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高考历史考点强化练 察举制-科举制-监察制

高考历史考点强化练 察举制-科举制-监察制

[训练目标] 1.察举制:先秦时期的世官制、魏晋九品中正制的内容。2.科举制:科举制的形成与完善;科举制的利弊;科举制的历史影响。3.监察制:中国古代监察制的演变、历史作用。

小题精练

1.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进大体经过了“世官制”“察举制”“科举制”三个阶段。下列言论反映察举制弊端的是()

A.“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

B.“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

C.“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D.“读书万卷不读律,致君尧舜知无术”

2.中国古代某时期制定的选官标准,史称“四科取士”:“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足以决疑,能案章覆问,文中御史;四曰刚毅多

略,遭事不惑,明足以决,才任三辅令。皆有孝悌廉公之行。”该选官制度是()

A.征召制B.察举制

C.科举制D.世禄制

3.(·昆山三模)董仲舒说“夫长吏多出于郎中、中郎”,又有郎官多出自“任子”(指二千石以上官员任职满三年,可举子弟一人为郎)或“赀选”(非有市籍的商人,家资满十万,文帝时减为四万,可任郎官)。为解决上述现象所反映的问题,汉武帝()

A.实行察举制B.颁布推恩令

C.设刺史监察D.建“内外朝”制度

4.(·盐城二模)下表内容主要反映了唐朝科举出身者与官僚的来源统计表()

A.

B.科举制的选官标准没有得到落实

C.科举制选拔的范围和人数很有限

D.自然经济阻碍了封建文化的推广

5.(2017·江苏高考适应性测试)唐前期的政治人物多为北方人,北宋时政治人物多出生于江西、福建、苏南等地。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

A.官僚集团重视本地域人才

B.南北方士人志向差异

C.科举制改变人才地域分布

D.政治中心转移到南方

6.宋代134位宰相,123人出身科举,他们中多为学者型官员,如范仲淹、司马光、王安石、苏轼、苏洵、欧阳修、柳永、张载、沈括等等。这表明当时()

A.官场门阀恩荫的现象彻底杜绝

B.科举制提升了学术研究的水平

C.人才选拔真正做到了公正公平

D.科举制造就了高素质文官群体

7.(·无锡二模)据《唐会要》载:贞观年间,皇子李恪因为打猎时踩坏了庄稼,遭侍御史刘范弹劾。这可用来说明当时()

A.中央监察机构职能增加B.御史监察受到皇权的庇护

C.司法制度逐渐发展完善D.监察不回避贵族统治集团

8.(·南京、盐城二模)秦朝建立了完备监察机构,官员称御史大夫……汉武帝正式把“吏不廉,背公向私”和“阿附豪强,进行贿赂”列为监察的重要内容,以后历代相沿不绝。明朝皇帝朱元璋除了允许越级告状、鼓励实名举报外,还支持民间进京上访。这说明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

A.内容、范围不断扩大B.以强化皇权作为出发点

C.对象包括官员与平民D.首要任务是加强官吏管理

大题优练

9.(2017·河北高三1月质量监测·改编)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瓘以魏立九品,是权时之制,非经通之道,宜复古乡举里选。与太尉亮等上疏曰:“昔圣王崇贤,举善而教。……诚以闾伍之政,足以相检,询事考言,必得其善。是以崇贤而俗益穆,黜恶而行弥笃。

——[唐]房玄龄等《晋书·卫瓘传》材料二科举考试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主要方法。它所一直坚持的是自由报名、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取士的原则,其基本理念是“至公”……可以说,科举制是封建社会的“平民政治”。这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皇族及豪强宗法势力对于政治权力的垄断,促进了社会的良性流动,从而扩大了统治阶级政治统治的合法性基础。

——摘自邹一南《浅谈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乡举里选”指的什么制度?据材料一,说明这种制度是如何起到社会教化作用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科举制是封建社会的‘平民政治’”的内涵。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