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家庭教育中必知的七大心理规律

家庭教育中必知的七大心理规律

家庭教育中必知的七大心理规律
家庭教育中必知的七大心理规律

家庭教育中必知的七大心理规律

*导读:在家庭教育中,我们也可以运用“登门槛效应”。例如,先对孩子提出较低的要求,待他们按照要求做了,予以肯定、表扬乃至奖励,然后逐渐提高要求,从而使孩子乐于无休止地积极奋发向上。……

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接受各种心理暗示,这些暗示有的是积极的,有的是消极的。妈妈是孩子最爱、最信任和最依赖的人,同时也是施加心理暗示的人。

*心理规律一:罗森塔尔效应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做过这样一个试验:

他把小白鼠随机分成两组:A组和B组,并且告诉A组的饲养员说,这组老鼠非常聪明;同时又告诉B组的饲养员这一组的老鼠智力一般。几个月后,两组老鼠进行穿越迷宫测试,A组竟然真的比B组聪明,它们能够先走出迷宫找到食物。这一实验在人身上也有效。

这正是“暗示”这一方法的神奇魔力。

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接受各种心理暗示,这些暗示有的是积极的,有的是消极的。妈妈是孩子最爱、最信任和最依赖的人,同时也是施加心理暗示的人。长期消极不良的心理暗示,会使孩子的情绪受到影响,严重的甚至会影响其心理健康。相反,如果妈妈对孩子寄予厚望、积极肯定,孩子就会更加自尊、自爱、

自信、自强,那么,你的期望有多高,孩子未来的成果就会有多大!

(自省:赏识教育是米妈接触最早的教育理论。但在孩子上学后,却常忘记这一切,遇到孩子答题慢就忍不住说出“蠢、笨”的字眼,奶奶则经常唠叨孩子“懒散”,天哪!)

*心理规律二:超限效应

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听牧师演讲。最初,他觉得演讲很让人感动,准备捐款。过了10分钟,还没讲完,他有些不耐烦,决定只捐一些零钱。又过了 10分钟,牧师还没讲完,于是他决定1分钱也不捐。等到牧师结束了冗长的演讲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由于气愤,不仅未捐钱,还从盘子里偷了2元钱。

这种刺激过多、过强和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反抗的心理现象,被称之为“超限效应”。

超限效应在家庭教育中时常发生。当孩子犯错时,父母一次、两次,甚至四次、五次重复对一件事批评,会使孩子从内疚不安到不耐烦乃至反感。被“逼急”了,就会出现“我偏要这样”的对抗心理和行为。

可见,对孩子的批评不能超过限度,“犯一次错,只批评一次”。这样,孩子的厌烦心理、逆反心理也会随之减低。

(自省:经常听到奶奶唠叨训斥:“我跟你说过多少遍了?”当孩子自己已经意识到犯错并且很恐惧地看着你时,就不要再批

评了。)

*心理规律三:德西效应

心理学家德西曾讲述了这样一个寓言:一群孩子在一位老人家门前嬉闹。几天过去,老人难以忍受。于是,他出来给了每个孩子10美分,对他们说:“你们让这儿变得很热闹,我觉得自己年轻了不少,这点钱表示谢意。”孩子们很高兴,第二天仍然来了,一如既往地嬉闹。老人再出来,给了每个孩子5美分。孩子仍然兴高采烈地走了。第三天,老人只给了每个孩子2美分,孩子们勃然大怒,“一天才2美分,知不知道我们多辛苦!”他们向老人发誓,他们再也不会为他玩了!

其实,老人的方法很简单,他将孩子们的内部动机“为自己快乐而玩”变成了外部动机“为得到美分而玩”,而他操纵着美分这个外部因素,所以也操纵了孩子们的行为。

德西效应在生活中时有显现。比如,父母常因为孩子的成绩进行物质奖励,但没有想到,这种不当的奖励机制,将孩子的学习兴趣一点点消减了。

(自省:为了保护视力,我们不让多米长时间看书、画画,但她恰恰利用大人午休时间疯狂做这两件事。)

*心理规律四:南风效应

“南风”效应也称“温暖”效应,源于法国作家拉·封丹写的一则寓言:

北风和南风比威力,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北风

先来使劲地吹,结果行人反而把大衣裹得更紧。南风则徐徐吹动,顿时行人觉得春暖上身,开始脱掉大衣,南风胜利。南风之所以能达到目的,就是因为它顺应了人的内在需要。这种因启发自我反省、满足自我需要而产生的心理反应,就是“南风效应”。

(自省:孩子早晨起床洗漱吃饭等等动作很慢,经常听到奶奶厉声道:“快!快给我穿上!把这个给我吃了!”孩子吃饭时也寸步不离,坐旁边盯着,孩子反而吃得很少很慢。有一次米爸给她做了番茄牛肉面后就离开了,让孩子一个人坐在空荡荡的餐厅里边听音频边吃,结果孩子竟然吃得干干净净!孩子自发自觉的状态是最好的。)

*心理规律五:霍桑效应

美国芝加哥郊外的霍桑工厂是一个制造电话交换机的工厂,娱乐设施、医疗制度和养老金制度都很完善,但工人们仍然很不满,生产状况很不理想。后来,心理学专家专门进行了一项试验,用两年时间,找工人个别谈话两万余人次,在谈话过程中,耐心倾听工人对厂方的各种意见和不满。这一谈话试验收到了意想不到的结果:霍桑工厂的产值大幅度提高。

孩子在学习、成长的过程中难免有困惑或者不满,但又不能充分地表达出来。母亲要尽量挤出时间与孩子谈心,并且在谈的过程中,要耐心地引导孩子尽情地说,说出自己生活、学习中的困惑,说出自己对家长、学校、老师、同学等的不满。孩子在“说”过之后,会有一种发泄式的满足,他们会感到轻松、舒

畅。如此,他们在学习中就会更加努力,生活中就会更加自信!

(自省:多米幼儿园阶段,不喜欢和妈妈讲幼儿园的事,什么也问不出来。但上学后却特别喜欢说,经常在上学路上,回家学习的中间,滔滔不绝地说,可以说一睁眼嘴巴就没停过,最喜欢自己编故事给妈妈听,但经常被不胜其烦的妈妈打断,妈妈甚至总让她拿个录音笔去自己说去,孩子很失望。是不是孩子编的故事里,也隐喻着她的学校生活呢?看来应该更耐心地听完。)

*心理规律六:增减效应

人际交往中的“增减效应”是指:任何人都希望对方对自己的喜欢能“不断增加”而不是“不断减少”。比如,许多销售员就是抓住了人们的这种心理,在称货给顾客时总是先抓一小堆放在称盘里再一点点地添入,而不是先抓一大堆放在称盘里再一点点地拿出。

我们在评价孩子的时候总是将他的缺点和优点都要诉说一番,并常常采用“先褒后贬”的方法。其实,这是一种很不理想的评价方法。在评价孩子的时候,我们不妨运用“增减效应”,比如先说孩子一些无伤尊严的小毛病,然后再恰如其分地给予赞扬……

(自省:每次参加活动,米妈都发现孩子的诸多毛病,动手能力差、情绪自控能力差、畏难急躁、规则意识差等等,但孩子也有很多优点和进步,例如学会了谦让、学会了自己剪纸和扫地

等等,在小木屋活动中,就可以先重点说缺点,最后结论定在每一次都有提高!)

*心理规律七:登门槛效应

日常生活中常有这样一种现象:在你请求别人帮助时,如果一开始就提出较高的要求,很容易遭到拒绝;而如果你先提出较小要求,别人同意后再增加要求的分量,则更容易达到目标,这种现象被心理学家称为“登门槛效应”。

在家庭教育中,我们也可以运用“登门槛效应”。例如,先对孩子提出较低的要求,待他们按照要求做了,予以肯定、表扬乃至奖励,然后逐渐提高要求,从而使孩子乐于无休止地积极奋发向上。

(自省:可以让孩子多看一些低于目前阅读水平的书,让她享受阅读的放松。)

犹如盖楼,如果地基不扎实,那么就会破坏大楼的稳定性。地基不扎实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地基用料,另外一个是地基的建设技术。同样,培养优秀孩子的地基也有两个:一个是孩子自身的条件,另外一个是方法。虽然并不是每一个孩子自身的条件都是优秀的,但可以假设每一个孩子都是优秀的,那么不足的地方就要用方法来弥补。

教育孩子的十大心理学效应

心理规律一:罗森塔尔效应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做过这样一个试验: 他把一群小白鼠随机地分成两组:A组和B组,并且告诉A组的饲养员说,这一组的老鼠非常聪明;同时又告诉B组的饲养员说他这一组的老鼠智力一般。几个月后,教授对这两组的老鼠进行穿越迷宫的测试,发现A组的老鼠竟然真的比B组的老鼠聪明,它们能够先走出迷宫并找到食物。 于是罗森塔尔教授得到了启发,他想这种效应能不能也发生在人的身上呢?他来到了一所普通中学,在一个班里随便地走了一趟,然后就在学生名单上圈了几个名字,告诉他们的老师说,这几个学生智商很高,很聪明。过了一段时间,教授又来到这所中学,奇迹又发生了,那几个被他选出的学生现在真的成为了班上的佼佼者。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正是“暗示”这一神奇的魔力在发挥作用。 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接受这样或那样的心理暗示,这些暗示有的是积极的,有的是消极的。妈妈是孩子最爱、最信任和最依赖的人,同时也是施加心理暗示的人。如果是长期的消极和不良的心理暗示,就会使孩子的情绪受到影响,严重的甚至会影响其心理健康。相反,如果妈妈对孩子寄予厚望、积极肯定,通过期待 的眼神、赞许的笑容、激励的语言来滋润孩子的心田,使孩子更加自尊、自爱、自信、自强,那么,你的期望有多高,孩子未来的成果就会有多大! 心理规律二:超限效应 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听牧师演讲。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使人感动,准备捐款。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有些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一些零钱。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于是他决定1分钱也不

捐。等到牧师终于结束了冗长的演讲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由于气愤,不仅未捐钱,还从盘子里偷了2元钱。 这种刺激过多、过强和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反抗的心理现象,被称之为“超限效应”。 超限效应在家庭教育中时常发生。如,当孩子犯错时,父母会一次、两次、三次,甚至四次、五次重复对一件事作同样的批评,使孩子从内疚不安到不耐烦乃至反感讨厌。被“逼急”了,就会出现“我偏要这样”的反抗心理和行为。 可见,妈妈对孩子的批评不能超过限度,应对孩子“犯一次错,只批评一次”。如果非要再次批评,那也不应简单地重复,要换个角度、换种说法。这样,孩子才不会觉得同样的错误被“揪住不放”,厌烦心理、逆反心理也会随之减低。 心理规律三:德西效应 心理学家德西曾讲述了这样一个寓言: 有一群孩子在一位老人家门前嬉闹,叫声连天。几天过去,老人难以忍受。于是,他出来给了每个孩子10美分,对他们说:“你们让这儿变得很热闹,我觉得自己年轻了不少,这点钱表示谢意。”孩子们很高兴,第二天仍然来了,一如既往地嬉闹。老人再出来,给了每个孩子5美分。5美分也还可以吧,孩子仍然兴高采烈地走了。第三天,老人只给了每个孩子2美分,孩子们勃然大怒,“一天才2美分,知不知道我们多辛苦!”他们向老人发誓,他们再也不会为他玩了! 在这个寓言中,老人的方法很简单,他将孩子们的内部动机“为自己快乐而玩”变成了外部动机“为得到美分而玩”,而他操纵着美分这个外部因素,所以也操纵了孩子们的行为。

家庭教育心理学:亲子关系的三层含义

家庭教育心理学:亲子关系的三层含义 很多时候我们和孩子的关系出现问题,我们往往会抱怨孩子、抱怨伴侣,很难去想到自己的问题。心理学家告诉我们,事情的根结往往在于我们自己,与孩子的关系,只是我们成长过程中问题的外化而已。 家庭是我们每一个人一生的起点和最深的梦乡。我们是父母的孩子,也是孩子的父母,我们只是伟大的父母行列中的一个环节。我们的父母穷尽半生精力,给了我们在他们力所能及和所知道范围内的最好的对待,也许他们的言行、情绪伤害过我们,但他们也曾是家庭中被不妥当对待的孩子,只能本能地以代代相传的、伤人的方式来爱我们。如果我们打开视野和心胸,看清家庭系统的来龙去脉之后,对我们有着艰辛童年的父母,也许能增添许多的谅解和亲近。 我们的孩子就是我们自己,我们对待他(她)的方式折射出我们内心里和自己的关系。因为,外面没有别人,只有我们自己。 很多人对此可能表现出疑惑,那么就让我们来从心解读亲子关系吧 亲子关系是五伦关系(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兄弟姊妹关系、朋友关系、上下级关系)的基础,亲子教育类的课程或工作坊如果只解决如何教育孩子的问题,老师如果只教一系列的方法和技巧,让父母可以用这些方法“搞定”小孩,让他(她)好好学习天天向上,那么这种课程就是不完全的,借用完形心理疗法的术语说就是“未完成”的。因为当父母自身不成长,仅仅把注意力焦点放在孩子身上,可能会在长程、动态的养育孩子过程中出现更多、更严重的问题。因此,亲子训练要着重解决和提升三个层次的亲子关系能力,我把这三个层次称为亲子关系的三重门。随着成长的大门次第打开,我们的心胸、视野和能力会完全不同,我们会成为完全不同的人。 亲子关系的第一层含义指的是我们和我们父母的关系,这个关系决定了成年后我们和孩子的关系。 我们在父母身边或父母的影响下成长的时间长达二十多年,即使结婚、成家、有了孩子,我们可能还生活在父母的近旁或他们的庇护之下。我们的基本观念都来自我们的童年,来自父母养育我们的方式;我们的自我评价由父母对我们的评价决定,我们的个性和人格几乎完全由父母所组成的原生家庭塑造。 如果父母非常和蔼可亲,我们能够在随和的环境中长大,那么我们很可能就成为一个随和的家长;与此相反,由严厉的父母养大的孩子则很可能成为比较严

戴东简介

戴东简介 戴东:亲子教育专家,国际十大培训师,国际家庭教育行业协会会长,中国教育发展联盟副主席,中国名师学院亲子教育学院院长,科学发展十年辉煌·中国素质教育十大杰出贡献人物,国际职业培训师行业协会特约理事、高级培训师,高级心理咨询师,艺博文化教育培训系统创始人,带动教育科学研究推广中心主任,北京大学百年讲堂、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香港维多利亚工商管理学院客座教授。 在他的眼里,中国式家长的爱既是责任,也是负担。对他来说,培训企业得到的是金钱,而亲子教育却能成就一个家庭的幸福,面对一体化的教育模式,他一针见血地道出了中国教育难做的背后原因,六年的时间筑造了一个关于亲子教育的行业神话。面对着赞誉无数,坚持传播“爱”,才是他无限的奋斗动力。 戴东致力于亲子教育培训工作多年,数百万家长聆听过他的讲座。通过艺博青少年启智训练营训练的艺博少年,在学习、生活、情商、逆商、沟通、生活态度、学习习惯等方面都得到了再造和改善,学习成绩在短期内有了巨大的飞跃,其中70%的孩子学习成绩在全年级提升进百名,先后被全国300多所学校聘请为名誉校长,迄今为止已公益演讲1500多场,“中央电视台”“中央网络电视台”“新华网”“搜狐”“人民网”“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报”“读者”等数百家媒体进行过报道和宣传。 2013年1月接受华人频道《华人会客厅》专访 所著书籍和音像视频 1、《家长学校》电子月刊 2、《做最好的家长》——教育子女的八大智慧 3、《轻松高效学出好成绩》《轻松高效习出好成绩》——青少年快乐学习系列丛书 品牌课程勤劳的蜜蜂有糖吃 1、《青少年启智训练营》——创造巅峰学习状态

心理学对家庭教育的影响

心 理 学 对 家 庭 教 育 的 影 响 班级: 学号: 姓名:

摘要 心理学和家庭教育始终是一个亘古的话题,乍一看二者并没有什么关联,但实际上两者并非是相互独立的,而是有着深远的关联。心理学涵盖的内容非常广阔和庞杂,不仅仅是字面意思的研究人的心理,还有对人的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探索,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心理学对家庭教育有着很大的影响,应用好心理学的知识可以使家长树立一个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掌握正确的教育模式,然后通过这些对自己的子女施以正确可行的指导,帮他们解决心里的问题,培养子女油油的品质、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家庭之中形成一个良好的教育氛围,同时也有利于家长和子女的沟通,通过心理学的知识培养子女全面的思维方法,同时也能使家长和子女的关系更融洽。 关键词:心理学,教育,家庭,家长,子女,影响,思想观念,关系,指导帮助。

心理学对家庭教育的影响 1心理学及其作用 心理学的发展由来已久。约公元前510年孔子提出性习论、学知论、发展观和差异观等教育心理学思想。算是中国最早的心理学起源,在这2000多年之后公元1879年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现代心理学的诞生。一直到今天,在不断地探索和发展之中才逐步形成今天的较为全面的、系统的、科学的理论体系。 我们现在所说的心理学,基本统一认识为:心理学( 英语Psychology,词源希腊语: psyche = "灵魂" 或者"心智"+logos="……的研究" ) 是一门研究人类和动物的心理现象(主要是人类心理现象),包括认知、情绪和动机以及能力和人格(个性心理特征)三大方面,及其对行为之影响的科学。现代心理学研究精神与大脑的相互影响,采取实证科学的研究方法,透过实验和观察来检验假设。也指将在各种人类活动场景心理学知识的应用,包括解决个人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心理问题以及各种心理疾病的治疗。 心理学研究的是个人,但它也与各种社会科学有关,因为在研究个人的同时,心理学也会考虑到这些个人所处的社会;同时它也与神经科学、医学、生物学等科学有关,因为这些科学所探讨的生理作用会影响个人的心智。另外,心理学还与哲学有一定的关系。 心理学的涵盖面积非常广,基本上涉及家庭、社会、教育、医学等等各个方面,大致包括生理心理学、普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劳动心理学、文艺心理学、体育运动心理学、航空航天心理学、组织管理心理学、临床或医学心理学、司法与犯罪心理学。 我们平时接触比较多的也就是普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生理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在这里做一下简单的概述: (1)普通心理学 普通心理学是研究正常成人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的一般规律的学科,是心理学最基本、最重要的基础研究。普通心理学研究心理过程的发生发展和个性心理特征形成的最一般的理论和规律,建立心理学研究最一般的方法论原则和具体的方法。普通心理学既包括过去研究中已经定论的、为科学实践所证实并为科学家所公认的理论和规律,也包括虽不一定为大家所公认,但却有重大影响的学派的理论和学说,还包括处于科学发展前沿的新成果

董进宇 - 百度百科

董进宇博士出生在美丽的内蒙古哲盟扎鲁特旗香山农场,大学就读于吉林大学教学系数学专业,之后又在该校法学院经济法学硕士研究生,目前在该校任教,同时也是博瑞智企业管理顾问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培训师。 董博士二十多年来经过对教育学、心理学、脑科学、神经语言学、成功学等的深入研究,结合父母的教育方法以及自己的成长经历和指导女儿的亲身实践,创设了一整套全新的家庭教育理念和方法即董博士1+1家庭系统解决方案,尤其是他在《家长突围》中创立的《亲子关系模型图》第一次清晰、明了地揭开了家庭教育的谜底。并且用一颗强烈的责任心和独特的教育方法,帮助两个弟弟完成了博士学位。这个平凡的家庭因为培育出三个大学生、三个博士而全国闻名。他的母亲更被评为” 全国十大当代孟母之首” 。 多年后,董进宇博士在阅读大量的教育学的心理学著作后,再对父母的教育方法进行分析研究时发现,父母的作法无意中验证了书中的一些理论。例如卢梭的《爱弥儿》、洛克的《家庭学校》、苏霍姆林斯基的系列教育论著、卡尔。威特的《卡尔。威特的教育》等。这些理论所倡导的教育理念在于:教育重在育人。也就是心灵教育或人格培养重于智力教育和身体教育。董进宇博士在总结自己成长道路的基础上,摸索出一套“教育成功学理论”--董博士1+1家庭系统解决方案,主要由《家长突围》《唤醒巨人》组成。如今,这些理论已成为董进宇博士逐步形成的“教育理论”的一部分,这一理论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学生家长老师接受、认可、传播应用,成为一条科学有效的教育之路。 在此基础上,董进宇博士创立了董博士1+1家庭系统解决方案,主要由《家长突围》《唤醒巨人》、《创造巅峰学习状态》--博瑞智中学生潜能一级训练营、《缔造未来社会领袖精英》--博瑞智中学生潜能二级训练营、《铸造子女成功未来》--博瑞智家长训练营、《造就卓越教师》--博瑞智教师培训课程、《中国家庭教育成功之路》--博瑞智家长培训课,最新创立了高端课《世界上最重要的三堂课》。目前正在全国各地推广,并获得极大成功!

儿童青少年发展与教育心理学8-12章习题与答案

习题八——习题十二 习题八 一、名词解释 1. 道德感 关于人的言论、行动、思想或意图是否符合人的道德需要而产生的情感验。 2. 理智感 人对认知活动产生的情感体验。 3. 繁殖感 指中年人在完成对下一代的引导与奠基、承诺与关怀,在工作和家庭中 自我实现的基础上所产生的成就感或生命延续感。 4. 停滞感 中年人因不能完成“繁殖感任务”而产生的自私自利、在工作中无所作 为而感到生活缺乏活力的感受。 5. 中年期危机 个体进入中年期后,随着身体机能的衰退而在生理、心理和社会等层面的适应危机。 1

6.依恋 依恋是一种主体对另一个特定个体产生了持久情感联系的社会关系。 7. 陌生情境测验 由安斯沃斯提出的一种评价儿童依恋的方法。考察儿童在以下三种情境下 的依恋表现:①自然情景②暂时与看护者分离③与看护者重聚。 8. 安全型依恋 约有70%婴儿属于这种依恋类型。婴儿在母亲在场时独自探索,母亲离开 会产生明显焦虑和不安;母亲回来时表现高兴,与母亲有身体接触。 9. 反抗型依恋 约有10%婴儿属于这种依恋类型。婴儿会紧紧靠在母亲身边,少有探索行为,母亲离开事变表现出焦虑和痛苦;母亲回来时,表现出既想靠近又抗拒母亲的的矛盾行为。 10.回避型依恋 约有20%婴儿属于这种依恋类型。与母亲分离是很少表现出焦虑和紧张;母亲回来时也不予理睬,回避与母亲的接触。 11.内部工作模型 由鲍尔贝提出的概念。指一个人在早年与其照看者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的认知或心理表征,其中包括了对自身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认知、对自己和他人的情绪反应及情绪调节的认知。 12.成人依恋 2

成人对其童年依恋经历的会议和再现,以及当前对此依恋经历的评价。 13.社会参照 指通过观察或参照别人的情绪反应,推断一种意义模糊的情境的过程或能力。 二、简答题 1.婴儿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微笑的?婴儿的微笑又是如何发展变化的? 微笑出现的很早,在新生儿时期甚至就已出现,。最早的微笑是“自发性的”或“反射性的”,到3-8周时,出现社会性微笑,即对于特定的面孔和社会刺激才做出微笑反应。 2.高级情感分为哪几种类型?儿童高级情感发展的基本趋势是什么? 儿童高级情绪的发展主要是指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的发展。在儿童1岁时已经能表现出简单的同情感,2、3岁时就产生简单的道德感,小学阶段的儿童已经具有荣誉感、集体感、自尊感和责任感,并能区分真假善恶,即儿童道德感的发展经历了从外部被动无意识到内部主动自觉的发展。小学生的理智感多与具体直观事物联系,随后发展到产生稳定深刻认识兴趣是否满足相联系的情绪体验。儿童常以道德感代替美感,只有后天教育熏陶才能发展出良好的美感。 3.依恋有很多的外在表现和特定的行为,那么,如何判断儿童的依恋是否发生?依恋形成的标志是什么? 分离焦虑和陌生人焦虑是依恋形成的两个重要标志。在依恋建立的早期,婴儿 3

教育部“家庭教育指导师”资格认证培训方案

吉林省当代家庭教育指导中心 吉家教发 [2013 ]07号 ★ 关于举办“家长学校”负责人岗位 暨国家级“家庭教育指导师”资格认证培训的通知 各中小学校,各教育机构,各相关单位: 为了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若干意见》等文件指示精神,全面加强我省“家长学校”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家庭教育工作者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充分发挥“家庭、学校”在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中的联动作用,促进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吉林省当代家庭教育指导中心经国家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领域管理中心授权开办吉林省第十三期“家长学校”负责人岗位暨“家庭教育指导师”职业资格认证培训班。 “家庭教育指导师”作为一种职业,是办好家长学校的必备条件。经验证明,要办出高水平的家长学校,离不开家庭教育指导师的指导。2010年2月国家七部委联合下发了《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大纲》,为做好大纲的贯彻实施,上级相关部门明确规定,今后凡成规模的中小学、民办教育培训机构、幼儿园,都应逐步配备经过培训考核、由政府部门颁发证书的家庭教育指导师。因此,我们在前几期培训研讨的基础上,今年还将和教育部职业技术认证教育领域管理中心一起进行我省“家庭教育指导师”职业资格认证培训,这也是我省第一次进行家庭教育指导的职业技术资格认证的培训,必将为提高我省家庭教育质量奠定坚实基础。具体实施方案,请参阅附件。

附件1:“家长学校”负责人岗位暨“家庭教育指导师”职业资格认证培训方案。 附件2:面授课程内容简介 附件3:家庭教育指导师学员情况登记表 吉林省当代家庭教育指导中心 二○一三年四月十八日

中国家庭教育的痛点

中国家庭教育的痛点:从小惯,长大管 孩子养成沉溺网络的坏习惯不能自拔 我一向主张家长给孩子留下充分的成长空间,尊重孩子的心理需要,但这并不意味着毫无原则地放任娇惯。有的家长跟我说:“我并非一定要让孩子达到我的什么期望。但孩子养成了难以容忍的坏毛病,比如沉溺于网络、手机中不能自拔。不强制不行!” 孩子陷于网络、手机而不能自拔的,是我的学生中最普遍的现象。这些东西对有些孩子来说,如同毒瘾一样戒不了,最终严重影响到学业,乃至高中毕业呆在家里无所事事。甚至有些学霸型的孩子,也会熬夜玩儿网络游戏。我知道,这是一个全球性的现象。但是,至少就我接触的圈子的情况看,中国的情况似乎比美国严重得多。 女儿不知道乔布斯是谁,因为她有许多自己的事情 我曾经在一系列文章中介绍过,美国的家长,特别是教育背景好的家长,在网络、手机等方面对孩子控制得很严。硅谷那些创造了这些玩意儿的高科技人士,往往更严。比如,硅谷的高工、高管喜欢把孩子送到当地的华德福学校,那里在一定的年级以前甚至连频幕都禁止。这些高科技人士,往往不让孩子在13岁以前接触网络、手机等等。过了这个年纪,每天的上网时间也控制得很严,而且上网一定要在全家的起居室,不得在自己的卧室里,等等。 我们的女儿,也是从小不接触移动通讯等玩意儿,乃至乔布斯死了的时候还不知道乔布斯是谁。我把这事晒在微博上,引起很多人的抨击,说我把孩子管出毛病。我告诉大家:女儿一天到晚有许多自己的事情作,从来没有用过乔布斯制造的产品,为什么一定要知道乔布斯呢?这下子更捅了马蜂窝:怎么会?没有iPad,iPhone?这不是变态吗? 对孩子一直“不教之教”,不干涉她的行为 她有计算机,可以在自己的卧室上网,我们进去从来不需要敲门获准。显然,她在网上可以为所欲为。为什么我们这么放心?也许,她确实看了些“不该看”的东西。但从她的行为中就可以观察出来:她对网络没有那种病态的瘾,不可能沉溺于某种有害的影响中。 她是学校同龄孩子中最后一个拥有智能手机的 14岁那年向我们提出要台智能手机,原因是运动队训练、俱乐部活动等等,大家都在手机里打短信。她没有,误了好几次。最后决定给她买,她自己上网挑了个刚过时、仅能满足基本功能的型号。可以看出来,14岁前没有,她除了感到点不便外,没有什么同伴压力,一直不提买手机的要求。等决定买了,心里想的是怎么给父母省几个钱,放弃自己不需要的功能。上瘾的孩子当然不会这样。

教育孩子的心理学知识

有位父亲他对女儿的教育方式比较独特,他从来没有辅导过女儿做功课什么的,就是每天回来跟女儿聊十分钟,只聊四个问题,就完成了他的家庭教育。这四个问题是: 1,学校有什么好事发生吗? 2,今天你有什么好的表现? 3,今天有什么好收获吗? 4,有什么需要爸爸的帮助吗? 看似简单的问题背后其实蕴涵着丰富的含义: 第一个问题其实是在调查女儿的价值观,了解她心里面觉得哪些是好的,哪些是不好的; 第二个问题实际上是在激励女儿,增加她的自信心; 第三个问题是让她确认一下具体学到了什么; 第四个问题则有两层意思,一是我很关心你,二是学习是你自己的事。就是这简简单单的四个问题,包含了很多关爱关怀在里面,事实上也证明很有效。 在教育理念中,要把孩子教育好,最关键的就是亲子关系要处理好。如果家长在孩子心中建立起绝对的责任,孩子相信家长无条件地爱着自己,相信家长所有批评、表扬的出发是为了自己好,如果孩子在潜意识里对此达到完全相信,那么这种关系是良性的,是相互关爱、相互支持、相互理解的稳定关系。在这种情况下,所有教育孩子的最简单的事情,用苏联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说就是“伴随孩子成长”。但是,现实生活大部分人的亲子关系是不稳定的,或者说是扭曲的,孩子并不能真正信任家长。 谁家的父母都是爱自己的子女的,但中国98%的家长错把爱的方式当成了爱。比如给孩子最好的东西吃,最好的衣服穿,这只是一种爱的方式,并不是爱本身。而家长们的爱也经常是有条件的,比如会出现只要这次考试得了前三名,就带你去哪里玩等等。 爱是一个生命喜欢另一个生命的感情,是一种平等的关系,是无条件的,是一种整体接纳的,是要让对方接收到的,要真正做一个好家长并不难,要教育好孩子一定要注意下面几句话: 1,绝对禁止高压/打骂孩子的做法,建立平等的关系。 2,真正地无条件爱孩子,给予孩子精神意义上的爱。 3,一定要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 4,用正面的方法教育孩子,时常对其鼓励表扬。 5,调正亲子关系,这是最重要的一点。 6,要注意孩子的人格精神。 如果真正理解了以上的六句话,教育好孩子就是易如反掌的事情了。 家长应知道的心理学规律 家庭教育实际上是一门"动心"的艺术,如果不能把工作做到孩子的心坎上,其教育的效果往往会苍白而无力。

中国家庭教育成功之路

中国家庭教育成功之路主讲人:董进宇博士 博 瑞 智 家 长 培 训 课 程 吉林省博瑞智企业管理顾问有限公司 时长:5小时 著名成功教育专家——董进宇博士

董进宇博士是一位文理兼修的学者,大学本科学数学、硕士研究生学经济法,博士研究生学刑法。同时对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成功学有深入的研究,已经形成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 董进宇博士是一个经历丰富的实践者,先后担任过大学数学教师、大学校长秘书、行政干部;大型企业办公室主任、总经理、董事长等职。董进宇博士目前是吉林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法律硕士导师、吉林学源律师事务所律师、吉林省博瑞智公司首席培训师。并兼任一汽集团、华龙集团公司、平安保险、中国人寿、长春国商、中国信合联社、吉林省妇女联合会等大型企事业的法律顾问或培训顾问,同时担任全国各地50多所中小学校的教育顾问。 董进宇博士是目前国内前沿的成功学教育专家、企业人力资源培训导师、是具有强烈震撼力的演说家、是优秀的个人生涯规划导师和人生激励导师,是国内推广“学习型家庭”第一人,也是目前国内少数能做个别辅导的心理咨询专家。近十年来,董进宇博士主持《生命动力》潜能训练300余场,直接培训人数达五万人,为各类人员做成功学演讲2000多场,听众超过数100万人。 董进宇博士经过十几年对教育学、心理学、成功学的研究,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和父母的教育方法,他创设了一整套全新的家庭教育理念和方法,尤其是他创立的《亲子关系模型图》第一次清晰、明了地揭开了家庭教育的谜底。而且董进宇博士用一颗强烈的责任心和独特的教育方法,帮助两个弟弟完成了博士学业。这个平凡的家庭因为培育出三个博士、五个大学生而远近闻名。在此基础上,董进宇博士又创立了《教师育人教育模型图》,此模型正在全国各地数百所学校指导初等教育教师科学的培育现代中国人。 从北方的鹤岗到南方的珠海,从东部的烟台到西部的兰州到处都留下了他宣扬成功教育的足迹,他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已被中国越来越多的家庭、学校、教育机构所认可、接受和赞叹不已,各地媒体争相报道,他被誉为“中国亲子关系第一人”。 在此基础上,董进宇博士创立了《创造巅峰学习状态——博瑞智中学生潜能训练营》、《铸造子女成功未来——博瑞智家长培训课程》和《造就卓越教师——博瑞智教师培训课程》。目前正在全国各地推广,并获得极大成功!

“家长教育沙龙”介绍

“家长教育沙龙”介绍 光泽县实验小学黄泽根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教育思想、教育方法、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孩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家庭教育又是德育系统工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校教育必须与家庭教育密切配合,才能形成教育合力,从而获得好的教育效果。而家庭教育的成功与失败,主要取决于家长自身的素质。因此,我校十分注意提高家长的教育理论水平,除每学期对全校家长,进行基本的家教理论指导之外,还举办多场“家长教育沙龙”活动,为家长们在家庭教育中遇到的问题,答疑解惑,也为学校提高家教理论水平,探索家庭教育方法,密切家校配合提供丰富实例。 我校“家长教育沙龙”是一个家校互动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平台,活动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活动由在我县家庭教育方面有深入研究的黄淙滨校长主讲和作现场解答。“家长教育沙龙”活动,开办三年多来,先后给近千名学生家长讲授了《家庭教育心理学》《家庭教育的科学性与艺术性》《家庭与家长的修养》等专题理论辅导课,解答了家长在家庭教育中遇到的各种疑难问题,受到了家长们的一致好评。下面介绍我校在开展“家长教育沙龙”活动时,着重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正确引导,明确目标。“家长教育沙龙”活动首先通过授课,向家长传授家教理论,引导家长正确认识不同年龄层的孩子,在生理、心理方面的特点和成长规律,帮助家长充分理解全面关心孩子成长的重要性,从而积极配合学校推进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我校德育处也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对学生进行理想、前途、信念的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家长教育沙龙”在开展活动时,经常运用学生中的先进典型事例,结合家教理论给家长进行讲解分析,家长听后,心悦诚服。比如,严雪婷同学在校,担任少先队大队长,她的领导能力和管理能力得到明显的提高,尽管工作繁忙,但他的成绩始终在年级名列前茅。家长们从这个事例中认识到,构建孩子的精神支柱和培养他们各方面的才能是多么重要,让家长通过身边的事例,明确了在教育培养孩子过程中,

中国家庭教育的常见弊端及分析

中国家庭教育的常见弊端及分析 中国家庭教育的常见弊端 赏识老爸周弘老师在谈他的教育经验时,常会谈到自己身上其他股肉不发达,唯有大拇指的肌肉很发达。婷婷从小到大,只要在他身边,他的大拇指总在她眼前晃来晃去。 不同的手指不同的含义。有的家长在教育孩子时,总用食指指责孩子的脑袋:你这个小傻瓜,咋这么笨啊? 孩子出了问题,有了过错,周老师总先从自己的身上找原因,问“我怎么了”,而许多家长往往数落孩子的不足,未 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找过失的。 其实如果来谈孩子有错,更多地应从家长身上寻找原因,如孩子的自私,冷漠大多与家长的溺爱有关;孩子攻击性强,也是与家长不民主的教育方式一脉相承的。 当然,我们提出家长的责任,也是为了孩子。 有太多因父母的无端惩罚而失去欢乐的孩子;有太多因学业过重而不会玩的孩子;有太多缺乏赏识而眼睛无光的孩

子……我的心在流泪。如果家长少一份过失,孩子则多一份幸福和快乐。 本章写作特点:前半部分重在分析,摆出现象,分析后果,让家长恍然醒悟,后半部分就孩子的常见问题给出解决方案,可展开,多举实例。一、悲观的思维方式,急功近利的心态。 之所以提出“赏识”这个概念,从国民的劣根性来说,中华民族在历史上压抑不太久了,等级的观念根深蒂固。个体的精神状态取决于权威的决定,使个体的心理总是处于脆弱状态,心态容易失衡。因此,当国家足球队的教练米卢一开始提出的“享受生活”,享受足球的观念时,大多数人包括队员都斥之以鼻,不屑一顾,认为不符合国情。但一年半后,当中国队四战积分10分出线在望时,范志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了一段意味深长的话:“四年前我们的实力其实比现在更强,状态比现在更好,但我们仍然失败了,失败的原因在于心态,米卢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在不知不觉中,中国队球员都变得轻松自信心”。 有位家长说,孩子的观念源于家长,而家长的观念则源于社会。社会的现实,浮躁的心态给家长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心理健康教育在家庭教育中的渗透

心理健康教育在家庭教育中的渗透 南厂街小学三年级二班牛阿楠摘要心理健康教育在家庭教育中非常重要。心理健康教育在家庭教育中的途径有很多:首先要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其次,家长要保持愉快的心境。第三,根据家庭生活内容挖掘可渗透的教育因素。第四,尊重孩子,关爱孩子。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含义 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明确指出:“健康不但是没有身体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也就是说,人的健康不仅包括生理健康,同时包括心理健康。著名健康学者马斯乐指出,“心理健康比生理健康更重要”。 2006年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的定义了心理健康教育——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我们每次谈到心理健康教育总是首先想到其在教学中的渗透,亦或更深层次地探讨心理健康教育在各学科教学中的渗透,教育似乎仅仅局限在学校以内。然而,家庭是孩子来到社会上接触的第一个集体,给孩子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前提和基础。作为一线教师,结合我对学生和家长的了解,我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在家庭教育中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二、心理健康教育在家庭教育中的意义 家庭教育为孩子接受学校教育提供了前提和基础,亦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科学地研究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家庭教育中渗透的重要性及实施策略,无论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建设,还是实践指导都具有重大意义。 在家庭教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全员性策略,有利于在家庭中营造学生心理健康的环境氛围。根据马卡连柯的平行原理,这种个人的健康的心理会带来集体的积极向上,同时又会反作用于个体,使个体生活在更加宽松健康的环境中。 家庭教育要通过家长来实现,从这个意义上讲,家长不应只是衣食住行的提供者,成绩好坏的评委,或者以暴制暴的后援团,更应成为心理辅导者,帮助孩子身心两方面健康成长。 心理健康在家庭中的渗透是指家庭成员在日常生活中自觉地、有意识地遵循学生的学习心理规律,在授予孩子一定的生活常识、技能、发展他们智力能力的同时,维护和增进孩子的心理健康,并巧妙结合生活实践,针对孩子生活中的问题或者可能出现的问题行为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孩子良好的心理素质。 目前,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但是心理健康教育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却往往被学习成绩、办事能力、表达能力、身体健康等的提升需求所忽略。教育实践中,我遇到过孩子在学校骂人的情况,除了批评教育孩子以外,及时告知了家长,家长对我的反

中国成功家庭教育(免费视频)

中国成功家庭教育(免费视频) 中国家庭教育成功之路 董进宇博士简介:我国著名亲子教育专家、著名人生激励导师、成功学教育专家,中国国际家庭教育论坛形象大使,吉林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是国内最早推广“学习型家庭” 理念的人之一,也是目前国内少数能做个别辅导的心理咨询专家。他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已被中国越来越多的家庭接受、认可和应用,被众多的媒体誉为“中国亲子关系第一人”。 董进宇博士二十多年来经过对教育学、心理学、脑科学、神经语言学、成功学等的深入研究,结合父母的教育方法以及自己的成长经历和指导女儿的亲身实践,创设了一整套全新的家庭教育理念和方法即董博士1+1 家庭系统解决方案,尤其是他在《家长突围》中创立的《亲子关系模型图》第一次清晰、明了地揭开了家庭教育的谜底。并且用一颗强烈的责任心和独特的教育方法,帮助两个弟弟完成了博士学位。这个平凡的家庭因为培育出三个博士、三个大学生而全国闻名。 多年后,董进宇博士在阅读大量的教育学的心理学

著作后,再对父母的教育方法进行分析研究时发现,父母的

作法无意中验证了书中的一些理论。例如卢梭的《爱弥儿》、洛克的《家庭学校》、苏霍姆林斯基的系列教育论著、卡尔威特的《卡尔.威特的教育》等这些理论所倡导的教育理念在于:教育重在育人。也就是心灵教育或人格培养重于智力教育和身体教育。董进宇博士在总结自己成长道路的基础上,摸索出一套“教育成功学理论”——董博士 1+1 家庭系统解决方案,主要由《家长突围》《唤醒巨人》组成。如今,这些理论已成为董进宇博士逐步形成的“教育理论”的一部分,这一理论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学生家长老师接受、认可、传播应用,成为一条科学有效的教育之路。 从北方的鹤岗到南方的珠海,从东部的烟台到西部的乌鲁木齐,到处都留下了他宣扬亲子教育的足迹。他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已被中国越来越多的家庭所认可、接收和应用。 1

3家庭教育心理学

科目:《家庭教育心理学》 考试题目: ?通过自己的成长,分析一下父母的类型以及自己的依恋 方式,并思考其对自己成长的影响。 ?有事实,有理论依据,1500字。 童年时期,因为父母在工作,所以大部分时间是在外婆和外公的照料下成长,直至15岁升入高中之后才开始与父母加深了解交流。所以对我的成长来说,除了父母,外公外婆对我的成长也有着重要影响。 外公外婆对我的抚养类型算作民主型和放任型的结合,在生活中,对我照顾的无微不至,不管我提出什么要求都会尽量满足我,但是却也不是一味地溺爱,在我犯了原则性问题时,他们也会指出来。也许是因为外公外婆的"隔代亲",父母心里担心我会被宠坏,所以对我的教导会很严厉,而且妈妈还是学校的老师,对我要求尤其高,教育类型更加倾向于专制型,对我高要求,因为外公外婆的高回应的影响下,父母的回应就显得低回应。 童年时期,父母会提出很多种规则,希望我严格遵守。

一般他们不会解释这些规则的必要性,而是强制性迫使我顺从,顺从便好,不顺从就是直接惩罚。专制型的父母,往往无法敏感觉察到孩子的冲突性观点,只是希望孩子能够将他们所说的话当做法律,接受他们所给予的一切(常常他们会过度相信自己,并且认为我都是为孩子好),并尊重他们的权威。比如当我犯错时,父母会选择直接训斥和惩罚,而对我的需求却不是很重视。记得小学时,有次老师退了书本费,我忘了交给妈妈,下午时未跟妈妈说就擅自用了一部分钱,后来被妈妈知道了,在学校就被妈妈叫到办公室"审问",然后给我定性为"偷窃行为",然后就是惩罚,这中间除了询问钱做什么用之外,没有问用钱时我的想法是什么。 也许正是因为这样的家庭教育影响下,我的依恋方式偏向于反抗型依恋。在面对陌生人或陌生环境时,我会变的焦虑不安。我记得在5岁左右,父母带我去临市的姑姑家做客,有天傍晚,父母带着我和姑姑一家一起在游乐园游玩之后,姑父用自行车带着我和堂妹在回家途中遇到熟人停下说话,我要看着父母越走越远,心里害怕极了,跳下当时对我来说很高的自行车,拼命的向着父母的方向奔去。这个情景也一直很深的印在我的记忆中,一直到现在想起,仍能回想到当时慌乱害怕的感觉。 这也对我的性格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因为父母对我

中国家庭教育现状与对策

我国当代家庭教育现状及对策 【摘要】教育是立国之本,在对国民从出生到死亡的教育中,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实属三足鼎立。作为教育源头的家庭教育更是教育中的重要环节。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同时也促进了家庭教育的迅猛发展。家庭教育出现了许多前所未有的新特征。家庭教育的对象、环境、内涵正发生着显著变化。然而,在独生子女背景的当下,我国家庭教育面临许多新挑战、新问题。本文通过对我国当代家庭教育现状的分析,阐述中国当代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而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一些解决策略。 【关键词】家庭教育意义现状对策 俗话说得好“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从一定意义上说,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社会的缩影,它与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社会上的一切必然将会通过各种形式、渠道反映到家庭中来,从而影响着孩子。家庭教育不同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既是基础教育的场所,又是终身教育的场所。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启蒙、成长起着重大的作用,影响着孩子的未来,并且关系到学校、社会,关系到整个民族的兴旺发达。 一、家庭教育的意义 将家庭教育作为一门学科进行研究,在我国起步比较晚,然而这又是时代的发展、人才的需求、国民整体素质提高所必须涉及的问题。 1.家庭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基础。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强调过:“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细致而复杂的任务。”强调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在家庭社会细胞中,少年儿童无时无处不在受着家长的影响,在有形和无形之中,孩子也在这有形与无形之中接受着教育,由于各家庭在政治、经济、物质、文化教育手段和态度等方面参差不齐的层次,少年儿童在道德、品质、思想意识、情感性格、意志气质方面千差万别。家长不仅是孩子的第一个启蒙老师,也是其精神世界的开拓者。 2.家庭教育对提高民族素质及社会文明程度影响深远。现代社会家庭教育的功能对促进民族优化、社会进步等具有重要的意义。家庭教育是人实现社会化的起始和基础,亦是实现社会化的通道和桥梁,它为人指引基本的人生之路,为人

浅谈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浅谈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高坑镇茶亭学校:唐蓉娜 人的一生要经历三大教育,即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而家庭教育对一个人来说,既是启蒙教育,也是终身教育,因为家庭是孩子的天然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人们常说:孩子是家长的影子,家长是孩子的镜子,就是这个道理。可见,家庭教育对儿童的健康成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此,家长了解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是十分必要的。 家庭教育一般是指家庭中的父母及其成年人对未成年孩子进行教育的过程。其教育目标应是:在孩子进入社会接受集体教育(幼儿园、学校教育)之前保证孩子身心健康地发展,为接受幼儿园、学校的教育打好基础。在孩子入园、入校后,配合幼儿园、学校使其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家庭教育由于发生在家庭之中,与幼儿园、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相比较,具有早期性、连续性、权威性、感染性、及时性特点,这些特点使家庭教育成为教育人的起点与基点,具有其他教育所没有的优势。而现代教育的发展要求家长“不仅仅是人类发展的传承者,还是孩子健康发展的维护者,更是孩子心灵火花的点燃者。”因此,作为父母,要想自己的孩子健康成长,在家庭教育中就应当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为儿童设立良好的家庭环境 因为环境因素有广泛性、经常性、自然性、偶然性的特点,所以,儿童会受到种种影响。尤其是自然性的特点,它有与教育相平行的影

响,也有与教育相矛盾的影响,这时儿童的身心发展有时可能是有利的、积极的,有时可能是不良的、消极的。所以,不能低估环境因素的作用。如饭桌上,一位母亲对一个上一年级的女儿说:“你吃水饺要不要醮点芝麻酱?”“麻将还能吃?”女儿回答说。可见,在不同的家庭中成长的儿童,往往会具有不同的个性心理倾向。作为乡村学校的老师,我对这一点深有感触:曾经问过学生一个这样的问题“妈妈的爱好是什么?”居然有一半的学生回答说是“打牌!”。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一定意义说明上说明了环境对人影响的作用。古代曾有“孟母三迁”,从“其舍近墓”到“迁居市旁”,最后徙居“学官之旁”,终于使孟轲在学官的影响下,成为学者。这说明人们很早就重视环境影响人的作用。 为了使孩子能够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健康地成长,家长应尽量在家创建良好的氛围,如学习氛围,儿童娱乐氛围,而不是经常在家打麻将,玩扑克。 二、家长以身作则,为孩子做出榜样 孔子云:“人之初,性本善”、“人非生而知之,亦非生而贵之”,那么为什么先天区别不大的婴儿,长大后会有这么大的变化呢?这主要是因为每个人成长的家庭环境,所受的家庭教育都不同。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孩子生活的第一环境,孩子的眼睛就像照相机,每天拍下了父母的形象。 记得曾经教过这样一名学生,他的学习成绩还不错,可是语言品行却不怎么样,在班上,一和其它同学有矛盾,就粗野话连篇,甚至

中国家庭教育弊端

在亿万个中国家庭和中国家庭教育中成长的孩子里,孩子满青不是第一个离家出走的,更不是最后一个。面对此情此景,与其更多地揭露和批评孩子本人及其极端行为本身的道德问题,过多地渲染其父母所承受的悲伤和痛苦,不如冷静思考一下我们的教育,特别是家庭教育中存在的致命因素和败笔。 教育是每个人健康成长的关键和基石,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工程。完整意义上的教育应该由家庭、学校和社会三部分共同组成。而在中国,教育的分割和缺陷尤其家庭教育的弱点和弊端是暴露无疑的。随着孩子的出生和成长,教育的矛盾性、片面性和扼杀性已经不容忽视地摆在我们面前。 面对矛盾,如果没有适当的解决方法,那么结果只有一种:就是矛盾一方的妥协。孩子选择离开就是一种无声的抗争,一种沉默的妥协,一种融合了理智和冲动的极端路线。笔者要说,满青是理智的,因为他没有选择更加极端的方式草草结束自己的生命,他开始摆脱自身的不利因素,主动走向社会的大舞台,接受社会的熏陶和教育。同时,满青又是冲动的,因为不合理的家庭教育使他忽视了必要的道德因素,从此抛却了家庭的亲情,淡化了父母的感受,无视了亲人的悲伤。 面对中国式家庭教育的种种弊端,很难笼统而简单的一言闭之,笔者姑且把家庭教育相对模糊地分为两个阶段:幼年教育和成人教育。 细细数来,可概括为中国家庭教育的十大败笔: 第一、过分溺爱,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孩子是父母的爱情结晶,爱孩子是天性使然,但溺爱孩子却是人类独创的一种另类之爱。在世界各国的家庭教育中,中国父母对孩子的溺爱程度当仁不让地名列前茅。这种溺爱,是人性之中爱的光辉的一种畸形心理,在这种非常态的爱被放大以后,温柔变成一副枷锁,疼爱化做一个圈套。 人性被扭曲后的结果,甚至不如非洲一种到了年龄便把小狮子扔进茫茫草原之母狮释放出来的兽性。对此,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一段经典的话:“一切都给孩子,牺牲一切,甚至牺牲自己的幸福,这是父母给孩子的最可怕的礼物。” 除了溺爱,严格的中国父母们对孩子非智力因素的忽视也相当可怕。在这方面,很多父母按照他们的思维方式,严重扼杀幼小孩子的心理、情感、意志和兴趣等非智力因素,从三四岁甚至更早,父母们便开始命令孩子们学汉字、念唐诗、背宋词、练算术,而不去顾及孩子爱玩的天性,一味地学死知识,一味地命令式教育,将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坚持性和创新能力等非智力因素抛之脑后。 可孩子毕竟是孩子,纵然他们幼小的心灵里有无数个理由,又岂找出一个借口,去挑战和反对瞪着大眼、攥着拳头、携带着中国传统文化因子的家长的种种威严? 第二、心灵施暴,扼杀独立人格的树立 有一个关于教育的小故事很有意思,说的就是中国家庭教育和国外的区别:一个中国儿童拿着自己画的图画让父母鉴赏,他会说,你看,我画得象不象?同样,国外的孩子会向父母说,你看,我画得好不好?这一“象”一“好”,仅一字之差,却有天壤之别。相同的环境下,异样的提问方式,得到截然不同的回答是肯定的。道理自不必多解释什么,两种不同的教育方式和理念跃然纸上。 自古至今,中国人从来不缺乏智慧,但我们对于创新能力、应变能力和竞争能力的缺乏,却是毫无疑问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但如果我们的老师从小就遭受着一种心灵施暴的教育方式,而陈旧的理念并没有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更新,等到教育的重大责任再次落到他们身上时,我们所享受的待遇将是多么可怕呀!

家庭教育心理学之自我分析

《家庭教育心理学》之自我分析 内容:分析父母对我的教养类型以及自己对父母的依恋方式思考父母对自己成长的影响。 母亲对我的教养方式:专断型(拒绝+控制) 我对母亲的依恋方式:不安全---回避型依恋 我对孩子的教养方式:权威型 孩子对我的依恋方式:安全型 我生活在一个单亲家庭,在很小的时候父母就离异了。之后母亲经历过两次婚姻,都没有善终。(由于是母亲的痛点我无法直接询问,亲人也没有告知我父母离异具体时间,根据亲人的一些片段信息我猜测应该是在我两岁左右,原因我分析一是母亲结婚时年纪轻,20岁结婚21岁生我,母亲是家中三兄妹中最小的,心智和承担力以及对家庭的责任感和认知都不够,父亲也是一样,同时两个人经常发生冲突又不懂得包容和让步,婚姻的破裂中有着诸多铺垫。)幼儿园阶段我母亲第二次结婚,模糊的记忆中母亲和第二任丈夫感情不错,我的记忆里还有我们一家三口幸福的画面片段,后来离婚后还能带着我见面聊天,应该是保持了相对良好的关系。但是据说男方是初婚,男方母亲对我母亲有些不满,具体为什么分开我也没有询问过;母亲第三次婚姻是我初中阶段,没有跟我进行任何的正式介绍,就发现家里多了一个人,我与他们情感也一般。后来我读大一期间继父因病去世了。整体来说母亲和我情感比较疏离,不像有的母女无话不谈,现在母亲总是说我跟她不亲,我接触过一些萨提亚的课程,认为问题就出在母亲给我提供的原生家庭上,对于母亲,我更多的是作为子女的道德上的尊重和”孝顺”,尽可能不去批判不去指责不去抱怨。

记忆中小时候对母亲的感受,就是“害怕”,形容母亲的脾气,就是“暴躁”!小时候没有少挨打挨骂,只要”有问题“就是打和骂,很小就知道自己是母亲的“负担”,因为她会经常说“如果没有你,我现在怎么怎么好”之类的话语,几乎没有什么和颜悦色的促膝长谈和沟通过,满足我的方式更多就是“零花钱”满足,小学开始就是在外面吃快餐,高中就住校了。坦诚地讲,没有怎么感受到家的温暖。而且在我初中之前,父亲会每年看望我几次,高中开始母亲就不允许我跟父亲接触,不然她就会歇斯底里,父亲也已经重新组建了家庭有了儿子,我也想过清净点的生活,所以也就作罢,这么多年来都没再跟父亲练习过。 基本成长的背景就是这样,写着自己都觉得凄凉,但是我也不悲伤,感谢我自己强大的心理和包容力,每当我觉得母亲对待我的行为不正确、让我感受很糟糕时,我都一直在想“以后我有孩子了一定不会这么对待他”。母亲对待我的很多方式都进入了我的“反面教材库”。只要我不主动提及,身边所有的朋友,哪怕非常亲密,也不知道我是”单亲家庭”的孩子,她们眼里我阳光积极向上,待人友善。大学毕业后我选择的早期教育行业,已经在这个行业十年,觉得做的事请很有意义,让家长了解孩子的生长发展规律,以科学合宜的方式去尊重、教育和影响孩子。同时,我也知道自己的短板,在家庭亲密关系中有时候不善于表达自己的需求,有时候总是忍让到极点后爆发,这些一定和我的原生家庭有着密切的关系,没有人给我示范过家庭成员如何表达情感和需求,所以我一直不停的学习课程、参加家庭教育相关的工作坊,也不断在矛盾爆发后和爱人进行沟通,不断去了解彼此的想法和观点,不断的进行调整。我想这也是一种自我疗愈吧!其实曾经一直很渴望建立自己的核心家庭,但是由于孩子小我还要工作,公公婆婆来帮我们看孩子,不可避免的会有一些对我们家庭的冲击,出现最多的就是”边界不清”,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