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口腔医生考试-口腔粘膜病讲义

口腔医生考试-口腔粘膜病讲义

口腔医生考试-口腔粘膜病讲义

一、基本病理变化

(一)过度角化和角化不良

过度角化也称角化亢进,是指黏膜或皮肤的角化层过度增厚。

角化不良也称错角化,是指在上皮的棘层或基底层出现个别或成群的细胞角化。

在口腔黏膜指正常情况下有角化的区域角化层增厚或正常时无角化的区域出现角化。临床上为乳白色或灰白色。

过度角化在组织学上可分为过度正角化和过度不全角化两种。

过度正角化是角化层增厚,细胞界限不清,细胞核消失,形成均匀性嗜伊红染色的角化物,伴有粒层增厚且透明角质颗粒异常明显;

过度不全角化为增厚的角化层中尚见残留的细胞核,粒层不明显。

角化不良也称错角化,是指在上皮的棘层或基底层出现个别或成群的细胞角化。

角化不良有两种情况:

良性角化不良:多在高度增生的上皮钉突中出现,细胞分化好;

恶性角化不良:有时可见细胞核,细胞形态有异型性,见于重度异常增生、原位癌及鳞状细胞癌。

【例题】下列属角化不良的是

A.角化层增厚

B.角化层变薄

C.基底层细胞角化

D.透明角质颗粒明显

E.角化细胞含细胞核

【答案】C

【解析】正常的角化层位于上皮最

表层,角化不良是上皮棘层或基底

层内出现个别或成群细胞角化,故

选C。

【例题】上皮的棘层或基底层出现个别或成群的细胞角化称为()

A.过度角化

B.过度正角化

C.过度不全角化

D.错角化

E.棘层增生

【答案】D

(二)上皮异常增生

与癌前病变有关的个别细胞改变称为非典型性,上皮总的紊乱称为上皮异常增生。

上皮异常增生可发生以下变化:

1.上皮基底细胞极性消失;

2.出现一层以上基底样细胞;

3.核浆比例增加;

4.上皮钉突呈滴状;

5.上皮层次紊乱;

6.有丝分裂象增加,可见少数异常有丝分裂;

7.上皮浅表1/2出现有丝分裂;

8.细胞多形性;

9.细胞核浓染;

10.核仁增大;

11.细胞黏着力下降;

12.在棘细胞层中单个或成团细胞角化。

并不是以上12项均出现才诊断为上皮异常增生,根据以上项目出现的数目,而分为轻、中、重度上皮异常增生。

(三)棘层松解

棘层松解是由于上皮棘层细胞间张力原纤维及黏合物质发生变性、断裂破坏,细胞间桥溶解,而使棘细胞间联系力松弛、断裂,严重时失去联系、解离,则在棘层形成裂隙或疱。

此种病变见于天疱疮等。

【例题】棘层细胞松解主要见于

A.白斑

B.红斑

C.扁平苔藓

D.天疱疮

E.类天疱疮

【答案】D

【解析】棘层细胞松解是指黏膜上

皮的棘层发生病变,棘细胞彼此间

黏附丧失,甚至形成上皮内疱,在

天疱疮的病例中,由于机体产生桥

粒芯蛋白抗体导致桥粒结构被破

坏,最终导致棘层松解。白斑主要

表现为过度角化,排除A。红斑可

为上皮萎缩或异常增生,排除B。

扁平苔藓基底细胞液化可形成上

皮下疱,排除C。类天疱疮是基底

膜的半桥粒受损,上皮全层剥脱,

形成上皮下疱,排除E,因此此题

应选D。

(四)疱

黏膜或皮肤内贮存液体而成疱。疱的内容物有浆液(水疱)、血液(血疱)及脓液(脓疱)。疱突出于黏膜,表面呈半圆形,周围有的有红晕。疱的大小不一,小的肉眼仅可看出,大的如豌豆般大或更大一些,也可相互融合在一起,一般直径超过5mm者称大疱。小的水疱直径在1~3mm左右,若聚集成簇,称为疱疹。口腔黏膜的疱由于经常接受机械刺激,所有疱形成后很快就破裂,且不结痂皮,这是由于口腔内经常有唾液湿润的缘故。

组织学上,根据疱形成的部位可分为:

1.棘层内疱疱在上皮的棘层内或在基底层之上,有棘层松解,上皮细胞失去黏附力而彼此分离。见于天疱疮,也见于病毒性水疱。

2.基层下疱疱在基底层之下,基底细胞变性,使上皮全层与固有层分离。见于黏膜良性类天疱疮、多形渗出性红斑。

寻常性天疱疮——组织学

典型的组织学图像包括上皮内棘层松解和细胞间附着丧失。细胞间桥被破坏,细胞间隙增大,细胞间水肿,基底上疱形成。局部见早期上皮内疱形成(*)(HE染色,×80)

大疱性类天疱疮

【例题】

多形渗出红斑口腔黏膜病变的特点是()

A.黏膜出现色素斑

B.黏膜出现红斑、水疱

C.黏膜出现云雾状水肿

D.黏膜出现边缘扩展现象

E.黏膜出现白色条纹

【答案】B

(五)基底细胞空泡性变及液化

基底细胞内水肿较轻时,细胞稍增大,胞质呈空泡状,称空泡性变;水肿严重时,基底细胞即发生液化溶解破碎,基底细胞排列不齐,基底膜不清,甚至消失。

此种病变常见于扁平苔藓和红斑狼疮。

(六)糜烂和溃疡

上皮浅层破坏,未侵犯上皮全层叫糜烂。可由机械刺激或药物烧伤而引起,也可继发于水疱破溃后,如疱疹。糜烂面一般鲜红,表面平滑而湿润,可有疼痛。以后由上皮细胞增生而痊愈,并不遗留瘢痕。

黏膜或皮肤表层坏死而脱落形成凹陷为溃疡。按其破坏组织的程度,可分为浅层溃疡和深层溃疡。浅层溃疡只破坏上皮层,愈合后不留瘢痕,如复发性阿弗他溃疡。而深层溃疡则病变波及黏膜下层,痊愈后遗留瘢痕,如复发性坏死性黏膜腺周围炎。

溃疡是多种多样的,大小、数目、深浅均不一。检查溃疡时要注意边缘是否整齐,有无倒凹;溃疡面有无假膜形成;底部是平坦,还是有颗粒结节;基底部有无硬结;是否向四周浸润。这些现象对于确定诊断及分析黏膜病特别是早期发现恶性病变都很重要。

(七)斑

斑(macule)是黏膜或皮肤上的颜色异常,范围一般较局限,大小不等,不高起,不变厚,也无硬度的改变,可为暂时性或永久性。红色斑为黏膜固有层血管增生、扩张及充血。临床上为了区别皮肤或黏膜红色斑是充血还是出血,可用玻片压迫法。如加压后透过玻片的血色消失,则说明是充血,如加压后仍有血色,则说明是出血。

黑斑可由于上皮基底层的黑色素细胞增多;也可由于黏膜固有层有噬黑色素细胞存在;或含铁血黄素存在;黏膜内有某些金属颗粒沉积也可形成黑斑,如银汞沉着症,在吞噬细胞内血管壁的嗜银膜及上皮的基底膜上均见棕黑色的细小颗粒。

二、常见口腔黏膜病

(一)口腔白斑

白斑是指在黏膜表面发生的显著的白色斑块,不能擦掉,在临床和病理上都不能诊断为其他疾病者。

病理变化:白斑主要表现为上皮增生,有过度正角化或过度不全角化,或两者同时出现为混合角化。

上皮单纯性增生是良性病变,除上皮过度角化外还有粒层明显和棘层增生,没有非典型细胞。上皮钉突虽伸长且变粗,但仍整齐,基底膜清晰。固有层和黏膜下层有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

上皮疣状增生见于疣状白斑,上皮表面高低不平呈束4状或乳头状增生,棘层增生,表层有过度角化,粒层明显。

上皮异常增生是指一片上皮组织发生紊乱,白斑伴有上皮异常增生时,其恶变潜能随上皮异常增生程度的增加而增大。有关上皮异常增生的组织学变化见前述“基本病理变化”。上皮异常增生可根据程度分为轻、中、重三级,而重度上皮异常增生实际上就是原位癌。原位癌是指上皮层内细胞恶变,而基底膜尚完整,未侵犯结缔组织。此外,从组织学上观察表明,当白斑癌变时,其上皮表层的角化呈现为过度不全角化层,过度不全角化病损通常较过度正角化病损的上皮要厚。非均质型白斑常与上皮异常增生、原位癌或鳞状细胞癌相关。

上皮异常增生是指一片上皮组织发生紊乱,白斑伴有上皮异常增生时,其恶变潜能随上皮异常增生程度的增加而增大。

上皮异常增生可根据程度分为轻、中、重三级,而重度上皮异常增生实际上就是原位癌。原位癌是指上皮层内细胞恶变,而基底膜尚完整,未侵犯结缔组织。

当白斑癌变时,其上皮表层的角化呈现为过度不全角化层,过度不全角化病损通常较过度正角化病损的上皮要厚。

非均质型白斑常与上皮异常增生、原位癌或鳞状细胞癌相关。

【例题】角化不良主要见于

A.白斑

B.天疱疮

C.毛状白斑

D.肉芽肿性唇炎

E.良性黏膜类天疱疮

【答案】A

【解析】角化不良又称错角化,分

为良知和恶性。恶性角化不良见于

重度异常增生、原位癌和鳞状细胞

癌,白斑中可见角化不良。B选项

天疱疮主要表现为棘层松解和上

皮内疱。C选项是艾滋病的口腔表

征,表现为上皮钉突肥厚并伸长,

棘层增生,表面为不全角化。D选

项肉芽肿性唇炎主要表现为上皮

下结缔组织内炎细胞浸润,血管周

结节样聚集。E选项良性黏膜类天

疱疮表现为无棘层松解和上皮基

底层下疱。故选A。

(二)红斑

红斑指口腔黏膜上出现的鲜红色,天鹅绒样斑块,在临床上和病理上不能诊断为其他疾病者。

病理变化:口腔黏膜的红斑虽然不如白斑多见,但在组织学上其恶性者所占的比例却很高。

均质型红斑在镜下有的表现为上皮萎缩,有的为上皮异常增生或原位癌。

颗粒型红斑大多为原位癌或已经突破基底膜的早期浸润癌,只有少数为上皮异常增生,这种类型的癌可以面积较大,也有的表现为多中心性生长。

颗粒型形成的机制,就是上皮钉突增大处的表面形成凹陷,而高突的结缔组织乳头形成红色颗粒。红斑的表面上皮由不全角化层覆盖,钉突之间的上皮萎缩变薄,结缔组织中血管增生且扩张充血,因此临床表现为红斑。

【例题】

组织学表现为恶性者所占比例很高的疾病是()。

A.白斑

B.红斑

C.扁平苔藓

D.慢性盘状红斑狼疮

E.口腔黏膜下纤维化

【答案】B

【例题】

关于红斑,以下哪项是错误的()。

A.成为增值性红斑

B.指口腔黏膜上出现的鲜红色,天鹅绒样斑块

C.组织学上呈恶性表现者较白斑的比例高

D.大多数颗粒型红斑表现上皮异常增生

E.红斑的表面上皮多由不全角化层覆盖

【答案】D

(三)口腔扁平苔藓

扁平苔藓是一种皮肤黏膜病,大约有44%的扁平苔藓患者伴有口腔黏膜病变,但口腔黏膜单独发病者也不少见。口腔扁平苔藓临床上主要表现为黏膜的白色或灰白色网状或线状条纹;舌黏膜主要表现为浅白色斑块。

镜下所见:

(1)基底细胞层液化变性,因此基底细胞排列紊乱,基底膜界限不清,液化明显者可出现上皮下疱。

(2)固有层见淋巴细胞浸润带,浸润范围一般不达到黏膜下层。

(3)在上皮的棘层、基底层或固有层可见胶样小体或称Civatte小体,呈圆形或卵圆形,平均直径为1Oμm,为均质嗜酸性,PAS染色阳性。

单核淋巴样细胞沿真皮与表皮交界处呈带状浸润,称为苔癣样浸润,也称为界面皮炎。

扁平苔癣

【例题】

出现基底细胞液化变性的疾病是()。

A.多形红斑

B.白斑

C.扁平苔藓

D.类天疱疮

E.慢性唇炎

【答案】C

【例题】

女性,88岁,双颊黏膜白色病变1年。活检标本见上皮萎缩,表面不全角化,上皮钉突呈不规则延长,基底细胞层液化变性,固有层见淋巴细胞浸润带。病理诊断应为

A.慢性盘状红斑狼疮

B.寻常性大疱疹

C.扁平苔藓

D.良性黏膜类天疱疮

E.念珠菌病

【答案】C

(四)慢性盘状红斑狼疮

红斑狼疮为结缔组织病的一种,在临床上可分为六个亚型,发生口腔颌面部的慢性盘状红斑狼疮,是狼疮病中最轻的一个亚型,以皮肤和口腔黏膜病变为主,多无全身损害。先发生于皮肤、黏膜的外露部分。临床表现为皮肤在红斑的基础上覆盖白色鳞屑,当揭去鳞屑时,可见扩大的毛孔,在鳞屑的内面有呈棘状突起的角质栓;口腔黏膜则为红斑、糜烂、出血,在唇红部可出血结痂。陈旧性病变有萎缩、角化并出现放射性条纹。

镜下所见:上皮表面有过度角化或者不全角化。粒层明显,角化层可有剥脱,有时可见角质栓塞;棘层萎缩变薄,有时可见上皮钉突增生、伸长;基底细胞发生液化变性,上皮与固有层之间可形成裂隙和小水疱,基底膜不清晰;上皮下结缔组织内有淋巴细胞浸润,毛细血管扩张,管壁不整,血管内可见玻璃样血栓,血管周围有PAS阳性类纤维蛋白沉积,管周有淋巴细胞浸润;胶原纤维发生类纤维蛋白变性,纤维水肿、断裂;基底膜可增厚。上述病理变化不一定同时存在。

口腔病变组织的上皮基底膜区域有免疫球蛋白、补体沉积,主要为IgG或IgA;有时可见纤维蛋白或纤维蛋白原沉积,用荧光显微镜观察见沿基底膜形成细丝状或粗线状的荧光带。

盘状红斑狼疮:炎症累及真皮全层,尤以毛囊周围为重,毛囊角质栓形成盘状红斑狼疮:表皮基底细胞液化,基底膜增厚

慢性盘状红斑狼疮,示角化亢进及基地细胞液化变性

【例题】女,45岁,颊黏膜有红斑样病损,表面糜烂,周围有白色放射状条纹。鼻梁两侧皮肤有蝴蝶斑。镜下可见上皮层萎缩变薄,表层过度角化,可见角质栓,基底细胞层液化变性,固有层浅层胶原纤维水肿,变性。小血管周围有慢性炎细胞浸润,以淋巴细胞为主。病理诊断是()

A.白斑

B.扁平苔藓

C.天疱疮

D.红斑

E.慢性盘状红斑狼疮

【答案】E

【例题】

以下哪组病理特征可用于鉴别扁平苔藓和慢性盘状红斑狼疮()

A.上皮表面过度角化,可发生糜烂或溃疡

B.基底细胞发生液化变性,基底膜不清晰

C.棘层萎缩变薄,上皮钉突伸长

D.可见角质栓塞,血管周有淋巴细胞浸润

E.上皮与固有层之间可形成裂隙和小水疱

【答案】D

【例题】

慢性盘状红斑狼疮的主要病理变化之一是()

A.糜烂

B.棘细胞层内疱

C.基底层下疱

D.基底细胞液化变性

E.溃疡

【答案】D

(五)口腔黏膜下纤维化

口腔黏膜下纤维化为癌前状态,病因不明,可能与食辣椒、嚼槟榔等刺激有关,B族维生素和蛋白质缺乏也与本病有关。临床上早期出现疱、溃疡;后期黏膜变白、硬,触诊有黏膜下纤维条索。可出现张口受限。

病理变化:主要变化为结缔组织发生纤维变性。病变的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①最早期,固有层出现胶原纤维水肿,血管扩张充血,中性粒细胞浸润;②早期,紧接上皮下出现胶原纤维玻璃样变带,其下方胶原纤维水肿,淋巴细胞浸润;③中期,固有层胶原纤维中度玻璃样变,轻度水肿,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④晚期,胶原纤维全部玻璃样变,血管狭窄或闭塞。上皮萎缩,钉突变短或消失。有时上皮增生,钉突肥大并可出现异常增生。

【例题】男性,51岁,口腔黏膜发硬半年,有嚼槟榔史。活检标本见上皮萎缩,上皮下伴有胶原纤维玻璃样变、水肿及淋巴细胞浸润。病理诊断为

A.白斑

B.扁平苔藓

C.口腔黏膜下纤维化

D.白色海绵状痣

E.红斑

【答案】C

(六)天疱疮

天疱疮是一种少见而严重的皮肤黏膜疱性疾病,一般分为四型,在疾病过程中约有90%的患者累及口腔黏膜。天疱疮是一种少见而严重的疱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在疾病过程中约有90%的患者累及口腔黏膜。发生于口腔黏膜者主要为寻常性天疱疮。

病理变化:天疱疮的病理特征为棘层松解和上皮内疱形成。由于疱壁薄且脆弱易破,以及有周缘扩展现象,很难切取到完整的疱,但镜下仍然见到松解的棘细胞,这种上皮细胞没有细胞间桥,细胞肿胀呈圆形,核染色深,常有胞质晕环绕着核周围,这种游离为单个或数个成团的细胞,称为天疱疮细胞(又称Tzanck细胞)。如疱顶破裂脱落,依然可见到上皮的基底细胞附着于结缔组织的上方,往往在疱底可见不规则的乳头向上突起呈绒毛状,这些乳头表面均排列着单层的基底细胞。如将早期形成的大疱剪去疱顶,刮疱底组织进行涂片,用姬姆萨或苏木精-伊红染色,可观察到这种天疱疮细胞。在黏膜固有层可见中度炎症细胞浸润,主要为淋巴细胞和嗜酸粒细胞。

采用荧光抗体法进行直接免疫荧光染色,可见病变部位及邻近上皮的棘层细胞周围有免疫球蛋白如IgG或IgA以及IgM免疫球蛋白在细胞间的沉积。松解的棘细胞膜周围亦可见翠绿色的荧光环。涂片染色也有相同结果。

【例题】男,50岁,软腭处有一疱,约1×1cm2大小,稍有糜烂,疼痛明显。皮肤尼氏征阳性。镜下可见,棘层松解,上皮内疱形成。基底细胞附着于结缔组织的上方,疱底可见不规则的乳头成绒毛状突起,突起表面有基底细胞层。固有层有炎细胞浸润。病理诊断为()

A.天疱疮

B.良性黏膜类天疱疮

C.扁平苔藓

D.慢性盘状红斑狼疮

E.复发性阿弗他溃疡

【答案】A

【例题】男性,45岁,口腔内黏膜多处起疱。镜下见病变浅层上皮脱落,仅见基底细胞附着于结缔组织上方,呈绒毛状,其上方见个别松散的圆形细胞,细胞核圆形,大而肿胀,染色质多,细胞核周围有窄的晕。上述表现提示的病理诊断为

A.寻常性天疱疮

B.良性黏膜类天疱疮

C.艾滋病的口腔表现

D.扁平苔藓

E.肉芽肿性唇炎

【答案】A

(七)良性黏膜类天疱疮

良性黏膜类天疱疮为疱性疾病,由于水疱发生于上皮下方,组织愈合后形成瘢痕,因而又称瘢痕性类天疱疮。

病理变化:为基底层下疱,基底细胞变性,上皮全层剥脱,结缔组织表面平滑,胶原纤维水肿,其中有大量淋巴细胞、浆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晚期黏膜固有层纤维组织增生亦较多见。根据上皮剥脱后结缔组织表面无残留的基底细胞层,上皮内无棘层松解,故可与寻常性天疱疮区别。

直接免疫荧光检测,可见病变组织及其邻近的黏膜上皮区有免疫球蛋白及补体沉积,主要见于IgG、IgA、IgM和C3,与基底膜区的半桥粒相结合,可观察到翠绿色的荧光带沿基底膜区伸展。为抗基底膜抗体阳性,为本病的特异性诊断标志。

【例题】男,70岁,牙龈上有一水疱,疱壁较厚,色灰白,有时溃破。镜下可见上皮基底层下疱,病损部位的上皮全层剥脱,结缔组织内有大量淋巴细胞浸润,免疫病理显示上皮基底膜区有翠绿色的荧光带。病理诊断为()

A.良性黏膜类天疱疮

B.天疱疮

C.剥脱性龈炎

D.复发性阿弗他溃疡

E.慢性盘状红斑狼疮

【答案】A

(八)念珠菌病

念珠菌病由白色念珠菌感染。婴、幼儿营养不良,全身重度消耗性疾病(如糖尿病、血液病、肿瘤等),或长期大量使用广谱抗生素、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皆可诱发念珠菌感染。

病理变化:黏膜病变一般为亚急性或慢性炎症。念珠菌侵入组织,引起上皮表层水肿,角化层内有中性粒细胞浸润,常形成微小脓肿。上皮棘层增生,上皮钉突呈圆形,基底膜部分被炎症破坏。在角化层或上皮的外1/3处可见菌丝,菌丝与上皮表面多呈垂直型或呈一定角度, HE染色不甚清晰,PAS染色为强阳性。结缔组织中有充血的毛细血管及大量淋巴细胞、浆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浸润。

急性假膜性念珠菌病的白色假膜在镜下为上皮变性坏死,并有大量念珠菌的菌丝和孢子。病变处可作涂片检查,方法为轻轻刮白色黏膜的表层,放置于清洁的载玻片上,滴加10%~15%氢氧化钾(或氢氧化钠)溶液,再加盖玻片,放于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菌丝及孢子。也可将涂片进行PAS染色,观察其菌丝及孢子。

【例题】男,3个月,颊黏膜和舌腹部充血,上有凝乳状白点,针尖大小。颊唇区有不规则的白色斑片。镜下可见上皮表层水肿,棘层增生,上皮钉突呈圆形,角化层可见菌丝,基底组织中有炎细胞浸润。病理诊断为()

A.白斑

B.白塞综合征

C.扁平苔藓

D.天疱疮

E.念珠菌病

【答案】E

【例题】上皮内形成微小脓肿的是

A.肉芽肿性唇炎

B.念珠菌病

C.天疱疮

D.扁平苔藓

E.慢性盘状红斑狼疮

【答案】B

【考点】念珠菌病的病理变化

【解析】A选项主要表现为上皮下

结缔组织内炎细胞浸润,血管周结

节样聚集。C选项主要表现为棘层

松解和上皮内疱。D选项主要表现

为黏膜固有层有密集的淋巴细胞

浸润。E选项病理特点为血管周围

有淋巴细胞浸润。B选项念珠菌丙

常在上皮内相册微小脓肿,故选B。

(九)肉芽肿性唇炎

肉芽肿性唇炎的病因不明,有人认为此病与结节病有关,但未能证实。近来认为肉芽肿性唇炎是梅-罗综合征的不完全型。

病理变化:镜下见上皮下结缔组织内有弥漫性或灶性炎症细胞浸润,主要见于血管周围,有上皮样细胞、淋巴细胞及浆细胞呈结节样聚集,有时结节内有多核巨细胞,类似结节病的组织学表现,在结节中心部位无干酪样坏死。

【例题】肉芽肿性唇炎的典型病理改变为

A.血管周围有上皮样细胞、淋巴细胞及浆细胞聚集

B.上皮下疱

C.上皮内疱

D.结缔组织发生纤维变性

E.固有层内淋巴细胞浸润带

【答案】A

【例题】男性,23岁,下唇皮肤潮红、硬结。镜下见血管周围有上皮样细胞、淋巴细胞及浆细胞成结节样聚集,结节中性无坏死。有时结节内有多核巨细胞,血管周围淋巴细胞和(或)浆细胞浸润呈灶状。病理诊断应为

A.腺性唇炎

B.结节病

C.肉芽肿性唇炎

D.慢性盘状红斑狼疮

E.口腔结核

【答案】C

三、艾滋病的口腔表现

艾滋病又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简称AIDS,由人免疫缺陷病毒,简称HIV感染所致。

(一)口腔毛状白斑

口腔毛状白斑是最重要的与HIV感染密切相关的口腔病变。为发生于口腔黏膜的白色毛绒状病变。本病通常发生于舌的外侧缘,一般多为双侧(80%左右),其次见于颊、口底、软腭及鼻腔黏膜,牙龈及扁桃体也可发生。肉眼观察为白色毛绒状表现,不宜被擦掉,有时可有溃疡形成。患者一般无明显症状,有时可有烧灼感、疼痛或味觉障碍。

镜下所见:口腔黏膜的上皮钉突肥厚并伸长,棘层明显增生,表面为厚薄不均的不全角化,呈粗糙的皱褶或毛绒状,多为过度不全角化形成的刺状突起,有时可有脱屑。靠近表层1/3的棘细胞层常可见肿大的气球样细胞,可为单个或成簇状排列,胞质浅染,一部分细胞空泡变性或在胞核周围呈现环状透明区。电镜观察在上皮靠近表层部位的细胞之间以及细胞的胞质内,可见大量病毒颗粒,这种颗粒可呈六角形或多边形,也可出现于细胞核中,其直径长短不一。

上皮下结缔组织内的炎症不明显,有时由于真菌感染,在菌丝周围可见单核细胞常呈灶状浸润。

(二)其他常见病变

艾滋病在口腔还可出现以下表现:

1.念珠菌病

2.龈炎

3.坏死性龈炎

4.牙周炎

5.Kaposi肉瘤

6.非霍奇金淋巴瘤

【例题】男性,30岁,左侧舌缘白色绒毛状表现,不易被摔掉,局部溃疡形成。镜下见上皮钉突肥厚并伸长,棘层明显增生,表面为厚薄不均的不全角化,呈粗糙的皱褶,成绒毛状,多为过度角化形成的棘状突起,近表层1/3的棘细胞常见气球变,电镜证实细胞间及细胞质内釉大量病毒颗粒。病理诊断为

A.白斑

B.鳞状细胞乳头状瘤

C.毛状白斑

D.念珠菌病

E.白色水肿

【答案】C

2018年【必考】口腔执业医师口腔组织病理学考点:口腔粘膜病

2018年【必考】口腔执业医师口腔组织病理学考点:口腔粘膜病2018年口腔执业医师考试时间在6月份,考生要好好备考,争取一次性通过考试!小编整理了一些口腔执业医师考试的重要考点,希望对备考的小伙伴会有所帮助!最后祝愿所有考生都能顺利通过考试!更多精彩资料关注医学考试之家! 概述 发生在口腔粘膜软组织中的疾病,主要为局部疾患,也有一些全身疾病在口腔中的表征。 口腔粘膜病基本病理变化 一、过度角化 hyperkeratosis 角化亢进,是指粘膜或皮肤的角化层过度增厚,临床上为乳白色或灰白色。 1.过度正角化 hyperorthokeratosis 2. 过度不全角化 hyperparakeratosis 二、角化不良 dyskeratosis 错角化,为上皮的异常角化,是指在上皮棘层或基底层内个别或一群细胞发生角化。 1. 良性角化不良:多在高度增生的上皮钉突中出现; 2. 恶性角化不良:有时可见胞核,细胞形态有一定异形性,见于原位癌及鳞状细胞癌。 三、棘层增生 acanthosis ----指棘细胞层较正常厚,增厚的棘层常不规则,伴有上皮钉突的延长或增宽。 ---可由棘层细胞的肥大或细胞数目增加所致,但通常是由于细胞数目增加所致。此病变常见于白斑。 四、上皮异常增生 epithelial dyspla 非典型性增生:个别细胞改变。 上皮异常增生:上皮总的紊乱,包括: 1.细胞多形性; 2.细胞核浓染; 3.核浆比例增加; 4.核仁增大; 5.有丝分裂象增加,可见少数异常有丝分裂

6.上皮浅表1/2处出现有丝分裂; 7. 棘细胞层中单个或成团细胞角化; 8. 上皮基底细胞极性消失; 9. 出现一层以上基底样细胞; 10. 上皮钉突呈滴状; 11. 上皮层次紊乱; 12. 细胞粘着力下降。 并不是以上12项均出现才诊断为上皮异常增生,根据以上项目出现的数目,而分为轻、中、重度上皮异常增生。 重度异常增生实际上就是原位癌,其上皮层内细胞发生恶变,但基底膜尚完整,未侵犯结缔组织。 五、萎缩 atrophy ●上皮或上皮下的结缔组织中 ●棘层细胞数目减少,上皮变薄 ●见于:慢盘、扁平苔藓 六、海绵形成 spongiosis 上皮细胞间由于水肿液聚积,细胞间隙加宽,细胞间桥拉长或断裂,图像很似海绵; 常见于粘膜炎症。 七、基底细胞空泡性变及液化 vaculation and 1iquefaction 空泡性变:基底细胞内水肿较轻时,细胞稍增大,胞浆呈空泡状。 液化:水肿严重时,基底细胞即发生液化溶解破碎→基底细胞排列不齐,基底膜不清,甚至消失。 常见于扁平苔藓、红斑狼疮。 八、气球变性 ballooning degeneration 上皮细胞内水肿,体积明显增大变圆、色浅; 见于病毒性粘膜病。 九、网状变性 reticular degeneration

口腔医生考试-口腔粘膜病讲义

口腔医生考试-口腔粘膜病讲义 一、基本病理变化 (一)过度角化和角化不良 过度角化也称角化亢进,是指黏膜或皮肤的角化层过度增厚。 角化不良也称错角化,是指在上皮的棘层或基底层出现个别或成群的细胞角化。 在口腔黏膜指正常情况下有角化的区域角化层增厚或正常时无角化的区域出现角化。临床上为乳白色或灰白色。 过度角化在组织学上可分为过度正角化和过度不全角化两种。 过度正角化是角化层增厚,细胞界限不清,细胞核消失,形成均匀性嗜伊红染色的角化物,伴有粒层增厚且透明角质颗粒异常明显; 过度不全角化为增厚的角化层中尚见残留的细胞核,粒层不明显。 角化不良也称错角化,是指在上皮的棘层或基底层出现个别或成群的细胞角化。 角化不良有两种情况: 良性角化不良:多在高度增生的上皮钉突中出现,细胞分化好; 恶性角化不良:有时可见细胞核,细胞形态有异型性,见于重度异常增生、原位癌及鳞状细胞癌。 【例题】下列属角化不良的是 A.角化层增厚 B.角化层变薄 C.基底层细胞角化 D.透明角质颗粒明显 E.角化细胞含细胞核 【答案】C 【解析】正常的角化层位于上皮最 表层,角化不良是上皮棘层或基底 层内出现个别或成群细胞角化,故 选C。

【例题】上皮的棘层或基底层出现个别或成群的细胞角化称为() A.过度角化 B.过度正角化 C.过度不全角化 D.错角化 E.棘层增生 【答案】D (二)上皮异常增生 与癌前病变有关的个别细胞改变称为非典型性,上皮总的紊乱称为上皮异常增生。 上皮异常增生可发生以下变化: 1.上皮基底细胞极性消失; 2.出现一层以上基底样细胞; 3.核浆比例增加; 4.上皮钉突呈滴状; 5.上皮层次紊乱; 6.有丝分裂象增加,可见少数异常有丝分裂; 7.上皮浅表1/2出现有丝分裂; 8.细胞多形性; 9.细胞核浓染; 10.核仁增大; 11.细胞黏着力下降; 12.在棘细胞层中单个或成团细胞角化。 并不是以上12项均出现才诊断为上皮异常增生,根据以上项目出现的数目,而分为轻、中、重度上皮异常增生。 (三)棘层松解 棘层松解是由于上皮棘层细胞间张力原纤维及黏合物质发生变性、断裂破坏,细胞间桥溶解,而使棘细胞间联系力松弛、断裂,严重时失去联系、解离,则在棘层形成裂隙或疱。 此种病变见于天疱疮等。 【例题】棘层细胞松解主要见于 A.白斑 B.红斑 C.扁平苔藓 D.天疱疮 E.类天疱疮 【答案】D

口腔执业医师口腔组织病理学考点:口腔粘膜

口腔执业医师口腔组织病理学考点:口腔粘膜 2017年口腔执业医师口腔组织病理学考点:口腔粘膜 导语:口腔粘膜病是指除肿瘤以外,发生在口腔粘膜和软组织的疾病。口腔粘膜病病种较多,患病率较低,病损多种多样,病因复杂,有些病与全身因素关系密切,在诊治过程中要有整体观念。以下是详细内容介绍。 概述: 皮肤为体表提供干性被覆,粘膜则为腔隙(与外界相通)表面提供湿性衬覆组织。口腔粘膜指覆盖于口腔表面,前借唇红与唇部皮肤相连,后与咽部粘膜相连。 第一节基本组织结构 上皮(表皮) 固有层(真皮,但无皮肤附属器) 粘膜下层(部分粘膜有) 一、上皮 种类:复层鳞状上皮不全角化 非角化 角质形成细胞 上皮细胞 非角质形成细胞 (一)角质形成细胞 1、基底层 光镜:上皮最深层,一层立方形或矮柱状细胞;胞核圆、染色深、胞质相对较少 电镜:与结缔组织相连接处形成半桥粒,附着在基板上。 2、棘层 光镜(1)位于基底层上层,多层体积较大的多边形细胞,上皮中层次最多。 (2)胞核圆形,位于中央,1-2个核仁

(3)细胞间桥,牙龈和硬腭上皮明显 电镜:细胞间桥即细胞间桥粒连接 构成桥粒的蛋白: (1)桥粒钙依赖性粘蛋白(跨膜蛋白) ------桥粒芯蛋白、桥粒胶蛋白 (2)膜内附着斑的蛋白(连接蛋白)------桥粒斑珠蛋白、桥粒斑蛋白 作用:维持上皮的完整性。 受到破坏----寻常性天疱疮。 3、颗粒层 光镜:2~3层细胞组成 胞质内含嗜碱性透明角质颗粒,染色深,胞核浓缩。 表面正角化,此层明显;表面不全角化,此层可不明显。 作用:透明角质颗粒的主要成分是纤丝聚集蛋白原,它是在棘细胞层形成的蛋白质,有利于细胞内钙的贮存。 4、角化层 光镜:位于上皮最表层,细胞扁平,体积大 正角化:细胞器及细胞核消失,胞质内充满角蛋白,细胞间桥消失;红染的条索。 不全角化:含有浓缩的未消失的细胞核 角化鳞状上皮 细胞膜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由交联的蛋白质和脂类形成的所谓角化包膜。是上皮屏障的主要构成成分。并且和胞内角蛋白相交联。 角化包膜具有高度抗溶解性,较强的柔韧性,能很好的保护上皮深层的上皮细胞。 非角化的鳞状上皮 (1)基底层 (2)棘层 (3)中间层 (4)表层 (二)非角质形成细胞 共同特点:切片下胞质不着色,因此称为透明细胞。

口腔粘膜病学重点总结

口腔粘膜病学重点总结 口腔黏膜病学 第一章概论 一、口腔黏膜的分类 口腔黏膜可分为三种类型:咀嚼黏膜(包括牙龈和硬腭黏膜)、被覆黏膜(包括唇颊内侧、舌下、口底和前庭穹隆)以及特殊黏膜(包括舌前部的区和舌后部的淋巴区)。 二、口腔黏膜病的特点 口腔黏膜病具有以下特点: 1)性别特点:发病和预后存在性别差异; 2)年龄特点:不同类型的口腔黏膜病在不同年龄段更容易发生;

3)部位特点:不同部位的口腔黏膜对疾病的感受性不同; 4)损害特点:口腔黏膜病的损害具有更迭与重叠性,不 同病变在不同阶段可能出现不同类型的损害,也可能出现相同的病损; 5)诊断方法特点:口腔黏膜病的诊断需要结合临床表现 和病理检查; 6)治疗特点:不同病变需要不同的治疗方法,同病不同 治或异病同治都可能出现; 7)转归特点:大多数口腔黏膜病具有良好的预后,但某 些病变如癌前病变需要特别注意。 口腔中存在三个危险区:口底-舌腹的U型区、颊黏膜内 侧和口角区的三角形区域以及软腭复合体(包括软腭、咽前柱和舌侧缘的磨牙后垫),在这些区域发生的癌症极易恶变。

三、口腔黏膜病的基本病损 口腔黏膜病的基本病损包括: 1.斑(macule)和斑片(patch):指皮肤和黏膜上的颜色改变。直径小于2cm的局限颜色异常称为斑,大于2cm的称为斑片。 2.丘疹(papule)和斑块(plaque):是黏膜上的小实体性突起,直径一般小于1cm。斑块由多个丘疹密集融合而成,直径大于1cm,为白色或灰白色,常见于白班和癌。 3.疱(vesicle):是黏膜内贮存液体而成的圆形突起,直径小于1cm。若在上皮内则称为上皮内疱或棘层内疱,若在上皮下则称为上皮下疱或基层下疱。 4.大疱(bulla):直径大于1cm的疱称为大疱,典型的大疱见于天疱疮或类天疱疮以及典型的疱性疾病。

口腔粘膜病复习资料

1.糜烂:是黏膜的一种表浅缺损,为上皮的部分损伤,不损及基底细胞层。 2.溃疡:是黏膜上皮的完整性发生持续性缺损或破坏,累及黏膜上皮下层。 3.盘状红斑狼疮(DLE):是一种慢性皮肤-黏膜结缔组织疾病,发生于皮肤和(或)口腔 黏膜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4.地图舌:是一种浅表性非感染性的舌部炎症。因其表现类似地图标示的蜿蜒国界,故名 地图舌。其病损的形态和位置多变,又被称为游走性舌炎 5.灼口综合征:是以舌部为主要发病部位,以烧灼样疼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组综合征。 6.黏膜下纤维化:是一种慢性进行性具有癌变倾向的口腔黏膜疾病。 7.梅-罗综合征(MRS):以复发性口面部肿胀、复发性面瘫、裂舌三联症为临床特征的综 合征 8.白塞病:累及口腔、眼、生殖器等多个器官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9.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所引起的,以沿单侧周围神经分布的簇集性小水疱 为特征,常伴有明显的神经痛。 10.固定性药疹:由药物超敏所致的,在同一部位以同一形式反复发生的病损。 11.红斑:口腔黏膜上鲜红色斑块似天鹅绒样,边界清晰,在临床和病理上不能诊断为其他 疾病者。 12.靶行红斑:是多形红斑的典型病损,直径为0.5cm左右的圆形红斑的中心有粟粒大小的 水疱。 13.疱疹样口炎:为最常见的由Ⅰ型单纯疱疹病毒引起的口腔病损。 14.上皮下疱:疱在基底层下,上皮全层剥离。见于粘膜良性类天疱疮和多形渗出性红斑。 15.上皮内疱:疱在上皮棘层内或基底层上,有棘层松解,见于天疱疮和病毒性水疱。 10. 白斑的定义和诊断程序 定义:口腔黏膜上的白色斑块或斑片,不能以临床和组织病理学的方法诊断为其他任何疾病者。 诊断程序: 口腔白斑,不能被擦去,排除其他疾病诊断 ↓↓ 去除可能的致病因素(观察2~4周)没有明确的致病因素 ↓↓↓ 反应良好无反应→病理活检 ↓↓↓↓可定义的损害切取活检病理学诊断切取活检病理学诊断可定义的其他相应处理排除其他可定义损害排除其他可定义损害相应处理 ↓↓↓ 无异常增生的OLK 伴有异常增生的OLK 原位癌 ↓↓↓ 轻度中度重度

口腔内科学-口腔黏膜感染性疾病讲义

口腔内科学-口腔黏膜感染性疾病讲义 口腔单纯疱疹 带状疱疹 手-足-口病 球菌性口炎 口腔念珠菌病 口腔黏膜感染性疾病 口腔单纯疱疹 单纯疱疹病毒(HSV)。 特征:簇集性小水疱。 有自限性,易复发。 病因 Ⅰ型单纯疱疹病毒感染。 传染源:口腔单纯疱疹病毒感染的患者及无症状的带病毒者。 传播途径:飞沫、唾液及疱疹液直接接触、食具和衣物间接传染 原发感染:大多无临床症状或呈亚临床感染。 易复发。 临床表现 原发性疱疹性口炎: 急性疱疹性龈口炎。 6岁以下儿童较多见,尤其是6个月至2岁。 原发性疱疹性口炎 复发性疱疹性口炎(复发性唇疱疹) 损害总是以起疱开始,常为多个成簇的疱,单个的疱较少见。 损害复发时,总是在原先发作过的位置,或邻近原先发作过的位置。 诊断 口周皮肤疱及结痂

口内大片表浅溃疡 口内任何部位 前驱症状或全身症状 实验室诊断 非特异的疱疹病毒检查 特异的单纯疱疹病毒检查 鉴别诊断 手-足-口病 柯萨奇病毒、肠道病毒 皮肤斑疹周围有红晕,中央为小水疱疱疹性咽峡炎 柯萨奇病毒 只限于口腔后部 多形性红斑 靶形或虹膜状红斑 与口炎型口疮鉴别诊断

治疗 核苷类药物(最有效): 阿昔洛韦、伐昔洛韦、泛昔洛韦、更昔洛韦。 广谱抗病毒药物:利巴韦林。 局部治疗: 0.1%~0.2%氯己定溶液; 复方硼酸溶液; 0.1%依沙吖啶溶液漱口。 治疗 物理疗法; 对症和支持疗法; 中医药治疗。 带状疱疹 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所引起的,以沿单侧周围神经分布的簇集性小水疱为特征,常伴有明显的神经痛。 病因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感染。 侵犯儿童可引起水痘,在成年人及老年人则引起带状疱疹。 VZV具有高度传染性,直接接触,特别是吸入可传染。 临床表现 夏秋季的发病率较高。 发病前期,常有低热、乏力症状。 将发疹部位有疼痛、烧灼感,三叉神经带状疱疹可出现牙痛。 不规则或椭圆形红斑——水疱——大疱、血疱、脓疱——结痂——遗留色素沉着。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神经痛皮肤黏膜病损完全消退后持续1个月以上。 三叉神经带状疱疹 第一支:额部、眼角黏膜,甚至失明。 第二支:唇、腭及颞下部、颧部、眶下皮肤。 第三支:舌、下唇、颊及颏部皮肤。 病毒入侵膝状神经节可出现外耳道或鼓膜疱疹,膝状神经节受累同时侵犯面神经的运动和感觉神经纤维时,表现为面瘫、耳痛及外耳道疱疹三联征,称为Ramsay-Hunt综合征。 诊断及鉴别诊断 有特征的单侧性皮肤,黏膜疱疹沿神经支分布,剧烈的疼痛。

口腔执业医师口腔黏膜病知识点总结

口腔执业医师口腔黏膜病知识点总结 【知识点1】复发性疱疹性口炎一般在口唇或接近口唇处发生。 【知识点2】口腔念珠菌病病损区涂片镜检可见菌丝和孢子。 【知识点3】急性假膜型念珠菌口炎:新生儿最多见,又称新生儿鹅口疮或雪口病。 【知识点4】急性红斑型念珠菌口炎:又称抗生素口炎、抗生素舌炎。多见于长期使用抗生素、激素后及HIV感染者,且大多数患者原患有消耗性疾病。 【知识点5】慢性红斑型(萎缩型)念珠菌病:又称为义齿性口炎,损害部位常在上颌义齿腭侧面接触的腭、龈黏膜。 【知识点6】慢性增殖性念珠菌病:又称慢性肥厚型念珠菌口炎、念珠菌性白斑。念珠菌性白斑有约4%的恶变率,高龄患者应提高警惕,争取早期活检,以明确诊断。 【知识点7】各型溃疡中愈合后会留下瘢痕的是重型阿弗他溃疡。 【知识点8】Riga-Fede溃疡专指发生于婴幼儿舌腹的溃疡。因过短的舌系带和过锐的新萌乳中切牙长期摩擦引起,舌系带处充血、肿胀、溃疡。 【知识点9】Bednar溃疡由婴儿吮吸拇指或过硬的橡皮奶头引起。固定发生于硬腭、双侧翼钩处黏膜表面,双侧对称性分布。 【知识点10】棘层内疱一般见于天疱疮。

【知识点11】口腔黏膜珠光白色网状/树枝状条纹,多见于扁平苔藓。 【知识点12】口腔白斑属于癌前病变或潜在恶性疾患,与吸烟、饮酒、嚼槟榔、白念珠菌感染和环境中的有毒物质及致癌剂有关。 【知识点13】原发性疱疹性口炎潜伏期为4~7天,发热、头痛、疲乏不适、全身肌肉疼痛,甚至咽喉肿痛等急性症状,下颌下和颈上淋巴结肿大,触痛。患儿流涎,拒食、烦躁不安。(类似感冒症状)【知识点21】活检法常用于慢性或肥厚性损害念珠菌病。 【知识点22】轻型口疮: ①好发于角化较差的黏膜; ②直径小于10mm;3~5个。 ③“凹、红、黄、痛”; ④10~14天愈合,无瘢痕,有自限性; ⑤一般无明显全身症状。 【知识点23】重型阿弗他溃疡(腺周口疮): ①直径大于10mm; ②疼痛剧烈; ③初发于口角,逐步向口腔后部蔓延; ④病程可达1~2个月或更长; ⑤预后可有瘢痕;影响言语及吞咽; ⑥常伴低热、乏力等全身不适症状和腺周口疮病损局部区域的淋巴结肿痛。

华西口腔黏膜讲义 全

陈谦明 1.口腔三大危险区域:口角内侧三角形区域、口底-舌腹U形区域、软腭复合体 2.更迭性与重叠性:同一病变,在病变的不同阶段发生不同类型的损害,不同病变在病变的不同阶段出现相同的损害。 3.口腔粘膜的结构 上皮层—角质形成细胞:基底细胞层、棘细胞层(膜被颗粒)、颗粒层(透明角质颗粒)、角化层;非角质形成细胞:朗格汉斯细胞、黑素细胞、梅克尔细胞 固有层、黏膜下层、基底膜 4.基本临床病损: 斑&斑片:皮肤粘膜的颜色改变,2cm;丘疹&斑块:实性突起,1cm;疱&大疱&脓疱:粘膜下储存液体[上皮内疱:上皮内,上皮部分形成被膜,疱壁薄而柔软&上皮下疱:上皮下,上皮全层构成疱壁,疱壁厚],1cm,粘膜下储存脓性物;溃疡:完整性缺损,表面坏死脱落形成浅凹;糜烂:表浅缺损,部分上皮,未及基底细胞层;结节:实体性突起;皲裂:粘膜表面线状裂口;假膜:纤维素、炎性细胞、上皮细胞,可以擦掉或撕脱;痂:纤维素性和炎性,上皮表层;鳞屑:表皮角质细胞,角化过度OR角化不全 5.HSV:DNA病毒,核心、衣壳、包膜 6.HSV发病机制: HSV感染—吸附—融合—脱壳—HSV DNA入核— (增殖性)—复制与转录—装配与扩散—急性发作—原发性单纯疱疹 (机体免疫系统)—潜伏—(诱因)—复发性单纯疱疹 (非增殖性)—整合—基因作用—口腔癌前病损—口腔癌 7.原发性单纯疱疹(4个小知识点:年龄、病损特点、自然病程、症状特点) 好发年龄:6岁以下的儿童(尤其是6个月-2岁) 病损特点:前驱期(红)—水疱期(疱)—溃疡糜烂期(烂、黄)—愈合期;水疱期、溃疡糜烂期:成簇;自然病程:7-10天;更迭性 症状特点:全身症状—热;局部症状 8.复发性单纯疱疹(5个小知识点:年龄、部位、病损特点、自然病程、症状特点、诊断)好发年龄:成人;好发部位:唇疱疹—唇部及唇周皮肤; 病损特点:成簇小水疱—糜烂面—痂壳—愈合(色素);自然病程:7-10天;症状特点:全身症状较轻 主要依据临床表现特点诊断。 9.与疱疹样阿弗他溃疡鉴别诊断:年龄(儿童/-)、性别(-/女)、发作情况(诱因/复发)、复发特点(诱因/周期性)、部位(咀嚼粘膜累及/不累及)、病损特点(成簇是/否)、皮肤损害(有/无)、全身症状(重/-)、自然病程(短7-10天/长10-14天) 10.三叉神经带状疱疹(6个小知识点:病因、病损特点—4点、预后) 水痘—带状疱疹感染;成簇大水疱;沿三叉神经排列成带状,单侧损害,不超过中线;三叉神经痛样的剧痛;累及眼支—角膜溃疡,累及颅内膝状神经节—赖-亨综合症:带状疱疹、面瘫、耳痛及外耳道疱疹;终身免疫 11.口-足-手病(2个小知识点:病因、病损特点[手足处皮肤病损、口腔病损]) 柯萨奇病毒-A16型、肠道病毒71型;手足处皮肤损害:手掌、足底突发性丘疹,散在小水疱,不破溃,自行吸收,自愈。口腔损害:散在的小水疱,破溃后迅速形成溃疡。 12.疱疹性咽峡炎(4个小知识点:病因、发病部位、病损特点、症状特点) 柯萨奇A4型;累及口腔中后份[悬雍垂、扁桃体、软腭];成簇的小水疱,从不累及牙龈;

口腔黏膜病知识总结

口腔黏膜病知识总结 引言: 口腔黏膜病是指发生在口腔黏膜上的各种炎症、溃疡、肿瘤等疾病。口腔黏膜是口腔内最外层的组织,具有保护口腔组织和参与咀嚼、发音等重要功能。了解口腔黏膜病的知识,对于保护口腔健康至关重要。 一、口腔黏膜病的分类 根据不同的病因、病理表现和发病部位,口腔黏膜病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 炎症性口腔黏膜病:如口腔溃疡、牙龈炎等。 2. 涂层性口腔黏膜病:如白斑、白苔等。 3. 红斑性口腔黏膜病:如扁平苔藓、药物反应性口腔黏膜病等。 4. 肿瘤性口腔黏膜病:如口腔癌、唇癌等。 二、常见口腔黏膜病及其症状 1. 口腔溃疡:口腔溃疡是口腔黏膜病中最常见的一种。其症状主要表现为口腔黏膜上出现溃疡,溃疡周围组织红肿疼痛,可伴有发热、乏力等全身症状。 2. 牙龈炎:牙龈炎是指牙龈发炎的疾病,常见症状为牙龈红肿出血,患者会感到牙龈疼痛和牙齿松动。 3. 白斑:白斑是指口腔黏膜上出现白色斑块,常见于颊黏膜、舌背

等部位。白斑可以分为白色苔藓、白色扁平苔藓等,严重者可能发展为白斑鳞状细胞癌。 4. 扁平苔藓:扁平苔藓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患者常表现为口腔黏膜上出现红斑、溃疡,伴有疼痛和烧灼感。 5. 药物反应性口腔黏膜病:某些药物使用后可能引发口腔黏膜病变,症状包括口腔溃疡、红肿、疼痛等。 三、口腔黏膜病的常见治疗方法 1. 药物治疗:口腔黏膜病的治疗首选是药物治疗,如局部涂抹抗炎药物、口服抗生素等。药物治疗应遵循医生的建议和用药指导。 2. 牙科治疗:对于口腔黏膜病引起的牙龈问题,牙科治疗是常见的治疗方法,包括洁牙、牙周治疗等。 3. 外科治疗:对于一些口腔黏膜病如口腔癌等严重疾病,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如切除病变组织等。 4. 预防和保健:口腔黏膜病的预防和保健十分重要,包括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戒烟限酒、定期口腔检查等。 四、口腔黏膜病的预防措施 1. 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包括刷牙、使用牙线和漱口水等。 2. 避免过度刺激口腔黏膜,如避免辛辣食物、咖啡因和酒精等。 3. 定期口腔检查,及时发现口腔黏膜病的早期症状。 4. 戒烟限酒,减少口腔黏膜病的风险。 5. 饮食均衡,摄入足够的维生素和矿物质,增强身体免疫力。

口腔执业助理医师口腔粘膜病学知识点

口腔执业助理医师口腔粘膜病学知识点 口腔执业助理医师口腔粘膜病学知识点 口腔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分实践技能考试和医学综合笔试两部分。下面是应届毕业生店铺为大家编辑整理的口腔执业助理医师口腔粘膜病学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口腔粘膜变态反应性疾病 第一节概述 变态反应(allergy)亦称超敏反应(hypersensitivity),是指机体对某种物质所产生的一种异常免疫反应。多在机体受同一抗原物质再次刺激后发生。此种反应使组织损伤或生理功能紊乱。 原因:一为抗原物质的刺激;另一主要原因是个别人的机体免疫反应与多数人不同,表现为免疫反应异常。 进人机体引起变态反应的抗原物质称为过敏原或变应原。过敏原可以是完全抗原,进入机体后即可引起变态反应。另类为半抗原,半抗原进入机体后需与组织蛋白结合后才具有免疫原性而引起变态反应。 变态反应性疾病根据其发病机制不同,可出现各种不同的临床表现。最早对变态反应的分型只分为速发性及迟发型两类。但随着对免疫学研究的进展和认识的提高, 1963年提出了4型分型法,最近又提出了6分法。 (一) 第I型变态反应(反应素型):是最常见的一个类型,为过敏原(变应原)与机体接触后刺激淋巴细胞和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引起浆细胞反应产生IgE抗体(特异性反应素)。亦可产生IgG抗体。IgE分子以其Fc段与肥大细胞或嗜碱性粒细胞表面的受体相结合后则使机体处于致敏状态。 当致敏的机体再次接触同一过敏原时,该过敏原即与结合在肥大细胞或嗜碱性粒细胞膜表面的IgE发生特异性结合。首先使肥大细胞对钙离子的通透性增高。使钙离子进入到细胞内起到催化作用。进一步激活细胞,引起脱颗粒反应,释放组胺、慢反应物质、缓激肽、5—羟色胺等作用于相应的效应器官,引起各种症状。

口腔粘膜病(完整版)

口腔粘膜的组织结构 上皮角质细胞由表入里分为四层 1、角化层:细胞核及细胞器消失,均质的角化蛋白(嗜酸性) 2、颗粒层:细胞核浓缩,细胞扁平(嗜碱性) 3、棘层:细胞体积大,层数最多,细胞内蛋白质合成最活跃(层次最多) 4、基底层:是一层立方形或矮柱状细胞,有增殖能力,和深部棘层细胞都称为生发层(增值) 上皮非角质细胞由基底层、棘层、中间层、表层构成。 包括黑色素细胞、梅克尔细胞(位于基底层,触觉感受细胞)、和朗格汉斯细胞(位于基底层和棘层,免疫功能细胞)——因细胞不着色,称为透明细胞 口腔粘膜病 第一节、口腔粘膜的基本病理变化 1、过度正角化 棘层增厚明显,细胞核消失 过度不全角化 增厚的角化层残留细胞核 2、角化不良(错角化) 含义:在上皮的棘层或基底层出现角化珠 可分为两种: 一种为良性角化不良,指在棘层高度增生的上皮组织钉突中出现,如白斑; 一种为恶性角化不良,见于重度异常增生,见于原位癌或鳞状细胞癌 3、上皮异常增生 基底核消失;核质增加;上皮钉突呈滴状;细胞多形性;核分裂增多;棘层出现角化团 4、棘层松解 棘层细胞桥溶解、张力原纤维断裂,细胞解离,形成裂隙 多见于天疱疮 5、基底细胞空泡性变及液化 基底细胞内水肿,胞浆呈空泡状,严重时细胞液化、溶解、破碎、消失 常见于扁平苔藓、红斑狼疮 角质层:上皮的最浅层.细胞扁平,细胞器消失, 胞质内充满角质蛋白,染成红色均质状 正角化:角化细胞中胞核完全消失者 不全角化:角化细胞中胞核固缩而未消失者

6、疱 粘膜或皮肤内液体的贮存形成半圆形的突起 口腔粘膜其他地方的庖形成后易破裂,不易结痂皮 分类:按内容物(水疱、血疱、脓疱) 按大小(5mm 为标准,大疱、小疱) 疱疹:小的水疱聚集成簇. 7、糜烂 机械刺激或药物烧伤引起 上皮浅层破坏,未侵及上皮全层 糜烂面一般鲜红,表面平滑而湿润,可有疼痛 8、溃疡 粘膜或皮肤表层坏死、脱落形成凹陷;完整性发生持续性缺损或破坏 溃疡累及上皮层,不留瘢痕,累及粘膜下层,可留瘢痕 9、斑 是粘膜或皮肤上的颜色异常,范围局限,大小不一; 不高起,不变厚,也无硬度的改变,可为暂时性或永久性 如红斑(粘膜固有层的血管充血)、黑斑(基底层的黑色素细胞增多) 10、丘疹 消失后不留痕迹 表现:①上皮增生;②浆液渗出;③炎症细胞浸润 肉眼:黏膜或皮肤上突起的小疹,大小不等,针头或粟粒样大,红色或灰白色,质较硬 镜下:上皮增厚,表层可有过度正角化或过度不全角化,固有层有浆液渗出及炎细胞浸润 第二节口腔粘膜病 一、白斑(P208)癌前病变 1、定义: 指发生在粘膜表面的白色斑块,不能被擦掉,也不能被诊断为其他任何疾病者。 如何鉴别充血与出血? 破片压迫法,消失充血; 仍有血,出血。

口腔黏膜病知识总结

口腔黏膜病知识总结 口腔黏膜病是指发生在口腔黏膜上的各种疾病,包括溃疡、炎症、白斑、白色病变、红斑、红色病变等。这些疾病给人们的口腔健康带来了困扰,影响了正常的进食和交流。本文将对口腔黏膜病的常见类型、症状、诊断和治疗进行总结。 一、常见类型 1. 口腔溃疡:主要包括阿弗他溃疡、单纯疱疹、药物性溃疡等。阿弗他溃疡是最常见的口腔溃疡,呈圆形或椭圆形,边缘清晰,溃疡底呈灰白色。单纯疱疹是由单纯疱疹病毒引起的,溃疡多呈群集状。药物性溃疡是由某些药物引起的溃疡,常伴有疼痛和瘙痒感。 2. 口腔炎症:主要包括牙龈炎、牙周炎和口腔黏膜炎等。牙龈炎是牙龈组织的炎症,常伴有牙龈出血和肿胀。牙周炎是指牙龈和牙周组织的炎症,常伴有牙齿松动和牙周袋形成。口腔黏膜炎是指口腔黏膜的炎症,常伴有口腔干燥和疼痛。 3. 口腔白斑:主要包括白色苔藓、白色扁平苔藓和白色云片苔藓等。白色苔藓是由真菌感染引起的,常见于舌背和颊黏膜。白色扁平苔藓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呈白色斑块,常见于口腔黏膜。白色云片苔藓是一种白色斑块,常见于舌背和颊黏膜。 4. 口腔红斑:主要包括口腔红斑狼疮、口腔红斑病和口腔红斑鳞状

细胞癌等。口腔红斑狼疮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常伴有口腔溃疡和红斑。口腔红斑病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常伴有红斑、糜烂和瘙痒感。口腔红斑鳞状细胞癌是一种恶性肿瘤,常见于口腔黏膜。 二、症状 口腔黏膜病的症状各异,但常见的症状包括口腔溃疡、疼痛、瘙痒感、口腔干燥、出血、肿胀等。口腔溃疡是最常见的症状,常伴有疼痛和不适感。疼痛的程度可以轻微到剧烈,影响进食和说话。瘙痒感是一种刺激感觉,常伴有搔抓欲望。口腔干燥是口腔黏膜病的常见症状之一,常伴有口渴和口臭。出血和肿胀是口腔黏膜炎症的典型症状,常伴有红斑和溃疡。 三、诊断 口腔黏膜病的诊断通常通过临床症状和口腔黏膜的检查来确定。医生会仔细询问患者的症状和病史,观察口腔黏膜的颜色、形态和纹理等。如果需要进一步确认诊断,医生可能会进行组织活检或实验室检查。组织活检是通过取得口腔黏膜的组织样本,并送至实验室进行病理学检查,以确定病变的性质。实验室检查可以包括细菌培养、真菌培养和病毒检测等。 四、治疗 口腔黏膜病的治疗方法多样,根据病因和病情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案。常见的治疗方法包括口腔清洁、口腔药物治疗和口腔手术治疗。口

口腔执业助理医师口腔粘膜病学笔记

口腔执业助理医师口腔粘膜病学笔记 2017口腔执业助理医师口腔粘膜病学笔记 口腔黏膜病学在教学纲要、专业内涵和学科覆盖面等方面均已达到了较高水平,成为系统研究口腔黏膜病病因、发病机理、诊断和防治的一门独立学科。下面是应届毕业生店铺为大家搜索整理的2017年口腔执业助理医师口腔粘膜病学笔记,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口腔粘膜病概论 前言口腔粘膜组织的病变,除局部原因引起损害外,往往是全身性疾病的口腔表征,有时甚至是早期或唯一的表现。口腔粘膜病的临床表现复杂多变,其病种繁多,有常见、少见、罕见的病种,常有同病异症,或异病同症的表现,有许多口腔粘膜的诊断又含有一些边缘学科的内容。在讲解过程中,侧重于口腔基本病损、全身症状、诊断及治疗原则。 第一节概述 口腔粘膜病(oral mucosal diseases):是指发生在口腔粘膜及口腔软组织的类型各异、种类众多的疾病。但口腔肿瘤及牙龈炎症除外,归颌面外科及牙周科诊治。 特点:临床病损多样,病因复杂,病种繁多。常具有性别特点、年龄特点、部位特点、病损特点、治疗特点、转归特点等。 第二节口腔粘膜的组织结构、分类及功能 一、组织结构: 上皮-复层鳞状上皮。从表层向下依次分为角化层、颗粒层、棘细胞层、基底细胞层。 固有层-上皮和结缔组织交替伸入部分。分乳头层和网状层。该层对上皮起到支持、营养等功能。 基底膜-连接上皮和结缔组织的部分。形成的交错面可以分散表层所承受的机械压力。 粘膜下层-疏松结缔组织,提供上皮营养,有血管、神经、淋巴管、腺体、脂肪组织等。

二、分类: 被覆粘膜-仅起覆盖作用。如唇、颊、口底、舌腹、软腭等。 咀嚼粘膜-有耐摩擦的能力。如硬腭和附着龈表面。 特殊粘膜-为覆盖在舌背表面的粘膜。表面粗糙,有许多乳头突起,粘膜表层主要是正角化,无粘膜下层。舌肌纤维可伸入基底膜内。 三、口腔粘膜的功能: 1.屏障保护功能 口腔粘膜防御屏障包括物理化学屏障和免疫屏障。 ①唾液屏障:唾液形成了口腔粘膜的第一道屏障。 ②上皮屏障:完整的粘膜上皮是阻止异物、微生物进入深层组织的天然生理屏障。 ③免疫细胞屏障:上皮内的淋巴细胞包括抑制性T细胞、辅助性T 细胞、B淋巴细胞,在受到抗原刺激后发生增殖反应,产生淋巴因子,发挥免疫功能。 ④免疫球蛋白屏障或称为体液免疫屏障:SIgA是最重要的免疫球蛋白,它能保留在上皮细胞或细菌表面,成为一种“抗菌涂层”。 2.感觉功能 口腔粘膜不仅对痛觉、触觉和温觉具有敏锐的感觉功能,而且还有司味觉的作用。这一功能是全身任何其他组织细胞都不具有的。另外,口腔粘膜上还具有渴觉感受器。 3.其他功能 除上述功能外,口腔粘膜还具有温度调节及分泌的功能。 第三节口腔粘膜组织的代谢与更新 一、能源代谢 由于口腔粘膜组织是处在不断更新之中,而且其更新速度快、周期短,因而,其能源代谢较为活跃。能源物质在体内的氧化供能包括有氧分解及无氧分解两种方式。 二、口腔粘膜上皮细胞周期与细胞分化、组织更新 口腔粘膜上皮的衬里细胞与胃肠道和表皮一样,是由不断更新的细胞群体所组成。

口腔执业助理医师口腔粘膜病学考点

口腔执业助理医师口腔粘膜病学考点 口腔执业助理医师口腔粘膜病学考点 口腔黏膜病课程建设已久,建国初期就成为口腔内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牙体病、牙髓病、牙周病并称四大亚专业。下面是应届毕业生店铺为大家搜索整理的口腔执业助理医师口腔粘膜病学考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口腔粘膜感染性疾病 第一节口腔粘膜病毒感染 总的临床特点是:以单纯性疱疹为代表的疱疹病毒感染最为常见,发病较急,有感染接触史或抵抗力下降史,可有发热、乏力等前驱症状,病损以疱疹及疱疹破溃后形成的糜烂、溃疡为主。 一、单纯疱疹(herpes simplex): 病原体— HSV 传染途径—以带病毒者及病人为传染源,通过飞沫、唾液、疱液接触,胎儿可经产道感染。 发病机制—感染HSV后,HSV脱去蛋白质衣壳进入细胞,DNA 进入细胞核,增殖扩散,引起急性发作,成为原发性单纯性疱疹。原发损害后,病毒沿三叉神经鞘进入半月神经节细胞或周围细胞内潜伏,在一定诱因刺激下引起复发性单纯疱疹。 1.原发性疱疹性口炎 1型单纯疱疹引起的口腔病损,可引起急性疱疹性龈口炎,6岁以下儿童多见,尤其是6个月至2岁。成人也有发作。 前驱期—从有接触史后,潜伏期4-7天。 出现发热、头疼、乏力、肌肉疼、咽喉疼等急性症状,颌下和颈上淋巴结肿大、触痛,患儿流涎、拒食、烦躁不安。 经1-2天后,口腔粘膜广泛充血水肿,附着龈和游离龈有急性炎症。 水疱期—口腔粘膜任何部位可发生成簇小水疱,特别是邻近乳磨牙的上腭及龈缘处更明显。水疱壁薄,破后形成小溃疡。

糜烂期—成簇的水疱破后可形成大面积糜烂,可造成继发感染。 愈合期—溃疡逐渐愈合,病程约7-10天。抗病毒抗体在发病14-21天最高,以后下降,多数病例可保持一生,但不能防止复发。 HSV的原发感染除口腔外还可引起皮肤疱疹、疱疹性甲沟炎、生殖器疱疹、眼疱疹、新生儿疱疹及疱疹性脑膜炎。 2.复发性疱疹性口炎(recurrent herpetic stomatitis) 原发病变愈合后,约30-50%可复发。全身反应较轻。表现为唇疱疹及口内疱疹,前者多见。 前驱症状有乏力不适,很快在复发区有烧灼感、痒感、张力增加。 约10小时出现成簇的小水疱,周围有轻度红斑。24小时疱破后糜烂结痂。愈合后不留瘢痕,但可有色素沉着。 可以产生继发感染,加重病情。 治疗: 抗病毒药物—阿昔洛韦、病毒唑、干扰素、聚肌胞、疫苗、免疫球蛋白。 免疫调节剂及其他—胸腺素、转移因子、消炎痛、布洛芬等。 局部用药—漱口液、糊剂、散剂、含片、软膏等。 物理疗法—氦氖激光 对症和支持疗法 中医中药—辨证施治。 二、带状疱疹(herpes zoster): 病原体—水痘-带状疱疹病毒,侵犯儿童引起水痘,成人则引起带状疱疹。 传播途径—空气传播、接触传染 临床表现—多发生在夏秋季,潜伏期12-17天。前驱症状有低热、乏力,患部有疼痛、烧灼感,常见于胸腹腰及三叉神经。在红斑基础上出现水疱,周围红晕,疱疹沿神经带状单侧分布,疼痛明显。约7-10天结痂脱落,病程2-4周,愈后一般不复发,60岁以上患者约半数有疹后神经痛。 三叉神经带状疱疹可出现牙痛,面部皮肤及口内粘膜均有损害,

口腔执业医师《口腔黏膜病学》第六章知识点

口腔执业医师《口腔黏膜病学》第六章知识点 2017口腔执业医师《口腔黏膜病学》第六章知识点 导语:在口腔执业医师《口腔黏膜病学》的第六章相关知识点你知道有哪些?口腔白色角化病、白斑、红斑、口腔扁平苔藓等内容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第六章口腔粘膜斑纹类疾病 第一节口腔白色角化病 病因口腔粘膜长期受不良刺激引起的白色角化斑块,不良刺激去除后病损逐渐变薄消退。 临床表现白色边界不清斑块,无自觉症状,平滑,基底柔软,唇颊多见。局部刺激因素去除1-2周后病损逐渐变薄变浅消退。 第二节白斑(Leukoplakia) 定义口腔白斑是口腔粘膜上以白色为主的损害,不具有其他任何可定义的损害特征,一些口腔白斑可转化为癌。 白斑口腔癌关系密切,并且常见的一种口腔粘膜病。Paymaster(1962)报告印度盂买口腔癌的病人中32%有白斑,另一方面也确实见到由白斑转变成癌的病例,所以长久以来许多人对白斑的概念是癌前病变,甚至是癌。然而根据最近许多学者的报告,说明白斑癌变还是少数。WHO于1978年报告白斑癌变率为3一5%。 病因吸烟、白念、全身因素 临床表现斑块状、皱纹纸状、颗粒状、疣状、溃疡状。好发于唇颊等处,有粗糙感,局部发硬,有溃烂时疼痛。 白斑癌变的特点 (1)临床类型以非均质型,包括溃疡型、颗粒型及疣状型较易癌变。 (2)所在部位以舌缘、舌腹、口底及咽部复合区较易癌变。 (3)合并有白色念珠菌感染的白斑易癌变。 (4)特发性白斑,即无吸烟或其他刺激因素而发生的白斑易癌变。 防止癌变的.措施 (1)病人口腔中的局部机械刺激因素,如残根、残冠等要及时除去。

(2)吸烟者要求忌烟。 (3)对临床可疑癌变的病例应及时活检或手术切除病变送病理检查。 (4)对已有上皮异常增生的白斑,不宜保守。 (5)对白斑患者应追踪观察,即使手术切除病变后亦应定期复查。 第三节红斑(Erythroplakia) 红斑是一种恶性度非常高,但较少见的癌前病变。Shafer和Waldron曾观察比较红斑和白斑发生上皮异常增生及癌变的情况。发现每例红斑病人都有上皮异常增生或已是原位癌,甚至漫润癌。而白斑病人80%为单纯增生。只有20%有上皮异常增生或原位、漫润癌。所以要高度警惕红斑癌变。 临床表现发病年龄41-50岁,部位以舌缘最多。可分为均质性、间杂性、颗粒性。 (1)病变表现为鲜红色斑,大小不等,小的直径为lcm左右,大的可数厘米。病变表面光滑或有颗粒增生,病变界限较清楚。 (2)病变发红,但无明显原因如无局部感染引起的炎症,亦无其他致病因素。 (3)自觉症状不明显,或无症状。 (4)按一般炎症治疗无效。 防治措施(1)对病变首先按炎症处理,如两周后仍无好转,要取活检明确诊断。 (2)除去口腔内一切刺激因素。 (3)确诊后可根据情况作激光、放疗、化疗或手术切除病变,不宜保守治疗。 第四节口腔扁平苔藓(Oral lichen planus) 口腔扁平苔藓的癌前性质直到80年代仍然是有争论的。现认为扁平苔藓可发生癌变,但癌变率较白斑低。 病因与精神因素、内分泌因素、免疫因素、感染因素等有关 临床表现口腔:可在口腔粘膜任何部位,多左右对称,颊部最多,还有舌唇龈等处,表现为网状、环状、条纹状、斑块状、丘疹、水疱、糜烂、萎缩等。

口腔执业医师《口腔黏膜病学》考点:唇舌疾病

口腔执业医师《口腔黏膜病学》考点:唇舌疾病 口腔执业医师《口腔黏膜病学》考点:唇舌疾病 导语:在口腔执业医师考试中,关于唇舌疾病的相关内容你知道有什么吗?店铺为大家整理好相关的复习内容,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第一节唇炎 一、慢性唇炎(chronic cheilitis):有干燥脱屑、唇红干痒、灼痛,皲裂渗出、薄痂鳞屑。周围充血、肿胀。治疗上应避免刺激因素,局部湿敷、涂软膏、口服维生素等。 二、腺性唇炎(cheilitis glandularis):唇腺增生肥大,唇部肿胀,挤压唇部可见分泌物自导管口溢出,呈筛孔样分布,扪诊局部有多个小结节。晨起时,唇部粘在一起,长期不愈可形成巨唇。 三、良性淋巴增生性唇炎(of Benign 1ymphadenosis):临床表现颇似慢性唇炎或盘状红斑狼疮或扁平苔藓,多数病例为女性,好发在下唇的病变。表现为唇肿胀、干裂、稍发红。亦发生糜烂、脱皮。特点是有时可能触到颗粒样小结节,上有薄痂皮,可有剧烈瘙痒。 有时在颊、舌、口底等部位亦可发生病变,表现为糜烂、浅溃疡或四周有白条纹或白斑点,但特征亦是可触及结节性病变,本病病程长,病期可数月至数年或十多年以上。 四、肉芽肿性唇炎(granulomatosa cheilitis):多见于20-40岁女性,上唇多见。肿胀常从一侧开始,最终全唇肿胀。质地较软,轻度痒痛,无溃疡糜烂,反复发作可呈瓦楞状,上有薄痂,最终形成巨唇。若同时伴有面瘫、沟纹舌三种病损或先后出现,称为梅-罗综合征,其不全型包括其中两种表现。除三联征外,可出现偏头疼、听觉过敏、口腔粘膜肿胀、感觉异常等。 五、光化性唇炎(actinic cheilitis):过度日照引起,好发于夏季。急性以水肿水疱、糜烂结痂、瘙痒为主,又称湿疹糜烂性唇炎。慢性以粘膜增厚、干燥脱屑为主,又称脱屑性唇炎。口服氯喹有效。预防应避免日光照射,涂防晒霜等。 六、变态反应性唇炎(allergic cheilitis):

口腔医考干货分享:《口腔黏膜病学》必考点梳理!

口腔医考干货分享:《口腔黏膜病学》必考点梳理! 口腔粘膜病学是口腔内科学里难度最大的, 病种多而且绝大部分都没有见过,而且大多与 口腔组织病理学部分内容结合紧密,复习起来 很让人头大。小七老师为大家梳理了《口腔黏 膜病学》的复习框架和知识点脉络,希望能给 考生带来帮助! 口腔黏膜感染性疾病 一、单纯疱疹 (1)病因(考查传播途径及复发诱因) (2)临床表现(考查好发年龄段及四个分期特点) (3)诊断及鉴别诊断(急性疱疹性龈口炎与疱疹性口疮的区别) 二、带状疱疹 (1)病因:①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②成簇水疱不越过中线; ③常伴有明显神经痛;③可获得终生免疫; (2)临床表现(特征性临床表现):①不留瘢痕;②夏秋季发病率较高;③Ramsay-Hunt综合征; (3)治疗:①药物:阿昔洛韦;②止痛;③神经营养药物;④糖皮质激素(作用:不能在发作期或水疱期使用); 三、手-足-口病 (1)病因(一年四季都可发病,夏季流行) (2)临床表现 (3)治疗:抗病毒治疗 (4)预防:及时发现疫情和隔离患者是控制本病的主要措施; 四、球菌性口炎(助理不考) (1)病因(考查常见病原菌) (2)临床表现:假膜特点 (3)诊断

(4)治疗:控制感染 五、口腔念珠菌病 (1)病因(考查常见病原菌) (2)临床表现:①念珠菌性口炎急性假膜型,又称新生儿鹅口疮或雪口病,特征性临床表现:蓝白色丝绒状斑片;②急性红斑型,又称抗生素性口炎:舌背黏膜呈鲜红色,双颊、上腭及口角也可有红色斑块;③慢性红斑型,又称义齿性口炎:与义齿相对应的黏膜表面出现点状黄白色斑块;(能被揭掉);④慢性增值型口炎:好发部位:口角内侧三角区;红白相间的颗粒状斑块;(不能被揭掉); (3)诊断:涂片法 (4)治疗:首选药物;不能使用激素治疗;抗真菌药物; 口腔黏膜变态反应性疾病 一、血管神经性水肿 (1)病因 (2)临床表现:急性发病,无前驱症状,消退快;好发上唇,无压痛; (3)诊断及鉴别诊断:与药物过敏性口炎鉴别关键:无渗出、糜烂、结痂; (4)治疗:地塞米松 二、药物过敏性口炎 (1)病因 (2)临床表现 (3)诊断及鉴别诊断 (4)治疗 (5)预防 口腔黏膜溃疡类疾病 (考试中最常出题章节) 一、复发性口腔溃疡(ROU): 又称复发性阿弗他溃疡(RAU),有周期性、复发性和自限性。 (1)病因(不明确)

口腔主治医师考试辅导口腔黏膜病口腔黏膜感染类疾病试题附答案解析

《口腔黏膜病》一、口腔黏膜感染类疾病 一、A2 1、患者男,50岁,右面部不规则水疱,口内右侧黏膜出现不规则形状糜烂面,黏膜充血。本病是由何种病 毒引起 A、单纯疱疹病毒 B、水痘-带状疱疹病毒 C、柯萨奇病毒 D、肠道病毒 E、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2、男性,46岁。左侧颜面部起疱,左侧口腔溃疡2天,检查左颊部皮肤发红可见成簇小水疱,呈带状排列。左侧下唇内侧黏膜和颊黏膜广泛糜烂,右颊部皮肤黏膜未见病损。本病的致病微生物是 A、单纯疱疹病毒 B、柯萨奇病毒 C、水痘带状疱疹病毒 D、人乳头瘤病毒 E、巨细胞病毒 3、患者,男性,65岁,近日低热、乏力,右侧面部出现椭圆形红斑,红斑上发生水疱,损害未超过中线。 患者自述病变部位灼痒疼痛。下列处理正确的是 A、注射链霉素每日0.5g,或异烟肼每日0.1g局部封闭,每日或隔日一次 B、注射干扰素或转移因子,口服止痛药物 C、口服磺胺类药物 D、酮康唑:成人剂量为每日一次口服200mg 2〜4周一个疗程 E、口服各种维生素及微量元素 4、女婴,8个月,哭闹、拒食、流涎。邻近磨牙的上腭和龈缘处见大面积浅表溃疡,上覆黄色假膜,偶见 个别针头大小的小水疱。该患儿可能患有的疾病是 A、疱疹样口疮 B、过敏性唇炎 C、雪口病 D、扁平苔癣 E、急性疱疹性龈口炎 5、患者,男性。45岁,近日感冒后,上唇及口周皮肤出现多个成簇的针头大小水疱,随后破裂,形成糜烂、结痂,患者自述病变部位灼痒疼痛。下列诊断正确的是 A、天疱疮 B、带状疱疹 C、唇疱疹 D、药物过敏性口炎 E、复发性阿弗他溃疡 6、女性,75岁,全口无牙,戴全口义齿近10年,因黏膜不适就诊。检查可见黏膜呈红亮色、水肿、有黄 白色假膜,直接镜检见菌丝和芽胞。该患者治疗中不应选用的药物为 A、制霉菌素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