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第十二章细胞质遗传

第十二章细胞质遗传

[关闭窗

第 十 二 章 细 胞 质 遗 传

[关闭窗口 ]

本章习题

1、 解释下列名词: 细胞质遗传(核外遗传)、细胞质基因组、前定作用、母性影响、质 粒、孢子体不育、配子体不育、雄性不育性、核不育型、质

-核不育型。

2、 什么叫细胞质遗传?它有哪些特点?试举例说明之。

3、 何谓母性影响?试举例说明它与母性遗传的区别。

4、 如果正反交试验获得的 F i 表现不同,这可能是由于 ⑴•性连锁;⑵.细胞质遗传;

⑶•母性影响。你如何用试验方法确定它属于哪一种情况?

5、 细胞质遗传的物质基础是什么?

6、 细胞质基因与核基因所何异同?二者在遗传上的相互关系如何?

7、 试比较线粒体 DNA 、叶绿体 DNA 和核DNA 的异同?

8、 植物雄性不育主要有几种类型?其遗传基础如何?

9、 一般认为细胞质的雄性不育基因存在于线粒体 DNA 上,为什么? 10、 如果你发现了一株雄性不育植株,你如何确定它究竟是单倍体、远缘杂交

F !、生 理

不育、核不育还是细胞质不育? 11、 用某不育系与恢复系杂交,得到 F i 全部正常可育。将 F i 的花粉再给不育系亲本授 粉,后代中出现90株可育株和270株不育株。试分析该不育系的类型及遗传基础。

12、现有一个不育材料,找不到它的恢复系。一般的杂交后代都是不育的。但有的

F 1 不育株也能产生极少量 F 2花粉,自交得到少数后代,呈

3: 1不育株与可育株分离,将 F 1 不育株与可育亲本回交,后代呈

1: 1不育株与可育株的分离,试分析该不育材料的遗传基

础。 参考答案

[关闭窗口 ] 第十二章细胞质遗传

口 ]

参考答案

1、解释下列名词:细胞质遗传(核外遗传)、细胞质基因组、前定作用、母性影响、质粒、孢子体不育、配子体不育、雄性不育性、核不育型、质-核不育型。

答:细胞质遗传(核外遗传):指由细胞质基因所决定的遗传现象和遗传规律。细胞质基因组:所有细胞器和细胞质颗粒中遗传物质的统称。

前定作用:由受精前母体卵细胞状态决定子代性状表现的母性影响。

母性影响:由核基因的产物积累在卵细胞中所引起的一种遗传现象,其特点为下一代表

现型受上一代母体基因的影响。

质粒:泛指染色体外一切能进行自主复制的遗传单位,包括共生生物、真核生物的细胞器和细菌中染色体以外的单纯DNA 分子。

孢子体不育:是指花粉的育性受孢子体(植株)基因型所控制、与花粉本身所含基因无关。

配子体不育:是指花粉的育性直接受配子体(花粉)本身的基因所决定。

雄性不育性:植物花粉败育的现象称为雄性不育性。

核不育型:这是一种由核内染色体上基因决定的雄性不育类型。

质-核不育型:是由细胞质和核基因互作所控制的不育类型。

2、什么叫细胞质遗传?它有哪些特点?试举例说明之。

答:细胞质遗传指由细胞质内的遗传物质即细胞质基因所决定的遗传现象和规律,又称

非染色体遗传、非孟德尔遗传、染色体外遗传、核外遗传、母体遗传。

细胞质遗传的特点:⑴. 遗传方式是非孟德尔式的;杂交后一般不表现一定比例的分离。

⑵.正交和反交的遗传表现不同;F i通常只表现母体的性状,故又称母性遗传。⑶.通过连

续回交能将母本的核基因几乎全部置换掉,但母本的细胞质基因及其所控制的性状仍不消失。⑷.由附加体或共生体决定的性状,其表现往往类似病毒的转导或感染。

举例:罗兹(Rhoades M. M.)报道玉米的第7染色体上有一个控制白色条纹的基因(ij),纯合的ijij 植株叶片表现为白色和绿色相间的条纹。以这种条纹株与正常绿色进行正反杂交,并将F i 自交其结果如下:当以绿色株为母本时,F i全部表现正常绿色与非绿色为一对基因的

差别,纯合隐性(ijij )个体表现白化或条纹,但以条纹株为母本时,F i却出现正常绿色、条纹

和白化三类植株,并且没有一定的比例,如果将F i的条纹株与正常绿色株回交,后代仍然

出现比例不定的三类植株,继续用正常绿色株做父本与条纹株回交,直至ij 基因被全部取代,仍然没有发现父本对这个性状的影响,可见是叶绿体变异之后的细胞质遗传方式。

3、何谓母性影响?试举例说明它与母性遗传的区别。

答:由于母本基因型的影响,使子代表现母本性状的现象叫做母性影响,又叫前定作用。母性影响所表现的遗传现象与母性遗传十分相似,但并不是由于细胞质基因组所决定的,而是由于核基因的产物在卵细胞中积累所决定的,故不属于母性遗传的范畴。

举例:如椎实螺外壳的旋转方向有左旋和右旋,这对相对性状是母性影响。把这两种椎实螺进行正反交,F i 外壳的旋转方向都与各自的母体相似,成为右旋或为左旋,但其F2 却

都有全部为右旋,到F3 世代才出现右旋和左旋的分离。这是由一对基因差别决定的,右旋

(S+)对左旋(S)为显性,某个体的表现型并不由本身的基因型直接决定,而是由母体卵细胞的状态所决定,母本卵细胞的状态又由母本的基因型所决定。F1的基因型(S+S)决定了F2均为右旋,而F2的三种基因型决定了F3的二种类型的分离,其中S+S+和S+S的后代为右旋,SS

后代为左旋。

4、如果正反交试验获得的F i表现不同,这可能是由于⑴•性连锁;⑵.细胞质遗传;⑶. 母性影响。你如何用试验方法确定它属于哪一种情况?

答:正反杂交获得的F i分别进行自交或近亲交配,分析F i和F2性状分离与性别的关系,如群体中性状分离符合分离规律,但雌雄群体间性状分离比例不同者为性连锁;若正交F1表现与母本相同,反交不同,正交F i 与其它任何亲本回交仍表现为母本性状者,并通过连续回交将母本的核基因置换掉,但该性状仍保留在母本中,则为细胞质遗传。若F i 表现与

母本相似,而自交后F2表现相同,继续自交其F3表现分离,且符合分离规律,则为母性影响。

5、细胞质遗传的物质基础是什么?

答:所有细胞器和细胞质颗粒中的遗传物质均为细胞质遗传的物质基础。细胞器基因组

包括:线粒体基因组、叶绿体基因组、动粒基因组、中心粒基因组、膜体系基因组等;非细胞器基因组包括细胞共生体基因组、细胞质粒基因组等。

6、细胞质基因与核基因所何异同?二者在遗传上的相互关系如何?

答:共同点:虽然细胞质基因在分子大小和组成上与核基因有某些区别,但作为一种遗

传物质,在结构上和功能上与核基因有许多相同点:⑴•均按半保留复制;⑵•表达方式一

样:DNA-mRAN核糖体-蛋白质;⑶•均能发生突变,且能稳定遗传,其诱变因素亦相同。

不同点:细胞质基因突变频率大,具有较强的定向突变性;正反交不一样,基因通过雌配子传递;基因定位困难;载体分离无规律,细胞间分布不均匀;某些基因有感染性。而核基因突变频率较小,难于定向突变性;正反交一样,基因通过雌雄配子传递;基因可以通过杂交方式进行定位;载体分离有规律、细胞间分布均匀;基因无感染性。

遗传学中通常把染色体基因组控制的遗传现象和遗传规律称为核遗传,把细胞质基因所

决定的遗传现象和遗传规律称为细胞质遗传,两者在遗传上相互协调和制约,反映了核与质两个遗传体系相互依存和联系的统一关系。一般情况下,核基因在遗传上处于主导的地位,但在某些情况下表现出细胞质基因的自主遗传作用。

7、试比较线粒体DNA 、叶绿体DNA 和核DNA 的异同?

答:与核DNA 相比,线粒体DNA 和叶绿体DNA 具有某些特点,其中:

线粒体DNA的特点:⑴.线粒体DNA是裸露的双链分子,一般为闭合环状结构,但也有线性的;

⑵•线粒体DNA分子量为60X106,长度为10~30mm :⑶•线粒体DNA与原核生物的DNA 一样,没有重复序列;⑷•线粒体DNA浮力密度比较低;⑸•线粒体DNA 碱基成分中G和C有含量比A和T少;

⑹•线粒体DNA两条单链的密度不同,一条称重

链(H链),另一条称轻链(L链);⑺•线粒体DNA单个拷贝非常小,在细胞总DNA中

占的比例非常小。

叶绿体DNA的特点:⑴•叶绿体DNA也是双链分子,呈裸露的闭合环状结构;⑵•叶绿体DNA约为150kb:⑶.叶绿体DNA —般是多拷贝的;⑷.叶绿体DNA浮力密度因物种而异,但与核DNA 有不同程度的差异;(5).叶绿体DNA碱基成分因物种不同而不同,高等植物叶绿体DNA与核DNA 相同,但藻类植物中的CG含量较核DNA低;⑹.与核DNA 相比,叶绿体DNA 缺少5-甲基胞嘧啶。

相同之处:三者都是遗传物质( D NA ),能稳定遗传给子代,且以半保留方式复制,

表达方式一样,也能发生突变,诱变因素相同。

8、植物雄性不育主要有几种类型?其遗传基础如何?

答:植物雄性不育主要有核不育性、质核不育性、质不育性三种类型:

⑴•核不育型是一种由核内染色体上基因所决定的雄性不育类型,一般受简单的1-2对

隐性基因所控制,纯合体表现雄性不育。也发现由显性雄性不育基因所控制的显性核不育,它只能恢复不育性,但不能保持不育性。

⑵•质核不育型是由细胞质基因和核基因互作控制的不育类型,由不育的细胞质基因和相对应的核基因所决定的。当胞质不育基因S 存在时,核内必须有相对应的一对(或一对以上)隐性基因rr 存在时,个体才能表现不育,只有细胞质或细胞核存在可育基因时能够表现为可育。根据不育性的败育发生的过程可分为:孢子体不育,指花粉的育性受孢子体(植株)基因型所控制,与花粉本身所含基因无关;配子体不育,指花粉育性直接受雄配子体(花粉)本身的基因所决定。不同类型需特定的恢复基因。

⑶•质不育型是由细胞质基因所控制的不育类型,只能保持不育性,但不能恢复育性。

如IRRI 运用远缘杂交培育的雄性不育系IR66707A (Oryza perennis 细胞质,1995)和IR69700A (Oryza glumaepatula 细胞质,1996)均具有异种细胞质源,其细胞质完全不同于目前所有的水稻雄性不育系。这两个不育系属于细胞质型不育系,故其不育性都只能被保持而不能被恢复。

9、一般认为细胞质的雄性不育基因存在于线粒体DNA 上,为什么?

答:⑴•在20世纪60年代已发现玉米不育株的线粒体亚显微结构与保持系有明显的不同,从而推断雄性不育性可能与线粒体的变异有关;

⑵•分子生物学上发现,玉米的4种类型的细胞质,正常可育型N和不育型T、C、S。

它们的线粒体DNA 分子组成有明显的区别,而叶绿体DNA 并没有明显的差别,且以这4 种类型线粒体DNA 作模板,在体外合成蛋白质,N 型合成的蛋白质与其它3 种均不相同,也推断存在于线粒体的基因组中;

⑶.已完成的玉米N型和T型的mt DNA限制性内切酶图谱表明,N型mt DNA分别含

有6组和5组重复序列,但只有其中的2组是两种mt DNA 所共有的。就限制性位点的分布及Southern 杂交的结果看,N型和T型所特有的碱基序列分别为70kb (N )和40kb (T), 其余500kb 的序列相同,且已从T 型mt DNA 中分离出一个专化玉米T 型胞质不育基因Furf13。

⑷.Northern blot ting 分析表明,玉米正常株与C型不育株的mt DNA基因atpa ,atpb和

ckx* 的转录产物的长度和数目不同,可能与C 型雄性不育型的表现有直接关系。

5 •除玉米外,在甜菜,矮牵牛,水稻等植物中,也发现不育系与可育系在叶绿体DNA 的结构上没有差异,但在线粒体上有明显差别。

10、如果你发现了一株雄性不育植株,你如何确定它究竟是单倍体、远缘杂交F l、生理不育、核不育还是细胞质不育?

答:如果这植株是单倍体,那么这植株矮小,并伴有其它不良性状,雌雄均为不育,

PMC减数分裂中期大多数染色体为单价体;而如果这是远缘杂交F i植株就较高大,营养生

长旺盛,PMC减数分裂中期染色体配对异常,雌雄配子均不育但雌性的育性强于雄性。生理不育是不可遗传的。核不育和细胞质不育均为雄性不育,雌配子正常可育,但核不育材料

与其它材料杂交的F i 一般为可育,F2的育性分离呈现出明显的规律性;而细胞质不育的杂

交后代可以保持不育(父本为保持系)或恢复可育(父本为纯合恢复系)。因此,可以从植株性状的遗传、植株形态、花粉母细胞镜检和杂交试验进行确定和区分。

11、用某不育系与恢复系杂交,得到F i全部正常可育。将F i的花粉再给不育系亲本授粉,后代中出现90株可育株和270株不育株。试分析该不育系的类型及遗传基础。

答:该不育系类型为孢子体不育S(r1r1r2r2)

S(r1r1r2⑵ N(R1R1R2R2) —a F1 S(R1r1 R2 r2)全部正常可育

S(r1r1r2r2) S(R1r1 R2 r2) —► F1 1 可育(S(R1r1 R2 r2))+3 不育(S(r1r1r2r2)+S(r1r1 R2 r2)+ S(R1r1 r2 r2))

该不育系的不育类型的遗传基础为:其恢复基因有两个,存在基因互作。无论是杂交还

是回交后代中,个体基因型中只有同时存在两个显性恢复基因时,才能起到恢复育性的作用。

因此,在回交后代中出现 1 : 3可育株与不育株的分离。

12、现有一个不育材料,找不到它的恢复系。一般的杂交后代都是不育的。但有的F1 不育株也能产生极少量F2花粉,自交得到少数后代,呈3: 1不育株与可育株分离,将F1 不育株与可育亲本回交,后代呈1: 1不育株与可育株的分离,试分析该不育材料的遗传基

础。

答:该不育材料是由单显性基因控制的不育系,其基因型为( MSMS )。该材料与可育材料(msms)杂交,其杂合体后代均为不育。一旦F1个体中出现少量可育花粉,自交后代

即产生3: 1的不育株与可育株的育性分离。F1不育株与可育亲本回交,即产生1: 1的育

性分离。至于F1不育株出现少量可育花粉可能是该材料的育性表现受环境条件(日照和温度等)的影响,在某一特定条件下,杂合体表现为可育。

第九章细胞质遗传

第九章细胞质遗传 一、本章概述及学法指导 细胞质中同样存在着一些DNA分子,其同样具有控制生物性状表达的功能。由于其所处位置的特殊性,决定了其传递不再具有像核内基因运动的规律性。因此,多表现出一种随机性。另外,由于在精卵形成过程中,不同种类的生物各具有特点,这就决定了细胞质内遗传因子传递的特殊性。例如,在绝大多数生物的配子形成中,卵细胞具有丰富的细胞质,而精子中则少有,所以使细胞质中的基因多来自于母本,表现为母系遗传的特征。但是也有一些生物的精子中同样含有细胞质成分。其中基因所控制的性状则表现为两性遗传或偏父遗传,例如,Erickson和Kemble在双子叶的甘蓝型油菜中同样发现了线粒体DNA的父系遗传现象,在F1代中10%植株的线粒体DNA来自于父本。对此问题应该全面认识,但在学习中主要以第一种类型进行学习。 研究发现母系遗传是大多数被子植物质体DNA遗传的显著特征。在被子植物中,对近60个物种的质体DNA的遗传研究表明,大多数表现为母系遗传特征,仅有20%的物种存在双亲遗传的现象(Smith,1988).裸子植物中,线粒体DNA多为母系遗传,而质体DNA则表现为父系遗传。 由于细胞质在传递中的特点,决定了细胞质中基因所控制的生物性状的表达具有以下特征:①正反交结果不同②不出现Mendel式分离比③通过连续回交,可进行核置换④具有细胞质的异质性和细胞质的分离与重组现象。 随着研究的深入,已经对细胞质遗传的分子基础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例如,叶绿体基因、线粒体基因以及一些共生因子(质粒)等。 但同时需要加以注意的是母系遗传现象的产生并非都是由于细胞质因子所决定的。有些是由于母体核基因所产生的代谢产物积累于卵细胞质中,使后代表现出母系遗传的特征。 二、基本原理与概念 (一)基本原理 1.简述线粒体基因组的半自主性。 参考答案: 线粒体基因组结构特点让我们了解到它具有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在: 第一、mtDNA合成的调节与核DNA合成的调节彼此独立,可能存在多种复制形式,其中D 环复制是线粒体特有的复制形式。 第二、线粒体基因组有自己独立的表达系统,自己编码二种rRNA,22—24种tRNA,在线粒体内合成mtDNA编码的蛋白质。 第三、线粒体中有些密码子的含义与核基因通用密码子不同,发生改变,例如AUA、UUA在人类细胞核基因中分别是异亮氨酸和终止密码子,在线粒体中成为甲硫氨酸和色氨酸密码子。 线粒体基因组的半自主性表现其对核基因组的依赖性。线粒体DNA虽然能够自主复制,但需要核基因组为其编码DNA复制酶;线粒体虽有自己的核糖体、tRNA,并能在线粒体内翻译mtDNA 转录的mRNA,但线粒体的核糖体蛋白质由核基因组为其编码;线粒体膜蛋白除有限的十多种由mtDNA编码外,其余都需要从核基因组中转录,在细胞质里合成后再转运到线粒体中。由此可见,线粒体的自主性是十分有限,无论是其遗传系统,还是构成其结构组份的蛋白质,都离不开核基因组,受到核基因组的影响。 2.简述叶绿体基因组的半自主性

遗传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 1、遗传:生物按照亲代所经历的同一发育途径和方式,摄取环境中的物质建造自身,产生与亲代相似的复本,这种世代相似性的传递过程叫遗传。遗传是稳定和保守的,从而使一个物种物种得到保持。 2、变异:同种生物个体间的差异称变异。变异是适应和进化的基础与源泉。 第二章 1、基因型:指生物体从他的亲本获得的全部基因的总和,即生物体的遗传组成,又名遗传型。基因型肉眼看不到,只有通过杂交试验才能检定。 2、表型:指生物体所有性状的总和,即个体表现出来的性状,肉眼可见或可用理化方法测定。表型是基因型和内外环境条件相互作用的结果。 3、测交:基因型未知的显形个体与隐性个体纯合体间的交配方式称测交。它是回交方式中的一种,即同隐性亲本类型回交的交配方式,在遗传学上常用来测定显性个体基因型。 7、性状:是生物体形态、结构和生理、生化等特性的统称。 8、显性性状:在F1中表现出来的亲本性状叫显性性状。 9、隐性性状:在F1中没有表现出来的亲本性状叫隐性性状。 10、等位基因:同一基因的不同形式,如红花基因C和白花基因c,互为等位基因。 11、纯合体:由两个同是显性或同是隐性的基因结合而成的个体称纯合体。 12、杂合体:由一个显性基因和一个隐性基因结合而成的个体称杂合体。 13、回交:子一代(F1)杂合型基因型个体与亲本(P)或亲本类型基因型个体间的一种交配方式称回交。 14、显性遗传病:致病基因是显性,如人类小脑性运动失调症。 15、隐性遗传病:致病基因是隐性,只有在纯合基因型中才表现出来,携带有隐性基因的杂合体则不表现性状,如白化病。 16、亲组合:亲本P原有的性状组合。 17、重组合:亲本品种原来所没有的性状组合。 第三章 3、双重受精现象:通过授粉,成熟花粉发芽,在雌蕊柱头上萌发出花粉管,花粉管沿着花柱长到胚囊,在那里,一个雄核和卵结合发育成二倍体,另一个雄核和两个极核结合成一个三倍体核,此此即典型的被子植物特有的双重受精现象。 第四章 1、表型模写:在个体发育过程中,由于环境条件的改变所引起的表型改变,有时与由某基因引起的表型变化相似,这种想象称为表型模写,即环境条件引起的表型变化模仿了某基因决定的性状。 3、复等位基因:具有多个不同的等位形式,影响同一器官形状和性质的基因在遗传学上称复等位基因 4、完全显性:F1代的所有个体都充分表现出显性亲本的性状,这种表现称为完全显性 5、不完全显性:F1代个体所表现的性状不一定都是完全显性,有的表现为双亲性状的中间类型,这种表现称为不完全显性。 6、反应规范:通常把遗传型对环境反应的幅度称为反应规范。基因决定着个体的反应规范。 表现度:个体间基因的表达的变化程度称为表现度。 8、外显率:是种群的特征,指种群内某一基因型个体显示预期表型的比率 9、嵌镶显性:双亲性状可以各自在子代的不同部位分别表现出显性。 10、亚致死基因:致死效应仅出现在一部分个体上的基因。亚致死基因的效应称为亚致死现象。 11、互补基因:不同对的两个基因互相作用以致出现了新的性状,那么这两个互作的非等位基因称为互补基因 12、上位基因:某对等位基因的表现受到另外一对非等位基因的影响,随着后者的不同而不同,这种现象称为上位效应。 13、积加效应:两对非等位基因中的显性基因单独存在时能分别表现出某一性状;两个显性基因同时存在时表现出相对于这一性状的显性性状;两个显性基因同时不存在时表现出相对这一性状的隐性性状,从而分离比由9:3:3:1变为9:6:1,此为积加效应。 14、重叠效应:两对非等位基因中存在一个、两个、三个或四个显性基因的表型效应均相同的现

遗传学细胞质遗传126习题

第十二章细胞质遗传 一、填空题 1、椎实螺的右旋对左旋是显性,当含有纯合右旋和含有纯合左旋基因型的椎实螺交配后,F1代为左旋,当F1代自交后,F2的表型_______。 2、“三系”配套中的“三系”是指雄性不育的保持系、和不育系。雄性的育性是 基因共同作用的结果。S(rf rf)是控制系基因型,N(RfRf)是控制系 的基因型。 3、细胞质遗传的特点是、、。 4、植物雄性不育系和保持系杂交得到,与恢复系杂交得到,而保持系 自交得到。 5、母性影响和细胞质遗传都表现为,但前者基因的遗传方式为,后者 为。 6、椎实螺的外壳旋转方向是属于()的遗传现象。 7、红色面包霉缓慢生长突变的遗传是受()决定的 8、草履虫放毒型的稳定遗传必须有()和()同时存在,而草履虫素则是由()产生的。 9、草履虫接合的结果是( ),自体融合的结果是( )。 10、草履虫放毒型遗传研究的意义在于阐明了( )关系,为作物育种上对( )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11、由核基因控制的植物雄性不育性,用经典遗传学方法一般难以得到它的()。 12、核雄性不育性的利用受到很大限制是因为()。 13、孢子体不育是指花粉育性由()的基因型控制,自交后代表现为()分离,配子体不育是指花粉育性由()的基因型控制,自交后代表现为()分离。 14、设N和S分别代表细胞质可育和不育基因,R和r分别代表细胞核可育和不育基因,则不育系基因型为(),恢复系为()和(),保持系为()。 15、水稻杂种优势的利用一般要具备( )、( )和恢复系,这样,以( )和( )杂交解决不育系的保种,以( )和( )杂交产生具有优势的杂交种。 二、选择题 1、雄性不育系(ms/ms)×杂合可育株(Ms/ms)的F1:。 A. 全为不育株; B. 全为可育株; C. 3/4为可育株,1/4为不育株; D. 可育株和不育株各占1/2 2、椎实螺外壳的右旋和左旋是由一对基因控制的,右旋雌螺和左旋雄螺交配时,子二代 为。 A.全为右旋 B.全为左旋 C.有右旋也有左旋,比例不确定 D.有右旋也有左旋,右旋与左旋比为3:1 3、我国的杂交水稻主要是在袁隆平教授的主持下研究成功。他提出了通过选育水稻_______

作业三

作业三 第十章数量性状的遗传 1.两个纯合自交系的5个不同的基因对,在数量性状上有累加效应,它们杂交产生f1,你预料f2(f1自交产生)中类似于一个纯合自交系的比例是多少? 答:(1/4)5=1/1024 2.假定有两对基因,每对各有两个等位基因:a、a和b、b,以相加效应的方式决定植株的高度。纯合子aabb高50cm,纯合子aabb高30cm。问: (1)这两纯合子之间杂交,f1的高度是多少? (1)在f1×f1所杂交后,f2中什么样的基因型表现40cm的高度? (3)这些40cm高的植株在f2中占多少比例? 答:根据题意知,a和b,a和b,基因效应值相等,作用相加。于是, (1)在上述假定条件下,可以认为无显性,即f1aabb个体的性状值等于中亲值,即: 1/2(50cm+30cm)=40cm (2)f1 aabb×aabb ↓ f2 [(1/2a+1/2a)(1/2b+1/2b)]2 =1/16aabb+2/16aabb+1/16aabb+2/16aabb+4/16aabb+2/16aabb+1/16aabb+2/16aabb+1/16aabb (3)从(2)中可见,40cm高的植株(aabb、aabb、aabb)在f2群体中占3/8。 3.什么是表现型方差和基因型方差,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 答:某个数量性状实际测得的个体或群体的数值,叫做表现型值,其变异幅度就是表现型方差。表现型值是由基因型和环境条件共同决定的,由于基因型造成的方差称为基因型方差,由于环境条件造成的则为环境方差。一个性状的表型值中遗传型值占的比重大,这种性状遗传给后代的可能性就大,如果表型值中环境影响大,则这个性状遗传给后代的可能性就小。 4.广义遗传力和狭义遗传力的定义是什么?对育种实践有什么指导意义? 答:广义遗传力是指遗传方差占表现型总方差的百分数。狭义遗传力是指加性方差占总方差

第十二章细胞质遗传

[关闭窗 第 十 二 章 细 胞 质 遗 传 [关闭窗口 ] 本章习题 1、 解释下列名词: 细胞质遗传(核外遗传)、细胞质基因组、前定作用、母性影响、质 粒、孢子体不育、配子体不育、雄性不育性、核不育型、质 -核不育型。 2、 什么叫细胞质遗传?它有哪些特点?试举例说明之。 3、 何谓母性影响?试举例说明它与母性遗传的区别。 4、 如果正反交试验获得的 F i 表现不同,这可能是由于 ⑴•性连锁;⑵.细胞质遗传; ⑶•母性影响。你如何用试验方法确定它属于哪一种情况? 5、 细胞质遗传的物质基础是什么? 6、 细胞质基因与核基因所何异同?二者在遗传上的相互关系如何? 7、 试比较线粒体 DNA 、叶绿体 DNA 和核DNA 的异同? 8、 植物雄性不育主要有几种类型?其遗传基础如何? 9、 一般认为细胞质的雄性不育基因存在于线粒体 DNA 上,为什么? 10、 如果你发现了一株雄性不育植株,你如何确定它究竟是单倍体、远缘杂交 F !、生 理 不育、核不育还是细胞质不育? 11、 用某不育系与恢复系杂交,得到 F i 全部正常可育。将 F i 的花粉再给不育系亲本授 粉,后代中出现90株可育株和270株不育株。试分析该不育系的类型及遗传基础。 12、现有一个不育材料,找不到它的恢复系。一般的杂交后代都是不育的。但有的 F 1 不育株也能产生极少量 F 2花粉,自交得到少数后代,呈 3: 1不育株与可育株分离,将 F 1 不育株与可育亲本回交,后代呈 1: 1不育株与可育株的分离,试分析该不育材料的遗传基 础。 参考答案 [关闭窗口 ] 第十二章细胞质遗传 口 ]

参考答案 1、解释下列名词:细胞质遗传(核外遗传)、细胞质基因组、前定作用、母性影响、质粒、孢子体不育、配子体不育、雄性不育性、核不育型、质-核不育型。 答:细胞质遗传(核外遗传):指由细胞质基因所决定的遗传现象和遗传规律。细胞质基因组:所有细胞器和细胞质颗粒中遗传物质的统称。 前定作用:由受精前母体卵细胞状态决定子代性状表现的母性影响。 母性影响:由核基因的产物积累在卵细胞中所引起的一种遗传现象,其特点为下一代表 现型受上一代母体基因的影响。 质粒:泛指染色体外一切能进行自主复制的遗传单位,包括共生生物、真核生物的细胞器和细菌中染色体以外的单纯DNA 分子。 孢子体不育:是指花粉的育性受孢子体(植株)基因型所控制、与花粉本身所含基因无关。 配子体不育:是指花粉的育性直接受配子体(花粉)本身的基因所决定。 雄性不育性:植物花粉败育的现象称为雄性不育性。 核不育型:这是一种由核内染色体上基因决定的雄性不育类型。 质-核不育型:是由细胞质和核基因互作所控制的不育类型。 2、什么叫细胞质遗传?它有哪些特点?试举例说明之。 答:细胞质遗传指由细胞质内的遗传物质即细胞质基因所决定的遗传现象和规律,又称 非染色体遗传、非孟德尔遗传、染色体外遗传、核外遗传、母体遗传。 细胞质遗传的特点:⑴. 遗传方式是非孟德尔式的;杂交后一般不表现一定比例的分离。 ⑵.正交和反交的遗传表现不同;F i通常只表现母体的性状,故又称母性遗传。⑶.通过连 续回交能将母本的核基因几乎全部置换掉,但母本的细胞质基因及其所控制的性状仍不消失。⑷.由附加体或共生体决定的性状,其表现往往类似病毒的转导或感染。 举例:罗兹(Rhoades M. M.)报道玉米的第7染色体上有一个控制白色条纹的基因(ij),纯合的ijij 植株叶片表现为白色和绿色相间的条纹。以这种条纹株与正常绿色进行正反杂交,并将F i 自交其结果如下:当以绿色株为母本时,F i全部表现正常绿色与非绿色为一对基因的 差别,纯合隐性(ijij )个体表现白化或条纹,但以条纹株为母本时,F i却出现正常绿色、条纹 和白化三类植株,并且没有一定的比例,如果将F i的条纹株与正常绿色株回交,后代仍然 出现比例不定的三类植株,继续用正常绿色株做父本与条纹株回交,直至ij 基因被全部取代,仍然没有发现父本对这个性状的影响,可见是叶绿体变异之后的细胞质遗传方式。 3、何谓母性影响?试举例说明它与母性遗传的区别。 答:由于母本基因型的影响,使子代表现母本性状的现象叫做母性影响,又叫前定作用。母性影响所表现的遗传现象与母性遗传十分相似,但并不是由于细胞质基因组所决定的,而是由于核基因的产物在卵细胞中积累所决定的,故不属于母性遗传的范畴。 举例:如椎实螺外壳的旋转方向有左旋和右旋,这对相对性状是母性影响。把这两种椎实螺进行正反交,F i 外壳的旋转方向都与各自的母体相似,成为右旋或为左旋,但其F2 却 都有全部为右旋,到F3 世代才出现右旋和左旋的分离。这是由一对基因差别决定的,右旋 (S+)对左旋(S)为显性,某个体的表现型并不由本身的基因型直接决定,而是由母体卵细胞的状态所决定,母本卵细胞的状态又由母本的基因型所决定。F1的基因型(S+S)决定了F2均为右旋,而F2的三种基因型决定了F3的二种类型的分离,其中S+S+和S+S的后代为右旋,SS

遗传学(版)刘庆昌重点整理

第九章 ★无性繁殖(Asexual reproduction) 指通过营养体增殖产生后代的繁殖式,其优点是能保持品种的优良特性、生长快。★有性繁殖(Sexual reproduction) 指通过♀、♂结合产生的繁殖式,其优点是可以产生大量种子和由此繁殖较多的种苗。大多数动植物都是进行有性生殖的。 ★近交(Inbreeding) 指血缘关系较近的个体间的交配,近亲交配。近交可使原本是杂交繁殖的生物增加纯合性(homozygosity),从而提高遗传稳定性,但往往伴随重的近交衰退现象(inbreeding depression)。 ★杂交(crossing or hybridization) 指亲缘关系较远,基因型不同的个体间的交配。可以使原本是自交或近交的生物增加杂合性(heterozygosity),产生杂种优势。 一、近交的种类 ★自交(Selfing) 指同一个体产生的雌雄配子彼此融合的交配式,它是近交的极端形式,一般只出现在植物中(自花授粉植物),又称自花受粉或自体受精(self-fertilization)。 ★回交(Back-crossing) 杂交子代和其任一亲本的杂交,包括亲子交配(parent-offspring mating)。 ★全同胞交配(Full-sib mating) 相同亲本的后代个体间的交配,又叫姊妹交。 ★半同胞交配(Half-sib mating) 仅有一个相同亲本的后代个体间的交配。 ★自花授粉植物(Self-pollinated plant) 天然杂交率低(1-4%):如水稻、小麦、大豆、烟草等; ★常异花授粉植物(Often cross -pollinated plant) 天然杂交率常较高(5-20%):如棉花、高粱等; ★异花授粉植物(Cross-pollinated plant): 天然杂交率高(>20-50%)如玉米、黑麦等,在自然状态下是自由传粉。 ★近交衰退(Inbreeding depression) 近交的一个重要的遗传效应就是近交衰退,表现为近交后代的生活力下降,产量和品质下降,适应能力减弱、或者出现一些畸形性状。 ★回交(Backcross)B: 轮回亲本(recurrent parent) 用来反复回交的亲本。 A: 非轮回亲本(non-recurrent parent) 未被用来回交的亲本。 B: 轮回亲本(recurrent parent) 用来反复回交的亲本。 A: 非轮回亲本(non-recurrent parent)

遗传学课程教学大纲(2015生物科学、生物技术)

《遗传学》课程教学大纲 (Genetics) 适用专业:生物科学、生物技术 课程学时:102学时 课程学分:5学分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 遗传学是研究生物遗传和变异规律性的科学,是生命科学的基础学科。本课程为生物技术专业必修课,属能力模块。它广泛应用现代数学、物理、化学及其它生命科学的新成就,又和其它许多学科相互结合与渗透,形成了分子遗传学、细胞遗传学、辐射遗传学、遗传工程等许多分支学科,并为植物育种学科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遗传学是植物生产类本、专科各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本课程先修课程为《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微生物学》。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较为全面地了解遗传学的基本知识和一般研究方法;理解生物遗传和变异现象,基本规律、内在原因和分子基础,初步掌握与植物育种学有密切联系的遗传学基本原理和技能,为进一步学好植物育种学等专业课程定基础。 二、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 第一章绪论 【本章教学目的、要求】:通过讲授,使学生了解遗传学的发生发展过程、现状、研究对象和任务,掌握遗传和变异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本章节主要教学要点】: 第一节遗传学研究的对象和任务 第二节遗传学的发展 第三节遗传学在科学和生产发展中的作用 第二章遗传的细胞学基础

【本章教学目的、要求】:通过讲授,使学生了解细胞的结构、功能,染色体的形态、数目、结构特点,细胞分裂方式和遗传学意义;生物繁殖方式、过程和生活史。 【本章节主要教学要点】: 第一节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一、原核细胞 二、真核细胞 第二节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 一、染色体的形态特征 二、染色体的数目 第三节细胞的有丝分裂 一、细胞周期 二、有丝分裂过程 三、有丝分裂的遗传学意义 第四节细胞的减数分裂 一、减数分裂过程 二、减数分裂的遗传学意义 第五节配子的形成和受精 一、雌雄配子的形成 二、受精 三、直感现象 四、无融合生殖 第六节生活周期 一、低等植物的生活周期 二、高等植物的生活周期 三、高等动物的生活周期 第三章遗传物质的分子基础 【本章教学目的、要求】:通过讲授,使学生了解分子遗传学的基本知识,DNA、

遗传学教学大纲(刘庆昌版)

遗传学(Genetics) 【课程编号】G000001【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程 【总学时数/课内实验数】40/8【周学时数】3 【总学分数】2.5【先修课程】植物学、动物学 【课程负责人】【适用专业】生物 一、课程简介 遗传学是生物学的重要分支领域,研究基因传承和遗传变异的原理以及其在物种进化、个体发育和疾病发生等方面的应用。本课程旨在介绍遗传学的基本知识和理论,包括遗传的细胞学基础、遗传物质的分子基础、孟德尔遗传、连锁遗传和性连锁等方面的内容。通过学习本课程,学生将了解细胞结构与功能、遗传物质的结构与功能,掌握遗传信息的传递与变异的机制,熟悉基因的遗传定律和遗传性状的规律,理解连锁遗传和性连锁的原理和应用。同时,本课程将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意识,强调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通过理论课程与实验实践相结合,学生将掌握遗传学的基本概念和实验技能,为进一步的生命科学研究和应用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目标 1. 理解遗传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学生应该能够理解遗传学的基本概念,如基因、染色体、遗传物质等,以及遗传规律,如孟德尔遗传定律和连锁遗传等。 2. 掌握遗传学的基础知识和实验技能:学生应该具备丰富的遗传学知识,包括细胞遗传学、分子遗传学、遗传变异等方面,并能够运用基本实验技能来进行遗传学研究和实践操作。 3. 理解遗传学在生物学领域的应用:学生应该了解遗传学在进化、发育、医学、农业等方面的应用,以及相关的研究方法和技术。 4. 培养科学思维和创新意识:学生应该培养科学思维方式,能够进行科学推理和解决遗传学问题的能力,同时发展创新意识,为进一步的遗传学研究和应用奠定基础。 5. 培养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学生应该意识到遗传学与环境保护、生态平衡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密切关系,以及自己在遗传学领域的社会责任和角色。 通过达到以上教学目标,学生可以全面了解和掌握遗传学的基本理论和应用知识,具备进一步从事遗传学研究和实践工作的能力和素质。

遗传学(终极版)

第一章绪论 1、遗传学:是研究生物遗传和变异的科学 遗传:亲代与子代相似的现象就是遗传。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变异:亲代与子代、子代与子代之间,总是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这种现象就叫做变异。 2、遗传学研究就是以微生物、植物、动物以及人类为对象,研究他们的遗传和变异。遗传是相对的、保守的,而变异是绝对的、发展的。没有遗传,不可能保持性状和物种的相对稳定性;没有变异,不会产生新的性状,也就不可能有物种的进化和新品种的选育。遗传、变异和选择是生物进化和新品种选育的三大因素。 3、1953年瓦特森和克里克通过X射线衍射分析的研究,提出DNA分子结构模式理念,这是遗传学发展史上一个重大的转折点。 4.(分离规律)(Mendel’s first law) (孟德尔第一定律) 一对基因在杂合状态互不干扰,保持相互独立,在配子形成时,各自分配到不同的配子中去。正常情况下,配子分离比为1∶1,F2代基因型比是1∶2∶1,F2代表型比为3∶1。 5.(独立分配规律,自由组合规律) (孟德尔第二定律) 控制两对性状的两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不同的同源染色体上。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每对同源染色体上的每一对等位基因各自独立分离,而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之间则自由组合。 6.遗传的第三定律------连锁遗传规律 1910年以后,摩尔根(Morgan TH)同样发现性状连锁现象,并提出--连锁遗传规律。 7.遗传学的诞生和发展 第二章遗传的物质基础 1.染色质:在细胞尚未进行分裂的核中,可以见到许多由于碱性染料而染色较深的、纤细的网状物,这就是染色质。 2.染色体:含有许多基因的自主复制核酸分子。细菌的全部基因包容在一个双股环形DNA 构成的染色体内。真核生物染色体是与组蛋白结合在一起的线状DNA双价体;整个基因组分散为一定数目的染色体,每个染色体都有特定的形态结构,染色体的数目是物种的一个特征。 3.染色单体:由染色体复制后并彼此靠在一起,由一个着丝点连接在一起的姐妹染色体。 4.细胞的膜体系包括哪些膜结构?细胞质里包括哪些主要的细胞器?各有什么特点? 答:细胞的膜体系包括膜结构有:细胞膜、线粒体、质体、内质网、高尔基体、液泡、核膜。细胞质里主要细胞器有:线粒体、叶绿体、核糖体、内质网、中心体。 5.一般染色体的外部形态包括哪些部分?染色体形态有哪些类型? 答:一般染色体的外部形态包括:着丝粒、染色体两个臂、主溢痕、次溢痕、随体。 一般染色体的类型有:V型、L型、棒型、颗粒型。 6.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有什么不同?用图表示并加以说明。 答:有丝分裂只有一次分裂。先是细胞核分裂,后是细胞质分裂,细胞分裂为二,各含有一个核。称为体细胞分裂。 减数分裂包括两次分裂,第一次分裂染色体减半,第二次染色体等数分裂。细胞在减数分裂时核内,染色体严格按照一定的规律变化,最后分裂成为4个子细胞,发育成雌性细胞或者雄性细胞,各具有半数的染色体。也称为性细胞分裂。 减数分裂偶线期同源染色体联合称二价体。粗线期时非姐妹染色体间出现交换,遗传物质进行重组。双线期时各个联会了的二价体因非姐妹染色体相互排斥发生交叉互换因而发生变异。有丝分裂则都没有。 减数分裂的中期I 各个同源染色体着丝点分散在赤道板的两侧,并且每个同源染色体

《遗传学》1-14章及练习卷名词解释整理

名词解释 (核酸内切酶的识别序列要求掌握) 第一章绪论 变异:是指亲代与子代之间、子代个体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差异的现象。如高秆植物品种可能产生矮杆植株,一卵双生的兄弟也不可能完全一样。 第二章遗传的细胞学基础 同源染色体:生物体中,形态和结构相同的一对染色体,成为同源染色体。 异源染色体:生物体中,形态和结构不同的各对染色体互称为异源染色体。 二价体:是指减数分裂前期Ⅰ联会后的一对同源染色体;。 双价体:在减数分裂的偶线期,各同源染色体分别配对,出现联会现象。原来是2n条染色体,经配对后可形成n组染色体,每一组含有两条同源染色体,这种配对的染色体叫双价体。 二分体:是指减数分裂末期Ⅰ所形成的两个子细胞。 四分体:是指减数分裂末期Ⅱ所形成的四个子细胞。 四价体:是指同源四倍体在减数分裂时所联会的四条同源染色体。 四合体:是指减数分裂前期Ⅰ所联会的二价体中所包括的四条染色单体。 超倍体:在非整倍体中,染色体数比正常二倍体(2n)多的个体。 兼性异染色质:存在于染色体任何部位,某类细胞内表达,某类不表达。例如哺乳动物X染色体,雌性其中一条表现为异染色质,完全不表达功能,另一条则为功能活跃的常染色质。【莱昂化作用:性染色体失活→巴氏小体】 第三章孟德尔遗传 性状:生物体所表现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 单位性状:个体表现的性状总体区分为各个单位之后的性状。 相对性状:指同一单位性状的相对差异。 质量性状:表现不连续变异的性状;它的杂种后代的分离群体中,对于各个所具有相对性状的差异,可以明确的分组,求出不同组之间的比例。 数量性状:表现连续变异的性状;杂交后的分离世代不能明确分组,只能用一定的度量单位进行测量,采用统计学方法加以分析;它一般易受环境条件的影响而发生变异,这种变异一般是不遗传的。 杂交:指通过不同个体之间的交配而产生后代的过程。 异交:亲缘关系较远的个体间随机相互交配。 近交:亲缘关系相近个体间杂交,亦称近亲交配。 自交:指同一植株上的自花授粉或同株上的异花授粉。 测交:是把被测验的个体与隐性纯合亲本杂交,以验证被测个体的基因型。 回交:是指将杂种后代与亲本之一的再次交配。 显性性状:是指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两个纯合亲本杂交后,能在F1表现出来的那个性状。 隐性性状:是指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两个纯合亲本杂交后,不能在F1表现出来的那个性状。 基因型:个体的基因组合。 表现型:植株所表现出的单位性状,是可以观测的,受基因型和环境影响。如红花,白花。 主基因:是指控制质量性状、对表现型影响较大的基因; 微效基因:是指控制数量性状、每个基因对表现型影响较小的基因。 修饰基因:是指能够增强或削弱主基因对表现型的作用、但每个基因对表现型影响微小的基因。 第四章连锁遗传和性连锁 基因连锁:是指原来为同一亲本所具有的两个性状在F2中有连系在一起遗传倾向的现象。在遗传研究中的应用主要是进行连锁基因的定位和连锁遗传图谱的构建等。

《遗传学》教学大纲

《遗传学》教学大纲 一、教学目的 目前生命科学发展迅猛,遗传学逐步从个体向细胞、细胞核、染色体和基因层次发展,而且已向生物学各个分支学科渗透,形成了许多分支学科和交叉学科。国际上将在生物信息学、功能基因组和功能蛋白质组等研究领域继续展开激烈竞争,培养具有遗传学基本知识和创新能力的研究人才已迫在眉睫。《遗传学》课程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生物遗传和变异的规律及其物质基础,掌握遗传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创新意识和分析、解决遗传学问题的能力,为学习后续课程以及今后从事科研、教学和生产工作建立比较牢固的遗传学基础。 二、教学要求 遗传学是研究生物遗传和变异的科学。它是生物科学中一门重要的基础理论科学,也是高等院校农学类专业教学计划中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其主要任务是为学生学习作物育种学和有关课程以及今后从事科研、教学、生产和开发工作建立比较牢固的遗传学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有关遗传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相关的实验技术,初步具备分析和解决有关遗传学问题的能力。在本课程讲授过程中,首先需要说明学习遗传学的目的和任务,使学生明确遗传学课程的重要性和学习的必要性。其次,需要注意保持遗传学学科的系统性,有分析地讲述生物遗传和变异的规律及其物质基础,力求反映近代遗传学的发展,使学生认识到遗传理论在促进生物科学发展中的普遍意义。第三,需要注意联系生产实际,着重指出遗传理论应用于育种工作的成就和途径,以及应用于医学和人民保健方面的进展。第四,需要加强实验课和习题课,使学生进一步加深理解和巩固课堂教学内容,掌握从事遗传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操作技术以及提高分析遗传学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主要内容、学时分配和要求: (一)课程体系结构: 根据学校教学计划,上课时间安排为48学时、实验时间为32学时,一般在第五学期完成。 第一部分(14学时):包括第一至第四章,是遗传学的基础内容,并与高中生物课知识相连接。这一部分首先讲述遗传学知识的基本概念和最新进展,使学生对遗传学有一个总体上的概念。然后在《植物学》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细胞结构、功能及其细胞分裂方式与遗传的关系,便于从细胞水平上理解以后各章所讲述的遗传理论。进而介绍遗传学的基石--性状遗传的三个基本规律。使学生根据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动态变化,明确基因与染色体动态的平行性;深入理解基因分离、独立分配和连锁遗传三个规律的实质以及在实践中的应用。其中细胞学基础一章中部分内容与植物学课程有所重复,三大遗传规律的部分内容也已在高中生物课中出现,需有选择和有重点的进行讲授。 第二部分(4学时):第五章。生物体许多性状是属于数量性状,有着与质量性状明显不同的遗传规律和研究方法。这一部分内容主要是阐述表现为连续变异的数量性状的遗传方式和特征、遗传假说以及数量性状研究的方法。 第三部分(9学时):包括第六章和第七章。变异是生物进化的重要源泉,包括基因突变、染色体结构和数目的变异等。这一部分内容主要讲述基因突变的现象和特征、染色体结构和数目变异的类型和细胞学鉴定方法,各种变异类型的遗传机理以及与性状表现的关系。同时阐明理化诱变的方法和途径,基因突变、染色体结构和数目的变异在动植物育种工作上的意义。 第四部分(3学时):第八章。是讲述细菌和病毒等微生物的遗传和研究方法,这是微生物遗传学的基础知识,需要着重明确其特殊的染色体传递和重组方式以及在分子遗传学发展的作用。

遗传学提纲

遗传学复习提纲 考试题型 名词解释(3*8=24),填空题(1*22==22), 判断题(1*12=12),计算题(6*3=18),简答题(6*4=24) 绪论 一、名词解释 遗传学;遗传;变异; 二、问答1.遗传学发展简史。 2.遗传学的分支学科。 3.遗传学的发展趋势。 4.遗传学的作用。 第一章遗传的细胞学 一、名词解释 1、同源染色体:和非同源染色体;染色体和染色质;染色体显带和染色体组型分析;常染色质和异染色质;染色单体、姐妹染色单体和非姐妹染色单体;联会和联会复合体;交叉和交换;二价体和二分体;双受精;胚乳直感和果实直感;无融合生殖; 二、问答 遗传物质的分子基础 一、名词解释 二、问答DNA是主要遗传物质的间接证据和直接证据? 2.无DNA生物中,RNA是遗传物质的证据? 3.查格夫法则(Chargaff’s rule)的内容是什么? 4.DNA双螺旋结构的特征? 5.保证DNA复制的忠实性的机制有些? 6.真核生物DNA合成的特点。 7.PCR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8.RNA分子的种类? 9.真核细胞mRNA前体的加工。 10.DNA和RNA生物合成的比较。 11.遗传密码的基本特征 12.中心法则及其发展 13.经典遗传学和现代遗传学基因概念 第三章孟德尔遗传 一、名词解释

性状;单位性状;相对性状;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等位基因;基因型和表现型;杂合体和纯合体;自交;测交;性状分离;完全显性、不完全显性和共显性;复等位基因;上位作用;抑制作用;基因内互作和基因间互作;多因一效和一因多效 二、问答第四章连锁遗传和性连锁 一、名词解释 连锁遗传;完全连锁和不完全连锁;相引相和相斥相;交换值;图距;基因定位;干扰;遗传连锁图;性染色体和常染色体;限性遗传和从性遗传 二、问答连锁遗传规律的第五章基因突变 一、名词解释 基因突变;突变型和野生型;致死突变;中性突变;显形突变和隐性突变;体细胞突变和性细胞突变;镶嵌现象;芽变;大突变和微突变;碱基替换、转换和颠换;插入突变;缺失突变;同义突变、错义突变和无义突变;诱变剂 二、问答基因突变的一般特征有哪些? 2.植物基因突变的鉴定内容? 3.突变产生的原因有哪些? 4.生物有害突变的防护机制有哪些? 5.DNA修复系统有哪些类型? 6.诱发基因的物理因素和化学因素分别有哪些? 第六章染色体结构变异 一、名词解释 染色体畸变;缺失;缺失杂合体和缺失纯合体;缺失环;假显性;重复;顺接重复和反接重复;重复纯合体和重复杂合体;重复环;剂量效应和位置效应;倒位;臂内倒位和臂间倒位;倒位圈;染色体桥后期Ⅰ桥;易位;相互易位和简单易位;半不育; 、问答染色体缺失、重复、倒位和易位的鉴定和遗传学效应各是什么? 2.根据相互易位杂合体染色体的联会和分离特点,说明半不育的产生过程。 第七章染色体数目变异 一、名词解释 染色体组;一倍体、二倍体和多倍体;单倍体;同源多倍体和异源多倍体;偶倍数异源多倍体和奇倍数异源多倍体;异源联会;提早解离;染色体随机分离和染色单体随机分离;整倍体和非整倍体;超倍体和亚倍体;三体、双三体、四体;单体、双单体、缺体和双体; 二、问答高等植物单倍体的特征和育种应用。 2.同源多倍体和异源多倍体各自的减数分裂联会特征。 3.植物多倍体形成的途径及应用; 第八章数量性状的遗传

遗传学整理

园林植物遗传学复习总结 ⏹绪论 (一)基本概念 1.遗传和变异 遗传:有性繁殖过程中亲代与子代以及子代不同个体之间的相似性。 变异:同种生物亲代与子代间以及不同个体间的差异。 2.基因型和表现型 基因型:指生物体遗传物质的总和,这些物质具有与特殊环境因素发生特殊反应的能力,使生物体具有发育成性状的潜在能力。 表现型:指生物体遗传物质在环境条件的作用下发育成具体的性状。 3.表型模写(饰变)和反应规范 表型模写(饰变):环境改变造成的表型变异与基因改变引起的表型变化很相似,这种现象叫做表型模写。 反应规范:生物体的表现型在基因允许的范围内变化的幅度。 (二)基本问题 1.遗传和变异的辩证关系 遗传和变异是对立统一的一对矛盾。两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贯穿于个体发育与系统发育的始终,在一定的条件下又可以相互转化;遗传和变异现象是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之一,是生物进化发展和品种形成的内在原因; 在生命运动过程中,遗传是相对的、保守的,而变异是经常的、发展的。没有变异,生物界就失去了进化的动力,遗传只能是简单的重复。没有遗传,不可能保持物种的相对稳定,变异不能积累,变异就是去了意义,生物也就不可能进化。 2.基因型和表现型的关系 基因型是生物性状遗传的可能性、内因和本质;表现型是遗传基础在外界环境条件的作用下最终表现出来的现实性、结果和现象。3.个体发育的基本规律 阶段性(不可超越);顺序性(不可逆转);局部性(组织特异)。 4.变异的类型和区分方法 可遗传的变异: ①基因的重组和互作、②基因分子结构的改变、③染色体结构和数量的变异、④细胞质遗传物质的改变。 不遗传的变异:由于环境改变而造成的变异。 区别方法:在相对一致的环境条件下观察不同基因型导致的差异; 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观察相同基因型的变化范围(反应规范)。 ⏹第二章遗传的细胞学基础 (一)重要概念 1)染色体:细胞分裂过程中出现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细胞器,因极易被碱性染料染色,故称为染色体。 2)同源染色体:生物体的体细胞中成对存在,形态、结构和功能相同或相似的一对染色体,它们一个来自父本,一个来自母本。 3)染色体组:生物体性细胞中染色体的总数。 4)“双受精”现象:2个雄核分别跟胚囊中的卵核和极核结合的过程。 5)世代交替:通过多次的有丝分裂,二倍体核形成了胚,三倍体核成了胚乳,胚和胚乳合在一起构成种子。种子萌发长成新的植株, 新的植株继续上述生长发育的过程。 6)联会:一对同源染色体开始在两端先行靠拢配对,或者在染色体全长的各个不同部位开始配对,最后扩展到染色体的全长上的现 象。 7)交叉端化:在减数分裂的双线期中,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数目逐渐减少,在着丝粒两侧的交叉向两端移动的现象。 8)双二价体:在减数分裂的粗线期时,原有的2n条染色体,经配对后形成n组染色体,每一组含有2条同源染色体,这种配对的 染色体叫做双二价体。 9)细胞周期:细胞周期由间期和分裂期组成,间期又包括合成前期(G1)、这时DNA尚未合成;合成期(S)时DNA才开始合成 和合成后期(G2)。 10)小孢子母细胞:在高等植物幼小的雄蕊花药内,首先分化出孢原细胞,经有丝分裂后分化为花粉母细胞(或小孢子母细胞)。 11)四分孢子:在高等植物的胚乳细胞中,胚囊母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形成呈直线排列的4个大孢子。 12)8核胚囊:在高等植物的胚珠形成的四分孢子中,近珠孔端的3个大孢子自然解体,而远离珠孔的1个大孢子继续发育,经过连 续3次有丝分裂,形成8核胚囊。 (二)复习思考题 1.试比较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的异同点;

完整word版,刘祖洞遗传学第三版第13章细胞质和遗传

第十三章细胞质和遗传 1.母性影响和细胞质遗传有什么不相同? 答: 1)母性影响是亲代核基因的某些产物也许某种因子积累在卵细胞的细胞质中,对子代某些性状的表现产生影响的现象。这类效应只能影响子代的性状,不能够遗传。 因此 F1代表型受母亲的基因型控制,属于细胞核遗传系统; 细胞质遗传是细胞质中的 DNA 或基因对遗传性状的决定作用。由于精卵结合时,精子的细胞质经常不进入受精卵中,因此,细胞质遗传性状只能经过母体或卵细胞传达 给子代,子代总是表现为母本性状,属于细胞质遗传系统, 2)母性影响吻合孟德尔遗传规律;细胞质遗传是非孟德尔式遗传。 3)母性遗传杂交后代有必然的分别比, 只但是是要推迟一个世代而已;细胞质遗传杂交后代一般不出现必然的分别比。 2.细胞质基因和核基因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相同的地方? 答: 1)相同:细胞核遗传和细胞质遗传各自都有相对的独立性。这是由于,尽管在细胞质中找不到染色体相同的结构,但质基因与核基因相同,能够自我复制,能够控制蛋 白质的合成,也就是说,都拥有牢固性、连续性、变异性和独立性。 2)不相同: A.细胞质和细胞核的遗传物质都是DNA 分子,但是其分布的地址不相同。细胞核遗 传的遗传物质在细胞核中的染色体上;细胞质中的遗传物质在细胞质中的线粒体和 叶绿体中。 B. 细胞质和细胞核的遗传都是经过配子,但是细胞核遗传雌雄配子的核遗传物质相 等,而细胞质遗传物质主要存在于卵细胞中; C. 细胞核和细胞质的性状表达都是经过体细胞进行的。核遗传物质的载体(染色体) 有均分体系,依照三大遗传定律;细胞质遗传物质(拥有DNA 的细胞器如线粒 体、叶绿体等)没有均分体系,是随机分配的。 D.细胞核遗传时,正反交相同,即子一代均表现显性亲本的性状;细胞质遗传时, 正反交不相同,子一代性状均与母真相同,即母系遗传。 3.在玉米中,利用细胞质雄性不育和育性恢复基因,制造双交种,有一个方式是这样的:先把雄性不育自交系 A 【(S)rfrf 】与雄性可育自交系B【( N)rfrf 】杂交,得单交种AB ,把雄性不育自交系C【( S)rfrf 】与雄性可育自交系D【(N )RfRf 】杂交,得单交种 CD 。此后再把两个单交种杂交,得双交种ABCD ,问双交种的基因型和表型有 哪几种,它们的比率怎样? 解: A 【(S) rfrf 】B【(N ) rfrf 】C【( S)rfrf 】D【( N) RfRf 】 AB 【(S) rfrf 】CD【( S)Rfrf 】 基因型: 1/2【 (S)rfrf 】1/2 【(S)Rfrf 】 表型:雄性不育雄性可育 4.“遗传上分其他”小菌落酵母菌在表型上跟我们讲过的“细胞质” 小菌落酵母菌相似。 当一个遗传上分其他小菌落酵母菌与一个正常酵母菌杂交,二倍体细胞是正常的,以后形成子囊孢子时,每个子囊中两个孢子是正常的,两个孢子产生小菌落酵母菌。用

遗传课后习题

第一章绪论 1.名词解释:遗传学,遗传,变异 2.遗传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试述遗传学发展的主要阶段和重要事件。 4.试述遗传学的应用前景。 第二章遗传的三大基本定律 1.名词解释:正交,反交,自交,回交,测交,基因型,表型,显性性状,隐性性状,纯合体,杂合体,等位基因,同源染色体,表型模写,外显率,表现度,不完全显性,并显性,超显性,致死基因,复等位基因,自交不亲和,一因多效,基因互作,抑制基因,显性上位,隐性上位,累加作用,重叠作用,染色质,染色体,核小体,常染色质,异染色质,联会复合体,互引相,互斥相,完全连锁,不完全连锁 2.孟德尔豌豆杂交试验取得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3.遗传三大规律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4.什么是遗传的染色体学说?其提出的依据是什么? 5.减数分裂的特点及遗传学意义是什么? 6.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主要区别何在? 7.基因型为AACC的紫茎缺刻叶植株与基因型为aacc的绿茎马铃薯叶植株杂交,获得的F2结果如下: 紫茎缺刻叶紫茎马铃薯叶绿茎缺刻叶绿茎马铃薯叶 247 90 83 34 (1) 在总数454株F2中,计算4种表型的预期值。 (2) 进行X2检验。 (3) 问这两对基因是否为自由组合? 8.如果一个植株有4对显性基因是纯合的。另一植株有相应的4对隐性基因是纯合的,把这两个植株相互杂交,问F2中:(1)基因型,(2)表型全然象亲代父母本的各有多少?9.如果两对基因A和a,B和b,是独立分配的,而且A对a是显性,B对b是显性。 (1)从AaBb个体中得到AB配子的概率是多少? (2) AaBb与AaBb杂交,得到AABB合子的概率是多少? (3) AaBb与AaBb杂交,得到AB表型的概率是多少 10.几只曲翅黑体的雄果蝇与直翅灰体的雌果蝇杂交,F1中一半是曲翅灰体,一半是直翅灰体。F1的曲翅雌雄果蝇相互杂交,其后代的表型比例如下: 2曲翅黑体:6曲翅灰体:1直翅黑体:3直翅灰体 怎样解释这一比例的产生? 11. 在小鼠中,有一复等位基因系列,其中三个基因列在下面:AY = 黄色,纯质致死;A = 鼠色,野生型;a = 非鼠色(黑色)。这一复等位基因系列位于常染色体上,列在前面的基因对列在后面的基因是显性。A Y A Y个体在胚胎期死亡。现在有下列5个杂交组合,问它们子代的表型如何? a、A Y a(黄)×A Y a(黄) b、A Y a(黄)×A Y A(黄) c、A Ya(黄)×aa(黑) d、A Y a(黄)×AA(鼠色) e、A Y a(黄)×Aa(鼠色) 12. 如果父亲的血型是B型,母亲是O型,有一个孩子是O型,问第二个孩子是O型的机 会是多少?是B型的机会是多少?是A型或AB型的机会是多少? 13.在南瓜中,果实的白色(W)对黄色(w)是显性,果实盘状(D)对球状(d)是显性,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