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高三历史复习:专题二 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秦汉).doc

高三历史复习:专题二 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秦汉).doc

专题二中华文明的发展(秦汉)【时序大事】

【阶段特征】

秦汉时期,中华文明形成和初步发展,中国进入。具体表现:

1.政治上: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创立和巩固;

2.经济上: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并不断发展,精耕细作技术日益成熟;

3.思想文化上:儒家思想正式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造纸术领先世界。【考点回味】

书画起源演变秦小篆、汉隶、帛画

文学成就汉朝:(代表:、)

注:★为选修内容

【巩固训练】

(一)选择题:

1.刘邦在位末年与众臣歃血为盟,特别诏令:“非刘氏而王者,若无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诛之。”其目的在于

A.加强朝廷对地方的控制

B.禁止分封异姓王侯

C.鼓励臣民建立军功

D.安抚汉初以来的功臣

2.成语“朝秦暮楚”有多种解释,如比喻立场不坚定。假如用在商业上,该成语可以从侧面反映中国古代

①商人为获利而往来奔波②商业交通比较发达③长途贩运的商业现象④秦楚两地商业比其他地区发达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传统文化强调人要奋发有为,勇于担当。下列名句中体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有

①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②鞠躬尽痒.死而后巳③位卑未敢忘忧国④天下兴亡,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⑤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⑤

C.②③④⑤

D.①②④⑤

4.儒家思想经过不断发展,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以下言论最能体现其适应加强中央集权需要的是

A.“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B.“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贫。”

C.“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D.“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

5.《史记·货殖列传》记载“(江南)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不待贾而足……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说明汉代江南的经济状况是①人烟稀少②耕作技术落后③商品交换不发达④贫富分化的程度低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D.③④

6.90年代,陕西章台出土了一些秦代封泥(密封信件文书时加盖了印章的泥块),上面有上郡、代郡、邯郸等郡名和蓝田等县名。这一发现可以印证秦朝

A.政治上四分五裂的事实B.出现了造纸业的事实

C.实行了郡县制度的事实D.用泥制陶的事实

7.最能体现“文化治国百代之业”的是

A.秦始皇焚书坑儒B.汉武帝独尊儒术

C.唐太宗虚心纳谏D.明太祖大兴文字狱

8.《吕氏春秋·上农》:“民舍本而事末则其产约(财产轻便),其产约则轻(容易)迁徙,轻迁徙,则国家有患,皆有远志,无有居心。……”这段话的核心思想是

A.民贵君轻B.重农抑商C.施行仁政D.闭关锁国

9.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写道:“从秦帝国开始的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次社会政治大转型,发自商鞅,极盛于始皇,而完成于汉武。”这一转型完成后确立的地方行政制度是

A.郡县制B.州县制C.道州县制D.行省制

10.秦朝建立后,秦始皇下诏“使黔首自实田”,强调“今天下已定,法令出一,百姓当家则力农工”,鼓励“男乐其畴,女修其业,事各有序”。这些法令

A.刺激了小农经济的产生B.奠定了秦朝统一的法律基础

C.有利于农业、手工业发展D.导致了阶级矛盾激化

11.历史学家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写道:“按照常理来说,有一个做好坐落在上游的中央集权,……才可以在黄河经常的威胁下,给予应有的安全。”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治理黄河是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重要原因

B.治理黄河是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主要原因

C.建立民主政治体制不能治理好黄河

D.政治制度主要是由自然地理环境决定的

12.马克思指出:东方小农“不能自己代表自己,一定要别人来代表他们。他们的代表一定要同时是他们的主宰,是高高站在他们上面的权威”。上述情况从一个角度说明

A.封闭的自然环境和农耕经济促使专制产生

B.东方小农在思想上信奉皇权主义

C.小农经济是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经济基础

D.儒家学说是中国专制主义的理论基础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日:“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日:“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也。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为政》

材料二仲舒复对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

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僻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对既毕,天子以仲舒为江都相。——《汉书·董仲舒传》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概括孔子和董仲舒的思想主张。

孔子主张“以德治民”;董仲舒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行大一统。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种主张在当时起到的作用及其原因。

孔子的主张在当时不被重视,未产生实践效果。因为在当时诸侯争霸、社会动荡的情

况下无法实施。

董仲舒的主张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巩固了国家统一,使儒家思想获得“独尊”的地位。适应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需要,被汉武帝采纳

(3)你认为董仲舒的主张对我国后世有什么影响?

正面影响是使儒家思想成为我国正统思想,统治中国长达两千年之久,成为中华文明的主流思想,对中华民族共同心理的形成和中国历史的发展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影响极其深远。

负面作用在封建社会后期日益明显,故步自封,因循守旧,阻滞了学术思想的发展,阻碍了科技文明的进步,导致了中国近代的落后。

(通史版)2021版高考历史复习第2单元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第3讲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与经济教学案

第二单元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前221—589年) [时空坐标·单元概览 [阶段特征] 秦汉时期是我国封建大一统局面的形成时期,是封建社会形成和初步发展时期,奠定了中华文明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魏晋南北朝时期封建国家分裂和民族融合加强,江南经济发展,文学艺术成就突出,是古代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时期。 [时空坐标] [整体感知] 政治—秦朝建立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官僚政治逐渐取代贵族政治,汉承秦制并加强中央集权;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上长期处于分裂的状态,士族制度盛行。 经济—秦汉时期,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农业、手工业、商业得到了较大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生产遭到破坏,商品经济水平低;江南经济进一步开发,对外贸易不逊前代。 文化—西汉时期儒家思想取得独尊地位,中华文化开始走向世界,与世界交流。魏晋南北朝时期,特立独行的士人群体推动了书法、绘画、文学等艺术的发展。 第3讲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与经济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

[主干整合·厘清史实] 一、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秦朝统一 (1)条件 ①各诸侯国力图通过兼并战争统一天下。 ②人民经受长期分裂和混战后,也渴望统一;春秋战国时期,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 ③秦国经过商鞅变法,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日益强大。 (2)概况 ①统一六国: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 ②北固边疆:北击匈奴,收复河套,修筑长城和“直道”。 ③统一岭南:开凿灵渠,平定岭南并设郡。 ④平定西南:在“西南夷”(今云贵高原和川西及甘南)地区,开辟“五尺道”,并设官吏。 (3)结果: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朝,定都咸阳。 2.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皇帝制度 特点表现 皇位世袭嬴政自称“始皇帝”,由子孙传承皇权,不可转移 皇权至上秦始皇总揽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大权;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都由皇帝任免 皇帝独尊皇帝有一系列专用称号:自称“朕”,命令称“制”或“诏”,玉印称“玺”等 秦朝皇帝制度的特征 (2)三公九卿制度 官职职责议政 三公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太尉主管军 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三方互不相 属,互相牵制 以“朝议”等方式讨论国家军政,由 皇帝裁决,有利于集思广益,在一定 程度上减少决策失误

2014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之秦汉部分学生用

2014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专题二秦汉——中华文明的发展 本节内容:高中必修一秦朝中央集权的成立,必修二秦汉经济,必修三文化文化部分,选修人物部分——秦始皇。 【复习策略】 历史事件不是孤立发生的, 其产生的影响也不是片面的。考生要注意从政治、经济、文化等角度多维思考历史事件, 理解政治、经济、文化三者之间的关系。比如, 考生在分析西汉儒学成为封建正统思想的原因时, 就不能仅仅局限于儒家思想的内容, 而应该放眼当时的整个社会, 从西汉诸侯国势力日益膨胀, 中央集权面临严重威胁;经济逐渐恢复与发展, 但土地兼并愈演愈烈, 威胁西汉稳定等角度进行分析, 才能真正理解西汉儒学成为封建正统思想的原因, 也才能真正理解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关系。所以, 考生在复习时如果能够全面地、多角度地复习历史知识, 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考点预测】 秦朝开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和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是本专题最重要的两个内容,是高考命题的热点。 【知识整合】 1、秦始皇确立了以皇帝为中心的封建官僚制度、行政机构和秦律,从制度上保证了封建皇 权的专制,这是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2、秦朝的统一和巩固统一,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客观条件。两汉初期统治者调整统治政 策,一方面重整封建统治秩序,另方面推行休养生息政策,缓和社会矛盾,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生产力,推动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秦汉时期的经济发展主要是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北方地区,在较长时期成为全国经济中心。南方的越族地区除珠江流域稍好之外,其他地区尚处于未开发的状态。 3、秦汉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大发展时期。秦汉文化具有反映其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四大特 点。秦汉文化为后世封建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4、秦汉时期中央政府加强对边疆地区的开发,设立管治的机构,奠定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 家的基本格局。此时汉族政权与少数民族之间关系的时战、时和,但民族融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和趋势。民族间的战争客观上推动了双方的接触和交流,加速民族融合;而民族的融合和交流,使北方〔中原〕地区的生产技术、文化知识传入边疆地区,带动了当地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文化的进步。 5、秦汉时的对外交往处于初始阶段。主要反映在丝路的开辟,中国对外商业贸易开始发展。 考点 1、经济发展(物质文明) 1. 农业 (1) 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汉代牛耕逐渐普及全国,铁制农具数量大大超过前代(农具改进:曲柄锄、大镰)。西汉耦犁, 东汉出现一牛挽犁。 (2)西汉发明了播种工具耧车。 (3)水利:关中地区灌溉渠道规划合理,成效显著,井渠。东汉王景治理黄河,基本解除水患。 2. 手工业 (1)冶铁:汉代冶铁开始用煤炭做燃料,出现竖炉炼铁,东汉杜诗发明水力鼓风冶铁工具水排,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 (2)制瓷:东汉时, 烧制出成熟的青瓷。 (3)丝织业:丝织技术发达。花色达20多种,素纱禅衣。西汉政府设在长安的东西织室有数千工人。从西汉起, 中国的丝织品通过丝绸之路远销到以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地区, 中国因此获得“丝国”的誉称。 (4)官营手工业代表着当时生产技艺的最高水平,但技术传承是封闭性的,同时匠户没有人身自由,他们的劳动创造性受到束缚。

新人教版版高考历史复习第二单元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秦汉时期的经济思想与科技文化教案

一、秦汉时期的社会经济 1.农业的发展 (1)耕作方式 1西汉赵过推广耦犁,东汉时推广到珠江流域。 2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2)耕作技术 1西汉时,赵过推广代田法。 2西汉发明播种工具耧车。 (3)耕作制度:以一年一熟为主。 (4)水利灌溉:汉朝出现漕渠、白渠、龙首渠等。 2.手工业的进步 (1)概况:汉武帝以后,煮盐、冶铁、铸钱等行业都收归官办。(2)成就 1冶金业 西汉时期,出现高炉炼铁和炒钢技术。 东汉杜诗发明水力鼓风冶铁工具水排。 2制瓷业:东汉烧出成熟的青瓷。 3纺织业 西汉政府设在长安的东西织室有数千工人。 丝织技术相当成熟,能织出二十多个花色品种。 西汉时期,中国丝绸远销欧亚。 图示总结古代农业和古代手工业的关系 3.古代商业 (1)商业发展 1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总体水平不高。

2由于开通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中外贸易发展。 (2)城市发展:西汉长安城东、西有“市”九处。 (3)政府政策:汉武帝实行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官营贩运、物价管理,向工商业者加重征税等措施,抑制富商大贾的势力。 二、秦汉时期的思想 1.秦朝“焚书坑儒” 2.董仲舒的新儒学 (1)背景 1经济:汉武帝时期,经济恢复发展,国力增强,为中央集权的加强奠定了物质基础。 2政治:诸侯国势力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威胁西汉的稳定。 3思想: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已不能满足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2)内容 1为加强中央集权,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为加强君权,宣扬“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 3为维护统治秩序,提出“三纲五常”。 (3)特点:把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

高三历史复习:专题二 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秦汉).doc

专题二中华文明的发展(秦汉)【时序大事】 【阶段特征】 秦汉时期,中华文明形成和初步发展,中国进入。具体表现: 1.政治上: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创立和巩固; 2.经济上: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并不断发展,精耕细作技术日益成熟; 3.思想文化上:儒家思想正式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造纸术领先世界。【考点回味】

书画起源演变秦小篆、汉隶、帛画 文学成就汉朝:(代表:、) 注:★为选修内容 【巩固训练】 (一)选择题: 1.刘邦在位末年与众臣歃血为盟,特别诏令:“非刘氏而王者,若无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诛之。”其目的在于 A.加强朝廷对地方的控制 B.禁止分封异姓王侯 C.鼓励臣民建立军功 D.安抚汉初以来的功臣 2.成语“朝秦暮楚”有多种解释,如比喻立场不坚定。假如用在商业上,该成语可以从侧面反映中国古代 ①商人为获利而往来奔波②商业交通比较发达③长途贩运的商业现象④秦楚两地商业比其他地区发达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传统文化强调人要奋发有为,勇于担当。下列名句中体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有 ①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②鞠躬尽痒.死而后巳③位卑未敢忘忧国④天下兴亡,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⑤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⑤ C.②③④⑤ D.①②④⑤ 4.儒家思想经过不断发展,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以下言论最能体现其适应加强中央集权需要的是 A.“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B.“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贫。” C.“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D.“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 5.《史记·货殖列传》记载“(江南)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不待贾而足……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说明汉代江南的经济状况是①人烟稀少②耕作技术落后③商品交换不发达④贫富分化的程度低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D.③④ 6.90年代,陕西章台出土了一些秦代封泥(密封信件文书时加盖了印章的泥块),上面有上郡、代郡、邯郸等郡名和蓝田等县名。这一发现可以印证秦朝 A.政治上四分五裂的事实B.出现了造纸业的事实 C.实行了郡县制度的事实D.用泥制陶的事实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二单元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秦汉单元综合训练新人教版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二单元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秦汉 单元综合训练(二) 一、选择题 1.(2018·湖南高三新考纲摸底联考,25)有学者指出,秦朝以武力统一天下,却没有使原本属于各国的百姓感受到新政权带来的温暖,这成为秦朝短命而亡的“基因缺陷”。秦朝的“基因缺陷”指的是( ) A.强力推行重农抑商 B.实行皇位世袭制度 C.以郡县制控制地方 D.不合理的治理方式 答案 D 解析封建社会初期,重农抑商政策的推行有利于统治,故A项错误;实行皇位世袭制度是加强皇权的体现,这是秦朝开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一部分,是历史的进步,故B项错误;以郡县制控制地方,有利于巩固封建王朝的统治,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却没有使原本属于各国的百姓感受到新政权带来的温暖”得出秦朝的暴政,即不合理的治理方式,加速了秦朝的灭亡,故D项正确。 2.(2017·莱芜二模,25)《史记》载:“丞相臣斯昧死言:‘古者天下散乱,莫能相一,是以诸侯并作,语皆道古以害今,饰虚言以乱实,人善其所私学,以非上之所建立。今皇帝并有天下,别黑白而定一尊。……如此不禁,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禁之便。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这说明李斯认为( ) A.古代天下分裂是由于各种学说并存 B.儒家思想并非万世不变之理 C.政治统一必然要求思想统一 D.专制集权是历史的必然趋势 答案 C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可知,李斯认为古代天下分裂是由于各种学说并存,要想巩固政治上的统一就必须要求思想统一,古代天下分裂是由于各种学说并存不合题意,故A项错误;儒家思想并非万世不变之理不合题意,故B项错误;政治统一必然要求思想统一符合题意,故C 项正确;专制集权是历史的必然趋势不合题意,故D项错误。 3.史载:“置御史大夫,位次丞相,典正法度,以职相参,总领百官,上下相监临。”由此可见,御史大夫行使( )

新人教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1.1.1 第一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含解析)

第一讲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 步骤一 通史概览一目了然 [阶段特征] 先秦是我国由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历史阶段,是国家产生和完善的重要时期,是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是中华文明的奠基时期。秦汉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初步发展时期。 [整体感知] 1.政治上:从分封制、宗法制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官僚政治逐渐取代贵族政治;权力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础。 2.经济上:经历了由原始农业到小农经济的演变,农耕经济是中国古代经济的主体。小农经济形成并成为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形态;土地制度由井田制向土地私有制转化。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手工业、商业也得到了很大发展。 3.思想文化上:从“百家争鸣”到儒学独尊,儒学官方化得以确立,中国传统文化奠基和发展起来;文学体裁多样;实用科学兴起。 考点整合一一突破 [主干知识重构——理线索] 整合一先秦时期(公元前221年以前) 一、夏、商、西周时期

(5)商业:官营局面被打破;抑商政策出现。 3.文化 (1)思想:老子“无为而治”和朴素辩证法思想;孔子“仁”“礼”儒家思想体系形成;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2)科技:战国时期发明了指南仪器——司南;战国时期的《石氏星表》是世界上最早的星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算筹计算法。 (3)文学和艺术:《诗经》(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和楚辞体《离骚》;帛画《人物龙凤图》等。 ·关注新教材、新观点· 1.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 (1)多元一体的格局 ①新石器时代:格局初步奠定。其文化遗存从“满天星斗”走向“中原核心”。 ②战国时期:以华夏族为主体的多元一体格局正式形成。 ③从秦代开始,多元一体的文明格局发展为大一统的政治格局,并进一步巩固。 (2)源远流长,生生不息 超过200万年的文化根系(旧石器文明遗存);上万年的文明起步(新石器文明遗存);五千年古国(中华文明的形成);两千年的中华统一实体(秦代以来的大一统局面)。 (3)兼容并蓄、相互交融 不仅各主要史前文化区之间彼此吸收各自长处,交流日益深入,而且中华文明在形成过程中还吸收周边地区先进文化因素,造就了中华文化的丰富与长久生命力。 2.春秋战国时期的华夏认同 (1)从春秋到战国,民族关系出现了重要变化。 (2)春秋时期,中原各国因社会发展比相邻的戎狄蛮夷先进,自称为“华夏”。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这些民族也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 (3)进入战国之后,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 3.春秋战国时期经济的重大发展 (1)农业:冶铁技术出现,铁制农具开始使用,牛耕也得到推广,都江堰、X国渠等水利灌溉工程纷纷兴建。 (2)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 (3)商业和城市:货币流通广泛,各地涌现出一批人口众多、商贾云集的中心城市,不少工商业主聚集了大量钱财,有的富比王侯。

2023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课时作业2 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秦汉时期

课时作业2 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 ——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公元220年)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2022·粤港澳大湾区高三联合模拟]秦统一前,“属邦”是管理少数民族居住地的中央机构,同时还下辖这些地区的地方县治;至公元前214年后,蒙恬北逐匈奴所设陇西郡和北地郡接管了最后的少数民族县治。至此,“属邦”成为专职管理少数民族事务的中央机构。这说明秦朝( ) A.郡县治理体系不断加强 B.大一统实现民族大交融 C.分化事权强化君主权力 D.地方官吏行政能力提升 2.[2022·晋城市二模]2002年,我国考古工作者在秦代里耶古城发现的简牍,系秦王朝洞庭郡迁陵县府的文书档案,内容涵括户口登记、土地开垦、田租赋税、劳役徭役、仓储钱粮、兵甲物资、道路津渡、邮驿管理、奴隶买卖、司法文书、刑徒管理、祭祀先农以及教育学习等相关政令和文书。这些史料可以佐证秦代( ) A.地方政府管理制度严密 B.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统一 C.法律制度规定异常繁琐 D.地方官总揽军政财一切大权 3.[2022·九江市二模]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接受了邹衍的五行学说,认为周属火德,秦代周,应当属克火的水德;因五色中和水相配的是黑色,于是把礼服和旌旗皆用黑色。据此可知,秦始皇( ) A.践行西周礼乐制度 B.寻求立国合法依据 C.意图强化中央集权 D.具有历史进化思想 4.[2022·潍坊市高三三模]在完成统一后,秦始皇强行迁徙天下豪富十二万户至咸阳。秦朝还曾经向丽邑(今陕西临潼)移民三万户,向云阳(今陕西淳化)移民五万户,向北河(今内蒙古中部)、榆中(今陕西北部)移民三万户。其做法旨在( )

高三中国古代史(通史复习)

高三中国古代史(通史复习) 中国古代史(通史复习) 一、中西方古代大致时间对比表 西周、春秋(公元前1046—公元前476)—古希腊(公元前8世纪—公元前4世纪) 战国、秦汉(公元前475—公元前220)—古罗马(公元前2世纪—公元2世纪) 隋唐(589—907)、宋元(960—1368)—中世纪(西方封建社会) (476—1500) 明清(1368—1840)——近代社会,走向工业文明 (一)先秦时期 1.夏、商(殷商)、西周时期(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8世纪) (1)阶段特征: 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时期 ①政治:早期国家产生和初步完善的重要时期;以血缘为纽带构建政治体制; 但最高权力尚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 ②经济:处于“青铜时代”,盛行井田制(奴隶制的土地国有制);农业生产以奴隶集体劳作为主;“工 商食官”,工商业基本为官府所垄断,形成中原地区长期领先的格局, (2)知识结构: ①经济:生产力水平低下;刀耕火种到精耕细作;青铜器的制造生产规模大,精品多…… ②政治制度:王权与神权的结合,以血缘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宗法制、分封制 ③文化:甲骨文金文、学在官府、 2.春秋战国时期(即东周时期)(公元前8世纪——公元前3世纪)

(1)阶段特征:大动荡、大变革的社会转型时期 (2)知识结构: ①政治:分封制和宗法秩序的瓦解,诸侯称霸争雄(如春秋五霸,战国七雄);民族融合;各国先后进行变法,创立了君主集权制、官僚制及郡县制等一系列新制度,如商鞅变法各诸侯国进行及社会变革,创建新的制度。 ②经济:开始进入“铁器时代”,铁犁牛耕——铁农具的开始使用,并日益扩大;牛耕出现并推广, 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开始占主导地位 水利灌溉技术的进步(战国——都江堰、郑国渠) “工商食官”被打破,出现独立经营的手工业者、商人,形成官营、民营、家庭三种手 工业经营形态,成为著名商业中心,形成中原市场;重农抑商政策开始推行。 ③文化:打破官府对教育的垄断,出现私学,思想上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儒、道、法、墨等家主要思想);科技、文化、艺术取得重要成就,出现古代文化第一个高峰,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开始形成(春秋——《诗经》、战国——楚辞、指南针)(二)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公元220年) (1)阶段特征: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时期;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 “大一统”的时期;开创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制度,影响深远 (2)知识结构: ①政治上:开创了一系列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建立和巩固;官僚政治取代世卿世禄制; 奠定了古代政治制度的基础。 (如:“皇帝制”、三公九卿、汉武帝时的“中朝”、刺史;郡县制的确立和推广;察举制)

(通史版)2021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课时跟踪检测(二)中华文明的发展——秦汉、魏晋时期

课时跟踪检测〔二〕中华文明的开展——秦汉、魏晋时期 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48分) 1.(2021届高三·惠州调研)秦统一后,在全国实行郡县制,每郡设监郡御史一名,是中央最高监察机构御史府在每郡设置的派出机构,其职责主要在于监察一郡地方官吏。此后,这种派出管理制度一直延续至清代。这一制度( ) A.削弱了地方权力B.形成了地方割据势力 C.加强了中央集权D.维护了大一统的局面 解析:选C 秦统一后在全国实行郡县制,同时设监郡御史,监察一郡地方官吏,这些都是秦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方法,故C项正确。 2.?史记??汉书?凡提及汉朝制度,不管是从政治经济,还是文化学术,必首标汉承秦制,如“汉因循秦制而未改〞,“汉承秦制〞,“汉初因秦法〞,诸如此类,不胜枚举。这说明秦汉时期( ) A.官方意识形态一致 B.政府注重强化思想控制 C.统一多民族国家日益开展 D.社会演进趋势一样 解析:选D 根据“提及汉朝制度,不管是从政治经济,还是文化学术,必首标汉承秦制〞得出秦汉在各方面制度上存在继承和开展的关系,具有一样的趋势,故D项正确。 3.(2021·怀化二模)下表是西汉时期州刺史权力内容的变化表。据此可知西汉( ) A.王国问题死灰复燃B.刺史逐步丧失监察职能 C.社会问题不断暴露D.州已成为地方行政区划

解析:选C 王国问题汉武帝时期得到解决,故A项错误;从表格可知刺史的职能是在增加,没有丧失监察职能,故B项错误;刺史职能不断增加,说明当时的社会问题较多,社会问题不断暴露,故C项正确;材料无法表达州已成为地方行政区划,故D项错误。 4.魏晋名士有一种不同于流俗、甚至不同于任何历史时期的言谈举止。以陶渊明、王羲之以及竹林七贤等为代表的魏晋名士,以狂放不羁、率真洒脱而著称于世,形成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魏晋风流〞。造成这种异化现象的最主要的原因是( ) A.门阀士族特立独行,思想活泼 B.江南经济开发,商品经济开展 C.魏晋时期佛道盛行,援老入儒 D.魏晋以来国家分裂,社会动乱 解析:选D 文化的时代特色源自于社会时代的变迁,魏晋时期社会动乱、国家分裂造成了上述异化现象,故D项正确。 5.(2021·济南二模)下表取自湖北江陵凤凰山十号汉墓出土的景帝(前157~前141在位)二年南郡江陵县郑里廪簿(土地、赋税等情况记录簿)。据此可知,当时该地( ) A.精耕细作农业开展B.地主田庄经济繁荣 C.自耕小农经济盛行D.土地租佃现象普遍 解析:选C 根据表中每户最多耕地54亩与最少耕地8亩可知当时该地每户都拥有一定数量的耕地,自耕小农经济盛行,故C项正确。 6.更赋,汉制,成年男子均须为政府服徭役,共有三种,即正卒、戍边、更卒。更卒之役是每人每年须在本地为地方官府服一个月的无偿劳役。如不愿或不能亲身服役者,可出一定量的钱交官府雇人代替;而所出之钱,即谓之更赋。更赋的实行( ) A.成为汉朝敛财的重要途径 B.有助于农业生产的开展 C.反映了汉朝商品经济兴旺 D.促进了汉初经济的恢复

专题二 中华文明的形成发展——秦汉史(公元前221年至公元220年)

专题二中华文明的形成发展——秦汉史(公元前221年至公元220年)一、时间轴梳理阶段事件,总结阶段特征。 阶段特征: 秦汉是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初步发展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奠定了中华文明的世界领先地位。 1.政治:国家统一,是我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确立和发展的重要时期。一方面,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另一方面,官僚体制逐渐代替了贵族体制,专制皇权逐渐形成。 2.经济:秦汉时期是封建经济初步发展时期。封建土地私有制得以确立和巩固,小农经济形成并成为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形态,农耕经济成为中国古代经济的主体。黄河流域尤其中西部地区是封建经济的重心。 3.思想文化:经历“焚书坑儒”到“独尊儒术”的演变,儒学官方化得以确立。科技文化得到很大发展,奠定了我国古代科技文化在世界长期领先的基础。中外文化交流空前频繁,文化成就辉煌。 4.民族关系:秦汉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民族关系初步繁荣时期。两汉时期,开始同西域各族发生密切的贸易关系和文化交流,秦汉时期还是我国古代对南方少数民族地区进行初步开发和管辖的阶段。 5.对外关系:这一时期,中国与朝鲜、日本、西亚和欧洲的交往开始以贸易往来、使节往来和科技文化交流等形式发展起来,开始突破东亚的范畴。丝绸之路开通后,中国同西亚和欧洲大秦的交往开始沟通。 时间轴: 二、专题知识结构

三、基础知识梳理 (一)政治: 1.秦朝(公元前221年至公元前207年) (1)统一:秦灭六国,统一全国,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2)皇帝制度:皇帝总揽司法、立法、行政、军事等权利力,确立皇权至上、皇帝独尊、皇位世袭的政治制度。 (3)中央与地方:中央设立三公九卿制,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分掌行政、监察、军务,彼此相互配合又相互牵制,加强皇权;地方推行郡县制,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命,有任期限制,

专题二+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秦汉时期+检测题- 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二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秦汉时期 一、选择题 1.贾谊在《过秦论》中写道:秦灭周祀,并海内,兼诸侯……天下之士,斐然向风……今秦南面而王天下,是上有天子也。既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奇,莫不虚心而仰上。作者意在说明() A.政治腐败导致了秦朝的灭亡 B.秦统一天下得到了士民的支持 C.官僚政治逐渐取代贵族政治 D.郡县制的推行赢得了民众拥护 2.下表是秦朝九卿的名称和职能,据此可知秦朝() 名称主要职能名称主要职能 郎中令宫中警卫宗正皇室宗族事务 卫尉宫门警卫廷尉司法 少府皇家财政及官府手工业典客少数民族事务 太仆宫廷车马治粟内史国家财政和税收 奉常宗庙、礼仪和教化 A.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B.官僚政治逐步取代了贵族政治 C.确立了强干弱枝的中央集权制度 D.政治体制有明显家国同构色彩 3.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记述道:“新皇帝……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成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直接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材料中新皇帝推行的制度() A.为后世长期沿用 B.是秦始皇首创 C.官员世代承袭 D.削弱了中央集权 4.在秦代的郡制中,郡守、郡尉、郡监御史都是秦郡长官。郡守与郡监御史分割司法权,与郡尉分割日常军事权,任何一个官吏、官署都无法专断郡内事务。这一制度()A.叠床架屋造成权力丧失 B.增添人员加强军事实力 C.分权制衡提高行政效率 D.相互牵制维护中央集权 5.《中国通史》中写道:“秦始皇首建封建朝廷,实行郡县制,这就构建了从朝廷到地方,

从三公诸卿到乡里什伍的一套庞大的、多梯级的统治机构。”这一政治制度的特点是()A.从各级官员缺乏监督机制 B.形成层层分封的等级秩序 C.垂直管理的集权官僚体制 D.权力分配合理且办事高效 6.秦朝统一后,在全国普遍实行任官赐印制度。官印是官吏任职的凭证,任官授印,免官收印,印随官转,任命朝廷大臣和地方小吏均是如此。秦朝《法律答问》规定,丢失“公玺”必须治罪,即使寻得,也要承担一定的刑罚责任。这反映出秦朝() A.选官承袭先秦模式 B.官印赐予具备完整程序 C.中央权力趋于强化 D.谙熟刑律成为为官之道 7.秦朝《为田律》规定,田间的阡陌道路一律宽三尺,地主有义务随时保持道路的平整,每年的八月要整修田界,除去道路上的杂草,九月要整修道路,十月要全面整修道路桥梁。这些法令的颁行旨在() A.保证全国境内的交通顺畅 B.使国家认同观念深入人心 C.强调土地私有制的合法性 D.巩固大一统国家治理体系 8.某学者指出:“秦的那套法律制度,是商鞅从魏国引进的,……受到关中百姓的欢迎,使秦国迅速强大起来。但秦朝统一后,将这套制度推广到东方各地,便出现了水土不服的问题。”该学者意在强调() A.魏国的法律制度先进 B.秦朝百姓反对法家思想 C.秦朝的统治蕴含危机 D.区域文化差异得到解决 9.秦始皇通过修建人工道路构建了以咸阳为中心的交通网。据《史记》记载:“始皇欲游天下,道九原,直抵甘泉,……堑山湮谷,千八百里”。秦始皇修建该道路的主要动机是()A.巩固边防,防御匈奴南侵 B.控西南夷,增进民族交融 C.沟通南越,满足皇帝游乐 D.发展经济,促进东西贸易 10.泰惠王十三年,秦朝攻占巴蜀地区,“以张若为秦国守,移民万家实之”;秦始皇三十三年,“取高阙、阳山、北假中,筑亭障以逐戎人,徙谪,实之初县”;三十六年“徙北河榆中三万家”。秦朝这一时期的大规模移民活动() A.旨在促进区域经济均衡发展 B.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C.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的基础 D.激化了社会矛盾导致秦朝灭亡 11.秦律规定,县廷不仅要记录农作物的数量、生长状况,还要按时“以书言年,别其数”。待到年终,还要对各地农官“以正月大课之”,若考核结果较差,相关官吏要受到相应惩罚。促成秦朝出台这一规定的主要因素是()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试题 01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大一统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Word版无答案

解密01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大一统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1.)2019年7月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位于浙江杭州的“良渚古城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通过良渚考古发掘,学者们普遍认为当时私有制已经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以下能作为直接证据的考古发现是 A.少数墓葬有精美的玉器和陶器随葬B.古城遗址布局与山形水势充分契合C.城中发现20多万千克的炭化稻堆积D.古城外围分布着体量巨大的水利系统2.下图为商代王位传承示意图。图中横箭头表示兄弟关系,竖箭头表示父子关系,斜箭头表示堂兄弟或叔侄关系,数字表示即位顺序。该图示内容表明商朝 A.宗法制逐渐得以确立B.王位继承缺乏制度规范 C.兄终弟及方式渐趋成熟D.血缘宗法关系影响深远 3.(下列诗句中,创作于下图所示水利工程竣工的历史时期的是 A.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B.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C.穿来自秦汉,流出注湘漓 D.万艘龙舸绿丝间,载到扬州尽不还。 4.春秋时期,孔子为了实现自己的治世理想,先后去过卫国、曹国、宋国、齐国、郑国、晋国、陈国、蔡国、楚国等国游说各国君主,但途径洛邑时却未朝见周天子。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孔子对周礼的维护B.诸侯争霸的现实 C.周天子势力的衰微D.地理空间的阻隔 5.楚国的先君鬻熊,在商衰周兴时,审时度势,率族及时投靠周文王受到周王室的重视,给予了“子”的封号,春秋时期,楚国国君熊通要求提升爵位等级,桓王不许,熊通闻之,怒曰:“吾先人熊鬻,有辅导二王之劳,仅封微国,远在荆山,今地辟民众,蛮夷莫不臣服,而王不加位,是无赏也;郑人射王肩,而王不能讨,是无罚也。无赏无罚,何以为王?由此可知() A.楚国在军事上已经具备问鼎中原的实力B.楚国“不服周”的态度纯属夜郎自大C.周楚两国征战给双方都带来深刻的影响D.商周沿袭而来的“天下观”受到挑战 6.云梦睡虎地秦简《为吏之道》记述了秦对官吏的各种要求,提出吏有五善:中(忠)信敬上、精(清)廉毋谤、举事审当、喜为善行、龚(恭)敬多让。还提到:君鬼臣忠,父兹(慈)子孝,政之本也;宽以治之;毋使民惧。可见,秦的统治 A.兼采儒家思想B.专任法家之术 C.杂糅阴阳学说D.奉行无为而治 7.(郡县制几乎盛行于中国整个封建时代,据《史记》记载:“县集而郡,郡集而天下,郡县治,天下无不治”。对此制度解读不正确的是 A.从根本上消除了地方与中央的对立 B.秦代陆续出现郡、县等新的地方行政区划 C.战国时期开始出现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D.郡是直属于中央的地方行政区划 8.自汉武帝以来,在“通经致仕”制度下,大批儒士逐渐走上政治舞台,实现与皇权的紧密结合,并日益发展成一支庞大的政治力量。这一现象 A.反映出人伦对朝政的影响扩大B.表明官员的办事效率得到提高 C.推动了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D.说明儒士已经掌控了朝政 9.据统计,汉高祖时期的诏书多涵盖封王、罢兵、求贤、大赦、定赋等内容;文、景二帝则增加了劝农、养老、和亲、除刑等内容;武帝时又出现了劝学、改元、击匈奴等内容;宣帝后,地震、日蚀等内容多次写入诏书。这表明西汉() A.社会经济得以不断发展B.统治思想发生变化 C.国家政权维持长期稳定D.皇权呈现集中趋势

2021届高考必备知识手册:专题02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传统文明的发展(原卷版)

专题02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华传统文明的发展 【思维导图】 【考点梳理】 一、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和发展 1.中央机构 (1)秦朝 ①皇帝制度: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创立,皇位世袭、皇权至高无上是其突出特征。 ②三公九卿制度: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分掌政事、监察、军务,彼此既相互配合又相互牵制,便于皇帝专制集权。 (2)汉朝:汉承秦制;形成了“中外朝制度”,君主专制得以强化。 (3)魏晋南北朝时期:三省机构已经出现,但是职责尚未定型,也不是正式的国家权力机关。 2.地方制度 (1)郡县制: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秦朝在全国推行,加强了中央集权,这是我国地方行政制度上一个划时代的改革。

(2)郡国并行制:西汉初期在地方推行,酿成“七国之乱”,直到汉武帝实行“推恩令”,基本解决了王国问题。 3.选官制度 (1)战国、秦朝和汉初:按照军功大小授予不同爵位,有利于国家选拔军事人才,满足了实现国家统一的社会需求。 (2)两汉:察举制。按人口比例举“孝廉”,并加以考试选用,给中小地主阶级及其他社会阶层提供了参政机会。 (3)魏晋南北朝时期:九品中正制。按照门第选拔官吏的制度,使世家大族长期垄断官僚职位。 4.监察制度 (1)秦朝:中央设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监理国家监察事务。 (2)两汉:汉武帝设刺史监察诸侯和地方高官,东汉末年刺史成为州的最高长官。 二、经济:农耕经济的发展 1.秦朝时期:统一货币、度量衡、修筑驰道等措施,促进了经济的交流和发展。 2.两汉时期 (1)农业:牛耕逐渐普及,出现了耧车,代田法和二牛一人犁耕法;兴修漕渠、白渠等水利工程。 (2)手工业:西汉开始用煤做燃料冶铁;汉代中国丝绸远销欧洲并获“丝国”称号;东汉烧制出成熟的青瓷表明了手工业的进步。 (3)商业:专供贸易的“市”出现,但受重农抑商等政策影响,政府管理严格;西汉时开通海上和陆上丝绸之路。 3.魏晋南北朝时期 (1)农业 ①土地制度:北魏至唐前期实行均田制。 ②经济重心的变化:北方农耕经济一度遭到破坏,人口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江南得到初步开发。

新人教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单元过关检测2 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秦汉(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全册历

单元过关检测(二) 考试时间:4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2020·某某某某一模)钱穆先生指出“中国版图的恢廓,盖自秦时已奠其规模。近世言秦政,率斥其专制。然按实而论,秦人初创中国统一之新局,其所努力,亦均为当时事势所需,实未可一一深非也。”其观点意在说明( ) A.秦朝奠定了后世版图基础 B.郡县制不利于实现君主集权 C.中央集权体制具有合理性 D.专制暴政与秦朝的灭亡无关 答案 C 解析材料说明秦各项制度“亦均为当时事势所需,实未可一一深非也”,即秦人所做的,也是当时形势所需要的,不宜有更多的非议,故选C项。材料中提及秦版图仅是引入主题,主旨是探讨秦制度,排除A项;郡县制有利于实现君主集权,排除B项;根据史实可知,正是专制暴政导致秦朝的灭亡,排除D项。 2.(2019·某某重点高中联考)云梦秦简《语书》中提到“凡良吏,……又廉洁,敦诚而好佐上;以一曹事不足独治也,故有公心;又有自端也,而恶与人辩治,是以不争书”,即凡是良吏,廉清、忠诚而能为君上效力;他们知道一曹的事务不能独断独行,所以有公正之心;又能够纠正自已,厌与别人争论治理的方法,所以不拘于自己的理解争执不休。这说明,秦朝( ) A.对官员行为有明确的规X B.对官吏提出了职业道德要求 C.注重对官员的考核与评价 D.官吏的选拔做到了德才兼备 答案 B 解析“行为规X”的要求应是相当细致与明确的,且具有约束力,而材料中的内容,虽是对官吏的要求,但不具备约束力,排除A项;材料是说良吏应具备的条件,评判“善恶”“好坏”,属于道德X畴,材料中所述基本是道德要求,B项正确;材料只提到“评价”,没有涉及考核,排除C项;材料没有提到“才”,也没有涉及官吏选拔,排除D项。 3.(2019·某某市高中毕业生4月调研)汉武帝时期以“孝”名科,为儒生以“经明行修”入仕开启了大门;光武帝时期为察举制度增加了“务授试以职”的规定,即州郡长官对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通史:第1讲 中华文明的奠基与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形成、发展:先秦、秦汉时期

(建议用时:45分钟) 一、选择题 1.(2019·济宁一模)据《史记·殷本纪》载:“帝乙长子曰微子启,启母贱,不得嗣。少子辛,辛母正后,辛为嗣。帝乙崩,子辛立,是为帝辛,天下谓之纣。”据此可知() A.商朝初期“家天下”制度开始形成 B.商朝末期“分封制”已经走向成熟 C.商朝初期“中央集权制度”正式确立 D.商朝末期实行了“嫡长子继承制” 解析:选D。“启母贱,不得嗣。少子辛,辛母正后,辛为嗣”表明辛为嗣的原因是辛母为正后,据此可知商朝末期已经实行了“嫡长子继承制”,故选D项;禹死后,其子启继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说明夏朝“家天下”制度已经开始形成,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王位继承的问题,与分封制无关,而且分封制走向成熟是在西周时期,排除B项;中央集权制度正式确立于秦朝,排除C项。 2.(2019·海南八校联盟考试)战国时期,郑国商人弦高贩卖畜牧产品,经常路过滑国到成周经商,需奔波数百里路。这说明当时() A.较远距离的贩运活动已出现 B.郑国鼓励民众从事商业 C.商人社会地位得到提高 D.官府加强了对商业的控制 解析:选A。A项与材料中“路过滑国到成周经商,需奔波数百里路”相符,故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郑国鼓励民众从事商业,“郑国商人弦高贩卖”是个体行为,故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商人社会地位得到提高,故C项错误;材料中“战国时期”官府放松了对商业的控制而非加强,故D项错误。 3.(2019·滨州二模)战国时期,“天下”意识逐渐普及,许多思想家提出统一天下的主张。《韩非子》中“天下”一词使用频率最高,如“霸天下”“制天下”“王天下”等。这反映出该时期() A.法家思想融合了百家之长 B.诸子百家致力于争霸战争 C.秦国为统一制造舆论准备

高中历史二轮通史复习(同一阶段政治经济文化)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通史复习) 专题一古代中国: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历程 【复习指导】 通史复习,应注意按历史发展的时空顺序,分阶段梳理、整合必修与选修模块的内容,立体呈现同一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状况,分析阶段性特征,重新建构整体知识网络。 学习政治文明史,要以政治制度文明为核心,理清线索,把握概念,如郡县制与分封制等;这样;注意各个时期的重要政治观念,如中国古代韩非和董仲舒的君主专制理论等;善于运用比较方法,对不同的政治制度、政治观念进行比较;注意联系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实际 学习物质文明史,要化繁为简、理清思路;注重归纳,总结规律;注意学科之间的联系及历史与现实热点的联系等;运用发展生产力的眼光来评价历史事件与人物;注重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学习文明精神史,可以采用表格的形式,以天文、历法、科技、教育、医学、史学等栏目为经,以时间顺序为纬,梳理知识点;注意总结规律,尤其要注意中国发达的古代科技不能够顺利转为近代科技的原因。 【内容总结】 1、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可分为五个时期:起源奠基时期、形成和发展时期、曲折发展和鼎盛时期、继续发展时期、繁盛与危机并存时期。 2、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基本内容有:①政治上: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②经济上:小农经济的确立与发展精耕细作农业技术不断进步,土地私有制的确立与发展;以纺织业、陶瓷业、冶炼为代表的手工业的发展;商业与城市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③文化上: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宋明理学、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辉煌的科技成就;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法绘画的发展、灿烂的文学成就、多姿多彩的戏曲有艺术。 第一阶段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时期:先秦文明 【阶段特征】 夏商西周时期是我国由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历史阶段,形成了农耕经济的雏形;是国家产生和初步完善的重要时期,建立了以血缘为纽带的政治制度——世袭制、分封制,对古代中华民族的政治观以及伦理产生了深刻影响,标准着中华文明的起源。春秋战国时期是国家产生和完善的重要历史阶段,是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处于社会转型时期,新旧交替、除旧布新成为社会发展的主题,这一时期出现的政治制度、经济形式、思想文化奠定了古代中华文明的基础。 【知识梳理】 1、政治上:国家产生和初步完善。①最高统治权利继承秩序确立和初步完善。启以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到西周确立嫡长子继承制,继承制度臻与完善。②地方管理制度产生和发展。商实行的内外服制度初步建立了地方管理制度,西周实行宗法分封制,运用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结合的方式管理中央与地方,扩大了统治区域。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阶段二 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 课时1 秦汉时期的政治和经济教案(含解析)

阶段二 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秦汉 课时1 秦汉时期的政治和经济 1.“六王毕,四海一” (1)统一六国 ⎩⎪⎨⎪⎧①时间:从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②结果: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持续数百年的战乱, 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秦王朝。 (2)拓展疆域

⎩⎪⎨⎪⎧①北方:北击匈奴,收回河套地区,修筑长城和“直道”。②岭南:平定岭南并置郡,实施军事镇守和行政管理。③“西南夷”:开辟“五尺道”并在部分地区任命官吏。 (3)影响:扩大了统一帝国的规模,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2.海内为郡县 (1)实施 ⎩⎪⎨⎪⎧①春秋战国时期,列国陆续出现郡、县等地方行政区划。②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确定以郡县制作为中央控制地方的制度。 (2)内容 ⎩⎪⎨⎪⎧①“郡”直属于中央,设郡守、郡尉、监御史等职官分掌职责。②“县”隶属于郡,下设“乡”“里”两级地方基层行政机构。 (3)特点⎩ ⎪⎨⎪⎧①是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②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 (4)影响: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官僚政治 官僚政治是建立在官吏的选拔和任命制基础之上,按照职能和职位分工、分层管理原则建立起来的中央或地方行政权力体系,包括有关官僚机构的组织运作与官僚的活动及一套完整的制度规定。从战国末期到秦朝,伴随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官僚政治逐步确立,成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独特特点。 3.百官公卿 (1)皇帝制度

⎩⎪⎨⎪⎧①嬴政统一六国后,采用“皇帝”称号,自称“始皇帝”。②确立了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 (2)三公九卿 ⎩⎪⎨⎪⎧①三公:丞相协助皇帝处理政事;太尉主管军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系统。 ②九卿:是中央各重要部门的主管官员。 ③议政:以“朝议”等方式讨论国家军政要务,成为皇帝裁决的依据。 考点二 皇权与相权之争 1.秦朝“法令出一” (1)创立:秦始皇开始使用“皇帝”称号,确立“皇帝”制度。 (2)特点⎩⎪⎨⎪⎧①皇帝有天下独尊的地位。②国家的法律、政策,都决定于皇帝一人的意志。③以维护皇权、服务于皇帝为基本原则。 (3)弊端:君主理念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影响国家政治决策的合理性。 2.西汉对相权的调整 (1)原因⎩⎪⎨⎪⎧①防范宰相擅权。②加强统治,提高行政效率。③弥补政事繁多而宰相才干不足的缺陷。 (2)措施⎩ ⎪⎨⎪⎧①汉武帝频繁更换丞相,打击相权。②组成“中朝”参与决策,削减“外朝”权力。 外戚干政 外戚亦称外家,指封建社会中的君主的母族、妻族,即君主母亲或妻妾娘家的人。外戚干政是指外戚利用皇帝年幼或者无能而把持朝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