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自学指导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自学指导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自学指导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自学指导

一、总起

中国现当代文学,作为一门学科,在人类文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体现了中国发展中人文思想的新变化,展示了历史的活力,是文化

的发展的有力体现。因此要有让步的学习方法,深入研究中国现当代

文学。

二、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的知识点

1. 中国现当代文学概述

中国现当代文学是中国应用文学理论的发展结果,是中国20世纪以来

文学发展的一个特殊时期,形式多元、流派融合。它首先从内容的角

度定位,集中体现当代中国的文化形象。其次,从文体的角度定位,

多样共存,走向革新求发展,形成融合流派的时代特征。

2. 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趋势

20世纪以来,中国现当代文学按照历史和社会生活的变化,逐步发展

为新古典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和现代化等四个主流流派,从长

计议,统一文学,把中国文化多元化的发展、文明进步的新局面和生

活本质的变化抒写出来。

3. 中国现当代文学文本解读

中国现代文学实质是文本的解读分析,尤其是恢宏宏的实验性文学藏书。解读中国现当代文学,要强调文学艺术含义的时代性、社会性、个性性,并结合作品的文本特征,进行深层次的审视。

4. 新闻报刊材料解读

新闻报刊材料解读,是指以当今传媒的传播将当今文学的各种现象通过新闻报刊物体现出来,大量以新闻报刊形式把它们呈现出来,进而分析当今文学现象,了解面临文学发展的现实,从而深入探讨当前文学理论对文学发展的影响力。

三、自学技巧

1. 选择适当的书籍

学习中国现当代文学需要选择相应的参考书籍,获取文学理论知识和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多方位的理解更深入的文章理解。

2. 梳理思路

要学习中国现当代文学,首先要把思路梳理清楚,从整体出发对当代

文学的发展历程作出总结,深入明确多元文学流派间的区别与联系,做到既系统又详细。

3. 记笔记

学习中国现当代文学时,要形成灵活性思维习惯,针对课本中的重点单词、例句以及重点理论及事例,进行记录,加深理解,并加以归纳积累。

4. 积极实践

学习中国现当代文学要做到及时实践,不仅能提高文学理论的深入认识,还能有效对文学运用的灵活性,让自己的文学能力得到提高。

四、总结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是一项系统性的研究,凡是要在自学中汲取其中的精华和智慧,就必须要有让步的学习方法,深入梳理思路,积极实践,以期掌握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精髓和特点。

中国当代文学专题讲义

《中国当代文学专题》期末复习指导讲义 课程考核的有关说明和实施要求 1.本课程的考核对象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开放本科的学生。本课程按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脉络,重点讲授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作品及相关的文学现象。包括以下12个专题: (1)17年农村题材小说; (2)当代小说中的革命叙事; (3)“样板戏”与当代的“戏剧实验”; (4)“朦胧诗”与当代诗歌的探索; (5)新时期乡土小说; (6)女性文学; (7)先锋小说; (8)新写实小说; (9)当代散文的多样化; (10)新派武侠小说; (11)台湾小说; (12)台湾诗歌。(其中,第3、5、7、8四个专题为本课程的重点。) 2.本考核考核说明是根据中央电大的“中国当代文学专题”课程教学大纲及主教材《中国当代文学专题研究》(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0年)等多种媒体教材编制的,是该课考试命题的依据。学生可同时使用辅助教材《中国当代文学专题作品点评》和专科教材《中国当代文学》(陈思和、李平主编,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1年)以及补修教材《中国现当代文学基础》(李平编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以及其他媒体进行复习。 3.本课程主要考核学生对中国当代文学史上与本课程有关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的了解与掌握。考核要求分为了解、掌握、分析三个层次,每一层次都有具体的考核要求:A.“了解”要求学生对教材中的所有知识点有一般的、全面的认识; B.“掌握”要求学生在了解的基础上,对所给定的问题作进一步的认识,并具有归纳

总结的能力; C.“分析”要求学生在掌握的基础上,对所给定的问题有深入的认识,并具有结合自己的独到见解和课外阅读感受进行综合分析的能力。 4.本课程的考核采取平时作业(形成性考核)和期末考试(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 A.“平时作业”按教学进度每学期安排4次,“作业册”由中央电大统一下发,分别在学习完教材“专题三”、“专题六”、“专题九”和全部内容(“专题十二”)后进行,作业题型与期末考试题型相一致。每次作业的时间为120分钟(两个小时),卷面总分为100分。学生必须独立完成(最好在课堂内进行),作业采用“开卷”形式,可以携带教材以及专科阶段的有关教材等其他教学参考资料。“平时作业”成绩占课程考核总成绩的20%(各地电大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订具体的计分方法)。 B.“期末考试”采取“半开卷”考试的方式。半开卷考试时学生只能携带一页由各分校或教学点印制并加盖专用章的A4纸(分校或教学点考试前2周发放到学生手中),此专用纸只能由考生用签字笔、圆珠笔手写。可正反面书写。 5.试题难度分为较易、适中、较难三个等级,分别占卷面总成绩的30%、30%、40%。 试题类型包括“填空题”、“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简答题”、“分析题”五种,分别占卷面总成绩的20%、10%、20%、20%、30%。 填空题、单项选择题和多项选择题以客观性试题为主,主要考查学生对文学史知识和教材的熟悉程度; 简答题和论述题以主观性试题为主,主要考核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程度和创造性发挥的程度,如果仅仅是简单地照抄教材,不能给高分,甚至完全不给分。其中,分析题的范围仅限于本课程的四大重点(专题三:“样板戏”与当代的“戏剧实验”;专题五:新时期乡土小说;专题七:先锋小说;专题八:新写实小说;)之内。 试题类型与三个层次的考核要求不是简单的对应关系。每一种试题类型,都可能涉及“了解”、“掌握”和“分析”所要求的全部内容。 期末考核试卷卷面分数为100分,占课程考核总成绩的80%。考试时间为120分钟(两个小时)。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1)重难点分析(1)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1) 重难点分析(1)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1)教学内容涉及九个专题,有三个大重点,即鲁迅、沈从文、张爱玲。 这次重难点的辅导主要围绕鲁迅专题来展开。鲁迅可以说是本课程的“重中之重”,说鲁迅是我们这学期的“重中之重”,主要基于两个理由,一是从现代文学史的地位上看,鲁迅可以说是现代文学的灵魂;二是从我们这门课的考试分量上看,有关鲁迅的内容意是在试题中占有突出的分量。所以李平老师告诉我们,在学习中一定要沉下心来,不要急于往前赶,花多少时间和精力来学习鲁迅都不为过。同时,我认为,“鲁迅专题“又是一个难点,不仅涉及文学史,同时涉及思想史,文学史上的论争,都与鲁迅有关。我们教材中“鲁迅研究四题”,这四题就涉及目前鲁迅研究中的争论。 学习“鲁迅研究四题”这一专题:提出了这样四个研究的问题: 一.如何对待鲁迅在传统批判中的偏激 二.鲁迅的国民性批判是否丑化了中国人 三.鲁迅对文化转型的思考有哪些值得我们今天重新关注? 四.如何理解鲁迅的《呐喊》《彷徨》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 在这些重点中,李平老师在辅导中都作了提示,我们结合鲁迅的作品着重讲第二个和第四个问题。 1. 鲁迅的国民性批判是否丑化了中国人? 我们不急着回答这个问题,先来讨论鲁迅的国民性批判。 ①鲁迅批判国民性的苦心和特色。 教材中一再强调,“重要的是理解鲁迅的用心”,“读鲁迅最好还是顾及一点历史,特别要了解鲁迅毕生从事国民性批判的苦心”。而这个用心和苦心,就在于“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或者说是通过揭露和批判我们中国人的劣根性,找出民族衰败的病根,为中国

文化的转型寻找出路。而鲁迅批判国民性的主要特色,则在于在批判的同时又总是深沉地思考着民族的处境和命运。在教材第10页上,特别就小说《示众》对“看客”心态的揭示,来说明鲁迅批判国民性的苦心和特色。 ②鲁迅批判国民性思想的形成。 这是一个很大的题目,希望大家能从两个方面作一些必要的了解。一是鲁迅批判国民性思想形成的主要原因,而重点了解鲁迅作品中反复出现的“看/被看”模式的形成,可以从鲁迅在日本期间的“弃医从文”变化开始梳理;二是在鲁迅的批判国民性思想的形成过程中主要受到哪些外国作家和学者的影响,这在教材第12页中有一些介绍。 ③鲁迅批判国民性的历史理由和现实根据。 我们强调一定要回到“历史现场”去看待鲁迅对国民性的批判。鲁迅对国民性的批判是他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的一个重要内容,而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是因为在“五四”时期传统文化正严重地牵绊着中国社会的进步。而且,鲁迅对传统文化和国民性的批判并不是他的个人行为,而是所有的“五四”启蒙主义者顺应时代要求的一致行为。在教材这一讲的前两个单元中,有不同角度的分析说明。 从上面讨论和分析,我们回答鲁迅的国民性批判没有丑化了中国人,而是满怀着对中国人的热爱,通过揭露和批判我们中国人的劣根性,找出民族衰败的病根,为中国文化的转型寻找出路。 如果结合具体作品分析,如“在《阿Q正传》中,鲁迅是怎样批判国民性的?鲁迅的国民性批判是否丑化了中国人?”其思路也是一样的,关键在于具体的例证。同学们试着做一分析,提高自己的分析能力。 2.如何理解鲁迅的《呐喊》《彷徨》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 鲁迅《呐喊》、《彷徨》的文学史地位,可以主要通过它既是现代小说的开始,又标志着现代小说的成熟,这一个在世界文学史上也罕见现象来作简要的说明。可以着重强调两点,一是内容,即“表现的深切”,二是形式,即“格式的特别”。 ①“表现的深切”。从对封建制度和礼教的揭露和批判、对辛亥革命经验教训的总结和对改造国民性的关注,以及对变革时期几代知识分子道路和命运的探讨三个方面反映了“五四”思想革命的要求,表现出“忧愤深广”的基调。 ②“格式的特别”。鲁迅小说对传统表现方式既有继承又有创新,在艺术格局和语言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自学指导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自学指导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自学指导 一、总起 中国现当代文学,作为一门学科,在人类文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体现了中国发展中人文思想的新变化,展示了历史的活力,是文化 的发展的有力体现。因此要有让步的学习方法,深入研究中国现当代 文学。 二、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的知识点 1. 中国现当代文学概述 中国现当代文学是中国应用文学理论的发展结果,是中国20世纪以来 文学发展的一个特殊时期,形式多元、流派融合。它首先从内容的角 度定位,集中体现当代中国的文化形象。其次,从文体的角度定位, 多样共存,走向革新求发展,形成融合流派的时代特征。 2. 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趋势 20世纪以来,中国现当代文学按照历史和社会生活的变化,逐步发展 为新古典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和现代化等四个主流流派,从长 计议,统一文学,把中国文化多元化的发展、文明进步的新局面和生

活本质的变化抒写出来。 3. 中国现当代文学文本解读 中国现代文学实质是文本的解读分析,尤其是恢宏宏的实验性文学藏书。解读中国现当代文学,要强调文学艺术含义的时代性、社会性、个性性,并结合作品的文本特征,进行深层次的审视。 4. 新闻报刊材料解读 新闻报刊材料解读,是指以当今传媒的传播将当今文学的各种现象通过新闻报刊物体现出来,大量以新闻报刊形式把它们呈现出来,进而分析当今文学现象,了解面临文学发展的现实,从而深入探讨当前文学理论对文学发展的影响力。 三、自学技巧 1. 选择适当的书籍 学习中国现当代文学需要选择相应的参考书籍,获取文学理论知识和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多方位的理解更深入的文章理解。 2. 梳理思路 要学习中国现当代文学,首先要把思路梳理清楚,从整体出发对当代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学习方法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学习方法 一、自学 “自学”是电大学习的最主要的学习方法,我们这门课的三个学习要求是:读作品、读教材、读参考资料。 1、关于读作品。 读作品,特别是读我们在教材中涉及到的重要作品,是学习文学史课程最重要的方法,也可以说,是“学好”文学史课程的惟一有效的“捷径”。读作品有多种读法,我们提倡一种有情感投入的“主体性的阅读”,反对“一主题二分段三写作特点”机械式的冷漠阅读法。正如钱理群教授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这门课的教学要求中说的,阅读本质上是一种“感受”,也就是要通过阅读、欣赏,将外在的作品中的文学因素化为阅读者自己的主体感受,激发和培养起阅读者的想象力、感知力、创造力,把阅读看作是一种个人的创造性活动。 在学习这门课时,要求主要采用两种读法,即,先泛读,后精读。所以,一部作品至少要读两遍以上。 泛读,又称为“欣赏性阅读”。也就是说,要在一种完全放松的心情下,把自己当作一个普通的读者,而不是一个“学生”,来欣赏作品的艺术魅力。用钱理群老师的话来说,阅读文学作品,其实就是与作者的“对话”,就是打破时空的界限,与作者进行精神的对话,心灵的交流和撞击。但这种阅读也有“要求”,一是要读出兴趣、乐趣;二是要对所读的作品有一个总体的感悟和把握。 精读,又称为“分析性阅读”。也就是说,要在泛读的基础上,带着问题再重新读。不仅要注意作者“写什么”,还要着重体味作者“怎么写”。这个时候,就不能只把自己当作一个普通的读者,而要作为一个“学生”,一方面通过对作品的语言、行文结构、文体风格的反复揣摩,提高自己对文学语言的感悟力,另一方面,还要对照着教学要求(首先是读教材),并借助对其它有关作品和参考资料的阅读,最终提高自己的分析能力。 2、关于读教材。 教材也就是“课本”,是“一课之本”,其重要性自不待言。我们要强调的是:课前必须预习,课后必须复习。 课前预习,可以采用“欣赏性阅读”的泛读方式,看看老师都说了些什么,什么是自己知道的,什么是自己不知道的;再看看老师是怎么说的,哪些是自己能理解的,哪些是自己不能理解的。在预习时,就要开始在教材上作“记号”,还要随时记下自己的疑问和感想。 课后复习,则应该采用“分析性阅读”的精读方式,结合读作品时的感想和体会,用挑剔的眼光找自己的毛病,同时也用叛逆性的思考方式找教材(老师)的毛病。有交流的机会,就与同学和老师辩论。 3、关于读参考资料。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教学大纲课件.doc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教学大纲 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 (2001年10月8日审定通过) 第一部分大纲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和教学目的 本课程是文科中国语言文学类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教学的一门必修课程。 本课程带有专题研究性质,既考虑到与电大专科阶段《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课程的衔接,利用和巩固以 往已经获得的文学史知识,又引导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认识现当代一些重大的文学现象和代表性的作家作品,其教学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所选文学专题的认真研读,养成文学鉴赏、评析的习惯和眼光,并引发对文学史研究与文学评论的兴趣。 本课程课内学时为108,共6学分,开设两个学期。 二、教学内容及要求 本课程按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脉络,分为16讲,其中现代部分9讲,当代部分7讲。各讲有相对的独立性,但从整 体上又考虑到几方面内容的平衡,既有重点作家的评析,又有文学思潮、文学史现象的讨论,并力争每一讲的角度、方法各 有特点,而且尽可能介绍学术研究的前沿状况,包括不同的研究观点。努力拓展学生的学术视野,也为那些有兴趣进一步研 究的同学提供基本的研究书目与资料,指点治学的门径。同时,充分考虑到电大学生的特点,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能力, 还设计了一些思考题,收录了必要的评论观点摘要。 学习本课程,要求学生必须掌握和熟悉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并对现当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作品有所涉猎,并树立文学的整体观。 三、教学媒体的使用 (一)文字教材 本课程以温儒敏、赵祖谟主编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1月出版)为基本教材,该教 材是编制教学媒体、组织教学和复习考试的主要依据。在主教材的基础上,拟采用多种手段组织教学,主要有文字教材、IP 课件、网上辅导等教学手段,对主教材的重点、难点内容再作补充分析和阐释,充分利用中央电大电大在线教学平台的网络 优势组织实施远程教育。编制辅助教材的总体指导思想是辅助学生自学,努力拓展学生的学术视野,也为那些有兴趣进一步研究的同学提供基本的研究书目与资料,指点治学的门径,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教学手段来认识理解有关问题。 (二)IP电视课件 IP课件为重点辅导型,初步拟定6节课,由北京大学中文系温儒敏、赵祖谟、高秀芹和中央电大文法部李平共同主讲,

自考资料_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2

第一讲鲁迅研究四题 一、填空 1.鲁迅,原名,字,1881年生于绍兴,是新文化运动的主将,我国文学的奠基人。[周树人;豫才;现代] 2.“五四”新文化运动中著名的“周氏兄弟”是指周树人和。[周作人] 3.散文《》用精神分析的方法写道学家对一个乞丐女孩的非分之想,既是对封建道学家虚伪面目的揭露,也是对人性弱点的深入探讨。[肥皂;四铭] 4.鲁迅曾受严复译述的赫胥黎的的影响,接受了进化论的思想。 [《天演论》] 5.鲁迅在小说《铸剑》的开头,这样写道:“刚和他的母亲睡下,老鼠便出来咬锅盖,使他听得发烦。”[眉间尺] 6.爱姑是小说《》中的主人公。[离婚] 7.鲁迅在小说集《彷徨》的扉页上引用了《》中的两句诗:“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 8鲁迅在给他的朋友的信中说,他因为偶读《资治通鉴》,才醒悟到中国人上是一个食人民族。[许寿裳] 9.小说《风波》以复辟为背景,通过鲁镇七斤家里的一场小小风波,写出了乡村社会的死水微澜。[张勋] 10.《呐喊》的最后一篇小说《》是作者一段少年时代与农民朋友交往的美好回忆。[社戏] 11.在小说《祝福》中,祥林嫂原是决心守寡的,她逃到家为仆,就是为了逃避婆婆令她再嫁的逼迫。[鲁] 12.鲁迅笔下的是未庄的雇农,上无片瓦,下无插针之地,全靠打短工维持生计。[阿Q] 13.在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中,有一类属于在封建科举制度下一心求功名的旧文人,除了《孔乙己》中的孔乙己外,还有《》中的陈士成等。[白光] 14.鲁迅自己曾经用“”这四个字来概括《呐喊》等作品的基调。[忧愤深广] 15.鲁迅在《》一文中说:“中国人的性情是总喜欢调和、折衷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须在这里开一个窗,大家一定不允许的。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会来调和,愿意开窗了”。[三闲集?无声的中国] 16.鲁迅多次在他的小说中写到群众蜂拥观看杀人场面的情景,早在他创作小说《示众》以前,就在他的第三部小说《》有精彩的描写。[药] 17.鲁迅小说《在酒楼上》的主人公是。[吕纬甫] 18.鲁迅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作品几乎全以两个字命名,如《铸剑》、《奔月》、《出关》等,《不周山》是三个字,后来,这篇小说改名为《》。[补天] 19.鲁迅的名言“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出自他的小说《伤逝 20.鲁迅在20世纪30年代曾这样说“五四”散文发达的情况:“到‘五四’运动的时候,才又来了一个展开,散文小品的成功,几乎在小说戏曲和之上。”[诗歌] 21.有的学者将现代散文分出两条不同的语体线索,一是“闲话体”,一是“独语体”,鲁迅的散文诗《野草》应归属于。[“独语体”]22.鲁迅在《》一文中:“京派是官的帮闲,海派是商的帮忙而已。”[“京派”与“海派”] 23.鲁迅的最后一部小说集是由8篇历史小说组成的《》。[故事新编] 24.鲁迅惟一的一篇以青年爱情为题材的小说是《》。[伤逝]25.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曾以《》为题在《》杂志上发表。[旧事重提;莽原] 二、单项选择题 1.在鲁迅小说中,有关于一个知识分子的著名比喻:“蜂子或蝇子停在一个地方,给什么来一吓,即刻飞去了,但是飞了一个小圈子,便又回来停在原地点”。这个比喻出自( B ) A.《孤独者》B.《在酒楼上》C.《孔乙己》 D.《伤逝》 2.和“五四”前后的许多“前驱者”不同,鲁迅对现实对未来并不乐观,甚至有些消沉,他躲在S会馆里抄古碑,也以写小说来排遣“苦的寂寞”。这些小说后结集为( B ) A.《呐喊》 B.《彷徨》C.《热风》 D.《故事新编》 3.鲁迅的第一部杂文集是( C )A.《野草》 B.《随感录》C.《热风》 D.《坟》 4.鲁迅的小说在艺术形式上有许多突破和创新,其中,具有“类散文体”特点的作品是( C ) A.《伤逝》 B.《风波》C.《故乡》 D.《明天》 5.鲁迅的作品具有现实主义的特色,同时也注入了鲁迅的主观精神,他作品中有的人物的名字,就是根据他自己的笔名衍生而成的。比如( C A.吕纬甫 B.魏连殳 C.宴之敖 D.眉间尺 6.除《狂人日记》外,鲁迅在另一篇小说中也写了一个带象征意味的“狂人”,尖锐地抨击了封建制度文化的“吃人”本质,痛快地发抒了叛逆反抗之声。这篇小说是( D ) A.《故乡》 B.《孤独者》C.《祝福》 D.《长明灯》 7.鲁迅小说《故事新编》中的人物,大多是历史上有脸有面的大人物。其中,墨子出自小说( C ) A.《理水》 B.《出关》C.《非攻》 D.《铸剑》 8.鲁迅笔下的魏连殳形象出自小说( B ) A.《在酒楼上》 B.《孤独者》C.《肥皂》 D.《伤逝》 9.鲁迅写作《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主要是因为有人在《语丝》上提倡“费厄泼赖”(Fairplay)。这位提倡者是(D) A.周作人 B.冯文炳; C.梁实秋 D.林语堂 三、多项选择题 1.对于如何为传统的民族文化寻求新的出路,鲁迅有三点明确的主张,它们是(B C D)A.分析 B.批判C.继承 D.转化 2.鲁迅的前三篇白话小说是(A B D ) A.《狂人日记》 B.《孔乙己》 C.《阿Q正传》 D.《药》3.鲁迅农民题材的主要作品有(C B D ) A.《狂人日记》 B.《故乡》 C.《阿Q正传》 D.《明天》4.鲁迅知识分子题材的主要作品有(A B C) A.《孤独者》 B.《伤逝》 C.《在酒楼上》 D.《明天》 5.鲁迅《铸剑》中有“三头相搏”的描写,这三头指的是(A B C)A.眉间尺的头 B.大王的头C.黑色人 D.王妃的头 四、简答题 1.近十年来,海内外有人对鲁迅提出批评,甚至否定的原因是什么?[提示:①人们仍然很腻味把鲁迅作为宣传的工具,试图颠覆神化,让鲁迅回到人间本位。②有人认为鲁迅毕生贬低民族传统文化,丑化中国人,附和了激进的思潮,使传统文化在“五四”断裂。③也有人认为,鲁迅对传统的批判虽有理由,但破坏有余,建设不足。④甚至还有人认为,鲁迅是“五四”以来全盘否定传统的代表] 2.鲁迅小说的创作基调是什么?《呐喊》和《彷徨》主要反映了哪些方面的内容? [提示:鲁迅小说的创作基调是“忧愤深广”。《呐喊》和《彷徨》主要反映的三个方面的内容,即对封建制度和礼教的彻底揭露和批判;对辛亥革命经验教训的总结,以及对改造国民性问题的关注;关于变革时期几代知识分子道路和命运的探讨] 3.为什么说鲁迅“全盘否定传统”也是事实?提示:鲁迅对中国文化是当成一个整体来看待的。对于传统文化,鲁迅并不是虚无主义,而是努力地去寻找民族文化新生的出路。鲁迅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拓展所作的工作,包含了三个层面,即:批判、继承、转化。我们可以说鲁迅对传统文化是整体的否定和局部的继承。是在接受传统文化丰富养分的同时对传统文化进行否定的。从鲁迅对传统文化的整体评价来看,从其坚决反对这种调和的立场来看,说是“全盘否定传统”,也是事实。鲁迅并不讳言自己反传统之激烈、绝对,乃至全盘否定。他认为,如果不用全盘否定式的坚决彻底的态度,如果一开始就总是强调“因时制宜,折衷至当”,那势必被调和折衷的社会惰性所裹挟,任何改革都只能流于空谈。正是在彻底地不妥协地反传统这个意义上,我们高度肯定鲁迅对于现代文化转型的价值,肯定他在思想史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 4.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简要说明《呐喊》、《彷徨》为什么既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同时又是其成熟的标志? [提示:① “表现的深切”。从对封建制度和礼教的揭露和批判、对辛亥革命经验教训的总结和对改造国民性的关注,以及对变革时期几代知识分子道路和命运的探讨三个方面反映了“五四”思想革命 的要求,表现出“忧愤深广”的基调。②“格式的特别”。鲁迅小说对传统表现方式既有继承又有创新,在艺术格局和语言方面都有创新,“几乎一篇有一篇的新形式”,实现了对传统小说的革命性突破,从而完成了小说形式向现代的转型,并成为中国现代各体小说发展的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

一、填空: 鲁迅作品名称:《野草》《朝花夕拾》《呐喊》《故乡》《孔乙己》《明天》《端午节》《而已集》《彷徨》《一件小事》《药》《在酒楼上》《幸福的家庭》《坟》《兄弟》《离婚》《伤逝》 二、名词解释: 1、京派:“京派”并没有正式的组织,只是一种名称的沿用。主要是指新文学中心南移到上海后,30年代继续活跃在京、津等地的作家群所形成的一个特定的文学流派,是强调宽大、强调审美、强调民族文化精神重造的纯文学流派。“京派”作家创作的小说就是京派小说,其文风淳朴,贴近底层人民的生活,所显现的是乡村中国的文学形态,其统一的审美感情是诚实、从容、宽厚的,为现代小说提供了比较成熟的抒情体和讽刺体样式。在现实主义的创作中融入浪漫主义的、表现主观个性的多种艺术手法。主要代表作家有沈从文、李健吾、林徽因、废名、萧乾、芦焚等,代表作有《边城》《萧萧》《长河》等。 (追求乡土题材,平民的现实生活。审美上:表现极致的传统审美观念。表现形式:成熟的传统小说形式) 2、海派:文学中的海派是指区分与鸳鸯蝴蝶派的拥有“现代质”的海派,是指站在现代都市文明和商业文化的立场上来打量上海,用现代上海人的口气讲述上海故事的文学流派。初期特点是世俗化、商品化倾向;注重小说形式的创新;创作以性爱小说为主。主要代表作家有苏汶、张资平、张爱玲、林微音等,代表作有《飞絮》《倾城之恋》《金锁记》等。 (题材:城市的,小资的,商业的,经济的。审美:西方。表现形式:新奇的) 3、九叶诗人:是指1940年代出现的一群具有现代主义倾向的青年诗人。“九叶”之名得自1981年出版的《九叶集》,其中收录了辛笛、穆旦、陈敬容、杜运燮

等九人的诗作。主要刊物有《诗创造》《中国新诗》。他们强调反映现实与挖掘内心的统一,诗作事业开阔,具有强烈的时代九叶诗派感、历史感和现实精神。在艺术上,他们自觉追求现实主义与现代派的结合,注重在诗歌里营造新颖奇特的意象和境界。他们承接了中国新诗现代主义的传统,为新诗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代表作有《风景》《复活的土地》《手掌》等。 三、简答: 1、简述祥子的悲剧性: 《骆驼祥子》中主人翁祥子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无论从事业、爱情、还是性格,都彻底的展示了其悲剧性色彩。 一、事业上的悲剧性——三起三落 祥子是一个从农村来到城市的小伙子,当他认定拉车是件更容易挣钱的事的时候,他就一心想买上自己的车。三年的省吃俭用,成就了这个理想,而军阀混战的社会环境,使他被逃兵掳走,失去了洋车,事业刚起步就夭折了;他并没有灰心,倔强的从头开始,还没买上车的时候,所有积蓄又被侦探敲诈洗劫一空,第二次准备事业的道路又变得遥不可及了;第三次拉上自己的车的时候,是以与虎妞的畸形婚姻为代价的,虎妞用低廉的价格从邻居二强子手上买的二手车,最终因为虎妞难产而死办丧事卖掉,从此,祥子的事业就一蹶不振。 二、爱情的悲剧性 祥子本没打算娶亲的事,即便是想娶亲也要找一个年轻力壮的,吃得苦的,能洗能作的姑娘。可事不由他,虎妞就这样闯进了他的世界,在虎妞的死缠烂打外加假借怀孕之下,祥子有了自己的婚姻生活,但这并不美好,虎妞在家里占据领导地位,祥子只能忍气吞声,变得消沉,这样的婚姻注定是一个悲剧。虎妞对于祥子来说是不情愿

现当代文学自学指导书

现当代文学自学指导书 课程名称:中国现当代文学 编写者:唐克龙 自学时间安排:自定 适用范围:函授(专升本)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性质及其基本的发展线索,掌握现当代文学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文学思潮、流派、重要作家作品。认识现当代文学的现代性历程,以及现当代文学与中国现代重要的社会、文化思潮的内在联系,从更深广的意义层面体认中国的现代性历程。 本课程要求按照基本的时间顺序,逻辑地清理现当代文学的发展历程。要求在学习过程中,厘清各个发展阶段的基本要点,掌握每个阶段的重要思潮、流派和代表性的作家作品,并能准确理解、识记。在此基础上,能够从宏观层面融会贯通,达到新的全面认识。 二、学习方法 自学为主。理论联系实际,在学习文学史的同时,配套学习相关作品,以加深印象。 三、学习进度表 根据讲授进度,见课件和教材。 四、各章节内容、重点、难点和作业题、思考题 各章节重点、难点及作业题见课件。各章节内容如下: 第一讲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和五四文学革命 第二讲20年代小说概述 第三讲20年代小说:鲁迅 第四讲20年代新诗 第五讲20年代散文 第六讲30年代小说(一) 第七讲30年代小说(二)

第八讲30年代小说(三) 第九讲30年代新诗 第十讲30年代戏剧 第十一讲30年代散文 第十二讲40年代小说(一) 第十三讲40年代小说(二) 第十四讲40年代新诗 第十五讲40年代戏剧、散文 第十六讲1949—1976文学思潮 第十七讲五六十年代小说 第十八讲五六十年代诗歌戏剧散文 第十九讲本时期台港文学(一) 第二十讲本时期台港文学(二) 第二十一讲1977—1989文学思潮 第二十二讲80年代小说 第二十三讲80年代诗歌戏剧 第二十四讲80年代散文 第二十五讲90年代文学思潮 第二十六讲90年代小说 第二十七讲90年代诗歌散文 五、课程的教材和主要参考书 课程教材: 朱栋霖朱晓进龙泉明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2000》(上下册),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版。 主要参考书: 朱栋霖张福贵龙泉明等主编《中国现代文学经典1917—2000》,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版。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复习题及答案要点

中国现贝难ёㄌ庋芯浚ㄉ希└聪疤饧按鸢敢?(一)一、填空题(每空1 分,共20 分)要求:书写规范,不得有错别字。1.《肥皂》用精神分析的方法写道学家四铭对一个乞丐女孩的非分之想,既是对封建道学家虚伪面目的揭露,也是对人性弱点的深入探讨。2.郭沫若被称为“五四”启蒙时代诗歌方面的代表者,新中国的预言诗人。3.创造社被称为“艺术派”,而文学研究会则被称为“人生派”。4.关于知识分子,鲁迅曾在小说中有一个著名的比喻:“蜂子或蝇子停在一个地方,给什么来一吓,即刻飞去了,但是飞了一个小圈子,便又回来停在原地点。” 5.郭沫若一生在文学、历史学和考古学三大领域都卓有成就。《子夜》有五条重要线索,其中的第一条是以买办资本家赵伯韬、金融资本家杜6.竹斋、民族工业资本家吴荪甫等为代表的公债交易所中“多头”与“空头”的投机活动。7.赵贵翁、路上的人、小孩子“他们”代表旧文化的群体,这是鲁迅笔下最有价值的“庸众的群体”。8.如果说《女神》的主导风格是暴躁凌厉,那么,它代表作就应该是《天狗》之类的作品。9.茅盾参加“左联”后,从建立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高度对“都市文学”进行了新的阐释,第一次提出了“都市文学”的概念。10.鲁迅自己曾经用“忧愤深广”这四个字来概括《呐喊》等作品的基调。11.创造社在1928 年后,文学主张发生了很大变化,成为无产阶级文学的主要倡导者,被称为“后期创造社”。12.林先生“他又摹仿上海大商店卖‘一元货’的方法,把脸盆毛巾牙刷牙粉配成一。套卖一块钱,广告上就大书‘大廉价一元货’”这个情节出自茅盾的小说《林家铺子》。13.在小说《祝福》中,祥林嫂原是决心守寡的,她逃到鲁家为仆,就是为了逃避婆婆令她再嫁的逼迫。14.郭沫若与鲁迅一样,他赴日本留学的最初目的也是为了学习医学。15.“凡事总须研究,才会明白。古来时常吃人,我也还记得,可是不甚清楚。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锁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叶上都写道‘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16.1959 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楼栖的《论郭沫若的诗》,最为关注的是郭沫若的“创作道路”和《女神》的“时代精神”等问题。17.茅盾被誉为“20 世纪的巴尔扎克”,巴尔扎克的代表作是《人间喜剧》,这部作品“用编年史的方式,几乎逐年把上升的资产阶级在1816 年至1848 年这一时期对贵族社会日甚一日的冲击描写出来。” 18.鲁迅的名言“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出自他的小说《伤逝》。19.曾以一部《女神》开中国现代诗歌浪漫主义先河的郭沫若,50 年代以后也以惊世骇俗的新观点创作了两部历史剧《蔡文姬》和《武则天》。20.在对茅盾的以《子夜》为代表的“ 社会剖析小说”的评价上,20 世纪80 年代中期,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态度,其中,严家炎、孙中田主要持肯定态度。二、单项选择题(每题1 分,共10 分)要求: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内。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错选或多选均不得分。1.鲁迅创作的第一篇白话小说是(C )A.《阿Q 正传》B.《风波》C.《狂人日记》D.《热风》2.在五四运动的高潮之后,新文学作家大多经历了一个从“呐喊”到“彷徨”的过程,如果说郭沫若的《女神》是他的“呐喊”,那么,他的“彷徨”就是诗文集(C )。A.《恢复》B.《瓶》C.《星空》D.《茅》3.茅盾认为,“像吴荪甫那样的资本家应当坐更高级的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教学大纲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12001059 课程名称: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Modern and Contemporary Chinese Literature Research学分:1 学时:24 (课内讲授:24 上机:0 实验:0) 建议修读学期:1,2 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 本课程是一门人文素质类选修课程之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国现当代文学方面的有关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文学素养,提高学生们对文学作品的分析和欣赏水平。 二、支撑的毕业要求 全校各学院制订的人才培养精细化要求: 1、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掌握人文社会相关的基础知识,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 2、毕业生必须满足通识教育课学分6分。 三、教学内容、基本要求及学时分配

四、建议实验(上机)项目及学时分配 课堂讲授24学时 五、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本课程属于选修课,在教学中采用电子教案、及多媒体教学系统等先进教学手段。 六、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标准 该课程考核方式为考查:大作业。成绩最终评定标准为(主+辅):以大作业为主,考勤及一次随堂小作业为辅。成绩评定采用等级评定方式(五级):优、良、中、及格、不及格。 七、教材与主要参考书目 1.温儒敏主编《《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钱理群著《岁月沧桑》,东方出版中心,版。 八、大纲编写的依据与说明

本课程教学大纲,是根据我校本科生培养目标与教学计划要求,结合本课程的性质、教学的基本任务和基本要求,经学院教学委员会审定后编写的。本课程大纲按总学时为24,课程大纲中打*号的内容可根据实际教学学时情况进行相应内容的取舍。

自考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备考资料资料

自考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备考资料 资料 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备考资料 一、引言 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是中国文学专业考试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备考资料的准备对于备考者来说至关重要。本文将提供一些关于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备考资料的详细信息,包括相关作家的作品介绍、主题分析、文学风格、影响等方面的内容。通过深入研究这些作家的作品,备考者将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和特点。 二、作家一:鲁迅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树人,字豫山,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鲁迅的代表作品有《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他以其犀利的文字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而闻名于世。 1. 作品介绍 《狂人日记》是鲁迅的代表作之一,通过一个疯子的视角,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腐朽。《阿Q正传》则以阿Q这个悲剧性的小人物为主角,展现了中国农村社会的种种问题。 2. 主题分析 鲁迅的作品主要关注社会现实和人性的问题。他通过对社会现象的揭示和对人性的剖析,表达了对社会不公和人性扭曲的愤怒和批判。 3. 文学风格

鲁迅的文学风格独特,以犀利的笔触和生动的语言为特点。他的作品语言简练,富有力量,能够直击人心。 4. 影响 鲁迅的作品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批判精神和对社会问题的 关注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作家,推动了中国文学的发展。 三、作家二:余华 余华(1960年10月3日-),江苏盐城人,中国当代作家。他的作品以其独特 的视角和深刻的人性洞察力而闻名于世。 1. 作品介绍 余华的代表作品有《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等。《活着》通过讲述一个农 民的命运,展现了中国社会的动荡和人性的折磨。《许三观卖血记》则以一个卖血者的故事为线索,探讨了人性的善恶和社会的不公。 2. 主题分析 余华的作品主要关注人性的问题和社会的不公。他通过对个体命运的描写,反 映了中国社会的现实和人性的复杂性。 3. 文学风格 余华的文学风格独特,以朴实的语言和深刻的思考为特点。他的作品语言简洁 明了,情感真挚,能够触动读者的心灵。 4. 影响 余华的作品在国内外都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赞誉。他的作品深刻地反映了中国 社会的现实和人性的复杂性,引起了读者的共鸣。 四、作家三:莫言

中国当代文学专题课程教学大纲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中国当代文学专题课程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大纲说明 一、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本课程是开放教育(本科)中国语言文学类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 本课程带有专题研究性质,既考虑到与电大专科阶段“中国当代文学”等课程的衔接,利用和巩固以往已经获得的文学史知识,又引导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认识当代一些重大的文学现象和代表性的作家作品,其教学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所选文学专题的认真研读,养成文学鉴赏、评析的习惯和眼光,并引发对文学史研究与文学评论的兴趣。 本课程课内学时为54,共3学分,开设一个学期。 二、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 本课程按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脉络,重点讲授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作品及相关的文学现象。包括以下12个专题:1 .“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2.当代小说中的革命叙事; 3.“样板戏”与当代的“戏剧实验”; 4.“朦胧诗”与当代诗歌的探索; 5.新时期乡土小说; 6.女性文学; 7.先锋小说; 8.新写实小说; 9.当代散文的多样化;10.新派武侠小说;11.台湾小说;12.台湾诗歌。(其中,第3、5、7、8四个专题为本课程的重点。) 各讲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但从整体上又考虑到几方面内容的平衡:即以重点作家的评析为主,同时兼顾文学思潮、文学史现象的讨论,力争每一讲的角度、方法各有特点,尽可能介绍学术研究的前沿状况,包括不同的学术观点,努力拓展学生的学术视野,也为那些有兴趣进一步研究的同学提供基本的研究书目与资料,指点治学的门径。同时,充分考虑到电大学生的特点,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 学习本课程,要求学生必须掌握和熟悉中国当代文学史,对当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作品有所涉猎,树立文学的整体观。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教学实施一体化方案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教学实施一体化方案 一、说明: 本一体化方案的实施必须建立在严格执行中央电大所规定的本课程的教学大纲与实施方案的基础上;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要抓住引、导、查、核四个具体环节。 引:引导学生制定自学、上网、阅读作品、完成平时作业、复习迎考的具体学习计划。 导:就本课程学习中的知识难点、重点及引申知识点进行讲授与答疑、解难。 查:反复检查学生阅读教材、上网学习、阅读作品、完成作业的情况,落实具体的实践性环节。 核:考核学生学习过程中阅读教材的进度、水平、阅读作品的量、上网学习的具体内容、方法,平时作业完成的状况,并及时给予成绩评定。 二、一体化实施方案: 第一学期:《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上) (一)第一个单元:第一周至第四周 1、学习进度: a. 自学教材第一讲“鲁迅研究四题”和第二讲“关于郭沫若的 两极阅读现象”。 b.阅读《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中鲁迅、郭沫若的所有 作品。 c. 复习《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中有关鲁迅、郭沫若的具体 章节。 2、上网学习: a. 上中央电大平台阅读和了解中央电大规定的有关本课程的 教学大纲与实施方案。 b. 上中央电大平台《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专栏,阅读 并记忆中央电大主讲老师及主持教师的关于鲁迅与郭沫若专题辅导及有关鲁迅、郭沫若的直播课堂,IP课件。 c. 上中央电大与安徽电大的影音在线,观看有关鲁迅、郭沫

若作品的资料片。 3、面授辅导:本单元安排两次面授辅导 a. 第一周安排一次面授辅导:(由责任教师或授课教师来完成。) ①规范本课程一个学期的学习范围。要求学生自己制定自学计划,含:阅读教材、阅读作品、上网学习、完成作业的时间、学习进度及学习量。 ②规定本学期交作业时间为第四周、第七周、第十一周、第十五周,与面授辅导课同步。 ③规范本学期学习内容为:第一讲至第九讲(含第九讲),本学期学习的重点为:鲁迅、沈从文、张爱玲。 b. 第四周安排第二次面授辅导: ①检查学生阅读教材、阅读作品、上网学习及完成作业情况,并收取学生上网学习、阅读教材、作品记录本及第一次平时作业。 ②补充讲解鲁迅生平语录及鲁迅对自己文学创作的评价,讲解鲁迅生平经历与创作的关系。 ③组织学生就“如何看待鲁迅在传统批判中的偏激?”和“如何消除经典阅读中的历史隔膜?”两个论题开展讨论。 (二)第二个单元:第五周至第八周 1. 学习进度: a. 自学教材第三讲、第四讲、第五讲。 b. 阅读《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中茅盾、老舍、曹禺的作品。 c. 复习《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中有关茅盾、老舍、曹禺的章节。 2. 上网学习: a. 上中央电大在线平台学习关于茅盾、老舍、曹禺的专题辅导。 b. 上安徽电大影音在线,观看《子夜》、《骆驼祥子》、《雷雨》《日出》等影片。 c. 上安徽电大教学平台,关注本课程的教学补充方案和教学 一体化设计方案,调整与规范自己的学习进度与内容。 d. 上安徽电大平台教学辅导直播课堂:曹禺话剧赏析。 3. 面授辅导:本单元第七周安排一次面授辅导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1)》课程教学实施细则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1)》课程教学辅导 龙山电大工作站李永培 欢迎同学们登陆龙山电大工作站教学辅导平台.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为搞好本课程的学习,实现开放教育本科的培养目标,特发布《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1)》课程学习辅导意见,仅供大家参考,谢谢合作. 一、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一)课程的学科性质、学科特点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教育的一门专业必修课,为了不重复专科教育的内容,本课程以专题研究的形式对专科教育进行深化,带有专题研究性质。 (二)教学目的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和任务是:与电大专科阶段的《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相衔接,在利用和巩固以往获得的文学史知识基础上,大家要更深入地理解和认识现当代文学史上的一些重大的文学现象和代表性的作家作品,通过所选文学专题的认真研读,养成文学鉴赏、评折的习惯和眼光,并引发对文学史研究和文学评论的兴趣。 二、课程主要内容与教学要求 按照教学大纲和教材的体系结构,本课程第一学期的主要内容分为由9个部分组成:1,鲁迅研究四题;2,郭沫若的两极阅读现象;3,茅盾研究中的矛盾;4,老舍创作的视点与摼┪稊;5,曹禺与现代话剧艺术的成熟;6,沈从文与摼┡蓴文学;78,穆旦与九叶诗派;9,现代散文五家(二)各章节教学要求 第一讲鲁迅研究四题 1.理解鲁迅的《呐喊》、《彷徨》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又是成熟的标志。重点把握鲁迅小说对传统的突破。重点分析两种结构模式以及鲁迅观察与分析生活的独特视角。分析鲁迅小说中的悲剧意味及诗性特征。简述鲁迅对后起的现代小说的辐射性影响。 2.了解《阿Q正传》的代表性。掌握几种不同的理解角度和层面,掌握不同历史阶段的《阿Q正传》的接受史。掌握从不同角度分析和把握作品,突破单一性的评价思维模式。 3.理解鲁迅的彻底反传统。理解鲁迅反传统的语境、目标和态度。掌握所谓全盘否定传统的指责及错误。分析鲁迅批判国民性的历史理由和现实根据。澄清现实中对鲁迅的一些误读。 4.掌握鲁迅对现代文化转型有哪些重要的探索和思考。掌握鲁迅早期讨论中国文化转型的一些重要观点,包括对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关系的理解、对科学主义的警惕。认识鲁迅作为精神观照的巨大价值。 第二讲关于郭沫若的两极阅读现象 1.从时代的隔膜和诗歌审美潮流的变迁等方面,分析对郭沫若的两极阅读现象,并由此掌握那些时代感强的作品。将直观感受、设身处地与名理分析结合起来阅读,以达到比较有历史感的评价。 2.分析郭沫若文艺型的人格心理特征,对其天才与凡庸的两面都给以同情的掌握和客观的评价,肯定郭沫若的文学成就和文化建设上的崇高地位。 3.掌握郭沫若研究在20-40年代、50-60年代和新时期以后三个时期的概况。 第三讲茅盾研究中的矛盾 1.掌握关于当前学术界茅盾研究的概况,特别是当前一些否定茅盾的观点,并以此为个案,学习用文学史的眼光观察有争议的问题,逐渐进入研究领域。 2.通过文本分析,掌握茅盾《子夜》存在的概念化弊病,同时掌握作品对现实社会的敏锐观察与深刻把握,以及对生活描写的现实主义笔法等对于现代长篇小说新潮流与新局面的开创。了解那种认为《子夜》是所谓抽象观念加材料堆彻而成的社会文献的贬斥。 3.分析茅盾创作心理特征及其在作品中的影响和得失。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自学指南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自学指南 一、课程性质及教学目标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是一门带有研究性质的课程,涵盖现代和当代两大部分,共6学分,设一学年。第一学期所学是现代部分,内容为九讲,即九个专题。第二学期所学是当代部分,内容是七讲,即七个专题。这门课是为已经学过中国现代文学史和中国当代文学史的同学设计的,在“史”的基础上深入一步,就一些比较集中的课题,让同学了解现有的研究成果和研究动向,包括一些有争议的问题。虽然不全面,但目的是以点带面,同时通过对课题中某些方面的重点分析,引发对不同研究角度与研究方法的探讨,从而拓展学生批评和鉴赏的眼界,学习如何评论作家作品与文学现象,甚至从中触发同学们对某一研究课题的兴趣,找到毕业论文的题目。 二.自学建议 (一)与本课程相关联的课程有:专科阶段的《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外国文学》、《文学概论》,本科阶段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20世纪外国文学专题》等。尤其是有关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知识,学生必须具备。如果学生在专科阶段学的是非中文专业,一定要补修有关课程,否则很难学好本课程。 (二)“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课程以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和重要文学现象为研究对象,因而涉及到较多学术研究的前沿状况。学习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需要掌握足够的作家作品和文学基本知识,并对当前文学研究现状有所涉及。 (三)本课程同其它文学课程相比,实践性较强,抽象的问题较多,因此自学中,要多注意实践练习,通过必要的练习去掌握有关的知识,同时还应注意综合利用本课程多种教学媒体,加强自学。 三教学内容与要求 第一学期:

第一讲、鲁迅研究四题 本讲为本学期重点 1.理解鲁迅的《呐喊》、《彷徨》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又是成熟的标志。 从“表现的深刻与格式的特别”看鲁迅小说对传统的突破。分析两种结构模式以及鲁迅观察与分析生活的独特视角。分析鲁迅小说中的悲剧意味及诗性特征。简述鲁迅对后起的现代小说的辐射性影响。 2.了解《阿Q正传》的代表性。掌握几种不同的理解角度和层面,掌握不同历史阶段的《阿Q正传》的接受史。掌握从不同角度分析和把握作品,突破单一性的评价思维模式。 3.理解鲁迅的彻底反传统。理解鲁迅反传统的语境、目标和态度。掌握所谓“鲁迅割断了传统”的指责及错误。分析鲁迅批判国民性的历史理由和现实根据。澄清现实中对鲁迅的一些误读。 4.掌握鲁迅对现代文化转型有哪些重要的探索和思考。掌握鲁迅早期讨论中国文化转型的一些重要观点,包括对无知文明与精神文明关系的理解、对科学主义的警惕。认识鲁迅作为精神观照的巨大价值。 第二讲关于郭沫若的两极阅读现象 1.时代的隔膜和诗歌审美潮流的变迁等方面,分析对郭沫若的两极阅读现象,并由此学习和掌握对于那些时代感强的作品。将直观感受、设身处地地与名理分析结合起来阅读,以此达到比较有历史感的评价。 2.分析郭沫若文艺型的人格心理特征,对其天才与凡庸的两面都给以同情的掌握和客观的评价,肯定郭沫若的文学成就和文化建设上的崇高地位。 3.掌握郭沫若研究在20-40年代、50-60年代和新时期以后三个时期的概况。 第三讲茅盾研究中的“矛盾” 1.掌握关于当前学术界茅盾研究的概况,特别是当前一些否定茅盾的观点,并以此为个案,学习用文学史的眼光观察有争议的问题,逐渐进入研究领域。 2.通过文本分析,掌握茅盾《子夜》存在的概念化弊病,同时掌握作品对现实社会的敏感观察与深刻把握,以及对生活描写的现实主义笔法等对于现代长篇小说新潮流与新局面的开创。了解那种认为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