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碳纳米管电化学传感器的制备及应用

碳纳米管电化学传感器的制备及应用

碳纳米管电化学传感器的制备及应用
碳纳米管电化学传感器的制备及应用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碳纳米管电化学传感器的制备及应用

作者:彭颐, 徐国海, 胡柏林, Peng Yi, Xu Guohai, Hu Bolin

作者单位:彭颐,Peng Yi(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医学院,湖北,孝感,432000), 徐国海,胡柏林,Xu

Guohai,Hu Bolin(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医学分院,湖北,孝感,432000)

刊名:

孝感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XIAOGAN UNIVERSITY

年,卷(期):2009,29(6)

参考文献(34条)

1.Britto PJ;Santhanam KSV;Rubio A Improved charge transfer at carbon nanotuhe electrodes[期刊论文]-Advanced Materials 1999(11)

2.罗红霞;施祖进;李南强羧基化单层碳纳米管修饰电极电化学表征及其电催化作用[期刊论文]-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2000(09)

3.Luo HX;Shi ZJ;Li NQ Investigation of the electrochemical and electrocataIytic behavior of single-wall carbon nanotube film on a glassy carbon electrode[期刊论文]-Analytical Chemistry 2001

4.赵广超;吴芳辉;魏先文多壁碳纳米管修饰电极的制备及表征[期刊论文]-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01)

5.Wu F H;Zhao G C;wei X W Electroeatalytic oxidation of nitric oxide at multi-walled carbon nanotubes modified electrode[期刊论文]-Eleetroehem Commun 2002(04)

6.Kangbing Wu;Junjie Fei;Shengshui Hu Simultaneous determination of dopamine and serotonin on the glassy carbon electrode coated with carbon nanotubes film[期刊论文]-Analytical Biochemistry 2003

7.孙延一;吴康兵;胡胜水多壁碳纳米管-Nation化学修饰电极在高浓度抗坏血酸和尿酸体系中选择性洲定多巴胺[期刊论文]-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2002(11)

8.尹峰;赵紫霞;吴宝艳基于多壁碳纳米管和聚丙烯胺层层自组装的葡萄糖生物传感器[期刊论文]-分析化学

2007(07)

9.Xia Chu;Daxue Duan;Shen Guoli Amperometric glucose biosensor based on electrodeposition of platinum nanoparticles onto covalently immobilized carbon nanotube electrode[期刊论文]-Talanta

2007(71)

10.王月荣;张敏;胡坪碳纳米管糊电极用于丹酚酸B的伏安测定[期刊论文]-中成药 2007(10)

11.Wang ZH;Wang YM;Luo GA Selective voltammetric method for uric acid detection at β-cyclodextrin modified electrode incorporating carbon nanotubes[期刊论文]-Analyst 2002(127)

12.Wang Z H;Wang Y M;Luo G A Carbon nanotubemodified electrodes for the simultaneous determination of dopamine and ascorbic acid[期刊论文]-Analyst 2002(127)

13.张旭麟;王宗花;王晓彤聚孔雀石绿功能化碳纳米管修饰电极的电化学研究[期刊论文]-青岛大学学报(工程技术版) 2007(02)

14.So fia;Sotiropoulou;Nikolas A Carbon nanotube array-based biosensor[期刊论文]-Analytical Biochemistry 2003(01)

15.林丽;曹旭妮;张文碳纳米管修饰电极用于高效液相色谱对全血中巯基化合物的测定[期刊论文]-分析化学2003(03)

16.林丽;孙哲;仇佩虹微渗析取样-羧基化多壁碳纳米管修饰电极色谱电化学用于活体检测的研究[期刊论文]-分析

测试学报 2003(05)

https://www.docsj.com/doc/9e579483.html,W;Rence NS;Deo RP Detection of homocysteine at carbon nanotube paste electrodes[外文期刊]

2004(02)

18.Ye J S;Wen Y;Zhang W V Nonenzymatic glucose detection using multi-walled carbon nanotube electrodes[期刊论文]-Electrochemistry Communications 2004(01)

19.郭仁霞;陈韦韦;胡效亚基于多壁碳纳米管负载镍的无酶葡萄糖传感器[期刊论文]-化学传感器 2007(01)

20.谢云峰;张文;顾静碳纳米管修饰电极及其对单胺类神经递质的电化学响应[期刊论文]-化学传感器 2002(03)

21.Yan X X;Pang D W;Lu Z X Electrochemical behavior of dopa at single-wall carbon nanotube modified glassy carbon electrodes[期刊论文]-Analyst Electroanal Chem 2004(01)

22.赫春香;赵常志;唐祯安碳纳米管修饰电极对多巴胺和抗坏血酸的电催化氧化[期刊论文]-分析化学 2003(08)

23.Wang Z H;Liang Q I;Luo G A Carbon nanotube-intercalated graphite electrodes for simultaneous determination of dopamine and serotonin in the presence of ascorbic acid[期刊论文]-

Electroanalytical Chemistry 2003(540)

24.Salimi A;Banks C E;Compton R G Abrasive immobilization of carbon nanotubes on a basal plane pyrolytic graphite electrode:application to the detection of epinephrine[外文期刊] 2004(3)

25.颜权平;赵发琼;曾百肇肾上腺素在碳纳米管-离子液体糊修饰电极上的伏安行为[期刊论文]-分析科学学报2006(05)

26.段连生;曾国平去甲肾上腺素在碳纳米管粉末微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及测定[期刊论文]-湖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02)

27.张京京;王斌;贾文丽碳纳米管修饰电极研究鸟嘌呤及其核苷的电化学行为及测定[期刊论文]-化学传感器2007(02)

28.郑燕琼;杨昌柱;张敬东一种基于碳纳米管的色氨酸传感器[期刊论文]-应用化学 2007(12)

29.Azamian B R;Davis J J;Coleman K S Bioelectrochemical Single walled carbon nanotubes[期刊论文]-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2002(43)

30.Patolsky F;Weizmann Y;Willner I Longrange electrical contacting of redox enzymes by SWCNTconnectors[外文期刊] 2004(16)

31.胡权贵纳米碳管葡萄糖生物传感器的研究[期刊论文]-杭州:浙江大学 2005

32.时巧翠;彭图治;陈金媛碳纳米管负载铂修饰电极结合溶胶-凝胶技术制备胆固醇传感器[期刊论文]-分析化学2005(03)

33.Wang J;Musameh M Carbon Nanotube/Teflon composite electrochemical sensors and biosensors[外文期刊] 2003(09)

34.陈静;蔡称心Direct Electrochemical Oxidation of NADPH at a Low Potential on the Carbon Nanotube Modified Glassy Carbon Electrode[期刊论文]-中国化学(英文版) 2004(02)

本文读者也读过(5条)

1.孙伟.焦奎.王振永.陆路德DNA电化学传感器的设计和应用[期刊论文]-理化检验-化学分册2004,40(12)

2.吴晓苹.雷德森.陈国南关于生物电化学传感器学科发展的思考[期刊论文]-科技通报2001,17(5)

3.李南强.李美仙.顾燕恬基于碳纳米管的电化学传感器研究进展[期刊论文]-化学传感器2005,25(2)

4.邵元华纳米电化学传感及相关思考[期刊论文]-化学传感器2005,25(2)

5.孟祥韬碳纳米管修饰电极[期刊论文]-科技资讯2008(12)

本文链接:https://www.docsj.com/doc/9e579483.html,/Periodical_xgxyxb200906003.aspx

碳纳米管及石墨烯在电化学生物传感器中的应用

目录 第一章文献综述 (1) 1.1 研究意义 (1) 1.2 分析物的检测方法 (2) 1.2.1 分光光度法 (2) 1.2.2 化学发光法 (2) 1.2.3 荧光光度法 (2) 1.2.4 电化学分析法 (3) 1.3 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的原理 (3) 1.4 碳纳米管及石墨烯材料简介 (4) 1.4.1 碳纳米管 (4) 1.4.2 石墨烯 (5) 1.5 碳纳米管、石墨烯基复合材料在电化学传感器中的应用 (7) 1.5.1 金、二氧化钛及碳纳米管在电化学传感器方面的应用 (7) 1.5.2 石墨烯基纳米复合材料在电化学生物传感器方面的应用 (8) 1.6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8) 第二章传感器电极的制备及表征 (10) 2.1 试剂与仪器 (10) 2.1.1 主要试剂 (10) 2.1.2 实验仪器 (11) 2.2 金/二氧化钛/碳纳米管纳米复合修饰电极的制备 (12) 2.2.1 金/二氧化钛/碳纳米管纳米复合物的制备 (12) 2.2.2 金/二氧化钛/碳纳米管/玻碳电极的制备 (12) 2.3 金/二氧化钛/碳纳米管纳米复合物的表征及分析 (13) 2.3.1 不同电极对比和金/二氧化钛/碳纳米管的SEM分析 (13) 2.3.2 金/二氧化钛/碳纳米管的TEM、EDX分析 (15) 2.3.3 金/二氧化钛/碳纳米管的Raman分析 (15) 2.4 金/石墨烯管电极的制备 (16) 2.4.1 热丝CVD法制备石墨烯管 (16) 2.4.2 多电势阶跃法制备金/石墨烯管 (17) 2.5 金/石墨烯管电极的形态及结构分析 (18) 2.5.1 金/石墨烯管电极的SEM、TEM及EDX分析 (18) 2.5.2 石墨烯管的Raman和金/石墨烯管电极的XRD分析 (19) 2.5.3 金/石墨烯管电极的FT-IR分析 (20) 2.6 小结 (21) 第三章基于金/二氧化钛/碳纳米管修饰电极构造电化学生物传感器 (22) 3.1 金/二氧化钛/碳纳米管/玻碳电极的电化学性能测试及分析 (22) 3.1.1 不同电极的EIS对比分析 (22) 3.2 金/二氧化钛/碳纳米管/玻碳电极的传感性能 (23) 3.2.1 不同pH值对同时检测五种物质的影响 (23)

碳纳米管纳米材料的应用要点

碳纳米管及其复合材料在储能电池中的应用 摘要碳纳米管具有良好的机械性能和导电性、高化学稳定性、大表面积以及独特的一维结构,选择合适的方法制备出碳纳米管复合材料,可以使其各种物理化学性能得到增强, 因而在很多领域有着极大的应用前景,尤其是在储能电池中的应用。本文分析了碳纳米管及其复合材料的特点,总结了碳纳米管的储锂机理,对其发展趋势作了展望。 关键词碳纳米管复合材料储能电池应用 Abstract carbon nanotubes(CNTs) are nanometer-sized carbon materials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unique one-dimensional geometric structure,large surface area,high electrical conductivity,elevated mechanical strength and strong chemical inertness. Selecting appropriate methods to prepare carbon nanotube composites can enhance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 and these composites have a great future in many areas,especially in energy storage batteries . In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analysis and comparison of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carbon nanotube composites,the enhancement mechanisms of the CNTs catalysts are introduced. Afterward,the lithium ion storage properties are summarized according to the preparation methods of composite materials. Finally, the prospects and challenge for these composite materials are also discussed. Keywords carbon nanotube; composite; energy storage batteries; application 1 引言 碳纳米管(CNTs)在2004 年被人们发现,是一种具有特殊结构的一维量子材料, 它的径向尺寸可达到纳米级, 轴向尺寸为微米级, 管的两端一般都封口, 因此它有很大的强度, 同时巨大的长径比有望使其制作成韧性极好的碳纤维。碳纳米管由于其独特的一维纳米形貌被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广泛研究,通过对碳纳米管进行剪切,官能化及掺杂等方法进行改性处理,能有效的减少碳纳米管的首次不可逆容量,增加可逆的储锂比容量。此外,碳纳米管的中空结构也成为抑制高容量金属及金属氧化物体积膨胀理想复合基体。本文中,我们研究了碳纳米管的储锂性能,考察了碳纳米管作为锡类复合材料基体,其内部限域空间对高容量金属及金属氧化物的储锂性能促进的具体原因。该研究结果为碳纳米管以及其他具有限域空间的结构在锂离子电池中的应用提供了参考。 2 碳纳米管的储锂机理和应用 相比广泛应用的石墨类材料,碳纳米管在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中有其独特的应用优势。首先,碳纳米管的尺寸在纳米级,管内及间隙空间也都处于纳米尺寸级,因而具有纳米材料的小尺寸效应,能有效的增加锂离子在化学电源中的反应活性空间;其次,碳纳米管的比表面积较大,能增加锂离子的反应活性位,并且随着

碳纳米管的性质与应用

碳纳米管的性质与应用 【摘要】 本文主要介绍了碳纳米管的结构特点,制备方法,特殊性质,由于碳纳米管独特性质而产生的广泛应用,并对其前景进行展望。 【关键词】 碳纳米管场发射复合材料优良性能 【前言】 自日本NEC科学家Lijima发现碳纳米管以来,碳纳米管研究一直是国际新材料领域研究的热点。由于碳纳米管具有特殊的导电性能、力学性质及物理化学性质等,故其在许多领域具有其广阔的应用前景,自问世以来即引起广泛关注。目前,国内外有许多科学家对碳纳米管进行研究,科研成果颇丰,尤其是碳纳米管在复合材料、储氢及催化等领域的应用。 【正文】 一、碳纳米管的结构 碳纳米管中碳原子以sp2杂化为主,同时六角型网格结构存在一定程度的弯曲,形成空间拓扑结构,其中可形成一定的sp3杂化键,即形成的化学键同时具有sp2和sp3混合杂化状态,而这些p 轨道彼此交叠在碳纳米管石墨烯片层外形成高度离域化的大π 键,碳纳米管外表面的大π 键是碳纳米管与一些具有共轭性能的大分子以非共价键复合的化学基础[1]。 对多壁碳纳米管的光电子能谱研究结果表明,不论单壁碳纳米管还是多壁碳纳米管,其表面都结合有一定的官能基团,而且不同制备方法获得的碳纳米管由于制备方法各异,后处理过程不同而具有不同的表面结构。一般来讲,单壁碳纳米管具有较高的化学惰性,其表面要纯净一些,而多壁碳纳米管表面要活泼得多,结合有大量的表面基团,如羧基等。以变角X 光电子能谱对碳纳米管的表面检测结果表明,单壁碳纳米管表面具有化学惰性,化学结构比较简单,而且随着碳纳米管管壁层数的增加,缺陷和化学反应性增强,表面化学结构趋向复杂化。内层碳原子的化学结构比较单一,外层碳原子的化学组成比较复杂,而且外层碳原子上往往沉积有大量的无定形碳。由于具有物理结构和化学结构的不均匀性,碳

电化学阻抗解析多壁碳纳米管_活性炭的电化学性能_耿新

收稿日期:2010-07-06;修回日期:2011- 05-29基金项目:辽宁省教育厅科学基金(2008330),中国科学院王宽诚教育基金. 作者简介:耿 新(1967-),男,江苏江阴人,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电化学电容器及电极材料研究.E- mail :gengxin60@163.com 文章编号: 1007-8827(2011)03-0307-06 电化学阻抗解析多壁碳纳米管/活性炭的电化学性能 耿 新1,2 ,李 峰2,王大伟2,成会明 2(1.辽宁科技大学化工学院,辽宁鞍山114051 2.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沈阳材料科学国家(联合)实验室,辽宁沈阳110016) 摘要:以石油焦为原料化学活化制得活性炭(Activated carbon ,AC ),在此AC 中加入不同量的多壁碳纳米管 (Multi-walled carbon nanotubes ,MWCNTs )作为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依据交流阻抗谱中阻抗与电容关系,区分有效容量和内阻造成的能量损失,评价了超级电容器的性能。结果表明:加入质量分数3% 15%MWCNTs 的AC 电极,实部电容高于纯AC 电极,虚部电容则随着MWCNTs 添加量的增加而显著降低。且其实部电容分数随MWCNTs 加入量的增加呈上升趋势,虚部电容分数则随MWCNTs 加入量增加而降低。在AC 电极中加入MWC-NTs ,在降低电极内阻的同时可有效提高超级电容器的储能效率,并降低弛豫时间,提高其频率特性,改善电容行为。关键词: 活性炭;多壁碳纳米管;电化学阻抗谱;弛豫时间常数 中图分类号: TB 332 文献标识码: A 1前言 超级电容器由于具有高于物理电容器的能量密 度和优于二次电池的功率密度而备受关注[1-5] 。超 级电容器可以应用于功率电器设备以及后备电源等 各个领域, 特别是随着电动汽车计划的深入开展,超级电容器可提供电动汽车启动所需的脉冲电流以及 回收刹车能量。超级电容器可采用的电极材料包括各种炭材料[6-7] 、金属氧化物 [8-9] 以及导电聚合 物 [10] ,其中炭材料(以AC 为主)是应用最广泛、研 究最多的电极材料。许多研究表明, AC 的孔结构和导电性是储存能量和功率放电性能的最主要影响因素 [11-14] 。碳纳米管独特的优良导电性能和缠绕 网络结构, 作为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具有良好的功率放电性能,但是它储存容量远低于AC [15-16] 。 评价超级电容器储存的容量,可采用恒流充放电、循环伏安和交流阻抗等方法计算,其中前两种方法采用的较多,但这两种方法的计算结果包含有电 极内阻产生的热能, 不能反映出超级电容器可提供的实际有效容量;尽管交流阻抗谱经过数据转换和处理可得到超级电容器的有效容量和内阻产生的热 量信息,为评价超级电容器的性能提供有益参考,但目前交流阻抗谱在超级电容器方面研究报道很少。 本文主要报道:以石油焦为原料经化学活化制 备的AC 为电极材料, MWCNTs 为导电剂,在保留微孔结构AC 具有较高的储能性能的前提下,加入MWCNTs 以改善AC 电极的导电性,以提高碳基超级电容器的功率放电性能。在此基础上,利用交流阻抗谱研究添加MWCNTs 后,超级电容器可获得的实际有效容量及其功率放电变化。 2 实验 2.1 炭材料及其电极制备与测定 以石油焦为原料,KOH 为活化剂,在N 2气氛下 800?活化1h 制得AC ,而后用水洗至中性,干燥后得样品。MWCNTs 以CVD 法制备,经过分散、酸煮、空气氧化、酸浸泡步骤制得 [17-18] 。采用 ASAP2010吸附仪测定AC 和MWCNTs 的比表面积及孔径分布。实验所用AC 和MWCNTs 的比表 面积分别为2480m 2/g 和82m 2 /g 。 炭电极组成(质量分数):AC (x )、MWCNTs (y )、PTFE (5%),x +y =95%,MWCNTs 加入量y =0 50%。电解液采用6mol /dm 3的KOH ,泡沫镍 作为集流体(泡沫镍的面积为4cm 2 )。将AC 、 MWCNTs 、聚四氟乙烯(PTFE )按电极材料总质量的质量分数称量后,加入适量的乙醇调和均匀涂敷到泡沫镍上。经120?真空干燥后,在10MPa 下压 第26卷第4期2011年8月新型炭材料NEW CARBON MATERIALS Vol.26No.4Aug.2011

碳纳米管的结构_制备_物性和应用

第14卷 第2期邵阳高等专科学校学报Vol.14.No.2 2001年6月Journal of Shaoyang College J un.2001文章编号:1009-2439(2001)02-0081-10 碳纳米管的结构、制备、物性和应用 唐东升1 唐成名2 刘朝晖3 解思深1 (①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与凝聚态中心,北京 100080) (② 邵阳高等专科学校,湖南邵阳 422004) (③ 南华大学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湖南衡阳 430000) 摘要:综述了碳纳米管的研究进展,简单地介绍了单层碳纳米管和多层碳纳米管的基本形貌、结构及其表征,列举了几种主要的制备方法以及特点,介绍了碳纳米管优异的物理化学性质,以及在各个领域中潜在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碳纳米管;结构;制备;应用;透射电子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 中图分类号:O469 文献标识码:A 碳是自然界中性质最为独特的一种元素,它通过不同的成键方式所形成结构和性质迥异的同素异形体(石墨和金刚石),在很久以前就被人类所认识:当碳原子与四个近邻原子以共价键结合(sp3杂化)时,形成各向同性坚硬的金刚石,而当碳原子在同一平面内与三个近邻原子以共价键结合而第四个价电子成为共有化电子(sp2杂化)时,形成各向异性柔软的石墨.以sp2杂化模式成键的石墨具有六角网格的层状结构,层内是通过强共价键相互作用,而层与层之间是通过弱范德瓦耳斯键相互作用.在常压下石墨一直到很高的温度仍是碳的热力学稳定的体相(金刚石仅仅是动力学稳定的体相).然而随着人类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深入到介观层次(~100nm)时,这种古老的元素呈现出全新的结构和物性,比如当石墨微晶的尺寸很小(比如纳米量级)时,情况就和体相很不一样了,因为此时每个石墨微晶中只有有限数目的碳原子,具有悬挂键的碳原子的密度会很大,这时石墨的层状结构就会弯曲封闭,以至边缘的具有悬挂键的碳原子相互结合成键使得系统的能量最低.这种由石墨原于层弯曲构成的闭合的壳层结构就是我们所要讨论的富勒烯和碳纳米管. 1984年爱克森(Exxon)石油公司一个小组在研究碳团簇时得到了如下结论[1]对于1≤n≤30奇数与偶数的C n都是存在的;(2)对于20≤n≤90只有C2n形式存在.他们认为碳原子链可以达到24个原子.遗憾的是他们并没有对较大的团簇做进一步的研究.一年之后英国Sussex大学的克罗托教授到美国Rice大学与柯尔(R.F.Curl)和斯莫利(R.E.Smalley)进行合作研究.他们认为宇宙空间存在的反常红外吸收可能与空间存在的碳团簇有关.于是他们利用一台激光蒸发团簇束的实验设备来制备长链碳分子.在对合成的所谓长链碳分子进行测量时,出人意料的结果出现了,在碳原子簇的质谱图上质量数为720的地方存在一个强峰,其强度为其它峰强度的30倍[3].在对实验结果的反复论证和分析后,他们提出了由60个碳原子组成的具有类似于足球形状的截角二十面体的完美对称性结构.在这个结构中60个碳原子位于此截面体的60个顶点上.而32个面分别由20个六面体及12个五面体组成,五面体各不相邻.在此笼状结构中碳原子没有悬键,因而能量低结构稳定.各个原子成键情况完全相同.随后的一系列实验证实了这些设想.这样,在碳的家族中,又增加了新的一员-C60[2~5],三位教授因此获得了1996年诺贝尔化学奖. 此后两项工作引起了世界范围内研究富勒烯(C60)的热潮:(1)1990年,德国马普研究所的克莱希墨(W. Kratschmer)教授和美国亚历桑那大学的霍夫曼(D.R.Huffman)教授从石墨棒电弧放电产生的烟灰中分离出毫克级的C60,并得到了C60单晶[6].这一重大进展为进一步研究C60的性质和应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海顿(R. C.Haddon)教授等人发现碱金属掺杂后形成的M3C60具有较高的超导转变温度(T c~33K)[7].于是大家纷纷用与克莱希墨类似的方法从放电烟灰中制备C60[8~12],并进行掺杂研究,但很少有人对放电过程中阴极上形成的沉积物产生兴趣.碳的管状物虽然早有报道,但由于管径较大没有受到人们的重视[13,14].日本NEC公司的饭岛(S.Iijima)教授是一名杰出的电镜专家,在对碳材料的研究方面具有相当丰富的经验[15].他第一个对石墨棒放电所形成的阴极沉积物仔细地进行了电镜研究,他发现有一种针状物,这种针状物的直径为4~30nm,长度约为 收稿日期:2001-01-15

碳纳米管及其传感效应

碳纳米管及其传感效应 什么是碳纳米管? 1991年,日本电气公司教授S.lijima[1] 发现了碳纳米管,这种碳纳米管是90 年代发现的碳家族中第五种同素异形体,由自然界最强的C - C共价键结合而成。碳纳米管的结构可看成是由石墨烯卷成的圆筒,碳原子在其表面呈螺旋状排列,特殊情况下可呈扶手椅和锯齿状。根据壁的层数,它可分为单壁和多壁两种;同时,根据特性矢量(n,m ,它又分为金属性和半导体性两种:当n-m为3的整数倍时,其为金属性,其余情况下则为半导体性[2]。因为特有的力学、电子、化学性质以及准一维管状分子结构和潜在应用价值,碳纳米管已成为化学界的一颗新星,引起了物理学家、化学家、材料学家极大的兴趣,各国皆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对它的性质、制备、应用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碳纳米管气体传感器 纳米碳管具有中空结构和大的壁表面积,对气体具有很大的吸附能力。由于吸附的气体分子与碳纳米管相互作用,因而改变了它的费米能级的变化,进而引起宏观电阻发生较大改变,通过对电阻变化的测定即可检测气体的成分,因此,碳纳米管可用来制作气体分子传感器。当前,J.Kong等人[3]已成功地研究了单根单壁半导体碳纳米管的气敏特性,为一维碳纳米管作为敏感材料构成气敏传感器的研究打开了大门。 碳纳米管有望用做生物传感器(图)

作者:Richard Comerford 日期:2005-4-1 来源:本网 字符大小:【大】 【中】[小] 伊利诺斯大学(位于美国伊利诺斯州乌尔班纳-香巴尼)和斯坦福大学(位于美国加 利福尼亚州)科研人员的研究结果表明:利用碳纳米管来进行生物测定的应用正在 取得快速进展。近期的实例之一就是采用纳米管来监测血液中的葡萄糖水平,这使 得糖尿病人无须通过手指采血便能够检查自己的血糖水平。 ---该研究小组开发出了对过氧化氢敏感的纳米管,当它与葡萄糖接触时,将产生数 量可变的过氧化氢。过氧化氢会使纳米管的光学性质发生变化,因此,产生的过氧 化氢越多,则纳米管在暴露于近红外激光下时所发出的荧光就越强。 0.3 mm * semi-permeab!e * membrane d-glucose carbon nanotube / \ (iLC.L&^^asse mb I ed \ protein monolayer ---研究人员称这有可能导致人们将含有交变纳米管(altered nanotube )的小型多 孔毛细管移植到糖尿病人的皮肤下。这样,糖尿病人便可以利用具有激光指示的设 备来测量荧光强度,以定期检查自己的血糖水平 一一他们将不必抽血取样(这种 做法日积月累会令病人感到异常疼痛)。 ---此前,斯坦福大学的研究人员已经开发出了采用聚环氧乙烷链进行处理并有选择 性地针对特定蛋白质的碳纳米管。它们能够检测出与全身红斑狼疮及混合型结缔组 织疾病有关的抗原。 near-IR 匚? emission cap near-IR excitation

碳纳米管-导电聚合物复合材料与电化学储能

万方数据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2004年10月 电站的调峰辅助装置具有优势,而超大电容器则可能成为高容量移动型电源的间歇或脉冲式高功率动力源。 超大电容器的科学名称为电化学电容器(elec—trochemicalcapacitor)[4。引。根据储电机理可分为2类。一种是以固、液界面上的双电层为基础,将多孑L高比表面惰性导电材料,例如活性炭和碳纳米管(carbonnanotubes,CNT),制成电极,与高离子导电率、高介电率电解液一起构成的“双层电容器”(double—layercapacitor)。另一种是以薄层电池或薄膜电极的快速可逆嵌入过程为基础,将固体电化学活性物质,例如无定型水合氧化钌(a—Ru0。?nH20),聚苯胺(polyaniline,PAn)和聚吡咯(poly—pyrrole,PPy),制成薄膜电极,与含电极嵌入离子的电解液一起构成的“假电容器”(pseudo—capaci—tor)。双层电容器具有电压高,充放电速度快,循环寿命长等优点,但比电容较低(一般低予200F?g_1)。假电容器的工作原理与二次电池类似,比电容高(可大于1000F?g_1),但充放电速度、循环寿命和材料价格等指标尚与商业化要求有差距。 目前超大电容器研究和应用面临的另一问题是活性材料的“质量比电容”和“电极电容”之间的差距。质量比电容一般是在较严格的实验室条件下,用微量(毫克级)活性材料制成电极而测出的参数(具有热力学意义)。然而,当电极材料量增加时,特别是电极的厚度增加时,电极电容并不总是成比例增加,有些情况下还会减少。这种差距的主要原因是电子和离子在电极中运动所受到的动力学阻力。例如,电极材料本身的电子导电率不高,离子向电极内部迁移困难等。 近年来,作为超大电容器中的新型电极材料,碳纳米管一导电聚合物多孔复合材料薄膜受到了学术界和工业界的广泛关注。本研究组报告了一种简单有效的制备多孔碳纳米管一导电聚合物复合材料薄膜的电化学方法,并对所得薄膜的电化学电容性能和材料结构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研究,获得了较高的电化学电容量(电极电容超过3F?cm-2)[8q2|。在此,作者介绍了这一工作的主要结果,研究了碳纳米管与导电聚合物各种相互作用及其对复合材料电化学电容性能的影响。 1电化学合成与材料结构特征 将电弧法或气相催化沉积法制备的碳纳米管加入H。SO。与HNO。的混合液中进行加热回流反应。产品用水清洗后得到中性或弱酸性的碳纳米管悬浊液。由于酸氧化作用,碳纳米管表面生成羟、羧基而带负电[13’14]。向悬浊液中加入聚合物单体,如吡咯或苯胺,并视情况决定是否添加电解质,在一定条件下电解,在阳极上沉积碳纳米管一导电聚合物复合材料薄膜[8’9]。得到的复合膜厚度可达毫米级(过厚可能降低电容性能)。当电化学聚合反应可在中性溶液中进行时,例如吡咯的电化学聚合,悬浊液中表面带负电荷的碳纳米管可以传导电流,因而不必添加电解质。电化学合成的碳纳米管一聚吡咯复合材料的电镜照片如图1所示。可见,电解得到的复合膜中全部碳纳米管被聚合物均匀包裹。在弱酸性悬浊液中进行电化学聚合反应,例如苯胺的电化学聚合,由于碳纳米管表面羟、羧基团的质子化,负电荷减少,需要在悬浊液中添加电解质,例如HCI或KCl,来提高离子导电率。电解得到的复合膜中则只有部分碳纳米管被聚合物均匀包裹,同时含有单独的聚合物相。实验结果表明,沉积复合膜中的碳纳米管含量与悬浊液中的碳纳米管含量有对应关系。同时,碳纳米管表面包裹聚合物层的厚度则随悬浊液中的碳纳米管含量的增加而降低。由于聚合物包裹的碳纳米管的无规则堆积,在沉积复合膜中构成有纳米和微米2个层次的多孔结构。 Fig.1TypicalTEM(a)andSEM(b) imagesofelectrochemicallysynthesised CNT—PPy composites  万方数据

碳纳米管及其应用新领域

碳纳米管及其应用新领域摘要:综述了碳纳米管材料独特性能及其应用潜力,详细说明了碳纳米管材料在各种应用领域中的巨大应用前景,包括高强度复合材料、微机械、信息存储、纳米电子器件等。关键词:碳纳米管的性能,碳纳米管的应用新领域,储氮材料,复合材料,信息存储,碳纳米电子学 前言:碳纳米管具有典型的层状中空结构特征,构成碳纳米管的层片之间存在一定的夹角碳纳米管的管身是准圆管结构,并且大多数由五边形截面所组成。管身由六边形碳环微结构单元组成, 端帽部分由含五边形的碳环组成的多边形结构,或者称为多边锥形多壁结构。是一种具有特殊结构(径向尺寸为纳米量级,轴向尺寸为微米量级、管子两端基本上都封口)的一维量子材料。由于其独特的结构,碳纳米管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潜在的应用价值。 一、碳纳米管的性能 碳纳米管作为一维纳米材料,重量轻,六边形结构连接完美,具有许多异常的力学、电学和化学性能。近些年随着碳纳米管及纳米材料研究的深入其广阔的应用前景也不断地展现出来。力学性能 由于碳纳米管中碳原子采取SP2杂化,相比SP3杂化,SP2杂化中S轨道成分比较大,使碳纳米管具有高模量、高强度。 碳纳米管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碳纳米管的硬度与金刚石相当,却拥有良好的柔韧性,可以拉伸。碳纳米管的结构虽然与高分子材料的结构相似,但其结构却比高分子材料稳定得多。碳纳米管是目前可制备出的具有最高比强度的材料。若将以其他工程材料为基体与碳纳米管制成复合材料,可使复合材料表现出良好的强度、弹性、抗疲劳性及各向同性,给复合材料的性能带来极大的改善。 导电性能 碳纳米管上碳原子的P电子形成大范围的离域n键,由于共轭效应显著,碳纳米管具有一些特殊的电学性质。 碳纳米管具有良好的导电性能,由于碳纳米管的结构与石墨的片层结构相同,所以具有很好的电学性能。对于一个给定的纳米管,在某个方向上表现出金属性,是良好的导体,否则表现为半导体。对于这个的方向,碳纳米管表现出良好的导电性,电导率通常可达铜的1 万倍。传热性能 碳纳米管具有良好的传热性能,CNTs 具有非常大的长径比,因而其沿着长度方向的热交换性能很高,相对的其垂直方向的热交换性能较低,通过合适的取向,碳纳米管可以合成高各向异性的热传导材料。另外,碳纳米管有着较高的热导率,只要在复合材料中掺杂微量的碳纳米管,该复合材料的热导率将会可能得到很大的改善。 二、碳纳米管电子学的应用 碳纳米电子管(eNTs是一种具有显著电子、机械和化学特性的独特材料。其导电能力不同于普通的导体。性能方面的区别取决于应用,也许是优点,也许是缺点,也许是机会。在一理想纳米碳管内,电传导以低温漂轨道传播的,如果电子管能无缝交接,低温漂是计算机芯片的优点。诸如电连接等的混乱极大地修改了这—行为。对十较慢的模拟信号的处理速度,四周环绕着平向球分子的碳纳米管充当传播者已被实验让实。在后门将有碳的纳米管穿过两根金导线证明了场效应分子晶体管,近来证实逻辑电路的难题 遇到了静电掺杂碳纳米管。碳纳米管的掺杂质可使用化学方法来完成。CMOS类型变极器有 n型和p型掺杂两种。这项工作用达到10A5的开关比率且具有高增益的晶体管电阻逻辑以实验证明了变极器和或非电路的性能。显然,通过适当地排列碳纳米管晶体管顺序可实现与、

碳纳米管制备及其应用

碳纳米管的制备及其应用进展 10710030133 周健波 摘要:本文通过对新型化工材料碳纳米管的结构以及制备方法的介绍,并说明了制备纳米管方法有石墨电弧法、激光蒸发法、催化热解法等技术。同时也叙述了碳纳米管在力学性能、光学性能、电磁学性能等性能的研究及其应用。 关键词:碳纳米管制备结构石墨电弧法应用 1.引言 1991年日本科学家IIJI MA发现了碳纳米管(Carbon nanotube , CNT), 开辟了碳科学发展的新空间. 碳纳米管具有机械强度高、比表面大、电导率高、界面效应强等特点,以及特殊的机械、物理、化学性能,在工程材料、催化、吸附分离、储能器件电极材料等诸多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2.碳纳米管的结构 碳纳米管中碳原子以sp2杂化为主, 与相邻的3个碳原子相连,形成六角形网格结构,但此六角形网格结构会产生一定的弯曲, 可形成一定的sp3杂化键。 单壁碳纳米管( SW CNT )的直径在零点几纳米到几纳米之间,长度可达几十微米;多壁碳纳米管(MW CNT)的直径在几纳米到几十纳米之间长度可达几毫米,层与层之间保持固定的间距,与石墨的层间距相当,约为0 . 134 nm。碳纳米管同一层的碳管内原子间有很强的键合力和极高的同轴向性,可看作是轴向具有周期性的一维晶体,其晶体结构为密排六方, 被认为是理想的一维材料。 碳纳米管可看成是由石墨片层绕中心轴卷曲而成, 卷曲时石墨片层中保持不变的六边形网格与碳纳米管轴向之间可能会出现夹角即螺旋角.当螺旋角为零时, 碳纳米管中的网格不产生螺旋而不具有手性, 称之为锯齿型碳纳米管或扶手型碳纳米管;当碳纳米管中的网格产生螺旋现象而具有手性时,称为螺旋型碳纳米管。随着直径与螺旋角的不同, 碳纳米管可表现出金属性或半导体性。 3.碳纳米管的制备方法 3.1石墨电弧法

碳纳米管的制备

常用的碳纳米管制备方法主要有:电弧放电法、激光烧蚀法、化学气相沉积法(碳氢气体热解法)、固相热解法、辉光放电法、气体燃烧法以及聚合反应合成法等。 电弧放电法 碳纳米管制备 电弧放电法是生产碳纳米管的主要方法。1991年日本物理学家饭岛澄男就是从电弧放电 法生产的碳纤维中首次发现碳纳米管的。电弧放电法的具体过程是:将石墨电极置于充满氦气或氩气的反应容器中,在两极之间激发出电弧,此时温度可以达到4000度左右。在 这种条件下,石墨会蒸发,生成的产物有富勒烯(C60)、无定型碳和单壁或多壁的碳纳 米管。通过控制催化剂和容器中的氢气含量,可以调节几种产物的相对产量。使用这一方法制备碳纳米管技术上比较简单,但是生成的碳纳米管与C60等产物混杂在一起,很难 得到纯度较高的碳纳米管,并且得到的往往都是多层碳纳米管,而实际研究中人们往往需要的是单层的碳纳米管。此外该方法反应消耗能量太大。有些研究人员发现,如果采用熔融的氯化锂作为阳极,可以有效地降低反应中消耗的能量,产物纯化也比较容易。 发展出了化学气相沉积法,或称为碳氢气体热解法,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电弧放电法的缺陷。这种方法是让气态烃通过附着有催化剂微粒的模板,在800~1200度的条件下,气态 烃可以分解生成碳纳米管。这种方法突出的优点是残余反应物为气体,可以离开反应体系,得到纯度比较高的碳纳米管,同时温度亦不需要很高,相对而言节省了能量。但是制得 的碳纳米管管径不整齐,形状不规则,并且在制备过程中必须要用到催化剂。这种方法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希望通过控制模板上催化剂的排列方式来控制生成的碳纳米管的结构,已经取得了一定进展。 激光烧蚀法 激光烧蚀法的具体过程是:在一长条石英管中间放置一根金属催化剂/石墨混合的石墨靶,该管则置于一加热炉内。当炉温升至一定温度时,将惰性气体冲入管内,并将一束激光聚焦于石墨靶上。在激光照射下生成气态碳,这些气态碳和催化剂粒子被气流从高温区带向低温区时,在催化剂的作用下生长成CNTs。 固相热解法

碳纳米管在电化学中的应用

碳纳米管在电化学中的应用 【摘要】对碳纳米管修饰电极的制备方法、应用以及碳纳米管修饰电极的发展趋势作比较全面的综述。 【关键词】碳纳米管;化学修饰电极 Application of the Carbon nanotube in electrochemistry Abstract The methods of preparation, applications and developing trends of carbon nanotube modified electrodes in the field of electrochemistry were reviewed. Key words Electrochemistry Carbon nanotube modified electrodes 碳纳米管,又名巴基管(buckytube),是1991年由日本科学家饭岛澄男(Sumio Iijima)在高分辨透射电镜(HRTEM)下发现的一种针状的管形碳单质。它以特有的力学、电学和化学性质,以及独特的准一维管状分子结构和在未来高科技领域中所具有的潜在应用价值,迅速成为化学、物理及材料科学等领域的研究热点。目前,碳纳米管在理论计算、制备和纯化生长机理、光谱表征、物理化学性质以及在力学电学、化学和材料学等领域的应用研究方兴未艾,在一些方面已取得重大突破。碳纳米管(CNT)的发现,开辟碳家族的又一同素异形体和纳米材料研究的新领域。 由于CNT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催化活性和较大的比表面积,可使过电位大大降低及对部分氧化还原蛋白质能产生直接电子转移现象,因此被广泛用于修饰电极的研究。碳纳米管在作为电极用于化学反应时能促进电子转移。碳纳米管的电化学和电催化行为研究已有不少报道。 1碳纳米管的分类 CNT属于富勒碳系,管状无缝中空,具有完整的分子结构,由碳六元环构成的类石墨平面卷曲而成,其中每个碳原子通过sp2杂化与周围3个碳原子发生完全键合,各单层管的顶端有五边形或七边形参与封闭。CNT的径向尺寸为纳米量级,轴向尺寸为微米量级,具有较大的长径比。由单层石墨片卷积而成的称为单壁碳纳米管(SWNT),制备时管径可控,一般在1~6 nm之间,当管径>6 nm后CNT 结构不稳定,易塌陷。SWNT轴向长度可达几百纳米甚至几个微米。由两层以上柱状碳管同轴卷积而成的称为多壁碳纳米管(MWNT),层间距约为0.34 nm。

碳纳米管的制备方法

碳纳米管的制备方法 摘要:本文简单介绍了碳纳米管的结构性能,主要介绍碳纳米管的制备方 法, 包括石墨电弧法、催化裂解法,激光蒸发法等方法,也对各种制备方法的优缺 点进行 了阐述。 关键词:碳纳米管制备方法 Preparation of carbon nanotubes Abstract: The structure and performance of carbon nanotubes are briefly introduced, and some synthesis methods, including graphite arc discharge method, catalytic cracking method, laser evaporation method and so on, are reviewed. And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various preparation methods are also described. Key words:carbon nanotubes methods of preparation 纳米材料被誉为是21世纪最重要材料,是构成未来智能社会的四大支柱之一 ,而碳纳米管是纳米材料中最富有代表性,并且是性能最优异的材料。碳纳米管是碳 的一种同素异形体,它包涵了大多数物质的性质,甚至是两种相对立的性质,如从高 硬度到高韧性,从全吸光到全透光、从绝热到良导热、绝缘体/半导体/高导体和高临界温度的超导体等。正是由于碳纳米材料具有这些奇异的特性,被发现的短短十几年

来,已经广泛影响了物理、化学、材料等众多科学领域并显示出巨大的潜在应用前景。 碳纳米管又名巴基管,即管状的纳米级石墨晶体。它具有典型的层状中空结构, 构成碳纳米管的层片之间存在一定夹角,管身是准圆筒结构,并且大多数由五边形截 面组成,端帽部分由含五边形的碳环组成的多边形结构。是一种具有特殊结构(径向 尺寸为纳米量级、轴向尺寸为微米两级,管子两端基本上都封口)的一维纳米材料。 碳纳米管存在多壁碳纳米管(MWNTS)和单壁碳纳米管(SWNTS)两种形式。单层碳纳米管结构模型如图1所示。理想的多层碳纳米管可看成多个直径不等的单层管同轴套构而成,层数可以从二层到几十层,层与层之间保持固定距离约为0.34nm,直径一般为2~20nm.但实际制备的碳纳米管并不完全是直的或直径均匀的,而是局部 1 区域出现凸凹弯曲现象,有时会出现各种形状如L、T、Y形管等。研究认为所有这 些形状的出现是由于碳六边形网络中引入五边形和七边形缺陷所致。五边形的引入引 起正弯曲,七边形的引入引起负弯曲。

碳纳米管及其传感效应

碳纳米管及其传感效应 什么是碳纳米管? 1991年,日本电气公司教授S.Iijima[1]发现了碳纳米管,这种碳纳米管是90年代发现的碳家族中第五种同素异形体,由自然界最强的C-C共价键结合而成。碳纳米管的结构可看成是由石墨烯卷成的圆筒,碳原子在其表面呈螺旋状排列,特殊情况下可呈扶手椅和锯齿状。根据壁的层数,它可分为单壁和多壁两种;同时,根据特性矢量(n,m),它又分为金属性和半导体性两种:当n-m为3的整数倍时,其为金属性,其余情况下则为半导体性[2]。因为特有的力学、电子、化学性质以及准一维管状分子结构和潜在应用价值,碳纳米管已成为化学界的一颗新星,引起了物理学家、化学家、材料学家极大的兴趣,各国皆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对它的性质、制备、应用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碳纳米管气体传感器 纳米碳管具有中空结构和大的壁表面积,对气体具有很大的吸附能力。由于吸附的气体分子与碳纳米管相互作用,因而改变了它的费米能级的变化,进而引起宏观电阻发生较大改变,通过对电阻变化的测定即可检测气体的成分,因此,碳纳米管可用来制作气体分子传感器。当前,J.Kong等人[3]已成功地研究了单根单壁半导体碳纳米管的气敏特性,为一维碳纳米管作为敏感材料构成气敏传感器的研究打开了大门。 碳纳米管有望用做生物传感器(图)

作者:Richard Comerford 日期:2005-4-1 来源:本网 字符大小:【大】【中】【小】 伊利诺斯大学(位于美国伊利诺斯州乌尔班纳-香巴尼)和斯坦福大学(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科研人员的研究结果表明:利用碳纳米管来进行生物测定的应用正在取得快速进展。近期的实例之一就是采用纳米管来监测血液中的葡萄糖水平,这使得糖尿病人无须通过手指采血便能够检查自己的血糖水平。 该研究小组开发出了对过氧化氢敏感的纳米管,当它与葡萄糖接触时,将产生数量可变的过氧化氢。过氧化氢会使纳米管的光学性质发生变化,因此,产生的过氧化氢越多,则纳米管在暴露于近红外激光下时所发出的荧光就越强。 研究人员称这有可能导致人们将含有交变纳米管(altered nanotube)的小型多孔毛细管移植到糖尿病人的皮肤下。这样,糖尿病人便可以利用具有激光指示的设备来测量荧光强度,以定期检查自己的血糖水平——他们将不必抽血取样(这种做法日积月累会令病人感到异常疼痛)。 此前,斯坦福大学的研究人员已经开发出了采用聚环氧乙烷链进行处理并有选择性地针对特定蛋白质的碳纳米管。它们能够检测出与全身红斑狼疮及混合型结缔组织疾病有关的抗原。

碳纳米管纳米材料的应用要点

碳纳米管及其复合材料在储能电池中的应用摘要碳纳米管具有良好的机械性能和导电性、高化学稳定性、大表面积以及独特的一维结构,选择合适的方法制备出碳纳米管复合材料,可以使其各种物理化学性能得到增强,因而在很多领域有着极大的应用前景,尤其是在储能电池中的应用。本文分析了碳纳米管及其复合材料的特点,总结了碳纳米管的储锂机理,对其发展趋势作了展望。 关键词碳纳米管复合材料储能电池应用 Abstract carb on nano tubes(CNTs) are nano meter-sized carb on materials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unique one-dimensional geometric structure large surface area high electrical conductivity,elevated mechanical strength and strong chemical inertn ess. Selecti ng appropriate methods to prepare carb on nano tube composites can enhance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 and these composites have a great future in many areas especially in energy storage batteries . In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analysis and comparis on of the adva ntages and disadva ntages of carb on nano tube composites the enhan ceme nt mecha ni sms of the CNTs catalysts are in troduced. Afterwardthe lithium ion storage properties are summarized according to the preparation methods of composite materials. Finally, the prospects and challenge for these composite materials are also discussed. Keywords carb on nano tube; composite; en ergy storage batteries; applicati on 1引言 碳纳米管(CNTs)在2004年被人们发现,是一种具有特殊结构的一维量子材料,它 的径向尺寸可达到纳米级,轴向尺寸为微米级,管的两端一般都封口,因此它有很大的强度,同时巨大的长径比有望使其制作成韧性极好的碳纤维。碳纳米管由于其独特的一维纳米形貌被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广泛研究,通过对碳纳米管进行剪切,官能化及掺杂等方法进行改性处理,能有效的减少碳纳米管的首次不可逆容量,增加可逆的储锂比容量。此外,碳纳米管的中空结构也成为抑制高容量金属及金属氧化物体积膨胀理想复合基体。本文中,我们研究了碳纳米管的储锂性能,考察了碳纳米管作为锡类复合材料基体,其内部限域空间对高容量金属及金属氧化物的储锂性能促进的具体原因。该研究结果为碳纳米管以及其他具有限域空间的结构在锂离子电池中的应用提供了参考。 2碳纳米管的储锂机理和应用 相比广泛应用的石墨类材料,碳纳米管在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中有其独特的应用优势。首先,碳纳米管的尺寸在纳米级,管内及间隙空间也都处于纳米尺寸级,因而具有纳米材料的小尺寸效应,能有效的增加锂离子在化学电源中的反应活性空间;其次,碳纳米管的比表面积较大,能增加锂离子的反应活性位,并且随着碳纳米管的管径减小其表现出非化学平衡或整数配位数的化合价,储锂的容量增大;第三,碳纳米管具有良好的导

化学气体传感器

2 在生活领域,随着城市能源结构的调整与改变,城市煤气已经进入千家万户,并以其清洁、方便的特点得到迅速普及。但通常由于使用不当或使用器具不合格或其他因素造成煤气泄漏,使CO泄出后造成的人员中毒事故时有发生,燃煤及燃气热水器不充分燃烧时造成CO的聚集而导致居家人员中毒伤亡的事件也不少见;在工业领域,CO气体的生产、制造、应用等也需控制其浓度范围;在采矿行业,地下矿井的CO气体也需要检测报警。在环保方面汽车尾气中CO 的检测也被日益重视。因此,各种CO气体监测及预警装置正在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CO 电化学气体传感器的研究也成为了热点。 3 在容器内的相对两壁,安置工作电极和对比电极,其内充满电解质溶液构成一密封结构,再在工作电极和对比电极之间加以恒定电位差而构成恒压电路。透过隔膜(多孔聚四氟乙烯膜)的CO气体,在工作电极上被氧化,而在对比电极上02被还原,于是CO被氧化而形成C02。在 工作电极与对比电极之间始终发生着这个氧化-还原的可逆反应,并在两个电极间产生了电位差。由于在两个电极上发生的反应都会使电极极化,这使得电极间电位难以维持恒定,为了维持电极间电位的恒定,加入一个参比电极。在三电极电化学气体传感器中,其输出信号所反应的是参比电极和工作电极之间的电位变化,由于参比电极不参与氧化或还原反应,因此,它可以使电极间的电位维持恒定(即恒电位),此时电位的变化就同一氧化碳气体浓度的变化直接有关。 4 在同一传感器中,除C之外的参数是一定的,所以电解电流与气体浓度成正比。(翻上一页ppt)此时,作用电极与对比电极之间的电流就是I,根据此电流值就可知CO气体的浓度。 5 气体传感器采用的是Clark电极,即扩散型气体传感器。气体从下方进入传感器,通过透气膜和筛选膜进入传感器的腔体,并在腔体的电解液中经扩散到达电极表面进行电极反应。由于电极反应本身的速度很快,此类传感器的响应时间主要消耗在气体在电解液中的扩散到电极表面这一过程。所以,为了提高响应速度,电极应尽量靠近筛选膜,减少气体的扩散距离,使气体穿过两层膜进入电解液后能很快到达电极表面。 6 本传感器利用Pt溶胶修饰Pt丝微电极,Pt的强度大、韧性好,适合加工制作微型电极,而且其熔点高、惰性大、在高温时不容易氧化,所以,便于制作。 7 在低浓度范围内,峰电流与CO的浓度成良好的线性关系,表明该传感器适宜于定量检测CO 的浓度。当CO超过一定的浓度时,峰电流的增加更加缓慢,并最终趋向平坦,这是由两个方面的因素造成的:一是CO在电解液中的溶解度有限,达到饱和后注入的CO并不能增加修饰电极表面周围溶液中CO的浓度;二是修饰电极本身具有一定的敏感范围限制,当CO超过一定浓度时,电极自身达到“饱和”状态。 8 碳纳米管由于其独特的结构和奇特的物理、化学、力学特性以及其潜在的应用前景,科学工作者已对 其气敏特性开始进行大量的研究。作为电极使用时,其优良的导电性能将会很好地促进电活性物质的 电子传递,对某些物质的电化学行为产生特有的催化效应。 9 此传感器是将多壁碳纳米管自组装到铂微电极上,制备多壁碳纳米管粉末微电极,并以该电极作为工作电极。混合酸处理多壁碳纳米管后,将多壁碳纳米管修饰在微铂电极表面,制成多壁 碳纳米管粉末微电极用于CO检测的研究,发现该修饰电极对CO有显著的电催化作用。 10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