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电视剧的类型 (1)

电视剧的类型 (1)

电视剧的类型 (1)
电视剧的类型 (1)

电视剧的类型

本节导读:主要了解电视剧有哪些类型,重点掌握电视剧类型的划分标准。掌握不同类型电视剧的叙事策略和艺术特征。能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不同类型的电视剧文本,并指出该类型电视剧所面临的问题以及未来创作的方向。

一、电视剧类型的概念

电视剧类型的出现,既是电视剧制作者、播出者和接受者相互作用的客观结果,也是电视剧商业属性、艺术属性和大众深层心理结构相互制约的合力作用的集中表现。电视剧类型是指在一个国家或区域、一定的时期内自然形成的,在制作、播出、收看时具有一定的固定模式的,电视剧文本在内容和形式上有一定共同且相对稳定特征的大批电视剧的集合所形成的规则系统。电视剧类型的出现是电视剧艺术成熟的重要标志。

电视剧的类型是从原有的分类中脱离出来形成一种独立的存在。电视剧的类型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分为不同的电视剧类型文本。例如:按照电视剧艺术文本的体裁可分为单本剧、系列剧和连续剧;按照电视剧艺术文本的题材分为家庭伦理剧、青春偶像剧、历史剧、武侠剧以及军旅剧。本章节主要对家庭伦理剧、青春偶像剧、历史剧、武侠剧、谍战剧以及情景喜剧等电视剧类型作相关论述。

二、电视剧的几种主要类型

1、家庭伦理剧

(1)家庭伦理剧的概念

家庭剧伦理剧是指反映社会伦理道德为题材的通俗剧。这类题材的通俗剧往往以广阔的社会为背景,将家中发生的事件,如爱情、婚姻、婚外恋、多角恋、家庭解体、妇女独立、老人和儿童等等社会伦理道德问题搬上荧幕,引起人们的思考,促进社会的不断进步。家庭伦理剧的叙事自然流畅,不饰雕琢,一般不讲究大起大落的戏剧冲突,还原了世俗的本真特点。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故事的戏剧性色彩,但是通过向观众展示的一幅幅真实的生活画面,以普通人的真实情感打动人,给予观众欣赏理解和情感评判的自由空间。从1990年的《渴望》开始,家庭伦理剧在我国电视剧的市场份额上占据重要的地位。这是因为家庭伦理剧的节奏相对缓慢、松弛,按照平常生活的步调缓缓展开,始终散发着朴素的

生活气息,影像、音乐、色彩自然而不张扬,形成了平时淡然的美学风格。这种艺术上的美学特征正好与家庭收视的背景环境相契合。

(2)家庭伦理剧的艺术特征

1)主题与题材:家庭伦理剧多选择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作为切入口,描写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家庭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于朴素的题材中散发出浓郁的生活气息,这种题材容易拉近观众与电视的关系,观众会在剧情中看到生活中的自己,产生心灵的共鸣。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与歌颂无私奉献的亲情是其表现的主题。例如:《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中国式离婚》、《金婚》等等。这些作品的题材就来源于普通市民的生活之中。

2)情节与人物:家庭伦理剧往往会设置众多人物,通过一个复杂的关系网将他们联系起来,并且在剧情需要的时候让其中的某些人物依次出场,造成更加强烈的戏剧冲突。家庭伦理剧通常不止设置一条线索,每条线索分别表现某几个人物的命运,在关键的时刻线索交汇从而达到故事的高潮。例如:电视剧《大丈夫》中的人物关系错综复杂,但是每个人物有都彼此联系着,在复杂的人物结构中形成较强的戏剧冲突。

3)台词处理:同其他类型的电视剧不同,家庭伦理剧的台词一定要日常化、口语化的色彩,要体现出生活本身的趣味,祖孙之间的童趣、夫妻之间的简单而又不失默契。总之,家庭伦理剧的台词要原原本本的还原生活,这样才能拉近与观众之间的距离。例如:《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中的人物台词就很精彩,这部剧是描写北京普通底层老百姓家庭的故事,表现的是小人物的生存状态以及他们的喜怒哀乐,所以剧中的人物语言是完全口语化的市民阶层的语言,通俗浅显、不加修饰。而张大民兄妹几人的台词涉及又各具特点,张大民的“贫”、大雨的泼辣、大军的胆小懦弱、大国的知识分子的酸气、大雪的洁身自好,表现在台词上都各有着鲜明的特点。《媳妇的美好时代》中的台词有幽默风趣,余味的随机应变、毛豆豆的直爽等等。

(3)内地家庭伦理剧的主要特点

1)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关注世俗人生常态

家庭伦理剧包含“家庭”和“伦理”,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的产生是人类文明进步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因此家庭中所涉及的夫妻关系、婆媳关系,责任与义务便是其要表现的主要内容。例如:电视荧屏上出现的婆媳剧,《媳妇

的美好时代》、《媳妇是怎样炼成的》、《当婆婆遇上妈》等,便是在展示或者是指导一种正确的婆媳相处之道。《金婚》、《父母爱情》则主要是展现夫妻之间相濡以沫的爱情。伦理主要是以电视剧为媒体,倡导和宣扬某种道德观念,它不仅要宣扬道德伦理观念,而且很注重表现人的情感,往往是通过浓厚的情感来达到宣扬伦理的目的。我国的传统文化以儒家学说为核心,而儒家学说突出表现的观念就是仁义、尚礼、孝悌、中庸之道等等,这些观念在家庭伦理剧中得到了体现。例如荧屏上出现的“大哥”、“大姐”形象,就是通过这些默默奉献的伟大人物来表现一种责任与担当意识,《亲情树》、《大哥》、《大姐》等作品是这方面的代表。

2)家国一体的叙事方式

在我国,家庭和国家一直就是息息相关、难以割舍的关系,家是国的基础,国是家的延伸和扩大,这种家国同构的特点,使得国家命运和个人家庭紧密联系在一起。因此,在家庭伦理剧的创作中,就出现了将国家社会的大背景与家庭结合起来。例如:《渴望》在叙述时间上跨越了中国20年的历史,历经“文革”、改革开放时期;《金婚》经历了新中国成立之后的50年历史,在50年的历史激变中见证两个人之间的爱情之路。电视剧《毕有财》展示了中国社会解放前后至今60多年的岁月变迁,记录了“毕家大院”在这一时期经历的各种悲欢喜乐。但是,近几年的家庭伦理剧主要反映的是两代家庭之间的故事,所以这种家国一体的叙事特点已经相应淡化。

3)对当代家庭夫妻关系及婚姻问题的探讨

在家庭里,婚姻状况以及面临的危机,夫妻关系是否和谐、稳定直接影响着家庭结构的平衡。因此,家庭伦理剧中的不少作品以探讨当代都市家庭中的婚姻问题为主要表现内容。例如:《牵手》、《让爱作主》、《结婚十年》、《中国式离婚》等都是重点刻画当代婚姻状态为主,强调夫妻双方在家庭中的地位和责任。如今的婚姻关系多是建立在对物质基础的讨论上,例如:《裸婚》、《裸婚以后》等作品主要是表现在婚姻关系的维持能否建立在有无物质基础之上。思想观念的进步以及社会观念的变化在寻找一种新型的夫妻关系,即改变以前的男主外女主内的夫妻分工,妻子逐渐走入商场变身女强人,丈夫成为“煮夫”,电视剧《婚姻保卫战》在探讨这样一种新型的婚姻关系。

婚姻伦理观念的变化也可以从家庭伦理剧中体现出来,如今的离婚率的上升、单身家庭的增多,这些问题都及时的在电视剧作品中展现出来。在市场经济

浪潮的冲击下,婚姻家庭的稳定、夫妻间的忠贞与信任继续受到考验,物质的富足也带来精神上的危机感和彷徨迷失,夫妻间的矛盾也日益突出。婚姻危机成为焦点问题,一时间小三、出轨、婚外恋成为热门话题,从最初的《中国式离婚》、《牵手》到现在的《蜗居》,都是在讲述婚姻中遇到的情感危机。

(4)家庭伦理剧的现存问题

我国的家庭伦理剧在叙事特点上延续了中国传统叙事作品“讲故事”的方式,因此注重作品的戏剧性、讲究复杂多变的人物关系、强调激烈的矛盾冲突以及情节的曲折突变都是吸引观众的手段。在一些家庭伦理剧中,为了突出故事性,有时加入大量离奇情节,虽然增加了传奇色彩,但离家庭的日常化叙事越来越远。一味的偏爱离奇情节和苦难叙事是家庭伦理剧面临的首要问题。例如:《家有九凤》中,第一集便是初大妈的七女儿未婚先孕在年节下回到家里,之后家里纠纷不断,八凤因为做生意受骗而被迫逃亡,三凤的女儿冬子因为三凤和五凤的矛盾纠纷而跳河身亡,冬子死后三凤的丈夫因受不住打击得了精神病,八凤终于回到了家却已经瘫痪成了弱智……这些人生难题都发生在一个初家大院显得缺乏生活的真实性。苦难叙事死家庭伦理剧擅长的叙事策咯,从一开始的《渴望》到后来的《亲情树》、《搭错车》都在用苦难化的叙事来赚取观众的眼泪。即使是在幽默色彩极浓的《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里,仍有大量苦难人生的表述,张大民从小失去父亲,母亲得了老年痴呆,小妹在结婚前夕得知未婚夫死亡,后来小妹也得了白血病死去。这种集中性的苦难事件发生在一个普通家庭里的概率是很低的,即使在电视剧中也显得离奇出格。

如今的家庭伦理剧,对家庭矛盾和现实中丑恶现象的过分展示也是创作中的问题。中国的家庭伦理剧在创作主导上也重视亲情关爱,但是却很少表现家庭成员对家的经营和守护,表现较多的是家庭成员在依赖着家庭的同时,却又在破坏着家庭。家庭伦理剧中充满了争吵、赌气甚至是勾心斗角,从而形成了一种争斗的叙事模式。过分的争斗使得家庭中缺乏温馨和睦的气氛。一味的跟风创作也是家庭伦理剧的现存问题,从最近几年的“婆媳剧”、“相亲剧”、“房奴剧”到去年的“育儿剧”,一种剧目的走红便引来大批的跟风模仿,同类扎堆的现象大大降低了观众的审美趣味。

2、青春偶像剧

(1)青春偶像剧的概念

青春偶像剧是以青少年为主要对象,总是由正在走红的青年明星担纲主演,讲述的是缠绵曲折的爱情故事。青春无敌、爱情至上、外形靓丽,时尚先锋是青春偶像剧的主要元素。日本的《东京爱情故事》在国内播出后引发了观众对青春偶像剧的收视热情。20世纪90年代,随着《真空爱情记录》、《将爱情进行到底》等剧的出现,青春偶像剧开始成为内地观众关注的电视剧类型。《将爱情进行到底》一剧正式开启了中国青春偶像剧的历史。2000年海岩编剧的《永不瞑目》把中国的偶像剧推向高潮。中国的青春偶像剧从对日韩青春偶像剧的单纯模仿到不断创新、走出了一条本土化的道路。近几年,随着《奋斗》、《我们无处安放的青春》、《我的青春谁做主》、《北京青年》、《北京爱情故事》等一系列青春偶像剧的走红,再次引起了人们对青春偶像剧的关注,也真正迎来了大陆青春偶像剧的真正春天。

(2)青春偶像剧的艺术表现特点

1)青春偶像剧的一般叙事策略

青春偶像剧作为一种比较成熟的电视剧类型,在主题表达、剧情发展、人物设置、场景设计等方面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创作模式。

①主题表达:爱情是青春偶像剧表达的主题,它主要表现的是年轻人的爱情生活,但也并不局限于此,青春偶像剧中也有友情、亲情等各方面的体现。他们的家庭生活中的问题,工作中的表现,与朋友间的关系都是青春偶像剧中丰富的表现内容。例如:《我的青春谁做主》里,小样、霹雳和清楚是表姐妹,展现的是一种亲情;霹雳与蕾蕾的关系展现的是友情。

②人物设置:由于青春偶像剧中的场景大多在城市,人物身份设置也多是城市贵族,多位设计师、音乐家、明星、模特或白领一族,男主人公年轻多金、英俊潇洒,女主人公青春靓丽、纯情善良。三角恋是其常采用的恋情模式,例如:《流星花园》中道明寺喜欢杉菜,杉菜又对花泽类有好感。

2)制作与包装:

①画面美轮美奂,偶像剧中的场景,特别是男女主人公的恋爱场所往往洋溢着浪漫的氛围,无论是都市中的喧嚣浮华还是郊外的宁静淡泊,始终充满着爱情的梦幻,结合着唯美的爱情故事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例如:《又见一帘幽梦》中那片美丽的普罗旺斯的薰衣草花海,给紫菱和云帆的爱情蒙上了一层浪漫的面纱。梦幻是无意识愿望的象征性满足,正是这种美轮美奂的场景满足了人们潜在

的心理需要。

②音乐美妙动听。青春偶像剧的音乐要表现青年人的心灵,突出青年人的特点。为配合青春偶像剧专门制作的音乐,旋律优雅,充满青春激情。例如:《将爱情进行到底》,小柯担任音乐制作人,出了电视剧原声CD,比较成功。片头曲是由小柯演唱的《将爱情进行到底》青春向上,展现青年人的理想与朝气。片尾曲即谢雨欣演唱的《谁》表现青年人在爱情上流露出的一种迷茫与困惑。陈明演唱的插曲《等你爱我》表现了青年人在爱情上的执着追求。青春偶像剧中的插曲和主题曲的设计别有用心,好的音乐处理能推动剧情及人物情绪、烘托气氛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专门定做的主题曲或插曲能更好的符合剧情,烘托全剧的主题意蕴。例如:《流星花园》中的插曲《流星雨》以及《薰衣草》中的《花香》都能很好的渲染剧情,推动作品的流行。

③流行元素的运用。时尚现代的服饰、时髦另类的语言、精致新奇的小道具都可以引发一场流行文化。《一起来看流星雨》中的七色花饰品,《放羊的星星》中的仲夏夜之星的吊坠。偶像剧中的经典台词、个性独特的语言也是吸引观众的法宝。比如:《流星花园》中的经典台词:“如果道歉有用,还要警察干嘛!”(道明寺)“你想流泪就倒立,眼泪就不会流出来了。”(花泽类)都一度令剧迷们疯狂追捧。

④演员推陈出新。演员的表演是电视剧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直接关系到电视观众的感受。对于体现男女爱情生活及青春色彩浓厚的青春偶像剧,剧中的主要角色都由青春貌美的演员扮演。例如:《一起来看流星雨》中的张翰和郑爽是因为这部剧走红。

(3)青春偶像剧的现存问题

1)青春气息不足,创作风格单一,模仿严重

大多数的青春偶像剧仍然停留在追求都市时尚感、青春的面孔、流行的服饰这些表面化的东西上,缺乏现代年轻人真正具有的青春与成长的气息,对青春恋情的表达也过于单一。

2)偶像功能的缺乏

我国的演员往往不能表现出青春偶像剧中所需的那种纯情的气息,往往有坐坐之嫌,不能把爱情中轻松诙谐的一面原原本本的展现出来。一般的青春偶像剧中的演员多数在20岁左右,正值青春年少,而我国的许多青春偶像剧演员都已

是成名的青年演员,缺乏青春气息,却要去扮演大学时代的男女主角,会造成形式与内容不搭的尴尬局面。

3)情节注水,叙事节奏冗长拖沓

节奏缓慢拖沓,青春偶像剧中该有的清新、明快的格调荡然无存。主要是由于电视剧情节中加入了大量与整体剧情无关的成分。一些完全可以依靠镜头语言表达清楚的场景、环境以及时空转换,却习惯于用人物语言表达,于是电视剧中便出现了大量冗余台词。电视剧投资商们出于对某些商业利润的考虑,尽可能的延展剧情,增加集数,一部可以拍成20集的电视剧扩展到30、40集。在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今天,观众的时间和精力也相当有限,青春偶像剧的主要受众是青少年,他们的生活节奏相对较快,追求动感活跃的现代生活,只会对这些拖拖拉拉的剧情丧失兴趣。

3、武侠剧

(1)武侠剧的概念

武侠题材电视剧是中国特有的一种电视剧类型,它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香港。武侠电视剧又称“武打片”、“功夫片”,是以描写武侠人物的侠义行为、命运情感为主要内容的电视剧,其中对武打动作的表现、对武侠人物活动的独特背景—江湖的表现,以及对江湖儿女的快意恩仇的行为表现是武侠电视剧区别于其他电视剧的显著特点。武侠电视剧最早就是将部分小说搬上荧屏,武侠文学、武侠漫画、武侠游戏之类的武侠作品仍然是武侠电视剧创作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来源,可以说形成规模和构成重大影响的武侠剧几乎都是改编剧,原创据几乎很难看到。根据改编的类型武侠电视剧又可分为武侠小说改编剧,如金庸的《天龙八部》《神雕侠侣》;古龙的《绝代双骄》、《楚留香传奇》以及梁羽生的《白发魔女》、《七剑下天山》;武侠漫画改编剧,如:《风云雄霸天下》。武侠游戏改编剧《仙剑奇侠传》、《剑侠情缘》。

(2)武侠剧的叙事策略

1)武打动作元素与暴力美学

武侠剧中的武打动作元素是一种中华武术文化与超凡想象力的融合,讲求技艺和内功心法,不是没有章法、单凭力量的硬碰硬功夫。这一点上与好莱坞的硬汉功夫片不同。影视剧中的武打动作该如何实现?现代武侠电视剧的发展与电脑三维制作集数的进步息息相关。在早期的武侠电视剧中,关于一些武侠神功场面

的刻画主要使用的是电视本身的特技技术,而今,我们可以凭借电脑特技将之前无法展现的场面表现出来。在内地版《神雕侠侣》中,小龙女与杨过潜心修炼玉女心经的时候,周围的环境使用电脑绘制的百花丛来装饰、烘托气氛,因此这部剧集也被台湾的一些媒体誉为史上最唯美的《神雕侠侣》。

武侠剧中神功场面的营造构成了暴力美学的一部分。神功往往是一种超强内功物化的杰作,不同于一般的拳脚功夫、对打动作。“凌波微步”、“北冥神功”、“乾坤大挪移”以及“一阳指”,欣赏这些绝世武功是每个武侠爱好者陶醉的事情。武侠剧在视觉上满足了人们对神功的视觉解读,其中的美学呈现是武侠文学所不能给予的。

2)复仇模式与江湖背景

①复仇模式

武侠电视剧是一个极富商业色彩的剧种,因此武侠电视剧在叙事程式上形成了一套模式。在叙事上,大多数的武侠人物必然要经历以下命运:家族血案(师门被灭、个人遭难)→拜得名师、苦练武功(偶得秘籍、高人相助)→报仇雪恨,成为一代武林盟主。例如:在《天龙八部》中,萧峰的命运就是这样的:他是契丹人,父母被害,一生想要报自己的杀父之仇,直到将自己的心上人—假扮父亲的阿朱误杀。萧峰的复仇是以一种悲剧收场,这也体现了金庸对复仇这一问题的思考。

复仇模式中最常见的是家族之仇、杀父之仇,这往往构成了情节的主线,也是最能决定主人公命运走向的。还有另一种比较常见的就是情仇,在《绝代双骄》中,邀月宫主因得不到所爱人的心,就将他的一对儿子当中复仇对象,令他们终生厮杀;《白发魔女传》中的练霓赏因情一夜白了头,对卓一航因痴生怨;《神雕侠侣》中李莫愁也是因为曾经的恋人抛弃了她而成为一代女魔头。这些情仇也是武侠电视剧中的重要表现内容,并且常常以复线的形式出现。

②江湖背景

武侠人物生活的环境叫做江湖,也称武林,这是一个很少受到现实因素制约的独特的社会生活环境。在这个相对独立于现实社会的所在,也是许多人憧憬的地方,那里靠义、武艺拔得头筹,而不是靠门第、现实地位取得景仰,这似乎更合乎人们对理想社会的想象。而武侠电视剧中描绘的江湖风云也是踌躇满志的少年所向往的,这种叙事背景上的满足感令许多读者、观众为之痴狂,着在一定程

度上位饱受现实之苦的人们起到精神疗伤的作用。因此,有人说武侠是成人的一个童话。

武侠作品在视觉上阐释江湖,首先要从环境上描绘得美。早期的香港武侠剧在摄影棚搭景时会使用一些干冰,营造一种云雾缭绕犹如仙境的感觉,更有一种舞台化的美感。近几年的武侠电视剧,多选择在内地的名山大川中取景,更富有诗意。例如:《笑傲江湖》中令狐冲与任盈盈模仿前辈在大山中琴箫和鸣的情景、《神雕侠侣》中小龙女和杨过生活的古墓与钟南山下练习武艺的世外桃源,都从视觉上给人以极强的美感。

③儿女情长与英雄侠气

侠的世界纵横恣肆,他们行侠仗义,但他们同样也是人,他们的世界也有儿女情长,有对生命和人性的追求。虽然武侠作品从名称上来说主要是描写武和侠,但是实际上也描绘一曲曲荡气回肠的爱情赞歌。例如:杨过和小龙女16年生死相许、刻骨铭心的爱,郭靖和黄蓉单纯的爱、金世遗和厉胜男奇怪的爱、虚竹和西夏公主迷糊的爱等等。有人从爱情里获得快乐和力量,有人因痴爱而延误终身,所有的武侠作品的主角必然会有一段爱情。

(3)武侠电视剧现存的问题

由于武侠电视剧大多数是从武侠小说中改编过来的,因此,对同一部小说的再次改编就成为武侠电视剧创作的主要来源。例如:《神雕侠侣》就先后拍了五个版本,《天龙八部》出现了三个版本,今年于正改编的《天龙八部》备受争议。大部分武侠电视剧在改编过程中会加重原著中感情的份量,以增强电视剧的娱乐性和观赏性。但是过分的改编则会带来滥情低俗的效果,在霍建华版的《笑傲江湖》中,令狐冲和东方不败竟产生了某种暧昧不清的情愫。有些改编的作品根本就不符合原著中的精神意旨,只是一味的为了迎合商业化的利润而肆意的篡改,在一定程度上对原著会产生影响。

4、历史剧

(1)历史剧的概念和分类

历史剧的内涵和外延因对“历史剧”相对概念的不同定义而不同。如果以“当代据”作为“历史剧”的相对概念,不考虑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区分,那么历史剧就可以将诸如《西游记》、《宝莲灯》这样的浪漫主义神魔剧包括在内。本章节不采取将电视神话神魔剧包括在广义的历史剧之内这种定义方法,而以总体风

格上是否属于现实主义为限,将浪漫主义的《西游记》和《笑傲江湖》这样的武侠剧排除在历史剧之外,归入古装剧的范畴。

“历史剧”最基本的规定性就是“历史”与“戏剧”的结合,在总体上属于现实主义这个范畴之内,本章节将凡具备历史与戏剧相结合特征的戏剧总称为“广义历史剧”。根据一部广义历史剧忠于历史的程度,首先可区分为“狭义历史剧”与“戏说历史据”两种极端类型。狭义历史剧尽可能严格地忠于历史,而戏说历史据只具有真实历史的少量影子。界于狭义历史剧和戏说历史剧之间且实大于虚的过度类型,称为“演义历史剧”。

狭义历史剧根据剧情本身忠于历史事实的程度,可区分为“纯粹的狭义历史剧”以及相对的狭义历史剧,所谓纯粹的狭义历史剧,是指那些题材(包括人物、环境、情节)全部与史有征、没有虚构的历史剧。与其相比,相对的狭义电视剧可以有一部分虚构,但虚构而外的事实应尽量遵照历史,而且在运用虚构以增强艺术作品性的时候,要确保不损害作品的历史真实性。本章节中以狭义历史剧指称相对的狭义历史剧。

“戏说”一词在电视剧领域的流行,与1992年《戏说乾隆》在大陆的播出有关。由于这部电视剧的热播,“戏说”一词开始被人们熟悉。致使人们第一印象所理解的戏说历史剧是指以《戏说乾隆》一类背离历史甚远、充满游戏冲动、娱乐意识的历史电视剧作品。例如:《康熙微服私访记》、《铁齿铜牙纪晓岚》、《还珠格格》等作品。

演义历史剧是指那些处于狭义历史剧与戏说历史剧的中间过渡地带,诸如电视剧《三国演义》那样具有历史(真实)大于戏剧(虚构)特征但在不少方面存在虚构的历史剧。由于演义是与中国传统文学中雨历史结合比较严密、有虚构但又不脱历史大面目,而且数量较大、社会影响广泛的一种历史艺术形式,从小说转用于戏剧,容易让人顾明而思其义,并于狭义历史剧和戏说历史剧相区分。

与历史剧相关的其他概念

在谈到历史剧时,和历史剧相关的一些概念经常出现在学者的讨论范围内,例如:“历史剧”与“历史题材电视剧”;“古装剧”;“正说”与“戏说”;“游戏之说”与“戏剧之说”等等。广义的历史剧(包括戏剧和电视剧)也已历史题材电视剧指称,鉴于“题材”本身是一个含义丰富的词汇,对于普通观众而言,分清历史剧与历史题材电视剧之间的差异有相当困难,因此,本章节中将“广义历

史剧”、“历史题材剧”视为含义相同的术语。“正说”是因为“戏说”的出现而后出现的一个对应词。在“戏说”等于“游戏之说”的时候,狭义历史剧与演绎历史剧对历史的述说都可以称为“正说”。在这个时候,“戏说”与“正说”不仅包含了是否忠于历史这个标准—忠实程度较高位“正说”,忠实程度较低为“戏说”。但随着之后有些学者提出的“戏剧之说”一词,戏说一词发生了新的变化,因此,正说也之前的定义出现了矛盾的现象。所以,本章节中尽量避免使用“正说”与“戏说”这两个词语,而将“戏说”的涵义定义为“戏剧之说”和“游戏之说”。

(2)历史剧创作中的相关问题

1)历史剧创作中当代与现代的关系

历史题材电视剧的大量出现,其实正是我国电视文化冲突的一种必然结果。由于历史题材电视剧远离了当代中国各种各样敏感的现实冲突和权力矛盾,同时也因为中国几千年丰富的历史知识宝藏,为历史题材电视剧提供了更多的“选择”资源和更自由的叙事空间。因此,无论是国家立场、或是市场立场,以及知识分子立场,几乎都不约而同地选择这一题材。于是,以古鉴今、借古讽今就作为历史题材电视剧的叙事策略。

当历史与当前中国现实的权力关系和社会现实发生联系,但同时又被虚拟化,以一种戏说、演绎的面目登上荧屏时,这些电视剧在给予关注解构过去所形成的历史概念的快感的同时,也将当代人的压抑、苦闷、不安通过历史的游戏得到释放。因此,历史剧就其本质而论,不是历史科学的延长,而是现实题材的戏剧创作的补充。历史剧中历史与当代的关系,与其说是还原,不如说是当代精神对历史的重新加工。

2)历史剧中某些观点对当代的不良影响

①奴性思想对民主建设的瓦解

历史剧中那些描写清代帝王的作品中,包括那些权臣奸相,在高高在上的主子面前,仍要时时卑躬屈膝,口称奴才,唯主子之命是从。那些当差的太监、宫女是人性被剥夺的人,他们的生命会被任意的残害。中国存在几千年严格的等级制度,奴性思想一直是中国潜在的文化观念,而在现代社会,自由民生是主旋律。但是就是在人格平等的当今社会里,荧屏上却在大力美化主子的英明并肯定其中所潜在的奴性观念,这无疑是对国家民主建设的破化。

②男尊女卑思想对妇女解放的践踏

尽管三宫六院是历史真实,但在历史剧的创作中还要保持当代的态度。对逝去旧梦的怀恋,对夫权的赞赏,男尊女卑的古老习惯,都应该保持清醒的批判立场。目前的一些历史剧,往往将女性的依附地位刻意的加强,后宫女性的存在只是为了争夺皇帝的宠爱,有权有势的皇帝被众多的女性环绕。在政治利益或是在情感立场上牺牲的都是女性。例如:在《康熙大帝》中,蓝齐儿和容妃是虚构的人物,这部剧的主要人物是康熙,围绕康熙辐射性地塑造了孝庄皇太后、容妃、蓝齐儿和苏麻拉姑等女性人物,通过她们这些人物的描写,渲染了皇权政治的威严,剧中一系列牺牲的承担着又都落在这些女性身上,因此,导演是在潜意识里为皇权唱赞歌,维护男权制地位。

3)历史剧创作中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关系

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是历史剧创作中一个根本性的问题。所谓历史真实包括两个层面:第一,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等历史现象层面的真实,它要求历史知识的准确性和可信性;而第二种是历史本质、规律方面的真实。这种真实建立在历史观的高度上。所谓艺术真实,则是对现实生活或历史生活真实的提炼、加工和变形,是处在一定文化背景下的创作主体根据他的个性、气质、审美观念以及艺术媒介的特性,按照可然律或必然律进行艺术虚构和艺术想象的结果。要正确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要做到尊重历史和有限虚构,还要辩证的看待历史真实与艺术加工两者之间的辩证统一。

目前,一些历史剧为了一味的迎合大众文化,不顾历史的真实性而肆意的篡改历史,在改编的过程中加入滥情低俗的桥段,甚至于无中生有,任意编织历史人物的关系,为了迎合市场赚取收视率,不负责任的将历史人物牵线搭桥,捏造恋情关系。这样做明显的不尊重历史,割裂了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关系。在历史剧的创作中坚持唯物史观,以人为本,努力实现艺术真实与历史真实的统一,才是一名优秀历史电视剧创作者需要时刻谨记的态度,唯有如此,才能实现科学历史观与审美观的完美结合。

5、情景喜剧

(1)情景喜剧的概念

电视情景喜剧,英文翻译为TV situation comedy,比较通用的定义是,情景是一种喜剧演出形式,在广播和电视上播放,一般有固定的主演阵容,有一条

或故事线,围绕着一个或多个固定场景进行。情景喜剧常常以普通的生活场景如家庭公场所等为背景,并以罐头笑声(laughtrack)和带有现场观众为主要特色。强调电视要搞喜剧,必然要搞情景喜剧,情景喜剧可以说是电视喜剧的唯一形式。①

在我国,情景喜剧是舶来品。我国观众看到较早的一部情景喜剧是美国的《成长的烦恼》。我国的情景喜剧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编辑部的故事》初步具备了电视情景喜剧的基本样式,是一次成功的探索,推动了英达《我爱我家》等一系列情景喜剧的出现。1995年,英达导演的《我爱我家》开创中国情景喜剧的先河。随后几年,《候车大厅》、《心理诊所》、《新七十二家房客》、《闲人马大姐》、《东北一家人》等一系列情景喜剧的出现,几乎是年年一部,产量颇丰。虽然这些情节喜剧没能超越《我爱我家》的经典,但是,“英式”情景喜剧的旋风击中了观众的神经,给无数个家庭带来欢笑。

进入21世纪,以尚敬为代表的“新式”情景喜剧出现,从《都市男女》到《炊事班的故事》再到横扫大江南北的《武林外传》,中国情景喜剧又具备了巨大的市场潜力。2007年《家有儿女》的火爆,可见中国的情景喜剧的市场并未消退。2009年的《爱情公寓》的热播,也再次再次掀起情景喜剧的浪潮。

(2)情景喜剧的特征

1)独立成篇

情景喜剧之所以区别于电视连续剧,主要是因为它在讲述故事时,是独立成篇的,电视连续剧都有一个主要矛盾贯穿始终,但是情景喜剧没有主要矛盾,每一集都有矛盾,各个分散的矛盾构成了整部情景喜剧。虽然不能以主要矛盾来吸引观众观看,但是着眼于每集都有一个新故事,吊起观众的胃口。现代人生活压力大,生活节奏快,在这个快节奏的现代生活里,电视情景喜剧更适合都市年轻人的欣赏习惯。是忙碌的现代人最快捷、最经济的文化快餐。情景喜剧中每集都有一个标题,如《爱情公寓》中,“将忧郁进行到底”、“我猜到开头,却猜不到结尾”、“最佳女主角”等等。

2)笑声与思考

情景喜剧奉行快乐原则,发展搞笑艺术,有笑声,还有笑声里面的思考。英达在《国外喜剧高咱不止一倍》中说:“情景喜剧最重要的是必须得逗,我们平①[1]英达:《电视改变了三百年欣赏喜剧的方式》,《南方周末》2002年12月19日。

均三句话就要有一个小包袱,五句话一个大包袱……喜剧性是不言而喻的东西。”②

情景喜剧往往通过夸张的动作或者是幽默风趣的语言引人发笑。我国的情景喜剧善于吸取相声、小品和东北“二人转”等艺术营养,用不同艺术元素进行混搭已造成喜剧效果。情景喜剧的语言机智、幽默,具有表现性格、渲染气氛、启迪思考的重要作用。常用妙言、警句、嘲讽语、俏皮话,一些陈述性的叙述和对白,因其与环境、动作、常理、常识相违背而产生出滑稽或风趣。一些事谎言、妄诞话,一些是模仿语,采用装腔作势或一语双关方式,因而产生充满意趣的效果。例如《《爱情公寓》就凭借其中每个人各具特色的风趣语言得到观众的喜爱,其中吕子乔、曾小贤和胡一菲的台词更是成为网上炙手可热的经典流行语。在这些充满喜剧效果的话语中,也能让观众领悟一些生活上的启示。

笑着谈真理、寓庄于谐是赋予喜剧的独特审美特征和艺术魅力,因此,喜剧不能单一停留在插科打诨的浅层次的滑稽层面,逗人发笑不是情景喜剧的真正目的。可笑性绝不等同于喜剧性,好的情景喜剧是应该在使观众笑过之后在心灵上留下痕迹,启人思索。在笑声中寓于思考是情景喜剧的主要目的。例如:在电视剧《家有儿女》中,通过三个儿女在成长过程中发生的令人捧腹的故事,也给当下在父母如何教育子女这一问题上留下一些启示和借鉴。

3)多用近景和特写镜头

情景喜剧多为室内剧,多在室内极其附近拍摄,往往以一个家庭、一个车站、一个餐厅、一个酒吧为背景,主要场景固定,场景转换较少。主要是通过人物的语言对话来推动情节的发展,人物的表情和动作都是剧情中重要的一部分,因而多用近景和特写镜头。情景喜剧规定的场景、较为固定的人物,容易让观众感到单调,因此,情景喜剧在强调人物语言的同时也要重视喜剧的空间,充分运用近景和特写镜头,充分发挥电视的视觉造型、镜头运动、技术合成的特性,增强视觉表现力。

(3)情景喜剧的现存问题

1)剧情粗糙,语言浅薄

一部好的情景喜剧应该是浅显但不浅薄通俗但不庸俗。许多国产情景喜剧一味地追求所谓的娱乐性,而抛弃了审美价值,遗弃了人文精神,把媚俗当通俗,恶②张智华:《电视剧类型》,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6月.

俗当世俗,搞笑当幽默,品味低下,没乐找乐,强颜欢笑成了国产情景喜剧的一大通病,而且大有愈演愈烈之势。③例如,《闲人马大姐》中有一集为了比赛谁能在吃饭时忍住恶心,竟然在饭桌上大谈特谈红斑狼、脓疮、脓包、便纸、大便。最终,剧中人没忍住恶心,估计观众也忍受不了。这种只是为了收视而衍生的低俗,只会降低情景喜剧应有的喜剧含量。

在不少的情景喜剧中还出现了恶搞现象,比如说一件不好笑的事情已经发生了,电视剧主人公在陈述这件事情时,没有想笑的意思,主创人员们就不要加一些配音引诱我们这些观众发笑。否则,就会陷入“恶搞”的怪圈而不能自拔。又如像抗日、解放战争题材就不宜改编为情景喜剧,它会将社会历史文化与大众文化相混淆。例如:2005年英达拍摄的《地下交通站》就以抗日战争为背景。有人把这部剧评为闹剧,靠的仅仅是几句插科打诨和几张老面孔维持场面,缺乏真正的笑料,而且也是对历史的不严肃对待。

2)题材范围狭窄,场景设置局限

我国的情景喜剧地点设置较为局限,一般搭建几个室内场景,间或一日出日落、楼群街道为切换场面,外景的地点设置较少。例如:《我爱我家》中有上百个不同的故事,可是每一个故事都发生在同一个地点,未免就让观众产生了视觉疲劳。如今的情景喜剧在这方面也进行了一些突破,例如《爱情公寓》也将外景设在不同的场所,有酒吧、电台、医院、网球场、婚礼现场等等。

在题材的选择方面,大多数情景喜剧多是在爱情、家庭、朋友之间作为选材,题材范围的选择较为狭窄。情节喜剧是系列剧,每集比较短,因此在题材的选择上最好选择涉及社会热点问题上。不应只局限在都市景观上,农村和具有代表性的地方区域也应多有触及。

3)表现手法单一,创作实力薄弱

我国的情景喜剧多是用语言的幽默风趣来得到喜剧性的效果,而语言的单调使用也会造成一定的收视疲劳。人物幽默的对白不是逗乐的唯一方式,电视是综合性的视听表达,因此充分调动图像、语言、文字、音响、图表以及舞、美、光、服、化、道等辅助手段,将幽默电视化。④

在剧本创作上,我国的情景喜剧多出在个体化的创作阶段,与文学创作相同,

③张宜轩,《国产情景喜剧中存在的问题解析》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9,30

④李保刚:《中国电视情景喜剧的发展研究》,重庆工商大学,2012年5月.

大多数是由由一个作家或数个作家大包大揽,从故事到台词到细节一气呵成。这与我国情景喜剧的小成本制作有很大关系。而过低的成本和粗制滥造的剧情又会造成收视率的地下,反过来,低收视率又进一步恶化了制作环。如此形成了恶性循环。因此,要想使我国的情景喜剧找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必须充分认识到我国情景喜剧所面临的问题,积极借鉴美国情景喜剧中优秀成分。

6、谍战剧

(1)谍战剧的概念

谍战剧就是以我方政权力量处于弱势或不稳定的时期为故事背景,以我党地下人员与国民党或日特对抗较量为叙事主线,以爱情婚姻,寻宝解密等多种副线交织展幵,表现我党隐蔽战线人员为建立和巩固政权而战斗并关注其生存状态的电视剧.⑤2006年,柳云龙自导自演的《暗算》让谍战剧开始风靡全国,2007年《特殊使命》异军突起,2008年《潜伏》掀起谍战剧的收视狂潮。随后,一批谍战题材的电视剧相继出现,例如:《地下地上》、《蓝色档案》、《最后的较量》等。从这些大量的作品中,可以看到他们都是以间谍活动为主要题材,将卧底、特务、侦探、情报、暗号、电台、密码、惊险、智斗、悬疑、刺杀、跟踪等众多元素穿插在一起的电视剧类型。

(2)谍战剧的叙事内容

1)宏大的革命事业

谍战剧的叙事背景是处在不稳定的历史时期:即抗日战争时期、解放前夕和解放初期。中国在这三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发生了许多重大的革命事件,无数仁人都为国家的建立和稳固作出了牺牲。因此,宏大的革命事业是谍战剧叙事内容。例如:《潜伏》的历史背景是抗日战争结束前夕,国、共、日三方对立,这时期的革命事业是建立新中国的政权;《暗算·看风》的历史背景是中国遭遇三年自然灾害与苏联反目,国民党隔海反攻,因此这时的革命事业是巩固我国的国家政权;《蓝色档案》的历史背景是日寇投降前夕,我党与国民党、日寇、美国中央情报局之间展开的殊死搏斗,消灭日寇是这一时期重大的革命事业。

2)微观的个人传奇

在革命事业宏大主题的背景下,革命洪流中个体的微观命运集传奇故事是谍战剧细致刻画的内容。由于“间谍”的特殊身份,他们与组织的联系在更多的时⑤冯慧玲:《中国新谍战剧研究》,南京师范大学,2013年3月.

候是间接、简单、单线、不经常的,因此孤军奋战成为个人行动的基本程式。剧中的每一位主人公的身份及其工作都具有特殊性。例如:《潜伏》中余则成的身份是国民党军统天津站机要室主任,主要工作是窃取传递情报;《黎明之前》中刘新杰是国民党第八局总务处长,主要工作是帮助“水手”身份的隐藏和传递情报。因此,谍战剧形成了一定的类型化叙事:“我党地下工作者深入敌人内部—随时可能暴露身份—获取军事情报—消除革命败类,掩护、转移革命同志—我方获得最后胜利。”⑥

(3)谍战剧的叙事关系结构

1)环环相扣的悬念

每一部谍战剧都是在讲述一个间谍与反间谍、怀疑与被怀疑、密码与破译密码,情报与刀送情报的故事,这些叙事元素不是简单的堆砌而成,而是通过环环相扣的悬念、此起彼伏的冲突和张弛有度的节奏交错而成的。⑦

例如在《黎明之前》中故事一开始就设下悬念:国民党情报局有共产党卧底,口供被毁证人被杀,谁干的?国民党情报局要查卧底、抓“水手”,我方地下党要破坏“木马计划”“摩西计划”,围绕这四大目标,悬念一个接着一个,直到最后一集才真相大白。扣人心弦的悬念不仅在《黎明之前》中引人入胜,其他的谍战剧也都是借助各种大大小小的悬念来展开叙事,在维持大悬念的同时还要营造各种小悬念,因此,谍战剧争取以“每十分钟一个危机,每五分钟一个意外”

⑧的密度设计每一集的悬念。

2)冲突此起彼伏

在谍战剧中,冲突首先表现国共两党之间情报传递与获取的冲突,其次还表现在剧中男女情爱、性格的冲突以及城乡之间知识文化和生活习惯的冲突。在《潜伏》中,翠平的的泼辣大胆与余则成的谨慎心细形成性格上的冲突,翠平的无文化与余则成的知识分子形成知识文化上的冲突。冲突在剧情中的不断现身不仅有力的推动了剧情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观众持续观剧的热度。

3)有张有弛的节奏

谍战剧往往以间谍为主线,营造紧张刺激的主体氛围,但是为了避免观众由

⑥杜晓红:<类型、反类型和类型融合—由《潜伏》看新世纪电视剧的叙事策略>,中国电视,2010,(1):

47

⑦李琦:《影像与传播—1990年以来中国电视剧文化研究》,长沙,岳麓书社,2011.

⑧文化艺术报润物无声似的井喷https://www.docsj.com/doc/a715282521.html,/yp/2009/0422/article_1994.html,2009_04_22.

于过度紧张而产生的精神疲惫,又通常会以情感作为副线,在适当的时候时刻穿插着轻松的情节,安抚观众紧张的观剧心理,能让观众在心绪上获得相对的平衡。从而使险象环生的情节与浪漫爱情的情感此消彼长,张弛有度。《潜伏》中因采用假夫妻的叙事模式,再加上翠平和余则成在生活习惯、性格以及知识上冲突,使这部剧的情节在紧张之外多了一层轻松幽默的氛围。

(3)谍战剧的现存问题

1)跟风扎堆,量多质低

2009年初,一部《潜伏》红透大江南北,在接下来的一年里共有数十部谍战剧“跟风”而动。《暗红1936》主打史诗牌,《黄金密码》再现“无间道”,《绞杀1943》瞄准女性题材,《密使》塑造传奇双胞胎兄弟,《密杀名单》惊现杀人狂魔;《毒刺》讲的是共产党人面对误会的忍辱负重,《掩护》则动用陆毅、刘涛等偶像派阵容吸引眼球。2011年是建党90周,年辛亥革命100周年,在这个特殊的年份,大量红色题材献礼片也会在一定程度上与谍战剧重合。在一些地方卫视新年备播的电视剧名单中,谍战剧几乎占据了半壁江山,一些被称为“谍战一哥”、“谍战剧专业户”的演员也频频露脸,走马灯似的穿梭在N多个频道“卧底抓特务”。在这些数量庞大的作品背后,带给市场的是严重饱和,留给观众的是审美疲劳,数量的庞大无法掩盖质量的低劣,谍战剧陷入了一种创作的瓶颈和尴尬的局面。

2)情节注水,粗制滥造

谍战剧数量的巨大,必然会让大家堪忧它的质量,情节的注水和细节的纰漏以及逻辑的缺失都是众多作品中出现的现象。例如:在电视剧《追捕》第一集中,“兰心茹第一次去找陈占豪,问门卫陈占豪的办公室是哪一间,门卫说是三楼301,后来向秀娟给陈送衣服也问同样问题,门卫却说是三楼305”。这种明显的错误显然是创作者的不负责任。这种为了追逐商业利润而忽视作品质量的做法,只会让谍战剧沦为炮灰。

除了《潜伏》、《悬崖》《黎明之前》那几部能代表谍战剧创作特色的作品之外,近几年的谍战剧除了跟风扎堆就是千篇一律,去年的《渗透》也是反响平平。看似荧屏常青树的谍战剧又陷入了一个瓶颈期,如何提高谍战剧作品的质量,走出模仿低质的泥潭提高谍战剧的境界还需创作者做出进一步的努力。

思考题:

1、家庭伦理剧的概念及艺术特征?

2、我国青春偶像剧的发展现状?

3、如何处理历史剧中的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关系?

4、武侠剧的一般叙事策略有哪些?

5、谍战剧的叙事结构和叙事内容分别有哪些?

参考资料:

1、李琦《影像传播—1990年以来中国电视剧的文化研究》(谍战剧)

2、吴素玲《电视剧艺术类型论》

3、王伟国《电视剧策划艺术论》

4、张智华《电视剧类型》(情景喜剧)

5、戴清

6、冯慧玲《中国新谍战剧研究》硕士论文,南京师范大学

7、李保刚《中国电视情景喜剧的发展研究》,重庆工商大学

8、韩琳琳《小舞台,大生活—论国产情景喜剧》,哈尔滨师范大学

电视剧《奋斗》中的人物形象分析

电视剧《奋斗》中的人物形象分析 一、电视剧《奋斗》 (2) (一)《奋斗》 (2) (二)主要人物介绍 (2) (三)电视剧《奋斗》的影响 (3) 二、《奋斗》的审美体验分析 (3) 三、《奋斗》中的人物形象分析 (4) (一)年青一代 (4) 1、陆涛:纯粹的理想主义者 (4) 2、米莱:富家女的蜕变成长 (4) 3、夏琳:渴望温暖不放弃对自我价值的追求 (5) 4、向南和华子:万水千山总是情 (5) 5、杨晓芸、瑶瑶和露露:爱情和婚姻的幸福 (5) (二)《奋斗》中的父亲形象 (6) 1、徐志森 (6) 2、陆亚迅 (6) 四、《奋斗》中人物形象塑造的现实意义 (7) (一)生活状态的自主选择 (7) 二、时尚生活背后的传统价值回归 (7) 结语 (8) 参考文献 (8) 内容摘要:电视剧《奋斗》在某种程度上真实反映了80后们的感情历程奋斗经历,深入地刻画了陆涛、夏琳等年轻一代的偶像。他们代表不同的人群,但他们都是为了理想而奋斗。在这个过程中,有人失落了理想,而有人却朝着理想一直走下去。期间有人失败,也有人成功,但最终,他们都找到了奋斗的最终目标和归宿。 关键词:《奋斗》陆涛目标启示 一、电视剧《奋斗》的简介及其积极意义介绍 二、《奋斗》的审美体验分析 三、《奋斗》中的人物形象分析

1、80后的人物形象:完美主义人物代表和现实主义人物代表 2、《奋斗》中的父辈人物形象 3、《奋斗》中的其它人物形象 此部分的总结:《奋斗》中人物形象塑造的成功原因分析总结 源于现实,高于现实 基于收视群体进行人物形象塑造 社会意识的融入 四、《奋斗》中人物形象塑造的现实意义 结论 参考文献 一、电视剧《奋斗》 (一)《奋斗》 《奋斗》是2007年上映的一部爱情励志电视剧,由著名导演赵宝刚执导的青春偶像与现实题材结合的电视剧,佟大为、马伊俐、李小璐、文章、王珞丹、朱雨辰等主演。这部讲述80后,特别是北京80后的青春情感和奋斗历程的电视剧,不仅将年轻人的愤世嫉俗、叛逆迷茫、情感混沌融入进去,还着重描写了六个刚毕业大学生的情感生活和事业奋斗。 32集青春偶像剧《奋斗》从众多日、韩、港、台青春偶像剧的包围中脱颖而出,以青春励志的名义,亮相上海、广州、杭州、南京、宁波等城市电视台地方频道,收视一路飘红,2007年国庆长假期间,成为北京地区的收视冠军,大结局更是以7·71的收视率完美收场。《奋斗》被评为每个“80后”必看的电视剧,主人公的言行被“80后”争相效仿,至今热议不断。 (二)主要人物介绍 陆涛,是一个有才华,有激情,努力,但也非常敏感脆弱的年轻人。大学毕业前夕,同窗高强的死亡令陆涛和他的好友们怆然地离开了无忧无虑的大学生活。进入社会,陆涛的生活突然发生很多转变——他有了两个父亲,于是他发现两条生活道路;他有两个恋人,于是他拥有两种情感…… 女主角夏琳服装学院毕业后,曾经在俱乐部“炒更”,在华文唱片当企宣,在宣颐广告公司当业务员。生活积极,感情真挚。夏琳和陆涛一见钟情,但在恋爱的过程里,二人波折不断,看似一对小夫妻,却是好得不能再好的朋友,被所有人担心着。直到最后,两个人才终成眷属。 杨晓芸性格泼辣却不失可爱,她为人豪爽,对情感不加掩饰,虽然天天与向南吵吵闹闹,却依然甜蜜。杨晓芸也有件烦心事,命中注定,总跟那些有浪漫色彩的白马王子——也就她心中的理想情侣失之交臂。在和向南的恋爱,结婚,离婚,复婚的经历里,她其实都在爱的情绪中不能自拔。在剧中,她是四个女孩中惟一一个已经结了婚的。生活中,她一直都希望以自我为中心,以为成熟,其实她的想法在外人看来很幼稚。 向南,一个愣头愣脑的傻小子,傻得可爱。他先是对杨晓芸一见钟情,在没有经过家长的同意下和她一起偷户口本,愣头愣脑地闪电结婚,然后又在婚姻生活中继续愣头愣脑,晓芸怀孕了都有意不想让她生,说是生不起,怕生出来的孩子做社会的底层人物,害得最后晓

影视文化研究

以《Friends》和《爱情公寓》为例 探究当代都市文化 高二·九班 何建君张婕妤古译文韩洋 摘要 影视文化即电影电视文化是20世纪人类科技发展的新的成果。影视文化由于建立在这样一个前提背景之上,而拥有了许多迥异于传统文化形态、品种的特殊性、复杂性与丰富性。一部好的影片,蕴含着不同程度上的影视文化,而这些影视文化,正是这些影片受到无数追捧、无数模仿的原因。我们这次的研究也正是为了探究这一现象,为了更好的、更细致的进行探讨与研究,我们则选取了《Friends》和《爱情公寓》这两部均大受好评的剧集。在对这两部剧集的研究中,我们通过对一个个细节的分析,总结出了从这两部剧集中展现出来的中美现代都市文化异同,也分析了影视能给人带来的影响及原因。 关键词 《Friends》《爱情公寓》影视文化异同 引言 影视文化即电影电视文化是20世纪人类科技发展的新的成果。影视文化由于建立在这样一个前提背景之上,而拥有了许多迥异于传统文化形态、品种的特殊性、复杂性与丰富性。 狭义的“影视文化”,应当是体现为“影视艺术”,即以相对完整、相对独立的电影、电视艺术作品为主体的影视存在形态,包括电影故事片、电视剧及艺术性的电影纪录片、艺术性的电视“屏幕作品”(如艺术性的电视文学作品、电视艺术片及艺术性的电视纪录片)。而广义的“影视文化”,应当是体现为电影、电视全部的存在形态。作为一个观众,在观看了许多国产影视作品以及美国影视作品之后,我们有了些许感触。我们发现了中美影视作品的许多不同,这其中最显著的不同是:中国的影视作品注重以历史为素材,美国的影视作品注重以未来为素材。中美两国影视走向两条不同的发展道路,这其中不可忽略的一个因素是历史的厚度。中国更像是一个饱经风霜,阅历丰富的老人,中国影视产业所体现的仿佛就是一位老年人在晚年追忆逝去的美好时光一样,虽然记忆有些模糊,但大体脉络清晰。而美国则

中国电视剧产业类型化运作.doc

中国电视剧产业类型化运作- 中国电视剧产业类型化运作 :电视包装与电视节目产业化后现代主义及其相关音乐电视栏目纪录片的特性探析 中国电视剧产业类型化运作 一、类型化运作在电视剧生产方面的作用 1、指向明确、特征明显 目前我国电视剧在质量和数量均有一定提高的同时,存在着分类混乱的问题。相同题材的电视剧叫法不同的现象时有发生,这在历史剧的称呼上最为明显,常见的有:宫廷戏、清宫戏、帝王戏、戏说戏、武侠戏、历史正剧、历史故事剧等等,叫法层出不穷。对于电视剧类型划分的混乱,必然导致电视剧生产者在生产过程中毫无头绪。由此引发的问题在我国电视剧的制作上屡见不鲜。以1999年央视版的《笑傲江湖》为例,《笑》剧中的演员在外貌、化妆、服装以及台词和表演上都沿袭了央视改编四大名着的模式,直接导致了观众们在观看的时候迷失了自我,搞不清楚自己到底在看些什么。而电视剧产业的类型化则有利于解决这一问题。很多人在看过《笑傲江湖》之后,笑称其为“金庸版《水浒传》”。 走类型化道路的电视剧生产者们清晰的认识到自己在拍摄的是什么,了解自己的目标受众,能根据受众的喜好,以固定的电视剧生产运作模式有的放矢的进行电视剧制作。以日本偶像剧为例,在日剧中精心构思的故事情节、感动人心的人物对话、俊男靓女当红偶像的最佳组合、油画一般的精美场景、适时出现的动

听旋律、种类齐全的周边产品,每一步运作上的成熟和一丝不苟,都体现出其在制作上的专业。不仅如此,其在偶像剧的播出时间上形成了一套完备的规范。日剧一般以十集为一个单位,每周播出一集,整部剧播完差不多要3个月,正好是一个季度,这也就是春季日剧和秋季日剧的由来。“月九”(专指星期一晚九点播出的日剧)这个词在日本更是深入人心,它成为制作精良电视剧的代名词,观众愿意选择“月九”的电视剧观看,演员们也把能够出演“月九”电视剧作为追求的目标。这种成熟的电视剧运作模式,实现了电视剧制作者和观众的双赢。电视剧制作者很轻易就能抓住观众的心里进行生产,而观众们则可以十分轻松的选择自己想要观看的电视剧,与此同时,由于观众的细分,也避免了电视剧制作者之间的恶性竞争。 2、节约资源、节省时间 在我国电视剧制作过程中的资源浪费现象是十分严重的。每年广电总局都审批合格上万集的电视剧,而真正能够在电视台播出的往往只有几千集。有大部分的电视剧拍摄出来的结果是无人问津,这种投入与产出的不成正比不仅使得资源被大量的浪费。不但如此,中国的电视剧拍摄时间往往不固定,经典四大名着中的《红楼梦》从计划到拍摄完毕共计八年之久,单拍摄时间就长达4年之久,平均每集耗资18.6万,《三国演义》拍摄历时5年,平均每集耗资85万。不可否认,这些经典名着值得长时拍摄和巨额投资,而且确实取得了预期的成功,但这样的高投入对于大部分电视剧的拍摄来说,望尘莫及。所以,几乎所有的电视剧的生产和制作者都要在时间和金钱的双重压力下,既要有效率又要节约资金,而且最重要的是要拍出大众喜爱的精品,这样的难度和挑战无疑是巨大的。

琅琊榜人物性格分析 《琅琊榜》的人物性格分析

琅琊榜人物性格分析《琅琊榜》的人物性格分析 《琅琊榜》的人物性格分析2020年下半年,《花千骨》、《琅琊榜》、《伪装者》等多部电视剧相继上映,收视率节节攀升。其中《琅琊榜》因其制作良心受到一致好评,我在电视剧上映前没看过原著,不是《琅琊榜》的原著党,后来被高中的室友带入坑,它既有《甄嬛传》中惊心动魄的宫心计,也有金庸小说中的江湖风云,故事节奏紧凑,提炼人的智商,演员角色考究。由于不同环境中角色反应出不同的性格特质和我个人没有专业的去探索研究的素养,对于分析剧中的性格特点方面有时候还是会模糊不清、不够全面。以下是我就看到的内容和感受来评论剧中几个人物的性格特质:梅长苏/苏哲/林殊——影响性+服从性曾为赤焰少帅的林殊,十三岁即上战场,聪颖慧黠,奇兵绝谋,敌人闻风丧胆。这时他是影响性主导,从未想过自己和亲人会被最信任的盟友且有血缘关系的皇帝怀疑和背叛。十七岁时赤焰军遭陷害全军覆没,林殊侥幸存活后改名梅长苏,成为天下第一大帮“江左盟”的盟主。二十九岁的他虽病体单薄,但气质清雅、才冠绝伦,蝉居琅琊榜榜首。经历过背叛和怀疑,亲人战友蒙冤死去的他化名苏哲,以白衣之身回到金陵成为靖王的谋臣。他已不是往日的林殊,低眉浅笑、语声淡淡,没人能看透他所思所想,闪动着沉沉眸色算计险恶人心。这样外表下的苏哲依旧心怀国家,心智坚韧,虽然心中情意无限,身怀的使命让其不敢有一点怠慢和私情。这

时他以服从性为主导,更多关注如何把一切都安排好,让计划一步一步的实现。霓凰——影响性+服从性+稳定性霓凰是林殊的未婚妻,幼时与林殊哥哥一起玩耍,无忧无虑、天真烂漫,这是影响性为主导。二十七岁时强敌楚国兴兵,云南王穆深战死之后,霓凰便临危受命,血战楚骑于青冥关。从此,霓凰代幼弟镇守南边,南境全军皆归于其麾下,可说是巾帼不让须眉。面对赤焰冤情,她不相信林家会做出谋反这样的事,但皇命不可违,还有幼弟和整个穆王府需要她守护,这时的霓凰是服从性作为主导。与梅长苏相识后,深知自己的林殊哥哥身负重任,一直隐忍地爱着梅长苏。这里她是稳定性做主导。靖王——稳定性+支配性萧景琰是皇七子,幼时最听皇长兄的话。林殊和霓凰叫他一起去一个皇兄不让他去的地方,他死活不同意。这里靖王很固执,自己认定的事别人无法改变,支配性特质为主导。赤焰冤案后,萧景琰回到朝堂发现证据确凿,也一直坚信大皇兄与林家是被冤枉的,因此被冷落十二年。但无论面对再多不公与薄待,他也不愿为当初的立场向父皇请罪,只是默默接受一道道诏令,奔波于各个战场,远离皇权中心,甘于不被重视。同时也担心皇宫中母妃受自己牵连,所以一直隐忍。这里对待皇权和不公他是用稳定性特质来面对,但对待赤焰军的一切,却又是绝不妥协的支配性特质。誉王--服从性+影响性萧景桓是太子最大的对手,被皇后视为已出,本人又聪明倜傥,最会讨皇帝开心,故得到诸般殊宠。誉王为人虚伪圆滑,对于皇位的野心和执念已经浸入血液。一心拉拢麒麟才子,最

(完整版)中国电视剧发展史

大家好!我是社会学的吴倩,今天是我代表我们小组为大家做这次的演讲。那我们这次汇报的主题是中国电视剧史的发展。 我将从一下三个方面展开我的汇报:发展历程、艺术特点、现状分析 首先要说的是它的发展历程 从1958到1965年是它的发展初期,在这阶段出现了我国第一部电视剧《一口菜饼子》 从内容上看,这一时期的电视剧大多侧重于政治思想教育。以题材论,大体可分为六类: 1.配合全党全国中心任务 2.歌颂新人新事新的生活 3.歌颂英雄人物,进行革命传统教育 4.少年儿童教育 5.国外题材 6.民间传说题材 第二阶段是1966—到1976年出现的停滞时期 这一阶段的电视剧有1967的样板戏《谈京剧革命》,同年也拍摄了一部黑白电视剧《考场上的反修斗争》。接着,在1975年录制播放了两部电视剧《公社党委书记的女儿》和《神圣的职责》这一时期的电视剧是在“四人帮”文化专制政策的影响下产生的,1976年5月中旬,北京电视台作出了“关于宣传社会主义文化大革命”的一些安排,除了文艺节目“主要从正面树立典型,宣传高

举毛泽东思想红旗”外,还提出了“一律不播”、“坏节目”的八条内容, 1、歪曲历史真实,专写错误路线的: 2、描写英雄人物却是犯错误的,歪曲英雄形象的。 3、描写战争恐怖,渲染苦难、宣传和平主义的。 4、专写中间人物的,丑化工农兵形象的。 5、美化阶级敌人,模糊阶级界线,调和阶级斗争的。 6、提倡资产阶级人道主义,宣扬人性论和所谓“人情味”。 7、有关谈情说爱,宣扬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思想感情的。 8、传统剧目,包括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和鬼戏,不管中国或外国的一律不播, 第三阶段是1978到80年代末的复苏时期,在这期间,出现了第一部彩色电视剧1978年5月《三家亲》,这也是电视单本剧时代的开始。1979年,中央电视台播出的南斯拉夫电视剧《巧入敌后》成为了中国第一部译制剧。1980年,中央电视台相继播出了两部从美国引进的系列电视剧《大西洋底来的人》和《加里森敢死队》1981年2月5日春节播出的9集连续剧《敌营十八年》,是我国第一部电视连续剧。 1984年播出的电视剧《血疑》曾引发一场轩然大波,并且首次在电视剧中插播了企业广告。 在80年代末出现了大批让人印象深刻的电视剧。 大家应该对这段音乐很熟悉吧,这就是1987版被奉为经典的西

电视剧的四种结构类型

电视剧的四种结构类型 (2011-09-12 17:31:34) 转载▼ 标签: 转载 非常好的文章。雪中送炭!转了 原文地址:电视剧的四种结构类型作者:编剧陈秋平Joseph 电视连续剧的篇幅长,体量大,播出时间也长,所以对剧本写作中结构设计的要求就很高。无论从艺术上还是从商业上,电视连续剧都同时需要关注每一集和期待最后一集,所以我们有必要研究它的结构类型。 纵观中国电视剧,其大结构大体可分为四种类型,即“动作线贯穿型”、“人物关系冲突型”、“单元故事型”和“人物编年史型”。当然有例外,也有交叉。 一、动作线贯穿型 什么是动作?什么是动作线? 动作,就是剧中人物为完成其戏剧任务所采取的行动。比如:在《李春天的春天》里,一开场主人公李春天在38岁生日party上许愿,一定要在未来的一年里把自己嫁出去。于是接下来的全部戏都是围绕着李春天相亲、找对象去进行的。其他人物的故事也是围绕着她的动作展开的。动作又分为两种:主动的动作和被动的动作。“主动的动作”是:我想干什么。例如:主人公一上来就想考研,于是开始查资料、找学校、寻专业、访导师,然后认真备考,迎接挑战等等。“被动的动作”是:飞来横祸,全力应对。例如:平常生活的某一天,主人公在路上走得好好的,一个花盆从天而降砸在头上,流血不止,打出租车到医院抢救,因失血过多需要输血但血型罕见血库缺血,必须找到相同血型的血!终于找到了血却发现钱包丢失,好不容易朋友送钱来,医生又不见了……,等等。 动作线,就是整个剧从人物开始动作一直到完成(或没完成)戏剧任务,开端到结局的整个历程所形成的纵向的人物行动发展脉络。其实就是人物的一系列行动的串联。 写这种结构类型的电视剧,编剧必须先找到人物要达成的目标(戏剧任务),然后在剧本开头设计一个引爆点(触发事件),让其“砸”在主人公身上(如同那个花盆),让他非得行动起来不可(强烈的愿望和动力),并开始行动。然后在人物的动作线上,编剧不断为主人公设置障碍,主人公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别人的帮助,一次又一次地冲破障碍,从而形成动作线上串联起的一系列事件。最后一个障碍必须非常大,几乎无法逾越,主人公被逼到了绝境,观众也几乎绝望,忽然,这时出现了某个因素(转机),使得局势逆转,主人公(必须主人公自己,而不能是他人)终于战胜了危机,取得了胜利(悲剧就是未取得胜利)。 特点:悬念清晰,动作感强,故事跌宕,扣人心弦。 二、人物关系冲突型

名著中猪八戒人物形象分析

《西游记》猪八戒人物形象分析 内容摘要:《西游记》是吴承恩所著,被明代人所称为“四大奇书”之一,是传统积累型小说,且它是最不露集体创作的痕迹,小说的作者以自己的风格完全溶解了前人对唐僧取经故事所提供的艺术材料,使小说的内容和形式都烙上了独创、属于他的个人风格的印记。《西游记》具有浓郁象征意味的神魔小说的代表作,而猪八戒则是作者吴承恩在这部作品中着力塑造的一个喜剧典型。在他的身上既有人的吃苦耐劳、憨厚率直的品质以及贪婪自私的本性,又有神的本领,同时还有猪的形体特征,这充分的体现了作者把人性、神性、猪性的完美结合。本文通过对猪八戒这一古型文学艺术形象的内涵和意义有更加全面和更加深刻的认识。 关键词:猪八戒形象分析特点 《西游记》是我国一部具有浓郁象征意味的神魔小说的代表作。在这部作品中作者吴承恩着力塑造了孙悟空、猪八戒等一系列的典型形象,猪八戒是作品中喜剧典型的代表。在他的身上作者赋予了独特的美学意义,同时也赋予了他人性、神性、猪性,是人、神、猪的完美和谐的结合体。 曾经有人说在《西游记》中,孙悟空与猪八戒的形象的我们现实生活中的真、善、美与假、恶、丑的对比,这样的观点似乎很具片面性。猪八戒是一个喜剧典型,他虽然外表丑陋常常被人们看作笑料,却有着其独特的美学价值。喜剧的笑是艺术,它的生命就是笑,笑是喜剧之所以成为喜剧的关键,也是人类区别“是”与“非”,“美”与“丑”的标准。而在喜剧中,美是间接的被肯定的,一般认为正面而具有某些缺点的形象,他的特点就是幽默、就是讽刺性喜剧的美学特征。艺术美是基于生活美的,它不限于生活美,同时也包括生活丑。而猪八戒的形象正是作者将生活中的丑加以典型化和审美化之后,使他成为美的事物的对立面,经过艺术美与丑的冲突和斗争,从而将美与丑的事物展现在我们读者面前,通过对美的肯定达到对丑的否定,这样才使得猪八戒的丑具有强烈的艺术美的效果。 按照中国传统的观点,猪八戒在人们的心目中并不是一个好的形象。他往往意味着懒惰、丑陋、愚笨等。但是对于这一形象,千年来,人们还是很喜爱的,并在一定的程度上人们喜欢他超过了喜欢孙悟空,而且最近几年更是兴起了猪八戒热,有电视剧《春光灿烂猪八戒》、《福星高照猪八戒》,电影《阳光灿烂猪八戒》等等,这都充分说明猪八戒是非常受宠的。

中国历史题材电视剧的类型与美学精神

中国历史题材电视剧的类型与美学 精神 【内容提要】本文认为,中国历史题材电视剧可分为电视历史剧、电视历史故事剧、电视神话神魔剧三个大类。在艺术与历史生活的能动审美反映关系上,电视历史剧和电视戏说剧这三类电视剧分别采用了“考事 见真”、“失事求似”和“仿事成戏”的文本策略;在文本内部故事情节和主题表达构成的“形神关系”上,它们分别强调以形写神、以神写形和文本间性。在当代电视审美文化生态格局中,历史题材电视剧的繁荣和发展,需要再现文本、表现文本和戏仿文本的多元互渗,“真实冲动”、“审美冲动”和“游戏冲动”诸种美学精神的互动共生。【关键词】历史题材电视剧/电视历史剧/再现/表现/戏仿 一、中国历史题材电视剧的类型 从艺术发展史角度考察,我国古代没有“历史剧”这一概念。在建国前后很长一段

时间内,“历史题材戏剧”和“历史剧”的概念经常是混同来使用的。所以,对“历史剧”这一概念内涵也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 解方式:广义上说的历史剧可以等于“历史题材戏剧”,狭义上的历史剧则要求戏剧的主要人物和重大事件有比较充分的历史根据。这两种对“历史剧”的理解各有其渊源,可分别以郭沫若和吴晗为代表。 郭沫若理解的“历史剧”是一种广义 上历史剧,也就是现在一般说的“历史题材戏剧”。抗战时期郭沫若提出的“失事求似”的浪漫主义历史剧创作理论,在历史上发生了很大影响。郭沫若曾说:“凡是把过去的事迹作为题材的戏剧,我们称之为历史剧。这过去的时限是很难定的,一转眼间一切都成了过去,这样严格说来,差不多就没有 ‘现在’这样东西……不属于真正的史实,如古代的神话,或民间传说之类,把它们拿来做题材,似乎都可以称为历史剧。假使这样广泛地来规定,凡是旧时代的戏剧,无论中国的或外国的,可以说都是历史剧”。在这里,郭沫若理解的“历史剧”,主要是按

电视剧版[平凡的世界]孙少安人物形象分析

电视剧版[平凡的世界]孙少安人物形象分析 摘要:电视剧版的《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安的人物形象生动、鲜活、立体,从 社会的历史背景来剖析“孙少安”这一人物形象。回顾新中国以来特定历史时期土地改 革的一个断面,藉此烘托一个地地道道黄土汉子――孙少安的革命与成长。他的社会阶级 属性;人物本身的个性及其命运;主人公的婚恋观念等。剧版映射着一代青年农民对土地 的热爱,对富裕生活的向往和对爱情婚姻的质朴。 关键词:孙少安;人民公社;农业生产;阶级性;爱情 1. 历史断代的人物命运 《平凡的世界》讲述的是从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到八十年中期十年间,中国农村 改革,除旧布新的一部现代历史剧。电视剧版的它基本符合路遥先生《平凡的世界》的历 史基调,对于所处时代人物的刻画也基本还原了那个时代农村革新的思潮。孙少安这一人 物形象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了。 孙少安,陕西省黄原县石圪节公社双水村人。文化大革命的一场浩劫,初中毕业 的孙少安,读书生涯就基本完结。孙少安也和村里普通的孩子一样,依旧遵循着他的父辈 的足迹,面朝黄土背朝苍天,面对时代给定他的生活和命运。 贫困是当时整个以农业生产,靠土地吃饭的农民――农业人口都面临的一种社会 的现状。为促生产,人民公社、农业合作社、农业学大寨等农村的基层革新如火如荼,人 定胜天的思路就是向天讨要温饱。然而这些农村改革的后期,社会机制慢慢地扭曲、走样:不贴实际的浮夸;大锅饭的干多干少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高度集中的劳动方式,分 配中的平均主义等。这些不仅影响了农民的生产热情和积极性,也阻止了农村经济的整体 发展。思想认识的教条,劳动实践的形式主义,举大家之“亏”力,维护一种集体的存在感。这本就违背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原则。仅仅是为了摆脱一种贫困现状, 却无形忽略了人本身作为集体的劳动主体的存在,加剧了贫困悲剧。 田福军下乡调研,高专员视察:农民无食吃、无衣穿……观音土、树叶、树皮, 群众面如菜色地承受饥贫,口中还高喊“感谢党!”觉悟里,一切都是公共的,个人的思 想和实践往往不会成为实际生产劳动的主流思路,所以也得不到太多支持和贯彻。这种被 淹没,被无关痛痒地扼阻,只因为这是个从全国到省部、到黄原、到石圪节公社,再到自 然村落的双水村,从上至下的隶属关系,政治阶级关系脉络的梳理。孙少安毫不例外,他 也只是黄原县石圪节公社双水村一队普通的一个贫苦农民,日子过得?j惶。 2. 朴素的贫农阶级意识 孙少安是个地道的农民,他不像他的姐夫王满银那样好吃懒做、游手好闲爱做发 财梦,也不像金家湾的金富谋求财富“不择手段”。孙少安之所以十八岁能被选作双水村 一队队长,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唯一可以称道的也仅仅是因为他这个年轻后生淳朴、厚

电视剧研究重点

填空 电视剧包容了编、导、演及全体电视剧艺术家的创造活动。 视觉符号和听觉符号构成电视剧的画面。 摄制技巧和生产流程影响画面造型艺术。 文化蕴含是文化时间和文化空间。 简答 电视剧怎样区别于别种的相关艺术? 电视剧是由演剧进行审美的艺术;在这种形式的艺术里,它无疑包容了编、导、演及全体电视剧艺术家的创造活动,而在剧情的进展中,戏剧冲突、人物之间的戏剧动作、戏剧语言,又都是充分地艺术化的。而所谓演剧,不言而喻,是在导演的指挥下,在一定的场合或载体上由演员扮演角色,运用多种艺术手段当众表演故事情节的综合艺术。当然,所有综合的各种艺术成分,都必须浑然一体,不能脱离戏剧艺术的特点而存在。换句话说,这种的艺术手段,体现的是多种的艺术元素的介入,一旦这种介入得以实现,这些艺术元素所归属的文学、美术、音乐、舞蹈、导演、表演等等艺术样式,就不再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了。诸多元素会体现为整个电视剧艺术生产流程中不同“岗位”、不同艺术工作者的各司其职而又通力合作、相互兼容、共同演剧。 电视剧的传播特征是什么? 传播途径和接受方式生成审美创造的特征。电视剧的传播就有了这样的特性,运用日新月异的电子技术手段,通过连续运动的图像、声音和文字等元素,再现具象和表现意象的句画面和艺术性的画面造型,按时间流程有序地传播给千家万户中的观众。这种传播的目的地是一个个家庭,受众是存在着亲属关系的家庭成员。这种收视场合具有亲密的氛围。收视中,千家万户都是“各自为政”的。各个家庭之间,既有共同点,也有种种差异。这差异,包括各个家庭之间和一个家庭内部不同成员之间的收视行为中价值取向、评价标准、观赏趣味的不同。电视意识是什么? 电视意识就是电视剧创作者运用电视这一工具进行创作的观念,在创作的艺术实践过程中,通过电视媒介本质特性及其内在联系的认识,在创作活动中形成的一种自觉控制和调节自身的艺术生产实践的一种思维活动。主要包括对象意识的定位和可视性的强化。 什么是电视剧艺术的审美价值? 电视剧艺术的审美价值是在于,电视剧策划人、剧作家和电视剧导演、表演及其他造型艺术家,立足于对生活的某种独特感受、独特发现这个基础,出于某种情感的、思想的需要,通过艺术的想象,以声像符号系统为语言载体,在画面讲述的故事中对世界进行一种审美的再创造,即,将现实的生活世界幻化为虚构的艺术世界,使这个艺术世界中的艺术形象,艺术地显现出某种精神指向来,用以引导和评估人的某种社会实践和认识,为人服务,为社会服务。 电视剧艺术的社会功能,包括哪些? 和别的文学艺术一样,电视剧艺术也具有多种功能,并构成一个功能系统。包括有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娱乐功能、审美功能。可以说,审美功能是电视剧艺术诸多功能中最基本的功能。 电视剧作为一种大众传播媒介,它的画面和声音传播形态使它比其他艺术更容易被社会群体接受。它自身的特征使它兼有娱乐和审美的多种功能,体现出了广泛意义的文化形态,其中就包括大量的商业文化。这并不就是

电视剧人物分析

电视剧人物分析 ------以闯关东为例分析经过这一学期的学习,我掌握了有关电视剧人物塑造的基本知识。下面我结合闯关东这部电视剧简要素数一下我对人物塑造的的理解 电视剧与其他叙事艺术如电影,戏剧一样,都是以写“人”作为其核心任务。可以说,在电视剧中,一切都是为人物服务的。没有能够脱离人物的纯粹事件,没有与人物无关的环境描写,剧中所有的冲突与对抗更是紧紧依附于人物。观众观看电视剧的热情,很大程度上也是源于对剧中人物的关注。他·她的命运,她·他的一举一动无不牵动着观众的心。而一部电视剧之所以能够被观众深深记住,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剧中出色的人物形象。因此电视剧人物形象的艺术性策划在电视剧策划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不言自明。 首先是人物形象的塑造。 最直观的是人物肖像与造型的塑造。肖像特征是人物的职业身份,生活处境,社会地位和心理状态等特征的综合体现。创作者往往根据这样一些特殊限定,从中抓取那些可以实现外化的外表特征细节进行造型设计。 《闯关东》中那文的形象由牛莉扮演,牛莉演那文堪比晓旭演黛玉。,牛莉丰满的脸庞、圆润的下巴和嘴唇,蛮有点富家小姐的味道,一种曾经养尊处优的痕迹若有若无地随时流露出来。正好与那文的格格身份相匹配。 通过人物的服装造型设计赋予人物形象以强烈的视觉能量,进而加强性格表达,可以说已经成为当前电视剧创作的一个自觉追求。 《闯关东》中服装设计恰到好处,以那文为例,生长在王府,从小锦衣玉食,穿着打扮自然别具一格。以她常穿的那套白色对襟为例看上面绣满了深色花纹,高雅别致,在配上墨绿色百折裙,非常好看,把她和劳动人民(文他娘)、读书人(玉书)明显区分开来,

同时人物形象的塑造还要注重人物刻画的扁,圆 创作者要完成一段特殊的叙事,必须依靠人物来完成叙述的每一个环节,人物身上于叙事无关的属性,无益于叙事的统一,只会干扰叙事。所以无论是小说还是影视戏剧作品,都需要一种只体现但以叙事功能的人物,称之为“扁形人物”,扁形人物性格明晰,形象突出,塑造简单,功能强大。但缺点也非常明显—可信度低。因为他来源于创作者的需求而不是现实生活。在一些风格特殊而且不需要完全参照现实生活的场景中,如喜剧,闹剧,荒诞剧或非现实的特殊形象中扁形人物有着非常重要的使用价值,可是在绝大部分的作品中,需要的是与扁形人物相对应的另一种人物—圆形人物。 所谓圆形人物,是指有多个侧面并有发展的人物。不能简单理解为仅仅是任务的多重性,比如多重性格,复杂身份等。问题的关键在于对“维”的正确认识,“维”在戏剧影视人物形象上的准确定义指的是人物内心深处的矛盾统一。作品中的主人公必须是所有人物中维度最多的,否则就会出现创作中心偏移,主人公与其他人物关系失衡登问题。 闯关东中潘五爷即为一个扁形人物阴险毒辣,老成稳重 他是老朱家在哈尔滨的死对头,他的存在是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体现老朱家闯关东的艰难与朱开山的英勇厚道足智多谋的所必需的其次是人物性格的刻画 对电视剧来说,人物形象是电视剧作品的灵魂,而这个灵魂是否能深入人心,人物性格是关键。 性格人物的特点是是多面性和不稳定性。电视剧对人物多重性甚至分裂性的描写,主要目的或主要任务大致来说有三个: 第一为刻画复杂真是的人性做努力第二通过刻画人物性格的多重甚至分裂可以有效地触及人物生存活动的社会背景和人文环境,是作品的社会内涵以开掘第三一些作品关注人物性格中偏于消极性质的成分,突出她们进而加以艺术处理,一次完成特殊

分类总结必看的国产经典电视剧

分类总结必看的国产经典电视剧 一、当代军旅理念题材 1、和平年代1996 一部正面描写改革开放条件下部队建设、以及军队与地方关系的电视剧,用引人入胜的故事、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感人腑肺的情节,深刻地表现了中国当代军人的精神风貌,充分地表达了时代的情绪,让人看了激情满怀、壮心不已,诚所谓催人泪下,催人奋起! 2、突出重围1999 在党中央和中央军委的坚强领导下,经过努力转型探索,我们这支具有光荣传统和赫赫战功的军队,能够完成祖国和人民赋予的一切神圣使命。 3、DA师2002 凸现南京战区的战略地位和打头阵的历史责任,努力聚焦、状摹、讴歌当代优秀军人为国防建设所建树的功勋和展现的丰采,展现出"打得赢"是中国军队的目标和使命。 4、沙场点兵2006 多层次多视角地展示了我军各级将领紧迫的忧患意识和远大的强军之志,强调了练为战的重要性,讴歌了一批肩负历史使命,勇于探索创新,敢于应对挑战的当代军人英雄群像。 5、和平使命2007 以真实的中俄"和平使命2007"军事演习为背景,描绘了我军陆海空三军新一代高中级指挥员的群体形象,表现了新型军事指挥员在先进军事理论指导下,着眼打赢信息化战争的要求,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圆满完成军演任务过程中的蜕变和难忘经历。 6、战争目光2008 通过栩栩如生的军人形象刻画和惊心动魄的故事情节演绎,揭示信息是如何决定着未来战争成败的,同时提出了中国要想实现经济强国,就必须"重建全民大国防"的深刻命题。 7、狼烟2009 提出"国防不是军防"的长远思想,体现出预备役部队的重要性,展示了新形势下我军国防改革的先进理念。 二、当代军旅人物题材 1、女子特警队2000 踏上这条路,攀马又弯弓,头枕九州月,脚下一天星,吃苦不言苦,有痛不说痛,风也女儿行,雨也女儿行,春美秋俏丽,一笑百花红! 2、导弹旅长2001 在"科技强军"的浪潮中,导弹旅长带领东方旅从自觉、自醒中逐渐意识到自己的弱点,苦钻高科技,重新崛起,成功地实现了向"知识型"部队的转变。 3、归途如虹2003 "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实现了香港的和平回归,而在这令人难忘的世纪仪式背后,富有智慧的中国军人、军人身后的亲人,以及他们付出的汗水、泪水、血水却鲜为人知。 4、垂直打击2006 突出表现了我军官兵为打赢现代化战争殚精竭虑,真练真打的火热生活,用扣人心弦的紧张冲突和连环悬念,最大限度营造出逼真的战场气氛,塑造了一组勇武过人、智慧超人、性格迷人的特种兵形象。 5、士兵突击2006 在任何困难和灾难前,都要像士兵一样突击,"不抛弃,不放弃"是哲学,是人生,是我们成长的历史。

试论电视剧《欢乐颂》中的人物形象塑造.docx

试论电视剧《欢乐颂》中的人物形象塑造电视剧在这个多元化思潮汇集的社会背景下成为了文艺作品的主要力量,每一个电视剧创作者都要思考如何为时代凝神聚气,传递积极正向的精神和意识。只有无愧于时代的电视剧作品才能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发展。 一、基于成长角度分析人物形象塑造 罗伯特·麦基是底特律优秀的编剧,其在《故事》著作中曾写道:“优秀的作品在揭示人物真相的同时还会仔细刻画描写出人物本性变化轨迹,无论朝着好的方向还是坏的方向发展。”《欢乐颂》这部电视剧就围绕“五美”的个性成长讲述了人物本性的发展轨迹。 电视剧《欢乐颂》第一季里一系列故事以不断揭示人物真相展开,所有情节的发展与铺垫都从客观角度上为人物性格的发展与转变奠定了基础,最后在第二季中实现了质的转变。 (一)职场精英——安迪 安迪是现代都市里具有代表性的职场精英,其特立独行、逻辑严密。高智商、低情商的安迪在职场上永远公私分明,眼里容不得半点沙子的她精明干练,但生活中的安迪却与人疏离,缺失亲情的她虽然愿意载送邻居上班,却没有表现出与更多人接触的意愿,对待爱情的态度也是避之不及。安迪的人生就好比辉煌的乱世,久经大起大落的安迪身上总是透出一种可以搞定一切的自信。 在家庭方面,安迪经历了外公、父亲抛弃妻、女的遭遇和弟弟遗传了家族精神病的事實,自己身上还携带着随时可能发作的家族遗传精神病基因;在事业方面的无比自信、从容、风光和骄傲仍旧抵不过感情上的恐惧、自暴甚至抓狂,最终因为无法承受和处理好与魏兄的感情结束了恋情;在生活方面,安迪扮演了一个“大家长”的角色,每天上下班顺路带着关关,帮助邻里妹妹,帮曲筱绡解决了工作上的难题,并一步步开始面对和接受自己的身世,实现了自我突破,还勇敢地接受了包奕凡炽热的情感追求,同时也愿意在感情中为对方付出。曾经那个一提到生父魏国强就情绪崩溃的她,却在看到爱人陷入孤立无援时愿意主动找魏国

穿越剧的文化现象研究

穿越剧的文化现象研究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文化市场的日益扩展,各类电视剧题材不断推陈出新。穿越剧作为荧屏新宠,掀起收视热潮,在当前电视剧市场中颇受欢迎,成为时下一种流行的文化现象。作为一种新兴的电视剧题材,穿越剧以其天马行空的想象、时空交错的剧情,带给观众新鲜的审美体验。与穿越剧的热播程度不相协调的是,目前学界对于这方面的研究却刚刚起步,许多研究角度尚无人涉及,全面整体的研究更是欠缺。本文将立足于穿越剧这一新鲜的电视剧形态,对其起源、发展、流行原因等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梳理和归纳,并对其未来的发展方向作初步的探讨。本文的思路如下:首先简要介绍本文的选题背景、研究现状及研究内容。目前研究多停留在对某部作品的简短评论,或是对穿越剧盛行外部原因的简单探讨,缺乏对穿越剧本体和整体的关注。本文即是立足此现状,旨在对穿越剧进行较为深入、整体的研究;第一部分对穿越剧的涵义进行界定并从纵向上追溯其文化源流及梳理其发展历程。指出穿越剧的核心是“穿越”这一艺术手段与其他类型剧的糅合混搭;并从古代文本开始追溯,系统地梳理穿越文化在我国的文化溯源,文本发展,再至电视剧艺术的发展过程;第二部分则立足穿越剧本体,从文本类型、故事模式、主题上分析归纳其内在魅力;第三部分立足穿越剧审美特征、大众文化心理及当前社会文化背景,从内因、外因角度综合考虑,深度剖析穿越剧这一文化热潮的产生的原因,分析总结出穿越剧的风行是由于其独特的审美体验,以及受众文化心理上的种种诉求,另外,大众文化的发展,媒

介的变迁,媒体商业化的运作和精准营销也是穿越剧流行的重要社会原因;第四部分从横向上将国内穿越剧与国外穿越作品进行比较,分析其各自文化背景下呈现出的差异;最后归纳总结出国内穿越剧现存问题,即同质化的情节模式、庸俗化的审美趣味、肤浅化的文化内涵,并从内容、模式等方面的创新,以及内涵、逻辑的完善方面提出一些思考。

浅谈中国电视剧的发展

浅谈中国电视剧的发展 从1958年5月1日,中国第一座电视台——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的前身)开始播出,到如今的据不完全统计的三十四家卫视、三百多家电视台并存的局面,中国电视业发展步入 了第56个年头。自1958年第一部电视剧《一口菜饼子》播出,到如今百花齐放的局面, 中国电视剧在几十年的探索实践中走向成熟。电视剧,是随着电视广播事业的诞生而发展起 来的,如今毫无疑问的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喜爱的休闲消遣方式之一。而电视剧,作为电 视产业的重心,相当大程度上也是社会的缩影,折射着时代的变迁与发展,反映着人们的思 想生活观念,见证着人们价值观、审美观的变化。 一、题材演变与社会发展 按照电视剧艺术形式在社会系统中功能角色定位及其艺术自觉与生产规模,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发展阶段:一,宣传工具阶段(1958—1977)。二,审美自觉阶段(1978—1989)。三,文化产业阶段(1990至今)。 (1)宣传工具阶段 从电视剧艺术诞生的1958年到文革结束后的1977年,中国电视剧基本上是作为个年代政治宣传工具而存在的。虽然说在这个阶段,包括文学、戏剧、电影、电视剧在内的艺术形式家族,都要受制于当时左倾政治文化形势的强力影响和左右,但由于电视传播的新兴大众传媒属性,相比前几种艺术形式,电视剧这一文化形式的作用,更加受到政府、把关人系统以及从业人员重视。 1958年到1966年,是中国电视剧的草创时期,8年时间全国范围内共播出200多部电视剧。其中,北京电视台90部,上海电视

台35部,广州电视台30多部。但由于电视接收机在当时是稀有物,影响力、起到的宣传效果并不大。 (2)自觉审美阶段 1978年,党中央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以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党的基本路线,标志着中国经济、文化的全面转型。1979年,邓小平出席了中国作家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宣布将党的文艺方针由“文艺为政治服务”调整为“文艺为社会主义服务,文艺为人民服务”。这预示着对文学艺术功能认识的重新定位,也标志着对全社会对文学艺术自身独特规律的尊重。 作为整个文化艺术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电视剧艺术在这一阶段获得了审美意识的自觉,开始了对中国特色电视剧艺术规律的探索和开拓。电视剧艺术在新时期获得了一个良好的开端,年产量由1978年的10余集发展到1979年的30余集,再发展到1980年的80余集。中国电视剧送中央电视台播出的年产量,由1981年的110集激增到1986年的1500集。 数量在激增,电视剧的艺术品种和类型也日趋多样,质量在明显提高。不仅出现了一批思想、艺术水平较高的制作精致的短篇电视剧,而且产生了一批引起社会强烈反响的长篇连续剧,问世了一批样式新颖的戏曲电视剧和专为少年儿童录制的电视剧。特别是1984年以来荣获“飞天奖”一批优秀电视剧,如《今夜有暴风雪》、《新闻启示录》、《走向远方》、《巴桑和他的弟妹们》、《希波克拉底誓言》、《太阳从这里升起》和《寻找回来的世界》、《四世同堂》、

电视剧作分析及其要领

电影剧作分析及其要领2008-06-30 09:59:05| 分类:转载| 标签:|字号大 中 小订阅 学习电影剧本写作有五个很重要的事情要做:一、多观察和思考生活;二、多做构思,勤写勤练;三、多增加艺术修养(包括音乐、绘画、戏剧……众多方面的);四、多对影片进行剧作分析。前边三项也许人们谈得很多,最后这一项初学的朋友却常常认识不足。我们今天就来谈谈这一方面的问题。 一、剧作分析的重要性 中国有句俗话,说是“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诹”。我们根本就无法想象,一个人如果没读过几首诗却能够出口成章。对成功作品的借鉴是最好的学习方法,而对别人作品缺点的批判便是对自己鉴赏能力的提高。鉴赏能力是什么?正是创作能力的前提和基础。缺乏鉴赏能力的人是不可能具备足够的创作能力的。“眼高”不一定会“手高”,有时也会出现“眼高手低”的情况,但“眼高手低”也并不一定是坏事情,因为有了“眼高手低”这个阶段才能走向“眼高手高”的境界,然而“眼低”却只能是“手低”了。上面那句大俗话同样也适用于电影剧本写作的学习。要想“入道”——“入”剧本写作之“道”,首先就要有褒贬电影作品的能力。如果看了一部上好的影片你却不知道它还在哪里,是什么原因使它这么好,或者看了一部挺糟糕的片子你却赞不绝口,你肯定就写不出一部好剧本来。所以,如果想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首先需要有一定的看片量。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具有电影见识。北京电影学院的学生其实就是大量的影片“喂”出来的,他们每天的任务就是看片子、拉片子(带着某项研究目的在拉片机上逐段甚至逐镜头地研究一部影片)或在老师带领下看片。看片不能瞎看,谁的生命都是宝贵的,不能耗费在无聊的电影上。看片的技巧之一就是学会“泛读”和“精读”相结合。所谓“泛读”,就是走马观花,看过之后不作细致的分析,这样能保证你的看片量;所谓“精读”,就是在看过一部影片之后对它在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并写出读片笔记来。在电影学院诸多专业的课程中,“影片分析”课是所有学生都必修的,而且是最最重要的课程。一位老师用诗一样的语言形容它的重要性: 要多看电影。 多看会使 陌生变得熟悉, 高远变得亲近。 一部伟大的电影 它好象就是你拍的, 它成为了你的下意识。 (摘自苏牧《荣誉》封底) 北京电影学院有众多的专业,不同的专业在进行影片分析的时候角度很不相同。例如学习表演的学生常常从表演角度研究影片,而学习摄影的学生便常常研究一部影片的影调、画面构图和摄影机的运动等等,学习录音的学生当然更多地去研究声音的处理和音乐。但是我认为,无论哪一个专业,学会从剧作角度分析一部影片都是十分重要的。因为电影所有的工作都是围绕着剧作展开的或者说是为了完成剧作而进行的。导、表、摄、录……无一不是为了叙述故事、展开情节、塑造人物、揭示主题、抒发情感、结构冲突,而这些恰恰就是剧作的构成内容。所以我说,对一部影片的导演、表演、摄影、录音等等方面的分析只能在对它的剧作分析的基础上进行。

影视文化研究

《影视文化研究》 作业 专业:艺术学 姓名:刘杨

东北农村现实题材电视剧类型研究 所谓东北农村现实题材电视剧类型,是指对新世纪以来东北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出现的新人、新事、新观念、新风貌予以影像写照的新兴电视剧类型。从2002年开始,东北农村现实题材电视剧纷纷亮相荧屏,其中有一批优秀剧目相继在央视一套黄金时间热播,譬如2002年3月5日起播出并以10.01%的平均收视率荣登央视当年收视冠军宝座的《刘老根》、2003年2月24日起播出的《希望的田野》、2005年4月3日起播出并继《刘老根》之后再次创造了央视当年最高收视率的《圣水湖畔》、2005年9月28日起播出的《美丽的田野》、2006年1月18日起播出的《都市外乡人》、2006年1月29日起播出的《别拿豆包不当干粮》、2006年5月27日起播出的《老娘泪》、2006年6月18日起播出的《插树岭》、2006年9月30日起播出的《乡村爱情》、2008年2月9日起播出的《乡村爱情2》、2008年3月20日起播出的《清凌凌的水蓝莹莹的天》、2008年7月23日起播出的《静静的白桦林》、2009年2月1日起播出的《清凌凌的水蓝莹莹的天2》、2010年2月16日起播出的《乡村爱情故事》、2010年11月29日播出的《永远的田野》等。东北农村现实题材电视剧扣准时代脉搏,自觉拓宽思路,佳作频出可圈可点,已成为一道独特而亮丽的荧屏风景,具有重要的类型探讨价值。 一、东北农村现实题材电视剧类型的主导元素 东北农村现实题材电视剧类型的异军突起,首先得益于如下两个主导元素。 (一)主旋律:反映时代进步,唱响时代主题主旋律是东北农村现实题材电视剧的生命线,也是其产生的前提。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农民工作,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专门做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部署,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面向“三农”,繁荣农村现实题材电视剧创作生产,已成为新时期电视剧繁荣发展的重要课题和重要目标。为此,中宣部和国家广电总局都提出了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