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各种家庭模式下孩子的性格特点.

各种家庭模式下孩子的性格特点.

各种家庭模式下孩子的性格特点.
各种家庭模式下孩子的性格特点.

各种家庭模式下孩子的性格特点

原配家庭在心理学中,我们将原配的夫妻和孩子称为原生家庭。人的一生中最重要的成长是在原生家庭中完成的。对于孩子来说,其脾气秉性,思维方式,行为方式都是从原生家庭中习得的。孩子长大成人后,会始终带着原生家庭的特点,并将它带入自己新组建的家庭。可见,原生家庭对人一生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

在原生家庭中,在父母与孩子的互动中,孩子基本处于被动的地位,更多的信息由是父母传递给孩子的。我们说,教育孩子不仅仅是对孩子说,更重要的是以身作则。孩子会从父母的行为中学到很多的东西,并逐渐被同化。在孩子还不具备判断力的时候,被同化的行为和思维方式是不分好坏的,父母如果不能严格要求自己,在孩子面前表现的恶习同样会被孩子学到。因为在孩子眼里,父母的行为都是对的,他会很自然地去模仿。在外人看来很不好的习惯,在自家孩子看来那是很正常的。因此有的时候人们会说,“你跟你爸爸一样”,“你真是遗传了你妈妈的性格了”等等,其实这不一定是基因的遗传,而是孩子模仿出来的。

原生家庭对孩子一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因此,作为父母如果真的爱孩子,在家庭中就要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有了孩子就不能再为所欲为了。父母良好的自身行为约束比花钱让孩子上各种辅导班更具教育意义。

许多心理学研究早已证明:早期生活经历,特别是原生家庭对个

人性格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个人的生活会产生长期、深远的影响,甚至会决定个人的一生幸福。原生家庭在早期生活经历中占主要位置。原生家庭指个人出生、成长的家庭,一般由父母、兄弟姐妹等家庭成员组成,通常父母(尤其是父母关系)对个人的影响最大、最长久。。根据调查研究的结果显示:父母经常吵架对孩子造成的不良影响大于父母离婚对孩子的影响,比例分别是33%、31%。原因是父母是孩子最亲近的人,孩子长期目睹父母争吵,父母间相互敌意、贬低对方,都会使孩子产生不安全感、不信任感、怀疑、困惑等消极情绪,也容易让孩子有归己心理,感到自责内疚,这会使孩子迁就、讨好、懦弱、缺乏主见甚至自卑,以后很可能造成孩子人际关系障碍,难以与别人建立信任关系。所以原配家庭最重要的是父母的教育方式尽量一致。为人父母者要牢记,千万不要把自己原生家庭中的问题带到现在的家庭,否则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幸福。那么怎样的原生家庭会给我们的孩子带来好的影响呢?我认为,原生家庭应该是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上:

一、尊重和信任。家庭成员之间(特别是夫妻之间、与孩子之间)是互相尊重、信任的关系。家庭中不是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大家都有发言权,每个人都有权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任何人无权决定别人应该做什么,大家要彼此信任,有问题当面提出,不要互相猜疑。家庭中不刻意树立某个人的权威,每个家庭成员都有尊严,也会自觉维护别人的自尊。

二、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其中有两个含义:一是个人要为自己做的事

负责,不推卸、逃避责任,敢于自己承担责任。二是不为别人做的事情承担责任,尤其是为配偶和子女。这样做表面上看似不通人情,实际上对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大有益处,会促进配偶和子女的独立成长和自我完善。

三、宽容的心态。宽容是种美德。世间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得到不同的观念,更何况是在家庭中,家里是情多理少的地方,所以说如果不是什么原则性、大是大非的问题(这些问题并非太多),就没有必要非要争出孰是孰非。听说,有的夫妻为挤牙膏是从上面挤还是从下面挤吵得不亦乐乎。听着可笑吧,可您想过没有,有多少夫妻吵架不是因为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呢!日积月累,许多小事就逐步发展成为夫妻关系紧张的死结,严重影响到婚姻的质量。

四、论事不论人。就算您再宽容也会与别人发生矛盾,除非您是泥人可以随便捏。怎么办?原则有二,一是不怕,不逃避,勇敢面对;二是就事论事。比如和家人在某事上有意见,那好咱们就在此时、此地解决,不要带着个人情绪和成见,别老想以前他(她)犯过什么错,现在又如何如何……,因为那样只会是激化矛盾,使冲突加剧,不利于解决问题。我认为应本着开放的态度对待周围的人和事,才会对别人的看法不固守僵化,才能做到论事不论人。

五、真心赞赏别人。每个人的内心都渴望被人欣赏、接纳,善于称赞、表扬别人的人,是受欢迎的人。尤其是发自真心的赞赏,在给别人带去快乐的同时,也给自己带来融洽的人际氛围。

六、善于表达自己。要学会清楚明晰地表达自己的需求,不要让别人

去猜测、揣摩你的意思。只有清晰地表明自己的立场,别人才有可能理解你、支持你。在家庭里,要注重培养大家的语言表达能力,这不仅有利于家庭的人际沟通,更有助于培养家人的社会交往能力。

七、真实的自我。其中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有自知之明,了解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二是从内心深处接纳真实的、现实中的我。接受自我的人,是自信的人。不要为迎合别人而改变自己,因为那样做的结果会压抑自己的本性,长久下去会感到迷失自我,势必影响心理健康。顺便说一句,也不要刻意去改变别人,那是劳而无功的,我们所能做的只能是用自己的行为去影响别人。

八、每个家庭成员要树立自我完善的观念。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父母,也不存在完美无缺的孩子。我们所能做的只是尽可能地、不断地完善自我,充实自己,使自己成熟、壮大。

我认为,我们每个人都应该重视原生家庭影响,它值得我们投入一定的时间和精力认真思考自己的原生家庭到底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影响,特别是如何避免孩子继续受到不良影响的侵蚀。原生家庭的影响不仅关系到个人的生活质量,还会在很大程度上关系到孩子的一生幸福,如果原生家庭曾经给我们带来了伤痛,那么请为孩子们创造一个快乐、健康的原生家庭吧。

单亲家庭是指失去一方父母的家庭。它会给孩子造成心理畸形,这些孩子往往少言寡语、性格孤僻、内向、懦弱、不合群、上课不专心听讲、厌学、逃学、做事不负责任、反抗、易恼怒、破坏公共财物、依赖大人、做事畏首畏尾、十分拘束,生活上挑剔、哭闹、要挟大人

等。通过对单亲家庭的调查,发现单亲家庭孩子的性格主要有以下七种:

1、孤独型

这类家庭的孩子,他们不轻易向别人吐露真情,在交流中对他人要求苛刻,既不能使别人了解自己,又埋怨别人不理解自己。不能正确地去理解他人,其结果往往是自己既使身处人流中,即使在同学、朋友、亲人、老师的包围中,也难以排除孤独感。这种行为与青少年时期的强烈交流需要产生的心理相矛盾,使自己陷入痛苦。这样既不利于进行正常的人际交往,妨碍正常人的人际沟通,影响人际合作。同时也表现出对社会生活的不适应,将自己排除在集体、社会之外。使他们的性格日趋内向、孤僻、多疑、敏感。由于其不允许别人了解自己,又不能及时表达自己的不同见解,进而也难以理解他人的真正意图。

2、依赖型

单亲家庭会对孩子造成危害,所以这种家庭的父(母)多少都有点由此而来的内疚感,这很正常。但问题就在于这种内疚感支持着、无原则地补偿给孩子,忽视了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也就很容易把孩子变成一个被宠坏的人。如果家长在孩子面前不断流露出自己的内疚,情况就会更糟,他会从父(母)的内疚中体会出他是一个受宠者----所以他有权要求父(母)对他的种种补偿。如果他的某种要求得不到满足的话,他很容易怨恨父(母)亲,对立、抵触的情绪自然也就产生。因为他们一旦发现自己有充足的依赖理由,他们就会放弃对

自己的要求,变得毫无责任心,他把自己的一切都交给了父(母),只知道索取,不知道付出。单亲家庭只有丢掉对孩子的内疚感,才能理直气壮地对孩子进行独立和责任教育。这二者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应该让孩子从小就开始自己劳动,如系鞋带穿衣、整理书包、写自己的作业,使他们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你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是你自己的事,父母只能帮助你,不能代替你!从而使孩子自觉地成为一个独立和负责的人,教给孩子一种自己创造光明未来的能力。

3、不合群

单亲的家庭往往只注重子女获取高分,进重点中学,追求智力超群与发展,而忽视了孩子合群性格的培养,造成身心异常、人际关系失调、孤独,甚至孩子被排斥在集体之外而失去伙伴。常表现为:有的孩子常围着父(母)转,变得骄气胆小,畏畏缩缩;有的孩子自己玩自己的玩具,不愿和其他小朋友玩,变得任性霸道,从而使孩子仅局限于家中或父(母)身边,接触的人有限,只要稍有差异就会感到尴尬,如戴眼镜的、鼻子大一些的、甚至说话声音大一些的、以及每个人身上特有的气味都会让孩子生疏而害怕、哭泣,使孩子失去了在学校、社会中的快乐感,失去了孩子在大自然中(如公园、草坪上)受到阳光的照射,失去了和其他孩子一块背儿歌、讲故事、做游戏的机会。

4、自卑型

在一个家庭中不论缺少父爱或母爱,总会引起旁人的关注和好奇。因此,如果家长没给孩子说,很容易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上留下创

伤。孩子从小失去了父爱或母爱,自认为别人看不起自己,会使孩子的人格和自尊心遭到严重的创伤,从小撒谎,使孩子失去了自我教育的主动权,过低地估计了自己的能力。因而学习、生活的信心不足,经不住失败与挫折的考验。这些家长并不注意发现孩子的闪光点,不采取耐心、灵活多变的方法保护其幼小的心灵和信心,不注意使他们在成长中吃苦来培养出孩子的善良、正直、坚强的品格和独立行事能力。特别是小学阶段的孩子,其长处与不足比成年人容易暴露。为此,家长要善于发现并精心爱护孩子的长处,提供机会让其长处在孩童时代得以充分展现。

5、害怕父(母)型

调查发现,个别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不是从正面入手,而是采用严厉的批评和“高压型”。

A、粗恶的批评:批评惩罚得当,不仅会使孩子明辨是非,还可以使孩子去克服缺点,纠正错误,提高我自我教育能力。而在单亲家庭中则主要采用:其一:不讲究批评方式:这些家庭中采用批评就是简单的否定,粗暴地训斥、讽刺、挖苦、谩骂孩子,批评时不尊重孩子的人格体现,对孩子不爱护、失望,时常对着第三者的面给孩子难看,或者在睡觉前或吃饭过程中批评孩子,伤害孩子的健康,批评无节制,不留余地,说过头话。可想而知:不管做父(母)的,你的意见有多么正确,只要是当着第三者的面指出,孩子就会觉得你不给他面子,让他在众人面前丢了脸,露了丑!其二:对学生大加体罚:对孩子的体罚会使孩子的自尊心和人格遭到严重伤害,造成孩子心灵上的创

伤,以使孩子撒谎,会使孩子失去自我的主动性,有时会把孩子逼上绝路。

B、高压型:这种家庭中,家长强迫孩子完全按照父母的愿望和要求行事,对不完全听从父母的孩子严厉训斥、粗暴体罚,剥夺孩子在物质上应有的权利,或以此来威胁孩子,这种教育方法下的孩子往往思想行为、认识水平低于一般儿童,对父母的顺应性随孩子的年龄的增长而越来越减弱。孩子的学习、智力发展及创造能力低于一般水平,学业成就低下,道德行为差,缺乏自我尊重感,对父母或社会的期望值过低,反社会的越轨行为较严重,给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造成了一定困难。包括学习态度不端正、觉悟较低、习惯不良、性格暴躁、经常有过失行为。他们多数是学习成绩不好、思想表现差的“双差”学生等等。

6、憎恶型:

由于父母的离异,在单亲家庭中很容易使单亲家长对孩子的爱变味、变质。共同的家庭解体了,由于父(母)移情别恋,丢弃了这个家庭,便有父母在孩子面前喋喋不休地说父(母)如何如何不好,甚至诅咒,使孩子从小就对父(母)憎恶,继而对世态不满,进一步转化为对教师、对同学的憎恶。主要原因在于父(母)打碎了母(父)在孩子中的形象,摧残了孩子的心灵,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亲生父(母)的偶像坍塌了!同时也损坏了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忍痛割爱的博大胸怀,使孩子更加憎恶家庭、憎恶社会。

7、反抗型:

反抗行为是儿童成长中常见的一种行为,几乎每个孩子都会经历到。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父(母)忽略了孩子的需要和才能限制

(2)父(母)的约束过分严格

(3)父(母)管教过宽

儿童是天真无邪的,他们需要父(母)告诉他们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若他们有不当行为,父(母)不明确指正,逐渐形成一味顺从孩子,明知孩子的行为和要求是不合理的,也不明确纠正,孩子因而失去接受训练的机会,渐渐变得的自私、任性和自我中心。

三、有效方法

“把孩子养大,是老母鸡都能做到的事情”,但把孩子教育好却不是容易的事情,尤其是不完全家庭的孩子,那就更不容易教育好。这类孩子的家长,无论是亲爹(娘)还是继父(母)或是亲友,或其它监护人都必须竭尽全力扮演好父母的角色,给孩子足够的爱,并讲究爱的内容和艺术。

作为父(母)对孩子的教育要做到:在心理上扶健、在品行上扶德、在精神上扶想、在生活上扶贫、在学习上扶智。

1、孤独行为的矫正:

对于孤独型的孩子,有的虽然也较聪明,可是性情孤僻、胆小怕事、沉默少言、特别不愿见生人。儿童的孤独行为如任其发展,必将影响其成年后的性格特点,故校正儿童的孤独行为尤为重要。

A:对有孤独行为的儿童,首先找出造成孤独的原因,以便有针对性

地实施“正强化训练”。如:有的是由于智力低下或语言功能障碍等原因而表现行为迟钝;有的是由于社会环境原因,如:家庭的过分严管,使之行为孤独。对此应区别对待,前者教正较难些,要求矫正的步子更细一些。后者只要方法得当则较易。

B:尽可能列出儿童的各种具体孤独行为表现。通常是不喜欢与生人出面、不喜欢讲话、不喜欢活动、害怕伤害等孤独行为因素。只要从其中选取最明显的一项行为问题,作为首次矫正的内容,便很快加以锻练,循序渐进。其它则应在孩子能力改善后再进行处理。

C:选择适当的奖励物

通过与儿童的复读与接触,可以发现儿童最喜欢些什么。例如:喜欢爱玩、看电视、或喜欢有人带领外出等。可以从中选择一、二种作为奖励物,作为矫正行为的强化物。

D:进行复读障碍的训练

鼓励儿童与一个对象谈话。如果儿童开始时不愿说话,可先由父母给他讲一个短小的故事,然后引导其回忆故事内容的方式,或让他描述讲故事人的谈话过程,促使其说话。在开始时,要求不要太高,儿童能说一到两分钟,既应给予奖励。在以后逐渐延长谈话时间。而强化物则由开始的连续逐步转为间断性。

E:与他人交往

当儿童与家长的交谈水平已有所提高之后,要及时训练其与他人交谈。例如与教师、邻居谈话。尔后,指导他体验在成功交谈过程中和完毕时的乐趣。

同样,对学生的不喜欢活动,害怕伤害等孤独因素进行同样的“正强化训练”。

2、孤僻行为的矫正

人的个性是有差异的,一些性格内向的儿童,往往伴有孤僻行为,难于与人交往。这会影响其个性的健康发展和良好行为的形成。特别是对于单亲家庭中的孩子更要注意。所以,家长应掌握性格内向孩子的特征,有针对性的教育,因势利导,充分调动孩子的主观能动性,使之逐步改变行为孤僻性。

A:深厚的亲情感

其是消除儿童孤僻行为的起点。孩子从一出生,联系最多关系最密切的便是母亲。母亲从一开始就让孩子本能地感受到一种亲情的母爱,这种爱会使孩子感到安全感、满足感、依恋感。调查发现,如果孩子早期不能对某个亲近的人形成依恋,就会影响其发展人际关系的能力,变得孤僻、离群、不愿与人交往,所以作为父母应给予孩子以足够的、稳定的依恋之情,使儿童在心理上获得依恋之情,从而防止孩子孤僻行为的形成,使孩子成为活泼型的儿童。

B培养和保护孩子的自信心

激发孩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改变孩子孤僻行为的有效途径,对性内向的孩子,家长应特别注意培养和保护其自信心,多鼓励他去自由活动,发展其才能,使其在心理上得到满足,并逐步形成一种优越感,从而满怀信心地去参与社会活动。

C:创造良好的环境,使孩子处于愉快的情绪之中

其是改变孩子孤僻行为的关键。应特别注意使孩子经常处于和睦愉快的家庭氛围中,这有助于孩子养成活泼、开朗、乐观、积极向上的良好情绪。因此,家长可以通过引导孩子完成力所能及的任务,使体验成功的快乐。这实际上也就培养了他的积极主动的社会行为,消除了孤僻、畏缩行为。

四、解决途径

1、友谊的感染力

人都有交往和友谊的需要,特别是青少年,由于他们独立性与友谊感的增强,需要超出家庭和亲属关系的广阔交往,从中获取新的情感交流和感情寄托。处在此时他,最需要是同辈、伙伴,因为伙伴之间最能相互理解、最能提出相互需要的信息、同伴间最能相互信任,所以相互影响也就特别大。由于这种朋友关系是亲切的、平等的、友好的、信任地,能很好地满足交往需要和尊重需要,所以孩子特别容易接受对方的观点、思想、行为方式,从对方那里吸取处世为人的经验。厌学等情绪的发展,是与他们的朋友或伙伴有这种不良行为或得其它朋友的赞成有关。同时会体现在行动上,所以家长和老师均应当在道德意识、社会能力、学习态度、世界观的形成上予以关心和指导,帮助其提高友谊关。

2、引起学生学习的动机

A:提供与能力相适应的学习材料

B:正确地运用奖惩、表扬和斥责的利用

C:注意学习效果的反馈。

3、成功感的培养

孩子之所以能够学会做某些事情,是由于他们的行为得到了奖赏的强化。最好的强化不是外来的奖赏,而是成功本身。儿童只有在学习上怀有成功感,就会不断燃起学习的欲望,因此,不论让孩子学习什么,都要从低级到高级逐渐发展,循序渐进,让孩子始终体会成功的快乐。因而,家长要正确的估计孩子的知识能力,了解孩子的自信心和力量,不要让孩子屡遭挫折,即使孩子做错了事情,也不要取笑、反责他们的失败,而应重新鼓起他们的勇气,让他始终报有自信心,永远怀有成功感。

4、自卑感的克服

自卑心理容易使人孤独、离群、卑怯、压抑自信心,当其某种能力缺陷爱到周围人们的轻视、嘲笑或侮辱时,这种自卑感会往往大增,甚至有以畸形的形式如嫉妒、暴怒、自欺欺人等方式表现出来。自卑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其危害不仅在于影响人际关系,而且影响身心健康。所以要正确评价自己,正确表现自己,勇于承担各种任务参加各种活动,热情地帮助别人,大胆地发表意见,要有坚定的自信心,这是克服其的关键。

克服方法:(1)不断自我完善,努力减少不足。(2)继续增长特点,减轻失落感。

5、对学生进行自我修养训练

青少年已有是非、善恶美丑的观念,自我意识一项的发展,有一定的自我评价能力,而且抽象思维、分析判断水平也有很大发展与提高。

因此,对他们进行自我修养训练的指导,不但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大力培养其自觉性,避免管得太严太死,以促进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

6、对孩子的批评所采用的方法

A:在没有第三者的情况下进行

批评的目的是为了使对方改进,更好的进步,而不是让对方害怕、畏缩,所以照顾对方的自尊心十分重要。不管你的意见或建议多么正确,只要是当着第三者的面提出来,会使孩子觉得你没有给他面子,丢了脸,露了丑。因此宜私下谈。

B:批评之前,先肯定对方,优点是主要的,然后再让孩子自己指出自己的不对,尔后家长加以指正。

C:不要对孩子进行人身攻击,这样使他更容易不理解,产生抵触行为和思想。

D:就事论事,不翻旧帐,否则,孩子更不理解家长的用意。抵触思想进一步加大。

批评的最佳方式:

要想获得最佳批评效果,必须善于选择最佳方法。

(1)即时式批评:对于不肯轻易认错,爱掩饰自己的孩子,要抓住事实,当场批评。

(2)假借式批评:对于有些孩子的盲目自信,听不进家长的批评,但又有很强的自尊心,有很易受感化者采用。

(3)提醒式批评:孩子是观念强、自我约束力也很强的,他们往往对别人的批评过于敏感,一般受到指责,便耿耿于怀、疑虑重重,家

长应采用提醒的方法进行。

(4)发问式批评:对孩子有错误时,家长经考虑、且认为自己是对的、一般的批评不会收效者,宜采用之。

7、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1)注意对孩子的示范作用

(2)给孩子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语言、情感、行为)

(3)严格的要求,适当的强制

(4)进行反复的训练

(5)给孩子以正确的评价,并及时反馈

(6)注重教育的一致性

(7)针对不同习惯和孩子的习惯,采取不同方法

(8)给孩子以具体指导,培养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

(9)多采取疏导的方法

(10)进行必要的思想教育

8、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

(1)从小抓起(2)注意方法(3)树立榜样(4)创造条件

9、自信心的培养

(1)正确评价孩子,同时帮助孩子正确评价自己

(2)严格要求,从小事做起,多指导,少包办

(3)用伟大人物的故事激励,培养毅力

10、加强学校与家庭的联系

(1)交流经验,互通情况,协调一致

(2)发挥学校的指导作用

(3)家长对学校工作提出改意见

离异家庭的孩子很多,其中的一部分孩子形成了令人担忧的性格特点,如感情封闭、孤僻、偏执、不善于与人交流、攻击他人等等,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家长应及时调整教养态度,还孩子一个健康快乐的童年。

性格是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惯常的行为方式中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儿童的性格是在先天气质类型的基础上,与父母的相互作用中逐渐形成的。幼儿园大班的孩子一般5周多,其性格正处于形成期。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性格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他们的父母的感情生活恰好也正处于“7年之痒”的尴尬期,加之现在的年轻人不把离婚当回事,因此,离婚率很高,而在离异家庭里,孩子是最大的受害者。风雨飘摇的家庭,因无暇顾及孩子的教育、情感,致使孩子形成一些不良的的性格特点。

一、感情封闭离异家庭的孩子亲眼目睹了父母的冷战热吵,自己无能为力,只能是惊恐地大哭,而后则是无助的发呆,谁都不搭理(包括自己的亲人)。郁郁寡欢,封闭自我。

二、攻击他人孩子经历了父母的打闹太多了,爸爸妈妈是他的最爱,他无法接受现实,因此心里很难过,有时就是要通过攻击其他小朋友来宣泄自己的痛苦。

三、性格倔强小小的年纪就经历了父母的长期的感情的征战。这样的孩子比同年的人早熟。内心饱受着对亲人的思念之苦,幼小的心灵

埋下了对亲人怨恨的种子。

四、感情淡漠年轻的父母感情不和,有的时候双方已无心去爱孩子,甚至还会迁怒于孩子,甚至把孩子作为要挟对方的砝码,孩子从父母那里几乎得不到爱,不知爱为何物,所以也就不会去爱别人。这样的孩子最终变得感情淡漠,孩子的心灵如果得不到及时的关爱,就会变得麻木起来,将来就可能成为问题少年,于社会、于家庭都是不幸的。

五、心智早熟父母的离婚,让身为成年人的双方感到身心疲惫;孩子的心灵也同样经历一场浩劫。孩子比同龄人懂得更多更多。恳切地建议,有些家长在面对离异的现实时,多从孩子的角度出发,抛却两人之间的恩怨,以自己健康向上的生活态度,去影响、滋润那颗娇嫩的花苗。因为孩子的童年只有一个,拥有美丽、健康的童年是每一个孩子的权利。

重组家庭学生的行为特征,我们认为这类学生的心理状态可以分为五种类型。

1、忧郁型:形成这种类型学生的原因是,多数重组家庭子女与家庭成员无法心灵沟通,便自卑,感到在家中抬不起头,于是就喜欢独处和独来独往,不喜欢与同学交往,沉默少语,胆小怕事,整天生活在一个孤独的圈子里,学习效果不佳,成绩往往中等偏下。

2、散漫型:处于无教育和监管能力的重组家庭学生容易表现为这种类型。其行为表现为无组织、无纪律,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我行我素,自控能力差,常迟到,爱说谎话,对老师的批评不理睬,缺乏上进心,

对集体漠不关心,学习成绩较差。

3、多疑型:为数不少的重组家庭学生属于这一类型。由于多疑,对任何事物都持怀疑态度,逆反心理严重,有的甚至大打出手。学习凭兴趣,成绩时好时坏,对老师的表扬和批评麻木不仁,缺乏集体荣誉感。

4、霸道型:由于祖辈的过分溺爱,或缺乏监管、教育能力,择友不良且沾染社会不良习气的重组家庭学生容易属于这一类型。由于缺少管教,从小养成骄横的习气,事事处理以自我为中心,心目中没有人父母、老师、同学,法纪观念淡薄。个别的由于择友不良,沾染不良习气,容易走上违法乱纪的道路。

5、自立自强型:这种类型的学生多数是生活在有良好教育方法的重组家庭中,他们深知大人生活的艰辛,又尽心尽力的养育自己、关心自己,而激发出的——“回报”——心理,这是他们自立自强性格的心理基础。这部分学生学习刻苦,上课专心听讲,课后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能自觉遵守学校的各项组织纪律,热爱班集体,对班上的工作认真负责,学习成绩中上。

调查结果表明:多数家庭的教育方法不正确,概括起来有这样三种类型:

(一)、放任自流,不负责任。部分家长心绪烦乱,精力不充沛,整天愁眉苦脸,工作之余以打麻将或跳舞为乐,放弃了对孩子的教育。有的重组家庭家长,整天陶醉在新的家庭生活中,视孩子为累赘,对孩子失去耐心督教的信心,放任自流。不管哪种情形,家长们对孩子

的学习情况都是漠不关心,对孩子的生活不闻不问,没有家庭的集体活动,缺乏心灵的沟通,让孩子随波逐流,自由发展。这种教养方式在此类家庭中占据2/5左右。

(二)、粗暴打骂,严厉有加。根据调查,这类教育方式在重组家庭中占据2/5强。在重组家庭中,由于父母本身心灵上受到巨大的伤害,不少家长也造成心理变态,把自己人生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龙成凤,于是对孩子严加管教,施加压力,使孩子喘不过气来,因此孩子望而生畏,孤僻、自卑、不合群,产生厌学情绪。有的家长害怕孩子走邪路,学习成绩不好,整天给孩子束缚在学校与家庭两个生活圈子里,一旦出现一点错误,就拳脚相加,动辄打骂。更有甚者,有的家长嫌弃孩子,把对前夫(妻)的仇恨潜移默化地转移到孩子身上,对孩子非打即骂,导致孩子的性格倔强、执拗、自卑以及产生对抗心理。

(三)、讲求方法,合理施教。这类教育方式存在于生活比较幸福的重组家庭,家长知识丰富,法制观念较强,明确自己肩负有抚养孩子的义务,懂得教育孩子的方法,能与孩子打成一片,家庭常通过外出旅游、生日庆祝、谈心等活动进行情感交流,对孩子的教育方法是以表扬为主,批评为辅,多正面教育激励,少打骂行为。让孩子体会到这个家庭的温暖,因此孩子在生理上和心理上都能健康发展。这种家庭教育方式在离婚重组家庭中占有1/5弱。

学校对离婚重组家庭家长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教育好重组家庭学生,减少青少年的违法犯罪,不只是学校的任

务,而必须依靠学校、家庭、社会形成教育网络,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使学校和家庭教育的成效落到实处。而学校是教育的主阵地,是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纽带,我们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教给离婚重组家庭家长对孩子的教育策略。

1、对重组家庭家长进行法律宣传。学校定期召开家长会,组织家长学习《义务教育法》,让家长明确:作为孩子的监护人,应义不容辞地承担起教育孩子的责任。正如古人云,“养子不教,父母之过也。”同时,还可以请重组家庭中有良好教育方法的家长介绍经验,以教给其他家庭正确教育孩子的方法。

2、建立家庭与学校教育联系卡。学校应制定好家校联系卡,联系卡上要设计有“学生情况记载,学校或家庭是怎样教育的,收到什么效果?”,联系卡每月在学校和家庭中流转一次,从而了解学生每月有些什么新情况,学校和家庭分别采用了什么教育方法;了解家长对孩子是否关心,教育方法是否妥当。

3、重组家庭家长要针对自己孩子的性格类型,采用恰当的方法进行教育。同时要认真学习《家教博览》等有关杂志,间接地获取教育孩子的方法。

4、离婚夫妇要齐心协力,正确教育孩子。要经常交流,管教孩子做到严而不死,活而不乱,不要一方正面教育,一方扭曲教育。同时,双方要给孩子活动的空间,避免孩子心灵受到创伤,使其心理健康发展。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