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物质的特性-单元检测(含答案)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物质的特性-单元检测(含答案)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物质的特性-单元检测(含答案)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物质的特性-单元检测(含答案)

2019年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第四章单元检测

1.下列转化过程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冰雪消融B.核能发电C.煤矿自燃D.干冰升华

2.(2018安徽中考)图4-9-1所示为某种物质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根据图像,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图4-9-1

A.该物质熔化过程持续了25 min

B.该物质是晶体,熔点为80 ℃

C.在第30 min.该物质处于固液共存状态

D.在第10 min到第25 min之间,由于物质温度不变,所以不吸收热量

3.关于银的性质描述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

A.银是银白色的B.银不易与氧气反应

C.银具有优良的导电性D.银具有良好的延展性

4.(2018河北二模)如图4-9-2所示现象中属于同一种物态变化的是( )

图4-9-2

`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5.一代伟人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写到“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词中所描述的自然景象包含的物态变化有( )

A.熔化和汽化B.凝固和液化

C.凝固和凝华D.汽化和升华

6.下列符号分别代表中雨、冰雹、霜冻和雾四种现象,其中主要通过凝华形成的是( )

A.中雨

B.冰雹

C.霜冻

D.雾

7.物体放出热量,它的温度( )

A.一定降低

B.一定升高

C.一定不变D.可能降低也可能不变

8.下列动物中,质量可能是2 kg的是( )

A.一只老母鸡B .一只老鼠 C.一匹马 D.一只麻雀

9.下列物态变化中属于放热现象的是哪一组( )

①初春,冰封的湖面解冻

②盛夏,旷野里雾的形成

③深秋,路边的小草上结了一层霜

④严冬,冰冻的衣服逐渐变干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10.下面是单质家属“四兄妹”的对话,其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

A B C D

11.下列物态变化属于放热的是( )

12.用电热壶烧水时,水沸腾后,从壶嘴里冒出“白气”:天打开冰棒纸时,可以看到冰棒周围也出现“白气”,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壶嘴里冒出的“白气”,是水沸腾时产生

)

B.冰棒周围的“白气”,是冰棒发生升华形

C.在这两种“白气”形成的过程中,都需要

D.这两种“白气”都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13.有关分子热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液体很难被压缩,说明分子间有斥力

B.手捏海绵,海绵体积变小,说明分子间有空隙

C。扫地时尘土飞扬,说明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

D.扩散现象不能在固体中发生

14.在海上想要获得淡水,可采用如图4-9-3所示的“充气式太阳能蒸馏器”。它是通过太阳照射充气物内的海水,产生大量水蒸气,水蒸气在透明罩内壁形成水珠,收集即可。在此过程中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

A.先汽化,后液化B.先沸腾,后凝固

C.先液化,后汽化D.先蒸发,后沸腾

15.(2018四川内江中考)物态变化在一年四季中随处可见,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春天的早晨空气中经常会出现大雾,这是液化现象,需要放热

B.夏天吃冰棒时看到周围冒出“白汽”,这是凝华现象,需要放热

C.秋天的早晨花草上经常会出现露珠,这是熔化现象,需要吸热

>

D .冬天的早晨地面上经常会出现白霜,这是凝固现象,需要吸热

16.(2019浙江温州平阳期末二模)用量筒和水测小石块体积时,先在量筒内注入适量的水。“适量”的标准是( )

A .看上去不多也不少

B .能淹没石块,且石块放入水中后水不会溢出

C .水面约在量筒中间

D .能淹没石块,且石块放入水中后水面不超过量程

17.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水通过三态变化,实现了在地球上的循环。对以下自然现象所发生的物态变化,判断正确的是( )

A .春天,冰雪消融——熔化

B .夏季的清晨,河面上飘起淡淡的白雾——汽化

C .深秋时节,树叶、瓦片上出现白霜——凝固

D .寒冷的冬天,树枝上雾凇的形成——升华

18.(2018江苏南京鼓楼二模)如图4-9-4甲所示是“探究不同物质吸热升温现象”的实验装置。用相同的酒精灯分别对a 、b 两液体加热,根据测得数据分别描绘出两液体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乙。不计液体热量散失,分别用

a m 、

b m 、a

c 、b c 表示a 、b 两液体的质量和比热容。现有以下判断:

(1)若

a m =

b m ,则a

c >b c (2)若a m =b m ,则a c b m (4)若a c =b c ,则a m

m 其中正确的是( )

图4-9-4

A .(1)(3)

B .(1)(4)

C .(2)(3)

D .(2)(4)

19.两个相同的容器分别装满了质量相同的甲、乙两种液体。用同一热源分别加热,液体温度与加热时间的关系如图4-9-5所示,则.( )

|

图4-9-5

A .甲液体的比热大于乙液体的比热

B .如果升高相同的温度,两液体吸收的热量相同

C .加热相同的时间,甲液体吸收的热量大于乙液体吸收的热量

D.乙液体的比热大于甲液体的比热

20.如图4-9-6甲所示,把0℃的牛奶放在热水中加热,经过一段较长时间,它们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乙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图4-9-6

A.水和牛奶最后温度相同

B.水的温度变化比牛奶大

C.牛奶的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是均匀的

D. A是牛奶温度变化的图线

二、填空题

21.(2018四川广安中考)如图4-9-7是某物质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根据图像可知该物质是_________(选填“晶体”或“非晶体”);该物质第5 min时处于_______(选填“固”、“液”或“固液共存”)态。

图4-9-7

22.你知道吗,自然界中的云、雨、雾、露、霜、雪、雹都是小水滴的“杰作”,海洋上空的水蒸气因为______投向了大海的怀抱,“调皮”的水滴因为________使河床干涸。(填物态变化名称)

23.夏天对着盛有开水的杯子“吹气”,能加快开水变凉,这是因为水________,使水温下降加快。冬天对着手“呵气”,能使手变暖,这是因为水蒸气遇冷________,使手表面温度升高。

24.在标准大气压下,某同学将碎冰块放人易拉罐中并加入适量的盐,用筷子搅拌大约半分钟,测得易拉罐中冰和盐水混合物的温度低于0℃,同时发现易拉罐上有白霜形成,该白霜的形成是_________现象(填物态变化名称),在形成白霜的过程中会________热量(选填“吸收”或“放出”)。

25.如图4-9-8所示,静止在花朵上的是一种叫“气凝胶”的固体材料,它是我国科学家研制的迄今为止世界上最轻的材料。一块体积为100 cm3的“全碳气凝胶”的质量只有g,则它的密度为___________kg/m3。

图4-9-8

26.宋代诗人陆游有句诗写道“城市尚余三伏热,秋光先到野人家”,说的是城市温度高于农村。这个现象在今天被称为“热岛效应”。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很多,其中重要的两点原因是:

(1)建筑、道路中的砂石_________,在相同日照条件下温度上升更明显:

(2)城市中水的面积小,水的_______吸热少。

27.

在探究某种物质的熔化规律时,小刚记录的实验数据如表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加热时间/min 0 1 2 3 …

4

5 6 7 8 9 10 11

物质的温度/℃40 42 44 46 48 48 48 ·

48

48 50 53 56

(1)根据表中的实验数据可以判断该物质是______(选填“晶体”或“非晶体”);

(2)该物质的温度达到42℃时,其状态是_________(选填“固态”或“液态”)。

三、实验探究题

/

28.(2018江苏连云港期中)在探究“比较不同物质吸热情况”的实验中,实验装置如图4-9-9所示,在相同的烧杯中分别倒入质量相等的A、B两种液体,用相同的电加热器进行加热。实验过程中收集的实验数据如下表。

图4-9-9

加热时间/min 0 1 2 3 )

4

A液体的温度/℃20 28 36 44 52

B液体的温度/℃…

20

24 28 32 36

(1)在测量液体的温度时,甲、乙、丙三位同学按如图4-9 -10所示方法读数,正确的是________ ,此温度值是________℃;

(2)实验中,用_______反映液体吸收热量的多少:

,

(3)通过分析表格中的实验数据可知_____液体的吸热能力强。

29.(2018福建中考A卷)如图4-9 -11甲是“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的实验装置。

甲乙丙

图4-9-11

(1)图甲实验装置的组装顺序应为________(选填“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

(2)实验中某次温度计的示数如图乙,为_______℃。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的水的温度随加热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丙,由图可知本实验中水的沸点为_________℃。

·

(3)实验中发现温度计上部出现许多小水珠,这些小水珠是________形成的。

(4)撤去酒精灯后,水仍能继续沸腾一小段时间,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30.(2018江苏常州中考)小组同学探究“冰的熔化特点”,实验装置如图4 -9 -12甲所示。

甲乙丙丁

图4-9-12

(1)图乙中的温度计示数为________℃。

(2)小明绘制的“温度一时间”图像如图丙所示。由图可知:冰是_________(晶体/非晶体),理由是_________:0~2 min升温比5~10 min快,原因是___________。

'

(3)小明实验后,小华重新加冰、温水,也做了该实验,绘制的“温度一时间”图像如图丁所示,丙、丁图像的差异是因为小华在实验中_______(回答一点即可)。

31.学校研究性学习小组,测量一种矿石的密度。现有器材:矿石块、天平(含砝码)、一只烧杯、足量的水、细线。小组同学们设计了一种测量矿石密度的方案如下:

甲乙

图4-9 -13

(1)调节天平平衡后,小明用天平测量矿石块的质量,

如图4-9-13甲,指出实验操作中的错误:_________。改正错误后,小明用正确的方法称矿石块的质量,平衡时放在盘中的砝码和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如图乙,则矿石块的质量m?为____g;

(2)在烧杯中倒满水,称出烧杯和水的总质量m?;

?

(3)将矿石块轻轻放人装满水的烧杯中,矿石块沉人杯底,烧杯溢出水后,将烧杯壁外的水擦干净,放在天平左盘上,称出此时烧杯、杯内矿石块和水的总质量m ?;

(4)写出矿石密度的表达式:矿石ρ= ______(用m ?、m ?、m ?,水ρ来表示)。

本章检测

一、选择题

1.C “冰雪消融”、“干冰升华”都仅是物质的状态发生变化,变化过程中不产生新物质,发生的都是物理变化;“核能发电”发生的是能量的转化,不是化学变化;“煤矿自燃”发生了 |

化学变化。本题应选C 。

分析图像可知,图像中不断吸热而保持温度不变的过程对应晶体的熔化过程,所保持不变的温度( 80℃)是晶体的熔点;该物质从第10分钟开始熔化,到第25分钟结束,熔化过程持续了15分钟,熔化过程吸热温度不变,A 、D 项均错误,B 项正确;在第30 min ,该物质处于液态,C 项错误。

3.B 物理性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来体现,包括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导电性、延展性、导热性等,化学性质则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来体现,故选B 。

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上岸感觉冷是因为汽化吸热;露、“白气”都是液化现象。本题应选C

“千里冰封”是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是凝固:“万里雪飘”是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是凝华。

霜冻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而成的,故选C 。

7.D 物体放出热量,对于晶体物质来说,若刚好在凝固点时,温度不变,若物态由液态变成固态,全部凝固后,继续放出热量,温度降低;对于非晶体物质来说,放出热量,温度持续降低。故选D 项。

一只老鼠和一只麻雀的质量都比2 kg 小,一匹马的质量远大于2 kg ,因此2 kg 的动物可能是一只老母鸡。

9.B 初春,冰封的湖面解冻是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是熔化过程,吸热;盛夏,旷野里的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小水珠,是液化过程,放热:深秋,路边的小草上结的一层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成的小冰晶,是凝华过程,放热:严冬,冰冻的衣服逐渐变于是物质直接由固态变成气态的过程,是升华过程,吸热。故选B 。

10.A 导电性、熔点、密度是物质的物理性质,活泼性是物质的化学性质,故选A 。

11.A 雾凇的形成是凝华现象,凝华放热。而雾汽化、干冰升华、冰雪融化都要吸热。

12.D 水沸腾后,壶嘴冒出的水蒸气遇冷时液化而形成小水珠,悬浮在空气中就是我们看到的“白气”,而夏天打开冰棒纸时,冰棒周围的空气温度较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冰棒也会液化而形成“白气”,这些“白气”实际上是小水珠,故A 、B 选项错误,D 选项正确;液化是放热过程,所以在这两种“白气”形成的过程中,都需要放出热量,故C 选项错误。

13.A 液体很难被压缩,就是因为分子间存在着斥力,A 项正确;手捏海绵,海绵体积变小,是因为海绵内部的空隙中的空气被挤了出来,海绵内部的空隙不是分子间的空隙,B 项错 误;尘土不是分子,是大量分子的集合体,尘土飞扬不是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引起的,C 项错误;固体、液体和气体间都可以发生扩散现象,D 项错误。

14.A 海水在太阳照射下,产生大量水蒸气,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属于汽化;水蒸气在透明罩内壁形成水珠,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属于液化,故选择A 。

15.A 雾、“白汽”、露珠都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珠,这一过程需要放热,A 项正确,

B 、

C 项均错误;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成的小冰晶,这一过程也要放热,

D 项错误。本题应选A 。

16.D “适量”的标准是:能浸没石块,且石块放入水中后水面不超过最大刻度(即量程)。 春天,冰雪消融,由固态变为液态,属于熔化,A 项正确;夏季的清晨,河面气温较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为小水滴,形成白雾.B 项错;深秋时节,气温急剧降低,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形成霜,C 项错;冬天,树枝上的雾凇是水蒸气凝华形成的,D 项错。

18.D 若b a m m =,在吸收相同热量的条件下,温度变化量小的吸热能力强(比热容大),

(1)错误,(2)正确;若b a c c =,可以认为a 、b 是同种物质,则温度变化量大的质量小,则

(3)错误,(4)正确。本题应选D 。

19.D 根据图示加热相同的时间,表示吸收相同的热量,甲液体温度升高得多,说明乙液体的比热大于甲液体的比热,故选D 。

20.A 由题图乙可知,A 表示水,温度下降,曰表示牛奶,温度上升,随着时间的推移,A 、日图线重合,表示水和牛奶的温度最后相同,故选A 。

二、填空题

21.答案晶体固液共存

解析由图像可知,在加热过程中,该物质达到一定温度才开始熔化,且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但温度保持不变,可确定该物质是晶体;第5 min 时,物质处于熔化过程中,此时物 :

质处于固液共存态。

22.答案液化 汽化

解析地球上的水在不停地循环着,阳光晒暖了海洋、河流,水汽化为水蒸气上升到空中,有可能使河床干涸:上升到空中的水蒸气形成暖湿气流,当暖湿气流遇到冷空气后,水蒸气放热液化变成了小水滴,形成雨降落到地面。

23.答案蒸发加快 液化放热

解析对着盛有开水的杯子“吹气”,加快了开水表面的空气流速,使开水蒸发加快;“呵气”时呼出的水蒸气液化放热,使手的表面温度升高。

24.答案凝华 放出

解析白霜是由水蒸气凝华形成的,凝华过程放热。

25.答案

解析已知体积为100 cm3的“全碳气凝胶”的质量只有

g ,则它的密度为:= kg/m3。

26.答案(1)比热小(2)蒸发(或汽化)

解析(1)砂石的比热小,因此在相同条件下,吸收相等的热量,砂石温度高;(2)水蒸发要吸收热量,由于城市中水的面积所占比例小,因此水的蒸发量少。

27.答案(1)晶体(2)固态

解析(1)根据表中数据可知,该物质在4min .8min 内,吸收热量温度保持48℃不变,故该物质是晶体,其熔点为48℃。

(2)该物质的温度为42℃时,还没有达到熔点,故其状态是固态。

三、实验探究题

28.答案(1)乙37 (2)加热时间长短(3)B

解析(1)使用温度计读数时,视线要与温度计内液柱的上表面保持水平,图中温度计的示数为37℃;(2)两个相同的电加热器在相同时间内放出的热量相同,实验中是用加热时间的长短间接表示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3)在吸收热量相同的条件下,比热容大的物质温度变化量小,分析表格中的数据可知,B液体的比热容大,即曰液体的吸热能力强。

29.答案(1)自下而上(2)92 98 (3)水蒸气液化

(4)石棉网的温度仍高于水的沸点,水能继续吸热

解析(1)为了保证用酒精灯外焰加热,应该按照“自下而上”的顺序组装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2)图乙中温度计的示数为92℃,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的水的温度随加热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丙所示,由图可知本实验中水的沸点为98℃:

(3)实验中发现温度计上部出现许多小水珠,这些小水珠是温度较高的水蒸气在温度较低的温度计的外壁上遇冷液化形成的;(4)撤去酒精灯后,由于石棉网的温度高于沸水的温度,所以石棉网仍然可以给水加热一小段时间,所以水会继续沸腾一段时间。

30.答案(1)-2(2)晶体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即有熔点)冰的比热容比水小(3)加入冰的质量较大(或温水温度较低或温水质量较小)

解析(1)由图乙可知,此温度计的分度值为l℃,此时的水银柱在0℃下两格,示数为一2℃;

(2)由丙图可知,冰有固定的熔化温度即有熔点,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但温度却保持不变,所保持不变的温度即该晶体的熔点:0—2 min冰处于固态,5~ 10 min处于液态,即水,由于冰的比热容比水小,在质量相同、吸收的热量相同时,冰升高的温度高,即0—2 min 升温比5~10 min快;(3)比较图丙和图丁可知.图丙中,冰从-5 ℃升高到0℃用了2 min,而丁图中用了3 min;图丙中冰熔化历时3 min,而图丁中历时4 min;可推断出小华在实验中加入冰的质量较大,导致冰的升温和熔化过程都需要更长的时间。

31.答案(1)用手直接拿砝码(4)

解析(1)在称量过程中,小明用手拿砝码了,这样会污染砝码使其质量不准确。由题图乙可知m?= 20 g+20 g+5 g+ g= g。

(4)矿石块的质量为m?。

溢出水的质量为m? +m? -m?。

所以.

最新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知识点整理

七年级(上)科学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科学入门 第一节:科学在我们身边 1的学问。如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 定律 2、科学是一门不断发展的学科,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改变着人们对环境的认识,使人们改造和利用环境的能力不断提高。 3、科学的重要性:科学是一把双刃剑,科学技术促进了人类文明进步的同时,也带来了负面影响,需要和谐发展和利用科学技术。 4、学习科学的方法是: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积极探究实验。科学研究最重要的环节是实验。 5、重要的实验:鱼和气球的浮沉、“喷泉”实验。 1、科学要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并寻找它们产生、发展的原因和规律。 2、我们要多观察、多实验、多思考,运用科学方法和知识,推动社会的进步,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为人类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第二节:实验与观察 1、实验是科学探究最重要的环节;实验前要了解实验的步骤,熟悉实验的仪器。实验时,我们要遵守实验室的操作规程,注意安全;仔细观察实验过程,及时记录实验现象,尊重实验事实,不得捏造实验事实,更改实验数据。 2、实验常用仪器的名称和用途:天平测量质量;温度计测量温度;停表测量时间;量筒、量杯测量液体体积;刻度尺测量长度;电流表测量电流;电压表测量电压;酒精灯加热;显微镜观察细小物的结构。 3、在很多情况下凭我们的感觉器官对事物作出判断是不可靠的,为了准确的判断,实验时我们要借助一些和。 4、测量工具:天平、量筒、刻度尺、停表;观察工具:显微镜、放大镜、望远镜、雷达 5、人们直接用感官器官的观察叫:直接观察。借助仪器工具的观察叫:间接观察。 6、重要的实验:鸡蛋浮沉实验。 1、观察和实验是进行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方法,也是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 2、在很多情况下,单凭我们的感官进行观察还不能对事物做出可靠的判断,因而经常要借助于一些仪器和工具来帮助我们做出准确的判断。 3、在科学研究中我们还常借助各种仪器来扩大观察的范围。 第三节:长度和体积的测量 1、测量是一个将待测的量与公认的标准量进行比较的过程。 2、长度的测量:国际单位:米;常用:千米、分米、厘米、毫米、微米、纳米 1千米=1000米;1米=10分米=100厘米=1000毫米;1米=106微米=109纳米 3.体积的测量:体积是物体占有空间的大小。主单位是立方(m3或米3),体积的常用单位:分米3、厘米3、升、毫升。1立方米=1000升;1升=1000毫升;1毫升=1立方厘米。 4、雷达、激光、声纳等可测长度。刻度尺是常用的长度测量工具,正确使用该工具的方法是:一选二贴三垂直,估读单位莫忘记。 (1)选尺选零点(2)贴被测物、被测边(3)视线与尺面垂直(4)读正确:先读准确值,再读一位估计值。最后写单位。使用时还要注意零刻度线、测量范围及最小刻度。

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科学期末复习知识点

第一章代代相传的生命 1、精子和卵细胞 (1)新生命都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的. (2)受精卵由雄性生殖细胞精子和雌性生殖细胞卵细胞结合产生的.(3)精子和卵细胞:卵细胞是人体中最大的细胞,呈圆形,而精子呈蝌蚪形.这些遗 传信息决定着新生命的主要特征. 2、人的生殖系统: (1)男性生殖系统:由睾丸,附睾,输精管,精囊.前列腺,阴茎等器官组成.睾丸的主要功能是产生精子,分泌雄性激素.(2)女性生殖系统:由卵巢、输卵管、子宫、阴道等器官组成.卵巢的主要功能是产生卵细胞,分泌雌性激素. 3、受精与妊娠 (1)受精:精子和卵细胞在输卵管中结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叫做受精.(2)妊娠:受精卵沿着输卵管往下移动到子宫后,经过数次分裂逐渐形成胚胎,并附着在子宫壁上,这时女性就怀孕了也称为妊娠.注意:精子和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的场所在输卵管,且受精卵在输卵管就开始分裂,而胚胎发育的场所主要在子宫. 4、胚胎发育 (1)胚胎发育的场所主要在子宫(发育时间约266天或约九个月).(2)胚胎发育早期的营养物质来自卵细胞中的卵黄,当植入子宫后胚胎发育的营养物质和氧气来自母体. (3)胚胎通过脐带和胎盘与母体相连,从母体获得营养物质和氧气,同时排出二氧化碳和其他废物. (4)在胚胎中,胎儿的血液与母体的血液之间有一层膜作为屏障.这个屏障使得胎儿和母体的的血液不必直接混合就能进行物质交 换.这样就能避免母体身上的一些病原体传染给胎儿. 6、人的生长时期 (1)人的一生大致经历婴儿期,少年期,青春期,成年期,老年期等.(2)婴儿出生后的前三年是人的第一次快速生长的时期.少年期的生长相对比较平缓.青春期是儿童逐渐成为成人的过渡时期,是生殖器官 开始发育到成熟的阶段.成年期,人的体重和身高开始逐渐停止增长, 各个器官巳发育成熟,人的体能也逐渐达到高峰状态,然后将开始逐 渐衰退直到进入老年期. 7、青春期发育的特点 (1)外表变化:男性和女性除生殖器外,在外表上的不同变化就是第二性征。男女生殖器的差异称为第一性征。 产生卵细胞的标志;遗精是男孩子的睾丸发育成熟、能产生精子的标 志着。 (3)内脏功能日益完善。脑调节功能增强,大脑兴奋性增强,理解、分析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第二章知识点整理

第2章观察生物 生物与非生物 1.生物对刺激有反应,非生物对刺激没有反应。所有生物都具有共同的特征:能呼吸、能生长、能繁殖后代、对外界刺激有反应、能遗传和变异、能进化。 蜗牛:触角两对,口(摄取食物);足(腹足)运动、爬行;眼;壳(保护)。有视觉、触觉、味觉、嗅觉。没听觉。 2.我们把生物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的特征叫做生物的应激性。 3.生物与非生物的差别: 生物非生物 1对刺激有反应(有应激性)对刺激没有反应(无应激性) 2能生长不能生长 3需要营养(会新陈代谢)不需要营养(不会新陈代谢) 4有严整的结构无严整的结构 5能生殖和发育不能生殖和发育 6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没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7能适应环境、影响环境不能适应环境、影响环境 4.动物与植物最主要的 2 个区别: (1)运动:有些植物可以局部运动,动物可以自由快速运动。 (2)光合作用:植物可以,动物不可以。 细胞 年,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木栓切片时,发现了细胞。细胞很小,一般只有一到几十微米之间。 2.动物和植物都是由相同的基本单位—— 细胞构成的。 3.动物细胞 细胞膜:保护作用,并且控制细胞与外界 物质交换。 细胞质:许多生命活动的场所。

细胞核:球状,含有遗传物质,起传宗接代的作用。 4.植物细胞 细胞壁:最外层,由纤维素组成,具 有支持保护作用,使植物具有一定的形 状。 叶绿体:内含叶绿素,是进行光合作 用的场所,椭圆形。 液泡:含有细胞液。 细胞膜:保护作用,并且控制细胞与 外界物质交换。 细胞质:许多生命活动的场所。 细胞核:球状,含有遗传物质,起传宗接代的作用。 5.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结构比较: 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都具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除此之外,植物细胞还有细胞壁,液泡,叶绿体。 年英国科学家布朗发现了植物细胞内有细胞核。19 世纪 40 年代,德国科学家施莱登和施旺提出了动物和植物都是由相同的基本单位——细胞所构成。 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 (1)镜和物镜:两者结合起来,有放大作用。它们的放大倍数分别可在目镜和物镜上面,目镜和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就是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物镜越长,倍数越高。目镜越短,倍数越高。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科学第三章测试题及答案完整版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科学第三章测试题及答案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新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科学第三章测试题 班级:姓名:得分: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 1.提出“天圆地方”这一观点的是( ) A.古代中国人 B.古代印度人 C.古巴比伦人 D.古埃及人 2.如果你乘船出海,你看到的港口灯塔会( ) A.从上到下依次从视野中消失 B.从下到上依次从视野中消失 C.塔顶和塔身同时从视野中消失 D.整个灯塔会突然从视野中消失 3.从月球上看地球,地球是一个“蓝色的星球”,那是因为( ) A.地球上的物质是蓝色的 B.地球表面大部分是水 C.大气是蓝色的 D.地球表面主要由植被覆盖 4.本初子午线是( ) A.东西两半球的分界线 B.东经与西经的分界线 C.计算纬度的起始线 D.欧、亚两洲的分界线 5.在比例尺为1∶的地图中,图上1cm 表示的实际距离为( ) 6.板块构造学说的观点主要是( ) ①由坚硬的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分成六大板块②板块是不断运动的③相邻的板块往往向同一方向漂移④板块的内部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7.我国环渤海经济区、长三角经济区、珠三角经济区的地形都以平原为主,形成这类地形的主要原因是( ) A.风力作用 B.生物作用 C.流水作用 D.冰川作用 8.有关地形变化的正确说法是( ) A.地形的变化是地球内部力量作用的结果 B.地形的变化只发生在陆地部分 C.来自地球内部的力量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D.风吹雨淋等来自地球外部的力量使地表变得高低起伏 不平 9.从图中可以看出山顶A 的海拔高度是( ) 米米以上 米~500米之间米以下 10.量得图上两个山顶之间的直线距离是厘米,其实际距离是( ) 千米千米千米千米 11.下列四幅图(经纬网)中的P点,既位于南半球,又位于东半球的是( ) 时间7时11时19时24时 经纬度20°N,118°E °N,115°E °N,114°E 22°N,113°E 13.下列各图所示的地质构造或地貌景观中,主要由内力作用形成的是( )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14.有关地壳物质循环的叙述,错误的是( )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浙教版七年级上科学知识点总结

科学七年级上知识点总结 科学的入门 长度和体积的测量; 温度的测量:实验室中常用的温度计是利用水银,酒精等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质量的测量质量常用来表示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时间的测量 科学探究的过程 1.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 2.针对问题,依据自己已有的科学知识和经验,建立猜测和假设 3.依据探究的目的制定探究的计划 4.通过观察,实验等多种途径获取事实和证据,对假设进行检验。 5.对探究的过程进行评价,并与他人讨论和交流。 观察生物 生物与非生物 生物是一类具有能呼吸,能生长,能繁殖后代,对外界刺激有反应等特征的物体; 动物与植物最主要的区别:植物能利用太阳光制造营养物,而动物要从外界摄取营养物质 动物根据有无脊椎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脊椎动物分为体外长有毛皮,胎生的哺乳类及体外没有毛皮的卵生类; 卵生类又分为体外有羽毛,体温恒定的鸟类及体温不恒定的爬行类,两栖类和鱼类; 无脊椎动物分为身体多细胞类及身体单细胞类; 植物分为有种子的植物和没有种子的植物 有种子植物根据种子外是否有果皮包被分为被子植物及裸子植物; 没有种子植物分为有茎和叶分化的及无茎和叶分化的(藻类植物); 有茎和叶分化的分为有根的蕨类植物和没有根的苔藓植物,它们都用孢子繁殖; 细胞学说提出动物和植物都是由相同的基本单位即细胞构成; 一个母细胞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变化后,分裂成两个细胞的过程叫细胞分裂; 在细胞分裂的过程中,有的子细胞,长到与母细胞一般大小时能继续分裂;而有的子细胞则发生变化,形

成具有不同形态和功能的细胞,这个过程叫细胞分化。 在细菌的细胞内看不到成形的细胞核,因此也被称为原核生物; 霉菌与细菌一样,需要现成的有机物生活,但在细胞结构上,它与植物细胞相似,有细胞核,属于真菌。(根据细胞内有无细胞核,可将细胞分为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 植物,动物和真菌的细胞都有细胞核,属于真核生物; 细胞分化成各种不同形态和不同功能的细胞群,这些细胞群就是组织; 植物的基本组织主要包括具有保护功能的保护组织,能输送物质的输导组织,能制造和储存营养物质的营养组织,起支撑和保护作用的机械组织,能分裂产生新细胞的分生组织等; 在叶的表面有一层表皮,起保护作用,是一种保护组织; 在叶片的中部,有进行光合作用的叶肉细胞,它们是植物的营养组织; 在叶脉处,有输导组织,能输送由根吸收的水分,无机盐以及由叶制造的营养组织; 人体四大组织: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和神经组织; 上皮组织由上皮细胞构成,主要具有保护功能,有些部位的上皮细胞还有分泌和吸收物质的功能; 结缔组织具有运输,支持等多种功能; 肌肉组织由肌细胞组成,具有收缩和舒张的功能,人体的肌肉组织分为:心肌,骨骼肌,平滑肌; 神经组织主要有神经细胞构成,它具有能接受刺激,产生并传导兴奋的作用; 由多种组织构成,具有一定功能的结构称为器官; 人体的七大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神经系统,运动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 生物的适应性和多样性 对生存环境的适应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现象,多样的环境造就了丰富多样的生物世界; 地球与宇宙 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的线叫做经线,也称子午线。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的那条经线为0度经线,也叫本初子午线;

浙教版新版科学七年级上基础知识点汇总-精简版

第一章科学入门 姓名: 一、科学在我们身边 二、实验和观察 观察和实验是学习科学的基础,实验又是进行科学研究最重要的环节。 试管:是少量试剂的反应容器,可以加热,用途十分广泛。试管加热时要用试管夹(长 柄向内,短柄向外,手握长柄)。给试管内的液体加热时,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1/3,试管夹应夹在距离试管口1/3处,试管外壁不能有水。加热时试管要倾斜450,并先均匀预热,再在液体集中部位加热。热的试管不能骤冷,以免试管破裂。 酒精灯:是常用的加热仪器,实验室的主要热源。酒精灯的火焰有三层,分别是外焰、内焰、焰心,其中外焰温度最高,焰心温度最低,使用时用外焰加热。熄灭时要用两次盖灭法。 试剂瓶:用来盛放试剂,打开后瓶盖应倒放在桌上,倾倒液体时标签应朝向手心。 胶头滴管:用来取用少量液体,用它往试管中滴液体时,试管应竖直,胶头滴管在试管口上方约0.5厘米处竖直向试管中滴入液体,绝不能把胶头滴管伸入试管内。 三、长度和体积的测量 测量是指将一个待测的量和一个公认的标准量进行比较的过程。 国际公认的主单位——即公认的标准量。长度测量中公认的标准量是“米”,而不是“刻度尺”。 1、长度的测量。 国际公认的长度主单位是米。 测量长度使用的基本工具是刻度尺。 记录的数值=准确值+估计值+单位(不要忘记) 积累法:利用积少成多,测多求少的方法来间接地测量。 如:测量一张纸的厚度(除以张数)、一枚邮票的质量、细铁丝的直径等。 2、体积的测量。 新教材已舍去“凹形液面中央最低处相平”这一说法。 读数要看仔细,单位换算要仔细。 四、温度的测量 物体的冷热程度用温度来表示。温度的常用单位是摄氏度,单位符号是℃。人为规定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为100℃。在O℃和100℃之间分成100小格,则每一小格为l℃。 体温计。测量范围从35℃~42℃,最小刻度为0.1℃。 结构优点 玻璃泡容积大而内径很细。精确。 特别细的弯曲。离开读数。 横截面形状近似三角形。放大液柱,便于读数。 第二章观察生物

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科学第四章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下第四章复习提纲 第一节、太阳和月球 1、太阳概况:发光发热的气体星球 2、太阳活动 太阳黑子的多少和大小作为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 太阳黑子、耀斑活动增强时,要防晒避免紫外线过强照射损伤皮肤 月球 3、月球表面明亮相间,亮区是高原,暗区是平原和盆地等地陷地点,分别被称为月陆和月海。 4、环形山的形成原因:小天体撞击月球(主要原因)和月球上古老火山的爆发 5、月球上的特点:引力小;昼夜温差大;遍布环形山;不能传播声音(无空气);没有空气和水,表面只 有岩石和碎屑。 6、月球上没有的大气层,因此在月球上,天空的背景是黑色的。 7、正确使用天文望远镜: ①选择视野开阔的地方安放;②用寻星镜对准目标星体:a.先在镜筒外沿镜筒延伸方向用眼睛瞄准目 标星体。b.用调节手柄做水平方位和不同高度的搜索。C.将目标星体置于视野中央;③用主镜观察目标星体。a.调节目镜的焦距使主镜内的影像清晰。b. 用调节手柄缓慢调节,直至在主镜内找到目标星体。c. 瞄准目标后再次调节目镜焦距,使目标星体的像清晰。(绝对不能用双筒望远镜或不加滤镜的天文望远镜直接观察太阳。 第二节、地球的自转

1、地球的自转:地球绕地轴不停地旋转的运动。 2、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俯视,地球作逆时针方向旋转;从南极上空俯视,地球作 顺时针方向旋转。(南顺北逆) 3、地球自转的周期:约24小时 4、地球不发光不透明:出现昼夜现象 15、晨昏线(圈):昼夜半球的分界线(一个圆圈),它由晨线(半圆)和昏线(半圆)构成。 ①晨线:太阳升起的地方(由黑夜进入白天);②昏线:太阳落下的地方(由白天进入黑夜) 16、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①日月星辰东升西落;②昼夜交替;③星星的视运动照片 注:①晨昏线与太阳光垂直;②东边先过晨线,故东边先天亮(如:杭州天亮了,拉萨天黑还在睡觉) 第三节、地球的绕日运动 32、地球的公转:地球自西向东绕太阳不停地旋转,地轴呈倾斜状态(地轴与公转轨道面呈66.5°夹角)地轴的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周期为365.2422天,即一年 33、太阳高度:太阳光与地面的交角,叫做太阳高度角,简称太阳高度。 ①一天中太阳高度早中晚:先变大再变小,杆影先变短再变长,正午太阳高度最大,杆影最短,(由于地球自转) ②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夏季大,杆影短(夏至日太阳高度最大,杆影最短),冬季正午太阳高度小, 杆影长(冬至日太阳高度最小,杆影最长)。(由于地球公转) ③同一时间,中高纬度地区,纬度越大,太阳高度越小,杆影越长 ④以太阳直射点为中心向两边递减,即:离太阳直射点越近,太阳高度越大,杆影越短;离太阳直射点越远,太阳高度越小,杆影越长 19、太阳直射点:太阳垂直照射的地方,太阳高度为90° 春分日(3月21日前后)直射赤道秋分日(9月23日前后)直射赤道 夏至日(6月22日前后)直射北回归线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直射南回归线 20、昼夜长短的变化 ①赤道全年昼夜等长 ②北半球其他地区:从春分日到秋分日(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昼长夜短(夏至日昼最长夜最短), 北极圈以内发生极昼现象(夏至日时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都发生极昼);从秋分日到来年春分日(太 阳直射点在南半球),昼短夜长(冬至日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以内发生极夜现象(冬至日北极圈 及其以北地区都发生极夜);南半球正好相反 ③春分日,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等长,南北极圈内无极昼极夜现象 ④太阳直射点北上:北半球昼变长夜变短;太阳直射点南下:北半球昼变短夜变长 ⑤纬度越高,昼夜变化越大 第四节、月相 21、月相:月球的各种圆缺形态叫月相

浙教版七年级上科学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科学入门知识要点 1、科学就是一门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并寻找她们产生、发展的原因与规律的学科。在学习科学时应该多观察、多实验、多思考。 2、观察与实验就是进行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方法,也就是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 3、借助各种仪器的目的:使观察的范围更广,使判断更准确 4、测量就是一个将待测的量与公认的标准量进行比较的过程。 5、刻度尺的使用——使用前,要注意观察它的零刻度线、最小刻度(准确程度)与量程。 1)放正确:刻度尺不能斜放;物体的一端一般要与零刻度线对齐(零刻度线磨损、尺面较厚?) 2)瞧正确:视线与尺面垂直。 3)读正确:读数=准确值+估计值+单位。 4)记正确:被测物体的长度=准确值+估计值+单位。 6、特殊长度的测量 A 以曲化直法:用一根质软、易弯曲、弹性差的细棉线在地图上按弯曲与走向将细线覆盖在线路上,然后将细线拉直,量出长度,根据比例尺算出铁路实际长度。 B 卡尺法:用两块直角三角板与直尺,注意令刻度线。 C 测多算少法(累积法):适用于纸张的厚度、金属细的直径等的测量。 7. 测形状不规则物体的面积测量——方格法(割补法),四舍五入 8、

9、量筒的使用——使用前瞧清测量范围与最小刻度 1)放正确:放在水平面上 2)瞧正确:视线要与凹形液面最低处相平。 仰视使读数比实际值偏小,俯视使读数比实际值偏大 3)读正确:不能用手拿起来读数 4)记正确:勿漏写单位 10、量筒与量杯的比较 1)量筒:粗细均匀、刻度分布均匀2)量杯:上粗下细、刻度上密下疏 11、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人的正常体温约为37摄氏度(37℃); 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为100℃,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 12、 13、 14、质量:表示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科学复习提纲

七年级下册科学复习提纲(新) 第一节:新生命的诞生 1、精子和卵细胞 ⑴新生命都是从受精卵发育而来。 ⑵受精卵由雄性生殖细胞精子和雌性生殖细胞卵细胞结合产生。 ⑶精子和卵细胞:卵细胞是人体中最大的细胞,而精子有尾巴,能够移动。精子和卵细胞属于 性细胞,其细胞核内都携带着遗传物质。 2、人的生殖系统 ⑴男性生殖系统:由睾丸、输精管、精囊、前列腺等器官组成。 睾丸的主要功能:产生精子,分泌雄性激素。 ⑵女性生殖系统:由卵巢、输卵管、子宫、阴道组成。 卵巢的主要功能:产生卵细胞,分泌雌性激素。成年女性大约每个月会排出一个成熟的卵细胞,子宫是胚胎发育的场所。 3、受精与妊娠 ⑴受精:精子和卵细胞在输卵管中结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叫做受精。 ⑵妊娠:受精卵沿着输卵管往下移动到子宫后,经过数次分裂逐渐形成胚胎, 并附着在子宫壁上, 这时女性就怀孕了,也称为妊娠。 (注意:精子和卵细胞受精的场所在输卵管,且在输卵管就开始分裂。 而胚胎发育的场所主要在子宫。) 4、胚胎发育―――主要在子宫(发育时间约280天或约9个月) 胚胎发育早期的营养来自卵细胞中的卵黄,当植入子宫后胚胎发育的营养和氧气来自母体。 胚胎通过脐带和胎盘与母体相连。从母体获得营养和氧气,排出二氧化碳和其他废物。 5、分娩和养育 ⑴分娩:胎儿从母体内产出的过程叫做分娩。分娩过程分为宫颈扩张、胎儿娩 出和胎盘娩出三个阶段。 ⑵试管婴儿:(P81)人工完成受精过程,然后将受精卵植入子宫内继续发育。(本 质上是种有性生殖) ⑶婴儿:产出的胎儿叫婴儿。新生婴儿主要靠母乳喂养,母乳中含有丰富的营 养,还含有抗病物质。 羊水的作用?新生儿出生为何会哭? 第二节:走向成熟 1、青春期发育的主要特征是性发育、性成熟。 2、男女生殖器官的差异称为第一性征。除生殖器官外的男女差异称为第二性征 (P83)。 3、青少年在青春期的最大变化是生殖器官的发育和成熟。 4、月经是女孩的卵巢发育成熟,能产生卵细胞的标志。 遗精是男孩的睾丸发育成熟,能产生精子的标志。

(新)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新)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科学入门 一、科学在我们身边 作为科学的入门,本节内容从自然界的一些奇妙现象入手,通过对这些自然现象的疑问,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从而理解科学的本质——科学是一门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并寻找相应答案的学科。观察、实验、思考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方法。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改变着世界,但是我们要辩证地来看待这个问题。它对我们的生活既带来了正面的影响,也带来了负面的影响,从而理解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并使之更好地为人类服务。二、实验和观察 观察和实验是学习科学的基础,实验又是进行科学研究最重要的环节。要进行实验,就要了解一些常用的仪器及其用途和实验室的操作规程。 试管:是少量试剂的反应容器,可以加热,用途十分广泛。试管加热时要用试管夹(长 柄向内,短柄向外,手握长柄)。给试管内的液体加热时,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1/3,试管夹应夹在距离试管口1/3处,试管外壁不能有水。加热时试管要倾斜450,并先均匀预热,再在液体集中部位加热。热的试管不能骤冷,以免试管破裂。 停表:用来测量时间,主要是测定时间间隔。 天平和砝码:配套使用,测量物体的质量。 电流表:测定电流的大小。电压表:测定电压的大小。 显微镜:用来观察细胞等肉眼无法观察的微观世界的物质及变化。 酒精灯:是常用的加热仪器,实验室的主要热源。酒精灯的火焰有三层,分别是外焰、内焰、焰心,其中外焰温度最高,焰心温度最低,使用时用外焰加热。熄灭时要用两次盖灭法。 烧杯:能用于较多试剂的反应容器,并能配制、稀释溶液等。 表面皿:可暂时盛放少量的固体和液体。药匙:用来取用少量固体。 玻璃棒:主要用于搅拌、引流、转移固体药品。 试剂瓶:用来盛放试剂,打开后瓶盖应倒放在桌上,倾倒液体时标签应朝向手心。 胶头滴管:用来取用少量液体,用它往试管中滴液体时,试管应竖直,胶头滴管在试管口上方约0.5厘米处竖直向试管中滴入液体,绝不能把胶头滴管伸入试管内。 认识自然界的事物要从观察开始。首先要有正确的观察态度,不能为了观察而观察,要明确观察目的,全面、细致地观察实验现象,通过比较、分析,正确地描述、记录实验现象。 由于人体感官具有局限性,所以运用感觉器官的观察——直接观察往往不能对事物做出可靠的判断。为了能正确地进行观察,做出准确的判断,我们可以借助工具,扩大观察的范围和进行数据的测量。 三、长度和体积的测量 测量和观察是我们进行科学探究的基本技能。所谓测量是指将一个待测的量和一个公认的标准量进行比较的过程。根据不同的测量要求,测量对象,我们应能选用合适的测量工具和测量方法,尽可能使用国际公认的主单位——即公认的标准量。 1、长度的测量。 国际公认的长度主单位是米,单位符号是m。了解一些常用的长度单位,并掌握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l 千米(km)=1000米(m) 1米(m)=10分米(dm)=100厘米(cm)=1000毫米(mm)=106微米(m)=109纳米(nm) 测量长度使用的基本工具是刻度尺。(正确使用刻度尺的方法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 (1)了解刻度尺的构造。 观察:零刻度线 最小刻度值:读出每一大格数值和单位,分析每一小格所表示的 长度和单位,即为最小刻度值。 量程:所能测量的最大范围。 (2)使用刻度尺时要做到: *放正确:零刻度线对准被测物体的一端,刻度尺紧靠被测量的物体(垂直于被测物体)。 思考:刻度尺放斜了造成的测量结果是什么?(读数偏大) 零刻度线磨损了怎么办? (找一清晰的刻度线作为零刻度线,如图所示,但读数时要注意) *看正确:眼睛的视线要与尺面垂直。 思考:视线偏左和偏右时,读数会怎样? (视线偏左读数偏大,视线偏右读数偏小) *读正确:先读被测物体长度的准确值,即读到最小刻度值,再估读最小刻度的下一位,即估计值。数值后面注明所用的单位——没有单位的数值是没有意义的。

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汇总复习整理版

浙教版七年级下科学复习提纲 第一节、新生命的诞生 1、生命都是从受精卵发育而来。 2、受精卵由雄性生殖细胞精子和雌性生殖细胞卵细胞结合产生。 3、卵细胞是人体中最大的细胞,呈球形,营养物质(有机物)较丰富,为早起胚胎发育提供营养 4、精子有尾巴,能够游动。呈蝌蚪形 5、精子和卵细胞属于性(生殖)细胞,其细胞核内都携带着遗传物质。 6、人的生殖系统 (1)男性生殖系统:由睾丸、附睾(储存精子)、输精管、精囊、前列腺、阴茎等器官组成。最主要的器官为睾丸;睾丸的主要功能:产生精子(青春期开始产生,一天可产生上亿个),分泌雄性激素。 (2)女性生殖系统:由卵巢、输卵管、子宫、阴道组成。最主要的器官为卵巢;卵巢的主要功能:产生卵细胞(青春期开始产生),分泌雌性激素。成年女性大约每个月会排出一个成熟的卵细胞。输卵管是受精的场所,子宫是胚胎发育的场所。 7、受精与妊娠 (1)受精:精子和卵细胞在输卵管中结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叫做受精。 注:受精卵不是生殖细胞,而是一个生命体(卵细胞,精子为生殖细胞) (2)妊娠:受精卵沿着输卵管往下移动到子宫后,经过数次分裂逐渐形成胚胎,并附着在子宫壁上这时女性就怀孕了,也称为妊娠。(注意:精子和卵细胞受精的场所在输卵管,且在输卵管就开始分裂。而胚胎发育的场所主要在子宫。) 8、胚胎的发育―――主要在子宫(发育时间约280天或约9个月) 注:胚胎发育早期的营养来自卵细胞中的卵黄,胎盘出现后营养来自母体 第2周:出现羊膜并发育成充满羊水的羊膜囊(减少震动的影响,保护作用) 第3周:出现胎盘,胚胎通过脐带和胎盘与母体相连。从母体获得营养和氧气,排出二氧化碳和 其他废物。胎盘是胚胎与母体进行物质交换的主要器官。 第9周—第38周:称作胎儿期(之前称为胚胎),胚胎在第9周已初具人样,从此称为胎儿; 第六个月的胎儿活动已很频繁,生长迅速;大约要在母体内孕育 9个多月(约 280 天,38周), 然后从母体体内产生。 9、胎盘中的血管与子宫中的血管是不相通的(有一层膜为屏障),即胎盘的血液与母体的血液是分开的。阻断一些传染病,但 有些药物仍有影响(如酒精,毒品,烟,孕妇禁用药) 10、胚胎在母体内发育具有的良好环境条件是:温暖、安全、营养和氧有保障,是胎生的优越性。 11、分娩:胎儿从母体内产出的过程叫做分娩。过程分为宫颈扩张、胎儿娩出和胎盘娩出三个阶段。 12、分娩几秒钟后婴儿就会哭或咳嗽,去除婴儿鼻、口腔和肺部的液体,促进呼吸系统工作 13、初生婴儿主要靠母乳,母乳营养全面,含有抗病物质,是婴儿最好的食品 14、试管婴儿:人工完成受精过程,然后将受精卵植入子宫内继续发育。(本质上是有性生殖,只是受精在试管中完成。体外受精, 体内发育) 第二节、走向成熟 15、人一生的生长时期:婴幼儿期—少年期—青春期—成年期—老年期; 婴幼儿期:出生的前三年,会出现生理协调和大脑发育等巨大变化;人生第一次快速生长期 青春期:儿童发育为成人的过渡时期,人生第二次快速生长期,最大变化是生殖器官(第一性征)的发育和成熟 成年期:体重身高逐渐停止增长,各个器官发育成熟,体能高峰期 16、女孩青春期一般11岁至17岁,男孩比女孩晚2年左右; 17、第一性征:男女生殖器官的差异,出生就有 第二性征:除生殖器官外的男女差异,青春期才出现(依靠性激素才能维持,阉割后消失) 男孩比较典型的青春期第二性征:长出胡须,喉结增大,声音低沉;

[最新版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整理

最新版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 第一章科学入门 1.1 科学并不神秘 1、科学要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并寻找它们产生、发展的原因和规律。 2、我们要多观察、多实验、多思考,运用科学方法和知识,推动社会的进步,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为人类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1.2 走进科学实验室 1、实验室取用药品三原则: (1).“三不原则”:不能用手拿药品;不能用鼻孔凑近容器口去闻药品的气味;不得品尝任何药品的味道。 (2).节约原则:严格按实验规定用量取用药品。如果没有说明用量,一般取最少量,液体1ml~2ml,固体只要盖满试管的底部。 (3).处理原则:实验时剩余的药品不能放回原瓶;不要随意丢弃;更不要拿出实验室。 2、固体药品通常保存在广口瓶中,取用固体药品一般用药匙。有些块状固体应用镊子取。用过的药匙或镊子要立刻用干净的纸擦拭干净以备下次再用。 3、酒精灯的使用:用火柴点燃,用灯帽盖灭,禁止燃烧时添加酒精。 4、量筒、集气瓶、水槽、漏斗不能加热;坩埚、蒸发皿、试管、燃烧匙能直接放在火焰上加热;烧杯、烧瓶要放在石棉网上加热。 5、试管:加热时用试管夹夹在中上部;加热液体时,液体不超过容积的1/3;加热液体时试管外不能有水,不能骤冷,防止炸裂;加热液体时试管口向上成45度,加热固体时试管口略向下倾斜。加热时,先预热后集中加热。 6、蒸发皿:加热液体时,不超过容积的2/3。 7、烧杯:用作反应时液体不超过容积的2/3,加热时液体不超过容积1/2。烧瓶中液体加热时不超过1/2。 8、广口瓶用于盛放固体药品,细口瓶用于液体药品。容易见光分解的物质用棕色瓶。碱性液体用橡胶塞,酸性液体用玻璃塞。 9、酒精灯失火要立即用湿布盖灭。割伤要用3%双氧水清洗,再贴上止血贴。烫伤用大量冷水冲洗伤处,并在伤处涂上烫伤膏。被化学试剂灼伤要先用湿抹布拭去皮肤上的化学药品,再用缓缓流水冲洗1分钟以上。 10、胶头滴管:加液体时不能伸入容器,更不能接触容器,垂直悬空于容器上方0.5cm处。不能倒置,也不能平放于桌面上。用完后立即用水洗净。滴瓶上配有的滴管必须专用,不能吸取其他液体。吸上的药品剩余不可倒回。 11、酒精灯:酒精的量在1/4~2/3之间;加热时要用酒精灯外焰加热,因为外焰与空气接触最充分,燃烧也最完全,温度最高;用灯帽盖灭,切不可用嘴吹。 12、放大镜:可以用来聚焦取火。 1.3科学观察 1、科学要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并寻找他们产生、发展的原因和规律。 2、观察是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也是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 3、观察除了用感官进行,还需要借助于一些仪器和工具。 4、在实验时,我们要逐步学会正确使用各种仪器,仔细观察各种实验现象,正确记录实验现象和所测数据。

2017年新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汇总复习版

2017年浙教版七年级下科学复习提纲 第一节、新生命的诞生 1、生命都是从受精卵发育而来。 2、受精卵由雄性生殖细胞精子和雌性生殖细胞卵细胞结合产生。 3、卵细胞是人体中最大的细胞,呈球形,营养物质(有机物)较丰富,为早起胚胎发育提供营养 4、精子有尾巴,能够游动。呈蝌蚪形 5、精子和卵细胞属于性(生殖)细胞,其细胞核内都携带着遗传物质。 6、人的生殖系统 (1)男性生殖系统:由睾丸、附睾(储存精子)、输精管、精囊、前列腺、阴茎等器官组成。最主要的器官为睾丸;睾丸的主要功能:产生精子(青春期开始产生,一天可产生上亿个),分泌雄性激素。 (2)女性生殖系统:由卵巢、输卵管、子宫、阴道组成。最主要的器官为卵巢;卵巢的主要功能:产生卵细胞(青春期开始产生),分泌雌性激素。成年女性大约每个月会排出一个成熟的卵细胞。输卵管是受精的场所,子宫是胚胎发育的场所。 7、受精与妊娠 (1)受精:精子和卵细胞在输卵管中结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叫做受精。 注:受精卵不是生殖细胞,而是一个生命体(卵细胞,精子为生殖细胞) (2)妊娠:受精卵沿着输卵管往下移动到子宫后,经过数次分裂逐渐形成胚胎,并附着在子宫壁上这时女性就怀孕了,也称为妊娠。(注意:精子和卵细胞受精的场所在输卵管,且在输卵管就开始分裂。而胚胎发育的场所主要在子宫。) 8、胚胎的发育―――主要在子宫(发育时间约280天或约9个月) 注:胚胎发育早期的营养来自卵细胞中的卵黄,胎盘出现后营养来自母体 第2周:出现羊膜并发育成充满羊水的羊膜囊(减少震动的影响,保护作用) 第3周:出现胎盘,胚胎通过脐带和胎盘与母体相连。从母体获得营养和氧气,排出二氧化碳和 其他废物。胎盘是胚胎与母体进行物质交换的主要器官。 第9周—第38周:称作胎儿期(之前称为胚胎),胚胎在第9周已初具人样,从此称为胎儿; 第六个月的胎儿活动已很频繁,生长迅速;大约要在母体内孕育 9个多月(约 280 天,38周), 然后从母体体内产生。 9、胎盘中的血管与子宫中的血管是不相通的(有一层膜为屏障),即胎盘的血液与母体的血液是分开的。阻断一些传染病,但 有些药物仍有影响(如酒精,毒品,烟,孕妇禁用药) 10、胚胎在母体内发育具有的良好环境条件是:温暖、安全、营养和氧有保障,是胎生的优越性。 11、分娩:胎儿从母体内产出的过程叫做分娩。过程分为宫颈扩张、胎儿娩出和胎盘娩出三个阶段。 12、分娩几秒钟后婴儿就会哭或咳嗽,去除婴儿鼻、口腔和肺部的液体,促进呼吸系统工作 13、初生婴儿主要靠母乳,母乳营养全面,含有抗病物质,是婴儿最好的食品 14、试管婴儿:人工完成受精过程,然后将受精卵植入子宫内继续发育。(本质上是有性生殖,只是受精在试管中完成。体外受精, 体内发育) 第二节、走向成熟 15、人一生的生长时期:婴幼儿期—少年期—青春期—成年期—老年期; 婴幼儿期:出生的前三年,会出现生理协调和大脑发育等巨大变化;人生第一次快速生长期 青春期:儿童发育为成人的过渡时期,人生第二次快速生长期,最大变化是生殖器官(第一性征)的发育和成熟 成年期:体重身高逐渐停止增长,各个器官发育成熟,体能高峰期 16、女孩青春期一般11岁至17岁,男孩比女孩晚2年左右; 17、第一性征:男女生殖器官的差异,出生就有 第二性征:除生殖器官外的男女差异,青春期才出现(依靠性激素才能维持,阉割后消失) 男孩比较典型的青春期第二性征:长出胡须,喉结增大,声音低沉;

最新浙教版七年级(上)科学教案集

七年级上册教案 第一章科学入门 第一节科学并不神秘 教学目标:1、知道科学是研究各种自然现象的学问,知道科学的发现可以从观察身边的事物入手。 2、熟悉科学实验室里的常用仪器 重点难点:如何鼓励学生观察、思索身边的自然现象,引导他们自觉地提出疑问,激发探究的兴趣,形成对科学本质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1. 什么是《科学》? 广袤的宇宙、神奇的生物、形形色色的物质,构成了丰富多彩的自然界。我们就生活在这丰富多彩的大自然中,那里有无数奇妙的现象,并且大自然中的各种事物都在发生变化。这些自然现象是怎样发生的?又将怎样变化?《科学》就是一门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对各种疑问找出答案的学问。 2. 科学离我们很远吗? 你一定知道牛顿由一个苹果的落地而发现了“万有引力”,瓦特由观察沸腾的水顶起壶盖而发明蒸汽机的故事。他们都是从研究身边的问题着手,最终为人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所以,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我们都可以进入科学的世界。 二、科学技术改变了我们的生活 科学技术带给世界哪些改变? 科学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对生产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好处,但也会给人类带来灾难。我们在学习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方法、推动技术进步的同时,更要协调人和自然的关系,保护环境,才能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1)介绍先进的科技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变化 ○1交通工具的变化 ○2通讯方式、工具的变化 ○3家用电器给生活带来的便捷 ○4登月,探索海底、地球内部 讨论:科学技术还给我们带来哪些好处? (2)先进的科技给人类带来的影响 ○1给人类带来的好处:火箭使人类认识了地球以为的世界。 ○2给人类带来的负面影响:与火箭相同原理的导弹等却摧毁着我们的文明。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期末试卷-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期末试卷 科学 考生须知: 1.本科目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卷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所有答案都必须做在答题卷标定的位置上,务必注意试题序号和答题序号相对应。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40 分) 1. 科学实验既要操作规范,更要保障安全。下列实验基本操作符合这一要求的是(▲) A B C D 2.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 A.冰雪消融B.云开雾散C.燃放烟花D.吹肥皂泡 3.有关地形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A.地形的变化全部源自地球内力作用的结果 B.地形的变化只发生在陆地上,海洋中没有 C.来自地球内部的力量会使得使地表变得高低起伏 D.风吹雨淋等来自地球外部的力量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4. 一位同学用最小刻度是毫米的刻度尺先后5次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各次测量值分别为:2.42cm、 2.43cm、2.42cm、2.44cm、2.64cm,则这个物体的测量值应取(▲) A.2.42cm B.2.428cm C.2.43cm D.2.47cm 5.下表简明记录了部分植物类群的主要特征,其中正确的是(▲) 特征类群根茎叶花果实种子 A 藻类植物√×√××× B 蕨类植物√√√××√ C 裸子植物√√√×√√ D 被子植物√√√√√√ 6. 下列关于分子运动理论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扩散现象说明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 B.物体运动的速度越快,物体内部分子的热运动速度也会越快 C.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 D.固体不易被压缩说明分子间存在斥力

7.1912年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学说,并经过多年的实地考察与论证,找到了大陆漂 移的证据。下列哪一现象不能作为大陆漂移学说的证据(▲) A.科学家在喜马拉雅山岩层中发现了海洋生物化石 B.大西洋两岸的非洲和南美洲分布有海牛、鸵鸟等相似的生物 C.大西洋两岸大陆轮廓凹凸吻合 D.人们在南极洲发现了储量丰富的煤炭 8.下列关于细胞与生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A.从细胞结构上看,“种豆得豆,种瓜得瓜”这种现象,主要决定于细胞质 B.切开橙子,流出酸甜的橙汁,它来自于细胞中的细胞核 C.蝙蝠是哺乳动物,其最大特征是胎生、哺乳 D.动物和植物的基本组织都有保护组织、结缔组织、营养组织和输导组织 9.如图所示,下列关于M点的说法正确的是(▲) A.M点的经纬度是20° W ,0° B.M点在东西半球的一条分界线上 C.M点既位于北半球,又位于西半球 D.M点位于东半球 10.冬天,在暖和的教室窗玻璃上会冰的“出汗”。有关这一现象的解释:①“汗”出在玻璃窗上室内的一面;②“汗”出在玻璃窗上室外的一面;③“汗”是水蒸气凝华形成的;④“汗”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其正确的是(▲) A、①④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1.如图是显微镜下观察洋葱表皮细胞装片时的两个视野,从图甲到图乙的操作顺序正确的是(▲) A.先移动装片,再转动粗准焦螺旋,最后转动物镜转换器 B.先转动物镜转换器,再转动粗准焦螺旋,再转动细准焦螺旋 C.先移动装片,再转动物镜转换器,最后转动细准焦螺旋 D.先移动装片,再转动物镜转换器,转动粗准焦螺旋,最后转动细准焦螺旋 12.某同学在用量筒量取液体时,先用仰视读得液体体积为34mL,倒出一部分液体后,用俯视读得 液体体积为15mL,则倒出的液体体积是(▲) A.大于19mL B.小于19mL C.等于19mL D.无法确定 13.在“用托盘天平称物体的质量”的实验中,下列操作错误的是(▲) A.使用天平时,应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 B.调节横梁平衡时,应先将游码移至标尺左端“0”刻度线上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第一章测试题含答案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第一章 测试题含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 1.实验是科学学习的基本方法,实验室进行下列正确操作的原因解释不合理的是() A.瓶塞、药匙、滴管都不得相互串用,以防止实验受到药品之间相互污染的影响B.不要把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试剂的气味,只能用手将试剂挥发物招至鼻处,防止受强烈刺激或中毒 C.点燃酒精灯只能用火柴或其他引燃物,绝对禁止用燃着的酒精灯对点,以免酒精流出而引起火灾 D.一般给烧杯加热时,都要垫上石棉网,以防掉落 2.下列化学药品保存方法中,不符合要求的是() A.药品只需要分类储存,不需要作出特别规定B.易燃、易爆等药品必须单独存放C.易挥发、腐蚀类药品应分别密封保存D.药品避免阳光直接照射 3.本学期同学们要学习《科学》课程,要进入科学的世界,这就需要留心观察,从发现周围的问题着手。下列不属于科学问题的是() A.公园内哪种花卉最漂亮 B.校园内哪几种植物在冬季开花 C.雨后的天空为什么经常会出现美丽的彩虹 D.航天员王亚平在太空中为什么能做成一个很大的水球 4.浓硫酸具有强腐蚀性,它的标签上应贴上() 5.下列单位换算中正确的是() A.4.5 m=4.5 m×100 cm=450 cm B.456 mm=456× 1 100=0.456 m C.36 cm=36×1 100m=0.36 m D.64 dm=64 dm×1 10m=6.4 m 6.实验室加热约150 mL液体,可以使用的仪器是()

A.①③④⑥B.②③④⑥C.①③④⑤D.②③⑤⑥ 7.某校科学研究性学习小组,对与测量有关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其中正确的观点是() A.测量工具的最小刻度值越小越好 B.体温计因其特殊的结构,可以离开人体读数 C.随着科技的进步,有可能完全消除测量误差 D.温度计的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中,应迅速读数 8.某次实验需要量取45 mL的水,为此应选用下列仪器中的() A.50 mL的烧杯B.10 mL的量筒 C.50 mL的烧杯和滴管D.50 mL的量筒和滴管 9.有一轮子的直径为50 cm,某同学推着轮子绕一圆形花坛转一周,该轮子恰好滚过20周,那么这个花坛的半径是() A.5 m B.10 m C.20 m D.25 m 10.如果在实施实验方案的过程中发现了不够完善的地方,我们应该() A.按照预定探究方案进行,不作改变 B.根据实验情况,不断修订探究计划 C.停止探究,重新制订实验方案 D.按照预定探究方案进行,根据实验结果再进行修订 11.下表是王任宇同学研究空气中的气体成分和人体呼出的气体成分含量对照记录情况,则他采用的记录方法是() A.文字描述法B.表格记录法C.图形记录法D.以上都不是 12.以下对测量结果分析,不正确的是() A.在用量筒测量液体体积时,如果采用俯视方法测量体积,则测得的体积比真实体积大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