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内阁制度

内阁制度

内阁制度
内阁制度

明代内阁制度

洪武十三年, 明太祖以胡惟庸之事去丞相废中书省, 对沿袭近两千年的传统君主专制政治构架的核心部位作出重大修改, 此意味着丞相不仅将于制度上, 也将在君主政治思想体系中就此消失, 两千年来君臣之道中有关辅佐君德之宰相学说, 亦将失去存在价值, 这不是一件事, 为此太祖极力于古制中寻找制度上的依据, 洪武十三年谕群臣: “朕欲革去中书省, 升六部, 仿古六卿之制, 俾之各司所事……如此则权不专于一司,事不流于雍蔽, 卿等以为何如?”洪武二十八年, 又曰: “自古三公论道, 六卿分职, 并不设立丞相, 自秦始置相, 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 虽有贤相, 然其间所用者, 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 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 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 事皆朝廷总之, 所以稳当。以后子孙做皇帝事, 并不许立丞相, 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 文武群臣即时劾奏, 将犯人凌迟, 全家处死。”o孟森先生亦认为太祖此举有其制度上的合理渊源, 云: “太祖以置相为秦以来事, 古三公论道不任职, 六官任职而无总揽之柄, 政事由君上亲裁, 此法亦自不谬。”。建文四年( 1402年) 六月, 燕王朱棣即位之后, 为了解决中央政权体制中强化君主集权与行政效能下降之间的矛盾, 开始采取一种渐进的过渡形式以修正其父所订的中央辅政体制。他“特简解缙、胡广、杨荣等直文渊阁, 参预机务。阁臣之预机务自此始”( 卷72《职官志》)。金幼孜、胡俨等人同入直, 预机务, 谓之内阁。内阁之名及参预机务, 也自此始。《明史》对内阁的解释为: “以其授餐大内, 常侍天子殿阁之下,避宰相之名,又名内阁”。明永乐中期以后,内阁职权渐重,兼管六部尚书,成为皇帝的最高幕僚和决策机构。后明宣宗朱瞻基时期,权力开始上升(三杨辅政),形成了更为完善的政务流程:全国大大小小的奏章,甚至老百姓给皇帝提出的建议,都由通政使司汇总,司礼监呈报皇帝过目,再交到内阁,内阁负责草拟处理意见,再由司礼监把意见呈报皇上批准,最后由六科校对下发。1425年仁宗朱高炽时,明仁宗因杨士奇、杨荣等为东宫旧臣,升杨士奇为礼部侍郎兼华盖殿大学士,杨荣为太常卿兼谨身殿大学士,之后杨士奇、杨荣等人均兼有尚书职位,虽然身居内阁,其头衔均以尚书为尊。自此,内阁权力加重,逐渐受到重视。英宗统治前期,内阁的地位开始发生变化,出现了权利下降,职能萎缩的现象,1435年宣宗死,其子朱祁镇即位时年仅九岁,内阁在与司礼监争夺幼帝的斗争中失败,使皇权向司礼监倾斜。随后的景帝朱祁钰以王振为戒,毅然归政内阁,景泰年间,王文以左都御史进吏部尚书后进入内阁,此后,诰敕房、制敕房俱设中书舍人,六部承奉意旨,内阁权力更大。虽有明英宗朱祁镇的正统末年的反复,可到成化年、弘治之际,内阁在已经成为足以对抗皇权的文官政府代表。正德年间,明武宗朱厚照所行之事被认为多荒谬不经。可也有有杨廷和等阁老撑着,未成大乱。明世宗朱厚璁的嘉靖时,改华盖殿为中极殿,谨身殿为建极殿,将大学士的朝位班次,列在六部尚书之前,地位大大提高。至此,明代之内阁大学士虽无宰相之名,实有宰相之权。到嘉靖二十一年,权臣严嵩任武英殿大学士后,专擅朝政二十余年,内阁的权力已经完全与从前的宰相一样了。经过嘉靖、隆庆的发展,万历早期应该是内阁权力极盛的时期,可以说达到了巅峰,张居正改革让内阁成为政府运转的中枢,张居正已成为实际上的宰相。权相的出现对皇权造成的潜在威胁, 使皇权对内阁的信任日渐降低, 对宦官的信任相对增加。张居正去世后, 神宗便开始极力疏远阁臣。由于在神宗后期出现了明朝长达百余年的皇帝不上朝的荒诞局面, 内阁欲觐天颜而不能, 而张诚、陈矩等司礼太监却在皇帝的宠信中不仅得以执掌司礼监, 还兼掌东厂, “二权并在一人, 故能回天乃尔”就连内阁宰辅的生杀予夺亦操于其手。内阁虽可以从事票拟, 但一切疏揭不得不取决于司礼监的批红。从此“相权归于寺人, 于是朝廷之纪纲, 贤士大夫之进退, 悉颠倒于其手”( 卷72《职官志》, 司礼监又再次取代了内阁控制相权, 以至大学士朱赓也不得不慨叹“今日政权不由内阁, 尽移于司礼”( 卷

219)。这种局面在经过熹宗时魏忠贤专权擅政以后更成积重难返之势, 相权几乎一直掌握在司礼监手中, 直至明亡都没有太大改变。崇祯帝即位后虽曾倚重阁臣以期振衰去弊, 但明末官僚政治体制自身已经积弊难返, 终使这种希望化为泡影。不久, 他便在“诸臣不能实心用事”的遗憾中将信任的目光重新投向了宦官。由于得不到皇权的信任和支持, 内阁失去了其辅政的基本政治功能, 从而加速了明王朝的覆亡进程。

二、内阁的权利

内阁中的官员。

“洪武十五年,明太祖仿宋制,设华盖殿(即中极殿)、武英殿、文华殿、文渊阁、东阁诸大学士。”仁宗时又置建极殿(后改谨身殿大学士)。世宗(万历)时,定四殿(中极殿、建极殿、文华殿、武英殿)大学士、二阁(文渊阁、东阁)大学士之制,常侍天子殿阁之下,故称内阁大学士。内阁大学士的出身多为进士、状元、榜眼、探花等,他们的初始官称多为中书舍人、修撰、编修、给事中、检讨等,入阁前职务有翰林侍读、礼部左侍郎、户部左侍郎、兵部右侍郎侍讲学士、工部右侍郎侍讲学士等,入阁后官称为谨身殿大学士、华盖殿大学士、文华殿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文

渊阁大学士、东阁大学士。

1起草诏令

起草诏令。诏令是皇帝下达诸司的文件,是指导国家政务活动的重要方式。内阁负责撰拟诏令,经皇帝审核同意后,下达诸司。内阁起草诏令分为主动与被动两种方式。如遇皇帝登基或驾崩等事,例由大学士主动会商草拟诏旨,颁行天下。例如,天顺八年(公元1464 年)英宗驾崩,首辅李贤依例起草诏旨。又如,“仁宗皇帝即位,杨士奇草诏,如下西洋宝船、云南取宝石、交趾采金珠、撒马儿等处取马,并采办烧铸进供诸务,悉皆停罢。”[2]明代有几个关键的历史时期,如武宗与世宗之交替、世宗与穆宗之交替、穆宗与神宗之交替等,内阁所起草的遗诏或即位诏书发挥了挽局面于既倒的重要历史作用。2票拟。所谓的票拟,是指内外诸司上达皇帝的章奏,经御览后,先发交内阁,由

大学士检阅内容,附以意见,并拟具办法,小纸条墨书贴于疏面,再进呈皇帝,供其批答时参考。票拟所涉及的公文种类繁多,据《明史·职官志》记载: “下之达上曰题、曰奏、曰表、曰讲章、曰书状、曰文册、曰揭帖、曰制对、曰露布、曰译,皆审署申覆而修画焉,平允行之。”票拟之所以产生,是因为宣德时“阁职渐崇”,由内阁首辅先提出处理意见,便于皇帝考虑裁决。但宣德时的票拟并不是内阁大学士的职责。到了英宗票拟制度形成。“英宗以九岁登基,凡事启太后,太后避专,令阁臣议行。此内阁票旨之所由始也。”明代内阁首辅之权最重,在弘治、正德以后,“内阁票拟居首者始秉笔,地望与次相悬绝矣。”在首辅执笔的时候,其余的人员只有旁观,没有斟酌的余地。至天启中,票拟由内阁同官“协恭”演变为“分票”,即章疏到阁后由内阁中书分发给直阁诸大学士分别票拟的制度。“时魏广微欲专政,遂于告病之际,求逆贤传特谕分票商量。”崇祯十年,开始用分票,并票拟署名。“崇祯中,始用分票。首辅之权略分。”

时御史倪元璐请分票,自后本下,即令中书分之。提到票拟,不得不提批红。所谓“批红”,就是对内阁票拟的谕旨,代皇帝用朱笔予以判定。这原来是皇帝之事,由于皇帝腐败,批红便由司礼监的秉笔太监承担。洪武时,批红是皇帝之事。朱元璋树立铁牌“内臣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永乐时,宦官地位提升,秉笔太监阅览奏章。宣德时,命大学士教宦官识字。宦官替皇帝传布政令,批阅奏章能力增强。正统时,宦官专权局面开始形成。正统以后,许多皇帝不问朝政,皇帝与朝臣之间诏令颁布,章奏批答,全由宦官操纵。批红之权逐步落入司礼监秉笔太监之手。票拟和批红在明代的有效实施,使文书的

处理成为内阁大臣和司礼监的日常工作,有效保证了决策性文书形成渠道的畅通。内阁在外廷,主票拟;司礼监在内廷,主批红。这里体现了我国古代政治制度中的一个特点内廷不断外化,然后新的内廷在出现的特点,如尚书台、中书省的出现。这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君主理政的压力,也使得章奏文书处理不再完全取决于皇帝的个人行为。无论皇帝是否勤政、是否上朝,以皇帝名义颁发的文书都不会间断。这种文书制度上的保障,使得明代皇权具有相对的长期性和稳定性。

3.揭帖密奏。

“揭帖”作为一般文书名,自宋代就已经出现。宋代揭帖指的是张贴公布财务账目。元代也是作为公布财政收支账目的文书。以“揭帖”作为正式文书名,则始于明朝,是由内阁直达皇帝的一种机密文书。明阁中有密奏及奉谕对答者,都称为揭帖,其制比奏、题本之式狭而短,文字如指大,以文渊阁印封缄后方可进呈皇帝,称“御览揭帖”。明朝内阁中凡有密奏及奉谕对答者,皆称揭帖。此处的“揭帖”也就可以看做“机

密文件”了。然而,“揭帖”作为一般上行文书使用,在明代是很普遍的。明朝内阁中凡有密奏及奉谕对答者,皆称揭帖。《万历获野编》卷七说: “中外大小臣工上封事,外有通政司,内则会极门,俱有号簿。惟内阁独得进揭帖,盖心近臣,非百司得比。……外庭千言,不如禁密片语。……阁中密揭,虽祖宗朝皆然,然惟在事则行之尔。”揭帖的处理也不需内阁的票拟和司礼监的代为批红, 因而揭帖的整个处理过程基本上是达到了直达御前、由皇帝亲批的要求。此外,在揭帖的处理过程中,从揭帖呈达御前到皇帝批答后直接原路发回上揭帖人,只有一个往返,不像普通章奏那样需要复杂的过程。因此,揭帖密奏是内阁专有的文书处理职。揭帖密奏在形式和作用上与清朝雍正时期的密折制度在形式和作用上都有一定的衔接性。

废相缘于朱元璋为身后子孙计, 然其直接后果则是化君相之矛盾为君主个人意志与国家职能机构职责之对立。而洪永两代皇帝行武出身, 马上得国, 本性坚忍刚愎,雄猜嗜杀, 习惯于以己意指挥操纵他人。当此类武人化君主意志直接面对九卿科道官僚的国家行政职能角色时, 暴力与国家职能机构运作的扭曲便不可避免。洪永时期用刑极峻, 驭下特严。太祖继七年颁布《大明律》后, 于十八年颁《大诰》, 十九年颁《大诰续编》、《三编》, 其中大量条款针对各级官僚而订。十三年胡惟庸狱后, 又有蓝玉、郭桓、空印等狱, 滥杀无罪。至成祖“御下多用重典”, 残暴诛杀建文朝臣民以数万计。内阁的出现缓解了君主与大臣之间潜在的矛盾,有利于政府的稳定。但是内阁是君主专制高度集权的产物,明代虽有一时由于皇帝一个人的昏庸无度造成君权的相对衰落,出现“权相”“权阉”势力,但却始终没有形成“尾大不掉”之势,究其原因,就是因为皇帝牢牢掌握了行政、军事、司法、监察诸权,故“是以能为乱而不能为变也”,这正是明代专制主义皇权政治充分发展和高度成熟的一个重要表现,也正是由于明代皇权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占据了绝对主导和支配地位,同时又缺少了必要的制度性的制约机制,所以导致皇权不断恶性膨胀,在明中叶以后,随着皇帝自律性的不断削弱和政治腐败的不断扩大,明王朝迅速衰落了。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 中国古代的地方行政制度 一、知识梳理 1、先秦:周朝分封制。西周把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分封到各地做诸侯,建立诸侯国,并将封地和对周王的义务密切联系,从而维系和巩固了西周的统治。 2、秦朝:郡县制。前221年秦始皇完成统一,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度,分天下为36郡,后增加到46个郡,每郡设若干县。行政区划制度正式确立。 3、两汉:汉承秦制,略有所改,实行的是郡国并行制。东汉时期,作为监察区域的州逐渐成为郡以上一级地方行政区域,州刺史的权力大大加重。 4、辽朝:蕃汉分治制度。 5、金朝:猛安谋克制。

6、元朝:行省制度。元朝为有效地管辖辽阔的国土,加强封建统治,实行行省制度。行省成为地方最高一级行政机构,可以 __统一政令的基础上独立处理省内事务,对后世影响深远。元朝时,我国开始对西藏、云南、台湾等地实施行政管辖,应特别予以注意。 7、明朝:僧官制度。 8、后金和清:八旗制度。 9、明清:土司制度和“改土归流”。 10、清朝:清朝沿用和发展了元代的行省制度,将全国经济发达地区分为18个省。在边疆地区设立理藩院管理蒙、藏、、青海等地区的少数民族事务,另派将军、大臣驻该地监管。外蒙古设乌里雅苏台将军,设伊犁将军,青海设西宁办事大臣,西藏派驻藏大臣同 __、班禅共同管辖。东北地区则由满族将军治理,盛京、吉林、黑龙江各设将军一人,分驻各地,统管军民之政。 二、升华认识 1、我国古代政治制度是由古代经济基础所决定的,核心是国家政权的结构关系及其运作方式,是统治阶级和被统治 __的产物。其确

立和变更都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为维护统治阶级经济利益服务的,是与国家的社会性质和发展相适应的。 2、在郡县制的发展过程中,中央一直强化对地方的领导、监督和制约,而地方则要求有充分的独立自主权,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一直存在。历代 __总是采取调整地方结构和限制地方权力的措施以加强中央的统治,这种情况到封建社会后期更加明显。地方行政受到多方面限制,不能充分发挥积极性。这种情况在宋、明两朝尤为突出。 3、我国的地方行政制度,自秦朝实施郡县制以来,逐渐发展和完善。这一制度组织系统庞大,结构严密,在征发徭役、兵役,征收田赋与租税,以及管理地方治安方面发挥了良好的作用,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封建统治,也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 1.我国古代主要赋税制度的类型: ①以人丁为主要征收标准的赋税制度(编户制度、租调制、租庸调制等) ②以土地和财产为主要征收标准的赋税制度(初税亩、两税法、方田均税法、一条鞭法、地丁银等)

中国之内阁制度

中国之内阁制度,始创于明代,为我国政治史上的一大转折点。中国于秦汉行独相制,隋唐合相,至明更废宰相,另立一变相之行政机构——内阁制,令君主得以独裁专政。清兵入关后,仍袭内阁制,惟两代之内阁制已大为不同,前者有实无名,后者有名无实。现试以两代内阁制之异同: 明太祖于洪武十三年,借丞相胡怀庸造反一案废相,罢中书。十五年,乃设内阁,以大学士掌之,秩止五品,初只为皇帝左右之私人政治顾问。自成祖以后,天子多不理政务,或能力不及,权力遂移入内阁。清兵入关以前,有八旗兵制及内三院之设。入关后,康熙改内三院为内阁,置殿阁大学士四人,满汉各二,处理机务,表率百僚。雍正时,置协办大学士,满汉各一,另有满学士六,汉学士四,但实权常在蛮人之手。 清袭明制,故在制度上,有部分相同之处。 明清两代内阁设立之动机大致相同,盖皆在于皇帝欲独揽大权之私心。明太祖善忘且专制,一意欲一统君权,乃借胡怀庸造反一案废相罢中书,使治理天下之大权全集于天子一身,以后天子一人不能兼顾万机,乃设内阁。职在核签奏章,票拟敕旨,讲论经史及辅助天子,一似私人秘书,乃称「辅官」,故其初职权地位不高,有例规定内阁不得干涉他部职权,不得直接指挥行政,且无必须预闻奏章之权,有无官居。可见内阁之设本意动机在提高君权,剥削相权。满清以异民族入主中原,为适应其部族统治及造就皇帝专政,乃沿明内阁制,将皇权做更一步提高。 两代皆有殿阁之设,且阁臣多出自翰林。明设四殿二阁:文华,武英,中极,建极四殿及文渊阁,东阁。清亦本次略加,更改为三殿三阁:文华,武英,保和三殿和文渊,东,体仁三阁。又由于阁臣长文书之职,故阁臣从翰林出身渐成不成文之规定,不为翰林不得入阁。 虽然明清之制有以上相同之处,大抵明清之别却是同少异多。 明清之制最大的相异之处在其权力之轻重,明代内阁是有实而无名;清代内阁则是有名而无实。如上所言,明初内阁制式诸多制肘,权力有限,但成祖以后,君主多年少昏庸或能力不逮,大都疏于政事,于是每事均咨询大学士之见,内外一切奏章均赖大学士先过目,附上

建立档案管理制度

5、建立档案管理制度 包括 5 个制度:1、立卷归档制度,主要包括归档范围、归档时间和归档要求。2、档案保管制度,主要包括档案的安全保护和库房、设备管理措施。3、档案保密制度,主要包括档案的保密措施和对档案人员的保密要求。4 、档案利用制度,主要包括利用范围、方式、要求、批准手续。5、机关档案人员岗位责任制,主要包括每个档案人员的职责、权限、任务、考核和奖惩措施。档案工作制度,是单位的工作制度,特别是档案归档制度,必须要认真落实。制度制定容易,挂到墙壁上容易,但要落实就不容易,必须认真执行,才能出成果。 立卷归档制度 为加强对局机关的档案管理,使档案资料更好地为局两个文明建设服务,根据国家《档案法》和《机关档案工作业务建设规范》的规定,特订立本制度。 一、归档范围 凡是本单位在工作活动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文件资料均属归档范围,主要有: 1、本单位正式发文,包括附件、图表、名册等,收文中列入归档的文件资料; 2、本单位内部产生的文件材料,如规章制度、会议记录、汇报材料、计划、总结、会议文件、领导讲话、各项活动照片、音像磁带等; 3、各科、所、中心形成的资料,如价格、收费管理、检查、认证、评估、信访、财务、信息等; 4、虽未经发文渠道而通过其他途径形成和积累的文件资料,如:指数、监测、成本测算、基建报表等。 二、归档时间 1、日常工作中形成的文件资料,经清理后于次年三月底前完成整理立卷后,移交档案室归档; 2、凡专题会议、专题项目(含基建工程)等,在任务完成后及时交档案室归档; 3、会计档案在当年整理立卷后暂由财会部门保存,一年后交档案室归档; 4、档案室须在次年六月底前完成本单位上年度文件资料的立卷归档工作。 三、归档要求

唐王朝中央行政体制的构成及其效能分析

唐王朝中央行政体制的构成及其效能分析 蒋建新,周宝砚 [摘要]:在中央行政管理体制上,唐王朝注重中央行政权力的划分与制约,逐渐完善了三省 六部制,以行使最高行政决策权、审核权和执行权。同时,为了保证决策和执行系统正常而有序的运作,还设置了专门的行政监察系统。唐王朝中央行政管理体制的构成与中央行政权既相互分立又相互制约的体制运行特点及其效能,对当代中国的行政体制改革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关键词]:唐王朝;中央行政体制;三省六部 在中国古代社会,行政管理体制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进、变革过程。由魏晋至唐,逐渐形成并完善了以三省六部制为架构的中央行政管理体制。这种行政管理体制注重行政系统内部的权力划分与制约,不同行政部门分别行使决策权、审核权和执行权,同时,还设置了专门的行政监察系统行使监察权,形成了颇具特色的行政系统内决策、执行、监督三权既相分立又互相配合、互相制约的行政管理体制。本文着重对唐王朝中央行政管理体制的构成及运作进行剖析,以期总结历史经验,对现实能有所裨益。 一、体制的组织架构及职权划分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以三省六部制为架构的中央行政管理体制形成于魏晋南北朝,定制于隋朝,在唐朝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和强化。唐朝三省六部制,从完整的意义上说是三省、六部、九寺、五监制。三省六部制之三省是指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三省长官为宰相之职。从中国古代中央行政体制的历史演变来看,中书省始置于曹魏。曹丕篡汉,废秘书令设中书省,置中书监、令,独立为署,典掌机密,撰拟诏敕,权力不断加强。隋初改称内史省,唐武德初为内史省,三年改为中书省,龙朔中改称西台,光宅初改为凤阁,开元初更名为紫微省,旋复称中书省。唐制,中书省为掌握机要,决定军国大事的最高出令机构。其官员构成及职权的行使分别是,长官为中书令, 2人,正二品,参与国家军政要务的决策,领导中书省处理尚书省及其他机关的奏章、公文,并根据皇帝的意志起草诏令及下行文书。其属吏有中书侍郎2人,正四品上,为中书令之副,参与朝廷大政。中书舍人6人,正五品上,掌侍进奏,参议表章。右散骑常侍2人,从三品,掌规讽过失,侍从顾问。右谏议大夫4人,正四品下,掌谏谕得失,侍从赞相。右补阙2人,从七品上,掌供奉讽谏,大事廷议,小则上封事。右拾遗2人,从八品上,职掌同右补阙。起居舍人2人,从六品上,掌修记言之史,录制诰德音,如记事之制,季终以授国史。通事舍人16人,从六品上,掌朝见引纳,殿廷通奏。以下尚有僚属及附属机构。门下省诸官,如侍中、黄门侍郎等,在秦汉时均为宫中在皇帝左右供职的小官。东汉始设侍中寺,即后来门下省的前身。南北朝时,为了限制中书省的权力,凡中书省所发重要诏令,皇帝都要征求侍中的意见。这一制度发展到隋唐,便成为中书、门下两省的分工、制约。唐制,门下省掌出纳审命,缉熙皇极,总典吏职,赞相礼仪,以和万邦,以弼庶政,所谓佐天子而统大政者也。其官员构成及职权的行使分别是,长官为侍中2人,正三品,有权参与机密,研究军国大事。侍中根据皇帝的旨意,负责审查各种上行文书,并提出供皇帝裁决的意见;对中书省草拟下行的诏令文书,可以封驳还奏。其属官有门下侍郎2人,正四品上,为侍中之副,凡政之弛张,事之与夺皆参议焉。给事中4人,正五品上,掌侍左右,分判省事。凡百司奏抄、侍中既审,则驳正违失。门下录事4人,从七品上,掌文簿、传制、诏敕装函保管。左散骑常侍2人,从三品,掌规讽过失,侍从顾问。左谏议大夫4人,正五品上,掌谏谕得失,侍从顾问。左补阙2人,从七品上,掌供奉讽谏,大事廷议,小事上封事。左拾遗2人,从八品上,职掌同左补阙。以下尚有僚属及附属机构。由上可见,唐代中书、门下两省机构设置严整,人员定编到位,职掌分工明确,是草拟诏令和审议、封驳的机构,亦即最高行政决策机构,行使最高行政决策权。尚书省,是唐代中央行政机关中行使执行权的部门。秦与西汉时

建立档案管理制度

建立档案管理制度 1 2020年4月19日

5、建立档案管理制度 包括 5 个制度:1、立卷归档制度,主要包括归档范围、归档时间和归档要求。2、档案保管制度,主要包括档案的安全保护和库房、设备管理措施。3、档案保密制度,主要包括档案的保密措施和对档案人员的保密要求。4 、档案利用制度,主要包括利用范围、方式、要求、批准手续。5、机关档案人员岗位责任制,主要包括每个档案人员的职责、权限、任务、考核和奖惩措施。档案工作制度,是单位的工作制度,特别是档案归档制度,必须要认真落实。制度制定容易,挂到墙壁上容易,但要落实就不容易,必须认真执行,才能出成果。 立卷归档制度 为加强对局机关的档案管理,使档案资料更好地为局两个文明建设服务,根据国家《档案法》和《机关档案工作业务建设规范》的规定,特订立本制度。 一、归档范围 凡是本单位在工作活动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文件资料均属归档范围,主要有: 1、本单位正式发文,包括附件、图表、名册等,收文中列入归档的文件资料;

2、本单位内部产生的文件材料,如规章制度、会议记录、汇报材料、计划、总结、会议文件、领导讲话、各项活动照片、音像磁带等; 3、各科、所、中心形成的资料,如价格、收费管理、检查、认证、评估、信访、财务、信息等; 4、虽未经发文渠道而经过其它途径形成和积累的文件资料,如:指数、监测、成本测算、基建报表等。 二、归档时间 1、日常工作中形成的文件资料,经清理后于次年三月底前完成整理立卷后,移交档案室归档; 2、凡专题会议、专题项目(含基建工程)等,在任务完成后及时交档案室归档; 3、会计档案在当年整理立卷后暂由财会部门保存,一年后交档案室归档; 4、档案室须在次年六月底前完成本单位上年度文件资料的立卷归档工作。 三、归档要求 1、归档的文件资料必须按规定的范围,完整、系统、成套,不得残缺不全; 2、归档的文件资料必须正确地反映本单位在各项工作中的真实内 3 2020年4月19日

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1、建立良好的法治环境。要通过加强法制建设,制定和完善各种法律、规章和制度,严格规范行政权和行政行为,使政府能够依法履行各项职能,包括依法规范市场主体的行为,依法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依法保护人民群众各方面的权益,依法协调各种利益关系,依法打击各种违法犯罪行为等,确保行政管理体制在法制的轨道上运行。 2、创造稳定的经济社会环境。稳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前提。只有创造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和社会发展环境,才能使投资者和消费者保持良好的心理预期,促进投资和消费健康发展。这就要求各级政府必须转变思想观念,创新管理方式,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保持经济平稳发展,促进社会不断进步。 3、保护好环境和生态。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全面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为人的生存和发展提供良好、持久、和谐的环境与条件。这是各级政府必须切实负起的责任。从各国发展经验看,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往往忽视环境和生态保护,造成长期的严重后果。我们决不能走先污染破坏再治理恢复的老路。我们已经有过这方面的教训。 4、努力提供高效优质的公共服务。要按照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把提供人民群众必需的公共服务作为政府职能转变的切入点。通过制度和政策安排,合理调节收入分配关系,努力缩小贫富差距,保护不同群体的合法权益和创造力,切实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 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过程及启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先后进行了五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1982年改革,根据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进行,在大幅精简机构的同时,重点解决了领导体制和实际存在的领导干部终身制问题。 1988年改革,根据党的十三大精神进行,在精简行政机构和人员的同时,提出了转变政府职能问题。 1993年改革,根据党的十四大精神进行,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的行政管理体制,转变政府职能,在党政机关普遍进行“三定”工作,建立推行公务员制度,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 1998年改革,根据党的十五大精神进行,是建国以来规模最大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明确把政府职能界定为宏观调控、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政企分开有了新的突破,党政机关与所办的经济实体和管理的直属企业脱钩;中央各部门的部分审批权和具体事务性工作下放

人教版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

中国古代史复习指南中国古代史纵览二 五、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 【知识建构】 1.分封制 (1)形成 周朝建立后,“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周天子把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贵族分封到各地做诸侯,建立诸侯国,主要有,并规定了诸侯享有的权利,包括,和对周天子应尽的义务,包括 。 (2)特点 分封的目的是;分封的对象主要有王族、功臣和;被分封的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但也要承担周天子所规定的义务;被分封的诸侯按照爵位的高低具有严格的等级和不同的特权。 (3)作用 分封后的诸侯国,起到了拱卫周王室的作用;分封制使周朝的势力扩大到沿边地区,从而发展了疆域。 由于分封制维持了地方诸侯国相对独立的地位,因而当周王室势力衰微时,他们便借机发展自己的势力,从而导致诸侯割据称雄的局面。 (4)演变 春秋时期,随着周天子势力的衰微和诸侯争霸局面的出现,分封制名存实亡。战国时期,分封制逐步被县制取代。 秦统一六国后,在全国推行制度。 以后各朝,封皇族为王的形式虽还继续存在,且有时也能造成对中央的重大威胁,如、等朝代初期曾引发祸乱,但作为地方行政机构的职能基本消失。 2.郡县制 (1)形成 县制是在分封制瓦解的基础上,适应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需要,于春秋后期开始出现。战国时期,县制在各诸侯国普遍推行。 秦统一六国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度,体制更为完善。 (2)特点 郡县制是在分封制逐步瓦解的过程中形成的;推行的目的是,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地主阶级的集权统治。 郡守和县令都由直接任免,他们负责管理人民,收取赋税,征发兵役和徭役等。 (3)作用 郡县制的实行标志着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发生了划时代的变革,对后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秦以后至元以前各朝,在地方行政机构的设置上一直沿用郡县制,只是在形式上有所变化。 郡县制度下的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直接任免,从而使君主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治安定和经济发展。 郡县制从根本上否定了分封制,使君主加强了对全国的统治,有力地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3.行省制度 (1)形成 为了加强对全国的统治,元政府在中央设中书省,在地方设“行中书省”,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 (2)特点 行省制度是元朝为适应管理空前辽阔的疆域的需要,在秦朝开创、后世沿用的郡县制的基础上创建的。各行省都是中央政府机关——中书省的下辖机构,它直接对负责;行省制度作为一种军、政、司合一的地方行政制度,其长官在中书省的直接领导下有相对独立的行政、军政和司法权。 (3) 作用 行省制度的建立,适应了元政府管理空前辽阔疆域的需要,从而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客观评价明朝内阁制与西方内阁制的异同

客观评价明朝内阁制与西方内阁制的异同 我们选择英国来和明朝对照,这个国家是君主立宪政体中比较典型的一个。 明朝的内阁制 明太祖由“胡惟庸案”废除丞相,丞相作为法定中央决策机构不复存在。但由于工作量过于庞大,后又设立殿阁大学士,此乃内阁雏形。最初,殿阁大学士并无实权,只是作为皇帝的智囊团,为皇帝出谋划策。但随后的发展却出乎了朱元璋的意料。1402年,永乐帝正式设立内阁,其后,阁臣势力逐渐膨胀,到了万历初期,更是登峰造极地压制了皇帝。虽然内阁首辅在法律上始终没有得到丞相的地位,但如果这样就认为“内阁是皇帝的侍从顾问机构,加强了皇权”否定“内阁”的进步意义是不正确的。内阁可以驳回皇帝旨意,事实上牵制了皇权,这是毋庸置疑的。 再说说明朝内阁的工作流程:皇帝授意——内阁票拟——皇帝(或太监代笔)批红——付诸实施 英国内阁制 准确的说,英国的政治制度应该叫“责任内阁制”或“代议制”。体现的是西方常见的“分权”原则,虽然没有美国的总统制那么明显的三权分立,但事实上至少已经达到了两权分力的程度,即立法权和行政权分开。“代议制”起源于18世纪初,由枢密院外交委员会演变而来。君主立宪的重要特点是,国家元首和行政首长不是一个人,国王或女王代表国家元首,统而不治,仅作为国家的象征。首相手中握有实权,进行行政管理。 首相由议会中的多数党中产生,然后首相再从政见基本相同的议员中挑选阁员人选,提请国家元首任命,组织内阁。首相是内阁的统领者,内阁和首相都对议会负责。议会如果不信任内阁,内阁就要集体辞职。或内阁提请国王解散议会(这个很少见)。 英国内阁的工作流程:内阁提案——议会审批——首相签署——元首颁布 将两者对比,我们发现,在明朝内阁中皇帝可以罢黜或提升阁员,事实上充当了“议会”和“元首”两个角色。而“议会”的公平性代表着社会的民主程度。明朝皇帝

工程档案管理制度 (3)

工程档案管理制度 1.总则 1.1为确保工程档案的齐全、完整、准确、系统,确保档案案卷合格率,使工程档案管理顺利达到《建设工程文件归档整理规范》(GBT/50328-2014)的要求,特制定本制度。 1.2基本建设工程档案资料是指在整个建设项目,从酝酿、决策到建成投产的过程中形成的有归档保存价值的文件资料,包括项目的提出、调研、可行性研究、评估、勘测、设计、施工、调试、生产准备、试运行、移交生产、竣工等工作活动中形成的文字材料、图纸、图表、声像材料和其它载体的材料。 1.3基本建设工程档案资料是企业的宝贵财富,是勘测、设计、施工和管理人员的劳动结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各级人员做好文件材料的立卷归档工作是各自的义务和岗位职责,各级人员应对自己负责的项目所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文件材料,认真做好立卷归档工作,并确保档案的完整性、准确性。 2 工程档案管理制度 2.1档案资料管理 2.1.1工程档案资料工作是工程建设过程的一部分,应纳入建设全过程管理并与工程建设同步。档案资料室集中统一管理本工程全过程的技术档案资料,对工程文件材料的形成、积累、收集、归档工作进行

监督、检查,并负责工程技术档案资料的接收和移交。 2.1.2为了便于各个管理环节的衔接,档案资料室配备专职档案员,为更好地管理好档案资料,应配置必要的库房、档案装具、档案保护设施和办公设备。 2.1.3工程建设中,各种技术资料交由档案资料室统一管理发放,各有关部门和单位指定专人办进领用手续。 2.1.4购置技术资料、图书、标准由档案部门统一申请,经批准后按计划办理,或委托有关部门自行办理。凡购置技术资料、图书、标准的报销凭证,一律由档案室签收后方可办理报销手续。 2.2归档文件的质量规定 2.2.1凡合同、协议等文件材料均应为正本(即必须有各方代表符合规定的亲笔签名,有单位盖章栏目的还必须加盖单位公章归档,签字方不能用副本或复印件归档)。 2.2.2施工技术记录、工程签证单、试运记录、材料半成品试验单、设计修改通知单(含工程联系单)等表格和数据均应用70g以上的白色书写材料书写并原件(如表式为复印件,数据虽用合格材料书写也不能作为原件;验收签证单中的各方人员必须签名齐全,不能以盖章或打印件代替签名)归档。 2.2.3调试措施,方案和报告等均应为油印件或激光打印机打印件,不能用复印件或普通色带打印件,以保证字迹的耐久性。 2.2.4主送和抄送本单位的文件材料均应以红头文件(不能用复印件)归档。

明代内阁与中央政权体制演变的互动关系_吴建军

收稿日期:2005-03-05 作者简介:吴建军(1967-),男,河南荥阳人,郑州大学讲师。  第39卷 第3期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5月 Vol .39 No .3 J OURNAL OF ZHENGZHOU UNIVERSITY May 2006  明代内阁与中央政权体制演变的互动关系 吴建军 (郑州大学历史学院,河南郑州450001) 摘 要:明王朝出于加强专制皇权的需要废除了丞相制度,从而导致中央行政中枢体制的严重失衡。为了巩固统治和完善封建官僚体制,内阁开始崛起并逐渐成为明朝政治舞台上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从内阁的兴衰及其权势的变化看,它完全依顺于皇权,其政治功能是皇权的外延与扩 张。内阁大学士参与中枢决策,故而阁权在国家权力体制运作中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决策权,但这并未抑制住皇权的恶性膨胀。 关键词:明代;内阁制度;中央政权体制;君权 中图分类号:K2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04(2006)03-0112-04 明代内阁制度的创建是中央集权即皇权高度集 中的物化表现。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度后,在皇帝与官僚集团之间出现了一个链接断层。因个人能力及精力所限,皇帝事必躬亲地履行全部统治职能是不现实的,为了构建完善的统治体系,朱元璋的继承者组建内阁作为其辅助力量,并使之成为皇帝专制独裁的有力工具。同时,明代是中国封建社会君权膨胀的顶峰,因此明代中央政权体制也就围绕着加强皇权、加强中央对全国各级各部门的控制而不断演变。与此相适应,明代内阁制度也随着君权的高度强化经历了一个形成、发展的过程。目前有关明代的内阁制度、监阁与相权等问题学术界已有不同程度的涉及,但关于内阁职权的变革与明中央政权体制之间的关系问题未见有系统而全面的研究,故本文将以不同时期中央政权体制的演变以及由此带来内阁体制、职责的变动为切入点,来探究内阁与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政权体制之间的互动关系及其原因。 1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中央政权体制发生了重大变化,这就是宰相制度的废除。明初曾沿用元制,以中书省为中央最高行政机构,设左右丞相总领政务。以前史为鉴,朱元璋深以相权为患,为了巩固皇权,他在洪武十三年(1380年)以胡惟庸案为契机,“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亲 理万机,“自操威柄”[1]( 卷72《职官志》)。他晚年还敕谕群臣,“以后嗣君,其毋得议置丞相,臣下有奏请设 立者,论以极刑”[2]( 卷6)。至此,推行千年的宰相制度终于寿终正寝,皇权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但 朱元璋在庞大的官僚机器面前,在繁杂的政务压力下很快就表现得力不从心、不胜其劳。据给事中张文辅所言,明太祖朱元璋可谓日理万机,“自九月十四日至二十一日,八日之间内外诸司奏札凡一千六 百六十,计三千三百九十一事”[3]( 卷165)。他平均每天须处理政事420余件,负担如此沉重的工作,尽管“高皇帝鸡鸣而起,昧爽而朝,未日出而临百官”[1](卷162《尹昌隆传》),但政务处置仍难免有失当之处,以致明太祖“每多自诲之时,辄有无及之叹”。由此可见,废除丞相制度虽然达到了集权于君主一人的目的,但同时也带来了中枢机构行政效能下降的问题。为了确保封建国家机器正常运转,朱元璋相继设立了四辅官与殿阁大学士,试图填补宰相消失后留下的空白。结果四辅官若昙花一现,殿阁大学士却逐步形成规模,其“备顾问”的职掌为后世的大学士所继承,并渐次向“预机务”转变。这个阶段,可以看作是内阁制度的萌发期。 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燕王朱棣即位之后,为了解决中央政权体制中强化君主集权与行政效能下降之间的矛盾,开始采取一种渐进的过渡形式以修正其父所订的中央辅政体制。他“特简解缙、胡广、杨荣等直文渊阁,参预机务。阁臣之预机务自此始”[1](卷72《职官志》)。金幼孜、胡俨等人同入直,预机务,谓之内阁。内阁之名及参预机务,也自此始。《明史》对内阁的解释为:“以其授餐大内,常侍天子 · 112·

万科物业 制度和档案的建立与管理

制度和档案的建立与管理 1项目管理运作制度 2档案资料建立与管理 科学的、规范的档案管理能有效地为物业及公用设施的使用、维修、改建和

各项管理服务提供有效的质量记录。本公司自成立以来,一贯重视档案资料的建立与管理工作。针对科交中心的物业管理形式,拟采取系统化、科学化、电脑化的管理手段,配备专责档案管理人员,建章建制,对所有档案资料进行严格的、科学的、集中的管理。 2.1需建立的档案、资料分类检索 2.1.1需委托方提供的技术资料 1)规划图 2)竣工图 3)总平面图 4)单体建筑、结构、设备竣工图 5)消防、附属工程及地下管网竣工图 6)地质勘测报告 7)开、竣工报告 8)图纸会审记录 9)工程设计变更通知及技术核定单(包括质量事故处理记录) 10)隐蔽工程验收签证 11)沉降观察记录 12)竣工验收证明书 13)钢材、水泥等主要材料的质量保证书 14)新材料、构配件的鉴定合格证书 15)水电、卫生器具、电梯等设备的检验合格证书 16)砂浆、混凝土试块试压报告 17)供水的试压报告 18)绿化工程竣工图纸及相关资料 19)其他技术资料 2.1.2物业服务中心需建立的资料 1)物业资料 基本资料 功能分区资料 设备资料 2)客户资料 内部办公人员名册(可不提供) 内部各部门分布资料 3)日常管理资料

保洁绿化管理记录 绿化消杀记录 保安管理记录 ?日常巡查记录 ?交接班记录 ?值班记录 ?物资搬运放行记录 ?紧急事件处理记录 ?车辆管理记录 ?夜间查岗记录 ?闭路监控系统录相带 车辆管理档案 ?车辆详细资料 ?停车场、地下车库使用公约 ?车辆出入及停放记录 临时装修管理档案(可视具体情况) ?装修通知书(附图纸) ?装修工程队安全责任书 ?临时施工人员登记表 ?施工单位营业执照复印件 维修服务档案 ?维修服务登记表 ?维修服务回访记录 设备管理档案 ?各类公用设施保养维修记录 ?各项机电设备保养维修及运行记录 ?设备分承包方维修保养记录 ?设备检查记录 文化活动档案 ?各项活动计划及实施记录 ?图片及录像 ?新闻媒介报道剪集 ?物业使用人反馈意见及各项建议 顾客意见调查、统计记录

公司档案建立与管理的方法与制度

档案建立与管理的设立 档案归档原则 按国家档案馆的整理规则,公司归档文件以件为单位进行装订、分类、排列、编号、编目、装盒。(件:归档文件的整理单位。一般以每份文件为一件,文件正本与定稿为一件,正文与附件为一件,原件与复制件为一件,转发文与被转发文为一件,报表、名册、图册等一册(本)为一件,来文与复文可为一件)。 档案编号细则 1、档案基本编号由年度编号、一级类目编号、二级类目编号、三级类目编号和流水号共5部分组成。 2、一级类目是指将公司档案进行第一次分类,比如分为行政、质量、项目、人事、财会、声像、电子、实物共七大类,大类编号用类别档案名称拼音的声母大写组合表示,比如行政档案为XZ,人事档案为RS、财务档案为CK,电子档案为DZ等。 3、二级类目是指在是对一级类目的细分,比如行政档案分为外部文件类、内部文件类,二级类目档案用两位数字表示,比如11.12,依次类推不能用带0的编号。 4、三级类目是指最后在二级类档案内部进行的第三次分类,采用顺序号进行编号比如会计凭证类档案分为原始凭证、记账凭证和科目汇总表等小类,小类档案用一到多位数字表示。 5、年度编号由年份号和一个“()”组成,如2019年的档案的年度编号为“(2019)”。

6、流水号按档案资料形成的规律性从1开始编制。 7、将各类编号如下依次排列:全宗号(2019)ZX11·1-12,则某一档案资料的编号就完成了。其中,“(2019”为年度编号,“ZX”为一级类目编号,“11”二级类目编号,“1”为三级类目编号,“12”为流水号。 行政类档案内容 1、公司重要会议原始记录、纪要和决定(包括发布的通知、通报、机构调整、全公司的规章制度)。 2、上级单位发来的与公司有关的文件材料。 3、公司对外的发文与有关单位来往的文书。 4、公司的请示与上级单位的批复。 5、各部门的报告、总结。 6、公司的各种工作计划、总结、报告、请示、批复。 7、公司与有关单位签订的合同、协议书等文件材料。 人事类档案内容 1、公司人事档案、任免文件及职工奖励、处罚等文件。 2、公司职工劳动、工资、福利方面的文件材料。 3、公司职工培训学习、考核等文件材料。 项目档案内容 1、各个项目工程前期介入、工程图纸等文件材料。 2、各个项目创优档案文件。 档案收集、归档流程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和选官制度的演变

高三艺术班《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和选官制度的演变》练习3.5 1.历史学家王家范认为,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国家军事、行政消费大大超过社会个体成员的消费;非生产人口的消费大大超过生产人口的消费;生活性消费大大超过生产性消费,奢侈性消费大大超过正当性消费。”材料所述的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A.巨额的军事、行政开支 B.贵族集团追求奢华生活C.官僚集团普遍贪污浪费 D.“大一统”的集权统治 2.中国古代政区划界存在着犬牙交错和山川形便(依据山川走势)两条相互对立的主要原则,往往同时并用。但越到后来,前一原则越占上风。出现这一趋势的原因是() A.同级政区的数量明显减少 B.不同区域间经济联系日益增多C.政府的行政效率不断提高 D.中央政府对地方控制逐渐加强3.西周中期以后,“王不立爱,公卿无私”的现象已经很少见了,贵族子弟渐渐失去应有的自律性和责任心,他们不再像祖先那样兢兢业业治理国家,而是怠于政事,贪图享受。这可以用来说明() A.礼乐制度破坏助推西周衰落 B.官僚政治逐渐显露其优势C.西周中期以后开始礼崩乐坏 D.分封制衰落导致政治腐败4.周初所封诸侯多集中于王畿东北部、东部和东南部边远地区,而在统治中心渭河流域则几乎没有封侯情况。这客观上有利于() A.防范诸侯割据 B.扩大统治区域C.监督商朝残余力量 D.促进经济文化交流 5.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指出:“盖天子、诸侯者,有土之君也。有土之君,不传子不立嫡,则无以弭天下之争。”材料主要说明()A.宗法制度有利于政局的稳定 B.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加强C.商周摘长子继承制受到挑战 D.血缘政治向地缘政治过渡6.陕西宝鸡出土的西周时期弓鱼国墓地是弓鱼氏宗族的墓地,墓葬可分为七个等级,其中国君墓规模最大,其余几类墓的规模依墓主身份等级而逐次降低。类似的这种“族坟墓”,在多地考古中均有发现。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 A.血缘关系主导社会生活 B.阶级矛盾导致社会危机C.宗法关系掩盖贫富悬殊 D.经济发展维系礼乐体制 7.(楚)考烈王元年(前262年),以黄歇为相,封春申君,赐淮北地十二县。后十五岁,黄歇言之楚王曰:“‘淮北地边齐,其事急,请以为郡便。’因而献淮北十二县,请封于江东。”考烈王许之。这一举措() A.促进了江东地区的经济发展 B.推动了齐楚两国联合抗秦C.揭开了楚国地方行政改革的序幕 D.有利于对楚国边境地区的管控8.福建民居——土楼结构的特点是中轴对称、有强烈的向心意识,高低尊卑、主次分明等。一楼之内一般居住着一个家族,房舍根据“长幼有序”“男尊女卑”的原则安排。这种建筑布局( )A.深受宗法影响 B.突出皇权至上 C.体现宗教色彩 D.利于邻里和睦9.周王朝有严格刑罚,制定《九刑》严惩“盗”“贼”等行为,“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这说明周王朝() A.以法家思想为指导 B.法律有鲜明阶级性C.法治与宗法制结合 D.具有中央集权色彩 10.秦始皇亲近法史,儒家没能占据统治者的主流体系,但在云梦秦简秦始皇时期的文献《为吏之道》中,对官吏的种种训导,恰恰充斥了儒家式的劝诫。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A.法家思想不足以支撑其政权 B.儒家思想获得了进一步发展C.下级官吏抵制中央坑儒政策 D.郡县制度未能得到儒家支持11.《后汉书·左雄传》记载:“请自今孝廉年不满四十,不得察举,诸生试家法(经术),文吏课笺,奏副之端门,练其虚实,以观异能,以美风俗。若有茂才异行,自可不拘年齿。”材料反映东汉时期() A.规定察举年龄必须在四十岁以上 B.确立以考试来甄别人才的制度 C.改变了单凭以德选拔人才的标准 D.人才选拔任用制度已趋于成熟 12.晋人张载在《榷论》中说,政府选拔人才时“碌碌然以取世资”,因此,一些具有卓越才能的人“直将伏死嵚岑(高峻的山峰)之下”! 这反映了该时期() A.皇帝征召把儒士排除在外 B.察举制未能选出经世之才C.庶族及寒门才俊备受压抑 D.士人壮志难酬而消极出世13.读表1,这一现象反映了() 表1 唐、五代、宋三个时期官员出身统计 A.唐宋人口分布的变迁 B.唐宋官学教育的发展 C.唐宋社会阶层开始流动 D.唐宋社会门第的颓势 14.魏晋南北朝时期流行门阀政治,出现“王与马,共天下”(贵族王氏同皇族 司马氏共同掌握东晋大权)的民间谚语,而到了宋朝,“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 各级政府都是由官僚而非贵族负责运转。这一变化从根本上有助于() A.加强官僚政治B.削弱贵族集团 C.提高行政效率 D.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15.钱穆先生曾将两汉官员的选拔制度称为“郎吏时期”。他认为,此时期,上面的政府已变成士人政府,而士人参加政府之路径,首先是为郎为吏。士人得为郎、吏之资格,则因经地方察举获入太学。这说明() A.选官制度加强君主专制 B.太学彻底打破世代为官陈规C.太学生都来源于郎吏 D.察举制强化了官僚政治体制 16.《晋书》记载:曹魏咸熙二年(256年),“令诸郡中正以六条举淹滞:一曰忠恪匪躬,二曰孝敬尽礼,三曰友于兄弟,四曰沽身劳谦.五

浅谈明朝内阁制

标题:浅谈明朝内阁制 摘要:本文主要从明朝内阁制的产生、发展谈起,简要讲述了内阁制的特点,运作方式以及对明朝政治的影响等。 关键词:朱元璋,内阁制,首辅,明朝,皇权 引言:朱元璋是一个崇尚强权、铁腕统治的皇帝,为了巩固皇权,废除了沿袭千年的宰相制度。然而,其后世子孙却确立了相当于宰相职权的内阁制。 “朱元璋不守规则的行为只是害了他自己和他的子孙辛苦操劳,对于整个明朝政治而言,并不一定是件坏事。朱元璋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却没有砸到这个朝代。”――当年明月《明朝那些事儿》谈朱元璋废除宰相制。那么明朝的内阁制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又将对明朝的政治有哪些影响呢? 正文: 一:内阁的产生: 1.宰相的废除: 明朝建立初期,职官设置沿袭元朝,中央以中书省、都督府、御史台分掌行政、军事、监察。 明洪武十三年,洪武四大案之一的胡惟庸案爆发,明太祖朱元璋以左丞相胡惟庸谋反,废中书省,由皇帝直领六部,规定此后不准再设宰相,臣下有敢奏请者,处以极刑。《皇明祖训》里,朱元璋有如下论述:“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并不曾设立丞相。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

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2.内阁的成立: 然而,废除宰相后,一个问题也随之应运而生:各种事物,无论巨细,都要皇帝躬亲为之。吴晗先生曾统计过,从洪武十七年(1384)九月十四日到二十一日,仅仅八天内,朱元璋收到了一千六百六十六件公文,合计三千三百九十一件事,平均每天要看两百份文件,处理四百件事情。有一个著名的故事生动地就表现了这一点,当时的户部尚书茹太素曾经上了一篇奏折给朱元璋,朱元璋让人读给他听,结果读到一半就用了将近三个钟头时间,都是什么三皇五帝,仁义道德之类,朱元璋当机立断,命令不要再读下去,数了下字数,已经有一万多字了。朱元璋气极,命令马上传茹太素进见,让侍卫把他狠狠地打了一顿。 可见,废除宰相之后,凭皇帝一己之力是不可能处理如此多的事物的。于是洪武十五年,再次撤销,而仿照宋朝制度,设置华盖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诸大学士,其中礼部尚书邵质、检讨吴伯宗、翰林学士宋讷、典籍吴沉分别为四处大学士。之后,又置文华殿大学士,征耆儒鲍恂、余诠、张长年等人担任,以辅导太子,品秩为正五品,其主要权力只是顾问。这就是内阁的雏形。 到明成祖朱棣时期,命解缙等七名翰林官入职文渊阁,参与机务,为了避宰相之名,称之为“内阁”,即皇宫内的君主私人办公室。不过,此时的大学士没有实权及切实职务,只是遵照皇帝的旨意办事。

《公司档案管理制度细则》

《公司档案管理制度细则》 为进一步完善公司的管理体系,建立有效的档案管理制度,实现档案管理 工作的的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使档案管理更有效的为公司管理工作服务,促进公司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及规定,并结合我公司实际情况,制定本细则。 一、总则 (一)公司档案是在各项活动中形成的全部档案的总和,是完整地、系统 地反映公司各项经营活动的真实记录,是考察和研究公司历史及现状的重要依据。 (二)档案管理工作是公司管理基础工作的组成部分,是维护公司合法权 益的重要工作。公司档案管理工作坚持集中统一的原则,由公司行政与人力资 源总监统一负责,统一管理。 (三)公司档案具体工作由档案部进行日常管理,其他各部门在工作和业 务经营活动中形成的装饰工程、基建、科研、文书、音像、人事、会计、实物 等档案均须由公司档案部管理,各部门不得分散保存。 二、档案部门设置及其职责 (一)公司档案管理由总经理办公室统一保管。基本职责为: 1、制订本公司档案工作的规定、管理办法和工作计划等。 2、在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下根据本专业的管理要求对档案材 料的积累、收集、立卷、归档工作进行监督和指导。 3、负责对本公司形成的各门类档案实行综合管理,积极提供利用。 4、办理领导交办的其他有关档案业务工作。 (二)各部门设立兼职档案员,其主要职责是: 1、认真执行本公司档案工作的规章制度主动向总经理办公室反映档案工 作情况,积极配合其开展工作并接受总经理办公室的监督、指导和检查。

2、根据本公司各部门归档范围负责做好本部门档案材料的收集整理工作 并在规定期限内向档案部移交,确保本公司档案的完整、真实和安全。 三、档案接收与整理 (一)公司编制文件材料的归档范围,根据各部门的职责不同,主要有以 下几个方面: 1、行政部: A、公司各项规章制度、简介、执照、资质证书、经营计划、管理决 策等; B、与总部及其他单位往来发文; C、行政管理方面,包括: 1)办公用品管理、采购、出车及维修记录等; 2)日常管理方面的员工考勤,前台的外出登记、钥匙登记、来客记录、电话记录、维修登记、材料收发、设计师排单,公司会议记录、重要谈话、各种总结、报告、请示批复的记录等; 2、人资部: 人事方面的劳动合同、各项协议、员工奖惩、晋升、培训、入职手续、员工资料等。 3、企划部: A、公司企划方面的宣传方案、形象展示、广告宣传、营销方案等; B、媒体合作通路的正常询价报价、合作协议合同; C、年度季度月度或重大节假日的宣传费用预算、决算等; D、市场调研方案、搜集的客户资料等。 4、仓管部: 仓库管理方面的材料进出登记、核算、保管等内容。 5、客服部:

项目档案资料管理制度[详细]

项目档案资料管理制度 项目文件的收集标准 第一条:项目文件的形成和积累项目文件产生于项目建设全过程.其形成、积累和管理应列入项目建设计划和有关部门及人员的职责范围、工作标准或岗位责任制.并有相应的检查、控制及考核措施. 第二条、项目建设各阶段文件的收集及其责任 1、项目准备阶段 建设单位各机构负责收集、积累和整理项目前期文件以及设备,工艺和涉外文件:勘查、设计单位负责收集、积累勘查、设计文件,并按规定向建设单位档案部门提交有关设计基础资料和设计文件. 2、项目施工阶段 项目实行总承包的.由各分包单位负责其分包项目全部文件的收集、积累、整理,并提交总承包单位汇总;由建设单位分别向几个单位发包的.由各承保单位负责收集、积累其承包项目的全部文件;项目监理单位负责收集,积累项目监理文件.建设单 位委托的项目监理单位负责监督、检查项目建设中文件收集、积累和完整、准确、系统情况、审核,签认竣工文件.并向建设单位提交有关专项报告、验证材料及其他监理文件.

3、项目试运行阶段 试运行单位负责收集、积累在生产技术准备试运行中形成的文件:项目器材供应、财务管理单位或部门应负责收集、积累所承担项目的器材供应和财务管理中形成的文件. 第三条、收集范围 1、反映与项目有关的重要职能活动、具有查考利用价值的各种载体的文件,应收集齐全,规入建设项目档案. 2、项目文件归档范围和保管期限见附表1 第四条、收集时间 各类文件应按文件形成的先后顺序或项目完成情况及时收集:引进技术、设备文件应首先由建设单位或接受委托的承包单位登记、归档、再行译校、复印和分发使用. 第五条、项目文件质量要求 1、字迹清楚,图样清晰.图表整洁、签字手续完备. 2、需永久、长期保存的文件不应用易褪色的书材料(红色墨水、纯蓝墨水、圆珠笔、复写纸、铅笔等)书写、绘制. 3、复印、打印文件及照片的字迹、线条和影像的清晰及牢固程度应符合设计标定质量的要求. 4、录音、录像文件应保证载体的有效性. 5、长期存储的电子文件应使用不可擦除型光盘.

美国行政体制

一、美国中央政府与首脑 美国联邦政府是美国得中央政府,他采用三权分立,又相互制约的制度。根据其联邦宪法美国政府分为:1以美国总统未收的各执掌国事机构为行政部门,负责联邦日常行政事务。2、由餐、众两院组成的国会为立法部门,负责联邦立法等事务。3、以最高法院为首的 联邦法院为司法部门,监督联邦法令的实施。 美国联邦宪法规定,总统是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兼武装部队总司令。美国总统也是世界上最有权力的职位之一,在立法方面,他有立法否决权、立法倡议权,他还有权召集国会 特别会议;在司法方面,总统提名任命联邦法官,包括最高法法院成员在内,但要获得参议院的认可;还可以对任何被判破坏联邦法律的人一一被弹劾者除外一一作完全或有条件的赦免;在行政方面,总统可以发布法令、条例和指示,可以任免公务官员,但高级官员要得到参议院的批准;有权征召各州的国民警卫队为联邦服务;在战争或国家危急时,国会可以 予总统更大的权力,以处理国家经济和保护合众国的安全。有权宣布紧急状态,统帅和指挥 武装部队;在外交事务中,他负责合众国和外国之间的关系。有权代表美国同外国政府建立 外交关系和缔结行政协定等。有权任命任命大使。但缔结条约和任命大使均须经由参议院的批准。等等。 二、中央政府的职能 美国联邦一级国家机关的总称。美国是联邦制国家,各州拥有较大的权力。联邦政府只拥有 宪法规定的国防、外交、货币、邮政、最高司法和国内安全方面的权力。联邦政府实行三权分立制,即国家权力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分别由国会参众两院、总统为首的行政部门和联邦司法系统行使。三个权力部门互相制约平衡:国会通过的法律,需总统批准方能生效同时最高法院有权审查国会通过、总统批准的法律是否符合宪法,如认为违宪,可宣布其无效总统提名任命重要官员或与外国签订条约,需经国会(参议院)批准;总统有权任命各级联邦 法官(也需经参议院批准),但无权罢免法官;国会有权弹劾总统和各级法官等。国会参议员由 各州选民直接选举产生,众议员由各州国会选区选民直接选举产生。总统由全国选民间接选举产生。国会和总统间无负责关系,都分别对选民负责。总统领导的行政部门部级以下官员和工作人员实行公务员制度,由考试择优任用,非因违法和严重失职不受免职处分。 美国的联邦行政机构。作为行政首脑的总统、总统办事机构以及内阁成员(各部部长)、联邦政府各部的总称。1789年4月30日成立。主要包括由白宫办公厅、管理与预算局、国家安全委员会、中央情报局等9个单位组成的总统办事机构,由各部部长组成的内阁以及由国 务院、财政部、国防部、司法部、商业部、劳工部、内政部、农业部、卫生部和福利部、住房和城市发展事务部、交通运输部、能源部和教育部等13个单位组成的政府各部和数目众 多的负责单项社会经济事务管理的独立机构。联邦政府首脑是美国总统,负责指挥、监督全 部联邦行政机构的工作。联邦政府对总统负责,主要行使行政权,即负责内政外交、国防、财政、经济文化等组织领导和管理事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联邦政府的职权日益扩大。 三、美国中央政府机构设置与人员编制 1、美国宪法体现的政府组织原则:天赋人权、人民主权和治权有限、权利的分立与制衡、法治原则、代议制原则、联邦制原则。美国政府的机构设置框架,源于美国联邦宪法。基于前面所说的原则,美国政府机构分为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三个部门三权分立,各自行使特定的职责,同时相互制约。 3、立法机关(美国国会)美国最高立法机关,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参议员由各州选民直接选出,每州2名, 实行各州代表权平等原则。现有议员100名。当选参议员必须年满30岁,作为美国公民已 满9年,当选时为选出州的居民。任期6年,每2年改选1/3,连选得连任。众议员 数按各州人口比例分配,由直接选举产生,每州至少1名,人数固定为435名,必须年 满25岁,作为美国公民已满7年,当选时为选出州的居民。任期2年,连选得连任。两 院议员长期连任现象极为普遍。议员不得兼任其他政府职务。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