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黑龙江地域文化的内涵及教育功能

黑龙江地域文化的内涵及教育功能

黑龙江地域文化的内涵及教育功能
黑龙江地域文化的内涵及教育功能

黑龙江地域文化的内涵及教育功能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当代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

地域文化是指生活在该地域的成员,在既定的时间、空间、由于地理环境、历史传承、社会制度,以及民俗习惯、宗教信仰等多种因素而形成的一种文化形态。地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任何地域文化的最大特点都是它的地域性。常言道,一方水土养育一方百姓,一方百姓创造一方文化。黑龙江独特的民族演变和历史变迁,决定了黑龙江地域文化的多元性。地域文化蕴涵着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源,充分发挥地域文化的教育功能,是提高人的人文素养的有效途径和载体。

一、黑龙江地域文化的内涵

黑龙江地域文化,以为黑龙江以丰腴的黑土而著称,也称为黑土地域文化。黑龙江地域文化是东北地域文化——关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具有独特文化精神和鲜明文化风格的地域亚文化。

(一)黑龙江地域文化的包容性和开放性

因为黑龙江的地理环境等因素,历史上多样性、过渡性、中介性、融合性等,形成了黑龙江地域文化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黑龙江的人口长期以来处于迁移、流动之中。满人入主中原后,大量人口迁入关内。开禁放荒之后,内地移民大批涌入黑龙江省。随着中东铁路的修建,迁入黑龙江的俄国侨民日益增多。国内外的移民的迁入使各地的区域文化,各国、各民族的文化汇聚于黑龙江省,黑龙江文化对这些文化广收博采,丰富了自己,对外来文化的容纳,排他性较弱,以开放的心态对待其他地区以及他国的事物,没有狭隘的地域观念,对本地人和外地人一视同仁。另外,在黑龙江省的广大地区,以农业兼营畜牧渔业为共同经济生活、以汉语为通用语言、以儒家思想文化为共同心理素质的黑龙江汉族居民以及其他各族居民,体察以习文讲武、轻利重义、开放大方、粗犷豪爽为民风特色的黑龙江民俗民情,所以黑龙江地域文化包容了多元文化的因子,并且融入到自己

文化的系统中,形成了包容性和开放性的优良传统。

(二)黑龙江地域文化的开拓性

与内地省份相比,黑龙江省的文明出现较晚。文明的水平和规模与中原地区不可同日而语。而在历史上,生活在黑龙江流域的人们,不甘于现状,勇于开拓,充满着进取和奔放的活力。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出现了渤海文化和金文化,而在这两次勃兴之后继之以长久的“断裂期”。到了近、现代黑龙江省表现的都不很突出。但流人文化的兴盛是黑龙江文化的重要特色。

如果没有实事求是、勇于开拓、敢于实践的精神,就没有今天的“北大仓”、没有今天的大庆油田。实事求是、勇于开拓、敢于实践的科学精神,既充分尊重了客观事实及其规律性,又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两者有机统一,它充分地表现了人的高度自觉性。

(三)黑土地域文化的边缘性

黑土地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中华传统文化中心是中原地带,黑土地域文化处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心的边缘地带。传统的儒学的影响相对薄弱,封建人伦礼教影响不深,保持一定的自由,具有边缘性。如“重实轻文”,“强悍尚武”、“求大尚侈”等都是极具地域独特性的文化现象。

由于特殊的历史、地理环境,形成了黑龙江地域文化不同于中原文化的特征,是一种多元一体的边缘文化。黑龙江地域文化既要应对中原文化和周边文化对本土文化,特别是对各世居民族原生文化形态的撞击、渗透、挤压与同化,同时也要考虑其本土文化的生存和发展,并对外来的中原文化和周边文化的进入采用宽容、妥协与吸纳等灵活姿态。这种双方不断碰撞和交融的结果,就形成了多元一体,既开放又封闭的边缘性文化。

(四)独具特色的黑龙江地域文化精神

黑龙江是一块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土地,黑土地不仅培育出丰饶的物产,也孕育出特色鲜明、昂扬向上、富有感召力的文化精神。黑土文化的精神内涵是黑龙江各族人民在斗争、开发和建设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是几代、十几代黑龙江人在长期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以闯关东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北大荒精神”等为代表的“爱国奋斗、艰苦创业、求真务实、开拓进取、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黑龙江优秀精神,集中体现了黑龙江地域文化的精神内涵,展示了黑龙江人民富有生命力的优秀思想、高尚品格,

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黑龙地域文化的教育功能

文化与教育密不可分,文化是教育的重要工具,文化也是重要的教育材料。教育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是社会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一种文化过程,担负着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传递与创新的任务。有不同个性的特质的而各具鲜明特色的地域文化,不仅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黑龙江地域文化是黑土地上的人对社会认识的积累,是黑龙江教育文化不可多得的资源。黑龙江地域文化具有诸多社会功能,教育功能就是其中之一。

(一)传承民族文化的功能

任何一个民族国家的文化对于构成民族国家的各个地域文化来讲,是主文化,而各个地域文化相对于民族国家文化来讲是亚文化。地域文化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础,是特定社会群体的根基,它是民族文化的底层,是民族个性与独特精神的重要表征。黑龙江地域文化是具有独特文化精神与鲜明文化风格的地域亚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了中华文化,是中华文民族文化必不可少的载体。黑龙江地域文化存在的开放性、包容性的因子,这些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传承,发挥着积极作用。

(二)规范行为的功能

一般来说,统一文化体系中的价值观念、道德观念会起到规范人的社会行为、制约人的活动的作用。地域文化可以对当地人的行为起到约束的作用,规范人们的行为。地域文化的规范社会群体行为的功能,是其他社会要素无法取代的。

地域文化作为一个地区的群体行为规范,它对该地区的人民有一种无形的群体压力。一方面,它通过将地区的共同价值观、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向本地区个人价值观内化,是本地区在理念上确定一种内在的、自我控制的行为标准,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形式规范、指导、约束本地区人们的行为。另一方面,受地域文化熏陶的人们群众,对本地区的声誉十分关注,从而自觉地约束个人行为,使自己的思想、感情和行为与地区整体保持相同的取向。何时何地都自觉地按照要求办事,制止或减少消极行为、越轨行为、违纪违法行为的发生。因此,这种以尊重个人感情为基础无形的非正式的软性控制,可以补充其他控制手段的不足,并有更强的持久力和影响力,对人民群众的行为发挥着有效的自我控制、自我约束的作用。

(三)认同的功

当今世界复杂多变,不同文化、不同价值观念相互交织。而越是多种文化交汇、碰撞的时候,地域文化的特性就显得尤为重要。由于相近或相似的思维模式、价值观、习俗、语言,容易相互产生认同感,久而久之,同一社会的成员会对这一社会产生归属感,在社会群体内部自然的产生一种凝聚力。挖掘地域文化的社会价值和德育价值,可唤醒乡土感情,催生价值认同。因为人们对自己的家乡都有着特殊的感情,对家乡的文化也都有着很强的认同感,通过黑龙江地域文化的教育可以增强人们对家乡的热爱,激发建设家乡的情感,增强其为实现黑龙江又快又好发展而贡献力量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创新功能

文化创新不仅关系到文化自身的发展,更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全局,关系到我们民族的未来。中国的优秀文化传统是中华民族祖先创新积累的结晶,是我们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基础和血脉。地域文化的创新在于不断地适应时代的变化,探索地域文化中最有价值的创新成果,使民族文化发扬光大、源远流长。

地域文化也要在实践的基础上勇于创新。北大荒的开发创业文化不仅在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北大荒的建设中为广大建设者提供了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在新时期黑龙江的发展建设中,同样要继承弘扬北大荒的开发创业精神。

(五)发挥爱国主义教育的功能

我国有优良的爱国主义教育的传统,它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财富,是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巨大力量。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和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地域文化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良好的资源。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地方文化具有的相互渗透和包容以及表现形式的广泛性的特点。一个地方的地域特色文化,反映了这个地方的风土人情、风俗习惯和精神风貌,可以对这个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特殊作用。大力弘扬的黑龙江优秀精神,形成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强烈时代气息。培育和挖掘这些特色文化,对于继承和弘扬传统美德,切实增强文化认同感,不断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六)发挥人文教育的功能

地域文化蕴涵着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源,可以说地域文化是人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地域文化对当地人有很强的亲和力和吸引力,能够自发地弘扬传统文化和文化精神,自然而言地对本地文化社会产生归属感和自豪感,从而为本

地社会的发展发挥自治的真正价值。黑龙江地域文化具有开拓创业的黑龙江精神的底蕴,有着强烈的危机意识。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黑龙江地域文化积累了许多优秀的文化基因子,所有这些都为人文教育提供了宝贵的资源。

一个地方的地域特色文化,反映了这个地方的风土人情、风俗习惯和精神风貌,可以对这个地方的各个方面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特殊作用。发挥黑龙江地域文化的优势,弘扬黑龙江优秀精神,培育和挖掘这些特色文化,对于继承和弘扬传统美德,切实增强文化认同感,不断推进精神文明建设,为黑龙江的发展与未来提供精神与文化支撑。

黑龙江地域文化作业一

填空题 1、黑龙江省事中国位置最北、纬度最高的省份。土地面积( 47 )万平方千米,居全国第( 6 )位。 2、黑龙江省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木材蓄积量)和(木材产量)均居中国之首。 3、黑龙江省现拥有国家自然生态保护区( 24 )处,其中(五大连池)自然保护区已被列为世界自然遗产。 4、黑龙江省矿产资源在全国名列前茅,已探明矿产资源131种,其中(石油)、(石墨)等资源位居中国第一。 5、在黑龙江斑斓多彩的历史中,(渤海文化)与(金源文化)是两座高峰。 6、2011年11月,赫哲族(依玛堪)被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正式批准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7、拓跋鲜卑所建立的(北魏王朝)连接着汉唐两座中国封建文明高峰,是北方少数民族在中原建立的第一个政权。 8、(洞穴)是鲜卑祖先所采取的住所形式。位属大兴安岭阿里河地区的(嘎仙洞)就是拓跋鲜卑祖先居住的“旧墟石室”。 9、鲜卑族人的“贵少贱老”的伦理习俗归向其(崇武)、(尚勇)的价值核心,这与其对祖先的崇拜情结并不矛盾。 10、鲜卑民族更是以法令的形式将族外婚固定下来,严格奉行(“十姓百世不通婚”)的原则。 11、作为渤海国的主体民族,(靺鞨族)是一个相当封建化的民族,这与其自建立至繁荣,始终与中原唐朝保持着良好的臣属关系息息相关。 12、目前已发现的渤海国墓葬中,较为典型的有三座,分别是(三陵坟二号墓)、(贞惠公主墓)、(贞孝公主墓)。 13、(佛教)堪称渤海国的国教,而道教在一定地区也有所流行,(萨满教)则是渤海国边远地区群众的民间信仰。 14、渤海国的文学形式主要有(散文)和(诗歌)。 15、目前,记录女真文字的资料主要有(金石)、(墨迹)、(文献)。 二、简答题 1、流人文化的影响。 答:遣戍到东北的"流人",其中不乏高官犬吏、才子名流等,他们滴居在黑龙江,留下了许多佳句名篇、趣闻逸事,对黑土文化的传承发展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成为中原文化的重要传播者。"流人"曾创造了黑龙江文化方面的多项第一:张结彦的《域外集》称得上黑龙江第一部散文集;吴兆毒的《归来草堂尺牍》是黑龙江第一部书信集;程燥的《龙沙剑传奇》是黑龙江第一部戏剧剧本;张绪彦还发起成立了黑龙江第一个诗社――"七子诗会"。此外,流人还广泛参与方志与笔记的撰述,如方拱乾所著《宁古塔志》、吴振臣所著《宁古塔纪略》、张结彦所著《宁古塔山水记》、杨宾所著《柳边纪略》、英和所著《龙沙物产咏》、《龙江

辽宁海城谦德传统文化教育基地基本情况介绍

辽宁海城谦德传统文化教育基地基本情况介绍 基地名称:谦德传统文化教育基地 基地地址:辽宁省海城市毛祁赵八里16号 基地性质:利用非财政经费、自愿举办从事教育事业、是非营利性社会服务活动民办非企业单位。属民办公益性、全封闭、全日制职业 高中教育机构。 办学宗旨:遵守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遵守社会道德风尚,培养学生诚敬谦和、厚德载物,报效社会的理想信念。帮助解决留守 儿童、孤儿、困难家庭子女的免费就学问题,提高师生综合素 质,继承弘扬优秀的中华文化,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办学目标:以德育落实、文化扎根、智力开发为主,坚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通过九年义务教育和高中职业一贯制教育培养, 为高校和社会输送品行好、素质高;有能力、有技术;具有创 造性、开拓性和社会责任感的优秀人才。 办学规模:基地整体建成后占地面积100余亩,教学楼、办公楼、宿舍楼、餐厅总面积达50000余平。幼儿园、小学、初中、职业高中共 开设25个班,按标准班额幼儿园30人/班、小学40人/班、 初中45人/班、职教班45人/班,总招收学生规模在900人 左右。 办学层次:幼儿园、小学、初中、职业教育班 办学形式:全日制、全寄宿、封闭式管理,从幼儿园到职业高中一体一贯制教育。 课程安排:基地按照省市教育部门的相关规定开设课程。课程分为三部分,一为德育培养的传统经典教育,开设政府和教育部门提倡认可

的《弟子规》、《太上感应篇》、《孝经》、《朱子治家格言》、 《了凡四训》等经典课程。二为智育培养的科学文化教育,开 设了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历史等文化课程,教材使用教 育局审定或规定的统编教材和自选教材,兼顾应试教育。三为 技能技艺的培养,开设了幼儿卫生保健、声乐、视唱、乐理、 美工、普通话、书法等职业课程。重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 实际应用能力。 办学理念:以人为本、德育为先;知识乐中记、能力做中练、品德行中修; 道理思中悟。 管理体制:实行基地理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基地创办者:谭凤涛(男,汉族,辽宁海城人,1966年8月出生,毕 业于东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现为海城市 政协委员、海城市传统文化促进会副会长、大连 市华夏文化促进会顾问) 教育基地自成立之日起,未向家长、学生以及党和政府伸手要过一分钱,在岗教师均属义务工作者。 区别于其他办学单位,谦德传统文化教育基地的形成是“助推式”的。在积极响应党和国家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各行包括学校积极推展《弟子规》教育与学习的大的文化背景中,大悲古寺于2008年左右义务组织了几期针对成人大众的短期“弟子规培训”,以期为更多家庭的幸福安乐、乃至社会的安定和谐贡献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当时,还不定期外请部分经常参与全国各地传统文化论坛、德智双运的优秀教师前来授课。老师们大多以“圣贤教育改变命运”为核心主线、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进行分享交流,劝勉大家扎好“孝”的根基,进而将其落实在“父子”、“君臣”(即领导者与被领导者)、“夫妇”、“长幼”、“朋友”这些人与人相处的五类关系中,时时按照先哲的教诲来力行,以使人生幸福圆满。

企业文化的结构和内涵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解决外部适应和内部整合问题时所习得的一组共享的基本假设,因为它们运作得好,而被视为有效,进而传授给新成员,作为当遇到类似问题时如何去知觉、思考及感觉的正确方法。” ——埃德加·H·沙因(Edgar H.Schein)企业文化的结构和内涵 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全体员工在长期的创业和发展过程中孕育形成的,凝聚、激励企业各级经营管理者和员工归属感、积极性、创造性的人本管理理论,是人们共同遵守的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及行为规范。它是企业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理念文化的复合体。 学习并掌握企业文化管理,首先从企业文化的结构和内涵入手。 企业文化的结构划分有多种观点。一种是将其分为两个层次,有多种表达,如有形文化和无形文化、外显文化与内隐文化、物质形式和观念形式、“硬”S 与“软”S 等;另一种是把企业文化划分为三个层次,即精神层、制度层和物质层;还有一种分为四个层次,即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这些不同的结构划分都有其各自的合理性,使用不同的结构划分对认识企业文化建设并无大碍。这里主要讨论企业文化结构的三层次和四层次。 “企业文化三层次”:精神层、制度层和物质层 一.精神层 这主要是指企业的领导和员工共同信守的基本信念、价值标准、职业道德及精神风貌。精神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形成物质层和制度层的基础和原因。企业文化中有无精神层是衡量一个企业是否形成了自己的企业文化的标识和标准。 企业文化精神层包括以下7个方面。 (1)企业最高目标(企业愿景) 它是企业全体员工的共同追求,有了明确的最高目标就可以充分发动企业的各级组织和干部员工,增强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广大员工将自己的岗位工作与实现企业奋斗目标联系起来,把企业的生产经营发展转化为每一位员工的具体责任。因此,企业最高目标是企业全体员工凝聚力的焦点,是企业共同价值观的集中表现,也是企业对员工进行考核和实施奖惩的主要依据。 企业最高目标又反映了企业领导者和员工的追求层次和理想抱负,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在最高目标统领下,企业往往还制定长期、中期、短期等各种阶段性目标。长期目标的设置是防止短期行为,促使企业健康发展的有效保证。 (2)企业核心价值观 企业核心价值观指企业全体员工共同信奉的价值标准和基本信念,也可称作企业的基本信仰。这是企业文化理念层的核心,也是企业文化中最稳定的内容。企业中往往有一些主导作用的价值观念,它们被称为企业的主导价值观。在主导价值观中,还有一些深层次的、起决定作用的价值观念,这就是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对企业的决策和企业行为有着决定性的影响。随着企业内外环境的改变,企业的竞争策略、经营理念和管理模式可以调整变化,但企业的核心价值观是长期坚持,不会轻易变化的。 (3)企业哲学

黑龙江地域文化论文

地域文化课程 期末作业 姓名:李德龙 学号:1523001200043 学校: 成绩:

黑龙江地域文化对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影响 一方水土养育了一方人,黑土地养育了龙江人。一方文化成就了一方人,龙江精神成就了一代代龙江人。如果有一种精神是龙江人不可或缺的精神,那便是龙江人的闯的精神。 随着文化大融合的到来,越来越多的文化从地球上消失或即将消失,它们被人们遗弃或被其他的文化所同化。然而没有自己文化的民族就会没有自己的精神,没有精神的民族不可能引领时代的潮流。龙江人的文化包含龙江的历史文化,自然环境作用下的文化,改变或脱离这些原有的文化,城市的历史文化将大大丧失,其特征也会逐渐被磨灭。黑龙江是个多种文化共存的地方,自然环境和特定历史在人文精神塑造过程中都曾起到过至关重要作用,如何处理好原有文化间的融合,并保留各自的特色是构建龙江发展的精神支持的关键。 一、黑龙江地域的特色 地域辽阔的黑龙江,四季交替分明,文化底蕴深厚,物产资源丰富,建筑风格别异,因此北国冰城,黑土地,北大仓,东方小巴黎等多种美誉。 黑龙江的黑土地域文化是区别于其他北部省份的特有的文化,其既包含于中华文明,又带有其鲜明的个性,其特征多受影响于萨满文化,中俄交流文化,以及文革时期的南北融合文化,以及龙江人特有的闯关东文化。 二、摈弃黑土文化中旧的落后的社会意识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并不总是同它所依赖的社会物质基础的化完全一致,而是或前或后,与社会存在的发展保持着动态的对应。作为黑土地上各种社会意志的总概括的黑土文化也不例外,也包含着进步和落后两种社会意识。黑土文化中所包含的进步社会意识,是黑土文化的主流、主导力量和本质表现,它适应、体现了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代表了黑土文化发展的基本趋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而黑土文化中旧的落后的社会意识,就是那些阻碍、制约经济文化发展的社会意识。它是黑土文化的非本质表现,次要部分,是在黑土文化发展过程中被否定的社会意识。这种旧的落后社会意识具体表现在以下三点: 1.满足现状,不思进取的农民惰性心理黑龙江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 为生活在这时的世世代代人民提供了优越的生存条件。但是,同时也带来了副作用那就是大自然过于丰厚的恩赐易使人们过分地依赖自然,缺乏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勇气和创造能力滋生满足现状,不思进取的惰性心理。正像马克思所说:“过于富饶的自然‘使人离不开自然的手,就像小孩离不开引带一样,它不能使人自身的发展成为一种自然必然性。长期以来,黑龙江的各民族虽然生活在

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学习课件.doc

传承传统文化培养社会脊梁 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基地简介 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基地是由中华文化促进会传统文化委员会批准成立的,以传承、弘扬、创新、培训、推广中华传统文化为己任的单位,主要推广以儒、释、道、医、易、武为核心的中华传统文化,弘扬慈悲、仁爱、积德、百善孝为先等至善精神,推动国家和谐化进程为目标,建设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将中华传统文化推向世界而努力! 基地开展以弘扬儒、释、道、医、易、武、民俗文化,包括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中医、养生、武术等,以传承中华五千年的智慧文化为内容。主办以中华传统文化为主要内容的学术研究、培训、交流、展示、推广等活动,发挥传统文化的纽带作用,推动两岸三地、国际文化交流,致力于建设国家级中华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基地。 基地以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爱国爱民为前提,秉承“博古通今、知行合一”的宗旨,致力于开展传统文化传承体验、创新品牌、培训教育与传统文化传播工作。是集传统文化体验与教育、创新与品牌、人才培养与培训、理论探索与研究于一体的综合性国家级传统文化传承、创新、培训基地,主要从事传统文化教育、品牌建设、产业化等事业。 基地主要功能是:针对国内外人士开展传统文化传承体验、品牌创新与传统文化教育活动;承接海内外传统文化师资文化类培训工作;构建传统文化平台;研发与推广中华传统文化普及读物;开展传

统文化传播理论探索与应用对策研究;开展传统文化与影视艺术国际传播人才培养工作。 围绕中华传统文化培训与国际传播,“博古通今、知行合一”被确立为基地的主旨,体现中华传统文化“传承道德,文治教化”的理念,以“传承传统文化,培养社会脊梁”为目的,基地打造以中华传统文化建设为核心,以场景系统、资源系统、网络系统、人际网络系统建设为主体的工作框架,探索一种集传统文化教学、传统文化传承体验与传统文化普及相结合的综合性的传统文化传播模式。 基地的使命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基地以“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为办学主旨,以身作则,力行传承推广传统文化。

人类文明的涵义和基本结构

人类文明的涵义和基本结构 摘要:文明是指通过人类改造世界的积极成果所体现出来的人类社会生活的进步过程和状态。人类追求美好生活的需要是文明不断发展的不竭的动力。正是为了满足人类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需要,构成文明发展的三个基本内容:即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关键词:文明涵义动力结构。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代表大会的报告明确地将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一道,确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位一体”的目标,强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促进三个文明协调发展。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在序言中也增加了“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内容。在党的代表大会报告和国家根本大法中把推动“三个文明”协调发展作了如此明确的肯定,反映了党和人民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从而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更加成熟和完善,也必将成为今后我国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根本指针。为了在理论上和实践上更好地理解和贯彻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的思想,有必要对人类文明的涵义和基本结构进行认真的研究有一个正确的把握。一、文明的涵义关于文明的涵义,可以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德国学者诺贝特?埃利亚斯在

其《文明的进程》一书中指出:“‘文明’这一概念所涉及到的是完全不同的东西:技术水准、礼仪规范、宗教思想、风俗习惯以及科学知识的发展等等;它既可以指居住状况或男女共同生活的方式,也可以指法律惩处或食品烹调;仔细观察的话,几乎每一件事都是以‘文明’或‘不文明’的方式进行的。所以,要用几句话囊括‘文明’所有的含义几乎是不可能的。”他认为,就西方国家来说,“这一概念表现了西方国家的自我意识,或者也可以说成是民族的自我意识。它包括了西方社会自认为在最近两三百年内所取得的一切成就,由于这些成就,他们超越了前人或同时还尚处‘原始’阶段的人们。西方社会正是通过这样的概念来表达他们自身的特点以及那些他们引以为自豪的东西,他们的技术水准,他们的礼仪规范,他们的科学知识和世界观的发展等等。”在中国,文明概念出现的非常早。早在《易经?乾卦》中就有“见龙在田,天下文明”的说法。《尚书?舜典》中也有“浚哲文明”的说法,孔颖达将之解释为:“经天纬地曰文,照临四方曰明”。在人类未出现之前,自然界本来就是有文也有明的:地上高山大川就是经天纬地之文,天上红日皓月就是照临四方之明。我们今天所说的文明固然不是指的自然文明,但是人类的文明一词显然是受到自然文明的启发借鉴而来的。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文明概念也有多种表述,而通常是在三种意义上加以使用的。第一种是在时间界限意义上的文明,它指人类社

黑龙江地域文化对黑龙江人文化性格形成的意义

黑龙江地域文化对黑龙江人文化性格形成的意义 通过学习了黑龙江地域文化我们知道:中华民族发祥地黄河流域,其文化传统中重群体、重伦理的特点的形成与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有极大关系。黑格尔曾说过:“水性使人通、山性使人塞,水性使人合、山性使人离”。黑龙江地域作为中华民族的组成部分,在具有北方文化属性的同时,也有自己的地域文化特点。 黑龙江人的文化性格是由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开埠时的移民成份,自身文化积淀及体制、制度的因素所决定的。 一、独特的自然环境孕育了黑龙江人复合型的文化性格。 从历史上看,黑龙江人生存的环境是东南北三面被大山、大江环绕,西面有茫茫草原横亘。可以说,内部回旋相当开阔而外部交通极不便利。正因为这种环境,使文化心理形成了封闭的向心结构。生产方式因缺少外部的信息刺激和形象示范而亘古不变,在心理上积淀为稳定和保守(如恋家守业的现象,一旦定居下来,就生于斯、长于斯、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封闭的环境、单一的生产方式和代代相因的生活,加上历史上黑龙江地域就是游牧民族的活动区域,使黑龙江人既具有农耕民族诚实厚重,又具有游牧民族粗犷豪放的性格和大度的胸怀,兼具农牧民族的特点。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乐观、爽直、大气、勇敢、侠义的性格,正因为这种性格,我们黑龙江人便是满清末年胡匪、强盗的生产者,同时也为解放战争及抗美援朝提供了充足的兵源。由于单纯依赖土地就可以生存,他们满足于“二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现状。同时,由于地广人稀,天赐丰富,生存环境相对宽松,自种自食的农产品行往往有剩余而剩余产品又无法作为商品出售,且人烟稀少,所以在接人待物上形成了大方好客的性格特点。但是,也逐渐养成了粗疏,没有商品观念的弱点,又因为物产丰饶,因此人生惰性、温饱即安,小钱不愿挣、大钱挣不来。与之相反,关内地少人多,谋生艰难,人更勤劳,关内比较复杂的生产方式,使关内的文化传统有两个特点:一是重视学习和富于创造,二是善于经商和弄巧。所以自古以来状元举子、重臣良医多为南士,能工巧匠、大商巨贾也多出自南方。所以由此可以推断,东北尤其是黑龙江即使开发早些,资本主义萌芽也会

浅谈黑龙江地域文化

地域文化作业 姓名:郭聪 学号:1423001400633

浅谈黑龙江地域文化对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影响 人文素质是一种生活、思考与行为的方式,他允许每个人都实现自己最热切的愿望,并成功地获取幸福,使生命完美。一般说来,人文素质主要由人文知识与技能、人文能力与方法、人文精神与品质等三个方面构成。这三个方面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在这三大要素中,人文知识起着基础性作用,是其他两个方面赖以形成的基础;人文能力与方法是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指分析和解决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问题的能力与方法;人文精神与品质主要指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理解和应用人文的意识和态度以及对人文的情感、兴趣和动机等等,这些精神和品质在人文素质各要素中占据核心地位,直接决定着人文素质的方向。 在人文素质中,人文精神是核心。当前大家对人文精神的认识不一,有的从民族文化的差异性角度来思考,往往得出各个国家的人文精神都有所不同的结论;有的认为每个时代人文精神内容不一样,中国古代与中国当下的人文精神不同。在笔者看来,人类的人文精神在某些具体内容上可能有时代与国家之别,但在根本特征或本质上则无根本性差别。人的欲望和本性等是相通的,这决定了人文精神也就不存在根本性的差异。人文精神尽管有各种各样的表达方式,但在总体上不外乎是对作为个体的人的生命、权利、利益与价值的尊重和保障,对实现个人利益基础之上的社会整体利益的维护,对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地球、宇宙及其他动植物的关切,它是人类文化中占据核心地位的精神因子。 一个民族、一个社会其人文素质的高低,既是其文明程度和生存状态的重要标志,也必然是其发展支撑的底蕴。而一个民族、一个社会的人文环境的改善和提升,要关注青年学生,因为他们此时的人文启蒙,此时确立的终极关怀,只要是真正的纯粹和彻底,就可以树立人性和理性的素质! 一方水土养育了一方人,黑龙江位于中国东北边缘,与俄罗斯接壤,中国最北端的漠河和最东端抚远三角洲都在黑龙江省境内。冬季由于蒙古高压的原因,气候寒冷;夏季由于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温度较高,是典型的大陆性季风性气候,四季分明。黑龙江地广人稀、土地肥沃、资源丰富,大小兴安岭森林丰茂、东部煤炭储备巨大、大庆油田是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中国最大的油区、农业上有“北大仓”的称号……恶劣的气候条件和丰富的物产使得黑土区域文化具有了强烈的粗犷豪放、不拘小节的气质。 大学教育除了给人以专业知识外,还应该让学生养成一个清楚的头脑,一颗热烈的心,只有这样,他才可以对社会有所了解,对是非有所判断,对有价值的东西有所欣赏,他才不至于接受现成的结论,不至于人云亦云,使培养出来的学生才有独立的个性,与同不的观点,超常的想象和创造力。 一方文化成就了一方人,龙江精神成就了一代代龙江人。如果有一种精神是龙江人不可或缺的精神,那便是龙江人的闯的精神。随着文化大融合的到来,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来黑龙江学习,这里有全国著名的学府——哈尔滨工业大学,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学习资料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 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一、重要意义。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灿烂辉煌。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是当代中国发展的突出优势,对延续和发展中华文明、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发挥着重要作用。 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战略任务,对于传承中华文脉、全面提升人民群众文化素养、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二、主要内容 1.核心思想理念。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在修齐治平、尊时守位、知常达变、开物成务、建功立业过程中培育和形成的基本思想理念,如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的思想,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

益借鉴。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要大力弘扬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核心思想理念。 2.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道德理念和规范,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精忠报国、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怀,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荣辱观念,体现着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方式。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要大力弘扬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中华传统美德。 3.中华人文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多样、珍贵的精神财富,如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等,是中国人民思想观念、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情感样式的集中表达,滋养了独特丰富的文学艺术、科学技术、人文学术,至今仍然具有深刻影响。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要大力弘扬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内容。 三、实施过程 1、全面贯彻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结合学校实际加以落实。

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与结构

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内 涵与结构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浅谈初中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内涵与结构的培养摘要:本文从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性出发,分析了当前初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现状。并基于教学实践,提出了如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一些想法和做法。科学探究能力是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最重要的体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是新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培养其严谨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上有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物理;科学素养;内涵与结构 多年来物理教学以传授系统的物理知识为最高目标,事实—概念—规律—应用是物理教学的主旋律,社会的发展对国民科学素养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新课程改革把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作为总目标.学生拟对物理学科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功能、理念、及实现途径等问题作一些探讨。 但是根据笔者十余年的中学物理教学发现,大多数学生通过学习,只是了解了一些物理概念,掌握了几个公式,解决了几道题目而已。严重背离了物理教学的初衷。究其原因,一方面,受应试教育毒害严重;另一方面,教学理念、模式、方法也存在严重的滞后。笔者基于对新课标的认识和在教学实践中的感悟,谈谈如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要提高学生物理学科的核心素养。首先要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精神,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合理组织教学内容,建构良好学习动机和兴趣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习兴趣。鼓励学生改进实验,发展学生发散思维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传统的教学方法对于物理实验大多是“葫芦画瓢”,而未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受其长期影响学生长与求同,缺乏独立思考、难有创造和发现。要真正培养学生创造质疑、勇于探索,即使对那些早已成为定论的事物也要从不同角度和侧面进行重新审视,以不断完善和发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鼓励学生对实验进行不断改进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变苦学,厌学,死学,难学不会学为乐学,好学,活学,易学,会学,逐步培养其主动,探求知识。在教学中,我采用了情景教学法,对巩固知识,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二:改革物理教学模式,加强科学方法教育传统的中学物理通常以概念教学为课堂核心,从而忽略了通过教学培养学生观察与实验、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分类、归纳与演绎、理想化等科学研究方法的教育功能。要把物理课中丰富多彩的思想方法渗透于教学之中,必须要让教法为学法服务,打破单一的概念教学模式。为促进学生对所学物理知识的领悟和掌握,使学生将所学到的科学方法运用于生产实践,可以选择情境教学、探究教学、研究性教学、实验教学和互动式课堂教学等多种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必要的科学思维训练。

东北地域文化与节庆习俗

东北地域文化与节庆习俗 丛坤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文学所,黑龙江哈尔滨 150018) 摘要:东北节庆习俗主要由东北世居民族节庆习俗与中原汉民族传入节庆习俗两部分构成。东北世居民族节日习俗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地域性,中原汉民族节庆习俗传入东北后,因社会自然环境的变化发生了变异,形成雅、俗之分,进而塑造了东北人慷慨、豁达、热情、爽朗的性格特征。 关键词:地域文化;民族文化;民族性格;节庆习俗 中国东北地区现今主要指黑龙江、吉林、辽宁和内蒙古东部的三市两盟(即呼伦贝尔市、赤峰市、通辽市,兴安盟、锡林郭勒盟),也可称其为黑龙江流域的右岸。从文化区域划分的角度,有关这一区域的名称近年学界多有争议,黑水说、长白说、辽河说、关东说等等,莫衷一是,几成热点。这一争论既反映出区域文化研究的方兴未艾,同时也反映出部分研究者自身的地方本位主义。但同时也说明东北这一区域的文化形成与发展是具有鲜明的整体性特征的,这是广大研究者的共识。所以在谁也说服不了谁,尚未形成定论之前,我们不妨还是以“东北文化”作为这一文化区的名称为妥,这是本文首先要阐明的观点。 然而,“东北文化”是区域文化概念还是地域文化概念呢?很多人在使用这一概念时恐怕并未认真思考这一问题。由于在中国国家现代化的艰难进程中,伴随着殖民\反殖民、革命\反革命、民族自治\民族融合、中央\地方的对立统一,在地理区域上,呈现出政治、民族、行政维度并存的局面。还有历史形成的齐鲁、中原、巴蜀、岭南。吴越、荆楚、燕赵等传统地域文化维度,东北地区因历史原因则更为复杂。从地域文化研究的层面来说,不同的维度定位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相关研究的内容、结构和分期。 区域文化与地域文化是两个既相互区别又不可分割的命题,也可把其看作两个不同的视角,其预设也有所不同。地域文化研究突出自然环境和历史传统,其

黑龙江地域文化

地域文化课程 期末作业 姓名杨文杰学号1223001457039 学校松林电大成绩

黑龙江地域文化 黑龙江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有连绵起伏的大、小兴安岭;有沃野千里的松嫩平原;有气势磅礴的黑龙江、乌苏里江、松花江、嫩江水域;有风景秀丽的镜泊湖、五大连池;还有绿草如茵的天然牧场,这些无不勾勒出一幅幅绚丽的画卷。黑龙江省是中国位置最北、纬度最高的省份。土地面积45.46万平方千米,居全国第六位。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因此,在振兴黑龙江的发展建设过程中,应该分析黑土文化,发扬其积极方面、规避消极方面,使黑龙江在本次文化建设高潮中不落伍,且得到新的突破和跨越,服务于社会、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 黑龙江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生态环境交互影响的地域文化历史造就了黑龙江人独特的文化性格,即"粗犷豪放的气质,质朴率真的品性,热情大方的特质,包容海涵的气度,幽默机敏的智慧"。但同时,黑龙江人也存在着知足常乐、小富即安、拒斥理性等经验式、人情式的文化特质和文化模式,是与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不相适应的。这就要求我们站在以人自身的现代化为核心的总体性文化转型的高度来认识问题,努力建构新世纪黑龙江人新的形象工程,为龙江大地和黑土文化增添新的内涵。 黑土地域文化,我们特指黑龙江地域文化,因为黑龙江省以丰腴的黑土地而著称。黑土地域是东北地域文化----关东文化的组成部分,是具有独特文化精神与鲜明文化风格的地域亚文化。 黑龙江位于中国东北边陲,与俄罗斯接壤,历史上古肃慎人后裔粟末靺鞨建立的渤海国曾非常繁荣,有“海东盛国”、“小中华”之称。黑龙江地广人稀、土地肥沃、资源丰富,大小兴安岭森林丰茂、东部煤炭储备巨大、大庆油田是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中国最大的油区、农业上有“北大仓”的称号……恶劣的气候条件和丰富的物产使得黑土地域文化具有了强烈的粗犷豪放、不拘小节的气质将黑土地域文化中的彪悍和开拓精神展现得淋漓尽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开始全面建设东北,东北地区工业化加速发展,仅“一五”期间,156个重点建设的大项目有56个在东北,其中22个在黑龙江,另外,国家基本建设投资黑龙江占了十分之一。上世纪5黑土地域文化发展历史及特征黑龙江位于中国东北边陲,与俄罗斯0年代末,10万官兵和5万山东支边青年挺近三江平原,加入到开发北大荒的队伍中来,后来的知青下乡、知识分子下放又使黑龙江产生了一次人口迁移的高潮。这些来到黑龙江的人不但为黑龙江的建设贡献了力量,同时也给黑土地域文化增添了新的内涵。通过共和国的建设者们的不懈奋斗,“四大精神”(北大荒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突破高寒禁区精神)以“闯关东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北大荒精神”等为代表的“爱国奋斗、艰苦创业,求实务实、开拓进取,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黑龙江精神,集中体现了黑土文化的精神内涵。1、英勇不屈的抗争精神。一是为拯救中华民族愤然而起抗击日本侵略者的高度自觉性;二是众志成城、一致抗敌的空前广泛性;三是为了民族尊严而绝不苟且偷生的民族气节。2、顽强拼搏的创业精神。一是一往无前,百折不挠。二是自强不息,艰苦奋斗。3、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一是胸怀全局,为国分忧。二是淡泊名利,忘我工作。三是不计得失,勇于牺牲。4、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建议

关于“对中小学生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建议 党的十七大报告作出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大繁荣”的重要部署,《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中也提出了中小学各学科课程将融入更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在学校开设书法、绘画、传统工艺等课程,适当增加传统经典范文、诗词的比重。对中小学生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目前在中小学生中,广泛存在对中国传统文化认知缺乏,兴趣不浓,传统文化意识淡薄的趋向。对中国传统的优秀文化如:传统美德、传统节日、文学名着、诗歌词赋、成语、毛笔字等没有兴趣,缺少教育,而对洋文、洋节日、洋快餐,日韩明星,流行音乐,网络游戏等倍加热门、推崇。中小学生是国家的未来,这样的情况如任其发展下去,将导致文化断层、精神缺氧、社会道德低下,后果非常严重。现就加强中小学生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提出几点建议。 1、开设传统文化教育课。按照国家十一五文化发展纲要的要求,在中小生中开设传统文化教育课,将传统文化教育做为学生必修课程,纳入学校教育重要内容。通过教育,使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历史,学习传统文化知识,领悟传统文化精华,弘扬传统美德,激励传统民族精神,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型人才。 2、加强教师队伍培养。传统文化教育质量取决于教师水平。由于多年忽视传统文化教育及教师队伍建设,目前教师的自身文化素质和教学水平难以承担传统文化教学任务,因此搞好传统文化课教学,必须从培训教师,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入手。通过培养训练,形成一支熟悉中国传统文化历史,熟悉传统文化教材,熟悉教学方法,有独立教学能力的中小学教师队伍。 3、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材的编制。要集中人才,结合本地域特点,编写中小学好传统文化教材,并不断加工修改、提高教材质量。为中小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提供好的素材。 4、发挥本地传统文化教育基地作用。盐城是中国革命老区,有许多着名的革命传统文化教育资源。要充分利用本地的博物馆、展览馆,革命烈士、爱国人士等革命教育场所,带领广大中小学生定期学习参观,并以此开展形式多样的传统文化教育活动。 5、营造中国传统文化的舆论环境。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要有良好的舆论环境和社会氛围。在学校及社会上的各种社会公共场所,设置标语、图片、宣传画等载体,展示中国传统文化;通过设专栏、办专刊、学校广播站等载体,介绍中国传统文化;要开展以弘扬传统文化为题材的校园、社区等文娱活动,宣传中国传统文化。为中小学生学习接受传统文化、学习传统文化、发扬传统文化努力营造良好的环境。

_学生投入_的概念内涵与结构

外国教育资料2000年第2期 /学生投入0的概念内涵与结构 孔企平 随着教育规模扩大,使人感到困惑的一个现象是:一方面国家和个人在教育资源上的投入日益增加,另一方面部分学生在学习活动上投入的热情日益减退。研究已经表明,在教育实践中最直接和持续的问题之一,是学生投入(N ewmann,1992)。对学生投入(stu-dent engagement)的实证研究是近十几年在西方教育文献中出现的一个新的重要研究领域。 这个研究论题对我国教育改革的理论与实践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国教育进入了一个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时期。不仅我国义务教育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而且高中和大学教育也会在本世纪初获得较大的发展。另外,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推进素质教育是重大任务。关于学生投入的研究,对解决我国教育发展中理论和实践中的一些问题是有益的。 然而,当我们把目光投入有关/学生投入0的研究领域时,首先就会发现这样的问题:不同的研究者用/学生投入0的术语表达了不同的内容。因此,澄清学生投入的概念与概念的结构是一个必要的工作。本文介绍了西方教育文献中在学生投入概念研究上一些主要观点,并在此基础上对三种基本的学生投入(行为投入、情感投入和认知投入)作一些探讨。 一、/学生投入0概念的内涵 对/学生投入0的研究,存在着两种不同的研究方法。第一种用人类学的方法对学生的课程经验进行研究。第二种研究方法是把学生投入作为一种变量,研究这一变量的作用及其与其它教学变量的关系。在不同的研究传统中,对学生投入概念的解释也是不同的。 11学生投入是一种主动的个体化的课程经验 美国著名教育学者杰克逊(Jackson,P.,1968)把学生参与(student involv ement)作为研究的中心概念之一,系统地研究了学生参与和非参与的课程经验。根据埃里克森(Ericoson,F.,1992)的理解,课程经验(curriculum ex perience)指学生在学校的指导下经历的经验。目前,随着课程观的转变,课程经验已经成为课程研究的一个充满生机的领域。纽曼(Newmann,F. M.,1992)还特别提出对学生投入的研究是从对学生课程经验的研究而引发的。 埃里克森是研究学生经验的主要学者之一。埃里克森(1992)从课堂教学过程交互作用的角度论述了学生的课程经验,从中提出了课程投入(curriculum en-gagement)的概念。在埃里克森(1992)看来,学生投入是一种主动的课程经验。埃里克森(1992)认为,学生在完成课程任务中的经验至少可以分成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社会联系方面(social relational aspect),第二个方面是教材方面(subject matter aspect)。前者包括学生和教师、学生和学生等社会联系,后者包括学生和教材的心理联系。 在埃里克森(1992)看来,上述两个方面有赖于以前的知识和对目前面对的问题的所激起的情感体验。布朗(Brown J.S)等(1989)的研究表明,学生的目的、在学习情境中和他人关系的情感内容、对口头表达的文化熟悉性和许多社会联系的特点,都会影响是否成功地完成课堂中的任务。埃里克森(1992)进一步阐明了这一过程。他认为,课堂教学使学生和教师走到一起来了,教师和学生在选择内容材料等方面即时的和长期的目的,甚至更一般的文化背景,都会影响学生和教师的交互作用,也会分别影响学生的和教师的主观经验。他认为,课程的目的有时并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学生的行为与外界权威所制定的目的可能一致也可能不一致;学生有时会对所指定的学习任务感到无聊和厌烦;由于学生不愿意学或者教师指定的学习内容使学生难以掌握,则学生的学习就会不发生。埃里克森(1992)认为,在学校教育过程中既有构建知识的实践,也有抵御知识的实践(knowledg e av oidance)。埃里克森(1992)进一步论述了教室的社会联系以及教师关注对学生投入的影响。 另一方面,埃里克森(1992)的研究也指出,认知素质在交互作用中起着重要作用。埃里克森(1992)研究表明,学习任务的难度影响了学生的课程经验。班级授课制造成了教师统一授课和学生统一学习的表面现象。似乎对于学生都是一视同仁的。然而,埃里克森(1992)指出,学习发生在能够展示学生能力的最大能力的范围中,即是维果斯基所说的最近发展区,由于学 72

沟通的作用和意义

沟通的作用 为什么要沟通?这个问题乍听起来,好像问别人“为什么要吃饭”或“为什么要睡觉”一样愚蠢。吃饭是因为饥饿,睡觉是因为困倦。同样,对于我们来说,沟通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必需的、无所不在的活动。 通过沟通可以交流信息和获得感情与思想。在人们工作、娱乐、居家、买卖时,或者希望和一些人的关系更加稳固和持久时,都要通过交流、合作、达成协议来达到目的。 在沟通过程中,人们分享、披露、接收信息,根据沟通信息的内容,可分为事实、情感、价值取向、意见观点。根据沟通的目的可以分为交流、劝说、教授、谈判、命令等。 综上所述,沟通的主要作用有两个: (1)传递和获得信息 信息的采集、传送、整理、交换,无一不是沟通的过程。通过沟通,交换有意义、有价值的各种信息,生活中的大小事务才得以开展。 掌握低成本的沟通技巧、了解如何有效地传递信息能提高人的办事效率,而积极地获得信息更会提高人的竞争优势。好的沟通者可以一直保持注意力,随时抓住内容重点,找出所需要的重要信息。他们能更透彻了解信息的内容,拥有最佳的工作效率,并节省时间与精力,获得更高的生产力。 (2)改善人际关系 社会是由人们互相沟通所维持的关系组成的网,人们相互交流是因为需要同周围的社会环境相联系。 沟通与人际关系两者相互促进、相互影响。有效的沟通可以赢得和谐的人际关系,而和谐的人际关系又使沟通更加顺畅。相反,人际关系不良会使沟通难以开展,而不恰当的沟通又会使人际关系变得更坏。 [编辑] 沟通的意义 沟通是人类组织的基本特征和活动之一。没有沟通,就不可能形成组织和人类社会。家庭、企业、国家,都是十分典型的人类组织形态。沟通是维系组织存在,保持和加强组织纽带,创造和维护组织文化,提高组织效率、效益,支持、促进组织不断进步发展的主要途径。

黑龙江电大《地域文化》平时作业(四)参考答案

平时作业四 一、填空题 1、1935年萧红的长篇小说(生死场)和萧军(八月的乡村)的出版,标志着东北作家群的正式出现。 2、日伪时期,东北作家群在小说创作中,有大量揭露日伪黑暗统治、表现人民反抗斗争的作品,代表作家有(萧红)、(萧军)、(白朗)、(罗烽)。 3、东北作家群创作的主要特点是(抗日救亡的呐喊)和(故土原乡的思恋)。 4、韩乃寅的长篇小说(《天荒》)、(《苦雪》)、(《泪祭》),被称为北大荒“知青三部曲”,总题名为(《远离太阳的地方》)。 5、东北光复后,诗歌出现了很大的变化,这一时期的主要龙江作家的作品有(李熏风)的长篇叙事诗《聚宝盆》、鲁琪的(这就是爱情)等。 6、新中国成立后当之无愧的第一批龙江乡土诗人是(王书怀)、(刘畅园)。 7、20世纪初至20世纪30年代中期,哈尔滨共刊行过俄文期刊多达400余种。其中(《哈尔滨快报》)及其继承者(《青年俄罗斯报》)首开哈尔滨俄侨文学的先河。 8、1920-1925年,哈尔滨共有20余种纯文学或与文学有密切关系的俄文杂志,主要有(《远方》)、(《俄国评论》)、(《尖塔》)、(《远东蓝杂志》)。 9、1926年,(“邱拉耶夫卡”)社成立,这是一个由在哈尔滨本土成长起来的俄侨青年诗人组成的文艺团体。 10、(俄侨文艺团)的成立和发展标志着哈尔滨俄侨文学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繁荣盛景。 11、1899年,(俄国中东铁路俱乐部)在和哈尔滨田家烧锅建成,这一事件被称为“清代哈尔滨有电影设施和活动的开始”。1902年,俄国人(考布切夫)在哈尔滨道里中央大街与十二道街交口处建立了黑龙江第一家电影院。 12、黑龙江有文字记载的曲艺活动始于(金代)。 13、现代意义上的冰灯观赏,始于1963年2月哈尔滨市(兆麟公园)举办的首届冰灯游园会。 14、被称为“中国雪乡”是黑龙江牡丹江长汀镇的(双峰林场)。

2012传统文化教育培训基地讲解

顺德区传统文化教育培训基地 (2012 年度) 容 桂 文 华 中 学 摄 影 工 作 汇 2012-9-13

2012年度顺德区传统文化教育基地(摄影)工作汇报 龙怀东本学期是我校荣获“容桂、顺德青少年摄影培训基地”授牌的第三个年头,在上级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以及摄影组老师们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仍然一如既往地继续围绕“用摄影打造特色,用影像塑造心灵” 的理念,深入开展德影育人课题的研究,继续推进我校摄影特色的建设和顺德传统文化教育(摄影)培训基地的各项工作。加大摄影特色的“深度” (关注校园、社会)与“广度”(扩大参与面),推动学校摄影特色教育工作和德育相结合的研究,不断增强学校摄影特色文化内涵的发展。回顾近一年的工作总结我校摄影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摄影队伍的建设: 1、开学初重新吸纳了潘姣兰、钟晓梅 2 名老师加入文华教师摄影俱乐部。 2、在三月十七日容桂摄影协会年会中潘姣兰加入容桂影会。 3、为了更好配合“全国青少年摄影作品研讨会”暨“千校摄影巡讲启动仪式” 活动在我校开展,学校摄影特色委员会四月份为摄影组师生订购了摄影服,统一了摄影队伍的整体形象。 二、摄影氛围的营造: 1、更换了校园橱窗,增添了上学期摄影特色及师生摄影精品展。 2、每班设置“摄影角” ,用影像“留住美妙瞬间,见证成长足迹” 。 3、完善校园广播宣传、普及摄影知识。 4、“文华影像” 师生摄影论坛创建。 三、摄影教学与创作的开展: 1、文华中学摄影组每周活动时间为星期二、五下午第八节,常态培训依据教学计划进行。 A、摄影基础知识讲授; B、摄影理念渗透; C校内各项活动的拍摄实战训练; E、学生个人“小图片,大社会” PPT展示比赛。 2、三月份组织摄影组师生到高明进行采风创作活动。 3、摄影组师生积极参与容桂以及区的相关摄影活动与讲座。 四、摄影知识的普及: 1、尝试校本教材摄影教学进课堂。 2、摄影图片在课件中的广泛应用。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