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课件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课件

课前案

课标要求

运用图标并结合实例,分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核心素养目标

1.能够结合实例,说出自然环境的组成要素。(地理实践力)

2.运用图表并结合实例,分析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规律(综合思维)。

3.能够运用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规律,认识区域的自然环境(区域认知)。

4.能够运用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知识,说明综合利用自然资源的重要性。(人地协调观)

知识清单

一、自然地理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1.自然地理要素

自然地理环境由、、水文、和生物等要素组成,每种自然地理要素都有各自的结构和功能,在自然地理环境的形成和演化过程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2.自然地理要素间相互关系

自然环境各组成要素或各组成部分通过水循环、

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的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物质

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

相互渗透的有机整体。

二、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1.概念

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和相互渗透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系统内任何一个要素发生变化,都可能会对整个系统产生深远影响,这就是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自然地理环境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是相互制约的,某一自然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甚至整个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即“牵一发而动全身”。

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相互作用会产生单个自然地理要素所不具备的新功能,如生产功能和。

(1)生产功能

①含义: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

②光合作用:植物:提供______;大气:提供______;土壤、水圈、岩石圈:提供________及________。

(2)平衡功能

含义: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

性质:自然地理环境拥有各地理要素本身不具备的平衡功能。

3.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意义

认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对于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自然地理环境变化的预测、自然区划、生态环境保护和区域开发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课中案

要点精析

要点一:自然地理要素“牵一发而动全身”。

如人类对碳元素的影响,大量使用矿物燃料使大气中CO2含量增加,导致大气温室效应加剧,全球气温升高,气候变暖,并引起两极冰雪融化,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低地,可谓是“牵一发而动全身”。

要点二: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1.光合作用的生产功能图解

2.野生动物的平衡功能(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图解

课后案

读漫画《枯萎的外表,强大的内心》,完成1-3题。

1.漫画揭示的地理环境特征是()

A.降水稀少B.地下水丰富 C.地形平坦D.土壤肥沃

2.从地理环境整体性角度分析,下列我国典型分布地区的地理环境特

征与图示景观相符的是()

A.风力作用强烈,物理风化强烈B.多外流河和咸水湖

C.流水侵蚀严重,风力侵蚀微弱D.植被稀少,土壤有机质含量大

3.若图中植被大量退化或消失,当地地理环境受到的影响可能有()

①空气中氧气含量增加②地表径流短期内增加③土壤趋于贫瘠④水资源增多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

下图为“某区域不同地质时期地理环境变化示意图”,据图回答4~5题。

4.引起该区域地理环境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地壳抬升B.植被破坏C.气候变化D.农业开发

5.该区域地理环境的变化主要体现了()

A.地理环境的独特性 B.地理环境的区域性

C.地理环境的差异性D.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骆驼刺是豆科,属半灌木,高可达40厘米。

右图为骆驼刺,据此完成6~7题。

6.决定骆驼刺植株形态和根系特点的主要因素是( )

A.水分B.土壤C.热量D.光照

7.在绿洲边缘种植骆驼刺的主要目的是( )

A.集聚水分B.提供牧草C.改土治沙D.提供燃料

读下图,完成8~9题。

8.该示意图体现了()

A.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B.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C.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D.人定胜天

9.图中A、B、C所代表的环节分别是()

A.降水增加、气候大陆性增强、降水减少

B.地面蒸发的水量增多、气温变幅减小、降水增加

C.气温变幅减小、地面蒸发增强、降水增加

D.地下水位上升、气温变幅变大、土壤表层盐碱化

土壤是地理环境的一面“镜子”,其形成受成土母质、地貌、气候、生物、时间及人类活动的综

合影响。据此完成10-11题。

10.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所起的主要作用是()

①成土母质的风化过程②有机质的积累过程③水分含量的调节过程④养分元素的富集过程

A.①③ B.②④C.②③ D.①④

11.东北黑土有机质含量高于南方红壤,主要原因是东北地区()

A.植被丰富,提供的有机质多 B.气候寒冷,微生物分解作用弱

C.地形平坦,有机质不易流失 D.人口稀少,对土壤破坏较小

2013年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入选世界遗产,其体现的森林、水系、梯田和村寨“四素同构”

系统,完美反映了精密复杂的农业、林业、水分配系统。分水制是哈尼人经过村与村、户与户

集体协商来确定每块梯田水流量大小的民间制度,是其制度文化的重要体现。下图示意红河哈

尼梯田剖面。据此完成下面12-13题。

12.红河哈尼梯田体现的是我国哪里

的地域文化( )

A.西北地区B.西南地区

C.华北地区D.东北地区

13.有关红河哈尼梯田的说法正确的

是( )

①森林的主要作用是为村民提供薪柴②梯田主要改造的农业区位因素是水源

③村寨位于半山腰,利于防洪、耕作④分水制体现了人地协调观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下图为“小尺度范围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示意图”。

完成下列14-15题。

14.图中①至⑤代表了自然地理环境的大气、生物、地质、

地形、水文要素,其中对土壤形成比较稳定的影响要素是

()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④⑤

15.图示区域()

A.土壤肥力与生物活动密切相关 B.山坡上土壤厚度一般大于河谷

C.土壤的矿物养分主要来自植被 D.林地土壤有机质含量一般高于草地

我国某公路长500多千米,南北贯穿了多冰川的山脉,并跨越了多条河流。公路南端海拔约1070米,为山前洪积平原上的绿洲。该公路山区段每年9月底至次年5月底封路禁行。据此完成下面16-17题。

16.该公路位于()

A.吉林 B.内蒙古 C.西藏D.新疆

17.该公路山区段定期封路禁行主要是因为()

A.洪水频发B.路面积雪严重C.泥石流多发 D.路面冻融沉降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在第三届联合国环境大会上,塞罕坝林场建设者获得2017年联合国环保最高荣誉——“地球卫士奖”。塞罕坝海拔1010~1940米。20世纪60年代以来,林场建设者们在“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上造林112万亩,创造了一个生态文明建设的奇迹。下图示意塞罕坝林场的位置。

据此完成18-19题。

18.塞罕坝林场()

A.建成后区域降水减少

B.营林品种为常绿阔叶林

C.夏季防火等级最高

D.维护了京津地区生态安全

19.与北坡相比,塞罕坝荒山南坡造林难度大的主要原因是()

①暴雨频率较高,土层较薄②位于背风坡,降水较少

③蒸发较强,土壤湿度较小④风力较大,受低温冻害影响大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

A.天山天池湖滨 B.西双版纳澜沧江畔 C.桂林漓江沿岸 D.武夷山九曲溪边

下图为陆地环境主要构成要素的相互关联图。读图,完成20~21题。

20.下列描述对应正确的是()

A.①导致了淮河与松花江水文特征的不同

B.②是形成喀斯特地貌的主要原因

C.③是形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主要原因

D.④是东北黑土退化的最主要原因

21.表示塑造右图地貌的箭头是()

A.⑧ B.⑦ C.⑥ D.⑤22.根据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甲岛面积约3635平方千米,拥有宽阔的大陆架,白色沙质海滩四周环布。岛上多荒漠,石灰岩层遍布全岛,但溶洞数量较少。

材料二龙血树是甲岛独特并具有代表性的植物,生长在山区只有少量土壤的地方,外形像一把巨伞,多刺的树叶上有一层蜡质。

材料三图1所示洋流为甲岛附近4~9月洋流流向。

(1)分析甲岛附近海域4~9月渔业资源丰富的原因。

(2)描述甲岛气候特征并分析成因。

(3)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角度,分析甲岛自然地理环境特征。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课件

课前案 课标要求 运用图标并结合实例,分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核心素养目标 1.能够结合实例,说出自然环境的组成要素。(地理实践力) 2.运用图表并结合实例,分析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规律(综合思维)。 3.能够运用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规律,认识区域的自然环境(区域认知)。 4.能够运用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知识,说明综合利用自然资源的重要性。(人地协调观) 知识清单 一、自然地理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1.自然地理要素 自然地理环境由、、水文、和生物等要素组成,每种自然地理要素都有各自的结构和功能,在自然地理环境的形成和演化过程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2.自然地理要素间相互关系 自然环境各组成要素或各组成部分通过水循环、 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的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物质 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 相互渗透的有机整体。 二、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1.概念 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和相互渗透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系统内任何一个要素发生变化,都可能会对整个系统产生深远影响,这就是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自然地理环境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是相互制约的,某一自然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甚至整个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即“牵一发而动全身”。 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相互作用会产生单个自然地理要素所不具备的新功能,如生产功能和。 (1)生产功能 ①含义: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 ②光合作用:植物:提供______;大气:提供______;土壤、水圈、岩石圈:提供________及________。 (2)平衡功能 含义: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 性质:自然地理环境拥有各地理要素本身不具备的平衡功能。 3.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意义 认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对于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自然地理环境变化的预测、自然区划、生态环境保护和区域开发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课中案 要点精析 要点一:自然地理要素“牵一发而动全身”。 如人类对碳元素的影响,大量使用矿物燃料使大气中CO2含量增加,导致大气温室效应加剧,全球气温升高,气候变暖,并引起两极冰雪融化,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低地,可谓是“牵一发而动全身”。 要点二: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1.光合作用的生产功能图解 2.野生动物的平衡功能(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图解

第二章 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差理论和地域分异

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差理论和地域 分异 一、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一)整体性 在我国最早提出整体性概念的李春芬教授,他在《南美洲地理环境的结构》(科学出版社,1962)一书的前言部分指出:“所谓地理环境结构的整体性,就是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和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内在的联系性,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并结成一个整体:这一要素影响另外的要素,这一部分影响另外的部分。”此后,广大学者对这一概念不断充实和补充,最终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理论。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对自然地理环境的特点的总的概括。它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 (1)内在联系性。能量转换和物质循环是自然地理环境最基本的运动形式,在其运动的过程中,自然地理环境的某一要素必然影响另外的要素,某一部分必然影响另外的部分,它们相互作用、相互联系,共同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该属性是整体性最基本的内容。 (2)空间组合性。在自然地理环境内部,各组成要素和组成部分按纬向地带性规律和非纬向地带性规律,以一定的方式进行排列组合,从而呈现其特定的空间结构。该属性是内在联系性在空间上的反映。 (3)动态演变性。自然地理环境外部的能量和物质输入具有可变性和阶段性,同时,所有组成要素和组成部分都有自身演化发展的特点,从而使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始终处在不断演化发展的过程中。该属性是内在联系性在时间上的反映。 现以澳大利亚大陆为例来加以说明。在澳大利亚大陆,首先,南回归线中贯的纬度位置以及东西长、南北窄的大陆轮廓等原因,使大陆各组成要素均导致气候具有干热的特点,因此,感热就成为各组成要素间的内在联系性。其次,山地偏于东侧沿海的地形结构以及降水量从北、东、南三面沿海向内陆递减等原因,使该大陆自然带呈半环状(或马蹄状)结构,即空间组合性。第三,作为原冈瓦纳古陆的组成部分以及所经历的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的演化模式,遂使该大陆的生物界具有古老性、原始性和特有性,总的可视为动态演变性。 自然地理环境之所以具有整体性,这是因为:①从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来看,在自然界中不存在孤立发生的事物(或现象),依普遍联系的法则而发生的相互作用则是事物发展的真正原因之一。②自然地理环境本身就处在地球上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这四个圈层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一、典题示例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比尔卡班巴(见下图)意为“神的山谷”,也有土著人称它为“青春谷”,是南美赤道国厄瓜多尔南部小镇,为世界著名的长寿之谷。小镇处于安第斯山脉中段靠近大陆分水岭的山谷中,面临太平洋,海拔为1500米,终年气温18—24,湿度68%,无季候风。小镇风景秀丽,常见清澈溪流,溪中富含镁、钙等营养元素。当地居民以玉米、芋头、豆类、小米等为主食,肉食少;没有代步工具,没有机器劳动,老少脚力惊人,喜欢劳动,无金钱和竞争概念。 随着比尔卡班巴名声渐响,越来越多的外乡人移居或旅游于此,这里的房地产公司甚至打出“70万美金坐拥20英亩健康山林”的广告吸引客户。 (1)分析比尔卡班巴河谷平原的成因。

(2)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简述比尔卡班巴河曲发展变化对当地自然地理环境的有利影响。 (3)分析小镇比尔卡班巴形成“长寿之谷”美誉的原因。 【答案】(1)由于板块碰撞挤压,地壳抬升,形成高山峡谷;河谷上游水土流失严重,大量泥沙在河谷堆积形成河谷平原。 (2)河曲扩大了河谷水面,调节了沿线地区气候;河曲的发展减缓水流速度,有利于泥沙沉积;河曲泥沙堆积拓宽了河谷平原;泥沙堆积使土壤肥力提高、土层更加深厚;河曲扩张,湿地面积增加,丰富了生物多样性。 (3)原因:海拔较高,温度、湿度适中,适宜居住;淡水矿物营养元素丰富,有益于人体健康;居民多食用低脂肪,粗纤维的健康食品,利于身体健康;赤道附近长年昼夜长短相近,村民作息时间很有规律;长年健步出行和劳作,体格健康;环境优美,社会环境和谐宁静。【解析】(1)根据材料,比尔卡班巴河谷平原处于安第斯山脉中段靠近大陆分水岭的山谷中,大陆分水岭地区由于板块碰撞挤压,地壳抬升,形成高山峡谷;河谷上游降水集中,水土流失严重,河流携带大量泥沙流经河谷,堆积作用显著形成河谷平原。 (2)河曲在一定意义上延长了河流,扩大了河谷水面,调节了沿线地区气候;同时,河曲的发展减缓水流速度,有利于泥沙沉积;河曲由于减缓流速,使得泥沙堆积增多,拓宽了河谷平原;泥沙堆积也使

新教材高中地理湘教版选择性必修一学案-第五章-第一节-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含解析

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第五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第一节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必备知识·自主学习 一、自然环境的组成 1.组成: 2.自然地理要素:地形、气候、水文、生物和土壤。 二、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1.自然环境内在联系的整体性: (1)整体性的含义。指自然环境各组成要素以及各组成部分之间内在联系的规律性。 (2)自然环境的内在联系。各组成要素或各组成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

(3)表现。某一要素或部分的变化,会影响其他要素或部分甚至整体的改变,可形象地比喻为“牵一发而动全身”。 2.自然地理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整体性: (1)表现。自然地理系统具有组成要素不具备的统一的结构和功能,产生整体性效应。 (2)强弱。取决于各组分的完备性和功能的协调性。 3.自然地理系统整体性的演替: 当演变强度超过稳定阈限时,系统结构就会遭到破坏,重新建立起新的系统结构,产生新的功能,形成新的平衡。 [辨一辨]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①在自然地理组成要素中,最容易受人类干扰而发生变化的要素是地形。(×) ②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每时每刻都在演化。 (√) ③生产新的功能是生物圈中各种生物独立完成的。(×) ④大气本身具有减缓CO2增加的功能。(×) 三、自然环境整体性与人类活动 2.人类对资源综合利用的理论依据:

结合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思考流域开发应注意什么问题。 提示:因地制宜,综合开发;统筹上、中、下游用水,协调生产、生活、生态用水关系;控制资源开发规模;调整产业结构;节约合理利用水资源。 关键能力·合作学习 能力1 理解地表环境各要素的相互关系 1.自然地理要素间的物质和能量循环: 自然地理环境主要由气候、水文、地貌、土壤、生物等要素组成,各要素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形成有机整体。自然界中各要素间的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主要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三大 过程完成。如下图所示:

新高中地理高考【讲练一通二轮】08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讲义)-2022二轮讲练-学生版

08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考点热度★★★★☆ 内容索引 核心考点一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核心考点二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考点读高考考查点和知识点预测

考点一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含义 自然地理环境的六大要素(大气、水、生物、土壤、地形、岩石)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形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一个基础、两大功能 (1)形成基础:地球圈层之间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形成过程通过生物循环、水循环、大气循环和地质循环等实现,其中生物起到了关键作用。 (2)两大功能:生产功能和平衡功能。 3.两大表现 (1)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一个要素的演化伴随着其他各个要素的演化,每个地理要素的演化都是地理环境演化的一个方面。 (2)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某一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乃至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 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应用角度分析(1)分析地理环境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协调一致的关系。常分析某一区域自然景观的成因,如结合地理位置分析气温、降水等对生物景观的影响。 (2)分析地理环境某一要素变化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的变化。一般结合区域图、景观图、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运用各地理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原理,分析某一地理要素变化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3)根据不同区域之间的联系,分析一个区域的变化对其他区域的影响。常结合某一地

区环境的变化,分析环境问题成因;结合题目提供的自然现象或过程,提取出所要描述的自然地理要素,分析与之相关地区内在的关联性和演变过程的因果关系。 (4)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决定了在分析具体问题时要遵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思路,首先明确人类活动所牵的“一发”是哪一要素,进而逐步分析这“一发”的变化所引起的其他要素发生的变化,最终导致“全身”呈现出怎样的变化。 考法一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题型预测:选择题)(2021 广东卷,8-9)岸线发育系数(简称SDI)是反映湖泊几何形态的指标,其值越大表示湖岸线越曲折。我国某内陆咸水湖,拥有丰富的湖岸线资源,部分湖岸区域沙漠化现象较为明显。下图示意该湖1973—2017年水位和SDI值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导致1973—2004年SDI值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①水下地貌体出露②湖岸土地沙化加剧③湖盆区构造沉降④人类活动强度减弱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2. 2010—2017年SDI值的变化指示了该湖() A. 湖岸线长度变短 B. 沿岸区域土地沙漠化加剧 C. 湖泊的面积稳定 D. 沿岸区域生境多样性增加 (2020·全国高考真题)勘察加火山群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带的北端,气候冷湿,火山锥各坡的降水差异小,近几十年来受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火山锥的林线(森林分布上限)升高、雪线(终年积雪下限)有所降低。此外,其他干扰也影响林线和雪线高度。例如,火山喷发彻底破坏原有景观,若干年内该火山锥的林线与雪线高度往往发生显著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一般情况下,与阴坡相比,该地火山锥阳坡的()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自然地理环境的构成要素 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土壤、岩石、大气、水、生物等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组成环境的各个要素,总是力求整体的一致性;某一要素发生变化,会引起其它要素甚至整体发生相应改变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1、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水循环、岩石圈物质循环、生物循环… 2、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1)生产功能:指自然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生产功能的实现主要依赖于光合作用,属于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 (2)平衡功能:指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保持稳定的功能。需要依靠多个地理要素共同完成,即单一地理要素不具备平衡功能 3、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是由多个地理要素变化共同组成的 4、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某一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及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相应改变 ★ 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形成 ★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的表现 地带性规律纬度地带性(从赤道到两极的变化规律)经度地带性(从沿海到内陆的变化规律)垂直地带性(从山麓到山顶的变化规律) 非地带性规律非地带性(与规律不吻合) ★纬度地带性 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1)主要以热量变化为基础 (2)自然带由赤道向两极呈现南北方向有规律的更替 (3)低纬、高纬地区最明显 ★经度地带性 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1)主要以水分变化为基础 (2)自然带由沿海向内陆呈现东西方向有规律的更替 (3)中纬地区最明显 ★垂直地带性 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1)以水分和热量共同变化为基础(水热变化) (2)自然带由山麓到山顶呈现垂直方向有规律的更替 (3)高差较大的山区比较明显 ? 山地垂直自然带变化与从赤道向两极变化规律相似,但并不完全一致 ? 山麓(基带)自然带与当地水平自然带基本一致 ? 山地所在纬度越低,垂直高差越大,垂直带谱越完整 ? 阳坡与阴坡相比,受热量变化影响,同一自然带分布一般阳坡高于阴坡 ? 迎风坡与背风坡相比,受水分变化影响,自然带分布也会出现差异 ★非地带性 在海陆分布、地形、洋流等非地带性因素影响下,自然带出现与规律不吻合的现象。如:南美西海岸狭长的热带荒漠带、南美洲南端东岸的温带荒漠带、赤道东非高原的热带草原带、马达加斯加岛东侧的热带雨林带、南半球缺失亚寒带针叶林和苔原带、沙漠中的绿洲…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单元课件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单元课件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单元课件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单元课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基本内涵。 2.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3.使学生树立普遍联系的观点,在利用和改造自然中要充分考虑各地理要素的关系,避免牵一发而动全身。 过程与方法 1.自主学习,分析讨论法。 2.探究与活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3.利用景观图片分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帮助学生树立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思想,在利用自然中要做到统筹考虑。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因。 2.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3.自然地理环境的演化过程具有统一性。

4.自然地理环境要素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教学难点 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师:同学们,在第一章中,我们学习了“地球的宇宙环境”,现在我们要学习的是“自然地理环境”.“环境”一词的含义是相对于某一中心事物而言其周围的境况。那么这两个“环境”的中心事物有什么不同吗? 生:前者的中心事物是地球,后者的中心事物是人类。 师:对!我们了解了地理环境是由许多种要素共同组成的。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的眼光一直是停留在某种单一的地理要素上,但是组成地理环境的各要素是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地理环境具有整体性。今天我们就来共同认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板书)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播放录像片断“西双版纳自然风光”) [教师精讲] 师:同学们欣赏了西双版纳迷人的热带风光,请思考一下片中的自然景观包含了哪些地理要素? 生:包含了大气、水、岩石、生物和土壤五个地理要素。 师:不错。那么这五个地理要素是偶然地在空间上的汇聚吗?如果不是,它们之间又有着怎样的联系呢? 生:这五个地理要素不是简单地汇集在一起,而是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在它们之间进行着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从而形成了一个相互渗透和相互作用的整体。

【高中地理】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高中地理】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自然地理环境由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土壤圈、人类圈组成的有机整体。自然地理环境五要素:气候、地貌(地形)、水文、土壤、生物(植被)。 2整体性: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表现:①地理环境各要素不是孤立发展的,每一个要素都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要 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②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包括对其 他地区的影响)。 3土壤:具备肥力,能生长植物的陆地结石表层。肥力就是土壤的本质属性。 成土母质: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矿物养分的最初来源。对土壤的物理性状和化学组 成均有重要影响(继承关系)。 气候: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和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和强度。例如:中等水热条 件下,土壤有机质累积最多。(温带半湿润环境下的黑土就是世界上最富饶的土壤);通 过影响岩石的风化过程、地貌形态以及生物的活动,间接影响土壤的构成和发育。例如: 湿热条件下风化壳最厚,土壤层厚度小。旱情或者炎热条件下,风化壳厚,土壤层也厚。 生物: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土壤肥力的高低主要取 决于有机质含量的多少。没有生物的参与(生物循环),就不会有土壤的形成。(成土母 质→低等植物生长→原始土壤→高等植物生长→成熟土壤)。一般而言,森林土壤有机质 含量要低于草地土壤。 地形:通过对物质、能量的再分配间接促进作用于土壤。例如土壤的垂直地带原产。 平缓的山坡:地表物质搬迁速度快,容易发育浓厚的土壤。平缓的地方:地表物质的冲刷 速度慢,平衡的气候生物条件发育浓厚的土壤。阳坡:温度条件不好,但冷却受高,水分 极差,阴坡反之。 人类活动:积极影响―改造自然土壤为各种耕作土壤;消极影响―土壤退化(水土流失、盐渍化、荒漠化和土壤污染等等) 3环境的整体性建议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时,必须存有综合的考量和对策。

潮汕的地理环境

潮汕的地理环境 潮汕地区位于广东省东部,榕江从北至南流经韩江下游,把潮汕地区分割为南北两部分。北起丰顺县的凤凰山,南达惠来县的雷岭,其分水岭构成地理学上的潮汕平原分界线。主要包括汕头市、揭阳市、潮州市三个地级市,汕尾市虽不在潮汕平原内,但语言文化等方面与潮汕地区相似,故汕尾市也常被视为潮汕地区的一部分。 潮汕地区地处海陆交互作用地带,其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呈阶梯状下降。地貌类型以山地、丘陵为主,台地、平原次之。韩江是潮汕地区的母亲河,在潮安北部山区发源的韩江从西向东南流经整个潮汕地区,把潮汕地区分割为南北两部分。北部山区山势陡峭、坡度大,南部则以丘陵为主,坡度较缓。 潮汕地区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年平均气温在21~22摄氏度之间,年降水量在1200~2200毫米之间。由于韩江流经潮汕地区,使得该地区水源充足,但韩江水位变化大,沿岸受洪水威胁也较大。 潮汕地区历史上就是一个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的地区。这里农业发达,以种植水稻、番薯等农作物为主;手工业也发达,以纺织业、制瓷业等为主;商业繁荣,以商品集散地为主。这里也是广东省的重要交通

枢纽之一,公路、铁路和水路等交通网络发达。 潮汕地区的地理环境具有独特的特点和优势,为该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人文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论地理环境对潮汕饮食文化的影响 潮汕地区,位于中国广东省东南部,是一个拥有丰富文化传统的地区。潮汕饮食文化,作为该地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风味和特色。这种特色饮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深受该地区的地理环境的影响。本文将探讨地理环境如何对潮汕饮食文化产生影响。 一、地理环境对潮汕饮食文化的影响 潮汕地区位于广东省东南部,背山面海,是一个半封闭的地理环境。这种地理环境为潮汕饮食文化提供了独特的自然资源。潮汕地区拥有肥沃的土壤,适宜种植各种农作物,如稻米、蔬菜和水果等。此外,潮汕地区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包括各种海鲜和海产品。这些丰富的自然资源为潮汕菜肴提供了充足的食材。 二、潮汕饮食文化的特点 受地理环境的影响,潮汕饮食文化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目标定位] 1.掌握地理环境各要素及其相互关系。2.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形成与表现。3.结合实例分析某地区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一、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1.自然地理环境由大气、水、岩石、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土壤、地形等地理要素组成。 2.物质和能量交换的途径:构成地理环境的各个地理要素间通过 ②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和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与能量的交换。 3.意义: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形成一个 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4.生物对自然地理环境的作用,归根结底是由于绿色植物能够进行 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1.生产功能 (1)定义:自然地理环境具有⑦______________的能力。 (2)特点:主要依赖于⑧____________。生产功能是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而非单个地理要素的功能。 2.平衡功能

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保持 ⑨__________________的能力。 三、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1.变化性:地理环境各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着。在景观上,它们总是力求保持⑩____________________,与环境的总体特征相统一。 2.统一性:一个要素的演化伴随着其他各个要素的演化。 (1)表现: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______状态的改变,即“牵一发而动全身”。 (2)变化:?__________容易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______受人类直接影响相对较小。 【问题思考】 1.说一说:以气候与地貌的相互影响为例,说明气候与其他地理环境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关系。 2.试以水循环为例,说明圈层间的物质运动是圈层间相互联系的纽带。 3.请以植被破坏为例,说明某一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教案-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一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2019 版)高中学段《地理选择性必修 1》第五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一节“自然 环境的整体性”。 【课程标准】 运用图表并结合实例,分析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课标分析】 依据课标要求,要求学生结合实例,通过大气循环、水循环、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和生物循环等,理解自 然环境要素间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从而形成一个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要求学 生结合实例,理解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要求学生结合实例,理解自然环境的各要素是相互联系的、统一 演化的;与此同时,理解自然环境对干扰的整体响应。教学中将引导学生对整体性原理的深入理解,认识自 然地理环境与人文地理环境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树立人地协调观。 【教材分析】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是高中阶段自然地理部分学习的总结和提高,同时为认识人类活动的合 理性以及正确处理人地关系打下基础。 1.本节内容设计思路。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地理环境的两大基本特点之一。这一内容在初中地理教材中 也有涉及,但更多的是作为一种思想一以贯之的。高中地理教材除继续把它作为一种思想贯穿外,重要的一 点是要把整体性讲出内容和道理来。为此,教材从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功能、过程、与人类的关系等方面,逐步深入地讲述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规律。并且教材中辅以多个案例,帮助学生理解整体性的基本内涵。 2.关于“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迁移(能量交换)”内容的组织。这部分教材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 为原理叙述部分,主要阐明两点:⑴自然地理环境五个地理要素之间存在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地壳物质循环等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过程;这种物质与能量的交换是整体性的基础;⑵每一要素通过与其他要素的物质能 量交换,改变着其他要素的性质或数量,对自然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化起着重要作用。第二部分为阅读,向学生 介绍原理中出现的陌生的生物循环概念。第三部分为案例,以生物为例,说明要素通过与其他要素物质能量交换,改变了其他要素的性质和自然地理环境性质。以加强对原理部分的理解。以上内容是本节的基础。 3.关于“整体性功能”内容的组织。教材强调构成地理环境的各个地理要素共同作用,产生了地理要素自 身没有的新功能。为此,在原理叙述部分、阅读部分和活动中一再举出地理环境的新功能,并说明这些功能 并非单个地理要素自身所拥有,而是通过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的。自然地理环境拥有了新功能,不仅表明 了它具有了整体性,而且也是我们对其进行研究的主要原因。这部分内容是本节的难点。 4.关于“自然地理过程的整体性”内容的组织。教材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原理叙述部分,主要阐明 以下三点:⑴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每时每刻都在演化,即自然地理过程无时不在;(2)各个要素的发展演 化是同步的,一个要素的演化伴随着其他各个要素的演化;(3)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变化过程,保证 了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协调。黄山之美,体现了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体现自然环境统一演化。第二部分是案例,通过介绍湖泊演变为陆地的过程,结合给出湖泊演化图,通过学生的分析,得出结论,使学生把理论与 实际问题有机结合起来。说明原理的正确性。这部分内容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 5.关于“自然环境对干扰的整体响应”内容的组织。教材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原理叙述部分,主要 阐明以下三点:⑴在外界干扰下,特别是在人类的干扰下,自然地理要素会发生变化;(2)五个地理要素 对干扰敏感性不同;(3)某一地理要素的变化必然导致其他要素及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即要素改变会“牵一发而动全身”。第二部分是案例,通过介绍人为作用下东北森林变化导致了环境整体变化,用以说明原理。第三部分是活动,请同学们通过讨论修建水库对自然环境整体性影响,使学生把理论应用到实际问题中。这部分内容是本节的应用部分。 【学情分析】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五年(2019-2023)高考地理真题分项汇编(浙江专用)(解析版)

五年(2019-2023)高考地理真题分项详解(浙江专用)专题05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考点分布 考点01 植被与自然环境 (2023年6月浙江高考真题)某研学小组计划在澳大利亚西部开展一次旅行并做野外考察。下图1为该团队初拟的四条活动线路,图2为澳大利亚三种典型自然植被的景观图。完成下面小题。 11. 本次野外地质考察应准备的工具是() ①罗盘②雨具③冲锋衣④放大镜⑤手持卫星定位仪

A. ①②④ B. ①④⑤ C. ②③⑤ D. ③④⑤ 12. 若想在沿途欣赏到三种典型自然植被景观,则应选择线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答案】11. B 12. C 【解析】 1.野外地质考察应准备的工具是在地质考查过程中要使用到的工具,通常有地质锤、指南针、十字镐、高度计、登山鞋、罗盘、放大镜、地质记录本、三角尺、测绳、笔记本电脑、手持卫星定位仪、野外数据采集器(系统)、数码相机、激光测距仪等,①①①正确;雨具、冲锋衣是保障物资,不是地质考察工具,①①错误。综上所述,B正确,ACD错误。故选B。 2.图中三种典型自然植被的景观图显示的是森林、草原和荒漠。据所学可知,澳大利亚形成半环形气候类型分布形态,植被类型也呈半环状,其中西部地区为荒漠带,荒漠带周围为热带草原带,澳大利亚西南部受地中海气候影响,形成亚热带常绿硬叶林,是森林景观,因此,路线路①沿途可以欣赏到三种自然植被景观,路线①只能看到荒漠景观,路线①①可以看到草原景观和荒漠景观。C正确,ABD错误。故选C。【点睛】旅游安全的内容:(1)交通安全;(2)在旅游地的安全问题(自然环境状况和社会状况),包括在旅游地的吃、住、行、游、购、娱等各个环节。 (2023年1月浙江高考真题)辽河口湿地生长着一种耐盐碱的一年生草本植物——翅碱蓬。翅碱蓬在维护湿地生态系统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其生长与潮滩湿地水体盐度显著相关。下图为辽河口潮滩植被分布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7.辽河口潮难植被演替的总体趋势是() A.翅碱蓬—芦苇—光滩B.翅碱蓬—光滩—芦苇 C.光滩—芦苇—翅碱蓬D.光滩—翅碱蓬—芦苇 18.针对辽河口翅碱蓬退化,较可行的生态修复措施是() A.潮滩上建水库蓄淡水B.修建防潮大坝围垦潮滩

(新教材人教2019版选修1)高中地理必背知识点 第五章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填空版+背诵版)

第一节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知识点1:自然环境要素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 1.自然环境组成要素:【】、【】、【】、【】、【】及【】等。 2.物质和能量交换 (1)类型:水循环、生物循环、【】。 (2)三大循环简图 (3)意义:进行物质迁移和【】,形成一个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知识点2: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 1.生产功能 (1)概念:指自然环境具有合成【】的生产功能。 (2)过程:生产功能主要依赖于【】作用。植物提供叶绿素,大气提供热量和【】,土壤及水圈、岩石圈提供【】及营养盐。 2.稳定功能 (1)概念:自然环境要素通过物质和【】交换,使自然环境具有能够自我【】、保持性质【】的功能。 (2)碳稳定:人类活动增加了大气中的【】含量,通过植物与大气的【】交换、【】相互作用的削减,部分实现了大气中【】含量的相对稳定。 3.作用:自然环境的生产功能、稳定功能等,保证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知识点3:自然环境的统一演化和要素组合 1.要素特点 (1)变化性:自然环境要素每时每刻都在演化。 Chapter 5 第五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2)统一性:【】要素的演化必然伴随着其他【】要素的演化,各个要素的演化是【】的。2.相互关系 自然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保证了自然环境要素之间的【】,形成了阶段性的自然环境要素组合。知识点4:自然环境对干扰的整体响应 1.整体响应:某一自然环境要素受到外部【】发生变化,进而改变了该要素与其他要素间的【】和能量交换,使得其他要素发生连锁变化,最终导致整个自然环境发生改变。 2.响应特点 (1)干扰下的环境变化多为【】的,各要素变化也【】。 (2)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干扰不断增强。 一、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1)地理环境各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的,即各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是协调一致的。如我国西北内陆地区温带荒漠景观的形成: (2)自然环境各组成要素或各组成部分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的,某一要素或部分的变化,会影响其他要素或部分甚至整体的改变,即“牵一发而动全身”。如大量使用矿物燃料和滥伐森林会引起整个生态环境的失调: (3)某一要素的变化,不仅影响当地的整个自然环境,还会对其他地区的自然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如在河流上、中游地区砍伐森林,会导致水土流失,同时也会对下游地区的自然环境产生影响:

2022地理自然地理第3单元第2讲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案

第二讲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细化课标素养要求 1。结合实例,说出自然环境的组成要素,并能描述各组成要素的基本特征。 2。运用图表并结合实例分析,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1。综合思维:运用整体性原理分析某地某种地理事象的成因。 2.区域认知:抓住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分析区域特征与各地理要素间的关系. 3。人地协调观:自然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要相互协调。 一、地理环境要素间的相互作用 1.自然地理环境要素主要有哪些? 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等. 2.什么是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一个有

机的整体,并不断进行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推动地理环境的发展变化。 3.整体性体现 (1)地理环境各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保持协调一致。 (2)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是相互制约的,即“牵一发而动全身”。 (3)不同区域的地理环境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变化会影响到其他区域。 4.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的途径有哪几类?有何意义? (1)途径:水循环、生物循环、岩石圈物质循环等. (2)意义:各要素形成一个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特别提醒] 二、地球圈层间的能量交换 1.地球圈层间能量交换的作用是什么? (1)是维持地表系统正常运行的动力。 (2)联系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的桥梁和纽带。 2.地球圈层间能量交换的主要体现是什么?

(1)海洋与大气之间错误! (2)大气圈与水圈之间还存在势能的传输与交换。 三、地球圈层间的物质运动 1.地球圈层间的物质运动的作用是什么? (1)是地理环境发展演化的原因。 (2)是圈层间相互联系的纽带. 2.举例说明地球圈层间的物质运动 (1)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吸收释放制造或消耗 光合作用CO2、H2O O2制造有机物 呼吸作用O2CO2、H2O消耗有机物 植物的产生使化学元素在四大圈层间运动 (2)地理环境中的水循环、碳循环等物质运动. 1.读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图,完成下列问题。(1)图中代号①~⑦表示的物质是①________,②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一等奖说课稿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一等奖说 课稿 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一等奖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 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次说课的内容“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五章第一节的教学内容,本课题在必修1、2、3的教学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承接了必修1第二、三、四章有关自然地理环境的要素—大气、水、地貌,并在此基础上,讲述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对地理环境作综合分析,从整体来认识地理环境,所以本节内容是对前面知识的阶段总结。同时,本节又是学习必修2,3的前提和基础,因为只有了解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才能更好地理解自然环境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也才能在生产、生活中因地制宜地处理好人地关系。可以说:本节教材是高中地理关于人地关系教学的转接点。 2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内涵和体现。 教学难点:地理环境要素间的相互作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基本内涵;能举例说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化中的作用;学会利用地理过程图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关系。

2、过程与方法目标: 掌握探究性学习的方法,形成地理综合思维能力。 3、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创设情境及组织学生讨论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能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视角去分析一些自然现象,树立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观念,培养学生的整体观念,培养保护环境的责任感。 三、教法、学法分析 1、教法: 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采用案例法、问题引导式教学法、归纳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如果将课题突兀地交给学生去“探究”,学生会无从着手,但如果将问题分解为一个个梯级深入的小问题,则探究自会水到渠成。充分调动学生的旧有知识储备,在激活学生旧有知识的基础通过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按照从个别到一般、从现象到规律的归纳法,帮助学生获得新知。 2、学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体会到,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必须教给他们好的学习方法,就是让他们“会学习”。在学法的指导方面,我加强了对学生的看图、读图以及获取有效的地理信息的训练,着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地理思维能力。每一个主要知识点的教学,我都遵循:地理现象———地理规律——地理理论的教学步骤,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既有利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 四、教学过程分析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最新考纲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考点一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知识整合] 1.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1)地理要素间的关系: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各要素之间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 (2)主要表现形式:主要有大气循环、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2.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1)生产功能:合成有机物的能力。主要依赖于光合作用。

(2)平衡功能:是指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环境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 3.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的表现 (1)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地理环境各要素的发展变化是统一的,每个地理要素的演化都是自然地理环境演化的一个方面。例如,我国西北地区,气候、水文、土壤等自然要素共同构成了西北独特的荒漠环境。 (2)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地理环境中的某一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乃至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下面为大量使用矿物燃料、滥伐森林引起整个生态环境失调的例子。 (3)一个区域的变化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其他地区。 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和影响的,一个区域的自然环境的发展变化也会引起其他区域的发展变化,如青藏高原的隆起对其周边区域自然环境的影响就非常明显,示意如下: [深度思考] 【解题秘诀】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分析方法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决定了在协调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时,必须考虑陆地环境的整体性特征。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分析方法如下:

1.分析地理环境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协调一致的关系。常分析某一区域景观的成因,如结合地理位置分析气温、降水等对生物景观的影响。 2.分析地理环境某一要素变化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的变化。一般结合区域图、景观图、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运用各地理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原理,分析某一地理要素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在分析具体问题时要遵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思路,首先明确人类活动的“一发”是哪一要素,进而逐一分析“一发”的变化所引起的其他要素发生的变化,最终导致全身呈现出怎样的变化。 3.根据不同区域之间的联系,分析一个区域的变化对其他区域的影响。常结合某一地区环境的变化分析环境问题成因;结合题目提供的自然现象或过程,提取出所描述的自然地理要素,分析与相关地区内在的关联性和演变运动过程的因果关系。 【典例剖析】新疆罗布泊水面在古代曾经超过3 000平方千米,100多年前尚存500多平方千米,1972年完全干涸。塔里木河曾经是罗布泊的主要水源。20世纪后半期,塔里木河流域修建水库200多座,耕地面积扩大约1倍。 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说明三角洲位置变化的主要过程。 【审答指导】第1步以罗布泊的消亡为背景材料,通过示意图呈现,综合考查读图、析图能力,运用相关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运用整体性的原理分析三角洲的变化,就要以注入罗布泊的河水水量变化来分析。 第2步分析三角洲位置变化的主要原因时可按下列思路思考:罗布泊深居内陆,气候干旱、蒸发旺盛、过度引水灌溉→入湖水量减少→水位下降→河口向湖心移动→三角洲向湖心前进→河流水量锐减→搬运作用减弱、泥沙减少→三角洲位置后退。

高考地理总复习课件: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 GEOGRAPHY n 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体性。 2.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权威解读】1.理解整体性的含义及表现;运用整体性分析 地理环境的演化和变化。2.理解自然带的纬度地带分异规 律、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垂直分异规律和地方性分异规 律等四种基本规律及产生的主导因素。 3.能运用自然地理 环境的分异规律,解释陆地自然带的分布特征。 【最新考纲】 1.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地理环境的整

01 »基磁•自主梳理图表填充夯实基础 、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 1.生物进化、灭绝与环境 ⑴环境演变的历程 生命出现以前 地球表层的发展主要 是化学演化过稈(2)生物灭绝的重要时期: 生命出现以后 f有机进化(即生物演化)扮演T 极其活跃的角色 古生代末期和中生代末期O

2.人类活动对环境的作用 (1)特点:人类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产物,能够有意识地适应和改 造自然,并且能够有意识地提高这种适应和改造的能力。 强,导致 (2)表现:产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造成的温室效应 全球变暖,影响自然 个方面。 (3)要求:人类必须尊重和顺应自然规 律,防止过度的开发活动诱发和加剧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注重协调 社会经济建设与环境生态保护的关系。

二、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 由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人 类圈等自然地理圈层组成。 2.整体性的表现 (1)要素间是 相互联系 和 相互作用 的。某_要素的 自然地理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O 变化,矣导致其他要素其至整体 的改变。 ⑵某一要素的 不仅影 响 当地的整个自然地理环境 ,还会对其他地区的 化,

2024新高考地理第一轮章节复习--专题六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专题六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基础集训 知识点一植被与土壤 (2022山东,8—9,6分)图a示意黑龙江省一小型山间盆地景观。某研究小组在甲、乙、丙、丁四处布设采样点进行土壤调查,图b示意该小组绘制的四个采样点0~60 cm土壤剖面。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该区域植被类型分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热量 B.降水 C.地形 D.岩性 答案C 2.图b中②示意的土壤剖面位于() A.甲处 B.乙处 C.丙处 D.丁处 答案C

(2022山西适应性训练一,10—11)气候是影响植被类型分布格局和土壤性质变化的重要因素。秦巴山区是中国南北过渡带的主体,山区土壤有机碳受气温和降水影响呈现有规律的时空变化。下图示意秦巴山区不同海拔土壤有机碳与气温、降水的相关特征(绝对数越大,相关性越强),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3.秦巴山区土壤有机碳与气候相关性最强的季节是()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答案B 4.海拔大于1 000米,夏季降水与土壤有机碳呈正相关的理由是() A.降水多植物生长茂盛 B.气温高有机质分解多 C.气温高矿物质风化快 D.降水多土壤淋溶性强 答案A (2022北京,8—9,6分)下图为我国山东丘陵某地土地利用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面两题。

5.据图判断() A.甲处适宜建化工厂 B.乙处河道可能有水坝 C.林地为常绿阔叶林 D.小学距村庄约4千米 答案B 6.图中四地,土壤表层有机质含量最高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 答案C (2022辽宁,12—13,6分)水分利用效率是指植物消耗单位质量的水所固定二氧化碳(或生成干物质)的量,一般表述为单位时间、单位面积内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质总量与实际蒸散发量(蒸发量和植物蒸腾量)的比值。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7.自然状态下,下列选项中水分利用效率最低的是我国() A.7月的热带季雨林 B.12月的热带季雨林 C.7月的落叶阔叶林 D.12月的落叶阔叶林 答案D 8.最可能提高祁连山区高寒草甸年均水分利用效率的是()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