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七年级科学上第四章物质的特性

七年级科学上第四章物质的特性

七年级科学上第四章物质的特性
七年级科学上第四章物质的特性

4.1 熔化与凝固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理解气态、液态和固态是物质存在的三种形态。了解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能判断并例举常见的熔化和凝固现象,明确熔化吸热和凝固放热。

学会根据数据画出图像,并会描述晶体熔化和凝固规律。

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含义。

能说出晶体和非晶体熔化时的区别:温度、物质状态,并会例举几种常见晶体与非晶体。会利用熔点和熔化吸热等知识分析解释常见生活现象。

理解熔点是物质的特性之一,能说出海波和冰的熔点。

了解凝固与凝固点,明确凝固是与熔化相反的过程。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感知发生状态变化的条件。

了解有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是区别晶体和非晶体的一种方法。

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了解图象是一种比较直观的表示物理量变化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关心,产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晶体熔化时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

三、教学难点:实验的观察,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铁架台、酒精灯、烧杯、试管、硫代硫酸钠和松香、手表、火柴、酒精温度计、石棉网、70℃左右的热水、牙签、学生探究报告。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寒冬腊月,滴水成冰,春暖花开,冰雪消融”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

(在学生畅所欲言后,教师归纳)

(1)水←→冰;液体←→固体(引入课题:熔化和凝固)

(2)液体和固体的相互转变与温度变化有关。

(物质以什么状态存在与温度有关)

设问:

(1)物质的熔化和凝固需要什么条件呢?

(2)不同的物质熔化和凝固规律是一样的吗?

<二>新授:

1、学生实验:海波和松香的熔化实验

(说明:第一、二大组做硫代硫酸钠的熔化实验,第三、四大组做松香的熔化实验。其中每四人为一实验小组。)

<1>实验前的指导

①介绍实验的装置(水浴法如下图:)

②简单回顾酒精灯的使用方法

③提醒学生注意控制水温比硫代硫酸钠或松香高5℃。实验中要注意搅拌,以使它们受热均匀。

④注意人员分工、合作。(实验时甲、乙、丙、丁4人要有明确的分工:甲负责报时,每半分钟或一分钟报一次时间,乙负责观察温度计的示数和物质的状态变化,每听到甲的一次报

时,要立即报告物质的温度和状态;丙负责用细竹针搅拌,丁负责记录,及时记录时间、物质状态和温度。)

出示实验记录表:

<2>、学生动手实验,教师巡逻指导,促使学生较好完成实验。

针对实验记录:问:

<3>、选择实验完成较好的一组学生的实验数据,将其呈现出来。

硫代硫酸钠的熔化实验记录:

出示松香的熔化实验记录:

针对实验记录表格,问:

①为了更直观反映熔化过程中温度的变化情况,如何将实验数据转化为曲线图象?

②教师示范板演用描点法画出图像。

要求每组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验数据,模仿画出图象。

选几个学生画的曲线图,通过幻灯展现,让学生讨论并总结得出画曲线图的注意要点。

a、注意横坐标、纵坐标所示物理量并标出单位。

b、注意曲线反映温度的连续变化,不能画出折线。

c、由于实验存在误差,故对实验数据应作一定处理。

2、教师通过动画课件展示硫代硫酸钠和松香的熔化过程及熔化曲线图。

(1)根据硫代硫酸钠的熔化曲线图思考:

(硫代硫酸钠的熔化曲线图)

①线段AB、BC、CD各表示硫代硫酸钠处于什么状态?其中表示熔化过程的是哪一段,为什么?

②硫代硫酸钠的熔化过程共用了多少时间?在这段时间内物质吸热吗?温度如何变化?(2)比较硫代硫酸钠和松香的熔化曲线图,讨论:

(松香的熔化曲线图)

松香和硫代硫酸钠的熔化过程中存在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在学生学习和讨论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得出:

松香和硫代硫酸钠熔化过程中的异同点:

教师进一步总结:由此可见,并不是所有的固体物质在熔化时温度和物态变化情况都是一样的。我们将具有一定的熔化温度的固体称为晶体。象硫代硫酸钠、明矾、石膏、水晶、金属等都属于晶体;将不具备一定熔化温度的固体称为非晶体,如松香、玻璃、蜂蜡、橡胶、塑料等等。

晶体熔化时温度称为熔点。

3、出示课本表格如下:

几种晶体的熔/℃

(1)组织学生讨论:请仔细分折图,你从图中得哪些信息?

师生共同总结:金刚石的熔点最高;熔点最高的金属是钨;硫代硫酸钠熔点为48℃,冰熔点为0℃;不同的钢(1300℃—1400℃)由于所的成分不同,熔点也不同;高熔点物质常温下呈固态,低熔点物质常温下呈液态、气态。

(2)引导学生质疑并思考:

①为什么硫代硫酸钠的熔点是48℃,与我们实验中测得的结论不能完全吻合?

②20℃、-20℃、-30℃、-42℃水银呈什么状态,在零下40℃时应选用什么温度计?

4、师问:凝固是熔化的相反过程,你能由晶体、非晶体的熔化过程来推出它们的凝固过程吗?试画一画硫代硫酸钠的凝固图像。

待学生动脑动手后,教师出示动画课件,形象的展示硫代硫酸钠和松香的凝固过程及图象。教师进一步提问:观察图像,你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讨论并总结:

Δ同一种晶体的凝固点与晶体的熔点相等。

Δ凝固是一个放热过程

<三>课堂小结:

1、在这一堂课中,你学到哪些知识和技能?

2、课堂练习:请结合熔化吸热、凝固放热来谈生活中的一些应用

4.1 汽化和液化(1)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液体汽化有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

2、能借助实验分析液体蒸发的三个影响因素,以及在实际中的应用,能够列举并分析增大和减少蒸发的事例。确认液体蒸发时,温度要降低,并以此来解释相关的现象。

3、能用分子运动的观点说明蒸发的实质。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使用基本工具和仪器进行测量的实验技能、初步科学探究的能力以及应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实验操作和科学实验的教育,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作风,并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二、教学重点:液体的汽化;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三、教学难点:液体蒸发时吸热,使物体温度降低

四、教具准备

水、棉花、食用油、温度计、两张同样大小的过滤纸,酒精、热水、两只烧杯、一只塑料袋。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

教师在黑板上用沾有酒精的棉花写两个字,如“汽化”过一会儿黑板上的字迹逐渐消失。 师:黑板上用酒精写的字怎么没有了?这些酒精到哪里去了?

生:变成气态的酒精或气体。

师:雨后地上的水坑,一会儿也会消失得无影无踪,这些水到哪里去了?

生:水也变成水蒸气了.

(讲述)物质不仅可以在固、液态之间相互转化。物质的液、气态在一定条件下,也能相互转化。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物质的液、气态之间的相互转化。 (引出课题)

(二)新课教学

[1]、汽化和液化

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反之,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液化或凝结。 液态 气态 [2]、汽化

师:在日常生活中,你见过哪些汽化现象? (学生举例回答)雨后天晴,地上变干;湿衣服晒干;煮沸的水冒水气……

师:这些现象好象有些不同,那么不同在哪儿呢?

生:雨后天晴,地上变干;湿衣服晒干所需时间较长,水由液态变成气态不明显,而煮沸的水冒水气比较明显。

师:虽然这些都是汽化现象,但方式不一样。一般汽化有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像雨后天晴,地上变干;湿衣服晒干,属于蒸发现象。那么蒸发有何特点?

在夏日或在严冬时,值日生拖过的走廊有没不会干的时候?

(学生讨论得出)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能进行,且只在液体表面进行。

1.蒸发

(1)像这种在任何温度下都能进行的汽化现象叫做蒸发。

(展示)图蒸发现象的微观本质

师:从分子角度看,组成液体的分子是如何运动的?

生:蒸发实质上就是处于液体表面的分子由于运动离开液面的过程.

(讨论)洗过的衣服晾干时,有时干得快,有时干得慢,这说明了什么?(蒸发有快慢之分)那么是什么因素影响蒸发的快慢呢?

(学生分组讨论:建立假设并分别设计实验方案来检验假设、检验学生假设)

教师提供实验器材:两张同样大小的过滤纸,酒精、热水、两只烧杯、一只塑料袋。 思考如何利用上述器材来验证你的假设(并记录研究报告)

交流讨论合理的实验方案:

A 、把两张同样的过滤纸浸入酒精中,同时取出,分别贴在装有冷水和热水的烧杯外壁上,过一会取下,看哪张先干?

B 、把两张同样的过滤纸浸入酒精中,同时取出,把一张过滤纸摊开,另一张折叠两次,过会观察哪张先干?

C 、把两张同样的过滤纸浸入酒精中,同时取出,把一张过滤纸摊开放在桌面上并用书扇,另一张摊开放入塑料袋,过会观察哪张先干?

教师指导,巡视,学生实验操作。

(2)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液体的温度 (同种液体)

液体的表面积

汽化

液化(凝结)

液体表面空气流动速度

讨论:下列事实说明液体蒸发的快慢跟哪些因素有关?

1.夏天晾衣服比冬天干得快。

2.把衣服撑开晾比堆放在一起晾干得快。

3.衣服在有风时晾比在无风时晾干得快。

师:除此之外,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需要利用这一道理来加快蒸发?

(学生举例回答:如晒稻谷,干头发,)

师:回顾刚才我们所讨论的问题,每次比较蒸发快慢用的液体全是—水。因此,上述三个结论,必须加一个前提,这个前提是什么?

生:同种液体。

(板书强调:同种液体)

(讨论)不同的液体蒸发的快慢一样吗?能用实验来证实你的结论吗?

(学生分组讨论得出)不同的液体蒸发的快慢不同。如酒精和汽油的蒸发就比水要快得多,而食品油的蒸发则比水要慢得多。

(实验验证)将酒精、水、食品油分别取少量涂在黑板上,比较三者蒸发的快慢.

(进一步讨论)酒精是否一定比水蒸发得快?在实验过程中,还要保证什么条件相同?

生:液体的温度、液体的表面积和液体表面空气流动的速度三个条件相同。

(小结)在相同条件下,不同液体,蒸发快慢不同.

师:蒸发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有时我们要尽量增大或加快蒸发,有时则要尽量减少或减缓蒸发。你能举出具体的实例来说明吗?

(学生举例回答并加以分析)

指导学生阅读书上图干手器的作用、图喷灌、滴灌的目的,这两幅图用到了什么知识?

(讨论)液体蒸发时,是向外界放热,还是从外界吸热?液体蒸发后,温度是否会发生变化? (实验)让每一个学生在自己的手臂的皮肤上滴一滴酒精,体会有什么感觉?再对着滴酒精的地方吹一口气,体会又有什么感觉?

(学生猜测原因)

(进一步实验)

1.温度计置于空气中,读数是______.

2.温度计插入盛有酒精的烧杯中,读数是__________.

3.温度计从酒精中取出后,读数怎样变化?____________.最低的温度是_______.

师:涂有酒精的温度计示数下降是什么原因?

(学生解释实验现象同时大胆推测温度计的示数将如何变化.)

(小结)液体蒸发时,温度要降低.液体由于蒸发温度降低后,会从周围的物体吸收热量,从而也会导致周围的物体温度降低.

(3)液体蒸发时要吸收周围物体的热量,使物体的温度降低.,

师: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事例可以说明液体蒸发时要吸热,从而使温度降低?

(学生举例回答并加以解释)

(讨论)从游泳池的水中上来的人为什么感觉比在水中冷?被风一吹为什么觉得更冷?夏天煽扇子时,空气温度没有降低,为什么会感到凉爽些?

(阅读)人体是如何利用汗液的蒸发来调控体温的?

(三)课堂小结

让学生自行小结学了这节课后有哪些收获,有哪些感受.

(四)课堂练习

(讨论) 1.同学们在早上饮豆浆时,如果豆浆太热,你们用哪些简单的办法使豆浆较快地冷却

下来?试说明这样做的理由.

2.在大热天,狗常会伸出长长的舌头,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五)布置作业

4.1 汽化与液化(2)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经历“水的沸腾”实验过程,观察水的沸腾现象,感知水沸腾是一种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2、理解液体沸腾的规律,确认液体沸腾是在一定温度下进行的,液体沸腾时温度保持不变,但要吸收热量。

3、能根据实验数据作出液体沸腾的图象,能根据液体沸腾的图象叙述沸腾的特点。

4、能说出在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能用沸点的知识解释生活中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实验探究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增强学生勇于探究和创新的意识。

情感目标:通过实验操作和科学实验的教育,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作用,并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二、实验准备:铁架台(两铁夹),烧杯一只、温度计、石棉网、酒精灯、热水(可添加硬纸板)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

(提问)家中用水壶烧水时,水开了,水逐渐变少是汽化现象吗? 这种汽化现象是蒸发吗? (讲述)它比蒸发现象剧烈,属于汽化现象的另一种方式:沸腾(引出课题)

(二)新课教学

2.沸腾

师:你能否讲一讲水的沸腾现象是怎样的吗?

生:水沸腾时有大量的白气,水面沸腾作响。

师:如果继续加热,水温会如何变化?

生:水温继续上升。

师:同学们多多少少注意观察了身边的现象,,那么刚才的作答是否正确,水沸腾时为什么有大量的白气产生,继续加热,水温是保持不变还是继续上升呢?因为同学们家中煮水的水壶都是不透明的,所以就看不清楚水中发生的情况。这节课让同学们自己动手通过实验来探究。

学生制定计划,设计实验

合理方案:酒精灯加热烧杯中适量的水,温度计测水温沸腾时观察研究现象。

教师指导学生自己选择实验器材,并讲清实验要求:

a.因为隔着石棉网给水加热速度较慢,为了节约时间,准备了90℃左右但还没有开的热水做实验.,为了提高效率,你可以适当对实验装置做一些补充或改善。

b.点燃和熄灭酒精灯的方法?

c.温度计使用时要注意什么?

d.烧杯能否在酒精灯上直接加热?石棉网有何作用?

e.提醒学生认真观察水中和水面有什么现象,并注意温度计的读数,将实验数据记录在书上表格中并作出水的沸腾图象。

(学生分组实验)观察水的沸腾实验

A.按图装配实验装置,用酒精灯对水加热.从水温90℃开始,每隔1分钟测量一次水温,并记

录在表中,直至水沸腾后3分钟为止。

B.观察、记录:

①温度为____时水中开始出现小气泡。

小气泡是从水中的_____开始出现的。

小气泡出现后所发生的变化情况是:______________。

②温度为____时水中出现大量气泡。

大量气泡是从水中的_____开始出现的。

大量气泡出现后所发生的变化情况是:______________。

③水中大量气泡出现后,温度怎样变化?____________。

④水中出现什么现象时称为沸腾?___________。

⑤记录实验数据于表格中

⑥将记录在表格中的数据标在方格线上,并用平滑的曲线将各个点连接起来。

温度(℃)

时间(分)

水的沸腾图象

(讨论)a.烧水过程中,水是不是一加热马上就会沸腾?

b.烧水过程中,你观察到水温如何变化?

c.烧水过程中,你观察到水中产生的气泡如何变化?

(回答)a.不是,有一个过程.要达到一定的温度才会沸腾。

b.水沸腾前,吸热温度不断上升;水沸腾时,虽然继续从外界吸收热量,但温度保持不变。

c.水在沸腾时,一方面水的表面蒸发加剧,另一方面水内部形成大量的气泡,气泡上升到水面而破裂,将里面的水蒸气释放出来……

(小结)

(1)沸腾是在一定温度下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2)液体沸腾时要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

(讲述)通过实验可以发现沸腾是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提问)从分子角度看,组成液体的分子是如何运动的?

(回答)液体沸腾时,不但处于液面的分子要离开液体,而且液体内部气泡壁上的分子也要离开液体。

(3)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做沸点。

指导学生阅读表格:几种液体在标准大气压下的沸点(℃)

A.不同的液体沸点不同.沸点也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B.表头所列““在标准大气压下”是说明液体的沸点与液面的“气压”有关,气压不同,同一液体的沸点也不同。

(指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实验中可能出现水沸腾的温度并非正好100℃,其原因可适当引导学生分析,教学时应要求学生做到实事求是,不能随意改变观察结果)

C.记住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

D.低沸点物质:液态氨、氧、氮、氢、氦常温下呈气态.液态氧沸点是-183℃,它的含义是标准大气压下,氧在-183℃以下才是液态。

介绍低沸点物质在生活实际中有特殊的用途。

(提问)水沸腾后,停止加热,在温度计示数还没下降时,水是否还沸腾?(不沸腾)液体沸腾必须满足什么条件?

(回答)液体沸腾必须满足一定条件,一是温度要达到沸点,二是必须继续吸热。

(4)液体沸腾的条件温度要达到沸点

继续吸热.

(三)课堂小结

(讨论)蒸发和沸腾有哪些相同与不同?

(学生回答)

(四)课堂练习

4.2 汽化与液化(3)

一、教学目标

1、能用实例说明液化现象。

2、确认气体液化时要向外放出热量.能说出气体液化的两种方法: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

3、能列举液化现象以及液化在实际中应用的事例.

二、教学过程

(一)引入

(提问)请同学们讲出下表中物态变化的几个名称及吸放热情况.

固态

液态气态

()

(讲述)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汽化的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今天我们接着来学习汽化的逆过程:液化。 (引出课题)

(二)新课教学

(1)、液化

(提问)液化是一种十分常见的现象.在日常生活中,你见过哪些液化现象?

(学生举例回答)早晨,我们可以经常见到窗玻璃里边会出现一层水雾而变得模糊不清;冬天,人说话时会有一团“白气”从口中呼出,夏天刚拿出冰箱的饮料瓶外壁上会“出汗”;夏天,剥去冰棍上的包装纸可以看到冰棍在冒“白气”;烧开水时看到“白气”……这些都是水蒸气液化成小水珠的结果。

(对于液化现象要求学生举例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可视学生的实际情况加以提示并逐个分析形成原因。学生往往把平时看到的白雾说成是水蒸气,这是一个误解。通过实例分析使学生

确信,水蒸气是肉眼所看不见的。我们所看到的白雾,是水蒸气液化后形成的小水滴)

问:这些都是生活中的液化现象。你知道产生液化现象的条件吗?

实验:用酒精灯给烧杯里的水加热,将一张干玻璃片盖在烧杯上,看看玻璃的下表面会发生什么变化。

(学生分析讨论实验现象得出)大量实验表明,所有气体在温度降到足够低时,都可以液化。(提问)还有什么方法可以使气体液化呢?

实验:

1.将少量乙醚吸进注射器,取下针头,用橡皮帽把注射器的小孔堵住。

2.握住注射器的下端,乙醚有什么变化?

3.向内推动活塞,你可以看到什么?

(学生分析讨论实验现象得出)用压缩体积的方法可以使一些气体在常温下液化。

1.气体液化的两种方法降低温度

压缩体积

(讲述)虽然这两种方法都可以使气体液化,但一些气体的液化温度很低,而实际上获得低温比压缩体积要难得多.因此通常总是采用压缩体积来使气体液化.这种方法在实际中很有用. 学生举例回答

介绍打火机、厨房用的液化石油气以及“长征3号”运载火箭中的液态氢和液态氧。

讨论:电冰箱工作时,其侧面或背面为什么会发热?

提问:气体液化时,需要吸热还是放热?

生:与液体汽化相反,气体液化时要放出热量。

2.气体液化时,要放出热量。

汽化吸热,液化放热规律的应用十分广泛。

展示图4-34电动空气压缩机、4-32太阳、地球和卫星

(阅读)电冰箱的工作原理以及热管温控技术.介绍汽化吸热,液化放热规律在实际中的应用。

(三)课堂小结

让学生自行小结学了这节课后有哪些收获,有哪些感受。

(四)课堂练习

讨论:

1.当水壶里的水沸腾时,为什么靠近壶嘴的一段看不见“白气”,而在后面一段能够看见?

2.被100℃的水蒸气烫伤,比被100℃的水烫伤要严重得多,为什么?

4.3 升华与凝华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升华现象及升华吸热

2、知道凝华现象及凝华放热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理解能力,实践能力,运用知识解释有关物理现象的能力,创新能力。

情感目标:体验利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乐趣,体会通过观察与实验,理论联系实际来学习物理的方法,培养学生相信科学,热爱科学,破除迷信思想。

二、教学重点:通过实验认识升华、凝华现象

三、教学难点:升华和凝华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学准备:酒精灯、烧瓶、烧杯、碘、火柴、小树枝、卫生球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寒冬腊月河水结冰

春暖花开冰雪消融

雨过天晴湿草地变干

掀开饭盒水珠落下

请学生说出上述现象的物态变化。

师:物质可以在固态和液态、液态和气态之间转化,是否可以在固态和气态之间直接转化?实验:碘的升华和凝华

出示实验器材并说明实验目的。

观察记录:

1、实验前,在烧杯里你观察到什么?猜想把碘加热会发生?

2、实验过程中,给烧杯里的碘加热,杯中看到什么现象?

3、停止加热,在烧杯壁表面皿底部看到了什么现象?

4、实验中,你最感兴趣的问题是什么?

5、通过实验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学生讨论获得:

出示:物质直接从固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升华

物质直接从气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凝华

师:你知道生活中还有哪些升华和凝华现象吗?

举例:放在衣橱里的樟脑丸(卫生球)到哪里去了;猜想隆冬时节,针状雾凇这种自然现象是怎么形成的;冰棍外表的“白粉”是怎么形成的?等等

根据上述现象的描述,你知道物质升华和凝华时要吸收热量还是要释放热量?

生活中的应用:1、利用干冰的升华吸热,可以使运输中的食品降温。

2、利用干冰进行人工降雨。

观察图片:看见这只灯泡,你有什么问题吗?普通灯泡和日光灯用久了其玻璃壁为什么会发黑?

讨论:物质状态的转变——常见的自然现象

归纳物态变化的三圈图,学生熟记。

4.4物质的构成

一、教学目标

1、知道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分子是很小的。

理解分子运动论的有关内容,并能用事例说明。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推理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体会科学实验是人们获取知识,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途径。

同时在实验观察过程中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渗透科学的思想。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理解分子运动论的有关内容。

用分子运动论的知识解释扩散现象。

三、教学准备:蔗糖、放大镜、烧杯、量筒、滴管、水、酒精、红墨水、针筒、黄

豆、芝麻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

提问:水为什么变成水蒸气?冰为什么会融化成水?为什么温度越高,液体蒸发越快?这些现象为什么会出现,我们构成生命的基本单位是什么?

(二)、新授

讲述:细胞很小,但里面却含有多种多样的物质。如植物甘蔗,甘蔗由甘蔗细胞构成,

1、甘蔗细胞可以再分解吗?

2、我们对甘蔗进行压榨,可以榨出甘蔗汁来,甘蔗汁又可以分解为什么物质?

3、说明甘蔗细胞中含有多种物质,那么存在于甘蔗细胞内的糖和水等物质又是由什么构成的呢?

生:甘蔗汁从甘蔗的细胞中压榨出来,甘蔗汁又可以分离成蔗糖和水,

学生实验:

1、用放大镜观察一块方形蔗糖,问:用放大镜观察,你看到了什么?(蔗糖小颗粒)

2、将方形蔗糖碾碎后,再用放大镜观察,问:你又看到了什么?蔗糖小颗粒可不可以细分?

3、将碾碎的蔗糖溶入水中,用放大镜观察糖水,问:你还能看到蔗糖吗?蔗糖是否消失了?师生分析后说明:糖水有甜味的事实说明蔗糖没有在水中消失。蔗糖是以一总被称为分子的微粒分散在水中。由于分子太小了,所以我们无法看见他们。蔗糖是由蔗糖分子构成的。与蔗糖一样,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问:你知道分子有哪些基本性质吗?

1、分子的体积小,质量小(请学生举例数值)

水分子的直径约是2.8X10 -10 m

1亿个水分子排一排约2.8cm 长

水分子体积: 乒乓球体积= 乒乓球体积: 地球体积

一滴水中约含1.67X10 21个水分子,一人每秒数一个,要数几十万亿年。全中国人日夜不停的数要数3万多年。

2、质量小:一个水分子的质量约3X10 -26 kg

分子不但用肉眼和放大镜看不见,即使用光学显微镜也看不见。只有用现代最先进的扫描隧道显微镜才能看见一些较大的物质分子。

师:构成物质众多的分子是紧密无间的挤在一起,还是彼此间存在一定的空隙呢?

为了帮助我们理解,让我们来看一个实验。

演示实验1、量筒中倒入黄豆,再倒入芝麻。记下黄豆和芝麻的总体积。

2、将量筒反复摇晃几次,使他们混合后,记下他们的总体积。

观察现象,让学生描述现象和结论。

水由水分子构成,酒精由酒精分子构成,他们分子之间有空隙吗?

让学生自己来作实验证实。

你观察到什么现象?混合液的体积小于水和酒精的体积之和

你得到什么结论?分子之间有空隙的。

举例:固体、液体、气体之间的空隙的大小关系。

问:构成物质的分子是静止不动的固定在不同的位置上,还是处于不停的运动中?能举例吗?

香水分子从瓶内跑到周围的空气中,进入另一处的现象。象这种由于分子的运动而使物质从一处进入另一处的现象叫做扩散。

分子的运动速度是极快的,在0摄氏度时,氢气分子每秒可跑1700米,他们是无序碰撞的,碰撞了之后朝不同的发现运动所以扩散的速度见减慢了。打开香水的盖子不能马上闻到香味。

问:气体会发生扩散,液体和固体是否也会发生扩散?

实验:将热水和冷水倒入烧杯中,再用注射器将红墨水注入,

观察一段时间,你看到了什么现象?

在热水中扩散地快还是冷水中快?依据是什么(让同学摸烧杯壁感受冷暖)

两杯水中发生的现象有什么不同?

你得出什么结论?

与气体扩散一样,液体多少也是由于分子的运动引起的,分子运动的快慢与温度有关,物体的温度越高,分子的运动越剧烈。

扩散现象还可能在固体中发生,只是进行得非常缓慢,请同学们举例?

视频:铁块很难被压缩,而气体很容易被压缩。

归纳:气体分子之间的空隙比固体、液体分子间的空隙大。

讨论:

1. 比较气体、液体、固体中扩散的快慢。

2. 扩散现象除了能说明分子的运动之外,还能说明什么?

讨论小结:

(1) 扩散是分子运动引起的,气体扩散最快,液体次之,固体最慢

(2)扩散除能说明分子的运动外,还说明分子之间有空隙。

物态变化的微观解释:蒸发和沸腾

你能解释为什么液体温度高,蒸发就越快吗?

(三)小结:

1. 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非常小。

2. 分子之间是有空隙的。

3. 分子在不停的运动,温度越高运动越快。

4. 物质的三态变化,物质的扩散,液体的蒸发、沸腾,气体的压缩等物理现象都能用分子的观点解释。

4.5物质的溶解性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以食盐、蔗糖等在水中溶解为例,使学生认识溶解的现象,初步理解物质的溶解性的含义。

2.根据食盐、蔗糖、碘等在不同条件下的溶解情况,汽水随温度升高放出气等现象,使学生认识到影响物质溶解能力的因素(在一定条件下,物质能溶解的数量是有限的;相同条件下,不同的物质溶解能力并不相同;同一种物质的溶解能力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它会随外界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3.根据氢氧化钠和硝酸铵在水中的溶解为例,确认物质溶解时可能放出热量也可能吸收热量。

态度情感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科学的看待、分析客观事物,激发学生科学探索的兴趣。

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

通过对物质溶解性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一些常见物质的溶解现象及应用。

二、教学重点:使学生了解影响物质溶解能力的因素

三、教学难点:初步使学生明确和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实验方法——变量控制法

四、教学准备:烧杯、试管、玻璃棒、铁架台、石棉网、温度计、酒精灯、药匙、蔗糖、食盐、蒸馏水、氢氧化钠、硝酸铵、色拉油、香蕉水、酒精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

日常生活中你一定看到过蔗糖溶解在水中的现象。对于这一现象,你是否思考过,想要知道或是想提出什么问题呢?

1.在一定量的水中不断增加蔗糖,蔗糖是否都能溶解?

2.不同的物质溶解能力相同吗?

3.同一物质的溶解能力会随外界条件变化而变化吗?

4.气体能不能溶解在液体中?

(二)、新授

探究1:

(1)取一小药匙蔗糖加入约盛有2毫升水的试管里,不断振荡,观察其现象

(2)往盛有约2毫升水的试管中倒入约2毫升酒精,充分振荡,观察其现象

(3)打开雪碧瓶,往小烧杯中倒入少量雪碧,观察现象

实验结论:固体、液体、气体都能溶解在液体中

探究2

(1).将实验一中有蔗糖的烧杯取出。

(2).在这个烧杯中继续不断加入蔗糖并不断搅拌,观察蔗糖是否完全溶解。

实验现象:蔗糖是否能无限溶解_______________

实验表明:。

探究3

(1).取2只烧杯都倒入20毫升的水。

(2).分别放入10毫克的蔗糖和10毫克的盐,并进行搅拌。

(3).观察:两种物质是否能完全溶解。

实验现象:蔗糖____________盐____________

实验表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探究4:

将探究2中蔗糖不能完全溶解的烧杯放在酒精灯上加热,蔗糖能继续溶解吗?

实验现象:_______________

实验表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论:物质的溶解能力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它会随外界(如温度)的变化而变化。

探究5

(1).取两支试管分别装入适量的水和香蕉水。

(2).用滴管吸取几滴色拉油,分别滴入两试管中。

(3).观察色拉油在水中和在香蕉水中是否溶解?

实验现象:色拉油在水中___________________

色拉油在香蕉水中_______________

实验表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探究6

将雪碧到在杯子里,观察现象___________

实验表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进一步实验发现:液体的温度越高,气体的溶解能力越弱。

讨论:

1、为什么餐具上的油污用水不容易洗去,而用洗洁精却很容易洗去?

2、一些工厂向河里排放热水,为什么会造成河里的鱼因缺氧而死亡?

二、溶解的吸热与放热

思考:物质溶解时,是从外界吸收热量,还是向外界放出热量?如何确认吸热或放热?如何用实验来证明你的假设?

探究7

1、往盛有20毫升水的烧杯中不断加入一定量的氢氧化钠进行溶解

2、往盛有20毫升水的烧杯中不断加入一定量的硝酸铵进行溶解

实验步骤:A、先测水温B、边加药品边用玻璃棒搅拌C、再测溶解后溶液温度D、比较温度E、得出结论

实验表明:物质溶解时,有的温度会升高,要放出热量;有的温度会降低,要吸收热量。板书设计:

第五节物质的溶解性

一、物质的溶解性

1.一定条件下,物质能溶解的数量是有限的;

2.同条件下,不同的物质溶解能力并不相同;

3.质的溶解能力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它会随外界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4.在一种物质里不能溶解,在另一种物质中可能溶解。

二、溶解的吸热与放热

物质溶解时,有的温度会升高,要放出热量;有的温度会降低要吸收热量。

4.6物质的酸碱性

一、教学目标:

1、知道物质有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

2、说出典型的强酸和生活中常见的弱酸性物质,确认强酸具有腐蚀性,说出典型的强碱和生活中常见的碱性物质,确认某些碱性物质具有一定的去污能力。

3、会用石蕊试液测定物质的酸碱性,知道物质酸碱性强弱可用PH值的高低来表示,会用PH试纸和标准比色卡测定物质酸碱性的强弱。

4、知道物质酸碱性强弱与我们生活的密切关系及酸雨对环境的危害,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二、教学重点:

认识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物质酸碱性及酸碱性强弱测定方法。

三、教学难点:

对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的认识;PH的大小与物质酸碱性强弱的关系。

四、教学过程:

(一)、酸性物质

1、引入:在你们的一旁有三杯无色的液体,分别是白醋、洗涤液、蒸馏水,请你采用一定的方法将它们分辨出来。

注意闻的方法:取一瓶食醋,倒一点在烧杯中,示范一下闻药物气味的方法,然后请每一探究小组学生闻一闻食醋的气味。回答:有酸味。食醋是一种酸溶液,它有酸味,具有酸性。问:他们分别属于什么物质呢?

2、新授:(1)你对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还有哪些认识?

(2)你能说出哪些物质呈酸性、哪些物质呈碱性吗?

出示盐酸、硝酸、硫酸,指出它们是常见的强酸。

实验:浓硫酸强腐蚀性,得出浓硫酸具有很强的腐蚀性,浓硝酸也有强腐蚀性。

提问:你们吃的水果中哪些有酸味呢?学生回答后指出这些水果中均会有一些不同的酸性物质,所以有酸味,但酸性不是很强——叫弱酸性物质。

出示一瓶二氧化碳气体,让一学生闻闻有没有酸味,回答:没有。但二氧化碳也是酸性物质,因此指出并非所有含酸性的物质都有酸味。

(二)、碱性物质

出示常见的碱:氢氧化钠、氢氧化钙、氢氧化钾、氨水及一些碱性物质:小苏打、纯碱、洗涤剂等物质。

你们知道清洗脱排油烟机的工人师傅用是的什么药品吗?

探究实验:碱性物质的去污能力。

教师指出:是碱性物质,大多数是纯碱)

归纳:某些碱性物质有一定的去污能力,可作洗涤剂。但强碱有腐蚀性,使用时要小心。(三)、物质酸碱性的测定

Ⅰ、用石蕊试液判断物质的酸碱性

出示紫色石蕊试液,叫学生拿出探究小组桌上的石蕊试液,请他们辩别颜色。

1、探究实验:石蕊试液分别滴入硫酸、氢氧化钠溶液、盐酸、石灰水中;

2、探究结果汇报:

3、得出结论:通过比较实验现象差异性和共同性得出:酸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

碱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色。Ⅱ、用PH试纸判断物质酸碱性的强弱

探究小组讨论:使用石蕊试液判断物质酸碱性的优缺点。

讲解:测定物质酸碱性强弱的必要性。——说明由于土地的盐碱化和酸雨造成的危害

教师演示:用PH试纸测定物质酸碱性强弱的方法及规范的操作方法介绍。

探究实验:请各探究小组分别测出下列物质的PH值:盐酸、氢氧化钠溶液、硫酸、氢氧化钠溶液;纯水、食盐水、汽水、橘子汁、洗涤液等。

探究结果汇报。

讨论:从上面实验中你们能归纳出哪些有规律性的知识?

11、阅读:“我们身边物质的PH”。

(四)、小结

4.6 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区别、联系。

会判断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初步认识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内涵,能正确分辨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能力=、分析能力、表达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了解生活中一切物质都发生着各种各样的变化。

二、教学重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区别与联系。

三、教学难点:化学变化与化学性质的区别,分辨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四、教学准备:稀硫酸、铁锈、磁铁、铁钉、木炭、酒精灯、镁带、澄清石灰水、试管

五、教学过程

1、引入

我们已经知道,我们周围的物质总是在发生各种各样的变化,如:太阳的升降、月亮的圆缺、细胞的分裂、生长和分化和物质的溶解性等。那你注意过身边的物质变化吗?

视频:冰山融化、钢铁生锈、电热丝升温

演示实验:木炭在氧气中燃烧

思考:

(1)反应前木炭的颜色、状态?

(2)反应条件是什么?实验中你看到了什么?

(3)你知道木炭在燃烧时有什么新物质产生吗?

小组讨论一下,刚才的4种变化有什么不同?

师生归纳:

物理变化:没有别的物质生成的变化

化学变化:有别的物质生成的变化

测试;比比看谁判断的又快又准!

1.水开了。

2.铜在潮湿的空气里生锈了。

3.纸张燃烧。

4.瓷碗破碎。

5.蜡烛熔化。

6.食盐溶解在水里。

7.火药爆炸。

8.车胎爆炸。

9.食物腐败。 10.塑料受热变形。 11.日光灯管通电发光。

归纳——(1)两者根本区别:变化中有没有别的物质生成

提问:化学变化中通常伴随着哪些现象?

伴随发光、发热、变色、放出气体,产生沉淀等现象。

问:这些现象能否作为判断的根本依据?——(2)、化学变化能引起物理变化

师:前面的学习中,我们了解到物质具有许多性质,如颜色、气味、软硬、晶体的熔点、液体的沸点、物质的溶解度、酸碱性和可燃性等等。想一想,在以上这些性质中,哪些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哪些只有在化学变化中才能表现出来?

归纳——物理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化学性质:只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问:已学的8种性质分别属于化学性质还是物理性质

讨论:1、请再举出几个事例来说明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化学变化中是否也能引起物理变化?试举例说明。

课堂练习:电灯泡的灯丝是用金属钨制成的,这主要是利用了钨的哪种性质?这种性质是物理性质还是化学性质?

用嘴通过玻璃管向澄清的石灰水中吹气,可以发现石灰水变得浑浊不清,这个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第四章5-8节知识点复习答案

第四章《物质的特性》知识点 第五节熔化与凝固 1、物质的存在状态通常有三种:气态、液态、固态,物质的三种状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这种变 化叫做物态变化。 2、我们把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 凝固是熔化的逆过程,凝固过程要放出热量,熔化过程要吸收热量。 3、具有一定的熔化温度的物体叫做晶体,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的物体叫非晶体。 晶体和非晶体的主要区别是:是否具有熔点; 无论是晶体还是非晶体,熔化时都要吸收热量。 4、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做熔点。它是晶体的一种特性。 5、晶体在凝固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的温度叫做凝固点。 同一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是相同的。 6、特点:熔化过程继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有固液共存状态 晶体 熔化特点熔化条件:达到熔点,继续吸热。 非晶体:熔化过程吸热,温度逐渐升高。 特点:凝固过程放热,温度保持不变 晶体 凝固特点凝固条件:达到凝固点,放热。 非晶体:熔化过程放热,温度不断降低。 常见晶体:萘、海波、冰、明矾、石英、金刚石及各种金属。 常见非晶体:沥青、玻璃、松香、橡胶、塑料、石蜡、蜂蜡等 7、在晶体加热熔化过程中,熔化前温度逐渐上升,状态为固态;熔化时温度保持不变,状态为固液共存;熔化后温度度逐渐上升,状态为液态。(注:熔化时间不是加热时间。) 8、区分晶体和非晶体熔化和凝固图像的标志是:看T-t的图像中有没有一段平行于横轴的等温图像。 9、萘的熔点是80℃,海波(硫代硫酸钠)的熔点是48℃。水的熔点是0℃ 第六节汽化与液化 1、物质由液态变气态的过程叫做汽化,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液化。 2、汽化吸热,液化放热。 3、液体汽化有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 蒸发是在任何温度下进行的缓慢汽化现象,一般只在液体表面进行; 沸腾是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的剧烈汽化现象。 沸腾特点:在一定温度(沸点)下进行,低于这个温度时,液体吸收热量,温度上升,不沸腾;在这个温度时,液体吸收热量,温度不变,沸腾。 沸腾的条件:(同时具备)a液体的温度达到沸点(沸点:液体沸腾是的温度); b继续吸收热量。 沸腾过程:沸腾前气泡上升,气泡体积变小(因为液体温度没有达到沸点, 气泡内水蒸气增多后气泡会在水中上浮,上浮的气泡遇到上层凉水将变小) 沸腾时气泡上升,气泡体积变大(因为水的温度达到沸点,液体 变气体进入气泡,并在水面破裂放出大量水蒸汽) 刚烧开水的时候,容器边出现气泡(因冷水中溶有少量空气,温度高,气体在液体中溶解少)4、蒸发的三个影响因素是:液体温度高低、液体的表面积大小、液体表面空气流通快慢。蒸发还与液体的种类有关。等温度、液体表面积相同、液体表面空气流动速度相同的情况下,酒精比水蒸发快。 5、蒸发时,液体的温度降低,周围环境的温度降低。所以液体蒸发因需要吸收热量而具有致冷作用。 温度计从酒精中取出后示数将先下降后上升至室温不变 (下降是因为玻璃泡上的酒精在蒸发时要吸收热量,后上升是因为酒精蒸发完后由于热传递回到室温) 6、液化是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也叫凝结)。 同一物质,液化温度和沸点相同。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第一章科学入门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科学入门 科学并不神秘 1.科学要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并寻找它们产生、发展的原因和规律。 2.科学研究是从疑问开始的。科学技术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思维方式。 3.我们要多观察、多实验、多思考,运用科学方法和知识,推动社会的进步,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为人类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走进科学实验室 1.实验室取用药品三原则: (1)“三不原则”:不能用手拿药品;不能用鼻孔凑近容器口去闻药品的气味;不得品尝任何药品的味道。 (2)节约原则:严格按实验规定用量取用药品。如果没有说明用量,一般取最少量,液体 1ml~2ml,固体只要盖满试管的底部。 (3)处理原则:实验时剩余的药品不能放回原瓶;不要随意丢弃;更不要拿出实验室。 2.固体药品通常保存在广口瓶中,取用固体药品一般用药匙。有些块状固体应用镊子取。用过的药匙或镊子要立刻用干净的纸擦拭干净以备下次再用。 3.酒精灯的使用:用火柴点燃,用灯帽盖灭,禁止燃烧时添加酒精。 4.量筒、集气瓶、水槽、漏斗不能加热;坩埚、蒸发皿、试管、燃烧匙能直接放在火焰上加热;烧杯、烧瓶要放在石棉网上加热。 5.试管:加热时用试管夹夹在中上部;加热液体时,液体不超过容积的 1/3;加热液体时试管外不能有水,不能骤冷,防止炸裂;加热液体时试管口向上成 45 度,加热固体时试管口略向下倾斜。加热时,先预热后集中加热。 6.蒸发皿:加热液体时,不超过容积的 2/3。 7.烧杯:用作反应时液体不超过容积的 2/3,加热时液体不超过容积1/2。烧瓶中液体加热时不超过 1/2。 8.广口瓶用于盛放固体药品,细口瓶用于液体药品。容易见光分解的物质用棕色瓶。碱性液体用橡胶塞,酸性液体用玻璃塞。 9.酒精灯失火要立即用湿布盖灭。割伤要用 3%双氧水清洗,再贴上止

七年级科学上册第四章《物质的特性》测试题浙教版

畅游学海敢搏风浪誓教金榜题名。决战高考,改变命运。凌风破浪击长空,擎天揽日跃龙门 班级姓名学号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计50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 下列现象中,能表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的是() A. 烟雾缭绕 B. 花香怡人 C. 雪花飘飘 D. 尘土飞扬 2. 下列几组物态变化中全部要放热的是() A. 凝固、升华、凝华 B. 凝华、液化、凝固 C. 熔化、汽化、升华 D. 熔化、汽化、液化 3. 下列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 冰山消融 B. 汽油挥发 C. 酿米成酒 D. 灯泡发光 4. 在铁水浇铸成零件的物态变化中,时间(横坐标)与温度(纵坐标)的曲线图应是() 5. 把正在熔化的冰拿到0℃的房间里,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冰继续熔化,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 B. 冰不再熔化,因为冰不能从周围吸热 C. 因为冰熔化时,温度高于0℃,所以冰不再继续熔化 D. 因为冰熔化时,温度低于0℃,所以冰将继续熔化 6. 以下物态变化属于升华的是() A. 开冰箱门看到“白气” B. 气温持续在0℃以下,北方城市里的冰雕作品一天天变小 C. 地上的水迹变干了 D. 冬天的早晨,北方房屋的玻璃窗内侧结了冰花 7. 用托盘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测量过程中向右移动游码的作用相当于() A. 向左调节平衡螺母 B. 向右调节平衡螺母 C. 往右盘增加砝码 D. 往右盘减少砝码 8. 要使一个萝卜变咸,用“炒”的方法比用“腌”的方法快得多,这是因为() A. 在温度高时,分子运动得较慢 B. 在温度低时,分子运动得较快 C. 在温度高时,分子运动得较快 D. 在不同温度时,分子运动得一样快 9. 夏天,站在开动的电风扇前的人比不用电风扇的人感觉更凉快是因为() A. 风把空气的温度吹走了 B. 风把人的温度吹走了 C. 风吹走了空气中的热 D. 空气流动加快,加速汗液的蒸发,吸收了人体的热量 10. 在表演文艺节目的舞台上,经常可以看到白色的雾气,它是利用干冰在常温下() A. 迅速液化而形成的白色雾气 B. 迅速升华后再蒸发而变成白色雾气 C. 迅速升华变成二氧化碳气体,即白色雾气 D. 迅速升华变为二氧化碳气体,吸收热量,空气中的水蒸气在温度降低时液化为小水 滴形成白色雾气 11. 通情况下,气体的体积可以很容易压缩,这种现象说明了() A. 气体分子不断的运动 B. 气体分子是有体积的

七年级上科学第三章测试题

七年级上科学第三章测试题 班级:姓名:得分: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 1.提出“天圆地方”这一观点的是( ) A.古代中国人 B.古代印度人 C.古巴比伦人 D.古埃及人 2.如果你乘船出海,你看到的港口灯塔会( ) A.从上到下依次从视野中消失 B.从下到上依次从视野中消失 C.塔顶和塔身同时从视野中消失 D.整个灯塔会突然从视野中消失 3.从月球上看地球,地球是一个“蓝色的星球”,那是因为( ) A.地球上的物质是蓝色的 B.地球表面大部分是水 C.大气是蓝色的 D.地球表面主要由植被覆盖 4.本初子午线是( ) A.东西两半球的分界线 B.东经与西经的分界线 C.计算纬度的起始线 D.欧、亚两洲的分界线 5.在比例尺为1∶45000000的地图中,图上1cm 表示的实际距离为( ) A.1cm B.1km C.450km D.900km 6.板块构造学说的观点主要是( ) ①由坚硬的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分成六大板块②板块是不断运动的③相邻的板块往往向同一方向漂移④板块的内部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7.我国环渤海经济区、长三角经济区、珠三角经济区的地形都以平原为主,形成这类地形的主要原因是( ) A.风力作用 B.生物作用 C.流水作用 D.冰川作用 8.有关地形变化的正确说法是( ) A.地形的变化是地球内部力量作用的结果 B.地形的变化只发生在陆地部分 C.来自地球内部的力量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D.风吹雨淋等来自地球外部的力量使地表变得高低起伏不平 9.从图中可以看出山顶A 的海拔高度是( ) A.400米 B.500米以上 C.400米~500米之间 D.400米以下 10.量得图上两个山顶之间的直线距离是1.5厘米,其实际距离是( ) A.3千米 B.30千米 C.300千米 D.4千米 11.下列四幅图(经纬网)中的P点,既位于南半球,又位于东半球的是( ) A.向东南 B.向东北 C.向西南 D.向西北

七年级科学上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科学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1.科学就是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并寻找它们相应答案的一门学科。 2.学习科学的方法:观察和实验 3.常用的实验仪器有:试管、试管夹、天平和砝码、酒精灯、显微镜、电压表、电流表、停表、玻璃棒、烧杯、 量筒、量杯、刻度尺、胶头滴管等等 4.科学研究最重要的环节是实验,在科学实验中,常常用一些测量工具来对物体进行测量,同时还要借助各种 仪器来扩大观察的范围, 5.长度的国际标准单位是“米”,用“m”表示 1千米=_____米1米=_____分米=_____厘米=_____毫米 1毫米=_____微米=_____纳米 6.初中主要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 7.近来被人们津津乐道的一种以长度单位为名称的技术叫做纳米技术。 8.认识刻度尺,就是认识刻度尺的零刻线是否磨损,量程以及分度值。 9.体积:物体占有空间的大小,固体体积的常用单位是立方米,用m3表示,液体体 10.积的常用单位升(L) 11.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106立方厘米 12.1升=1立方分米1毫升=1立方厘米 13.形状规则的固体体积测量用刻度尺,形状不规则固体体积测量用量筒,采用排水法。 14.长方形的体积=长╳宽╳高圆的体积=底面积╳高 15.液体体积的测量工具:量筒或量杯,读数时,视线要与液面凹面中央最低处相平。 16.读数时如果仰视使读数比实际值偏小,俯视使读数比实际值偏大。 17.教学大楼的一间教室的体积大约是200米3 18.怎样用普通的刻度尺测量一张纸的厚度?先测出一百张纸的厚度,然后除以一百,(注意两页为一张纸) 19.如何用刻度尺测量一根长而细的金属直径?把细金属紧紧的在钢笔上绕20圈,用刻度尺量出长度,除以20。 20.刻度尺的最小刻度由数值的倒数第二位决定。 21.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测量工具是温度计。 22.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常用的液体温度计有酒精温度计、水银温度计、煤油温度计, 23.常用的温度单位是摄氏度,符号是℃,摄氏温度的规定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摄氏度,1标准大气压下沸水 的温度为100摄氏度,在0摄氏度和100摄氏度之间分成100等分,每分为1℃,如人的体温(口腔温)是“37℃”读作“37摄氏度”北京一月份平均气温“-4.7 ℃”读作“零下4.7摄氏度”或“负 4.7摄氏度” 24.0℃的水与0℃的冰冷热程度相同(温度相同) 25.温度计正确使用方法 ⑴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碰容器底、壁。 ⑵玻璃泡浸入液体后要稍候,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⑶读数时玻璃泡要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平。 ⑷使用时不能超过量程。 26.体温计测温范围35℃~42℃,最小刻度为每小格为0.1℃,可离开人体读数,因为有一段很细的弯管,所以 使用前应握紧体温计玻管段用力下甩。 27.质量表示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质量的国际单位是千克(Kg),常用单位有吨、千克、克、毫克,它的质量标 准物叫国际千克原器,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属性,它不随物体形状、状态、温度、位置的改变而改变。质量的大小由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决定的,一个铁块压扁之后,形状改变,体积和质量都不变;一杯水结成冰,或变成水蒸气,状态改变,质量都不变 28.物体和物质是不同的,物体是由物质组成的,在实验室,称量质量工具是天平。 29.天平的调节和使用方法: 1、把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将游码移到横梁标尺左端的“0”刻度线处。 2、调节天平两端的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央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科学第三章测试题及答案完整版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科学第三章测试题及答案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新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科学第三章测试题 班级:姓名:得分: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 1.提出“天圆地方”这一观点的是( ) A.古代中国人 B.古代印度人 C.古巴比伦人 D.古埃及人 2.如果你乘船出海,你看到的港口灯塔会( ) A.从上到下依次从视野中消失 B.从下到上依次从视野中消失 C.塔顶和塔身同时从视野中消失 D.整个灯塔会突然从视野中消失 3.从月球上看地球,地球是一个“蓝色的星球”,那是因为( ) A.地球上的物质是蓝色的 B.地球表面大部分是水 C.大气是蓝色的 D.地球表面主要由植被覆盖 4.本初子午线是( ) A.东西两半球的分界线 B.东经与西经的分界线 C.计算纬度的起始线 D.欧、亚两洲的分界线 5.在比例尺为1∶的地图中,图上1cm 表示的实际距离为( ) 6.板块构造学说的观点主要是( ) ①由坚硬的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分成六大板块②板块是不断运动的③相邻的板块往往向同一方向漂移④板块的内部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7.我国环渤海经济区、长三角经济区、珠三角经济区的地形都以平原为主,形成这类地形的主要原因是( ) A.风力作用 B.生物作用 C.流水作用 D.冰川作用 8.有关地形变化的正确说法是( ) A.地形的变化是地球内部力量作用的结果 B.地形的变化只发生在陆地部分 C.来自地球内部的力量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D.风吹雨淋等来自地球外部的力量使地表变得高低起伏 不平 9.从图中可以看出山顶A 的海拔高度是( ) 米米以上 米~500米之间米以下 10.量得图上两个山顶之间的直线距离是厘米,其实际距离是( ) 千米千米千米千米 11.下列四幅图(经纬网)中的P点,既位于南半球,又位于东半球的是( ) 时间7时11时19时24时 经纬度20°N,118°E °N,115°E °N,114°E 22°N,113°E 13.下列各图所示的地质构造或地貌景观中,主要由内力作用形成的是( )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14.有关地壳物质循环的叙述,错误的是( )

七年级(上)科学第四章1-3节练习卷 (有答案)

七年级(上)科学第四章1-3节练习卷 班级:姓名: 一、选择题 1.清晨看见草地上的露。露的形成属于物态变化中的【】 A.熔化 B.凝固 C. 液化 D. 汽化 2.深秋的早晨,我们看到地面、花草上有一层白色的霜,霜的形成是【】 A.凝固现象 B. 液化现象 C.凝华现象 D. 升华现象 3.下列现象发生的过程中,吸收热量的一组是【】 (1)春天,冰雪融化汇成溪流 (2)夏天,从冰箱里面拿出来的饮料罐“出汗” (3)秋天,清晨的雾在太阳出来后散去 (4)冬天,室外地面上出现了霜 A.(1)(2) B.(2)(4) C. (1)(3) D.(3)(4) 4.寒冷的冬天,居民楼的玻璃窗上会“出汗”或结“冰花”。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玻璃窗上的“汗”是水蒸气液化生成的 B. 玻璃窗上的“冰花”是水蒸气凝华生成的 C. “冰花”结在玻璃窗的内表面 D. “汗”出在玻璃窗的外表面 5.夏天,从冰箱中取出的鸡蛋上会出现先有水珠后变干的现象,此现象反映的物态变化过程是 A.先液化后蒸发 B.先升华后蒸发 C.先液化后升华 D.先凝华后升华【】 6.下列物态变化属于熔化的是【】 A. 空气中的水蒸气变成雾 B. 加在饮料中的冰块化为水 C. 刚从冰箱里拿出的冰棍周围冒出“白气” D. 放在衣柜里的樟脑球会越来越小 7.市现在有一种叫“固体清新剂”的商品,把它放置在厕所、汽车、饭店内,能有效的清新空气、预防感冒等,“固体清新剂”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A.熔化 B.凝华 C.汽化 D.升华 8.市目前常用的电冰箱利用了一种叫做氟利昂的物质作为热的“搬运工”,把冰箱里的“热”“搬运”到冰箱外面,因为氟利昂既容易汽化也容易液化。有关这种电冰箱工作过程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氟利昂进人冷冻室的管子里迅速液化、吸热 B.氟利昂进人冷冻室的管子里迅速汽化、吸热 C.氟利昂被压缩机压人冷凝器后,会液化、吸热 D.氟利昂被压缩机压人冷凝器后,会汽化、放热 9、下列物态变化过程中,都是吸热的是【】 A.升华、熔化、液化 B.凝固、汽化、凝华 C.熔化、汽化、升华 D.液化、凝固、凝华 10、下列现象中不属于汽化的是【】 A.灯泡的灯丝用久后比新时细 B.酒精擦在皮肤上感觉到凉快 C.湿衣服晾在阳光下干得快 D.新鲜白菜会慢慢干瘪 11.夏天打开冰箱门时,在冰箱门附近会出现“白气”,形成白气的物态变化过程是【】 A.升华 B. 汽化 C.液化 D. 熔化 12.下列现象与物态变化相对应的是【】 A.灯泡用久了,灯丝会变细----熔化 B.晒在太阳下的湿衣服变干----液化 C.擦在皮肤上的酒精马上干了----汽化 D.水正在慢慢地结冰----凝华 13.在很多加油站都有这样的提示:“请熄火加油”、“请不要使用手机”等.这样是为了防止火花点燃汽油引起火灾,因为常温下汽油容易【】 A.液化B.汽化C.凝华D.升华 14.夏天,小明从冰箱的冷藏室中取出一瓶矿泉水,放在干净的桌面上,过了一会儿,他发现瓶下的桌面上有一滩水,你认为这些水的形成是【】 A.液化现象B.熔化现象C.汽化现象 D.凝华现象 15.当室内温度为20℃时,用浸有少量酒精的棉花裹在温度计的玻璃泡上,随着酒精的迅速蒸发,图中

科学七年级上册物质的特性复习

科学七年级上册物质的特性复习 第3节 物质的密度 一 密度的含义 二 密度的计算 冰的密度为0.9×103 kg/m 3,4.5 m 3的水结成冰后,质量为_________kg ,体积为5 m 3。将此冰块切割成大小不同的两块,体积之比为2∶3,则它们的质量之比为_______,密度之比为_______。 应用示例 ?类型一 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类型二 密度的物理意义 例2 铝的密度是2.7×103 kg/m3,表示( ) A .1 m3铝的密度是2.7×103 kg/m3 B .1 m3铝的质量是2.7×103 kg/m3 C .1 m3铝的质量是2.7×103 kg D .1 kg 铝的体积是2.7×103 m3 当堂检测 1. 一支粉笔写了一半,剩余部分跟原来相比( ) A .质量减小、密度减小 B .质量减小、密度不变 C .质量减小、体积不变 D .质量不变、密度不变 2. 下列关于密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水结成冰后密度变小 我们把____________某种物质的_________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水的密度为_________千克/米3。读作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密度公式:密度=质量体积 ,ρ=m V 。 换算关系:1 g/cm 3=______________kg/m 3 。 例1 一个质量为m ,密度为ρ的物体,将其分成三等份,每一份的质量和密度分别为( ) A .m 和ρ3 B .m 和ρ C.m 3和ρ3 D.m 3 和ρ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_第三章知识点总结

第三章人类的家园——地球 第一节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 1.地球的形状: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球体。 2.地球的大小:地球的赤道半径为6378千米;两极半径为6357千米(两极半 径比赤道半径短21千米),仅差0.33%; 赤道周长约为4万千米。(坐地日行八万里,指的是人处在赤道) 3.地球内部的结构特点:地球内部结构具有同心圆的特点,从外向内结构层次分 别地壳、地幔、地核,地壳和地幔的顶部(软流层以上部分)共同组成了岩石圈。岩石圈以下-----400千米处为软流层,是岩浆的发源地。 将地球比喻成鸡蛋的方法叫模型法。外地核呈液态或熔融状态,内地核呈固态。 厚度:地核>地幔>地壳 第二节地球仪和地图 一.地球仪 1.纬线和纬度: (1)纬线:纬线都是圆形,也称为纬线圈,从半球看,长度不等。(不同纬度 纬线长不相等,相同纬度纬线长相等)赤道最长,由赤道向两极逐渐缩短,最后 成一点。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2)赤道:在南北两极中间,与两极等距,并且与经线垂直的线叫做赤道。(3)纬度:(赤道)是零度纬线。赤道以北的纬度,叫做(北纬),用“N”作 代号;赤道以南的纬度叫(南纬),用“S”作代号。 (4)北纬、南纬各有90°。南纬90°就是南极,北纬90°就是北极。

4.经线和经度 (1)经线:也叫(子午线)。经线是(半圆形),所有经线长度(相等)。经 线指示(南北)方向。 (2)经度:零度经线也叫(本初子午线),即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 址的那条经线。 (3)从本初子午线向东、西各分作(180°),以东的180°属于(东经),用“E”作代号;以西的180°属于(西经),用“W”作代号。 (4)东西180°经线合为一条经线。(0°经线和180°经线都只有一条) 5.东西半球的划分 (1)习惯上以(20°w)和(160°E)两条经线组成的经线圈把地球平分成东西 半球。 (2)西经20°以东是东半球,以西是西半球。东经160°以东是西半球,以西 是东半球。 (3)西半球(向西走):20°W—160°W,180°—160°E 东半球(向东走):20°W—0°,20°E—160°E 特殊区域:0°—20°之间,无论东经还是西经永远都属于东半球 160°—180°之间,无论东经还是西经永远都属于西半球注意:东半球不全 是东经度;西半球不全是西经度。 6.南北半球的划分: 赤道以北为(北半球);赤道以南为(南半球)。 7.地球是斜着身子绕太阳公转的,地轴与公转轨道面成66.5°夹角。地轴是假 象的轴。在南极点上跨出任何一步都是向北,在北极点上跨出任何一步都是向南。 注意:遇到判断东西半球,判断东经度还是西经度,南纬度还是北纬度的题目时,一定要自己添上0°经线或者0°纬线。另外需要了解在地球上方(下方)俯视(仰视)时,经纬线各呈什么形状。经线和纬线都有无数条。 二.地图 地图的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标记 2.比例尺:表示实地距离在地图上的缩小程度。即: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 (1)比例尺的大小与地图的详略: 在同样的图幅上:比例尺越大,地图上所表示的实际距离范围越小,但表示的内容越详细,精确度越高。 比例尺越小,则表示的范围越大,内容越简单,精确度越低。 规律:大范围的地区多选用较小的比例尺地图。如:世界地图,中国政区图。 小范围的地区多选用较大的比例尺地图。如:平面图、军事图、旅游图。(没有给出比例尺时,可以根据比较表示范围的大小来判断比例尺的大小)

七年级上册科学第一章知识点

第一章科学入门知识要点 1.科学是一门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并寻找他们产生、发展的原因和规律的学科.在学习 科学时应该多观察、多实验、多思考。 2.观察和实验是进行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方法,也是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 3.借助各种仪器的目的:扩大观察范围. 5.刻度尺的使用——使用前,要注意观察它的零刻度线、最小刻度(准确程度)和量程。 1)放正确:刻度尺不能斜放;物体的一端一般要与零刻度线对齐 (零刻度线磨损、尺面较厚?) 2)看正确:视线与尺面垂直。 3)读正确:读数=准确值+估计值+单位。 4)记正确:被测物体的长度=准确值+估计值+单位。 6.特殊长度的测量 1)以曲化直法:用一根质软、易弯曲、弹性差的细棉线在地图上按弯曲和走向将细线覆盖在线路上,然后将细线拉直,量出长度,根据比例尺算出铁路实际长度。 2)卡尺法:用两块直角三角板和直尺,注意令刻度线。 3)测多算少法(累积法):适用于纸张的厚度、金属细的直径等的测量。 7.测形状不规则物体的面积测量——方格法(割补法),四舍五入

9.量筒的使用——使用前看清测量范围和最小刻度 1)放正确:放在水平面上 2)看正确:视线要与凹形液面最低处相平. 仰视使读数比实际值偏小,俯视使读数比实际值偏大 3)读正确:不能用手拿起来读数 4)记正确:勿漏写单位 10.量筒与量杯的比较 1)量筒:粗细均匀、刻度分布均匀 2)量杯:上粗下细、刻度上密下疏11.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人的正常体温约为37摄氏度(37℃);一个标准大气压 下,沸水的温度为100℃,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 12.温度计 12.1温度计的结构:外壳、刻度、液柱、玻璃泡 12。2 温度计的原理:液体的热胀冷缩 12。3摄氏温度的规定:把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定为100,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定为0。0和100之间分为100等份,每一等份就表示1摄氏度。 12.4正确使用: 1)估计被测液体的温度; 2)选取合适的温度计 3)观察温度计的量程;4)认清温度计的分度值 5)把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 6)待温度计示数稳定后再读数并记录测量结果 12。5注意事项: A 被测物体的温度不能超过温度计的量程; B 测量时手要握温度计的上端 C 测量液体温度时,要使玻璃泡完全浸没在液体中,但不要接触容器的器壁; D 测量时要等到温度计里的液柱不再上升或下降时再读数; E 一般不能将温度计从被测物体中拿出来读数; F 读数时,视线要与温度计内液面平视 14.质量:表示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改变物体的形状、状态、温度、位置的改变,物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第四章物质的特性单元测试含答案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第四章物质的特性单元测试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下列不属于 ...物质的特性的是(C) A. 熔点 B. 沸点 C. 质量 D. 比热 2.为了避免人体肩部受到伤害,专家建议人肩负的书包总质量不要超过人体质量的15%。 根据建议,你估计中学生肩负的书包总质量通常不超过 ...(B) A. 9吨 B. 9千克 C. 9克 D. 9毫克 3.冬天,小明发现河水结冰了,但室外菜缸中的盐水却没有结冰,这是因为盐水比水的(B) A. 凝固点高 B. 凝固点低 C. 比热容大 D. 比热容小 4.如图所示是某物质的熔化图像。下列关于此图像信息的解读错误 ..的是(A) ,(第4题)) A. CD段时物质处于气态 B. BC段时物质仍吸收热量 C. 熔化过程共持续了6分钟 D. 该物质是一种晶体,熔点为48℃ 5.当晶体被加热时,其分子运动更加剧烈,分子间的束缚随之减弱,以致有的分子能较自由地“游动”,呈流动性,其宏观表现就是晶体的(C) A. 升华 B. 凝华 C. 熔化 D. 凝固 6.下列关于分子动理论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 A. 固体不易被压缩说明分子间存在斥力 B. 水和酒精混合后体积变小,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C. 物体运动得越快,物体内部分子做无规则运动越剧烈 D. 用手很难拉断钢丝,说明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斥力 7.下列关于“酒精温度计遇热读数上升”的微观解释正确的是(C) A. 分子质量增大 B. 分子体积增大

C. 分子间隔变大 D. 分子个数增多 8.在生产生活中,下列情况主要从密度的角度考虑的是(B) A. 用塑料做炒锅的手柄 B. 用塑料泡沫做表演场景中倒塌的“墙壁” C. 用水给发动机冷却 D. 用铜丝做导线 【解析】A是利用塑料导热性能差,B利用塑料泡沫的密度小,C利用水的比热较大,D 利用铜丝导电性能较好。 9.下列关于天平的使用的说法正确的是(C) A. 称量过程中可以调节平衡螺母 B. 潮湿的物体可以直接放在天平上称量 C. 被测物体的质量不能超过天平的最大称量 D. 称量粉末状药品时只在左盘垫一张纸即可 【解析】称量过程中不能再调节平衡螺母;潮湿的物体不能直接放在天平上称量,否则天平会锈蚀;称量粉末状药品时应在左、右盘各垫一张相同的纸,以减小误差。 10.下列不随 ..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的是(D) A. 红墨水在水中的扩散速度 B. 糖在水里的溶解速度 C. 酒精的蒸发速度 D. 酒精的沸点 【解析】沸点是物质的特性,不随温度的改变而改变。 11.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先后加热初温、质量均相同的水和煤油,比较两种液体比热的大小,多次实验发现:要让水和煤油升高相同的温度,水需要的加热时间更长。下列关于该实验的 操作及分析错误 ..的是(C)

(完整版)新浙教版科学七上第四章测试__有答案(经典)

七年级上科学第四章测试题 一、选择题(2分×22=44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下列固体不属于晶体的是() A.食盐 B.硫代硫酸钠 C.玻璃 D.冰 2、对于公式ρ=m/v的物理意义,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物质的密度与其质量成正比,质量越大密度越大 B.物质的密度与其体积成反比,体积越大密度越小 C.同种物质组成的物体,其密度是确定的,与其质量多少或体积大小无关 D.以上说法都不对 3、如图所示的三支温度计,其中一支刻度不准确,甲放空气中,乙插入密闭酒精中,丙插入敞开烧杯中, 10分钟后,三支温度计读数均为20℃,那么不准确的是() A.甲 B.乙 C.丙 D.都不正确 4.甲、乙两物体质量相等,当甲物体温度升高10℃,乙物体温度升高20℃时,甲物体吸收的热量是乙物体吸收热量的2倍,则甲的比热是乙的比热的() A.1/2倍B.4倍C.1倍D.1/4倍 5.下列有关比热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在释放相同热量的条件下,比热小的物体温度降低得多 B.水和冰是同一种物质构成,因此比热相同 C.将一物体分成两半,其比热也必减半 D.比热是物质的一种特性,每种物质都有自己的比热 6、关于水的沸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100℃的水一定沸腾 B.1个标准大气压下,100℃的水一定沸腾 C.120℃的水一定沸腾 D.90℃的水也可能沸腾 7、生活中常有“扬汤止沸”和“釜底抽薪”的说法。扬汤止沸是指把锅里沸腾的汤舀起来再倒回去,釜 底抽薪是指从锅下抽掉燃着的木柴。应用热学知识分析下列说法,其中正确的是() A.“扬汤止沸”和“釜底抽薪”都只能暂时止沸 B.“扬汤止沸”和“釜底抽薪”都能彻底止沸 C.“扬汤止沸”只能暂时止沸,“釜底抽薪”却能彻底止沸 D.“扬汤止沸”能彻底止沸,“釜底抽薪”只能暂时止沸 8.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同一种物质制成的物体,当体积增大到原来的2倍,密度就成为原来的l/2 B.同一种物质制成的物体,当质量增大到原来的2倍,密度就成为原来的2倍 C.同一种物质制成的物体,当质量增大到原来的2倍,体积也增大到原来的2倍 D.同一种物质制成的物体.当质量增大到原来的2倍,体积和密度都增加到原来的2倍 9、下面所列的变化过程,会放出热量的是() A.湿衣服逐渐被晾干 B.樟脑丸放在箱子里逐渐变小 C.铁块被熔成铁水 D.冬天早上“落霜” 10.只有量筒,要取出21克汽油(汽油的密度为0.7x103千克/米3),下面几个论述中正确的是( ) A.在量筒中量出体积7厘米,的汽油B.在量筒中量出体积21厘米3的汽油 C.在量筒中量出体积30厘米3的汽油D.单用量筒是做不到的,必须有天平 11.在下列事例中,不属于分子运动的是() A、室内扫地时,在阳光的照射下,看见灰尘飞扬 B、水蒸发为水蒸气 C、用食盐将青菜腌制成咸菜 D、走进厨房,闻到饭菜香味 12、如图是研究蒸发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的探究过程,这个探究方案中正确的是()

浙教版科学七(上)第一章《科学入门》测试卷

七(上)科学九月份月考测试卷 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题2分,共40分) 1、对需测量的科学量进行估计,是应具有的基本技能之一。凭你的生活经验,下列估计不正确的是 ( ) A. 一个茶杯的高度大约为10厘米 B.我们上课的教室内空气的体积约为20立方米 C.一瓶矿泉水的体积约为550毫升 D.诸暨市今年夏天的最高气温接近43℃ 2、有一本杂志名叫《科学世界》,推荐同学们在课余阅读。张辉同学就很喜欢《科学》课程,要进入科学的世界,请告诉他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从探究身题着手 B .留心观察,认真思考 C .书本上的知识肯定是对的 D .运用以前积累的科学知识解决问题 3、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A B C D 4、对下列仪器的使用不正确的是 ( ) A.对量筒读数时,应将量筒拿在手上,视线要与凹形液面中央最低处相平 B.熄灭酒精灯时应该用灯帽盖灭 C.用酒精灯给烧杯加热要垫一张石棉网 D.向试管里倾倒液体时,试剂瓶口要紧挨试管口 5、下面是四位同学作的单位换算过程,其中正确的是() A. 1.8米=1.8米×1000=1800毫米 B. 2.8米=2.8×1000=2800毫米 C. 1.8米=1.8米×1000毫米=1800毫米 D. 0.4升=0.4×1000毫升=400毫升 6、如图是小明用刻度尺测量一条形木块长度的情形,该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和金属片的长度 分别( ) A. 1 cm5.50 cm B. 1 cm 8. 30 cm C. 1 mm 8.30 cm D. 1 mm 2. 80 cm (第6题)(第7题) 7、如图所示为伽利略温度计(烧瓶内有空气,细管中有液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若气温升高,液体膨胀,液体上升 B、若气温升高,气体膨胀,液体上升 C、若气温下降,气体缩小,液体下降 D、A和B两点的值,B点的温度值要大点 8、某同学用刻度尺量出一本书的厚度为1.30厘米,这本书一共有260页。则每张纸的厚度 是( ) A.0.05毫米 B.0.005毫米 C.0.1毫米 D.0.01毫米 9、甲、乙、丙、丁四个同学分别用四把毫米刻度尺测量一木块长度,记录结果如下:甲:18.5 cm, 乙:18. 50 cm,丙:185 mm,丁:1. 85 dm,他们记录的数据正确的是 ( ) A.甲 B.乙 C.丙 D.丁 10、用量筒量取溶液,视线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读数为15毫升;倒出部分液体后,俯视凹液面的最低处,读数为9毫升。则该学生实际倒出的溶液体积 ( ) A.小于6毫升 B.大于6毫升 C.等于6毫升 D.无法确定范围 11、下列是用量筒量取液体的一些操作,其中不正确的是 ( ) A.当量筒放置在较低的桌面上,不便于观察读数时,把量筒举起,与视线平行后读数 B.读数时,视线与量筒内凹液面最低点保持水平

七年级科学上册第4章物质的特性第3节物质的密度2作业设计新版浙教版

第3节 物质的密度(2) 1.密度的计算公式ρ=m V 。其变形公式有__ __和__ __。 2.密度的应用: (1)鉴别物质(测密度); (2)求质量; (3)求体积。 【夯实基础】 1.下列各种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体积大的物体,其质量一定大 B .体积大的物体,其材料密度一定小 C .密度大的物体,其质量一定大 D .铝锅、铝饭盒、铝匙的密度都一样 2.下列实际应用中,主要从密度的角度考虑的是( ) A .用纳米薄层和纳米点制造存储器等纳米电子器件 B .用氢燃料给火箭提供动力 C .用塑料泡沫做电影场景中倒塌的“墙壁” D .用酒精制成能测量温度的温度计 3.有实心的铜球、塑料球和木球,已知ρ铜>ρ塑料>ρ木,它们的体积相同,下面关于其质量 大小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铜球的质量最小 B .木球的质量最大 C .铜球的质量最大 D .塑料球质量可能最大 4.[2015·德州]已知空气的密度为1.29kg/m 3,一间普通教室内空气的质量与下列哪个物体 最接近( ) A .一个苹果 B .一名中学生 C .一头牛 D .一辆家用轿车 5.分别由不同物质a 、b 、c 制成的三个实心体,它们的体积和质量的关系如图 4-3-5所示,由图可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图4-3-5 A.a物质的密度最大 B.b物质的密度是1.0×103 kg/m3 C.c物质的密度是a的两倍 D.b、c的密度与它们的质量、体积有关 6.地沟油中含有杂质及有毒物质,很多人猜想它的密度应该比正常食用油的密度要大,为 了验证这种猜想,小明找到质量为0.46 kg的地沟油,测出其体积为0.5 L,该地沟油的密 度是__ _kg/m3;能否用密度这一指标来鉴别地沟油,请说明理由:_ _ _ _。 (已知正常食用油的密度约为0.91×103kg/m3~0.93×103kg/m3) 7.甲、乙两实心金属球体积相等,甲球的质量是乙球质量的3.3倍,则甲球的密度是乙球 密度的__ 倍。 8.李林有一枚寿山石印章,他用天平测出其质量为78.4g,又用刻度尺测出它的长、宽、 高分别为2cm、2cm、7cm。问: (1)这枚印章的体积是多大? (2)这枚印章的密度是多大? 【能力提升】 9.两铁球质量相等,但体积不等,则( ) A.两铁球一定都是空心球 B.两铁球一定都是实心球 C.两铁球不可能都是实心球 D.两铁球不可能都是空心球 10.用密度为2.7×103kg/m3的铝制成的甲、乙、丙三个不同的正方体,要求他们的边长分 别为0.1m、0.2m、0.3m。制成后经质量检验员称得它们的实际质量分别是3kg、21.6kg、54kg,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第三章测试题含答案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第三章 测试题含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 1.我国主要位于() A.太平洋板块B.亚欧板块C.印度洋板块D.大西洋板块 2.下列地貌形态的形成,主要是由风力侵蚀作用引起的是() 3.我国首都北京(116°E、40°N)位于() A.东半球、北半球、低纬度B.西半球、北半球、中纬度 C.东半球、北半球、中纬度D.西半球、南半球、低纬度 4.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下列有关地球的叙述正确的是() A.火山和地震都是地壳变动的表现 B.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分为地壳和地幔两部分 C.地壳像“七巧板”一样拼接而成,全球由七大板块组成 D.地球上淡水资源通过水循环不断得到补充,不必节约用水 5.到了20世纪60年代,随着海洋地质学、古地磁学、地球物理学等的兴起和发展,人们又在“大陆漂移说”的基础上创建了一种新的全球构造理论——“板块构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大西洋的形成是由于() A.地壳的凹陷B.板块的挤压C.板块的碰撞D.板块的张裂 6.下列现象不是由地壳变动引起的是() A.台湾海峡海底发现了森林遗迹和古河道 B.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0级大地震 C.印度洋发生里氏9.0级强烈地震并引发海啸 D.长江流域发生特大洪灾 7.下列经度中,按由西向东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A.20°E、0°、20°W、40°W B.160°E、180°、160°W、140°W C.120°E、100°E、80°E、60°E D.80°W、100°W、120°W、140°W 8.假如学校操场一周的周长为250米,现在,某七年级学生为它画了一张平面图,图中

操场的周长为25厘米,那这幅图的比例尺应为() A.1∶10 000 B.1∶1 000 C.1∶100 000 D.1∶100 9.下列现象能够证明地球的形状是球体的有() ①我们能观察到的地球以外的天体都是圆形的 ②离开港口的船只都是船身先消失,然后桅杆才慢慢消失 ③人越往高处去,看见的地平圈越大 ④用哈勃天文望远镜拍摄的地球照片是圆的 A.①②B.②③④C.①②④D.③④ 10.花岗岩、砂岩、大理石分别属于() A.变质岩、岩浆岩和沉积岩B.沉积岩、岩浆岩和变质岩 C.岩浆岩、变质岩和沉积岩D.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11.下列关于火山的叙述正确的是() A.火山是地壳变动的表现之一,其空间分布分散 B.富士山是死火山 C.火山喷发的岩浆来自地壳 D.火山喷发产生的火山灰会淹埋城市,但火山灰形成的土壤很肥沃 12.下列关于泥石流的应急要点,错误的是() A.发现有泥石流迹象,应立即观察地形,向沟谷两侧山脚或低处跑 B.逃生时,要抛弃一切影响奔跑速度的物品 C.不要躲在滚石和大量堆积物的陡峭山坡下面 D.不要停留在低洼的地方,也不要攀爬到树上躲避 13.如图所示的岩石分布状态图中,黑色代表的是岩浆从地下喷出的通道,甲、乙两处岩石可能分别为() A.岩浆岩和变质岩 B.变质岩和沉积岩 C.沉积岩和岩浆岩 D.沉积岩和变质岩 14.在如图所示的山区自然灾害链中,①②③④依次是()

七年级科学上第四章物质的特性

4.1 熔化与凝固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理解气态、液态和固态是物质存在的三种形态。了解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能判断并例举常见的熔化和凝固现象,明确熔化吸热和凝固放热。 学会根据数据画出图像,并会描述晶体熔化和凝固规律。 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含义。 能说出晶体和非晶体熔化时的区别:温度、物质状态,并会例举几种常见晶体与非晶体。会利用熔点和熔化吸热等知识分析解释常见生活现象。 理解熔点是物质的特性之一,能说出海波和冰的熔点。 了解凝固与凝固点,明确凝固是与熔化相反的过程。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感知发生状态变化的条件。 了解有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是区别晶体和非晶体的一种方法。 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了解图象是一种比较直观的表示物理量变化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关心,产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晶体熔化时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 三、教学难点:实验的观察,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铁架台、酒精灯、烧杯、试管、硫代硫酸钠和松香、手表、火柴、酒精温度计、石棉网、70℃左右的热水、牙签、学生探究报告。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寒冬腊月,滴水成冰,春暖花开,冰雪消融”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 (在学生畅所欲言后,教师归纳) (1)水←→冰;液体←→固体(引入课题:熔化和凝固) (2)液体和固体的相互转变与温度变化有关。 (物质以什么状态存在与温度有关) 设问: (1)物质的熔化和凝固需要什么条件呢? (2)不同的物质熔化和凝固规律是一样的吗? <二>新授: 1、学生实验:海波和松香的熔化实验 (说明:第一、二大组做硫代硫酸钠的熔化实验,第三、四大组做松香的熔化实验。其中每四人为一实验小组。) <1>实验前的指导 ①介绍实验的装置(水浴法如下图:) ②简单回顾酒精灯的使用方法 ③提醒学生注意控制水温比硫代硫酸钠或松香高5℃。实验中要注意搅拌,以使它们受热均匀。 ④注意人员分工、合作。(实验时甲、乙、丙、丁4人要有明确的分工:甲负责报时,每半分钟或一分钟报一次时间,乙负责观察温度计的示数和物质的状态变化,每听到甲的一次报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