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论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分疏和整合_李白白

论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分疏和整合_李白白

论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分疏和整合_李白白
论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分疏和整合_李白白

哲学研究

论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分疏和整合

李白白

(北京师范大学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北京100875)

摘 要: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是人类理性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现代社会随着物欲的恶性膨胀以及工具理性的片面发展,导致二者关系的扭曲与断裂,引发人、社会、自然三者之间的矛盾。而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关系的统一与整合是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内在需要。因此,重新整合二者的关

系,就要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短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等几个方面的关系。

关键词:工具理性;价值理性;分疏;整合

中图分类号:B0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 0964(2007)02 0030 03

一、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的应然状态

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的概念是由马克斯 韦伯提出来的,二者为人的理性的不可分割的重要方面。价值理性体现一个人对价值问题的理性思考。在特定的条件下,价值作为物与人的需要的一种关系,既体现为物的价值,也由此引申为 意义 。价值理性关怀人性的世界,价值理性视野中的世界是一个人文的世界,一个有意义的世界。它不是在人之外的冰冷的客观实体,而是和人水乳交融的主客体混一的世界。价值世界是以 合目的性 的形式存在的意义世界,在这个世界,人对价值和意义的追问,人的最终归宿和终极关怀成为重心所在。

与价值理性相区别,工具理性是指人在特定的活动中,对达到目的所采取的手段进行首要考虑、计算的态度。工具理性所把握的世界是不依赖于人和人的主观意识而存在的,把世界看做一个客观的存在,既是科学认识的结果,也是科学认识的前提。因此,关注 物性 排斥 人性 是科学传统中工具理性的本质特征。

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特征就在于人有理性,会思维。人在行动之初,行为的后果已经预先在思维中预演。这就是理性的作用。因此,人类社会实践活动能否走向成功,取决于构成理性的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协调、统一。事实上,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存在着以下三个方面的逻辑关系。

(一)价值理性是工具理性的精神动力。工具理性的有效运行,以主体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为基础。而对规律的认识和把握却不是一蹴而就、一劳永逸的。因为,首先,自然界的奥妙是无穷无尽的,人类自身活动的规律性也在历史地变化

着。其次,在我们认识、掌握、驾驭事物及自身规律的过程中,有着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因此,对事物本质的认知体现为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再次,在当代,科技飞速发展,为提高工具手段的知识含量,就必须增强现代人的主体性和科学技术力量。而要克服这些困难,把握客观规律,人们必须有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这主要来自价值理性对工具理性提供的精神支持。

(二)工具理性是价值理性的现实支撑。没有工具理性的存在,价值理性也难以实现。工具理性体现了主体对思维客体规律性的认知和驾驭,由此逐渐形成的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应用科学等,则构成人类文明的积淀和促进其发展的基础。在实践中,人们一方面依靠工具理性,实现着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另一方面,又在自我意识的更深层面体味着人生价值,为价值理性的升华提供契机。当人们依赖工具理性和深化了实践的范围和过程、实现了更大的目的并看到了不断发展的广阔前景时,人们对自身全面和自由发展的需求也就有了由低级到高级不断上升的期盼。工具理性的不断深化使得价值理性从自发状态走向自觉状态再到自由状态的现实展开成为可能。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有着互相作用、互相转化、互相提升的内在联系。工具理性的存在,通过阶段性的实现人对自身生活环境的开拓,不

收稿日期:2006 10 15

作者简介:李白白(1982 ),女,山东昌邑人,研究生,研究方向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30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 fX i n yang N or m a lUniversity

第27卷 第2期 2007年4月 (Ph ilos .&Soc .Sc.i Edi.t )Vo.l 27No .2Apr .2007

断促使价值理性确立新的人生终极意义与目标,为实现价值理性的升华提供着现实支撑。

(三)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统一于人类的社会实践。M 谢勒认为: 每次理性认识活动之前,都有一个评价的情感活动。因为只有注意到对象的价值,对象才表现为值得研究和有意义的东西。 [1]8人的实践活动是有目的的,有了一定的目的,才会引发人们对相应工具的需求。在实践活动中,人们对某种认知对象和操作对象的选择,是具体的工具手段存在和实现的前提条件。价值理性解决主体 做什么 的问题,而 如何做 的问题只能由工具理性来解决。工具理性的存在,通过对具体实践和环境的算计,使人能够在自身智能和体能的基础上达成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愿望,实现人的本质力量的物化。在人类的实践活动中,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互为根据,相互支持。两者的有机统一,提供着 人 自然 社会 协调发展的动力,促进着人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不断打造出新的生活境界。

工具理性所把握的是一个形下的、有限的、相对的经验世界,而在价值理性的视野中,人们借助想象和直觉,直接透入那个形上的、无限的、绝对的超验世界。两种理性分别作用于不同层面,本无冲突,然而随着科技进步及其广泛应用,工具理性占了主导地位,价值理性日益失落,两者关系的疏离和扭曲逐渐成为现代社会中各种危机的根源。

二、现代社会中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分疏

20世纪初,科技步入加速发展和应用的时代。科学技术已渗透到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并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成就足以说明科技进步给我们带来的巨大效益。但与此同时,科技的迅猛发展却使得人和社会的对立日益扩大。

在现代社会中, 现代科学只是关心那些可以衡量的东西以及它在技术上的应用,而不再去追问这些事物的人文意义,只问如何运用技术手段去工作,而不去关心技术本身的目的,从而产生出被扭曲的科学,在这种情况下形成的发达工业社会不可能是一个正常的社会,而只能是一个与人性不相容的 病态社会 。在这个社会中,不仅技术的应用,而且技术本身就是对自然和人的统治 [2]42。马尔库塞的话明确指出了人们在生活中只关注技术的应用,忽略了对人文价值的追问,使得社会日益成为一个单向的社会,人也成为单向度的、工具化的人。科技的异化表现为科技与人文的对立,科技是由人所创建、发明并加以运用的,但科技的发展和应用却往往反过来危害人和社会自身,成为奴役人、压制人、束缚人的东西,使人的自由意志得不到伸展,创造活力得不到发展,人只是机器的一部分,是机器大生产的附属部件,机器生产的规律和流程成为人生活的轴心。在这里,人没有思想,没有情感,只是按照机器的指令不停地运转,充其量只是一个会说话的工具而已。

科技异化导致工具理性的膨胀,工具理性的膨胀又反过来使得人的各种活动进一步异化,使人们陷入了不断被异化的怪圈而不能自拔。首先,自然界不再被当做有生命的存在,当做人类赖以生存的无机身体。它也不再是人类文化的创造物,而仅仅被当做可以为人们提供资源的客体,是无生命的冰冷的物的存在。人在无情地掠夺资源,把自然作为工具。其次,工业化大批量高效率的生产方式也使得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日益减少,人的情感交流被限制。第三,工业化生产出的大量财富吸引了人们的视线,使人的关注点转向了物的层面、技术的层面,创造财富的多寡成为人的价值标志。人的精神追求,人生价值和意义的追问,被当做不切实际的幻想。在这种趋势下,人的价值理性得不到伸展,反而受到机器的控制,日益萎缩,人逐渐回归到物性的存在。

价值理性的 失语 与工具理性的一味独裁,二者关系的这种扭曲与断裂,必然导致人性的工具化、贫乏化、碎片化以及主体性的丧失。必须重新整合二者的关系,以价值理性为指导把工具理性纳入为人类服务的轨道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矛盾。

三、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的重新整合

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重新整合是社会健康发展的内在需要。自近代以来二者发生分离,现代社会出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紧张关系,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社会危机和精神失落。对这些非正常状况,工具理性的越位难辞其咎。因此,我们要构建和谐社会,要从根本上解决生态问题并彻底扭转现代社会的精神状况和价值危机,就要树立全新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并在实践层面上有意识地整合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关系。首先,在哲学层面上要树立起三项原则。

(一)整体性原则。我们应该明确, 人 社会 自然 大系统是真正的世界本体。实现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整合,就要在整体论原则指引下,充分认识到人、自然、社会都只是世界的有机组成部分,各个部分的性质由整体的动力学决定,并通过在整体中的相互作用而被再创造,整体大于各个部分之和,人的价值只有在 人 社会 自然 大系

31

李白白:论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分疏和整合

统的协调发展中才能得以实现。

(二)相互作用原则。在对待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中,要充分认识到主体与客体的辩证关系:一方面,主体作用于客体,人作为创造者,以自己的活动改造自然,使自然界获得社会历史尺度。另一方面,客体作用于主体,主体在客体的制约之中学习自然界的智慧。主体和客体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界限,正如美国哲学家默迪所指出的, 根据怀特海的看法,当一个实体 能将自己所属的更大整体纳入自身的范围之内时 ,它才是它自身; 反之,也只有在它的所有界面都能渗入它的环境,即在其中发现自己的同一整体的时候,它才是其自身 [3]。正是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推动了 人 社会 自然 大系统的不断发展和进化。

(三)自然价值原则。自然界具有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 所谓自然界的外在价值,是它作为它物的手段或工具的价值 自然界作为人和其他生命生存和发展的资源,能满足人和其他生命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实现人和其他生物的利益 。而 所谓自然界的内在价值,是它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自然界是活的系统,生命和自然界的目的是生存,为了生存这一目的,它要求在生态反馈系统中,维持或趋向一种特定的稳定状态,以维持系统内部或外部环境的适应、和谐与协调 [4]79。因此充分认识到 人 社会 自然 大系统中各个部分都具有自身的存在合理性以及整个世界的价值内涵,是整合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当代视角。

除此之外,我们还应该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

(一)经济发展与生态优化的关系。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依赖一定的物质基础,经济发展是人类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发展是硬道理。同时,任何过分乐观的 经济增长=环境优化 的乌托邦发展模式,都会由于其片面性而造成难以治理的环境问题。对于高扬工具理性、贬抑价值理性所导致的现实生态困惑完全可以求答出一条合理的解决途径:寻找一种适度增长的经济运行模式,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促进生态的优化。

(二)物质丰富和精神升华的关系。人的需要是全面的,既有物质需要又有精神需要。人的需要的满足、人性的完善迫切要求现代人在提高物质生活水平、实现自己的 肉身之爱 之同时,努力关注精神文化建设、提升自己的心灵,打造出一个物质丰裕、精神充实的新型社会。

(三)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的关系。在工具理性的驱使下,人们往往只顾眼前的短期利益,而看不到在未来可能产生的巨大危害。现代生态哲学指出,经济可持续发展、社会可持续发展、生态可持续发展之 三位一体 的发展观才是真正符合我们需要的发展观。着眼于长远的经济利益、社会利益和生态利益,实施 人 社会 自然 大系统各方面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今天人们的理论共识和实践追求。

参考文献:

[1] F拉普.技术哲学导论[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

社,1996.

[2] 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9.

[3] W H默迪.一种现代的人类中心主义[J].哲学译丛,

1999,(2):12 18,26.

[4] 余谋昌.生态哲学[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0.

On Separation and C onfor m it y bet ween Instru m entalR eason and V al u e R eason

LI Bai ba i

(Po litics and Internationa lR e lati onshi ps Instit ute,Be iji ng N or m a lU niversity,Be ijing100875,Ch i na)

Abstrac t:Both i nstru m ental reason and v al ue reason are the ing redients of t he hu m an reason.T he v ic i ous expand i ng o fm an s'l ust and one si ded develop m ent o f the i nstru m ent o f the i nstru m enta l reason has broken the re lati onship bet ween t he i nstru m ental reason and the va l ue reason.T he con f o r m it y o f i nstrumenta l reason and va l ue reason i s i ndispensable to pro m ote the so ciety har m ony.So,renew i ng the re lati onship,we need a fe w re lati ons to dea lw ith:m an and nature,m ater i a l life and spir i tua l life,short ter m i nterest and long ter m i n terest,and so on.

K ey word s:i nstrum enta l reason;value reason;separati on;confor m ity

(责任编辑:蔡宇宏)

32

第27卷 第2期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4月

治理:工具理性还是价值理性

治理:工具理性还是价值理性?---李峰 自1989年世界银行首次使用“治理危机”(crisis ingovernance)来概括当时非洲的发展情形以来,“治理”一词在社会科学界被大量使用,从政治学、社会学、公共政策学到国际关系等学科,所涉及的领域不断扩大,有地区层面、国家层面并延伸至国际合作,所涉及的主体包罗万象,有政府组织、非政府组织到市场组织。然而国际学术界关于治理理论的内容表述却莫衷一是、混乱不堪。英国学者罗茨就指出了治理的六种用法,即作为最小国家、作为公司治理、作为新公共管理、作为善治(Good Governance)、作为社会控制系统和作为自组织网络([英)罗伯特?罗茨:《新的治理》,选自俞可平主编:《治理与善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87页)。英国学者鲍勃?杰索普(Bob Jessop)对这种状况作了很好的描绘,他认为“治理在许多语境中大行其道,以致成为一个可以指涉任何事物或毫无意义的‘时髦词语’。”“即便现在,它在社会科学界的用法仍然常常是‘前理论式的’,而且莫衷一是。”([英)鲍勃?杰索普:《治理的兴起及其失败的风险:以经济发展为例的论述》,选自俞可平主编:《治理与善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53、55页。)行笔于此,笔者想起了一件事,当我向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公共行政学系的迈克尔?克拉克(Michael Clarke)教授求教治理的有关问题时,他竟不知晓治理理论(Governance The-ory)所指何物。所以,尽管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不遗余力地在推进全球治理,不管其在实践中效果如何,其价值取向怎样,但从学理层面上讲,治理理论在国外远没有发展成为一种成熟、系统的理论。 反观国内,自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有关治理方面的书籍、文章不断问世。中国的学者在译介西方治理理论的基础上,对治理兴起的背景、治理的含义,全球治理等问题进行了广泛的探讨,特别值得关注的是,许多学者将治理理论同中国的改革实践联系起来,来探讨中国走向善政的路径。一时间,治理与中国的政治发展、治理与中国的行政改革、治理理论与政治学知识的转向等主题成为政治学、行政学讨论的热点,随着治理理论被嫁接进其他的领域内,治理理论俨然成为当今的显学,给我们一种感觉,治理的相关理论(特别是善治)是我们解决中国的政治、社会等诸多问题的一剂灵丹妙药。但是,当我们仔细研读其中的一些文章,我们却失望地发现,治理中的一些理论要点有似曾相识之感,它们并不能传达给我们比新公共管理、全球化理论、公共选择理论、新制度主义等更多的内容,有一种“贴标签”、“新瓶装旧酒”之嫌。之所以有这种感觉,一方面是因为治理概念所涵盖的范围的广泛性、模糊性和不确定性,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在译介、运用治理相关理论时的偏失,即我们把治理作为一种价值理性而不是工具理性。有的学者的论述过程是这样的,首先概括治理特别是善治的含义及其所包含的主要标准,然后以此来衡量、裁剪火热的中国现实,最后指出中国在通往善治之路上还有哪些亟待完善的地方。姑且不论此种论述的逻辑理论前提的偏颇(实质上很多学者已注意到),即把异域的善治标准当作不证自明的公理不适当地移植到一个陌生的环境中,容易产生水土不服的问题。更为重要的是,这种理论预设的存在,转移了人们对整个治理过程的关注,忽略了治理的趴术操作层面。这种“前提预设式的”或“目标导向式”的研究是一种典型的把治理当作一种价值理性的做法,实质上,治理的意义在于形式上的合理性而不在于价值上的合理性,或者治理最起码是一种工具理性。之所以如是说,原因如下: 首先,从治理的含义上说。国外关于治理含义的论述尽管异彩纷呈,但其中影响最大的是世界银行的定义,它把治理看作是在管理一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权力运作的方式,尽管这一定义有大而不当之嫌,但将治理看作权力运作的方式却颇能给人启示。既然是权力的运作方式,就是一种工具理性。也正是因为它的工具理性的特质决定了在不同的语境下治理模式的多样性和治理含义的混乱状况。 第二,从规范意义上说。社会本体论和社会认识论之间有一种相互支持、相互影响、相互生成的关系,本体论为认识论提供了资源和基础,认识论深化了本体论的境界和空间。所以在实践中应抛弃“整体导向论”和“纯粹理性主义的目的论”,表现在公共行政领域就是要抛弃“政府全能”和“市场神话”,而奉行“整体制约论”,反映在治理活动中就是要充分发挥包括政府组织、私人组织和志愿者组织、社会团体等组织的作用。在治理活动中,各种主体,包括政府组织不再是唯一的权力中心,治理结构应是一个多中心网络状的结构。在此种治理结构中,各种主体只是达至共同目标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或手段,具有强烈的工具色彩。

浅谈数学的文化价值

浅谈数学的文化价值 一、数学:打开科学大门的钥匙 科学史表明,一些划时代的科学理论成就的出现,无一不借助于数学的力量。早在古代,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就把数看作万物之本源。享有“近代自然科学之父”尊称的伽利略认为,展现在我们眼前的宇宙像一本用数学语言写成的大书,如不掌握数学的符号语言,就像在黑暗的迷宫里游荡,什么也认识不清。物理学家伦琴因发现了X射线而成为1910年开始的诺贝尔物理奖的第一位获得者。当有人问这位卓越的实验物理学家科学家需要什么样的修养时,他的回答是:第一是数学,第二是数学,第三还是数学。对计算机的发展做出过重大贡献的冯·诺依曼认为“数学处于人类智能的中心领域”。他还指出:“数学方法渗透进支配着一切自然科学的理论分支,……它已愈来愈成为衡量成就的主

要标志。” 科学家们如此重视教学,他们述说的这些切身经验和坚定的信念,如果从哲学的层次来理解,其实就是说,任何事物都是量和质的统一体,都有自身的量的方面的规律,不掌握量的规律,就不可能对各种事物的质获得明确清晰的认识。而数学正是一门研究“量”的科学,它不断地在总结和积累各种量的规律性,因而必然会成为人们认识世界的有力工具。 马克思曾明确指出:“一门科学只有当它达到了能够成功地运用数学时,才算真正发展了。”这是对数学作用的深刻理解,也是对科学化趋势的深刻预见。事实上,数学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连一些过去认为与数学无缘的学科,如考古学、语言学、心理学等现在也都成为数学能够大显身手的领域。数学方法也在深刻地影响着历史学研究,能帮助历史学家做出更可靠、更令人信服的结论。这些

情况使人们认为,人类智力活动中未受到数学的影响而大为改观的领域已寥寥无几了。 二、数学:科学的语言 有不少自然科学家、特别是理论物理学家都曾明确地强调了数学的语言功能。例如,著名物理学家玻尔就曾指出:“数学不应该被看成是以经验的积累为基础的一种特殊的知识分支,而应该被看成是普通语言的一种精确化,这种精确化给普通语言补充了适当的工具来表示一些关系,对这些关系来说普通字句是不精确的或过于纠缠的。严格说来,量子力学和量子电动力学的数学形式系统,只不过给推导关于观测的预期结果提供了计算法则。”狄拉克也曾写道:“数学是特别适合于处理任何种类的抽象概念的工具,在这个领域内,它的力量是没有限制的。正因为这个缘故,关于新物

公共管理复习题

公共管理复习题 一.简答题 ⒈简述公共管理与企业管理的区别。 ⑴目的不同:公共管理就是公益性的;企业管理以营利为目的。 ⑵限制因素不同:前者全部受法律限制;后者仅就是一个外部因素。 ⑶物质基础不同:前者主要来自税收:后者来自获利。 ⑷管理人员选拔方式不同:前者就是选举与任命;后者则就是任人为贤。 ⑸绩效评估不同:其评价指标不同,前者偏重社会效益,后者强调经济效益。 ⒉简述公共管理模式的基本特征。 ⑴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相统一,重在公共利益上; ⑵政府组织与其她公共组织相统一,重在政府组织上; ⑶社会问题管理与资源管理相统一,重在问题解决上; ⑷结果管理与过程管理相统一,重在结果管理上; ⑸管理所追究求公平与效率相统一,重在公平上; ⑹公共组织的外部管理与内部管理相统一,重在外部管理上; ⑺服务管理与管制管理相统一,重在服务上; ⑻管理制度与技术相统一,重在制度创新上 ⒊简述市场经济国家政府的主要职能。 ⑴建立并维护社会与市场秩序 ⑵提供公共物品及基础服务 ⑶调控宏观经济并保持稳定 ⑷进行收入财产的再分配 ⑸保护自然资源与环境 ⒋简述政府失效理论的基本观点及政府失效的几点表现。 政府失效就是指由于政府主体与机制等方面存在本质上的缺失,而无法使资源配置效率达到最佳的情景。政府失效论用经济学的观点来分析说明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干预的局限与失败问题。 政府失效的几点表现: ⑴

(1)公共政策失效; (2)公共物品供给的低效率; (3)内部性与政府扩张; (4)寻租与腐败。 ⒌简述公共政策规划的主体与基本原则。 ㈠主体:(1)执政党,(2)立法机关(3)行政机关(4)其她机构 ㈡基本原则:(1)公正原则(2)受益原则(3)系统原则(4)权变原则(5)优化原则⒍自上而下公共政策执行理论模式的优缺点就是什么 自上而下理论模式从政府的政策决定出发,考察政策目标的实现程度、实现时间、实现效果等问题,并分析政策的制定与执行之间的关系,这些就是值得肯定的。但自上而下理论模式也表现出了较大的缺失。主要表现于:(1)强调中央政府、决策官员在政策执行中的核心作用,容易忽视其她行为者的作用。(2)仅从决策者的目标出发,难以判定政策行为与其后果之间的因果关联。因为许多政策往往就是同时实施的,必须在系统之中分析影响政策执行的情况。(3)忽视了基层政策执行人员与目标群体采取的各项策略。(4)政策制定与政策执行之间的区分有误导或毫无意义,因为它没有也不可能区分出一个绝对独立的政策制定过程。 ⒎分析影响公共政策执行的相关因素。 影响公共政策执行的因素主要有: 政治因素。政治因素对政策执行的影响首先表现在政策的特性上。其次,政治体制影响政策的执行。政治体制主要表现于权力分配形式、政党制度、选举制度等方面。第三,社会利益格局影响政策的执行。 行政因素。行政因素主要包括:政策执行机构、政策执行人员的素质与政策执行所需的各种资源等。 沟通因素。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对政策内容的理解会影响到执行的效果。理解的程度受制于对政策的知晓范围与接受程度等因素。因此,有效的沟通就显得尤为重要。 ⑵ ⒏简述构成公共组织的基本要素。

数学课程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辨析与实践反思-最新文档

数学课程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辨析与实践反思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框架的正式发布,意味着课程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因为这里有一个基本的逻辑关系,即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最终是依靠各个学科来进行的,而学科教学与课程改革是密切相关的. 从2001年正式开始的课程改革,至 今已近二十年,很显然,这轮课程改革对学科教学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纯粹讲授甚至是灌输式的课程已经很少见了,而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学习形式的课堂则已经成为当下学校的新常态. 在感受课程改革带来的变化的同时,同样不能忽视一些深层次的问题. 其中,对于学科、对于课程的认识,正成为影响课改深化与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关键问题. 对于初中数学而言,怎样认识数学课程的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是初中数学教师理解自身所从事的课程教学,寻找核心素养培育坚实基础的重要保证. 本文拟对数学课程的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做一浅显梳理,以期对有兴趣于此的同行们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数学课程的工具理性与价值理 性再辨析 一线教师对数学课程的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关注往往是 不一样的,我们都知道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其基础性体现在数学学习可以为其他学科的知识构建,以及学生的生活提供最基础的知识与思维方式. 就从纯粹的数学教学角度来看,数学课程的

工具理性体现得最为直接的可能就是习题解答与问题解决了,当学生在数学考试等评价中获得好的评价时,常常可以认为体现了数学课程的工具理性. 但很显然,这种囿于应试的经验性认识,不足以概括数学课程工具理性的全部,更无法体现其价值理性的一面. 在核心素养视角下,数学教学要培养学生能够适应社会发展和终身发展所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以及逻辑推理和数学建模等素养,这既离不开必需的工具理性,同时也离不开必要的价值理性. 从这个角度讲,有必要对数学课程的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再作一番辨析. 工具理性毫无疑问是指向操作的,解决的是一线教师如何根据课程理念、课程内容以及课程评价,去找到具体的实现课程理念、教学课程内容、接受教学评价的具体的操作方法、途径以及手段等. 说得通俗一点,就是“如何做”的问题. 对此,很多经历过课程改革的老师们应当是有印象的,在当初推进课程改革的时候,曾经有不少一线老师抱怨课改培训“太空”,不具有“操作性”. 在这里,教师所期待的操作性,实际上就是课程工具理性的体现. 显然,不具有工具理性的课程理解,失去了教学的基础,因而难以具有推广的价值;同时又应当看到,纯粹追求“操作性”又是不够的,因为学科教学的应试压力再大,教师也必须有课程意识,数学教师必须认识到数学课程在知识体系与学生发展当中所起的作用,必须认识到通过数学学习可以让学生具有其

浅谈从数学文化中理解数学的价值

浅谈从数学文化中理解数学的价值 张瑶03级3班1030500723 数学是什么?数学的特点是什么?数学的价值是什么?我想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清楚地回答出这三个问题,尽管我们学习的数学专业,但对数学的本质,数学的精髓还知之甚少,需要我们大量阅读关于数学文化,数学史方面的书籍,从而领悟其中的精华。 R.柯朗和H.罗宾斯在《数学是什么》一书告诉我们:数学,作为人类智慧的一种表达形式,反映生动活泼的意念,深入细致的思考,以及完美和谐的愿望。它的基础是逻辑和直觉,分析和推理,共性和个性。也许我们对这段话还不是很理解,以下我想主要从以下几个大方面谈谈数学的特点和价值在这些方面的具体体现。 一、数学文化的概念 由于数学对象并非物质世界中的真实存在,而是人类抽象思维的产物,所以,数学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指出,数学是研究大小的量和书的,但是它们所研究的量和书,并不是那些我们可以感觉到的,占有空间的广延性的,可分的量和书,而是作为某种特殊性质的抽象的量和数,使我们在思想中将它们分离开来研究的。从而,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数学对象就只是一种抽象的存在,即是人类抽象思维的产物。 1.数学传统的内涵: 数学对象是客体的,但数学活动的主体——数学家从事的数学活动必定是在一定传统指导之下进行的,他们的行为方式形成了数学传统。数学家有着自己特殊的“工作方式”。以下这个笑话被用来表明在解决问题时,数学家采取与一般科学家(如:物理学家)不同的方法: 有人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架设在你面前有煤气灶,水龙头,水壶和火柴,你想烧些水,应当怎样去做?”对此某人回答到:“在壶上放上水,点燃煤气,在把壶放到煤气灶上。”提问者肯定了这一回答,然后又追问道:“如果其他的条件都没有变化,只是水壶中已经有了足够多的水,那你有应当怎么做?”这时被提问者往往有信心地回答道:“点燃煤气,在把水壶放到煤气灶上。”因为“只有物理学家才会这样做,而数学家们则会倒去壶中的水,并声称他已把后一问题划归为原先的问题了。”这笑话说明了数学思维的一个重要特点:“在解决问题时,数学家往往不是对问题实行直接的攻击,而是不断地对此进行变形,直至最终把它转化成了某个已经得到解决的问题。 2.数学在历史发展中存在三个辩证关系: 1)抽象化与具体化 由于数学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凭助更高层次的抽象得以实现,所以更新,更高的抽 象程度是数学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但是我们不能认为抽象化是数学发展的唯一形 式。事实上,例如:“计算数学,运筹学,统计数学等与实践密切相关的学科的建 立与发展就是具体化的实际例子。更重要的是,数学向着更高抽象程度的发展又并 非是一个单向的简单过程,而是在抽象与具体的辩证运动中得以实现的 2)一般化与特殊化 对于特殊化发法在数学解题中的作用人们已经作了较为透彻的研究,因为特殊化可 以更好地弄清题意,我们可以通过特例对可能的结论进行猜测,通过有一般向特殊 的化归解决原来的问题。与此相对照,就一般化方法而言,人们只注意了它的构造 性功能,忽视这一方法在解题中的作用。例如:由“轨迹作图法”在几何作图中的 广泛应用可看出:“轨迹作图具有“化难为易”的功能,而由原来所求作的对象到 相应轨迹的过渡事实上就是一个一般化的过程。所以我们不应片面强调一般化或特 殊化,而应明确地肯定一般化与特殊化的辩证运动是数学发展的一个基本规律。 3)多样化与一体化

“设计史”的本质——从工具理性到“日常生活的审美化”

杭师:“设计史”的本质——从工具理性到“日常生活的审美化” 20世纪以来,“设计”日显重要,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文化现象。而设计史的产生是“设计”在这个时间遭遇现代性和后现代思潮等因素影响的必然结果。法兰克福学派的工具理性的批判,对现代设计发展和设计史的描述构成了自我认识的新阶段,设计史的写作为此有了许多艰难和令人尊敬的回应,但相较其他传统人文学科来说,设计史的诞生仍然时间过短。当在“日常生活审美化”等后现代的语境中,设计作为既得利益者,成为必然、重要的逻辑时,设计史有责任和义务提醒当代设计回归本质。 广义上的“设计史”,指的是18世纪英国工业革命以来,欧美发达国家在面向生活的物质 制造方面的“进步”历史,也是在全球化背景下欧洲中心文化的产物。今天,无论在西方还是亚洲,包括改革开放后的中国,我们似乎都在各个领域遭遇“被设计”。“设计”不仅视为一个新兴的专业被屡屡提起,而且作为一个与社会、经济发展、消费、时尚等产生密切关系的词汇,成为一种强势的文化现象。在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设计越来越被主流视为是“文化创意产业”和“中国制造到创造”的良药,甚至是中华民族复兴的秘方,“设计的历史”正代表为一种已经被西方证明了的、进步的、不容置疑的、必然的逻辑关系,用一位中国著名设计家的话说,“设计师要做上帝没有做过的事情”。 理清20世纪以来的思想史中如何从“设计”的产生到对设计发展进程的肯定过程,是评价 “设计至上”论的前提。以英国艺术理论家尼古拉斯?佩夫斯纳(Pevsner Nikolaus)出版于1936年的著作《现代设计的先驱者》(Pioneers of Modern Design)作为分水岭,1936年以前几乎没有“设计史”,只有包含在艺术史中的“工艺史”,它的重点是关注装饰艺术,而显然,当时的装饰艺术仅仅被视为是建筑的分支。爱德华?卢西?史密斯著的《世界工艺史》(The Story of Craft)中基本的格局是陶器、金银器、家具、玻璃和其他器具的演变史,这其中,主要分析的是装饰纹样的演变和区域文化之间的关系,在如此的线索中,作为造物主体的人的设计行为在装饰艺术历史中几乎被忽略了。随着工业革命的机械生产在生活领域的影响逐渐加深,威廉?莫里斯在英国艺术与手工艺运动中的主张,成为设计主体觉醒的最初声音,“尽管威廉?莫里斯深感以机器为特征和标志的变革力量,将艺术置于危险境地……但他总能迅速恢复信心。他清楚地预见到在一种不可抗拒的新力量面前所形成的大片美术空白,因而全身心地投入到填补这种空白的工作中,

公共管理价值定位及构建探讨

公共管理价值定位及构建探讨 随着人类事业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不断更新发展,管理成为人类活动中的重要活动内容。公共管理价值也发生着巨大的改变,从传统的单方面的价值单一方法转变成为一种具有丰富性的方法体系。为此,主要研究了公共管理的价值定位,以及公共管理价值的构建,并从管理角度出发,深刻的认识公共管理。 标签:公共管理;价值定位;构建;措施 F2 公共管理的根本特征是“为公共服务”和“追求公共的经济利益”。基本价值的理念是民主政治与公民的权利,其核心价值理念也是受到公共权利与法制的限制与制约。公共管理需要改变传统的公共行政的以效率作为基本的价值核心的相关内容,重新从民主、人权和法制的角度出发进行公共管理的价值定位与构建。 1公共管理的定义 公共管理主体一般是政府机构,广义的公共管理中人民是主体。公共管理的定义是一个新思路、新技术和新理念的时间的运用,并且是在公共领域的基础上进行的。总之,政府在施政过程中,运用科学的管理功能、理念、组织和手段进行公共管理的相关事务。 2公共管理的价值定位 2.1传统公共管理的价值定位 传统的公共管理执行效率是经济学中的主导价值观。大多数人会将公共行政管理的效率视为公共管理的价值定位。公共管理目的是在雇员与官员处置之下,有效的使用现有资源,并且促进公共计划的经济、快速和完美的完成。但是随着传统的公共行政的管理模式的对于现行的改革需求和理论已经相背离,所以现阶段国内外对于公共管理的价值定位进行了相应的改变。 2.2新公共管理的价值定位 新公共管理的价值定位实现了从效率优位转移到绩效优位,并且以部门管理规范制度和经济学的理论为基础,对管理结果与管理者责任进行评价,从而实现了政府进行公共管理过程中的基本价值,并且将经济、效能和效率作为新的公共管理价值意义评价因素。 3构建公共管理价值 3.1技术创新

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

你好,我是刘擎,欢迎你和我一起探讨西方现代思想。 今天要讲的是韦伯提出的一个概念:工具理性(instrumentalrationality)。 两种理性: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 之前说到,在现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套价值标准,社会中存在各种各样的价值取向。但你有没有注意到,其实我们也有高度一致的地方——谈到钱这个话题,我们的取向好像就很一致。我们都承认,不论追求什么,金钱都是有所帮助的。 难道我们都是拜金主义者吗?我觉得未必。科学家、诗人、或者沉浸在恋爱中的年轻人,他们最看重的东西可能是科学、是艺术、是爱情,但他们也都会承认,钱是很有用的。 韦伯同时代的一位社会学家齐美尔有一个比喻,他说金钱有一点像上帝,上帝对所有人一视同仁,每个人都可以用上帝的名义做自己的事情。 如果要问韦伯对这种现象的看法,他会怎么说呢? 这时候,“工具理性”这个概念就要登场了。韦伯认为,人的理性可以区分成两种不同类型,一种叫工具理性(instrumentalrationality),一种叫价值理性(value rationality)。 工具理性是做什么的?它的作用是找到做事的手段,就是一件事怎么做才是最有效的。打个比方,我在外地开会,家人打电话来说要我赶紧回家。我一计算,飞机最快,机票的价格也能接受,于是就订了航班。这里运用的就是工具理性。注意,我说了一个词:“计算”。工具理性的关键就在于“计算”:针对确定的目标,计算成本和收益,找到最优化的手段。 工具理性不关心目的,只关心达成目的的手段是不是最优的。 价值理性又是什么呢?还是同一个例子,在外地开会,家里人让我赶紧回家。但这一次,订机票之前我突然想:不对,还是得先搞清楚到底是什么事,

数学文化研究文献综述

数学文化研究文献综述 段灿松曲靖2013 年5月25日星期六 “数学是一种文化”的新观点起于20 世纪60 年代,是美国学者怀尔德 ( R.Wilder ,1896-1982 )在他的数学著作《作为文化系统的数学》中最早提出来的, 怀尔德从文化生成和发展的理论等方面提出了数学文化的概念及有关理论体系,他的数学文化观是长时间以来出现的第一个比较成熟的数学哲学观。 国内最早关注数学文化的是北京大学的孙小礼教授,1992 年,她与邓东皋、张祖贵合编了《数学与文化》一书,书中精选了一批国内外著名的数学家以及研究数学的哲学家的文章,从各个侧面来说明数学在整个文化中的地位。该书提出:“数学学科并不是一系列的技巧。这些技巧只不过是它微不足道的方面,它们远不能代表数学, 就如同调配颜色远不能当作绘画一样。技巧是将数学的激情、推理、美和深刻的内涵剥落后的产物。数学在形成现代生活和思想中起重要作用” ,“数学一直是形成现代文化的主要力量” ,[1]他们都力图把数学从单纯的逻辑演绎推理的圈子中解放出来,充分揭示数学文化的内涵,肯定数学文化存在的价值。自从邓东皋等编著的《数学与文化》出版以来,相关人士开始从文化的角度关注数学及其文化价值,开始对数学与文化的关系进行深刻思考, 并且有越来越多的人投身于研究之中。 齐民友著的《数学与文化》一书探讨了数学与文化的关系,从数学和文化的起源谈起,直至它们的演变和进化,用诸多的事例,说明数学对人类文化的影响不仅显示在现代科学技术方面,更重要的是它表现了一种理性的探索精神,该书还特别指出:“一个没有现代数学的文化是注定要衰落的。” [2]王宪昌等出版的专著《数学文化学》,强调并指出数学文化是“数学共同体”产生的文化效应,数学文化并非是自生自灭的封闭系统,而是一个开放的系统。[3]院士王梓坤在《今日数学及其应用》一文中总结了数学的四个作用,数学对全体人民的科学思维与文化素质的哺育就是其中的一个作用,他指出:“数学文化具有比数学知识体系更为丰富和深邃的文化内涵,数学文化是对数学知识、技能、能力和素质等概念的高度概括。[4] 近几年来,我国从事数学文化教育研究的人越来越多,许多文章、书籍相继面世。如郑毓信的《数学的文化价值何在、何为—语文课反照下的数学教学》,张顺燕的《数学教育与数学文化》,王新民、马崛兴在《新课程中“数学文化”的涵义诊释》等

浅谈启蒙、理性与神话

浅谈启蒙、理性与神话——试论霍克海默和阿道尔诺 对启蒙的批判 【论文摘要】霍克海默和阿道尔诺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的第一批理论家,凭借他们敏锐的洞察力认识到,启蒙在帮助人们摆脱了神话的控制,并且声称要为人们带来完全的自由和彻底的解放的同时,又将人类带入了另外一个温柔的陷阱——一个更加美丽的神话当中。因此,如何揭穿这个虚伪的神话就成为了他们首当其冲的任务。 【论文关键词】启蒙;神话;工具理性;文化工业;价值理性 宗教改革、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开启了人类的理性时代。从此,人们不必再祈求神的力量和权威为自己的一切“正名”,单单凭借自身的理性便可以达到目的——人类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自由。这看似是一件振奋人心的事情。然而,在这兴奋的背后总会有些不和谐的因素出现:在20世纪的30至40年代,法西斯主义猖獗,反犹主义犯下了种种令人发指罪行,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这一切给刚刚还在庆祝自己解放的人们泼了一盆冷水,“被彻底启蒙的世界却笼罩在一片因胜利而招致的灾难之中”。原因何在呢?就在对启蒙理性的反思之中,法兰克福学派粉墨登场,其理论也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作为该学派的第一代领军人物,霍克海默和阿道尔诺举起了批判启蒙理性的大旗,他们认为,这一切灾难都源于启蒙的自反性——启蒙曾经战胜了神话,但是最终仍旧没有逃脱再次回归神话的命运。独裁统治、工具理性、大众文化,这不是启蒙被误用的结果,而恰恰是启蒙内部蕴含的毒瘤。下面,笔者将就此问题作详细梳理,以求在对启蒙理性的认识上能够更进一步。 一、历史上的启蒙观念 关于启蒙,一般有狭义的和广义的两种理解。广义的启蒙概念早已有之,它指的是以光明照亮黑暗,是对光明的追索。在这个意义上讲,启蒙是一种智慧的表现。不过,人们一般在狭义的角度上理解启蒙,这就与近代理性精神的确立有直接的关系了。这个意义上的启蒙,发端于文艺复兴时期,它意味着一种祛魅化的过程。由于在此之前,人类一直生活在自然和神祗的权威之下,始终无法摆脱对它们的恐惧和依赖,作为主体的自我的地位始终没有挺立起来,因而启蒙的作用,就明确地表现在帮助人们驱除蒙昧,成为独立的、自主的主体,成为真正的自由人。人们相信,经过启蒙,我们可以获得翘首以盼的解放,不再为外物所拘束,并且能如康德所说的那样,“为自然立法”。启蒙正是背负着这样的历史重任上路的。 说到这里,我们很容易就可以将启蒙和理性连接在一起了。人们通过启蒙获得自由的过程,其实也就是人类理性获得至高无上的地位的过程——启蒙事实上就是在树立人类理性的权威地位。经过启蒙运动洗礼的思想家们,坚信单凭自己就可以认识外物,而且,科学的发展也似乎证明了这一点。启蒙开启了理性之门,同时给人类带来更多更大的希望。

公共管理基础知识总结

公共管理 一、公共管理效率 1 公共管理效率的概念 (1)效率和公共管理效率 公共管理效率是指公共管理主体开展公共管理活动所取得的管理成果、效果、社会效益与其所付出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等各项公共资源投入的比率。 公共管理效率概念所包含的两层含义: 1)内涵—经济价值观; 2 )外延—社会价值观。 现代公共管理价值观的实质是追求内涵与外延、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数量和质量的有机统一。 (2)公共管理效率的特点: (1)综合性; (2)层次性; (3)可测定性; (4)相对性; (5)滞后延伸性。 2 公共管理效率的分类 性质:(1)正效率(2)负效率 主体:(1)个体效率(2)群体效率 层次:(1)决策效率(2)管理效率(3)执行效率 实现程度:(1)计划效率(2)实际效率 3 公共管理的效率与公平 总:当前我国政府明确提出要坚持效率优先、兼顾社会公平的政府发展思想。 因为:(1)由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权性质决定的,同时也符合社会发展的具体要求。 (2)提高公共管理效率有利于更好的保障社会公平。 (3)社会公平为公共管理效率的提高和公共政策目的的实现奠定了良好的社会基础。 二、中国公共管理的基本职能 1 经济调解 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 1)促进经济增长 2)增加就业 3)稳定物价 4)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宏观调控的主要政策手段: 1)计划手段 2)财政政策 3)货币政策

2 市场监管 1)建立和完善现代市场体系 2)规范市场经济秩序 ◇1加强制度建设 ◇2加强信用建设 ◇3从严监管 3)反对垄断 垄断分为:市场垄断、自然垄断、行政性垄断 行政性垄断是我国垄断的主要形式,也是反垄断的主要对象 3 社会管理 1)人口管理 2)环境管理 3)调节居民收入和国民财富分配 4)维护社会秩序 4 公共服务 1)组织与实现公共产品的供给 2)基础设施建设 三、行政组织 1 行政组织的概念 含义:是公共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公共管理活动的——核心主体 构成要素: 1)组织目标2)机构设置3)职权划分4)职位配置 5)人员结构6)管理方式7)运行程序8)法律规范 2 行政组织的特点: 1)权威性 2)服务性 3)层级性 4)适应性 5)合法性 6)强制性 3 我国行政机关的性质和构成 性质:——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执行权力机关的决定,接受权力机关的监督 行政机关的构成: 1)领导机关——中央机构 2)职能机关——又称执行机关、业务机关(各部、委、办、局等) 3)辅助机关——分:政务性、事务性、综合性、专业性) 4)监督机关——行政监察机关——政治监督 审计机关——经济监督 5)派出机关

什么是数学为什么学习数学《数学文化》的目的和意义

什么是数学?为什么学习数学?《数学文化》的目的和意义 主要内容: 数学的本质 数学美学 数学与人的发展 数学与其它 一、数学研究对象的历史考察 从数学发展的每个历史时期,人们在实践中,对数学研究对象的发现与认识,来加以考察。数学,作为一门科学,它来源于人类社会实践,并促进人类社会实践,也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而发展。 1.数学萌芽时期(远古~公元前6世纪) 零零星星地认识了数学中最古老、原始的概念——“数”(自然数)和“形”(简单几何图形)。 数的概念起源于数(读snǔ),脚趾和手指记数、“结绳记数”等; 另一方面,人类还在采集果实、打造石器、烧土制陶的活动中,对各种物体加以比较,区分直曲方圆,逐渐形成了“形”的概念。 2.常量数学时期(公元前6世纪~公元17世纪) 特点:人们将零星的数学知识,进行了积累、归纳、系统化,采用逻辑演绎的方法形成了古典初等数学的体系。 欧几里得(Euclid):《几何原本》 以空间形式为研究对象,以逻辑思维为主线,从5条公设、23个定义和5条公理推出了467条定理,从而建立了公理化演绎体系。 我国东汉时期:《九章算术》 由246个数学问题、答案和术文组成,全书主要研究对象是数量关系。 3.变量数学时期(17世纪~19世纪) 特点:“运动”成为自然科学研究的中心课题,数学由研究现实世界的相对静止的事物或现象进而探索运动变化的规律,常量数学已发展到变量数学。17世纪,迪卡尔(Descartes)将几何内容的课题与代数形式的方法相结合,产生了解析几何学,这标志着变量数学时期的开始。17世纪60年代,Newton和Leibniz各自从运动学和几何学研究的需要,创建了微积分。随后,相继建立了级数理论、微分方程论、变分学等分析学领域的各个分支。 15世纪~18世纪,人们还研究了大量的随机现象,发现存在着某种完全不确定规律性,建立了概率论。这个时期,数学的研究对象已由常量进入变量,由有限进入无限,由确定性进入非确定性;数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也由传统的几何演绎方法转变为算术、代数的分析方法。马克思主义奠基人之一的恩格斯,在考察了18世纪前整个数学发展的历史基础上指出:“数和形的概念不是从任何地方得来的,而仅仅是从现实世界中得来的”、“纯数学是以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这是非常现实的材料——为对象的”,这些论断揭示了科学的数学本质。 4.近现代数学时期(19世纪以后) 特点:数学由研究现实世界的一般抽象形式和关系,进入到研究更抽象、更一般的形式和关系,数学各分支互相渗透融合。随着计算机的出现和日益普及,数学愈来愈显示出科学和技术的双重品质。19世纪以来,由于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数学自身的逻辑矛盾不断产生许多新问题,促使处于数学核心部分的几个主要分支——代数、几何、分析学科的内容发生了深刻变化,并产生了许多新的数学分支。抽象代数学、n维空间、无穷维空间以至于

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基本内涵

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基本内涵 价值理性(V alue Rational)也称实质理性(Substantive Rationality),即“通过有意识地对一个特定的行为—伦理的、美学的、宗教的或作任何其他阐释的——无条件的固有价值的纯粹信仰,不管是否取得成就”。也就是说,人们只赋予选定的行为以“绝对价值”,而不管它们是为了伦理的、美学的、宗教的,或者出于责任感、荣誉和忠诚等方面的目的。 价值理性的存在古已有之,真正成系统的研究要追溯到法国的启蒙运动时期。 法国启蒙的特点就是特别认同价值理性。尽管伏尔泰、孟德斯鸠等英国制度崇拜者曾大力宣传英国的工具理性。有人(拉尔夫等)认为,伏尔泰最伟大的单项成就或许就是他在法国倡导英国式的经验主义来消除笛卡儿唯理主义的影响。他年轻时曾因得罪了一位权贵而被放逐到英国,在英国过了三年,其间“彻底”皈依了英国的经验主义传统。回国后就致力于宣传培根、洛克的思想,宣传牛顿那一套已为经验证实了的科学体系,要法国人放弃不讲实际、空对空的笛卡儿主义,并在引导法国思想界更注重实际方面产生了非常积极的影响。他的著名的讽刺小说《老实人》(1759)就典型地反映了伏尔泰的这一思想倾向。此书的主题就是教导人们:生活是不完美的,可能永远不会完美,但如果人类不去进行枯燥无味的推理论证,踏踏实实地去做那些单调而富有成果的艰苦工作,人类将取得最大的成功。孟德斯鸠、狄德罗等也有同样的思想倾向,如孟德斯鸠极其推崇英国政治制度,

写《法意》宣传之;狄德罗编《百科全书》也体现了工具理性精神,要通过普及最新科学成就清除迷信,推动科学发展,以减轻人类的苦难。但是问题在于:他们的宣传,对于法国思维方式的影响到底有多大? 朱学勤在92年第6期《读书》上有一篇文章,指出了伏尔泰等人这种英国工具理性宣传影响的局限性,可以在此引为参考。朱文说:“法国是个大陆国家。她的精神气候是文学型、戏剧型,不是哲学型、逻辑型。哲学的面包不涂上文学的奶酪,法国人咽不下去。……启蒙运动的主流作家,有文学活动,但基本性格是哲学型、逻辑型、百科全书型。他们深染英国的岛国气候,向法国输入的也多是海洋恒温型工具理性——沉着事功,平庸缓进,而不是充满浪漫美感冲天而起的价值理性。因此,启蒙学派的哲学家是法国本土的,启蒙运动的哲学内容却是舶来进口的,与本土精神气候并不契合。” 另一位上海学者傅铿,在一篇谈雷蒙?阿隆的文章中从另一个方面指出了伏尔泰宣传的局限性,也值得一读(《读书》92.1“浪漫理想和事功精神”)。傅铿说,十八世纪以来的法国知识分子一直是羡忌英国人在制度上和商业上的辉煌成就,但是他们却热中于将英国人的制度转译成种种光芒四射、永恒但却是含混不清的理念口号。自由、平等、博爱和人民主权曾经是魔力巨大的革命咒语。傅文引用阿隆的说法解释说,这一情况显示了法国文人的一个重要的历史职能:“那就是将文人自身与人类的种种梦想和激情联结在一起,与此同时,不管是好是歹,将那些散文化的社会成就转化为种种普罗米修斯式的使

浅谈我国会计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浅谈我国管理会计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摘要】 作为一门管理学和会计学相结合的综合性学科,管理会计随着企业内部经营的成熟和需要而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管理会计的发展是经济攀升和时代进步的必然结果,其对企业在推动战略决策、增强竞争优势、加强风险管理、提升管理水平和改善绩效管理等方面,具有不可小觑的重要作用。本文先简单介绍了管理会计在我国的发展现状,然后根据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建议,最后展望一下管理会计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 管理会计;发展现状;趋势 自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现代科学管理技术和会计学基础理论的逐步发展,传统的财务会计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哈佛大学的知名经济学家约翰逊教授率先提出管理会计学的基本概念,他将管理学和会计学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发挥出了管理会计理论的真正作用,这是对会计管理进行的一次根本性变革,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却存在一些问题。 一、管理会计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意识缺乏,有待加强 受传统企业会计的影响,我国企业管理层缺乏管理意

识,对企业的重视程度不够深,传承沿袭老方法,又对先进的管理经验吸纳不足。很多企业管理者认为会计只是报账算账而已,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财务管理本身也是一种管理行为,与企业管理和经营决策的制定有很大关系,因此造成了财务人员素质低下,管理意识普遍不高。然而并非如此,管理会计可以运用各种数学方法和现代管理手段,对财务信息和其他有关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和分析说明,以使管理者可以更好的考核过去、控制现在、预测未来,做出科学的决策。 (二)管理假设和企业的实际财务管理过程严重脱节 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会计是传统会计体系的两大分支,但是就目前而看国内的大多数企业在会计工作中重财务工作,轻管理会计。无论是在机构的设置还是会计人员的聘用上,很多企业都把会计工作所需要的人力、物力、财力主要投向财务会计工作,管理会计只是作为财务会计的一个附属品。理论是实践的前提,实践是理论的最终目的,管理会计也不例外。在现实中,管理会计过多的照搬国外管理会计理论研究和实践运用成果,并未考虑中国国情,导致了管理会计理论与实践脱节现象较严重,并未形成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体系。目前的管理会计方法、技术操作性低,缺乏创新性,也没有针对相关的管理会计应用实践做出相应的总结。 (三)会计人员素质不高,缺乏管理会计人才 管理会计涉及的知识面非常广泛,除了要具有会计知识

公共管理试题

管理学题库 第一章导论 一、选择题 1.在消费上,公共物品区别于私人物品的特征的是() A.竞争性 B.排他性 C.自然垄断性 D.顾客导向性答案:C 2.公共政策与公共管理的基本属性是() A.公共性 B.历史性 C.政策引导性 D.管理参与性答案:A 3.公共管理与工商企业管理的相同之处是() A.管理的一般职能 B.管理的性质 C.管理的使命 D.责任的性质答案:A 4.按照公共管理主体、公共管理价值、公共管理资源与公共管理手段等基本范畴及其内在逻辑联系建构的公共管理学的理论体系包括公共管理主体、公共管理价值与规范、公共资源管理、公共危机管理以及公共管理技术与方法、公共管理改革与发展。其中公共危机管理以及公共管理技术与方法的主要内容不包括() A.公共危机管理 B.传统行政管理方法 C.政务信息资源管理技术 D.当代公共管理治理的新工具答案:C 5.公共管理学是公共行政学中的一个分支学科,研究者们由于学科背景等方面的差异,在研究取向上展现出不同的风貌,从而显现出不同的研究途径。美国著名学者波齐曼主张的研究途径是() A.公共政策途径和企业管理途径 B.管理途径 C.政治途径 D.法律途径答案:A 6.通过分析公共管理人员怎样进行实际操作进行研究的公共管理研究方法是() A.案例分析法 B.实体分析法 C.系统分析法 D.实践抽象法答案:D 二、多项选择题 1.20世纪70年代出现并成为了公共行政学中主流学派的是() A.新公共行政学 B.行为科学 C.政策科学 D.公共政策分析答案:CD 2.公共产品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加以划分。按照是否同时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公共产品可以划分为(AB)A.纯公共产品 B.准公共产品C.有形的公共产品 D.无形的公共产品 3.威尔逊(Woodrow Wilson)作为公共行政学的奠基人,认为执行宪法比制定宪法更要困难。为了使政府不走弯路,他把政府划分为两个领域(spheres)即() A.政治 B.行政C.治理 D.公共服务答案:AB 4.戴维·H·罗森布鲁姆在《公共行政学:管理、政治和法律的途径》一书中认为,公共行政学的研究有三种主要的研究途径,即() A.管理途径 B.政治途径 C.法律途径 D.组织命令途径答案:ABC 5.公共管理学的研究方法有() A.实践抽象法 B.实体分析法 C.实验法D.系统分析法与比较分析法答案:ABCD 6.罗伯特·B·登哈特(Robert·B·Denhardt)把公共行政学理论概括为() A.政治与行政 B.官僚机构与民主政治 C.组织与管理 D.理论与实践 E.公共组织理论答案:ABCDE 第二章公共管理的理论发展 一、单项选择题 1.提出“政治—行政”二分理论的人物是() A.威尔逊 B.韦伯 C.泰勒 D.西蒙答案:A 2.组织成员对命令的服从仅仅是基于领导者个人的感召力和煽动力的组织是() A.神秘化组织 B.传统组织 C.合理—合法化组织 D.商业组织答案:A 3.第一次运用理论的研究方法对公共行政学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首次将公共行政学思想系统化、理论化,使之成为一门比较完整的学科体系的学者是() A.古利克 B.厄威克 C.福莱特 D.伦纳德·D·怀特答案:D 4.揭示了政府机构不断膨胀的两大动力:“一是官员想要增加的是下属而不是对手;二是官员们相互之间制造工作”这一理论的是() A.帕金森定律 B.公共选择理论 C.瓦格纳的理论 D.马斯格雷夫和罗斯托的理论答案:A 5.提出政府在社会公共网络管理中扮演着“元治理”角色的理论是() A.新公共管理理论 B.新公共服务理论 C.公共治理理论 D.传统的行政管理理论答案:C 6.提出公民的需要就像“顾客”的需要的公共管理理论是()

追求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和谐统一

追求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和谐统一 外国语学院英语系周建建MG1009038 一、什么是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 “工具理性”(Instrumental Reason)是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其最直接、最重要的渊源是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Max Weber)所提出的“合理性”(rationality)概念。韦伯将合理性分为两种,即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价值理性相信的是一定行为的无条件的价值,强调的是动机的纯正和选择正确的手段去实现自己意欲达到的目的,而不管其结果如何。而工具理性是指行动只由追求功利的动机所驱使,行动借助理性达到自己需要的预期目的,行动者纯粹从效果最大化的角度考虑,而漠视人的情感和精神价值。 工具理性的核心是对效率的追求,所以资本主义社会在发展工业现代化的道路上,追求有用性就具有了真理性。韦伯的理论反映了这一时代的需求,同时也适应了这一历史性诉求。 韦栓喜在其《诗意的栖居——人类审美化的至境》①中提出了工具理性的以下特点: 1.逻辑性和系统性。工具理性注重理论的严谨和系统,要求对外界的准确把握。 2.现实实用性。工具理性始终以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和发展规律为指导,主张理性建构在实际经验之上。 3.独立性与中心化。工具理性推崇自由与独立,提倡冒险与利益崇拜。 4.功利性与追求利益最大化。工具理性排斥任何形式的非理性,或者打着“理性”的幌子,实际上脱离实际的追求。 从以上特点可以看出,工具理性引导人类把自己置于这样一种思维中:主体和客体是分离的。面对客体,主体往往注重客体的特征和规律,从而制定行为规范。但是这种医治无疑是牵强的。以工具理性为评判准绳直接导致主体能动性、目的性的最大张扬。而目的、手段和对象三者之间关系是否和谐却不予考虑。目的本身的价值及所使用手段本身固有的价值倾向也被忽略不计。另一方面,工具理性追求商业利益的人们无限度地扩张,以至在文化和生活领域出现了工具至上的偏差,使得主体性原则极度膨胀,人被技术化,成了商品和工具,“人的人性和物的物性都分化为可以在市场上算计的使用价值。”②科学技术在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导致了人与自然的极度异化。 二、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分离及其后果 工具理性是启蒙精神、科学技术和理性自身演变和发展的结果,然而,随着工具理性的极大膨胀,在追求效率和实施技术的控制中,理性由解放的工具退化为统治自然和人的工具。因为启蒙理性的发展高扬了工具理性,以至于出现了工具理性霸权,从而使得工具理性变成了支配、控制人的力量。也就是说,西方启蒙运动以来一直被提倡的理性蜕变成了一种统治奴役人的工具。 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指出,“新教伦理强调勤俭和刻苦等职业道德,通过世俗工作的成功来荣耀上帝,以获得上帝的救赎。这一点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同时也使得工具理性获得了充足的发展。但是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宗教的动力开始丧失,物质和金钱成为了人们追求的直接目的,于是工具理性走向了极端化,手段成为了目的,成了套在人们身上的铁的牢笼。”③ 现代社会,人类社会物质文明空前发展。然而在上帝和诸神隐去之后,人类社会走向了虚无,走向一个精神日益萎缩和颓废的时代,一切与技术效用无关的精神活动走向式微,遭到歧视和排斥。人类精神回到了原始的蛮荒,而人类自身更是在物质的浮华中流离失所,无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