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高中地理 中国地理 中国的自然资源教学案一体化 鲁教版

高中地理 中国地理 中国的自然资源教学案一体化 鲁教版

《中国的自然资源》

一、教材分析

自然资源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基本物质条件。本节教材是湘教版中国地理上册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内容。教材从自然资源的概念和特征两个方面分别阐述了我国的自然资源,并编排了大量的图片资料和活动辅助说明。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了解自然资源的概念和类型,并能够说出中国有哪些主要的自然资源

(2)、能力目标

学生能够结合实际概括出自然资源的特征,并分析我国各类自然资源在利用中出现的

问题并找出解决对策。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①初步使学生感悟到中国地大物博,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②初步使学生形成要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正确观念。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识记中国主要的自然资源

难点:结合实际理解自然资源的特征

四、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是复习课,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过,但我们的学生属于平行分班,没有

实验班,学生已有的知识和实验水平有差距。有些学生对于自然资源分布就不清楚,

所以需要加强记忆。对于有一定的基础学生,需要教师指导学生分析各类自然资源在

利用中出现的问题并找出解决对策。

五、教学方法;

1、实例分析法

2、读图分析法

3、讨论法

4、分小组比赛法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学案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插图,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学生的疑惑,使教学更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人类的衣、食、住、行和生产离不开土地、阳光、水、森林、矿产等自然资源。这些都是自然界赐予我们人类的无价之宝,与人类关系密切。从本节开始,我们了解世界的自然资源。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探究一:

什么是自然资源

(1)自由发言:让学生结合实际说出自己所知道的自然资源有哪些?

(2)总结概括:教师总结概括引出自然资源的概念,并对其进行分类。

探究二:

自然资源的特征

(1)读图识图:教师利用课件,并结合课本图认识我国主要的自然资源,并概括自然资源的特征。

(2)识记比赛:学生以比赛的形式,识记主要的矿产地名称然后评出速度最快的同学或集体。

探究三:我国各类自然资源在利用中出现的问题并找出解决对策。

一、我国土地资源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1.我国土地资源面临的主要问题

2.危害:

3.对策

二、水资源空间分布特点及原因

1.水资源空间分布特点

2.原因

3.试分析我国水资源最紧张地区是华北平原而不是干旱的西北地区:

三、我国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分小组讨论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必要性,各小组选代表交流讨论结果,教师肯定学生发言并适时总结概括。

(四)反思总结(见学案),当堂检测。

教师组织学生反思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进行当堂检测。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并对所学内容进行简单的反馈纠正。

(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我们已经复习完了主要自然资源的分布,自然资源的特征,以及各种自然资源在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到今天为止,我们复习完了自然地理部分。这节课后大家预习农业这一部分,并完成导学案上的预习内容。

设计意图:布置下节课的预习作业,并对本节课巩固提高。教师课后及时批阅本节的延伸拓展训练。

九、板书设计

中国的自然资源概况

一、什么是自然资源

1、概念

2、分类

二、自然资源的特征

1、数量的有限性

2、分布地区的差异性和规律性

3、状况的变动

三、我国主要自然资源在利用中出现的问题

1、土地资源

2、水资源

3、矿产资源

十、教学反思

中学地理课程分为二个类型: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本节教材属于基础型课程。自然资源对于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目前,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资源日益面临短缺,通过分析自然资源的现状和利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培养学生具有科学地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的观念。本节课中,应引导学生根据学过的知识,逐步分析、归纳自然资源的各要素的内在联系,多设问,鼓励学生提问。本节教材的知识和地理结论有许多都以数字的形式出现,为了更便于理解,使用了大量的图表,读图分析是必须的;由于运用到的图表、内容比较丰富,前后知识点存在一定的联系,所以必须采取启发式教学,对学生进行指导,分析转化图表语言和录象、阅读材料中的信息为地理结论和知识;本节教材中有大量的数据具有鲜明的对比性,所以用比较法比较合适。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把自然资源的现状和面临的问题用图表表现出来,便于学生抓住重点,分析判断,归纳结论。

学案设计

第五单元中国的自然资源

课前预习学案

一、预习目标

1、理解我国自然资源总量大、人均少的基本特征。

2、识记我国各类自然资源的特点和分布。 二、预习内容

有利: 不利: 主要矿产资源及矿产地

中国的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总量 ,人均 水资源 水资源 水能资源 分布特点 空间分布: 时间分布: 解决水资源短缺途跨流域调水:南水北调、引黄济青、引滦入津 节约用水、 蕴藏总量: ,居世界 分布地区 ①70%分布在

② 水系最多,其次是 水系,还有

水系和 水系等。 主要水电站:长江上的 、 ,黄河上的 、 、 、 等 土地

源 总特点:类型多样,山地多,平地少, 、 比重小,难利用的土地比重大, 资源不足。 主要土地利用类型土地中的和对策:

[

三、提出疑惑

同学们,通过你的自主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请把它填在下面的表格中

课内探究学案

一、学习目标

1、分析我国各类自然资源在利用中出现的问题并找出解决对策。

2、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认识自然资源与人类的关系,以及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自然资源的意义,培养学生初步树立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

二、学习过程

探究一:

四、我国土地资源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4.我国土地资源面临的主要问题

5.危害:

6.对策

探究二:

五、水资源空间分布特点及原因

4.水资源空间分布特点

5.原因

6.试分析我国水资源最紧张地区是华北平原而不是干旱的西北地区:探究三:

六、我国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三)反思总结

二、水资源空间分布特点及原因

我国水资源最紧张地区是华北平原而不是干旱的西北地区。水资源紧张是从人类利用的角度衡量,水资源紧张不仅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水资源利用状况分析的思路见下列关系式:

试分析我国水资源最紧张地区是华北平原而不是干旱的西北地区:

答案:我国华北平原水资源紧张的原因:⑴自然原因:位于半湿润、半干旱区,降水少,蒸发旺盛,河流径流量小;⑵社会原因:经济发达,人口稠密,生活、生产用水量大,水资源污染、浪费严重。而西北地区虽然自然条件不如华北,但人口稀少,工农业规模小,用水量小,水资源不如华北紧张。

四、当堂检测

1.我国自然资源最基本的特征是: A 、总量丰富,所以人均占有量就多 B 、总量贫乏,所以人均占有量就少

水资源利用状况

自然因素 人文因素

降水特点(多或少)蒸发量(大或小) 径流量(大或小) 用水量(多或少) 污染、浪费情况

C、总量贫乏,但因人口特别多,人均占有量就更少

D、自然资源大国,人均资源不足

2.下列自然资源中,属于不可再生资源的是:

A、土地资源

B、水资源

C、矿产资源

D、森林资源

3.属于非农业用地的是:

A、耕地

B、草地

C、林地

D、建筑用地

4.在我国土地利用类型中,耕地约占:

A、10.4%

B、12.7%

C、33.8%

D、13.5%

5.我国的大小兴安岭和横断山区等山区主要土地利用类型是:

A、草地

B、耕地

C、林地

D、荒漠

6.我国土地资源面临的问题是:

A、由于大规模的“开源”,使耕地面积不断增加

B、由于大规模的植树造林,使耕地面积迅速减少

C、近几年来,我国土地并没有变化

D、由于水土流失,沙漠侵蚀,盲目开发,使耕地迅速减少

7.我国水资源的时间分布规律是:

A、东南多、西北少

B、东南少、西北多

C、夏秋多、冬春少

D、夏秋少、冬春多

8.下列地形区中,缺水最严重的是:

A、东北平原

B、华北平原

C、成都平原

D、长江中下游平原

9.在城郊蔬菜大棚中,最值得推荐的灌溉方式是:

A、大水漫灌

B、自流灌溉

C、喷灌

D、滴灌

10.读“跨流域调水示意图”回答:

(1)A是_______工程,引黄河水进入_______河上游的大同市,以解决山西省煤多水少的局面。

(2)B是_______工程,将滦河水引入_______水系,结束了天津人民喝咸水的历史。

(3)C是_______工程,引滦河上游水进入工业城市_______。

(4)D是_______工程,引黄河下游的水进入旅游和工业城市_______。

(5)南水北调是指把_______调往_______和_______,其意义在______________。南水北调

过程中,应把调水与_______、_______相结合。

(6)E、F、G三个调水方案中,工程量最大的是_______,不能自流输水的是_______,影响范围最广的是_______,现已部分实施调水的是_______。

(7)南水北调三个方案的计划调水路线分别是:E方案:在江苏省_______市江都抽水站把长江水抽入_______,用闸控制,逐级提升,过_______河后,向北自流沿途供水,直达_______市。G方案:引金沙江、__________江、__________河水,通过巨大的隧洞引水至黄河上游。F方案:在长江上游三峡水库引水至___________水库,再沿伏牛山、太行山自流北上,直达_______市。

答案:(1)引黄入晋汾(2)引滦入津海河(3)引滦入唐唐山(4)引黄济青青岛(5)长江流域的水资源华北西北缓解北方水资源短缺的矛盾,解决我国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的问题节约用水防治水污染(6)G E G E(7)扬州京杭运河黄天津雅砻大渡丹江口北京

课后练习与提高

读下图,完成1~2题。

1.甲、乙、丙对应的土地利用类型分别是

A.耕地、林地、草地

B.耕地、草地、林地

C.草地、林地、耕地

D.草地、耕地、林地

2.图示区域中,粮食商品率高于太湖平原,主要原因是

A.土壤肥沃

B.地形平坦

C.水热条件好

D.人均耕地多

读下图,回答3~4题。

3.图示地区的农业地域类型及农业发展的不利因素分别是

A.季风水田农业;土壤贫瘠

B.商品谷物农业;光照不足

C.商品谷物农业;水源不足

D.季风水田农业;光照不足

4.当地面临的生态问题主要是

A.水土流失、酸雨

B.土壤盐碱化、荒漠化

C.热带雨林被砍伐、水土流失加剧

D.风沙危害、寒潮

根据表1资料,回答5-7题。

5. 表1中①、②、③、④所示省(区)的简称依次是

A.川、黑、苏、陇 B. 苏、川、陇、黑

C.黑、川、陇、苏 D. 陇、黑、川、苏

6.下列推理,其过程和结论正确的是

A.耕地面积①比②小,因此.山区面积①比②大

B.水资源总量②比③多,因此,年降水量②比③大

C.木材总蓄积量③比④少,因此,森林覆盖率③比④低

D.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①比③小,因此,乡村人口比重①比③大

7.有关四省(区)农业生产地叙述.正确的是

A.①省(区)西部是该省种植业集中地区

B.②省(区)东部是我国著名的棉花产区

C.③省(区)南部农业耕作制度一年三熟

D.④省(区)北部灌溉用水主要是地下水和高山冰雪融水

8.解决我国水资源不足的途径中,我们现在能积极直接参与的是:

A、跨流域调水

B、设计海水淡化的办法

C、修建水库

D、节约用水、防治水污染

我国南水北调方案中涉及的某水源地总面积约94700km²,表1为该地区域部分土地覆盖类型面积构成,下图示意该区域部分土地覆盖类型的地形构成。

表1 部分土地覆盖类型面积构成

9.该水源地位于A.长江三峡谷地 B.青藏高原 C.汉江谷地 D.江南丘陵

10.读“黄河中下游地区示意图”(图10—5),回答下列问题。

图10—5

(1)图中山脉是我国多种地理事物的界线,比较山脉两侧地理事物的差异,完成下表。(6分)

地理事物1 地理事物2 地理事物3

A

B

(2)A省资源丰富,该资源外运的措施有。(6分)

(3)A地区存在的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是,产生该问题的原因有哪些?(8分)

(4)B地区发展农业的制约因素是。(2分)

(5)图中①②两项工程比较,①工程的有利条件是,②工程的起点是。(4分)

地理事物1 地理事物2 地理事物3

A 山西省黄土高原第二级阶梯

B 河北省华北平原第三级阶梯

(2)煤炭(2分) 修建运煤铁路线,在煤矿附近建坑口电站(4分)

(3)水土流失(2分) 严重土质疏松,植被稀少,多降暴雨(6分)

(4)水资源缺乏(2分)

(5)利用京杭运河河道(2分),节省投资丹江口水库(2分)

高中地理 中国地理 中国的自然资源教学案一体化 鲁教版

《中国的自然资源》 一、教材分析 自然资源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基本物质条件。本节教材是湘教版中国地理上册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内容。教材从自然资源的概念和特征两个方面分别阐述了我国的自然资源,并编排了大量的图片资料和活动辅助说明。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了解自然资源的概念和类型,并能够说出中国有哪些主要的自然资源 (2)、能力目标 学生能够结合实际概括出自然资源的特征,并分析我国各类自然资源在利用中出现的 问题并找出解决对策。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①初步使学生感悟到中国地大物博,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②初步使学生形成要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正确观念。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识记中国主要的自然资源 难点:结合实际理解自然资源的特征 四、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是复习课,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过,但我们的学生属于平行分班,没有 实验班,学生已有的知识和实验水平有差距。有些学生对于自然资源分布就不清楚, 所以需要加强记忆。对于有一定的基础学生,需要教师指导学生分析各类自然资源在 利用中出现的问题并找出解决对策。 五、教学方法; 1、实例分析法 2、读图分析法 3、讨论法 4、分小组比赛法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学案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插图,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学生的疑惑,使教学更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人类的衣、食、住、行和生产离不开土地、阳光、水、森林、矿产等自然资源。这些都是自然界赐予我们人类的无价之宝,与人类关系密切。从本节开始,我们了解世界的自然资源。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探究一: 什么是自然资源 (1)自由发言:让学生结合实际说出自己所知道的自然资源有哪些? (2)总结概括:教师总结概括引出自然资源的概念,并对其进行分类。 探究二: 自然资源的特征 (1)读图识图:教师利用课件,并结合课本图认识我国主要的自然资源,并概括自然资源的特征。 (2)识记比赛:学生以比赛的形式,识记主要的矿产地名称然后评出速度最快的同学或集体。 探究三:我国各类自然资源在利用中出现的问题并找出解决对策。 一、我国土地资源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1.我国土地资源面临的主要问题 2.危害: 3.对策 二、水资源空间分布特点及原因 1.水资源空间分布特点 2.原因 3.试分析我国水资源最紧张地区是华北平原而不是干旱的西北地区: 三、我国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分小组讨论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必要性,各小组选代表交流讨论结果,教师肯定学生发言并适时总结概括。 (四)反思总结(见学案),当堂检测。 教师组织学生反思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进行当堂检测。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并对所学内容进行简单的反馈纠正。 (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我们已经复习完了主要自然资源的分布,自然资源的特征,以及各种自然资源在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到今天为止,我们复习完了自然地理部分。这节课后大家预习农业这一部分,并完成导学案上的预习内容。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一单元自然资源与国家安全第一节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学案鲁教版选择性必修3

第一节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 课标呈现·素养导读主干知识·宏观把握 课程标准结合实例,说明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空间分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核心素养1.通过典型案例的图片、表格及新闻报道等资料,引导学生了解自然资源的概念、分类、作用及发展变化,学会判断自然资源的方法,理解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空间分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区域认知、综合思维) 2.通过典型案例的视频和图文资料,引导学生了解资源安全的概念、核心和地位,理解并掌握维护国家资源安全的措施。(人地协调观) 一、认识自然资源 1.概念:自然资源是指在一定社会经济和技术条件下,能够为人类利用并产生价值的自然环境要素的总称。 [温馨提示] 自然资源既具有自然属性,又具有经济属性。这就决定了自然界的物质和能量成为自然资源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可以直接从自然界获得,二是能够用于生产和生活。 2.作用:为人类提供物质、能量和空间。 3.发展变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开发利用的资源种类不断增

加,范围不断拓展,规模不断扩大。 4.分类 按照自然资源是否可以更新或再生,将其划分为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两大类。 [温馨提示] 矿产资源并不是绝对不可再生的,只是由于它的更新时间太漫长,相对于短暂的人类历史来说,可以认为是不可再生的。 5.战略性矿产资源:某些矿产资源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区域发展、社会稳定和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对经济安全、国防安全以及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等有着重要影响和制约作用,被称为战略性矿产资源。 二、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空间分布与人类活动 1.自然资源的数量与人类活动——以矿产资源为例 (1)自然资源的数量 (2)案例——矿产资源的数量:影响着资源的开采利用规模、生产年限和资金投入,进而

高二中国地理中国自然资源教案

高二中国地理中国自然资源教案 高二中国地理中国自然资源教案(篇1)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能说出火山的概念、组成及其形成;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模拟实验,能描述火山的形成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能够体会自然地理的神奇之美。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火山的组成以及火山的形成。 【教学难点】 火山的形成过程。 三、教学方法 设置情境法、讲授法、演示实验法。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PPT展示一组日本富士山的图片 同学们,上课前老师给大家展示一组图片,大家看看图片上的地方是哪里?我听 到很多同学都认出来了,说是日本的富士山,很正确,富士山是日本人的象征和骄傲。那同学们知不知道,富士山是属于我们上节课所学的三种山岳类型中的哪一类?对, 属于火山。这节课,我就一起来具体学习一下——火山。(板书课题)(二)新课教学 1、教师做演示实验,模拟火山形成过程: 在桌上放一个锥形瓶,瓶中装适量白醋和洗涤剂,用滴管向锥形瓶中滴入小苏打 溶液。滴入后,瓶内产生泡沫,随着泡沫的不断增加,溢出瓶外,堆积在锥形瓶周围。 教师做实验时,学生观察实验过程,观察时注意保持安全距离,解决以下问题:(1)学生观察后,描述所看到的实验现象。

(2)学生运用初中所学化学知识——酸碱中和反应,解释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 (3)学生类比演示实验的现象及产生的原因,推理火山的形成过程。 最后,教师总结归纳火山的形成过程:处于底下深处的岩浆,在巨大的压力作用下,沿着地壳的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 处于底下深处的岩浆,在巨大的压力作用下,沿着地壳的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这样形成的山体就是火山。如果岩浆是沿着地壳的线状裂隙流出,往往形成的是宽广 的玄武岩高原。 2、结合课本和实验后的泡沫状态,学生思考并回答: (1)火山由哪几部分组成? (2)每个部分分别对应泡沫堆的哪个部位? 3、结合课本,学生回答:火山的规模范围有多大? (三)巩固拓展 (1)PPT展示我国长白山天池的视频和图片。 (2)介绍活火山、死火山、休眠火山的相关小知识。 (四)小结作业 课下搜集其他火山的相关资料,做成PPT或视频,下节课进行汇报和分享。 五、板书设计 火山的形成: 处于底下深处的岩浆,在巨大的压力作用下,沿着地壳的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形成火山。 高二中国地理中国自然资源教案(篇2) 一、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经过高二上学期的地理学习,基本掌握了高中地理必修三和世界地理概述的 基本内容,对高中地理知识已经有了初步的全面了解,掌握了高中地理的基础知识, 初步掌握了一些学习地理的基本方法,具备了一定的识图、读图能力和分析地理现象、地理事物的能力,具有简单的地理思维能力这为现阶段的地理学习与复习打下了一定 的基础。但学生在地理空间概念方面、读图能力方面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初中地理基 础知识严重缺乏,读图识图的基本方法欠缺。好在经过高中二年级上学期的世界地理 概述部分的复习学生具有了一定的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和读图识图能力,这也为今后 的教学减轻了些难度。

高中地理鲁教版 学案 长江流域的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社会经济概况 高考

第一节流域综合开发与可持续发展——以长江流域为例课时1长江流域的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社会经济概况1.了解长江流域的自然环境特征、自然资源的优势。2.了解长江流域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一、长江流域的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 1.自然环境 (1)地形:既有①高原、山地、丘陵,又有②盆地和平原。 (2)气候:多数地区属③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自东南向西北递减。 (3)水文:水量居我国④首位,中下游河网稠密,湖泊密布。 (4)流域:干流横贯我国⑤东西,支流呈⑥南北辐射状,流域面积大。 2.自然资源 (1)矿产资源:铁矿和⑦有色金属矿产丰富。 (2)水能资源:流经我国三大阶梯,⑧落差大,水能丰富,集中在⑨上游地区。 (3)森林资源和⑩旅游资源丰富。 思维活动 1.水量大的河流,水能一定丰富吗?如何判断某条河流水力资源是否丰富? 答案不一定。水量大且落差大的河流,水能资源丰富。某条河流水力资源是否丰富,主要看两方面:一是河流水量的大小,一般水量越大,径流越稳定,水力资源越丰富;二是河流的落差,一般落差越大,水流越急,水力资源越丰富。水量和落差的大小又受其他因素的影响,具体分析思路如下:

二、长江流域社会经济概况 1.经济发展快,形成了三大经济区:上游以⑪重庆为中心,中游以⑫武汉为中心,下游以⑬上海为中心。 2.城市化水平较高:⑭金沙江流域城镇较少,宜宾以下河流两岸城镇都很密集,⑮中下游城镇密度远高于上游地区。 思维活动 2.长江流域哪一河段的城镇较为密集?请从自然因素角度分析原因。 答案下游。原因:下游地形平坦,气候适宜,土壤肥沃,河网密集,水流平缓,河流通航能力强。 探究点一长江流域的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 探究活动读教材图4-1-2、图4-1-3、图4-1-4,结合“长江水系略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说出长江的发源地、注入的海洋及城市①、②的名称。 (2)说出长江干流从上游到下游依次经过了哪些地形区?请说出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珠江流域的主要分水岭。 (3)填写框图,并分析长江流域水能资源丰富的主要原因。 (4)分析长江流域上、中、下游各自的资源优势。 答案(1)唐古拉,东海;宜昌,湖口。 (2)长江干流横贯我国东西,从上游到下游依次流经青藏高原、横断山区、云贵高原、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等地形区。长江与黄河的主要分水岭——巴颜喀拉山和秦岭。长江

2021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十五单元中国地理第1讲中国自然地理学案鲁教版

第1讲中国自然地理 课标展示核心素养 1.我国的地理位置,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以及主要山脉和地形区。 2.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3.外流区和内流区,主要河流及其水文特征,以及黄河的治理和长江的开发。 4.我国自然资源的分布、开发利用与保护。1.区域认知:对我国典型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进行认知,并进行区域定位。 2.综合思维:通过我国区域图、统计图资料,从整体性、差异性角度分析区域的自然地理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263页 [基础梳理] 一、我国的疆域 1.优越的地理位置 (1)纬度位置:大部分位于北温带,小部分位于热带。 (2)海陆位置:东临太平洋,背靠亚欧大陆。 2.辽阔的疆域 (1)填图:在下图中填出领土的四至点。 (2)濒临的海洋:A渤海,B黄海,C东海,D南海。3.众多的邻国——陆上14个、隔海6个

二、中国的地形 1.特征 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2.主要山脉 东西走向a天山—阴山、昆仑山—b秦岭、南岭 东北—西南走向c大兴安岭—太行山—d巫山—雪峰山、长白山—e武夷山、f台湾山脉西北—东南走向g祁连山、阿尔泰山 南北走向h贺兰山、横断山脉 弧形山脉i喜马拉雅山 面积由大到小依次是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 4.三大平原 纬度由高到低依次是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 5.四大盆地 自北向南依次是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四川盆地。 6.主要丘陵 自北向南依次是辽东丘陵、山东丘陵、东南丘陵。 三、我国的气候

1.气候特征 季风气候显著;雨热同期;气候复杂多样。 2.气温和降水 (1)温度带和干湿地区 温度带:a暖温带、b中温带、c亚热带。 干湿地区:d湿润地区、e半干旱地区、f半湿润地区。 (2)气温 特征冬季南北温差大,主要是受纬度位置、冬季风、地形的影响 夏季 除青藏高原外,大部分地区南北普遍高温,最热的地方是吐鲁 番盆地 温度带根据积温的多少划分成五个温度带和一个高原气候区 1.夏季,我国最低气温并非出现在纬度最高的地区。我国夏季气温最低的地区出现在青藏高原地区,这里地势高,导致气温低;而我国纬度最高的东北地区,虽然纬度高,但夏季白昼时间长,正午太阳高度角较大,故气温较高。 (3)降水 特征 空间 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主要是受东南和西南 季风的影响 时间 降水集中在夏秋季节,全国大多数地方降水集中在 5~9月 干湿地区根据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关系划分成四类

(部编版)2020学年高中地理第三单元第三节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南水北调为例1同步备课教学案鲁教版必修44

课时1 我国水资源的区域分布和南水北调的工程方案 [学习目标] 1.理解南水北调工程的东、中、西三线工程方案。2.理解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等工程的路线。3.学会运用对比法分析东、中、西三线方案的利弊。 一、我国水资源的区域分布 1.概况 (1)总量丰富:居世界第六位,低于巴西、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印度尼西亚。 (2)地域分布不平衡:南方多、北方少。 (3)供需矛盾突出:北方需水量大,但水资源贫乏。 2.长江成为南水北调水源地的有利条件 (1)我国的丰水区:流域广、水量大,人均、单位耕地平均占有水量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2)流量稳定:年径流量稳定,季节分配较北方河流相对均衡。 (3)调水距离近⎩⎪⎨ ⎪⎧ 上游靠近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中下游靠近缺水严重的华北平原 分析华北平原严重缺水的原因和解决措施。 答案 自然原因:降水少,河流径流量少;降水季节不均衡,季节和年际变化大。社会经济原因:工农业发达,人口众多,需水量大;水污染和浪费严重。 解决措施:包括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植树造林,节约用水,防治水污染。 知识点拨 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的背景条件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图甲是我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线路示意图,图乙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北水南调工程线路示意图。

材料二加利福尼亚州北水南调工程年调水量52亿立方米,受益于该调水工程,加州发展成为美国人口最多、灌溉面积最大和粮食产量最高的一个州。 材料三黄淮海流域人均水资源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1%,有2亿多人口不同程度存在饮水困难,工农业发展受到严重制约。我国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已于2014年底通水,大大缓解了黄淮海地区的用水紧张状况。 (1)试对两调水工程进行比较,完成下表。 (2)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分析跨流域调水对调入区的主要影响。 (3)要缓解黄淮海地区的用水紧张状况,还应采取哪些节水措施? 答案(1) (2)满足生活用水(或促进社会发展);促进工农业发展(或促进经济发展);改善生态环境。 (3)提高水资源利用率;调整产业结构;适当提高水价;提高节水意识等。 拓展提升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原因 (1)调出区:①资源丰富;②人口稀少,经济落后,对资源需求量少;③资源不具有流动性;④资源供大于求。 (2)调入区:①资源相对缺乏;②人口多,经济发达,对资源的需求量大;③资源供不应求。 二、南水北调的工程方案

高中地理鲁教版三教学案第四单元第一节流域综合开发与可持续发展——以长江流域为例含答案

第一节流域综合开发与可持续发展——以长江流域为例 一、长江流域的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 1.自然环境 (1)地貌:包括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和平原。 (2)气候:大多数地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差异大,自东南向西北递减。 (3)水文:长江水量居我国首位,中下游河网稠密,湖泊密布. (4)长江干流横贯我国东西,支流呈南北辐射状,流域面积达180多万平方千米. 2.自然资源 (1)有丰富的水资源和矿产资源。 (2)长江流经我国三大阶梯,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 (3)森林资源和旅游资源非常丰富。 [易错提醒] 水文特征不同于水系特征 水系特征主要侧重对河流外貌特征的描述,如河流长度、流向、

流域面积、支流状况、弯曲状况等;水文特征主要是对河湖内部特征的描述,如径流量、含沙量、结冰期、汛期、水能等。 二、长江流域社会经济概况 1.经济 发展快,形成三大经济区,上游:以重庆为中心,中游:以武汉为中心,下游:以上海为中心。 2.城市 城市化水平高,宜宾以下河流两岸城镇都很密集。 3.航运 (1)干支流通过京杭运河与其他水系相连通,通航里程长. (2)上游:重庆是最大港口,中游:武汉是最大港口,下游:南京是重要河港,上海是我国最大的港口. 三、长江流域的开发与整治 1.上游地区 (1)优势: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 (2)发展重点:水能资源的开发。 (3)三峡工程: ①位置:湖北省宜昌市境内的西陵峡三斗坪. ②综合效益:防洪、发电、航运、养殖、供水等。

(4)存在问题:自然灾害频繁,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破坏。 (5)整治重点及措施: ①重点:生态环境建设。 ②措施: a.加强长江防护林和水源涵养林的建设。 b.实行封山育林、育灌、育草的保护政策,对现有森林实行保护性的经营与开发。 2.中游地区 (1)优势:平原面积广大;土地肥沃;矿产资源丰富. (2)开发重点:商品农业基地、制造业基地。 (3)存在问题及原因: ①问题:洪水灾害。 ②原因: a.自然原因:中游地区地势低平,水流缓慢,泥沙淤积,排水不畅,降水多集中在春夏两季,使平原湖区积水而无法外排入长江。 b.人为原因:破坏植被,水土流失加剧,大量的泥沙入江,泥沙淤积,湖泊萎缩,调蓄洪峰功能减弱. (4)整治重点及措施: ①重点:防治长江水患,整治江河湖泊.

2020_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一单元自然资源与国家安全第一节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学案鲁教版选择性必修3

第一节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 必备知识·素养奠基 一、认识自然资源 1.自然资源的概念:是指在一定社会经济和技术条件下,能够 为人类利用并产生价值的自然环境要素的总称。 2.类型: 划分角度主要类型 自然属性 土地资源、气候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海洋空间资源 等 增殖性能可再生 资源 土地资源、气候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等非可再 生资源 矿产资源: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能源矿产 战略性矿产资源 能源 矿产 石油、天然气、页岩气、煤炭、煤层气、铀 金属 矿产 铁、铬、铜、铝、金、镍、钨、锡、钼、锑、钴、锂、稀土、锆非金属 矿产 磷、钾盐、晶质石墨、萤石 [连一连] 将自然资源与所属的类型连线。 水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吗?为什么? 提示:不是,水资源虽然是可再生资源,但如果不合理利用(如水污染)就会变为非可再生资源。

另外,水资源的地区分布不均,有些地区水资源短缺。 二、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空间分布与人类活动 1.自然资源的数量与人类活动——以矿产资源为例: (1)自然资源的数量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体现在资源总量、资源种类与结构、人均资源占有量等 方面。 (2)矿产资源的数量影响着资源的开采利用规模、生产年限和资金投入,进而影响区域经济发 展。 [辨一辨]判断下列说法的正(打“√”)误(打“×”)。 ①煤炭资源用途是发电。(× ②褐煤、烟煤和无烟煤所含热量、含碳量依次减小。(× ③冶炼技术越低对铁矿的品位要求就越高。(√ 2.自然资源的质量与人类活动——以土地资源为例 (1)自然资源的质量是指在一定社会经济技术条件下,各种自然资源满足人类和社会环境需要 的优劣程度,或获取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多少和价值高低的表征。 (2)土地资源的质量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土地资源的质量决定了人们开发利用土地时的难度和成本,影响着土地利用类型和生产方式。 (3)人类活动对土地资源质量的影响: 人类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可以促进土地质量向良性发展;不合理开发及过度利用会导致土 地质量下降。 3.自然资源的空间分布与人类活动——以水资源为例: (1)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的特点,对我国农业生产方式、人口、城市及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差 异产生重要影响。 (2)水资源的空间分布与水资源的需求不匹配造成一些地区供需矛盾突出,为此,通过修建大 型蓄水工程和跨流域调水工程缓解供需矛盾。 [辨一辨]判断下列说法的正(打“√”)误(打“×”)。 ①我国北方地少、热量少、水分少。(× ②我国北方多煤,南方无煤。(× ③我国四大牧区主要分布在西部干旱、半干旱地区和青藏高原高寒地区。(√ ④南水北调工程可以缓解我国北方水资源短缺的局面。(√ ⑤一个区域的优势资源往往得到优先开发。(√

2019-2020年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1教学案:第四单元 第一节 自然资源与人类(含答案)

2019-2020年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1教学案:第四单元 第一节 自然资源与人类(含答案) 一、认识自然资源 1.概念:人类直接从自然界获得,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与能量。 2.分类⎩⎪⎨⎪⎧ 不可再生资源:矿产资源可再生资源:生物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和气 候资源 3.共性特征 (1)分布的不平衡性⎩⎪⎨⎪⎧ 可再生资源受水热条件影响明显矿产资源分布主要受地质作用制约 (2)资源间的联系性:可再生资源之间表现得尤为突出。 (3)数量的有限性。 (4)利用的发展性:对自然资源的利用范围和利用途径将进一步拓展。 [温馨提示] (1)判断一种物质或能量是否为自然资源,关键看是否同时满足两个条件:一是从自然界中直接获得;二是用于生产和生活。 (2)矿产资源是非可再生资源,一定是自然资源。但有些能源,如非矿产性能源(汽油、电等)就不是自然资源。 [易错提醒] 可再生资源的分布都有地带性规律 这种说法不全面。一般可再生资源如土地、水、生物等资源的分布,受地球表面水热条件的影响,其分布一般具有明显的区域分异规律,但并非所有可再生资源都如此,像水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资源,多受地形、地质等条件的制约,一般不具有区域分异规律。 二、土地资源与人类 1.土地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离开了土地资源,人类将难以生存和发展。 2.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的生产力条件下,土地资源对人类的影响是不同的。 (1)采猎文明阶段: ①土地数量对人类的影响不大,土地质量影响较大。 ②人类通过适应自然环境求得生存,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作用与影响较小。 (2)农业文明阶段: ①土地的数量和质量都成为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②人类不再是被动地适应自然环境,而是主动地改变和改造自然环境。

高考地理鲁教版

高考地理鲁教版 1. 简介 高考地理是中国普通高中课程中的一门重要科目,也是济南市高中地理教育的基础教材之一。本文将对鲁教版高考地理进行详细介绍。 2. 教材内容 鲁教版高考地理教材共分为九个单元,每个单元围绕一个特定主题展开。具体的单元内容如下: 单元1:地球和地图 •理解地球的形状和结构 •学习如何使用地图及其相关符号 •掌握经度、纬度等地理坐标概念 单元2:地貌与地理环境 •深入了解地球表面形态和地貌类型

•探究地球表面的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单元3:水资源与利用 •学习水资源的基本概念、特点和分布 •分析水资源利用的问题与挑战 •讨论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及保护策略 单元4:人口与城市 •了解人口的概念、规模和分布特点 •分析城市化进程对人口和经济的影响 •探究城市发展与可持续性的关系 单元5:农业与农村发展 •掌握农业与农村发展的基本概念 •分析不同农业类型的特点和问题

•讨论农村发展的农业结构调整及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 单元6:工业与经济发展 •了解工业的概念和分类 •分析不同工业类型的空间分布和特点 •探究工业化进程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单元7:资源与可持续发展 •学习资源的类别、特点和分布 •探讨资源利用与保护的关系 •讨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策略 单元8:交通与通信 •认识交通运输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分析不同交通方式的优缺点及发展趋势

•探究信息技术对通信发展的影响 单元9:全球化与地域发展 •理解全球化和地域发展的基本概念 •分析全球化对不同地域发展的影响 •探讨地域发展的区域差异与合作 3. 教学特色 鲁教版高考地理具有以下教学特色: •紧密结合实际,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综 合运用能力。 •提倡观察和实践,注重学生的实地调查和地理实验。 •强调跨学科的综合能力培养,与其他学科进行有机 的融合。 •强化素质教育,关注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鲁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三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南水北调为例课程教学设计

“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南水北调为例” 教学设计(鲁教版) 课标要求:举例说明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课标解读: 1、通过实例,从资源分布的不均衡性及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方面,认识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必要性。 2、列举有关实例,分析资源跨区域调配对资源调出区和资源调入去社会经济、地理环境等方面所产生的影响。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我国南水北调实施的必要性;掌握南水北调工程三条方案的路线及优缺点;分析南水北调的深远影响。 2、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我国水资源的国情,树立正确的资源观和环境观;引导学生了解我国目前正在进行的大规模区域资源调配工程,督促学生关心国家大事,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感情;通过对南水北调优缺点的分析,对学生进行一分为二的唯物辩证法教育。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南水北调工程三条方案的路线及优缺点;南水北调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难点:南水北调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学法指导: 资源的跨区域调配这一类案例的学习与探究方法。 1、为什么要调配?(原因分析) 2、能不能调配?怎么调?(可行性方案分析) 3、调配后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后果分析) 教学过程: 导入:播放视频——2015年央视春晚歌曲“人间天河”。 教师提问:人间天河这首歌好听吗?它所歌颂的是我们国家哪个跨流域调水工程?学生回答:南水北调。 教师:这节课我们以我国南水北调工程为例,来探讨一下有关资源跨区域调配的相关知识。本节课,我们主要从一下三个方面来学习这一内容。1、我国为什么要实施南水北调工

程?2、南水北调怎么调?是否可行?3、南水北调工程对区域地理环境会产生什么影响?接下来我们首先来探讨本节课的第一个问题——南水北调工程实施的原因。 探究问题1:为什么要建设“南水北调”工程? 课件展示“我国同世界部分国家人均径流量比较”柱状图。 教师提问:从柱状图中可以反映我国水资源存在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我国水资源虽然总量丰富,但是人均占有量少,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 课件展示“我国南方和北方水资源、人口、耕地、人均水量对比”表格 教师提问:从表格中同学们能够得出我国南北方有关水资源的哪些结论? 学生回答:1、我国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南多北少;2、我国水资源的地区分布与人口、耕地的空间分布不匹配,水土资源配合欠佳;3、我国北方人均水量远小于南方地区。 教师:按照国际标准,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小于2000m3的地区被视为水资源的严重缺乏区。接下来请同学们观察“中国水资源供需状况示意图”,并从中找出我国的严重缺水区和缺水区主要分布在何处。 课件展示“中国水资源供需状况示意图” 学生:我国的严重缺水区主要分布在华北平原、山东半岛、辽河平原等地。缺水区主要包括黄土高原和广大西北地区等地。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思考华北平原为什么会成为我国的严重缺水区?(提示学生分析水资源短缺的原因应该从自然原因和社会经济原因两个方面来思考。) 学生回答:自然原因方面:1、我国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南多北少。2、华北地区为温带季风气候,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7-8月),且多暴雨,大部分都以洪水的形式流入海洋。 3.河流湖泊少,积蓄水量少。4、华北地区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且污染浪费严重。 教师:华北地区水资源及其紧张,严重限制了这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针对我国华北地区水资源紧张的状况,同学们有何良策? 学生:1、修建水库,缓解水资源的时间分配不均问题。2、海水淡化,合理开采地下水。 3、节约用水,防治水污染。 4、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发展节水农业、生态农业和生态工业。 5、资源的跨区域调配——南水北调等等。 教师:很好,刚刚有同学结合我国水资源空间分布“南多北少”的特点,建议采用南水北调,将南方地区的水资源调到北方。那么,南水北调,同学们会选择我国南方那个流域作为水源地呢?为什么? 学生:长江。1、长江流域和北方地区的河流比较,流域内降水量更大,是我国的丰水区,长江流程长,流域面积广,支流众多,年径流量大。2、长江流域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雨季来得早,去得迟,雨季长,因而和北方的河流进行比较,长江的径流量的季节变化较小。 3、结合我国水资源供需矛盾状况图和我国水系分布图可以发现,长江上游靠近西北干旱地区,中下游与最缺水的华北平原相邻。 教师: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根据我国水土资源的分布特点,毛主席就提出“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点水来也是可以的”的宏伟设想。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提升,各方面专家长期不懈的努力,南水北调的宏伟蓝图已经在变为现实。接下来我们来一起学习本节课的第二个内容——南水北调究竟该怎么调?首先,请同学们观看视频“南水北调的新闻背景”,观看过程中要弄清楚我国南水北调一共分几条线路和方案,各条线路的水源地,受水区在何处,输水线路经过哪些地方?各线路调水源地的水质和水量大小状况如何? 探究问题2:南水北调各路线和方案的优缺点 (播放南水北调的新闻背景视频)

高中地理 第1单元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第1节 认识区域教案 鲁教版选择性必修2

第一节认识区域 课程标准核心素养目标 结合实例,说明区域的含义及类型1。结合实例,说出区域划分的主要依据,说明区域的基本含义.(综合思维) 2.结合实例,说明区域的主要类型,比较不同区域的差异。(综合思维) 一、区域的含义 1.概念: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是人们在地理环境差异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指标划分出来的。 2.特点错误! 3.划分区域的目的:为了进一步了解各区域之间的差异,因地制宜对区域开发利用。 4.全国主体功能区 (1)划分依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 (2)主要类型:分为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四类。 5.区域空间尺度 (1)空间尺度越大,表达的区域特征越宏观。 (2)空间尺度越小,表达的区域特点越详细、越具体. [特别提醒]区域有一定的界线,有的区域界线是明确的,如国界、省界;而有的区域界线是模糊的,如湿润区和半湿润区的界线. [图表点拨]教材第3页图1-1-2,该图展示出: 1甘肃的年降水量自东南向西北递减;2甘肃省东南部降水量超过800 mm,西北部降水量不足50 mm.教材第3页图1-1-3,该图展示出: 甘肃省自东南部到西北部分别划分为湿润区、半湿润区、半干旱区、干旱区四个不同的干湿区域. 1.划分指标错误! 2.中国汉语方言区 (1)七大方言区:北方方言区、吴方言区、湘方言区、粤方言区、闽方言区、客家方言区、赣方言区。 (2)方言的形成因素主要包括:自然因素、社会历史因素和语言本身的因素. 三、区域的特征

[易错警示]区域特征中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内涵,既包括自然地理要素,又包括人文地理要素。而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仅指自然环境要素的特征和联系。二者在含义范围和适用角度上是有区别的。 1.我国干湿地区的划分指标属于综合指标。() 2.区域内部不存在差异。() 3.中国南方水田农业区全部是水田。() 4.长三角地区属于小尺度的区域。() 5.经济全球化体现了区域的() A.整体性B.差异性 C.联系性D.开放性 提示:1。×干湿地区的划分指标是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对比关系,属于单一指标。 2.×区域内部特征是相对一致的,而差异是绝对存在的。 3.×区域内具有相对一致性,水田农业区内并非没有旱地,只是水田占主导。 4.×长三角地区包括上海市及其周边地区,共涉及三省一市的26个市,属于中等尺度区域。 5.D [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是区域开放性的表现。] 区域的含义

鲁教版高二地理必修3_《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南水北调为例》导学案1

《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南水北调为例》导学案1 【学习目标】 1.以我国水资源区域分布为例,说明其分布不均衡、南多北少的特点。 2.读图说出南水北调三线方案,简要说明东线、中线、西线工程的主要特点。 【课前先学】 一、我国水资源的区域分布 1.南水北调的必要性: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位,从地域上看,多少。 2.南水北调的可行性:长江是我国第大河,年径流量稳定,季节分配也较,长江流经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上游靠近区(填三大自然区名称),中下游与最缺水的平原相邻,地理条件有利于调水。 二、南水北调的工程方案 1.西线工程:位置在上(填大的地形单元),地势高于西北和华北地区,可以供水。 2.中线工程:从第三级阶梯西侧通过,从长江中游的水库和库区引水,可自流供水给平原的大部分地区。 3.东线工程:位于第三级阶梯东部,在黄河以南,地势高低, 需北送,在黄河以北则可以向北自流。 三、南水北调的深远影响 1.积极意义:将有效缓解调入地区水资源紧缺的状况,促进其发展,改善城乡居民的和地区的,具有巨大的效益、效益、效益。 2.可能带来的环境问题: (1)长江径流减少,会引起海水,河口盐度,影响长江下游水质。 (2)径流量减少会引起长江泥沙,使航道淤塞。 (3)调水对江淮地区的的生长带来不利的影响。 (4)东线工程范围内地势,地下水位较高,天然排水条件较差,调

水后土壤容易发生。 (5)东线工程位于长江下游,输水沿线工业发达,会污染水源,降低。【问题与例题】 问题1:我国水资源分布有何特点? 例题1:我国水资源的时间分布规律是( ) A.东南多,西北少B.东南少,西北多 C.夏秋多,冬春少D.冬春多.夏秋少 问题2:华北缺水的原因是什么? 例题2:我国华北地区缺水最严重,其最主要原因是( ) A.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B.江河径流量少 C.受冬季风影响小D.地处内陆,季风很难到达 问题3:南水北调工程三条方案的路线各有哪些优缺点? 例题3:南水北调工程选择“东线先行”,主要原因是( ) ①东线工程经过平原地区,长江水可通过人工渠道自流到华北平原,直达天津 ②东线工程难度小③东线工程从长江下游取水,水量大④东线工程受水的黄、淮、海流域缺水最为严重⑤东线工程大量抽取长江水,可减少长江下游的洪涝灾害 A.①②B.①③C.③⑤D.②④ 问题4:南水北调的深远影响有哪些? 例题4:对南水北调工程全面实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有效缓解调入区水资源的紧张状况 B.促进了调入区社会经济的发展 C.改善了城乡居民的生活用水和地区的生态环境 D.加快了山西煤炭的外运 【课内检测】 1.南水北调工程带来的效益是() A.社会效益--缓解城乡、工农业用水紧张状况 B.生态效益—促进受水地区经济发展 C.经济效益—控制地下水下降和地面沉降

最新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单元第2节《自然资源与人类》教学设计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单元第2节《自然资源与人类》教学设计

第四节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教学设计 长沙市田家炳实验中学贺罡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 1、了解自然灾害的概念及危害 2、让学生学会分析并理解我国洪涝 灾害频发的原因,并对长江防洪提出建 议。 (二)教程与方法 1、运用图表和资料数据,说明自然 灾害对人类造成的巨大危害 2、通过我国洪涝灾害频发原因的探 讨,使学生形成读图获取信息的能力和综 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中国洪涝灾害的剖析,学 会举一反三,自主分析其他自然灾害的方 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人类活动可能对自然灾害产生诱发和加剧的影响作用,进一步确立超人 地和谐,保护环境的观念、增强防灾、减

灾意识,坚定科学发展观。 教学环 节 师生活动设计意图 导入新 课 从学生最熟悉的案例入手,使之获得自然灾害的感性认识 讲授新 课(板书)自然灾害对人类的 危害 展示图片:2019年南方雪 灾,山西煤矿尾矿溃坝事件, 荒无人烟地区的泥石流。 学生判断是否属于自然灾 害,结合阅读教材P107自 然灾害的概念,学生思考并 举例说明以下问题: 1、什么是自然灾害?(区别 于自然事件和人为灾) 2、举例说明自然灾害的分 类。 通过讨论自然 灾害的特点,对 自然灾害的形 成让学生理性 科学的认识

展示统计图表:20世纪以来自然灾害的典型事件 学生软为直观地看出各种自然灾害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带来的最直接的危害——人员的死亡,且伤亡人数很多,但自然灾害的危害不仅于此。 学生活 动展示5.12地震带来的不同方 面的危害的相关图片。 学生根据图片和自己平时所 了解到的相关灾情阐述讨论 本次地震带来的各种危害。 老师总结: 直接危 害:经济损失和人为伤亡 自然灾害的危害间接危 害:生态环境人们的心理等 自然灾害会阻碍人类社会经 济发展 展示2019年中国自然灾害 1、用学生很熟 悉的图片让他 们对自然灾害 的危害获得感 性认识。 2、让学生在课 堂上展示阐述 他们已有的信 息,培养他们平 时搜集信息的 意识。

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1单元自然资源与国家安全第2节石油与国家安全学案鲁教版必修3.doc

第二节石油与国家安全 课程标准 核心素养目标 以石油为例,分析其分布特点及开发现状与国家安全的关系1.了解石油的价值;结合资料,说明世界石油和中国石油的分布特点。(区域认知) 2.结合图表资料,说出世界和我国石油的生产与消费的现状。(综合思维) 3.运用图表,分析我国石油现状以及保障石油供应采取的措施。(地理实践力) 4.举例说明石油对国家安全的影响以及采取的措施,树立可持续发展观。(人地协调观) 一、石油的价值 1.概念 石油是一种赋存于地下岩层中,以碳氢化合物为主混合而成的可燃性液体矿物。 2.石油时代发展历程 石油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始于19世纪中叶的美国。1859年,美国人德雷克在宾夕法尼亚州打出世界上第一口工业油井,催生了世界石油工业。此后,随着石油勘探、开采技术的提高,以及石油应用领域的扩大,人类逐渐进入石油时代。 3.石油的用途 石油既是主要的能源,又是重要的工业原料。 [图表点拨] 从教材第12页图1­2­4中可看出:世界能源消费结构以石油和天然气为主,天然气、核能、可再生能源、煤炭所占比重上升较快。 1.油气资源及分布规律 (1)人们把石油与天然气统称为油气资源 (2)分布及形成规律:它主要赋存于地下深处的油气田中。油气田的形成与地壳构造运动密切相关,规模较大的油气田多存在于沉积岩盆地中。 2.世界石油资源的分布 (1)特点:世界石油资源分布极不均衡,已探明储量的石油资源主要分布在大陆和近海。 (2)地区和国家分布 从地区分布看,中东石油储量最为丰富,占世界可采储量的47.7%;其次为拉丁美洲和北美洲。从国家分布看,委内瑞拉、沙特阿拉伯等世界石油储量前十位的国家探明储量占到

高中地理第二章第三节《资源及其生态保护》教案鲁教版选修6

第二章资源利用与生态保护 2.3 资源及其生态保护 学案导学 【学习目标】 1.理解资源问题和生态问题产生的原因和过程,加深对资源和生态保护必要性的认识 2.根据有关资料,结合实例,说明资源保护的具体措施,形成珍惜和节约资源的意识 3.掌握城市生态和农村生态建设的初步认识,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4.能够针对某一生态问题,说出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措施及其作用 【学习重点】资源和生态保护措施 【学习难点】能够分析具体生态问题 【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知识链接】自然资源.生态系统与环境 【学习过程】 一.自然资源保护 阅读教材内容结合所学知识,思考下列问题: 1.自然资源问题发展的影响因素有哪些?自然资源问题表现在哪些方面? 2.资源问题的实质是什么?我国不同地区表现出的资源问题不同,试举例说明。 3.如何理解中国既是资源大国,又是资源小国。为了确保有限的自然资源能够满足经济可持续高速发展的要求,中国必须采取什么样的措施?(见教参71) 4.保护自然资源的目标是什么?对不可再生资源和可再生资源应采取什么措施? 二.农村生态建设 1.概念:运用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原理,通过有效的和,使农村系统持续.稳定.协调地发展。 2.内容: (1)农村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2)农林产业结构合理调整,(3)农业资源多层与高效利用,(4)乡镇企业污染管理,(5)农村肥料.饲料.燃料建设,(6)发展生态型庭院经济,(7)生态农业或可持续农业体制建设,(8)小流域综合治理与生态村建设等。 3.我国不同地区的农村生态建设重点

(1)东部沿海地区: 以保护为中心,建设合理的农田生态系统和沿海 . 生态系统。(2)东北松嫩平原地区: 建设结合型高产.高效农田生态系统和复合经营系统。 (3)黄淮海平原区: 以高效利用为中心,综合治理,建设高产农田生态系统,以及秸杆多层次利用的农—牧结合系统。 (4)江南丘陵区及南方山区: 保护现有,发展种养型复合生态系统。 (5)长江中上游平原及四川盆地区: 建设土地利用率 .投入合理的 . 农田生态系统,以及农—牧结合型农业经济系统。充分利用水面资源,进行水陆复合的防洪防涝以及种养结合型开发。 (6)西北区: 建设“”稳产.高产农田,发展复合植被系统,治理水土流失,防止土地沙化和盐碱化。 (7)西南区: 建立高产.稳产农田生态系统。以小流域治理为中心,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发展多品种 的种植业。保护资源,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注:由于我国不同地区农村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技术条件都有一定的差异,因此生态建设不能千篇一律,要因地制宜,扬长避短。 思考:阅读知识窗,试从能源.肥料.生态和生产的角度谈谈你对生态型庭院经济的理解 三.城市生态建设 1.城市生态系统的特点: (1)生物组成部分是以有思想意识的为主体;而非生物组成部分包括和(如:房屋.道路.生产和生活设施等); (2)对资源利用效率较,分解功能,易造成 (3)自我和自我能力都较弱。 2.完善城市生态建设的措施: (1)加强城市生态的和; (2)做好城市生态的 .景观布局. .环境污染防治和城市灾害预警.城市环境卫生和城市资源配置等工作。 思考:阅读活动内容,提出吐鲁番可持续发展的设想 【疑点呈现】

2019年高中地理第二单元资源利用与生态保护第一节资源问题及其表现学案(含解析)鲁教版选修6

第一节资源问题及其表现 矿产资源问题 ———————情景导入先思考—————— 中东有石油,中国有稀土。稀土又称“工业维生素”“新 材料之母”,我们身边的很多物品,无论是手机,还是自行车、 汽车、空调等以及许多尖端科技领域,都离不开稀土的应用。 然而,由于过去非法开采、盗采现象严重,资源浪费和环 境破坏严重,我国稀土的资源优势并没有变为经济优势,业内 人士更是叹息“好东西卖出土豆价”。 思考探究:我们如何才能合理开采和使用稀土? 提示:加强管理、合理规划、节约、高效利用。 ———————基础知识要记牢—————— 1.矿产资源的概念 自然界中经过一定地质成矿作用,在地表或地壳中富集起来的、具有工业利用价值的有用矿物或元素。 2.矿产资源的属性 不可再生资源。 3.开发利用的前景 (1)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技术手段的提高,矿产资源利用的深度、广度不断扩大。 (2)矿产资源正在面临迅速耗竭的危险。 4.煤炭问题 煤炭的开发利用往往会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 ———————重点难点掌握好—————— 煤炭开发利用带来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1.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煤炭在开采、运输、存放、加工、利用过程中,都可能对环境产生比较显著的不利影响,

如下表所示: 2.解决问题的主要措施 (1)在能源开发与使用中,环境保护措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验收、同时投入使用。要防止各种有机、无机污染物在资源开发过程中进入大气、水体、土壤。 (2)在矿区生产中保护耕地,合理利用土地。因开采煤炭而扰动、破坏土地,造成地面塌陷时,由采矿者负责进行复垦,恢复到可利用状态。 (3)对煤炭进行深加工和精加工,包括发展煤炭洗选加工,实现脱硫,推广洁净煤技术等。 (4)实行能源结构改革,在化石燃料中尽可能使用天然气。 ———————方法技巧很重要—————— 解决资源短缺问题的分析思路 资源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在地区资源利用中出现的问题,尤其是资源短缺问题,解决措施需要从“开源”“节流”两方面着手。 所谓“开源”,即增加资源供应来源,可以是同种资源,通过加大勘探开发而增加产量;也可以是其他资源,如煤炭供应紧张,可以增加石油供应,火电供应不足,可以发展风电、核电等。 所谓“节流”,即节约,减少浪费,提高利用率。节流一方面是从生产中进行,通过提高生产技术,改善生产方式等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损耗;另一方面是从生活中进行,每个人都应行动起来,从身边小事做起,不浪费一滴水,随手关灯等。 ———————应用体验不可少——————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认识和利用资源的深度和广度在不断加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