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中国现当代文学40年代文学概述

中国现当代文学40年代文学概述

40年代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在政治、哲学和审美风格等方面都承载了激烈的社会变革和思想交锋。从战争年代

中悲壮抗争的题材到解放后的文艺教育,40年代的文学作品呈现出多层次、多样化的特点。

在抗日战争的年代,由于中国大地上纷繁复杂的政治、社会状况,文

学作品中的主题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一方面,有大量的抗战题材创作,如《暂别江南》、《红岩》等,描写了人们的英勇抗争和牺牲精神。另一

方面,一些作家开始反思和质疑过去的旧思想、旧文化,倾向于探索新的

文学形式和风格。鲁迅的文学创作对这一时期的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作品具有强烈的社会关怀和批判精神,对文学表达和思想观念提出了

新的要求。

40年代的文学也出现了一些新的文体和创作手法。鲁迅的现实主义

写作基础上,冯唐、石泰峰等作家提出了“浪漫主义的现实主义”,注重

情感和感官的表达。此外,代表作家迪话徐笛、徐朗、郁达夫等在作品中

运用了象征主义、意象主义等文学手法,使作品充满了深意和想象力。

鲁迅的文学理念对40年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文学

创作强调批判和现实,对作家的社会责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此外,他的

文笔简练、生动的创作风格也对当时的作家产生了重要的启示和影响。他

的精神和思想对40年代的作家们起着榜样作用。

总的来说,40年代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重要时期,其作品既承

载着抗战胜利的喜悦和光荣,又反映了解放初期的政治、文化和思想变革。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丰富多彩,涵盖了不同的题材和风格。它们既表达了

时代的呼唤和要求,又展现了作家创作的勇气和创造力。40年代的文学

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对后来的文学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第三章 40年代文学

第三章40年代文学(1937-1949) 第一节概述 抗战初期关于文艺与抗战关系以及抗战文艺公式化、概念化问题的论争面对抗战初全民性的抗战题材创作,当时主持国民党《中央日报》副刊的梁实秋表达了不满情绪,希望文学能够表达更丰富多样的生活和主题。这种“与抗战无关”的观点得到了沈从文的应和,他认为作家也不必工具化地服务于战争现实,可以从更长远的思想建设角度为名族未来服务。左翼作家对这些观点进行了明确的批评。孔罗荪批评梁实秋的言论“抹杀了今日全国文艺界的一个共同目标:抗战的文艺”;张天翼指出,文艺创作中的“差不多”、“八股”要反对,但目的恰恰在于更紧、更深入地把握时代和现实。其他人的文章多数对“与抗战无关”的观点进行了批驳。 第二节国统区文学创作 1.从抗日战争胜利前夕至新中国成立这一阶段,不同的风格流派的许多进步诗人都以政治讽刺诗为武器进行战斗。郭沫若的《进步赞》、臧克家的《有的人》、邹荻帆的《幽默的人》等,都是政治讽刺中的力作。 2.20世纪40年代的国统区先后出现了两个重要的诗歌流派:七月诗派和九叶诗派。 3.20世纪40年代国统区重要的诗歌流派七月诗派 七月诗派是以胡风主编的《七月》和《希望》等刊物为主要阵地的现实主义抒情诗派。20世纪40年代的著名诗人艾青和田间也曾在这些刊物上发表过诗作。七月诗派的主要代表人有鲁藜、绿原、阿垅、曾卓、牛汉等。七月诗派在创作上坚持现实主义原则,主张发扬“主观战斗精神”,要求作者“突进”到现实生活中去,在生活中、斗争中去发现诗意,创造诗美,并要表现出主观的密切融合,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 第三节解放区文学创作 1.根据地早期诗歌主要是朗诵诗和接头诗。接头诗大多是政治抒情诗和小叙事诗。抗战后期在人们军对中兴起的“枪杆诗”与朗诵诗、街头诗运动一脉相承。 2.解放区早期的小说创作以丁玲为代表。她的作品有《我在霞村的时候》《夜》《在医院中》等,文艺座谈会结束以后,解放区的小说创作呈现出了新的面貌,代表作家有赵树理,孔厥,刘白羽等也曾名重一时。 3.解放区散文创作主要集中在报告文学、速写和文艺通讯方面,较为著名的散文作家有华山,吴伯萧,刘白羽,孙犁等,他们这一时期写下了不少反映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军民生活的散文作品。 第四章50至70年代文学(1949-1977) 第一节概述 1.1949年至1966年“文革”爆发,一般称作“十七年文学”,它以革命现实主义为主导,取得了一定的创作成绩,也因为“左”思潮的不断干扰而屡受挫折,其

中国现代文学史

中国现代文学史 第一章 文学革命与五四新文学(1917-1927) 1.五四文学革命为开端,主要内容:反对文言,提倡白话,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 2.陈独秀,《文学革命论》,《双簧信》提出三大主义。国民文学、写实文学、社会文学 3.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平民的文学》 4.1921年1月,北京,文学研究会,创作,人生派或为人生文学 5.语丝社,语丝文体,湖畔诗社,情诗闻名。 6.林纾,文言小说,《荆生》《妖梦》 7.新文化的先驱,蔡元培、李大钊、 8.学衡派。提出,仓明国粹,融化新知 9.章士钊《甲寅》 10.《台湾日报》是台湾新文学运动的摇篮。 11.鲁迅,1918年5月《新青年》强调,掊物质而张灵明,任个人而排众数、改造国民性问题。《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第一篇白话小说,1918年5月发表在《新青年》上,标志者五四新文学创作伟大的开端,‘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揭露了吃人现象,抨击了封建家族制度的吃人本质。在表现礼教吃人的同时,还表现了强烈的反抗和变革的精神。大胆的提出“从来如此,便对么”最后,狂人期望未来,瞩目下一代,发出了“救救孩子”呐喊。 12.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和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 13.《野草》还对病态的社会和黑暗的现实进行了无情的针砭和批判。 14.鲁迅的杂文创作以1927年为界,前期的杂文收入《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篇》和《而已集》 15.王统照,美和爱来弥合缺陷,净化人说。真正能够“冷静的谛视人生,客观的,写实的,”描写着灰色的卑锁的人生。 16.许钦文的《鼻涕阿二》,《惨雾》冷峻而沉重,为人民描述了一场乡村的惨酷场景。《活鬼》嘲讽了旧中国乡村的小孩子娶打媳妇的风俗习惯。 17.蒋光赤代表作品《少年漂泊者》与《短裤党》等。在中国文学史最早塑造了革命的形象。 18.1922年,台湾就开始出现新文学的小说创作、 19.赖和,台湾新文学的奠基者,也是称作“台湾的鲁迅”。 20.叶绍钧,《校长》《前途》《外国旗》《潘先生在难中》,表现了小市民知识分子的自私与猥琐。他也是中国现代通话创作的开创者,代表作有《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等 21.郁达夫,《沉沦》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短篇小说集。他和他的创造社,“自叙传”小说或“身边小说”。30年代。他的关注中心由早期的“性”的苦闷的描写转移到了“生”的苦闷的思考。1932年的短篇小说《迟桂花》,表现了对生活的深层感受代替了青春期单纯的性苦闷,恬淡平和的艺术旨趣代替了热烈与感伤的情绪袒露。 22.新诗运动从诗体解放下手,其关键是“诗体大解放”。所谓“诗体大解放”,就是“不但打破五言七言的诗体,并且推翻词谱曲谱的种种束缚”;不拘格律,不拘平仄,不拘长短,有什么题目,做什么诗,诗该怎样做,就怎样做。 23.胡适,《尝试集》,是新文化运动中的第一部白话新诗集。 24.朱自清曾与刘延陵,叶绍钧。俞平伯。在1921年组织了“五四”文学革命后的第一个新诗社团-中国新诗社。 25.湖畔诗人,是指汪静之、应修人、潘漠华、冯雪峰等人。 26.小诗,小诗的形成受到了日本的短歌,俳句和泰戈尔的《飞鸟集》的影响。最早的小诗

中国现当代文学

中国现当代文学 中国现当代文学概述: 现代文学史指从1917年的现代白话文运动到1949年新中国解放期间的中国文学,以1917年1月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为开端,大致可以十年为期分出三个明显的阶段: 一、1917~1927年,以五四为代表的20年代文学; 二、1928~1937年,人文主义文学与左翼革命文学并存的30年代文学,又称国内革命战争文学; 三、1937~1949年,以全民族的抗战文学为开端以及承续、发展的多地域、多元化的40年代文学,又称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文学,主要包括国统区文学和解放区文学两部分,也包括上海沦陷时期(1937~1941年)的文学,即“孤岛文学”。 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分期 酝酿期:1840-1898; 发生期:1898-1917; 发展期:1917-1949 (1)1917五四运动前夕—1927大革命失败 (2)1927大革命失败—1937抗日战争爆发 (3)1937抗战爆发—1949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 (一)“五四”文学 1. “五四”文学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先声 2. “五四”时期的中国文学,其文学实绩主要表现在: (1)文学社团的迅速成长 (2)新文学的迅速成熟 文学团体:文学研究会、创造社、新月社等 (3)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鲁迅,“左联”成员270人,使用马克思主文艺。 戴望舒——“现代派诗歌” 施蛰存——“现代派小说” (4)抗战和解放战争文学 艾青——现当代诗人 第二章五四文学述评 文学革命的产生与发展 一、历史背景: 1.维新运动的直接促助 2.晚清裘廷梁等呼吁提倡白话文 3.1911年辛亥革命废科举、兴学堂 4.洋务运动 5.对“人”的发现 二、文学革命的发生: ·1915年9月,《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第二卷起,易名为《新青年》),新文化运动即以此为开始; ·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八事”:一曰,须言之有物;二曰,不摹仿古人;三曰,须讲求文法;四曰,不做无病呻吟;五曰,务去滥调套语;六曰,不用典;七曰,不讲对仗;八曰,不避俗字俗语。); ·1917年2月,陈独秀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指辞强烈的《文学革命论》,他提出“三大主义”对整个封建旧文学宣战,主张以“革新文学”作为革新政治、改造社会的途径: “曰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 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

现当代文学—1

中国当代文学的含义: 它是相对于“现代文学”而言的。中国当代文学,传统的定义特指1949年以来,发生在特定的“社会主义”历史语境中的“中国大陆文学”。但从整体上看,它是由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的中国大陆文学、港澳台文学所构成,以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大陆文学为主体,是迄今仍处在继续发展过程中的文学。 四分法: 第一时期(1949年—1966年),建国初的十七年,习惯称为“十七年文学”,初步形成当代文学格局。出现了一批思想上和艺术上比较成熟的作品,比如梁斌的《红旗谱》,柳青的《创业史》,罗广斌、杨益言的《红岩》等长篇小说。 第二时期(1966年—1976年),为“文革”十年,是极左路线猖獗时期,称为“文革文学”。把社会主义“十七年”甚至五四文学的传统和成绩破坏殆尽,形成了法西斯式的文化专制主义局面。 第三时期(1978年—1989年),为社会主义新时期,即当代文学繁荣发展时期,也称“80年代文学”或者“新时期文学”。特别是在1979年第四次文代会重新确立了文艺的“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之后,该时期文学思潮涌动频繁,文学事业不仅朝气蓬勃,且发展迅速。 第四时期(90年代——至今),文学的“无名化”“大众化”时期。其“无名”特征体现在:出现了无主潮、无定向、无共名的现象,代表市民阶层需求的大众文化、通俗文学迅速崛起,多种文学形式走向并存,表达出多元化、多向度的价值取向。 1、90年代文学转型的标志性事件: 贾平凹的《废都》风波、王硕现象 王朔现象:80年代末90年代初文学界、影视界、评论界、出版界共同掀起了“王朔热”,其创作的“痞子文学”诸小说中塑造出一个“顽主”形象系列,以调侃、嘲谑、反叛权威、亵渎神圣、拆解理想与崇高为主要特征,以反文化的姿态公然背离传统价值体系,体现了90年代文学的芜杂与多面性。 2、90年代长篇小说创作大丰收(第三次长篇小说高潮): 90年代,社会思想文化背景日趋多样,精神价值追求多元化,读者需求和市场对长篇小说需求猛增,作家创作热情空前高涨,因此,小说的题材形态更加广泛。 三、现代文学对当代文学的影响 (一)中国现代文学为当代文学的形成与产生奠定了基础——当代文学从中继承了两个传统: 1 以五四新文学为代表的启蒙文化传统 2 抗战以来的战争(政治)文化传统 (二)中国现代文学为当代文学的产生与形成准备了作家队伍。 作家是文学创作的主体,一些在现代时期就享有盛名的文艺家,在新中国成立后又成为当代文学创作的骨干力量。 四、当代文学的总体成就 第一、题材内容不断扩大,无限广阔;

现代文学史---年代

1930年代文学思潮 一、三十年代文艺两大阵营 1、“革命文学”:1928年:创造社的转向以及太阳社的成立 1930年:“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左联”) 2、自由主义文学思潮:“京派”、其它文学思潮 “新感觉派”以及其它文学创作 二、无产阶级文学运动与“左联” 1927年至1936年,中国文化界出现了令人注目的现象,就是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或叫左翼文学运动)的蓬勃兴起。八 九年间,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构成了一支宏大的队伍,产生 了较大影响,主要是以上海为中心。 三、“革命文学”论争 1、后期“创造社” 郭沫若(时避于日本),从日本回国的李初梨、冯乃超、彭康、朱镜我等,有《创造月刊》、《文化批判》等刊。 2、太阳社 1927年秋成立于上海。发起人为蒋光慈、钱杏邨(阿英)、孟超、杨邨人等;主要成员有林伯修(杜国庠)、夏衍、洪灵菲、戴平万、楼适夷、殷夫、任钧、祝秀侠、迅雷等—倾向革命或从事革命实际工作,办有《太阳月刊》、《海风周报》等刊。

1930年代诗歌 (戴望舒、臧克家、汉园三诗人) 一、中国诗歌会 1932年9月成立于上海,是左联领导下的一个有组织、有纲领的群众性诗歌团体,主要的发起人是穆木天、杨骚、蒲风等。创作承续了早期无产阶级诗歌的传统,“革命文学”的一部分。1933年2月创办《新诗歌》旬刊。该会还在北平、广州、青岛、天津等地成立分会,各地成员达200余人。到1937年抗战爆发后诗歌会大多数人参加到了中国诗歌协会中,投身救亡运动,中国诗歌会解体。 创作特点:1、及时迅速地反映时代重大事件,表现工农大众及其斗争,强调诗歌对实际革命运动的直接鼓动作用。 2、强调“诗的意识形态化”,大大地加强了诗的理性色彩 与主观性,奉行战斗集体主义的群体,没有“个人”, 只有“集体”,没有“小我”,只有“大我”。 3、在艺术表现上大都采取直接描摹现实的方式。 其他诗人:艾青:1936年出版诗集《大堰河》,产生巨大反响 田间:受苏联诗人马雅可夫斯基影响,带来特异风格。 先后出版《未明集》《中国牧歌》《中国农村的故 事》。诗歌充满激情,节奏短促。 臧克家:1932年开始在《新月》月刊上发表新诗,1933 年自费出版第一本诗集《烙印》引起文坛的注

大学语文-现当代文学概述

二、现当代文学部分 (一)概述 中国现代文学,总体上讲是指“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发展至今的中国文学。近百年的中国新文学一般又可分为两大阶段:1949年以前称“现代文学”,1949年迄今称“当代文学”。 1949年以前的“现代文学”又可分为三个时期: 一、“五四”和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文学 “五四”运动使中国历史开启了一个新阶段。“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是中国现代文学史的起点。1915年9月,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创刊,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出改革文学须从“八事”入手。2月,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提出更为坚决的“文学革命”的“三大主义”钱玄同、刘半农等积极响应。俄国的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也给文化思想界以巨大的影响。1918年5月起,《新青年》全部改用白话。“五四”反帝爱国运动,推动了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的深人发展。从此,中国文化和中国文学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五四”以后,气象大变,各地“先后成立的文学团体及刊物,不下一百”,标志着新文学运动的重大发展。周作人、郑振铎等12人发起成立的文学研究会,是第一个出现的新文学社团,也是新文学史上影响最大的文学团体,它以《小说月报》为代用机关刊物,出版了《文学旬刊》等。认为“文学是一种工作,而且又是于人生很切要的一种工作。”(《文学研究会宣言》)抨击以游戏、消遣为目的的“鸳鸯蝴蝶派”和“礼拜六派”的作品。他们的创作明显地表现出现实主义倾向,被称为“为人生”的艺术派。 1921年7月创立于日本东京的创造社,主要成员为当时的留日学生郭沫若、成仿吾、郁达夫、张资平、郑伯奇等。先后出版《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洪水》、《创造月刊》等刊物。成员深受西方文艺思潮的影响,

中国现当代文学40年代文学概述

40年代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在政治、哲学和审美风格等方面都承载了激烈的社会变革和思想交锋。从战争年代 中悲壮抗争的题材到解放后的文艺教育,40年代的文学作品呈现出多层次、多样化的特点。 在抗日战争的年代,由于中国大地上纷繁复杂的政治、社会状况,文 学作品中的主题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一方面,有大量的抗战题材创作,如《暂别江南》、《红岩》等,描写了人们的英勇抗争和牺牲精神。另一 方面,一些作家开始反思和质疑过去的旧思想、旧文化,倾向于探索新的 文学形式和风格。鲁迅的文学创作对这一时期的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作品具有强烈的社会关怀和批判精神,对文学表达和思想观念提出了 新的要求。 40年代的文学也出现了一些新的文体和创作手法。鲁迅的现实主义 写作基础上,冯唐、石泰峰等作家提出了“浪漫主义的现实主义”,注重 情感和感官的表达。此外,代表作家迪话徐笛、徐朗、郁达夫等在作品中 运用了象征主义、意象主义等文学手法,使作品充满了深意和想象力。 鲁迅的文学理念对40年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文学 创作强调批判和现实,对作家的社会责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此外,他的 文笔简练、生动的创作风格也对当时的作家产生了重要的启示和影响。他 的精神和思想对40年代的作家们起着榜样作用。 总的来说,40年代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重要时期,其作品既承 载着抗战胜利的喜悦和光荣,又反映了解放初期的政治、文化和思想变革。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丰富多彩,涵盖了不同的题材和风格。它们既表达了 时代的呼唤和要求,又展现了作家创作的勇气和创造力。40年代的文学

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对后来的文学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中国现当代文学

(1)第一个十年,1917-1927,又叫“五四”时期文学。1917年初,胡适陈独秀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改良邹议》和《文学革命论》,标志文学革命运动兴起。小说,《狂人日记》《呐喊》《彷徨》。诗歌,胡适,刘半农,刘大白,郭沫若的《女神》。话剧,胡适,田汉,洪深。文学研究会,创造社,语丝社,新月社。 (2)1928-1937,第二次国内革命时期文学,“左联”时期文学。茅盾《子夜》《林家铺子》,,蒋光慈,田汉,丁玲,叶紫,“东北作家群”,巴金“激流三部曲”《骆驼祥子》曹禺《雷雨》《日出》沈从文<<边城》李诘人《死水微澜》《大波》《暴风骤雨》,“大河小说” (3)1938-1949,抗日战争与解放时期文学。郭沫若《屈原》《虎符》,赵树理,孙犁,丁玲,周立波,《白毛女》《王贵与李香香》茅盾的《腐蚀》巴金的《寒夜》袁水拍《马凡陀的山歌》陈白尘的《岁寒图》《升官图》 (4)十七年文学,1949-1965,文学特征,走进历史尤其当代生活,展现中华民族除旧布新一工农兵为主的社会变革风貌。小说,杜鹏程《保卫延安》,曲波《林海雪原》罗广斌和杨益言《红岩》吴强《红日》梁斌《红旗谱》杨沫《青春之歌》王愿坚《党费》《七根火柴》赵树理《登记》《三里湾》周立波《山乡巨变》柳青《创业史》浩然《艳阳天》话剧《龙须沟》《方珍珠》 (5)1966-1976,文化大革命时期文学,政治观念和意图直接转化为文学作品,沙家浜、红灯记、智取威虎山、奇袭白虎团。红色娘子军、白毛女。红灯记。 (6)1977-1986,新时期文学指文化大革命结束到1986年。1977年底刘心武发表的《班主任》打开了“伤痕”小说的先河,否定了文化大革命,正视生活中的矛盾,起到思想解放先声的作用,站在一个较高的历史角度思考文革,求得对历史过程的深刻再认识。1979蒋子龙《乔厂长上任纪》是改革文学先导。“反思文学”高晓声《李顺大造屋》维熙《泥泞》茹志鹃《剪辑错了的故事》。 (7)《新青年》1915,9月创刊于上海,主编陈独秀,拉开了“五四”文学大革命,标志中国现代新文学开始。 (8)《学衡》1922,1月创于南京,编撰者有梅光迪,胡先销,吴宓,宗旨“昌明国粹,融化新知”,一“学贯中西”自我标榜。《中国文学改良论》中,反对以白话代文言,反对语文合一,主张文学模仿。 (9)1925,章士钊的《甲寅》在北京复刊,自称“调和派”,刊登过当权政府许多文件,为当权政府辩护,主张恢复科举制度。 (10)1920,3月,胡适发表《尝试集》,中国现代第一部新诗集。1918,5月刘半农发表的《卖萝卜的诗人》,最早出现的无韵新诗。《窗纸》《无聊》最早的散文诗。 (11)新文学小说家划分为“新青年”作家群和“新潮”作家群。“新青年”作家群中,代表是鲁迅的《狂人日记》《药》《阿Q正传》,以勇猛彻底地反封建精神以及“表现深切和格式的特别”,激动了学者的心。“新潮”作家群是较早进行白话小说创作的,代表作家汪敬熙,罗家伦,杨振声,俞平伯,叶绍韵。郭沫若地《牧羊哀话》,冰心的《斯人独憔悴》。两个作家群的特点是,密切关注社会问题,反应和讨论社会现实问题,把小说作为改良社会的工具。 (12)中国戏剧改革有两项内容,一是对西方话剧的改进建设,二是对中国传统旧戏的批判。胡适1919,3发表的《终生大事》是第一部刊载于正式刊物的话剧。 (13)丁西林,1914留学英国,1923到1930发表《一只马蜂》《亲爱的丈夫》《酒后》。(16)《呐喊》《彷徨》是小说集,是鲁迅一生文学重要部分,也是中国现代小说奠基之作(17)<啊Q>的艺术成就,第一,艺术描写的高度典型化,在人物塑造上采用了杂取种种,合成一个。第二,细节描写的精彩传神。如对赵府的点灯描写,出现在不同段落里,表现赵太爷的吝啬。第三,强烈的批判与讽刺特色,批判啊Q的麻木,糊涂,健忘,也抨击了封

中国现当代文学——通俗小说

第三章通俗小说 教学要点: 1、40年代各类型通俗小说及主要作家作品 2、张恨水的主要作品 第一节现代通俗小说概述 ①通俗小说的特征 ②近现代通俗小说的发展 ③40年代各类型通俗小说及主要作家作品一、通俗小说的特征 文学地位不确定,一直没有被捧高;以小说为主,是“小道”、“闲书”,近代开始向文学的中心地位移动,近些年在研究上被重视。 在民国后五四前的一段时间,在晚清小说的基础上,旧派通俗小说曾一度独占文坛,至五四新文化运动兴起,成了新文学的对立物,受到批判,也开始自身的重新调整。 有别于新文学创作,称“民国旧派小说”。 比之新文学:(1)观念上:政治功利性弱些,商业目的性强 (2)趣味上:倾向于消遣、娱乐、游戏 (3)创作方法上:有明显中国传统小说特征,模式化、程式化 (4)读者群:广大市民层为主 二、近现代通俗小说的发展 1、民国旧派小说 1912-1917,“鸳鸯蝴蝶-礼拜六派”文学繁盛。 鸳鸯蝴蝶派:清末民初专写才子佳人题材的文学派别。以言情小说为骨干,情调风格偏于世俗、媚俗。民国旧派小说的概念比它更大。 常用语:卅六鸳鸯同命鸟,一双蝴蝶可怜虫。 《礼拜六》,1914年创办的娱乐消闲周刊,前后出满200期。 代表作品:1912,徐枕亚《玉梨魂》、吴双热《孽冤镜》、李定夷《霣玉怨》(号称“三鼎足”) 《玉梨魂》:骈四俪六,雕红刻翠,骈散结合的写法。书生何梦霞与主人家寡媳白梨娘的爱情悲剧,一殉情一殉国。二人有诗词酬答。徐枕亚接写《雪鸿泪史》,假托何梦霞日记,细加安排,进一步扩大《玉梨魂》影响。风行原因:旧诗文体中融新的东西,让读者既熟悉又新奇;旧制度男女婚恋无望,为许多人切身感受;受林译小说《巴黎茶花女遗事》影响,高洁女性,日记交代,后记凭吊,渲染感伤气氛。——骈体小说搭上古典诗文传统和现代技法,预示民国旧派小说开头就具备过渡性地位。 其他作品:李涵秋《广陵潮》,谴责小说,为社会言情长篇,学《红楼梦》把“情”写足。结构庞大松散,牵出数十种“潮”为名的小说。 参见P23. 2、新文学崛起后旧派的调整。 1917,新文学阵营持续批判黑幕小说和鸳鸯蝴蝶派,抨击其思想陈腐守旧,是“游戏的消遣的金钱主义的文学观念”。“记账”叙述法,词语套路性强,腔调、意境仍袭旧章回体小说。 老牌鸳蝴阵地《小说月报》1921年革新,茅盾接编,《礼拜六》亦复刊,在市场较量中新文学获胜。但新文学的主要读者是青年学生。旧派小说在向“下”、“俗”发展的过程中,争取了老派市民读者。 旧派小说对新文学的反击:抄袭外国,性欲描写(鸳蝴自认为高雅,认为新文学的“爱情”都是肉欲),党同伐异。 旧派在语言、叙述上也渐渐加上些“现代”的东西,但走不出“游戏”、“消闲”、“世俗”的天地。但不善理论研究,在纸面上被新文学打倒,然其创作在民间有广阔市场。 20年代末30年代初,全面发展,产生很多类型且成熟的作品:言情、武侠、社会、侦探、历史等。作家:“五虎将”徐枕亚、周瘦鹃、包天笑、李涵秋、张恨水;“四大说部”《玉梨魂》、《广陵潮》、《江湖奇侠传》、《啼笑因缘》。 ——旧派小说与新文学在不同的读者群中繁荣着。

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历程

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历程 诞生:由古典走向现代 从单纯的时间性概念来看,中国现当代文学是指1917年至现在的文学,近年来人们一般又把它称为中国20世纪文学。 中国现当代文学在它的诞生之初被叫做中国新文学,这一称谓不仅是一个单纯的时间性概念,而且是中国文学史乃至思想史上一种革命意义的显示。其发展过程既是中国文学本身现代化的过程,又是中国社会现代化过程的艺术显示。因此,中国现当代文学又是一种具有“现代意义”的文学。 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源头是五四文学。五四文学是中国文学发展史上一次前所未有的本质性变异,它划定了从传统文学到现代文学的不同历史时代。它的发生与发展有着复杂的传统文化外来文化的深刻背景。 首先,五四文学的诞生有着深刻的外来文化背景。从作品的翻译介绍开始,到文学观念的倡导、文学创作的出现和文学思潮的形成,都与外来文化的影响有着直接的关系。 对外国文学和文化的译介中,严复和林纾的贡献功不可没。严复被胡适称为“介绍西洋近世思想的第一人”(1),他翻译了赫胥黎的《天演论》等西方近代社会科学的名著,对近代中国的知识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林纾在五四之前,共译介西方文学名著170多种,1200余万字。在此之后,王国维、蔡元培、鲁迅等人介绍和引入了西方文学和美学理论。而对中国新文学发生具有本质性影响的还是西方人道主义、个性主义的思想主题和写实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文艺思潮,这使中国新文学具备了真正的反封建的“现代意义”,成为中国文化大系统现代化转化的先期完成形态。与思想主题、文学思潮的进入相一致,在外来文学的示范下,各种与传统文学相异的文学样式应运而生,极大地丰富了中国文学的历史。诗歌从古典走向现代白话诗;小说由章回体的故事小说走向多样的性格小说和心理小说;戏剧从传统戏曲经“文明新戏”走向现代话剧;散文由文言文走向白话杂文和美文。各种文学流派和社团迅速丛生和更迭。 其次,传统文学和文化对新文学的诞生有着复杂的影响。从五四文学的发生前提来看,传统文学和文化的影响在表层上是一种相反的刺激,新文学以现代意识为尺度,以传统为批判对象,形成了新的文学观念和思想主题。而其积极的影响则是潜层的,并且后来逐渐显现和加强的。作为传统文学的组成部分,对于新文学的形成而产生积极影响的是中国近代文学。黄遵宪倡导的“诗界革命”和梁启超所主张的“小说界革命”和“新文体”运动等,从文学观念、文体语言等诸方面对新文学的初生构成了重要的影响。(1)胡适:《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 从文学发展的多样性、主题的走向以及与中国社会的关系来看,中国现当代文学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一)1917年~1927年文化整体批判时期 (二)1927年~1937年政治分野与文化批判时期

中国现当代文学 40年代文学概述

40年代文学概述 一、文学救亡运动 (一)文艺界抗日统一战线建立 1.国共合作,建立军委会第三厅,负责抗日宣传。 2.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立。 (二)抗战文学思潮形成 1.文学大众化民族化 A.大众文艺运动 内容的报告文学化——形式上的小型化、通俗化、实用化 B.民族形式的讨论 林冰的“民间形式”观——葛一虹的“五四新文学”观——郭沫若的“综合统一”观。 2.抗战文学论争 关于“暴露与讽刺”问题的论争——关于“与抗战无关”论的论争——关于“战国策”派的论争。 3.现实主义主潮(并存浪漫派文学和现代派文学) (三)区域文学的出现 1.国统区文学 2.解放区文学 3.沦陷区文学 二、解放区文学 (一)《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1.《讲话》是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两个发言:“引言”的发言和“结论”的发言 2.《讲话》是党对文艺的指导思想 A.“文艺为什么人”问题:为人民大众服务,“首先是为工农兵服务” B.“如何去服务”问题: (1 )立足点移到无产阶级方面来:深入工农兵生活,改造世界观,继承和借鉴古代和外国优秀的文学遗产。 2 )处理好普及和提高的关系:向工农兵普及,从工农兵群众的基础上去提高,在提高指导下普及。 C.文艺与政治关系问题:文艺从属于无产阶级政治 (二)《讲话》后解放区文学的新特点 1. 文学思潮特点: A.从多元文学思潮趋向一元的现实主义思潮 B.从文学大众化的思潮发展到工农兵文学思潮 2. 文学创作特点: A.新的主题和题材:阶级斗争的主题,工农兵斗争生活题材 B.新的人物形象:工农兵的形象 C.新的艺术形式:新文学与民间文艺传统融合,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以及大众化、民族化的语言 解放区小说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整理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整理 绪论 一、现代文学的范围与分期 中国现代文学,指起于五四前夕,迄于新中国成立这一时期文学历史,即从1917年发难的“文学革命”到1949年全国第一次“文代会”召开,大约三十二年文学发展历史。 分期 1917年到1927年为第一个时期,五四新文学运动的产生和发展时期; 1927年到1937年为第二时期,左翼文学运动的形成和壮大时期; 1937年到1949年为第三个时期,抗战的民主的文学运动的勃兴和繁荣时期。 二、现代文学的性质 1.“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学,即新民主主义文学” 2.“改造民族灵魂的启蒙文学” 3.“现代化的与世界文学相沟通的民族文学” 4.“用现代文学语言与文学形式,表达现代中国人的思想、感情、心理的文学。” 三、现代文学的主题、题材与形式 1.充满矛盾与张力的主题 现代作家对待现代化的态度并不是统一的,主题的呈现往往充满了矛盾与较大的差异,呈现出一种“复调现象。” 所谓复调(poliphony)本是音乐术语,指欧洲18世纪(古典主义)以前广泛运用的一种音乐体裁,它与和弦及十二音律音乐不同,没有主旋律和伴声之分,所有声音都按自己的声部行进,相互层叠,构成复调体音乐。复调小说是前苏联学者巴赫金创设的概念。"复调"也叫"多声部",本为音乐术语。巴赫金借用这一术语来概括托斯妥耶夫斯基小说的诗学特征,以区别于"那种基本上属于独白型(单旋律)的已经定型的欧洲小说模式"。“复调小说”的概念是现代文论的一个重大飞跃,对读者反映论、接受美学、解构主义等都有深刻影响。 2.多样化的题材 两大基本题材:知识分子题材与农村题材。 同时又极为广阔:中国社会各个阶层在现代化进程中的思想、命运、形象与心理情绪都无一例外地被摄入作家们的艺术视野。 3.文学形式的现代化与民族化的纠结 现代文学前半期:文学形式的“现代化”诉求被置于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 抗战的爆发扭转了这一进程 一直在复杂而曲折的历史轨道中寻求自己作为现代民族文学的位置和特色。 第一章中国新文学的背景与“五四“文学革命 第一节、五四新文化运动与文学革命 一、文学革命发生的背景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世纪末发生的资产阶级文学改良运动,已经是这种变革趋势的先声。那时的“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都取得过一定的成果。

20世纪30、40年代中国现代文学史概述总 (2)

20世纪30年代中国现代文学史 无产阶级文学与民主主义、自由主义文学的各自发展、演变,构成了30年代现代文学两条基本历史线索。 革命文学争论和以“左联”为核心的无产阶级文学思潮。 大革命失败之后,日益激烈的阶级斗争和新的革命形式对文学艺术提出了新的要求。于是,经过整顿了的创造社和由蒋光慈等组成的太阳社,在《创造月刊》、《文化批评》《太阳月刊》等各自的刊物上,正式开始了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的倡导。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暴露了很多幼稚的,片面的,绝对化的错误的观点。鲁迅与其进行了长达两年的争论。1929年国民党开始扼杀“革命文学”“无产阶级文学”。党组织调解创造社、太阳社与鲁迅之间的争论,以便团结一致共同对敌。 1930年3月2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在上海成立。 “左联”的成立,标志着以无产阶级文学的倡导为发端的左翼文学运动走上了健全发展的道路。在“左联”的旗帜下,左翼文艺阵线开展了多方面的活动,为现代革命文学发展作出了贡献。 (一)团结、组织左翼作家,大力开展革命文学创作。 “左联”成立后,陆续出版了《拓荒者》《萌芽》《巴尔底山》等刊物,在北平和日本东京两地设有“左联”分盟,在广州、天津等地成立小组。许多左联作家同时又是革命者,从事革命活动,为了服从旨在抵抗日本侵略的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到1936年春解散,其前后活动的6年时间,对30年代乃至后来的文学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 (二)加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介绍,注重文学批评。 左联成立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会,把“确立马克思主义的艺术理论及批评理论”作为主要任务。瞿秋白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作了系统全面的介绍。 (三)开展文艺大众化讨论,推动文艺大众化运动 设立文艺大众研究会,并明确规定“文学大众化”是建设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第一个重大的问题”。作家们还进行三次大讨论,并作过部分创作试验。 30年代小说三大流派 一“左联”和左翼小说 “左联”准备期间的小说,主要是以蒋光慈为代表的。 蒋光慈(1901——1931),原名蒋如恒,安徽霍丘县人。他是我国普罗小说最早的倡导者与实践者之一,其作品亦是中国普罗小说的最典型的代表。1927年《短裤党》是蒋光慈的前期代表作。作品充分表现了作者对现实斗争的密切关注和用文学书写革命史的巨大热情。作品的重要意义在于:它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表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人武装斗争的小说,也最早为文学提供了工人运动中的共产党人的形象和先进工人形象。大革命失败之后,又写了《野祭》、《冲出云围的月亮》,迅速反应了青年只是分子的分化,企图指出他们应走的道路。由于强调对重大历史事件做及时反映,蒋光慈的作品就具有了强烈的宣传鼓动性,,并特具有一种历史沸腾时期昂扬的激情艺术追求力,但由于缺乏对生活从容的观察思考与充分的形象化,而流于浮面。因此《丽莎的哀怨》发表后,受到了左翼文艺界的批评。最后写成的《咆哮了的土地》(后改名为《田野的风》)是他的代表作。小说形象地反映了土地革命所经历的重要历史阶段,写出了“其势如暴风骤雨”的农运场面,在反映革命本质方面较前面的作品有了明显的进步。是一部在思想上艺术上相对成熟的作品,也是整个普罗小说发展

中国现当代文学—— 40年代新诗

第五章 40年代新诗 教学要点: 1、七月诗派 2、九叶诗派 3、艾青诗歌的意象与主题及理论主张 第一节概述 一、同声歌唱 七七事变后,30年代两大派别的对峙消失,诗人们唱起了民族解放的战歌。具强烈时代性、战斗性的写实主义诗风成不同流派诗人的创作趋向。但多就是直抒胸臆的宣言式呐喊,加入大量议论性陈词,易产生鼓动效果,却易流于空泛,形式简单粗陋。 此时期,取得成就的诗人有:30年代现实主义诗人艾青、臧克家、田间、蒲风;现代主义诗人戴望舒、卞之琳、何其芳、徐迟。 现实主义方面取得的成就:国统区以臧克家为首的“泥土”诗群,臧写了《泥土的歌》、《三代》等农村题材的朴素诗歌;根据地“新歌谣创作”进行火热,在传统歌谣中注入革命内容,宣传、普及革命思想。 例如:革命的势力大无边,红旗一展天下都红遍。 《东方红》就就是陕北民间诗人用传统“白马调”编的《移民歌》中的一节。 解放区的民歌体叙事诗取得了较高成就,出现了李季的《王贵与李香香》与阮章竞的《漳河水》等著名叙事长诗。 二、七月诗派 1、关于“七月派” “七月派”就是在艾青的影响下,以文艺理论家兼诗人胡风为中心,以《七月》、《希望》、《诗垦地》、《诗创作》、等杂志为阵地而形成的青年诗人群,主要诗人有鲁藜、绿原、冀访、阿垅、曾卓、芦甸、孙钿、化铁、方然、牛汉等。强烈的革命激情,鲜明的政治倾向,重体验的现实主义,就是“七月派”创作的基本特征。 “七月派”的创作特色:(1)把诗作为战斗的武器,追求诗歌与时代的密切结合与与人民的融为一体,追求诗歌鲜明的毫不含糊的政治倾向性与革命功利主义的创作目的性,以及诗歌的史诗品格,就是其共同的创作态度。就是30年代新月派、现代派的历史对立物。针对徐志摩《我不知道风就是在哪一个方向吹》的迷失、惆怅、悲叹,七月派诗人宣告“我知道风的方向/风打从冬天走向春天”。(2)发掘与歌颂民族的生命强力,抒发鲜明的主观战斗激情,强调能动地影响、改造现实,反对只描摹现象、冷淡模写生活。 艺术上追随艾青,倾向于诗歌的散文化,对自由体诗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2、实践 绿原就是“七月派”成就较大的诗人。从充满浪漫憧憬的《童话》集,到振聋发聩的《给天真的乐观主义者们》等政治抒情诗,既显示出她在政治上的成长,也标志着她在诗艺上的进步。《终点,又就是起点》、《伽利略在真理面前》、《您就是谁》都就是传诵一时的名篇。这些诗视野开阔,感情激越,形象繁复,富于现实主义的战斗精神。 鲁藜有诗集《醒来的时候》、《锻炼》等。她的诗大多就是朴实而清新的短诗,抒写了诗人在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新鲜感受。《泥土》就是表现新的人生哲学的名篇。 其她如阿垅的《纤夫》、冀汸的《跳动的夜》、牛汉的《鄂尔多斯草原》与化铁的《暴雷雨岸然轰然而至》,都就是充满力度与激情,足以显示“七月派”风格的代表作。阿垅从人、诗、现实相互关联的视野中系统地阐述了“七月派”的诗学主张。 田间,抗战初期最受欢迎的诗人,“时代鼓手”,抒情长诗《给战斗者》。鼓点式的诗,暴风雨般的感情+疾驰、强烈的节奏,喜用宏大的拟喻性意象,想象丰富。还有《假使我们不去打仗》、《义勇军》、《赶车传》等。 三、校园诗人 战争中的精神家园。在西南联大,现代新诗的前辈诗人朱自清、闻一多、卞之琳、李广田+特聘的英国

中国现当代文学 40年代小说:钱钟书、张爱玲

《围城》 钱钟书(1910-1998),现代著名学者、作家。字默存,号槐聚。江苏无锡人。早年就读于教会办的苏州桃坞中学和无锡仁中学。长篇小说《围城》和短篇小说集《人.兽.鬼》。《围城》,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谈艺录》是一部具有开创性的中西比较诗论。 《围城》 《围城》是中国现代杰出的讽刺小说。《围城》中对于现代化途中中国的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对立与冲突、文化价值的混乱与尴尬,予以了深切的关注与深广的表现。 1.《围城》包含三层意蕴:“写现代中国某一部分社会,某一类人物”,即对抗战时期古老中国城乡世态世相的描写;“文化反省层面”,以写“新儒林”来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反省;“哲理思索层面”,即对人生对现代人命运的哲理思考。(婚姻的——职业的——人生的) 《围城》(节选) 钱钟书 (《围城》第三章,褚慎明和苏文纨等讨论婚姻问题) 慎明道:“关于Bertie结婚离婚的事,我也跟他谈过。他引一句英国古话,说结婚仿佛金漆的鸟笼,笼子外面的鸟想住进去,笼子里的鸟想飞出来;所以结而离,离而结,没有了局。” 苏小姐道:“法国也有这么一句话。不过,不是说鸟笼,说是被围困的城堡(Fortresse assilegee),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 2.旧中国中上层知识分子的畸形生活和文化心态 A灰色知识分子:方鸿渐、赵辛楣等 B病态知识分子:李梅亭、韩学愈、高松年等 3.《围城》的艺术特色 A 博识、睿智、谐趣构成的智性之美 B 巧喻迭出、妙语连珠的独特文体 C 半是嘲讽半是悲悯的幽默笔墨 现代传奇张爱玲 一一个潇洒而苍凉的手势 从创作主体心态的角度来看,张爱玲早年的身世影响了其人格心理的发展,进而影响到她对外部世界的感受和体验。 张爱玲是一位带有传奇色彩的女作家 1920年9月30日出生於上海,原名张煐,1930年改名张爱玲。祖父张佩纶虽是清朝重臣李鸿章的女婿,但到她的父亲这一辈,家道已经中落。张爱玲的父亲是一个典型的遗少型人物,母亲是西洋化的女性,几度跨洲越洋去留学。 由于自幼就失去了正常的家庭温暖,又耳濡目染了封建大家庭内部的尔虞我诈,不仅形成孤独、敏感的内省个性,还使她过早地积累了对人对事的否定性情绪,习惯于以审慎怀疑的态度注视着周围的世界。 1943年,张爱玲正式写小说,《茉莉香片》、《倾城之恋》、《金锁记》、《心经》、《琉璃瓦》、

中国现代文学史考研知识点第十六章 40年代诗歌:走向综合与平衡

中国现代文学史考研知识点第十六章40年代诗歌:走向综合与平衡第十六章40年代诗歌:走向综合与平衡 第一节“崇高的山”:七月诗派 名词解释:抗战中期国统区影响较大的诗歌流派,因胡风主编的《七月》而得名,受艾青的创作和胡风的文艺理论影响,阵地主要包括《七月》《希望》《诗垦地》《诗创作》《呼吸》《泥土》等杂志,以重庆、成都为活动中心。 成员:绿原、鲁藜、冀汸、彭燕郊、邹荻帆、牛汉、曾卓…… 创作贯穿于整个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提倡革命现实主义与自由诗体。 继承和发扬了鲁迅所开创的战斗的现实主义精神,主张“更直接地与生活结合,更迅速地替战斗服务”,注重将诗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把诗和人联系起来,把诗所体现的美学上的斗争和人的社会职责与战斗任务联系起来。把诗作为战斗的武器,追求诗与时代的紧密结合,追求诗歌与人民融为一体以及诗歌的史诗品格。胡风认为,诗人“第一是人生上的战士,其次才是艺术上的诗人”。

七月派的诗被誉为“时代激情的冲击波”,直接继承了30年代中国诗歌会的革命现实主义传统。七月诗派的两个基本的诗学命题:生活态度和诗人的主体性问题。 生活态度上,主张正视现实并发扬主观战斗精神去能动地影响和改造现实,反对无原则的对生活的追随态度和“卖笑的态度”。认为,人的力量是决定的东西,将无可奈何的宿命论以及光有牢骚、不平而没有行动,成为小市民的犬儒主义并加以贬斥。 文艺观上,倾心于生活深度的表现,疏于复杂的形式探求。创作上坚持现实主义原则,坚持生活实践和创作实践的统一,反对亦步亦趋地描摹生活现象的本身,而主张借正确把握了的历史力量,突入生活的底蕴,开掘出源于生活而高于现实的艺术形象。 但是,倾心于生活深度的表现影响了他们对复杂艺术形式的探求。他们认为“人、生活、风格,是一元的”,一元论揭示了生活对诗歌创作的决定性作用。七月派诗人重生活而不重技巧表现。 主体性:七月诗派高扬诗人的主体性,反对客观主义,反对冷淡地摹写生活,主张发扬主观战斗精神,将诗人的人格、情感、血肉、审美趣味强烈地渗透到客观对象上去,达到主客观的拥抱和融合。与艾青

40年代的散文和戏剧

第三个十年的散文 一、报告文学的勃兴 著名的报告文学: 丘东平的《第七连》、曹白的《呼吸》、亦门("七月派诗人"阿垅)的《第一击》、骆宾基的《大上海的一日》、曹聚仁的《大江南北》、范长江的《塞上行》、《西线风云》、碧野的《北方的原野》《太行山边》、司马文森的《粤北散记》、沈起予的长篇报告《人性的恢复》、萧乾的《流民图》《血肉筑成的滇湎路》《南德的暮秋》等。 旅行通讯主要有郭沫若的《苏联纪行》、茅盾的《苏联见闻录》、褚安平的《英国采风录》、费孝通的《初访美国》等。

实写抗战中著名人物的纪实性散文(或称人物特写),如沙汀的《我所见之H将军》、周立波的《王震将军记》、陈荒煤的《陈赓将军印象记》等。 二继承鲁迅传统的杂文 (一)、"鲁迅风"派(1939-1941) "鲁迅风"派主要活跃在上海孤岛时期,代表作家主要有王任叔(巴人)、周木斋、唐弢、柯灵、许广平等。1938年9月,王任叔等六人合出了杂文合集《边鼓集》,又于第二年1月创办了《鲁迅风》杂志,该流派由此而得名,1941年解体。(二)、"野草"派

"野草"派是围绕着文学杂志《野草》形成的以聂绀弩、秦似、夏衍等人为代表的杂文作家群,活跃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大后方和解放时期的香港,在国内外有较大的影响。 《野草》1940年创刊于桂林,出过"野草丛书"13种,坚持到1943年6月,遭当局勒令停刊后,1946年10月迁往香港改月刊为旬刊,郭沫若、茅盾等都为它写过文章,秦牧、周而复等青年作者则在此崭露头角。 三、小品散文的多样风致 这一时期新进的散文作者并不多,多是已成名的作家在写散文,运笔更加圆熟,有更多样的风致,如靳以的《红烛》;缪崇群的《夏虫集》、《石屏随笔》、《眷眷草》;萧红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