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高考历史16个阶段特征2中国:秦汉时期含解析

高考历史16个阶段特征2中国:秦汉时期含解析

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秦朝统一~公元220年曹魏建立)

——古代中华文明的发展

【阶段特征】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大一统的时代,也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奠基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得到确立和巩固,为以后历代封建王朝所沿袭;农耕经济进一步发展,重农抑商政策的强化对后世影响深远;思想文化上使百家争鸣局面不复存在,儒家思想从此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思想专制的局面开始形成。

【主要表现】

1.政治

(1)秦朝:完成国家统一;确立皇帝制度和中央官制(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加强中央集权,地方实行郡县制度。

(2)汉朝:汉武帝设立“中朝”,削弱相权;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加强中央集权;汉朝采用察举制选官,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2.经济

(1)农业:赵过推广耦犁,后来出现犁壁,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兴修水利;耕作技术进步(代田法);土地兼并现象严重;东汉豪强地主的田庄经济。

(2)手工业:汉武帝实行盐铁专卖,西汉政府在长安设东西织室(官办);汉代开始用煤作燃料冶铁、高炉炼铁和炒钢技术,东汉南阳太守杜诗发明水力鼓风冶铁工具——水排;东汉烧出成熟青瓷;开辟丝绸之路,产品外销。

(3)商业: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形成坊市制。

3.文化

(1)开创了文化专制主义的先河:从焚书坑儒到独尊儒术,开始了儒家思想作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的历史,结束了文化开放的历史。

(2)开创了中国科技发展的新时代:造纸术发明并得到改进,地动仪发明,《九章算术》《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氾胜之书》问世等。

(3)教育的发展:汉武帝创立太学并建立地方教育系统。

(4)中华文化开始走向世界,与世界交流:一方面,借助丝绸之路的开辟,中华文化开始传播到西方,对西方影响深远;另一方面,外来文化也开始传入中国,如佛教文化的引进和传播。

【重点识记】

汉代政治的特点

(1)布衣将相:是指西汉开国诸臣授官将相的,绝大多数“起自布衣”,这些人大都没有贵族头衔,称之为“布衣将相”。这既是对秦末农民起义结果的承认,也是削弱贵族势力的必然产物。

(2)重视母族亲属关系:汉代皇帝的母族势力受到充分的重视,西汉出现了吕后暴政和窦太后的专权,东汉出现了外戚干政的局面,这些都是母族势力强大的表现。

(3)宦官专权:东汉后期宦官的政治影响力提升,皇帝利用宦官对抗外戚争夺大权。

(4)儒士受到重用:汉初,重视黄老之学,但是,并不排挤儒学。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士受到重用,几乎垄断了汉代官僚体系。

(5)地方势力强大:汉初,王国是中央集权的主要威胁。王国问题解决后,豪强地主逐渐成为威胁中央集权的主要力量,最终导致东汉的灭亡和魏晋南北朝的分裂局面。【真题再现】

1.(2021浙江卷·2)秦兵马俑造型精美,比例匀称,神态逼真,威武雄壮的军阵生动再现了秦统一中国的磅礴气势。秦兵马俑大型艺术群塑体现了()A.和当地的自然环境和谐地融为一体 B.实用性与装饰性精确巧妙地结合C.鲜明的民本意识和高超的表现技巧 D.高度概括和细腻写实的艺术手法【答案】D

【解析】秦兵马俑大型艺术群塑体现了高度概括和细腻写实的艺术手法,真实地刻画秦军的风采,形象地展示秦朝军队的兵种、编制和武器装备的情况,生动地再现了两千多年前秦军的磅礴气势,是我国雕塑艺术史上的一支奇葩,故选D项;长城的修建采取因地制宜原则,和当地的自然环境和谐地融为一体,取得了协调一致的效果,排除A项;紫禁城许多建筑构件集实用性与装饰性于一体,如太和殿两侧及乾清门前的鎏金大铜缸,外表富丽精致,除了消防灭火的作用以外,还是一种很好的装饰品,排除B项;民本意识就是广大人民的根本的认知,是广大人民对事物判断的一致认知,材料不涉及,排除C项。

2.(2021广东卷·2)汉代设尚书台,其首领是尚书令、尚书仆射。魏晋时期,“事无大小,咸归令、仆”。这一现象说明()

A. 皇权旁落

B. 相权转移

C. 地方权力削弱

D. 行政效率降低

【答案】B

【解析】根据“事无大小,咸归令、仆”可得出国家大事都掌握在尚书令、尚书仆射,说明魏晋时期相权转移到尚书令、尚书仆射手中,故B项正确;材料中的现象是皇权加强的体现,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C;材料与效率无关,排除D。

3.(2021 山东卷·2)汉高祖时期,王国职官设置与朝廷基本一致。如表为此后西汉统治者对王国职官的调整概况,这些调整的出发点是()

A. 精简地方行政机构

B. 节约中央财政开支

C. 维护国家政治统一

D. 废除郡国并行体制

【答案】C

【解析】汉代裁撤王国机构,降低王国官员的品轶,这是打击诸侯国的举措,目的在于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政治统一,C正确;地方机构还有郡县,但是西汉主要针对的是王国机构,因此A不是出发点,排除;王国官员的俸禄由王国支出而非中央,排除B;D不符合史实,排除。

4.(2021 湖南卷·2)汉初,丞相陈平、太尉周勃与宗室大臣平定“诸吕之乱”后,商议新帝人选,经再三讨论,认为代王刘恒在高祖刘邦在世诸子中,“最长,仁孝宽厚,太后家薄氏谨良”,决定迎立刘恒为帝,是为汉文帝。这一做法()

A. 反映嫡长子继承制得到执行

B. 旨在预防外戚干政的重演

C. 推动仁孝成为选帝主要标准

D. 表明相权对皇权构成威胁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汉初的“诸吕”属于外戚,所以大臣在迎立刘恒为帝时的标准是刘恒本人的仁孝以及太后薄氏的谨良,所以这一做法是为了预防外戚干政的重演,故选B;刘恒是刘邦的第四子,不是嫡长子,排除A;仁孝只是选帝的标准之一,这一做法也不是为了确立选帝的标准,排除C;材料未涉及相权与皇权的矛盾,排除D。

5.(2021北京卷·1)祝岁习俗古已有之。《诗经》云:“称彼兕觥(酒杯),万寿无疆。”汉代岁首,皇帝“大朝受贺”“百官受赐宴飨”。民间亦在岁首祭祀,其时全家依次列坐,向家长敬酒祝寿。该习俗()

A. 出现于战国并兴盛于汉代

B. 体现礼仪教化与伦理秩序

C. 植根于我国古代商业文明

D. 仅是官方举行的庆祝仪式

【答案】B

【解析】由材料可知,祝岁习俗由来已久,从皇帝到普通百姓都很重视,通过举行各种仪式来体现对君主或长辈的敬意与美好期盼,体现了通过节庆礼仪进行教化和对伦理秩序的认同,B项正确;由材料中《诗经》的记述可知,该习俗在西周时就已经出现,排除A项;该习俗植根于我国古代农耕文明,排除C项;由材料可知,祝岁习俗并不仅是官方举行的庆祝仪式,在民间也有,排除D项。故选B项。

6.(2021浙江卷·4)《汉书》称颂汉武帝:“雄材大略……虽《诗》《书》所称,何有加焉!”他在位期间()

A.推行科举制 B.令各郡国建立学校

C.不改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 D.重新确立儒学为正统思想

【答案】B

【解析】汉武帝时代,除了建立太学之外,还令各郡国建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故选B项;汉武帝推行察举制,隋唐以后,科举制成为主要的选官制度,排除A项;为加强中央集权,进一步开拓大一统事业,汉武帝改变了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排除C项;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确立儒学为正统思想,“重新”说法错误,排除D项。

7. (2021全国Ⅱ卷·25)汉代,中央各部门长官与地方各郡太守自行辟召属官,曾一度出现“名公巨卿,以能致贤才为高:而英才俊士,以得所依秉为重”的现象。能够保障辟召制度有效运作的是()

A.分科考试选官制建立 B.监察体系的改进

C.郡国并行制度的完善 D.察举制度的实施

【答案】B

【解析】汉代中央各部门长官与地方各郡太守自行辟召属官,为了防止长官以权谋私或者培植自己的势力而威胁统治,就需要有效的监察制度才可以保证其有效运作,故选B项;分科考试的选官制度建立是在隋朝,而不是汉代,排除A项;郡国并行制度是地方行政制度,而辟召这种选官制度既涉及到中央各部门也涉及地方各郡,二者并无直接关联,排除C项;察举制度是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辟召制度是自上而下的选官制度,二者可以相互补充,但选拔方式不一样,察举制不能保证辟召制度实现有效运作,排除D项。

8.(2021全国Ⅰ卷·25) 表1 西汉末、东汉中期部分地区民户数量表单位:户

据表1可知,在此期间()

A.长江以南经济发展加速 B.豪强大族势力没落

C.南北经济的不平衡加剧 D.个体农耕经济衰退

【答案】A

【解析】西汉末与东汉中期部分地区民户数量比较,豫章、零陵、南阳等涉及到江南的地区户数大量增加,而表格中其余地区均为北方地区户数则相对减少,在当时生产力水平比较低的情况下,户数的增加说明农业经济发展的速度相对较快,才可以养活更多的人口,所以这时南方经济发展速度要快于北方,故选A项;东汉时期是豪强大族势力强盛的时期,并不是没落,排除B项;从西汉末到东汉中期,上述地区的数据说明我国南北经济发展存在不平衡,但是单凭两个时间比较没法体现加剧,而且这时经济重心依然是在北方的,排除C项;由于汉代牛耕逐渐普及,个体农耕经济正处于繁荣时期,并没有衰退,排除D项。

9.(2021浙江卷·3)中国是丝的国度,创造了灿烂辉煌的丝绸文明。至汉,纺织技术已经相当发达。在某汉代考古遗址发现有一件素纱禅衣,重量仅49克。识图(右为汉代局部示意图)判断,该遗址位于()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C

【解析】湖南长沙马王堆1号汉墓出土了一件素纱禅衣,重量仅49克,③为长沙,故选C项;①为北京,排除A项;②为苏州,排除B项;④为广州,排除D项。【实战演练】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3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

1.秦末,“天下苦秦久矣”,但在推翻秦朝的战争中各地的表现不同:表现最激烈的是南方的楚人,其次是齐和赵,再次是韩、魏、燕;至于关中秦地,则完全没有发生反秦暴动。由此可知( )

A.秦王朝未能实现文化心理统合

B.东方六国受秦暴政的摧残更严重

C.关中秦地的政治经济优势明显

D.郡县制的推行激化了社会矛盾

【答案】A

【解析】各国长期以来形成的狭隘的国家民族认同,使其对秦的统治不满并演变为反秦势力。南方楚地与秦地文化和社会心理差异最大,故其反秦活动最为激烈,故A正确;东方六国受秦暴政摧残更严重不能解释楚地的反秦斗争最激烈,排除B;关中秦地的政治经济优势明显不能解释各地反秦斗争,排除C;郡县制的推行并未激化社会矛盾,郡县制为秦朝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的政策,不能解释各地反秦斗争有差异,排除D。

2.(2021·宜昌模拟)刘邦曾命陆贾著书论述秦亡汉兴天下得失的道理,陆贾著《新语》称“君子之为治也,块然若无事,寂然若无声,官府若无吏,亭落若无民”。这一思想( )

A.满足了统治者追求长生的愿望

B.反映了新政权励精图治的风貌

C.推动了当时社会经济逐渐恢复

D.体现了儒家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答案】C

【解析】陆贾的“君子之为治也,块然若无事,寂然若无声,官府若无吏,亭落若无民”体现了道家的无为而治、顺其自然的思想,结合刘邦实行的休养生息政策,可以得出这一思想有利于推动西汉社会经济逐渐恢复,故C正确。材料侧重讲的是秦亡汉兴、天下得失的道理,没有谈到帝王追求长生之术,故A错误。材料反映的是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与“新政权励精图治”背道而驰,故B错误。先秦儒家理想社会的建构目标是“大同”和“小康”社会,这在材料中没有反映出来,故D错误。

3.郎官是汉代官僚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据下表的相关记述可以推知,郎官制度( )

A.侧重于选拔军事人才

B.发端于儒学正统地位确立之际

C.将选官与育才相结合

D.专为贵族官宦子弟入仕而设置

【答案】C

【解析】由材料“以良家子善骑射为羽林……由是迁为郎”“郡举明经,征试博士,拜郎中”等信息可知,郎官是需要有真才实学的,馆陶公主为子求郎,汉明帝宁肯赐钱千万,也不予这一官职,是怕“民受其殃”,说明皇帝希望郎官这一官员需是为民着想,德才兼备的,故选C;题干中仅有《汉书》的记载是涉及军事所需人才,另外两个信息没有涉及军事人才,排除A;儒学正统地位确立于汉武帝时期,而题干中没有关于郎官制度发端的具体时间,所有材料出处都成书于汉武帝之后,而且不能根据材料出处确定出其具体时间,排除B;由“以良家子善骑射为羽林……由是迁为郞”“郡举明经,征试博士,拜郎中”等信息可知,郎官制度并不是专为贵族官宦子弟入仕而设置的,排除D。

4.汉武帝曾将关中北部的东界由黄河一线向东推进至太行山一线,将关中中部的函谷关向东迁移了三百里,从而极大地拓展了关中范围。他还将此区域内的侯国一次性迁到太行山以东地区重新安置。汉武帝的主要目的是 ( )

A.削弱王国经济实力

B.巩固关中控御全国

C.逐步废除分封制度

D.促进经济文化交流

【答案】B

【解析】关中地区是汉朝都城所在地,是其统治的核心地区,拓广关中范围并迁徙其区域内的侯国,有利于加强对关中的统治,进而起到控御全国的作用,故选B;材料仅提及将关中地区的侯国外迁,并未提及限制其经济发展等相关措施,无法体现削弱王国经济实力,排除A;将关中地区的侯国外迁,引起的只是这些侯国地理位置

的变化,并不能体现逐步废除分封制度,排除C;促进经济文化交流只是其目的之一,但并非主要目的,排除D。

5.(2021·泉州二模)下表说明汉代选官制度( )

A.确立完善的分科考试方法

B.扩大封建统治的政治基础

C.突出自上而下的选拔方式

D.重视官员文化素养的考查

【答案】D

【解析】据材料“对策者百人,唯(晁)错为高第”“规定非治儒术者不取”“即进行文字方面的测试”可知,汉代选官制度注重官员文化素养和政治素养的考查,故选D;科举制采用分科考试的方法,而材料是察举制,排除A;科举制开设考试,吸纳了不少寒士进入统治阶层,扩大了封建统治的政治基础,排除B;“举贤良能直言极谏”是察举制,属于自下而上的选拔方式,排除C。

6.下表为公元2—146年登记的户口(依据《汉书》与《后汉书》整理)由此可见,这一时期( )

A.小农经济特征明显

B.户口统计详尽准确

C.社会经济迅速发展

D.税收只以户为单位

【答案】A

【解析】据上表可知,两汉时期我国的户数和人口虽有增减,但每户平均人数都是保持在4到6人之间的小家庭,说明我国封建社会前期小农经济特征明显,故选A;材料只统计了户口的人数,并没有统计户口的其他方面,无法说明详尽,排除B;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与东汉初期、后期人口减少不符,排除C;材料只提到户口人数统计,并不涉及税收的对象,排除D。

7.下表是西汉部分国家赈贷及其用途类别。这反映了西汉主要意在( )

A.巩固庄园经济的发展

B.保护贫农利益

C.维护小农经济的延续

D.建立赈贷体系

【答案】C

【解析】据材料表格史料部分“徙贫民”“假田与贫民”可知,赈贷的主要对象是贫民,由材料表格中的用途类别可知,赈贷主要是为了生产和消费,故选C;据所学可知,庄园经济的所有者是大地主而非贫民,排除A;西汉国家政权代表地主阶级

利益,出台政策的目的主要是维护统治,排除B;材料只是西汉部分时段关于政府赈贷的史实,无法说明赈贷体系建立,排除D。

8.历史学家范文澜指出:“汉武帝收回盐铁钱三大业以后,原来因盐铁铸钱致富的商人,大都衰落。继起的巨富,多是子钱家(高利贷者)和囤积商。”据此,范文澜意在说明( )

A.汉代商业发展陷入困境

B.官营手工业的垄断范围发生变化

C.政府抑商手段有所改革

D.政府政策影响商业生态环境变化

【答案】D

【解析】由材料“继起的巨富,多是子钱家(高利贷者)和囤积商”可知,汉武帝收回盐铁钱三大业后,一些商人投放钱贷,或囤积商品获取高额市场差价,说明政府的经济政策影响商业生态环境变化,故D正确;汉代商业也并未陷入发展困境,A错误;材料强调汉武帝收回盐铁钱三大业后商人逐利方向的变化,而非官营手工业垄断范围的变化和政府抑商手段的改革,B、C错误。

9.下表信息可以集中用来佐证西汉前期( )

A.统治者奉行轻徭薄赋的政策

B.政府无意推行盐铁官营政策

C.个体工商业注意创新营销方式

D.个体工商业发展环境相对宽松

【答案】D

【解析】据材料可知,政府开放“渔盐”“山泽”使富商大贾增多,“刻有篆书‘桥氏’”说明商贩已有商标广告意识,合伙商贩订立契约保护自己,这些都说明个

体工商业发展环境相对宽松,故选D;轻徭薄赋是指减轻徭役,降低赋税,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材料信息说明西汉前期商业繁荣,推断不出政府无意推行盐铁官营政策,且汉武帝时实施盐铁官营,排除B;个体工商业注意创新营销方式只符合“即合伙做商贩所共同订立的契约”“刻有篆书‘桥氏’”,与“逐渔盐之利”“驰山泽之禁”无关,排除C。

10.(2021·武汉二模)汉代的人们一般认为,死刑只能在死亡和衰落的季节执行,也就是在秋冬两季执行而不能在春季,否则就妨碍了繁殖和生长,从而引起灾害。它体现的理念主要是( )

A.以德治民

B.尊崇儒术

C.天人感应

D.人性本善

【答案】C

【解析】“死刑只能在死亡和衰落的季节执行”“否则就妨碍了繁殖和生长,从而引起灾害”,表明汉代儒家认为要顺应天候规律,所以规定处决时间,体现的是天人感应,故选C;以德治民体现的是民本思想,材料体现的是儒学的天人感应思想,排除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体现的是尊崇儒学的理念,材料体现的是天人感应思想,排除B;材料“就妨碍了繁殖和生长,从而引起灾害”体现的是顺应天候规律的天人感应思想,与“人性本善”不符,排除D。

11.(2021·武昌三模)西汉文景时期,在恢复经济的同时,实行“约法省禁”的政策,废除了一些严刑苛法,如诽谤妖言法、妻奴连坐法、断残肢体的肉刑等,并减轻笞刑,这反映出汉朝 ( )

A.摒弃依法治国方针

B.践行兼爱尚同精神

C.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D.强化大一统的思想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废除了一些严刑苛法”结合所学可知,汉初施行休养生息政策,轻徭薄赋,故选C;汉初废除严刑苛法,不代表废除法律,排除A;兼爱尚同思想是墨家思想,汉初施行的是黄老思想,排除B;汉武帝时期加强中央集权,强化了大一统,排除D。

12.如图为汉武帝时期的“大飞鸿”“蟾蜍玉兔”“延年益寿”瓦当,分别代表“太阳”“月亮”“延寿”,寓意“日月同辉、天人合一、延年益寿”。这些瓦当体现了( )

A.社会观念与艺术审美的结合

B.科技发展与人文价值的统一

C.政治一统与经济繁荣的盛况

D.儒家思想与市井风情的杂糅

【答案】A

【解析】瓦当是指古代中国建筑中覆盖建筑檐头筒瓦前端的遮挡,上面刻有不同图案,可以起到装饰作用,展现了古人的艺术审美,而例如题干中所刻的图案,表达了“日月同辉、天人合一、延年益寿”的社会观念,说明社会观念与艺术审美的结合,故选A;瓦当的雕刻图案属于手工业部门成果,与科技发展无关,排除B;“日月同辉、天人合一、延年益寿”等表达了社会民众对于生活的美好愿望,不仅仅是政治一统,C 表述太片面,排除;“日月同辉、天人合一、延年益寿”是普通民众对美好生活的祈愿,只有“天人合一”体现了儒家思想,D表述太片面,排除。

二、非选择题(13题14分,14题共11分,共25分)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 分)

材料《急就篇》是西汉后期官方颁布的学童识字课本和常识课本,其中,“姓氏名字”部分记录了不少常见姓氏和名字。

20世纪,位于河西走廊的汉代居延要塞遗址先后出土三万余枚简麟,内容起自西汉中期,止于东汉中后期,统称居延汉简。

有学者发现,《居延汉简》所载人名与《急就篇》相合者约30个。这些汉简所载人物,有的籍属边郡,有的来自内地(如下表所示)。

《居延汉简》与《急就篇》人名互证(部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汉代人名”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答案】示例一

论题:《急就篇》与《居延汉简》的人名互证,体现出汉代人积极奋进的精神状态。(3分)

阐述:《急就篇》是官颁启蒙课本,《居延汉简》是边塞原始文书记录,二者所载人名多有重复,表明这些人名既符合官方意识形态又在社会上广泛使用。“千秋”“延年”“益寿”等人名的普遍使用,反映出汉代人对现世的眷念;“汉强”“破胡”“广国”反映出汉代人对朝廷和国家的热爱;“辟兵”“罢军”“君明”反映出汉代人对安定生活的期望;“利亲”“奉德”反映出汉代人对以孝为代表的道德伦理的认同;“富贵”“地余”反映出汉代人对生活富足的追求。综上所述,这些人名涵盖政治、军事、经济、思想、社会生活诸方面汉代人的精神追求和境界,展现出热烈、积极、上进的文化心态(9分)。

示例二

论题:《急就篇》与《居延汉简》的人名用词,反映出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3分)。

阐述:如《急就篇》与《居延汉简》所载,汉代人取名所用的若干汉语词汇,如“延年”“益寿”“富贵”等,不仅在当时流行,而且后世长期沿用。同时,这些

“人名”所寄寓的文化心理流传至今,例如“千秋”“延年”对长寿的期盼,“罢军”辟兵”对和平的呼唤,“奉德”“利亲”对道德伦理的重视等。综上所述,古人今人,心同理同,这些汉代就已经广泛使用的人名,反映出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薪火相传(9分)。

【解析】本题围绕汉代人名的来源方式,考查汉代的政治、经济及思想状况。解题的关键在于能将名字中的关键字与汉代的社会现实状况结合起来思考。如“汉

强”“破胡”“千秋”等。

14.(11分)下列画像石拓片反映了汉代的现实生活和精神世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四个题材反映的汉代社会生活状况,并综合分析其成因。

【答案】状况:题材一:表现了贵族的奢侈享乐生活与尚武之风,反映了人们对富足生活的热爱和向往。(2分)

题材二:描绘的是二牛抬杠犁耕法和商业的繁荣,反映了生产力进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2分)

题材三:反映了尚学重教的风气,以及儒学的传播和儒家思想受到尊崇。(2分) 题材四:宣扬尊崇正统、忠君、守礼、尽责的思想,以巩固君主专制,国家强化对地方的社会治理。(2分)

成因:西汉时期国家统一,政治稳定,中央政府强大,国家治理能力不断提高。社会发展,经济繁荣,国家重视对农业技术的改进。汉代实现了思想统一,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建立了相对完善的官学教育体系,促进了文化教育的繁荣。(3分) 【解析】第一问状况,题材一:由图中的鼓乐食飨、楼阁、车骑征战、舞乐百戏、投壶等活动、建筑可知,这表现了贵族的奢侈享乐生活与尚武之风,反映了艺术家对富足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题材二:由牛耕的场景和集市里各个摊位前面的人群可知,描绘的是二牛抬杠犁耕法和商业的繁荣,反映了经济方面的生产力进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题材三:由孔子见老子和讲经图可知,这是反映了尚学重教的风气,以及儒学的传播和儒家思想受到尊崇。

题材四:由周公辅佐成王和西门豹除巫治邺、二桃杀三士等故事描绘的场景可知,是宣扬尊崇正统、忠君、守礼、尽责的思想,以巩固君主专制,国家强化对地方的社会治理。第二问成因,上述西汉时期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现状取决于当时政府对政治、经济和思想领域的发展高度重视。政治上,国家统一,政治稳定,中央政府强大,国家治理能力不断提高;经济上,社会发展,经济繁荣,国家重视对农业技术的改进;思想教育上,汉代实现了思想统一,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建立了相对完善的官学教育体系,促进了文化教育的繁荣。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 第5讲 秦汉时期的经济、思想与科技文化教案(含解析)新人教版

第5讲秦汉时期的经济、思想与科技文化 一、秦汉时期的社会经济 1.农业的发展 (1)耕作方式 ①西汉赵过推广耦犁,东汉时推广到珠江流域。 ②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2)耕作技术 ①西汉时,赵过推广代田法。 ②西汉发明播种工具耧车。 (3)耕作制度:以一年一熟为主。 (4)水利灌溉:汉朝出现漕渠、白渠、龙首渠等。 2.手工业的进步 (1)概况:汉武帝以后,煮盐、冶铁、铸钱等行业都收归官办。 (2)成就 ①冶金业 西汉时期,出现高炉炼铁和炒钢技术。 东汉杜诗发明水力鼓风冶铁工具水排。 ②制瓷业:东汉烧出成熟的青瓷。 ③纺织业 西汉政府设在长安的东西织室有数千工人。 丝织技术相当成熟,能织出二十多个花色品种。 西汉时期,中国丝绸远销欧亚。 图示总结古代农业和古代手工业的关系 3.古代商业 (1)商业发展 ①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总体水平不高。 ②由于开通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中外贸易发展。 (2)城市发展:西汉长安城东、西有“市”九处。 (3)政府政策:汉武帝实行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官营贩运、物价管理,向工商业者加重征

税等措施,抑制富商大贾的势力。 二、秦汉时期的思想 1.秦朝“焚书坑儒” 原因(1)秦王朝的建立实现了国家的统一,这就需要统一的学术形态。 (2)一些儒生和游士引用儒家经典,借用古代圣贤的言论批评时政。 (3)在关于郡县制的辩论中,丞相李斯斥责儒者依古制实行分封制的主张不合时宜 内容秦始皇于公元前213年和公元前212年焚毁书籍、坑杀术士(术音述,术士,即儒士)的事件 影响“焚书坑儒”事件的影响是极为消极的,表明秦王朝在文化领域由博采先秦诸子学术向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文化专制转型,新官学的内容也由综合宽容转向了专制 2.董仲舒的新儒学 (1)背景 ①经济:汉武帝时期,经济恢复发展,国力增强,为中央集权的加强奠定了物质基础。 ②政治:诸侯国势力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威胁西汉的稳定。 ③思想: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已不能满足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2)内容 ①为加强中央集权,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②为加强君权,宣扬“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 ③为维护统治秩序,提出“三纲五常”。 (3)特点:把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 易错提醒“焚书坑儒”与“独尊儒术”的本质目的相同 “焚书坑儒”与“独尊儒术”在本质上都是思想专制,只不过采取的手段不同。秦始皇是通过暴力手段实现思想专制,而汉武帝通过和平手段实现。 3.儒家思想主流地位的确立 (1)汉武帝的尊儒措施 ①思想: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②政治:起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儒家学说成为政府选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标准。 ③教育 教科书:规定儒家经典为教科书。 中央:兴办太学,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

2020高考历史16个阶段特征:2秦汉时期(解析版)

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秦朝统一~公元220年曹魏建立) ——古代中华文明的发展 【阶段特征】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大一统的时代,也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奠基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得到确立和巩固,为以后历代封建王朝所沿袭;农耕经济进一步发展,重农抑商政策的强化对后世影响深远;思想文化上使百家争鸣局面不复存在,儒家思想从此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思想专制的局面开始形成。 【主要表现】 (1)政治上:秦汉时期实现了国家的大一统,秦朝建立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和全面推广的郡县制,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得到确立和发展;西汉实行的内外朝制度(即中朝制度)、推恩令、刺史制度、察举制等,一方面有助于王国问题的解决,另一方面进一步巩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2)经济上:铁犁牛耕(直辕犁)的推广、水利灌溉事业(如翻车)的发展使小农经济进一步发展,盐铁官营、统一铸币加强了封建国家对经济控制,西汉初年厉行战国时期确立的重农抑商政策,有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但却抑制了商品经济的成长。(3)思想上:秦朝焚书坑儒打击了儒家思想,西汉初年盛行清静无为的黄老思想,使儒家思想继续冷遇。董仲舒吸收了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思想,发展了儒家思想,适应了汉武帝大一统的需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结束了百家争鸣,确立了外儒内法的思想专制,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统一文字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中医发展成为中华民族的瑰宝。 【重点识记】 1.政治上(1)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 (2)汉代的政治制度:内外朝制度;推恩令、刺史制度;察举制。 2.经济上(1)农业: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的发展; (2)手工业:冶铁和制瓷的发展。 (3)商业:秦朝统一货币;重农抑商政策的强化;西汉的盐铁官营和统一铸币。3.思想文化(1)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新儒学;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科技:《九章算术》;中医的发展;蔡伦和造纸术发明。

高考中国近代史+古代史各阶段特征汇总(上)

古代中国各阶段特征汇总 第一阶段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定时期:先秦文明(距今170万年前前211年) 阶段特征 是中华名族形成的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出现的政治制度、经济形态、思想文化奠基了古代中华文明的基础。此时处于社会转型时期,新旧交替,除旧布新成为社会发展的主题。 经济:夏商西周时期是我国由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历史阶段,形成了农耕经理的雏形。农业上夏、商、周时期已种植五谷,火耕、耜耕;春秋战国时期,铁器时代到来,牛耕的逐渐推广;兴修水利(都江堰)井田瓦解,土地私有制出现。手工业,商周时期是青铜文明时期。商朝出现职业商人,以贝为币,实行工商食官政策。 政治:是国家产生和初步完善的重要时期。夏朝-王位世袭制,天下为公变成天下为家。商朝-内外服制度;西周-建立了以血缘为纽带的政治制度—宗法制、分封制等,对古代中华民族的政治观以及伦理观产生了深刻影响,标志着中华文明的起源;春秋-奴隶社会瓦解时期。周王室衰微,失去天下共主地位,分封制和等级制受严重破坏,出现“春秋五霸”; 战国-封建社会形成时期。周王室和诸侯权进一步衰落,通过一系列变法,(商鞅等)分封制逐渐被郡县制、世卿世禄制被军功爵制等所取代,中央集权开始形成,封建官僚制终于在各诸侯国建立起来。 思想:出现百家争鸣,它是社会政治、经济大变革在意识形态领域反映。科技文化取得很高成就。

第二阶段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时期:秦汉文明(前221-220年) 阶段特征: 封建大一统局面的形成时期,封建社会形成和初步发展期。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第一个高潮,奠定世界领先地位。 经济:经济上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并不断发展,精耕细 作技术日益成熟;封建经济得到发展。 政治: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奠定了中国的政治版图。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创立和巩固;大一统时代,专制主 义中央集权制确立和巩固,统一多民族封建国维持了四百 多年。秦汉王朝影响深远的是一系列政治制度。 思想:儒家思想正式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科技:医学、造纸术、地动仪等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秦 汉时期政治经理文化的全面发展奠定了中华文明的世界邻 先地位,标志着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是中国古代文化第 一个高峰,奠定世界领先地位,对后世影响深远,也对世 界文明做贡献。 第三阶段古代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时期和鼎盛时期: (220-589和581-907年) 阶段特征: 魏晋南北朝时期,封建国家分裂;隋唐时期,政治经济文 化等各个领域呈现出繁荣的局面。 政治:魏晋南北朝时期基本特征是封建国家的大分裂和民 族大融合,政治上虽有短暂统一,但以政权并立对峙为主,北方混战;少数民族内迁以及民族领袖的改革促进了民族

新课标高考历史各时期阶段特征详解

新课标高考历史各时期的阶段特征 模块一、中国古代文明: 政治、经济、文化尽显文明古国风采;专制、抑商、海禁导致近代迟滞 单元一:中华文明的奠基和初步发展-----先秦、秦汉时期: 阶段特征:先秦(远古~公元前221年)是中华文明的奠基时期;秦汉(公元前221~公元220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大一统时期,也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奠基时期 具体表现在:⑴政治上:从分封制、宗法制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一方面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另一方面,官僚体制取代贵族制度,专制皇权逐渐形成。权力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础。 ⑵经济上:农耕经济是中国古代经济的主体。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成为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形态;土地制度由井田制向土地私有制转化。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手工业、商业也得到了很大发展。 ⑶文化上:思想上经历了从百家争鸣到儒学独尊的演变,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文学艺术的发展具鲜明的时代特色,文学体裁多样;具有东方特色的实用科学是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 A、祖国历史的开篇----先秦时期(距今170万年-----公元前221年) 1、原始社会时期(距今170万年----公元前2070年): ⑴政治上:先后经历了原始人群和氏族公社(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两个阶段;原始社会晚期盛行禅让制。 ⑵经济上: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刀耕火种,经历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共同劳动,产品平均分配。 ⑶文化上:原始宗教和图腾崇拜出现;原始艺术产生。 2、夏商周三代时期(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771年): ⑴政治上:夏朝时,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并为后世所沿用;夏商两朝实行内外服制度;西周盛行宗法制、分封制和礼乐制度。 ⑵经济上:井田制是主要土地制度,由奴隶集体劳动,劳动成果全归奴隶主所有;青铜铸造业发达,进入“青铜时代”;实行“工商食官”制度。 ⑶文化上:流行占卜;甲骨文已是一种较为成熟的文字。 3、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 ⑴政治上:王室衰微,争霸与兼并战争不断;宗法制、分封制和礼乐制度走向崩溃,封建制度逐渐形成;国家由分裂逐渐走向统一。 ⑵经济上:铁器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奴隶制生产关系(井田制)的瓦解和封建生产关系的确立;小农经济产生;重农抑商政策开始出现。 ⑶民族关系上:通过争霸兼并战争,以华夏族为核心,各民族融合进程加快,奠定了建立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础。 ⑷文化上:科技成就,世界领先;哲学思想流派纷呈,百家争鸣;文学艺术,百花竞艳;私学兴起,“学在官府”被打破。 B、封建社会的初步发展----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 ⑴政治上:中国封建社会首次出现大一统局面;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秦朝时建立,在汉代时得到发展;郡县制成为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汉承秦制”,察举制成为汉代主要选官制度。 ⑵经济上:以农业为主导的封建经济初步发展,经济发展主要是在黄河流域(北方地区);对外贸易开始,陆上和海上两条丝绸之路的开通,沟通了中西方的贸易往来,丝绸开始远销欧洲。 ⑶民族关系上:秦汉王朝加强了对边疆地区少数民族的有效管辖,拓展了疆域,加强了内地同边疆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形成并不断发展。 ⑷文化上:出现了许多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尤其是造纸术的发明;统治者加强思想控制,儒家思想在西汉汉武帝时期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中外文化交流频繁,外来文明(佛教和与之相关的文学艺术)开始融入中国文化;文化的统一性与多样性有机结合,且有气势恢弘的特点。

历史高考第一轮复习:秦汉至南北朝时期知识点

第二单元秦汉至南北朝时期(前221年-公元589年) 【时代特征】 一、秦汉时期(前221-公元220年) 1.政治:国家统一,疆域拓展;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确立和初步发展(皇帝、三公九卿、郡县制、内外朝、刺史制度等)。 2.经济:统一度量衡、货币;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和垦荒;推广犁耕,修水利;手工业技术提高(丝织、青瓷),丝绸之路兴起;政府严格控制工商业。 3.文化:思想专制(焚书坑儒到独尊儒术);科技领先(造纸术);文字统一,文化发展(书法、汉赋等) 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220-589年) 1.政治:国家分裂,民族交融;士族势力强大,垄断仕途。 2.经济:均田制实行,北方经济恢复;江南开发;生产技术创新(翻车、灌钢法等)。 3.文化:书法、绘画成就显著(行书、草书、文人画等)。 【考点整合】 一、政治制度的演变 1.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⑴皇权至上:嬴政以功盖“三皇五帝”自居,为体现统治权威,称“皇帝”,号“始皇帝”,将国家的司法、立法和行政、军事等大权总揽于一人之手。中国封建帝制由此开始。 ⑵中央三公九卿制: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称“三公”。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太尉协助皇帝管理军务;御史大夫是副丞相,负责监察百官。三公下设九卿,分管具体事务。各级官员相互配合,互相牵制。 ⑶地方郡县制:郡为地方最高行政机构,设郡守、郡尉等职;郡下置县,设县令、县尉等职;县下设乡、里等基层行政机构。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免,不得世袭。 2.秦朝巩固统一的其它措施 ⑴经济:奖励耕织,按亩征税;奖励移民垦荒;统一度量衡、货币。 ⑵文化:统一文字为小篆;推崇法家思想,焚书坑儒。 ⑶交通:修驰道、开灵渠、车同轨。 ⑷边疆:征百越、击匈奴;筑长城。 3.汉朝中央的内外朝制度 西汉武帝时期,设“内朝”牵制“外朝”。它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4.汉朝地方的郡国并行制度的形成和演变 ⑴郡国并行制:在楚汉战争中,刘邦分封了一些重要将领为王。刘邦即位后开始铲除异姓王,分封了一批刘姓子弟为王。刘邦在总结秦亡的原因时,认为没有分封同姓子弟为王也是秦短命的关键所在,为此实行郡国并存的地方行政体制。它对汉初稳定局势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⑵解决王国问题:随着封国日益强大,威胁中央政权,汉景帝时酿成了吴楚“七国之乱”。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诸侯死后,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子弟可分割王国的部分土地成为列侯,由郡统辖,诸侯王被解除军政大权,只能衣食租税,封国名存实亡。 ⑶汉武帝设置十三部州刺史代表中央监察地方郡、国,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西汉末年刺史一度改称“州牧”,由监察官逐步变为地方军事行政长官。 5.汉朝选官制度的演变 ⑴察举制:是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汉武帝颁布“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的诏令,表明察举制已经发展比较完备。举荐的标准主要看德行和才能。东汉后期,经营请托和弄虚作假之风盛行,

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阶段二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课时2秦汉时期的思想文化教案(含解析)人民版

课时2 秦汉时期的思想文化 考点一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1.背景 (1)政治上:中国“大一统”局面得到巩固,专制主义政治体制大体定型。 (2)文化上:以汉民族为主体的文化共同体基本形成。 (3)思想上:秦朝“焚书坑儒”使儒学发展进入低潮。 2.措施 (1)政治:汉武帝初年,儒学之士在各级部门担任职务。 (2)思想?????①提出天人感应和君权神授的理论,主张确立儒学独尊地位。②倡导儒学,实践德政,推行教化。③“大一统”思想得到汉武帝的认可。 (3)教育:重用儒生,设置太学,培养政治人才,使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 三纲五常 三纲、五常来源于西汉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但最早源于孔子。“三纲”是指“君为臣纲,

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它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君臣、父子、夫妇之间一种特殊的道德关系。“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是用以调整、规范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等人伦关系的行为准则。三纲五常是中国儒家伦理文化中的架构,在一定时期起到了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际关系的作用,但是经过董仲舒改造以后,成为封建社会统治阶级的哲学,成为束缚人民的精神枷锁。 3.影响 (1)消极: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2)积极:确立了儒学独尊地位;加强了对思想、文化和教育的重视,对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具有积极意义。 考点二 秦汉时期的科技文化 1.纸的发明 (1)概况? ????①西汉早期发明书写用纸。②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独创“蔡侯纸”。 (2)意义?????①在四大发明中,纸的发明影响最为久远。②对文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最为显著。③使得信息的记录、传播和继承都有了革命性的进步。 2.书法艺术 (1)特点?????①以汉字的文义为内容,以某种字体的书写为形式。②以自由多样的线条的曲直运动和空间构造,表现感情、气势和意境,具有特殊的审美价值。 (2)演变 文字不等同于书法

新人教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1.1.1 第一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含解析)

第一讲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 步骤一 通史概览一目了然 [阶段特征] 先秦是我国由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历史阶段,是国家产生和完善的重要时期,是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是中华文明的奠基时期。秦汉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初步发展时期。 [整体感知] 1.政治上:从分封制、宗法制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官僚政治逐渐取代贵族政治;权力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础。 2.经济上:经历了由原始农业到小农经济的演变,农耕经济是中国古代经济的主体。小农经济形成并成为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形态;土地制度由井田制向土地私有制转化。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手工业、商业也得到了很大发展。 3.思想文化上:从“百家争鸣”到儒学独尊,儒学官方化得以确立,中国传统文化奠基和发展起来;文学体裁多样;实用科学兴起。 考点整合一一突破 [主干知识重构——理线索] 整合一先秦时期(公元前221年以前) 一、夏、商、西周时期

(5)商业:官营局面被打破;抑商政策出现。 3.文化 (1)思想:老子“无为而治”和朴素辩证法思想;孔子“仁”“礼”儒家思想体系形成;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2)科技:战国时期发明了指南仪器——司南;战国时期的《石氏星表》是世界上最早的星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算筹计算法。 (3)文学和艺术:《诗经》(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和楚辞体《离骚》;帛画《人物龙凤图》等。 ·关注新教材、新观点· 1.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 (1)多元一体的格局 ①新石器时代:格局初步奠定。其文化遗存从“满天星斗”走向“中原核心”。 ②战国时期:以华夏族为主体的多元一体格局正式形成。 ③从秦代开始,多元一体的文明格局发展为大一统的政治格局,并进一步巩固。 (2)源远流长,生生不息 超过200万年的文化根系(旧石器文明遗存);上万年的文明起步(新石器文明遗存);五千年古国(中华文明的形成);两千年的中华统一实体(秦代以来的大一统局面)。 (3)兼容并蓄、相互交融 不仅各主要史前文化区之间彼此吸收各自长处,交流日益深入,而且中华文明在形成过程中还吸收周边地区先进文化因素,造就了中华文化的丰富与长久生命力。 2.春秋战国时期的华夏认同 (1)从春秋到战国,民族关系出现了重要变化。 (2)春秋时期,中原各国因社会发展比相邻的戎狄蛮夷先进,自称为“华夏”。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这些民族也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 (3)进入战国之后,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 3.春秋战国时期经济的重大发展 (1)农业:冶铁技术出现,铁制农具开始使用,牛耕也得到推广,都江堰、X国渠等水利灌溉工程纷纷兴建。 (2)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 (3)商业和城市:货币流通广泛,各地涌现出一批人口众多、商贾云集的中心城市,不少工商业主聚集了大量钱财,有的富比王侯。

2021届高三通史版历史一轮复习学案:第2单元第5讲 秦汉时期的思想文化含解析

第5讲秦汉时期的思想文化 |思维导图| |史论术语| 1.秦朝时期,为了加强思想文化专制,实行焚书坑 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2.汉武帝时期,董仲舒糅合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 家的一些思想改造儒家思想,形成了新儒学体系。 儒学成为历代封建统治者的正统思想,也逐渐成为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3.秦汉时期,科技、文学艺术辉煌灿烂。蔡伦改进 的造纸术得以推广,汉赋成为那个时代文学发展的 象征。 一、秦汉时期的思想 1.秦朝“焚书坑儒” 原因(1)秦王朝的建立实现了国家的统一,这就需要统一的学术形态 (2)一些儒生和游士引用儒家经典,借用古代圣贤的言论批评时政 (3)在关于郡县制的辩论中,丞相1李斯斥责儒者依古制实行分封制的主张不合时宜 内容秦始皇于公元前213年和公元前212年焚毁书籍、坑杀术士(术音述,术士,即儒士)的事件 影响“焚书坑儒”事件的影响是极为消极的,表明秦王朝在文化领域由博采先秦诸子学术向以法为教、2以吏为师的文化专制转型,新官学的内容也由综合宽容转向了专制 2.董仲舒的新儒学 (1)背景 ①经济:汉武帝时期,经济恢复发展,国力增强,为中央集权的加强奠定了

物质基础。 ②政治:诸侯国势力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威胁西汉的稳定。 ③思想: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已不能满足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2)内容 ③为维护统治秩序,提出“三纲五常”。 (3)特点:把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 |易混易错|罢黜百家≠禁绝百家 “罢黜百家”只为独尊儒术服务,并不意味着仅儒家思想得到继承与发扬,因为在这一时期董仲舒的新儒学还吸取了法家、道家、阴阳五行家等各家思想,进一步适应了“大一统”社会发展的需要。 3.儒家思想主流地位的确立 (1)汉武帝的尊儒措施 ①思想: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②政治:起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儒家学说成为政府选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标准。 ③教育 教科书:规定儒家经典为教科书。 中央:兴办太学,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 地方: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 (2)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知识拓展|西汉初年的黄老之学 1.内容 黄老之学是指道家学说中的两派,“黄”指黄帝的学说,“老”指老子的学

2021高考历史通史版一轮复习单元过关检测2 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秦汉 (含解析)

单元过关检测(二) 考试时间:4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2020·四川绵阳一模)钱穆先生指出“中国版图的恢廓,盖自秦时已奠其规模。近世言秦政,率斥其专制。然按实而论,秦人初创中国统一之新局,其所努力,亦均为当时事势所需,实未可一一深非也。”其观点意在说明() A.秦朝奠定了后世版图基础 B.郡县制不利于实现君主集权 C.中央集权体制具有合理性 D.专制暴政与秦朝的灭亡无关 答案 C 解析材料说明秦各项制度“亦均为当时事势所需,实未可一一深非也”,即秦人所做的,也是当时形势所需要的,不宜有更多的非议,故选C项。材料中提及秦版图仅是引入主题,主旨是探讨秦制度,排除A项;郡县制有利于实现君主集权,排除B项;根据史实可知,正是专制暴政导致秦朝的灭亡,排除D项。 2.(2019·湖南重点高中联考)云梦秦简《语书》中提到“凡良吏,……又廉洁,敦诚而好佐上;以一曹事不足独治也,故有公心;又有自端也,而恶与人辩治,是以不争书”,即凡是良吏,廉清、忠诚而能为君上效力;他们知道一曹的事务不能独断独行,所以有公正之心;又能够纠正自已,厌与别人争论治理的方法,所以不拘于自己的理解争执不休。这说明,秦朝() A.对官员行为有明确的规范 B.对官吏提出了职业道德要求 C.注重对官员的考核与评价 D.官吏的选拔做到了德才兼备 答案 B 解析“行为规范”的要求应是相当细致与明确的,且具有约束力,而材料中的内容,虽是对官吏的要求,但不具备约束力,排除A项;材料是说良吏应具备的条件,评判“善恶”“好坏”,属于道德范畴,材料中所述基本是道德要求,B项正确;材料只提到“评价”,没有涉及考核,排除C项;材料没有提到“才”,也没有涉及官吏选拔,排除D项。 3.(2019·武汉市高中毕业生4月调研)汉武帝时期以“孝”名科,为儒生以“经

2022年高考历史真题和模拟题分类汇编专题02秦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含答案及解析)

2022年高考历史真题和模拟题分类汇编: 专题02 秦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 1.(2022·广东·高考真题)“奉朝请”是两汉朝廷给予退休大臣和列侯、宗室、外戚的特殊待遇,被授予者特许参加朝会,地位也随之提高。东汉中叶以后,王、侯多不就国,而是以“奉朝请”的名义留驻京师,封国大权操于国相,这客观上 A.有助于遏制地方豪强势力的扩张B.埋下了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的隐患 C.为外戚干政提供了便利的条件D.有利于朝廷对封国的直接控制 【答案】D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东汉中叶以后,王、侯多不就国,封国的实际控制权到了中央派驻的国相的手里,客观上有利于朝廷对封国的直接控制,D项正确;遏制地方豪强势力扩张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A项;国相是由中央派驻的,刚开始是作为朝廷的监督人员,此时开始郡守化,相当于“郡县长官”,排除B项;此现象与外戚干政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解析参考论文:西汉诸侯国相的郡守化趋势及其历史意义)。 2.(2022·广东·高考真题)如图为南北朝时期的北齐到隋唐政府机构变化示意图,这一变化 A.加强了中枢决策权B.避免了相权被分割 C.降低了政令的执行效率D.使中央机构分工更明确 【答案】D 【详解】

根据图示内容可以看出,北齐时期的一系列机构被细化规范成为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六部属于中央机构,而且六部分工更为明确,D项正确;图示内容主要体现的是中央机构分工更为明确,并不能体现中枢决策权的加强,排除A项;三省六部制分割了相权,排除B项;三省六部制分工明确,提高了政令的执行效率,排除C项。故选D项。 3.(2022·湖南·高考真题)汉武帝南征北伐,东巡西幸,奢靡无度,致府库告竭,遂用聚敛之臣,“至于卖爵、更币、算车船、租六畜、告缗、均输、盐铁、榷酤,凡可以佐用者一孔不遗,独于田租不敢增益”。武帝此举() A.体现以农为本B.服务于汉初战事 C.意在藏富于民D.解决了财政危机 【答案】A 【详解】 根据“独于田租不敢增益”结合所学知识,可见汉代统治者视农业为国本,不敢增加田租是为了避免动摇国本,A项正确;汉武帝敛财不仅为了战事,还有满足巡幸和奢侈挥霍的原因,排除B 项;汉武帝推行的各种政令,其本质的目的不是“藏富于民”,而是要充盈国库,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汉武帝的措施“解决了”财政危机,排除D项。故选A项。 4.(2022·1浙江·高考真题)汉代科学家王充曾介绍一种指向仪器,样子如同一只圆底的勺。它在平滑的盘上自由旋转,静止的时候,勺柄就会自然指向南方。这种指向仪器是 A.司南 B.指南鱼 C.指南龟 D.支撑式指北罗盘 【答案】A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得,司南,古代用于辨别方向的一种仪器,据《古矿录》记载最早出现于战国时期的磁山一带,我国古代辨别方向用的一种仪器。用天然磁铁矿石琢成一个杓形的东西,放在一个光滑的盘上,盘上刻着方位,利用磁铁指南的作用,可以辨别方向,是指南针的始祖,A项正确;指南鱼记载于《武经总要》,是曾公亮在北宋初年发明的。它是中国古代用于指示方位和辨别方向的一种器械,跟司南一样,与时间不符,排除B项;指南龟发明年代不晚于1325年。木块刻成龟型,龟腹部中心嵌以磁体,木龟安放在尖状立拄上,静止时首尾分指南北,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清代,受到西方和日本的影响,以立轴式支撑法制造的罗盘成为主流形式,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A项。 5.(2022·1浙江·高考真题)汉武帝置十三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人。刺史定期在辖区内巡行,年终赴京奏事。刺史秩仅600石,但能以卑临尊,监察秩2000石的郡太守和王国相。由此可知,

秦汉时期(答案解析 考点点拨)--2017-2021年高考历史真题汇编

秦汉时期2017-2021年高考历史真题汇编 1.(2021年全国甲卷.25)汉代,中央各部门长官与地方各郡太守自行辟召属官,曾一度出现“名公巨卿,以能致贤才为高;而英才俊士,以得所依秉为重”的现象。能够保障辟召制度有效运作的是 A.分科考试选官制建立 B.监察体系的改进 C.郡国并行制度的完善 D.察举制度的实施 2.(2021年全国乙卷.25)表1 西汉末、东汉中期部分地区民户数量表单 据表1可知,在此期间 A.长江以南经济发展迅速 B.豪强大族势力没落 C.南北经济的不平衡加剧 D.个体农耕经济衰退 3.(2021年山东卷.25)汉高祖时期,王国职官设置与朝廷基本一致。表1为此后西汉统治者对王国职官的调整概况,这些调整的出发点是 A.精简地方行政机构 B.节约中央财政开支C.维护国家政治统一 D.废除郡国并行体制 4.(2021年湖南卷学业水平选考.2). 汉初,丞相陈平、太尉周勃与宗室大臣平定“诸吕之乱”后,商议新帝人选,经再三讨论,认为代王刘恒在高祖刘邦在世诸子中,“最长,仁孝宽厚,太后家薄氏谨良”,决定迎立刘恒为帝,是为汉文帝。这一做法 A. 反映嫡长子继承制得到执行 B. 旨在预防外戚干政的重演 C. 推动仁孝成为选帝主要标准 D. 表明相权对皇权构成威胁 5. (2021年湖南卷学业水平选考.2)汉代设尚书台,其首领是尚书令、尚书仆射。魏晋时期,“事无大小,咸归令、仆”。这一现象说明 A. 皇权旁落 B. 相权转移 C. 地方权力削弱 D. 行政效率降低6.(2020全国3卷.25)东汉末年,曹操在许下和各地置田官,大力发展屯

田,以解决军粮供应、田亩荒芜和流民问题。“数年中所在积粟,仓廪皆满。”曹操实行屯田,客观上 A.助长了大土地所有制 B.推动了农业商品化进程 C.促进了中原人口南迁 D.缓和了社会的主要矛盾 7.(2020年全国2卷24).那史书记载,角抵(神改)“盖杂技乐也,巴价怕)惑仙龙要延百政节目)之属也”。秦二世曾在宫中欣赏,汉武帝在长安举行了两次大规模的角抵表演,长安百姓“三百里内皆观",他也曾用角抵表演欢迎来长安的西城人。据此可知,当时角抵 A.促进了川剧艺术的发展 B.拥有广泛的社会影响 C.推动了丝路文化的交流 D.源于民间的劳作技能 8.(2019年全国1卷.25)汉武帝时,朝廷制作出许多一尺见方的白鹿皮,称为“皮币”,定价为40万钱一张。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而当时一个“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0万钱。朝廷这种做法() A.加强了货币管理 B.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 C.削弱了诸侯实力 D.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 9.(2019年全国2卷.25)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促成当时学术思想上呈现这种特征的主要因素是 A.王国势力强大 B.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 C.现实统治需要 D.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 10.(2018年全国2卷.25).西汉文景时期,粮食增产,粮价极低。国家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百姓必须把粮食换成钱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这反映出当时() A.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 B.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 C.粮价低抑制了生产热情 D.富商大贾操纵税收 11.( 表1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据此可知 A.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B.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 C.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 12.(2017年全国2卷.25)25.《史记》《汉书》均为私家撰著。魏晋以后,朝廷使用史官负责修撰本朝或前朝历史,甚至由宰相主持,皇帝亲自参与,

第2单元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_秦汉第5讲秦汉时期的经济思想与科技文化课时作业含解析

第2单元第5讲秦汉时期的经济、思想与科技文化 课时作业 一、选择题 1.(2019·安徽马鞍山二中高二期末)如表是西汉时期先后推行的经济政策(部分). 由表格信息可知,西汉时期() A.经济政策不利于增加中央财政收入 B.重农抑商政策影响了经济正常发展 C.商业政策有很强的适应性和包容性 D.经济政策的着眼点发生了重大变化 答案D 解析根据表格中高祖、文帝时期的经济政策内容并结合所学可知,政府经济政策的着眼点是恢复经济,而武帝时期的经济

政策内容是加强对经济控制,着眼点是充实国库,打击商业资本,故D项正确。汉武帝推行的经济政策有利于增加中央财政收入,排除A项;文帝时期的措施并非抑商,排除B项;材料中商业政策无法体现很强的适应性和包容性,排除C项. 2.(2019·吉林长春外国语学校高二期末)汉代农民“外出为庸(佣)”的现象颇为普遍,如“第五访少孤贫,常佣耕以养兄嫂”;“申屠蟠家贫,佣为漆工";“栾布穷困,卖庸于齐,为酒家保"等。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重农抑商政策松动B.土地集中日益严重 C.租佃关系普及深化D.水陆交通长足发展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汉代农民‘外出为庸(佣)'的现象颇为普遍”可知,百姓缺乏土地的现象很严重,这主要是由于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存在,导致土地高度集中,B项正确。重农抑商政策贯穿于整个封建社会,排除A项;租佃关系普及是在明朝以后,排除C项;材料与水陆交通无关,排除D项. 3.(2019·安徽六安市一中高三返校考)下表是东汉时期我国西南地区铁器分布情况

由此可以推知() A.西南农业普遍实现精耕细作 B.铁器成为西南主要生产工具 C.铁器在逐步向西南地区推广 D.西南冶铁技术水平领先全国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东汉末年铁器已在西南地区使用,故C项正确。仅仅铁器的广泛分布并不意味着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的实现,A项错误;仅仅根据材料不能得出铁器成为西南地区主要生产工具这一结论,故B项错误;表中内容看不出西南地区冶炼技术水平领先全国,故D项错误。 4.(2020·湖北部分重中起点考)《后汉书》卷七十六《王景传》载:建初八年(公元83年),王景任庐江(地处淮南江北)太守。“先是,百姓不知牛耕,致地力有余而食常不足。郡界有楚相孙叔敖所起芍陂稻田,景乃驱率吏民修起荒度,教用犁耕,由是

高考历史阶段特征

第一篇:古代中国 第一阶段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 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社会动荡,宗法制、分封制崩溃;各国纷纷变法图强,中央集权制度逐渐形成。 经济:铁犁牛耕出现和使用,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重农抑商的政策确立;小农经济产生,精耕细作生产模式形成。 文化:学术下移,私学兴起;“百家争鸣”,思想自由,儒、道、墨、法成为主要流派。 阶级:贵族阶层逐渐失去政治特权,经济上日趋衰落;“士”阶层活跃;拥有大量土地的平民地主和自耕农的兴起。 社会关系:礼崩乐坏,社会秩序混乱,人际关系紧张。 第二阶段秦汉(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 秦(BC221——BC206): 政治:统一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 经济:统一度量衡、车轨、货币,修驰道、灵渠等 思想文化:书同文(小纂为官方字体,民间流行隶书),严禁私学,焚书坑儒,推崇法家 军事:北击匈奴,修筑长城;南征百越 西汉(BC202——AD9): 政治:汉承秦制并有所创新,巩固发展了中央集权制度。汉高祖实行郡国并行制导致七国之乱;汉武帝实行内外朝、刺史、察举制、征辟制、推恩令,使西汉成为大一统格局 经济:社会经济恢复发展,出现“文景之治”,汉武帝时期国力达到鼎盛;后期土地兼并严重 农业:汉代铁农具普遍使用,牛耕普及,出现二牛抬杠的耦犁法、耧车和代田法、开凿井渠、治理黄河、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手工业:盐铁官营、丝绸远销欧洲并获“丝国”称号、漆器发展 商业:改革币制,铸造五铢钱;以市为重要标志的全国性商业中心形成 思想文化:汉初黄老思想;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汉赋 军事:汉武帝时派卫青、霍去病攻打匈奴 科技:西汉出现纸张 东汉(25——220): 政治:东汉扩大尚书台的权力,削弱三公的权威;刺史固定为州一级的地方长官;后期,政治腐败,宦官、外戚交替专权 经济:东汉初年,汉光武帝调整统治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经济,因此出现了“光武中兴”的安定局面;中期以后,豪强地主势力壮大,封建大土地所有制不断发展,土地兼并严重,社会矛盾尖锐。 农业:一牛挽犁 手工业:手工业的进步,烧制出成熟的青瓷;水排、用煤作燃料冶铁、 科技:蔡伦改进纸张,出现蔡侯纸 第三阶段魏晋南北朝(220年~589年) 政治:政权更迭频繁,社会矛盾交织,中央集权制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主要的选官制度是九品中正制;出现三省制;北魏孝文帝改革推动了北方民族大融合;士族制度的兴衰是这一时期突出的社会现象。魏晋以来,在九品中正制等的影响下地主阶级中形成了士族制度。东晋时期得到充分发展。东晋南朝时,士族的势力很大,他们在政治上按门第高低分享特权,经济上占有很多土地和劳动力。当时的皇帝都得依赖士族支持。由于士族日益腐化,南朝末

2020年高考历史总复习:秦汉时期考点归纳整理

2020年高考历史总复习:秦汉时期考点归纳整理 考纲解读 考点提示 1、秦汉时期的政治:皇帝制度与中央官制、郡县制、汉武帝的集权措施 2、秦汉时期的经济 3、秦汉时期的思想文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4、秦始皇 复习建议 秦汉时期的政治。一般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角度,考查秦朝所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基本特点。复习时要注意把握两对基本矛盾:中央与地方、君权与相权,一般高考会考查解决这两对矛盾的措施。 秦汉时期的思想,注意“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我们要将其放在整个儒家思想发展过程中进行掌握。 知识清单 秦朝两汉 时间秦朝(公元①年~公元前207年) 西汉(公元前202~9年) 东汉(25~220年)时代特征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政治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全国范围内确立 (②制、③制、④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巩固与加强(⑥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经济 秦始皇统一度量衡,有利于经济发展,但暴 政和战乱又严重破坏经济通过统治者对政策的调整(⑦),使社会经济得到恢复与发展;丝绸之路开辟 文化 通过“以法为教,以吏为师”,⑤,加强 了思想控制经过董仲舒的发展,儒家学说开始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⑧思想 参考答案: 1、①前221,②皇帝,③三公九卿,④郡县,⑤焚书坑儒,⑥推恩,⑦休养生息,⑧正统。 考点聚焦 考点一、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和发展 (一)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1.至高无上的皇帝制 秦王嬴政将三皇和五帝的名称合为“皇帝”,自称“始皇帝”,总揽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中央

和地方的主要官员由皇帝任免,军队的调动以虎符为凭据,由皇帝控制。 秦始皇首创的皇帝制度,一方面以皇位世袭显示权力的不可转移,另一方面以皇权至上显示地位不可僭越。这是中国古代专制制度的重要特征。 2.三公九卿制 中央设丞相,为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下设诸卿;以御史大夫为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监察百官;又设太尉管理全国军务。 丞相之下设有诸卿,分别掌管国家的各项具体事务,是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 如图所示: 特点:秦朝中央的主要官职,在地位、职责和权利方面互相配合,彼此牵制,军政大权操纵在皇帝手中。 3.朝议制度 秦始皇统治前期,对于军政大事的决策,一般先由丞相、御史大夫和诸卿进行朝议,最后由皇帝裁决。 4.郡县制 秦始皇采纳李斯建议,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分全国为36郡,郡下设县。郡守为郡最高行政长官,上承中央命令,下督所属各县。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负责治理民众,管理财政、司法、狱讼和兵役。 影响:①郡守和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免,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直接有效的控制。②打破了西周以来的分封割据状态,有力地维护了国家统一。③郡县制的建立,是中央集权制度形成过程的重要环节,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注:分封制到郡县制的进步性主要体现在官吏任用原则上。分封制下的诸侯世袭,具有很大的独立性,在其领地内有设置官员、征派赋役、建立武装等大权,这为其分裂割据准备了条件。而郡县长官由中央任免,就消除了地方的独立性。这种官吏任用原则的改变,使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从分权变为中央集权,从而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管理。 (二)秦始皇 1.结束分裂割据,统一六国,建立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王朝,开创中国历史新纪元。(功) 2.征服百越,北击匈奴,增设闽中、南海、桂林、象郡四郡,奠定中国基本疆域。(功) 3.统一文字(小篆)、度量衡、货币,修筑以咸阳为中心的水陆交通,以巩固国家统一。(功) 4.焚书坑儒,大兴土木,修建长城、阿房宫、骊山陵,导致民怨沸腾。(过) 5.严刑峻法。(过) (三)汉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巩固和发展 1.王国问题的解决 皇帝制 制 太尉 丞相 御史大夫 诸卿

备战2023 高考历史 全程复习 2 秦汉时期——统1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课时训练(教师版)

二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 1.(2021·杭州模拟)如图为古代中国某朝代的中央权力架构示意图。该朝代是() A.秦朝 B.西汉 C.西晋 D.隋朝 【解析】选A。该示意图为秦三公九卿制,故选A;西汉中央实行中外朝制度,排除B;西晋以后实行三省制,排除C;隋朝实行三省六部制,排除D。 2.史学家吕思勉在《中国制度史》中说,秦以后由封建时代进入郡县时代,此后虽然出现过“封建的四次反动”,但都以失败告终。这表明() A.封建专制皇权不断强化 B.血缘政治的影响深远 C.官僚政治符合历史趋势 D.民主思潮的逐渐兴起 【解析】选C。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本身即是官僚政治对贵族政治的替代,体现了官僚政治符合历史趋势,故C正确;以郡县制取代分封制,体现了中央集权的加强而非专制主义的加强,A错误;中国古代血缘政治的影响日益衰微,B错误;古代中国早期的民主启蒙思潮直至明清时期才萌发,且其与郡县分封之争无关,D错误。

3.(2021·金华模拟)统一货币(如图)是秦始皇巩固统一所采取的重大措施。秦朝统一货币的名称是() A.布币 B.半两钱 C.蚁鼻钱 D.刀币 【解析】选B。秦始皇为巩固统一,将原来秦国的半两钱作为全国通用的货币,故选B;布币是春秋战国时期流通于中原诸国的铲状铜币,不是秦朝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的货币,排除A;蚁鼻钱是战国时期楚国使用的货币,排除C;刀币主要流通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齐、燕、赵等国,排除D。 4.秦朝规定各级官僚机构均以文书行政,“毋口请”,并形成了严密的文书行政管理制度,还建立了以邮驿为中心的文书传送系统。秦朝的这种做法() A.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 B.实现了思想统一 C.提高了国家治理能力 D.导致了暴政统治 【解析】选C。文书行政制度有利于避免口口相传所导致的遗漏或失真的弊端,提高国家治理能力,故选C。 5.(2021·温州模拟)史书记载:“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结合所学分析,汉初采取“与民休息”政策的原因有() ①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训②汉初经济凋敝 ③尊奉黄老无为思想④“汉承秦制”

高考历史题型讲解——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与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形成、发展——秦汉时期

第2讲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与统一多民族封建 国家的形成、发展——秦汉时期 秦汉(公元前221—公元220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形成和发展时期,也是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阶段。 1.政治: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形成,奠定了中国的政治版图,秦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确立和巩固,封建社会政治制度基本确立。 2.经济:农耕经济从停滞、倒退到初步恢复发展,手工业、商业获得发展,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汉武帝时期达到了强盛。 3.思想文化:经历了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的演变,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科技、文学得到初步发展。秦汉文化作为先秦文化成就的总结和升华,为后世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政治方面(1)秦朝统一,中央实行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地方推行郡县制,建立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2)汉代 ①中央集权:汉初推行郡国并行制;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解决了王国问题,并设立刺史,加强对地方的监察。 ②君主专制:汉承秦制;实行“中外朝制度”,使君主专制得以强化。

③选官制度:汉武帝实行察举制,举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经济方面(1)秦汉统一货币,继续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歧视商人,实行专卖制度。 (2)汉代 ①农业:牛耕普及,出现了耧车和二牛一人犁耕法;兴建了漕渠等水利工程。 ②手工业:开始用煤做燃料冶铁;丝绸远销亚、欧;东汉烧制出成熟的青瓷。 ③商业:出现专供贸易的“市”;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业发展艰难;西汉时开通了海上和陆上丝绸之路 思想文化方面(1)从百家争鸣到思想专制。西汉董仲舒改造形成新儒学;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官方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2)以医学、数学、天文学和造纸术为代表的古代科技得到发展;“赋”成为汉代的主要文学体裁;“印宗秦汉”的篆刻艺术产生 主题一秦汉时期国家治理体系的政治设计 考向一从文明传承角度考查秦汉政治制度的特点、影响 [真题典例] 1.命题点:汉承秦制 (2018·高考海南卷,T2)《汉书》云:“汉家承秦之制,并立郡县,主有专己之威,臣无百年之柄。”这表明在西汉() A.分封制度退出历史舞台B.宗法制度趋于瓦解 C.郡县制有利于维护皇权D.官僚制度未能建立 解题研命题情境学习情境:《汉书》有关汉代政治制度的记载 解题关键 从题干材料信息“汉家承秦之制,并立郡县,主有专己之威, 臣无百年之柄”理解汉代政治制度的影响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