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口腔粘膜病学重点总结

口腔粘膜病学重点总结

口腔粘膜病学重点总结

口腔黏膜病学

第一章概论

一、口腔黏膜的分类

口腔黏膜可分为三种类型:咀嚼黏膜(包括牙龈和硬腭黏膜)、被覆黏膜(包括唇颊内侧、舌下、口底和前庭穹隆)以及特殊黏膜(包括舌前部的区和舌后部的淋巴区)。

二、口腔黏膜病的特点

口腔黏膜病具有以下特点:

1)性别特点:发病和预后存在性别差异;

2)年龄特点:不同类型的口腔黏膜病在不同年龄段更容易发生;

3)部位特点:不同部位的口腔黏膜对疾病的感受性不同;

4)损害特点:口腔黏膜病的损害具有更迭与重叠性,不

同病变在不同阶段可能出现不同类型的损害,也可能出现相同的病损;

5)诊断方法特点:口腔黏膜病的诊断需要结合临床表现

和病理检查;

6)治疗特点:不同病变需要不同的治疗方法,同病不同

治或异病同治都可能出现;

7)转归特点:大多数口腔黏膜病具有良好的预后,但某

些病变如癌前病变需要特别注意。

口腔中存在三个危险区:口底-舌腹的U型区、颊黏膜内

侧和口角区的三角形区域以及软腭复合体(包括软腭、咽前柱和舌侧缘的磨牙后垫),在这些区域发生的癌症极易恶变。

三、口腔黏膜病的基本病损

口腔黏膜病的基本病损包括:

1.斑(macule)和斑片(patch):指皮肤和黏膜上的颜色改变。直径小于2cm的局限颜色异常称为斑,大于2cm的称为斑片。

2.丘疹(papule)和斑块(plaque):是黏膜上的小实体性突起,直径一般小于1cm。斑块由多个丘疹密集融合而成,直径大于1cm,为白色或灰白色,常见于白班和癌。

3.疱(vesicle):是黏膜内贮存液体而成的圆形突起,直径小于1cm。若在上皮内则称为上皮内疱或棘层内疱,若在上皮下则称为上皮下疱或基层下疱。

4.大疱(bulla):直径大于1cm的疱称为大疱,典型的大疱见于天疱疮或类天疱疮以及典型的疱性疾病。

5.脓疱(pustule):是一种内部由脓性物质取代透明疱液的疱型病损,较为少见。

整齐,周围无明显肿胀,可有轻度疼痛,易混淆为口腔其他疾病。

3.结核性肉芽肿:常伴随结核性溃疡出现,表现为溃疡边缘的红色肉芽肿,质地较硬。

有轻度疼痛。

4.结核性龈炎:表现为牙龈肿胀、出血、疼痛,常伴随牙齿松动、脱落等。

5.结核性颌骨炎:表现为颌骨肿胀、疼痛、压痛,可伴随口腔溃疡等症状。

治疗:

结核性口腔病变需联合全身抗结核治疗,包括利福平、异烟肼、吡嗪酰胺等药物。口腔局部可使用碘甘油、磺胺类药物等治疗。手术治疗仅适用于特殊情况。

微隆呈鼠啮状,向中央卷曲,形成潜伏状边缘。

寻常狼疮多发生于免疫功能较好的青少年或儿童,早期损害为一个或数个绿豆大小的结节。透明玻璃片压诊时,结节中央呈圆形苹果酱色,周围皮肤呈苍白色。

球菌性口炎是由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型链球菌、肺炎双球菌等引起的球菌感染。临床上以形成假膜为特征,又名膜性口炎。症状包括粘膜充血、局部糜烂或溃疡,表面形成灰黄色或黄褐色假膜,假膜较厚而微突出粘膜表面,致密而光滑。唾液增多,疼痛明显,有炎性口臭。淋巴结肿大,有压痛。全身症状轻微。

药物过敏性口炎是由Ⅰ型变态反应引起的口腔黏膜及皮肤超敏反应性疾病。临床表现包括口腔前庭部、唇舌前2/3部分

的红斑、水疱、糜烂或溃疡,假膜,易出血,局部淋巴结肿大,压痛。皮损表现为泡性红斑,疱为表皮内疱,好发于手足四肢、颜面等部位。治疗原则包括找出可以致敏药物并立即停用,给予抗组胺药,减少敏感症状,静脉注射10%葡萄糖酸钙加维

生素以减轻炎症反应,视病情轻重而定使用糖皮质激素,严重时皮下注射肾上腺素,预防继发感染,使用中药,口腔局部对症及全身支持治疗。

接触性口炎是一种迟发型变态反应,Ⅳ型变态反应引起的口腔黏膜炎症性疾病,超敏体质者的口腔局部与药物接触后,发生变态反应而引发。

血管神经性水肿是由Ⅰ型变态反应引起的口腔黏膜炎症性疾病,好发于头面部疏松结缔组织。

1.患处开始出现瘙痒、灼热痛,随后肿胀迅速,有发紧膨

胀感,但界限不明显。

2.患处肿胀部位可能呈现淡红色或没有颜色变化。

3.多形性红斑(Ⅳ型变态反应)可以在任何年龄发病,但

青壮年更常见,常在春秋季节发病。

1.轻型多形性红斑只限于黏膜和皮肤,没有身体其他器官

和系统的病变。

口腔病损广泛发病,黏膜充血水肿,有时可见红斑及水疱。疱很快破溃,因此最常见的病变是大面积糜烂,有厚假膜形成。有时渗出物过多,形成胶冻状团块而影响张闭口。易出血,唇部常形成较厚的黑紫色血痂,疼痛明显。

皮损常对称散在分布,常见红斑、丘疹、水疱,典型为虹膜状红斑,开始为淡红色,后中央部位转暗,并发生水疱,边缘呈鲜红色环状,又称靶形红斑。

2.重型多形性红斑有严重的全身症状,包括高热、无力、

肌肉关节疼痛。

皮损除红斑外还出现大疱、丘疹、结节等。

黏膜还可能累及眼睛、鼻腔、、尿道及直肠,特别是眼睛病变较重,这种身体各腔孔受累,被称为多窍糜烂性外胚层综合症,即斯-约综合征。

3.多形性红斑有自限性和复发性。

4.复发性阿弗他溃疡(RAU)是口腔黏膜溃疡类疾病之一。

一般具有“黄、红、凹、痛”的临床特征,即溃疡表面覆盖黄色假膜,周围有红晕带,中央凹陷,疼痛明显。根据临床特征分为三种类型。

轻型阿弗他溃疡常见,溃疡直径5~10mm,圆形或椭圆形,界清,数目3~5个,散在分布。唇、颊、舌等无角化或角化

较差的粘膜好发。起初局灶性粘膜充血,呈丘疹状或小红点,灼痛明显。病程10~14天,有自限性,反复发作。愈合后不留疤痕。

重型阿弗他溃疡溃疡大而深,似“弹坑”。直径>10mm,

周围组织红肿微隆起,基底微硬,表面有灰黄色假膜或灰白色坏死组织。初始好发于口角,有向口腔后部移行的发病趋势。有自限性,但病程较长(1~2月或更长)。愈合后留疤痕。

疱疹样阿弗他溃疡溃疡小而多,直径小于2mm,成簇,

散在分布如“满天星”。发病后数天溃疡互相融合成片,粘膜充血发红,疼痛最重。伴有低热、头痛、淋巴结肿大等症状。有自限性,但病程10~14天,愈合后不留疤痕。

RAU的特点包括年龄、部位、全身症状、是否形成瘢痕等。RAU好发于中青年,口腔后部是好发部位。RAU的溃疡

深在,形状规则,边缘齐,无浸润性,有自限性,但是是慢性炎症。

女性更容易出现皮肤损害,特别是在易受摩擦的部位。口腔内的皮肤损害相对较少,多见于眼、鼻、咽、外生殖器等处。口腔内的损害通常表现为剥脱性龈炎或瘢痕性类天疱疮,而老年人更容易出现这种情况。

口腔斑纹类疾病中,口腔扁平苔藓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可以单独出现,也可以同时发生于皮肤和粘膜。口腔粘膜的病损通常表现为珠光白色条纹,可以出现在口腔粘膜的任何部位,但以颊粘膜最为常见。病损通常左右对称,平伏,弹性正常,但可能会有粗糙不适感,牵拉口角或进食刺激性食物时轻微疼痛。口腔扁平苔藓可以分为颊扁平苔藓和舌扁平苔藓两种类型,具体表现形式也有所不同。

口腔扁平苔藓的病损有恶变的倾向,因此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尽管口腔扁平苔藓可能会复发,但它通常可以自我缓解,病程不会超过五年。然而,如果病程迁延,缓解不明显,眼部形成瘢痕,就可能会致失明。因此,及时进行有效的治疗非常重要。

扁平苔藓是一种口腔黏膜疾病,有多种类型,如唇扁平苔藓、龈扁平苔藓和腭扁平苔藓等。唇扁平苔藓常见于下唇,呈网状或环状,白色条纹可延伸到口角,易糜烂和结痂。龈扁平苔藓附着于龈充血处,接近前庭沟处可见白色花纹,牙龈表面呈剥脱性龈炎表现。腭扁平苔藓较少见,常位于腭侧龈线附近,中央萎缩发红,边缘色白隆起。此外,扁平苔藓还有网状型、环状型、条纹型、斑块型、丘疹型、水疱型和糜烂型等不同的形态。

皮肤病损多发生于四肢,常呈扁平有光泽的紫红色多角形丘疹,边界清楚,质地坚硬干燥,瘙痒。愈合后留有褐色色素沉着。

指趾甲病损表现为甲板萎缩变薄或增厚(拇指)。需要与盘状红斑狼疮、口腔白斑、口腔红斑病、天疱疮、类天疱疮、剥脱性龈炎、苔藓样反应、多形性红斑和迷脂症等疾病鉴别。

口腔白斑病(oral leukolakia)是一种口腔黏膜上的白色斑块或斑片,属于癌前病变或潜在恶性疾病。病理表现为上皮增生,过度正角化或过度不全角化,粒层明显,棘层增厚,上皮钉突增大,结缔组织中有炎细胞浸润。上皮异常增生表现为上皮组织分层不规则,排列紊乱,上皮钉突呈滴状或藕节状,细胞多核性,异形性,细胞间粘着力下降,核有丝分裂增加,核浆比率增加,核染色质增加,核浓染,核仁增大,基底细胞极性消失,基底层增生,出现多层基底细胞,棘层内出现单个或成团角化细胞。口腔白斑病分为均质型和非均质型两大类。非均质型易发生恶变。斑块状多见于舌背部,呈白色或灰白色均质型较硬的斑块。皱纹纸状多发于口底或舌腹,呈灰白色或白色损害,表面粗糙,边界清楚,基底软,周围粘膜正常。颗粒状多发生在口角区内侧粘膜,呈三角形,底边为口角,表面点缀着白色颗粒状突起,可伴有糜烂或刺激痛,多数可查到白色念球菌感染,恶变率高,可达50%以上。

口腔癌前病变可分为疣状、溃疡状和红斑病三种类型。疣状癌前病变常发生在牙龈、唇、上腭和口底等部位,表面高低不平,质微硬,伴有状或毛刺状突起。溃疡状癌前病变则在增厚的白色斑块上发生溃疡,伴有疼痛,是癌变的标志。红斑病则是口腔黏膜上的鲜红色斑块,边界清晰,属于癌前病变,常见于下唇唇红,可向皮肤蔓延,至粘膜-皮肤界限模糊不清。

口腔癌前病变的发病情况与个体的病理上皮异常增生、病程时间长、吸烟、年龄、面积病损面积大于200mm、刺激痛或自发痛等因素有关。不吸烟的年轻女性患者也是口腔癌前病变的高发人群之一。

口腔癌前病变的好发部位包括颊、舌、唇、腭口底等。不同类型的癌前病变有不同的基本损害特征,如疣状癌前病变表面高低不平,溃疡状癌前病变在增厚的白色斑块上发生溃疡,而红斑病则是口腔黏膜上的鲜红色斑块。

口腔癌前病变的诊断需要综合考虑临床表现和病理检查结果。口腔红斑病是口腔癌前病变的一种,常见于下唇唇红,损害特征为色红、萎缩、微凹,边缘色暗红、隆起,呈盘状。在

糜烂发生前和愈合初期,口腔红斑病常出现白色弧形围线、黑色围线和白色小点等现象。

临床表现:唇部出现单侧或双侧肿胀,质地较硬,表面光滑,无疼痛,可自行消退或反复发作。

治疗:观察、对症处理,若有疑似恶性变化应及时手术切除。

4、肉芽肿性唇炎

临床表现:唇部出现结节,质地较硬,表面光滑或有溃疡,疼痛不明显,易出血。

治疗:手术切除或冷冻治疗。

5、梅-罗综合征

临床表现:唇部出现干燥、发痒、疼痛、皲裂、渗出,可伴有眼睑水肿、结膜充血、口腔黏膜病变等。

治疗:对症治疗,口服抗过敏药物,外用抗炎药物。

6、光化性唇炎

临床表现:唇部出现色素沉着、干燥、脱屑、皲裂等。

治疗:避免阳光直射,使用防晒霜、润唇膏等保护唇部皮肤。

7、变态反应性唇炎

临床表现:唇部出现瘙痒、皮疹、水疱、红斑等。

治疗:避免接触过敏原,口服抗过敏药物,外用抗炎药物。

防治原则:

1、避免刺激因素,如寒冷、日光、刺激性食物等。

2、针对不同类型的唇炎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如抗生素

软膏、曲安奈德局部封闭、手术切除等。

3、平时保持唇部卫生,使用润唇膏等保护唇部皮肤。

口腔疾病常见病例及其临床表现

1、唇炎

唇炎是指唇部发生的炎症性疾病。常见的唇炎包括慢性糜烂性唇炎、腺性唇炎、肉芽肿性唇炎、光化性唇炎和变态反应性唇炎等。其中,慢性糜烂性唇炎和腺性唇炎的临床表现类似,表现为唇部干燥、脱屑或无皮,随后出现糜烂,局部有阵发性剧烈瘙痒感,多见于青壮年女性。肉芽肿性唇炎以唇部弥漫性肿胀为特征,病初肿胀可能完全消退,但多次复发后则消退不完全或不消退。光化性唇炎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类型,急性光化性唇炎表现为唇红广泛水肿,充血糜烂,表面覆以黄棕色血痂或形成溃疡,伴有剧烈瘙痒;慢性光化性唇炎则表现为干燥,不断出现白色细小秕糠样鳞屑,长期不愈者,可出现光化性白

斑病,最终发展成疣状结节,易演变成鳞癌。变态反应性唇炎分为唇血管神经性水肿和接触性唇炎两种类型,前者表现为上唇多见,肿胀区弥散,周界不清,后者则是由接触过敏原、毒性物质所造成。

2、口角炎

口角炎是指口角处发生的炎症性疾病,常见的病因包括营养不良性、感染性、接触性和创伤性等。营养不良性口角炎常由于营养缺乏或B族维生素缺乏造成,或有糖尿病、贫血、

免疫功能异常等全身因素造成。感染性口角炎则是由于细菌、病毒、真菌等微生物感染所造成。接触性口角炎和毒性口角炎则是由于接触过敏原、毒性物质所造成,也称为过敏性或毒性口角炎。创伤性口角炎则是急性的创伤或严重的物理刺激造成。

3、舌疾病

舌疾病包括地图舌和萎缩性舌炎。地图舌是一种浅表性非感染性的舌部炎症,类似地图中的国界,故名。萎缩性舌炎通常由于贫血、烟酸缺乏或干燥综合征等因素所造成。治疗上除

再障外,均采用对因治疗的方式,补充相应的微量元素。干燥综合征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通常采用免疫抑制剂全身服用加局部治疗的方法。

以上是口腔疾病常见病例及其临床表现的简要介绍,如有疑问或不适,请及时就医。

肤、黏膜、内脏器官均可受累。口腔表现为齿龈边缘溃疡、齿槽嵴骨质吸收、颚骨骨膜炎、舌萎缩等。同时还可出现神经、心血管、骨骼等系统的症状。

4)先天性梅毒:胎儿在宫内感染梅毒螺旋体,出生时即

有症状,如骨骼畸形、皮肤黏膜损害等。

二、淋病gonorrhea

1、病原体:淋球菌,通过性接触传播。

2、口腔表现:淋病在口腔的表现较为罕见,主要表现为

咽部炎症,如咽喉疼痛、咽部灼热感、咽喉红肿等。在性行为中,若淋球菌感染的男性患者患有口腔淋病,会通过口腔传染给女性患者。

三、艾滋病AIDS

1、病原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通过血液、、分泌物等体液传播。

2、口腔表现:艾滋病患者的口腔表现多种多样,常见的有口腔念珠菌病、口腔疱疹、口腔溃疡等。此外,还可出现牙龈炎、牙周炎、牙齿松动等牙周疾病,以及口腔肿瘤等。

四、单纯疱疹simplex ___

1、病原体:单纯疱疹病毒,通过接触传播。

2、口腔表现:单纯疱疹在口腔的表现为口唇、口腔黏膜等处的疱疹,疱疹初期为疼痛、灼热、瘙痒等不适感,随后出现水疱,疱疹破裂后形成溃疡,溃疡在愈合前会出现疼痛、灼热等症状。同时,还可出现咽喉疼痛、颈淋巴结肿大等症状。

五、生殖器疱疹genital ___

1、病原体:生殖器疱疹病毒,通过性接触传播。

2、口腔表现:生殖器疱疹在口腔的表现相对较少,主要表现为咽喉疼痛、咽喉灼热感等症状。若患者在性行为中口唇接触感染了生殖器疱疹,也可在口唇处出现疱疹。

混合型等不同类型;②病毒感染:单纯疱疹病毒、巨细胞病毒等;③细菌感染:口腔溃疡、牙周炎等;④肿瘤:口腔癌

等。治疗方案包括抗病毒、抗真菌、抗生素等药物治疗,同时加强营养支持和免疫治疗。预防艾滋病的最有效方法是避免不安全性行为和注射毒品,同时加强艾滋病知识宣传和普及。

口腔溃疡是口腔常见的一种疾病,分为小结节或无痛溃疡,边缘稍隆起呈铜色,中央呈棕红色。50岁以上男女常见的为

残根、冠等舌、颊部位的癌溃疡;20-40岁男性常见的为不清

楚的舌腭弓前后的创伤性溃疡;中青年人则可能是梅毒、螺旋体等引起的唇、舌尖部位的溃疡;腺周口疮也可能引起口腔溃疡。

口腔癌前病变包括白斑、念珠菌性白斑、红斑、扁平苔藓、口腔粘膜下纤维性变等。

口腔白色病损包括扁平苔藓、白色角化症、白斑病、红斑病、盘状红斑狼疮、白色海绵状斑痣、口腔粘膜下纤维性变、白色念珠菌感染等。这些病变需要及时就医治疗,以免恶化。

口腔执业医师口腔组织病理学考点:口腔粘膜

口腔执业医师口腔组织病理学考点:口腔粘膜 2017年口腔执业医师口腔组织病理学考点:口腔粘膜 导语:口腔粘膜病是指除肿瘤以外,发生在口腔粘膜和软组织的疾病。口腔粘膜病病种较多,患病率较低,病损多种多样,病因复杂,有些病与全身因素关系密切,在诊治过程中要有整体观念。以下是详细内容介绍。 概述: 皮肤为体表提供干性被覆,粘膜则为腔隙(与外界相通)表面提供湿性衬覆组织。口腔粘膜指覆盖于口腔表面,前借唇红与唇部皮肤相连,后与咽部粘膜相连。 第一节基本组织结构 上皮(表皮) 固有层(真皮,但无皮肤附属器) 粘膜下层(部分粘膜有) 一、上皮 种类:复层鳞状上皮不全角化 非角化 角质形成细胞 上皮细胞 非角质形成细胞 (一)角质形成细胞 1、基底层 光镜:上皮最深层,一层立方形或矮柱状细胞;胞核圆、染色深、胞质相对较少 电镜:与结缔组织相连接处形成半桥粒,附着在基板上。 2、棘层 光镜(1)位于基底层上层,多层体积较大的多边形细胞,上皮中层次最多。 (2)胞核圆形,位于中央,1-2个核仁

(3)细胞间桥,牙龈和硬腭上皮明显 电镜:细胞间桥即细胞间桥粒连接 构成桥粒的蛋白: (1)桥粒钙依赖性粘蛋白(跨膜蛋白) ------桥粒芯蛋白、桥粒胶蛋白 (2)膜内附着斑的蛋白(连接蛋白)------桥粒斑珠蛋白、桥粒斑蛋白 作用:维持上皮的完整性。 受到破坏----寻常性天疱疮。 3、颗粒层 光镜:2~3层细胞组成 胞质内含嗜碱性透明角质颗粒,染色深,胞核浓缩。 表面正角化,此层明显;表面不全角化,此层可不明显。 作用:透明角质颗粒的主要成分是纤丝聚集蛋白原,它是在棘细胞层形成的蛋白质,有利于细胞内钙的贮存。 4、角化层 光镜:位于上皮最表层,细胞扁平,体积大 正角化:细胞器及细胞核消失,胞质内充满角蛋白,细胞间桥消失;红染的条索。 不全角化:含有浓缩的未消失的细胞核 角化鳞状上皮 细胞膜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由交联的蛋白质和脂类形成的所谓角化包膜。是上皮屏障的主要构成成分。并且和胞内角蛋白相交联。 角化包膜具有高度抗溶解性,较强的柔韧性,能很好的保护上皮深层的上皮细胞。 非角化的鳞状上皮 (1)基底层 (2)棘层 (3)中间层 (4)表层 (二)非角质形成细胞 共同特点:切片下胞质不着色,因此称为透明细胞。

口腔组织病理学整理笔记 口腔粘膜病(相关知识)

口腔粘膜的组织结构 上皮角质细胞由表入里分为四层 1、角化层:细胞核及细胞器消失,均质的角化蛋白(嗜酸性) 2、颗粒层:细胞核浓缩,细胞扁平(嗜碱性) 3、棘层:细胞体积大,层数最多,细胞内蛋白质合成最活跃(层次最多) 4、基底层:是一层立方形或矮柱状细胞,有增殖能力,和深部棘层细胞都称为生发层(增值) 上皮非角质细胞由基底层、棘层、中间层、表层构成。 包括黑色素细胞、梅克尔细胞(位于基底层,触觉感受细胞)、和朗格汉斯细胞(位于基底层和棘层,免疫功能细胞)——因细胞不着色,称为透明细胞 口腔粘膜病 第一节、口腔粘膜的基本病理变化 1、过度正角化 棘层增厚明显,细胞核消失 过度不全角化 增厚的角化层残留细胞核 2、角化不良(错角化) 含义:在上皮的棘层或基底层出现角化珠 可分为两种: 一种为良性角化不良,指在棘层高度增生的上皮组织钉突中出现,如白斑; 一种为恶性角化不良,见于重度异常增生,见于原位癌或鳞状细胞癌 3、上皮异常增生 基底核消失;核质增加;上皮钉突呈滴状;细胞多形性;核分裂增多;棘层出现角化团 4、棘层松解 棘层细胞桥溶解、张力原纤维断裂,细胞解离,形成裂隙多见于天疱疮 5、基底细胞空泡性变及液化 基底细胞内水肿,胞浆呈空泡状,严重时细胞液化、溶解、破碎、消失 常见于扁平苔藓、红斑狼疮 角质层:上皮的最浅层.细胞扁平,细胞器消失, 胞质内充满角质蛋白,染成红色均质状 正角化:角化细胞中胞核完全消失者 不全角化:角化细胞中胞核固缩而未消失者 空泡性变:细胞内水分增多,胞体肿大,胞质清亮,呈空泡状(本质属于水变性). 液化:细胞液化溶解而破碎(本质属于液化性坏死).

口腔粘膜病学重点总结

口腔粘膜病学重点总结 口腔黏膜病学 第一章概论 一、口腔黏膜的分类 口腔黏膜可分为三种类型:咀嚼黏膜(包括牙龈和硬腭黏膜)、被覆黏膜(包括唇颊内侧、舌下、口底和前庭穹隆)以及特殊黏膜(包括舌前部的区和舌后部的淋巴区)。 二、口腔黏膜病的特点 口腔黏膜病具有以下特点: 1)性别特点:发病和预后存在性别差异; 2)年龄特点:不同类型的口腔黏膜病在不同年龄段更容易发生;

3)部位特点:不同部位的口腔黏膜对疾病的感受性不同; 4)损害特点:口腔黏膜病的损害具有更迭与重叠性,不 同病变在不同阶段可能出现不同类型的损害,也可能出现相同的病损; 5)诊断方法特点:口腔黏膜病的诊断需要结合临床表现 和病理检查; 6)治疗特点:不同病变需要不同的治疗方法,同病不同 治或异病同治都可能出现; 7)转归特点:大多数口腔黏膜病具有良好的预后,但某 些病变如癌前病变需要特别注意。 口腔中存在三个危险区:口底-舌腹的U型区、颊黏膜内 侧和口角区的三角形区域以及软腭复合体(包括软腭、咽前柱和舌侧缘的磨牙后垫),在这些区域发生的癌症极易恶变。

三、口腔黏膜病的基本病损 口腔黏膜病的基本病损包括: 1.斑(macule)和斑片(patch):指皮肤和黏膜上的颜色改变。直径小于2cm的局限颜色异常称为斑,大于2cm的称为斑片。 2.丘疹(papule)和斑块(plaque):是黏膜上的小实体性突起,直径一般小于1cm。斑块由多个丘疹密集融合而成,直径大于1cm,为白色或灰白色,常见于白班和癌。 3.疱(vesicle):是黏膜内贮存液体而成的圆形突起,直径小于1cm。若在上皮内则称为上皮内疱或棘层内疱,若在上皮下则称为上皮下疱或基层下疱。 4.大疱(bulla):直径大于1cm的疱称为大疱,典型的大疱见于天疱疮或类天疱疮以及典型的疱性疾病。

口腔黏膜病学重点

口腔粘膜病学李茜 1 名词解释1各异、种类较多的疾病总称 2macule 小于2mm。 3papule直径1- 10mm 形、圆形、扁平形. 4vesicie 1 cm 腔粘膜病常见的疱为水疱. 5ulcer 6erosion 7atrophy 8rhagades使组织失去弹性变脆而成。 9.pseudomembrane 皮细胞和炎性细胞聚集在一 10、结核初疮2-3周潜伏期 痛 11 缘

预后差 12、寻常狼疮 13、变态反应(allergic reaction) antigen) hapten) 抗原物质再次刺激后发生。 14erythema multiforme) 15、虹膜状红斑(iris lesion)0.5cm 1-2 16、斯-Steven-Johnson syndrome--- 2 3痊愈后可复发 17Behcet’s disease BD-眼-生殖器三联征。以反复发作的眼、口、生殖器和 皮肤的损害为基本特征。还可出现关节、心血管、神经、消化、呼吸、泌尿等多系统的病变。以口腔溃疡为最基本的 100%。20-40岁男性多见 18 Bednar Riga-Fede 的溃疡。因过短舌系带和过锐的新萌中切牙摩擦引起。

19、.RS) 状为关节炎、尿道炎、结 20、天疱疮pemphigus出现不易愈合的大疱性损害。 21、副肿瘤性天疱疮(paraneoplastic pemphigus, PNP) 物的作用而诱发的皮肤黏 膜疾病。 22、口腔白斑病oral leukoplakia 一部分口腔白斑可转化为癌 23、盘状红斑狼疮DLE 口腔粘膜 24sarcoidosis系统及组织发生的非干酪样上皮样细胞慢性肉芽肿性 25Crohn’s disease 以淋巴组织最为丰富的末端 回肠发病最多见 26cheilitis glandularis 或偶见上下唇同时肿胀为特口腔粘膜病学李茜 2 征的唇炎

口腔粘膜病复习资料

1.糜烂:是黏膜的一种表浅缺损,为上皮的部分损伤,不损及基底细胞层。 2.溃疡:是黏膜上皮的完整性发生持续性缺损或破坏,累及黏膜上皮下层。 3.盘状红斑狼疮(DLE):是一种慢性皮肤-黏膜结缔组织疾病,发生于皮肤和(或)口腔 黏膜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4.地图舌:是一种浅表性非感染性的舌部炎症。因其表现类似地图标示的蜿蜒国界,故名 地图舌。其病损的形态和位置多变,又被称为游走性舌炎 5.灼口综合征:是以舌部为主要发病部位,以烧灼样疼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组综合征。 6.黏膜下纤维化:是一种慢性进行性具有癌变倾向的口腔黏膜疾病。 7.梅-罗综合征(MRS):以复发性口面部肿胀、复发性面瘫、裂舌三联症为临床特征的综 合征 8.白塞病:累及口腔、眼、生殖器等多个器官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9.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所引起的,以沿单侧周围神经分布的簇集性小水疱 为特征,常伴有明显的神经痛。 10.固定性药疹:由药物超敏所致的,在同一部位以同一形式反复发生的病损。 11.红斑:口腔黏膜上鲜红色斑块似天鹅绒样,边界清晰,在临床和病理上不能诊断为其他 疾病者。 12.靶行红斑:是多形红斑的典型病损,直径为0.5cm左右的圆形红斑的中心有粟粒大小的 水疱。 13.疱疹样口炎:为最常见的由Ⅰ型单纯疱疹病毒引起的口腔病损。 14.上皮下疱:疱在基底层下,上皮全层剥离。见于粘膜良性类天疱疮和多形渗出性红斑。 15.上皮内疱:疱在上皮棘层内或基底层上,有棘层松解,见于天疱疮和病毒性水疱。 10. 白斑的定义和诊断程序 定义:口腔黏膜上的白色斑块或斑片,不能以临床和组织病理学的方法诊断为其他任何疾病者。 诊断程序: 口腔白斑,不能被擦去,排除其他疾病诊断 ↓↓ 去除可能的致病因素(观察2~4周)没有明确的致病因素 ↓↓↓ 反应良好无反应→病理活检 ↓↓↓↓可定义的损害切取活检病理学诊断切取活检病理学诊断可定义的其他相应处理排除其他可定义损害排除其他可定义损害相应处理 ↓↓↓ 无异常增生的OLK 伴有异常增生的OLK 原位癌 ↓↓↓ 轻度中度重度

口腔黏膜病学考试重点

斑:指皮肤黏膜上的局限性颜色改变,不高出粘膜表面,不变厚,亦无硬结改变;直径小于2cm称为~ 斑片:若斑密集融合成直径大于2cm的损害,称为斑片。 丘疹:黏膜上一种小的实体性突起,针头大小,直径一般小于1cm。 斑块(丘斑):由多个丘疹密集融合而成、直径大于1cm,其界限清楚,大小不等,稍隆起而坚实的病损。 疱:黏膜内贮存液体而成疱,呈圆形,突起,直径小于1cm,表面为半球形。 大疱:若疱损害直径大于1cm,称为大疱。典型的大疱见于天疱疮或类天疱疮以及典型的疱性疾病。 脓疱:也是一种疱型病损,其内由脓性物取代了透明的疱液。 溃疡:是黏膜上皮的完整性发生持续性缺损或破坏,因其表面坏死脱落而形成凹陷。浅层溃疡只破坏上皮层,愈合后无瘢痕,如轻型阿 弗他溃疡。深层溃疡则病变波及黏膜下层,愈合后有瘢痕。 糜烂:是黏膜的一种表浅病损,为上皮的部分损伤,不损及基底细包层。 结节:是一种突起于口腔黏膜的实体性病损。它是一个团块,迫使其表面上皮向外突起,形成表浅损害,其大小不一,一般直径为5cm, 形状不定,颜色从粉红至深紫色,如纤维瘤或痣。 肿瘤:是一种起自黏膜而向外突起的实体性生长物。 萎缩:细胞组织的体积减小、数量不减少而发生的损害。 皲裂:为黏膜表面的线状裂口,由炎性浸润使组织失去弹性变脆而成。 假膜:为灰白色或黄白色膜,由炎性渗出的纤维素、坏死脱落的上皮细胞和炎性细胞聚集在一起形成的,它不是组织本身故可以擦掉或撕脱,溃疡表面常有假膜形成。 痂:通常发生于皮肤,也可出现于唇红部,多为黄白色痂皮,如有出血则成深褐色,为纤维素性及炎性渗出物于上皮表层粘连凝固而成。鳞屑:已经或即将脱落的表皮角质细胞,常由角化过度和不全角化而来。 坏死(necrosis)体内局部细胞的病理性死亡。 坏疽(gangrene)较大范围的坏死又受腐物寄生菌作用而发生腐败。 固定药疹:药疹再次发作时,局部灼热发痒,有暗红色斑,呈圆形或椭圆形,边缘清楚,数目不多或为单个,多发生于固定位置。 莱氏综合征:重型超敏反应,又称莱氏综合征,可发生全身广泛性大疱,波及全身体窍、粘膜和内脏,称为中毒性表皮坏死松懈症。 多形性红斑:是粘膜皮肤的一种急性渗出性炎症性疾病。因糜烂表面往往有大量的纤维素性渗出物,故又称多形渗出性红斑。 斯-约综合征:多腔孔糜烂性外胚层综合征(多腔孔受累),有自限性,一般2~3周自愈,痊愈后可复发。 尼氏征:用手指侧向推压外观正常的皮肤或黏膜,即可迅速形成水疱;推赶水疱能使其在皮肤上移动;在口腔内,用舌舐及黏膜,可使外 观正常的粘膜表层脱落或撕去,即尼氏征。 白塞病:是一种以细小血管炎为病理基础的慢性进行性、复发性、系统损害性疾病。与患者自身免疫异常有关。其主要临床特征为同时或 先后发生的口腔黏膜溃疡以及眼、生殖器、皮肤病损,几乎累及每一病例,而被称为口-眼-生殖器三联征 迷脂症:属于皮脂腺异位错生。唇颊粘膜多见。粘膜上有散在或成簇为团块状的粟粒大小的淡黄色或黄白色斑疹或丘疹,表面光滑,触之 柔软。 梅-罗综合征:以复发性口面部肿胀、复发性面瘫、裂舌三联症为临床特征,肉芽肿性唇炎是其表现之一。 灼口综合症:是以舌部为主要发病部位,以灼烧样疼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组综合征。 色素沉着息肉综合征:有名普杰病,常显遗传,特征是口腔黏膜及口周皮肤的色素黑斑,胃肠道多发性息肉,具有家族遗传性。 上皮异常增生:上皮组织分层不规则,排列紊乱;上皮钉突呈滴状或藕节状;细胞多核性,异形性;细胞间粘着力下降;核有丝分裂增加;核浆比率增加;核染色质增加,核浓染;核仁增大;基底细胞极性消失;基底层增生,出现多层基底细胞;棘层内出现单个或成团角化细胞。口角炎:营养不良性口角炎、感染性口角炎、接触性口角炎和创伤性口角炎 天疱疮根据皮肤损害特点分为寻常型、增殖型、落叶型和红斑型 扁平苔藓典型病例表现上皮过度不全角化、基底层液化变性、固有层有密集的淋巴细胞呈带状浸润 尖锐湿疣诊断醋酸白试验阳性

(精)口腔组织病理学——第十三章 口腔黏膜病

口腔组织病理学——第十三章口腔黏膜病 第一节口腔黏膜病基本病理变化 一、过度角化与角化不良 1.过度角化:又称角化亢进,主要是角化层增厚。 1)过度正角化:角化层增厚,细胞界限不清,细胞核消失。 2)过度不全角化:颗粒层增厚不明显,细胞核未消失。 2.角化不良:又称错角化,主要棘层和基底层发生角化。 1)良性角化不良:多在高度增生的上皮钉突出现。 2)恶性角化不良:见于重度异常增生,原位癌,鳞状细胞癌。 二、棘层增生 棘层的肥厚可由于细胞数目增加或棘层细胞的肥大所致。此病变常见于白斑。 是指棘细胞层较正常肥厚, 增厚的棘层常不规则, 伴有上皮钉突的延长或增宽。

三、棘层松解 棘层松解是由于上皮棘层细胞间张力原纤维及黏合物质发生变性、断裂破坏,细胞间桥溶解,而使棘细胞间联系松散、断裂,严重时失去联系、解离,则在棘层形成裂隙或疱。此种病变见于天疱疮等。 四、疱 黏膜或皮肤内贮存液体而成疱。在组织学上根据疱形成的部位可分为: 1.棘层内疱疱在上皮棘层内或在基底层上,有棘层松解,上皮细胞失去内聚力而分离。见于天疱疮,也见于病毒性水疱。 2.基层下疱疱在基底层之下,基底细胞变性,使上皮全层剥离,见于黏膜良性类天疱疮、多形渗出性红斑。 五、上皮异常増生 上皮异常增生可发生以下变化: ①上皮基底细胞极性消失; ②出现一层以上基底样细胞; ③核浆比例增加; ④上皮钉突呈滴状; ⑤上皮层次紊乱; ⑥有丝分裂象增加,可见少数异常有丝分裂; ⑦上皮浅表1/2出现有丝分裂;

⑧细胞多形性; ⑨细胞核浓染; ⑩核仁增大; 细胞黏着力下降; 在棘细胞层中单个或成团细胞角化。 重度异常增生即为原位癌 六、糜烂和溃疡 1.糜烂上皮浅层破坏,未侵犯上皮全层叫糜烂。可由机械刺激或药物烧伤而引起,也可继发于水疱破溃后,如疱疹。糜烂面一般鲜红,表面平滑而湿润,可有疼痛。以后有上皮细胞增生而痊愈,并不遗留瘢痕。 2.溃疡黏膜或皮肤表层坏死脱落形成凹陷为溃疡。浅层溃疡只破坏上皮层。而深层溃疡则病变波及黏膜下层。 早期发现恶性病变:注意边缘是否整齐;溃疡面有无假膜形成;底部是平坦,还是有颗粒结节;基底部有无硬结;是否向四周浸润。 七、基底细胞空泡性变及液化 基底细胞内水肿较轻时,细胞稍增大,细胞质呈空泡状,称空泡性变; 水肿严重时,基底细胞即发生液化溶解破碎,基底细胞排列不齐,基底膜不

口腔黏膜病知识总结(一)

口腔黏膜病知识总结(一) 1:什么是口腔黏膜病? ①口腔黏膜病是指发生在口腔黏膜及其软组织上的各类疾病的总称,至少有几十种疾病会累及口腔黏膜。有些口腔黏膜病是限于口腔黏膜的局部病损,如最常见的复发性口疮、口腔黏膜创伤性溃疡、慢性唇炎等;有些口腔黏膜病多累及皮肤,是皮肤黏膜病,如扁平苔藓、多形性红斑及可能危及生命的天疱疮等;有些口腔黏膜病是一些全身疾病及性病在口腔黏膜的早期表现,如贫血、白血病、艾滋病等。随着医学模式的变化,社会、心理因素相关的疾病日益增多,如灼口综合征的病人在临床上日趋常见。 ②口腔黏膜病如能早期诊断、及时治疗,会取得良好的疗效。特别要高度重视的是近年来性病在我国患病率逐年增高,尤其是艾滋病早期就有口腔黏膜病的表现,如:口腔念珠菌病、疱疹病毒感染等。有一些梅毒患者在舌、唇内侧及咽后部有无痛性黏膜斑块,极容易被误诊,使病情慢性迁延、传染给他人,延误治疗。 2:常见的口腔黏膜病有哪些? 口腔黏膜病是人体多发病,常见的口腔黏膜病有复发性口腔溃疡、口腔扁平苔藓、慢性唇炎、舌乳头炎、灼口综合征、疱疹性龈口炎、过敏性口炎、白斑、口腔癌等等。这些疾病表现多样,情况复杂,给我们的饮食和言语带来了诸多不便,少数甚至还会威胁生命。所以,及时到专科医院就诊,正确诊断和治疗口腔黏膜病对于患者来说十分重要。一般人群每年需进行一次口腔保健检查,因为相当一部分口腔

黏膜病早期自觉症状并不明显。 3:什么是口腔溃疡? 口腔溃疡是发生于口腔黏膜的各种溃疡类疾病的总称。很多原因可以导致口腔溃疡的发生,如免疫功能异常、感染、遗传、创伤、过敏反应、精神压力等。其中最常见的是复发性口腔溃疡,因其反复发作而得名,每次发作,经过7~14天可以自行愈合。其主要特点是疼痛明显,溃疡周围黏膜充血成红晕状,中心凹陷,其上覆以灰黄色或浅黄白色纤维素性假膜。创伤性溃疡是由于坏死牙齿的残冠残根、不良修复体(义齿)的机械刺激,或咬唇、咬颊、咬舌等引起,一般在去除刺激后应较快愈合,如果仍无愈合迹象,尤其是老年人,应尽早去医院检查,必要时做病理检查,警惕恶变的可能,以免贻误治疗的最佳时间。癌性溃疡的特点是早期疼痛不明显,溃疡底部有菜花状细小颗粒突起,边缘不整齐,质地较硬,无明显的充血红肿,且长期不愈合。 4:如何预防口腔溃疡? (1)劳逸结合:大多患有口腔溃疡的人都是在过度劳累后发病或加重的,因此要适当减压,放松精神,避免过度劳累,保证充足睡眠。(2)防止过敏:如果您在试用了某种新牙膏、唇膏,或吃了某种药物或食物之后患了口腔溃疡,要考虑是不是过敏引起的,要立即停用。另外,建议多喝水。 (3)防止便秘:溃疡发病时多伴有便秘、口臭等现象,因此应注意排便通畅。要多吃新鲜水果和蔬菜,还要多饮水,至少每天要饮1000

口腔知识 口腔粘膜病

第十三章口腔黏膜病 第一节口腔黏膜病基本病理变化 (一)角化相关病变 1.过度角化(hyperkeratosis):指黏膜或皮肤的角化层过度增厚,临床上为白色或灰白色。(1)过度正角化(hyper-orthokeratosis):角化层异常增厚,细胞界限不清,胞核消失,形式均匀性嗜伊红染色的角化物,伴颗粒层异常增厚,透明角质颗粒异常明显。 (2)过度不全角化(hyperparakeratosis):角化层增厚,胞核未分解消失,粒层亦不明显。 2.角化不良(dyskeratosis),也称错角化,为上皮的异常角化,在棘层或基底层个别或一群细胞发生角化。 (1)良性角化不良:可在高度增生的上皮钉突中出现; (2)恶性角化不良:有时可见胞核,伴有异型性,常见于原位癌和鳞状细胞癌。 (二)上皮增生坏死相关病变 1.上皮异常增生(epithelial dysplasia):指上皮总的紊乱,而个别细胞的改变称为非典型性(atypical),可发生以下变化:(依出现的项目数划分轻中重) (1)基底细胞变化:①基底细胞极性消失②出现一层以上基底样细胞③核浆比升高;(2)上皮总体变化:①上皮钉突呈滴状②上皮层次紊乱③上皮个别或成团细胞错角化;(3)细胞个体变化:①有丝分裂相增加并可见少数异常分裂②浅表1/2出现有丝分裂③细胞多形性④核深染⑤核仁增大⑥细胞黏着力下降。 2.细胞凋亡(apoptosis):又称程序性死亡,是一种由基因调控的程序性细胞自杀过程,为生理性细胞死亡的一种形式。表现为细胞皱缩,胞质嗜酸性深染,染色质边聚,细胞间失去连接,细胞核碎裂后形成凋亡小体,周围无炎症反应。 3.糜烂(erosion):上皮浅层破坏,未侵犯上皮全层;可由药物、机械刺激引起,或继发于水疱破溃后。糜烂面一般鲜红,表面平滑而湿润,可有疼痛;上皮细胞增生后可痊愈。 4.溃疡(ulcer):黏膜或皮肤表层坏死脱落形成的凹陷。浅层溃疡破坏上皮层,痊愈后不留瘢痕;深层溃疡可达粘膜下层,愈合后留溃疡。 (三)细胞水肿相关病变 1.海绵形成(spongiosis):上皮细胞间水肿液集聚,细胞间隙变宽,棘层细胞间细胞间桥拉长或断裂,似海绵,常见于黏膜炎症。 2.基底细胞空泡性变及液化(vaculation and liquefaction of basal cell):基底细胞内水肿,较轻时细胞稍增大,胞浆呈空泡状;严重时基底细胞发生液化溶解破碎,基底细胞排列不齐,基底膜不清。常见于慢性盘状红斑狼疮及扁平苔藓等病。 3.气球样变(ballooning degeneration):上皮细胞内水肿,体积明显增大变圆,变浅。常见于病毒性黏膜病。 4.网状变性(reticular degeneration):上皮细胞由于严重的细胞内水肿,细胞破裂,残存的细胞膜相互连接成网状,网眼内充满水肿液,严重时形成多房性水疱。见于病毒感染的疾患,如疱疹性口炎。 (四)棘层相关病变 1.棘层增生(acanthosis):棘细胞层较正常增厚,增生的棘细胞不规则,伴有上皮钉突的延长或增宽,多见于白斑。 2.上皮萎缩(epithelial atrophy):上皮棘层细胞减少导致上皮变薄,主要见于慢性盘状红斑狼疮及扁平苔藓等病。

口腔黏膜病学

口腔黏膜病学 单纯疱疹 组织病理:由于上皮细胞发生气球样变和网状液化而在上皮内形成疱。气球状细胞的胞核内有病毒包涵体(嗜伊红性病毒小体),常位于水疱底部。上皮下方结缔组织中有水肿、血管扩张、炎症细胞浸润。早期水疱基底部细胞涂片(巴氏染色),毛玻璃样核,多核合包体、核内包涵体。 临床表现: 1、原发性疱疹性口炎:①前驱期:常有接触疱疹病损患者史;潜伏期4-6天,后有发热、头痛、疲乏不适、全身肌肉疼痛、咽喉肿痛等急性症状;下颌下和颈上淋巴结肿大,触痛;患儿流涎、拒食、烦躁不安;1-2天后,口轻黏膜广泛性充血水肿、附着龈和龈缘也常出现急性炎症。②水疱期:口腔黏膜可发生成簇小水疱,邻近乳磨牙(成人为前磨牙)的上腭和龈缘处较明显;水疱壁薄,透明,不久溃破,形成浅表溃疡。③糜烂期:水疱溃破后引起大面积糜烂,可造成继发性感染,上覆黄色假膜(唇和口周皮肤也有类似病损),后形成痂壳。④愈合期:糜烂面逐渐缩小,愈合,病程约7-10天。 2、复发性疱疹性口炎:①损害总是以起疱开始,常为成簇的疱。②常复发于原先发作过得位置或邻近发作过的位置。 治疗原则: ①全身抗病毒治疗(核苷类抗病毒药物;利巴韦林)。②局部治疗(口腔黏膜局部用药:洗必泰;物理疗法:复发感染可用氦氖激光治疗)。③对症和支持治疗。 ④中医中药治疗

口腔念珠菌病 组织病理:增厚的不全角化上皮,其中有念珠菌菌丝侵入。病损常在棘细胞层上方,接近上皮表面,棘层常有增生,固有层有慢性炎细胞浸润。 临床表现:(念珠菌性口炎) 1、急性假膜型念珠菌口炎:①可发生在任何年龄,多见于长期使用激素、HIV 感染者、免疫缺陷者、婴幼儿及衰弱者,但以新生儿最多见;②新生儿鹅口疮多发生于出生后2-8天,好发于颊、舌、软腭及唇,黏膜充血,有散在雪白小斑点,后融合为白色或蓝白色丝绒状斑片,可扩大蔓延,严重者波及扁桃体及咽部;早期充血明显,陈旧病损充血减退,斑片呈淡黄色,斑片用力可擦去。③成人患者,特别是艾滋病患者易复发,可发生于口腔黏膜任何部位,为乳白色绒状假膜不易剥离(自觉症状:口干、烧灼不适、轻微疼痛)。 2、急性红斑型念珠菌口炎:①可原发或继发于假膜型,又称抗生素口炎;多见于长期使用抗生素、激素后及HIV感染者,且常伴消耗性疾病。②黏膜上出现外形弥散的红斑,以舌黏膜多见;严重时舌背黏膜呈鲜红色并伴有舌乳头萎缩,双颊、上腭及口角也可有红色斑块。③自觉症状:口干、味觉异常、疼痛及烧灼感。 3、慢性红斑型(萎缩型)念珠菌病:①又称义齿性口炎,常位于上颌义齿腭侧面接触的腭、龈黏膜,多见于女性。②黏膜呈亮红色水肿,或有黄白色条索状或斑点状假膜。 4、慢性增殖性念珠菌病:①又称慢性肥厚型念珠菌口炎、念珠菌性白班;多见于颊黏膜、舌背及腭部。②常对称分布于口角内侧三角区,呈结节状或颗粒状增生,或为固着紧密的白色角质斑块。③腭部损害可由义齿性口炎发展而来,黏膜呈乳头状增生。 治疗原则: ①局部药物治疗:2%-4%碳酸氢钠溶液;氯己定;西地碘;制霉菌素;②全身抗真菌药物治疗:氯康唑;伊曲康唑;酮康唑;③支持治疗:加强营养,增强免疫力;④手术治疗:效果不明显者或为中度以上上皮异常增生者。

口腔执业助理医师口腔粘膜病学知识点

口腔执业助理医师口腔粘膜病学知识点 口腔执业助理医师口腔粘膜病学知识点 口腔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分实践技能考试和医学综合笔试两部分。下面是应届毕业生店铺为大家编辑整理的口腔执业助理医师口腔粘膜病学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口腔粘膜变态反应性疾病 第一节概述 变态反应(allergy)亦称超敏反应(hypersensitivity),是指机体对某种物质所产生的一种异常免疫反应。多在机体受同一抗原物质再次刺激后发生。此种反应使组织损伤或生理功能紊乱。 原因:一为抗原物质的刺激;另一主要原因是个别人的机体免疫反应与多数人不同,表现为免疫反应异常。 进人机体引起变态反应的抗原物质称为过敏原或变应原。过敏原可以是完全抗原,进入机体后即可引起变态反应。另类为半抗原,半抗原进入机体后需与组织蛋白结合后才具有免疫原性而引起变态反应。 变态反应性疾病根据其发病机制不同,可出现各种不同的临床表现。最早对变态反应的分型只分为速发性及迟发型两类。但随着对免疫学研究的进展和认识的提高, 1963年提出了4型分型法,最近又提出了6分法。 (一) 第I型变态反应(反应素型):是最常见的一个类型,为过敏原(变应原)与机体接触后刺激淋巴细胞和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引起浆细胞反应产生IgE抗体(特异性反应素)。亦可产生IgG抗体。IgE分子以其Fc段与肥大细胞或嗜碱性粒细胞表面的受体相结合后则使机体处于致敏状态。 当致敏的机体再次接触同一过敏原时,该过敏原即与结合在肥大细胞或嗜碱性粒细胞膜表面的IgE发生特异性结合。首先使肥大细胞对钙离子的通透性增高。使钙离子进入到细胞内起到催化作用。进一步激活细胞,引起脱颗粒反应,释放组胺、慢反应物质、缓激肽、5—羟色胺等作用于相应的效应器官,引起各种症状。

口腔黏膜病学重点

口腔黏膜病学重点 第一章口腔黏膜病学概论 ·口腔黏膜:口腔内的湿润衬里 ·口腔黏膜病:主要累及口腔黏膜组织的类型各异,种类众多的疾病的总称 ·口腔黏膜病学:研究口腔黏膜病的基础理论和临床诊治的学科 ·癌前病变:一种比正常组织发生癌的可能性更大,在形态学上已有变化的组织,如白斑、红斑。·癌前状态:处于常态,但伴有癌变危险。如口腔扁平苔藓,黏膜下纤维性变 ·口腔黏膜的危险区域: 口底舌腹U型区 口角内侧三角区 软腭复合体 ·基本临床病损: (1)斑:皮肤黏膜不高出表面的颜色改变,直径小于2cm

·完全抗原:多为大分子物质,具有免疫原和反应原的特性,进入机体后即可引起超敏反应。 ·半抗原:分子量小,不能引起免疫应答反应,,但进入机体与人体组织蛋白结合后成为大分子,具备抗原性和诱发超敏反应的条件。 ·药物过敏性口炎的临床表现特征和危重性? (1)口腔黏膜:充血红肿,红斑,水疱,糜烂,溃疡,假膜 (2)皮肤:好发手足颜面,红斑,水疱,糜烂,丘疹,痂皮 (3)固定性药疹:同一部位反复以同一形态发生的病损,好发口唇口周眼周,有色素沉着

(4) 重症药物过敏性口炎:即莱氏综合征(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全身广泛性大疱,波及全身体窍,黏膜, 脏器。 ·过敏性接触性口炎的临床表现特征? (1) 接触抗原物质,2—3d 后口腔局部黏膜充血红肿,红斑,水疱,糜烂,溃疡 (2) 银汞合金接触的黏膜发生白色条纹状病变,成为苔藓样反应 (3) 致敏原斑贴试验(+) ·血管神经性水肿的临床表现特征? (1) 头面部疏松结缔组织如上唇,肥厚翘凸 (2) 一般数小时或者1—2d 内消退 ·多形性渗出性红斑的临床表现特征和危重性? (1) 口腔黏膜:唇部大面积水肿,糜烂,渗出,假膜,易出血,结厚血痂,脓血痂 (2) 皮肤:颊、舌、手、足、四肢伸侧、面部,斑疹,丘疹,红斑合并水疱,虹膜样或靶样红斑 (3) 重型多形性渗出性红斑:即斯-约综合征(多窍糜烂性外胚层综合征),起病急,高烧,全身各腔孔,口、 眼、鼻、生殖器、皮肤发生糜烂和炎症,出现多窍性病损。 ·口腔黏膜超敏反应性疾病各病诊断要点 (1) 找出并停止接触过敏原,去除引起超敏反应因素 (2) 给予抗组胺药减轻超敏反应症状 (3) 10%葡萄糖酸钙+VitC 静注增加血管致密性,减少渗出 (4 ) 视病情轻重给予糖皮质激素 (5) 肾上腺素或异丙肾上腺素用于重症患者的抢救,心血管疾病,甲亢,糖尿病患者禁用。 (6) 全身支持疗法和局部对症处理 (7) 口腔局部对症治疗,保持局部清洁,止痛消炎,预防继发感染。 ·口腔黏膜超敏反应性疾病的治疗常用药物 (1) 抗组胺药:氯雷他定,氯苯那敏(扑尔敏),息斯敏 (2) 减少渗出:10%葡萄糖酸钙+VitC (3) 糖皮质激素:轻症泼尼松15-30mg/d ,重症氢化可的松100-200mg/d ,静滴或口服 (4) 重症抢救:肾上腺素0.25-0.5mg ,异丙肾上腺素0.2-0.4mg ·血管神经性水肿和颌面部蜂窝织炎鉴别

口腔组织病理学整理笔记口腔粘膜病(相关知识)

口腔组织病理学整理笔记口腔粘膜病(相关知识) 口腔粘膜的组织结构 上皮角质细胞由表入里分为四层 1、角化层:细胞核及细胞器消失,均质的角化蛋白(嗜酸性) 2、颗粒层:细胞核浓缩,细胞扁平(嗜碱性) 3、棘层:细胞体积大,层数最多,细胞内蛋白质合成最活跃(层次最多) 4、基底层:是一层立方形或矮柱状细胞,有增殖能力,和深部棘层细胞都称为生发层(增值)上皮非角质细胞由基底层、棘层、中间层、表层构成。 包括黑色素细胞、梅克尔细胞(位于基底层,触觉感受细胞)、和朗格汉斯细胞(位于基底层和棘层,免疫功能细胞)——因细胞不着色,称为透明细胞 口腔粘膜病 第一节、口腔粘膜的基本病理变化 1、过度正角化棘层增厚明显,细胞核消失过度不全角化增厚的角化层残留细胞核 2、角化不良(错角化) 含义:在上皮的棘层或基底层出现角化珠 可分为两种: 一种为良性角化不良,指在棘层高度增生的上皮组织钉突中出现,如白斑; 一种为恶性角化不良,见于重度异常增生,见于原位癌或鳞状细胞癌 3、上皮异常增生 基底核消失;核质增加;上皮钉突呈滴状;细胞多形性;核分裂增多;棘层出现角化团 4、棘层松解棘层细胞桥溶解、张力原纤维断裂,细胞解离,形成裂隙多见于天疱疮

5、基底细胞空泡性变及液化基底细胞内水肿,胞浆呈空泡状,严重时细胞液化、溶解、破碎、消失 常见于扁平苔藓、红斑狼疮 角质层:上皮的最浅层.细胞扁平,细胞器消失,胞质内充满角质蛋白,染成红色均质状正角化:角化细胞中胞核完全消失者不全角化:角化细胞中胞核固缩而未消失者 空泡性变:细胞内水分增多,胞体肿大,胞质清亮,呈空泡状(本质属于水变性). 液化:细胞液化溶解而破碎(本质属于液化性坏死). 6、疱 粘膜或皮肤内液体的贮存形成半圆形的突起口腔粘膜其他地方的庖形成后易破裂,不易结痂皮分类:按内容物(水疱、血疱、脓疱)按大小(5mm 为标准,大疱、小疱) 疱疹:小的水疱聚集成簇. 7、糜烂 机械刺激或药物烧伤引起 上皮浅层破坏,未侵及上皮全层 糜烂面一般鲜红,表面平滑而湿润,可有疼痛 8、溃疡 粘膜或皮肤表层坏死、脱落形成凹陷;完整性发生持续性缺损或破坏 溃疡累及上皮层,不留瘢痕,累及粘膜下层,可留瘢痕 9、斑是粘膜或皮肤上的颜色异常,范围局限,大小不一; 不高起,不变厚,也无硬度的改变,可为暂时性或永久性 如红斑(粘膜固有层的血管充血)、黑斑(基底层的黑色素细胞增多) 10、丘疹 消失后不留痕迹 表现:①上皮增生;②浆液渗出;③炎症细胞浸润 肉眼:黏膜或皮肤上突起的小疹,大小不等,针头或粟粒样大,红色或灰白色,质较硬镜下:上皮增厚,表层可有过度正角化或过度不全角化,固有层有浆液渗出及炎细胞浸润

口腔粘膜病学

口腔粘膜病学 第一章口腔粘膜病学概论 口腔粘膜(mucosa): 是口腔内的湿润衬里正常的口腔粘膜:湿润、光滑、呈粉红色, 除皮脂腺外,没有其它附件。如果达不到此标准,就会发生疾病。如口干症、口腔粘膜溃疡、粘膜白斑、肿瘤等。 分类: 被覆黏膜、咀嚼黏膜、特殊黏膜 结构: 上皮层(基层、棘层、粒层、角化层)、固有层、黏膜下层、基底膜 功能: 1、屏障保护功能(唾液屏障、上皮屏障、免疫细胞屏障、免疫球蛋白屏障) 2、感觉功能 3、温度调节及分泌功能等 口腔黏膜病oral mucosal diseases: 是涵盖主要累及口腔黏膜组织的类型各异、种类众多的疾病总称。 口腔黏膜病的基本特点 (1)性别:某些疾病具有明显的性别差异,如RAU发生于女性者明显多于男性 (2)年龄:如复发性阿弗他溃疡(RAU)好发于青壮年 (3)部位: 口底-舌腹的U形区、颊粘膜内侧三角形口角区、软腭复合体为口腔黏膜危险区域。 1 (4)损害: ①更迭性与重叠性(同一疾病在不同阶段可出现不同类型的损害称为更迭性;不同疾病在不同阶段出现相同的损害称为重叠性)

②部位的差异性 ③病损的共存性 (5)诊断方法:①结合临床病损诊断,②结合病理检查,③治疗性诊断 (6)治疗:①同病异治、②异病同治、③局部疾病全身治疗、④中西医结合治疗 (7)转归:大多预后良好,某些也有癌变的可能 口腔黏膜病的基本临床病损 (1)斑macule与斑片patch:指皮肤黏膜上的颜色改变,常较周围颜色变深,直径小于2cm称为斑,大于2cm称为斑片。斑与斑片一般不高出黏膜表面,不变厚,亦无硬结。 (2)丘疹与斑块 丘疹papule:黏膜上小的实体性突起,针头大小,直径一般小于1cm。基底形状为圆形或椭圆形,表面形状可以为尖形、圆形或扁平形,颜色呈灰白色或红色,消退后不留痕迹。扁平苔藓为典型的丘疹,常排列成网状、环状、带状、斑块。斑块plaque或丘斑:多数由多个丘疹密集融合而成、直径大于1cm,其界限清楚,大小不等,稍隆起而坚实的病损,为白色或灰白色,表面比较平滑或粗糙,可看到有沟裂将病损分割开。白斑和癌可呈现丘斑病损 (3)疱vesicle:黏膜内贮存液体而成疱,呈圆形突起,直径小于1cm。 上皮内疱或稽层内疱——疱在上皮内,只有上皮的部分形成疱壁,疱壁较薄而柔软。 上皮下疱或基层下疱——疱在上皮下,上皮全层构成疱壁,疱壁较厚。 2 (4)大疱bulla:疱损害直径大于1cm (5)脓疱pustule:由脓性物取代透明的疱液 (6)溃疡ulcer:是黏膜上皮的完整性发生持续性缺损或破坏,表层坏死脱落而形成凹陷。

口腔学笔记 总结4:口腔常见黏膜病

口腔黏膜常见疾病 (一)口腔黏膜(oral mucosa) 1. 黏膜(mucosa)是与外界相通的体腔表面衬覆的组织 2. 口腔黏膜(oral mucosa) 咀嚼黏膜:硬腭黏膜、牙龈黏膜 特殊黏膜:舌背黏膜、舌缘黏膜 被覆黏膜:唇红黏膜、颊黏膜、口底黏膜 3. 功能作用: 感觉功能 分泌功能 温度调节功能 防御保护功能 (二)口腔黏膜病(oral oral mucosal mucosal diseases) 一、溃疡类疾病 复发性阿弗他溃疡(recurrent aphthous ulcer, RAU) 1. 性质:良性 2. 发病率: 10-25% 3. 临床特征:红,黄,凹,痛 4. 好发部位:唇、颊、舌等口腔各处黏膜 5. 病史特点:复发性、周期性、自限性 6. 分型 轻型:溃疡好发于唇、舌、颊、软腭等无角化或角化较差的黏膜。初起为局部黏膜充血红肿,呈粟粒状红点,灼痛明显,继而形成浅表溃疡,圆形或椭圆形,直径小于5mm。一般为3~5个,散在分布。7~10天溃疡愈合,不留瘢痕。 重型:好发于青春期。溃疡大而深,似弹坑,直径大于1cm,周围组织红肿微隆起,基底较硬,表面有灰黄色假膜。持续时间较长,初始好发于口角,疼痛剧烈,愈后可留瘢痕。 疱疹样:好发于女性,溃疡直径较小,约2mm,溃疡数目多,可达十几个或几十个,散在分布,似满天星。相邻溃疡融合成片,黏膜充血发红,疼痛明显,唾液分泌增加。 7. 病因 三联因素论:遗传、环境、免疫 8. 诊断 病史特点:复发性、周期性、自限性 临床特征:红黄凹痛 9. 鉴别诊断 创伤性溃疡 癌性溃疡 结核性溃疡

10. 治疗 治疗目的:以对症治疗为主,减轻疼痛,促进溃疡愈合,延长复发间歇期。 治疗原则:寻找并控制诱因;局部治疗优先;加强心理疏导。 治疗方法: a.药物治疗: 局部用药:消炎类,止痛类,促愈合类,糖皮质激素类,局部封闭类,其他局部制剂; 全身用药: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免疫增强剂 中医中药 b.物理治疗 c.心理治疗 二、斑纹类疾病 口腔白斑病(oral leukoplakia, OLK) ——癌前病变 【定义】 发生于口腔黏膜上以白色为主的损害,不能擦去,也不能以临床和组织病理学的方法诊断为其他可定义的疾病,即为口腔白斑病。 【性质】 属癌前病变或潜在恶性疾病范畴 【好发人群】 多见于中老年男性,40岁以上好发 【诊断】 【鉴别诊断】 1.白色角化症 2.白色水肿 3.白色海绵状斑痣 4.迷脂症 5.口腔扁平苔藓 6.黏膜下纤维化 7.梅毒斑黏膜 【治疗】 (尚无根治方法)

口腔粘膜病学重点总结

口腔黏膜病学 第一章概论 一、口腔黏膜的分类 ⑴咀嚼黏膜:牙龈、硬腭黏膜。 ⑵被覆黏膜:唇颊内侧、舌下,口底,前庭穹隆。 ⑶特殊黏膜;舌前部的乳头区,舌后部的淋巴区。 二、※口腔黏膜病的特点 (1)性别特点:发病、预后上具有性别差异; (2)年龄特点:不同类型疾病有不同的好发年龄段; (3)部位特点:不同部位的口腔粘膜对疾病的感受性不同; (4)损害特点:A.更迭与重叠性,B.部位的差异性,C.损害的共存性; 更迭与重叠性:同一病变,其损害在病变的不同阶段可以发生不同类型的损害,称为损害的更迭性;不同的病变在损害的不同阶段也可能出现相同的病损,称为重叠。(5)诊断方法上的特点:临床表现结合病理检查; (6)治疗上的特点:同病异治、异病同治、局部疾病全身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 (7)转归上的特点:多数具有良好的预后,但某些损害如癌前病变则需注意 ·口腔中有三个危险区:口底-舌腹的U型区;颊黏膜内侧、口角区的三角形区域;软腭复合体(包括软腭、咽前柱、舌侧缘的磨牙后垫),发生在这些区域的癌极易恶变。 三、※口腔粘膜病的基本病损。 1.斑(macule)与斑片(patch):都是指皮肤黏膜上的颜色改变;如果直径小于2cm的局限的颜色异常,称之为斑;若斑密集融合成直径大于2cm的损害,称为斑片。 2.丘疹(papule)与斑块(plaque):黏膜上一种小的实体性突起,针头大小,直径一般小于1cm.基底形状为圆形或椭圆形,表面形状可为尖形、圆形和扁平形。 常见疾病为扁平苔藓。 斑块又译作丘斑,多数由多个丘疹密集融合而成、直径大于1cm,其界限清楚, 大小不等,稍隆起而坚实的病损,为白色或灰白色,可看到有沟裂将病损分割开 来,常见病为白班和癌,慢性盘状红斑狼疮也可有此损害。 3.疱(vesicle):黏膜内贮存液体而成疱,呈圆形,突起,直径小于1cm,表面为半球形。若疱的部位在上皮内,称为上皮内疱或棘层内疱;若疱的部位在上皮下, 称为上皮下疱或基层下疱。疱性损害可见于病毒感染,药物反应,烫伤和疱性皮 肤病等。 4.大疱(bulla):若疱损害直径大于1cm,称为大疱。典型的大疱见于天疱疮或类天疱疮以及典型的疱性疾病 5.脓疱(pustule):也是一种疱型病损,其内由脓性物取代了透明的疱液。少见。 6.溃疡 ..(ulcer):是黏膜上皮的完整性发生持续性缺损或破坏,因其表面坏死脱落而形成凹陷。浅层溃疡只破坏上皮层,愈合后无瘢痕,如轻型阿弗他溃疡。深层溃疡 则病变波及黏膜下层,愈合后有瘢痕。 7.糜烂 ..(erosion):是黏膜的一种表浅病损,为上皮的部分损伤,不损及基底细包层。 大小形状不定,边界不清,表面光滑。常见于上皮内疱破溃后。可有痛感。 8.结节(nodule):是一种突起于口腔黏膜的实体性病损。它是一个团块,迫使其表面上皮向外突起,形成表浅损害,其大小不一,一般直径为5cm,形状不定,颜色 从粉红至深紫色,如纤维瘤或痣。

口腔粘膜病学要点小结

要点小结 .各型唇炎的临床特点 .唇炎治疗的共同原则 .萎缩性舌炎的临床表现,与全身系统性疾病的关系 .梅罗综合征的临床特点 .灼口综合症的病因、临床特点和治疗原则 .干燥综合征的诊断方法 .各期梅毒在口腔的表现 .与艾滋病相关的最常见的口腔表征及其对艾滋病诊 断和预后的意义 .认识系统性疾病的口腔表现对口腔临床工作的意义 唇炎 .一组在唇部及唇周皮肤有相对独特临床和病理表现的黏膜疾病(cheilitis) .不包括OLP等疾病的唇部表现 .分类: –按病程: 急性/慢性 –按临床特点: 糜烂性/湿疹性/脱屑性 –按病因病理: 慢性非特异性/腺性/良性淋巴增生性/肉芽肿性/光化性/变态反应性 一、光化性唇炎(actinic cheilitis) 1. 病因对日光中紫外线过敏 2. 临床表现 (1) 多见于下唇 (2) 急性: 暴晒当日急性发作 灼热感明显,伴剧烈瘙痒 唇红部水肿、充血、水疱、糜烂、结痂 (3) 慢性: 反复发作 唇红部黏膜增厚、干燥、皲裂、鳞屑 口周皮肤色素失禁,形成带状皮炎 可并发皮肤日光性湿疹 长期不愈者-局限性唇红黏膜增厚-疣状增生 -鳞癌(癌前状态) 3. 病理学改变 细胞内与细胞间水肿、水疱形成, 基底 细胞空泡变性 上皮下胶原纤维嗜碱性变(日光变性) 二、腺性唇炎(cheilitisglandularis) 1. 病因不明 2.临床特点 (1) 唇部弥漫性肥厚、肿大 (2) 晨起后上下唇粘连,有粥样粘性薄痂分布 (3) 唇黏膜见紫红色颗粒状唇腺导管口突起

(4) 挤压时稀薄或淡黄色粘性分泌物溢出 (5) 可触及多个黏膜下唇腺呈粟粒状小结节 (6) 据是否出现继发感染分为: 单纯型/浅表化 脓型/深部化脓型 3.病理学改变 唇腺腺体增生、腺管肥厚扩张 4. 诊断 临床特点、病理学改变 三、良性淋巴组织增生性唇炎(cheilitisof benign lympholasis) 1. 病因不明 2. 临床特点 (1) 好发于青壮年女性, 下唇唇红正中1cm内 (2) 病变循环 局限性淡黄色损害→阵发性剧烈瘙痒感→咬唇 或搔痒→淡黄色稀薄液体流出→瘙痒缓解→重 新结痂、形成损害→剧烈瘙痒→组织增生 3. 病理学改变上皮下特征性淋巴滤泡形成 4. 诊断下唇剧烈瘙痒性损害、病理学改变 四、肉芽肿性唇炎(granulomatosacheilitis) 1. 病因不明 2. 临床特点 (1) 症状不明显, 多见于上唇 (2) 反复发作, 每次发作消退后不能恢复上次形状 (3) 唇部弥漫性肿胀、外翘, 见瓦楞状纵形沟纹, 触诊富弹性感 3. 病理学改变非干酪化类上皮细胞肉芽肿 4. 诊断临床特征、病理学表现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