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遗传与环境的教案

遗传与环境的教案

遗传与环境的教案
遗传与环境的教案

遗传与环境的教案

【篇一:20.5遗传与环境教案(北师大版八年级上)】

第二十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第五节遗传与环境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举例说明基因型、表现型和环境的关系;

2)、区别可遗传变异和不遗传变异;

3)、分析环境条件影响生物性状表现的实验数据;

4)、举例说出可遗传变异在育种上的利用。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表达能力、阅读能力、实验设计能力、数据分析能力,以及培养学生合作和探究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兴趣;通过对可遗传变异在育种上的应用,了解生物学的广泛应用前景,激发对

生命科学的学习热情,养成乐于探索生命奥秘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基因型、表现型与环境的关系;变异的类型和原因。

教学难点:

变异的类型和原因。

教学过程:

1.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展示大白菜和西红柿的照片:“大白菜和西红柿为什么性状表现完全

不同?”

展示大白菜纵切图片:“这棵大白菜外面叶子的颜色和里面叶子的表

现型一样吗?” “什么原因造成了内外叶子颜色表现上的差异?相互

讨论一下并回答”

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索遗传与环境的关系

2. 基因型、表现型与环境的关系

设问:“环境条件是仅仅使生物的表现型发生改变,还是会引起基因

型发生改变呢?” 展示冬天和夏天的雷鸟图片以及玉米叶片在缺乏氮、磷和钾三类无机盐时与正常状态时的图片。

一般环境条件的变化不易使基因型发生改变,表现型则容易受到环境条件的影响。基因型是性状表现的内因,环境条件是性状表现的外因;表现型是基因型与环境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生物变异与环境的关系

展示两种变异类型图片,指导学生看教材p114,并提问:(1)变异可以分为哪两种类型?(2)怎样区分两种不同的变异类型?

变异包括可遗传的变异和不可遗传的变异。生2:由基因组成改变引起的变异是可遗传的变异;仅仅由环境引起的变异是不可遗传的变异。

在自然或人工的条件下,化学物质可能发生变化,遗传物质dna也是一种化学物质,它发生变化后引起的变异就是可遗传的变异。

在育种领域,哪种变异类型有利用价值呢?

人们常常利用对人有益的可遗传变异来改良或培育新品种。

小结:

表现型是基因型与环境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

环境既可以引起可遗传的变异,也可引起不遗传的变异,只有引起遗传物质发生改变的变异才是可遗传的变异。

板书设计:

第五节遗传与环境

一、环境条件对生物性状表现的影响

培养条件:充足光照下黑暗条件下

基因型

表现型

环境二、变异与环境

可遗传变异

变异

不可遗传变异

环境变化能引起生物变异

随堂练习:

1.一般环境条件的变化不易使________发生改变,________则容易收到环境条件的影响。

2.表现型是________和________共同作用的结果。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是可遗传的变异,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不可遗传的变异。

4.仅仅由____________引起的变异是不可遗传的,当环境的改变引起遗传物质发生改变时,产生的变异是可________的。

教学反思:

本节知识的教学要紧扣基因、性状和环境三者的关系,变异的产生和由遗传的知识都要结合案例进行分析,这样就会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篇二:遗传教案】

第1章畜禽遗传基础

[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教学内容】遗传的物质基础;遗传规律;变异。

【学时分配】8学时。

[教学目标]

1.知道细胞的基本结构和细胞的分裂规律。

2.运用遗传的三大定律单基因性状的遗传分析。

3.具备遗传变异知识指导畜禽遗传改良的实践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遗传物质。

2.遗传三大规律。

3.变异的原因。

【难点】

1.遗传规律实质的理解。

2.变异的原因。

[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配图片或动画

[教学过程]

第1-2课时

授课内容第一节遗传的物质基础

教学目标

1.掌握细胞的基本结构和细胞分裂规律。

2.掌握遗传物质的组成、结构及遗传信息的传递。

资料单

第一节遗传的物质基础

一、细胞的基本结构

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

(一)细胞的基本结构

细胞是由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三部分组成。

1.细胞膜细胞膜又称质膜,是细胞外围的一层薄膜,主要由蛋白质

和类脂构成。它起着保护细胞、控制细胞内外物质交流、感受和传

递外部剌激等作用。

2.细胞质细胞质是细胞膜与细胞核之间的全部物质系统。它是由基

质和细胞器构成。基质呈胶体状态,各种不同的细胞器有组织地分

布于其中。细胞器主要有线粒体、核糖体、中心体、高尔基体、溶

酶体、内质网等。

3.细胞核细胞核由核膜、核质(核液)、核仁和染色质(或染色体)等组成。核是遗传物质聚积的主要场所,对细胞发育和性状遗传起

着指导作用。

图1-1动物细胞超微结构模式图)

(二)染色体的形态、结构和数目

1.染色体的形态与结构

染色体包括着丝点、主缢痕、次缢痕、随体和二个臂或一个臂。(1)着丝点两条染色单体相连接的地方,每一个染色体只有一个

着丝点。

(2)主缢痕着丝点处常常缢缩变细,不易着色的部分。

(3)次缢痕某些染色体的一个臂上还有另一个缢缩变细的部分。(4)随体某些染色体次溢痕的末端还附有一个圆形或长形的突出

小体。

2.染色体数目各种生物的细胞核内都有特定数目的染色体,其数目

多少,依不同生物种类而异。如猪的2n=19对=38条。

3.染色体组型一种生物的体细胞在有丝分裂中期,把全部染色体按

各对同源染色体的长度、着丝点位置以及随体有无,依次排列并编

号(性染色体列于最后),称为染色体组型,或称核型。

配教材图1-2,1-3

(三)遗传物质

染色体及细胞器上的脱氧核糖核酸(dna)是各种生物共同的遗传

物质(少数病毒不含dna,其遗传物质是rna)。

二、细胞分裂

(一)有丝分裂

有丝分裂分为间期、前期、中期、后期和末期五个阶段。

1.间期间期是两次分裂的中间时期。

2.前期染色质凝结成染色丝并螺旋化,逐渐变短变粗成为明显的染

色体。可见到每个

染色体已纵向分裂为两个染色单体,但两个染色单体仍由同一个着

丝点联结在一起。中心粒一分为二,向核的两极移动并出现纺锤丝。核仁、核膜逐渐消失。

3.中期核仁、核膜消失。染色体开始向赤道板移动,最后在赤道板

上排成一圈,纺锤丝和染色体的着丝点连接起来。这时染色体的形

态结构比较清晰,适宜进行染色体形态和数目观察。

4.后期在纺锤丝的牵引之下,染色体的着丝点分裂开,各条染色单

体独立,成为一个独立的子染色体。同时,两个独立的子染色体被

纺锤丝拉向两极。

5.末期染色体到达两极,染色体螺旋结构逐渐消失,最后又恢复成

染色质,纺锤丝逐渐消失,核仁、核膜重新出现,逐步形成两个子

细胞。子细胞与母细胞在染色体数目、形态结构方面完全相同,有

丝分裂过程完成。

配教材图1-4

(二)减数分裂

减数分裂的第一次分裂是减数,即染色体数目减半;第二次分裂是

等数

,即染色体数目不变。

1.减数第一次分裂分前期、中期、后期、末期。

(1)前期这一时期较长,可分为以下五个阶段:

①细线期:开始进入分裂期,染色质逐渐浓缩成细线状,交织成网。

②偶线期:各对同源染色体纵向靠拢,进行准确的配对(又叫联会),这是减数分裂的重要特征。

③粗线期:染色体变粗变短,每条染色体已分裂为两条姊妹染色单体,但着丝点还末分裂,两条染色单体还连在一起。两条配对的同

源染色体象一股粗线,实际上是由四条染色单体组成,因此人们把

这时每对配对的染色体叫做四分体。又因为它实际上是一对染色体,所以又叫双价体。

④双线期:染色体继续变粗变短,各对染色体因非姊妹染色单体之

间的相互排斥、背离,而出现交叉现象。交叉使染色单体发生了部

分交换,其中遗传物质也随着发生交换,从而引起遗传上的变异。

⑤终变期:染色体浓缩到最粗最短的程度,并开始向赤道板移动,

核仁、核膜消失,纺锤丝开始出现。此时是检查染色体的最好时机。

(2)中期核膜、核仁消失,各对同源染色体整齐地排列在赤道板上,两极纺锤丝与着丝点相连,双价体开始分离。

(3)后期纺锤丝收缩,各对同源染色体相互分开,分别移向两极。两极中各有每对同源染色体中的一个,这样,每一极只有n条染色体,实现了染色体数目由2n到n的转变。所以说在后期染色体发生

了减数,但这时着丝点没有分裂,每一染色体仍含有一个着丝点连

接着的两条染色单体。

(4)末期染色体移向两极,形成两个核,同时细胞质分为两部分,核仁、核膜重新

形成,形成两个子细胞。在雄性,形成两个次级精母细胞;在雌性,则是一个次级卵母细胞和一个小的极体(第一极体),极体是只有

细胞核几乎没有细胞质的细胞。

2.减数第二次分裂比第一次分裂简单得多。前期紧接末期,每根染

色体未经纵裂就排裂到赤道板上,然后着丝点分裂,于是两根姊妹

染色单体彼此分开(即形成独立的染色体),各向两极移动,到达

两极后,组成两个新核。最后,细胞也随之分裂,形成两个子细胞。配教材图1-5,1-6

三、遗传信息及传递

(一)遗传信息与遗传密码

1.遗传信息dna分子核苷酸对(碱基对)的排列顺序就是遗传信息。

2.遗传密码 dna分子中碱基排列顺序决定信使rna碱基排列顺序,

进而决定氨基酸的排列序列。这种碱基的排列序列与氨基酸的排列

序列的对应关系叫遗传密码。

有64种密码子,1966年科学家已经编排出了20种氨基酸的遗传密码表。

(二)遗传信息的传递

遗传信息的传递实质上就是遗传密码的转录与翻译过程。

1.转录遗传信息从dna转移到rna的过程叫转录。

2.翻译翻译就是按照mrna 的遗传密码,在核糖体上将不同的氨基

酸合成特定蛋白质的过程。

3.中心法则以dna为模板转录为rna,由rna翻译成蛋白质的信息

传递过程以及dna自身复制过程,称为“中心法则”,它是遗传信息

传递的一般规律。进一步研究发现,某些肿瘤病素rna能以自身在

反转录酶的作用下,反向合成dna(反转录),这是对中心法则的

一个补充。

1.染色体的形态有哪些类型?

2.说说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各时期的特点。

3.dna是如何控制生物性状的?

第3-4课时

授课内容第二节分离定律

第三节自由组合定律

教学目标

1.了解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产生的背景。

2.能说出分离、自由组合定律的本质。

3.能用图表示分离、自由组合定律。

资料单

第二节分离规律

背景资料

孟德尔从1856-1871年进行了大量植物杂交试验研究,曾以豌豆、

菜豆、玉米、山柳菊为材料进行试验。豌豆杂交试验用时8年

(1856-1864),选用7对相对性状。提出遗传因子假说及其分离与

自由组合规律。

豌豆是严格自花传粉植物(闭花授粉),就是豌豆自己的花药落到自己的雌蕊上面受粉,而且这个受粉过程在花开之前完成。这个特性使

豌豆可避免外来花粉的混杂,便于人工去雄和授粉,也决定了自然

界中所有豌豆的基因性都是天然的纯合子。二、具有明显的,易于

区分的性状,例如花色的红与白、植株的高与矮、子叶的黄与绿等。

三、豌豆的豆荚成熟后籽粒都留在豆荚中,便于各种类型籽粒的准

确计数。

1865年2月8日和3月8日先后两次在布尔诺自然科学会例会上宣读发表;1866年整理成长达45页的《植物杂交试验》一文,发表

在《布隆自然科学会志》第4卷上。

一、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

(一)性状

生物所具有的形态结构特征和生理生化特性称为性状。

(二)单位性状

在观察和研究分析各种生物时,需要把生物的性状区分为许多小的

单位,每一个具体的性状称为单位性状。

相对性状:单位性状内具有相对差异的性状。

(三)实验方法

↓↓

f1 红花 f1红花

↓ 自交↓ 自交

f2 红花:白花f2红花:白花

3:1 3:1

3.实验结果分析

①f1的一致性:只表现一个亲本性状,另一个亲本性状隐藏。

一对相对性状中在f1表现出来的性状称为显性性状,在f1中未表现出来的性状称为隐性性状。

②f2分离:f2中一些植株表现出这一亲本性状,另一些植株表现为另一亲本性状。隐性性状在f1中并没有消失,只是被掩盖了,在f2代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都会表现出来,这就是性状分离。

③f2群体中显隐性分离比例大致为3:1。

二、分离现象的解释

(一)解释

【篇三:生物与环境环境保护教案】

生物与环境环境保护教案

光禄二中齐丽娜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森林、草原和野生动植物资源在环境保护中的重要作用以及资源现状和相应的保护措施,认识合理利用资源的重要性;了解我国的自然保护区,理解自然保护区的概念以及建立自然保护区的意义。

2.通过阅读教材和课外查找资料,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获取、选择信息的能力;通过对森林、草原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的重要作用、破坏因素和相应的保护措施的讨论,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交流能力和分析能力。

3.通过了解我国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渗透爱国主义教育;通过了解森林、草原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的重要作用,渗透热爱自然的教育;通过认识保护自然的紧迫性,渗透责任感的教育。

二、重点、难点分析

1.森林、草原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的重要作用、破坏因素和相应的保护措施,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重点知识,因为:

(1)了解森林、草原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的重要作用,是进行保护的前提,而只有清楚破坏森林、草原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因素,才可

以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保护森林、草原和野生动植物资源是自然

保护的重要内容。

(2)这部分知识的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交流能力和

分析能力。

(3)这部分知识内容之中,渗透着热爱祖国、热爱自然的情感教育。 2.自然保护区的概念和建立自然保护区的意义也是本节教学内容的

重点知识,因为:自然保护区是国家(或省市)划出的加以保护的

区域,用以保护自然和自然资源,特别是保护珍贵稀有的动植物资源,保护代表不同自然地带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等。建立自然保

护区,不仅可以保护珍贵稀有的动植物资源,而且能使这些动植物

得到良好的繁衍和发展,另外也便于科学家们对于珍贵稀有的动植

物资源进行研究,为引种、驯化等提供科学的依据和种源。所以,

自然保护区有“资源库”之称,建立自然保护区是自然保护的重要手段。

3.“森林、草原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的重要作用、破坏因素和相应的

保护措施”知识的教学,由于学生对于这部分知识有一些感性的认识,并且理解起来不是很难,造成教学中不容易吸引学生,所以是组织

教学的难点。教师可以让学生在预习教材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讨论、发表各自的看法,让学生参与教学,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兴趣。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本课题的参考课时为一课时。

(二)、教学思路:

1.上课之前,要求学生预习教材内容,并可根据教材内容作相应的

材料扩展,以便正式上课时讨论交流。

2.正式上课时,教师可通过复习生态平衡的概念以及对生态平衡的

维持引入新课,提出“环境保护”的课题。同时指出保护环境一方面

要防止环境污染,另一方面要对森林、草原和野生动植物资源进行

保护。本节课主要研究对森林、草原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保护。

3.对于森林、草原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保护,采用学生讨论和发表

意见的方式进行。学生讨论时,围绕三个问题进行:一是森林、草

原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的重要作用,二是我国森林、草原和野生动植

物资源的状况及破坏因素,三是森林、草原和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

的相应措施。对森林、草原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保护可以分开进行

讨论,也可以同时进行讨论。最后归纳出知识要点项目知识点具体

内容(略)森林的保护森林对保护和改善环境的作用提高全国森林

覆盖率的指提高森林覆盖率的具体措施草原的保护草原的三大功能

草原植被的破坏因素保护和合理利用草原的措施野生动植物资源的

保护我国野生生物资源的状况我国特有的珍稀动物和植物我国野生

生物面临的危险我国保护野生生物资源的措施

4.对于“自然保护区”内容的教学,首先应从环境保护的总前提下,

提出建立自然保护区是环境保护的重要手段,除建立自然保护区外,植树造林、制定有关法律法规等都是环境保护的手段。

自然保护区的概念教学,可以从“自然保护区保护的对象”和“由国家

划定”两个角度入手分析,给出自然保护区的概念。之后,可以由教

师介绍或由学生列举一些我国的自然保护区及本地区的自然保护区,并分析列举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对象,这样一方面可以将自然保护区

的概念具体化,同时在此基础上引申出建立自然保护区的意义。最

后教师应引导学生分析,保护自然是不是意味着禁止开发和利用自然?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具体的实例(如森林的合理采伐、鱼塘的适

量捕鱼等),使学生认识到,只有遵循生态系统的客观规律、只要

遵循生态系统的客观规律,就能够有效地保护自然。

5.总结时,教师要重申:建立自然保护区是进行自然保护的有效手段,但不是唯一手段。更多的时候应该在生产活动和日常生活中,

注意保护自然环境和资源。只有遵循生态系统的客观规律,从长远

观点和整体观点出发来综合考虑环境的保护,才能有效地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发展。

(三)、本课题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本节为全课程的结束篇,容易被忽视,教师对于本节内容的教学

应从全书的高度上予以重视,按照生态学的观点,引导学生利用所

学的生态学知识,学会去热爱自然、保护自然,树立起与自然和谐

发展的观念。

2.本节教学过程中,学生讨论的内容很多,并且讨论内容的范围很广,学生讨论时可能会有一些与教材内容相距较远的内容,教师不

应简单地否定,而应以参与讨论的平等身份发表意见,引导学生的

讨论,最后归纳出知识内容的要点。

3.本节教学中,观点和情感教育的内容很多,有很多用于情感和观

点教育的素材,教师一定要充分地利用,同时避免简单地灌输,而

应在具体问题的分析过程中进行渗透。对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

观点,则在做到“润物细无声”的基础上,还要作为结束语明确地提

出来,并应指出,这是每一个现代人都应有的意识。

小资料

一、自然保护区:

自1872年美国首创世界上第一个自然保护区——国家黄石公园以来,各国竞相效法。据我国国家环保局1989年环境年报初步统计,截止1988年底,全国各类自然保护区已达606个,面积超过国土的3%。1990年9月,国务院又批准建立我国国家级海洋类型自然保护区。至1990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数量上又增加61个。截止1994年,已有自然保护区 762个。

二、北京濒危动物保护中心:

北京濒危动物保护中心暨北京青少年动物保护教育基地是全国拥有野生动物品种最丰富的迁地保护中心。这里有山地生态区、荒漠生态区、湿地生态区、森林生态区……。这里饲养着许多“落难”的动物,它们都有一段共同的遭人类捕杀的悲惨经历,如今它们自由地栖息在这新家园里。

保护中心有一处散布着十余块墓碑,这是灭绝动物的墓区。墓碑上镌刻着一个个近百年内刚刚灭绝了的野生动物:旅鸥、袋狼、巴厘虎、高加索野牛、冠麻鸭等等。它们的覆灭无不是由于人类过度掠夺、破坏自然资源、污染生存环境、打破生态平衡所致。

作为占据生物圈统治地位的人类已经意识到了必须重新审视和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控制和约束自己的行为模式、道德准则和消费观念的时候了。

三、我国的自然保护法规:

1982年8月23日海洋环境保护法

1984年9月20日森林法

1985年6月18日草原法

1986年3月19日矿产资源法

1986年 6月25日土地管理法

1986年 7月1日渔业法

1988年1月21日水法

1988年11月 8日野生动物保护法 1989年2月 21日传染病防治法 1989年12月 26日环境保护法

1995年8月 29日大气污染防治法(修订) 1995年 10月 30日食品卫生法

1996年5月 15日水污染防治法(修订)

《第1节 人类遗传病的主要类型》教案1

《第1节人类遗传病的主要类型》教案 教学目标 1、举例说出人类遗传病的主要类型 2、进行人类遗传病的调查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遗传病概念 2、难点:人类常见遗传病的类型 教学过程 【导入】常见遗传病介绍 1、线粒体肌病(ME) 是一种少见的线粒体结构异常所导致的以脑和肌肉受累为主的多系统疾病。其肌肉损害主要表现为骨骼肌极度不能耐受疲劳,神经系统主要表现有眼外肌麻痹、癫痫反复发作、偏头痛、智能障碍以及视神经病变等,其他系统表现可有心脏传导阻滞、心肌病、糖尿病、肾功能不全、假性肠梗阻和身材矮小等 2、苯丙酮尿症 苯丙酮尿症(PKU)是一种常见的氨基酸代谢病,是由于苯丙氨酸(PA)代谢途径中的酶缺陷,使得苯丙氨酸不能转变成为酪氨酸,导致苯丙氨酸及其酮酸蓄积,并从尿中大量排出。其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临床表现不均一,主要临床特征为智力低下、精神神经症状、湿疹、皮肤抓痕征及色素脱失和鼠气味等、脑电图异常。 3、白化病 白化病是由于酪氨酸酶缺乏引起的一种皮肤黑色素缺乏或合成障碍所导致的遗传性白斑病。患者视网膜无色素,虹膜和瞳孔呈现淡粉色,怕光。皮肤、眉毛、头发及其他体毛都呈白色或黄白色。白化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常发生于近亲结婚的人群中。 4、镰刀型细胞贫血症 镰状细胞贫血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血红蛋白(Hb)病。因β-肽链第6位氨基酸谷氨酸被缬氨酸所代替,构成镰状血红蛋白(HbS),取代了正常Hb(HbA)。临床表现为慢性溶血性贫血、易感染和再发性疼痛危象以致慢性局部缺血导致器官组织损害。 5、多指 六指症(多指)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多指畸形中,多生的手指可以是单个或多个、或双侧多指。多指畸形不仅影响手指功能跟美观,而且对患者心理易造成阴影。 6、软骨发育不全

高中生物必修2教案《遗传与进化》

高中生物必修2教案 《遗传与进化》 人类是怎样认识基因的存在的? 遗传因子的发现 基因在哪里? 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 基因是什么? 基因的本质 基因是怎样行使功能的? 基因的表达 基因在传递过程中怎样变化? 基因突变与其他变异 人类如何利用生物的基因? 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 生物进化历程中基因频率是如何变化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主线一:以基因的本质为重点的染色体、DNA 、基因、遗传信息、遗传密码、性状间关系的综合; 主线二:以分离规律为重点的核基因传递规律及其应用的综合; 主线三:以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和自然选择为重点的进化变异规律及其应用的综合。 第一章 遗传因子的发现 相对性状 一、孟德尔简介 二、杂交实验(一) 1956----1864------1872 1.选材:豌豆 纯种 性状易区分且稳定 真实遗传

2.过程:人工异花传粉一对相对性状的正交 P(亲本)互交反交 F1纯合子、杂合子 F2dd 分离比为3:1 3.解释 ①性状由遗传因子决定。(区分大小写)②因子成对存在。 ③配子只含每对因子中的一个。④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4.验证F1是否产生两种 高1:1的配子 5.分离定律 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三、杂交实验(二) 1 黄圆YyRr 黄圆Y_R_ 1 重组合 2.自由组合定律 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 四、孟德尔遗传定律史记 ①1866年发表②1900年再发现 ③1909年约翰逊将遗传因子更名为“基因”基因型、表现型、等位基因

高中生物必修二:《人类遗传病》优质教案

高中生物必修二:《人类遗传病》优质教案 高中生物必修二:《人类遗传病》优质教案 人类遗传病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参考资料: 1.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生物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学编著,《生物2必修遗传与进化教师教学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 2.任志鸿主编,《高中优秀教案·生物·必修:Ⅱ》2005年9月第2版,南方出版社 3.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生物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学编著,《新课标教案生物必修2》,人民教育出版社、延边教育出版社 一、课标解读 新课程标准对本课时的内容要求:简述人类遗传病产生的原因和特点;说出医学遗传学对遗传病的分类原则,列出遗传病的类型;举例说出各类单基因病的遗传方式和患病率;列举染色体病对新生儿的严重危害。调查某种常见的人类遗传病。 二、教材分析 《人类遗传病》包括“人类常见遗传病的类型”、“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和人类基因组计划于人体健康”。课程标准对人类遗传病的要求是了解水平,教材辅以实例,简要介绍了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在这部分,教材还根据课程标准的活动建议,安排了“调查人群中的遗传病”旨在培养学生接触社会、从社会中直接获取资料和数据的能力。 三、学生情况分析 该教学设计面向高中二年级综合班学生。学生已经习得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畸变等知识后,不难理解遗传病依据其病理进行的分类。而且学生在第二章第3节已经学习

了伴性遗传,已经学会分析了人类遗传病系谱图,为本课时的学习打下基础。综合班的同学,学习生物的时间有限,而且学习的兴趣不一定很高。所以采取资料搜集和实用性实例分析,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使学生学习以后能用理论知识指导自己的健康生活。对于遗传与进化内容的学习有一定的困难。他们虽对“人类遗传病”的相关知识很感兴趣,却没有形成系统的知识链,教师可启发学生先自学,再尝试用概念图的方法对遗传病加以概括分类。对于实践调查,学生有畏难情绪,因此教师应先加以趣味性引导,鼓励学生深入生活,发现问题,主动探究解决问题。 四: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举例说出人类遗传病的主要类型。 (2)进行人类遗传病的调查。 2.能力目标: (1)通过对人类遗传病主要类型的学习,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归纳能力。 (2)通过调查社会人群中的遗传病,培养接触社会,并从社会中直接获取生物学资料或数据的能力。 3.情感目标: (1)在进行遗传调查和实验活动中,善于从自己亲身经历的事物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大胆作出假设和进行自主性探究,养成实事求是科学态度和培养勇于创新与合作的科学精神。 (2)引导学生确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生活方式,自觉宣传遗传病的知识,提高学生自身的优生意识,从而提高我国的人口素质。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人类常见遗传病的类型 2.难点:如何开展及组织好人类遗传病的调查

北师大版生物八年级上册《遗传病和人类健康》教案附教学反思

遗传病和人类健康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遗传病和人类健康》是八年级上册第20章第6节内容。遗传病和人类健康是这章的最后一节,教材通过前五节的介绍,学生对遗传和变异是生命延续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及遗传信息的传递、表达和改变则是遗传和变异的实质有了一定的了解。并认识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的实质及规律,总是从性状的遗传和变异现象开始的。在此基础上,特意将与现实生活有着密切关系的《遗传病和人类健康》放在最后,是对新课程目标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目标的全方位体现,因此,本节内容在全章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遗传病和人类健康》如果将其拓展开来,知识量是极其大的,涉及的方方面面都是与人类生活有着密切关系的,关系到个体及家庭的幸福,关系到后代的健康、国人的素质等。这些内容学生很感兴趣,渴望获得相关知识的欲望也很强烈,为此鼓励、支持、学生课前通过上网等多种途径查阅、收集《遗传病和人类健康》的知识,并开展走访、调查等多种形式的探究,并在课上交流。通过学生丰富的感性体验与深刻的感捂,既拓展了知识,又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目标的有效达成。 基于我对本课教材的分析,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一课时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说出遗传病的特征和危害; (2)识别近亲、直系血亲和旁系血亲关系; (3)说出近亲结婚的危害;认同优生优育。 2、能力目标 (1)通过了解遗传病的特征和危害知识,关注人类遗传病的预防,培养学生应用学过的知识分析有关健康问题的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家长帮助的方式查找资料,进行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及小组协作的精神。 3、情感目标 (1)通过对遗传病和人类健康的学习,认识禁止近亲结婚的原因,以减少遗传病的发病率,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的情感和怀有感恩的心; (2)让计划结婚的男女青年懂得要先作婚前健康检查及遗传咨询,这样可以发现遗传病和遗传缺陷方面的问题,利于后代的身心健康,提高国人素质,利国利民为社会作一分贡献。 (3)以生物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形式走访、查询、查阅及请家长帮助获得相关信息及资料,体会到同学间的合作与交流的重要价值。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确立 1、遗传病的危害与预防; 2、近亲结婚及其危害。 3、近亲结婚及其危害原因 四、学生分析 1、我校是一所三级达标的普通中学,基本设施不够完善,只有一间多媒体教室,学生上多媒体课通过申请排队还是可以实现的,这为本节课的成功完成奠定了基础。 2、我校的学生大多来自城芗接合部,家庭条件贫富相差较大,家长受教育程度也参差不齐,学生学习基础一般,但也有一定数量的较差生、厌学生,因此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力求从学生的基础和需求出发,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求知欲为目的,使学生了解遗传病就在我们身边,从自身不近亲结婚、做到遗传咨询,提倡优生优育保护健康,为提高人口素质做一分贡献。 五、设计思路 1、问题引入,从什么是可遗传的变异的回顾,直接引入遗传病的概念; 2、列举几种遗传病,从学生对色盲的调查,引入遗传病就在我们身边;(两个论证是重点,展开学生讨论,进一步了解其危害及生成的原因。) 3、如何预防?措施这之一为禁止近亲结婚,措施之二为进行遗传咨询。 六、课前准备

进化与遗传教案

第六节进化与遗传(一) 学习目标: 1.识别遗传和变异现象 2.说出遗传物质的作用,认识DNA、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教学重点:认识DNA、基因、和染色体 教学难点:理解DNA、基因、和染色体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㈠遗传和变异现象 一、遗传 1.对于“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打地洞”这些例子学生较为熟悉,引入遗传概念----生物体通过生殖产生子代,子代和亲代、子代和子代之间的性状都很相似,这种现象称为遗传。 2.可以通过举例那你与父母有哪些性状相同?使学生真切地体会到遗传现象是普遍存在 的。 二、变异 1.活动:先可以进行书本上的游戏,让全班同学都站起来,每说出 一个性状特点,让不同类型的同学坐下去,讲到第八个性状时,看 还有几个同学站着。使学生真切地体会到变异现象是普遍存在的。 2.变异:子代与亲代及子代不同个体间的性状差异叫变异。 ㈡遗传物质的传递 1.介绍科学家探究遗传物质的主要历程,充分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让学生体验有关遗传物质传递的各种假说的提出和不断被推翻、 修正、改造的科学发展过程。 2.染色体:位于细胞核内,同种生物细胞中的染色体数量和种类 几乎完全相同,发送也很相似,不同生物个体间的染色体数量和 种类有差异,性状也有较大差异。(如果蝇有4对8条染色体;17世纪先成论者画的人的精子蜜蜂中蜂王与工蜂有16对32条染色体;人类有23对46条染色体; 指出男女染色体的异同。如图)结论:细胞核中的染色体可能与遗传有关。 3.染色体的组成:染色体是由DNA(脱氧核糖核酸)和蛋白质组成的,科学家进一步证明,其中的DNA是遗传物质。可以介绍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与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来证明。

专题07 遗传的基本规律及人类遗传病(教学案)-2018年高考生物二轮复习(教师版)

1.由五年的考频可以看出本专题在全国卷高考中考查的主要内容8是基因的分离定律,伴性遗传和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特别是基因的分离定律和伴性遗传考查的频度最高。 在每年的试题中,本专题是必考内容,且试题的难度大,分值高,区分度大。 2.从题目形式上看,题目信息主要以文字形式、遗传系谱或表格等其他形式呈现,要求学生利用遗传定律和伴性遗传的知识分析实际问题,考查学生获取信息、推理分析和论证的能力。 3.本专题是应用型知识,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较高。复习本专题时,首先要理解基因遗传的两定律研究的对象和实质及伴性遗传的机理。在此基础上,对各类遗传应用题进行归类,总结各类遗传应用题的解题的方法。人类遗传病的类型主要结合遗传定律和伴性遗传来复习。 一、孟德尔遗传实验 1.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 (1)孟德尔获得成功的原因: ①选材恰当:豌豆是自花传粉,而且是闭花受粉;且具有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 ②研究方法由简到繁:先通过一对相对性状的研究,发现了分离定律,再通过两对相对性状的研究,发现了自由组合定律。 ③科学地运用数学统计原理:使用数学统计的方法研究生物遗传,把遗传的研究由以往的描述推进到了定量分析。 ④严密地使用了假说—演绎法。 (2)孟德尔实验的操作程序: 去雄―→套袋―→传粉―→套袋。 2.性状显隐性及基因型的鉴定 (1)性状显隐性判断:

②杂交法:具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子代所表现出的那个亲本性状为显性,未表现出的那个亲本性状为隐性(此法最好在自交法基础上,先确认双方为纯合子前提下进行)。 (2)显性性状基因型鉴定: ①测交法(更适于动物): 待测个体×隐性纯合子 3.相关概念辨析 (1)自交和自由交配: 自交强调的是相同基因型个体之间的交配,即AA×AA、Aa×Aa、aa×aa;自由交配强调的是群体中所有个体进行随机交配,即AA×AA、Aa×Aa、aa×aa、AA×aa、AA♀×Aa♂、AA♂×Aa♀等随机组合。 (2)相同基因、等位基因和非等位基因:

遗传与环境教案

遗传与环境教案标准化工作室编码[XX968T-XX89628-XJ668-XT689N]

第5节遗传与环境 一、教学目标 1.加深认识基因型、表现型和环境的关系; 2.能判别可遗传变异和不遗传变异及其育种上的利用; 3.培养学生合作和探究学习的能力,增强生物素养。 二、教学重点 1.加深认识基因型、表现型和环境的关系; 2.能判别可遗传变异和不遗传变异及其育种上的利用。 三、教学难点 1.能判别可遗传变异和不遗传变异; 2.培养学生合作和探究学习的能力,增强生物素养。 四、电教手段、实验教具 多媒体(用矿泉水瓶等实验器具培养大豆苗) 五、教学过程设计

六、练习 下列几种变异,哪些是可遗传变异()哪些是不可遗传变异?()

A.家兔体表的毛,有纯白色,黑色,蓝灰色等类型。 B.玉米粒有黄色,有白色,还有红色的。 C.同一品种的小麦,生长在遮荫处的比生长在阳光充足处的杆细、穗小。 D.有一对表现正常的夫妇,生出一个白化病的儿子。 E.一对孪生兄弟,哥哥长期在野外工作,弟弟长期在室内工作,结果哥哥比弟弟的脸色较黑。 F.身材高大的父母,其子女由于营养不良而个头长得矮小。 七、板书设计 第5节遗传与环境 一、基因型、表现型和环境的关系 二、生物变异与环境的关系 1.可遗传变异 2.不遗传变异 八、课堂小测 1.农业上用射线或药物处理农作物种子,获得新品种的原理是射线或药物() A.直接改变了农作物的某些性状 B.改变了农作物种子中的营养成分 C.淘汰了农作物的某些不良性状 D.使种子里的遗传物质发生了改变 2.同一块田里同一品种的小麦,生长在遮阴处的比阳光处的杆细、穗小。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水分不足 B.阳光不足 C.遗传物质的改变 D.肥料不足 3.上一代把遗传物质传递给下一代是通过() A.受精卵 B.配子 C.蛋白质 D.性状 4.农民老王家的一块麦地,由于去年雨水充足收成喜人,粒大饱满。于是,今年老王以此为良种进行播种,今年的收成是() A.一定粒大饱满 B.不一定粒大饱满 C.一定不会粒大饱满 D.与去年的一样

高中生物 《人类遗传病》教案示例

《人类遗传病》教案示例 广州市第一中学孙淑贞 一、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分析 1、教学内容 本节为(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2 遗传与进化》第5章第3节的内容。 本节以遗传病的病理、危害、诊断和预防为线索,主要讲述人类遗传病常识性知识,与第2章第3节“伴性遗传”联系密切。本节活动较多:一个调查,两个资料搜集和分析,一个科学·技术·社会(STS)。本节与人类的生活联系紧密,对于提高个人和家庭生活质量,提高人口素质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教学对象分析 本人所任教的班级是高二级文科班的学生,对于遗传与进化内容的学习有一定的困难。他们虽对“人类遗传病”的相关知识很感兴趣,却没有形成系统的知识链,教师可启发学生先自学,再尝试用概念图的方法对遗传病加以概括分类。 对于实践调查,学生有畏难情绪,因此教师应先加以趣味性引导,鼓励学生深入生活,发现问题,主动探究解决问题;相关的资料收集看似简单,运用互联网搜索的结果易造成大量资料的积压与浪费;文科班的学生个性鲜明,语言表达能力强,若能利用自已搜索到的资料在辩论会中展示自我个性,将大大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举例说出人类常见遗传病的类型。 ②概述人类遗传病的产生原因、监测和预防的方法。 ③简述人类基因组计划及其意义。 2、能力目标 ①调查某种常见的人类遗传病。 ②搜集和交流人类基因组计划或基因诊断和治疗研究方面的资料。 3.情感目标 ①在进行遗传调查和实验活动中,善于从自已亲身经历的事物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大胆作出假设和进行自主性探究,养成实事求是科学态度和培养勇于创新与合作的科学精神。 ②关注人类基因组计划及其意义。认同遗传学研究的新成就对解决人类面临的问题具有重大的科学价值和应用价值,积极思考遗传学与其他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联系,为普及遗传学知识做出贡献。 三、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1、教学方法:调查法、辩论法、讨论学习法、赏识性评价 2.教学手段:多媒体、投影、设计调查表 四、教学流程

人教生物必修2《5第3节人类遗传病》[桂老师]【市一等奖】优质课

1 教学设计 授课教师桂萍科目生物上课班级高一37班教学内容人类遗传病上课日期2017.5.11 课时安排1 一、教材分析《人类遗传病》是高中人教版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第5章第3节的内容。在学完第5章第1、2节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之后,进一步学习人类遗传病的类型,了解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关注遗传病给人类造成的危害,顺理成章,同时这也是高中生应该具备的基本科学素养。本节第一课时包括“调查人群中的遗传病”、“人类遗传病的类型”和“人类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三个内容,与人类的生活密切联系,对于提高个人和家庭生活质量、提高人口素质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二、教学目标(生命观念、理性思维、科学探究、社会责任) 1.通过调查、资料搜集和讨论的形式,了解人类常见遗传病的类型。 2.通过资料搜集和知识回顾,能够利用概念图的形式将人类遗传病进行适当的总结和拓展。 3.探讨人类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并且能够运用遗传学的基本规律,结合数学概率的相关知识,进行遗传咨询。 2 4.通过小组的学习,能够与他人主动合作,以口头或书面的形式与他人开展交流。 5.关注遗传病的危害,形成对待生命的积极态度和包容心。三、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人类常见遗传病的类型以及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 2.教学难点⑴如何开展和组织好人类遗传病的调查以及资料搜集⑵遗传系谱图分析中有关概率的计算四、学情分析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遗传学知识,学习过程中也了解到一些人类遗传病,并且他们对人类遗传病的相关知识很感兴趣;但是相关的知识体系并未建立。因此本节课的任务是结合学生的已有知识,让学生从生物学角度作科学的了解,同时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价值观,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高中生具有搜集资料、整理和概括的能力,结合班级小组学习管理方式,使调查活动和资料收集活动顺利开展。五、教学准备 1.调查人群中的遗传病课前一周,安排一个小组的学生自己设计相应的调查表,调查年级学生中的某种遗传病。在制定调查计划时,设 3 置下面一些问题情境供学生讨论。⑴你们小组准备从哪些方面进行调查?⑵小组内各成员的任务是什么?⑶你们打算用哪些方法获得调查资料?⑷在调查中你们认为应该注意哪些事项?会遇到什么样的困难?你们准备怎样克服? 2.资料搜集其他九个小组的学生搜集常见人类遗传病的资料,并制作画报,以备教学时展示。3.微课的使用制作微课——《两种遗传病患病概率的计算》。学生在校外,利用课余时间,通过微课的学习,为教学中难点的突破打下基础。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视频:一名10岁的色盲患者,在他生日的那天收到了一份特殊的礼物。戴上它的那一刻,男孩泪奔了。近年来,人类遗传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增高,已经严重威胁到了人类的健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人类遗传病。观看视频,回忆色盲症相关知识。增强生物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4 合作交流解读探究1.遗传病的定义2.调查人群中的遗传病。设置一些问题情境供学生讨论(视汇报情况灵活调整)。⑴你们小组调查哪一种遗传病? ⑵你们能否判断这种病是显性的还是隐性的?致病基因在常染色体上还是X染色体上?⑶资料表明,我国人群中红绿色盲男性发病率为7%,女性发病率为0.5%。你们计算的发病率是否接近上述数值?如果不符,请分析原因。小组汇报调查情况。调查活动从与学生关系比较密切的遗传病入手,既可以激发学生调查的积极性,同时也使学生掌握了调查的一般流程。 2.人类常见遗传病的类型根据学生调查和资料搜集活动中常见的错误,首先帮助学生了解区分:遗传病与先天性疾病,其次提问,根据资料搜集情况,能否将遗传病进行分类?小组展示资料搜集,对人类遗传病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复习课教案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复习课教案 授课人:夏曙华授课班级:初二(4)班 时间:20XX年4月29日上午第三节地点:三明四中物理实验室 【教学设想】“生物的遗传和变异”这部分内容抽象,相关的概念很多。学生在第一轮基础知识的复习中仅仅停留在对概念的回忆和再认,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这节复习课,模拟“概念图”教学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回顾与提炼,把抽象的、分散的知识重新梳理、组合,理顺各部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规律,自主建构知识网络,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使知识变多为少,化繁为简,便于理解记忆,以达到灵活运用知识的目的。 【考纲要求】 1、说出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描述染色体、DNA和基因的关系。 2、举例说出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 3、描述人的性别决定。 4、认同优生优育。 5、举例说出生物的变异。 【教学目标】 1、能列举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有关的概念,并说出他们之间的联系。 2、培养学生自我建构知识网络的能力,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及难点】 1、明确“遗传、变异、性状、相对性状、基因”等概念之间的联系。 2、培养学生自我建构知识网络的能力。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写有相关概念的卡片;制作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板书设计: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练习题 下表是对某个家庭成员某些特征的调查结果,请分析回答: 1、 单双眼皮、有无酒窝等特征,在遗传学上称为 , 父母有酒窝,女儿也有酒窝,此现象称为; 父母为双眼皮,而女儿为单眼皮,此现象称为。 2、若决定双眼皮的基因(A )为显性基因,决定单眼皮的基因(a )为隐性基因, 下图为父母双眼皮,女儿单眼皮的遗传图解,请尝试完成: 3、父母为双眼皮,女儿为单眼皮,这种变异是由于女儿的发生改变引起的,因而(能/ 不能) 遗传给后代。 女儿做整形成为双眼皮,这种变异是由于引起的,并没有改变,因而(能/ 不能)遗传给后代。 4、若决定有白化病的基因(b )为隐性基因, 决定无白化病的基因(B )为显性基因, 则这个家庭成员中,父母的基因组成分别是、, 女儿的基因组成是 。 若携带相同隐性致病基因,婚配后所生的子女患病的机会增加。 5、人的性别是决定的,父亲体细胞中性染色体的组成是;母亲体细胞中性染色体的组成是。这对父母再生一个儿子的机率是。 单眼皮 父 母 卵细胞 受精卵 亲代 子代的性状

常见遗传病教案

人类遗传病教案 学习目标 1.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染色体遗传病。知道人类遗传病的三种类型。 2.遗传病对人类的危害。了解遗传病对人类的危害。 3.优生的概念。知道优生的含义。 4.优生的措施(禁止近亲结婚、进行遗传咨询、适龄生育、产前诊断)。能说出优生的四种措施。 学习重点、难点 1.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染色体遗传病。 2.优生的措施 教学过程: 教师:既然说到人类遗传病,那同学们知道什么是人类遗传病么? 学生:人类遗传病指的是由于遗传物质改变而引起的人类家族性遗传疾病。 教师:没错,人类遗传病呢,我们可以分为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这些内容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涉及了一些 单基因遗传:病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目前世界上有6500多种,每年以10~50种的速度递增 1.群体中的发病率比较低。 2.常有显隐性,有明显的家族传递格局。常染色体隐性: 白化病、先天性聋哑、苯丙酮尿症。 常染色体显性: 多指、并指、软骨发育不全、指甲髌骨综合征。X染色体隐性血友病、色盲病、进行性肌营养不良X染色体显性抗维生素VD佝偻病 多基因遗传病:多对等位基因控制,目前发现有100多种 1.家族聚集现象 2.易受环境影响 唇裂、无脑儿、青少年型糖尿病、原发性高血压、冠心病、哮喘、脊柱裂。 染色体异常引起的遗传病目前发现100多种 1.几乎涉及到每一对染色体 2.遗传物质的改变很大 3.往往造成严重的后果,甚至胎儿期间自然流产染色体 结构猫叫综合征 (5号染色体部分缺失) 2.染色体数目常染色体个别增加21三体综合征 (先天愚型)性染 色体 个别 减少特纳氏综合征 (性腺发育不良) 教师:在这里清同学们注意:

北师大初中生物八上《遗传病和人类健康》教案_2

第6节遗传病和人类健康教学设计 (:1) 一、教材分析: 《遗传病和人类健康》是八年级上册第20章第6节内容。遗传病和人类健康是这章的最后一节,教材通过前五节的介绍,学生对遗传和变异是生命延续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及遗传信息的传递、表达和改变则是遗传和变异的实质有了一定的了解。并认识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的实质及规律,总是从性状的遗传和变异现象开始的。在此基础上,特意将与现实生活有着密切关系的《遗传病和人类健康》放在最后,是对新课程目标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目标的全方位体现,因此,本节内容在全章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遗传病和人类健康》如果将其拓展开来,知识量是极其大的,涉及的方方面面都是与人类生活有着密切关系的,关系到个体及家庭的幸福,关系到后代的健康、国人的素质等。这些内容学生很感兴趣,渴望获得相关知识的欲望也很强烈,为此鼓励、支持、学生课前通过上网等多种途径查阅、收集《遗传病和人类健康》的知识,并开展走访、调查等多种形式的探究,并在课上交流。通过学生丰富的感性体验与深刻的感捂,既拓展了知识,又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目标的有效达成。 基于我对本课教材的分析,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说出遗传病的特征和危害; (2)识别近亲、直系血亲和旁系血亲关系; (3)说出近亲结婚的危害;认同优生优育。 2、能力目标 (1)通过了解遗传病的特征和危害知识,关注人类遗传病的预防,培养学生应用学过的知识分析有关健康问题的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家长帮助的方式查找资料,进行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及小组协作的精神。 3、情感目标 (1)通过对遗传病和人类健康的学习,认识禁止近亲结婚的原因,以减少遗传病的发病率,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的情感和怀有感恩的心; (2)让计划结婚的男女青年懂得要先作婚前健康检查及遗传咨询,这样可以发现遗传病和遗传缺陷方面的问题,利于后代的身心健康,提高国人素质,利国利民为社会作一分贡献。 (3)以生物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形式走访、查询、查阅及请家长帮助获得相关信息及资料,体会到同学间的合作与交流的重要价值。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确立

精选北师大版生物八年级上册20-5《遗传与环境》教案

20.5遗传和环境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举例说明基因型、表现型和环境的关系; (2)认同变异的普遍性 (3)区别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的变异,说出引起两种变异的原因; (4)了解可遗传变异在育种上的应用。 2、能力目标: (1)观察环境条件对大蒜性状表现的影响,理解表现型与环境的关系。 (2)通过对花生果实长度的观察与测量,体验调查生物变异的方法。 (3)培养学生处理调查数据、分析数据和总结调查结果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同变异的普遍性; (2)积极参与探究活动,享受科学探究带来的快乐; (3)能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来解释生活现象 [教学重点] 基因型、表现型与环境的关系;变异的类型和原因。 [教学难点] 变异的类型和原因。 [教学方法]引导、实验、探究、讲授 [教学形式]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ppt图片显示四种不同肤色的人 老师问:同一个地球上为什么会有不同肤色的人? 学生答:不同人种肤色的基因组成不同。 知识回顾:什么是基因型、什么是表现型? 老师结合图片讲解转基因超级鼠的诞生过程。 复习提问:生物的性状由什么控制? 通过转基因超级鼠实例,了解生物基因型与表现型的关系。基因型决定表现型。基因型相同的生物其表现型是否一定相同呢? 同学们能否举例说一说?(略)

活动:观察环境条件对生物性状表现的影响 学生展示大蒜幼苗在黑暗和光照下的实验结果 讨论:本实验中,植物幼苗的性状表现(颜色)不同是否是环境因素造成的?依据是什么? 请一位学生代表结合实验过程回答一下(略) 播放老师课前做的本实验图片资料。 小结: 一、生物基因型、表现型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生物的基因型不同,表现型不同 基因型相同的生物,表现型也不一定相同 生物的表现型是基因型与表现型共同作用的结果。 知识回顾: 生物体亲子代间以及子代不同个体之间性状表现的差异叫做什么?(生物的变异) 我这里有从市场上买来的的两种花生,教师展示大小两种花生,请学生观察外观区别。 在这些大花生中也有一些果实较小的花生;小花生中也有一些果实较大的花生。 大花生与小花生之间有没有差异呢?下面我们全班一起来探究这个问题。 探究:花生果实大小的变异 提示: 1、随机从大小花生中各取样品20粒 2、选择适当的测量工具测量花生果实的长度 3、计算大小花生果实长度的平均值 4、将测量结果绘制成折线图或直方图 [探究准备] 学生(笔、纸、尺子、圆规、游标卡尺等测量工具) 教师(大小花生、几何方格纸) [活动组织] 分组:中间组同学进行测量工作,旁边两组同学将测量的数据统计整理后转换成直观的直方图或曲线图;分工: 1、测量组,共14人,分成两小组,每小组7人,组长根据抽取的花生数目,分配每人的测量任务。如抽取20粒大花生,每人则测量3颗(最后一位同学测2颗);另一小组则同时测量20粒小花生的果实长度。 2、每位同学将测量结果进行口头汇报。 3、请一位学生代表上台将大小花生测量数据录入到电脑上的excel表格中。 4、数据转换组开始用两种不同的颜色笔将大小两种花生果实长度转换在同一张几何坐标纸上。一组将数

人类遗传病备课教案

第三节人类遗传病 富源县胜境中学李琪仙一、设计思想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相反,他要主动地建构信息的意义,这种建构不可能由其他人代替。本着这一思想,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习者运用已有的认知结构去认识、辨别,让学生亲自参与发现事物的活动,主动地设计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则对学生知识加以组织,从而使学生记忆达到最好的效果。 在《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中,提出了四项课程理念,其中有“倡导探究性学习”和“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这就要求生物学教学应该着眼于现实的世界,涉及更多对学生有用的、有实际应用的内容和方法。因此在本节教学过程中注重让学生观察身边的生命现象、发生的变化,并提出问题、探究其原因,使学生对学习过程变得更有兴趣,学到的知识也更加牢固,理解上也更加深入。 二、课时安排:第一课时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人类遗传病的概念。 2、通过对人类遗传病的主要类型和特点的分析讲解,使学生能举例说 明人类遗传病的种类,并了解这几种遗传病的发病情况。 2、掌握利用系谱图分析单基因遗传病的遗传方式。

【能力目标】 1、通过分析家庭系谱图,提高学生识图、解图的能力。 2、通过复习旧知识引出新知识,培养学生温故知新、注重知识内在联系、 知识迁移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人类常见遗传病的类型,关注人类健康。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人类常见遗传病的类型。 (2)掌握利用系谱图分析单基因遗传病的遗传方式。 2、教学难点 掌握利用系谱图分析单基因遗传病的遗传方式。 五、教学策略 1、学生课前完成《预习案》,理解人类遗传病的概念和常见遗传病的类型。 2、师生课堂进行知识梳理。 3、学生分活动小组和点评小组,重点完成《探究案》。 4、教师给予适当的点评和强调。 六、学情分析: 1、学生情况: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遗传学知识、基本的探究性学习的探究方法和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使本课探究性学习的开展具备了可行性。 2、指导思想:使学生从“学会”变为“会学”,体现“主体性教学原则”和“以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五章第3节人类遗传病优质教案

第五章第3节《人类遗传病》 一、教材分析 《人类遗传病》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遗传与进化》第5章第3节教学内容,主要学习“人类常见遗传病的类型”,“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和“人类基因组计划与人体健康”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 (1).人类遗传病及其病例 (2).什么是遗传病及遗传病对人类的危害 (3).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 (4).人类基因组计划与人体健康 2.能力目标: 探讨人类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关注人类基因组计划及其意义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人类遗传病的主要类型。 难点:(1)多基因遗传病的概念。 (2)近亲结婚的含义及禁止近亲结婚的原因。 四、学情分析 学生初中已经学习了几种遗传病,教材前几章已经出现伴性遗传病和常染色体遗传病,所以学生对本节内容有一定基础。另外“人类遗传病的类型”是了解水平的内容,学生通过自学就可以达到

学习目的。 五、教学方法, 1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2.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六、课前准备 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和医药卫生条件的改善,人类传染性疾病已得到控制,而人的生殖细胞或受精卵里的遗传物质在数量,结构或功能上发生改变,使由此发育成的个体患先天性遗传病,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却有逐年增高的趋势。今天,我们来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探究一、人类常见遗传病的类型 学生分组讨论

2019高中生物人类遗传病导学案

人类遗传病 学习目标:1.举例说出人类遗传病的主要类型。2.进行人类遗传病的调查。 3.探讨人类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 4.关注人类基因组计划及其意义。 教学重点:人类常见遗传病的类型以及人类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 教学难点:如何开展及组织好人类遗传病的调查; 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意义及其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知识梳理 一、人类常见遗传病的类型 1.人类遗传病:指由于________________而引起的人类疾病,主要可分为 ____________遗传病、______________遗传病和______________遗传病。 提示:先天性疾病和家族性疾病并不一定是遗传病。 2.单基因遗传病 (1)概念:受________________控制的遗传病。 (2)分类 ①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多指,并指,软骨发育不全 ②常染色体隐性遗传:______________,镰刀型细胞贫血症,先天性聋哑,苯丙酮尿症 ③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______________ ④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______________,血友病 ⑤伴Y染色体遗传:外耳道多毛症 3.多基因遗传病 (1)概念: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控制的人类遗传病。 (2)特点:一般表现为家族聚集现象;易受环境的影响;在群体中发病率比较高。 (3)类型:主要包括一些先天性发育异常和一些常见病,如________________、冠心病、哮喘病和________________等。

4.染色体异常遗传病:指由________________引起的遗传病,如________综 合征、________综合征、性腺发育不良等。 二、调查人群中的遗传病 1.发病率与遗传方式的调查 2.调查时,最好选取,如红绿色盲、白化病、高度近视(600度以上)等。 三、遗传病的检测和预防、人类基因组计划 1.手段:主要包括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2.意义: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预防____________的产生和发展。 3.遗传咨询的内容和步骤 (1)医生对咨询对象进行____________,了解____________,对是否患有 ______________作出诊断。 (2)分析遗传病的____________。 (3)推算出后代的____________。 (4)向咨询对象提出防治________和________,如终止妊娠、进行产前诊断等。4.产前诊断:指在胎儿出生前,医生用专门的检测手段,如________检查、 ________检查、________________检查以及________________等手段,确定胎儿是否患有某种遗传病或先天性疾病。 提示:禁止近亲结婚的原因是,每个人都携带有5~6种不同的隐性致病基因,在随机结婚的情况下,夫妇双方携带相同致病基因的机会很少,但是,在近亲结婚的情况下,双方从共同祖先那里继承同一种致病基因的机会就大大增加。5.(1)人类基因组:人体DNA所携带的全部________________。 (2)人类基因组计划:指绘制人类________________图,目的是测定人类基因 组的__________________,解读其中包含的____________。

最新 人教版 必修二 伴性遗传 教案

第3节伴性遗传 [学习目标] 1.总结人类红绿色盲症的遗传规律及伴性遗传的特点。(重点)2.举例说出伴性遗传在实践中的应用。(重、难点)3.明确鸡的性别决定方式和遗传特点。 知识点1伴性遗传的概念及人类红绿色盲症 请仔细阅读教材第33~36页,完成下面的问题。 1.伴性遗传 (1)概念: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其在遗传上总是和性别相关联,这种现象叫做伴性遗传。 (2)常见实例:人类的红绿色盲、抗维生素D佝偻病和果蝇的眼色遗传等。 2.人类红绿色盲症 (1)致病基因及其位置 ①显隐性:红绿色盲基因是隐性基因。 ②位置:红绿色盲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Y染色体上没有等位基因。 (2)正常色觉和红绿色盲的基因型与表现型 (3)红绿色盲的主要遗传方式 ①方式一

由图解分析可知:男性的色盲基因只能传给女儿,不能传给儿子。 ②方式二 由图解分析可知:男孩的色盲基因只能来自于母亲。 ③方式三

由图解分析可知:女儿色盲,父亲一定色盲。 ④方式四 由图解分析可知:父亲正常,女儿一定正常;母亲色盲,儿子一定色盲。 (4)遗传特点 ①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 ②具有交叉遗传现象,即男性色盲的基因来源于母亲,且只能传给女儿。 ③女性患者的父亲和儿子一定患病(该特点在遗传系谱图中,判断遗传方式时有应用)。 知识点2抗维生素D佝偻病和伴Y遗传 请仔细阅读教材第36页,完成下面的问题。

1.抗维生素D佝偻病 (1)致病基因及其位置 ①显隐性:抗维生素D佝偻病是显性基因。 ②基因位置:位于X染色体上。 (2)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基因型和表现型 (3)遗传特点 ①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者。 ②具有连续遗传现象。 ③男性患者的母亲和女儿一定患病。 2.伴Y遗传病 下面为人类外耳道多毛症患者的遗传系谱图,请据图归纳: 致病基因只位于Y染色体上,无显隐性之分,患者后代中男性全为患者,女性全为正常。简记为“男全患病,女全正常”。 知识点3伴性遗传在实践中的应用 请仔细阅读教材第36~37页,完成下面的问题。 1.伴性遗传的应用 生物的性别决定方式

《遗传病和人类健康》教案1

第6节遗传病和人类健康 一、教学目标 1.说出遗传病的特征和危害; 2.识别近亲、直系血亲和旁系血亲关系; 3.说出近亲结婚的危害;认同优生优育。 4.通过了解遗传病的特征和危害知识,关注人类遗传病的预防,培养学生应用学过的知识分析有关健康问题的能力; 5.通过小组合作、家长帮助的方式查找资料,进行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及小组协作的精神。 6.通过对遗传病和人类健康的学习,认识禁止近亲结婚的原因,以减少遗传病的发病率,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的情感和怀有感恩的心; 7.让计划结婚的男女青年懂得要先作婚前健康检查及遗传咨询,这样可以发现遗传病和遗传缺陷方面的问题,利于后代的身心健康,提高国人素质,利国利民为社会作一分贡献。 8.以生物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形式走访、查询、查阅及请家长帮助获得相关信息及资料,体会到同学间的合作与交流的重要价值。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确立 1.遗传病的危害与预防; 2.近亲结婚及其危害。 3.近亲结婚及其危害原因 三、教学过程:组织教学、传授新知识 问题引入: 1.大家知道,人类根据肤色特征可分为:白色人种、黄色人种和黑色人种。请问为什么不同人种的肤色会不同呢? 提示:因为不同人种的肤色基因组成是不同的,也就是说,基因型不同的个体,表现型也不同。 2.什么叫做可遗传的变异?请举一例说明。 提示:凡性状的的变异能在后代重复出现的叫做可遗传变异,可遗传的变异是由于遗传物质,也就是基因组成的改变产生的。P110 例:遗传病是由遗传物质改变而引起的疾病,致病基因可通过配子在家族中传递,因而在患者家系中常常表现出一定的发病比例。如色盲、血友病等。(展示多媒体色盲案例)据调查,某班色盲男同学的父母、祖父、祖母、外祖父、外祖母中,除祖父是色盲外,其他人皆色觉正常,则此男同学的色盲基因来自祖辈中的外祖母。(展示多媒体列举几种遗传

人类遗传病评课稿

人类遗传病说课 今天听了老师的这节《人类遗传病》,整体感觉非常的好。使我对“教无定法”这句话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受益匪浅。接下来我来说一下这节课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几个亮点。 亮点一:老师采用学案导学的教学方法,学案包括课前准备区、课堂活动区、课后练习区,三个简单的分区把学生的课前、课中和课后有效的串联在一起,使同学们课前预习有抓手,课中学习有导向,课后巩固有题做。另外老师的课后练习选择的非常好,不仅体现了本节课的重点而且还巩固了本节课的难点,习题难易由浅入深,前五道题能够兼顾各个层次的同学,后五道题相对难一些,使同学们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最终达到本节课的终极目标。 亮点二:导课有特色。通过播放视频“舟舟指挥的演奏”,一段激昂的乐曲振奋人心,不仅吸引了学生的眼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拉近了师生生生之间的距离,关键舟舟是一个21三体综合征的患者,一下就点名了这节课的主题“人类遗传病”。 亮点三:课堂结构安排严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问题贯穿始终,而问题的设置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整个教学由易到难,层层深入,教学内容和环节的设置能兼顾到各个层次的学生。在本节聚焦中介绍了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人类遗传病的类型、人类遗传病的预防和检测。中间加一个问题人类遗传病的危害,将上诉两个问题衔接起来,就使得本节课的逻辑更加严谨。在讲人类遗传病的检测和预防时,提出了和谁生,什么时候生,能不能生,生之前需不需要检查这样四个问题,一下就勾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带着好奇心去学这个问题,没有理由会听不懂记不住, 亮点四:教学素材选择精心,在介绍白化病时列举了网络萌娃维纳斯,一句他长得可爱吗?引起了学生对她的好奇心,老师介绍维纳斯的简历,发生了师生之间心与心的碰撞。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着重介绍了2006年感动中国人物黄舸,这是一堂生动的感恩教育,最后还让学生读黄舸的颁奖词,对同学们又一次心灵的洗礼。他们身残志坚的形象无一不让同学们为止震撼,相信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他们的优秀品质会始终激励着他们。 亮点五:在整个教学中,老师教态始终亲切自然,和学生有很强的亲和力。语言表达准确、精炼。能适时地鼓励学生,对学生的回答做出评价,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板书直观性强,归纳总结精炼,对学生的记忆理解有很大的帮助。教态自然,富有感染力,显示出教师扎实的基本功。 一节好课总会让人回味,尤其这样一节成功的好课更让人往返,再此我仅发表个人的微薄之见,本节课值得商榷的几个问题 1.师生互动略显不足,可以适当的增加互动,会给课堂营造更加积极的学习和讨论的氛围()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