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新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光与色彩》1

新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光与色彩》1

新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光与色彩》1.4七色光

【主要概念】

光是能量的一种表现形式。太阳光是由多种色光混合而成的复合光。

【涉及课标】

6.2.3太阳光包含不同颜色的光。

●描述太阳光穿过三棱镜后形成的彩色光带,知道太阳光中包含有不同颜色的光。

【教材分析】

本课是苏教版新版科学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 4 课内容。在前面三课对“光”的生成、传播、遇到不同物质时行进方向改变等光现象的认识基础上,本课将关注点放在了对光本体性质的认识上。以太阳光为载体,通过科学实践活动帮助学生认识作为能量形式之一的光的种类及层次性,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建立对光谱的初步认知,为以后进一步学习光现象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学生对雨后彩虹有部分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利用不同方法制造“彩虹”,了解彩虹形成的特征与性质,进而知道太阳光是由多种色光混合而成的。教学内容围绕着对太阳光是由多种色光组成这一现象的观察了解展开,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指导学生分别利用镜子、水雾、三棱镜来制造“彩虹”,

体验、了解太阳光可以分解为几种不同颜色的光,进而知道雨后彩虹的形成与阳光的关系。

第二部分,根据科学史中科学家牛顿对色散现象研究的过程

描述,认识白光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的光组成,了解牛顿对光学研究的贡献。

第三部分,分别使用手电筒、分色圆盘陀螺观察几种不同色

光混合时颜色发生的变化,了解、体会色散现象的逆过程。

【学情分析】

学生在生活中见过彩虹现象,也知道彩虹有七种颜色,大多属于无意识状态的观察,比较感兴趣,也很好奇,但对彩虹的七种颜色和太阳光的关系不清楚,无法将两者建立起联系。本课就是要通过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制造彩虹,在科学实践活动中来发现“太阳光由七种颜色混合而成”这一奥秘。同时再通过将不同的色光混合成白光的活动从反面进一步验证之前的结论。无论是制造彩虹实践活动还是色光的混合实验,对于学生来说都有一定的挑战,需要教师一定的指导,在实验和操作前后,要引导学生对活动进行思考,发展其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

1. 会用多种方法制造彩虹,能在共同现象中发现阳光能分解成多种颜色的光。

2. 通过科学史的学习,了解牛顿发现“白光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的光组成”的过程。

3. 会用手电筒做色光混合实验,从反面进一步了解白光是由多种色光组成的。

【重点与难点】

重点;通过制造彩虹和色光混合实验认识白光由多种颜色的光组成。难点:使用不同的方法制造“彩虹”。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喷雾器,彩虹视频,牛顿研究光的色散现象的视频,PPT。

学生准备:镜子,水槽,三棱镜,白面板,三只彩光手电筒、记录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研究话题(7 分钟)

1.谈话:同学们,前段时间,我们南京下了一场大雨,雨过天晴,天空中出现了一种非常美丽的现象,都成网红了,你们想不想看看?

2.播放彩虹视频,学生观看。

3. 提问:是什么现象啊?(彩虹)

4. 追问:你还在哪里见过彩虹呀?(学生说自己的经历,副板书:时间、地点、样子……)

5. 再问:今天这个时候能看到彩虹吗?(不能)现在想不想看到彩虹?

(想)老师现在就可以制造出彩虹,你们相信吗?(相信)你们觉得需要什么呢?(阳光、水等)

6. 讲述:好,下面,张老师就带着大家到室外去现场制造彩虹,出示课件现场站位照片:张老师站在前面喷水雾,同学们沿着半圆形站在后面观察,听明白了吗?

7. 师生到室外制造彩虹。

8. 提问:大家都看到了吗?(可能有的站位角度不同,看不到,让看不到的同学和看到的同学互换位置,再观察)现在看到了吗?(看到了)追问:看不到的原因是什么?(引出角度)

[设计意图:学生在生活中或多或少都见过彩虹现象,通过播放真实的视频调动起原有的生活经验和回忆,从而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聚焦到对彩虹的颜色组成和样子的描述,并到室外去进行“实战”造彩虹,引发学生对彩虹出现条件的思考,为后面研究彩虹的奥秘打下基础。]

二、制造“彩虹”,初步发现白光可以分解成多种不同颜色的光(20 分钟)

1. 回到教室,谈话:彩虹漂亮吗?是什么样子的啊?(副板书:红、橙、黄、绿……学生说多少就写多少)

2. 提问:你们想不想也制造出这样漂亮的彩虹呢?(想)不过,张老师也没有那么多水管,再说,喷那么多水也浪费啊!我为大家准备了一些其他材料,一起来认识下,看看怎么来造彩虹?

3. 出示课件,介绍操作方法:

方法一:

出示材料:镜子、装有水的水槽、石块、白色面板。

出示步骤:

(1)让水槽中的水保持平静,斜着插入一面镜子,用石块抵住,不让镜子滑入水中,在水槽前竖直放一张白色面板;

(2)让镜子朝向太阳,不断调整镜子的角度,使阳光反射到白色面板上,直到看见“彩虹”

方法二:

出示材料:三棱镜(第一次见到,要简单介绍一

下)。

出示步骤:

(1)将三棱镜竖直立在地面上,让阳光能照射到

三棱镜上;

(2)不断调整三棱镜的角度,使透过三棱镜的阳

光投射到白面板上,直到看见“彩虹”;

友情提醒:

完成实验记录单,两种方法都完成后,整理器材回教室,准备汇报。4.学生分组到室外制造彩虹,教师适时做指导,并拍下制造成功的彩虹图片。

5. 学生回教室,进行交流汇报。(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出示拍到的彩虹图片)

6. 讲述:大家可真了不起,都能制造出五颜六色的彩虹了。(课件出示照片)

提问:彩虹由哪几种颜色组成啊?

(板贴:红、橙、黄、绿、蓝、靛、紫)这七种颜色我们也称作七色光。

(板贴课题)

7. 追问:我们通过怎样的方法让阳光变成彩虹的呀?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贴:水雾、插入水中的镜子、三棱镜)

8. 小结:我们通过向空中喷水雾、将镜子插入水中、转动三棱镜的方法都能把阳光分成了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

(板书:通过、分成)

[设计意图:学生自己是不能独立想到如何设计实验来制造彩虹的,需要教师必要的介绍和指导,但也不能重操作轻思维,只是体验性的操作活动,因此需要学生在制作的过程中及时记录自己的操作和发现,引发学生对活动进行深度的思考,在不同的实验方法获得相同现象的过程中,体会到科学规律的存在。]

三、观看牛顿与七色光的科学史故事视频,进一步明晰白光可

以分解成多种不同颜色的光(5 分钟)

1. 谈话:其实我们刚才所做的活动,早在 300 多年前,伟大的科学家牛顿就已经做过类似的活动了,让我们一起来观看一段牛顿和七色光的故事吧!

2. 学生观看视频。

3. 小结:牛顿用三棱镜可以将阳光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的光,用实验证明阳光是由多种色光组成的。同学们,你们也很了不起哦!用不同的方法也把阳光分成了七种颜色。其实我们在雨过天晴能看到彩虹,就是因为空中的小水滴就像一个个三棱镜,把阳光分解成了七色光。

[设计意图:将科学史以视频动画的形式呈现,更能调动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了解牛顿发现阳光是由多种颜色的光组成的研究过

程,和自己的探究做比较,发现有相似之处,激发学生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同时也渗透坚持不懈的科学研究精神。]

四、做色光的混合实验,从反面验证白光是由各种颜色的光组成的(7 分钟)

1. 谈话: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牛顿在做实验的过程中,他还试着将白光通过三棱镜分解成的七色光再合成了白光,大家想不想也来试试,看看不同的色光混合到一起又会有怎样的变化呢?(想)

2. 介绍实验方法:张老师这里有三种颜色光的手电筒,在黑板上演示照出:红光、绿光、蓝光。如果把它们重叠到一起,PPT 展示:红光和绿光重叠,红光和蓝光重叠,绿光和蓝光重叠,红光、绿光和蓝光一起重叠,重叠的部分还会是原来的颜色吗?会是怎样的颜色呢?想不想试试?

3. 小组领取材料,开展观察记录活动,,教师及时拍下学生做出的光的混合照片。

4. 汇报交流发现,展现学生做的结果。(补充:红、绿、蓝三种颜色的光就可以混合成白光,我们也称它们为“光的三原色”)

5. 小结:白光不仅可以分解成不同颜色的光,不同颜色的光也可以混合成其他颜色的光或者合成白光。

[设计意图:本环节只让学生做用手电筒做色光混合的实验,有两点考虑:一是两个混合实验活动是同质的,课堂容量有限,时间是个问题;二是手电筒彩光的混合和前面光的分解能相互对应,更容易让学生理解接受,而圆盘的快速转动,学生不太能容

易理解,并且实验现象容易产生误差。记录单的填写让学生的观察更有序,有利于作比较,发现规律。]

五、总结巩固,拓展延伸(1 分钟)

谈话: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制造了彩虹,研究了彩虹,你们有什么新的收获?

2. 学生谈收获感受。

3. 课外拓展:看似简单的阳光能分解成七色光,那看起来很艳丽的色光是否能再分解呢?课后大家可以继续研究。

[设计意图:本课的学习颠覆了学生的原有认知,他们的脑海中一定会产生这样的问题:颜色丰富的色光是不是也是由其它的光组合而成的呢?产生了新的问题,从而又开启了新的研究,始终保持一颗好奇心,让科学探究继续下去,这才是科学的本质所在。]

【教学反思】

2001 版老版教材中也有《七色光》这一课,通过比较发现,两版教材内容大体差不多,但新版教材中把重点落在如何制造彩虹上,在通过多种制造彩虹的方法中,比较归纳出相同的地方:太阳光在透过水雾、斜插入水中的镜子和三棱镜时可以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我发现有以下两点值得思考:

1.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的同时,要能引发学生真切关注现象,提出真实问题,产生真正思考。

学生对彩虹现象可以说是熟悉的陌生,都是在生活中不经意间的无意发现,并没有对其产生的原因做进一步的思考,最多是惊讶和兴奋(当然不排除有少数孩子真能联系自己的课外知识来解释)。因此,在课堂中能最大限度地还原真实现象,进入到真实的情境场中去,才会引发学生进行真正的科学探究。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观看真实记录的彩虹视频,调取学生的生活记忆,并让学生猜测要想出现彩虹,可能需要具备什么样的条件,初步引出太阳光、水等关键要素。接着带学生到室外真刀真枪地去制造彩虹,这样的情境是真实的,学生也是特别期待的。在这个实践活动中,学生又会进一步发现,并不是有阳光和水,就一定能看见彩虹。问题又聚焦到观察的角度上来,从而能引发更深入的思考:观察角度很重要,怎样的角度最容易看到彩虹呢?(其实应该是怎样的角度最容易将阳光分解成七色光呢?学生当然是不知道的,但为后面用插入水中的镜子和三棱镜来制造彩虹提供了思考和实践的空间。)

2. 制造彩虹,不能仅以出现结果为目标,要关注制造的过程,在实践和记录的过程中发现规律。

教材中要求用多种方法制造彩虹,并给出了制造的方法和步骤。在教学这个环节时,我还是比较纠结的:如果都告知学生实验的方法了,学生就只会照着步骤一步一步去做,探究在哪里?思考在哪里?但如果不给实验方法和步骤,让学生自己去摸索,难度很大,比较盲目,不知道如何下手,即使成功,很难关注到是如何做到的?鉴于此,我采取了折中的方法,给方法,但要让学生在制造的过程中,重点要记录下是如何做到的?是怎么来逐

步调整角度的?(前面的实践活动已经让学生关注到角度问题),以此来“倒逼”学生一定要关注制造的过程。通过先前的师生共同用水雾来制造彩虹,再到学生自己用插入水中的镜子和三棱镜来制造彩虹,让学生观察比较几种不同的方法,归纳总结出它们相同的地方,发现都是太阳光在透过水雾、插入水中的镜子、三棱镜等物体时,在一定的角度时能产生七种不同颜色的光,从而得到科学的结论:太阳光由七种颜色的光组合而成。(活动目标也仅到此为止,至于为什么太阳光透过它们就能变成七色光,这可能也是学生非常想搞明白的,但这不在本课教学目标范围内,以学生的年龄和认知水平也无法弄懂,不要纠缠和深究。)

新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光与色彩》1

新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光与色彩》1.4七色光 【主要概念】 光是能量的一种表现形式。太阳光是由多种色光混合而成的复合光。 【涉及课标】 6.2.3太阳光包含不同颜色的光。 ●描述太阳光穿过三棱镜后形成的彩色光带,知道太阳光中包含有不同颜色的光。 【教材分析】 本课是苏教版新版科学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 4 课内容。在前面三课对“光”的生成、传播、遇到不同物质时行进方向改变等光现象的认识基础上,本课将关注点放在了对光本体性质的认识上。以太阳光为载体,通过科学实践活动帮助学生认识作为能量形式之一的光的种类及层次性,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建立对光谱的初步认知,为以后进一步学习光现象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学生对雨后彩虹有部分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利用不同方法制造“彩虹”,了解彩虹形成的特征与性质,进而知道太阳光是由多种色光混合而成的。教学内容围绕着对太阳光是由多种色光组成这一现象的观察了解展开,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指导学生分别利用镜子、水雾、三棱镜来制造“彩虹”,

体验、了解太阳光可以分解为几种不同颜色的光,进而知道雨后彩虹的形成与阳光的关系。 第二部分,根据科学史中科学家牛顿对色散现象研究的过程 描述,认识白光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的光组成,了解牛顿对光学研究的贡献。 第三部分,分别使用手电筒、分色圆盘陀螺观察几种不同色 光混合时颜色发生的变化,了解、体会色散现象的逆过程。 【学情分析】 学生在生活中见过彩虹现象,也知道彩虹有七种颜色,大多属于无意识状态的观察,比较感兴趣,也很好奇,但对彩虹的七种颜色和太阳光的关系不清楚,无法将两者建立起联系。本课就是要通过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制造彩虹,在科学实践活动中来发现“太阳光由七种颜色混合而成”这一奥秘。同时再通过将不同的色光混合成白光的活动从反面进一步验证之前的结论。无论是制造彩虹实践活动还是色光的混合实验,对于学生来说都有一定的挑战,需要教师一定的指导,在实验和操作前后,要引导学生对活动进行思考,发展其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 1. 会用多种方法制造彩虹,能在共同现象中发现阳光能分解成多种颜色的光。 2. 通过科学史的学习,了解牛顿发现“白光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的光组成”的过程。 3. 会用手电筒做色光混合实验,从反面进一步了解白光是由多种色光组成的。 【重点与难点】

新苏教版2021秋学期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光与色彩》教材概要分析

第1单元《光与色彩》单元教材概要分析 一、单元整体解读与学情分析 光对于地球上的每个生命体来说至关重要。如果没有光,整个世界便会陷入无边的黑暗中,地球万物将无法生存。人从外部世界获得的信息中,由眼睛获取的约占80%。可以说,光是人类认识外部世界的重要条件,研究光现象对认识外部世界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本单元将一系列光现象汇聚在一起,通过识别光的来源、观察光在空气中的传播方向以及光在行进中遇到物体时传播方向的变化、观察太阳光穿过三棱镜后形成的光带等利于发展学生认知的科学实践活动,引领学生进入光的世界,认识、了解光现象及其作用,体会光对生命体生存的意义。 光无疑是每个人所熟悉的,但儿童对“我们怎样看见光,光是怎样行进的,光和色彩之间有什么关系”等方面缺乏认识和了解,相关概念也存在缺失,导致他们对诸多光现象难以上升到理性认识。本单元主题的提出,承接了低年段“奇妙的光”相关主题的发展,还为学生学习光现象提供实践操作机会,筑牢基础知识,帮助他们乐于、易于参与到光现象的探究活动中来。 本单元科学实践活动的设计遵循可视化原则,通过设置某些媒介显现光在空气中的传播路径,选取适宜的工具展现太阳光包含不同颜色的光等实验,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会科学探究过程,培养设计实验、动手操作的兴趣,学会在人工控制的条件下,观察、研究自然现象及其规律,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为他们的终身发展服务。 二、单元目标解读与概念分析 (1)本单元通过一系列动手、动脑活动,落实《课程标准》高年段的课程目标。 科学知识:知道不同能量之间的转换。 科学探究:能基于所学的知识,从事物的结构、功能、变化及相互关系等角度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能基于所学的知识,通过观察、实验、查阅资料、调查、案例分析等方式获取事物的信息。能对探究活动进行过程性反思,及时调整,并对探究活动进行总结性评价,完善探究报告。 科学态度:表现出对事物的结构、功能、变化及相互关系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在尊重证据的前提下,坚持正确的观点。能大胆质疑,从不同视角提出研究思路,采用新的方法、利用新的材料,完成探究、设计与制作,培养创新精神。能接受别人的批评意见,反思、调整自己的探究;在进行多人合作时,愿意沟通交流,综合考虑小组各成员的意见,形成集体的观点。

新苏教版五年级科学第一单元知识点 光与色彩

新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 光与色彩 一、填空题。 1、光源可以分为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节能灯的光源属于人造光源。 2、太阳、开启的电灯、点燃的蜡烛都是光源,它们能自己发光。 3、萤火虫、篝火等能够发光的物体都可以称为光源,物体发光需要能量。 4、光在空气或水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5、两千多年前,中国古代的学者墨子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光从门上的小孔射进来,会在对面的墙上形成外面景物的倒像。这种现象被称为“小孔成像”。 6、小孔成像的原理是光沿直线传播。 7、光线照射到物体表面后会折返,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几乎所有的物体都可以反射光。 8、用两面镜子可以制作一个潜望镜。 9、几乎所有的物体都可以反射光,越光滑的表面,反射效果越好。 10、直立的两面镜子,夹角越小,镜子中物体的数量越多。 11、彩虹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组成的。 12、17世纪,英国科学家牛顿在暗室中让阳光(白光)透过三棱镜折射到墙上,结果太阳光被分解成七种颜色的光,而单纯色光经过三棱镜将不再分解。 13、白光是由多种色光组成的。如果想得到某种彩色光,可以用这种颜色的玻璃纸把 其他颜色的光过滤掉。 14、在晴朗无风的日子了,背对太阳,用喷雾器朝空中喷水,可以在水雾中看见彩虹。 15、中国古代学者墨子发现了光从门上的小孔射进来,会在墙上形成景物的倒像,这 种现象称为小孔成像。 16、照镜子时,如果我们衣服上有一个字母“E”那么在镜子里看见这个字母的影像是“彐”(xue),这是由于镜子中的影像与实际物体是左右颠倒的。 17、能够发光的物体我们把它叫做光源,太阳属于自然光源。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2021新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1单元《光与色彩》知识点整理

2021-2022新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知识点整理 第一单元光与色彩 1.光源 1.白天,阳光照亮大地;夜晚,灯光和烛火给我们带来光明。太阳、开启的电灯、点燃的蜡烛都是光源,它们能自己发光。 2.自然光源是大自然中不被人类掌控与操作、没有经过加工和改良的光源,比较常见的有太阳、雷电、萤火虫、发光水母等。 3.人造光源是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科技的发展而人工制造出来的光源。按出现的先后顺序,人造光源有点燃的火把、油灯、蜡烛,开启的电灯(白炽灯、荧光灯、发光二极管)等。 4.生活中有许多物体会发光,判断物体是不是光源,要看物体是自己发光还是因为有其他发光体存在而发光。 5.玻璃幕墙和月亮发光是太阳导致的,水面发光是月光导致的。所以,它们都不是光源。 6.蜡烛发光过程:点燃烛芯,蜡油受热熔化,熔化的蜡油随着烛芯燃烧,发光发热,蜡烛变短。 7.像蜡烛那样通过燃烧发光的光源:油灯、木材、篝火、酒精灯、火把等等。 8.细钢丝发光现象:通电时,细钢丝发热,逐渐变红发光。 9.像钢丝那样通过通电发光的光源:白炽灯光、激光、白炽灯、日光灯、高压钠灯、霓虹灯、发光的二极管、手电筒等。 10.闪电是碰撞摩擦发光。烟花、炸药是爆炸发光。 11.学生活动手册: 给这些光源分类,是自然光源的在()里写“1”,是人造光源的写“2”。 太阳( 1 )火炬( 2 )闪电( 1 )激光( 2 ) 篝火( 2 )极光( 1 )油灯( 2 )霓虹灯( 2 ) 白炽灯( 2 )手电筒( 2 )萤火虫( 1 )发光水母( 1 )12.学生活动手册:

是光源的在“□”里画“√”,不是光源的画“○”。 反光板发光水母广告牌 彩虹发光二极管油灯 13.实验一:点燃蜡烛,观察它燃烧发光的过程 实验要求:动手点燃一支蜡烛,并且仔细观察蜡烛的燃烧发光的过程,想一想蜡烛究竟是怎样发光的。 实验现象:点燃烛芯,蜡油受热熔化,熔化的蜡油随着烛芯燃烧,发光发热,蜡烛变短。 实验结论:蜡烛是通过燃烧发光的。 14.实验二:给细钢丝通电,观察钢丝发光的过程。

新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光与色彩》测试卷及答案

新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 《光与色彩》测试卷及答案 一、填空题 1、我们可以用_______、_______、_______制造“彩虹”。白光可 以分解成_______光。 2、夏天的傍晚,雨过天晴,能看见彩虹的方向是______。 3、镜子可以改变光的______,物体表面越光滑,反射效果______。 4、光线照射到物体的表面后会______,这种现象叫_______,潜望 镜就是利用这个原理制成的。 5、小明喜欢玩手影游戏,常常给家人表演,手影游戏利用的科学原 理是_______。 6、物体发光需要_______。 7、夏天的傍晚,雨过天晴,能看见彩虹的方向是______。 8、实验证明,光源发光是需要______。 二、选择题 1、蜡烛在燃烧的过程中会慢慢地变短,说明物体发光()。 A、需要能量 B、不需要能量 C、无法判断 2、在没有其他光照的情况下,舞台追舞灯发出的红光照在白色上衣、蓝色裙子的演员身上,观众看到她()。 A、上衣呈红色,裙子成黑色 B、上衣、裙子都呈红色 C、上衣呈白色,裙子成蓝色 D、上衣、裙子都呈黑色 3、属于光源的是()。 A、点亮的灯、太阳、镜子 B、萤火虫、点燃的蜡烛 C、月亮、篝火 4、月球明亮部分总是()。 A、背对太阳 B、有时背对太阳,有时面对太阳 C、始终面对太阳 5、三棱镜能够把太阳光分解成七种颜色的光,这七种颜色按顺序依 次是()。

A、红橙黄绿蓝靛紫 B、红橙黄绿靛蓝紫 C、黄橙红绿蓝靛紫 6、光源是能自己发光的,以下物体是光源的是()。 A、玻璃 B、太阳 C、月亮 D、镜子 7、手影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传统游戏,只要一灯一布,就可以展开巧思,通过手势的变化,创造出各种物的形象。这一游 戏巧妙地运用了()原理。 A、光沿直线传播 B、光的反射 C、光的折射 8、早晨太阳还没有升到我们能看到的地平线以上,我们就已经能够感受到光亮了,这是因为()。 A、月亮所致 B、太阳光的传播速度很快 C、太阳已经升起,只是还被云挡着 D、太阳光照在天边的云层上,形成光的反射和散射 9、彩虹的光环最外侧的颜色是() A、红色 B、紫色 C、蓝色 10、由七种色光合成的光是() A、白光 B、品红光 C、青光 三、判断题 1、点燃的蜡烛是光源,熄灭的蜡烛也是光源。() 2、小孔成的像是倒立的。() 3、三棱镜可以使光发生折射。() 4、平面镜的反光能力最弱。() 5、瀑布和喷泉旁边也能形成彩虹。() 6、几乎所有的物体都可以反射光。() 7、李白有诗:“床前明月光”,说明月亮可以发光。() 8、能发光的物体都是光源。() 9、点燃的蜡烛是光源,熄灭的蜡烛也是光源。() 10、按照出现顺序,人造光源有火把、油灯、蜡烛、电灯等。()

新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1单元《光与色彩》知识点梳理

新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1单元《光与色彩》知识点梳理 第1课光源 1、自己可以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太阳、开启的电灯、点燃的蜡烛都是光源,它们能自己发光。 2、按照光源的特征,可以将光源分为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3、自然光源是大自然中不被人类掌控与操作、没有经过加工和改良的光源,比较常见的有太阳、雷电、董火虫、发光水母等。 人造光源是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科技的发展而人工制造出来的光源。按出现的先后顺序,人造光源有点燃的火把、油灯、蜡烛,开启的电灯(白炽灯、荧光灯、发光二极管)等。 4、判断某种光源是自然光源还是人造光源,关键是判断某种发光体是否经过人类的加工与改良。 5、可见的“发光体”分为两类:光源与反光物体。 6、生活中有许多物体会发光,判断物体是不是光源要看物体是自己发光还是因为有其他发光体存在而发光。玻璃幕墙和月亮发光是太阳导致的,水面发光是月光导致的。所以,它们都不是光源。 7、蜡烛发光过程︰点燃烛芯,蜡油受热熔化,熔化的蜡油随着烛芯燃烧,发光发热,蜡烛变短。 8、细钢丝发光现象︰通电时,细钢丝发热,逐渐变红发光。 9、光是一种能量。从蜡烛和细钢丝发光过程中,我们可以知道光源发光是需要能量的。 第课光的传播 1、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 2、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代学者墨子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光从门上的小孔射进来,会在对面的墙上形成外面景物的倒像。这种现象被称为“小孔成像”,它的原理就是光沿直线传播。 第3课光的反射 1、光线照射到物体表面后会折返,这种现象叫作光的反射。 2、几乎所有的物体都可以反射光。 3、不同物体表面反光效果是不一样的,物体表面越光滑反光效果越好,如镜子、平静的水面、玻璃表面、有抛光的金属面等。 4、反光效果最好的物体是镜子。 5、潜望镜是利用光的反射现象设计制作。 6、光从太阳或火焰发出,照射到物体上,被物体反射后进入人眼,人因此看到了物体。 第4课七色光 1、太阳光是由多种色光混合而成的。 2、雨后彩虹的形成与阳光有关系。利用镜子、水雾和三棱镜可以制造“彩虹”M 3、光的色散原理是英国科学家牛顿发现的。 4、用三棱镜可以将白光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的光,说

精品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1单元《光与色彩》知识点梳理

精品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1单元《光与色彩》知识点梳理 第1课光源 1、自己可以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太阳、开启的电灯、点燃的蜡烛都是光源,它们能自己发光。 2、按照光源的特征,可以将光源分为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3、自然光源是大自然中不被人类掌控与操作、没有经过加工和改良的光源,比较常见的有太阳、雷电、董火虫、发光水母等。 人造光源是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科技的发展而人工制造出来的光源。按出现的先后顺序,人造光源有点燃的火把、油灯、蜡烛,开启的电灯(白炽灯、荧光灯、发光二极管)等。 4、判断某种光源是自然光源还是人造光源,关键是判断某种发光体是否经过人类的加工与改良。 5、可见的“发光体”分为两类:光源与反光物体。 6、生活中有许多物体会发光,判断物体是不是光源要看物体是自己发光还是因为有其他发光体存在而发光。玻璃幕墙和月亮发光是太阳导致的,水面发光是月光导致的。所以,它们都不是光源。 7、蜡烛发光过程︰点燃烛芯,蜡油受热熔化,熔化的蜡油随着烛芯燃烧,发光发热,蜡烛变短。 8、细钢丝发光现象︰通电时,细钢丝发热,逐渐变红发光。 9、光是一种能量。从蜡烛和细钢丝发光过程中,我们可以知道光源发光是需要能量的。 第课光的传播 1、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 2、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代学者墨子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光从门上的小孔射进来,会在对面的墙上形成外面景物的倒像。这种现象被称为“小孔成像”,它的原理就是光沿直线传播。 第3课光的反射 1、光线照射到物体表面后会折返,这种现象叫作光的反射。 2、几乎所有的物体都可以反射光。 3、不同物体表面反光效果是不一样的,物体表面越光滑反光效果越好,如镜子、平静的水面、玻璃表面、有抛光的金属面等。 4、反光效果最好的物体是镜子。 5、潜望镜是利用光的反射现象设计制作。 6、光从太阳或火焰发出,照射到物体上,被物体反射后进入人眼,人因此看到了物体。 第4课七色光 1、太阳光是由多种色光混合而成的。 2、雨后彩虹的形成与阳光有关系。利用镜子、水雾和三棱镜可以制造“彩虹”M 3、光的色散原理是英国科学家牛顿发现的。 4、用三棱镜可以将白光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的光,说

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1单元《光与色彩》知识点梳理

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1 单元《光与色彩》知识点梳理 第1 课光源 1、自己可以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太阳、开启的电灯、点燃的蜡烛都是光源, 它们能自己发光。 2、按照光源的特征,可以将光源分为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3、自然光源是大自然中不被人类掌控与操作、没有经过加工和改良的光源,比 较常见的有太阳、雷电、董火虫、发光水母等。 人造光源是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科技的发展而人工制造出来的光源。按出现的先后顺序,人造光源有点燃的火把、油灯、蜡烛,开启的电灯(白炽灯、荧光灯、 发光二极管)等。 4、判断某种光源是自然光源还是人造光源,关键是判断某种发光体是否经过人 类的加工与改良。 5、可见的“发光体”分为两类: 光源与反光物体。 6、生活中有许多物体会发光,判断物体是不是光源要看物体是自己发光还是因 为有其他发光体存在而发光。玻璃幕墙和月亮发光是太阳导致的,水面发光是月光导致的。所以,它们都不是光源。 7、蜡烛发光过程:点燃烛芯,蜡油受热熔化,熔化的蜡油随着烛芯燃烧,发光 发热,蜡烛变短。 8、细钢丝发光现象:通电时,细钢丝发热,逐渐变红发光。 9、光是一种能量。从蜡烛和细钢丝发光过程中,我们可以知道光源发光是需要 能量的。 第课光的传播 1、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 2、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代学者墨子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光从门上的小孔 射进来,会在对面的墙上形成外面景物的倒像。这种现象被称为“小孔成像” ,它的原理就是光沿直线传播。 第3 课光的反射 1、光线照射到物体表面后会折返,这种现象叫作光的反射。 2、几乎所有的物体都可以反射光。 3、不同物体表面反光效果是不一样的,物体表面越光滑反光效果越好,如镜子、 平静的水面、玻璃表面、有抛光的金属面等。 4、反光效果最好的物体是镜子。 5、潜望镜是利用光的反射现象设计制作。 6、光从太阳或火焰发出,照射到物体上,被物体反射后进入人眼,人因此看到 了物体。 第4 课七色光

小学科学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光与色彩》教案(2021新版)

第一单元光与色彩 1.光源 【教材分析】 《光源》是新版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光与色彩”的第一课。本单元由四节课组成,前三课按递进关系设计,是对“光”的生成、传播、遇到不同物质时行进方向改变等光现象的认识。本课立足于观察和描述生活中常见的光,认识他们的形成特征与性质,围绕物体自己是否能发光,也就是鉴别光源这一主题展开。 本课教学内容主要有三个部分组成: 1、分析图片呈现的发光现象,知道发光的物体分为两类:光源与反光物体,学会判断物体是不是光源。 2、根据光源概念与生活经验,讨论哪些是自然光源、哪些是人造光源,进而学会给光源分类。 3、通过“点燃昔烛”“给金属丝通电”两个活动,了解物体的发光过程,认识发光需要能量。 学情分析五年级学生具有较丰富地生活经验,对光源和反光物体的认识比较丰富,对光源的概念学习较容易。在三年级的时候学过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对用一定的标准将光源分类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学生也能较容易完成。五年级学生的思维正在由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发展,对观察实验当中的现象能做到细致观察,但由于能量是看不见摸不着,是比较象的概念,且之前的学习中未涉及过能量,所以对五年级的学生而言,将观察到的现象跟能量联系具有较大的困难,在施教的过程中要降低难度,不必提及化学能、电能等概念。 【教学目标】 观察各种发光的物体,能指出哪些物体是光源。 会按照光源的特征给发光物体分类。 乐于研究光现象,乐于分享与发现。 【教学重点】举例说明发光物体的特征,鉴别光源与非光源物体。 【教学难点】观察某些物体的发光过程。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考考你:每天早晨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刷牙、吃饭、上厕所? 明确:睁开眼睛,因为我们要看到这个美好的世界需要光。 2、电影《阿凡达》里神奇的发光植物,展现了绚丽多彩的梦幻般的外星世界奇观,一定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 播放视频。 3、随着科学的进步,人们让这种发光植物从大荧幕转到现实生活中来。美国一家科技公司利用基因技术成功培育出了“星光阿凡达”的发光植物,它可代替灯泡照明。 在科学上,我们把能自行发光的物体称为光源。 白天,阳光照亮大地;夜晚,灯光和烛火给我们带来光明。太阳、开启的电灯、点燃的蜡烛都是光源,它们能自己发光。 [讲授新课] 一、交流 (一)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1、生活中经常能看见各种自己能够发光的物体,也就是光源。你在什么时候或什么地方看见过光源,它们发光有怎样的特点?

新苏教版(2020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全册重点实验+活动探究+知识点

新苏教版(2020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全册重点实验+活动探究+ 知识点 第1单元《光与色彩》 第1课光源 1、通常将物体本身能发出可见光的发光者称作光源,又称发光体。如太阳及其他恒星、开启的灯、燃烧着的物质等。但像月亮表面、桌面等物体只有依靠反射外来光才能使人们看到它们,这样的反光物体不能称为光源。光源可以分为自然(天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2.太阳是最重要的光源,还有雷电、萤火虫、发光水母、点燃的蜡烛都是光源。自然光源有:太阳、雷电、萤火虫、发光水母等;人造光源有:点燃的火把、油灯、蜡烛,开启的电灯等。 3、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判断的依据是发光体是否经过人类的加工与改良。 4、“观察蜡烛燃烧”实验中,蜡烛燃烧时主要消耗的是蜡油,蜡油为发光发热提供了原料。“观察钢丝发光”实验中,通电时,细钢丝发热,逐渐变红发光。细钢丝在发光发热时电池为其提供了能量。两个实验表明:光源发光是需要能量的。光是一种能量。 第2课光的传播 1、光的传播特点: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 2、“小孔成像”的原理是光沿直线传播。 3.射击瞄准时,光的传播路径是:靶标→准星→人眼;皮影表演时,光的传播路径是:光源→皮影人偶→幕布→人眼。

4.分别从蜡烛火焰顶端A和底端B画直线至小孔并延伸。解释小孔成像为什么是倒立的。 我的解释:因为光沿直线传播,蜡烛上部发的光沿直线通过小孔,照在塑料膜的下部。蜡烛下部发出的光通过小孔照在塑料膜的上部。所以在塑料膜上形成一个倒立的像。 5.“利用烟雾对光的散射作用显现光束”、“看见手电筒发出的光”两个实验证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6.站队时判断队列排整齐的原理是光沿直线传播。 第3课光的反射 1、光线照射到物体表面后会折返,这种现象叫作光的反射。反射光也是沿直线传播的。 2、不同物体表面反光效果是不一样的, 物体表面越光滑反光效果越好。 3、潜望镜是利用光的反射现象设计制作。 4、潜望镜工作原理:潜望镜上下各有一面倾斜45°角的平面镜。地上面的、远处的景物反射的光,照射到潜望镜上面这块平面镜上,再反射到下面这块平面镜上,最后反射到人的眼里,人就能从低处看见地上面的、远处的景物。 5、我们能够看到物体就是因为它们反射的光进入了我们的眼睛。 6. 月球本身既不发光也不透明,但能反射太阳光。月球对太阳光的反射使我们能够看到被阳光照射到的半个月面。月球向着太阳的半个月面是亮区,另外半个月面是暗区(被自己挡住)。

新苏教版2021秋学期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光与色彩》全部教案(共4份)

2021新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光与色彩》全部教案 1.《光源》教案 【课标落实】 1.本单元通过一系列观察、比较、实验、测量、交流等活动,落实《课程标准》中年段的课程目标。 科学知识: 知道不同能量之间的转换。 科学探究: 能基于所学的知识,从事物的变化及相互关系等角度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 能基于所学的知识,通过观察、实验、查阅资料、调查、案例分析等方式获取事物的信息。 能对探究活动进行过程性反思,及时调整,并对探究活动进行总结性评价。 科学态度: 表现出对事物的变化及相互关系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 在尊重证据的前提下,坚持正确的观点。 能大胆质疑,从不同视角提出研究思路,采用新的方法、利用新的材料,完成探究、设计与制作,培养创新精神。 能接受别人的批评意见,反思、调整自己的探究;在进行多人合作时,愿意沟通交流,综合考虑小组各成员的意见,形成集体的观点。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认识到人类、动植物、环境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依存关系,了解地球上的资源是有限的,人类活动会对环境产生正面和负面的影响,自觉采取行动,保护环境。 2.本课学习内容基于《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中“物质科学领域”的高年段要求。 3.太阳光包含不同颜色的光,光遇到不同的物质时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有的光直接来自发光的物体,有的光来自反射光的物体。识别来自光源的光,如太阳光、灯光;识别来自物体反射的光,如月光。 【教材分析】 《光源》是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1单元《光与色彩》的第一课时。通过二年级上册第4单元《奇妙的光》的学习,学生探索了光影等现象,初步认识了光的世界是五彩缤纷、千变万化的,也知道了光的明暗、强弱、颜色等变化现象。作为单元的起始课,本课立足于

新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知识点整理

新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知识点整理 第一单元光与色彩 1.光源 1.白天,阳光照亮大地;夜晚,灯光和烛火给我们带来光明。太阳、开启的电灯、点燃的蜡烛都是光源,它们能自己发光。 2.自然光源是大自然中不被人类掌控与操作、没有经过加工和改良的光源,比较常见的有太阳、雷电、萤火虫、发光水母等。 3.人造光源是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科技的发展而人工制造出来的光源。按出现的先后顺序,人造光源有点燃的火把、油灯、蜡烛,开启的电灯(白炽灯、荧光灯、发光二极管)等。 4.生活中有许多物体会发光,判断物体是不是光源,要看物体是自己发光还是因为有其他发光体存在而发光。 5.玻璃幕墙和月亮发光是太阳导致的,水面发光是月光导致的。所以,它们都不是光源。 6.蜡烛发光过程:点燃烛芯,蜡油受热熔化,熔化的蜡油随着烛芯燃烧,发光发热,蜡烛变短。 7.像蜡烛那样通过燃烧发光的光源:油灯、木材、篝火、酒精灯、火把等等。 8.细钢丝发光现象:通电时,细钢丝发热,逐渐变红发光。 9.像钢丝那样通过通电发光的光源:白炽灯光、激光、白炽灯、日光灯、高压钠灯、霓虹灯、发光的二极管、手电筒等。 10.闪电是碰撞摩擦发光。烟花、炸药是爆炸发光。 11.学生活动手册: 给这些光源分类,是自然光源的在()里写“1”,是人造光源的写“2”。 太阳( 1 )火炬( 2 )闪电( 1 )激光( 2 ) 篝火( 2 )极光( 1 )油灯( 2 )霓虹灯( 2 ) 白炽灯( 2 )手电筒( 2 )萤火虫( 1 )发光水母( 1 ) 12.学生活动手册: 是光源的在“□”里画“√”,不是光源的画“○”。 反光板发光水母广告牌 彩虹发光二极管油灯

【新版】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光与色彩测试达标试卷1

【新版】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光与色彩测试达标试卷1 一、填空题。 1.光从一个透明物体进人另一个透明物体时,传播方向会在交界面上发生,这种现象叫作。 2.瀑布前和喷水池上空有很多弥漫的被阳光一照就会形成。 3.在玩"借助镜子读文字"的游戏时,我发现镜子中的文字是的。 4.成语"珠光宝气"中的"光"是由于形成的;"电光火石"中的"光"是光源。 5.镜子可以改变光的,物体表面越光滑,反射效果。 6.太阳光是由种单色光构成的,透过蓝色滤光片,看到白色的衣服是色的。 二、判断题。 1.教室的墙刷成白色能更好地反射光。( ) 2.光碰到镜面后会改变传播方向,被反射出去,形成反射光。( ) 3.光沿直线传播与影子的形成没有关系。( ) 4.在同种物质中,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反射光也是沿直线传播的。) 5.用不锈钢勺子的正反面照一照自己,形成的影像是一样的。( ) 6.彩虹一般不会在空中出现很长时间。( ) 7.镜子能反射阳光,其他物体都不能反射阳光。幽子。( ) 8.萤火虫是生物光源的代表。丽雷"食菇酷您类。( ) 9.我们之所以能看见不发光的物体,就是因为物体表面把一部分光反射到我们的眼睛里。( ) 10.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可以分解成七种单色光。( ) 三、选择题。 1.子萱制作了几个彩色轮,旋转后不能变成白色的是( )。 A.红、橙、黄、绿、蓝、靛、紫 B.黄、绿、蓝 C.红、绿、蓝 2.下列成语中,包含光的反射原理的是( )。 A.杯弓蛇影 B.如影随形 C.无影无踪 3."猴子捞月"这个寓言故事说的是猴子看到水中有个月亮,以为月亮掉进水里了,于是设法把它捞上来。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月亮是自然光源 B.水中的月亮是由于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 C.水面的作用相当于平面镜 4.以下装置,能起到潜望镜的作用并且效果最理想的是( )。 5.下列物体中,没有利用光的反射原理的是( )。 A.五官科医生用的额镜 B.家用穿衣镜 C.眼镜 6.潜望镜的两块镜片都是( )。

2021年新苏教版五上科学第一单元知识点整理(含问答题总结)

2021年新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整理 第一单元光与色彩 1.光源 1.白天,阳光照亮大地;夜晚,灯光和烛火给我们带来光明。太阳、开启的电灯、点燃的蜡烛都是光源,它们能自己发光。 2.自然光源是大自然中不被人类掌控与操作、没有经过加工和改良的光源,比较常见的有太阳、雷电、萤火虫、发光水母等。 3.人造光源是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科技的发展而人工制造出来的光源。按出现的先后顺序,人造光源有点燃的火把、油灯、蜡烛,开启的电灯(白炽灯、荧光灯、发光二极管)等。 4.生活中有许多物体会发光,判断物体是不是光源,要看物体是自己发光还是因为有其他发光体存在而发光。 5.玻璃幕墙和月亮发光是太阳导致的,水面发光是月光导致的。所以,它们都不是光源。 6.蜡烛发光过程:点燃烛芯,蜡油受热熔化,熔化的蜡油随着烛芯燃烧,发光发热,蜡烛变短。 7.像蜡烛那样通过燃烧发光的光源:油灯、木材、篝火、酒精灯、火把等等。 8.细钢丝发光现象:通电时,细钢丝发热,逐渐变红发光。 9.像钢丝那样通过通电发光的光源:白炽灯光、激光、白炽灯、日光灯、高压钠灯、霓虹灯、发光的二极管、手电筒等。 10.闪电是碰撞摩擦发光。烟花、炸药是爆炸发光。11.学生活动手册:给这些光源分类,是自然光源的在()里写“1”,是人造光源的写“2”。 太阳( 1 )火炬( 2 )闪电( 1 )激光( 2 ) 篝火( 2 )极光( 1 )油灯( 2 )霓虹灯( 2 ) 白炽灯( 2 )手电筒( 2 )萤火虫( 1 )发光水母( 1 )

12.学生活动手册: 是光源的在“□”里画“√”,不是光源的画“○”。 反光板发光水母广告牌 彩虹发光二极管油灯 13.实验一:点燃蜡烛,观察它燃烧发光的过程 实验要求:动手点燃一支蜡烛,并且仔细观察蜡烛的燃烧发光的过程,想一想蜡烛究竟是怎样发光的。 实验现象:点燃烛芯,蜡油受热熔化,熔化的蜡油随着烛芯燃烧,发光发热,蜡烛变短。 实验结论:蜡烛是通过燃烧发光的。 14.实验二:给细钢丝通电,观察钢丝发光的过程。

2021秋最新苏教版科学(2017)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光与色彩》和第二单元《热传递》全单元全套教案

2021秋最新苏教版科学(2017)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光与色彩》和第二单元《热传递》全单元全套 教案 1.1《光源》教案 一、教材分析 《光源》是2021秋新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光与色彩”的第一课。本单元由四节课组成,前三课按递进关系设计,是对“光”的生成、传播、遇到不同物质时行进方向改变等光现象的认识。本课立足于观察和描述生活中常见的光,认识他们的形成特征与性质,围绕物体自己是否能发光,也就是鉴别光源这一主题展开。 本课教学内容主要有三个部分组成: 1、分析图片呈现的发光现象,知道发光的物体分为两类:光源与反光物体,学会判断物体是不是光源。 2、根据光源概念与生活经验,讨论哪些是自然光源、哪些是人造光源,进而学会给光源分类。 3、通过“点燃蜡烛”“给金属丝通电”两个活动,了解物体的发光过程,认识发光需要能量。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具有较丰富地生活经验,对光源和反光物体的认识比较丰富,对光源的概念学习较容易。在三年级的时候学过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对用一定的标准将光源

分类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学生也能较容易完成。五年级学生的思维正在由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发展,对观察实验当中的现象能做到细致观察,但由于能量是看不见摸不着,是比较抽象的概念,且之前的学习中未涉及过能量,所以对五年级的学生而言,将观察到的现象跟能量联系具有较大的困难,在施教的过程中要降低难度,不必提及化学能、电能等概念。 三、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各种发光的物体,能指出哪些物体是光源。 2、会按照光源的特征给发光物体分类。 3、乐于研究光现象,乐于分享与发现。 四、重点与难点 重点:举例说明发光物体的特征,鉴别光源与非光源物体。难点:观察某些物体的发光过程。 四、教学准备: 火柴、蜡烛、钢丝、电池盒、带导线的鳄鱼夹、装有细沙的托盘 五、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感受光的世界(8min) (出示典型的发光与反光图片,配以背景音乐) 1、谈话:同学们,今天啊我们一起来研究大自然当中一种非常有趣的现象。你看,清晨的时候第一缕阳光缓缓地从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