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遗传与环境对人发展的影响

遗传与环境对人发展的影响

遗传与环境对人发展的影响
遗传与环境对人发展的影响

(一)内容摘要:

制约个体心理发展的二大因素"遗传"和"环境"的论争一直是心

理学一个古老的话题.回顾心理学史上一些著名流派对该问题的阐述,大多把制约个体心理发展的因素归结为遗传因素群, 遗传素质为个

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遗传素质的差异是造成个体间个别差异的原因之一;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越来越多的实验研究证明,遗传和环境在人的身心发展中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动态地分析遗传与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利于我们掌握个体心理发展的因素,也有利于个体的心理发展.

(二)关键字:遗传环境个体的发展

(三)遗传的概念

遗传(heredity)是生物的性状又在下代表现的现象,但在遗传学上指遗传物质从上代传给后代的现象,亲代与子代之间、子代个体之间相似的现象。遗传,一般是指亲代的性状又在下代表现的现象。但在遗传学上,指遗传物质从上代传给后代的现象。例如,父亲是色盲,女儿视觉正常,但她由父亲得到色盲基因,并有一半机会将此基因传给他的孩子,使显现色盲性状。故从性状来看,父亲有色盲性状,而女儿没有,但从基因的连续性来看,代代相传,因而认为色盲是遗传的。

(四)遗传与发展的相关研究

英国人类学家F.高尔顿在1869年发表了《遗传的天才》一书,

说人的聪明才智及心理发展都是由遗传而来的。他用家谱调查法,查询了977位名人。发现这些名人中有555位有同等优异或超过他们的亲戚;而在另外977位普通人中,只有4位有优异亲属。此二者亲属优异之比例为555:4。因此高尔顿断言,遗传素质是人的聪明才智和心理发展的决定性的因素。美国心理学家L.M.特曼研究了643个天资聪颖的儿童,发现在美国名人堂(Hall of fame)中有四分之一的名人与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天资聪颖的儿童是亲属关系。所以,他说,“天才是遗传的”。并认为不仅优秀儿童的心理发展是来自遗传,而且低能与疯狂多半也是来自遗传。在家人类似的遗传研究上,K.皮尔逊和A.I.盖茨认为,遗传与血统远近有密切关系;血统愈近,类似程度的相关度愈高,反之愈低。从优生学看来,血统愈近,其心理发展的水平往往愈低,反之相对的愈高。近亲结婚,对于提高心理发展水平是很不利的。遗传不仅在身体结构、形态、神经系统等方面起决定性的影响,而且在心理发展上,也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

遗传对人发展的影响

(1)遗传素质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人的发展总是要以遗传获得的生理组织,一定的生命力为前提的。没有这个前提,任何发展都不可能。如色盲是有遗传而来的,后天不能补救;所以色盲不能成为画家,也不能从事需要辨别颜色的工作。

(2)遗传素质的差异是造成个体间个别差异的原因之一,人与人之间的遗传素质是有差异的。由于遗传素质上的迟疑有的是人易于发展成一个善于思辨的科学家,有的易于使人发展成一个有才能

的音乐家,有的易于使人发展成为一个优秀的运动员。由于遗传素质的差异,不同的民族,种族,性别之间产生的区别通常不是靠简单的后天努力可以弥补的,这要通过遗传的缓慢进化才能实现。

(3)遗传素质仅为人的发展提供物质基础,而不能决定人的发展。遗传素质有差异,但就一般人而言并不是相差很大;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可能性,但这种可能性能否变成现实取决于后天的环境人。不能片面夸大遗传的作用,反对“遗传决定论”。

(五)环境的概念

环境是围绕在个体周围的并对个体自发地产生影响的外部世界,包括个体所接触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个体因参与其中而接触到的社会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以及家庭生活,还包括同邻里、亲戚、朋友的交往等等,所有这些不以培养人为目的的外界自发形成的对个体发展产生着影响的因素,都是我们这里所说的环境,概括起来可以说就是三个方面: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

(六)环境与发展的相关研究

在中国古代家教中“孟母三迁”的故事,想必被许多人所熟知。孟母为了给孩子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不辞辛苦三次迁家。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环境的重要性。

孟母为了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而搬家三次。从环境对人的心理影响看,是有道理的。人所处的社会环境、地理环境对人心理的发展也有决定性的作用。人们的学习往往可分成两种,一种是通过抽象的理论思维能力;一种是靠耳濡目染的形象直观接受能力。这

后一种学习又是在潜移默化中习得的,要特别注意。尤其是年幼的儿童,直观、模仿性很强,这是他们这阶段的主要学习思维方式。故给孩子创设一个良好环境对儿童学习是很重要的。

环境对人发展的影响

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在缤纷多彩的社会中,环境的种类也很复杂,每一种环境就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发展的可能。在自然环境中,自然条件的不同,地理环境的不同对人的发展也不同。

(2).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的积极作用:在自然条件,地理条件,周边大环境都不是很优越的前提下,个体会对未知的领域有更高的好奇心,会增加他们寻求知识的动力与愿望,会促进他们更奋发向上;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的消极作用:在自然条件,地理条件,周边大环境都不是很优越的前提下,个体会因为周边环境提供不了更好的学习与成长环境从而影响个体的梦想,与未来的发展。

(七)遗传与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越来越多的实验研究证明,遗传和环境在人的身心发展中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

詹森(A·Jensen)利用血缘关系远近不一的儿童和成人作为研究对象,从无血缘关系者直至同卵双胞胎,结合其所处环境条件考查遗传与环境因素在身心发展中的作用,并于1969年发表一个对八个国

家一百多项研究结果的综述。研究指出:①无亲属关系的成对被试之间所得智商上的相关,总的情况是远低于有亲属关系的成对被试。②在旁系亲属中,成对被试间智商的相关系数随血缘关系接近而升高。

③在直系亲属间,祖父母与孙子女间智商相关远低于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相关。由此可见,遗传因素越接近,成对被试间所测得的心理机能反应也越近似,所以,遗传在身心发展上的作用是必须肯定的。从研究中还可以看到这么一种情况:①同是亲属关系的被试,分开抚养的儿童间无相关,而一起抚养的儿童间、养父母与养女子间却有正相关。

②亲兄弟姐妹间,一起抚养的相关远高于分开抚养的成对被试。③同卵双胞胎分开抚养的成对被试间的相关,低于一起抚养的双胞胎。这样看来,仅用遗传因素解释人的身心发展是不够的,还要看到环境的作用。没有环境因素,遗传作用无从体现;没有遗传因素作为生物基础,环境也无从施加影响。

(八)遗传和环境因素对人的发展哪个作用更大

遗传和环境因素对人的发展哪个作用更大?我认为应以发展的、动态的、联系的观点去分析。某些遗传特性是因进化过程中环境因素的影响而产生的,带有环境影响的痕迹。同样,个体总是基于自己的遗传特质、以自己的特有的方式作用于环境。从这个意义上讲,遗传与环境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此外,在不同的个体身上、在不同的发展阶殴,遗传与环境的作用也各有不同。

(1)、环境影响着遗传物质的变化和生理成熟

现代科学研究证明,胎内环境对胎儿的生长、发育及出生后

的发展有重大影响。如母亲缺乏营养,不良生活习惯以及药物、辐射等都会影响胎儿的发育,从而影响其后代智力的发展。儿童出生过程中以及出生之后,营养不良或一些意外的因素(如产伤、疾病、事故等)也可能影响儿童的生理,继而影响后来的发育。

(2)、遗传素质及生理发展制约着环境对个体心理的影响

环境对遗传起一定的影响作用,但不能从根本上改变遗传因素及儿童的生理成熟过程。反过来,遗传的特征对儿童接受环境的影响起着制约作用,最常见的是儿童的性别、最初的神经活动类型的特征、某些特殊才能的发展等。这些遗传特征使儿童从出生时起,就对外界刺激发生不同倾向的选择性反应,从而影响到外界环境刺激起作用的程度。

(九)参考文献:

l,《发展心理学》

2《儿童心理学》

3《普通心理学》

4《遗传的天才》

遗传与环境对人发展的影响

遗传、教育、环境对人生长发展的影响 什么是影响个体发展的基本因素,这是教育学研究中的一个古老而基本的课题。教育学界和心理学界的研究各自有着不同的侧重面。心理学的研究通常把这些因素分为两类,一类是遗传因素,另一类是环境因素。教育学界的分析立足于心理学研究的基础上。我国教育理论界将影响个体发展的主要因素归结为三方面,即遗传、环境和教育,简称为“三因素论”。 三因素论是在苏联教育家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1948年版中有关影响人发展的因素理论的简称。其主要论点是:个体的发展受来自遗传、环境与教育三方面的影响,但这些因素各自在发展中所起的作用不同。遗传是个体发展的基础,它为个体发展提供了可能,但是遗传对个体发展不具决定性意义,因为没有环境的作用,遗传提供的基础不可能实现,人也不可能成为人,世界上“狼孩”的存在就是实证,因此使人发展成为人的决定性因素是环境。其中作为特殊环境的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具有主导作用。在我国解放初的《教育学》著作中曾“引进”这一因素观,确认其为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并以此作为批判资产阶级因素观的武器。 遗传因素与个体发展 我们认为,人的先天素质是个体发展的必要条件,它为人的发展提供了来自主体的自身物质基础飞机体与外界发生作用的组织机制以及机体内部调节机制,从而使生命体成为一个开放的、具有自稳定性能的结构,它能够不断地从外界吸取自己发展所必须的各种“养料”,进行加工改造,使机体能吸收成长,从而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正是从这样丰富的意义上,我们强调遗传因素作为人的发展的基础。同时,还必须指出:这种可能是多样的,其多样性不但由于遗传素质功能的潜在性,还因为环境因素的丰富性;这种可能的多样性相对于个体生命的有限性,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足够广泛而有希望的前景。可以断言,在正常状态内,个体的整体发展水平不会因遗传因素而受阻。就人的智力发展而言,一些脑科学家认为,大脑为人的发展提供的可能,远远没有被充分开发,其中被开发的比例只占工10%~15%左右,大部分的区域尚未被“唤醒”。因此,对于每个正常的人来说,不必去提心或埋怨天生之材的不济,而是应该充满信心地去开发自己的“潜能”。“天生我才必有用”这句古话体现了这一真理。 教育与个体发展 在教育与发展的关系上,二者孰先孰后,心理学家的认识并不一致。 实际上,需要辩证地看待教育与发展的关系。教育要以一定的身心发展准备状态为前提,但教育作为人之自我建构的一种实践活动,根本上还是有赖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教育要促进人的身心发展,首先应以其准备状态为前提,依据其身心发展的新的可能(最近发展区)来进行,这种教育就是发展性教育,它是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学生主动学习,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的一种教育形式。教育自觉、有效地促进个体的身心发展,或者说教育的主导作用的有效发挥,蕴含着并且也体现了教育之于发展的适应性与超越性的辩证统一。 教育通过知识经验的传递来促进个体的发展,但个体获得的知识经验有内在和外在两种不同的价值。 环境因素与个体发展 环境因素是影响个体发展可能性的第二大项,也是人借以生存、发展的不可缺少的必要条件。 环境是任何有机体生存、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这是一个无须加以证明的客观事实。对于人类来说,社会环境,又是使人成为人而不是兽的基本条件,其中人类社会共同使用的、作为人类文化载体的语言以及与个体之外其他人的人际关系,是社会环境中把个人与社会群体联系起来的最根本的手段,脱离了人类群体又不会使用语言的“狼孩”的出现证明了这一点。 三因素论由来已久但这一理论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有关批评主要集中在几个方面:首先,认为三因素论在分类标准上存在混乱,教育对于遗传、

人的性格和主要和遗传和环境有关(精)

人的性格和主要和遗传和环境有关,其中又以后天的因素为主,所谓遗传其实也是和环境联系的,我们有的时候和父母很象,是因为我们和我们的父母从小一起生活不自觉的模仿了他们的言行,还有父母和我的关系,我们家庭的气氛是否融洽,是否独生子女,出生顺序,家庭模式,父亲在性别分化上最重要的作用,还有学校对人的性格也有很重要的作用,我们的教育啊,生活的集体啊,老师的言语啊,最后我们的社会对人的性格也有影响,社会道德啊,风气等等 自我意识对一个人的性格形成和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家庭环境 家庭被称为“制造人类性格的工厂”,它是儿童最早接触的环境。 包括父母教养方式和态度、家庭自然结构状况 (2学习环境 包括教师的教育态度、思想教育、校风、班风、体育锻炼和劳动。 (3同伴群体 (4重大生活事件 (5大众传媒和社会风气 1高级神经活动的类型 (2性别 性别差异对人类性格的影响有明显作用。人们普遍认为男性比女性在性格上更具攻击性、独立性、客观性、支配感、好动,并且更有强烈竞争心、逻辑性和冒险精神等等;而女性则比男性分寸感强、虔诚笃信,更具依赖性,顺从、易被说服且忍耐性强等。

(3外表特征 体形和身高、体重、外貌等生理上的特征,对个体性格的形成也有影响。主要可归结为社会文化的评价作用。 (4发育早晚 早熟者的性格特征一般表现为社会化程度高、责任感强,比较遵守社会准则,也易理解别人和处理人际关系;而生理成熟晚者则常依靠自己的态度和情感言语行事,较少有责任感,不太遵守社会准则,等等。 学校教育对人的性格的形成,特别是人对社会、事业、人的看法和态度的形成,对人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理想、奋斗目标的确立,具有重要的意义。学校对人的影响不同于家庭和一般社会环境,不是偶然的、零碎的,而是系统、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的,包括学校领导、老师提出的要求、方向,加上必要的奖惩措施,课堂上传授的知识内容,学校环境和班集体的影响,有同学之间的相互交往,还有老师对学生的态度,如此等等。学校德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而品德包含在性格之中,是性格的有机组成部分,与性格的其他部分紧密相联。品德不可能离开其他性格成分而单独发挥作用,因而学校也不可能离开良好性格的培养而孤立地培养品德。因此,学校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就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 影响人的性格的家庭因素有很多方面,比如父母的观念、思想、职业、性格、文化水平,父母对子女的态度,即对子女的哪些行为给予鼓励,哪些行为予以批评,希望子女成为怎样的人,如此等等,集中地表现为父母的养育态度、方式。不同的养育态度会直接影响子女不同性格特征的形成。父母对子女采取严厉型态度,子女容易容易形成执行拗、冷淡、粗暴、依赖、自卑等不良性格特征;采取放任型的态度,子女容易形成冷酷、攻击、情绪不安或消极、与世无争和玩世不恭的性格特征;采取溺爱型的态度,子女容易形成任性、幼稚、以自我为中心、撒娇放肆、缺乏独立性、胆小怕事、对人没有礼貌等消极的性格特征;采取民主型的态度,子女容易形成独

结合相关的理论,说明遗传和环境因素在人类行为发展中起着怎样的作用

心理学作业班级应英091班姓名邓昌鸿学号0903302117 结合相关的理论,说明遗传和环境因素在人类行为发展中起着怎样的作用? 遗传因素是指与遗传基因联系着的生物有机体内在的因素。遗传的生物特征主要是指那些与生俱来的解剖生理特征而言,如机体的构造、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的特征等等。 环境因素就人类个体成长来说,它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指生物有机体所共有的维持生存所必需的自然环境,如食物营养、山川河流、气候等;另一类是指人类的社会环境,即儿童所处的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包括家庭、社会、学校等方面的各种影响。 在人类行为的发展中,遗传与环境到底起什么样的作用一直是心理学家及其他行为科学 家争论的问题。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时代起,有关人性及人类行为是由遗传或是由环境决定的争论就一直纠缠着人们。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类的灵魂与动物不同,它有意识和自由意志。受亚里士多德观点的影响,遗传因素对人类行为的重要性被大大低估,人们过分地强调外界环境因素对行为的决定作用。表现在心理学上,就是行为主义占据美国心理学的主导地位达半个世纪之久。华生认为,人的行为除了少数简单的反射外,完全是由外界环境塑造的,只要控制环境事件,就可以塑造出不同的人。 但与这种思路相反的是,在心理学产生的早期,人们却对先天遗传因素的作用更为看重。麦独孤在分析人类的社会行为时就强调了基于遗传的本能因素。他指出:人类的所有行为都可以用本能解释,本能加上一些经验的作用过程,就能构成人类的一切活动,并进一步形成个人品质与民族特性。弗洛伊德甚至把本能理论推向了极端,早期的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人的一切行为动机都和性本能冲动有关。尽管后来他自己及其后继者对这一理论在某些方面做了修改,但总体上讲依然是以内在动机和倾向解释行为的产生,环境的影响并没有体现在他的理论之中。 随着心理学的进一步发展,人们认识到了环境与遗传共同决定着人类的心理系与行为。 比如社会学习理论就认为:个人的行为不是由动机、本能、特质等内在因素决定,也不是由环境力量所决定,而是由个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决定的。班杜拉的观点被许多心理学家所接受,因为他的这种整和使得心理学家有可能去揭示人类心理与行为的本质。但是这种平衡很快就面临着新的挑战,七十年代末期出现的社会生物学以及九十年代认知神经科学的兴起都说明了这一点。社会生物学家通过对动物及人类某些行为的研究指出,人类的社会行为也可以通过遗传而获得(比如人类的利他行为),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者也想从脑与神经层次证明行为的客观基础,而我们知道,这种客观基础是来自遗传的。 也许从表面上人们并不认为这个问题有多重要,因为从事社会行为研究的科学家与从事 基础性脑研究的科学家并没有为此争论。但是对“遗传和环境因素到底对行为有什么样的影响?”这个问题的回答却会对心理学发展的方向产生重大的影响,并且从根本上有助于我们认识人类行为的本质。本文就是以对这个问题的研究为主线,通过分析相关的理论与实验证据,使当前的心理学家认识到对这个问题不可能有一个非此及彼的回答。

遗传与环境教案

遗传与环境教案标准化工作室编码[XX968T-XX89628-XJ668-XT689N]

第5节遗传与环境 一、教学目标 1.加深认识基因型、表现型和环境的关系; 2.能判别可遗传变异和不遗传变异及其育种上的利用; 3.培养学生合作和探究学习的能力,增强生物素养。 二、教学重点 1.加深认识基因型、表现型和环境的关系; 2.能判别可遗传变异和不遗传变异及其育种上的利用。 三、教学难点 1.能判别可遗传变异和不遗传变异; 2.培养学生合作和探究学习的能力,增强生物素养。 四、电教手段、实验教具 多媒体(用矿泉水瓶等实验器具培养大豆苗) 五、教学过程设计

六、练习 下列几种变异,哪些是可遗传变异()哪些是不可遗传变异?()

A.家兔体表的毛,有纯白色,黑色,蓝灰色等类型。 B.玉米粒有黄色,有白色,还有红色的。 C.同一品种的小麦,生长在遮荫处的比生长在阳光充足处的杆细、穗小。 D.有一对表现正常的夫妇,生出一个白化病的儿子。 E.一对孪生兄弟,哥哥长期在野外工作,弟弟长期在室内工作,结果哥哥比弟弟的脸色较黑。 F.身材高大的父母,其子女由于营养不良而个头长得矮小。 七、板书设计 第5节遗传与环境 一、基因型、表现型和环境的关系 二、生物变异与环境的关系 1.可遗传变异 2.不遗传变异 八、课堂小测 1.农业上用射线或药物处理农作物种子,获得新品种的原理是射线或药物() A.直接改变了农作物的某些性状 B.改变了农作物种子中的营养成分 C.淘汰了农作物的某些不良性状 D.使种子里的遗传物质发生了改变 2.同一块田里同一品种的小麦,生长在遮阴处的比阳光处的杆细、穗小。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水分不足 B.阳光不足 C.遗传物质的改变 D.肥料不足 3.上一代把遗传物质传递给下一代是通过() A.受精卵 B.配子 C.蛋白质 D.性状 4.农民老王家的一块麦地,由于去年雨水充足收成喜人,粒大饱满。于是,今年老王以此为良种进行播种,今年的收成是() A.一定粒大饱满 B.不一定粒大饱满 C.一定不会粒大饱满 D.与去年的一样

遗传和环境对个体智力发展的影响作用

遗传和环境对个体智力发展的影响作用 这次实验之前,我了解到瑞文推理实验是一个比较权威的智力测验。然后,在实验过程中,我抱着比较认真的态度去做测试,用了大概17分钟,结果是智力水平百分等级为95%。这个结果确实让我觉得有些吃惊,从小到大,并不觉得自己智商高的自己忽然得到这么高的分,觉得很不可思议。 我想先说一下对这个测验的感想,网上很多都说这是一个智商测试。但是觉得这个更倾向于推理能力的测试。因为题目都属于同一种类型,即图形间的相似及逻辑关系。觉得做题方法类似,即判断图形之间的相似及不同并找出规律。做这种题很可能是会方法了,所有题都会,不会的话只能靠蒙。也许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才使得不少同学的结果是智力中下,但是显然他们的智力没有那么低,而从我的成长过程来看,我的智力也不是超群。所以,个人觉得,这个测试并不是那么合理,只能片面的测出推理能力,而并不能用来衡量智力。我认为,智力是由多方面的因素构成的,文字、图形、数字等各种,而一个全面的智力测试也应当是包括这些因素的。 关于遗传与环境对个体智力发展的作用,我比较赞同的说法是:遗传决定智商发展的范围,环境决定智商在这个范围内能发展到哪个程度。我成长在一个很普通的家庭中,觉得并没有遗传到高智商。妈妈对我的学习要求比较严,所以小学和初中的时候,我的成绩很优异,也对自己很自信。但是,高中在一个重点高中重点班里学习,虽然很努力,但成绩一直是倒数,那时候觉得是自己智商比不上别人,很没有自信,成绩也一直后退。所以,这个测试的结果让我很不相信。然后,现在回想一下,当时的环境和心态其实对我影响很大,因为觉得自己不优秀,才觉得自己智商低,心理作用加上外部环境,使得我各方面的表现都不优秀。在这一阶段,环境影响较大。另外,我是理科生,尤其是高中阶段,我的老师们教学并不仅仅局限于高考的知识点,也涉及到很多理科竞赛的内容,因此培养了我们的逻辑推理能力,同时,高中做了大量的理科习题,也使得我逻辑能力有所提高。这些都是环境对智力发展的作用,我觉得这些作用都是不可忽视的。但是,似乎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对数学的兴趣超过语文,我想这可能是遗传造成的吧。 所以,遗传和环境对智力的发展都有作用。而我们无法改变遗传,只能改变后天的环境,同时环境的作用也是不容小觑的。

遗传和环境对婚姻的影响

遗传和环境对婚姻的影响 张陆佐斌 (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武汉430079) 选自《心理科学进展》2006,14(5) 一、概述 遗传和环境是影响人的两个根本因素,人的心理和行为是在二者及其共同作用的基础上逐渐发展的。婚姻是大多数人一生中最重要的事件之一,同样也受到遗传和环境的制约。文章从择偶、婚姻质量、离婚等婚姻生活的不同方面着手,回顾和评价了进化心理学、社会与文化心理学和行为遗传学对婚姻中遗传和环境影响因素的研究。 二、关键词婚姻进化心理学社会与文化心理学行为遗传学 三、进化心理学关于婚姻的研究 (一)择偶标准和策略 吸引是择偶的开始。从进化论的角度看,男人要满足种族的需要,最好的办法就是尽可能多的繁殖;而女性则是要让自己以及孩子有安全的保障。因此,进化心理学假设,有较高生育能力的女性就会吸引男性,而有安全感的男性则会更受女性青睐。我们的祖先对这些有吸引力的人获得了可以外部观察的证据:年轻、外表更加美丽和行为有活力的女性是有较高生育能力的;而有一定社会地位、负责任的男性则是有安全感的。 通过对美国未成年人的择偶标准的调查研究表明,表明择偶偏好并不是某种文化环境的产物,这种趋势是具有相当的普遍性的,而不

论文化和社会标准如何。 (二)父系关系不确定和择偶冲突 进化心理学家解释了夫妻背叛所导致的夫妻冲突的遗传性根源所在。从进化论的角度来说,每一个男性都希望自己有尽可能多的后代,但是每个男性又都不能确定后代是不是自己的。进化心理学家将其称之为“父系的不确定性”(paternity uncertainty)。因此,男性尤其不能忍受妻子对自己有身体上的不忠诚,而妻子则更加看重丈夫精神上对自己的不重视。有研究表明,在各种文化之中,男性的性嫉妒都引起了很多的夫妻冲突和谋杀事件。性背叛被认为是引发性嫉妒的主要原因,而性嫉妒产生的根源则是由于父系不确定性的存在,男性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保证自己利益的繁殖策略。 四、社会和文化心理学的研究 (一)社会文化与择偶 社会文化影响人们的知觉和行为。不同的社会文化对人们的择偶有着一定的影响。对于择偶标准的形成,社会学习理论者持“白板(Blank Slate)说”,他们认为人类的天性就像白板,无所谓先天的心理择偶机制,男性寻找年轻、有吸引力的女性,女性寻找年龄大一些的、有经济保障的男性,这些都只是后天社会化作用的结果,不同的文化之间会存在择偶标准上明显的差别。乐国安等人在中美择偶的比较研究中发现,中国人相当重视婚姻关系承诺性的个性心理特质,而美国人则更加关注精神性和享乐性的个性心理特质。这可能是由中美两国的不同文化背景所造成的:中国文化中强调婚姻的稳定性,夫妻

遗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解析:遗传与环境的三种相互作用 几乎所有人开始认识到遗传与环境对个体发展的都起作用,极端的强调其中任何一个因素都不会获得更全面的解释。目前的研究已经抛开了先天与后天的争论,开始把重点放在遗传与环境如何相互作用,这种作用超越了任何单个因素的解释,一种整体观与辨证联系的方法学意义体现其中。发展学家斯考尔和麦卡特尼提出了三种遗传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方式,分别是被动的基因型/环境相关、唤起的基因型/环境相关和主动的基因型/环境相关。 被动的基因型/环境相关指的是这样的一种相互作用,即环境显著影响着基因的表达,影响着表达形式的范围。比如个体幼年的家庭氛围与教养方式是一种被动的基因型/环境相关,由于幼年个体的能力和发展阶段个体无法对这种影响起太多的反作用,更多的被动的接受这种影响。这种作用以日常语境当中的“熏陶”或“耳濡目染”的形式发生,个体几乎毫无保留的全盘接受这种环境中对个体发展的各个层面和部分的影响。在一生的范围来看这样的作用似乎很短暂,但事实上这种出生后的几年时间的环境影响,已经为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有时这种基础牢固的难以用后来经验去修正。小编扣:一一六五司令五三巴尔 而唤起的基因型/环境相关的相互作用涉及他人对个体的反应,由于共同文化与社会潜意识的影响,人们对相似的基因的表达形式会有相似的反应。比如漂亮的个体容易被人喜欢、亲近、注意,相貌一般的则容易会被忽视,这种区别性对待对于形成一个人的自我的影响是巨大的。长久以往,漂亮的容易形成高自尊、积极的自我和个性,而后者则可能相反。环境通过这种方式对不同基因的表达型以不同的反应,从而使得不同基因的人获得的不同的反应而影响了他们的发展方向。这种相互作用更多的是体现了人际环境对于个体的影响其中人际群体的文化起非常重要的作用。

性格与基因遗传和环境影响

性格与基因遗传和环境影响 在通常情况下,我们认定某个人“像他父亲一样脾气暴躁”或者“像他母亲一样多愁善感”,是说明了我们性格中的多大特征来自遗传。一般来说,在每个人身上或多或少,或早或晚都能够隐约地见到其性格中的某些方面相似于他父母中的一个。 心理遗传学是遗传学中发展最慢的,这个学说还没有系统化。据说性格一半来自遗传,一半来自后天。科学家的研究表明,如果从父母一方获得的遗传物质DNA可以确定子女的身体特征,那它也会影响他们性格的某些方面。因此,像激动、胆怯或者外向这些性格表现都是从母亲或父亲的基因中遗传下来的。 英国剑桥大学的一些学者试图通过对豚鼠大脑刺激的研究来证明这个观点。1984年,他们对一些经过处理的豚鼠胚胎进行实验,使一部分豚鼠的身上只带有雄性基因,另一部分则只含有雌性基因,研究得到的结论是:母亲的基因对孩子智力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而父亲的基因则主要影响易感性和情绪。 当然,除了遗传素质,环境对个性的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美国哈佛大学完成的一些研究显示:儿童大概从两岁开始就在自制力、易感性和外向性格方面有了差别。他们在对父母的科学心理测试中,证实了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某些相似性,也可以断定存在着某种遗传因素,不过这种断定只能在下列情况下有效:如果这种遗传因素紧密地同孩子存在的环境相关联,如果他的出生易受遗传影响,如果他生活在他的家庭这样的特定环境中。为了证明这个论点,通过实验证明了精神障碍是有遗传性的,但是这种遗传性只有与特定的环境发生联系时才能显示出来。例如,如果父母一方患有一种特殊的神经紧张症,其孩子一定是神经质的;但如果孩子远离他们的父母,那么孩子的神经质会有所抑制。就像精神疾病有遗传性那样,气质、性格的表现能够在母体怀孕的过程中遗传。随着孩子慢慢长大,在社会生活中接触的范围扩大,他的性格趋向社会性,受环境的影响加深。在现实中,绝大多数人的性格为混合型,性格再开朗的孩子也有内向的时候,而急躁的孩子在处理事情中也会表现冷静的方面。性格开朗的人基本上一生都是性格开朗的,性格内向的人,基本上一辈子性格内向。虽然多数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开朗、活泼,但事实上,哪一种性格都各有利弊,不能完全决定人生。 (注:本资料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仅供参考。请预览后才下载,期待您的好评与关注!)

遗传与环境遗传病与人类健康

何黄玉湘中学教学案 课题:第20章第5.6节遗传与环境/遗传病与人类健康课型:新授课 班级:姓名:使用时间: 学习目标: 1、举例说明基因型和环境、表现型和环境的关系。 2、区别可遗传变异和不遗传变异 3、说出遗传病的特征和危害 4、理解什么叫近亲结婚 5、说出近亲结婚的危害;认同优生优育 学习重难点: 1、举例说明基因型和环境、表现型和环境的关系。 2、区别可遗传变异和不遗传变异 3、理解什么叫近亲结婚 4、说出近亲结婚的危害;认同优生优育 学习过程: 一、自主探究 (一)遗传与环境 1、一般环境的变化不易使发生变化,的则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 2、表现型是与共同作用的结果。 3、变异是生物界的一种现象。生物变异又分为变异与 变异。凡性状的变异能在后代重复出现的叫做变异。有一些则不不涉及遗传物质的改变的变异叫做变异。 4、人们常常利用对人有益的变异来改良或培育新品种。 (二)遗传病与人类健康 5、遗传病是由改变而引起的疾病。 6、遗传病就在我们身边,我们所有人都是遗传病基因的,每个人的全部基因中都可能有个致病基因。 7、结婚出现遗传病的可能性大。 二、互动探究(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互动探究一: 下列几种变异,哪些是可遗传变异?( ) 哪些是不可遗传变异?( ) A.家兔体表的毛,有纯白色,黑色,蓝灰色等类型。 B.玉米粒有黄色,有白色,还有红色的。 C.同一品种的小麦,生长在遮荫处的比生长在阳光充足处的杆细、穗小。 D.有一对表现正常的夫妇,生出一个白化病的儿子。 E.一对孪生兄弟,哥哥长期在野外工作 ,弟弟长期在室内工作,结果哥哥比弟弟的脸色较黑。 F.身材高大的父母,其子女由于营养不良而个头长得矮小。 互动探究二: 某医生因工作关系,手臂经常受X光照射,他担心皮肤细胞中的基因发生改变并遗传给后代,你认为他担心的事可能发生吗?为什么? 答:。因为手臂皮肤细胞属于细胞。其基因不会影响细胞的遗传物质,所以遗传给后代。 互动探究三: 下列疾病中属于遗传病的有()传染病是() A、流感 B、肺结核 C、艾滋病 D、肝炎 E、红眼病 F、白化病 G、血友病 H、色盲 I、并指与多指 J、先天性愚型症 K、苯丙酮尿症 三、探究升华(重难点突破,能力提升题): (一)什么叫近亲结婚? (二)国家为什么禁止近亲结婚?

遗传、环境、教育与心理发展的关系

遗传、环境、教育与心理发展的关系 我们每个个体从一出生到长大成才,心理无疑都要经历非常复杂的发展过程,众所周知遗传、环境与教育是影响个体心理发展的重要因素。而发展具有连续性和阶段性,个体心理的发展既不是简单地由遗传决定,也不是由环境和教育决定,是由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在个体的心理发展中,三者相辅相成,既相互渗透又相互转化,遗传因素为其提供物质前提,环境和教育在心理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从生物学方面来解释,亲子之间以及子代个体之间性状存在的相似性表明性状可以从亲代传递给子代,这种现象称为遗传。而遗传是决定生物性状的重要因素之一。这种遗传生物特征就是与生俱来的有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等方面的解剖生理特征,称为遗传素质。这就是“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能打洞”的生物学依据。 基因作为遗传的基本组成单位,有其独特性,固而遗传也具有独特性。不同生物所传递的个体特征各异,但是传递主要的只是生理特征,而知识、性格等则是无法遗传的。例如一项研究表明,智力测验分数的遗传力为52%,它的意义可以这样来理解:人的智力大约有一半由遗传决定,另外的一半则由环境等其他因素综合决定。 可以这样说,人在刚出生时表现出来的与其他个体的差异大部分来自于遗传,而随着年龄的逐渐增长,在家庭里学习,到学校中接触老师、结交朋友,再到走出社会,一个人的表现更多是受社会也就是环境的影响。著名的狼孩卡马拉即为一例,此外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地域不同,人们所形成的心理特征也有差异,如生活在山区的人多强壮耐劳;草原荒漠的陶冶使人粗犷豪放;海洋孕育的文明勇敢和心胸开阔等等。 早在汉代唯物主义思想家王充就说过:“不学自知,不问自晓,古今行事,未之有也。”我们总是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积累,并用积累得到的知识快速吸取更多知识,如此不断地螺旋式上升。一个生活在农村和一个生活在城市的孩子,有着明显在知识、兴趣、爱好和特殊才能方面的差异。家庭生活方式、物质条件、文化差异以及家庭氛围的不同也会造成孩子发展的差异。父母对孩子缺乏监督和教育会使孩子走上歧途,如愈来愈突出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由此看来,学校教育担当着尤其重要的角色,孩子很长时间都是在学校中度过,教育对孩子的心理塑造起着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个体心理的发展过程深受遗传、环境和教育三者影响,是相互作用的结果。如何更好地研究和认清遗传和环境对心理发展的关系及影响是我们必须重视和思考的一个问题。

基因的作用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第四章 基因的作用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1、从基因与性状之间的关系,怎样正确理解遗传学上内因与外因的关系? 解:生物体的基因型是发育的内因,而环境条件是发育的外因。表形即性状是发育的结果,是基因型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2、在血型遗传中,现把双亲的基因型写出来,问他们子女的基因型应该如何? (1) i I i I B A ?; (2) i I I I B B A ?; (3) i I i I B B ? 解: ABO 血型为孟德尔式遗传的复等位基因系列, 以上述各种婚配方式之子女的血型是: (1) i I I I B B A ? ↓ B A I I 1AB 型: i I A 1A 型: i I B 1B 型: ii 1O 型 (2) i I I I B B A ? ↓ B A I I 1AB 型: i I A 1A 型: B B I I i I B 2B 型 (3) i I i I B B ? ↓ B B I I 41 i I B 4 2 3B 型: ii 4 1 1O 型 3、如果父亲的血型是B 型,母亲是O 型,有一个孩子是O 型,问第二个孩子是O 型的机会是多少?是B 型的机会是多少?是A 型或AB 型的机会是多少? 解:根据题意,父亲的基因型应为i I B ,母亲的基因型为ii ,其子女的基因型为: ii i I B ? ↓

i I B 2 1 1B型: ii 2 1 1O型 第二个孩子是O型的机会是05,是B型的机会也是0.5,是A型或AB型的机会是0。 4、分析图4-15的家系,请根据分析结果注明家系中各成员的有关基因型。 解: 5、当母亲的表型是ORh-MN,子女的表型是ORh+MN时,问在下列组合中,哪一个或哪几个组合不可能是子女的父亲的表型,可以被排除? ABRh+M,ARh+MN,BRh-MN,ORh-N。 解:ABO、MN和Rh为平行的血型系统,皆遵循孟德尔遗传法则;ABO血型是复等位基因系列,MN 血型是并显性,Rh血型显性完全。 可见,血型为ABRh+M,BRh-MN和ORh-N者不可能是ORh+MN血型孩子的父亲,应予排除。 6、某个女人和某个男人结婚,生了四个孩子,有下列的基因型:

环境卫生--环境与健康的关系

一、单选题 1.人类自然环境由下列圈带构成,哪项除外( ) A.生物圈 B.大气圈 C.水圈 D.非生物圈 E.土壤岩石圈 2.生态系统是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由生物群落及其环境组成,借助下列各种功能流所联结的稳态系统。这些功能流是( ) A.物质流、能量流、物种流和信息流 B.物质流、能量流和食物流 C.物质流、能量流、物种流和食物流 D.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 E.能量流和信息流 3.以下是生态系统的特征,哪项除外( ) A.整体性 B.开放性 C.自调控 D.可复制性 E.可持续性 4.下列对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的描述哪项正确( ) A.是异养型微生物 B.是草食动物 C.可起着对初级生产者加工和再生产的作用 D.是肉食动物 E.能用简单的无机物制造有机物 5.关于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说法正确的是( ) A.是人类力量无法取代的 B.已被农业革命所取代 C.已被工业革命所取代 D.已被现代文明所取代 E将被人类新的文明所取代 6.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 ) A.相互对立的关系 B环境决定人类 C.人类改造环境 D.辩证统一的关系 E.无特殊关系 7.机体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性是( )

A.人类固有的、无限的 B.人类固有的、有限的 C.在长期发展的进程中与环境相互作用所形成的、无限的 D.在长期发展的进程中与环境相互作用所形成的、有限的 E.与疾病的发生元关的 8.环境污染物的暴露一般是通过( ) A.直接摄入污染物 B.接触含有这些污染物的土壤 C.接触含有这些污染物的生物 D.接触含有这些污染物的水 E.接触含有这些污染物的环境介质 9.污染物通过在环境介质中的迁移和转化,对人的危害( ) A.都降低 B.都增加 C.既可以降低,也可以增加 D.保持不变 E.保持不变或降低 10.污染物在环境介质中的迁移速度,最快的是( ) A.水 B.大气 C.土壤 D.植物 E.岩石 11.以下是联合毒性作用的类型,哪项除外( ) A.相乘作用 B.拮抗作用 C.相加作用 D.协同作用 E.增强作用 12.以下哪项不是影响环境污染物在靶部位蓄积量的因素( ) A.暴露频度 B.暴露期 C.化合物的生物半减期 D.摄入量 E.化合物的生物放大作用 13.环境污染物在靶部位的蓄积量( )

关于遗传和环境作用的四个理论

关于遗传和环境作用的四个理论 及研究遗传和环境作用的方法 影响人的发展的主要因素可分为两大方面:遗传和环境。遗传因素即内在因素,如生物有机体的生理成熟;环境因素即外在因素,如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等。对人的发展而言,家庭影响、学校教育及社会环境是主要的环境因素。 一、关于遗传和环境作用的理论 关于影响人的心理发展的两大动因,一直存在着激烈的争论,常被称为“天性-教养”(Nature-Nuture)之争。 最初,认为非此即彼,争论焦点是“哪一个起决定因素”(Which),如人的发展是否100%由遗传决定,或者100%由环境决定,产生的理论有: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 逐渐,认识到二者都是必不可少的,转而探讨“各起多大作用”(How much),如人的发展是否30%由遗传决定而70%由环境决定,产生的理论有:会合论和成熟势力说; 后来,对遗传和环境作用可相加的观点表示怀疑,集中在“二者如何共同作用”(How),即二者相互交织,相互作用,产生的理论有:相互作用论。 1. 遗传决定论 (1) 哲学基础:柏拉图和笛卡尔有关先天理念的阐释,即认为人的发展由人的天性决定。 (2) 理论陈述:强调心理发展由先天的遗传因素决定,人的发展是在内在的遗传因素基础上自我展开的过程,环境的作用只是引发、促进或延缓这种过程的实现。 (3) 代表人物:高尔顿、霍尔。 ●高尔顿的典型论调:“一个人的能力是由遗传得来的,它受遗传决定的程度,正如一切 有机体的形态及躯体组织受遗传决定一样。”《天才的遗传》。他主要通过名人传记和家谱调查的方法,为遗传决定论提供依据。 ●霍尔的典型论调:“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 (4) 我的观点: 我认为此理论片面。一方面,遗传因素起到一定的作用,如智商50和智商130的孩子,可能在数学运算、语言学习等方面有很大差异,这个不容置否;但另一方面,智商50的孩子可能在良好的教育下有所发展,智商会提升到80,与同等智商而未受教育的孩子有区别。而且,人的发展如果全由遗传因素决定,有没有环境的作用,都表示已经有一个预设的发展阶段了,那么优越的环境、人的主观能动与努力学习,都无济于事,这显然有听天由命的宿命论色彩,也与事实不符;而高尔顿对于名人家谱的研究,强调了名人后代与普通人后代出身和遗传的差异,而忽视了他们成长环境的不同,此外,名人后代也有很平庸的,而普通人后代也有很出色的事实,他未考虑,这显然也是片面而缺乏可靠性的。 2. 环境决定论 (1) 哲学基础:洛克的白板说,他认为人出生时的心灵像白板一样,一切观念和知识都是外界环境在白板上留下的痕迹,最终源于经验。 (2) 理论陈述:强调环境和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决定作用,无论什么背景的儿童,只要受到可控环境的影响,就能发展成所期望的人。 (3) 代表人物:华生 ●华生的典型论调:“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如果让我在可控环境中培养他们,不论他们 的前辈的才能、爱好、倾向、能力、职业和种族情况如何,我保证能把其中任何一个人

遗传和环境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发展心理学论文 题目:遗传与环境(含教育) 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 专业:环境艺术设计 姓名:梁玉莹 学号:2009050152 2011年4月15 日

遗传和环境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梁玉莹 (深圳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环艺系,深圳 518000) 摘要:遗传、环境和教育是影响个体心理发展的重要因素。遗传、环境和教育的新平衡观:研究结果表明:智力测验分数的遗传力为52%,也就是说,遗传基因可以解释人的智力测验成绩差异是52%。它的意义可以这样理解:人的智力,大约有一半由遗传决定,另外的一半由环境决定。这里所说的一半,是平均值的意思,具体到某个人可能情况不一样,对有些人来讲,遗传起的作用更大,对一些人来讲,环境的作用更大。 关键词:遗传,环境,教育,心理发展,平均值 引言:人的心理发展史由什么决定的呢?是先天还是后天,是基因还是环境?这个问题一直被人们去探索和真论着。 正文 自19世纪后半期到20世纪初关于心理发展的主要观点有三种。 第一种观点是遗传决定心理发展。遗传因素是指那些与遗传基因联系着的生物有机本体的内在因素,包括生理的因素遗传决定论片面的强调遗传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认为儿童心理的发展史由先天的不变的遗传所决定。与外界影响、教育无关。外界影响和教育即使对儿童心理发展起作用,最多只能促进货延缓本质的自我发展和自我暴露,不能改变它的本质。遗传决定论的创始人高尔顿选出977位英国名人,调查他们的亲戚中有多少名人,结果他们的父子,兄弟中有332人和他们有同样的名声。另外,他又调查了977位普通人。结果他们的亲戚中只有一位名人。由此得出心理发展史由遗传决定的。 第二种观点是环境决定心理发展。环境因素指个体生存空间中所有可能影响个体的因素。环境决定论者重视教育和环境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但是她们片面强调和机械地看待环境或教育的作用,认为儿童心理的发展完全有环境决定的。环境决定论的最早代表是美国的行为主义华生。研究者富里门比较了75名8岁时被收养的儿童,他们被收养一年都智商由95增加到102.5。由此他得出环境决定心理发展。 而现阶段,行为遗传学家不再以先天还是后天这些词来考虑问题,他们努力弄清楚这两个重要的影响源是怎样联合或者交际作用来促进发展变化的。一种是基因——环境相关,那指人们拥有的经验与他们所具有的特殊基因相关的程度。这种相关的个体往往生活在与其遗传物质相适应的环境中。例如,智力较高的儿童很有可能生活在一个相对有很多书籍的家庭中,攻击性较强的儿童观看更多的暴力电视节目,而又艺术天赋的儿童更倾向于选择具有同样性质的节目。另外一种则是基因—环境交互作用,即环境对个体的影响随个体基因组成的不同有差异。例如,与迟钝的孩子相比,情绪敏感的孩子更易受到家庭压力的影响;无法代谢牛奶中的苯丙氨酸的儿童与其他正常儿童比起来,发现智力迟钝的风险更大。 先看遗传对心理发展的影响。基因作为遗传的基本组成单位,有着独特性,固而遗传也具有独特性,因而兄弟姐妹之间虽然有相似的地方,大同理的也有很多不同的地方。不可否认,遗传对心理特征有着重要影响。基因决定着孩子的性别,但是孩子从父母那里遗传而来的物质有好的也有坏的。如孩子可能遗传了父母天生的优良体质,也可能受遗传病的影响,受到疾病的困扰。然而即使父母都是健康的,也有可能因为基因受到物理损伤,发生了自发性突变;另一方面,某些环境因素,如暴露在x射线下,也会导致遗传物质的畸变。当这些受损基因遗传给孩子,就会导致日后生理发展和认知发展的灾难性后果。这些生理与认识上的缺陷对大部分孩子心理的发展会造成严重影响。因而,针对这一情况,想养育小孩的夫妇很有必要进行遗传咨询,如产前检查。从现有的基因预测未来,将灾难的风险降到最低点。

遗传和环境对个体智力发展的影响作用1

遗传和环境对个体智力发展的影响作用 心理学辅修一班***** 瑞文推理测验,是由英国心理学家瑞文(J.c.Raven)于1938年设计的一种非文字智力测验。该测验以智力的二因素理论为基础,主要测量一般因素中的推理能力,即个体作出理性判断的能力。 一.瑞文测验主要考察两个方面: 【智力】智力是人们在获得知识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所必须具备的心理条件或特征。关于智力是先天遗传还是后天环境决定的,曾经引起广泛争议。目前的看法是遗传和环境都有重要作用。遗传因素是智力发展的背景,从根本上决定了智力发展可能的范围,而环境因素决定智力将落到这一范围的哪一点上,即具体程度。对具有优异的和中等的遗传潜势的个体,其智力的可塑范围较大,环境的影响也较大;而对具有智力迟钝和缺陷的遗传潜势的个体,环境对智力的改善作用相对较小。 【类比推理能力】类比推理能力是智力的重要方面,它是根据两个或多个对象之间的一定关系,推出另外的两个或多个事物也具有类似的关系,或者推论出相类似的其他事物的过程。它是归纳和演绎两种推理过程的综合,就是先从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思维过程。类比推理能力是人类进行思考的重要能力,也是人们理解、消化知识的重要能力。瑞文测验侧重测查的就是个体的类比推理能力。 二.瑞文测验的结果分析: 【智力水平评价标准】根据智力水平的百分等级,可以对智力水平做如下的五级评价: 第一级,百分等级>=95。智力超群,智力水平高于同年龄组95%的人。 第二级,百分等级>=75。智力良好,明显优于平均水平,智力水平高于同年龄组75%的人。 第三级,百分等级在25-75。智力正常,基本属于平均水平,智力水平位于同年龄组25%至75%之间。其中百分等级>50的,智力水平略高于同年龄组中等水平的人;百分等级<50的,智力水平略低于同年龄组中等水平的人。 第四级,百分等级<=25。智力中下,明显低于正常水平,智力水平低于同年龄组75%的人。 第五级,百分等级<=5。智力缺陷,智力水平低于同年龄组95%的人。 三.我的测试结果 分数表: 正确题目总数:55 智力水平百分等级:75 智力等级: 2 (分数等级说明:1 超群,2 良好,3 正常,4 中下,5 缺陷)剖析图:

遗传与环境对个体发展得影响

遗传与环境对个体发展得影响 个体在发展过程中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这一直是学者们所研究的。但是不难发现其中遗传,环境,教育这三个因素对个体的发展有着极大的影响。其中遗传和环境对个体的影响尤为显著。 遗传因素与个体发展 人的先天素质是个体发展的必要条件,它为人的发展提供了来自主体的自身物质基础飞机体与外界发生作用的组织机制以及机体内部调节机制,从而使生命体成为一个开放的、具有自稳定性能的结构,它能够不断地从外界吸取自己发展所必须的各种“养料”,进行加工改造,使机体能吸收成长,从而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正是从这样丰富的意义上,我们强调遗传因素作为人的发展的基础。同时,还必须指出:这种可能是多样的,其多样性不但由于遗传素质功能的潜在性,还因为环境因素的丰富性;这种可能的多样性相对于个体生命的有限性,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足够广泛而有希望的前景。可以断言,在正常状态内,个体的整体发展水平不会因遗传因素而受阻。就人的智力发展而言,一些脑科学家认为,大脑为人的发展提供的可能,远远没有被充分开发,其中被开发的比例只占工10%~15%左右,大部分的区域尚未被“唤醒”。因此,对于每个正常的人来说,不必去提心或埋怨天生之材的不济,而是应该充满信心地去开发自己的“潜能”。“天生我才必有用”这句古话体现了这一真理。 环境因素与个体发展 环境因素是影响个体发展可能性的第二大项,也是人借以生存、发展的不可缺少的必要条件。环境是任何有机体生存、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这是一个无须加以证明的客观事实。对于人类来说,社会环境,又是使人成为人而不是兽的基本条件,其中人类社会共同使用的、作为人类文化载体的语言以及与个体之外其他人的人际关系,是社会环境中把个人与社会群体联系起来的最根本的手段,脱离了人类群体又不会使用语言的“狼孩”的出现证明了这一点。 而在教育中遗传和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遗传作为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着可能性。遗传主要表现为生理解剖结构,在解剖生理结构没有达到成熟之前,它是起主导作用的内因。而当人的神经系统的结构初步成熟以后,其机能便构成起主导作用的第二层内因。过去的经验或已有的心理发展水平,包括年龄特征,是儿童心理发展的第三层内因。在儿童已经具有一定的个体经验之后,特别是在形成有意识的心理过程之后,机能与结构的矛盾就退居次要地位,过去的经验成为主要的内因。主观能动性是最高层次的内因。儿童在积累有一定的经验和知识以后,就能够结合当前的情况,善于改组并创造性地运用自己的过去经验和知识解决矛盾,向前发展,主观能动性成为起主导作用的内因。在身体方面遗传的影响大与环境,而在心理的发展方面则恰恰相反。在遗传和生理成熟所提供的可能范围内,环境对个体心理发展的现实水平起着决定作用,也就是说到个体趋于成熟的阶段影响身心发展的主要是环境。环境使遗传所提供的心理发展的可能性变为现实性。人类的后代如果不生活在社会环境里,那么遗传提供的心理发展的可能性就不会变为现实。心理发展是一个学习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主动的。通过对外界环境的观察而进行学习,环境通过对人的榜样的塑造,从而塑造出与这个榜样有一定一致性的人来。 当然遗传与环境也是相互作用的。环境因素影响着遗传素质的变化和生理成熟。遗传提供了成长和发展的蓝图,同时也依赖与外部环境并会受其影响。环境不仅提供了“建筑材料”,如食物和水,而且是有机体的特殊环境经历也会与遗传指令交互作用而影响

遗传与环境对人发展的影响

(一)内容摘要: 制约个体心理发展的二大因素"遗传"和"环境"的论争一直是心 理学一个古老的话题.回顾心理学史上一些著名流派对该问题的阐述,大多把制约个体心理发展的因素归结为遗传因素群, 遗传素质为个 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遗传素质的差异是造成个体间个别差异的原因之一;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越来越多的实验研究证明,遗传和环境在人的身心发展中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动态地分析遗传与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利于我们掌握个体心理发展的因素,也有利于个体的心理发展. (二)关键字:遗传环境个体的发展 (三)遗传的概念 遗传(heredity)是生物的性状又在下代表现的现象,但在遗传学上指遗传物质从上代传给后代的现象,亲代与子代之间、子代个体之间相似的现象。遗传,一般是指亲代的性状又在下代表现的现象。但在遗传学上,指遗传物质从上代传给后代的现象。例如,父亲是色盲,女儿视觉正常,但她由父亲得到色盲基因,并有一半机会将此基因传给他的孩子,使显现色盲性状。故从性状来看,父亲有色盲性状,而女儿没有,但从基因的连续性来看,代代相传,因而认为色盲是遗传的。 (四)遗传与发展的相关研究 英国人类学家F.高尔顿在1869年发表了《遗传的天才》一书,

说人的聪明才智及心理发展都是由遗传而来的。他用家谱调查法,查询了977位名人。发现这些名人中有555位有同等优异或超过他们的亲戚;而在另外977位普通人中,只有4位有优异亲属。此二者亲属优异之比例为555:4。因此高尔顿断言,遗传素质是人的聪明才智和心理发展的决定性的因素。美国心理学家L.M.特曼研究了643个天资聪颖的儿童,发现在美国名人堂(Hall of fame)中有四分之一的名人与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天资聪颖的儿童是亲属关系。所以,他说,“天才是遗传的”。并认为不仅优秀儿童的心理发展是来自遗传,而且低能与疯狂多半也是来自遗传。在家人类似的遗传研究上,K.皮尔逊和A.I.盖茨认为,遗传与血统远近有密切关系;血统愈近,类似程度的相关度愈高,反之愈低。从优生学看来,血统愈近,其心理发展的水平往往愈低,反之相对的愈高。近亲结婚,对于提高心理发展水平是很不利的。遗传不仅在身体结构、形态、神经系统等方面起决定性的影响,而且在心理发展上,也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 遗传对人发展的影响 (1)遗传素质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人的发展总是要以遗传获得的生理组织,一定的生命力为前提的。没有这个前提,任何发展都不可能。如色盲是有遗传而来的,后天不能补救;所以色盲不能成为画家,也不能从事需要辨别颜色的工作。 (2)遗传素质的差异是造成个体间个别差异的原因之一,人与人之间的遗传素质是有差异的。由于遗传素质上的迟疑有的是人易于发展成一个善于思辨的科学家,有的易于使人发展成一个有才能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