则。从土地综合整治方面引导农田集中连片、建设用地集约紧凑,推进农业农村绿色发展。 (2)制定实施方案。各地(市)要做好村庄规划的指导督查工作;各县(市)要制定具体的村庄规划编制工作实施方案,统一部署,统筹协调;各乡(镇)作为村庄规划编制工作的责任主体,具体组织实施。方案要明确责任分工,制定时间安排,完善保障机制。 (3)规划成果审批。规划成果应由规划文本、图件、表格和管制规则等组成。规划成果经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后,由乡级人民政府报县级人民政府批准实施,并作为修 - 1 - / 3

04 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技术要点梳理

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技术要点梳理 通过梳理国内部分地区“多规合一”的试点成果及当前浙江、广西、广州、武汉、厦门等省市国土空间规划试点编制的情况,结合国内学者关于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研究探索,以及各大设计机构已经形成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应该说在具体的研究和编制内容上,有以下几个基本共识: 第一,即对当前执行的规划情况进行统一的实施评价,全面掌握现行规划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第二,全面开展“双评价”工作,即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和国土空间适宜性评价两个方面。 第三,进一步划定“三线”工作,明确空间管控重点与机制。即在前者工作基础上,进一步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和城镇开发边界。 第四,关于规划编制的序列问题。即纵向传导与横向传导同步推进。 1关于规划实施评价 开展规划实施评价的目的主要是掌握现行规划的成效和存在的突出问题,作为规划调整的重要依据。其评估的对象包括主体功能区规划、城市总体规划以及土地利用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等,其内容主要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对以城市性质与规模、城市发展目标与战略为主的城市发展战略评估; 二是对以空间管制、公共服务体系、市政基础、生态、交通体系、历史文化保护以及产业发展等为主的用地空间布局评估; 三是对规划决策机制体制的评估; 四是对以规划体系构建及管理体系为主的规划编制体系评估。 2关于开展“双评价”工作 开展“双评价”工作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掌握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的潜力,进一步核定城市发展的底线极限。

其中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是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主要依据,是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本底条件的综合评价,反映国土空间对承载开发、农业生产、生态保护的承载等级等。 承载能力越高,意味着越能够支撑经济社会发展,成为未来建设用地布局的首选区域;其承载能力越低,则意味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承载能力越弱,应作为生态保障,优先发挥保障作用。具体评价内容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环境资源、生态资源等构成的建设空间、农业空间、生态空间的评价。

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规划视频培训会纪要

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规划视频培训会 2019/11/25 陆昊部长讲话: 本次会议既是培训会,也是明年全系统要完成重要任务的部署和动员。 一、学习总书记关于城镇化、城市发展、空间规划的重要论述和要求。主要来自2013城镇化工作会议、2015城市工作会议、公开讲话等。 (1) 关于城镇化进程中的大问题,快速发展中积累的突出问题, 一是2亿多进程农民工未融入城市,二是部分地区盲目扩张,对耕地保护造成威胁,三是城镇化中期部分城市资源承载能力减弱,四是城市债务负担过重,五是城市社会治理体制滞后于人口流动,城市病的兆头比较明显。 (2) 城市发展的十个方面问题(2015年城市工作会议),一是指导思想重外延,轻内在,大拆大建,新城区层出不穷。批而未供土地1500多万亩,是三倍年度增量指标。二是城市规划前瞻性、强制性、公开性不够,地方领导违法违规干预规划,一书记一座新城。韩正总理提出,规划是专业性较强的工作,地方领导不能“灵机一动”、“这么定,这么改”,大环境、历史文化因素要考虑。三是城市越建越大,

但人民生活越来越不方便。四是垃圾围城。五是城市地下管线数据不足,下雨看海…… (3) 对规划工作的要求,国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首先把国土空间开发格局设计好,整体谋划国土空间开发,人口、经济、国土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科学布局生产生活生态空间。要注重规律。判断好总需求,既是规划问题,也是经济问题。 (4) 关于空间规划的重要租用,……规划折腾是最大的忌讳,规划上的不作为,也是最大的失职。 (5) 关于多规合一。空间约束性无力,各类规划自成体系。一个市县一本规划,一张蓝图。 (6) 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对各类空间相关专项规划的指导约束作用。 (7) 2019年3月,按照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编制多规合 一的实用性村庄规划。 (8) 关于规划的战略统领,长江经济带,三条控制线, (9) 关于土地粗放利用,生态环境问题根本上是过度开发,粗放利用造成的。集约节约是最基本的理念,绿色发展主要讲的集约节约利用。有的工业区占地多,但产出效率低。大气和水污染,本质上是没有控制好城镇开发强度,要划定城镇开发边界。严控增量,盘活存量,切实提高城镇用地集约化程度。北京之前招商,对单位建设用地产出效益、就业有门槛。 (10) 针对占用生态和农业空间,如果国土扩展城镇空间,一旦

国土空间规划的认识与思考知识分享

国土空间规划的认识 与思考

国土空间规划的认识与思考 江桂地质勘查技术所 2019年8月2日合理开发利用国土空间,建设美好家园,是每个国家空间战略与政策的最高目标。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广袤的国土空间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急速变化,在支撑经济总量迈入世界第二的同时,因长期以来国土空间开发缺乏顶层设计而带来的空间矛盾与冲突也日渐显现。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新型城镇化、生态文明建设、脱贫攻坚等一系列重大战略的深入实施,完善空间规划体系、推进多规合一、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已成为十分迫切的任务。 2018年4月,陆昊部长在自然资源部党组会议上提出,要积极探索新时期地质调查工作支撑服务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建立的新技术和新方法,这为新时代地质调查事业的转型发展指明了新方向:一是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地质支撑。加强区域尺度地质、资源、环境条件评价和规律研究,服务国家区域协调发展、国土空间规划、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等国家重大战略。二是生态文明建设地质支撑。围绕生态文明建设需要解决的水土污染、地质灾害、生态退化等问题,开展地、矿、山、水、林、田、湖、草、人等生命共同体的调查研究。 2018年7月,陕西省委十三届三次全会提出,要统筹各类发展规划,以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为基础,着手建立统一的国土空间治理格局,主要目标是到2020年,基本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基本完成市县以上各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初步形成全省国土空间开发保护“一张图”,主要分为以下三个步骤:一是统一形成“一张底图”,二是建设完善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三是叠加各级各类规划成果,构建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规划期限为2019~2035年,中期目标为2025年,远景展望至本世纪中叶。规划范围为省域全部国土空间。工作任务共涉及8大任务,即:落实国家和我省发展战略,优化国土空间格局,强化资源开发保护,统筹资源要素配置,推进国土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实现全域协调发展,完善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完善保障体制机制。 我院参与全省国土空间规划工作的技术优势:1.农业地质调查成果突出,能够为全省农业空间及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的划定提供基础支撑。已完成

国内外国土空间规划比较分析

国土空间规划是从空间上落实国据。2015年6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准,整合相关规划的空间管制分区,家区域发展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的领导小组第十三次会议,同意海南省划定“三线”,形成合理的城镇、农重要载体,是对一定时期内国土空间就统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业、生态空间布局;二是构建“一套开发保护格局的统筹部署。在系统总划、土地利用规划等开展省域“多规空间规划衔接协调机制”,整合各部结借鉴国土空间相关规划的实践经验合一”改革试点,成为全国首个在全门规划职能,积极探索衔接协调各类基础上,开展国内外空间规划经验比省范围内开展“多规合一”探索的省规划的工作机制,解决规划相互矛盾较借鉴研究,充分分析国土空间规划份,探索省域层面“多规合一”的技以及覆盖广度、深度不够等问题;三的起源与发展演变;探讨国内国际不术路线和实施管理办法。海南编制了是建立“一个协同平台”,实现规划同国家、不同地区的国土空间规划特涵盖6个空间规划的《海南省总体规信息、建设项目信息、管理信息等资点及发展趋势;分析总结各方国土空划》,确定了海南到2020年的战略目源共享共用。 间规划的体系、目标、内容、保障机标和2030年的发展愿景,明确了生态制等发展历程,最终提出国内外空间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消耗上不同国家根据其国家的发展水平规划实践对辽宁省乃至我国国土空间限、城市发展边界、人口环境容量、和政治、行政体制的不同,国土空间规划的指导意义及可借鉴之处。 空间结构、功能和产业分区、基础设规划的名称及内涵也是不同的,比如施布局、分区管控与指导、保障措施德国叫“空间秩序(发展)规划”、等主要内容,确保全省发展只有“一日本法律规定的名称为“全国综合开张蓝图”。 发规划”、法国叫做“综合服务规国土空间规划兼具空间规划和发在宁夏“多规合一”实践中,由划”、英国称为“国家规划政策方展规划性质,是空间规划基础上的发于辖区面积不大,下辖5个地级市、针”、韩国称为“国土建设综合规展规划,是统筹国土空间开发、优化9个市辖区、2个县级市及11个县,且划”,还有的国家称为社会资本建设配置自然资源、调控经济社会发展的省直管县,便于省级高度统领、紧密规划或区域规划。可见各国关于国土重要手段和措施,其成果的编制、发组织,可以实现所有市县全面铺开。空间规划的定义及研究存在较大的差布与应用,应基于主体功能区规划、宁夏编制了《宁夏空间发展战略规异,具体的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规划国土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乡规划》,并以法规形式规定了其基础体系、规划的主要内容及侧重点、规划、海洋功能区划,以体现该规划在性、宏观性和战略性地位,为全面推划实施配套政策等方面。 长期稳定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下,对进“多规合一”提供了法规支撑。 1.在规划体系方面 一定时期内经济社会发展方向、重相较宁夏,安徽省域面积相对较各国虽存在差异,但总体上看又点、时序进行引导和统筹的功能特大,所辖市县多,各地发展水平差异有相通之处。国土空间规划的体系一征。在“多规合一”的国土空间规划大,需要省里选择并组织试点,先行般包括国家级规划和地方级规划。其实践中,各个地区积累了许多经验。 开展工作,且省级层面并没有特别详中,国家级规划包括全国规划、跨省在海南“多规合一”实践中,由细的技术或者政策性指导,给了充分市或流域的区域规划、特殊地区规于相对比较封闭,空间范围不大,发的发挥空间。一是划定“一张蓝划;地方级规划包括省(州)、市、展定位单一,而且在行政管理上属于图”,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县规划。全国规划是框架性的规划,省直管市县,具备破除行政界线和部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生态环境保护根据国家基本法或方针,确定全国国门壁垒的先决条件,可以实现全省一规划等“多规合一”,形成覆盖城土空间发展方向及诱导地方政府进行 张图,并用这张图作为规划管理的依 乡、内涵统一的用地分类和建设标 国外国土空间规划的实践 国内“多规合一”的空间规划实践 国内外国土空间规划比较分析 文\辽宁省自然资源事务服务中心 王思琢48国土资源 2019年5月号

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建设指南(试行).pdf

附件1 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建设指南 (试行) 自然资源部 2019年7月

目录 1建设要求 (1) 1.1适用范围 (1) 1.2建设目标 (1) 1.3建设主体 (1) 2加快推进国土空间基础平台建设 (2) 2.1平台总体框架 (2) 2.2建设模式 (4) 2.3形成一张底图 (5) 2.4建立全国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 (6) 3开展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督信息系统建设 (7) 3.1系统与其他业务平台的关系 (7) 3.2系统功能要求 (8) 3.2.1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应用 (8) 3.2.2国土空间规划分析评价 (9) 3.2.3国土空间规划成果审查与管理 (9) 3.2.4国土空间规划监测评估预警 (10) 3.2.5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 (11) 3.2.6国土空间规划指标模型管理 (11) 4保障措施建设 (12) 4.1安全保障 (12) 4.2制度保障 (12) 4.3组织与资金保障 (13)

1建设要求 1.1适用范围 本指南适用于指导省、市、县三级开展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建设,核心是建立完善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以下简称“平台”),同步构建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督信息系统(以下简称“系统”)。 1.2建设目标 建设完善省、市、县各级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以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成果为基础,整合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所需的各类空间关联数据,形成坐标一致、边界吻合、上下贯通的一张底图,作为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工作基础。依托平台,以一张底图为基础,整合叠加各级各类国土空间规划成果,实现各类空间管控要素精准落地,形成覆盖全国、动态更新、权威统一的全国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为统一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强化规划实施监督提供法定依据。基于平台,同步推动省、市、县各级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督信息系统建设,为建立健全国土空间规划动态监测评估预警和实施监管机制提供信息化支撑。 1.3建设主体 县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对本级平台和系统建设发挥领导统筹作用;县以上地方各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是本级平台和系统建设的责任主体,负责具体建设和运行管理,协调各相关职能部门根据分工参与建设;省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对市、县级平台和系统建设统筹指导。

论述国土空间规划技术的创新

论述国土空间规划技术的创新 摘要:2018年3月开始,全国展开了从中央到地方自上而下的机构改革,此次改革,将发展改革委的主体功能区规划、住建部的城乡规划、原国土资源部的土地利用规划以及原国家海洋局的海洋功能区划等空间性规划编制管理职能进行整合,划归自然资源部,由其负责建立统一的空间规划体系,这一改革可以有效解决国土空间的事权错配、消除规划间冲突,增强规划的系统性、规范性、实用性和权威性,实现空间治理能力和空间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国土空间规划就是国土空间治理的外在形式。因此为了保障国土空间规划的有效性,本文概述了空间规划和国土空间规划,对国土资源规划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国土空间规划技术的创新进行了论述分析。 关键词:空间规划;国土空间规划;问题;技术;创新 一、空间规划和国土空间规划的概述 空间规划是一个广域的概念,准确的讲应该称为空间规划体系,是各类空间性规划的合称,包括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主体功能规划、城乡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及其他各类规划。国土空间规划属于空间规划的一种,系统安排和整合各类空间要素,协调空间发展、整合发展目标,通过构建一个更合理的土地利用和功能关系的领土组织,平衡发展和保护环境两个需求,充分展现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要素在空间上的表现和发展,达成社会经济绿色高质量发展总的目标。 二、国土资源规划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1、过度开发问题。部分地区为了实现经济增长,对当地土地资源进行过度开发,特别是有利于产生直接经济效益的矿产、海洋资源被无节制开发利用,这种情况不但对自然环境造成了巨大破坏,而且还减少了可靠的国土资源储备,不利于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 2、规划不合理问题。这种情况较多出现在现代城市当中,由于该领域国土规划部门面临着旧城区改造、产业经济发展、自然环境保护以及市民居住舒适度等问题,其在国土资源规划和利用方面需要考虑多方面因素。而受制于科学规划意识不足以及传统理念束缚,相关地区国土资源规划出现不合理情况,比如工业用地、居住用地对农田土地大肆侵占,产业用地过多产生环境污染问题,绿地资源办理严重降低等。这些不合理的国土规划方式严重影响了人民生活舒适度,对环境造成了不利影响,并且也不利于城市未来发展。 3、土地利用率低问题。目前我国很多地区国土资源在规划利用方面仍然呈现着传统粗放形式,比如随意扩建工业产业区、农业用地应用技术落后等。可靠数据表明我国各省市土地资源低效利用占比超过40%,这不仅造成土地资源大量浪费,同时也不利于相关地区科学可持续发展。另外,很多地区为吸引投资,盲目降低地价,加上后期监管调控力度不够,导致后续土地利用未能达到合理水平。 三、国土空间规划技术的创新策略 1、构建多方协同的规划体系。从以往的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乡规划到统一的国土空间规划,空间规划正面临一个从非共识到共识,认识再统一的过程。统一的空间规划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治国理政方面做出的重大部署,是执政能力的提升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体现。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必须紧紧围绕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根主线,服务国家战略,面向“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加强空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