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基本内涵

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基本内涵

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基本内涵
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基本内涵

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基本内涵

价值理性(Value Rational)也称实质理性(Substantive Rationality),即“通过有意识地对一个特定的行为—伦理的、美学的、宗教的或作任何其他阐释的——无条件的固有价值的纯粹信仰,不管是否取得成就”。也就是说,人们只赋予选定的行为以“绝对价值”,而不管它们是为了伦理的、美学的、宗教的,或者出于责任感、荣誉和忠诚等方面的目的。

价值理性的存在古已有之,真正成系统的研究要追溯到法国的启蒙运动时期。

法国启蒙的特点就是特别认同价值理性。尽管伏尔泰、孟德斯鸠等英国制度崇拜者曾大力宣传英国的工具理性。有人(拉尔夫等)认为,伏尔泰最伟大的单项成就或许就是他在法国倡导英国式的经验主义来消除笛卡儿唯理主义的影响。他年轻时曾因得罪了一位权贵而被放逐到英国,在英国过了三年,其间“彻底”皈依了英国的经验主义传统。回国后就致力于宣传培根、洛克的思想,宣传牛顿那一套已为经验证实了的科学体系,要法国人放弃不讲实际、空对空的笛卡儿主义,并在引导法国思想界更注重实际方面产生了非常积极的影响。他的著名的讽刺小说《老实人》(1759)就典型地反映了伏尔泰的这一思想倾向。此书的主题就是教导人们:生活是不完美的,可能永远不会完美,但如果人类不去进行枯燥无味的推理论证,踏踏实实地去做那些单调而富有成果的艰苦工作,人类将取得最大的成功。孟德斯鸠、狄德罗等也有同样的思想倾向,如孟德斯鸠极其推崇英国政治制度,

写《法意》宣传之;狄德罗编《百科全书》也体现了工具理性精神,要通过普及最新科学成就清除迷信,推动科学发展,以减轻人类的苦难。但是问题在于:他们的宣传,对于法国思维方式的影响到底有多大?

朱学勤在92年第6期《读书》上有一篇文章,指出了伏尔泰等人这种英国工具理性宣传影响的局限性,可以在此引为参考。朱文说:“法国是个大陆国家。她的精神气候是文学型、戏剧型,不是哲学型、逻辑型。哲学的面包不涂上文学的奶酪,法国人咽不下去。……启蒙运动的主流作家,有文学活动,但基本性格是哲学型、逻辑型、百科全书型。他们深染英国的岛国气候,向法国输入的也多是海洋恒温型工具理性——沉着事功,平庸缓进,而不是充满浪漫美感冲天而起的价值理性。因此,启蒙学派的哲学家是法国本土的,启蒙运动的哲学内容却是舶来进口的,与本土精神气候并不契合。”

另一位上海学者傅铿,在一篇谈雷蒙?阿隆的文章中从另一个方面指出了伏尔泰宣传的局限性,也值得一读(《读书》92.1“浪漫理想和事功精神”)。傅铿说,十八世纪以来的法国知识分子一直是羡忌英国人在制度上和商业上的辉煌成就,但是他们却热中于将英国人的制度转译成种种光芒四射、永恒但却是含混不清的理念口号。自由、平等、博爱和人民主权曾经是魔力巨大的革命咒语。傅文引用阿隆的说法解释说,这一情况显示了法国文人的一个重要的历史职能:“那就是将文人自身与人类的种种梦想和激情联结在一起,与此同时,不管是好是歹,将那些散文化的社会成就转化为种种普罗米修斯式的使

命,光辉灿烂的功绩和悲剧式的史诗”。(散文化,黑格尔的概念,prosaic,意思是不追求浪漫美感、精彩出奇,从一点一滴的平凡无奇的小事做起,用水滴石穿的办法建功立业)这也就是说,伏尔泰等人虽崇尚英国经验主义,但他们是不是真的能成为这种经验主义者却大成问题。他们毕竟受到法国思维传统、精神气候的局限。这局限其实还很严重。一个明显的例子就是他们对宗教的态度就和他们的英国老师们截然不同(傅文也提到此点):伏尔泰猛烈抨击宗教势力、毫不讲情面和妥协而著称,而狄德罗、霍尔巴赫等许多百科全书派更是彻底的无神论者。相反,在英国,像牛顿这样的第一流科学家,开整个时代之风气的人,也深信上帝统治着整个宇宙,而洛克这样的经验论哲学家则竭力倡导宗教宽容;另一位重要的英国哲学家休谟也只不过提出了怀疑论和不可知论。可见英国的科学精神被法国人推向了极端。爱走极端、干什么都讲究一个彻底性,这就是价值理性的思维方式,是法国思维传统的根本特点,是束缚伏尔泰们的一根看不见的精神绳索。

更何况法国还有个卢梭。此公一贯坚持法国传统思维逻辑,无限崇尚价值理性,对英国工具理性始终嗤之以鼻。虽然在英国思潮大举入侵的时候,他受到排挤,位处边缘,但随着大革命的临近、社会冲突的加剧,他的思想最终还是由于最契合法国精神传统而得到了普遍的服膺,堂而皇之地占据了法国启蒙运动后期的中央舞台。

所谓的“价值理性”,是行为人注重行为本身所能代表的价值,即是否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忠诚、荣誉等,甚至不计较手段和后

治理:工具理性还是价值理性

治理:工具理性还是价值理性?---李峰 自1989年世界银行首次使用“治理危机”(crisis ingovernance)来概括当时非洲的发展情形以来,“治理”一词在社会科学界被大量使用,从政治学、社会学、公共政策学到国际关系等学科,所涉及的领域不断扩大,有地区层面、国家层面并延伸至国际合作,所涉及的主体包罗万象,有政府组织、非政府组织到市场组织。然而国际学术界关于治理理论的内容表述却莫衷一是、混乱不堪。英国学者罗茨就指出了治理的六种用法,即作为最小国家、作为公司治理、作为新公共管理、作为善治(Good Governance)、作为社会控制系统和作为自组织网络([英)罗伯特?罗茨:《新的治理》,选自俞可平主编:《治理与善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87页)。英国学者鲍勃?杰索普(Bob Jessop)对这种状况作了很好的描绘,他认为“治理在许多语境中大行其道,以致成为一个可以指涉任何事物或毫无意义的‘时髦词语’。”“即便现在,它在社会科学界的用法仍然常常是‘前理论式的’,而且莫衷一是。”([英)鲍勃?杰索普:《治理的兴起及其失败的风险:以经济发展为例的论述》,选自俞可平主编:《治理与善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53、55页。)行笔于此,笔者想起了一件事,当我向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公共行政学系的迈克尔?克拉克(Michael Clarke)教授求教治理的有关问题时,他竟不知晓治理理论(Governance The-ory)所指何物。所以,尽管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不遗余力地在推进全球治理,不管其在实践中效果如何,其价值取向怎样,但从学理层面上讲,治理理论在国外远没有发展成为一种成熟、系统的理论。 反观国内,自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有关治理方面的书籍、文章不断问世。中国的学者在译介西方治理理论的基础上,对治理兴起的背景、治理的含义,全球治理等问题进行了广泛的探讨,特别值得关注的是,许多学者将治理理论同中国的改革实践联系起来,来探讨中国走向善政的路径。一时间,治理与中国的政治发展、治理与中国的行政改革、治理理论与政治学知识的转向等主题成为政治学、行政学讨论的热点,随着治理理论被嫁接进其他的领域内,治理理论俨然成为当今的显学,给我们一种感觉,治理的相关理论(特别是善治)是我们解决中国的政治、社会等诸多问题的一剂灵丹妙药。但是,当我们仔细研读其中的一些文章,我们却失望地发现,治理中的一些理论要点有似曾相识之感,它们并不能传达给我们比新公共管理、全球化理论、公共选择理论、新制度主义等更多的内容,有一种“贴标签”、“新瓶装旧酒”之嫌。之所以有这种感觉,一方面是因为治理概念所涵盖的范围的广泛性、模糊性和不确定性,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在译介、运用治理相关理论时的偏失,即我们把治理作为一种价值理性而不是工具理性。有的学者的论述过程是这样的,首先概括治理特别是善治的含义及其所包含的主要标准,然后以此来衡量、裁剪火热的中国现实,最后指出中国在通往善治之路上还有哪些亟待完善的地方。姑且不论此种论述的逻辑理论前提的偏颇(实质上很多学者已注意到),即把异域的善治标准当作不证自明的公理不适当地移植到一个陌生的环境中,容易产生水土不服的问题。更为重要的是,这种理论预设的存在,转移了人们对整个治理过程的关注,忽略了治理的趴术操作层面。这种“前提预设式的”或“目标导向式”的研究是一种典型的把治理当作一种价值理性的做法,实质上,治理的意义在于形式上的合理性而不在于价值上的合理性,或者治理最起码是一种工具理性。之所以如是说,原因如下: 首先,从治理的含义上说。国外关于治理含义的论述尽管异彩纷呈,但其中影响最大的是世界银行的定义,它把治理看作是在管理一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权力运作的方式,尽管这一定义有大而不当之嫌,但将治理看作权力运作的方式却颇能给人启示。既然是权力的运作方式,就是一种工具理性。也正是因为它的工具理性的特质决定了在不同的语境下治理模式的多样性和治理含义的混乱状况。 第二,从规范意义上说。社会本体论和社会认识论之间有一种相互支持、相互影响、相互生成的关系,本体论为认识论提供了资源和基础,认识论深化了本体论的境界和空间。所以在实践中应抛弃“整体导向论”和“纯粹理性主义的目的论”,表现在公共行政领域就是要抛弃“政府全能”和“市场神话”,而奉行“整体制约论”,反映在治理活动中就是要充分发挥包括政府组织、私人组织和志愿者组织、社会团体等组织的作用。在治理活动中,各种主体,包括政府组织不再是唯一的权力中心,治理结构应是一个多中心网络状的结构。在此种治理结构中,各种主体只是达至共同目标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或手段,具有强烈的工具色彩。

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十八大报告用24个字,分别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也就是三个方面,提出了反映现阶段全国人民“最大公约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培育核心价值观奠定了基础。这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新概括。 国家层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两个百年计划……当全面建成小康的目标为世界瞩目,中国人的家国情怀汇聚、升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成为共同追求。 富强,不单只在国家财富上的多少,还要包含到每个公民之中,也要体现在国家影响力的大小之上。对“富强”的追求,体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最大国情,既有当代的价值,更有传统的价值。 “民主”、“文明”,同样是中华民族百年来孜孜以求的目标。在历经近百年的帝国主义、外来的侵略,中国人民渴望“民主”,因此我们珍惜它,爱护它,创造它,努力实现它。而“文明”也也同样重要,我们要的是全社会的文明,社会主义的文明,没有文明,也会影响到“和谐”社会的建立。 “和谐”则综合了传统文化中“和”的因素,又有重要的当代价值。这些特点在其他两组词汇中也有所体现,显示出我们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格局有机联系。比如“富强”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重要方面,我们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正是体现了对于这个“价值”的追求。同时,“民主”、“文明”、“和谐”这些理念与几大建设不是简单对应,而是体现了融合、贯通的意味。 社会层面: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回望30多年前,改革开放给“板结化”的社会以松动的空间,激发出社会的巨大活力,也正是以此为始,一个又一个传奇在中国大地不断生长。 10年来,社会建设从提出到完善,成为“五位一体”格局的重要一环。与此同时,社会转型期的各类矛盾与问题也纷至沓来。在思想、文化、利益多元多样多变的时代,社会对“共识”的需要显得尤为迫切。 社会的活力和创造力来自充分的空间和自由。“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中国的改革始自对“自由”的尊重,从最初的“大包干”改革,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从对于人民权益的保护,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和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对于自由的保障,让整个社会和人的创造力、活力真正迸发了出来。如果没有社会层面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就不能保证国家的富强、和谐,也不能保障个人的敬业、诚信。 平等是对普遍自由的一种维护。今天所讲的平等,已经不是生产力极其低下、物质生活极其贫乏的原始社会那种平等,而是社会生产力极大发展,物质生活极大丰富、道德境界极大提高基础上的平等,是要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那种平等,是构成法律基石意义上的平等,是需要法治来保证的平等,这个意义上的平等当然是社会核心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 公正和法治体现了对当今社会诉求的回应。当前,我国发展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战略机遇期和矛盾凸显期重叠交织,面临的矛盾和问题较之以往更加复杂、更加突出,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的难度不断加大,这也使社会公正问题更加现实地摆在了我们面前。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个字的解读

理论学习一 时间:9月14日地点:录播室主讲:张建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个字的解读 【基本内容】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据2013年12月23日新华社电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将24字核心价值观分成3个层面: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 【国家层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价值观是人们心中的深层信念系统,核心价值观能否与时俱进,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的凝聚力和影响力。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当全面建成小康的目标为世界瞩目,中国人的家国情怀汇聚、升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成为全国人民共同价值追求。 十八大报告提出,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共识”产生“合力”,获得共识的基本路径就是能够将伟大实践、创新理论内化为人们内心的“价值认同”。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虽然只是四个词,却兼容并包。对“富强”的追求,体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最大国情,既有当代的价值,更有传统的价值。“民主”、“文明”,同样是中华民族百年来孜孜以求的目标。“和谐”则综合了传统文化中“和”的因素,又有重要的当代价值。 核心价值观与我们的事业紧密相连。“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与中国社会的活力和创造力来自充分的空间和自由。中国的改革始自对“自由”的尊重,从最初的“大包干”改革,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从对于人民权益的保护,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和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对于自由的保障,让整个社会和人的创造力、活力真正迸发了出来。而“平等”是要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那种平等,是构成法律基石意义上的平等,是需要法治来保证的平等,这个意义上的平等当然是社会核心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公正”和“法 括政党和国家,也包括广大人民群众,但最主要的主体应是个人,是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三个倡导”,涉及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次,个人是基础,社会要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国家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8个字对我们每个人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对于所从事职业的尊重代表着一种对于个人价值的追求,爱自己的岗位,全身心地投入到岗位上,干好本职工作,才可能为国家、为社会、为家庭,也为自己创造未来。正是因为热爱,才能做到奉献。

数学课程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辨析与实践反思-最新文档

数学课程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辨析与实践反思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框架的正式发布,意味着课程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因为这里有一个基本的逻辑关系,即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最终是依靠各个学科来进行的,而学科教学与课程改革是密切相关的. 从2001年正式开始的课程改革,至 今已近二十年,很显然,这轮课程改革对学科教学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纯粹讲授甚至是灌输式的课程已经很少见了,而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学习形式的课堂则已经成为当下学校的新常态. 在感受课程改革带来的变化的同时,同样不能忽视一些深层次的问题. 其中,对于学科、对于课程的认识,正成为影响课改深化与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关键问题. 对于初中数学而言,怎样认识数学课程的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是初中数学教师理解自身所从事的课程教学,寻找核心素养培育坚实基础的重要保证. 本文拟对数学课程的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做一浅显梳理,以期对有兴趣于此的同行们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数学课程的工具理性与价值理 性再辨析 一线教师对数学课程的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关注往往是 不一样的,我们都知道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其基础性体现在数学学习可以为其他学科的知识构建,以及学生的生活提供最基础的知识与思维方式. 就从纯粹的数学教学角度来看,数学课程的

工具理性体现得最为直接的可能就是习题解答与问题解决了,当学生在数学考试等评价中获得好的评价时,常常可以认为体现了数学课程的工具理性. 但很显然,这种囿于应试的经验性认识,不足以概括数学课程工具理性的全部,更无法体现其价值理性的一面. 在核心素养视角下,数学教学要培养学生能够适应社会发展和终身发展所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以及逻辑推理和数学建模等素养,这既离不开必需的工具理性,同时也离不开必要的价值理性. 从这个角度讲,有必要对数学课程的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再作一番辨析. 工具理性毫无疑问是指向操作的,解决的是一线教师如何根据课程理念、课程内容以及课程评价,去找到具体的实现课程理念、教学课程内容、接受教学评价的具体的操作方法、途径以及手段等. 说得通俗一点,就是“如何做”的问题. 对此,很多经历过课程改革的老师们应当是有印象的,在当初推进课程改革的时候,曾经有不少一线老师抱怨课改培训“太空”,不具有“操作性”. 在这里,教师所期待的操作性,实际上就是课程工具理性的体现. 显然,不具有工具理性的课程理解,失去了教学的基础,因而难以具有推广的价值;同时又应当看到,纯粹追求“操作性”又是不够的,因为学科教学的应试压力再大,教师也必须有课程意识,数学教师必须认识到数学课程在知识体系与学生发展当中所起的作用,必须认识到通过数学学习可以让学生具有其

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其基本内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24个字分三个层次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的十八大报告用24个字提出覆盖全国各方面意见、反映现阶段全国人民最大公约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述。这个表述是分别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进行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 1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灵魂)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主题) 3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精髓) 4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基础)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灵魂)。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它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决定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性质和方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主题)。它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动员、激励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它反映了我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共同愿望和普遍追求,既实在具体又鼓舞人心,它把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与个人的幸福紧密联系在一起,把各个阶层、各个群体的共同愿望有机结合在一起,具有强大的感召力、亲和力、凝聚力。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精髓)。它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在五千年历史演进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华民族形成了勇于改革、敢于创新的时代精神。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交融,已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共同构成中华民族自立自强的精神品格,成为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基础)。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概括精辟、内涵深刻,贯穿社会生活各个领域,覆盖各个利益群体,涵盖了人生态度、社会风尚的方方面面。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使社会成员都能知荣弃耻,褒荣贬耻,扬荣抑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有所依托、有所体现。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特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字解读》演讲稿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字解读》演讲稿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字解读》。 我们知道价值观是人们心中的一种信念,是判断是非的标准。一个国家是否拥有家喻户晓的核心价值观,直接影响着一个国家的凝聚力。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是十八大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概括。 所谓富强,是指富足而强盛的国家。对富强的追求,既有当代的意义,更具有传统的价值。 民主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孜孜以求的目标。我们要珍惜民主,创造民主,实现民主。 创建一个富强民主的国家自然需要文明。鲜花因芬芳而美丽,校园因文明而进步。我们要的是全社会的文明,没有文明,也就没有和谐社会的建立。 和谐则综合了我国传统文化的理念,其中体现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和谐局面。 自由指人民自由的权利。自由更是人民的基本权利。 现在所讲的平等,是指在物质生活、道德境界、法律上的平等。 公正是指社会的公平和正义。公正体现在法律上,法律是公正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权利,每个人的合法权利都要受到保护。 法治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成果,是现代社会的一个基本框架。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大到一个国家的政体,小到一个人的言行,都需要在法治中运行。 爱国是每个人对于祖国的一种深深的依恋和爱护,一种油然而生的行动。 敬业是基本的职业道德要求。一个人不论担任着什么工作,都要遵守敬业这个朴素而又崇高的美德。 诚信是人类的基本道德要求,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要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明白诚信无价,假如你丢掉了诚信,就像是泥牛入海,再也找不回来了。 友善,是对人类关系的继承和发展,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准则。友善,是创造和谐家园、实现民族梦想至关重要的一种态度。

“设计史”的本质——从工具理性到“日常生活的审美化”

杭师:“设计史”的本质——从工具理性到“日常生活的审美化” 20世纪以来,“设计”日显重要,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文化现象。而设计史的产生是“设计”在这个时间遭遇现代性和后现代思潮等因素影响的必然结果。法兰克福学派的工具理性的批判,对现代设计发展和设计史的描述构成了自我认识的新阶段,设计史的写作为此有了许多艰难和令人尊敬的回应,但相较其他传统人文学科来说,设计史的诞生仍然时间过短。当在“日常生活审美化”等后现代的语境中,设计作为既得利益者,成为必然、重要的逻辑时,设计史有责任和义务提醒当代设计回归本质。 广义上的“设计史”,指的是18世纪英国工业革命以来,欧美发达国家在面向生活的物质 制造方面的“进步”历史,也是在全球化背景下欧洲中心文化的产物。今天,无论在西方还是亚洲,包括改革开放后的中国,我们似乎都在各个领域遭遇“被设计”。“设计”不仅视为一个新兴的专业被屡屡提起,而且作为一个与社会、经济发展、消费、时尚等产生密切关系的词汇,成为一种强势的文化现象。在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设计越来越被主流视为是“文化创意产业”和“中国制造到创造”的良药,甚至是中华民族复兴的秘方,“设计的历史”正代表为一种已经被西方证明了的、进步的、不容置疑的、必然的逻辑关系,用一位中国著名设计家的话说,“设计师要做上帝没有做过的事情”。 理清20世纪以来的思想史中如何从“设计”的产生到对设计发展进程的肯定过程,是评价 “设计至上”论的前提。以英国艺术理论家尼古拉斯?佩夫斯纳(Pevsner Nikolaus)出版于1936年的著作《现代设计的先驱者》(Pioneers of Modern Design)作为分水岭,1936年以前几乎没有“设计史”,只有包含在艺术史中的“工艺史”,它的重点是关注装饰艺术,而显然,当时的装饰艺术仅仅被视为是建筑的分支。爱德华?卢西?史密斯著的《世界工艺史》(The Story of Craft)中基本的格局是陶器、金银器、家具、玻璃和其他器具的演变史,这其中,主要分析的是装饰纹样的演变和区域文化之间的关系,在如此的线索中,作为造物主体的人的设计行为在装饰艺术历史中几乎被忽略了。随着工业革命的机械生产在生活领域的影响逐渐加深,威廉?莫里斯在英国艺术与手工艺运动中的主张,成为设计主体觉醒的最初声音,“尽管威廉?莫里斯深感以机器为特征和标志的变革力量,将艺术置于危险境地……但他总能迅速恢复信心。他清楚地预见到在一种不可抗拒的新力量面前所形成的大片美术空白,因而全身心地投入到填补这种空白的工作中,

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

你好,我是刘擎,欢迎你和我一起探讨西方现代思想。 今天要讲的是韦伯提出的一个概念:工具理性(instrumentalrationality)。 两种理性: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 之前说到,在现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套价值标准,社会中存在各种各样的价值取向。但你有没有注意到,其实我们也有高度一致的地方——谈到钱这个话题,我们的取向好像就很一致。我们都承认,不论追求什么,金钱都是有所帮助的。 难道我们都是拜金主义者吗?我觉得未必。科学家、诗人、或者沉浸在恋爱中的年轻人,他们最看重的东西可能是科学、是艺术、是爱情,但他们也都会承认,钱是很有用的。 韦伯同时代的一位社会学家齐美尔有一个比喻,他说金钱有一点像上帝,上帝对所有人一视同仁,每个人都可以用上帝的名义做自己的事情。 如果要问韦伯对这种现象的看法,他会怎么说呢? 这时候,“工具理性”这个概念就要登场了。韦伯认为,人的理性可以区分成两种不同类型,一种叫工具理性(instrumentalrationality),一种叫价值理性(value rationality)。 工具理性是做什么的?它的作用是找到做事的手段,就是一件事怎么做才是最有效的。打个比方,我在外地开会,家人打电话来说要我赶紧回家。我一计算,飞机最快,机票的价格也能接受,于是就订了航班。这里运用的就是工具理性。注意,我说了一个词:“计算”。工具理性的关键就在于“计算”:针对确定的目标,计算成本和收益,找到最优化的手段。 工具理性不关心目的,只关心达成目的的手段是不是最优的。 价值理性又是什么呢?还是同一个例子,在外地开会,家里人让我赶紧回家。但这一次,订机票之前我突然想:不对,还是得先搞清楚到底是什么事,

聚焦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聚焦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编者按 中国梦,价值魂。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的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现中国梦的价值观建设基础工程。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三个倡导”的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结合的产物,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相契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相承接,是我们党凝聚全党全社会价值共识作出的重要论断。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发展历程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核心价值观的发展 “社会主义”作为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目标,其价值观念和理想追求,必然贯穿于新民主主义始终。在一定意义上,必然成为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主体内容。 一是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体系是新民主主义时期培育核心价值观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石。经过我们党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艰辛探索,最终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二是“为人民服务”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核心价值观的根本内容和精神动力。毛泽东说:“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队伍,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价值取向,为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三是推翻“三座大山”、最终建立社会主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目标和核心价值观的实践主题。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任务,是推翻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三座大山”,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明确中国革命的目的是最终走向社会主义,建立人民共和国。 四是集中体现为“建立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和富强的新中国”的新民主主义纲领。毛泽东提出了“建立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和富强的新中国”的新民主主义纲领,深刻、集中、高度地体现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针对性强,价值指向明确。 五是广泛深入开展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道德教育。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写下了《纪念白求恩》《为人民服务》等光辉著作,号召共产党员加强共产主义道德修养;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我们党提出了要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优良传统和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核心价值观的发展 新中国的建立,标志着我们党胜利地完成了国家独立、民族解放第一大历史任务。之后,我们党开始了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历史转变。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和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确立,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奠定了政治前提、物质基础和文化条件。 一是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得到广泛深入传播。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证明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是指引中华民族走向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的科学理论武器。 二是提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宏伟设想。面对旧中国的贫穷落后和一穷二白,我们党把走向繁荣富强作为国家建设的最主要目标,在社会主义工业化基础上,我们党于1964年12月提出了建设“四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的宏伟战略目标,成为一面动员、凝聚、鼓舞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伟大精神旗帜。 三是广泛开展了以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和为人民服务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在全社会道德领域除旧布新,涌现出了雷锋、王进喜、焦裕禄等一批社会主义道德的先进典型,在全国形成了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和服从大局、艰苦奋斗、廉洁奉公等优良社会风气。 四是培育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从新中国建立至改革开放前,我们党带领全国人民展开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两弹一星”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培育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不怕困难、勇于攀登的精神品质,培育了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红旗渠精神等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典范。改革开放新时期核心价值观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不断进行新的探索,提出了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到以“三个倡导”为内容,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论断和战略任务。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恢复和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与改革开放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伟大实践相结合,科学继承了毛泽东思想,创立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断巩固。 2006年3月,在第十届全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提出“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继承和发展了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褒荣贬耻、我国古代的“知耻”文化传统,同时又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深化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规律的认识。

核心价值观24字主题班会教案(1)

核心价值观24字主题班会教案 六年级 活动背景: 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凝练概括了国家的价值目标、社会的价值取向和公民的价值准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这“三个倡导”24个字,分国家、社会、公民三个领域、十二项内容,要一个一个地抓,体现到教材编写、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等各个方面。在青少年的价值观形成时期,帮助、指导他们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 活动目的: 1、让学生熟读并记住核心价值观24个字,在学习成长过程中慢慢品味、细细琢磨、逐步领会,日积月累地融化在小小心灵。 2、让学生明白我们最基本的核心价值观是什么,在实践中确立一个是非标准,一个遵循的行为准则,一个终极信念,引导我们向正确的方向一直走下去,最终达到我们理想中的目的地。 3、通过主题班会,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活动形式:班会、讲述、讨论,宣誓等。 准备工作:ppt制作 活动内容: 一、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师讲述,ppt展示): 因为人不同的世界观而产生的不同的对人生的方法论,是人们在认识、评价人生活动所具有的价值属性时所持有的根本观点和看法。 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解读: 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国家层面社会主义现代化) 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社会层面政治建设) 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个人层面公民道德建设) 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问题一个全新的论述,包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应该具有的最基本、最核心的价值理念。

浅谈启蒙、理性与神话

浅谈启蒙、理性与神话——试论霍克海默和阿道尔诺 对启蒙的批判 【论文摘要】霍克海默和阿道尔诺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的第一批理论家,凭借他们敏锐的洞察力认识到,启蒙在帮助人们摆脱了神话的控制,并且声称要为人们带来完全的自由和彻底的解放的同时,又将人类带入了另外一个温柔的陷阱——一个更加美丽的神话当中。因此,如何揭穿这个虚伪的神话就成为了他们首当其冲的任务。 【论文关键词】启蒙;神话;工具理性;文化工业;价值理性 宗教改革、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开启了人类的理性时代。从此,人们不必再祈求神的力量和权威为自己的一切“正名”,单单凭借自身的理性便可以达到目的——人类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自由。这看似是一件振奋人心的事情。然而,在这兴奋的背后总会有些不和谐的因素出现:在20世纪的30至40年代,法西斯主义猖獗,反犹主义犯下了种种令人发指罪行,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这一切给刚刚还在庆祝自己解放的人们泼了一盆冷水,“被彻底启蒙的世界却笼罩在一片因胜利而招致的灾难之中”。原因何在呢?就在对启蒙理性的反思之中,法兰克福学派粉墨登场,其理论也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作为该学派的第一代领军人物,霍克海默和阿道尔诺举起了批判启蒙理性的大旗,他们认为,这一切灾难都源于启蒙的自反性——启蒙曾经战胜了神话,但是最终仍旧没有逃脱再次回归神话的命运。独裁统治、工具理性、大众文化,这不是启蒙被误用的结果,而恰恰是启蒙内部蕴含的毒瘤。下面,笔者将就此问题作详细梳理,以求在对启蒙理性的认识上能够更进一步。 一、历史上的启蒙观念 关于启蒙,一般有狭义的和广义的两种理解。广义的启蒙概念早已有之,它指的是以光明照亮黑暗,是对光明的追索。在这个意义上讲,启蒙是一种智慧的表现。不过,人们一般在狭义的角度上理解启蒙,这就与近代理性精神的确立有直接的关系了。这个意义上的启蒙,发端于文艺复兴时期,它意味着一种祛魅化的过程。由于在此之前,人类一直生活在自然和神祗的权威之下,始终无法摆脱对它们的恐惧和依赖,作为主体的自我的地位始终没有挺立起来,因而启蒙的作用,就明确地表现在帮助人们驱除蒙昧,成为独立的、自主的主体,成为真正的自由人。人们相信,经过启蒙,我们可以获得翘首以盼的解放,不再为外物所拘束,并且能如康德所说的那样,“为自然立法”。启蒙正是背负着这样的历史重任上路的。 说到这里,我们很容易就可以将启蒙和理性连接在一起了。人们通过启蒙获得自由的过程,其实也就是人类理性获得至高无上的地位的过程——启蒙事实上就是在树立人类理性的权威地位。经过启蒙运动洗礼的思想家们,坚信单凭自己就可以认识外物,而且,科学的发展也似乎证明了这一点。启蒙开启了理性之门,同时给人类带来更多更大的希望。

二十四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选)

二十四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发表时间:2016-04-03 来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24字核心价值观分三个层面: 据2013年12月23日新华社电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将24字核心价值观分成3个层面: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

三德教育的内容(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 (一)以“礼”为核心的社会公德建设:社会公德是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我们要大力倡导以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德,在社会上做一个好公民。 文明礼貌,是人类社会为维护正常生活共同遵守的最起码的道德规范。主要表现在卫生整洁、仪表文明,仪态优美、举止文明,谈吐礼貌、语言文明,遵守礼仪、行为文明。 助人为乐,是人们公同遵守的最起码的道德规范,是为人民服务精神的直接体现,它是一种高尚的文明行为。同志之间、同事之间、朋友之间、邻里之间、亲友之间需要相互依存、相互关心、相互支持。 爱护公物,就是要关心、爱护国家财产,同一切破坏公共财物的行为作斗争,同一切浪费公共财物的行为作斗争。 保护环境,就是要树立“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观念,从自己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改变不利于环境保护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培养符合环境道德要求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

遵纪守法,就是要提高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做到知法、懂法、守法、护法;要严格遵守各项法律和纪律,不做任何违法违纪的事;要自觉遵守和维护公共秩序;要坚决同一切违法违纪行为作斗争。 (二)以“诚”为核心的职业道德建设:职业道德是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从业人员与服务对象、职业与职工、职业与职业之间的关系。我们要大力倡导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为主要内容的职业道德,在工作中做一个好建设者。 爱岗敬业,是对人们工作态度的一种普遍要求。爱岗就是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能够为做好本职工作尽心尽力;敬业就是要用一种恭敬严肃的态度来对待自己的职业,即对自己的工作要专心、认真、负责。二者相辅相成、相互支持。 诚实守信,是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也是一个企业行为的基本准则。诚实就是要忠实于事物的本来面貌,不歪曲事实,不作假,不为不可告人的目的而欺骗别人;守信就是讲信用、讲信誉,信守诺言,忠实于自己承担的义务。 办事公道,就是以国家法律法规、规章制度以及公共道德准则为标准,秉公办事,公平、公正地处理问题。 服务群众,就是要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热爱本职工作,甘于奉献;要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帮群众之所需。 要廉洁奉公,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要自觉接受群众监督,有错即改,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奉献社会,是职业道德的最高要求,是为人民服务和集体主义精神的最好体现,其实质是奉献。作为一个建设者,无论身在哪个部门、哪个岗位,只要爱岗敬业,努力工作,就是在为社会做出贡献。 (三)以“爱”为核心的家庭美德建设:家庭美德是每个公民在家庭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夫妻、长幼、邻里之间的关系。我们要大力倡导以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为主要内容的家庭美德,在

学习宣传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总结【精品范文】

学习宣传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总结 学习宣传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总结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平、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论述,向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提出了如何弘扬什么样的价值观,如何践行什么样的价值观这一重要命题,明确了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总目标的同时。国民应有一个适应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态文明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前提。我局积极响应,及时组织全体人社系统干部职工定期开展深入学习贯彻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特别是学习宣传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全体干部职工的爱国主义思想,为提高人社系统职能建设,构建和谐XX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障。现就我局开展学习宣传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如下总结: 一、加强自主学习,提高思想认知 通过宣传栏、设置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关的公益广告,来倡导干部职工主动学习,提高思想认知。当今社会飞速发展,地球村里的变化日新月异,面对现在国内外这复杂多变的局势,抛掉陈旧的观念,跟上时代的步伐,拥抱外面精彩的世界才是我们当代青年应该做的。人社局作为社会保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人社系统的一员,我们必须吃透政策的原意,懂得灵活变通,具备创新能力。与此同时,我们还应顺应形势的变化发展,结合职能,发展自我:找准自己的发展目标,结合自己的优势和工作职责,定位自己的方向及发展地位,为人社事业发展,为构建和谐XX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障。 二、组织主题学习,强化思想理解 定期组织全体干部职工开展以“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道德讲堂,通过道德讲堂的形式,全面深入的讲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含义及意义,以此提升全体干部职工对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并深入到人社系统的工作生活中。中共十八大大会报告在我们党的历史上首次用24字简要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十八大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将极大地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的重要生长点,是我们党重大的理论创新,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这24个字,分别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提出了反映现阶段全国人民“最大公约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培育核心价值观奠定了基础。这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新概括。 一是国家层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富强”,不单只在国家财富上的多少,还要包含到每个公民之中,也要体现在国家

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基本内涵

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基本内涵 价值理性(V alue Rational)也称实质理性(Substantive Rationality),即“通过有意识地对一个特定的行为—伦理的、美学的、宗教的或作任何其他阐释的——无条件的固有价值的纯粹信仰,不管是否取得成就”。也就是说,人们只赋予选定的行为以“绝对价值”,而不管它们是为了伦理的、美学的、宗教的,或者出于责任感、荣誉和忠诚等方面的目的。 价值理性的存在古已有之,真正成系统的研究要追溯到法国的启蒙运动时期。 法国启蒙的特点就是特别认同价值理性。尽管伏尔泰、孟德斯鸠等英国制度崇拜者曾大力宣传英国的工具理性。有人(拉尔夫等)认为,伏尔泰最伟大的单项成就或许就是他在法国倡导英国式的经验主义来消除笛卡儿唯理主义的影响。他年轻时曾因得罪了一位权贵而被放逐到英国,在英国过了三年,其间“彻底”皈依了英国的经验主义传统。回国后就致力于宣传培根、洛克的思想,宣传牛顿那一套已为经验证实了的科学体系,要法国人放弃不讲实际、空对空的笛卡儿主义,并在引导法国思想界更注重实际方面产生了非常积极的影响。他的著名的讽刺小说《老实人》(1759)就典型地反映了伏尔泰的这一思想倾向。此书的主题就是教导人们:生活是不完美的,可能永远不会完美,但如果人类不去进行枯燥无味的推理论证,踏踏实实地去做那些单调而富有成果的艰苦工作,人类将取得最大的成功。孟德斯鸠、狄德罗等也有同样的思想倾向,如孟德斯鸠极其推崇英国政治制度,

写《法意》宣传之;狄德罗编《百科全书》也体现了工具理性精神,要通过普及最新科学成就清除迷信,推动科学发展,以减轻人类的苦难。但是问题在于:他们的宣传,对于法国思维方式的影响到底有多大? 朱学勤在92年第6期《读书》上有一篇文章,指出了伏尔泰等人这种英国工具理性宣传影响的局限性,可以在此引为参考。朱文说:“法国是个大陆国家。她的精神气候是文学型、戏剧型,不是哲学型、逻辑型。哲学的面包不涂上文学的奶酪,法国人咽不下去。……启蒙运动的主流作家,有文学活动,但基本性格是哲学型、逻辑型、百科全书型。他们深染英国的岛国气候,向法国输入的也多是海洋恒温型工具理性——沉着事功,平庸缓进,而不是充满浪漫美感冲天而起的价值理性。因此,启蒙学派的哲学家是法国本土的,启蒙运动的哲学内容却是舶来进口的,与本土精神气候并不契合。” 另一位上海学者傅铿,在一篇谈雷蒙?阿隆的文章中从另一个方面指出了伏尔泰宣传的局限性,也值得一读(《读书》92.1“浪漫理想和事功精神”)。傅铿说,十八世纪以来的法国知识分子一直是羡忌英国人在制度上和商业上的辉煌成就,但是他们却热中于将英国人的制度转译成种种光芒四射、永恒但却是含混不清的理念口号。自由、平等、博爱和人民主权曾经是魔力巨大的革命咒语。傅文引用阿隆的说法解释说,这一情况显示了法国文人的一个重要的历史职能:“那就是将文人自身与人类的种种梦想和激情联结在一起,与此同时,不管是好是歹,将那些散文化的社会成就转化为种种普罗米修斯式的使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个字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个字 核心价值观是精神支柱,是行动向导,对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建设民族精神家园,具有基础性、决定性作用。下面是小编搜集整 理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个字,欢迎阅读。 一、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 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社会主义核 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 度凝练和集中表达。 党的xx大以来,中央高度重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xxxx多次作出重要论述、提出明确要求。中央政治局围绕培育和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进行集体学习。中办 下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党中央的高 度重视和有力部署,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指明了努 力方向,提供了重要遵循。 二、基本内容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 三、三个层面 据2019年12月23日新华社电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 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将24字核心价值观分成3个层面:国家层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社会层面: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公民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四、概念内涵 党的十ba大提出: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目标,也是从价值目标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居于最高层次,对其他层次的价值理 念具有统领作用。富强即国富民强,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经济建 设的应然状态,是中华民族梦寐以求的美好夙愿,也是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幸福安康的物质基础。民主是人类社会的美好诉求。我们 追求的民主是人民民主,其实质和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它是社会 主义的生命,也是创造人民美好幸福生活的政治保障。文明是社会 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特征。它是社会 主义现代化国家文化建设的应有状态,是对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概括,是实现中 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支撑。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理念,集 中体现了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 生动局面。它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社会建设领域的价值诉求, 是经济社会和谐稳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文明、和谐,倡 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 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这24个字是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对美好社会的生动表述,也是从社会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它反映了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属性,是我们党矢志不渝、长期实践的核心价 值理念。自由是指人的意志自由、存在和发展的自由,是人类社会 的美好向往,也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社会价值目标。平等指的是公

追求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和谐统一

追求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和谐统一 外国语学院英语系周建建MG1009038 一、什么是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 “工具理性”(Instrumental Reason)是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其最直接、最重要的渊源是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Max Weber)所提出的“合理性”(rationality)概念。韦伯将合理性分为两种,即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价值理性相信的是一定行为的无条件的价值,强调的是动机的纯正和选择正确的手段去实现自己意欲达到的目的,而不管其结果如何。而工具理性是指行动只由追求功利的动机所驱使,行动借助理性达到自己需要的预期目的,行动者纯粹从效果最大化的角度考虑,而漠视人的情感和精神价值。 工具理性的核心是对效率的追求,所以资本主义社会在发展工业现代化的道路上,追求有用性就具有了真理性。韦伯的理论反映了这一时代的需求,同时也适应了这一历史性诉求。 韦栓喜在其《诗意的栖居——人类审美化的至境》①中提出了工具理性的以下特点: 1.逻辑性和系统性。工具理性注重理论的严谨和系统,要求对外界的准确把握。 2.现实实用性。工具理性始终以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和发展规律为指导,主张理性建构在实际经验之上。 3.独立性与中心化。工具理性推崇自由与独立,提倡冒险与利益崇拜。 4.功利性与追求利益最大化。工具理性排斥任何形式的非理性,或者打着“理性”的幌子,实际上脱离实际的追求。 从以上特点可以看出,工具理性引导人类把自己置于这样一种思维中:主体和客体是分离的。面对客体,主体往往注重客体的特征和规律,从而制定行为规范。但是这种医治无疑是牵强的。以工具理性为评判准绳直接导致主体能动性、目的性的最大张扬。而目的、手段和对象三者之间关系是否和谐却不予考虑。目的本身的价值及所使用手段本身固有的价值倾向也被忽略不计。另一方面,工具理性追求商业利益的人们无限度地扩张,以至在文化和生活领域出现了工具至上的偏差,使得主体性原则极度膨胀,人被技术化,成了商品和工具,“人的人性和物的物性都分化为可以在市场上算计的使用价值。”②科学技术在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导致了人与自然的极度异化。 二、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分离及其后果 工具理性是启蒙精神、科学技术和理性自身演变和发展的结果,然而,随着工具理性的极大膨胀,在追求效率和实施技术的控制中,理性由解放的工具退化为统治自然和人的工具。因为启蒙理性的发展高扬了工具理性,以至于出现了工具理性霸权,从而使得工具理性变成了支配、控制人的力量。也就是说,西方启蒙运动以来一直被提倡的理性蜕变成了一种统治奴役人的工具。 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指出,“新教伦理强调勤俭和刻苦等职业道德,通过世俗工作的成功来荣耀上帝,以获得上帝的救赎。这一点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同时也使得工具理性获得了充足的发展。但是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宗教的动力开始丧失,物质和金钱成为了人们追求的直接目的,于是工具理性走向了极端化,手段成为了目的,成了套在人们身上的铁的牢笼。”③ 现代社会,人类社会物质文明空前发展。然而在上帝和诸神隐去之后,人类社会走向了虚无,走向一个精神日益萎缩和颓废的时代,一切与技术效用无关的精神活动走向式微,遭到歧视和排斥。人类精神回到了原始的蛮荒,而人类自身更是在物质的浮华中流离失所,无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