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文协名词解释现当代文学

文协名词解释现当代文学

文协名词解释现当代文学

摘要:

1.文协的定义与背景

2.现当代文学的概述

3.文协与现当代文学的关系

4.我国文协对现当代文学的影响与贡献

5.总结

正文:

【1.文协的定义与背景】

文协,全称为文学艺术工作者协会,是我国为文学艺术工作者服务的群众性组织。自成立以来,文协始终致力于推动文学艺术的繁荣发展,团结和培养文学艺术人才,促进文学艺术事业的进步。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文协为现当代文学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2.现当代文学的概述】

现当代文学是指从20 世纪初至今的文学创作,包括新文学、现代派文学、解放区文学、社会主义文学等。现当代文学以反对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为主题,强调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提倡大众化、民族化和科学化,呈现出丰富的艺术形式和多样的风格特点。

【3.文协与现当代文学的关系】

文协与现当代文学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作为我国文学艺术领域的权威组织,文协通过举办各种活动、评奖、研讨会等,积极推动现当代文学的发

展。同时,文协为现当代文学创作者提供了展示才华的平台,帮助他们建立联系、交流创作经验和心得,共同推动文学事业的繁荣。

【4.我国文协对现当代文学的影响与贡献】

自成立以来,我国文协对现当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首先,文协积极倡导现实主义文学,推动文学创作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反映人民群众的呼声。其次,文协通过举办各种活动,培养了一大批现当代文学人才,为文学事业的发展储备了力量。最后,文协为现当代文学创作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使得现当代文学得以繁荣发展。

【5.总结】

综上所述,文协在现当代文学的发展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诗界革命是中国近代的一次诗歌革新运动,代表着中国近代诗歌的主流,是晚清文学改良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基本内容是要求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传统格律诗的形式,以适应表现新生活内容的需要,要求诗歌以通俗的语言创造新的诗的境界,反对拟古和复古。代表人物有梁启超、黄遵宪等,其中黄的成绩最大。 小说界革命是指中国近代的小说革新运动,也是晚清文学改良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基本内容是重视小说的社会作用,反对封建正统文人鄙视小说的传统观念,把小说的社会地位提到空前的高度,促进了近代小说理论和创作的发展,为五四文学革命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教训。 新文化运动是指五四前夕以科学民主为旗帜,以反对旧思想旧道德,提倡新思想新道德为主要内容的思想革命运动。它以1915年9月《新青年》创刊为发端,继而融入文学革命和五四运动。其代表人物有陈独秀、李大钊等。 文学研究会是文学革命后的第一个新文学社团,人数最多,影响最大。1921年1月4日在北京中央公园来今雨轩成立,发起人有郑振铎、沈雁冰、周作人、叶绍钧、孙伏园、许地山、王统照等,后来参加的有朱自清、冰心、鲁彦、庐隐等。主要刊物有《小说月报》、《文学旬刊》、《文学周报》等。文学思想倾向和文学主张是“为人生”的现实主义,因而也被称为“人生派”和“写实派”。1932年《小说月报》停刊,该会自行解散。 创造社继文研会之后,与文研会齐名的新文学社团。1921年7月在日本东京成立,发起人有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张资平。后来参加的有田汉、郑伯奇、穆木天、冯乃超等。主要刊物有《创造》季刊、《创造》月刊、《洪水》、《文化批判》等。文学思想倾向于强调创造精神,提倡浪漫主义,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因而被称为“为艺术派”。后期主倡革命文学。1929年2月被国民党当局强行封闭而解散。 学衡派1922年出现的一个反对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的文化派别,因1922年1月在南京东南大学创办《学衡》月刊而得名,主要成员是当时东南大学教授吴宓、梅光迪和胡先骕等。其文学主张是“昌明国粹,融化新知”,属于文化复古主义。在鲁迅和共产党人领导下的新文学阵营的声讨下名存实亡,后于1933年《学衡》终刊。 甲寅派1925年出现的一个复古守旧的文化派别,因《甲寅》杂志复刊而得名,代表人物是张士钊(段琪瑞的司法总长兼教育总长)。他们反对新文化运动,提倡尊孔读经,主张言文分离,压制学生运动,维护封建教育,遭到新文学派的批判和打击。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独幕话剧《终身大事》 作者胡适。1919年3月发表于《新青年》6卷3号是中国最早运用现代话剧形式表现五四时代精神的剧作。剧本描写一个中产家庭的独生女田亚梅为争取婚姻自主而离家出走的故事。剧情简单,受易卜生的影响,但反封建的主题鲜明,它的出现对以后的社会问题剧的创作和演出有推动意义。 爱美剧 “五四”文学革命开展了对中国旧剧的讨论,批判堕落的文明戏,翻译介绍欧美话剧。在此基础上,一些以陈大悲为代表的戏剧家提出了“爱美”的口号(英文Amate ur 的音译,意为非职业戏剧,不以营利为目的。)由此肇始了20年代初期遍及南北各地的“爱美剧”运动,打破了因为文明戏衰落儿形成的新剧舞台的沉寂,成为五四以后创造现代话剧的重要实践。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于1930年成立于上海霞飞路。代表作家有鲁迅、冯雪峰、柔石等。代表刊物有《创造月刊》《拓荒者》《萌芽》等。左联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理论纲领》为纲,以鲁迅《对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为总结,提倡和实践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产生的影响是深远而持久的 汉园三诗人 30年代中国现代派诗歌创作中三位风格独异的诗人:何其芳、李广田、卞之琳,1936年出版了合集《汉园集》(商务印书馆),内收何其芳《燕泥集》、李广田《行云集》、卞之琳《数行集》,因此而得名。他们注重以诗歌传达独特的气质:何其芳主要表现青年人朦胧的理想和淡淡的忧伤;李广田的诗歌,风格质朴,蕴藉深沉;卞之琳善于在不露声色中深含着情感与哲理,对现代诗歌的客观化、非个人化等艺术手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文字奇巧。 新感觉派 新感觉派是30年代海派文学中重要的一支,是活跃于20年代末至30年代前半期的一个现代主义小说流派。新感觉派的主要阵地是《无轨列车》、《新文艺》和《现代》等刊物,主要作家是施蛰存、刘呐鸥、穆时英,此外还有黑婴、徐霞村、叶灵凤等。是中国最完整的一支现代派小说。

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中国现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1.双簧戏:1、1918年钱玄同和刘半农的双簧戏,正式拉开了这场“文学革命”、“封建复古主义”思潮斗争的序幕。2、钱玄同把社会上的各种反对意见归纳起来,化名“王敬轩”写给《新青年》编者一封信,再由刘半农写答信王敬轩的信予以批驳,两信同时发表名为《文学革命之反响》,借以扩大文学革命的影响。 2.文学研究会被称为“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流派1、1921年成立于北京,是文学革命后出现的第一个新文学社团。2、代表作家:周作人、茅盾、叶圣陶、许地山、朱自青、冰心等。3、重要刊物:《小说月报》、《文学旬刊》4、理论主张:积极提倡“为人生”的文学主张和现实主义文学思想。5、主要贡献:它承接了“五四”文学革命的现实主义传统,使之发展成为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占主流地位的文学思潮。(为人生、现实主义) 3.创造社1、1921年在日本东京成立,发起人有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等。2、主要刊物:《创造季刊》《创造周刊》《创造日》3、理论主张:尊重自我,注重主观,强调艺术是自我表现、内心自然流露;强调文学的本质是感情;强调灵感在创作中的作用。主要表现为浪漫主义特征。(为艺术,浪漫主义) 4.语丝社:得名于《语丝》周刊。《语丝》创刊于1924年11月,1930年3月停刊,语丝社随之消散。《语丝》主要撰稿人有孙伏园、周作人、鲁迅、林语堂等。它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以散文创作为主的刊物,主要发表杂感、短评、小品等。语丝社作家的散文创作形成了独具风格的“语丝文体”,这种文体在思想内容上任意而谈,斥旧促新,在艺术上以文艺性短论和随笔为主要形式,泼辣幽默,讽刺强烈,文字中“富于俏皮的语言和讽刺的意味”,特色是“任意而谈,无所顾忌,要催促新的产生,对于有害于新的旧物,则极力加以排击,——但应该产生怎样的‘新’,却并无明白的表示,而一到觉得有些危机之际,也还是故意隐约其词”。以鲁迅为代表的尖锐泼辣的杂文和以周作人、林语堂代表的幽雅的小品形成了该社散文创作两大类,对散文发展有重要影响。 5.左联:是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简称,1930年3月2日在上海成立,主要发起人有鲁迅、沈端先、冯乃超等,鲁迅在成立大会上作了著名的《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的演讲,是其纲领。“左联”的成立,实际上形成了比较广泛的革命文学统一战线,推动了左翼文艺运动迅猛发展。左翼文学粉碎了国民党的文化“围剿”。左联十分重视理论批评。开展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传播。开展了文艺大众化运动。文学创作十分繁荣,左联还重视培养青年文学作者。代表作家有:蒋光慈、柔石、殷夫、叶紫等。“左联”也存在一些不足,思想倾向上存在“左”的错误,理论上存在严重的教条主义思想,组织工作方面存在比较重的关门主义和分派主义倾向,文学创作上,许多作品存在严重公式化,概念化的问题。 6.革命文学论争:指1928-1929年鲁迅、茅盾与创造社、太阳社关于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论争。起因是创造社、太阳社在倡导革命文学时,由于受到国内外革命阵营内左倾思潮影响及自身世界观原因,在理论主张方面存在严重的机械论错误倾向,批判清算鲁迅、茅盾、郁达夫等,全盘否定五四新文学传统。鲁迅肯定无产阶级文学的发生有其历史背景,批评他们忽视文艺的特征、夸大文艺的作用及宗派主义倾向,茅盾也批评他们题材过于狭窄和标语口号倾向。这一论争的性质是革命作家内部的论争,扩大了革命文学的影响,促进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学习,提高了思想认识;论争中鲁迅翻译了普列汉诺夫的《艺术论》等马义文艺理论著作,从而为左联成立准备了条件。 7.中国诗歌会:左联领导下的群众性诗歌团体。1932年成立于上海,由穆木天、杨骚、任钧、蒲风等共同发起。主要刊物是《新诗歌》。中国诗歌会成立的目的,就是为了廓清新月派、现代派在诗坛造成的某些迷雾,推进和发展革命的诗歌运动。中国诗歌会在内容方面主张“捉住现实、歌唱新世界的意识”;形式方面则提倡“大众歌调”,就是要创作大众化的

现当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1文学研究会 中国现代第一个新文学社团,1921年成立于北京,发起人郑振铎、周作人等12人。以《文学旬刊》和革新后的《小说月报》为机关刊物,主张文艺“为人生”,提倡现实主义,反对旧文学的游戏消遣态度,创作了大量作品,成为重要的现实主义流派,成员遍及各地,一些地方成立了分会,1932年《小说月报》编辑部被日本飞机炸毁而停止活动 2创造社 成立于1921年7月,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文学社团之一,主要成员郭沫若、郁达夫等,主要出版物有《创造季刊》《创造周报》等,创造社的文学主张有明显的为艺术而艺术的色彩,非常强调文学是作家的自我表现,极力反对文艺的社会公用,认为于是应去除一切功力,力求本身之完美,同时,他们又极力反对社会黑暗,创造社的主要创作方法是浪漫主义的,重在抒发个人感情,表现自己个性。如郭沫若的诗集《前茅》、郁达夫的《茑萝行》、《春风沉醉的晚上》等都以浓重的主管抒情色彩、鲜明的浪漫主义倾向而成为创造社的代表作品 3零余者: 郁达夫小说用抒情的方式塑造出了真实感人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这些主人公大都是“零余者”,即“五四”时期一部分歧路彷徨的知识青年,他们是遭社会挤压而无力把握自己的命运的小人物,是被压迫被损害的弱者。这些“零余者”同现实社会往往势不两立,宁愿穷困自己,也不愿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他们痛骂世道浇漓,或以种种变态行为以示反抗。郁达夫的“零余者”形象,实际上是对自己精神困境的一种自述,经拷问自己来探索五四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 4<新青年> 中国现代文学史、文化思想上最重要的刊物。1915年创刊于上海,原名《青年杂志》,陈独秀主编。“五四”前后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同时进行了新文化运动和文学改革运动。创刊号发表的《敬告青年》提出了民主、科学的反封建思想的革命主张,1917年初发表了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正式掀起文学革命。1918年5月,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发表于其上。该刊还广泛译介外国文学。1920年9月,它成为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机关刊物,1926年终刊。 5问题小说 冰心以小说的形式提出社会问题,被称为“问题小说”。她宣扬“爱得哲学”,并以此作为解决社会问题的法宝。代表作是《超人》 6新感觉派:P251 30代初出现在上海的小说流派。刘呐鸥是新感觉派小树偶的最初尝试着,受日本新感觉派的影响,穆时英和施蛰存把新感觉派小说推向成熟并运用蒙太奇、人物心理分析法等手法,凸现对现实生活的感觉和印象,同时,施蛰存主板的《现代》杂志推行现代主义。他们的小说被成为新感觉派,也被称为“现代派小说”。《上海狐步舞》《梅雨之夕》是他们的代表作。7矛盾的农村三部曲 农村三部曲是毛肚你的三个短篇小说《春蚕》《秋收》《残冬》的合称。由于它们写的都是农村生活,三个短片人物贯穿,故事相连,史称矛盾的农村三部曲。 8幽默小品 指林语堂的幽默、闲适、独予性的小品文创作。林语堂主张以看客的心态,写人间可笑之处,去除讽刺的尖酸刻薄和挑衅批评而以和解、理解深知慈悲友情的眼光看芸芸众生,在作品中表现为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 9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 简称“文协”。1938、3,成立于武汉。这是一个全国规模的文艺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组织,

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作家作品分析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笔记 第一个十年(1917——1927) 文学革命——文学背景: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政治小说风潮,林译小说。 发生标志: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 提出八事 须言之有物,不模仿古人 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 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 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 评价:1.是在对中西文学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的深入认识,对文学发展规律的总结,符合世界文学发展的趋势。2.以形式为重点,强调文学内容与形式的双重改革。 陈独秀发表措辞强烈的《文学革命论》,坚定文学革命的立场。 提出三大主义作为文学革命的征战目标: 曰推到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 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 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1922年与学衡派的论辩。 学衡派:1922年9月,南京创刊《学横》。梅光迪,胡先骕,吴宓。文化保守主义者,受保守和清教色彩的新人文主义影响。相信靠伦理道德凝聚中国。宗旨:“昌明国粹,融化新知”。学术文化的进步依赖少数精英分子,反对的社会变革,站到时代主潮的对立面去了。稳健的文化抉择。基本点是否定文化与文化转型的突变形式,否定革命的逻辑的。 鲁迅《估学横》,批驳。 文学革命实绩:1。白话文的推广。 2.外国文学思潮的涌入与新文学社团的风气,思想大解放局面。 3.文学理论建设取得初步的成果。 意义:文学观念:否定传统文学思想,表现人生,倾向于反映人生,时代的积极文学思想。 文学内容:现代民主主义,人道主义思想,觉醒的时代精神。 语言和形式:摈除文言文和传统文学格式,用白话写作,吸收运用外国多样化的文学样式,表现现代生活,接近人民大众,世界文学发展的联结,民族特色, 崭新的现代文学语言和文学形式。 新文学社团的建立,标示:新文学运动从少数先驱者破坏旧文学,转为大批文学生力军建设 新文学。 文学研究会:1921年1月,北京。周作人,郑振铎,(矛盾)沈雁冰,王统照,(叶圣陶) 叶绍钧等12人。 会刊:《小说月报》。文学研究会丛书。 宗旨: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

文协名词解释现当代文学

文协名词解释现当代文学 摘要: 1.文协的定义与背景 2.现当代文学的概述 3.文协与现当代文学的关系 4.我国文协对现当代文学的影响与贡献 5.总结 正文: 【1.文协的定义与背景】 文协,全称为文学艺术工作者协会,是我国为文学艺术工作者服务的群众性组织。自成立以来,文协始终致力于推动文学艺术的繁荣发展,团结和培养文学艺术人才,促进文学艺术事业的进步。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文协为现当代文学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2.现当代文学的概述】 现当代文学是指从20 世纪初至今的文学创作,包括新文学、现代派文学、解放区文学、社会主义文学等。现当代文学以反对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为主题,强调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提倡大众化、民族化和科学化,呈现出丰富的艺术形式和多样的风格特点。 【3.文协与现当代文学的关系】 文协与现当代文学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作为我国文学艺术领域的权威组织,文协通过举办各种活动、评奖、研讨会等,积极推动现当代文学的发

展。同时,文协为现当代文学创作者提供了展示才华的平台,帮助他们建立联系、交流创作经验和心得,共同推动文学事业的繁荣。 【4.我国文协对现当代文学的影响与贡献】 自成立以来,我国文协对现当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首先,文协积极倡导现实主义文学,推动文学创作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反映人民群众的呼声。其次,文协通过举办各种活动,培养了一大批现当代文学人才,为文学事业的发展储备了力量。最后,文协为现当代文学创作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使得现当代文学得以繁荣发展。 【5.总结】 综上所述,文协在现当代文学的发展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中国现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中国现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延安文艺座谈会 1942年5月2日至5月23日由中共中央在延安召集了一次文艺工作者座谈会。毛泽东主持会议并发表了著名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讲话》系统地阐述了党的文艺工作方针等问题,中心内容是文艺为什么人服务和怎样服务的问题。《讲话》使解放区、国统区的问题面貌发生了巨大深刻的变化,广大文艺工作者走向社会,向工农兵方向迈进,产生了一系列崭新的作品(如赵树理《小二黑结婚》、李季《王贵与李香香》)和有创见的论文(如巴人《论人情》)。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1942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作了著名的《讲话》。《讲话》提出了文艺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方向,强调指出要真正为人民大众服务,作家必须把立足点移到无产阶级方面来。《讲话》阐明人民生活是文艺的无尽的唯一的源泉,要求文艺工作者深入人民生活,履行思想,获取无限丰富的艺术源泉,并继承和借鉴中外优秀文学遗产,这样才能创造真正为人民大众的文学。《讲话》还论述了文艺与政治的关系,认为文学为政治服务在当时尖锐的斗争形势和正确的革命政策下,与文艺真实反映时代历史风貌和社会心理基本上是统一的,从主要方面说是起了积极作用。总之,《讲话》是对五四以来新文学运动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发展,从理论上解决了新文学发展的关键问题,对新文学具有重大深远的指导意义,造成了继五四之后又一次深刻的文学革命。 《新青年》 中国现代文学史、文化思想史上最重要的刊物。1915年创刊于上海,原名《青年杂志》,陈独秀主编。“五四”前后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同时进行了新文化运动和文学改革运动。创刊号发表了胡适《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正式掀起文学革命。1918年5月,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发表其上。该刊还广泛译介外国文学。1920年9月,它成为上海共产主义机关小组机关刊物,1926年7月终刊。 《人的文学》 1918年12月,《新青年》刊登了周作人的《人的文学》,对当时文学革命影响很大。周作人从个性解放的要求出发,充分肯定了人道主义,强调一种“利己而又利它,利它即是利己”的“理想生活”,提出以“人道主义为本,对于人生诸问题,加以记录研究的文字,便谓之人的文学”,认为新文学即人的文学,应充分表现“灵肉一致”的人性。这深深地影响了五四时期表现个性解放主题的创作。在另一篇文章《平民文学》中,周作人进一步阐述“人的文学”的主张,强调文学须应用在人生上,并申明“以真为主,美即在其中”的文学观念,这对“五四”时期尤其是对人生派的创作影响很大。 文学研究会 文学研究会是中国新文学运动中第一个纯文学团体,成立于1921年1月,发起人有茅盾等人,以《小说月报》为阵地,积极倡导文学革命。其主要理论家茅盾提出文学要老老实实表现人生,尤其应描绘被压迫的人民,在创作方法上,他主要提倡现实主义,反对唯美主义和浪漫主义。文学研究会作家的成就,主要表现在小说创作上,如茅盾的《蚀》三部曲、叶圣陶的《倪焕之》,许地山的《缀网劳蛛》、冰心的《超人》等均以对现实的细密描绘、深入剖析,显示出现实主义特色,而成为文学研究会这个显示主义文学流派的力作。

中国现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 问题小说:问题小说是20年代初期出现的现实主义小说创伤热潮,是充满各种矛盾的社会现实和“五四 ”作家热心上下求索的创作心态相碰撞的产物,其内容广泛涉及婚姻恋爱、就业、家庭等问题,催人疑问,促人警觉,发人深省。代表作家有冰心、叶绍钧、庐隐等。 2, 美文:美文的产生与周作人的大力倡导有关,周作人1921年发 表《美文》一文,提倡多写“记述 的”“艺术性”的美文,王统照、胡 适等起而应和,冰心、朱自清、郁 达夫、俞平伯等进行创作实践,美 文作为一种独立文体的地位遂得以在文学史上确立 。 3, 小诗:1921-1924年间,冰心、宗白华、徐玉诺等人受泰戈尔《飞鸟集》、日本徘 句的影响开始写作小诗。所谓小诗多是以一至四行的体式抒写个人即时的感兴,或托物喻理,或借景抒情,且常以哲理入诗,表现作家“零碎的思想。” 4, 街头诗:1938年8月,柯仲平、田间等联合发表《街头诗歌运动宣言》,在延安发起街头批判诗运动。街头诗即指抄在村庄墙壁、门楼上或印成传单散发的通俗政治鼓动诗,它们多以抗战为内容,短小精悍、战斗性强。田间的《义勇军》等是其优秀之作。 5, 新剧:又称文明戏,是中国话剧运动的第一阶段,开始于1907年,留日学生曾孝谷、欧阳予倩等在欧美、日本话剧运动影响下,组织话剧团体春柳社,改编演出《黑奴吁于录》等话剧。辛亥革命前后,新剧团体很多,演出以民族民主革命为内容的政治戏居多。辛亥革命后,新新剧很繁荣,以演家庭伦理剧居多。“五四”前夕,新剧趋向衰落。 6, 零 余者:指的是郁达夫创伤中具有连贯性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这是一个以“自我”为原型、浸透着作者本人强烈主观色彩的文学形象,在这个形象身上既有卢梭式的自白,也有维特式的自怜,自惭、自卑与自尊、自傲相纠结,构成了时代的“零余者”的心史、情绪史。 7, “三美”理论(诗歌的三美):是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一文中提出的,也是新格律诗论的核心,指的是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音乐的美主要是指音节和韵脚的和谐,绘画的美主要指词藻要力求美丽,富有色彩,建筑美主要指节与节之间要匀称,行与行之间 要均齐。这一主张奠定了新格律学派的理论基础,对新诗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8, “八事“主张:1917年胡适在《文学改良刍议》中提出的理论见解,宣扬一种反拟古主义的现实主义文学主张 。 9, 人的文学:周作人在《人的文学》一文中提出的,要求反对封建非人文学,建立以人道主义为本的合乎人性的文学。“人的文学”成为“五四”时期文学创作的重要特色。 10, 乡土文学:是20年代初期出现的现实主义小说创伤热潮,是一些以“为人生”为目的的作家们在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的启迪下带着对故乡和童年的回忆,用隐含着“乡愁”的笔触来表现家乡的风土人情和封建的陈规陋俗。代表作家为鲁彦、彭家煌、许杰、王任叔、许钦文等。 11, 民族主义文学:是20世纪30年代初的国民党文学派别,鼓吹要建立“文艺的中心意识就是民族主义”,攻击左翼文艺运动。宣扬封建意识和法西斯思想,代表人物有潘公展、黄震遐等。 12, 孤岛文学:从1937年11月到1941年12月的四年零 一个月的上海租界地区的文学, 被称为孤岛文学。孤岛文学的成就主要表现在杂文和戏剧创作上。 13, 普罗文学:1928年到1930年的革命文学,经过了普罗文学阶段。普罗文学主张要反映北伐革命时期和失败后的某些社会现实,描写工农生活和斗争,表现、小资产阶级革命家的心态。 14, 沦陷区文学:是抗战时期文学创作的一个组成部分。1941年,上海完全沦陷时,最有影响的文学杂志《万象》,团结了一大批在上海的进步作家,发表了大量的揭露旧社会黑暗腐朽生活的具有爱国主义理想的作品,在北平沦陷区,最突出的是周作人的闲适小品。表现了一个民族变节者进退失据的矛盾心灵。 15, 现代主义:现代主义在西方兴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它是许多文学流派的总称,包括象征主 义、唯美主义、表现主义、意识流等,总体特征是反传统和非理性,“五四”时期开始传入中国。 16, 国防戏剧运动:1936年初,中国共产党关于组织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号召,相应地也提出“国防戏剧”的口号,大批戏剧工作者组成流动剧队,走向农村、内地和前线。戏剧实行小型化和通俗化,大多以抗日斗争为主题,也取材于历史剧和外国戏剧,优秀剧目有《放下你的鞭子》《赛金花》等。 17, “汉园三诗人”:指何其芳、李广田、卞之琳,合著了《汉园集》,被称为汉园三诗人。他们在表现现代派诗歌的主张外,注重以诗传达独特的气质,何其芳主要表现青年人朦胧的理想和淡淡的忧伤;李广田的诗歌,风格质朴,蕴籍深沉。卞之琳善于在不露声色中深含着情感和哲理。 18, “自由人”和“第三种人”:“自由人”指《文化评论》的胡秋原,“第三种人”指《现代》的苏汶。胡秋原自称“我是一个自由人”,说“文学与艺术,至死也是自由的,民主的”,他尖锐地批判国民党“民族主义文学”,也批评左联,在左联和胡秋原进行论辩时,苏汶著文以“第三种人”身份声援胡秋原,说“第三种人”是“死抱住文学不放”的“作者之群”。左联和他们开展了关于“文艺自由”的论战,这是一场复杂的论战,一方面,胡秋原、苏汶有着文艺脱离政治脱离阶级而自由的同,另一方面,左联对文艺与阶级、政治有着简单化、机械化的倾向。通过论争,左联也检讨了自己“机械论的和左倾宗派主义的错误。” 19, 主观战斗精神:主观战斗精神是胡风艺文思想的核心,胡风为了克服抗战文学中的客观主义和主观主义而强调作家创作必须“拥抱现实”“突入现实”,才能取得现实主义的胜利 。 20, 精神胜利法:是《阿Q 正传》中阿Q 的主要性格特征。即自欺欺人,自我安慰,总是幻想在精神上战胜对方;自尊自大、自轻自贱,毫无人格可言,不敢正视现实 、自我陶醉于虚幻的精神胜利中等。使阿Q 不能清醒地认识自身的悲凄命运、不能真正地做出改变自身境遇的反抗行动来。阿Q 的“精神胜利法”决不仅仅是其个人的性格,更是某种病态的民族性格的集中体现。 21, “两个口号”论争:发生于1935年下半年到1936年上半年,左翼文艺办围绕“国防”文学与“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展开的争论,是左翼文学办内部的思想与分歧和论争。 22, 东北作家群:指“九一八”以后流亡到关内的东北作家,在20世纪30年代,他们创作了一批以东北人民生活和斗争为内容的,以现实主义为基本倾向的抗日救亡文学。他们的作品大多以激昂悲愤的笔触表现对帝国主义的愤恨和对故土的眷恋,代表作家有萧军、萧红、李辉英等人。 23, “文协”(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1938年3月27日,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立于武汉是全国规模的文艺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组织,包括了除了汉奸以外的各派文艺家。文协的会刊是《抗战文艺》,这是抗战时期历时最久的文艺刊物。文 协在团结作家抗日方面起了积极作用:文协成立后,提出了“文章下乡、文章入伍”的口号,对推动作家参加现实斗争起了积极作用。 24, 文学研究会:1921年1月成立于北京,发起人有沈雁冰、周作人等,是“五四”后成立的中国现代第一个新文学社团。主要成员有周作人、郑振铎、王统照、沈雁冰、叶绍钧、许地山、朱自清、冰心等。主要刊物有《小说月报》《文学旬刊》,出版了文学研究会丛书。文学研究会以倡导“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为其主要倾向;倡导和创作的反映各种社会问题的“问题小说”“问题剧”和反映现实人生的“乡土文学”盛极一时;文学研究会注重翻译,以俄、法及北欧的现实主义名著居多,成员多,有许多著名作家,对中国新文学做出了重大贡献,它承接了文学革命的现实主义传统,使之发展为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处于主流地位的文学思潮。 25, 第一次文代会:全名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1949年7月召开于北平,正是解放战争取得决定性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这是一个全国文艺工作者大会师大团结的大会,是一个继往开来、总结和动员的大会。大会总结了“五四”以来新文艺运动的经验教训,决议把毛泽东的文艺为人民服务方向作为新文艺的基本方针,号召文艺工作者为建设新中国的人民文艺而奋斗。标志着新文艺在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后,将要进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大会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终结,也是中国当代文学的开端。 26, 中国诗歌会:是左联领导下的联众性诗歌团体。1932年9月成立,发起人有穆木天、杨骚、蒲风等,出版会刊《新诗歌》,在内容方面提出要“捉住现实、歌唱新世界的意识,”在形式方面提出“要使我们的诗歌成为大众歌调。”是一个以大众化为创伤目标的现实主义诗歌团体。 27, 左联(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简称,1930年3月2日成立于上海,是左翼作家的统一战线组织。先后出版刊物《萌芽》等十几种。左联成员发展到270多人,著名作家有鲁迅、茅盾、郁达夫、夏衍、田汉、丁玲等。左联的成立,推动了左翼文学运动的迅猛发展。在白色恐怖的艰难环境下,粉碎了国民党的文化“围剿”,促进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翻译,介绍和文艺大众化运动的开展,创作了不少优秀的革命文学作品,成国国民党统治区一面鲜艳的战斗旗帜,对中国革命和新文学做出了重大贡献。 28, 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简称剧联。在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后,由南国社、艺术剧社、戏剧协社、等组成的左翼剧团联盟改名而成的。剧联在工人、学生中开展了戏剧演出活动。 29, 创造社:1921年7月成立于日本,主要成员有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张资平、穆木天、王独清等,是“五四”以后重要的浪漫主义社团,宣扬“为艺术而艺术”的主张。主要刊物有《创造季刊》《创 造月刊》《创造周报》等。创造社文艺思想基本倾向是浪漫主义,强调本着“内心的要求”从事文学活动,尊自我,重主观,崇天才,讲神会,强调艺术是自我表现,内心自然流露,艺术以感情为生命,这都表现出浪漫主义特征。追求文学的全和美,也强调文学对于时代的使命,创作了许多浪漫主义倾向的诗歌、小说、及戏剧。同时创造社也是具有较多现代主义气息的新文学社团。 30, 莽原社:是文学革命后涌现出的新文学社团,成立于1925年,由鲁迅发起和领导,以创办《莽原》周刊、半月刊得名。主要成员有鲁迅、高长虹等。以提倡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多发表杂文,散文为特 色,鲁迅的著名杂文 《灯下漫笔》《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及回忆散文集《朝花夕拾》各篇均发表于此。 31, 未名社:未名社是文学革命后涌现的新文学社团,成立于1925年,由鲁迅发起和领导,刊物有《未名》半月刊和《未名丛刊》等。主要成员有鲁迅、韦素园、李霁野、台静农、曹靖华等。未名社以翻译和介绍外国文学、尤其是俄罗斯文学为主要特色,创作上以台静农的小说集《地之子》为乡土文学的成功之作。 32, 狂飙社:是文学革命后涌现的新文学社团。主要成员有高长虹等。出版《狂飙》周刊及狂飙社丛书。受尼采思想影响较深,表现出“虚无的反抗”的特色。 33, 太阳社:是大革命失败后在上海成立的一个革命文学团体。主要成员有蒋光慈、钱杏屯等,成员多为共产党员。出版《太阳月刊》 等。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但有左倾错误观点。 34, 浅草社和沉钟社:浅草社和沉钟社是文学革命后涌现的具有浪漫抒情倾向的新文学社团。主要成员有陈翔鹤、冯至等。1922年创办《浅草》季刊,1925年停刊后,冯至等浅草社同仁和杨晦又成立沉钟社,创办 《沉钟》周刊、半月刊,至1934年停刊。文艺思想接近创造社,致力于创作,被鲁迅评为“中国的最坚韧,最诚实,挣扎得最久的团体。” 35, 弥洒社:是文学革命后涌现的具有浪漫抒情倾向的新文学团 体,成立于1923年,主要成员有胡 山源等,创办《弥洒》月刊,致力 创作,强调艺术无目的和灵感作用。 36, 新月社和新月诗派(或新格 律诗派): 新月社:于1923年成立于北京,主要成员有徐志摩、陈西滢、胡适、闻一多、梁实秋等,和新月社有关的有影响的文学活动,一是新月诗派的活动,二是1928年《新月》月刊的创办 。《新月》是一个综合性的刊物,文学是其一个方面,徐志摩在《新月》创刊号上提出“健康与尊严”的原则,梁实秋在《新月》上发表文学表现人性的理论,左联曾对他们的原则和理论展开论战。 新月诗派(新格律诗派):1926年,徐志摩、闻一多等在《晨报副刊。诗镌》上提倡新格律诗,要求创造诗的新格式、新音节以表现完美的精神,闻一多提出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新诗“三美”的格律诗理论主张,闻一多、徐志摩及朱湘等发表新格律诗创作,被称为“新月诗派。” 37, 语丝社和语丝文体: 语丝社:成立于1924年,以创 办《语丝》周刊而得名。主要成员有鲁迅、周作人、钱玄同、林语堂孙伏园等,文艺思想接近于文学研究会。以发表各种文体的散文为主,尤多杂文、小品,随笔。创伤风格生动、泼辣、幽默,对中国现代散文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语丝文体:是指语丝社作家融会英国随笔和中国三代笔记的笔法,自筹新体,于“任意而谈,无 所顾忌”的同时,又不失其含蓄蕴藉、稳健持重的风度,在文明批评

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文学研究会 文学研究会是中国新文学运动中第一个纯文学团体,成立于1921年1月,发起人有茅盾等人,以《小说月报》为阵地,积极倡导文学革命。其主要理论家茅盾提出文学要老老实实表现人生,尤其应描绘被压迫的人民,在创作方法上,他主要提倡现实主义,反对唯美主义和浪漫主义。文学研究会作家的成就,主要表现在小说创作上,如茅盾的《蚀》三部曲、叶圣陶的《倪焕之》,许地山的《缀网劳蛛》、冰心的《超人》等均以对现实的细密描绘、深入剖析,显示出现实主义特色,而成为文学研究会这个显示主义文学流派的力作。 □创造社 成立于1921年7月,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文学社团之一,主要成员郭沫若、郁达夫等,主要出版物有《创造季刊》、《创造周报》等。创造社的文学主张有明显的为艺术而艺术的色彩,非常强调文学是作家的自我表现,极力反对文艺的社会功用,认为于是应除祛一切功利,力求本身之完美,同时,他们又极力反对社会黑暗,创造社的主要创作方法是浪漫主义的,重在抒发个人感情,表现自己个性。如郭沫若的诗集《前茅》、郁达夫的《茑萝行》、《春风沉醉的晚上》等都以浓重的主观抒情色彩、鲜明的浪漫主义倾向而成为创作社的代表作品。 □新月社 新月社于1923年成立于北京,该社活动在1927年春迁往上海,1933年结束,主要成员有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他们把《晨报副刊》作为阵地,后又创办《诗刊》周刊,《新月》月刊。新月社是一个涉及政治、思想、学术、文艺各领域的派别,在思想上和组织上都表现了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特点。它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主要贡献在于新诗,闻一多、徐志摩等人针对自由体诗体现的散文化倾向,提出新格律诗的主张。他们对于对于诗歌艺术的追求带有唯美倾向,但在当时对于新诗在艺术技巧上的发展有重要意义。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闻一多的《死水》等是新月派的佳作。 □语丝社 语丝社得名于1924年11月在北京创刊的《语丝》周刊,由《语丝》主要馔稿人组成,主要代表人物有周作人、鲁迅、林语堂、钱玄同、孙伏园、俞平伯、刘半农等。它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以散文创作为主的刊物,主要发表杂感、短评、小品等。语丝社作家的散文创作形成了独具风格的“语丝”文体,这种文体在思想内容上有任意言谈,斥旧促新,在艺术上以文艺性短论和随笔为主要形式,拨辣幽默,讽刺强烈。以鲁迅为代表的尖锐泼辣的杂文和以周作人、林语堂为代表的幽雅的小品形成了该社散文创作两大类,对散文发展有重要影响。 □东北作家群 “东北作家群”是指“九?一八”事变后,一群从东北流亡到关内的文学青年在左翼文学运动推动下共同自发地开始文学创作的群体。他们的作品及时反映了处于日寇铁蹄下的东北人民的悲惨遭遇,表达了对侵略者的仇恨、对父老乡亲的怀念以及早日收回国土的强烈愿望。他们的作品具有粗犷宏大的风格,写出了东北的民俗风情,显示了浓郁的地方色彩。“东北作家群”的主要作家有萧军、萧红、舒群、白朗、端木蕻良、李辉英等。代表作有萧红的《呼兰河传》、《生死场》,萧军的《八月的乡村》等。 □中国诗歌会 中国诗歌会1932年9月成立于上海,是一个左翼群众性的诗歌团体。1933年2月创办机关刊物《新诗歌》旬刊(后改为半月刊、月刊)。中国诗歌会诗人致力于探索诗歌大众化的途径,最大的贡献是努力追求新诗的民族化与大众化。中国诗歌会在上海设总会,在北平、广州、青岛以及日本的东京等地设有分会。诗人蒲风、穆牧天、任钧、杨骚等是主要发起者。最有影响的代表性诗人是蒲风,诗集《茫茫夜》、长篇叙事诗《六月流火》等是他的代表作。 □新格律诗派(新月诗派) 得名于1928年《新月》的创刊,是“新月派”的一个子系统,在新格律诗的探索上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探讨了新诗由反对旧形式转而形成新形式的转变。当时的文坛新秀闻一多、徐志摩做了成功的尝试。闻一多在《晨报副刊?诗镌》提出了新诗的“三美”主张:“建筑美、音乐美、绘画美”,奠定了新格律诗派的理论基础。诗集《死水》全面实践了闻一多新诗格律化的理论,并显示了诗人创作的基本风格。徐志摩在新诗的创作上深受英美诗的影响,《再别康桥》等诗篇充分体现了独有的意境美、音韵美和结构美。新月派诗人朱湘等的新诗创作也促进了新格律的发展。 □象征诗派 以李金发为代表的象征诗派是“五四”以后出现在诗坛上的。象征派诗人受法国象征诗派的影响,讲求感官享受和刺激,重视刹那间的幻觉。象征派诗人否定诗歌与音乐的关系,完全把诗看为视觉艺术,这不同于新月派对诗歌音节美的重视。象征派的诗歌作品特点是“观念联络的奇特”,即一部分一个观念可以懂,合起来反而含意难清。他们讲究比喻,却过于难以捉摸。李金发于1925年至1927年出版的《微雨》、《为幸福而歌》、《食客与凶年》,是象征派诗歌的代表

现代文学名词解释

现代文学(下)名词解释 左联:是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简称,1930年3月2日在上海成立,主要发起人有鲁迅、沈端先、冯乃超等,鲁迅在成立大会上作了著名的《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的演讲,是其纲领。“左联”的成立,实际上形成了比较广泛的革命文学统一战线,推动了左翼文艺运动迅猛发展。 剧联:“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的简称,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进步戏剧家统一战线组织。1 930年成立于上海。在演剧方面,团结进步的戏剧工作者,组成50多个左翼剧团。剧联领导的演剧活动,具有革命性、群众性和战斗性的特色。为中国无产阶级戏剧运动初步开拓了道路,培养出了一批优秀的戏剧人才。 中国诗歌会:左联领导下的群众性诗歌团体。1932年成立于上海,由穆木天、杨骚、任钧、蒲风等共同发起。主要刊物是《新诗歌》。中国诗歌会在内容方面主张“捉住现实、歌唱新世界的意识”;形式方面则提倡“大众歌调”,就是要创作大众化的诗歌,使诗歌普及到群众当中去。中国诗歌会对我国革命诗歌运动的发展,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京派:是30年代一个独特的文学流派,主要成员有周作人、废名、沈从文、李健吾、朱光潜等。称之为“京派”,是因为其作者在当时的京津两地进行文学活动。其作品较多在京津刊物上发表,其艺术风格在本质上较为一致之处。主要刊物有《文学杂志》、《文学季刊》、《大公报·文艺》。“京派”的基本特征是关注人生,和政治斗争保持距离,强调艺术的独特品格,讲求“纯正的文学趣味”。沈从文是京派作家的第一人。京派作家以表现“乡村中国”为主要内容,作品富有文化意蕴。 社会剖析小说:以茅盾为首的一类小说,其特点是:表现时代斗争的重大题材,在创作一开始就运用一定的社会科学思想对社会生活进行理性的分析,以开拓形象思维的深广度,在典型环境中塑造典型性格尤其是塑造时代性格,在戏剧冲突强烈的情节中描述人物的性格成长史或凸出人物性格的一瞬。在左翼内部,跟随茅盾如此

现当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1.八不主义:胡适在《文学改良刍议》中提出文学改良“须从八事入手”:“一曰:须言之有物。二曰:不摹仿古人。三曰:须讲求文法。四曰:不作无病之呻吟。五曰:务去滥调套语。六曰:不用典。七曰:不讲对仗。八曰:不避俗字俗语。” 2 .三大主义: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旗帜鲜明地提出文学革命的“三大主义”: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3. 人的文学:周作人1918年发表了《人的文学》的重要文章,他把“人的文学”定义为“用这人道主义为本,对于人生诸问题,加以记录研究的文字。” 4. 双簧戏:“ 1918年钱玄同和刘半农的双簧戏正式拉开了新文学与封建复古派的斗争。钱玄同把社会上的各种反对意见归纳起来,化名“王敬轩”写给《新青年》编者一封信,再由刘半农写答信对王敬轩的信逐条予以批驳,两信同时发表,总题为《文学革命之反响》,借以扩大文学革命的影响。 5. 文学研究会 1921年成立于北京,是文学革命后出现的第一个新文学社团。是1917年1月10日《小说月报》发表由 周作人起草的《文学研究会宣言》,作为发起人署名的有周作人、郑振铎、王统照、沈雁冰、叶绍钧、许地山等12 人。文学研究会的刊物是《小说月报》。 主张:“将文艺当作高兴时的游戏或失意时的消谴的时候,现在已经过去了,我们相信文学是一种工作,而且又是于人生很切要的一种工作。”这是文学研究会对文学的一种基本态度。 6. 创造社 1921年7月在东京成立。主要成员有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田汉等。先后出版了《洪水》、《文化批判》等刊物和创造丛书。内心的要求是创造社多数成员对文学创作的一种共同态度。他们尊重自我、重主观,强调艺术是自我表现,内心自然流露;提倡过文学无目的论,反对文学的功利主义。 7. 新月社 1923 年成立,主要成员有胡适、徐志摩、闻一多等。 1925 年徐志摩主编《晨报副刊》,1926 年徐志摩、闻一多在《晨报副刊》上编《诗镌》周刊,提倡新格律诗。闻一多发表《诗的格律》的理论文章,提出诗歌“三美”的主张,即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词藻)、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1928年创办《新月》月刊,是新月社的后期,文学上提出“健康”和“尊严”的原则。 8. 语丝社:成立于1924 年,以创办《语丝》周刊而得名。主要成员鲁迅、周作人、钱玄同、林语堂等。 主张:“想冲破一点中国的生活和思想界的昏浊停滞的空气”提倡“自由思想、立判断和美的生活。 《语丝》多发表杂文、小品、随笔,形成生动、泼辣、幽默的语丝文体。 9. 浅草社 1922 年在上海成立,1925 年《浅草》停刊后,浅草社同仁和杨晦等在北京成立沉钟社,鲁迅评价它“确是中国的最坚韧、最诚实、挣扎的最久的团体。 10. 湖畔社 1922 年成立于杭州的新诗团体,主要成员有应修人、清漠华、冯雪峰、汪静之等四人,他们以“真正专心致志做精炼”为特色。 11 . 爱美剧“五四”文学革命开展了对中国旧剧的讨论,批判堕落的文明戏,翻译介绍欧美话剧。在此基础上,一些 戏剧家提出了“爱美”的口号(英文Amateur 的音译,意为非职业戏剧,不以营利为目的。) 12. 京派

名词解释(现代文学史) 重点

名词解释 【左联】“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简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文学组织,于1930年3月2日在上海成立,会议选举鲁迅、沈端先、冯乃超、钱杏邨、郑伯奇、洪灵菲七人为常务委员。创办《前哨》、《世界文化》、《文学导报》、《北斗》、《文学月报》等刊物。“左联”的成立,对于团结进步作家反击国民党反动派的文化“围剿”和推进革命文学运动,培养革命青年作家队伍,繁荣无产阶级革命文学,介绍和宣传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做出了积极的贡献。1936年在共产国际的干预下宣布自动解散。 【文协】“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简称,1938年3月27日成立于汉口。由郭沫若,茅盾、丁玲、胡风、夏衍等任理事,周恩来为名誉理事之一,老舍任总务部主任,负责“文协”的日常工作。“文协”的机关刊物是抗战期间坚持时间最久的《抗战文艺》。“文协”在成立后提出了“文章下乡,文章入伍”的口号。提倡抗战文艺的通俗化,要求文艺紧密地与抗日斗争相结合。“文协”的成立标志着文艺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最终形成。 【民族主义文学】指由1930年6月,由cc特务头子陈立夫、陈果夫兄弟策划,并纠集一帮政客、帮闲、特务和反动文人,发起的反革命文学运动。其主要成员有潘公展、朱应鹏、范争波、王平陵、傅彦长、黄震遐等国民党上海市党部委员,上海市政府委员、国民党御用文人、国民党军官等。出版刊物《前锋周报》、《前锋月刊》等。在《民族主义文学运动宣言》中鼓吹“文艺的中心意识”,声称“文艺的最高主义,就是民族主义”。攻击左翼文艺运动导致了“新文艺的危机”。妄图以封建意识和法西斯思想的混合物来冒充民族意识,以此来抹煞阶级斗争,否定阶级意识,进而否定“左联”提倡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并创作“杀人放火”的“屠夫文学”与左翼文学对抗。 【现代诗派】“现代派”因施蛰存在1932年5月出版《现代》杂志而得名。施蛰存在《现代·发刊词》中写道:“《现代》中的诗是诗,而且是纯然的现代诗,它们是现代人在现代生活中感受的现代情绪。用现代的词藻排列成的现代诗形”。所以人们把在《现代》杂志上发表诗歌作品,体现其诗歌主张的诗人,称之为“现代派”。它的代表诗人是戴望舒、卞之琳、冯至、何其芳、路易士等。他们主张诗歌应该摆脱感情的直白宣泄,应该挖掘人的内心的深层体验,诗歌不能借重音乐和绘画,而提倡用象征手法去表现朦胧的意象,在形式上追求诗形的有意味性,努力建立一种自由、精致而又新奇的新诗形式。 【社会剖析派】三十年代的一些现实主义作家,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指导下,用阶级斗争的眼光去观察并分析社会现实,题材多取自于农村和城市的阶级斗争,对中国城乡社会进行精微而准确有力的剖析与再现,以解决一些重大的社会历史命题,达到形象而准确地指导人们认识中国社会现实的目的,具有极强的历史真实性。茅盾是这个流派的代表作家,他的《子夜》、“农村三部曲”、《林家铺子》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在茅盾及其作品的影响下,形成了一个“社会剖析派”,主要作家还有丁玲、沙汀、艾芜、吴组湘等。 【京派】1928年新文学中心南移后仍留在北方的一些以《骆驼草》、《大公报·文艺》和《水星》、《文艺杂志》等为园地的,思想倾向创作风格相近的自由主义作家群。以周作人为精神领袖,以朱光潜为核心理论家,带有浓厚的学院派色彩。他们或继续前期乡土题材小说的写作,或描绘社会的种种世态,虽题材有别,而风格之恬淡柔美,温婉抒情却是一致的。代表作家是沈从文、废名、凌叔华、萧乾、汪曾祺、李健吾、芦焚等。 【街头诗】也叫“传单诗”、“墙头诗”,它是抗战期间由田间、柯仲平等人在延安倡导的一种大众化的诗歌形式。这类诗的特点是短小精炼,通俗易懂、易于记诵、富有鼓动性,常被印成传单或张贴在墙头,直接发挥宣传教育作用。例如田间的《假如我们不去打仗》、《坚壁》、《义勇军》等作品都是街头诗的优秀之作。街头诗的发展,促进了诗歌的民族化、大众化。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