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明代内阁制的演变及其缺点

明代内阁制的演变及其缺点

明代内阁制的演变及其缺点
明代内阁制的演变及其缺点

一、明代內閣制的形成与演變

明太祖取得南京後,沿用元制,設立中書省,置左右丞相主持,下設平章政事、左、右丞、參知政事等官作為丞相副手,統領六部尚書。自胡惟庸案後,中書省已廢,明代改進入了一個沒有宰相的年代。廢相後,六部尚書升為二品,又分設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機構,各司直轄於君主,形成高度集權的現象。

洪武十三年因胡惟庸案後廢相,太祖自理萬機,以便杜絕禍患。但是公務繁重。故設春、夏、秋、冬四輔官,皆以宿儒充任,職責是與君主論道、品評人物,但不能過問實際政事。太祖卻批評他們“惇樸無他長”,(多年老)故此,在洪武十五年七月,太祖便又罷撤四輔官。

罷官後四月,太祖仿宋制,設置翰林院諸殿閣,一切文件奏章便委任翰林官員處理。翰林官精通政事,後來更成為殿閣大學士的主體。洪武十五年,太祖倣宋制置中极殿(又称华盖殿)、建极殿(又称谨身殿)、文华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共“四殿二閣”大學士,洪熙元年又建弘文阁,实际形成“四殿三閣”。職掌由“備顧問”逐漸演化而成。因此,所謂“內閣”,實際是皇帝內廷的辦公地方,內閣大學士就是皇帝的秘書。

明初的閣臣由皇帝直接任命,稱“特簡”,後轉為大臣推舉,稱“廷推”或“令推”,多選自翰林院。(請記:當時只有內閣大學士,仍未有內閣之名)。

成祖以後,大學士的職掌有五項,1)起草詔令、2)票擬批答、3)收發章本、4)撰擬廟號、5)篡修《實綠》及史志。最重要的是票擬制度。

由此可見大學士的職限與前代宰相相似,但制度的認受性,卻是有分別的。前代宰相有固定職掌,可直接指揮屬員辦事,但大學士僅有“票擬”權,官品之低,按規定不能指揮別的行政機關。

內閣制的發展共分六期。1、創設期為大祖朝,洪武十五年,初設殿閣,其時學士僅為皇帝侍從,以備顧問,由翰林院推升,職銜為“入文淵閣辦事”、“直文淵闊”、“掌文淵閣事”等,至於奏章批閱,仍皇帝親理,或會口授大學士意見,由大學士執筆,稱“傳旨當筆”,但實際決策權,仍由皇帝掌握。

2、成祖時,內閣制初步成型。成祖特別從翰林院中,“特簡”解縉,胡廣,董維等儒臣“入直文淵閣”,參預機務,這時大學士的官銜是“入閣辦事”。自此,成祖常詔閣臣密議國事,大學士漸受親用,皇帝與大學士論政,大抵成常制,然而,奏章批答仍由成祖親自處理。(當時,三楊已入閣)。

3、仁宣兩朝,可算是內閣地位上升期,內閣制亦漸完備。楊士奇,楊榮、楊漙等,皆前朝舊臣,楊士奇累官禮部待郎兼華蓋殿大學士,楊榮為大常卿兼謹身殿大學士,其後二人遷尚書,晉少師。(留意兼任尚書之用意)仁宗每遇機務,必與之商討,此後,入閣事者必以師、保三孤,尚書之尊,遂定成制。此外,“條旨制度”的出現。由於三楊地位特殊,仁宗遇事必命他們規劃,而楊榮等人則以條對,再以文淵閣印封入,外人不得預聞,久之,閣臣對大政乃有決策權。宣宗即位,楊溥以大常卿兼弘文閣大學士,與楊士奇等共掌機務、閣權更重。另一面,凡中外章奏,皆由大學士先用小票墨書,寫下自己的意見,貼於疏面,進呈皇帝,稱為“條旨”、“票擬”,地位與九卿相同。

条旨即票拟,阁臣先在奏章上用小纸条写上意见,再呈交皇帝由朱笔批阅为"条旨"。“凡中外章奏,阁臣俱用小票墨书,贴各疏面以进,谓之条旨。”

由於奏章數目繁多,秉筆太監照閣票“批紅”,而秉筆太監多由司禮太監擔任,使司禮監得以正式與外廷往來。司礼监:司礼监是明代宦官二十四衙门之一,原掌宫廷礼仪,纠察触犯礼法的内官。批红:用朱笔在奏章上划红,以示认可,由司礼监担任。

4、英宗復辟後,內閣制又有突破性發展,天順年間出現了「首輔制度」。明代時,內閣大學士多至六、七人,少則三、四人,多以入閣先後,資歷及皇帝的意願,選定一人為「首輔」,

即內閣制的首領,其他閣員門稱為“次揆”。一切大事及票擬,皆由首輔主決。

首辅又称首揆(kuí),即内阁的首领,其他阁员称次揆。“大事皆首辅主持,次揆以下,不敢与较”

其後,大學士的品秩,雖仍為正五品,但因閣臣帶銜入閣,品秩及地位亦相應提高。

5、世宗嘉靖至神宗萬曆年間,是內閣制的全盛時期、如夏言,嚴嵩、張居正,足見首輔的位望,已走到頂點,他們雖無宰相之名,卻有宰相之實。嚴嵩任閣職二十一年,為首輔時。張居正任閣職十六年,內結宦官馮保,驅逐前任首輔高拱、加上張氏得神宗信任,甚至他丁憂江陵,奏章竟由北京送往其府第批閱,可見當時首輔雖仍為正五品官,但實際權力已凌駕正二品的六部尚書。

6、萬曆十年六月,張居正死,神宗親攻,由於失去張居正的約束,神宗漸漸荒廢政事,四十年不朝,深居宮中,不答奏章,完全不與閣臣接觸。內閣甚至空無一人。朝廷內外,更官缺不補,內閣制的發展,己至衰退階段。其後內閣雖仍行票擬之責,但卻由宦官居中傳達。內閣漸成宦官的傀儡,司禮監更因負責“秉筆”及“掌璽”而有“太上內閣”之稱,大學士的票擬是否照淮,完全取決於宦官的“批紅”,使內閣的重要性大為下降。

總觀而言,明代的內閣制缺點繁多,造成日後的沒落。閣臣雖權比宰相,內閣成為沒有名義的中書省,但制度上的職掌終未變“特侍左右,備顧問”的性質,皇帝亦終無賦予內閣決策及行政權,故內閣始終不是最高的行政機構。(始終名不正,言不順)倘若皇帝無心理政,內閣大學士便乘機對奏章作出票擬,再呈皇帝批紅,原意在於使大學士能對政事作出“提議”。因此,內閣的“意見”遂變為“決策”,無疑助長了君主荒政。(與皇權之關係)另一方面,閣臣為保官職,對皇帝自然唯命是從。從期因宦官馮保掌有“批紅”權,閣臣又須聽從宦官指揮,閣臣行事每每以和為貴。(這是凱克hucker所說的制度磨擦理論,institutional friction)。

最後,明內閣以“條旨”形式進呈意見,無權要求與皇帝面議。奏章的傳達及內闊條旨的上呈,全憑宦官。君主更往往把內閣票擬的決定權委於宦官。太監(太監不等同宦官)掌握了皇帝的決策職能,權力凌駕內閣,首輔欲有所作為,非依附宦官不可。另一方面,嚴嵩任首輔而獨擅權,便引起同儕徐瑎的不滿,張居正得任首輔,乃因其勾結馮保,並逐首輔高拱,引起一連串的爭端。基本上,明代廢相後所設的四輔官及內閣大學士,制度上僅為顧問性質,自此士大夫群在制度上失去有力據點,政治控制權漸由士大夫轉到皇室族群手中,加強了君主專制,可說內闊制是適應明代君主專制而出現的產物。

二、明代内阁的优点

1、履行部分宰相责任:自从君主兼理相职后,工作之繁重已令君主望而生畏,疏於朝政.但自废相后,指挥各部院又非君主不可.内阁乃利用票拟,制诏等权,假君命指挥各部院,事实履行部分宰相责任,使政府运作不致於瘫痪.同时,又不用重立相制,违背明太祖立下的.再者,宣宗后的"条旨"制度出现,内阁发挥了"参断机务"的作用,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在明中叶更发挥辅政的作用.由於此制造成君主不必与阁臣即位,英宗即位,中外奏章皆委内阁签办,决事权全掌内阁手上,有助皇帝理政.

2、相具合议精神:英宗以后形成的首辅制度,由首辅作最后决定.阁臣甚至颇有以宰相自任者,如严嵩,张居正,叶向高等.就票拟进行商讨时,各殿大学士皆可参与意见,颇能减低独相时期宰相的独裁机会.若此制运作良好,具有唐三省制的合议精神。

3、维持君主权力:明有不立宰相之祖训,大学士无宰相之名,而行宰相之实.如此在不少朝臣眼中,无“名”而行“实”,等於“无权”而“越职”,即皇帝默许,亦难甘服。於是,内阁只有仗君威以箝制群臣.造成内阁只能依附天子,不能自行其是.故明代虽常见怠荒之君,但未尝大权旁落。

4、阁臣受一定程度的专重:自宣德阁体渐尊以来,大学士有忤旨不可施以廷杖的惯例.据杜乃济统计,一百七十名大学士中,卒於官及致仕共一百零九人,约占六成半.获罪的只有二十八人,

约占一成半.可见其地位相当稳定,一般都颇能直言。

5、大学士质素不俗:明自宣德阁体渐尊以来,有非进士精英不入翰林院,非翰林出身不得入阁的成例.明代科举内容虽为史家诟病,其考选之公平则为人称道.其优者入翰林修习,无一定期限,优者才受重用.明大学士多由此出身,故不乏智能之士。

六, 选任制度较公开:明代有廷推之制,大学士出缺,例由三品以上京官公推二或三人,请皇帝於名单中简拔,皇帝不纳,可命再推。皇帝不由廷推任命的大学士称“特简”,但受朝臣鄙视,鲜能久安於位。由於受公议约束,大学士质素有一定水准。

三、明代内阁的缺点

1、助长了明室的君主专制:内阁制度随君权的高度强化而建立,权力的来源,由君主所授予,对君权根本就无节制的作用,事无大小,内阁都要秉承皇帝的旨意行事,遂成为皇帝加强专制独裁的工具,使明代的君主专制比历代为甚,助长了君主专制。

2、强化君主专制:明太祖废相本意,由君主兼理相职,六部分理日常政务,大事决於由尚书主持的廷议。自内阁制度形成后,首辅胁君命指挥六部,六部权力遭严重侵蚀.然内阁只能依附君主,扩大阁权,无异扩大君权。加上内阁能否重用及其人选删减,全取决於皇帝一人,而内阁之权亦由君主委任得来。例如神宗初年,张居正掌内阁大权,但张死后,内阁权力便立即下滑,可见此制度间接加强了君主专制,君权无法节制。

3、形成了明代宦官的专权:明代内阁因为欠缺法定的地位和权力,只是政务的补助机关,透过票拟,条旨来辅政,但大学士的票拟最后决定於皇帝的朱批,而明制以司礼监秉笔太监掌章奏文书,宣宗时,大臣章奏除由皇帝亲批数本外,皆由秉笔太监照内阁大学士之票拟批红.宣宗以后,人主怠荒,深居内宫,朱批便由秉笔太监处理,从此宦官透过司礼监的职务得以正式与外廷往来,宰辅之权便为内臣所侵夺,司礼监有“太上内阁”之称,造成了明代宦官的专横.

4、首辅有相权而名不正的流弊:内阁仅属秘书机关,无宰相之名,亦无宰相之位,更无宰相之责,但皇帝信任时,又确有宰相之权力.明代内阁成立之后,事实的演变,产生首辅,权力堪比中国古代宰相.但此不过内阁中相沿的惯例,并非律定,故不为外廷所承认.《明史纪事本末》谓:“严嵩无丞相之名,而有丞相之权;有丞相之权,而无丞相之责”。正道出内阁制度的流弊,内阁有宰相之权而无宰相之责,出错时便诿过他人;无宰相之名位而有宰相之权,则朝臣不能信服,中央政令无法有效推行。

5、演成朋党的倾轧:内阁行使相权实在名不正言不顺,容易造成内阁与外廷官僚的磨擦.明之内阁,上受君主的箝制,内受宦官的操纵,阁臣想握权,一方面须交结内监,另方面则又要倾轧同列的大学士,遂演成朋党之祸.如严嵩任首辅,威权极崇,但却为阁僚徐阶所倾倒;张居正任首辅,也因内结司礼监冯保方能遂意,结成朋党,方可行使权力,但在革弊振衰时,仍不免受言官攻击,被指责为揽权专断的权臣,甚至“祸发身后”,被夺爵抄家.明代朋党倾轧激烈,实与内阁制度名实不符的矛盾有密切关系.

6、导致政风因循:明代阁臣绝大多数由进士而入翰林,再而入内阁,多缺乏实际的政治经验,一旦入阁,多保守因循。而且,内阁的权力,由皇帝授予,宦官又居中窃柄,阁臣为保官秩,於是只能对君主唯唯诺诺,对宦官俯首听命而不敢有违,遂使政风因循腐化.如张居正之循名责实,积极有为,仍非议四起,故后人多不敢有为,多随俗因循,政治更不堪闻问,对明室政治有极坏之影响.

总之,内阁制乃明祖废相后衍生的辅政机关,但名实不符,乃演生许多弊端.黄宗羲《明夷待访录》指出:“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相始也.”指出了废相后的内阁无从发挥宰相之权责,致使政治败坏,可见其影响之深.

明朝历代内阁(1)

明朝首辅是指首席内阁大学士,名义上相当于宰相之职,但无宰相之权。 第一部分:内阁初期(此时内阁首辅并未直接指定,而是根据排序推论) 1、黄淮洪武三十五年八月进,十一月降。1402年 (即建文四年,年号由已篡位的朱棣废除,下同) 2、解缙洪武三十五年十一月进,永乐五年二月罢。1402年-1407年 3、胡广永乐五年二月进,十六年五月卒。1407年-1418年 4、杨荣永乐十六年五月进,二十二年八月降。1418年-1424年 第二部分:内阁制度完善时期 5、杨士奇永乐二十二年八月进,正统九年三月卒。1424年-1444年 6、杨溥正统九年三月进,十一年七月卒。1444年-1446年 7、曹鼐正统十一年七月进,十四年八月卒。1446年-1449年 8、陈循正统十四年八月进,天顺元年正月罢。1449年-1457年 高榖天顺元年正月代,二月致仕。1457年 9、徐有贞天顺元年二月进,六月罢。1457年 10、许彬天顺元年六月进,七月罢。1457年 11、李贤天顺元年七月进,成化二年三月丁忧。1457年-1466年 12、陈文成化二年三月进,五月降。1466年 13、李贤成化二年五月复,十二月卒。1466年 14、陈文成化二年十二月进,四年四月卒。1466年-1468年 15、彭时成化四年四月进,十一年三月卒。1468年-1475年 16、商辂成化十一年三月进,十三年六月致仕。1475年-1477年 17、万安成化十三年六月进,二十三年十月罢。1477年-1487年 18、刘吉成化二十三年十月进,弘治五年八月致仕。1487年-1492年 19、徐溥弘治五年八月进,十一年七月致仕。1492年-1498年 20、刘健弘治十一年七月进,正德元年十月致仕。1498年-1506年 21、李东阳正德元年十月进,七年十二月致仕。1506年-1512年 22、杨廷和正德七年十二月进,十年三月丁忧。1512年-1515年 23、梁储正德十年三月进,十二年十一月降。1515年-1517年 24、杨廷和正德十二年十一月复,嘉靖三年二月致仕。1517年-1524年 25、蒋冕嘉靖三年二月进,五月致仕。1524年 26、毛纪嘉靖三年五月进,七月致仕。1524年 27、费宏嘉靖三年七月进,五年五月降。1524年-1526年 28、杨一清嘉靖五年五月进,七月降。1526年 29、费宏嘉靖五年七月进,六年二月致仕。1526年-1527年

明蜀王世系表(包括郡王)

明蜀王世系表 1.蜀献王朱椿,太祖庶十一子,洪武十一年封。二十三年就藩成都府。永乐二十一年薨。(1378~1423) 2.蜀庄王朱悦熑,献嫡一子,洪武年封世子。永乐七年薨,谥悼庄。追封 3.蜀靖王朱友堉,悼庄嫡一子,永乐二十二年袭封。宣德六年薨。无子。(1424~1431) 4.蜀僖王朱友[土党],悼庄嫡三子,初封罗江王。宣德七年进封,九年薨。无子,叔悦菼立。1432~1434 5.蜀和王朱悦菼,献庶五子,初封保宁王。以僖王无嗣,宣德十年进封。天顺五年薨。1435~1461 6.蜀定王朱友垓,和嫡一子,天顺七年袭封,本年薨。1462 7.蜀怀王朱申鈘,定嫡一子,天顺八年袭封。成化七年薨。无子。1464~1471 8.蜀惠王朱申凿,定庶三子,初封通江王。成化八年进封。弘治六年薨。1472~1493 9.蜀昭王朱宾瀚,惠嫡一子,弘治七年袭封。正德三年薨。1494~1508 10.蜀成王朱让栩,昭嫡一子,正德五年袭封。在任期间,尊好儒雅,不近声妓女乐,又创设义学,兴修水利,振济灾荒。嘉靖二十六年薨。1510~1547 11.蜀康王朱承爚,成庶三子,嘉靖二十八年袭封。三十七年薨。

1549~1558 12.蜀端王朱宣圻,康庶一子,嘉靖四十年袭封,万历四十年薨。1561~1612 13.蜀恭王朱奉铨,端嫡一子,万历六年封世子。四十三年袭封,本年薨。1615 14.蜀王朱至澍,恭嫡一子,万历三十二年封世孙。四十四年改封世子,既而袭封。张献忠攻陷成都,至澍率妃妾投井自杀,全宗皆被害。1616~1643 华阳 悼隐王悦耀,献庶二子,永乐二年封。洪熙元年别城武冈州,寻迁澧州。宣德八年薨。 康简王友●,悼隐庶一子,正统二年袭封。成化九年薨。 悼康王申鍷,康简嫡一子,成化十二年袭封。二十年薨。 恭顺王宾●,悼康庶一子,弘治五年袭封。嘉靖七年薨。 康僖王让核,恭顺嫡一子,正德五年封长子,卒。以子承爝袭封。追封王,谥康僖。 庄靖王承爝,康僖嫡一子,嘉靖十四年袭封。二十五年薨。 温懿王宣墡,庄靖嫡一子,万历十三年袭封。二十五年薨。 安惠王奉鈗,温懿庶一子,万历十五年封长子。二十八年袭封。四十年薨。 王至潓,安惠嫡一子,万历二十二年封长孙。三十年改封长子。

明代廷杖制度浅谈

明代廷杖制度浅谈 姓名:王迪 学院:历史文化学院 年级:2015级 学号:201530031034 指导老师:刘渝龙

导读:廷杖,顾名思义于朝堂上行杖打人,是对于朝中官吏的一种惩罚,自东汉明帝(一说北周宣帝)始。但自明一代最为有名,甚至于后期愈演愈烈成为疏离君臣之间的工具;无独有偶,明代的“剥皮揎草”也被后人诟病不少。本文主要浅谈廷杖制度对于明代的影响。 廷杖制度始于东汉明帝。《后汉书》曰:明帝时,政事严峻,故卿皆鞭杖①。但真正被后人所知是在明一代。明代廷杖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明太祖鞭死开国元勋永嘉侯朱亮祖,《明史》记载:“帝寻悟,明年九月召亮祖至,与其子府军卫指挥使暹俱鞭死。”②其实朱亮祖父子是因自己作威作福,在坐镇广东的时候多行不法之事,但此后,太祖因开此先例,便乐此不疲,于是有了“工部尚书薛祥毙杖下,故尚书以大臣当诛不宜加辱为言。廷杖之刑,亦自太祖始矣。”③虽然到了永乐年间朱棣废除这一制度,但到了正统年间英宗又恢复了廷杖这一“法外刑”、“附加刑”可谓“杀人至惨,而不丽于法。”④廷杖一般是由栗木制成,击人的一段削成槌状,且包有铁皮,铁皮上还会有倒勾,行刑者一般一棒击下,还会顺势一扯,就将受刑人的身上连皮带肉撕下一大块来,不可谓不残忍。廷杖的执行方式,就是在朝门之外,当中杖笞获谴朝臣,由宦官监刑,锦衣卫行杖。这个廷杖制度有多么的残忍和毫无人性我们可以从明末清初散文家魏禧的《魏叔子集》中看到“:每廷杖,必遣大珰监视,众官朱衣陪列。左中使,右锦衣卫,各三十员,下列旗校百人,皆衣襞衣,执木棍。宣读笔,一人持麻布兜,自肩脊下束之,左右不得动。一人缚其两足,

四面牵曳。唯露股受杖。头面触地,地尘满口中。受杖者多死;不死,必去败肉斗许,医治数月乃愈。”⑤ 廷杖也分“用心打”、“着实打”,至于采取何种打法似乎完全是按照监刑官和皇帝的命令所决定。如果着实打,那么监刑官就会脚尖张开,犯人会残废,但一般不会致死;如果用心打,那么监刑官就会脚尖闭合,这时候受刑大臣就必死无疑,明人朱国桢曾说;“成化以前。凡廷杖者。不去衣。用厚绵底衣重毡迭帊。示辱而已。然犹卧床数月。而后得愈。正德初年。逆瑾用事。恶廷臣。始去衣。遂有杖死者。又成、弘间下诏狱。惟叛逆、妖言、强盗、好生打着问。喇虎、杀人打着问。其余常犯。送锦衣镇抚司问。转法司拟罪。中间情重始有来说之旨。正德以后。一槩打问。无复低昂矣。”⑥可看廷杖制度的残忍性也是逐步发展的。 廷杖还有有一番固定的程序,大体为皇帝下令,司礼监出帖并加盖印信,刑科给事中签批,然后厂卫去捉拿犯人。明人李清有云:“予入刑垣,见一切廷杖拿送并处决,必锦衣卫送帖至科,俟签押持去”,“非科签驾帖,则不得杖耳。”⑦ 仅仅一个廷杖制度,就可以让我们看到明朝刑罚的严酷。廷杖对于明代官员的影响是巨大的。最直接的就是身体方面,不仅有朱亮祖,薛祥等等大臣惨毙于杖下,对于幸存者,也是一种巨大的痛苦。我们以崇祯年间的学者姜埰来看,“受刑,杖数折,公昏,绝不知人。公弟垓时官行人,口含溺吐公饮之。医吕邦相夜视公曰:‘杖青痕过膝者不治,吾以刀割创处,七日而痛,为君贺矣。’半月去败肉斗许,

客观评价明朝内阁制与西方内阁制的异同

客观评价明朝内阁制与西方内阁制的异同 我们选择英国来和明朝对照,这个国家是君主立宪政体中比较典型的一个。 明朝的内阁制 明太祖由“胡惟庸案”废除丞相,丞相作为法定中央决策机构不复存在。但由于工作量过于庞大,后又设立殿阁大学士,此乃内阁雏形。最初,殿阁大学士并无实权,只是作为皇帝的智囊团,为皇帝出谋划策。但随后的发展却出乎了朱元璋的意料。1402年,永乐帝正式设立内阁,其后,阁臣势力逐渐膨胀,到了万历初期,更是登峰造极地压制了皇帝。虽然内阁首辅在法律上始终没有得到丞相的地位,但如果这样就认为“内阁是皇帝的侍从顾问机构,加强了皇权”否定“内阁”的进步意义是不正确的。内阁可以驳回皇帝旨意,事实上牵制了皇权,这是毋庸置疑的。 再说说明朝内阁的工作流程:皇帝授意——内阁票拟——皇帝(或太监代笔)批红——付诸实施 英国内阁制 准确的说,英国的政治制度应该叫“责任内阁制”或“代议制”。体现的是西方常见的“分权”原则,虽然没有美国的总统制那么明显的三权分立,但事实上至少已经达到了两权分力的程度,即立法权和行政权分开。“代议制”起源于18世纪初,由枢密院外交委员会演变而来。君主立宪的重要特点是,国家元首和行政首长不是一个人,国王或女王代表国家元首,统而不治,仅作为国家的象征。首相手中握有实权,进行行政管理。 首相由议会中的多数党中产生,然后首相再从政见基本相同的议员中挑选阁员人选,提请国家元首任命,组织内阁。首相是内阁的统领者,内阁和首相都对议会负责。议会如果不信任内阁,内阁就要集体辞职。或内阁提请国王解散议会(这个很少见)。 英国内阁的工作流程:内阁提案——议会审批——首相签署——元首颁布 将两者对比,我们发现,在明朝内阁中皇帝可以罢黜或提升阁员,事实上充当了“议会”和“元首”两个角色。而“议会”的公平性代表着社会的民主程度。明朝皇帝

大明朝官职详细列表(1)汇总

大明朝官职详细列表 1、宗人府 洪武三年置大宗正院,二十二年改为宗人府。 2、三公 3、三孤 8、中书省 洪武十三年正月,诛丞相胡惟庸,遂罢中书省。其官属尽革,惟存中书舍人。 左丞相 一人 正一品 中书省 ;右丞相 一人 正一品 中书省 宗人令 一人 正一品 宗人府 ;左宗正 一人 正一品 宗人府 右宗正 一人 正一品 宗人府 ;左宗人 一人 正一品 宗人府 右宗人 一人 正一品 宗人府 ;经历 一人 正五品 宗人府经历司 4、太子三师 太子三师 太子三师 ;太子太傅 无定员 从一品 太子三师 太子太师 无定员 太子太保 无定员 从一品 从一品 5、 太子三少 太子少师 无定员 正二品 太子三少 ;太子少傅 无定员 正二品 太子三少 太子少保 无定员 正二品 太子三少 6、 东宫 太子宾客 无定员 正三品 东宫大臣 少师 无定员 从一品 三孤 ;少傅 无定员 从一品 三孤 ;少保 7、内阁 中极殿大学士 一人 正五品 内阁 旧名华盖殿 建极殿大学士 一人 正五品 内阁 旧名谨身殿 文华殿大学士 一人 正五品 内阁;武英殿大学士 一人 正五品 内阁 文渊阁大学士 一人 正五品 内阁 ;东阁大学士 一人 正五品 内阁 太师 无定员 正一品 三公 ;太傅 无定员 正一品 三公 ;太保 无定员 正一品 三公 无定员 从一品 三孤

平章政事一人从一品中书省洪武九年汰平章政事 左丞一人正二品中书省;右丞一人正二品中书省 参知政事一人从二品中书省洪武九年汰参知政事 郎中一人正五品中书省左司;郎中一人正五品中书省右司 员外郎一人正六品中书省 都事一人正七品中书省;检校一人正七品中书省洪武二年革检校 照磨一人从七品中书省洪武二年革照磨;管勾一人从七品中书省 参议一人正三品中书省参议府吴元年革参议府;参军一人从三品中书省断事官一人从三品中书省洪武二年革断事官;断事一人正七品中书省经历一人正七品中书省;知事一人正八品中书省 都镇抚一人正五品中书省都镇抚司甲辰十月以都镇抚司隶大都督府 考功郎一人正七品中书省考功所洪武元年革考功所 中书舍人十人从七品中书省旧名直省舍人 9、吏部

明代内阁辅臣表

明代内阁辅臣表 (以首任时间为序,共164人) 解缙:建文四年八月壬子由侍讲入直文渊阁,永乐五年二月黜为广西右参议,永乐九年六月入狱。 黄淮:建文四年八月壬子由编修入直文渊阁。永乐十二年入狱。 胡广:建文四年九月由侍读入。永乐十五年五月丁巳卒。 杨荣:建文四年九月由修撰入。正统五年七月卒。 杨士奇:建文四年九月由编修入。永乐十二年入狱,未几复职。二十年九月下狱,寻释。正统九年三月卒。 金幼孜:建文四年九月由检讨入。宣德六年十二月卒。 胡俨:建文四年九月由检讨入,永乐二年九月改祭酒。 杨溥:洪熙元年闰七月入。正统十一年七月卒。 权谨:洪熙元年授文华殿大学士,九月以通政司左参议致仕。 张瑛:宣德元年三月以礼部侍郎兼华盖殿大学士入直文渊阁,四年十月罢。 陈山:宣德二年二月以户书兼谨身殿大学士直文渊阁,四年十月罢。 马愉:正统五年二月由侍讲学士入阁预机务。 曹鼐:正统五年二月由侍讲入阁预机务。 陈循:正统九年四月由翰林学士直文渊阁预机务。 苗衷:正统十年十月由侍读学士升兵部侍郎入阁预机务。 高穀:正统十年十月由侍讲学士升工部侍郎入阁预机务。 张益:正统十四年五月侍读学士直文渊阁,八月殁于土木。 商辂:正统十四年八月由翰林修撰入阁预机务。成化三年三月,为兵部侍郎复入阁。 成化十三年五月致仕。 彭时:正统十四年八月由翰林修撰入阁预机务。 俞纲:景泰元年三月晋兵部右侍郎,内阁办事。疏辞,出佐兵部。 江渊:景泰元年七月以刑右侍兼翰林学士直文渊阁。 王一宁:景泰二年十二月以礼左侍兼翰林学士直文渊阁,三年七月卒。 萧镃:景泰二年十二月以祭酒兼翰林学士直文渊阁。 王文:景泰三年十月以左都御史兼翰林学士直文渊阁。 徐有贞:天顺元年正月以副都御史兼翰林学士入阁预机务。 许彬:天顺元年正月升礼部侍郎兼翰林学士入阁。 薛瑄:天顺元年正月升礼部侍郎兼翰林学士入阁。 李贤:天顺元年二月以吏部侍郎兼翰林学士入阁,七月二次入阁。成化二年十二月卒。 吕原:天顺元年六月以通政司参议兼待讲入阁。 岳正:天顺元年六月由修撰入阁。 彭时:天顺元年九月以太常少卿兼翰林学士入阁。 陈文:天顺七年二月升礼部侍郎兼翰林学士入阁。成化四年四月卒。 刘定之:成化二年十二月以太常寺少卿兼翰林院侍读学士入阁预机务,五年八月卒。万安:成化五年五月以礼部侍郎兼翰林院学士入阁,二十三年10月罢。 刘珝:成化十一年四月以吏部侍郎兼翰林学士入,二十一年九月致仕。 刘吉:成化十一年四月以礼部侍郞兼翰林学士入,弘治五年以八月致仕。

大明藩王郡王表

大明藩王郡王表 (基本上把大明分封的藩王都写上了,里面有重叠的封号是某王死后把封号再封的) 把蒼龍天帝前辈修改的版本放上去了,在此谢谢他 太祖、惠宗、成祖、仁宗、宣、英、代、宪、孝、武、世、穆、神、光、熹、威、安、绍、昭,凡十叶十九帝,兴、睿、恭、礼、敬、顺、端、裕八赠帝,秦、晋、燕、周、楚、齐、潭、赵、鲁、蜀、湘、代、肃、辽、庆、宁、翼、岷、谷、韩、沈、安、唐、郢、伊、虞、吴、衡、徐、润、汉、赵、郑、越、蕲、襄、荆、淮、滕、梁、卫、郕、沂、德、许、秀、崇、吉、忻、徽、兴、岐、益、昌、衡、雍、寿、汝、泾、荣、申、蔚、岳、裕、景、颍、戚、蓟、均、靖、潞、邠、福、沅、瑞、惠、桂、永、简、齐、怀、信、湘、惠、怀、定、永、悼、悼、颖、德、邓、陈、沅、涪、沔、沣亲王九十八国。 后先秦二十一王,晋十四王、周十四王、楚十二王、齐一王、潭一王、赵一王、鲁十四王、蜀十四王、湘一王、代十三王、肃十二王、辽九王、庆十一王、宁五王、翼一王、岷十三王、谷一王、韩十四王、沈十三王、安一王、唐十四王、郢一王、伊八王、虞一王、吴一王、衡一王、徐一王、润一王、汉一王、赵十三王、郑十一王、越一王、蕲一王、襄十一王、荆十二王、淮十一王、滕一王、梁一王、卫一王、郕一王、沂一王、德九王、许一王、秀一王、崇九王、吉十王、忻一王、徽五王、兴一王、岐一王、益九王、昌一王、衡七王、雍一王、寿一王、汝一王、泾一王、荣八王、申一王、蔚一王、岳一王、裕一王、景一王、颍一王、戚一王、蓟一王、均一王、靖一王、潞二王、邠一王、福二王、沅一王、瑞二王、惠一王、桂五王、永一王、简一王、齐一王、怀一王、信一王、湘一王、惠一王、怀一王、定一王、永一王、悼一王、悼一王、颖一王、德一王、邓一王、陈一王、沅一王、涪一王、沔一王、沣一王,凡三百九十一王。 郡王: 秦则永兴、保安、兴平、永寿、安定、宜川、临潼、合阳、渭南、汧阳、崇信。 晋则高平、平阳、庆成、宁化、永和、广昌、平阳、闻喜、和顺、交城、阳曲、西河、方山、临泉、云丘、宁河、徐沟、河东、太谷、义宁、河中、襄阴、新化、安溪、靖安、旌德、荥泽。 周则汝南、顺阳、新安、永宁、汝阳、镇平、宜阳、遂平、封丘、罗山、内乡、胙城、原武、鄢陵、河阴、项城、宜阳、颍川、义阳、汝阴、临汝、沈丘、上洛、鲁阳、临湍、堵阳、河清、新会、义宁、平乐、崇善、海阳、安定、曲江、博平、聊城、汾西、鲁阳、信陵、邵陵、莱阳、东会、富阳、会稽、浦江、丽水、应城、益阳、奉新、南陵、京山、华亭、宝坻、汤溪、瑞金、商城、临安、柘城、修武、安吉、汝宁、彰德、顺庆、保宁、仪封、安昌、遂宁、洧川、宁阳、仁和。 楚则巴陵、永安、寿昌、崇阳、通山、武陵、黔阳、通城、景陵、岳阳、江夏、东安、大冶、缙云、保康、武冈、宣化、汉阳、兴国。 齐则乐安、长山、平原。 鲁则安丘、钜野、邹平、乐陵、东阿、东瓯、郯城、馆陶、翼城、滋阳、阳信、高密、归善、新

明代内阁与中央政权体制演变的互动关系_吴建军

收稿日期:2005-03-05 作者简介:吴建军(1967-),男,河南荥阳人,郑州大学讲师。  第39卷 第3期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5月 Vol .39 No .3 J OURNAL OF ZHENGZHOU UNIVERSITY May 2006  明代内阁与中央政权体制演变的互动关系 吴建军 (郑州大学历史学院,河南郑州450001) 摘 要:明王朝出于加强专制皇权的需要废除了丞相制度,从而导致中央行政中枢体制的严重失衡。为了巩固统治和完善封建官僚体制,内阁开始崛起并逐渐成为明朝政治舞台上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从内阁的兴衰及其权势的变化看,它完全依顺于皇权,其政治功能是皇权的外延与扩 张。内阁大学士参与中枢决策,故而阁权在国家权力体制运作中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决策权,但这并未抑制住皇权的恶性膨胀。 关键词:明代;内阁制度;中央政权体制;君权 中图分类号:K2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04(2006)03-0112-04 明代内阁制度的创建是中央集权即皇权高度集 中的物化表现。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度后,在皇帝与官僚集团之间出现了一个链接断层。因个人能力及精力所限,皇帝事必躬亲地履行全部统治职能是不现实的,为了构建完善的统治体系,朱元璋的继承者组建内阁作为其辅助力量,并使之成为皇帝专制独裁的有力工具。同时,明代是中国封建社会君权膨胀的顶峰,因此明代中央政权体制也就围绕着加强皇权、加强中央对全国各级各部门的控制而不断演变。与此相适应,明代内阁制度也随着君权的高度强化经历了一个形成、发展的过程。目前有关明代的内阁制度、监阁与相权等问题学术界已有不同程度的涉及,但关于内阁职权的变革与明中央政权体制之间的关系问题未见有系统而全面的研究,故本文将以不同时期中央政权体制的演变以及由此带来内阁体制、职责的变动为切入点,来探究内阁与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政权体制之间的互动关系及其原因。 1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中央政权体制发生了重大变化,这就是宰相制度的废除。明初曾沿用元制,以中书省为中央最高行政机构,设左右丞相总领政务。以前史为鉴,朱元璋深以相权为患,为了巩固皇权,他在洪武十三年(1380年)以胡惟庸案为契机,“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亲 理万机,“自操威柄”[1]( 卷72《职官志》)。他晚年还敕谕群臣,“以后嗣君,其毋得议置丞相,臣下有奏请设 立者,论以极刑”[2]( 卷6)。至此,推行千年的宰相制度终于寿终正寝,皇权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但 朱元璋在庞大的官僚机器面前,在繁杂的政务压力下很快就表现得力不从心、不胜其劳。据给事中张文辅所言,明太祖朱元璋可谓日理万机,“自九月十四日至二十一日,八日之间内外诸司奏札凡一千六 百六十,计三千三百九十一事”[3]( 卷165)。他平均每天须处理政事420余件,负担如此沉重的工作,尽管“高皇帝鸡鸣而起,昧爽而朝,未日出而临百官”[1](卷162《尹昌隆传》),但政务处置仍难免有失当之处,以致明太祖“每多自诲之时,辄有无及之叹”。由此可见,废除丞相制度虽然达到了集权于君主一人的目的,但同时也带来了中枢机构行政效能下降的问题。为了确保封建国家机器正常运转,朱元璋相继设立了四辅官与殿阁大学士,试图填补宰相消失后留下的空白。结果四辅官若昙花一现,殿阁大学士却逐步形成规模,其“备顾问”的职掌为后世的大学士所继承,并渐次向“预机务”转变。这个阶段,可以看作是内阁制度的萌发期。 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燕王朱棣即位之后,为了解决中央政权体制中强化君主集权与行政效能下降之间的矛盾,开始采取一种渐进的过渡形式以修正其父所订的中央辅政体制。他“特简解缙、胡广、杨荣等直文渊阁,参预机务。阁臣之预机务自此始”[1](卷72《职官志》)。金幼孜、胡俨等人同入直,预机务,谓之内阁。内阁之名及参预机务,也自此始。《明史》对内阁的解释为:“以其授餐大内,常侍天子 · 112·

浅谈明朝内阁制

标题:浅谈明朝内阁制 摘要:本文主要从明朝内阁制的产生、发展谈起,简要讲述了内阁制的特点,运作方式以及对明朝政治的影响等。 关键词:朱元璋,内阁制,首辅,明朝,皇权 引言:朱元璋是一个崇尚强权、铁腕统治的皇帝,为了巩固皇权,废除了沿袭千年的宰相制度。然而,其后世子孙却确立了相当于宰相职权的内阁制。 “朱元璋不守规则的行为只是害了他自己和他的子孙辛苦操劳,对于整个明朝政治而言,并不一定是件坏事。朱元璋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却没有砸到这个朝代。”――当年明月《明朝那些事儿》谈朱元璋废除宰相制。那么明朝的内阁制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又将对明朝的政治有哪些影响呢? 正文: 一:内阁的产生: 1.宰相的废除: 明朝建立初期,职官设置沿袭元朝,中央以中书省、都督府、御史台分掌行政、军事、监察。 明洪武十三年,洪武四大案之一的胡惟庸案爆发,明太祖朱元璋以左丞相胡惟庸谋反,废中书省,由皇帝直领六部,规定此后不准再设宰相,臣下有敢奏请者,处以极刑。《皇明祖训》里,朱元璋有如下论述:“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并不曾设立丞相。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

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2.内阁的成立: 然而,废除宰相后,一个问题也随之应运而生:各种事物,无论巨细,都要皇帝躬亲为之。吴晗先生曾统计过,从洪武十七年(1384)九月十四日到二十一日,仅仅八天内,朱元璋收到了一千六百六十六件公文,合计三千三百九十一件事,平均每天要看两百份文件,处理四百件事情。有一个著名的故事生动地就表现了这一点,当时的户部尚书茹太素曾经上了一篇奏折给朱元璋,朱元璋让人读给他听,结果读到一半就用了将近三个钟头时间,都是什么三皇五帝,仁义道德之类,朱元璋当机立断,命令不要再读下去,数了下字数,已经有一万多字了。朱元璋气极,命令马上传茹太素进见,让侍卫把他狠狠地打了一顿。 可见,废除宰相之后,凭皇帝一己之力是不可能处理如此多的事物的。于是洪武十五年,再次撤销,而仿照宋朝制度,设置华盖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诸大学士,其中礼部尚书邵质、检讨吴伯宗、翰林学士宋讷、典籍吴沉分别为四处大学士。之后,又置文华殿大学士,征耆儒鲍恂、余诠、张长年等人担任,以辅导太子,品秩为正五品,其主要权力只是顾问。这就是内阁的雏形。 到明成祖朱棣时期,命解缙等七名翰林官入职文渊阁,参与机务,为了避宰相之名,称之为“内阁”,即皇宫内的君主私人办公室。不过,此时的大学士没有实权及切实职务,只是遵照皇帝的旨意办事。

明朝世系图

明朝世系图 第1代第2代第3代第4代第5代第6代第7代第8代第9代第10代第11代第12代 朱元璋┬朱标懿文太子┬朱雄英虞怀王 │├朱允炆建文帝 │├朱允熥吴悼王 │└朱允熞衡愍王 ├朱樉秦愍王 ├朱棡晋恭王 ├朱棣燕王┬朱高炽仁宗┬朱瞻基明宣宗┬朱祁镇┬朱见深明宪宗┬朱祐极悼恭太子 │││││├朱祐樘明孝宗┬朱厚照明武宗 ││││││└朱厚炜 │││││├朱祐杬兴献王┬朱厚熙岳怀王 ││││││└朱厚熜明世宗┬朱载基 ││││││├朱载壡 ││││││├朱载垕┬朱翊釴宪怀太子 ││││││└朱载圳├朱翊铃靖悼王 ││││││├朱翊钧明神宗 ││││││└朱翊镠潞简王┬朱常洛┬朱由校明熹宗│││││││├朱由?简怀王│││││││├朱由楫齐思王│││││││├朱由模怀惠王│││││││├朱由检明思宗│││││││├朱由栩湘怀王│││││││└朱由橏惠昭王││││││├朱常溆 ││││││├朱常洵 ││││││├朱常治 ││││││├朱常浩 ││││││├朱常润 ││││││├朱常瀛 ││││││└朱常溥 │││││├朱祐棆岐惠王 │││││├朱祐槟益端王 │││││├朱祐楎衡恭王 │││││├朱祐枟雍靖王 │││││├朱祐榰寿定王 │││││├朱祐梈汝安王 │││││├朱祐橓泾简王 │││││├朱祐枢荣庄王 │││││└朱祐楷申懿王 ││││├朱见泽崇简王 ││││├朱见潾德庄王 ││││├朱见湜皇子 ││││├朱见浚吉简王 ││││├朱见治忻穆王 ││││├朱见淳许悼王 ││││├朱见澍秀怀王 ││││└朱见沛徽庄王

│││└朱祁钰 ││├朱瞻埈郑靖王 ││├朱瞻墉越靖王 ││├朱瞻垠蕲献王 ││├朱瞻墡襄宪王 ││├朱瞻堈荆宪王 ││├朱瞻墺淮靖王 ││├朱瞻垲滕怀王 ││├朱瞻垍梁庄王 ││└朱瞻埏 │├朱高煦汉王 │├朱高燧赵简王 │└朱高爔 ├朱橚周定王 ├朱桢楚昭王 ├朱榑齐恭王 ├朱梓潭王 ├朱杞赵王 ├朱檀鲁荒王 ├朱椿蜀献王 ├朱柏湘献王 ├朱桂代简王 ├朱楧肃庄王 ├朱植辽简王 ├朱栴庆靖王 ├朱权宁献王 ├朱楩岷庄王 ├朱橞谷王 ├朱松韩宪王 ├朱模沈简王 ├朱楹安惠王 ├朱桱唐定王 └朱栋郢靖王 明太祖朱元璋→明惠帝朱允炆→明成祖朱棣→明仁宗朱高炽→明宣宗朱瞻基→明英宗朱祁镇→明代宗朱祁钰→明英宗朱祁镇→明宪宗朱见深→明孝宗朱佑樘→明武宗朱厚照→明世宗朱厚熜→明穆宗朱载垕→明神宗朱翊钧→明光宗朱常洛→明熹宗朱由校→明思宗朱由检

试比较明朝的内阁制与西方的内阁制度的差异

试比较明朝的内阁制与西方的内阁制度的差异 与万二同时代的沈万三就没那么乖巧、幸运了。朱元璋惦记上了他的“聚宝盆”,修 筑南京城墙时,沈万三慷慨截囊,先资助了白银一万三千两;工程超支后,又追加了一万 三千两。皇帝仍然不买帐,逼他献出聚宝盆,沈万三摇头了,把家财深埋在苏州周庄的地下,夹起聚宝盆远遁他乡。最后还是落到了朱元璋手里,没有杀,远远地发配到云南充军 去了。《周庄镇志》记载: 东晋统治南方的时候,我国的北方和西南地区先后出现过十几个少数民族割据政权, 史称这一时期为“十六国”。此后,439-581年,大约与南朝同一时期,我国北方先后出 现少数民族建立的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5个政权,历史上称为北朝。北朝与南 朝长期对峙,合称南北朝。 明穆宗,这小子得批评下,就知道后宫淫乱,连个诗都没留下,关键是人家有厉害的 管家啊,徐阶、高拱、张居正。。。。。 2020年西藏一级建造师准考证打印时间:2020年9月18日至9月23日,通过资格 初审并已交费的考生登录中国人事考试网,自行打印准考证。 内阁作为政府机构始于英国,是由英国国王的最高咨询机关——枢密院外交委员会演 变而来的。以后为许多国家采用。内阁制的内阁是以议会为基础产生的,内阁首相通常由 在议会中占多数席位的政党或政党联盟的领袖担任。内阁接受议会的监督,定期向议会报 告工作,首相(或总理)是内阁政府首脑。国家元首对内对外名义上代表国家,但并无实际 行政权力,由内阁代表国家元首对议会全权负责。 军队土地流失的最大危害,就是大量士兵流离失所,或者沦为军官家里的佃农。有的 无地士兵为了活路,不得不给权贵家当杂役、奴仆,到了嘉靖朝中期,甚至达官贵人家修 楼盖庙,也就直接调部队当苦力,保卫大明江山的百万雄兵,就这样沦为了苦役、杂役、 佃农。这样的军队要战斗力,显然不可能。结果,就有了明军战场上屡战屡败的情景。 由此可见明朝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而西方内 阁是权力民主的象征,总揽国家的行政权力,并代表国家元首对议会负责的政体形式。 王熙凤说过,“大有大的难处”,皇帝作为天下第一家,自然难处也最大。后宫人员多,靠吃“大锅饭”,无节制地花销,再厚的底子也受不了,必须引入“工资”制,在清朝,那不叫工资,叫宫份。宫份是多少呢?分不同等级,据档案记载,皇太后年金二十两、银两千两,皇后年银一千两。少得可怜。除了现金,还有实物工资,比如皇后每年可得大 卷江2匹、妆缎4匹、倭缎4匹等布料,此外还有棉花40斤、里貂皮40张、乌拉貂皮50张等,非常具体。最神奇的是,皇后每日发猪肉16斤、羊肉一盘、小牲口2只,连萝卜、白菜给多少,都有明文规定。

试论述明清内阁制度的演变

内容摘要: 明清两代均以内阁为协助皇帝,发布政令之机关,加强了君主专制。中国自汉以来,均有宰相辅政,皇权和相权是划分的,宰相是可以监察皇帝; 虽然皇帝为国家之最高领袖,皇帝之命令为圣旨,但由于相权有适当的制衡,故汉唐宋的政府,并不算得是君主专制。明清制度不设宰相,皇帝一人难以独揽全国政务,故设内阁,而内阁却侵袭了相权,阁臣只有宰相之职务而没有制衡皇帝之权,间接加剧了君主专制,而期茁芽之时期,可算是明太祖在位之时。 明太祖洪武十三年,借口胡维庸^造**,废宰相,并下令子孙不能恢复宰相之职。废相后,一切政事均由皇帝总其成,但皇帝一人当然不能管理所有政事,所以太宗时设立四辅官,以为皇帝辅弼。四辅官是春官,夏官,秋官及冬官,多由宿儒担任,主要与皇帝议论朝政,而不过问实际政事。到了洪武十五年,罢四辅官,设殿阁大学士:太祖并设有文渊阁,武英殿,华盖殿及东阁,有大学士待奉左右。所谓内阁,就是皇帝的办公室,而内阁大学士,就只不过皇帝的秘书。内阁学士官阶本来只有五品,而六部尚书是二品,可见内阁学士在朝廷地位并不高,他们只是皇帝的待从,政治顾问。奏章的批答为皇帝的专职,皇帝口授而由大学士写出来,政治大权在皇帝而不在大学士。 内阁基本形成是在成祖永乐年间,成祖时,开始选儒臣入值文渊阁,参与机务,其官衔为入阁办事,至此才正式有内阁之名,但成祖与太祖一样,亲自批答奏章处理政事,只是口头分咐大学士代笔,大学士只如秘书一样。 仁宗宣宗年间,可为内阁制度的第一阶段。此一阶段阁权渐重。仁宗时常召阁臣密议国家大事,但奏章的批答仍然是出于皇帝。宣宗期间,杨漙、杨士奇、杨荣以为皇帝老师,并为尚书兼大学士,地位日隆。此时由曾任皇帝老师的之人兼任内阁大学士,和皇帝关系是既尊且亲,宣宗时开始由内阁大学士小票拟。其后入文渊阁者相继晋升,于是内阁既尊且亲,职权俨如汉唐宰相。 英宗武宗期间,是明内阁制的第二阶段。英宗时开首辅专权之始。首辅为大学士之首,内阁大学士多则有六七人,少则有三四人,这时大事均由首辅票拟,于是大权便集中在首辅一人身上,内阁制发展至始,已超越了六部,而阁员中由以首辅权力最大。 世宗至神宗年间,即嘉靖万历年间,为内阁发展鼎盛之时期,阁员之权力及威望已超越六部尚书,更出现了很多有名的首辅,他们虽然没有宰相之名,但有权相之责。出名的首辅有世宗时的严嵩,神宗时有张居正。此时,明之内阁制已发展至最高峰。 神宗晚年,万历年以后,神宗共有二十年没有上朝,没有和大臣接触,连首辅也须假宦官之手来票拟。神宗不理政事,假手宦官传递奏章,宦官得以参与机务,其后皇帝更不批公文,批红实权落入宦官手中,宦官权力日重,操控政事,内阁之权力完全被夺,形同解体。 清代以异族入主中国,为逞其私心,控制政府,巩固皇位,故清之君主专政比明更甚,乃沿用明内阁制度,以中央政府为重心,最初在殿阁大学士,其办公地方在保和殿,文华殿,武英殿及文渊,东阁及体仁阁( 合称三殿三阁 )。大学士有四人,尚有协办大学士二人,名义上汉满各半,但实际上,大权始终在满人手中。大学士为为正一品官,协办大学士为从一品,大学士负责批答奏章,票拟,修国史和参与重要的政事等,职责与明和内阁大致相同,但有军事者则由议政王决定,内阁职权仍受限制,但其地位已得到了提升。清最初约八十年,仍沿用明内阁制为主。 雍正七年,因对西北用兵,为保持军事机密,故成立军需房,后来改名为军机处,处理军事

明朝藩王列表4南明分封诸王非皇族诸王明朝追赠诸王南明分封及追赠异姓王

明朝藩王列表4南明分封诸王、非皇族诸王、明朝追赠诸王、 南明分封及追赠异姓王 明朝藩王列表4南明分封诸王、非皇族诸王、明朝追赠诸王、南明分封及追赠异姓王 弘光朝 颍冲王朱由榘,追赠(初封颍上王) 德怀王朱由桦,追赠 隆武朝 皇太子朱琳源,幼殇,谥庄静太子 邓王朱器盛(初封德安王) 唐王朱聿?,后任监国,后即位为绍武帝 陈闵王朱聿鈵,追赠 陈世子朱琳渼 永历朝 怀愍太子朱慈爝[注36] 悼愍太子朱慈? [注37] 皇太子朱慈煊[注38] 沅哀王朱慈?,幼殇,追赠 涪悼王朱慈炜,幼殇,追赠 沔殇王朱慈熠,幼殇,追赠 澧冲王朱慈焯,幼殇,追赠

永兴王[注39] 新田王[注39] 江华王[注39] 嘉善王[注40] 监国鲁王 世子朱弘? 世子朱弘枬 朱弘棅 翼王朱议氻[注41][ 非皇族诸王 根据明朝会典等制度的规定,只有皇族可以在生前封为王爵。非皇族者生前最高爵位为国公,死后可追赠郡王爵。此制度一直实行至明朝灭亡,及南明的弘光、隆武两朝。但是至永历朝时,在孙可望的逼迫下,永历帝打破了异姓不封王的惯例,先后封其为平辽王(不受)、冀王(不受)和秦王。此 后又封李定国为西宁王(进封晋王),刘文秀为南康王(进 封蜀王),白文选为巩昌王,冯双礼为庆阳王,马进忠为汉 阳王,郑成功为延平王(进封潮王,未受)等。 明朝追赠诸王 大王,明太祖外高祖,洪武二年追赠[注42][10][6] 高王,明太祖外曾祖,洪武二年追赠[5] 扬王陈公,明太祖外祖父,洪武二年追赠[5]

徐王马公,孝慈高皇后父,洪武二年追赠[5] 郭子兴,太祖追赠滁阳王[11][6] 徐达,封魏国公,太祖追赠中山王,谥武宁 常遇春,封鄂国公,太祖赠开平王,谥忠武 李贞,封曹国公,太祖赠陇西王,谥恭献(尚曹国长公主)李文忠,封曹国公,太祖赠岐阳王,谥武靖(陇西王李贞之子) 邓愈,封卫国公,太祖赠宁河王,谥武顺 汤和,封信国公,太祖赠东瓯王,谥襄武 沐英,封西平侯,太祖赠黔宁王,谥昭靖 沐晟,封黔国公,英宗赠定远王,谥忠敬(黔宁王沐英之子)张玉,追封荣国公,仁宗赠河间王,谥忠武 张辅,封英国公,英宗赠定兴王,谥忠烈(河间王张玉之子,土木堡之变死事) 张懋,嗣英国公,武宗赠宁阳王,谥恭靖(定兴王张辅之子)朱能,封成国公,成祖赠东平王,谥武烈 朱勇,嗣成国公,英宗赠平阴王,谥武愍(东平王朱能之子,土木堡之变死事) 朱希忠,嗣成国公,世宗赠定襄王,谥恭靖(平阴王朱勇之后) 朱永,封保国公,孝宗赠宣平王,谥武庄 南明分封及追赠异姓王

论明朝内阁制度的产生和影响

中国政治制度史期末考查 学生姓名刘艳 学院社会学院 专业行政管理(电子政务) 班级113 学号11163236 2013年12月25日

论明朝内阁制度的产生和影响 摘要 中国封建时代自秦至明初, 一直实行宰相制度。但随着明太祖朱元璋借右丞相胡惟庸谋反案,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地位的丞相制度也正式走下历史舞台。但帝王一日万机, 集众务于一身,难以处理所有朝政,于是内阁便作为皇帝处理政事的辅佐机构随后建立起来, 并对国家政权运行机制的产生起了重大影响。本文将对内阁制度的产生历程和发展进行研究。 【关键词】内阁制度;产生;发展;影响

目录 引言 一、明朝内阁制度产生的背景及形成 (3) (一)、丞相制度的废除 (3) (二)、内阁制度的形成 (3) 二、内阁制度的发展 (4) 三、内阁制度对明朝的影响 (5) (一)、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 (5) (二)、导致政风逐渐腐化 (5) 参考文献 (7)

引言 朱元璋是一个崇尚强权、铁腕统治的皇帝,为了巩固皇权,废除了沿袭千年的宰相制度。然而,其后世子孙却确立了相当于宰相职权的内阁制。希望通过本论文的阐述,能够让大家更清楚的认识明朝内阁制度的产生和发展,更好的认识到历史的意义所在。 一、明朝内阁制度产生的背景及形成 (一)、丞相制度的废除 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初,在制度方面基本上沿袭元朝,中央以中书省、都督府、御史台分掌行政、军事、监察。而当时的左丞相胡惟庸“总中书政,专生杀黜陟,以恣威福,内个诸司封事入奏,惟庸先取视之,有病己者,辄匿不闻,由是奔竞之徒趋其门下。”这对于极力集中皇权的朱元璋来说,无疑是一种阻碍。所以,“十三年正月,诛丞相胡惟庸,遂罢中书省。”二十八年敕谕群臣:“国家罢丞相,设府、部、院、寺以分理庶务,立法至为详善。以后嗣君,其毋得议置丞相。臣下有奏请设立者,论以极刑。”由此,中国长期以来实行的丞相制度,废除了。 (二)、内阁制度的形成 然而,废除宰相后,一个问题也随之应运而生:各种事物,无论巨细,都要皇帝躬亲为之。吴晗先生曾统计过,从洪武十七年九月十四日到二十一日,仅仅八天内,朱元璋收到了一千六百六十六件公文,合计三千三百九十一件事,平均每天要看两百份文件,处理四百件事情。有一个著名的故事生动地就表现了这一点,当时的户部尚书茹太素曾经上了一篇奏折给朱元璋,朱元璋让人读给他听,结果读到一半就用了将近三个钟头时间,都是什么三皇五帝,仁义道德之类,朱元璋当机立断,命令不要再读下去,数了下字数,已经有一万多字了。朱元璋气极,命令马上传茹太素进见,让侍卫把他狠狠地打了一顿。 可见,废除宰相之后,凭皇帝一己之力是不可能处理如此多的事物的。于是洪武十五年,再次撤销,而仿照宋朝制度,设置华盖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诸大学士,其中礼部尚书邵质、检讨吴伯宗、翰林学士宋讷、典籍吴沉分别为四处大学士。之后,又置文华殿大学士,征耆儒鲍恂、余诠、张长年等人担任,以辅导太子,品秩为正五品,其主要权力只是顾问。这就是内阁的雏形。

明朝藩王世系表

明朝藩王世系表 明朝藩王世系表明太祖朱元璋于1368年推翻了 元朝的统治,建立了明王朝,为了加强对各地人民的统治,有力地监督地方官吏效忠于朝廷,同时防止发生争权夺位的争斗,维系并巩固朱家王朝的统治,朱元璋推行分封制,把皇子皇孙分封到各地做藩王,共同来“夹辅皇室”。朱元璋从洪武三年至洪武十八年(公元1370-1385年),先后分封诸子为王,分镇各地,使皇权不陷于孤立。朱元璋有子女42人,其中皇子26人,除长子朱标被立为皇太子、皇二十六 子朱楠出生刚满月就殇亡外,其余24人均封为亲王(一字王)。其中皇八子朱梓,洪武三年封潭王。十八年就藩长沙。朱梓“英敏好学”,善作文章。在长沙时,他常召集王府儒臣 饮酒赋诗,亲自评品其高下。他温文儒雅,“有恩于民”。其时,朱元璋大兴党狱,法网森严。,谭王妃的父亲都督於显,哥哥宁夏指挥於琥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坐胡惟庸案被杀,朱梓惶恐不安。朱元璋派了使者安慰,并召他进宫,朱梓非常害怕,就和王妃於氏一道自焚而死,没有儿子,撤消了封地。朱元璋的儿子们大多数不是野心勃勃便是残暴荒淫,好不容易有这麽一个温文儒雅,安分守己的,却不得其死。很多后人都为他抱屈,如永乐,洪熙,宣德三朝元老名臣夏元吉,公安派的创始人袁家三兄弟中的老三袁中道都写有悼

念的诗篇。皇九子朱杞,洪武三年受封赵王,第二年去世,年仅三岁。朱元璋考虑随着子孙繁衍,可能会名字重复,于是亲自为子孙们制定了取名命字的原则和方法。他为有后代的23个儿子,从孙子辈算起各拟定了20个字的后代世系,每个字为一世。几子孙初生,由宗人府依据世次顺序取双名,双名中的前一个字即太祖所取,后个字则必须是一个以五行做偏旁的字,五行则以“火、土、金、水、木”为顺序,“火”为朱元璋孙子辈命名所用偏旁,以下依此类推。在朱元璋为23房子孙所取派语分别是:太子房:允文遵祖训,钦武大君胜,顺道宜逢吉,师良善用晟。秦王房:尚志公诚秉,惟怀敬谊存,辅嗣资廉直,匡时永信惇。晋王房:济美锺奇表,知新慎敏求,审心咸景慕,述学继前修。燕王房:高瞻祁见祐,厚载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简靖迪先猷。周王房:有子同安睦,勤朝在肃恭,绍伦敷惠润,昭格广登庸。楚王房:孟季均荣显,英华蕴盛容,宏才升博衍,茂士立全功。齐王房:贤能长可庆,睿智实堪宗,养性期渊雅,寅思复会通。鲁王房:肇泰阳当健,观颐寿以弘,振举希兼达,康庄遇本宁。蜀王房:悦友申宾让,承宣奉至平,懋进深滋益,端居务穆清。湘王房:久镇开方岳,扬威谨礼仪,刚毅循超卓,权衡素自持。代王房:逊仕成聪俊,充廷鼐鼎彝,传贻连秀郁,炳燿壮洪基。肃王房:瞻禄贡真

试述明代内阁制度之由来、演变、作用、流弊及影响。

試述明代內閣制度之由來、演變、作用、流弊及影響。 由來 明初沿元制,中央設中書省,置左右丞相﹝正一品﹞及其系列屬官,總理吏戶禮兵刑工六部事務。但由于丞相之上無皇太子領銜的中書令,下又無參議的文臣,故相權比元時更為膨大,對此朱元璋深表疑忌。為確保皇權,明太祖乃在洪武十三年以胡惟庸謀反為借口,罷中書省,廢丞相及其系列屬官,將中書省的政務分別歸入六部,六部尚書直接對皇帝負責。又嚴令嗣君不得再設丞相,“臣下有奏請設立者,論以極刑”,以達君主高度集權之目的。可是,國事紛繁,皇帝一人,勢必無法處理,必須有人協助,故太祖於同年九月置四輔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地位在尚書之上。四輔官多以宿儒充任,其職掌在與君主講論治道,衡鑑人才,封駁刑法,地位雖高(正三品),但不直接處理重大政務。四輔官雖只設置年餘,卻為明初中央政治制度新轉變之徵兆,反映君主獨裁亦需人“協贊政事”不可。 據《明太祖洪武實錄》,在洪武十四年十月,翰林院官已論決刑事,平駁諸司奏章。其後參預機密之大學士,多出身翰林院,奠定內閣制度之根基,可見明代內閣是由翰林官發展而來。又據《續文獻通考》:「洪武十五年十一月,倣宋制」置殿閣大學士,秩五品,位在尚書、侍郎之下,其工作不過「侍左右,備顧問,不得平章軍國事」,可見太祖仍不是以大學士掌國政。洪武朝殿閣大學士之設置,可視為明代內閣制度之創設期。 至成祖即位,《明會要》稱:「明成祖即位,特簡解縉、黃淮等入直文淵,..........謂之內閣,內閣之名由此始。」《明史》又稱,以其「授餐大內,常侍天子殿閣之下,避宰之名,又名內閣」。內閣乃正式確立,大學士的權位亦漸高。 演變 成祖時,內閣之稱謂、體制、職責各方面,基本上形成,但地位仍只五品,既無獨立之辦公室,六部的奏章,亦不先往內閣,故權力仍不大。到後來,楊士奇、楊榮、胡廣等先後入閣,實權與地位皆有所提升。終明之世,內閣制度的演變,可分三個階段:

高考历史真题与调研题组 明朝废丞相设内阁

考点6 明朝废丞相设内阁 【高考题组】 一、选择题 2014年题组 1.(2014·广东文综·14)中国古代有这样一类官员,他们充当皇帝私人顾问,其权力来自与皇帝的私人关系。属于这类官员的有() A.秦朝御史大夫B.汉朝丞相 C.唐朝六部尚书D.明朝内阁大学士 【考点】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内阁制 【解析】秦朝御史大夫位列三公,是正式和法定的官职,与题干信息“皇帝私人顾问”“权力来自与皇帝的私人关系”不符,故A项错误;汉朝丞相是三公之首,也是正式和法定的官职,与题干信息“皇帝私人顾问”“权力来自与皇帝的私人关系”不符,故B项错误;唐朝的三省六部是国家的正式和法定官僚机构,与题干信息“皇帝私人顾问”“权力来自与皇帝的私人关系”不符,故C项错误;“皇帝私人顾问”“权力来自与皇帝的私人关系”表明其地位不是法定的,其权力来自皇帝的宠幸,这与明朝内阁的地位相符,故D项正确。 【答案】D 2.(2014·全国新课标卷Ⅱ文综·27)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严防权臣乱政。 明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这表明() A.皇权渐趋衰弱B.君主集权加强 C.内阁取代六部D.首辅权力失控 【考点】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明代内阁制 【解析】结合史实可知废丞相,设内阁制的实质是君主专制强化,内阁不会削弱皇权,故A项错误;结合史实可知内阁不是法定行政机构,其权力来源于皇帝的信任,即使内阁首辅操纵朝政也不会影响皇权,故B项正确;题干没有提及内阁取代六部,故C项错误;内阁只是参与国家大政的顾问机构,内阁首辅操纵朝政也是受控于皇帝的,不会有失控局面,故D项错误。 【答案】B 3.(2014·全国大纲卷·14)明成祖朱棣设立内阁,后来内阁首辅“俨然汉唐宰辅”。明代内阁与唐代宰相的相同之处是() A.均能独立处理政务B.均辅助皇帝处理政务 C.都拥有官吏任免权D.都直接管理地方政务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