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学习的基本原理

学习的基本原理

陈琦、刘儒德主编《教育心理学》笔记——第三章学习的基本原理学习理论是教育心理学中最基本、最核心的问题之一。但由于学习问题本身的复杂性,和研究者本身背景的不同,形成了各种不同的学习理论。

第一节学习概述

一、学习的一般含义

学习是个体由于经验而引起的相对持久的心理结构及其外显行为的变化。

首先,学习必须使个体产生某种变化。

其次,这种变化是由于经验而引起的。

再次,这种变化是相对持久的。有些主体的变化,如疲劳,创伤等引起的变化是暂时的,经过一段时间或一旦条件改变就会自行消失,这种变化不能称作学习。

最后,上述定义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既包括人类的学习,也包括动物的学习。学习与生命并存,学习广泛地发生于每个个体的生活之中。

人类的学习与动物的学习有着本质的区别,主要表现在:

(1)人类学习的目的、过程和结果都体现着人的社会性。

(2)人类学习具有能动性。

(3)人不仅可以获得直接经验,而且可以借助语言来获得人类的间接经验。

二、学生学习的特点

(一)以间接经验的掌握为主线

间接经验的学习形式是主要的,学生的学习不可能事事从直接经验开始。在教学组织和教学方法上,特别要求教师能把学校学习和实际生活以及学生的原有经验相联系,实现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一体化。

(二)计划性、目的性和组织性

学生的学习是在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条件下进行的,必须在有限时间内完成,并达到社会的要求;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实现,并存在与其他学习者的互动。

(三)具有一定程度的超前适应性

学社的学习具有一定程度的超前适应性,他们的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但其学习不是为了适应当前的环境,而是为了适应将来的环境要求。当学生意识不到当前的学习与将来的实践之间的关系时,就难以认识到学习的必要性。

三、学习的分类

(一)加涅的学习分类

1.言语信息的学习

即掌握以言语信息传递的内容,学习结果是以言语信息表现出来的。

2.智慧技能的学习

言语信息的学习帮助学生解决“是什么”的问题,而智慧技能的学习要解决“怎么做”的问题,用以对外界的符号、信息进行处理加工。辨别技能是最基本的智慧技能。

3.认知策略的学习

认知策略是学习者用以支配他自己的注意、学习、记忆和思维的有内在组织的才能,这种才能使得学习过程的执行控制成为可能。智慧技能指向外部环境,而认知策略指向学习者内部。

4.态度的学习

态度是通过学习获得的内部状态,这种状态影响着个人对某种事物、人物及事件所采取的行动。加涅提出三类态度:(1)儿童对家庭和其他社会关系的认识;(2)对某种活动所伴随的积极的喜爱的情感;(3)有关个人品德的某些方面。

5.运动技能的学习

运动技能又称为动作技能,也是能力的一个组成部分。

(二)奥苏贝尔的分类

一个纬度是学习进行的方式,据此可分为接受的和发现的;另一个纬度是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的关系,据此可分为机械的和有意义的。这两个纬度互不依赖,彼此独立。

四、学习理论的发展脉络

学习理论主要回答三方面的问题:

(1)学习的实质是什么?

(2)学习是一个什么样的过程?

(3)学习有哪些规律和条件?

(一)两种倾向的学习理论体系的建立与初步发展

19世纪晚期,冯特建立第一个实验心理实验室,心理学从此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冯特理论主要特点有:

(1)还原论(或要素主义)

(2)内省法

冯特的探究既是现代学习理论的摇篮,又是后来学习心理学家的靶子。

第一节学习概述(续)

(一)针对冯特的内省法和元素主义的观点,主要有以下两种反对意见:

首先,是以华生为主的行为主义学派批评冯特的内省法。行为派同意研究元素,但他们不同意冯特用以发现这些元素的内省法。华生认为唯一可以被观察、并用以科学研究的是个体的外显行为。

行为主义者主张,学习就是在刺激和反应之间建立联结,即S—R,就是形成行为习惯或条件反射。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以桑代克为先导,以华生为激进的代表,又经过格思里、赫尔等的发展,之后斯金纳又对他作了总结和发展。

对冯特的另一个批评来自与行为主义相对立的一个学派:德国的格式塔学派,他们集中批评冯特的要素主义,认为他看不到人类经验的真实面貌,就好像音乐家如果把每个音符分开就永远听不到主旋律一样,他们强调经验的整体性,主张研究内部过程和人的经验。

(二)行为倾向、认知倾向学习理论的相互吸收

在与格式塔学派进行论战中,一些行为主义者开始吸收认知派的思想,从而出现了折衷倾向的学习理论,其中典型代表是:早期的托尔曼和后来的班杜拉。

托尔曼自称为“目的行为主义者”,他强调:

(1)行为的目的性和整体性:动物的行为总是指向一定的目的的,不是胡乱尝试错误。

(2)中介变量:从刺激到做出反应,这之间需要通过一些中介变量,动物需要形成对某个情境的预期,把某些事情当成最终事件的信号线索。

(3)潜伏学习:他认为不能完全以外显的行为来判断学习是否发生,又是学习并不直接反映在学习中,他只是导致学习者对某个情境的理解。

另一个有影响的人物是班杜拉,他基本沿用了行为主义的研究范式,但同时又吸收了许多认知学习理论的思想。他提出行为是环境、个体的生理和心理因素与行为三者交互决定的。他提出“观察学习”的理论,强调对行为的自我调节和认知过程等。

(三)认知学习理论的发展和人本主义的出现

随着学习理论研究的深入,行为主义的机械论、还原论等弊端日益暴露,而认知学派在这方面有自己的优势。同时由于计算机科学的兴起,认知学派的影响越来越大。

认知学习理论的发展主要包括两种倾向:

(1)认知结构理论:把人的认知看成是整体的结构,学习就是认知结构的发展过程,就是认知结构的形成和改造的过程。它的形成也是受到了皮亚杰思想的影响。

(2)信息加工的学习理论:它主要是受到计算机科学的启发,用计算机来类比人的认知加工过程,从信息的接收、存贮和提取的流程来分析学习的认知过程。

在20世纪60年代,还有一派即人本主义思想,主张研究整体的人,强调学习者的自我参与、自我激

励、自我评价和自我批评。其代表人物包括马斯洛、罗杰斯等。

(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兴起

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主要是以皮亚杰、维果斯基等的思想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

从行为注意到信息加工论基本都以客观主义为基础,即把事物的意义看成是存在与个体之外的东西,是完全由事物自己决定的,而对事物的认知就是单项的刺激或欣喜地接受过程,是从事物到心理的过程。

建构主义者认为,对事物的理解不是简单由事物自己决定的,信息要被人理解,依赖于个体原有的知识经验,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经验相互作用来形成、丰富、调整自己的经验结构的一个过程。教学并不是把知识经验从外部装到头脑中的一个过程,而是从原有经验出发,建构新的经验。

建构主义提出了许多与传统不同的观点,在教育心理学界日益受人关注,是“教育心理学中的一场革命”。但建构主义包括诸如极端建构主义和温和建构主义等不同的理解,我们应该吸收其中的合理内容。

第二节行为主义学习原理

行为主义者主张用自然科学的方法来研究学习,他们用外显的、可以观察的刺激和反应来解释学习过程,而反对研究学习的内部过程。但不同的行为派学习理论家的观点并不完全相同,其主要的代表人物包括桑代克、华生、斯金纳和班杜拉等。

一、桑代克的联结说

桑代克,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采用实证主义的倾向,使教育心理学研究走向了科学化的道路,是科学教育心理学的地开创者。

(一)动物实验

桑代克是最早用动物实验来研究学习规律的心理学家。最著名的动物学习实验是猫开笼取食的实验。当代可用曲线图来表现学习的过程,随着尝试次数的增加,作出动作所用的时间逐渐减少。

(二)学习的联结说

学习不是建立观念之间的联结,而是建立刺激—反应联结,即在一定的刺激情景与某种正确反应之间形成联结,其中不需要观念或思维的参与。

人和动物的学习规律是共通的,但人能建立更多、更复杂的联结。

(三)学习规律

桑代克提出3条主要的学习定律:

1.准备律

学习者在进入某种情景时所具有的预备性反应倾向会影响到某种反应的学习。准备律实际上体现了学习的动机原则。

2.练习律

对于已形成的某种情景与某反应的联结,正确地重复这一反应会增强这一联结。

3.效果律

效果律是最重要的学习规律。一个联结的后果会对这个联结有增强或削弱的作用。

桑代克的学习联结说以实验研究为基础,提出了西方最早、最系统的学习理论。但其主要缺陷在于机械论和简单化。

二、经典性的条件反射

(一)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学说

原来的中性刺激通过与无条件刺激反复结合,变成了一种条件刺激,分泌唾液成了由这种条件刺激引起的条件反应,这就建立了一种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的四个基本事项:(1)无条件刺激:指本来就能引起的某种固定反应的刺激;(2)无条件反应:指由无条件刺激原本就可以引起的固定反应;(3)条件刺激:原来的中性刺激;(4)条件反应:条件反射形成后由条件刺激引起的反应。

巴甫洛夫对条件反射的研究是开创性的,而且他的实验方法与研究结果被后来的心理学家所广泛接受,因此,他的条件反射理论被称为经典性条件反射理论。

(二)华生的行为主义

华生第一个打出了行为主义的旗帜,他将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理论及其研究作为学习理论的基础。他认为,学习就是以一种刺激替代另一种刺激建立条件反射的过程,通过条件反射建立牢固的刺激—反应联结,从而形成了新的行为习惯。华生所做的一个让婴儿形成对兔子的恐惧的实验说明了这一点。

华生主张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有以下四点基本要素:(1)心理学之成为一门科学,必须采用科学的方法,研究个体表现于外的行为。(2)经典条件反射研究所得出的行为原则不但可用以解释动物的行为,也可用以解释人的行为。(3)人类的一切行为的基本要素是反应,一切行为表现只是反应的组合。(4)只要了解了刺激与个体的关系,就可以设计并控制刺激,通过条件反射的方法,建立起所要建立的反应。

三、操作性条件反射

斯金纳是后期行为主义对学习心理学最具影响力的心理学家,提出了操作性条件反射学习理论。

(一)斯金纳的学习实验

斯金纳发明了一种叫“斯金纳箱”的学习实验装置,进行白鼠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实验。

(二)操作性行为与操作性条件反射

个体的行为分为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前者由先行的刺激所引发,后者是由机体对环境发出的反应。经典性条件反射针对的是应答性行为,而操作性条件反射针对的是操作性条件行为。

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基本原则是:个体在某种环境中作出某种反应,不管有没有引起这种反应的刺激,如果之后伴随着一种强化物,那这个反应在类似环境中发生的概率就会增加。

(三)强化原理

行为之所以发生变化就是因为强化作用,因此通过对强化的控制就能控制人的行为。

1.强化物

凡是能增强反应概率的刺激和事件都叫做强化物。分为积极强化和消极强化,他们都导致反应概率的增加。导致反应概率降低的才是惩罚。

强化还分为一级强化和二级强化。一级强化是满足人和动物的基本生理需要,二级强化是任何一个中性刺激如果与一级强化反复联合,它就能获得自身的强化性质。

普雷马克原理:用高频的活动作为低频活动的强化物,或者说用学生喜爱的活动去强化学生对不喜爱的活动的参与。

第二节行为主义学习原理(续)

在实际教育中,不同学生对各种强化物的反应是不同的。因此要注意:

(1)要对不同的学生提供不同的强化物;

(2)教师选择强化物时应考虑年龄因素。

2.强化的程式

强化的程式是指强化的时间和频率安排,在什么时候、以何种频度对一种反应施加强化。分为:连续式和间隔式,间隔式又分为时间式间隔和比率式间隔,分别由分为定时、变时和定比率、变比率。

不同的强化程式会产生不同的反应模式,连续强化有利于新知识的学习,而间隔强化有利于知识的保持。

教学应注意:(1)教新任务时,要进行即时强化,不要进行延缓强化;(2)在任务的早期阶段应对每一个正确的反应都进行强化,随学习的进行逐渐转变为间隔强化;(3)不要一开始就要求做到十全十美,要朝正确的方向逐渐引导,增强学生的行为。

(四)新行为的塑造

塑造就是通过小步子反馈来帮助学习者形成新行为的方法。

1.链式塑造

将任务分成许多小步子,完成每一步时都给予强化。其步骤为:(1)终点行为;(2)起点行为;(3)步调划分;(4)即时反馈。

2.逆向链式塑造

就是“倒序”地习得复杂的行为。这种策略的优势在于,每一次联系的结果都是一段完好的文字,以这种方式,学生能更好地看见全貌,并且强化的路线较短。

(五)程序教学

这是基于操作性条件反射和积极强化的原理而设计的教学模式,并以次设计了教学机器。它适合能力高且个性独立的学生,它也特别适合那些差等生的自学需要。但它基本上是一种自学程序,缺少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

斯金纳是当代心理学界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他的学说不仅被用到了动物身上,而且也被广泛用到了人类社会情境中,但他缺乏对人类高级学习活动的探讨,缺乏涉及机体的内部状态。

四、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一)交互决定论

他认为,个体、环境和行为三者都是作为相互决定的因素而起作用的,他们彼此之间的影响是相互的。

(二)观察学习

1.观察学习的含义

由直接经验导致的所有学习现象,都可以在替代的基础上发生,即都可以通过观察他人行为及其结果而实现。观察学习又称替代学习,是指通过对他人及其强化性结果的观察,一个人获得某些新的反应,或者矫正原有的行为反应,这一过程中,学习者作为观察者并没有外显行为的操作。

观察学习可以归纳为三类:

(1)直接的观察学习:即对示范行为的简单模仿。

(2)抽象性观察学习:从他人的行为中获得一定的行为规则或原理,以后并不表现出所看到的具体反应方式,而是在一定条件下作出体现所获得的原理或原则的行为。

(3)创造性观察:从不同的示范行为中抽取出不同的行为特点,组合成新的行为方式。

2.观察学习的过程

(1)注意过程

即对榜样情景各个方面的注意和知觉。榜样的力量和自身的特性会影响注意的过程。

(2)保持过程

即对示范信息的记忆,这是一个从外到内的过程。

(3)复制过程

即自己仿照做出榜样的情景当中所观察到的行为,这是一个从内到外的过程。个体必须:首先选择和组织反应要素;在信息反馈的基础上精炼自己的反应,即自我观察和矫正反馈。

(4)动机过程

经过前三个环节,学习者基本上已经获得了所观察的行为,但他却可能极少甚至从不真正实施这种行为,这种动机要取决于强化。

(三)对强化的重新解释

1.替代性的强化

通过观察他人行为所带来的奖励性后果而受到强化。此外替代性强化还有一个情绪反应唤起的功能。

2.自我强化

人能观察自己的行为,并根据自己的标准进行判断,由此强化或惩罚自己。自我强化参照自己的期望和目标,对自己进行强化。

班杜拉认为,强化物本身并不对个体的反应产生任何强化作用,它只是关于行为结果的信息,基于这些信息,学习者就可以形成对行为结果的预期,引发行为的动机。

第三节认知学习理论

认知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内在心理结构的形成、丰富或改组的过程,而不是刺激-反应联结的形成或行为习惯的加强或改变。

一、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

布鲁纳(J.S.Bruner,1915-)是一位在西方教育界和心理学界都享有盛誉的学者。主要研究知觉与思维方面的认知学习,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他自己的教学理论。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受皮亚杰、维果斯基、格式塔学派和托尔曼等人的影响,从哲学的角度看,受皮尔斯、詹姆斯和杜威实用主义的影响、尤其是杜威的影响。1960年出版《教学过程》。

(一)认知表征与认知生长

认知表征cognitive-representation:人类会通过知觉将外在事物、事件转换成内在的心理事件。布鲁纳认为,认知生长(或者说智慧生长)的过程就是形成认知表征系统的过程。认知表征系统的发展经历了三个主要的阶段。

1.动作性表征(Enactive-Representation)

指3岁以下的幼儿靠动作来了解周围的世界。动作是他们形成对事物的认知表征以及再现认知表征的中介和手段。这一阶段大致相当于皮亚杰的感知运动阶段。

2.映象性表征(Iconic-Representation)

儿童开始形成图象或表象,去表现他们的世界中所发生的事物。他们能记住过去发生的事件,并能借助想象力来预见可能再发生的事情。凭借关于事物的心理表象,儿童可以脱离开具体的实物来进行一定的心理运算。映象性表征方式是认知从具体到抽象的开始,这大致相当于皮亚杰的前运算阶段的早期。

3.符号性表征(Symbolic-Representation)

这时儿童能够通过符号再现他们的世界,其中最重要的是语言。这些符号既不是直接的事物,也不必是现实世界的映象,而可以是抽象的、间接性的和任意性的。借助于这些抽象的符号,个体可以通过抽象思维去推理、解释周围的事物。这个阶段大体相当于皮亚杰的前运算阶段的后期及其以后的年代。

(二)认知结构

1.作为编码系统的认知结构

认知结构就是人关于现实世界的内在的编码系统(coding-system),是一系列相互关联的、非具体性的类目,它是人用以感知外界的分类模式,是新信息籍以加工的依据,也是人的推理活动的参照框架。

人是根据类别或分类系统来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人借助已有的类别来感知、处理外来信息,并基于外来信息形成新的类别。

编码系统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对相关的类别作出层次性的结构安排,概括性水平较高的类别处于高层,而比较具体的类别处于低层。

在布鲁纳看来,学习就是类别及其编码系统的形成,学习者要把同类的事物联系起来,赋予它们意义,并把它们连结成一定的结构。

2.学科结构的掌握

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的好处:

(1)理解了基本结构可以使得学科更容易理解。

(2)理解了基本结构有助于学科知识的记忆。

(3)从结构中获得的基本概念原理将有助于以后在类似的情境中广泛地迁移应用。

(4)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有助于提高学习兴趣。

(5)对学科基本原理的理解可以促进儿童智慧的发展。

学习的准备性:

1、激进的观点:“任何学科的基础都可以用某种形式教给任何年龄的任何人。”

2、课程改革运动的失败。

直觉思维的重要性:

日常生活中往往重视分析思维,而忽视直觉思维。

直觉思维和预感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特征。

学习动机:

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的过程

布鲁纳强调学习的内部动机

(三)发现学习

发现学习是指学生在学习情境中通过自己的探索寻找来获得问题答案的学习方式。

布鲁纳认为,发现学习活动可以沿着认知表征方式的发展顺序来展开,把动作性表征、映象性表征和符号性表征这三种不同的经验形式有机地结合起来

发现学习具有以下特点:

(1)强调学习的过程,而不只是最后的结果。

(2)强调直觉思维。

(3)强调内部动机,强调从学习探索活动本身得到快乐和满足,而不是外部的奖惩。

(4)强调信息的组织、提取,而不只是存储。

(四)简评

在推动美国的认知运动,特别是以认知结构学习理论为指导的教学改革运动中,布鲁纳是一位极重要的人物,在心理学为教育教学服务方面作出了显著的贡献。

他对发现学习的倡导虽非首创,但他却是研究最深、推进最有力的学者。

当然,布鲁纳也有自己的缺陷,他在论述儿童的生长时忽视了社会方面的因素。

二、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论

(一)有意义学习

1.有意义学习的含义

有意义学习的实质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实质性的(substa ntive)、非人为的(noarbitrary)联系,这既是有意义学习的定义,也是划分机械学习与有意义学习的标准。

实质性联系,即非字面的联系,指新符号或符号代表的新观念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表象、已有意义的符号、概念或命题的联系。

所谓非人为的联系,即非任意性的联系,即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有关观念具有某种人们可以理解的合乎逻辑的联系

奥苏贝尔认为,学生能否习得新知识,主要取决于他们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观念,有意义学习是通过新信息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观念的相互作用才得以发生的,这种相互作用的结果导致了新旧知识的意义的同化。

在新知识的学习中,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观念起决定性作用,这种原有的适当观念可以对新知识起到固定作用。

(二)按照新旧观念的概括水平的不同及其联系的方式,他提出三种同化模式

1、下位学习

又称为类属学习,是指将概括程度或包容范围较低的新概念或命题,归属到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概括程度或包容范围较高的适当概念或命题之下,从而获得新概念或新命题的意义。

下位学习可以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派生类属,另一种是相关类属。

2、上位学习

又称为总括关系,是指新概念、新命题具有较广的包容面或较高的概括水平,这时,新知识通过把一系列已有观念包含于其下而获得意义,新学习的内容便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观念产生了一种上位关系。

3、组合学习

当学生新概念或新命题与认知结构中已有的观念既不产生下位关系,又不产生上位关系时,它们之间可能存在组合关系,这种只能凭借组合关系来理解意义的学习就是组合学习

(三)组织学习的基本原则和策略

(1)逐渐分化原则

即首先应该传授最一般的、包摄性最广的观念,然后根据具体细节对它们逐渐加以分化,这样可以为

每个知识单元的教学都提供理想的固定点,即对新知识起固定作用的先前知识。

(2)整合协调原则

对学生认知结构中现有要素重新加以组合。整合协调是在意义学习中发生的认知结构逐渐分化的一种形式。

(3)先行组织者策略

所谓“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要比学习任务本身有较高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并且能清晰地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关联起来。设计“组织者”的目的,是为新的学习任务提供观念上的固定点,增加新旧知识之间的可辨别性,以促进下位学习。

(四)接受学习

与布鲁纳的发现学习观点相反,奥苏贝尔认为,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接受学习,学习应该是通过接受而发生,而不是通过发现。

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之间的区别显而易见。在接受学习中,学习的主要内容基本上是以定论的形式传授给学生的。在发现学习中,学习的主要内容不是现成地给学生的,而是在学生内化之前,必须由他们自己去发现这些内容。

奥苏贝尔强调,研究者必须消除对接受学习的误解。他认为,接受学习未必就是机械的,它可以而且也应该是有意义的学习;发现学习也未必就是有意义的,它同样可能是机械的。

奥苏贝尔认为,学校主要应采用通过言语讲解进行的有意义的接受学习。这是有原因的。

首先,由于发现学习费时太多,一般不宜作为获取大量信息的主要手段;

其次,在一些学习情境里,学生必须用言语来处理各种复杂的、抽象的命题。

三、学习的信息加工论观点

(一)学习的信息加工模式

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模式

(二)学习过程的八个阶段

1.动机阶段

要使学习得以发生,首先应该激发起学习者的动机。

2.了解阶段

在了解阶段,学习者的心理活动主要是注意和选择性知觉。

3.获得阶段

获得阶段指的是所学的东西进入了短时记忆,也就是对信息进行了编码和储存。

4.保持阶段

经过获得阶段,已编码的信息将进入长时记忆的储存器,这种储存可能是永久的。

5.回忆阶段

也就是信息的检索阶段,这时,所学的东西能够作为一种活动表现出来。

6.概括阶段

学习者要想把获得的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首先依赖于知识的概括,同时也依赖于提取知识的线索。

7.操作阶段

也就是反应的发生阶段,就是反应发生器把学习者的反应命题组织起来,使它们在操作活动中表现出来,因此,作业的好坏是学习效果的反映,当然,我们并不能用个别的作业来说明一般成绩。

8.反馈阶段

通过操作活动,学习者认识到自己的学习是否达到了预定的目标。

四、认知学习理论的新发展:建构主义(一)建构主义的发展线索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是以客观主义(objectivism)为基础的,即认为事物及其意义是独立于人而存在的,是由事物本身决定的,而学习就是要把外在的、客观的内容转移到学习者身上。

与行为主义相一致,信息加工的学习理论(有人称之为“认知主义”(cognitivism)基本也是与客观

主义传统相一致的。

建构主义则是与客观主义相对立的,它强调,意义不是独立于我们而存在的,个体的知识是由人建构起来的,对事物的理解不仅取决于事物本身,事物的感觉刺激(信息)本身并没有意义,意义是由人建构起来的,它同时取决于我们原来的知识经验背景。不同的人由于原有经验的不同,对同一种事物会有不同的理解。

从现实缘起来看,建构主义是针对传统教学的诸多弊端而提出的。有人对传统教学中学生的知识做了这样的概括

(1)不完整(incomplete):过于空泛,过于脆弱;

(2)惰性(inert):无法在需要的时候运用;

(3)不灵活(inflexible):无法在新的或类似的情境中迁移应用。

(二)建构主义的知识观与学生观

1.知识观

建构主义者(特别是其中的激进者)一般强调,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它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相反,它会随着人类的进步而不断地被革命掉,并随之出现新的假设;而且,知识并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另外,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具体个体之外。

2.学生观

(1)首先,建构主义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强调儿童的巨大潜能。

(2)其次,建构主义者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差异性。

教学要把儿童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儿童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学习者的差异本身构成了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

(三)学习的建构性实质

在建构过程中,一方面学习者对当前信息的理解需要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超越外部信息本身;另一方面,对原有知识经验的运用又不只是简单地提取和套用,个体同时需要依据新经验对原有经验本身也作出某种调整和改造,即同化和顺应两方面的统一。

学习的实质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之间的双向的相互作用来形成、充实或改造自己的经验体系的过程。

以往的学习理论(比如奥苏伯尔的“同化论”)一般重在从同化的一面来解释学习过程,强调以原有的知识为基础来理解和记忆新知识,而对原有知识经验因为新知识而发生的顺应则重视不够(尽管也有所涉及)。

学习不仅是理解和记忆新知识,而且要分析它的合理性、有效性,从而形成自己对事物的观点,形成自己的“思想”;学习不仅是新的知识经验的获得,同时还意味着既有知识经验的改造。

(四)学习中的社会性相互作用

建构主义认为,每个学习者都有自己的经验世界,不同的学习者可以对某种问题形成不同的假设和推论,而学习者可以通过相互沟通和交流,相互争辩和讨论,合作完成一定的任务,共同解决问题,从而形成更丰富、更灵活的理解。

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是当前很受研究者重视的学习形式,它强调集体性任务,强调教师放权给学生小组,与传统教学中的一些学生小组活动并不相同。合作学习的关键在于小组成员之间相互依赖、相互沟通、相互合作,共同负责,从而达到共同的目标。

(五)情境性学习

当今的建构主义者强调学习的情境性,强调把所学的知识与一定的真实性任务情境挂起钩来,提倡在教学中使用真实性任务,让学生通过一定的合作来解决情境性问题,以此建构起能灵活迁移应用的知识经验。

情境性学习理论认为,在非概念水平上,活动和感知比概括化具有更为重要的、认识论意义上的优越

性,所以,人们应当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活动和感知上。

布朗等人提出了一个“认知学艺模型”,它试图借鉴某些行业中师傅带徒弟的有效传艺活动,通过一些与这种传艺方式相类似的活动和社会交往形式,使学生适应真实的实践活动。它主张通过在真正的现场活动中获取、发展和使用认知工具,来进行特定领域的学习。布朗等人强调要把学习者和实践世界联系起来。

(六)简评

建构主义强调知识的动态性,强调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强调学习的社会性和情境性,试图实现学习的广泛而灵活的迁移应用,这些观点对改革传统教学具有重大意义。

当然,建构主义尚在发展和完善之中,不同倾向的建构主义者还存在着重大的分歧。有的建构主义者更为温和,如“知识的建构”一章中将介绍的斯皮罗等,他们承认知识的客观性和可靠性的一面,只是强调实际情境的复杂性和变化性,反对对知识的教条化和过分简单化的处理,主张加深知识理解的深度,把握其复杂性。

教育心理学第三章 学习的基本理论

第三章学习的基本理论 ●主要内容: ●§3.1 学习的实质与类型 ●§3.2 联结学习理论 §3.3 认知学习理论 学习目标 1.熟悉加涅的学习层次分类和学习结果分类 ,先行组织者。 2.了解学习的实质、联结学习理论和认知学 习理论的主要观点、尝试错误学习的基本规律、 经典性条件反射的规律、操作性条件反射的规律 、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模式。 3.认知结构学习理论、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 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教学实践的运用。 §3.1 学习的实质与类型 一、学习的实质与特性 (一)学习的心理实质 学习是指人与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 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1.学习表现为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 2.学习所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相对持 久的 3.学习是由反复经验而引起的 (二)人类学习和学生的学习 人的学习是通过语言的中介作用掌握人类历史经验的过程,是一个人将这些经验传递到另一 个人的特殊过程。 与动物的学习有着本质的区别: (1)人的学习是掌握社会历史经验和个体经 验的过程; (2)人的学习是以语言为中介的; (3)人的学习是一种有目的、自觉的、积极 主动的过程。 幻灯片5

(二)人类学习和学生的学习 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 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的,是在较短时 间内接受前人所积累的文化科学知识,并以此充 实自己的过程。 学习内容:知识技能和学习策略的掌握;问 题解决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发展;道德品质和健康 心理的培养。 二、学习的一般分类 (一)加涅的学习层次分类 加涅在《学习的条件》中,根据学习情境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把学习分为八类: 1.信号学习 2.刺激——反应学习 3.连锁学习 4.言语联结学习 5.辨别学习 6.概念学习 7.规则或原理学习 8.解决问题学习 二、学习的一般分类 (二)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 1.智力技能 2.认知策略 3.言语信息 4.动作技能 5.态度 二、学习的一般分类 (三)我国心理学家的学习分类

常见的教育原理

常见的教育原理 教育原理是指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所遵循的一系列基本原则和规律。下面是一些常见的教育原理。 1. 循序渐进原理:教育教学应该按照学生的发展规律,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进行,逐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和能力范围。 2. 温故知新原理:巩固和复习已学知识是学习新知识的基础,只有在熟悉并掌握旧知识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理解和吸收新知识。 3. 教学因材施教原理:根据学生的差异和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手段和策略,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4. 重视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是促进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教师应该通过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激励机制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5. 知识与能力的并重:教育教学既要注重学生的知识学习,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质,使学生在知识的基础上具备创新思维、批判思维和合作精神等综合能力。 6.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育教学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把理论知识与实际

操作相结合,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去。 7. 学生参与性原理: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体和实践的参与者,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来提高学习效果。 8. 形式多样化原理:教育教学应该采用多种形式和手段进行,如讲授、讨论、实验、观察、体验等,以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 9. 考查与评价相结合原理:教育教学应该把考查和评价与教学活动结合起来,以便更好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针对性的指导。 10.个性发展原理:教育教学应该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差异,根据学生的发展需要,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服务。 这些教育原理是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规律和指导原则,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该根据这些原理,合理组织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同时,也需要不断探索和总结更适合教育教学实际的新的教育原理,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教育环境和学生需求。

常用的教学十二个基本原理

常用的教学十二个基本原理 下面的十二个教学基本原理,回答了课程、教学和评估的基本问题,同时也包括了支持有效教学的有关课堂组织和班级管理等问题。无论从理论研究方面,还是教学实践方面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基本假设:第一、任何教学方式都不是万能的;所谓最优化教学肯定是各种教学方式和学习活动的有机结合。第二、不管哪一个学科,学生对教学的要求是随着学习能力及其各种因素的变化而变化的。第三、教学应该落在最近发展区。在这个区域,学生即使单凭自身力量不能掌握相应的知识和技能,但在老师的帮助下,也能够应对自如。 原理一:建立支持性的课堂气氛。 富有成效的学习环境总是洋溢着对学生的关爱。它意味着师生、生生之间积极互动的影响,在这样的学习共同体中学习成效最佳;为创造和谐一致、富有支持性的学习共同体,教师必须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具备和蔼可亲、热情开朗、与人为善、情绪稳定、真诚可信和认真负责的品质,既把学生当做一个学习主体来对待,又对学生的学习提出严格要求;在选择教学方法、处理教学内容时,教师应该重视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 原理二:学习的机会 如果教学时间能充分用于课程学习,课堂管理能引

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创造有效的学习环境,那么,就能提高学习的成效。学习机会原理关心的是:如何将学习时间尽可能最大限度的用在与课程有关的学习活动中。有效的教师总是尽可能的把教学时间花费在教学目标的达成上。他们的教学目标十分明确,有效利用时间的观念强,按时上下课,教学环节之间衔接转换紧凑,并要求学生能迅速集中注意力,全神贯注地投入学习;教学活动的安排和作业的布置具有最佳的挑战性,能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帮助学生保持高涨的学习热情和集中的注意力。 原理三:课程一致性 课程的所有方面都应该有机的整合为一体,为达成教学目标服务,从而形成协调一致的教育方案。课程是帮助学生掌握一些最基本东西的手段,为他们将来承担社会角色、发挥个人潜能打好基础。课程目标体现在各种学习的结果上,如知识、技能、态度、价值观以及其他基本素养,这些都是社会对一个公民的基本要求。围绕课程目标所选择的教学内容,要有利于促成一种有意义的学习,体现学科之间内在一致、结构清晰、联系紧密和便于应用的特点。 原理四:建立学习定向 教师可以通过提供一个初步的结构来帮助学生明确预期的学习结果,提示相应的学习策略,从而使得他们做好学习准备,实现学习定向。导入的具体方式有:说明课堂活动的目的、意义,指出新旧知识技能的联系,告知学习活动所要求的反应类型等等。在导入新课前,教师通过焕发学生的学习热忱、明确学习的价值或应用

学习的基本原理

陈琦、刘儒德主编《教育心理学》笔记——第三章学习的基本原理学习理论是教育心理学中最基本、最核心的问题之一。但由于学习问题本身的复杂性,和研究者本身背景的不同,形成了各种不同的学习理论。 第一节学习概述 一、学习的一般含义 学习是个体由于经验而引起的相对持久的心理结构及其外显行为的变化。 首先,学习必须使个体产生某种变化。 其次,这种变化是由于经验而引起的。 再次,这种变化是相对持久的。有些主体的变化,如疲劳,创伤等引起的变化是暂时的,经过一段时间或一旦条件改变就会自行消失,这种变化不能称作学习。 最后,上述定义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既包括人类的学习,也包括动物的学习。学习与生命并存,学习广泛地发生于每个个体的生活之中。 人类的学习与动物的学习有着本质的区别,主要表现在: (1)人类学习的目的、过程和结果都体现着人的社会性。 (2)人类学习具有能动性。 (3)人不仅可以获得直接经验,而且可以借助语言来获得人类的间接经验。 二、学生学习的特点 (一)以间接经验的掌握为主线 间接经验的学习形式是主要的,学生的学习不可能事事从直接经验开始。在教学组织和教学方法上,特别要求教师能把学校学习和实际生活以及学生的原有经验相联系,实现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一体化。 (二)计划性、目的性和组织性 学生的学习是在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条件下进行的,必须在有限时间内完成,并达到社会的要求;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实现,并存在与其他学习者的互动。 (三)具有一定程度的超前适应性 学社的学习具有一定程度的超前适应性,他们的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但其学习不是为了适应当前的环境,而是为了适应将来的环境要求。当学生意识不到当前的学习与将来的实践之间的关系时,就难以认识到学习的必要性。 三、学习的分类 (一)加涅的学习分类 1.言语信息的学习 即掌握以言语信息传递的内容,学习结果是以言语信息表现出来的。 2.智慧技能的学习 言语信息的学习帮助学生解决“是什么”的问题,而智慧技能的学习要解决“怎么做”的问题,用以对外界的符号、信息进行处理加工。辨别技能是最基本的智慧技能。 3.认知策略的学习 认知策略是学习者用以支配他自己的注意、学习、记忆和思维的有内在组织的才能,这种才能使得学习过程的执行控制成为可能。智慧技能指向外部环境,而认知策略指向学习者内部。 4.态度的学习 态度是通过学习获得的内部状态,这种状态影响着个人对某种事物、人物及事件所采取的行动。加涅提出三类态度:(1)儿童对家庭和其他社会关系的认识;(2)对某种活动所伴随的积极的喜爱的情感;(3)有关个人品德的某些方面。 5.运动技能的学习 运动技能又称为动作技能,也是能力的一个组成部分。 (二)奥苏贝尔的分类

教育心理学第三章-学习的基本理论

第三章学习的基本理论 1)什么是学习?人类学习和动物学习有什么本质的区别? 广义的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定义说明:1、学习表现为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2、学习所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相对持久的。3、学习是由反复经验而引起的。 狭义的学习指人类的学习,指个体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以语言为中介,自觉地、积极主动地掌握社会的和个体的经验的过程. 人类学习vs。动物学习有本质的区别: 1。人的学习除了要获得个体的行为经验外,还要掌握人类世世代代积累起来的社会历史经验和科学文化知识。 2. 人的学习是在改造客观世界的生活实践中,在与其他人的交往过程中,通过语言的中介作用而进行的。 3。人类的学习是一种有目的、自觉的、积极主动的过程。 2)学生的学习的内容和特点什么?(人类学习和学生学习有什么区别) 含义:学生的学习是人类学习中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是在老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进行的,是在较短的时间内接受前人所积累的文化科学知识,并以此来充实自己的过程。 学习内容:一是知识、技能和学习策略的掌握;二是问题解决能力和创造性的发展;三是道德品质和健康心理的培养。 人类学习和学生学习之间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学生的学习既与人类的学习有共同之处,但又有其特点:①以间接经验的掌握为主线;②具有较强的计划性、目的性和组织性;③具有一定程度的被动性. 3)加涅按照学习结果的不同把学习分成那些类型? 1、言语信息, 2、智慧技能, 3、认知策略, 4、态度, 5、运动技能. 4)简述奥苏贝尔对学习的分类 根据两个维度对认知领域的学习分类:一个是学习进行的方式,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另一个维度是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的关系,可分为机械学习和有意义学习.这两个维度互不依赖,彼此独立。并且每一个维度都存在许多过渡形式。 5)我国心理学家对学习是怎样分类的? 分为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和行为规范的学习三类. 6)联结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有哪些?(行为主义) 联结学习理论认为:一切学习都是通过条件作用,在刺激(S)和反应(R)之间建立直接联结的过程.强化在刺激—反应之间的建立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在刺激—反应联结之中,个体学到的是习惯,而习惯是反复练习和强化的结果.习惯一旦形成,只要原来的或类似的刺激情境出现,习得的习惯性反应就会自动出现. 7 桑代克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他采用实证主义的取向,使教育心理学研究走向了科学化的道路,是科学教育心理学的开创者,是第一个系统论述教育心理学的心理学家,被称为“现代教育心理学之父”.是最早用动物实验来研究学习规律的心理学家。 (一)经典实验:猫开笼取食的实验. (二)学习的联结说(又叫试误说):通过这类实验,桑代克提出学习不是建立观念之间的联结,而是建立刺激-反应(S—R)联结,即在一定的刺激情境与某种正确反应之间形成联结,其中不需要观念或思维的参与.这种刺激-反应联结主要是通过尝试错误、不断

(完整版)第三章学习的基本理论

第三章学习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学习的实质与类型 一、学习的实质与特性 (一)广义的学习 广义的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由经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相对持久的变化。理解这一界定需要把握以下几点: 第一,学习引起的是学习者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某种变化 第二,学习所引起的变化是习得的 第三,学习所引起的变化是相对持久的 (二)人类的学习和学生的学习 1.人类的学习 人类的学习即在社会实践中,以语言为中介,自觉地、积极主动地掌握社会和个体经验的过程。人的学习和动物学习有着本质的区别。这些主要有:(简答) 第一,人类的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地建构过程 第二,人类的学习是掌握社会历史经验和个体经验的过程 第三,人类的学习是在社会活动中,通过以语言为中介来实现的 2.学生的学习 学生学习指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有步骤地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培养才智的过程。它是人类学习的一种特殊形式 二、学习的一般分类 (一)加涅的学习层次分类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涅,早期根据学习情境由简单到复杂、学习水平由低级到高级的顺序,将学习分为体现不同水平层次的八类: 1.信号学习 一种最简单的学习,指学会对某种信号作出特定反应。如经典条件反应就是一种信号学习2.刺激-反应学习 刺激-反应学习即操作性条件反应学习,指学习将一定的情境或刺激与一定的反应相联结,即学会以某种反应去获得某种结果。在这种学习中,强化起着关键作用 3.连锁学习

即把两个以上的“刺激-反应”组合成系列,以形成动作联结,完成较复杂任务的学习。这是各动作技能形成的基本学习形式 4.言语联结学习 5.辨别学习 6.概念学习 7.规则学习 8.问题解决学习 (二)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 为更好地指导教学,加涅从学习与教学相结合的关系探究中,从学生学习后实际可获得的结果研究中,又将学习划分为五种类型,即: 1.言语信息学习即事实性知识的学习,表现为学会陈述观念。解决“是什么”的问题 2.智慧技能学习即学会运用概念、规则办事的能力。解决“怎么样做”的问题 3.认知策略学习这是一种对内调控的能力,是学会学习的核心成分 4.动作技能学习 5.态度的学习 (三)我国的分类 1.知识的学习 2.技能的学习技能有心智技能和动作技能两种 3.社会规范的学习 第二节联结学习理论 联结学习理论认为,学习实际是通过条件作用,在刺激和行为之间建立联结。强化在这个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联结学习理论主要有经典性条件作用与操作性条件作用两种 一、桑代克的试误学习论 这种联结的形成是通过盲目的尝试并逐步淘汰错误而习得的 (一)经典实验 桑代克的动物学习迷箱之一,饿猫被关进迷笼里面,它若拉开箱内装的闩子,便可打开箱门。猫学会了“开门”,即在门闩(刺激)与打绳索(反应)之间建立了联结。由此桑代克解释:在学习情境中,动物的行为开始按照自身冲动作出反应,具有试误的性质,随着错误反应的逐渐减少,稳定的刺激-反应联结得以形成 (二)学习的基本规律 1.效果律 效果律指在学习过程中,当学习者对刺激情境作出特定反应后如果能获得满意的结果,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联结则会加强,如果给予烦恼的结果就会减弱 2.练习律 刺激-反应之间的联结随着学习者的练习和运用而增强,反之,变得越来越弱,这即练习律

机器学习与模式识别

机器学习与模式识别 随着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机器学习和模式识别成为了炙手可热的 研究领域。机器学习通过计算机模拟人类学习的过程,让计算机能够 自主学习和适应不同的任务。而模式识别则是利用机器学习的技术来 识别和理解复杂的模式和关系。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机器学习和模 式识别的基本原理、应用领域以及未来发展方向。 一、机器学习的基本原理 机器学习是一种通过对大量数据进行分析和学习,从而使计算机可 以根据数据自主提升性能的技术。机器学习的基本原理包括以下几个 方面: 1. 数据准备:机器学习的前提是拥有大量高质量的数据。这些数据 可以通过传感器、数据库或者其他方式获得,并经过预处理和清洗以 去除噪声和异常值。 2. 特征提取:在机器学习中,我们需要从原始数据中提取有用的特征。特征提取是一个关键的步骤,可以通过统计学、信号处理等方法 来实现。 3. 模型构建:在机器学习中,我们需要选择合适的模型来描述数据 的分布或者关系。常用的模型包括线性回归、决策树、支持向量机等。 4. 模型训练:训练模型是机器学习的核心任务。通过将已知数据输 入到模型中,通过不断调整模型参数使其最大程度地拟合训练数据。

5. 模型评估:在模型训练完成后,我们需要对其进行评估。常用的评估指标包括准确率、召回率、F1值等。 二、模式识别的应用领域 模式识别是机器学习的一个重要应用领域,它可以帮助计算机理解和识别复杂的模式和关系。模式识别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1. 人脸识别:人脸识别是模式识别领域的热门研究方向之一。通过训练模型,计算机可以准确地识别和区分不同的人脸,并应用于犯罪侦查、人脸支付等多个领域。 2. 语音识别:语音识别是将语音信号转化为文本或命令的过程。通过模式识别的技术,计算机可以识别并理解人类的语音指令,广泛应用于智能助理、语音翻译等领域。 3. 图像处理:图像识别是模式识别的一个重要应用,它可以将图像中的物体、场景等进行自动识别和分析。此技术可应用于自动驾驶、图像搜索等领域。 4. 数据挖掘:数据挖掘是通过模式识别的方法在大规模数据集中发现有用的信息和知识。它可以帮助企业进行市场分析、精准营销等决策。 三、机器学习与模式识别的未来发展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机器学习和模式识别也将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未来的发展趋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望:

心理学的学习原理

心理学的学习原理 心理学学习的原理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 活跃性原理:心理学学习要求学习者的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必须是学习者自己的行为,只有在主动参与的情况下,才能真正了解和掌握知识。 2. 经验原理:心理学学习的基础是个体的经验。每个人的生活经验都不同,因此心理学学习需要从学习者自身经验入手,通过反思和总结经验来促进学习。 3. 实践原理:心理学学习需要在实践活动中得到应用。在实际操作中运用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可以帮助学习者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4. 重组原理:心理学学习需要将知识进行整理和重组。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对知识进行梳理,将其整合成系统的结构,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知识。 5. 相关性原理:心理学学习需要与学习者自身的相关性。学习者需要把学习内容和自己的实际情况联系起来,找到学习内容与自身经验的相关性,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知识。 6. 情境原理:心理学学习需要有针对性的情境作为背景。学习需要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这样可以扩展学习者的认知和应用能力,促进知识的灵活运用。

7. 意义原理:心理学学习需要有意义。学习者需要对学习的内容产生兴趣和快乐感,只有对学习内容的意义有所理解和认同,学习才能更加有效。 8. 激励原理:心理学学习需要有适当的激励。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有积极的激励机制,比如获得成就感、奖励等,这样可以增强学习的动力和效果。 9. 反馈原理:心理学学习需要有及时的反馈。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得到及时的反馈,以便了解自己的学习进步和不足,从而及时调整学习策略和方法。 10. 社会性原理:心理学学习需要在社会环境中进行。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需要与他人互动、交流和合作,共同构建知识和经验,这样可以促进学习的深度和广度。 总之,心理学学习的原理是多方面综合作用的,既包括对个体本身的关注,也包括对学习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关注。通过了解和应用这些学习原理,可以更加有效地进行学习,提高学习效果。

教育心理学基本原理

教育心理学基本原理 1.发展原理: 发展原理指的是儿童和青少年在生理、心理和社会方面的发展规律。 教育心理学家认为,发展是一个长期而连续的过程,包括生理发展、认知 发展、情感发展和社会发展等多个方面。基于发展原理,教育者应根据学 生的年龄和个体差异,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使之适应学生的发 展水平和需求。 2.学习原理: 学习原理研究个体如何获取、组织和运用知识和技能。其中,最重要 的理论是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学习理论和社会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学 习理论强调通过刺激和反馈来培养学生的习惯和技能;认知学习理论则关 注学生如何主动参与学习,建构和修改自己的知识结构;社会学习理论认 为学习是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来实现的。基于学习原理,教育者应提供合 理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机会,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和探索。 3.教学原理: 教学原理涉及到教师如何组织和实施教学活动,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 发展。其中,灵活性原则、逐步推进原则和参与原则是三个重要的教学原理。灵活性原则强调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逐步推进原则要求教师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逐步达到学习目标;参与 原则提倡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发挥主观能动性。教育者可以根据教学 原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并适应个体差异,提供个性化的教育。 4.评价原理:

评价原理关注如何准确测量和评估学生的学习成就和发展水平。教育心理学家提出了多种评价方法和工具,如标准化测验、自我评价和教师评价等。评价原理强调评价应该多样化、全面化和具有参与性。教育者应根据学生的学习目标和特点,选择恰当的评价方法,及时反馈评价结果,并与学生共同反思和改进。 综上所述,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包括发展原理、学习原理、教学原理和评价原理。教育者可以根据这些原理,了解学生的发展规律和学习过程,提供适合的教育环境和教学策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深度学习技术的基本要素和原理

深度学习技术的基本要素和原理 深度学习作为一种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机器学习方法,近年来得到了快速发展。它在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语音识别等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深度学习的核心是神经网络模型,它通过模仿人类大脑中的神经元网络结构,从而实现对大规模数据的学习和表达。本文将介绍深度学习技术的基本要素和原理。 首先,深度学习的核心要素之一是神经网络模型。神经网络模型受到了人类大 脑神经元网络的启发,它由多个层次的神经元连接组成,每个神经元通过一个激活函数将输入的信号进行处理,并传递给下一层的神经元。通常,神经网络模型由输入层、隐藏层和输出层组成,其中隐藏层可以有多层。这种层次化的结构使神经网络能够对复杂的非线性关系进行建模和表示。 其次,深度学习的另一个重要要素是反向传播算法。神经网络模型的训练是通 过反向传播算法来实现的。反向传播算法基于梯度下降优化方法,通过对损失函数对模型参数的偏导数进行计算,以找到使得损失函数最小化的模型参数。反向传播算法通过不断调整神经网络中每个神经元的权重和偏置值,从而不断优化模型的预测能力。 另外,深度学习的要素之一是大规模数据集。深度学习需要大量的标记数据来 进行模型的训练。这些数据集可以包含数以百万计的图像、文本、语音等。大规模数据集的使用能够帮助深度学习模型充分学习到输入数据的特征以及对应的目标输出。此外,数据预处理也是深度学习的重要环节,包括数据清洗、归一化、特征提取等。 此外,深度学习还需要高性能的计算硬件。由于深度学习模型具有大量的参数 和复杂的计算结构,对计算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现代深度学习模型常常采用图形处理器(GPU)来加速计算,而有些大型网络甚至需要使用分布式计算系统来进 行训练。

深度学习的起源与发展趋势

深度学习的起源与发展趋势 近年来,深度学习已经成为人工智能领域的热门话题。它以其强大的模式识别 和数据处理能力,引领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本文将从深度学习的起源、基本原理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深度学习的起源 深度学习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当时科学家们开始尝试构建多层 神经网络来解决模式识别问题。然而,由于当时计算能力有限,多层神经网络的训练非常困难,导致深度学习的发展进展缓慢。 直到2006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Geoffrey Hinton等科学家提出了一种称为“深度信念网络”的算法,这一算法通过预训练和微调的方式解决了多层神经网络的训练难题。深度信念网络的成功标志着深度学习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二、深度学习的基本原理 深度学习的基本原理是通过构建多层神经网络来模拟人脑的神经网络结构,实 现对复杂数据的高效处理和模式识别。深度学习的核心是神经网络的训练和优化。 在神经网络的训练过程中,首先需要准备大量的标注数据,这些数据将作为训 练集。然后,通过前向传播和反向传播的方式,不断调整神经网络中的权重和偏置,以最小化预测值与真实值之间的误差。这个过程需要大量的计算资源和时间,但却能够实现对复杂数据的高效处理。 三、深度学习的发展趋势 1. 硬件加速:随着深度学习的快速发展,对计算资源的需求越来越高。为了满 足这一需求,研究人员开始探索各种硬件加速技术,例如图形处理器(GPU)和 专用的深度学习芯片。这些硬件加速技术可以大幅提升深度学习的计算速度,加快模型的训练和推理过程。

2. 结合领域知识:深度学习在图像、语音和自然语言处理等领域取得了巨大的 成功。然而,在某些特定的领域,深度学习仍然存在一些挑战。为了解决这些挑战,研究人员开始探索如何结合领域知识和深度学习模型,以提升模型的性能和泛化能力。 3. 强化学习与深度学习的结合:强化学习是一种通过与环境交互学习最优策略 的方法。近年来,研究人员开始将强化学习与深度学习相结合,以实现更加智能和自适应的决策和控制。这种结合将为自动驾驶、机器人等领域的发展提供更多可能性。 4. 深度学习的可解释性:深度学习模型在处理复杂数据时具有很强的表达能力,但其内部的决策过程却往往是黑盒子。为了提高深度学习模型的可解释性,研究人员开始探索如何解释和理解深度学习模型的决策过程,以增强人机交互和模型的可信度。 总结起来,深度学习作为人工智能领域的重要分支,其起源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通过构建多层神经网络,深度学习实现了对复杂数据的高效处理和模式 识别。未来,深度学习的发展趋势将包括硬件加速、结合领域知识、强化学习与深度学习的结合以及深度学习的可解释性等方面的探索和创新。这些趋势将进一步推动深度学习技术的发展,为人工智能的应用带来更多的可能性。

干中学的原理

干中学的原理相关的基本原理 1. 引言 干中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旨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它与传统的教育模式相比,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本文将详细解释与干中学相关的基本原理,包括学生主导学习、项目驱动学习、跨学科整合和实践导向等。 2. 学生主导学习 学生主导学习是干中学的核心原则之一。它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自主性,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对象,而是学习的主体。学生主导学习的基本原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 学习目标的设定 学生主导学习的第一步是学生自主设定学习目标。学生需要明确自己的学习需求和兴趣,然后根据自己的目标来制定学习计划。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参与度,提高学习效果。 2.2 学习资源的获取 学生主导学习的第二步是学生自主获取学习资源。学生可以通过图书馆、互联网等渠道获取学习资料,也可以与他人交流和合作,共同学习。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提高学习的自主性和独立性。 2.3 学习方式的选择 学生主导学习的第三步是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式。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风格和兴趣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例如阅读、实践、讨论、实验等。这样可以提高学习的效果和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2.4 学习成果的评估 学生主导学习的最后一步是学生自主评估学习成果。学生需要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进行反思和评估,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水平。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自我评价能力,提高学习的效果和质量。 3. 项目驱动学习 项目驱动学习是干中学的另一个核心原则。它强调学生通过参与实际项目来学习知识和技能,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项目驱动学习的基本原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学习科学的五大原理解析

科学学习是一个全面而系统的过程,需要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原则。以下将 阐述学习科学的五大原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科学学习的本质。 第一,理论结合实践。对于科学学习来说,理论和实践是相辅相成的。理论指 导实践,实践验证理论。理论的学习可以提供框架和原则,帮助我们形成系统 的知识体系;而实践则能够加深对理论的理解,提供直观的经验和实例。理论 和实践相结合,可以更好地促使知识的掌握和应用。 第二,多样化学习方式。人的认知方式各异,因此在科学学习中,我们应该采 用多种方式来进行学习。有的人喜欢通过阅读书籍来获取知识,有的人则喜欢 通过实践来学习,还有一些人倾向于通过听课来获取知识。我们必须根据自己 的特点和偏好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果。 第三,因材施教。每个人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方式都有所不同,我们不能用同样 的标准来衡量每个人的学习成绩。因此,在学习科学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因材 施教,因人而异。针对不同的学习特点和学习需求,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学 习策略,帮助每个人实现最佳的学习效果。 第四,目标明确,计划合理。科学学习需要制定明确的学习目标,并制定合理 的学习计划。明确的学习目标可以使我们明确学习的方向和目的,激发学习的 动力;合理的学习计划可以帮助我们合理安排学习时间,提高学习效率。目标 明确,计划合理,可以使我们在学习中保持积极的态度和高效的学习状态。 第五,终身学习。科学知识在不断更新和发展,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掌握一些 基本知识,而应该具备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科学学习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我们应该不断地学习新的科学理论和新的知识,保持对知识的饥渴和求知 欲望。只有具备终身学习的态度,我们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不断完善 自己。 综上所述,学习科学的五大原理是理论结合实践、多样化学习方式、因材施教、目标明确、计划合理和终身学习。这些原理对于我们的科学学习至关重要,只 有充分理解并应用这些原理,我们才能真正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学习效果,为 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贡献。因此,我们应该重视这些原理并学会将其运用 到实际学习中。

学习理论概述

学习理论概述 学习理论是心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是对学习规律和学习条件的系统阐述。主要研究人类与动物的行为特征和认知心理过程。既作为一门应用性学科,又是一种基础理论。 学习理论有它特定的职能:一.提供学习领域的知识,以及分析、探讨和从事学习研究的途径和方法。二.概括有关学习法则的大量知识,使系统化和条理化。 三.提供给人们对学习的基本理解力,作为形成教育观的科学基础。 学习理论有其深厚的哲学基础:由亚里士多德代表的经验主义,到柏拉图的理性主义,再发展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学习理论是心理学中最发达的领域之一,心理学家们对学习过程的始终不懈的研究,形成了各种学习理论的学派。具体将它们分类,可以分为:(1)刺激─反应学习理论;(2)认知学习理论;(3)折中主义学习理论(或认知行为主义学习理论);(4)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有关学习理论的应用:主要是应用于教学实践。其研究对课堂教学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可以提供一个发现一般教学原理的最切实可行的起点,以及应如何有效控制教学情境中的关键因素。学习理论是有效的教学理论建立的基础,为有效的教学理论提供一般的方向 斯金纳的操作学习理论 斯金纳是当今心理学界最重要和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他从行为主义出发,把行为作为基本的研究对象,关注对行为的描述而不是解释。他对学习理论持否定态度,可谓“反理论者”,主张从经验性资料开始,采用归纳法,逐步进行科学的概括。 基本观点: 提出了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原理。 通过设计斯金纳箱进行对动物(白鼠与鸽子)行为的实验分析,考察实验操作如何引起行为的变化。依此将学习分成两种类型:由刺激引发的反应为“应答性反应”,有机体发出的反应为“操作性反应”;人类从事的绝大多数行为都是操作性的。如果一种反应—不管有没有引起这种反应的刺激—之后伴随一种强化物,在类似环境里发生这种反应的概率就增加。 强化理论。 认为学习是因强化练习而导致的行为变化。作为桑代克效果律的进一步延伸和发展。在学习领域控制有机体行为方面,他指出:第一,效果是存在的,效果是在有利于造成被称为学习的那种变化的条件下产生的。通过安排好强化的结

观察学习的原理

观察学习的原理 观察学习(observational learning) 观察学习的原理 1 观察学习也称为非尝试学习或替代学习。是指通过观察学习对象的行为、动作及其引起的结果来获取信息,然后通过学习主体的大脑进行加工、辨别、内化,再将所学行为反映到自己的动作、行为、观念中的一种学习方法。 观察学习是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一个概念。在班杜拉看来,由于人有通过语言和非语言形式获得信息以及自我调节的能力,使得个体通过观察他人(榜样)所表现的行为及其结果,不必事事经过亲身体验,就能学到复杂的行为反应。也就是说在观察学习中,学习者不必直接做出反应,也无需亲身体验强化,只要通过观察他人在一定环境中的行为,并观察他人接受一定的强化便可完成学习。个体能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得到某种认知表象,并以之指导自己以后的行为,这样就使得他减少了不必要的尝试错误。很明显,观察学习与斯金纳的强化学习和桑代克的试误学习有着本质的区别。 观察学习的原理 2 从上面的讨论,我们可以看到,观察学习有其明显的特点。 第一,观察学习不一定具有外显的行为反应。班图拉认为人们可以通过观察他人的示范行为,在自己尚未表现行为时就已经学到了如何去做,这样就可能避免许多不必要的错误。他指出如果只能通过尝试错误的方式去学习,个体的生命都会有危险,例如学习游泳,学习驾驶汽车等。

第二,观察学习并不依赖直接强化。因为观察者仅仅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就能学习到复杂的行为过程,因此,不需要亲自体验强化。班图拉认为强化在观察学习中并非关键因素,没有强化,观察学习照样可以发生。 第三,观察学习具有认知性。个体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就能学到复杂的反应,这种学习无疑具有认知性。班图拉认为观察学习基本上是认知过程。观察者需要利用内部的行为表象来指导自己的行为,学习活动必然包含内部的认知过程。 第四,观察学习不等同于模仿。模仿只是指学习者对他人行为的简单复制,而观察学习是指从他人的行为及其后果中获取信息。观察学习可能包括也可能不包括模仿。 观察学习的原理 3 从班图拉有关观察学习的论述中,我们可以归纳出几种观察学习的基本类型。 直接的观察学习也称行为的观察学习。指的是对示范行为的简单模仿。日常生活中大部分观察学习属于这种类型。 抽象性观察学习指观察者从他人的行为中获得一定的行为规则或原理。以后在一定条件下观察者会表现出能体现这些规则或原理的行为,却不需要模仿所观察到的那些特殊的反应方式。 创造性观察学习指的是观察者通过观察可将各个不同榜样行为特点组合成不同于个别榜样特点的新的混合体,即从不同的示范行为中抽取不同的行为特点,从而形成一种新的行为方式。创造性表现在观察者通过观察,受他人行为的启发,把自己原有的行为成分进行新的排列组合,从而形成一种新的反应方式。

学习的原理与方法:学习的迁移

学习的原理与方法:学习的迁移 其次章学习的迁移在教学中我们会发觉这样的现象:擅长学习的同学总是能够比较好的运用已有学问来解决新的问题,同时也会有一些同学虽然能看懂教材,能听懂课,但不会做题,虽然会做简洁的题目,但略微变一下问题情境就又不会做了。其中一个缘由就是同学迁移力量不同,前者的迁移力量高,后者的迁移力量低。培育同学迁移力量可以提高同学学习的效果。实际上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已经不自觉的留意到了培育同学的迁移力量,比如我们常常告诫同学要学会举一反三,要擅长总结题目的类型等等。这一章主要介绍学习心理学讨论中的迁移力量理论,盼望能对我们培育同学的迁移力量有所关心。一、迁移的定义、意义和分类(一)迁移的定义我们知道学习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任何学习都是在学习者已经具有的学问阅历和认知结构,已经获得的动作技能,习得的态度等基础上进行的,而新的学习过程及其结果又会对学习者的原有学问阅历、技能和态度甚至学习策略等产生影响,这种新旧学习之间的相互影响就是学习的迁移。简洁的说,迁移就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另外,利用所学的技能、学问等去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一种迁移的过程。迁移现象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是普遍存在的。例如,会拉二胡的人,学拉小提琴也比较简单;学好乘法运算,反过来有有助于更加娴熟的把握加法运算。关于迁移现象,古代人们就已留意到。如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曰:“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他还要求同学“由此以知彼”。“举一反三”、“由此知彼”就是学习中的迁移现象。(二)迁移的意义1.迁移与同学解决问题的力量和制造性亲密相关。解决问题就是运用已有的学问阅

历和学问对面临的问题情境进行分析,以发觉问题的起始状态和结果之间的联系的过程。问题解决过程中的一个关键就是通过对当前问题的合理表征,将这种生成的问题表征与已有的学问阅历中的问题类型进行类比,也就是问题间的类化,然后将已有的学问阅历详细运用到当前问题情境中,这种问题的类化和已有学问阅历的详细化的过程也就是迁移的过程。因此,同学解决问题的力量及其制造性与已有技能和学问的乐观迁移是亲密相关的。同学迁移力量的提高会增加其解决问题的力量和制造性。2、认清迁移的实质和规律对教材的选择和编写、教学方法的选择以及教学过程的组织都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理论意义。而且,充分熟悉迁移发生的规律,也有助于老师把教学实践中积累的教学阅历迁移到新的教学中去。 (三)迁移的分类1、按迁移的性质,可将迁移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正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促进作用。正迁移经常在两种学习内容相像,过程相同或使用同一原理时发生的。如方程式学问的学习有助于不等式学问的学习,数学学习促进理化学习等。负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干扰或抑制作用。负迁移的产生常在两种学习又相像又不相像的情境下,同学认知混淆而产生的。发生这种迁移,会使另一种学习更加困难,错误增加。如学会汉语拼音对学习英文国际音标的干扰现象;语文学习不能区分一字多义,一字多音;在数学负数运算时错误使用正数的规章等。必需指出,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并非只有单纯的正迁移或负迁移。有时两种学习间可能是正迁移,而有时又可能是负迁移。有时负迁移是临时的,但必需通过练习消极影响才能得以削减或克服,正迁移的乐观作用才能得以充分发挥。 2、按迁移的内容,可将迁移分为认知迁移、态

学习原理

第三编学习原理 学习过程的规律和特点是设计教学内容、程式、策略、方法的基础。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学,要做好教学工作,首先要研究学生和其他受教育者的学习规律和特点。学习原理这一编主要探讨学习的本义、学习程式、学习类型、中西方的学习理论、学习的心理条件、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过程、学习迁移、学习差异与因材施教、学习风格和学习策略等有关学习的基本问题,为教育者研究、设计、选择教学内容、程式、策略、方法提供依据。 第九章学习的一般原理 第一节学习的一般概述 学习(learning)是非常普遍的活动,是人生活的一部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不断进行着各种学习和学习活动,如“学习知识”、“学习技术”、“向先进人物学习”,学习骑自行车、游泳,学习说外语、唱歌,学习操纵机器、指挥军队,学习管理一个机构,等等。而且我们自身就是在不断在学习中逐步成长起来的。 一、学习的含义 学习是每个人都经历过的,我们经常使用学习这个词,如学习语文、数学,学习体操、绘画等。但究竟什么是学习,并不是每一个人很容易说清楚的。要给学习下一个确切的定义也并非易事。有人把学习看成是一个尝试错误的过程,有人认为学习是一种顿悟,也有人主张学习是刺激、强化的结果,还有人把学习看成是内部图式与外界刺激的同化、调节的循环,等等。这些对学习的种种不同提法,既反映了学习本身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也表明对学习问题的研究还有待于继续深入。 学习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最广义的学习到最狭义的学习,至少有四个等级:最广义的学习,包括动物在内,是人类和动物共同具有的一种心理现象,是有机体适应环境的重要手段;次一级的广义学习,专指人类的学习而言;再次一级的学习,专指学生的学习;最狭义的学习,专指知识和技能的获得,以及智力和能力的发展和培养。人类的学习不同于其他动物的学习,学生的学习也不同于人类的一般学习,它们之间,除有共同性外,还有其特殊性。 人类学习与动物学习有着本质区别。人类学习的基本特点之一是它的社会性。人生活在社会中,人通过学习除了以个体直接经验的方式取得个体经验外,主要的是要在社会交往过程中,借助语言的中介作用,以间接经验的方式去获取人类长期积累的社会历史经验,从而来充实个体经验。这些社会历史经验有助于人去适应、改善和发展社会生活,使社会生活日益美好。可见,人的学习不像动物那样,只局限于满足个体的生理需要,更主要的在于满足社会生活的要求。这种社会需要就成为激发人学习的基本动力。所以,无论从学习的形式、内容看,还是从学习的动力、作用看,人的学习的社会性这一特点是极为明显的。人类学习的另一基本特点是它的意识性。动物没有意识,因而动物的学习是无意识的,动物主要是借助遗传的本能来适应环境,没有自觉的目的和计划。人是有意识的,而意识使人的活动能够自觉地有目的的进行。这就赋予了人的学习的自觉性、目的性和积极主动性的特点。人类不仅依靠学习来适应环境,而且依靠学习来改造环境。与动物相比,人类具有其他任何高等动物都无法比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潜能。 因此,学习在一般含义和范围上指的是人类的学习,它是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以语言为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