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家庭中的心理抚养观后感

家庭中的心理抚养观后感

家庭中的心理抚养观后感
家庭中的心理抚养观后感

家庭中的心理抚养观后感

家庭中的心理抚养观后感范文

父母都想培育出优秀的孩子,这离不开优秀的家庭教育。家庭教育与孩子的成长息息相关,但是在教育孩子的同时,也要注意孩子

的心理成长是否健康喔。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很多老年人认为只要给孩子吃饱,穿暖,不磕着碰着就可以了,这样的家长只在乎宝宝的身体健康,从来没

有关注过孩子的心理健康,如今未成年犯罪的事件越来越多,各种

心理疾病频发,专家介绍,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做家长的一定

要做好对子女的“心理抚养”,这样才能保证孩子的身心健康。

一些人认为,子女最需要的是健全的家庭结构,家庭健全不等于健全的家庭教育。家庭抚养不仅体现在物质方面,更重要的是对子

女的心理抚养。人性教育比智力教育更重要。

从心理学角度讲,人的心理发展具有顺序性,行为问题表现有滞后性。大部分成年人的极端行为都可以追溯到其某种早期心理经历,人的心理问题则与其6岁前的'教育有很大关系。

对于家庭教育,建议父母在有条件的情况下亲自抚养幼儿子女。

0-12岁的孩子处于“依恋期”,父母与孩子长期、持续的亲密接触,有利于培养孩子的“依恋”心理,给孩子带来生命初期的愉悦记忆,这是孩子形成心理自制力的基础和资本。父母亲自抚养,才有爱的

言语滋润,才有父母与孩子的目光对视,而缺乏目光对视的孩子,

往往伴有或轻或重的心理问题。

父母在孩子3岁前主要实施情感抚养,4-6岁实施性格抚养,要

学会在孩子6岁前对其说“不”。人的性格形成期是0-1岁,定型

期是12-17岁。在培养孩子性格的过程中,父母要克制其任性,防

止其压抑,抵制其冲动,避免其自私和娇气。

针对目前一些大学生因生活挫折而自杀的事件,专家认为,这是当前部分青年缺乏意志力的表现。在幼儿期,父母应在心理抚养中重视意志的培养,可通过长跑、游泳等体育训练磨炼儿童的意志。

很多的犯罪嫌疑人的作案动机与其幼年心理有密切关系,所以提醒家长朋友要注意培养孩子的健康心理。

家庭中的心理抚养观后感

家庭中的心理抚养观后感 家庭中的心理抚养观后感范文 父母都想培育出优秀的孩子,这离不开优秀的家庭教育。家庭教育与孩子的成长息息相关,但是在教育孩子的同时,也要注意孩子 的心理成长是否健康喔。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很多老年人认为只要给孩子吃饱,穿暖,不磕着碰着就可以了,这样的家长只在乎宝宝的身体健康,从来没 有关注过孩子的心理健康,如今未成年犯罪的事件越来越多,各种 心理疾病频发,专家介绍,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做家长的一定 要做好对子女的“心理抚养”,这样才能保证孩子的身心健康。 一些人认为,子女最需要的是健全的家庭结构,家庭健全不等于健全的家庭教育。家庭抚养不仅体现在物质方面,更重要的是对子 女的心理抚养。人性教育比智力教育更重要。 从心理学角度讲,人的心理发展具有顺序性,行为问题表现有滞后性。大部分成年人的极端行为都可以追溯到其某种早期心理经历,人的心理问题则与其6岁前的'教育有很大关系。 对于家庭教育,建议父母在有条件的情况下亲自抚养幼儿子女。 0-12岁的孩子处于“依恋期”,父母与孩子长期、持续的亲密接触,有利于培养孩子的“依恋”心理,给孩子带来生命初期的愉悦记忆,这是孩子形成心理自制力的基础和资本。父母亲自抚养,才有爱的 言语滋润,才有父母与孩子的目光对视,而缺乏目光对视的孩子, 往往伴有或轻或重的心理问题。 父母在孩子3岁前主要实施情感抚养,4-6岁实施性格抚养,要 学会在孩子6岁前对其说“不”。人的性格形成期是0-1岁,定型 期是12-17岁。在培养孩子性格的过程中,父母要克制其任性,防 止其压抑,抵制其冲动,避免其自私和娇气。

针对目前一些大学生因生活挫折而自杀的事件,专家认为,这是当前部分青年缺乏意志力的表现。在幼儿期,父母应在心理抚养中重视意志的培养,可通过长跑、游泳等体育训练磨炼儿童的意志。 很多的犯罪嫌疑人的作案动机与其幼年心理有密切关系,所以提醒家长朋友要注意培养孩子的健康心理。

亲子关系问题,亲子关系心理咨询机构

亲子关系问题,亲子关系心理咨询机构 亲子关系问题,亲子关系心理咨询机构,安徽森田心理咨询是一家心理咨询机构,森田有心理咨询师团队及省内外心理咨询顾问团,为各企事业单位及个人提供心理咨询与心育培训服务。 一个健康幸福的家庭更利于孩子成长,那么家庭中的亲子关系又对孩子有哪些影响呢?接下来安徽森田带你来看看亲子关系对孩子成长方面的影响: 1、夫妻关系很紧密,都给孩子比较均等的爱。 在一个健康的家庭关系中,夫妻之间的感情是重要的,夫妻关系比亲子关系更重要。在这种模式中,一方面,夫妻关系很和睦,能给孩子充分的家庭环境,由于父母关系很好,孩子也会对婚姻产生美好的感觉和向往,感受到婚姻就是像父母那样相处;另一方面,父母双方能给孩子比较均衡的爱,这样,孩子便能从父母那里同时学习到男性形象和女性形象,这对孩子的成长也是很有益的。 在生活中,常常会出现“异性相吸”的情形,家庭中也不例外。有时,男孩更倾向于母亲,女孩更倾向于父亲。在夫妻关系较近的家庭模式中,“异性相吸”也是家庭关系达到平衡的“功

臣”:男孩喜欢母亲,就会在潜意识中“嫉妒”父亲,“为什么母亲会喜欢父亲呢?”他就会在观察的过程中以父亲为榜样,学习父亲的优点,所以夫妻关系融洽,对孩子的性格形成是关键的。 2、夫妻关系较远离孩子更近:对孩子影响:可能会导致孩子以自我为中心,任性、自私 第二种模式与第一种模式比较,相对来说,父母关系较远,两个人离孩子更近,就是人们常说的“以孩子为中心”。 这种模式常发生在夫妻关系一般,虽然没有太大冲突,但时常处于“冷战”状态的家庭中。由于夫妻之间的关系比较淡薄,因此常常到孩子那里寻求补偿,因此孩子常常被溺爱、过度保护、过度干涉。这种模式会导致孩子以自我为中心,比较任性和自私等,不利于孩子各方面的发展。这样的家庭表面上看起来尚能平稳,但却潜藏着危机。 3、夫妻关系依靠孩子维系:对孩子影响:孩子更大可能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第三种模式是第二种模式的极端化,夫妻间距离更远,问题更突出,两人的关系完全依靠孩子来维系,孩子甚至成为了婚姻的阻隔、障碍,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婚内第三者”。在这种家庭中成长的孩子,常常被极端地溺爱。现在很多家庭都是这种模式。夫妻之间几乎没有感情,婚姻成了“将错就错”,他们宁肯和对方没感情,但为了孩子,他们还是忍着,维持家庭的完整。 亲子关系心理咨询机构,安徽森田心理咨询,公司配有心理咨询室、婚恋咨询室、心理宣泄室、沙盘游戏室、感统训练室、心理松弛疗养室、早期特教个训室、集体课活动教室等,安徽森田带你走近心理学,了解心理咨询,感受心理咨询的作用,让我们做一个心理健康的人!

浅谈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中的家庭因素

浅谈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中的家庭因素 三十六小(三)七班王嘉穆家长

一位著名哲人说过:“一个人的命运就在他的性格中,一个人一生是否有所作为,是否幸福,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往往就是性格,而不是智力,但是一个人的习惯却塑造了命运。人们常说,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可见行为习惯与人的性格命运的密切联系。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学生来说终身受益,也是一个人事业成败、人际关系是否融洽、对社会影响好坏的重要因素。在家庭教育中,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具体的情况是怎样的呢家庭应该怎样做呢 一、家庭认识的不够 当前的家庭教育对养成教育缺乏足够的认识。如今家长在言教、身教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种种矛盾化的教育,极容易搅乱孩子们幼嫩的心智。一是在做人上,现在的孩子处在“言教”与“身教”的矛盾中。许多家长一边给孩子讲“粒粒皆辛苦”,一边却随手扔掉不合口味的食品;二是在生活上,今天的孩子处在“穷教”与“富教”的矛盾中。“家里水果、点心之类的东西,应有尽有,家长在千方百计地逼着儿女多吃各种营养品、补品的同时,又要求子女要生活节俭,不要光顾吃而不学习,埋怨子女好吃懒做;三是在思想上,今天的孩子处在“吃苦”与“享乐”的矛盾中。一方面家长怨孩子什么事只顾自己;另一方面,家长却又总把最好吃的让给孩子先吃。四是在教育内容上,现在的孩子处在“重智”与“轻德”的矛盾中。家长到学校来,首先看的是学生考试成绩,人们很少,甚至根本不涉及学生的思想品德问题。“唯上大学才是人才”的人才观,“重智轻德”的教育观,

让年幼无知的孩子失去了最佳的人格教育期。五是在教育方式上,现代的孩子处在“放纵”与“专横”的矛盾中。有的家长在孩子破坏公物、无故凌辱同学等不良行为发生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有的甚至为孩子占了上风,抢了便宜而自鸣得意;有的家长为了弥补孩子的“胆小”个性,竟毫不掩饰地要求孩子对其他同学要“以牙还牙”,“该出手时就出手”;有的家长干脆以工作忙为理由,完全放弃对孩子的教育。 二、把责任推脱给学校 把孩子送到学校,只要好好学习,听老师的话就能成才;而家庭教育无关紧要,或者说关系不大,这种认识是片面的,也是不负责任的。学校教育确实非常重要,但家庭教育也不例外,有许多地方在许多时候对学校教育是一种促进和转化,甚至超过学校教育的效果。因为家庭是孩子的天然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家庭教育对一个人来说,既是启蒙教育,也是终身教育。家庭教育往往渗透在家庭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家长的认识水平、道德素养、价值取向等都在其言行中影响塑造着孩子的品行。人们常说:孩子是家长的影子,家长是孩子的镜子,就是这个道理。可见,家庭教育对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来说非常重要。 三、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影响非常大,作为父母来说,应怎样教育孩子给孩子的成长应提供怎样的空间和条件呢 第一、应给孩子营造一个温馨、和谐、理智的家庭氛围。

浅析家庭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

浅析家庭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 ——一例青少年心理咨询案例分析 心理健康对人一生的幸福和成就所产生的影响越来越明显,心理问题已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一个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决定一个人事业的成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关系着一个民族和国家的兴衰。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的因素有生理、家庭、学校、社会等多种因素,本文通过一例青少年心理咨询案例的分析,从家庭方面的因素来思考,希望青少年的家长能认识自己、认识自己的孩子、认识自己的家庭。 一、案例综述 家庭是青少年最重要的成长环境,一名学习成绩比较优异的中学生,初中三年,因为家庭环境不良,一年一个样,从优等生蜕变成了逃学、打架、不回家的问题学生。来咨询室咨询时,他的表现让我吃惊,沉稳的外表和思路清晰的表达给人很成熟的印象,但通过量表检测、摄入性会谈等资料收集,发现其心理成熟度与外在表现的差距很大,而对其家庭情况的了解更是让我吃惊,父母的争吵长年不断,冷战几乎没有停止过,青春期的孩子生活在这样压抑的家庭环境中,三年的时间里,没有变化是不可能的。通过咨询,孩子的心理问题得到了疏导、呵护,逐渐健康成长,亲子沟通让孩子与父母的关系得到改善,但父母未接受婚姻关系咨询,父母关系未能改善。这里想通过该案例的分析,让年轻的父母多注意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影响,尽量创造更好的家庭环境,让孩子健康的成长。

二、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分析 家庭是孩子最早接触并与之发生互动的第一个环境,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最初的教育是由家庭提供的,孩子在怎样的环境中成长起来,对他们的心理发展具有直接影响。 2-1、父母素质的影响 青少年的人生观、世界观、道德观、审美观、举止等都是在家庭中奠定基础的,家庭教育对子女的个性、心理品质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父母的文化程度高低对孩子有着一定的影响,尤其是父母的道德修养、心理素质及责任意识对孩子有着显著的影响,父母作为青少年的第一任老师负有更大的责任,作为父母要有较高的素质,他们的素质高低直接关系到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的高低。 2-1-1、文化素质 父母的文化素质高低直接影响到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状况,根据我国心理工作者钱曼君对心理健康有问题的学生家庭情况进行调查,发现其家长中,文化程度属于文盲、半文盲、小学水平的占66.7%,许多家长的业余时间大多是放在打牌、聊天、装扮等无关紧要的事上面,几乎没有时间读书、看报。在孩子的心目中,学习的位臵受到打压,而家长对孩子考试成绩的看重,又让孩子困惑、感受到巨大压力。案例中的孩子在即将中考前,则采取了弃学的方式来应对压力。 2-1-2、道德素质 家长的道德素质同样影响着青少年心理健康,主要表现在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对父母行为及价值观等的模仿及内化。由于青少年的价值判断还

成长中的心理抚养

成长中的心理抚养 尊重的各位家长,您好,周六有幸聆听了中国公安大学李玫瑾教授的讲座,很触动。李教授从犯罪心理学的角度,深刻的解析了家庭心理抚育的重要性及一些做法,与我在现实教育中遇到的一些孩子不快乐的内在心理机制十分暗合,我在家校沟通博客上转载了一些李教授的博文,请一定看看! 一、听李玫瑾教授讲课——成长中的心理抚养 2010年12月18日上午,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心理学教授李玫瑾教授在河北省艺术中心音乐厅作了一场题为《成长中的心理抚养——解析家庭教育中孩子心理问题的由来》的讲座。 李玖瑾教授是全国家庭教育专家团成员、中国心理学会法制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她长期从事青少年心理问题研究,经常作客中央电视台《今日说法》栏目,解析成长中的少年因心理问题而出现违法行为的原因。 讲座中,她引导家长如何正确看待孩子的心理问题,并将从心理健康角度解析为什么孩子初生时母亲要亲自抚养,六岁前要对孩子说“不”,十二岁前母亲不要离开孩子,青春期父亲不要离开孩子等的原因。 李玫瑾把0~18岁分成两个阶段,0~12岁是依恋期,12~18岁是青春期。而依恋期是人生的第一个台阶,也是人最弱小的时期,这是父母对孩子进行心理抚养的关键期。

“家庭教育不仅仅是物质的保障,更重要的是父母亲自陪伴的抚养。”她说,怀孩子十个月不如带孩子十个月。“只有在孩子依恋期亲自抚养,孩子才会依恋你。”她说,孩子小时不会讲道理,他们愿意受你控制只是因为爱你。“你只有让孩子依恋你,你才能实现对他的心理控制。” “凡有爱的抚养,必须是有唠叨的。”李玫瑾说,妈妈换尿布是一对一的,有很多语言的唠叨和身体的接触,而幼儿园阿姨换尿布是机械式的。“所以,孩子初生时一定要由母亲亲自抚养,12岁前母亲不要离开孩子。” “打开屋子的门和窗” 如果把一个人比作屋子,他的眼和嘴就像窗户和门口;如果一个孩子把眼和嘴绷得紧紧的,就像紧紧地关闭了门窗,阳光照不进屋子里。 为什么会这样?李玫瑾教授给出了答案: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孩子对周围环境的恐惧。正如很多凶手穷凶极恶,在生活中即非常懦弱,这要从他的童年找根源。 家长们发现孩子行为异常,往往在他12岁左右,却殊不知孩子的异常心理也许早在6岁左右就形成了。“孩子是喂出来的,脾气是带出来的”,孩子在幼小时,大人的陪伴和教育非常重要。正如,孩子成年后喜欢的食物,取决于小时候父母常给他吃的;孩子小时候脱离了熟悉的环境,会变成沉默内向;小时候没人管,孤弱无助的感觉会伴随直至他长大。

家庭教育的心理抚育

家庭教育的心理抚育 中国公安大学教授李玫瑾 心理抚育1:子不教,父母过 我遇到许多无助、甚至绝望的父母,他们面临自己养大的孩子却突然地发现孩子的陌生与可怕,曾经非常乖巧的孩子突然变得狰狞,让父母发现突然失控,爱已过,恨不行,说不听,骂无用……当他(她)们无奈地向我诉说孩子的问题时,当他们把孩子领到我面前时,我只有一个感受:“为时已晚”,他们错过了心理教育的最佳时间…… 我还经常从新闻渠道听到或看到种种令父母心碎、令父母痛苦的报道:仅因母亲对儿子上网的责骂,年仅12岁的儿子喝农药自杀;仅因为老师批评几句,学习出色的女孩居然跳楼自杀。为此痛不欲生的父母状告网络经营者、状告学校……每当此时,我都想对可怜的父母说:知道吗,这种结局是你们自己造成的,你们是主要的责任人……真相,多数时候很残忍。 如同医生看着痛苦的病人,许多病人并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生病,他们只能诉说生病的痛苦……。事实上,多数疾病都与病人自身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尽管有遗传问题,尽管有环境问题,但生活方式是最主动的因素。孩子的心理问题也同样。 一般而言,孩子出现行为问题或心理问题如:逃学、撒谎、网瘾、顶撞父母、离家出走、动辄自杀、还有打架伤害、参与抢劫等“发病期”多在12岁前后至18岁前后。但是,这一年龄段的行为问题和相关的心理问题都源于12岁之前。而且源于父母对孩子的抚养方式。 绝大多数的父母在孕期就开始了抚养的物质准备,如衣服、床和车等,但是,抚育的心理准备呢?该准备些什么?——有几位准父母能回答这一问题? 欲知结果,且听下回分解 心理抚育2:心理抚育非常麻烦 抚育的心理准备是:在做父母之前您是否想过下列问题: 1、你是否有足够的时间来陪伴孩子成长? ——如果你亟需挣钱,如果你事业太重要,如果你没有时间亲自哺育,那你一定不要生孩子,否则,极有可能钱挣来时孩子已成败家子;事业做大时孩子已经成陌路人……; 2、你是否有足够的耐心来陪伴孩子? ——如果你是一个只需要别人关心你、而不愿意关心一个吃喝拉撒都要你帮忙的主儿;如果你对生活琐事没有耐心也极不情愿做这类事时,你最好不要当父亲或母亲! 3、你是否知道孩子心理发展的几个基本的阶段,每阶段你需要做什么来完成对他的“心理抚育”?心理抚育的内容哪些在先,哪些随后?哪些是基础性的心理抚育,哪些是一生的心理抚育? ——如果你以为你的孩子生出来后会自然长大,自然懂事?那你一定失望。因为,现代社会你不教育、电视、网络会教育他(她),当你发现孩子身上出现种种“毛病”时,你再行动已晚——心理发展有关键期。尤其独生子女时代,父母没有实验期,当你终于明白抚育道理时可能已经错过了最佳教育期; 4、再具体些: 孩子独立行走之前:心理抚育的要点是什么? 孩子可以张嘴说话时:心理抚育的要点是什么? 孩子主观意向出现后:心理抚育的要点是什么? 孩子面临小朋友时:心理抚育的要点是什么? 孩子开始上桌吃饭时,心理抚育的要点是什么? 孩子走向学校时,心理抚育的要点是什么? 总之: 在人能出现的诸种心理现象中有:感知、情绪、情感、注意、观察、结伴、表达、操作、观念形成,这都需要抚育;还有兴趣、性格、意志,当然家长最关心的是智力,相关的还有记忆、概括、判断、推理、

心理健康教育在家庭教育中的渗透

心理健康教育在家庭教育中的渗透 南厂街小学三年级二班牛阿楠摘要心理健康教育在家庭教育中非常重要。心理健康教育在家庭教育中的途径有很多:首先要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其次,家长要保持愉快的心境。第三,根据家庭生活内容挖掘可渗透的教育因素。第四,尊重孩子,关爱孩子。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含义 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明确指出:“健康不但是没有身体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也就是说,人的健康不仅包括生理健康,同时包括心理健康。著名健康学者马斯乐指出,“心理健康比生理健康更重要”。 2006年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的定义了心理健康教育——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我们每次谈到心理健康教育总是首先想到其在教学中的渗透,亦或更深层次地探讨心理健康教育在各学科教学中的渗透,教育似乎仅仅局限在学校以内。然而,家庭是孩子来到社会上接触的第一个集体,给孩子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前提和基础。作为一线教师,结合我对学生和家长的了解,我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在家庭教育中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二、心理健康教育在家庭教育中的意义 家庭教育为孩子接受学校教育提供了前提和基础,亦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科学地研究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家庭教育中渗透的重要性及实施策略,无论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建设,还是实践指导都具有重大意义。 在家庭教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全员性策略,有利于在家庭中营造学生心理健康的环境氛围。根据马卡连柯的平行原理,这种个人的健康的心理会带来集体的积极向上,同时又会反作用于个体,使个体生活在更加宽松健康的环境中。 家庭教育要通过家长来实现,从这个意义上讲,家长不应只是衣食住行的提供者,成绩好坏的评委,或者以暴制暴的后援团,更应成为心理辅导者,帮助孩子身心两方面健康成长。 心理健康在家庭中的渗透是指家庭成员在日常生活中自觉地、有意识地遵循学生的学习心理规律,在授予孩子一定的生活常识、技能、发展他们智力能力的同时,维护和增进孩子的心理健康,并巧妙结合生活实践,针对孩子生活中的问题或者可能出现的问题行为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孩子良好的心理素质。 目前,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但是心理健康教育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却往往被学习成绩、办事能力、表达能力、身体健康等的提升需求所忽略。教育实践中,我遇到过孩子在学校骂人的情况,除了批评教育孩子以外,及时告知了家长,家长对我的反

各种家庭模式下孩子的性格特点

各种家庭模式下孩子的性格特点 一、原配型 原配家庭在心理学中,我们将原配的夫妻和孩子称为原生家庭。人的一生中最重要的成长是在原生家庭中完成的。对于孩子来说,其脾气秉性,思维方式,行为方式都是从原生家庭中习得的。孩子长大成人后,会始终带着原生家庭的特点,并将它带入自己新组建的家庭。可见,原生家庭对人一生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 在原生家庭中,在父母与孩子的互动中,孩子基本处于被动的地位,更多的信息由是父母传递给孩子的。我们说,教育孩子不仅仅是对孩子说,更重要的是以身作则。孩子会从父母的行为中学到很多的东西,并逐渐被同化。在孩子还不具备判断力的时候,被同化的行为和思维方式是不分好坏的,父母如果不能严格要求自己,在孩子面前表现的恶习同样会被孩子学到。因为在孩子眼里,父母的行为都是对的,他会很自然地去模仿。在外人看来很不好的习惯,在自家孩子看来那是很正常的。因此有的时候人们会说,“你跟你爸爸一样”,“你真是遗传了你妈妈的性格了”等等,其实这不一定是基因的遗传,而是孩子模仿出来的。 原生家庭指个人出生、成长的家庭,一般由父母、兄弟姐妹等家庭成员组成,通常父母(尤其是父母关系)对个人的影响最大、最长久。根据调查研究的结果显示:父母经常吵架对孩子造成的不良影响大于父母离婚对孩子的影响,比例分别是33%、31%。原因是父母是孩子最亲近的人,孩子长期目睹父母争吵,父母间相互敌意、贬低对方,都会使孩子产生不安全感、不信任感、怀疑、困惑等消极情绪,也容易让孩子有归己心理,感到自责疚,这会使孩子迁就、讨好、懦弱、缺乏主见甚至自卑,以后很可能造成孩子人际关系障碍,难以与别人建立信任关系。 二、单亲家庭 单亲家庭是指失去一方父母的家庭。它会给孩子造成心理畸形,这些孩子往往少言寡语、性格孤僻、向、懦弱、不合群、上课不专心听讲、厌学、逃学、做事不负责任、反抗、易恼怒、破坏公共财物、依赖大人、做事畏首畏尾、十分拘束,生活上挑剔、哭闹、要挟大人等。通过对单亲家庭的调查,发现单亲家庭孩子的性格主要有以下七种:

家庭心理咨询与辅导课程标准

《家庭心理咨询与辅导》课程标准 1.课程性质与设计思路 1.1课程的性质 《家庭心理咨询与辅导》是家政学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本课程是心理学学科体系的应用性分支学科,即有较强的理论性,又有较强的操作性。课程开设的目的在于培养专业学生的心理咨询技能,形成从事家庭心理咨询工作的基本能力。本课程必须以心理学的专业基础课程如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作为基础,同时与变态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等课程有着交叉联系。教学对象为上家政学专业的本科三年级学生。 1.2设计思路 本课程的是家政学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必修课,主要了解家庭心理咨询与辅导的基本职责,养成家庭心理咨询员的职业素养,也要学会家庭心理咨询与辅导的基本技能。学习本课程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理论体系。学习本课程应注意把握好教材的内容结构及学科的理论体系。掌 握好本学科的一些基本概念、原理和理论观点,有利于理解其他具体的事实和知识,且可使学习单纯化。 ●研究方法。学习本课程应养成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运用科学的方法,将理 论思考与实证研究结合起来,改变单纯依靠经验描述与理论思辨来分析家庭心理问题的思考方式。 ●操作能力。家庭心理咨询与辅导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在学习过程 中应注意实操与演练。这门课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于家庭心理咨询如何初诊接待,如何收集信息,二是如何进行心理测验,三是如何建立咨访关系,如何参与性会谈,四是如何进行辅导治疗。这些内容都需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实践演练与操作,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巩固,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水平。 ●问题意识。注意学与思的结合,培养问题意识,对教学内容可发表不同意见, 注意了解本学科在各个领域的前沿问题,并可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广泛搜集资料,开展探索性的研究,或为研究做准备。

婚姻家庭心理咨询

婚姻家庭心理咨询 篇一:婚姻家庭心理咨询 婚姻家庭心理咨询 大家经常听到这样的表述,就是说,爱情在谈恋爱的阶段是很甜蜜的,但是一进入婚姻,有一句话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进入了婚姻以后,爱情就变淡了,或者变味了。那么是不是所有的人把他们的爱情引入到婚姻当中?或者把他们的爱情带入到婚姻当中以后,这个爱情都将消失不复存在。肯定不是这样的,那么我们会看到很多的人,在他们已经结婚了很多年,爱情一点也不变色。那么一批人觉得婚姻是爱情的坟墓,另外一批人终生相伴,白头偕老。这两者的差别是怎么出现的?我想今天我就来跟大家一块探讨探讨这个问题。就是我们很需要研究一下,在夫妻关系当中,在婚姻家庭当中,有哪些因素造成夫妻之间关系的不和谐?有哪些因素可能导

致家庭瓦解?有哪些因素使得家庭出现危机最后破裂? 首先我先讲讲如果一个婚姻是美满的话,那么它应该具有哪些要素呢?那么实际上我们在研究一对夫妻,他们在一起建立的这个婚姻和这个家庭,它是不是美满的时候,我们会考虑到很多的因素。那么有这么三点我们觉得很重要,有没有基础?互动的情况怎么样?这两个人投入这个家庭里的精力是不是均等?比如有一个人又洗衣服又做饭,又擦地又打扫卫生,出去干活还挣钱最多。另外一个人对家庭的贡献本身就不大,收入可能还不如每天又洗衣服又做饭的那一位,但是回到家里不是抽烟就是喝茶看电视。闲着没事嗑瓜子,嗑瓜子还把瓜子皮洒得到处都是,这让我们感觉到一种什么?就在这一个家庭里,丈夫和妻子各自的付出和收获很不平衡。那么我们不能管这样的婚姻叫美满的婚姻。当然有的家庭发生家庭暴力的现象,那就存在着更大的问题,如果一个家庭

里面,夫妻双方沟通交流不够,那么他们是以什么方式沟通和交流导致问题的呢?如果一个家庭里头付出和收获很不平衡,是什么原因让那个付出的老付出?收获的老收获呢?当我们深入研究这些问题,在这些现象背后我们去观察、去思考这些问题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建立家庭的夫妻双方心理是不是健康,可能是婚姻美满和谐与否的一个重要的潜在原因。所以我们就想,今天的讲座里头就探讨一下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的高低,对婚姻家庭生活有什么影响,那么心理健康水平我们想从一个人的思维、情感、行为、人格各个方面来衡量,看看这个人的心理健康程度,以及在这个人的这样的心理健康水平之上,会对家庭造成些什么影响。那么,心理健康和婚姻家庭之间的美满幸福状态有很大的关系,那么这几种关系会以什么样的方式表现呢?心理健康和美满婚姻之间的关系可能会受到什么因素的影响?有哪些表现?第一,比如说一个人他有理

家庭教育中必知的七大心理规律

家庭教育中必知的七大心理规律 *导读:在家庭教育中,我们也可以运用“登门槛效应”。例如,先对孩子提出较低的要求,待他们按照要求做了,予以肯定、表扬乃至奖励,然后逐渐提高要求,从而使孩子乐于无休止地积极奋发向上。…… 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接受各种心理暗示,这些暗示有的是积极的,有的是消极的。妈妈是孩子最爱、最信任和最依赖的人,同时也是施加心理暗示的人。 *心理规律一:罗森塔尔效应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做过这样一个试验: 他把小白鼠随机分成两组:A组和B组,并且告诉A组的饲养员说,这组老鼠非常聪明;同时又告诉B组的饲养员这一组的老鼠智力一般。几个月后,两组老鼠进行穿越迷宫测试,A组竟然真的比B组聪明,它们能够先走出迷宫找到食物。这一实验在人身上也有效。 这正是“暗示”这一方法的神奇魔力。 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接受各种心理暗示,这些暗示有的是积极的,有的是消极的。妈妈是孩子最爱、最信任和最依赖的人,同时也是施加心理暗示的人。长期消极不良的心理暗示,会使孩子的情绪受到影响,严重的甚至会影响其心理健康。相反,如果妈妈对孩子寄予厚望、积极肯定,孩子就会更加自尊、自爱、

自信、自强,那么,你的期望有多高,孩子未来的成果就会有多大! (自省:赏识教育是米妈接触最早的教育理论。但在孩子上学后,却常忘记这一切,遇到孩子答题慢就忍不住说出“蠢、笨”的字眼,奶奶则经常唠叨孩子“懒散”,天哪!) *心理规律二:超限效应 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听牧师演讲。最初,他觉得演讲很让人感动,准备捐款。过了10分钟,还没讲完,他有些不耐烦,决定只捐一些零钱。又过了 10分钟,牧师还没讲完,于是他决定1分钱也不捐。等到牧师结束了冗长的演讲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由于气愤,不仅未捐钱,还从盘子里偷了2元钱。 这种刺激过多、过强和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反抗的心理现象,被称之为“超限效应”。 超限效应在家庭教育中时常发生。当孩子犯错时,父母一次、两次,甚至四次、五次重复对一件事批评,会使孩子从内疚不安到不耐烦乃至反感。被“逼急”了,就会出现“我偏要这样”的对抗心理和行为。 可见,对孩子的批评不能超过限度,“犯一次错,只批评一次”。这样,孩子的厌烦心理、逆反心理也会随之减低。 (自省:经常听到奶奶唠叨训斥:“我跟你说过多少遍了?”当孩子自己已经意识到犯错并且很恐惧地看着你时,就不要再批

《从个案看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家庭的关系》心理辅导案例

从个案看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家庭的关系
瑞安十中 赵小余
家庭是中小学生极为重要的生活空间和文化环境,学生的心理与言行无不与家庭氛围息息相关, 对学生家庭情况的了解,是开展班主任工作,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必备条件。从众多的学生心 理个案中,我们不难看出,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人际关系不和谐、学习成绩突然下降、行为异常等 表现,多少都留下一定的家庭教育不当的痕迹。下面通过对一个典型学生心理个案的分析,从学生的 心理问题产生原因的角度谈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家庭的关系。b5E2RGbCAP
一、个案的基本情况
1、个人情况
学生小 J,性别,女,年龄,18 岁。个人爱好:上网聊天、拼图、玩游戏。性格较为内向、倔强,敏 感,听不得批评意见。个子偏矮,有自卑心理,很在意服饰与仪表,有追求名牌的倾向。自认学习上有畏 难情绪,喜欢理科不喜欢文科,注重理解讨厌记忆背诵,智力水平中上,有较强的接受能力,学习成绩中 等偏上,上高二以来学习成绩曾一度严重下滑。作业较马虎,做事和参加集体活动时动作较慢,有时会迟 到,组织纪律性不够强。与同学交往较少。p1EanqFDPw
2、家庭成员情况
父母均为初中文化水平,哥哥高中毕业,兄妹年龄相差 8 岁,父母、哥哥均为个体业者,工作较忙。 家庭的经济状况较好。DXDiTa9E3d

3、家庭教育情况
家长在小 J 幼年时非常溺爱、放纵她,尤其是父亲、哥哥。母亲性格强悍,做事很有主见,看问题有 时较主观,对子女要求严格(有时过于严格),注重子女的身体健康和体育锻炼,喜欢把自己的意见强加 于子女,家庭教育属专制型。由于自身文化水平不高,全家人对聪明的小 J 寄予厚望,小 J 自己也以此为 骄傲。虽然其家长认识到在家里家长与子女营造比较和谐的气氛,有利于子女的学习与成绩和健康成长, 但工作比较忙的时候有时会疏忽与子女的沟通,即使沟通,也常缺乏耐心,态度有时亦不够好。RTCrpUDGiT
二、典型问题行为概述
问题行为 1:在老师布置的周记《感谢父母》一文中,对父亲、哥哥充满感谢和热爱,而对母亲只字不 提。
问题行为 2:据向家长了解,因母亲反对她玩拼图和深夜上网,母女发生争吵,2004 年 4 月—9 月近半 年时间都没有与母亲讲过话,母女俩形同陌路。5PCzVD7HxA
问题行为 3:因出操动作慢受到老师批评,产生了抵触情绪。上课多次迟到,课间操躲在厕所不出操, 老师一再提醒仍不改正。作业完成不好,做事马虎,学习成绩明显下降。经常不参加集体活动,与同学关 系也较以前紧张,有时无故发脾气。jLBHrnAILg
三、问题行为的原因分析和判别
调查研究显示,当代中学生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性格内向不合群,自卑感强,富有攻击性,与同学、 教师、家长有明显的对抗性和叛逆性,人际关系紧张;学习被动消极,有较严重的考试焦虑症;情绪失调 敏感多疑,孤僻,戒备心强,有不可克服的悲观情调;行动幼稚,其行为与自身的发展水平很不相称,做

成长中的心理抚养

成长中的心理抚养 ——解析家庭教育中孩子心理问题的由来 观后感 “家庭健全不等于健全的家庭教育”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心理学教授、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副会长李玫瑾教授的开场白就引人深思。现如今社会上发生的林林总总的暴力案件使我们更多的审视思考社会问题,人性问题,心理问题。而李教授深度分析,简洁明了地指出社会问题归结于人的问题,人的问题归结于早年的性格形成。而早年性格形成归结于家庭和教育。未成年人的心理问题便是摆在我们面前(身为家长和教育工作者)的一个重要课题。“心理抚养比物质保障更重要,人性教育比智力教育更重要,抓家庭教育的关键是教育家长。”于此,我想把李教授的讲解与大家分享,启迪自己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以及如何借助学校向家长传递教育信息。身为教育者首先应清晰明了。 “6岁之前要对孩子说“不”,12岁前母亲不要离开孩子,青春期时父亲不要离开孩子……”李玫瑾教授长期从事犯罪心理和青少年心理问题研究,在对大量个案进行详细调查后,发现孩子出现行为或心理问题多在12岁至18岁,而且大多源于父母对孩子的抚养方式。由此,提出了“心理抚养”的概念,即孩子初生时母亲要亲自抚养。 家教最佳期是12岁以前。李教授提出,心理抚养的第一步是情感抚养。“对孩子的无理要求坚决说‘不’的家庭,孩子从小就知道,他不是家中的特殊人物。这样的孩子时时能感受到父母的爱,但是这份爱又是有原则的,从小生活在原则中,他们长大也会成为有原则的人。她介绍说,人的成长大致有三个时期,即1—6岁,6—12岁,12—18岁。12—18岁时,人已经进入青春期,其独立意识与逆反心态决定了这一时期已经不是家庭教育的优势时期。所以,家教的最佳时期是12岁之前,即依恋期。在依恋期中,1—6岁又最为关键。可是,现在很多家长不太重视孩子“依恋情感”的发展。“如果一个母亲在孩子出生后,就把他送回老家,由老人抚养,到孩子上学时再接回来,这个孩子和母亲可能会有终身的隔阂,而且等孩子到了青春期时就很难管教。如果在早年没有良好的依恋关系,父母又缺乏正确的性格培养,这类孩子到了18岁心理就可能会出现逃学、撒谎、网瘾、顶撞父母、离家出走等问题。 “我认为孩子在6岁之前,依恋的对象就应该是母亲。让孩子真正依恋父亲,应该是在青春期前后。”李教授说,父母两人的角色是有分工的,母亲更多是生活照顾,父亲更多是行为榜样。比如,妈妈换尿布是一对一的,有很多语言的唠叨和身体的接触,而保姆换尿布是机械式的。“6岁到12岁,父母要同时发挥作用。12岁之后,父亲的作用就更加重要。”她认为,孩子开始青春期走向社会的时候,更需要父亲的影响。而对父亲的依恋,主要体现在尊重上,父亲要在孩子心中有权威感。因此,李教授提出:父母亲自陪伴比丰富的物质提供更重要;人性的培育比治理的教育更重要;良好的性格比能力更决定命运;孩子回报取决于父母的给与;改变孩子行为需先改变大人行为(大人们好好学习,孩子们才能

重视孩子的心理抚养听后感 2.3

《重视孩子的心理抚养》听后感 今天,我有幸在阳光讲坛聆听了著名心理教授孔屏的《重视孩子的心理抚养》讲座,收获颇多。 古人曰,人之初性本善,的确,绝大多数的家庭是健全的,温馨的;绝大多数的父母是爱孩子,教孩子的;绝大多数的孩子是懂事的,可爱的……家庭教育,是一门学问,需要智慧和技巧。需要探讨,需要学习,需要掌握相关的知识。许多经验可以给我们知识,但在家庭教育中,等父母有经验时,孩子已经长大,教育的机会已经错过。所以,我们要重视家庭教育的研究和相关知识的宣传。其中,家庭教育的理念极为重要。 第一:人的心理发展有顺序性,未成年人的心理问题滞后反应。任何生命都是过程,任何过程都有开始,生命发展是轨迹式,人的命运取决于早期。人的成长大致有三个时期,即1-6岁,6-12岁,12-18岁。12-18岁时人已经进入青春期,其独立意识与逆反心态就决定了这一时期已经不是家庭教育的优势时期,所以,家教的最佳时期是12岁之前,即依恋期。在依恋期中,1-6岁又最为关键。 第二:未成年人是被动的弱者,他的弱小和被动都决定他的一切是成人造成。 客观地讲,抚养人对被抚养者具有生命的决定权,物质的提供权,照顾的程度权,个性的决定权。如果替孩子问一问大人:“我”(孩子)是怎么来的?就可发现,“我的胃口是喂出来的,我的脾气是带出来的,我的观念是唠叨来的,我的残忍是孤弱无助熬出来的;我的无耻是百般迁就溺出来的……。即使孩子出走、自杀、犯罪,看似孩子的选择,却都是父母行为的反应或结果。譬如,自杀就是因为父母的过分宠爱给孩子形成的错误判断——既然你如此爱我,现在我的要求再不合理你也要答应我,否则我就用死来回应你。结果孩子不知,生命只有一次,逝不可复。这一错误是谁造成的?仍是父母,父母应该在孩子3-5岁时就应该找机会给孩子一次明确的态度展示:如果你做得不对,我就不爱你!——这需要相关的知识与操作的技巧。 第三:家庭抚养不仅仅是物质的,更重要的是心理抚养。 曾有一位父亲,自己勤奋努力地挣下了万贯家财,却突然发现十多年就长大了的儿子已经变得不可理喻,沉溺网络……,无奈之下,他找到一位少年问题专家,居然拍出十万元说:你帮我教育好我的儿子,我就给你十万元!笔者当时曾撰文告诉这位父亲,你错了,教育孩子是你父亲不可推缷的责任,更何况对人的心理教育是从情感开始的,而最基本的情感就是亲情。如果没有亲情就不可能形成人的基本情感反应,没有正常情感反应,一个人又如何会被教化?所以,给孩子挣钱的时间不如自己陪伴孩子的时间;给孩子存钱的努力不如教给孩子做人做事的努力;找奶妈带孩子不如自己辛苦带孩子。这是家庭教育很重要的理念,即抚养与情感,情感与教育息息相关。 第四:人性教育比智力教育更重要,性格才真正决定命运。 在现代家庭教育中,很多家长在浮躁与欲望的社会背景下越来越偏重于孩子的智力发展,似乎孩子的分数和所读的重点学校就决定孩子的起跑线,决定孩子的一生。这家庭教育认识中一种严重的偏差。智力、分数、学历虽然重要,但是,纵观人类历史,绝大多数的成功者、被人们敬佩与记住的人一定是有人类最基本的情感,他们有责任感,有同情心,有博爱,他们能自制,能付出,能够与人合作。而责任、自制、合作、付出等均为人的性格,不属于智力的范畴。二次大战

家庭关系心理咨询师:“父母的牺牲”是对孩子的伤害

家庭关系心理咨询师,找河南领先首席专家陈玲先老师:“父母的牺牲”是对 孩子的伤害 河南领先首席专家陈玲先老师:父母受的伤,会让孩子没有勇气走出户外。常听见有妈妈向大些的孩子历数自己的牺牲:为你我花了多少钱,多久没有逛街看电影,如何如何辛苦……父母们希望向孩子说明这些牺牲,可以让孩子懂得感恩,或者让孩子懂得珍惜生活、努力上进。 其实,自己觉得在为孩子牺牲的妈妈,常常会事与愿违,得不到预期的结果。实际上,“妈妈的牺牲”对于渐渐长大的孩子来说会是一个沉重的精神包袱。即便妈妈申明“我的牺牲不求回报”,往往只是不求物质与表面上对自己的回报而已,这种牺牲隐含的对于孩子的期待,可能更令孩子难以承受。妈妈的牺牲都是为了你呀,你怎么样了呢?你拿什么面对妈妈的牺牲呢?这都是无形中加于孩子身上,让他无法轻松做他自己的因素。《夏山学校》的作者尼尔曾经说,“每个孩子都会在潜意识中恨那个为他做了牺牲的人”。 没有哪一个孩子希望父母为自己牺牲,未成熟的小孩会有很多需求,孩子需要满足一定的生活与成长需求,但这并不是要求父母牺牲。人们常说“可怜天下父母心”,天下父母的心愿都是一样的,就是希望孩子过得好。其实,天下孩子的心愿何尝不是如此,他们也都希望父母能过得好,希望父母能够快乐幸福。如果父母为自己牺牲了快乐、受了委屈,父母心上的负担,必然会转嫁到孩子心上,谁喜欢在心上平白加一份负担呢?这可能就是尼尔说“每个孩子都会在潜意识中恨那个为他做了牺牲的人”的原因吧。 我曾听见有父母说,“我为他做了那么多,他怎么就不领情呢?他怎么不理解我呢?还跟我逆反!”可能,正是因为妈妈“为孩子做了那么多”,所以孩子才“不领情”,正是因为妈妈觉得孩子应该领情,所以孩子才不理解妈妈。 我这个人有时会想到很久以后的事情,当孩子长大成人之后,我希望自己可以愉快地将她放飞。而无论她是否飞走,我希望自己可以诚恳地告诉她:“妈妈真的不认为对你的养育是付出,是牺牲,实际上妈妈从养育你的过程中获得了最大的成长,最多的快乐,最有意义的人生。虽然我们母女将永远相爱,但请你一定记住:我们互不相欠!”虽然今天孩子占据我的主要心理空间,但我相信我的人生在孩子飞走之后可以更加丰富美丽,因为那时我会更加成熟。母亲永远应该首先做好自己,这样对于她的孩子也是最好的。 河南领先亲子家庭咨询师温馨提醒:父母可以用一种感恩的心态看待孩子,而不是总想着如何让孩子对自己感恩。善于感恩的父母,一定会有懂得感恩的孩子,因为父母就是孩子身边活生生的榜样。 家庭关系心理咨询师,郑州家庭关系心理咨询师,河南家庭关系心理咨询师 根据网络资料整理如涉及版权,请及时联系删除

各种家庭模式下孩子的性格特点.

各种家庭模式下孩子的性格特点 原配家庭在心理学中,我们将原配的夫妻和孩子称为原生家庭。人的一生中最重要的成长是在原生家庭中完成的。对于孩子来说,其脾气秉性,思维方式,行为方式都是从原生家庭中习得的。孩子长大成人后,会始终带着原生家庭的特点,并将它带入自己新组建的家庭。可见,原生家庭对人一生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 在原生家庭中,在父母与孩子的互动中,孩子基本处于被动的地位,更多的信息由是父母传递给孩子的。我们说,教育孩子不仅仅是对孩子说,更重要的是以身作则。孩子会从父母的行为中学到很多的东西,并逐渐被同化。在孩子还不具备判断力的时候,被同化的行为和思维方式是不分好坏的,父母如果不能严格要求自己,在孩子面前表现的恶习同样会被孩子学到。因为在孩子眼里,父母的行为都是对的,他会很自然地去模仿。在外人看来很不好的习惯,在自家孩子看来那是很正常的。因此有的时候人们会说,“你跟你爸爸一样”,“你真是遗传了你妈妈的性格了”等等,其实这不一定是基因的遗传,而是孩子模仿出来的。 原生家庭对孩子一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因此,作为父母如果真的爱孩子,在家庭中就要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有了孩子就不能再为所欲为了。父母良好的自身行为约束比花钱让孩子上各种辅导班更具教育意义。 许多心理学研究早已证明:早期生活经历,特别是原生家庭对个

人性格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个人的生活会产生长期、深远的影响,甚至会决定个人的一生幸福。原生家庭在早期生活经历中占主要位置。原生家庭指个人出生、成长的家庭,一般由父母、兄弟姐妹等家庭成员组成,通常父母(尤其是父母关系)对个人的影响最大、最长久。。根据调查研究的结果显示:父母经常吵架对孩子造成的不良影响大于父母离婚对孩子的影响,比例分别是33%、31%。原因是父母是孩子最亲近的人,孩子长期目睹父母争吵,父母间相互敌意、贬低对方,都会使孩子产生不安全感、不信任感、怀疑、困惑等消极情绪,也容易让孩子有归己心理,感到自责内疚,这会使孩子迁就、讨好、懦弱、缺乏主见甚至自卑,以后很可能造成孩子人际关系障碍,难以与别人建立信任关系。所以原配家庭最重要的是父母的教育方式尽量一致。为人父母者要牢记,千万不要把自己原生家庭中的问题带到现在的家庭,否则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幸福。那么怎样的原生家庭会给我们的孩子带来好的影响呢?我认为,原生家庭应该是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上: 一、尊重和信任。家庭成员之间(特别是夫妻之间、与孩子之间)是互相尊重、信任的关系。家庭中不是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大家都有发言权,每个人都有权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任何人无权决定别人应该做什么,大家要彼此信任,有问题当面提出,不要互相猜疑。家庭中不刻意树立某个人的权威,每个家庭成员都有尊严,也会自觉维护别人的自尊。 二、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其中有两个含义:一是个人要为自己做的事

婚姻家庭心理咨询案例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婚姻家庭心理咨询案例 篇一:婚姻心理咨询案例 文:太原米兰阳光心理咨询有限公司-李晓清 努力地吵架其实是在努力的满足心理需要,你有多努力,事情就有多糟糕! 在正常的人际关系中,我们如果内心渴望得到什么,我们会主动地表达出来。这种表达就是内心的诉求。而表达的方式对于不同的人,所处的不同当下,确是有着很大差别的。 不同的心理状态,人们的表达诉求的方式也是有所不同。有的人内心渴望得到别人的关心,就透过主动关心别人,以换取别人对自己的关心。有的人却是要透过指责别人来获得别人的关注。前者相对来说直接一些,他对你做一些事情,你就很容易知道他需要你向他做同样的事情了。而后者相对来说比较“含蓄”一些。明明他是需要你对他关注的,但却是用一些伤害人的行为来表现。 我们把前者叫做“正常的”诉求方式,后者叫做是“非正常”的诉求方式。就如一个先生很晚才回家,太太在家担

心很长时间了。一到家太太说,你还知道回来啊,在你眼里还有这个家吗?这就是一种指责式的诉求,是属于非正常的模式。对于太太来说内心的需要当然是,我等了一个晚上,你才回来,我内心很委屈,我需要你来安慰我一下。但她的方式不是直接的表达自己的诉求。 我们设想一下,如果表达诉求的方式换一下,那就不一样了。“你这么晚回来我很担心啊!我一直为你担心,你应该给我一些安慰”。这样的表达会更容易获得自己的内心需要的满足,也就是更容易实现诉求的目标。但现实生活中,许多人却不是在亲密关系中运用正常的诉求方式,而是每天都在运用非正常的诉求方式。 一个女士来到我的诊所,像我诉说他和先生的亲密关系的故事,在这其中表达最多的当属他的先生总是喜欢和他吵架。而且吵架的花样还很多,真是让自己应接不暇,眼花缭乱。 她最不能理解的就是,为什么他就不能好好和我说呢?动不动就发脾气,说狠话,本来是很小的事情,结果闹的很大,最后大家都不开心。 对太太的诉求,我大概明白了。是因为这两个人来自两种不同的文化家庭,他们在亲密关系上,有着一些区别,一个人运用的是“正常”的诉求模式,而另一个人运用的是“非正常”的诉求模式。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